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 第三章
文学理论03文学的性质及其价值与功能
• 认识性又表现为:文学作品蕴含着作家对 社会生活的认识。
巴尔扎克
曹禺
• 认识性最后还表现在:文学通过艺术形象 对社会关系进行整体把握
列夫·托尔斯泰
• 文学的倾向性,是指文学在反映特定社会 生活时表现或流露出来的价值取向。
• 政治和思想倾向性是文学倾向性的主要体 现
• 我决不反对倾向诗本身。悲剧 之父埃斯库罗斯和喜剧之父阿 里斯托芬都是有强烈倾向的诗 人,但丁和塞万提斯也不逊色; 而席勒的《阴谋与爱情》的主 要价值就在于它是德国第一部 有政治倾向的戏剧。 恩格斯:《致敏·考茨基》
社会性质的界定。 文学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表现。
案例:马歇雷论文学与意识形态关系
黑格尔 Friedrich Hegel 1770~1831
把艺术看成是由绝对理念本 身生发出来的,并且把艺术 的目的看成是绝对本身的感 性表现。
艺术的内容就是理念,艺术 的形式就是诉诸感性的形象。
黑格尔:《美学》
➢黑格尔是客观唯心主义理论家,代表了西方唯心 主义文艺理论对文学本源的基本认识。
席勒:《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
席勒
Friedrich Schiller 1759—1805
• 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
蝉,夏云暑雨,冬月祁
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
也。嘉会寄诗以亲,离 群托诗以怨。……凡斯
种种,感荡心灵,非陈 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
何以骋其情?
•
钟嵘:《诗品》
(二)情理交融是文学审美活动的现实表现
罗丹雕塑的巴尔扎克像
恩格斯:《致玛•哈克奈斯》
文学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意识形态的主要形式。
➢社会意识形态的形式:法律、政治、哲学、道德、宗 教和艺术等。
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第三章文学的作用
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第三章文学的作用第三章文学的作用文学的本质与文学的作用是相互联系的,所以,我们先回顾文学的本质。
文学的本质显现于其所涉猎的范畴中:是虚构的世界,想象的世界。
但是想象性的文学也不必一定要使用意象。
结论:一部文学作品,不是一件简单的东西,而是交织着多层意义和关系的一个极其复杂的组合体。
在本章,韦勒克和沃伦从语义学的范畴和文学内部功用两方面阐释分析文学的作用。
从语义学的角度分析:物体的本质是由它的功用而定的;它做什么用,它就是什么用。
在文学作品中,可能有许多成分就其文学作用而言是不必要的,但仍就使人感兴趣,或者具有其他方面的存在理由。
总的来说,阅读美学史或诗学史所留给人们的印象是:文学的本质和作用,自从可以作为在概念上被广泛运用的术语与人类其他活动和价值相对照以来,基本上没有改变过。
整个美学史几乎可以概括为一个辩证法,其中正题和反题就是贺拉斯所说的“甜美”和“有用”,即诗是甜美而有用的。
单独否定一个就会走向极端的错误观念。
我们在谈论艺术的作用时,必须同时尊重“甜美”和“有用”这两方面的要求。
由于刚能够准确使用批评术语(20世纪上半叶),因此,对贺拉斯的“甜美”和“有用”加以引申,使之广泛地概括古罗马文学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创作实践,那么,贺拉斯的这个公式就会给我们提供一个建设性的起点。
艺术的有用性不必在于强加给人们一种道德教训。
“有用”相当于“不浪费时间”,即艺术不是一种“消磨时间”的方式,而是值得重视的事物。
“甜美”相当于“不使人讨厌”、“不是一种义务”、“艺术本身就是给人的报酬”。
给文学下定义能否采用这一双重标准作为基础或者只是一部伟大作品的文学作品的标准,关于“低级文学”(如通俗刊物)显然是不可以的,因此:一切艺术,对于它的合适的使用者来说,都是“甜美”和“有用”的。
也就是说,艺术所表现的东西,优于使用者自己进行的幻想或思考;艺术以其技巧,表现类似于使用者自己幻想或思考的东西,他们在欣赏这种表现的过程中如释重负,得到了快感。
童庆炳 《文学理论教程》第三章
白居易
《与元九书》: 与元九书》 诗可“ 诗可“补察时 政”,“泄导人 情” “感伤诗”是 感伤诗” 有事物牵于外, “有事物牵于外, 情理动于内, 情理动于内,随 感遇而形于叹咏 者。”
琵琶行
白居易
浪漫主义
“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 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 流露。 流露。” ——华兹华斯 华兹华斯
华兹华斯
第二编
文学活动
第三章
文学作为活动
第一节 活动与文学活动
人类活动的性质 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 文学活动的地位
一、人类活动的性质
生命活动: 生命活动:动物性的一面
达尔文 弗洛伊德 马克思
达尔文
英国博物学家, 英国博物学家,进 化论的奠基人 提出的进化学说, 提出的进化学说, 标明人与动物同宗
达尔文 Darwin 1809—1882
文本赏析
