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炮制学复习

合集下载

中药炮制学复习重点

中药炮制学复习重点

中药炮制学第一节概述中药必须经过炮制之后才能入药,这就是中医用药得特点之一。

中药炮制就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辩证施治用药得需要与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得不同要求,所采取得一项制药技术。

中药炮制学就是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得学科、上述概念可在A型题与X型题中出现。

汉代所说得“角发”“燔治”即就是最早得炭药--血余炭、“口父咀”即就是当时得切制饮片、到刘宋时代,雷敩撰成《雷公炮炙论》,就是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明代李时珍得《本草纲目》载药1892种,其中有330味中药记有“修治"专项。

明代缪希雍撰得《炮炙大法》就是我国第二部炮制专著,并将前人得炮制方法归纳为:雷公炮炙十七法、清代张仲岩著《修事指南》为我国第三部炮制专著,其中多源于《证类本草》与《本草纲目》,张氏认为炮制在中医药学中非常重要,她说:“炮制不明,药性不确,则汤方无准而病症无验也”。

多出A或B型题。

第二节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及其对药性得影响1.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中药炮制就是中医长期临床用药经验得总结。

炮制工艺得确定应以临床需求为依据。

炮制工艺就是否合理、方法就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到临床疗效、中药得净制、切制、加热炮制与加辅料制均可影响临床疗效。

加热就是中药炮制得重要手段,其中炒制、煅制应用广泛。

许多中药经炒制后,可杀酶保苷,如芥子,牛蒡子等;煅制常用于处理矿物药,动物甲壳及化石类药物,能使质脆易碎,而且作用也会发生变化。

如白矾煅后燥湿、收敛作用增强、血余煅炭后能止血。

川乌、草乌加热煮制后,其毒性显著降低,保证了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中药经辅料制后,在性味、功效、作用趋向归经与毒副作用方面都会发生某些变化,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疗效。

多出X型题。

2、炮制对药性得影响炮制对药性得影响包括对性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得影响等。

(1)炮制对四气五味得影响一就是通过“反制”纠正药物过偏之性,以缓与药性。

如栀子姜汁制后,能降低苦寒之性,以免伤中;二就是通过“从制”,使药物得性味增强,增强疗效。

中药炮制学复习资料

中药炮制学复习资料

绪论一、中药炮制的含义。

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用药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二、中药炮制学的含义。

中药炮制学是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

第一章中药炮制有哪些传统的制药原则及具体制药方法?其含义?各举3例说明.传统的制药原则:相反为制,相资为制,相畏为制,相恶为制。

具体方法为:或制其形,或制其性,或制其味,或制其质.相反为制:指用药性相对立的辅料(包括药物)来制约中药的偏性或改变药性.如用辛热升提的酒来炮制苦寒沉降的大黄,使药性转降为升;用辛热的吴茱萸炮制黄连,可杀其大寒之性;用咸寒润燥的盐水炮制益智仁,可缓和其温燥之性。

相资为制:指用药性相似的辅料或某种炮制方法来增强药效。

如咸寒的盐水炮制苦寒的知母、黄柏,可增强滋阴降火作用;酒炙仙茅、阳起石,可增强温肾助阳作用;蜜炙百合可增强其润肺止咳的功效;蜜炙甘草可增强补中益气作用。

相畏为制:是指利用某种辅料来炮制药物,以制约该药物的毒副作用.如白矾、石灰、皂荚制半夏、南星;蜂蜜、童便、黑大豆、甘草、豆腐制川乌。

相恶为制:是中药配伍“相恶"的延伸应用。

指两种药物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作用降低或功效丧失。

如米泔水制苍术:麸炒枳实;煨木香.制其形:是指改变药物的外观形态和分开药用部位。

白芍切片;当归和甘草分根梢入药;莲子分莲子肉和莲子心.制其性:是指通过炮制改变药物的性能.升提的酒炮制苦寒沉降的大黄,使药性转降为升(“同相反为制")制其味:是指通过炮制,调整中药的五味或矫正劣味。

