汉服形制体系
宋代汉服形制全面介绍
宋代汉服形制全面介绍宋代汉服形制是中国服装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它集中展现了中国传统服饰的精髓。
宋代汉服形制在整体上可以分为上衣、下装、鞋袜、头饰四个部分。
1. 上衣宋代上衣多数是对襟蟒衣,分两种:一种是直裾蟒衣,一种是斜裾蟒衣。
直裾蟒衣裥边翻起,领子挺直,米袖或鹞翎袖,下摆悬垂。
斜裾蟒衣前身板比后身板长,衣服左右分为两瓣,从胸前垂到衣袖附近时断裂成两条裙,两条裙在前胸交叉成斜口。
除了蟒衣之外,宋代上衣的变化与唐代相比并不多,只是有了一些新的细节处理。
比如在领子的处理上,出现了特殊的“花翎领”,在下摆处又加入了“悬裆”和“不翻边”。
2. 下装宋代下装并不像上装那样严格,可以搭配着直裾蟒衣或斜裾蟒衣。
宋代的下装主要有直裆裤和胯裆裤两种。
其中直裆裤的特点在于下摆宽大,飘逸舒适,胯裆裤则是腰身较低,纤细延长。
此外,还有一种少见的褶裙,在与蟒衣一同穿着时能更好地彰显女子的柔美飘逸。
3. 鞋袜宋代的鞋袜是整个汉服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宋代鞋常常出现对襟鞋、留脚鞋、凉履、窄跟鞋等多种不同款式,颜色和材质也各具特色,有滑稽的绣花鞋,也有古朴的布料鞋。
而袜子则以漂亮的颜色和细心的绣花在宋代时期非常普遍。
4. 头饰宋代头饰比较多元化,包括钗、簪、冠、笄、纱、巾等多种形式。
其中头钗是最为常见的,其造型、材质、颜色都变化多端:有的是花草鸟兽造型的,有的是圆月形、方形、三角形的;还有的是由金属、玛瑙、珍珠等珍贵材料作成的。
总体来说,宋代汉服形制在继承唐代优秀文化基础上,更加具有精细、考究的特点,既展现了当时上层社会的尚贵风范,也有着平民百姓的质朴和自然之美。
它在历史和文化层面上都占有着重要的地位,是中国服装史中不可忽略的一环。
汉服
汉服
1、汉服:汉族的传统民族服装。
2、古代传统服饰的两种基本形制:
上衣下裳制:夏商周时期的中原地区。
形状:上衣交领右衽,下裳类似围裙,腰系带。
衣裳连属制:春秋战国时期。
“深衣”:连体服饰,上衣下裳在腰处缝合为一体。
右衽是汉族服装始终保留的特点。
因此右衽成为汉族的象征符号。
与之相反,我国古代某些少数民族的服装,前襟向左掩,异于中原一带的右衽。
因此左衽用以指受外族的统治。
所以孔子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意思是说要是没有管仲,我们就得沦为异族的奴隶,穿着左衽的衣服,披散着头发。
另外,左衽也被用来指死者,在陪葬的壁画和绘画先人的画像中,使用左衽,以示阴阳有别。
衽,本义衣襟。
左前襟掩向右腋系带,将右襟掩覆于内,称右衽。
反之称左衽。
古代中原汉族服装衣襟向右,以“右衽”谓华夏风习。
“左衽”一般指中原地区以外少数民族的装束。
一些历史时期,汉族受外族影响,也有着左衽的情况。
另外,汉族传统习俗,死者之服(寿衣)用左衽,不用布钮,而是使用细布带系死结,以示阴阳有别。
虽然有些出土墓葬,死者不穿左衽,但并不能说明汉人传统习俗中没有逝者穿左衽的礼制。
3、风格及主要特点:
风格:清淡平易为主。
特点:宽袍大袖,形制简单,但一传到身上,便各具特色,神采殊异,可塑性很强。
4、胡服骑射:(师夷长技以制夷),吸收其他少数民族服饰的精华。
胡服的特点,主要应用。
典故由来。
始于衣冠,达于博远(汉服基本形制)
汉服影响
汉服特点
汉服形制
始自衣冠,达于博远。我们要复兴的,正是厚重如斯。
欣赏
触摸衣冠,始知华夏,华夏复兴,衣冠已然先行。 垂衣裳而天下治,衣冠整而礼仪齐。华夏衣冠历来引领着整个华夏文明的 起落沉浮,华夏复兴,衣冠必然先行。
欣赏
汉服概述
我们之间互称“同袍”
诗经-秦风《无衣》
汉服影响
汉服特点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汉服形制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欣赏
欣赏
汉服概述
汉服影响
汉服特点
汉服形制
欣赏
结 语
汉服概述 华夏,是华夏-汉民族独立创造的一个完整、系统、深厚、博大的 文明体系,是人类文明中独立的一极。华夏是我们的根脉所在,300多 年来中国的枯萎,正是因为根脉的断裂。 “华夏”究竟是什么? —— —— —— —— 是华夏生活方式:华夏衣冠、华夏食饮、华夏礼仪、华夏岁时节日; 是华夏艺术与审美:汉语文学、华夏乐舞、琴道、棋道、花道、弓道 是华夏制度文明:政治制度与社会治理思想,军事,华夏教育思想 是华夏思想与精神:儒、释、道,诸子百家,华夏道德
汉服影响
汉服形制
欣赏 衣裳分制 衣裳连制 通裁
衣裳分制
汉服概述
汉服影响
“上衣下裳”——上穿衣下穿裳,裳即是裙。上衣下裳是中国最早 的服装形制之一,为汉服体系的第1个款式。 古代文献以及出土的人形陶器证明,上衣下裳的服装形制最迟在 商代就已经形成。