老鼠尖嘴细腿,其貌不扬,而且性喜偷食, 老鼠尖嘴细腿,其貌不扬,而且性喜偷食, 损人衣物,令人生厌。 损人衣物,令人生厌。但在大画家齐白石的画 笔下,却成为偷吃灯油的可爱的小生灵。 笔下,却成为偷吃灯油的可爱的小生灵。
二、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
生活活动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
人的生产是全面生产 人的活动的美学意义 文学创造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自觉的能动 的创造, 的创造,达到了全面地表现人的本质特性
艺术与理念世界隔了三层, 艺术与理念世界隔了三层, 柏拉图 影子的影子” 是“影子的影子”
Plato 公元前427—公元前347 公元前427 公元前 427 公元前347
艺术模仿论之西方传统
亚里士多德
艺术模仿的世界可以达到真理 “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了的 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 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 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 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 ——亚里士多德:《诗学》 亚里士多德: 诗学》 亚里士多德
文学理论分章摘要
韦勒克《文学理论》分章摘要第一章文学和文学研究文学是艺术,文学研究是类似于科学的知识。
(以理性把握非理性,是否南辕北辙?)文学研究的材料有非理性的,但要把它转化为理性的。
文学研究是“文学性”和“系统性”的结合。
把文学研究视为“创造性的批评”和将“鉴赏”脱离“研究”(回避科学严谨性)都是错误的。
但是单纯的科学方法——科学、客观以及“起因研究法”,皆不可行。
文学研究不同于自然科学的方法,称为“理智的方法”。
自然科学强调“普遍”、“解释”、“本质”,文学强调“独特”(个性特点)、“理解”、“意义”。
文学所谓“普遍法则”,不外是“作用于反作用、因循与抗争”的心理因素,无意义,越普遍的法则越没用。
所以应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第二章文学的本质勿混淆文学与“文明”。
勿只研究“名著”,这样会失去文学与文明的联系。
文学一定包含思想,而“情感”并非文学语言所独占,文学语言与科学语言相比,“有歧义”(指涉性不明)、“表作者态度”、“强调文字本身的意义”(符号的象征)。
文学语言与日常用语相比,“无为的关照”、“美感距离”、“框架”。
最基本的区别:虚构性、创造性、想象性。
但是“想象性”的文学不一定会使用“意象”。
“直陈诗”。
即使描绘一个虚构人物,也可完全不涉及“意象”。
纵然诗歌中有“隐喻”也不过是一种思维方式,俚语俗谚中亦可见。
“内容”与“形式”这类分法会使人错以为文学有着割裂的两部分,不如用“艺术品的存在方式”和“系统层次”等说法。
第三章文学的作用物质的本质由它的功用而定,作用是什么它就是什么。
(存在主义?)整个美学史都是辩证法:贺拉斯的“甜美”和“有用”。
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二者也是交织的,快感是“高级的快感”而教训是“令人愉悦的严肃”。
还有一对矛盾:“一般性”和“特殊性”。
孰轻孰重,不仅在文学理论,在实践中的比重也因时期不同而不同。
各种类型化的人物,“扁平”,是因为人物与读者只存在一种关系,“圆整”的人物则集合各种观点和关系。
童庆炳文学理论第三章前知识点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1.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统称为文艺学。
2.文艺学区分为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三个分支。
3.文学理论要以文学史所提供的大量材料和文学批评实践所取得的成果为基础。
4.文学理论以文学的普遍规律为其研究范围,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其研究内容。
5.M.H.艾布拉姆斯: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总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四个要素组成的。
6.文学理论的五个任务:文学活动发展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文学接受论。
7.文学理论的应有品格:实践性、价值取向(民主的、科学的和现代的)。
8.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理论,我们的态度应是:一要坚持,二要发展。
9.文学理论的客体:文学活动,它是复杂的多层次系统。
10.文学理论多样化形态:同一客体可以形成多对象,并运用多视角、多方法加以研究。
11.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①以反映论为基础的文学哲学;②文学心理学(亚里士多德、立普斯、布洛、克罗齐、康德、费洛伊德、荣格、冈布里奇);③文学符号学;④文学信息学;⑤文学社会学(孟子“知人论世”说,维柯,丹纳“文学创作决定于种族、环境和时代”);⑥文学价值学;⑦文学文化学(以“泛文学”作为研究对象)12.文学理论的基石:认识论的文学哲学。