紫河车酒炙,乳香和没药醋,矫味矫臭。

而且紫河车酒制增加了辛温之性味,温肾壮阳之力更强;乳香、没药增加了酸味,更专入肝经。

制其质:即通过炮制,改变药物的性质或质地。

如穿山甲砂炒至酥泡,龟甲、鳖甲砂炒至酥脆,矿物药煅或卒等,均有利于煎出有效成分或易于粉碎。

何首乌黑豆汁拌煮后,味转甘而性转涩,增强了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强筋骨的作用.五、中药炮制对中药药性的影响包括哪些方面?①炮制对四气五味的影响反制:栀子苦寒之性甚强,经过辛温的姜汁制后,能降低苦寒之性,以免伤中,即所谓以热制寒. 从制:以辛热的酒制仙茅,增强了仙茅的温肾壮阳作用。

中药炮制复习资料

中药炮制复习资料

1.中药炮制学的基本任务:①探讨炮制机理(包括中药炮制减毒、增效、缓和药性以及产生新药效的机理研究;对象:炮制过程中所发生的物理和化学变化对药理作用和这些的改变)②改进炮制工艺(机械化、自动化、科学化发展)③制订饮片质量标准(饮片的外观因素:形、色、气、味;临床药效是内在评价炮制质量的指标;制订饮片质控方法和标准)2.中药炮制和中药炮制学的概念: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辩证施治用药的要求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中药炮制学—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

3.(了解)中药炮制学和其他学科关系4.中药炮制的起源:(1)中药的发现和应用(2)火的出现和应用,炮生为熟,形成中药炮制的雏形(3)酒的发明与应用,产生了辅料制法,充实了药物炮制的内容。

(4)陶器的发明与应用,创造了必要的工具条件。

5.中药炮制的发展:(一)中药炮制技术的起始和形成时期(春秋战国至宋代;公元前722年至公元1279年)1.春秋战国时期《五十二病方》是我国最早记载炮制内容的医方书《黄帝内经》“燔治”“角发”是最早的炭药-血余炭;制半夏2.秦汉时期(1)炮制理论汉代《神农本草经》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生熟异用学说;炮制减毒;药用部位的选择;切制对药效影响。

)(2)炮制技术方面药物炮制与配伍、剂型、煎法、服用密切相关炮制技术范围:净制、切制、炒制、蒸煮煅发酵重视毒剧药物的炮制应用,半夏“令水清滑尽,洗不熟有毒”3.魏晋南北朝时期(1)炮制理论《本草经集注》梁代陶弘景,是我国第二部中药专著《雷公炮炙论》刘宋时代雷敩,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2)炮制技术方面应用辅料炮制药物:生姜汁解半夏毒炮制工艺合理实用性强:大黄蒸、吴茱萸醋制炮制工艺水平提高:朱砂“研细如粉”;天门冬“微火烘”;炼丹术4 .隋唐五代《备急千金要方》唐代药王孙思邈所著,是我国最早的临床实用百科全书《新修本草》唐代苏敬修订的世界最早药典5.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宋代陈师文等编撰,是第一部官方颁布的炮制规范(二)中药炮制理论的形成时期(金元、明;公元1280年至1644年)6.(金元、明时期)《本草蒙筌》明代陈嘉谟所著“火制四,有煅, 有炮,有炙,有炒之不同.水制三,或渍,或泡,或洗之弗等;水火共制者,若蒸若煮而有二焉”三类分类法“制造资水火”中指出:“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

中药炮制复习重点总结

中药炮制复习重点总结

中药炮制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制霜法:药物经过去油制成松散粉末或析出细小结晶或升华,煎熬成粉渣的方法.2、炙法:将选净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的液体辅料拌炒,使辅料逐渐渗人药物组织4、相畏为制:利用某种辅料来炮制药物,以制约该药物的毒副作用,例如:生姜制半夏5、发芽法:将净选后的新鲜成熟的果实或种子,在一定的温度或湿度条件下,促使萌发幼芽的方法。