汉服特点 (3)裋褐 (2)襦裙 (1)最高级别礼服——冕服 裋褐是汉服的一种,是对古代穷 襦是较短的上装。剪裁方法可 主要由冠(冕冠)、上衣(玄 苦人穿的一种衣服的称呼。 以为通裁,也可以分裁,但长 色,即黑色)、下裳(一般为 度不过膝,与裙或裤一起穿着。 红色或黄色等主体部分及蔽膝、 按照衣服层数可分为衫和袄。 绶、佩等其他配件相构成。
明代汉服形制全面介绍
明代汉服形制全面介绍明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其文化和服饰都具有独特的特点。
汉服作为传统的中国服饰,也在明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演变。
本文将对明代汉服的形制进行全面介绍。
明代汉服的形制可以分为上衣、下装、鞋袜和配饰四个部分。
首先是上衣。
明代男子的上衣主要有袍、褙和襦三种。
袍是一种长袍,通常到膝盖以下,有时还会配上蟒袍。
褙是一种短袍,长度通常在腰际或臀部附近,常用于外出活动或作为日常服装。
襦是一种紧身的上衣,通常贴身穿着,常用作内衣。
女子的上衣主要有襦袄、襦裙和对襟衫三种。
襦袄是一种紧身的上衣,常用作内衣,襦裙则是配合襦袄穿着的下装。
对襟衫是一种对襟式的上衣,常用作外出或正式场合的服装。
接下来是下装。
明代男子的下装主要有裤、裙和袴三种。
裤是一种长裤,通常与上衣搭配穿着,长度及至脚踝。
裙是一种宽松的下装,通常到膝盖以下,常用作日常服装。
袴是一种宽松的裤子,通常到膝盖以上,常用作骑马或打猎时的服装。
女子的下装主要有裙和裤两种。
裙是一种长裙,通常与上衣搭配穿着,长度及至脚踝。
裤是一种宽松的下装,通常到膝盖以上,常用作户外活动或运动时的服装。
然后是鞋袜。
明代男子的鞋袜主要有布鞋、靴子和袜子三种。
布鞋是一种简单的鞋子,多用于日常穿着。
靴子是一种长筒鞋,常用于外出活动或正式场合。
袜子则是作为鞋子的内部配件,常用于保暖和舒适。
女子的鞋袜主要有绣花鞋、鱼口鞋和袜子三种。
绣花鞋是一种精美的鞋子,常用于正式场合或婚礼。
鱼口鞋是一种露趾的鞋子,常用于舞蹈或演出。
袜子则是作为鞋子的内部配件,常用于保护脚部和增加舒适感。
最后是配饰。
明代男子的配饰主要有帽子、腰带和饰物三种。
帽子是一种常见的头饰,常用于遮阳或增加美观。
腰带是一种用于束腰的装饰品,常用于固定上衣和下装。
饰物则包括项链、手链等,常用于增加个人魅力和装饰效果。
女子的配饰主要有发饰、耳环和饰物三种。
发饰是一种用于装饰发型的配件,常用于增加美观和独特性。
耳环是一种用于装饰耳朵的饰品,常用于增加个人魅力和时尚感。
【历史知识点】汉服的三种形制
【历史知识点】汉服的三种形制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到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
第一种是“上衣下裳”相连在一起的“深衣”制。
上下连裳制最典型的就是深衣。
因为它上下相连,“被体深遂”,称之为深衣。
包括直裾深衣、曲裾深衣、袍、直裰、褙子、长衫等,这类属于长衣类。
深衣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上衣和下裳分开裁剪,在腰部相连,形成整体。
上下连裳,在裁剪上就是分别裁好上衣和下裙,然后再缝缀在一起,最后衣服还是一体的样式。
衣服缝成一体是为了方便,但上下分裁则是为了遵循古制传统。
深衣男女均可穿。
即被用作礼服,又可日常穿着,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服饰。
它也是君主百官及士人燕居时服装,燕居指非正式场合,属于休闲类服饰。
深衣普及率很高,流传的时间有三千多年,从先秦到明代末年,并逐渐形成了深衣制。
第二种是“上衣下裳”分开的“深衣”制,包括冕服、玄端等,是君主百官参加祭祀等隆重仪式的正式礼服。
顾名思义是分为上身穿的和下身穿的衣物。
华夏服饰自古以来,崇尚上衣下裳,并规定“衣正色,裳间色”,也就是说,上衣是颜色端正而且纯一,下裳则色彩相交错。
这种方式好比是“天玄地黄”,因为天是清轻之气上升而成,所以用纯色,地是重浊之气下降而成,所以用间色。
第三种为“襦裙”制,主要有齐胸襦裙、齐腰襦裙、对襟襦裙等,实际上也属于上衣下裳制,但是,这种方式没有很多的礼仪规定,一般是用于常服的。
襦裙也是上下分裁的服制最大的反映。
“三面梳头,两截穿衣”成了传统女子的服饰特点的描述。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唐代汉服形制
唐代汉服形制唐代汉服形制是指唐代时期的汉族服饰的样式和制作工艺。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繁荣而富庶的时期,汉服的形制也达到了一个高峰。
在唐代,汉服的形制与前代相比出现了一些变化,更加注重细节和装饰,展现出了唐代人民对服饰的追求和品味。