13.创作必须运用语言符号,作品则是语言符号的结晶(最重要的语言符号)。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主要理论来源:德国古典美学和文论。
2.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①文学活动论;②文学反映论;③艺术生产论;④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⑤艺术交往论。
3.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根基: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4.文学活动论(文学是人的一种活动)人类学的观念:人的生活活动用马克思的话来说是以“自由自觉”为基础特性的,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对象化”观点来源与黑格尔等德国古典哲学家)5.文学反映论(文学是对于生活的反映)哲学的观念6.艺术生产论(把物质生产与作为精神生产的艺术相比较,并不专指某医特定历史时期的艺术现象。
《文学概论》第三章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表现
• 小结
–文学具备审美与社会双重属性: 既是审美的又是社会的,阿多诺 –这种双重属性存在于其特有的具 体语言组织所形成的话语蕴藉之中, 通过话语蕴藉显现出来
阿多诺
艺术的本质是双重的:一方面, 它摆脱经验现实和效果网络即社会;另 一方面,它又属于现实,属于这个社会 网络。于是直接显示出特殊的美学现象: 它始终自然地是审美的,同时又是社会 现象的。
附录:
“文学者,以有文字著于竹帛,故谓之文;论其 法式,谓之文学。” —— 章炳麟:《国故论衡· 文字论略》 韦勒克、沃伦论文学研究和文明史研究 “文学研究不仅与文明史的研究密切相关, 而且实在和它就是一回事。在他们看来,只要 研究的内容是印刷或手抄的材料,是大部分历 史主要依据的材料,那么,这种研究就是文学 研究。” ——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
第三章 文学与审美
第一节
文学是审美的艺术
一、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 审美意识形态
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领域, 其集中形态是人们的文学、音乐、戏剧、绘画、 雕塑等艺术活动。 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是要在具体的语言 组织中显示特定社会生活的种种情状。
• 审美意识形态的特殊性
意识形态中的富于审美特性的种类
“‘纯’意识形态原则上是不存在的。 意识形态只有在各种具体的表现中——作 为哲学的意识形态、政治意识形态、法律 意识形态、道德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 态——才会现实地存在。” ——阿· 布罗夫:《美学:问题和争论》
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看起来只是 一次远离社会生活的个体审美事件,但归 根到底总是与某种思想、观念、意识联系 在一起的。
(三)19世纪以后,文学审美含义的发展阶 段 1、文学研究的对象更多限制在具有审美性质 的文学作品中。 2、黑格尔强调艺术的心灵化,建构了一个空 前完整的艺术理论体系,论述各种艺术门 类,奠定现代艺术的分类体系。 3、韦勒克和沃伦合著《文学理论》,把文学 的基本特征概括为虚构性、创造性和想象 性。
韦勒克《文学理论》表格式笔记:第三章 文学的作用
第三章文学的作用
文学的作用,取决于文学的本质。
文学的作用,在历史过程中改变过。
文学的本质和作用,基本没有改变过。
文学的作用:
1. 对已知事物的体认。
2. 对艺术的洞察。
3. 新的知觉价值和美学性质的发现。
4. 艺术可以发现或洞悉真理。
真理如果是观念性的、命题性的,文学不可能成为真理的形式
真理是能以合适的方式加以证实的命题(实证主义),文学也不可能凭借实验证明自己是真理的形式真理有多种形态,即:我们有多重致知方式,推论式的哲学VS表现式的文学
5. 文学是宣传,“使读者接受一种人生态度”。
6. 文学是净化情感、或者激起情感。
7. 忠实于文学的本性是它基本的主要的作用。
文学理论导引-第三章-文档资料
2.从表现形态上讲,现实主义文学的“写实性”
体现在“真实性”和“客观性”两个方面。
第二节 现实主义文学
(1)首先是艺术表现的“真实性”。要求文学在表现 形态上具有再现生活原貌的特点是“写实性”的标 志,也是“写实性”的基本内涵。
我们要求的不是生活的理想,而是生活本身,像它 原来的那样。不管好还是坏,我们不想装饰它。 ——别林斯基
变,从摹仿论的文学观向表现论的文学观的 一次蜕变。
第三节 浪漫主义文学
3.从范式转换的角度看,浪漫主义文论对想
象、自然和诗歌艺术的阐释对消费文学理论
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浪漫主义文论强调想象具有创造性。
第三节 浪漫主义文学
(2)把自然视为人的本性,是浪漫主义文论所说
的“自然”的第一种含义。“自然”的另一个
第二节 现实主义文学
9. 典型化的定义 : 通过收集、分析大量的 生活材 料,从中提炼出最能体现某种人
物或某种生活现象特点的素材进行整合、
虚构,在艺术加工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艺 术形象来。