6、发酵法:经净制或处理后的药物,在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由于真菌和酶的催化分解作用,使药物发泡、生衣的方法。

7、水飞法:某些不溶于水的矿物质,利用粗细粉末在水中悬浮性不同,将不溶于水的矿物,贝壳类药物经反复研磨,而分离制备极细腻粉末的方法。

8、煅法:将药物直接放于无烟炉火中或适当的耐火容器内煅烧的一种方法.9、风化:指某些含有结晶水的矿物药,经风吹日晒或过分干燥而逐渐失去结晶水成为粉末的现象。

10、泛油即走油,指药物中所含的挥发油、油脂、糖类等,因受热或受潮在表面出现油状物质和质地返软、发黏、颜色变浑,发出油败气味的现象。

11、相资为制:用药性相似的辅料或某种炮制方法来增强药效,例如盐水制知母12、炒炭存性:是指药物炒炭时,走部分炭化,但应保存部份药物固有气味,不能全部炭化,更不能灰化。

13、煅淬法:将药物在高温有氧条件下煅烧至红透后,立即投入规定的液体辅料中骤然冷却的方法。

14、对抗: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同贮或采用一些有特殊气味的药物同贮而起到抑制虫蛀,霉变的方法。

15煨法:将药物用湿面或湿纸包裹,置于加热的滑石粉中,或将药物置于加热的麦麸中,或将药物铺摊吸油纸上,层层隔纸加热,以除去部分油质16蜜炙法: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炼蜜拌炒的方法。

17燀法:将药物置沸水中浸煮短暂时问,取出,分离种皮的方法。

18辅料:是指具有辅助作用的附加物料,它对主药可起协调作用,或增强疗效,或降低毒性,或减轻副作用,或影响主药的理化性质.19酒炙法: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酒拌炒的方法。

中药炮制复习

中药炮制复习

中药炮制学复习题何谓中药炮制和中药炮制学?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辩证施治用药的要求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历史又称炮灸,修治、修事,修制。

今多用“炮制”和“炮灸”。

中药炮制学——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

简述中药炮制的起源及发展概况。

起源:1、中药的炮制是随着中药的发现和应用而产生的2、火的发现和熟食方法的处理及应用是中药炮制形成的雏型3、酒的发明与应用丰富了中药炮制的内容4、陶器的发明和应用丰富和拓展了中药炮制的内容发展概况:1、春秋战国至宋—起始与形成时期;2、金元明是炮制理论的形成时期;3、清代是炮制品种和技术的扩大时期;4、新中国成立后,中医药事业获得巨大进展,中药炮制也进入整理提高的新时期。

我国古代炮制专著有几部?写出其成书年代及作者。

南北朝刘宋时代-雷敩-《雷公炮制轮》三卷金元明时期-缪希雍-《炮炙大法》清代-张仲岩-《修草指南》中药炮制的相关法规有哪些?《中国药品标准》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的《中药炮制规定》是中药饮片炮制必须遵循的法规。

如何理解炮制是中医临床用药的特点?①中医临床用药多是以中药饮片形式配方②中药性能的偏性和作用可通过炮制来调整③根据病情需要通过炮制对中药性能和作用进行调整,以适应临床治疗的要求④通过炮制来调整中药的性能以适应气候、环境的差异如麻黄冬季宜生用、春夏宜用麻黄绒⑤降低毒副作用,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炮制对药物性能的影响有哪些?举例1.炮制对药物四气五味的影响纠正偏性:常称“反制”,如以热制寒或以寒制热。

酒炙麻黄缓和苦寒泻下作用。

增强性味:常称“从制”如以寒制寒或以热制热。

羊脂油制淫羊藿增强温肾补阳作用。

改变药性:生地制成熟地,性味由甘、微苦寒变甘温,功效由清热凉血变滋阴补血。

2.炮制对药物升降浮沉的影响《本草纲目》——“升者引之以咸寒,则沉而直达下焦;沉者引之以酒,则浮而上至巅顶”如酒炙黄芩可上行清头目之火;莱菔子生用主升,涌吐风痰,炒后主降,降气化痰,消食除胀。