一、男装形制在唐代,男子的主要服饰有衫、褂、袍、裳等。
其中,衫是唐代男子最为常见的外穿上衣,分为长衫和短衫两种。
长衫通常到膝盖上方,短衫则到腰部以上。
褂是一种类似于短衫的上衣,多为丝绸材质,款式精美。
袍是唐代男子的正装,一般为长袍,领口和袖口都有装饰。
裳是唐代男子的下装,类似于裤子,有短裳和长裳之分。
二、女装形制唐代的女子服饰十分华丽,流行的服饰有衫、褙、袄、裙等。
衫是女子的上装,常用丝绸制作,领口和袖口都有繁复的装饰。
褙是唐代女子的短上衣,可以搭配衫一起穿着,使整体更加华丽。
袄是一种薄外套,多用来保暖或作为装饰。
裙是女子的下装,有长裙和短裙之分,常常使用丝绸和绢作为面料,上面还会绣上各种花纹和图案。
三、头饰和鞋袜在唐代,男女的头饰和鞋袜也是十分重要的装饰品。
男子常戴帽子,有高冠、幞头、玄圭等不同款式。
女子的头饰更加丰富多样,有发髻、发簪、发钗等。
鞋袜方面,男子多穿靴子,女子则穿绣花鞋、绣花袜等。
四、颜色和纹饰在唐代,服饰的颜色和纹饰也是非常重要的。
唐代人喜欢使用鲜艳的颜色,如红色、绿色、紫色等,以显示出贵族的地位和身份。
纹饰方面,常见的有云纹、龙纹、花纹等,这些纹饰不仅可以增加服饰的美观度,还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总结起来,唐代汉服形制在服饰的款式、细节和装饰方面都达到了一个高峰。
男女服饰各有特点,体现了唐代人民对服饰的追求和品味。
唐代的汉服形制不仅是一种服饰,更是一种文化的表达和展示。
时至今日,唐代汉服形制仍然对后世的服饰设计有着深远的影响。
西汉汉服形制
西汉汉服形制西汉时期(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汉族文化的发展阶段。
在这个时期,汉服作为一种特殊的服装形制,成为了当时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西汉汉服形制包括了服饰的种类、款式、颜色等方面的内容。
下面将详细介绍西汉汉服形制。
一、男性汉服形制1. 头饰:西汉男性通常戴着帽子,主要有“巾”、“冠”两种类型。
巾是一种简单的头巾,用来保护头部和遮阳;冠则是一种华丽的头饰,用来显示身份和地位。
冠分为五等,从低到高分别是布冠、绢冠、皮冠、石冠和金冠。
2. 上衣:西汉男性上衣主要有衫、袍和褙子三种类型。
衫是一种类似于现代上衣的短袖外套;袍是一种长袖长袍,通常用于正式场合;褙子则是一种束腰外衣,适合日常穿着。
3. 下装:西汉男性下装主要有裤子和裙子两种类型。
裤子是一种类似于现代裤子的下装,通常与衫或袍搭配;裙子则是一种长款下装,通常用于正式场合。
4. 鞋袜:西汉男性穿着的鞋袜主要有靴、履和袜三种类型。
靴是一种高筒鞋,适合户外活动;履是一种低筒鞋,适合正式场合;袜则是一种穿在脚上的袜子。
二、女性汉服形制1. 头饰:西汉女性头饰主要有发髻、发簪和发钗三种类型。
发髻是将头发盘成一个圆形的造型;发簪是一种用来固定发髻的装饰品;发钗则是一种用来梳理头发并固定头饰的工具。
2. 上衣:西汉女性上衣主要有衫、褙子和襦裙三种类型。
衫和男性的衫相似,但长度稍长;褙子则是一种束腰外衣,适合日常穿着;襦裙则是一种类似于现代上装的连衣裙。
3. 下装:西汉女性下装主要有裙子和裤子两种类型。
裙子是女性的主要下装,有长款和短款之分,通常与上衣搭配;裤子则是一种较为罕见的下装,主要用于特殊场合。
4. 鞋袜:西汉女性穿着的鞋袜主要有履、袜和踏云三种类型。
履和男性的履相似,但款式更加精致;袜是一种穿在脚上的袜子;踏云则是一种高跟鞋,适合正式场合。
三、汉服颜色西汉时期的汉服颜色多样且富有象征意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颜色及其象征意义:1. 红色:代表吉祥、喜庆和祝福。
超全面图文详解不同朝代、形制、样式的汉服
• 衰落与复兴:近代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包括政治运动和西方服饰的冲 击,汉服一度被边缘化。然而,近年来随着中华文化的复兴和对传统文 化的重新认识,汉服也逐渐回到人们的视野中,并在许多场合得到展示 和推广。
明代男子主要服饰之一,上下连 裳,衣身紧身窄袖,下摆呈马面
形状。
飞鱼服
一种赐服,由上衣、下裳和披风组 成,衣襟左右掩合,下摆开衩。
袄裙
明代女子主要服饰之一,上衣为短 袄,下裳为长裙,裙腰高系,显得 身材修长。
PART 03
不同形制的汉服
REPORTING
深衣制汉服
定义
深衣制汉服是指上衣和下裳分开裁剪,在腰部相连,形成整体的一种汉服形制。其特点是 使身体深藏不露,雍容典雅。
PART 04
不同样式的汉服
REPORTING
曲裾汉服
曲裾是汉服的一种款式。按照《礼记》记载,深衣一大特点是“续衽钩 边”,也就是说“这种服式的共同特点是都有一幅向后交掩的曲裾”。