第二节 现实主义文学
10.自然主义是以自然科学和实证主义哲学的
理论与方法来观察和表现社会人生的一种文
学主张和文学实践。它强调要从生理的、遗 传的角度来理解和表现社会人生,人物塑造 要表现他的气质,追求“绝对的真实”。
——黑格尔
第二节 现实主义文学
(2)典型人物的意义在于蕴涵了深广的社会历史内容。 典型人物以其独特的个性和命运,显示了人生和人 性与社会历史活动密切关联的底蕴,成为人们观照 社会、理解人生和洞悉人性社会蕴含的对象。 (3)典型人物在表现人生上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第二节 现实主义文学
8.典型人物的定义:现实主义叙事文学所创 造的、在整体个性的表现中显示了某种社 会历史蕴意的、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人物 形象。
文学理论第三章
精神活动的超越性:它可以超越 物质活动,确立人类精神发展的高 远目标。还可以对历史和现实作出 自己的反映和裁判,让未来的指向 去超越历史和现实。
屈 原
“求索”,语出《离骚》“路漫 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比喻是文学的审美想象的语言形式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比喻是以彼物喻此物,在比喻句中把 彼物与此物两个事物的共同相似点连接 起来,产生一种联想的意象,很好地体 现了文学语言间接性这一特性。 以小见大,言近旨远 是文学语言表现其深 广意义内涵的普遍的 想象性特征。
黑格尔是客观唯心主义理论家,代表了西方唯心 主义文艺理论对文学本源的基本认识。 他们的根本出发点,都只是单纯从精神活动本身 来说明文学的性质,没有从文学的实际存在状况及 其产生根源来理解文学。
意识形态,亦称观念形态。 是社会意识的一个重要方面,包括认识、情感、 意志诸意识要素。 属于观念性的上层建筑,含经济思想、政治法律 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等社会意识形 式。 互相联系,相互影响,构成意识形态的有机整体, 是反映社会生活的比较稳定的、系统的思想形式。
第二编
文学的性质及其价值与功能
第三章
文学的性质
第一节 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
• 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作家依据 一定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社会生活进行 的艺术创造,具有认识性、倾向性和实践 性。
文学理论导论(第三章·象征主义)
车过黄河
伊沙
列车正经过黄河 我正在厕所小便 我深知这不该 我 应该坐在窗前 或站在车门旁边 左手叉腰 右手作眉檐 眺望 像个伟人 至少像个诗人 想点河上的事情 或历史的陈帐 那时人们都在眺望 我在厕所里 时间很长 现在这时间属于我 我等了一天一夜 只一泡尿功夫 黄河已经流远
伊沙,原名吴文健,中国当代著名诗人、 作家。1966年生于四川省成都市。1989年毕业 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现居西安,在西安外 国语大学任教。持‚民间立场‛,以‚口语写 作‛。其诗偶有解构倾向,其文常以犀利示人。
《弃妇》简析
从表层含义来看,诗歌塑造了‚弃妇‛这一总体性意象,诗中的其他分体性意象 则共同构成了‚弃妇‛意象的各个侧面。全诗共四节前两节用第一人称倾诉了弃妇的 内心世界的悲凉与痛苦,面对世俗的冷漠与歧视,她的灵魂感到无可逃避的重负,她 祈望倾吐,却又无人倾听,就连上帝这一灵魂的救赎者也不能够给她带来多少慰藉, 因而,她只有把自己一腔幽怨与愤懑之情付之山泉,让它随飘零的红叶一起流走。诗 人创作这首诗,其本意绝非只是对弃妇孤独、绝望的生存处境的同情与哀叹,而是借 用弃妇这一象征体,隐喻诗人对自身命运的不幸与悲苦的深切感受,同时也曲折地传 达出自己面对这个冷漠的、缺乏公正的世界内心孤独而又愤怒的复杂情感。
一、概述
(二)产生和发展 4.发展阶段:象征主义在欧美的形成和发展大致经历了两 个阶段: ①第一阶段(也称前期),为创建和发展时期(1850年— 1880年),代表人物为法国诗坛的保尔·魏尔兰、阿尔蒂尔·兰 波、斯蒂凡·马拉美; ②第二阶段(后期),分为高潮和分化时期(19世纪末—20 世纪初),代表人物为瓦雷里、里尔克、叶芝、艾略特等。
一、概述
(二)产生和发展 5.19世纪90年代后期,象征主义在法国有衰落之势, 但其影响却渐渐越过国界,想直接各地流行和传播。成为 一种国际性的文学思潮和运动。
03《文学理论》第三章 文学的性质及其价值与功能35
• 文学的实践性,就是指文学反映社会实践 而又能动作用于社会实践的特性。
• 文学的实践性经常体现为对政治实践的直 接影响
“改革文学”代表作家 蒋子龙
• 文学对经济、社会的变革也会产生深刻影 响
作家周立波
• 文学对社会实践的作用是通过改变人的精 神和观念间接实现的
• 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 精神的前途的灯火。这是互为因果的,正如麻油 从芝麻榨出,但以浸芝麻,就使它更油。 鲁迅《论睁了眼看》
恩格斯:《致玛•哈克奈斯》
罗丹雕塑的巴尔扎克像
文学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意识形态的主要形式。
社会意识形态的形式:法律、政治、哲学、道德、 宗教和艺术等。
文学与它们互相影响,又有所区别。