中药炮制学复习材料

中药炮制学复习材料

中药炮制学复习材料第一部分:中药炮制的概述1.中药炮制的目的和意义-提高药效:炮制过程中可以改变药材的性味、药效,增加药物疗效。

-增加安全性:去除有毒成分,减轻副作用,提高药物的安全性。

-方便使用:炮制药材可以降低药材的料性,方便制剂的制备和用药。

2.中药炮制的方法和原则-干炒:用火烘干药材,强调药材的燥热性质,增加药效。

-炙炒:用火烘烤药材,重视药材的温热性质,增强功效。

-煅炼:用火炼烧药材,加大药材的温燥性质,增加药效。

-焙烧:用火反复烘烤药材,突出药材的温热性质,增强药效。

-酒制:用酒浸泡药材,以增加药物的温热性质,提高疗效。

第二部分:中药炮制的药材分类与特点1.干炒类药材-代表药材:干姜、生姜、细辛、五味子等。

-特点:能温阳散寒、解表发汗、化痰止咳等作用。

2.炙炒类药材-代表药材:甘草、人参、黄芪、白术等。

-特点:能补益气血、健脾益胃、提升阳气等作用。

3.煅炼类药材-代表药材:赭石、雄黄、砂糖、龙骨等。

-特点:能镇静安神、平肝潜阳、软堵散结等作用。

4.焙烧类药材-代表药材:炙甘草、炙白术、炙麦芽、炙黄芪等。

-特点:能温里行气、补脾和胃、固表止汗等作用。

5.酒制类药材-代表药材:当归、白芍、酒芩、熟地黄等。

-特点:能活血调经、益气补血、滋阴补肾等作用。

第三部分:炮制过程中的特性变化1.总论-性味变化:通过炮制过程,药材的性味可由寒凉转为温燥,或由寒凉转为温和。

-药效变化:药材的药效可以得到增强、减轻或改变。

2.中药炮制的化学变化-火力引发的化学反应:干炒、炙炒、煅炼和焙烧过程中,热量可以引发药材内部的化学反应,改变药材的物质组成。

-酒精提取的化学反应:酒制过程中,酒精可以提取药材的有效成分。

3.中药炮制的理化变化-药材的颜色、形态和气味等在炮制过程中会发生变化,如颜色由原来的黄色转为黑色,气味由原来的刺鼻变为芳香。

以上是中药炮制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希望对你的复习有所帮助。

祝你取得好成绩!。

中药炮制学复习资料

中药炮制学复习资料

中药炮制学1、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是(《雷公炮炙论》)。

2、《雷公炮炙论》的作者是(雷敩)。

3、《本草蒙筌》的作者是(陈嘉谟),第一次系统概括了辅料炮制的原则。

4、《修事指南》的作者是(张仲岩)。

5、《本草纲目拾遗》的作者是(赵学敏)。

6、《血证论》的作者是(唐容川)。

7、款冬花、紫苑化痰止咳,蜜制后能润肺止咳,属于炮制目的中的哪一项?(增强药物疗效)8、柏子仁去油制霜,属于炮制目的中的哪一项?(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9、关于对含有生物碱类成分的药物炮制时说法正确的有(①酒制后能提高生物碱的溶出率;②醋制可增强生物碱在水中的溶解度;③宜少泡多润,尽量减少生物碱的损失)。