曲裾的出现,与汉族衣冠最初没有连裆的罩裤有关,下摆有了这样几重 保护就符合理并合礼得多,因此,曲裾深衣在未发明袴的先秦至汉代较 为流行。
上衣下裳制汉服是指上衣和下裳分开裁剪、分别穿着的一种汉服形制。
上衣为交领右衽,下裳为围合式的裙子。
02
流行年代
上衣下裳制汉服流行于春秋战国至汉代,后逐渐演变为其他形制。
03
服饰结构
上衣下裳制汉服的基本结构包括上衣、下裳、蔽膝、佩绶等。其中,上
衣多为交领右衽,袖宽且长;下裳为裙子,由多幅布帛拼合而成,腰间
流行年代
深衣制汉服流行于先秦至汉代,是士人阶层的常见服饰。
20种汉服形制介绍
20种汉服形制介绍1. 旗袍: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服装,通常由长衫和裙子组成,女性常穿。
2. 襦裙:襦裙是一种流行于唐代的女性汉服,上衣为襦(ru)领式设计,下摆多层纱裙。
3. 长袍:一种常见的男性汉服,通常由长袍、腰带和内衬组成,常见于历史剧或正式场合。
4. 背心衫:也称为"褡裢坎",是男性汉服中的一种上装,没有袖子,适合夏季穿着。
5. 对襟衫:这是一种男女通用的传统汉服,前襟两侧对称开襟设计。
6. 袍子:类似于长袍,但长度更短,并且没有腰带,常用于日常穿着。
7. 衫裤:一种传统的男性汉服,由上衣和长裤组成,适合日常生活。
8. 工作服/劳动服:汉服的一种变体,结合了传统元素和现代实用性,常见于工作场合。
9. 童装:专门为儿童设计的汉服,通常采用亮丽的颜色和可爱的图案。
10. 礼服:一种正式场合穿着的汉服,常见于婚礼、庆典等重要场合。
11. 朝服:古代官员在朝廷上穿戴的汉服,根据官职不同有不同的等级。
12. 宫廷装:专为皇室贵族设计的华丽汉服,常见于历史剧或宫廷展览。
13. 文胸袄:一种女性汉服,由胸衣和外罩组成,强调胸部曲线。
14. 鸽子裙:一种女性汉服,有多层裙摆,看起来像鸽子展翅飞翔。
15. 花褶裙:流行于明清时期的女性汉服,裙身下摆呈现出花瓣状的褶皱。
16. 四川汉服:四川地区特有的一种汉服,以其独特的样式和绣花工艺而闻名。
17. 清代汉服:清代汉服是清朝时期的传统服饰,注重细节和刺绣装饰。
18. 民国汉服:民国时期的汉服,结合了传统和现代元素,呈现出简约而时尚的风格。
19. 古装剧汉服:在电视剧或电影中经常见到的重现历史场景的汉服。
20. 客家汉服:客家地区的特色汉服,注重实用性和耐穿性。
汉服形制整理
男:深衣:衣裳相连:曲裾,直裾(始于汉,盛于东汉之后,属于深衣的一种)两边不开裰也无摆,礼服级别高于道袍直缀(始于宋,流行于僧人之中,明,流行于文人,士大夫)两边开裰无摆道袍(源自于周武王,盛于明,是儒生居家时的外衣,也可以作为衬袍或平民男子婚服)两边开裰有摆裋褐(农民百姓最常穿着的衣服款式之一)玄端(玄色礼服,是先秦朝服的上衣,汉明帝将玄端朝服改为朱衣朝服,沿袭到明朝,上衣下裳)圆领袍(魏晋南北朝时期从胡人传入汉地的一种服装,盛于唐,宋明发展为礼服,袖口也有变化)襕衫(始于唐代,盛于宋明,到膝处有一道接缝,多用圆领,为职官公服,学子亦多穿着)大氅(又称氅衣,也称作军大衣,由道教鹤氅演变而来。
只男性穿着,特点是对襟大袖,整体宽大且有系带,只做常服穿着)飞鱼服(明代锦衣卫朝日、夕月、耕耤、视牲所穿官服,明代仅次于蟒服的一种赐服。
飞鱼服在弘治年间时一般官民都不准穿着。
后来明朝规定,二品大臣才可以穿着飞鱼服。
景泰、正德年以后,在品官制服之外赏赐飞鱼服、斗牛服、麒麟服。
斗牛服等级高于飞鱼服)衣裳制是华夏文明中服饰礼仪规格最高的形式。
衣裳只是一种形制。
褙子(男款的褙子和男款大氅一样,都是比女生的用色素净.深色居多..还有不少纱质的...褙子可以配直裰穿,宋代男子的褙子常衬于公服内,很少外穿。
女子的褙子则外穿,并成为典型的常服款式。
宋代褙子的领型有直领对襟式、斜领交襟式、盘领交襟式三种,以直领式为多。
斜领和盘领二式只是在男子穿在公服里面时所穿,妇女都穿直领对襟式)半臂(半臂其形似似衫去其长袖,成为宽口短袖衣,其形制与衫齐长。
交领、腰下接襕。
男子半臂长及膝部。
明代演变为褡护)女:深衣:曲裾(续衽绕襟,是汉服深衣的一种,秦汉时期常见服饰),直裾(不绕襟)襦裙(始于战国时期,盛于魏晋南北朝,是典型的“上衣下裳”衣制,裙腰之高低:齐腰襦裙,高腰襦裙,齐胸襦裙。
领子的式样:交领襦裙,对襟襦裙。
是否夹里:单襦和复襦,单襦近于衫,复襦则近于袄)袄裙(流行于宋明,袄为有衬里或夹层的上衣,衫为单衣,上袄有长短,还有立领和交领,上衣袖口是封口,有琵琶袖、窄袖等等款式,下裙为褶裙或者马面裙,典型的上衣下裳制式,简洁礼服)短褐:跟男子类似圆领袍:跟男子类似大袖衫(一般妇女服装,袖宽往往四尺以上,中晚唐之际的贵族礼服)褙子(以直领对襟为主,腋下开胯,腰间用勒帛系束,下长过膝,逐渐成为后世女子的一种常礼服。
明代汉服形制全面介绍
明代汉服形制全面介绍明代汉服形制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服装形制,具有明代时期的特色和风格,以下是明代汉服形制的全面介绍:一、服装外型:1.上衣:上衣以短褂、长袍、大袖衫为主。