经济基础与文学的相互影响,往往不是直接的,而 是通过文学与其他意识形态的相互影响,以及各种文 化环节而实现的。
有形之外,无兆可求,不落迹象,难 著文字。 理之在诗,如水中盐、蜜中花,体匿 性存,无痕有味,现相无相,立说无 说。所谓冥合圆显者也。
——钱锺书:《谈艺录》
钱钟书
钱锺书 1910—1998
三、超越性 文学的超越性,是指文学通过艺术想象和 审美理想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获得心灵自 由的特性。 1.对人与自然现实关系的超越 2 .对人与社会现实关系的超越 3 .对人自我的超越
文学作为审美活动是人的心灵的自由的活动。
美的精神和感觉谐和的结果; 它是同时诉诸人的一切能力的, 只有当人充分地和自由地运用他 的一切能力,才能够正当地感受 和评价美。
席勒:《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
席勒
Friedrich Schiller 1759—1805
• 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 蝉,夏云暑雨,冬月祁 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 也。嘉会寄诗以亲,离 群托诗以怨。……凡斯 种种,感荡心灵,非陈 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 何以骋其情? • 钟嵘:《诗品》
文学理论(韦勒克、沃伦)笔记
文学理论(韦勒克、沃伦)笔记第一部分定义和区分第一章文学和文学研究一、文学和文学研究1、文学是创造性的、是一种艺术,而文学研究可以说是一门知识或学问。
2、文学创作的经验对于一个文学研究者来说固然是有的,但他的职责与作者完全不同,研究者必须将他的文学经验转化成知性的形式,并且只有将它同化成首尾一贯的合理的体系,它才能成为一种知识。
3、文学研究者研究的材料可能是非理性的,或者包含大量的非理性因素,但他的地位和作用并不因此便与绘画史家和音乐世家有所不同,甚至可以说与社会学家和解剖学家没有什么不同。
二、创造性的批评“创造性的批评”通常只是一种不必要的复述,充其量也只是一件艺术作品翻译成另一件,一般来说都要比原件低劣一些。
三、对艺术的探讨将自然科学运用的那些方法移用到文学研究上。
1、移用的方法(1)效仿一般科学的客观性、无我性和确定性诸优点。
(2)因袭自然科学的方法,探究文学作品的前因和起源,即“起因研究法”。
(3)把某些科学上通用的定量方法,如统计学、图表、坐标图等,引进文学研究的领域。
(4)用生物学的概念讨论文学的进化问题。
2、评价单纯的移用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科学方法仅就十分有限的文学研究范围或者某些特殊的文学研究手段而言,有时是有价值的。
四、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在方法和目的上存在的差异1、历史上不同学者的探讨(1)早在1883年,狄尔泰就以“解释”和“理解”这两种认识范畴的对比来说明自然科学方法和历史学方法的不同。
狄尔泰认为,科学家以事物的始末缘由来解释它的本质,而历史学家则致力于理解事件的意义。
(2)1884年,著名的哲学史家文德尔班也对历史学必然因袭自然科学的方法这一观点加以抨击。
他认为自然科学家旨在建立普遍的法则,而历史学家则试图领会独一无二、无法重演的事实。
(3)后来、李凯尔特又对这观点做了精心的研究,并稍加修正和补充,他不太注重概括和个性化的探讨两种方法的分野,而是更多地关心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的差别。
韦勒克《文学理论》第三章 文学的作用
韦勒克《文学理论》第三章文学的作用[美]雷?韦勒克、奥?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邢培明、陈圣生、李哲明译,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版Rene Wellek & Austin Warren Theory of Literature 1977 Third Edition 第三章文学的作用文学的本质与文学的作用在任何顺理成章的论述中,都必定是相互关连的。
诗的功用由其本身的性质而定:每一件物体,或每一类物体,都只有根据它是什么,或主要是什么,才能最有效和最合理地加以应用。
只有当该物体的主要作用已经消失,它的次要作用才会突出出来,如:旧式的纺车成了装饰品或博物馆中的陈列品,方形钢琴不再用来奏乐,便改成为有用的桌子。
同样也可以这么队物体的本质是由它的功用而定的:它作什么用,它就是什么。
一种人工制品必须具有适宜于发挥其作用的结构,同时还要加上则间和物料所许可、人们的趣味所祟尚的附件。
在文学作品中,可能有许多成分就其文学作用而言是不必要的,但仍旧使人感到兴趣,或者具有其它方面的存在理由。
文学的本质和作用的概念在历史过程中曾否改变过呢?这个问题很难回答。
如果回溯到相当古老的历史时期中去考察这个问题,就可以答曰:改变过。
我们可以回溯到文学、哲学和宗教共存不分的时期去,例如古希腊的埃斯库罗斯(Ae schlyus)和赫西俄德(Hesiod)可能就处于这样的时期中。
但是,到了柏拉图,他就可以说诗人和哲学家之间的争执是古老的争执,这里有些含意是我们所不能理解的。
另一方面,我们不应该夸张十九世纪末的“为艺术而艺术”和近代的“纯诗”(poesie pure)等主张的标新立异作用。
其实,“教喻谬说”——如爱伦?被(E.Allan Poe)所说的诗中的信念是启迪的手段——不等于文艺复兴时期关于诗有娱乐和教育的作用或寓教于乐的作用这样的传统说法。