10、关于对含有生物碱类成分的药物炮制时说法错误的是(所有含生物碱类药物热处理均可增强药物疗效)。

11、具有祛风散寒、活血通络、行药势等作用的炮制辅料是(酒)。

12、具有引药入肝、理气、行水、散瘀止痛等作用的炮制辅料是(醋)。

13、具有发散风寒、止呕等作用的炮制辅料是(生姜汁)。

14、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和胃、除烦止渴等作用的炮制辅料是(米)。

15、具有和中益脾作用的炮制辅料是(麦麸)。

16、具有解毒、祛痰杀虫、防腐等作用的炮制辅料是(白矾)。

17、具有清热、利湿、化痰、软坚作用的炮制辅料是(蛤粉)。

18、筛选是根据药物与杂质的(体积)不同来分离药物中的杂质。

19、水选是根据药物与杂质的(水的浮力)不同来分离药物中的杂质。

20、风选是根据药物与杂质的(比重)不同来分离药物中的杂质。

21、麻黄制绒的作用是(缓和药性)。

22、适于切极薄片的药材为(木质类及动物骨、角质类)。

23、适于切薄片的药材为(质地致密,坚实者)。

24、适于切厚片的药材为(质地松泡,粉性较大者)。

25、适于切丝的药材为(皮类、叶类和较薄的果皮类)。

26、适于切段的药材为(全草类)。

27、一般药物干燥以不超过多高的温度为适宜(80℃)28、含芳香挥发成分的药材干燥一般以不超过多高的温度为适宜(50℃)。

中药炮制学复习重点

中药炮制学复习重点

1、加热制对含生物碱类中药有何影响?试举例说明。

(4分)加热制可使生物碱分解,结构变化或转化成新成分。

若生物碱为有毒成分,则适当加热以减毒,如马钱子、乌头等。

只要求举1例,若叙述正确。

生物碱为有效成分,尽量少加热,宜生用为宜,如石榴皮、龙胆草、山豆根等。

只要求举1例,若叙述正确。

2、炮制提高中药的疗效主要体现在那些方面,试举例说明。

(1)增加煎出,提高疗效果实种子类、矿物类、动物骨骼类等,经炮制可改变药材组织结构,使其溶出率增大。

(2)减少损失,保存药效含苷类药物适当加热,可破坏酶,保存苷。

如天麻蒸制等。

(3)辅料协同,增强疗效如蜜制黄芪,醋制元胡等(4)制备新药,扩大疗效如棕榈生品不入药,煅炭后供药用等3、根据黄芩的质地、成分及药性特点,简述其软化方法、切制片型,并说明其理由。

写出其常用的炮制品和各炮制品的作用特点。

应采蒸制或沸水煮等湿热软化;杀酶保苷,防止黄芩苷、汉黄芩苷酶解,解释清楚;切薄片,因质地坚硬;生黄芩清热泻火解毒力强;酒黄芩缓和苦寒之性,用于上焦肺热及四肢肌肉之湿热;黄芩炭以清热止血为主。

4、从现有研究结果说明马钱子砂烫、苦杏仁燀制可降低毒性、保证用药安全有效的科学内涵马钱子:经砂烫后,其所含的士的宁碱、马钱子碱分别转化成异士的宁碱和异马钱子碱及其它们的氮氧化物;被转化成的这些异型结构和氮氧化合物毒性变小,且保留了或增强了某些生物活性。

苦杏仁:苦杏仁炮制后,可起到破坏苦杏仁分解酶,保存苦杏仁苷的作用;并使其内服后苦~苷只在胃酸的作用下缓慢分解产生适量HCN起到止咳平喘作用,不致引起中毒。

4.5、川乌、巴豆供内服时应如何炮制,从现代科学角度说明其炮制减毒机制(1)川乌:蒸制或煮制;通过加水,加热处理,使极毒的双酯型生物碱水解为苯甲酰单酯型生物碱,进一步水解为毒性极少甚至无毒的胺醇型生物碱;或脂肪酰基取代乌头碱C8-OH上乙酰基,生成脂碱。

(2)巴豆:压油制霜或淀粉稀释制霜;巴豆主含巴豆油,巴豆油为其有效和有毒成分,尚含巴豆毒素,加热可破坏巴豆毒素,制霜可控制巴豆油含量,保证用药的安全有效。

中药炮制学复习

中药炮制学复习

课件复习思考题总结第一章炮制绪论⑴何谓中药炮制及中药炮制学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辩证施治用药的要求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历史又称炮炙、修治、修事、修制。