短褂为肚兜长度以上的衣服,衣裙短而腰小。
长袍则为长衣,长及足踝,有下摆,胸前有领子。
2.下装:下装主要以裤子和裙子为主。
男子裤子为轻质宽松的丝绸裤,女子裙子为宽松的长裙,身后有单独的缝合的裙褶布边。
3.头巾:头巾分为男女两种,男子头巾为头绳,女子头巾为发髻。
4.鞋袜:男子鞋袜为短筒、长筒布鞋和草鞋。
女子则穿靴、绣鞋和凉鞋。
二、颜色与花纹:1.颜色:明代汉服以红、黄、紫、青、翠为主。
其中红色是祥瑞、吉庆的象征;黄色是君主的尊贵和权威;紫色是高贵的象征;青色是清新和安宁的象征;翠绿色则是一种自然的美丽。
2.花纹:明代汉服花纹以龙、凤、梅、兰、竹、菊等为主。
龙、凤、麒麟是皇家衣饰上常用的图案,也是吉祥的象征;梅、兰、竹、菊则是品格高尚、品德高洁的象征。
三、细节设计:1.襟口:襟口可以为正襟式、斜襟式、交领式等,也可以带有领子。
女子可装饰在领口的金钩、银钩来点缀。
2.袖口:明代汉服袖口分为分叉袖和直筒袖,分叉袖设计有几种:平分叉、侧分叉、后分叉、合分叉。
3.衣腰:明代汉服衣腰宽松,中间还有腰带来加固。
腰带可以是皮革、绸缎、银饰等材质制作而成。
4.衣裳下摆:男女衣裳下摆的长度不同,女子的裙摆一般比男子长,可达到地面。
总的来说,明代汉服形制有许多特点,如红、黄、紫、青、翠等颜色的运用、龙、凤、梅、兰等花纹的图案设计、襟口、袖口、衣腰的细节处理等。
这些特点都表现明代汉服的文化特色和服饰风格。
汉服14种形制介绍
汉服14种形制介绍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汉服本身虽然清朝剃发易服等统治政策下消失了,但因为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其部分元素一直没有灭绝。
一些人通过考据汉服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复原了汉族传统服饰,以下为大家介绍较为热门的一些形制。
1、曲裾形制:连裳制曲裾,全称曲裾袍,考古报告称绕襟袍。
属上下分裁式,归类于“深衣类汉服”,故又称曲裾深衣、绕襟深衣。
当代汉服复兴中制作的曲裾袍包括仿照文物制作的单绕曲裾、参考俑推测制作的多绕曲裾、露出衬裙的“短曲裾”等。
其历史款式原型流行于先秦至汉代。
2、袄裙形制:上衣下裳制袄裙是一种上衣下裳的款式的称呼,因上衣是一种叫做袄的双层上衣而得名。
下着褶裙或者马面裙为常见的搭配。
袄裙这种服装从唐代开始就有衣物疏记录,一直到民国。
由于有明一代,是袄裙的繁荣期,所以现代一般谈论袄裙时候指的是明代的裙袄着装。
由于受明朝的影响,李朝初朝鲜也依照明朝的袄裙,并且逐渐发展出了自己的民族特色,并演变成现代朝鲜服常见的赤古里裙样式。
3、半臂襦裙形制:上衣下裳制半臂襦裙,既上衣着半袖短外衣搭配下身长裙的穿着形式。
沈从文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解释说:“半臂又称半袖,是从魏晋以来上襦发展而出的一种无领(或翻领)、对襟(或套头)短外衣,它的特征是袖长及肘,身长及腰。
”半臂最初流行于隋代宫廷内,先为宫中内官、女史所服,唐代逐渐传至民间。
4、褙子形制:上衣下裳制褙子,又名背子、绰子。
褙子在宋代女子服装中通常作为常服类的一种,在“汉服热”的现当代也较为常见此类款式。
通常为上衣下裳制直领对襟、下摆两侧开高权的长上衣搭配抹胸或交领上襦,下身一般搭配褶裙。
到了明代,多把大袖褙子称为披风。
5、比甲形制:通裁制比甲最早是起于宋代,是一种长的无袖罩衫,还有个现在还在使用的称呼“背心”(两种背心所指服装不同)后来传入蒙古。
据《元史》载:“又制一衣,前有裳无衽,后长倍于前,亦去领袖,缀以两襻,名曰‘比甲’,以便弓马,时皆仿之。
汉服形制科普
汉服形制科普汉服基本结构汉服分为领、襟、衽、衿、裾、袖、袂、带、韨等十部分。
取两幅相等长度的布,分别对折,作为前襟后裾,缝合后背中缝。
前襟无衽即为直领对襟衣。
若再取一幅布,裁为两幅衽,缝在左右两襟上,则为斜领右衽衣。
前襟后裾的中缝称为裻,即督脉、任脉,衽在任脉右侧,故称右衽。
裾的长度分为腰中,膝上,足上。
根据裾的长短,汉服有三种长度∶襦、裋、深衣。
袖子与襟裾的接缝称为袼,袖口称为祛。
一套完整的汉服通常有三层:小衣(内衣)、中衣、大衣。
【衣裳】汉服款式之—古人把上半身的衣服叫衣,下半身的衣裙叫裳。
衣裳是汉服的最初形制。
即上衣下裳,上半身穿着上装,下半身穿着下装中的裳。
《周易·系辞下》有云: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有记载中出现“衣裳”二字,衣裳制是华夏文明中服饰礼仪规格最高的形式。
【交领襦裙】汉服款式之一,即上襦下裙,交领右衽。
襦裙作为汉服的主要形式,细节一直有变化,有的为深交领至腋下,袖緣很宽,袖根宽于袖口,有腰线,多认为是中衣款式。
也有的为浅交领,袖根和袖口宽度一样,为直袖,袖緣窄,有腰线,多认为是外穿的襦裙。