总的来说,阅读美学史或诗学史所留给人们的印象是:文学的本质和作用,自从可以作为概念上广泛运用的术语与人类其它的活动和价值现念相对照和比较以来,基本上没有改变过。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
曹丕将文体分为八目四科(八种四类)
八 目 ( 八 种 )
无 韵 之 笔 有 韵 之 文
奏 议 书 论 铭 诔 诗 赋
雅
理 实
言偏 形于 式语
丽
想偏 内于 容思
四 类 ( 四 科 )
• “文本同而末异”的理论意义: • 1、曹丕综合提出各种文章体裁与风格的关系
问题,这在批评史上尚属首次。这种因风格异
• 3、佛教的盛行
•
•
魏晋时期是宗教崇拜的时代。
魏晋玄学主要发展了老子的贵无哲学, “无”正好与佛教的“一切皆空”相似。 刘勰:“动极神源,其般 若之绝境乎!”,即谈玄学的 “贵无”。 “无”与“空”的相通是 玄学与佛学之融合的重要表现。
• 玄学与佛教的融合:
佛 •
•
教
佛教传入中国是在东汉明帝永平年间。 佛教传入之初即与中国的神仙方术思想结 合,佛法与道术相混。因为佛教宣扬无为无欲, 精灵起灭,中国人常常视佛为仙,视佛法如道 术。 汉代佛教被称为“佛学 方术化”时期,与此相衔接 的则是魏晋佛教的“佛学玄 学化”时期。
• “备善”和“相轻”:
•
•
‚文非一体,鲜能备善‛
文人不应‚暗于自见‛,不要‚各以所长, 相轻所短‛,而‚文人相轻‛实是‚不自见之患 也‛。 例子:“傅毅之于班固,仲伯之间耳,而固 小之。‛ ‚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 以自骋骥录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以此相服, 亦良难矣!‛
• •
•
文人不应?暗于自见?不要?各以所长相轻所短?而?文人相轻?实是?不自见之患曹丕用丽来概括诗赋的风格特征较为准确地标示出了文章与文学在语言风格上的区别指出了文学的显著特征之一是形式美表明了那个时代文论家对文学独立和文学自觉的体认
文学理论的第三章名词解释
文学理论的第三章名词解释文学理论是研究文学现象和文学作品的原理、规律及其理论基础的学科。
在文学理论中,有着许多的名词需要解释和理解。
这些名词作为理论研究的基石,对我们理解和分析文学作品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通过对一些文学理论中的关键名词进行解释,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学理论。
一、意识流意识流是一种表达文学作品中人物意识和思维活动的特殊手法。
它强调通过文学作品中人物内心的思考、感受和意识流动,来展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情感变化。
意识流常常通过使用第一人称叙事,让读者直接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的情绪、疑虑和感悟。
这种手法能够帮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物的心理活动,同时也给了作家更多表达和描绘人物的可能性。
二、象征象征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通过特定的事物、形象或符号代表或暗示某种含义或概念。
通过象征手法,作家能够在作品中传递更加深刻和抽象的意义。
例如,白色在文学作品中常常象征纯洁和善良,黑色则象征邪恶和死亡。
象征的使用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文化背景和理解能力,才能把握作品中的隐喻和意义。
三、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半叶文学理论中的重要流派之一。
它对现代主义的批判和超越,强调文学作品的多元性、碎片性和游戏性。
后现代主义的作品通常以非线性的叙事方式呈现,打破了传统的时间、空间和结构限制。
它也常常将不同的文化元素和语言风格融合在一起,给读者带来复杂和挑战性的阅读体验。
后现代主义的出现为文学理论带来了新的思考方向和研究课题。
四、叙事者叙事者是文学作品中负责叙述故事的角色。
在文学理论中,叙事者被分为第一人称叙事者和第三人称叙事者。
第一人称叙事者是故事的亲历者,以“我”形式叙述,直接参与其中,并呈现自己的视角和情感。
而第三人称叙事者则是旁观者的身份,以客观的视角叙述故事,通常使用“他”或“她”来指代故事中的人物。
叙事者的选择直接影响了作品的叙事效果和读者的感受,因此在文学理论中,对叙事者的研究也是非常重要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首诗寓哲理于形象之中,概括了读书给人带来的那种智慧之光启迪心智的精神升华和享受,说明了学问境界犹如源头活水,要常读常新,才能日新日进的道理。显然上述这两种概括性的表现,形象与意蕴的关系,已不是什么个别与一般的关系。前一种是以形象引导出一个情感的世界;后一种则是以形象暗示和说明某种观念和道理。然而,这还不是文学形象概括性表现的全部,有的形象仅为传达一种如黑格尔说的“生气”、“灵魂”、“精神’’而存在。中国古代文论中称这种形象的概括方式为“传神”。例如白居易《长恨歌》对杨贵妃的形象便有两处极为精彩传神的概括:早期的杨贵妃是“云鬓花颜金步摇”,一语传神,再加上“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夸张,便把杨贵妃的美貌、神态描绘概括得光彩照人、摄魂夺魄了。对死后成仙的杨贵妃的神情,只用“梨花一枝春带雨”一句,又写得神韵全出。