今多用“炮制”和“炮炙”。

中药炮制学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

⑵简述中药炮制的起源及发展概况。

⑶我国古代炮制专着有几部写出其成书年代及作者。

刘宋•雷敩《雷公炮炙论》一一总结前人的炮制经验撰写而成的。

为我国医药史上的第一部制药(炮制)专着。

明•缪希雍《炮炙大法》——为我国医药史上第二部炮制专着。

清•张仲岩《修事指南》一一为我国医药史上第三部炮制专着。

⑷中药炮制的相关法规有哪些《国家药品标准》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的《中药炮制规范》是中药饮片炮制必需遵循的法规。

第二章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1、如何理解炮制是中医临床用药的特点1.组方用药的要素依据整体观念及辩证施治的原则。

综合考虑病情的性质、个体以及气候环境的差异。

中药一药多效的药性作用特点2、炮制对中药性能影响的内容有哪些举例。

1)根据病情需要,通过炮制对中药性能和作用进行调整,以适应临床治疗的要求(1)益智仁生品辛温燥烈,温脾止泻、摄涎唾(益智散)。

(2)盐炙后则主入肾经,温肾涩精、缩尿(缩泉丸)。

(3)生黄柏:苦寒,泻火解毒(黄连解毒汤)。

(4)酒黄柏一:引药上行,清上焦燥湿(上清丸)。

(5)盐黄柏一:弓I药下行,泻肾火,清下焦湿热,退虚热(大补阴丸)。

2)通过炮制来调整中药的性能以适应气候、环境及个体的差异(1)麻黄--- 发汗解表,宣肺利水(冬季)(2)炙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f-(3)麻黄绒---作用较麻黄缓和,用于老人,虚人外感风寒(夏、秋季)-(4)炙麻黄绒---作用更缓和,用于表解,体虚喘咳的病人3)降低毒副作用,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1)半夏生品毒性大,多外。

制后(净制除外)毒性降低,可供内服3、简述传统制药原则的内容。

中药炮制学复习材料

中药炮制学复习材料

1、三部炮制专著的作者和成书年代?南北朝刘宋时期雷敩编撰《雷公炮炙论》明代缪希雍《炮炙大法》清代张仲岩《修事指南》中药炮制与中药炮制学的概念?中药炮制: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中药炮制学: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

中药炮制研究的内容: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

2、中药炮制学的制法和制则分别是什么?国家级药物炮制质量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国药品标准》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的《中药炮制规定》是中药饮片炮制必须遵循的法规。

3、炮制(各种辅料炮炙)对升降浮沉性味归经的改变包括哪些内容?1.生升熟降2.酒制升提3.炮制可以改变药物的气味和质地,转化其升降浮沉,使药物更好地适应临床用药的要求。

中药炮制降低毒性的主要途径?1.使毒性成分发生改变2。

使毒性成分含量减少 3.利用辅料的解毒作用4、中药炮制的目的有哪些?1.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2.改变或缓和药物的性能3.增强药物疗效4.改变或增强药物作用的趋向5.改变药物作用的部位或增强对某部位的作用6。

便于调剂和制剂7.洁净药物,利于贮藏保管8。

矫臭矫味,利于服用中药炮制对苷类、生物碱类、挥发油类以及无机盐类成分的影响(包括讲课时强调的具体个药)?生物碱类:1.净选加工的影响:由于生物碱在植物体内分布不一,经过净选加工可以区分药材含生物碱的不同部位。

2。

水制的影响:水溶性的生物碱因在切片浸泡过程中溶于水而受损失,故应尽量缩短与水接触时间,采取少泡多润的方法,以免影响药效。

3.加热制的影响:各种生物碱具有不同的耐热性,有的在高温情况下不稳定,发生水解、分解的变化。

4.辅料制的影响:酒制可利于某些生物碱的溶出。

醋为弱酸,可使游离生物碱转化为生物碱盐溶于水,易被水煎出来。

中药炮制学复习题

中药炮制学复习题

中药炮制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 、芦头:2、土炒3、饮片:4、水飞法:5、少泡多润:6、走油7、中药炮制学:8、对抗同贮法:9、漂法10、煅法:11、生理灰分:12、复制法二、是非题:1.中药炮制学是我国的一项传统制药技术,又称炮炙、修事、或修治。