【对襟襦裙】汉服款式之一。
襦是一种短衣,最长到膝部,搭配间色裙或素裙。
对襟襦裙特征是直领,对襟,衣袖有宽窄两式。
两晋时期襦裙腰间可以配束带,带下有围腰,是比蔽膝短的一种腰饰。
【袄裙,或者叫衫裙】—上袄下裙,汉服款式之一。
长袖袄衫,交领右衽,衣多为收袖口的琵琶袖。
下裙多配马面褶裙或普通褶裙。
马面裙前后共有四个裙门,两两重合,两侧裙幅打褶,中间裙门重合而成的光面,俗称“马面”,上多装饰膝襕纹样,故也称襕裙。
袄裙的款式影响了朝鲜宫样及中国其他民族。
【齐胸襦裙】:是襦裙根据系结位置分出的一种款式。
她是将裙头和系带束在胸上方,顾名思义曰“齐胸”。
起于隋,兴于唐。
裙摆垂坠,飘逸,分对襟和交领,对襟居多。
齐胸襦裙上襦多束于裙内。
很多人容易把齐胸襦裙和韩服弄混,两者的区别是很明显的,韩服上衣交领的系带多在胸前,上襦多在裙子外,韩服是由明制衣服发展而来的。
列举汉服形制
列举汉服形制汉服形制是指中国传统的服饰形制,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服形制包括了衣、裳、襦、袍等不同种类的服饰。
下面将依次介绍这些汉服形制的特点和特色。
衣是古代汉族男女常穿的上衣,有短衣、长衣、褶衣等多种形式。
短衣是指及腰的衣服,适合日常穿着,而长衣则是指及膝或及地的衣服,更加正式和庄重。
褶衣则是在衣服上加入了褶皱的设计,使得衣服更加丰富多样。
裳是指古代汉族男子的下身服饰,通常是长裙或长裤,用来搭配衣服。
长裙一般到脚踝,而长裤则到膝盖或小腿。
裳的款式和颜色可以根据不同的场合和身份来选择。
襦是指古代汉族女子的上衣,有短襦、长襦等不同款式。
短襦是指及腰的襦子,搭配裙子穿着,而长襦则是及地的襦子,更加庄重和典雅。
襦的领口和袖口常常用绣花或其他装饰来装饰,增添服饰的美感。
袍是指古代汉族男女通常穿的外衣,有长袍、短袍等多种形式。
长袍通常到脚踝,适合正式场合穿着,而短袍则到膝盖或小腿,适合日常穿着。
袍的款式和颜色也可以根据不同的场合和身份来选择。
除了以上的基本形制,汉服还有一些特别的款式和特色。
例如,对襟是指衣服的前襟对称开合,而斜襟则是指衣服的前襟呈斜线开合。
对襟适合正式场合,而斜襟则适合日常穿着。
另外,汉服还常常使用丝绸、棉麻等高质量的面料,以及刺绣、织锦等精湛的工艺,使得服饰更加华丽和精致。
总的来说,汉服形制丰富多样,注重细节和装饰,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
汉服作为一种传统的服饰形制,在现代仍然有着一定的影响力和传承。
通过了解和传承汉服形制,不仅可以了解古代的服饰文化,还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希望汉服形制的美丽和精致能够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和喜爱,让汉服在现代得到更好的发展和传承。
汉服基本形制
汉服形制的简介【曲裾】是汉服的一种款式。
古代深衣之裳计有十二幅,皆宽头在下,狭头在上,通称为衽,接续其衽而钩其旁边者为“曲裾”。
【曲裾深衣】是汉服深衣的一种,秦汉时期常见服饰。
深衣根据衣裾绕襟与否可分为直裾和曲裾。
曲裾深衣后片衣襟接长,加长后的衣襟形成三角,经过背后再绕至前襟,然后腰部缚以大带,可遮住三角衽片的末梢。
曲裾深衣在未发明袴的先秦至汉代较为流行。
男女均可穿着。
曲裾作为女子衣装保留的时间相对长一些。
直到东汉末至魏晋,女子深衣式微,襦裙始兴,曲裾深衣自然也几乎销声匿迹。
后来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大行其道的女服则是襦裙。
【襦裙】中国古代人们的一种传统服饰。
也是我国服饰史上最早也是最基本的服装形制之一。
【齐胸襦裙】是对隋唐五代时期特有的一种女子襦裙装的称呼。
隋唐五代时期出现的一种裙腰束的非常高的襦裙,一般称之为齐胸襦裙。
齐胸襦裙最早见于南北朝,经历了隋、唐、五代才淡出历史舞台,大约有1000年的历史。
【对襟襦裙】则是襦裙的一类,其上襦为直领,衣襟呈对称状,故称对襟襦裙。
魏晋时期裙腰曰高,上衣曰短,衣袖曰窄;后来又走向另一极端,衣袖加阔到二三尺。
隋代,上襦又时兴小袖。
唐代初期穿用小袖短襦和曳地长裙,但盛唐以后,贵族妇女衣着又转向阔大拖遝。
裙的式样用四幅连接缝合而成,上窄下宽,下垂至地,不施边缘。
裙腰用绢条,两端缝有系带。
朝鲜族女子传统的襦裙套装,上襦为小灯笼袖斜襟短衣,以花结襻带系合;下裙为高腰长裙,少女为统裙式,婚后缠裙式。
【交领襦裙】是其中一类,其特点是上襦为交领。
交领襦裙在宋代颇为常见。
按风格分,可大致分为唐式交领襦裙,宋式交领襦裙、明式交领襦裙等。
与其它服装形制相比,襦裙有一个明显的特点:上衣短,下裙长,上下比例体现了黄金分割的要求,具有丰富的美学内涵。
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平面裁剪,多缘边,绸带系结;上襦变化主要在领型及门襟上,下裙长至鞋面。