然而形象的概括性不仅表现为要传人物之神,还要传达自然之“神”,如“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云破月来花弄影”等等,也是一种形象概括。此外,文学形象的概括性还表现为能传达难以言说的事物和境界:例如,余音缭绕的审美境界,是极难表述的,而白居易《琵琶行》用“东舟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表述之;物我两忘的境界是很难描写的,而陶渊明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概括之。总之,通过以上诸例可以看出,由于意蕴的丰富性,也造成了文学形象概括方式的多样性。文学形象不仅可以通过个别概括一般,以传情达理,而且还可以如宋人梅尧臣所说的那样“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①。①欧阳修:《六一诗话》。由于文学形象这样多样的概括功能,才使文学形象具有无限的表现力,成为文学艺术表现的中心环节。
--------------------
①高尔基:《致华?阿?斯米尔诺夫》,《文学书简》上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302页。
(一)艺术世界的有机性
就艺术世界的有机性而言,艺术形象的系统性便是其重要表现。从艺术形象发挥审美功能的方式来看,有的是以单个形象为主的,如文学中的典型人物形象、象征意象中的符号式意象;有的则是以整体形象为主的,如文学意境、寓言式象征意象等。但是不论哪一类艺术形象,都必须具有系统性。例如典型人物虽然在评论或鉴赏时可以把它们从作品中抽出作单独的分析评价,但它在作品中必须统一于整个艺术世界的形象系统。例如《红楼梦》是由:百多个人物形象及其关系构成的形象的有机系统,我们不能随意把其中的某个人物形象抽掉,来理解《红楼梦》的艺术世界。为此恩格斯提出了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重要命题。再如文学意境,它主要靠“思与境谐”、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形成一个审美想象的诗意空间,去实现其审美功能,孤立地机械地去分析某个景物是没有意义的。这同样说明意境形象以系统性取胜。总之,由于艺术世界的整体性和有机性,其艺术形象必然具有系统性。这一点下文还将讨论。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二)文学形象的艺术概括性
黑格尔认为,艺术形象之所以有意义,就是因为它“并不只是代表它自己”,而是“可以指引到某一种意蕴”,“一种为内在的生气,情感,灵魂,风骨和精神”①。①黑格尔:《美学》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24页。我们把艺术形象传达丰富的内在意蕴的功能,称为文学形象的概括性。文学形象的概括性的表现是十分丰富的,多种多样的。首先文学形象往往通过个别概括一般,通过偶然表现必然。例如,鲁迅笔下的祥林嫂的形象,可以使我们想起在旧中国、旧礼教的精神奴役下的千千万万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杜甫的《石壕吏》虽然写的是杜甫偶然所见,但他却使我们通过偶然所见,联想到安史之乱中的千家万户,联系到大唐帝国为什么从此一蹶不振的必然原因。这是艺术概括极常见的一种,但却不是唯一的一种。文学形象的概括性还有多种表现:如上述孟浩然的《春晓》和杜甫的《迟日江山丽》两诗,艺术形象概括的只是诗人体会到的某种感情、某种精神的境界;再如上述苏轼的《题西林寺壁》,只概括了诗人悟透的某种道理。朱熹的《观书有感》也与此相类似。其诗云:
这首诗意在揭示一种哲理,是说不跳出事物的圈子,是很难看清事物的本来面目的,正如站在庐山之中看不清庐山一样。但诗的意蕴并非到此为止,不要忘了这首诗的题目是《题西林寺壁》,在佛家寺庙的墙上题上这首诗,实际上是赞美佛子们置身世外,才能看破红尘的超越地位。这样便引人从哲理人佛理,又深一层理趣。一首诗这样智慧迭出,巧机层张,包含着丰富深刻的哲理,只通过“看庐山”形象作比,便使道理显豁易懂,而不留说教之痕,可见宋诗言理之妙。
第一节 文学形象
文学的世界,是由系统性的艺术形象构成的艺术世界。文学形象的系统性如何?文学形象的特征是什么?这是本节所要回答的问题。
文学形象的系统性
文学形象的系统性表现在两种意义上。其一是就艺术世界的有机性而言的;其二是就不同性质的文学形象的审美功能的互补性而言的。我们先分而述之。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这首春光融融、景色流丽的小诗,全用具体可感的文学形象构成,而且全是诉诸人的感官的可觉、可视、可嗅、可听、可触的美好形象,从而调动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等一切感觉机能一起去感受春天的美好,一起去领略诗人对春天的赞美之情,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形。这样便形成了文学形象的具体性和可感性。黑格尔认为,诗人“必须含有天生的善于创造画境和形象的本领”,但是“在艺术里,这些感性的形状和声音之所以呈现出来,并不只是为着它们本身或是它们直接现于感官的那种模样、形状,而是为着要用那种模样去满足更高的心灵的旨趣”③。③黑栖尔:《美学》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87页。也就是说,作家并非为形象而形象,为具体可感而具体可感,而是要通过具有具体性可感性的形象的塑造和描绘传达出“更高的心灵旨趣”。这就决走文学形象还有下述更深层次的艺术特征。