2.药性相对立的辅料(包括药物)来制约中药的偏性或改变药性,称为“反制”。

3.药物经炮制后可以改变作用趋向,如酒升、姜散、醋降、盐敛。

4.《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宋代第一部国家成药规范。

5.桂枝、桑枝、黄芪等长条型而纤维性强的药材宜切厚片。

6.含芳香性成分的药材,某些花类药材应采用烈日曝晒方法,使之迅速干燥防止芳成分的散失或变色。

7.复制法现多用于具辛辣味的有毒药物。

8.熟地黄清热,凉血,生津,鲜地黄滋阴清热,凉血止血。

9.血余炭、陈棕不生用,煅炭后才具有止血作用。

10.酒黄连善清上焦头目之火,姜黄连善清胃止呕。

11.药材软化时,外部含水过多,易出现翘片。

12.煅自然铜时有毒气产生,故应在空气流通的地方煅制。

13.若中药中含有毒的蛋白质,常采用加热的方法降低毒性。

14.蛤蚧药用应除去头、尾、足、鳞片。

15.酸枣仁不可久炒,否则油粘则失效。

16.制淡豆豉所用的辅料是桑叶和青蒿。

17.矿物药为制得纯净细腻粉末,宜采用水飞法炮制。

18.药物净制或切制后,与砂共同拌炒的方法称为砂烫炒。

19.牵牛子炒黄后,可将一部分牵牛子甙破坏,从而降低毒性,缓和其峻泻作用。

20、所含成分既是有效成分,又是有毒成分的中药,可以减量生用,以免浪费药材。

三、单项选择题1、皮类、叶类和较薄果皮类药材,可切成:------------------------- ()A.薄片B.丝C.直片D.斜片E.段或块2、香附去毛采取的方法为:------------------------------------------- ()A.刷去毛B.烫去毛C.燎去毛D.挖去毛E.撞去毛3、不规则的根与根茎类药材水软化处理是否合理,选用“看水头”的检查方法:()A.弯曲法B.指掐法C.穿刺法D.手捏法E.以上都不是4、五灵脂、乳香、没药等醋炙后可以:--------------------------------- ()A.增强疏肝止痛作用B.增强活血祛瘀作用C.矫臭矫味D.增强疏肝止痛功效,减少不良气味E.增强活血祛瘀作用,减少不良气味。

中药的炮制学复习资料1

中药的炮制学复习资料1

1.中药炮制的含义: 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用药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2.中药炮制学的含义: 中药炮制学是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

3.我国古代三部炮制专著的名称、成书年代及作者:答:(1)南北朝(刘宋)·雷敩《雷公炮炙论》——总结前人的炮制经验撰写而成的。

为我国医药史上的第一部制药(炮制)专著。

(2)明代·缪希雍《炮炙大法》——为我国医药史上第二部炮制专著。

(3)清代·张仲岩《修事指南》——为我国医药史上第三部炮制专著。

4.简述中药炮制的分类及其主要内容。

答:中药炮制的分类及其主要内容:5.简述中国药典药材炮制通则三类分类法的的具体内容。

答:中国药典药材炮制通则三类分类法的的具体内容:(1)净制----挑拣、筛选、水洗、风选、剪切等(2)切制----浸泡、润、切、粉碎等(3)炮炙----炒、烫、煅、蒸、煮、炖、酒制、醋制、蜜炙、姜汁炙、盐制、制炭、水飞、燀、制霜等。