大凡衣短则裙长,衣短至腰间,裙长至脚踝骨之下;衣长则裙阔,衣长时,长到臀至膝下,而裙露仅几寸,裙子不必显出特色。
汉代服饰
对襟襦裙装,是华夏礼仪文化的必要组成 ,通过四书五经、二十四史舆服志千年不 变。汉服的每一个特点都可以在四书五经 、二十四史、经史子集里找到依据。每个 民族都有属于特色的民族服装,汉服体现 了汉族的民族特色。从黄帝到明代的四千 多年时间里,汉民族凭借自己的智慧和信 仰,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汉服文化,发展形 成了具有汉民族自己独特特色的服装体系 —— 汉服体系。汉服包括衣裳、首服、发式、 面饰、鞋履、配饰等共同组合的整体衣冠 系统,浓缩了华夏文化的纺织、蜡染、夹 缬、锦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 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锦绣中华 、衣冠上国、礼仪之邦的美誉
汉代服饰
汉服布料自黄帝以来有苎麻和蚕丝两种,总称为布帛,分别由 典枲、典丝执掌,另设掌葛征收做葛布的苎麻。葛布又称为夏 布,是丧服、祭服以及深衣的布料。夏布中的细密者称为紵丝 。木棉直至元代始从西域之高昌移种于陕、豫、晋、鲁、直等 北方地区。布帛根据纺织工艺、经纬组织可细分为锦、绫、罗 、绢、纱、绨、绡、绉、绸、缎等等。秦汉时期,除齐纨、鲁 缟享有盛名外,尚有吴绫、越罗、楚绢、蜀锦等名品。后来北 宋朝廷在东京设“绞锦院”网罗了很多蜀锦织工为贵族制作礼服 ,从而形成宋锦。明代建都南京,又形成了云锦。织金、锦、 罗、绫是最昂贵的织物,冕服用青罗衣、赤罗裳、赤罗蔽膝制 成。圆领袍官服则皆用绫。官服胸背就是用云锦中最精美的妆 花缎制作。 袄裙草”,以供浸染衣物之用。汉服传统印染分为矿物染和草 木染。矿物染原料包括朱砂、石黄、空青、石青、胡粉、蜃灰 、炭黑。传统草木染材料包括:靛蓝、红花、乌梅、芦木、苏 木、黄檗、青矾、苋蓝、槐花、棓子、杨梅皮、蓝牙叶、莲子 壳、绿豆粉等等。古典布料的染色遵从古制,体现了华夏阴阳 五行信仰。《尚书· 禹贡》上就有关于“黑土、白土、赤土、青 土、黄土”的记载。有六象六色之说,青所以象东方的木,赤 所以象南方的火,白所以象西方的金,黑所以象北方的水,玄 所以象天,黄所以象地。除了六正色以外,还有对应的间色: 纁【黄赤色】、紫【青赤色】、红【赤白色】、绿【青黄色】 、缥【青白色】。间色也是唐宋公服的色制,公服五等:朱、 紫、绯、绿、青。另外还有绀【深青扬赤色】、绯【赤】、绛 【大赤】、缇【丹黄】、朱【深纁】。 夹缬、蜡缬和绞缬是汉服印染中独特的印花工艺。[17]隋炀帝 曾命令工匠印制五彩夹缬花罗裙,用来赏赐宫女及百官的妻母 。灰缬是唐代以降的蜡染替代品。蓝草染成的灰缬布料叫做蓝 印花布,古时称为药斑布。周礼还设立了“典妇功”、“缝人”等 职负责刺绣。《周礼· 画缋》中说:“五采备,谓之绣。”按不同 地区的传统习惯,形成了不同风格特点的绣法。 其中最著名的是江苏的苏绣,湖南的湘绣,四川的蜀绣和广东 的粤绣,称为中国的四大名绣。
汉服形制
汉服,指黄帝即位至明末(公元17世纪中叶)这四千多年间,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历代汉人王朝推崇周礼、象天法地而形成的千年不变的礼仪衣冠体系。
并不单指汉朝的服饰。
汉服不是时装,而是民族服饰,是有规范的,不存在改良之说。
其功能主要是礼仪性和形式上的。
与唐装不同,唐装是指用西式裁剪的裁制方法改良的服装,特征是立领、盘扣、对襟。
名称来源于外国说法,字面意思是“唐人的服装”,也不是唐代的服装,与唐代并无关系。
其出现的时间极短且裁制为西式。
汉服的基本特征是:交领右衽(兼有盘领、圆领和直领)、褒衣大袖(亦有窄衣小袖)、无扣结缨(几乎不用纽扣,而是在腋下结缨系带,即使有用扣子的,也是把扣子隐藏起来,而不显露在外),有中缝。
线条流畅、飘逸潇洒是与同为华夏文化体系的日韩衣冠区分的鲜明特征。
纵观几千年华夏衣冠,大体上有个很有趣的现象:男子礼服多为衣裳制,常服则趋于深衣制或通裁制,而女服式样则正好相反,常服多用襦裙,礼服却为深衣制——关于这部分现象也有部分解释:男子礼服上衣下裳,取义上法先王古制(《易系辞》:“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女子礼服深衣,隐喻女子德贵专一。
汉服礼服最短不能露出腿,而常服最短可以到腰线。
汉服以带或宫绦束腰,不存在腰封。
一套完整的衣冠部件有:首服、体衣、足衣和配饰。
这里我们主讲体衣。
体衣,《释名释衣服》云,“凡服,上曰衣;衣,依也,人所依以芘寒暑也。
下曰裳;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意思是说衣是用来适应寒暖变化的,而裳(裙或裤子)是用来遮蔽身体的)”。