文学作为一种审美意识形态,与其他意识形态不同,最明显的特征是它以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为手段来实现其一切目的。所以歌德说:“诗指示出自然界的各种秘密,企图用形象来解决它们。”①①歌德《慧语集》,《外国理论家作家论形象思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35页。黑格尔认为:“艺术的形式就是诉诸感官的形象。”②②黑格尔:《美学》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47、49页。可见文学形象对于文学的重要,而文学形象最明显的特征是其具体可感性。杜甫有首五言绝句云:
再看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一首《春晓》:
春பைடு நூலகம்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惜春的情怀。诗中的形象是为抒情而存在的,这是一首抒情诗,与苏轼那首不同。
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作素有“诗史”的称号,其代表作《三吏》、《三别》的形象性质,又明显地不同于上述二种。请以《石壕吏》为例:
(二)不同性质文学形象审美功能的互补性
不同性质的文学形象还存在着一种审美功能上的互补性,因而存在着更深层面的由文学形象类型之间的互补性而显示的系统性。请看下述三例。宋人喜欢以哲理为诗,以议论为诗,其实并非全无佳作。请看苏轼那首著名的庐山诗: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三首诗,苏轼诗旨趣在表意,孟浩然诗旨趣在抒情,杜甫诗旨趣在写实,并显示了三种不同的审美效果,说到底是由三种不同性质的艺术形象造成的。文学的艺术形象为什么会形成这样三种不同的表意性形象、抒情性形象和写实性形象呢这是在长期的审美实践中形成的,也是由人的精神需要决定的。德国古典哲学认为,人的精神需要有知、情、意三个方面,因此就有科学、艺术和哲学去发挥人的三种潜能,满足人的精神需要。虽然说人类知、情、意的精神需要可以分别由科学、艺术和哲学来满足,但就每个人来说,却常常没有全面驾驭科学、艺术和哲学的可能。特别是在分工精细的现代社会,人类更没有这种自由。人的精神生活实际上常常处于偏枯状态,研究科学的人无暇顾及哲学和艺术,研究哲学的人同样无暇顾及科学或艺术。人们若想窥视自己职业以外的世界,往往只能到文学艺术的世界中来求得慰藉和满足。文学作为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在审美的总前提下,必然要竭力满足人类对它提出的关于知、情、意的精神需要。与人的知、情、意的审美需要相适应,便给文学造成三种审美类型:写实性形象、抒情性形象和表意性形象。其实,这也是人类知、情、意的审美理想的全面展开。根据艺术形象体现审美理想的程度,可以把艺术形象分为高级形象和一般形象两个级位。一般把充分体现审美理想的、达到最高审美境界的艺术形象,称为高级形象形态。中国古典文论称这种形象为艺术“至境’’①。①“至境”一词,虽不见于《辞源》,但清人多有使用。除最早见于叶燮《原诗》内篇下之外,管同在《与友人论文书》中说:“文之大原,出乎天得,其备眷浑然如太和元气;偏焉而人于阳,与偏焉而人于阴,皆不可以为文章之至境。”画家潘天寿亦云:“惟纯真坦荡之人,方能人美之至境。”由于艺术形象分三种,因而艺术至境亦有三种,构成了三足鼎立的艺术至境结构。这三种艺术至境形态的模式和范畴,早已被人类先后发现并反复研究,并长期被不同的民族所偏爱,华夏民族对意境这种抒情文学的艺术至境形态情有独钟,西方则对典型这种写实性形象的艺术至境形象研究得很深透。还有一种艺术至境形态,名叫象征意象,是表意性形象的高级形态,早已被中国两汉之前的古人发现,并进行了一些研究,后来由于艺术中心转向抒情,就把这一范畴冷落和遗忘了。西方对这类文学现象并没有引起应有的关注。是20世纪现代派文学艺术的普遍的哲理化倾向和象征手法的运用,使人们重新发现了古代象征意象的现代意义,发现它与意境、典型一样,都是艺术至境形态,她们犹如三位美神一样,统辖着文学艺术的天宇,制导着人类的文学艺术活动。意境,偏重满足人类情感方面的审美需要,让人类按意境规范的几种基本模式创造抒情作品,去陶冶人的性情,慰藉人的心灵;象征意象,偏重满足人们思考和幻想的审美需要,让人类按象征意象提供的几种基本模式创造出表意性艺术形象,以启人心智、思考哲理、驰骋理想;典型偏重满足人们认识社会人生的审美需要,让人类按典型的艺术范式去塑造写实性艺术形象,使人能通过文学认识生活、直观自身。这样,三位美神便独立而又互补地共同满足了人类的各方面的审美需要,共同支撑起文学艺术的天宇,给人类以无限的精神享受。那么,千姿百态的艺术形象世界,为什么只有三种基本类型为什么只有三种艺术至境形态原因一方面很简单,因为对人类理想的艺术至境范畴梳理和归纳的结果只有三种,目前还没有发现有第四种。另一方面也很深奥,除了上述与人类的知、情、意的审美需要有着对应关系外,。可能还与事物的发生学原理有关。中国《老子》的哲学思想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事万物的最高归类一般都只有三种,这样也许就不会出现第四种了①。①中国古典哲学对事物的最高归类一般只有三种,三代表着多。参见郭沫若《青铜时代》一书。于是,文学天宇中气象万千、千姿百态的艺术形象世界便不是杂乱的堆积了,而是有着一般形态和高级形态,有着决定机制、规定机制,呈现出不同性质而又独立互补地满足着人类审美需要的有机有序的形象世界,因而也是呈现高度系统性的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