按裁制方式大致可分为三类:上衣下裳制(衣裳类)、上衣连裳制(深衣类)、上下通裁制(通裁类)。
衣裳制分上衣和下裳。
上衣有:襦、袿衣、半臂、褙子、比甲、袄、裲裆、裋褐等。
下裳有:裙、袴等。
对襟齐胸襦裙深衣制有:曲裾深衣、直裾深衣、朱子深衣、杂裾垂髾等。
通裁制有:直裰、长袄、袍衫等。
汉服均采用平面裁剪。
衣裳类上下分裁,腰间不接;深衣类上下分裁,缝至一身,腰部有接线;而通裁类本质上是加长的上衣,没有下裳,腰部无接线。
中国传统服饰的基本形制
1.衣裳制(上衣下裳制)即把上衣和下裳分开裁剪,上身穿衣,下身穿裳,下裳中的“裳”也即裙子,上衣下裳制是汉服体系中最古老的形制。
汉语所谓“衣裳”就是来源于此。
“上衣下裳”是我国古代最基本的服饰形制,产生流行的主要时代是先秦,是汉服的源头、基础形制。
上衣下裳也是适应性最广的穿法,不限男女,既可以是华贵严肃的礼服,也可以是方便轻松的常服,汉代以后流行的上襦下裙制、上衣下裤制本质上也都属于“上衣下裳”。
2.深衣制(上下连缝制)深衣制形成于周朝,上衣和下裳分开裁剪,在腰部相连,形成整体,也即上下连裳,在裁剪上就是分别裁好上衣和下裙,然后再缝缀在一起,最后衣服还是一体的样式。
深衣男女均可穿,既可用作礼服,又可日常穿着。
深衣普及率很高,流传的时间有三千多年:从先秦到明代末年。
深衣分为直裾和曲裾两大类,主要作为正规场合礼服,大气儒雅、中正平和、风韵满满,男女皆穿。
其中,直裾左大襟从前胸绕到右后方之后垂直而下,简洁干练、中正肃穆,是历代男子礼服的通用服饰,影响极其深远。
曲裾中,“裾”即裙子,曲裾就是弯曲盘绕的裙子,和直裾相比,它的襟围着下身层层盘绕,最后系于腰部,其曲线优美流畅,令人赏心悦目。
在汉朝,上至皇帝及文武百官、下至平民布衣皆穿曲裾。
3.袍服制(上下通裁制)即用一块布裁出上衣和下衣,中间无接缝,自然一体,明显区别于上衣下裳制和深衣制。
这一形制始创于隋唐,这在当时来说是一个创举,因为自古汉服都是分上下两截的。
通裁制种类很多,有圆领袍、襕衫、直裰、直身、道袍、褙子、长衫、僧衣等,最流行的时期在宋代和明代。
皇帝贵族平时也喜欢这么穿,文人骚客们更是将其作为休闲装。
4.襦裙制(上衣下裳的演变)襦即短上衣。
襦裙不是指一种裙子,而是上襦加下裙,是一套服饰的统称。
襦裙的本质还是上衣下裳制。
发展到春秋战国后,古老的上衣下裳往往称为襦裙,汉朝以后又被特指为女子襦裙,即短衣长裙,腰间以绳带系扎,衣在内、裙在外。
各朝各代在襦裙的基本形制下衍生出高腰襦裙、半臂襦裙、对襟襦裙、齐胸襦裙等。
汉服三种基本形制
2022.10情感生活•百科文张青近年来,汉服之风渐渐兴起,穿着汉服上街的人屡见不鲜,但很多人其实并不是很了解汉服。
汉服作为传承了4000多年的华夏传统服饰,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其布料、纹样、款式、裁剪方法、制作工艺等不断地推陈出新,款式越来越丰富,样式越来越精美,内涵越来越丰富。
然而万变不离其宗,无论汉服在外观上如何变化,千百年来其承载的核心思想和民族精神没有变,甚至其基本的制式也并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
今天,跟大家聊一聊汉服的三种最基本的形制。
01衣裳制(上下分裁)衣裳制,又称上衣下裳制,即把上衣和下裳分开来裁剪制作,上身为衣,下身为裳。
上衣为交领右衽,下裳围合包裹下体,皆以带结系,这也是汉服最基本的特征。
上衣下裳制相传始于黄帝。
古代文献和出土的人形陶器证明,最迟在商代,上衣下裳制已经形成。
先秦时期天子、大夫参加祭祀等隆重仪式所穿的冕服、玄端都是典型的上衣下裳形制。
秦汉至明末,无论服装如何变化,上衣下裳始终是历代男子礼服的最高形制。
可以说这个设计深远地影响了中华民族服装发展的历史走向。
02深衣制(上下连属)深衣制是先将上衣和下裳分开裁剪,然后再将两者相连缝合,即上下连属,使之“被体深邃”,形成一个整体。
深衣上下分裁是为了遵循上衣下裳的古制,而将上衣下裳缝成一体是为了方便,同时可以把整个身体包裹严密,使之深藏不露,既反映了中国“天地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也反映了汉民族内敛含蓄、包容万物的文化品格。
深衣制是我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服饰形制,也是汉服中传承时间最久远的形制之一。
先秦时期,深衣制已经在社会上普遍流行,上至天子百官,下至平民布衣,不分男女老幼、不论职业贵贱均可穿着。
两汉时期曲裾深衣和直裾深衣的流行和普及,使得深衣制成为汉服中最具形象标识的形制。
宋代著名学者朱熹通过对《礼记》深衣篇的考证和研究,制作了朱子深衣,为深衣制定了严格的规范和形制要求,并赋予了深衣制更深厚的礼制文化内涵,在历史上影响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