6.中药炮制有哪些传统的制药原则及具体制药方法?其含义?举例说明。

答:(一)制药原则:来源:[ 清]徐灵胎(大椿)《医学源流论》(1)相反为制(反制):用药性相对立的辅料(包括药物)来制约中药的偏性或改变药性。

如:酒制大黄、茱萸制黄连、盐水益智仁。

(2)相资为制(从制):用药性相似的辅料或某种炮制方法来增强药效如:胆汁炙黄连、盐水制知母/黄柏、酒炙仙茅/阳起石、蜜炙百合/甘草。

(3)相畏(或相杀)为制:利用某种辅料来炮制药物,以制约该药物的毒、副作用。

如:生姜制半夏/南星。

(4)相恶为制:利用某种辅料或方法来减弱药物的烈性,以免损伤正气。

如:麸炒枳实、米泔水制苍术;煨木香。

(5)相喜为制:利用某种辅料(或药物来炮制药物,以改善该药物的形色、色味,如五灵酯,紫河车)(二)具体方法:(1)制其形:改变药物的外观形态和分开药用部位。

中药炮制学复习总结

中药炮制学复习总结

中药炮制学复习总结第一章绪论1、中药炮制: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和药材自身的性质,按医疗、调剂、制剂的要求对中药材进行加工处理的技术。

2、中药炮制学:中药炮制学是研究中药炮制学的原理、工艺、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一门学科。

3、中药使用特点: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药;一药多用;便于调剂;便于制剂;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4、中药炮制学的特点:中药炮制具有独特性与古老性。

5、中药炮制的产生与火的发现和使用密切相关;中药炮制的产生与饮食相关;由炮炙到炮制的演变。

6、《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方书,其中载有多种炮制方法。

《黄帝内经》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医书,书中有“治半夏”等炮制方法。

《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东汉时期,是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

《新修本草》由唐代官府主持编写,是我国的第一部药典。

7、《雷公炮炙法》一般认为成书于南北朝刘宋时代,是我国第一部炮炙专著。

《炮制大法》是我国中药炮制第二部专著。

《修事指南》为清代张仲岩著,是第三部中药炮制专著。

8、《本草纲目》专门列出“修治”“炮制”《修事指南》中的“修事”“炮制”9、中药炮制的五类分类法:修治(净制)、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其他方法(发芽、蒸馏)第二章中药炮制的目的1、炮制的总原则,亦即制其太过,扶其不足。

2、炮制的具体原则:相反为制、相资为制、相畏(或相杀)为制、相恶为制。

相反为制:是指用药性相反的辅料或药物来制约中药的偏性或改变药性。

(黄连姜制)相资为制:是指应用药性相似的辅料或药物来增强药物的性味与疗效。

(党参蜜炙,黄连胆汁炙)相畏为制:是指利用某辅料药物炮制药物,以制约减缓该药物的毒性及不良反应。

(半夏畏生姜)相恶为制:是指炮制时利用某种辅料或药物来减弱或消除药物的烈性,及某种作用减弱,使之趋于平和,以免损伤正气。

(麻黄蜜炙)3、炮制方法:制其形:全草切段、种子炒黄炒爆、矿物药的锻制制其性:通过炮制改变药物的寒热、温凉、归经或升降沉浮的性质,例:天南星辛温,胆汁制,降低辛温之性。

中药炮制学复习练习及答案

中药炮制学复习练习及答案

第一节清炒法炒黄法一、填空题1 .炒黄的火候有 ----文火、 ----中火、 ---武火.2 .炒法的操作有 ----清炒、 ----加固体辅料炒。

3 .炒黄程度的判定方法有 ----对比看、 ---听爆声----闻香气----看断面.4 .清炒法根据炒制程度又可分为 ----炒黄法----炒焦法----炒炭法.5 .清炒法的注意事项有 ----大小分档炒----拌炒均匀----出锅迅速锅要预热.二、选择题( 一 )A 型题2 .除 (E ) 外均用炒黄法炮制A .黑芝麻B .葶苈子 c. 花椒 D .苍耳子 E. 苍术3 .炒后缓和寒滑之性的是 (D )A .王不留行B .牵牛子C .牛蒡子D .决明子E .蔓荆子4 .既可炒黄又可麸炒的是 (E )A .白芥子白术B .山药芡实C .茺蔚子芡实D .紫苏子薏苡E .薏苡仁芡实( 二 )B 型题A .酸枣仁B .决明子C .蔓荆子D .槐米E .牵牛子5 .缓和峻下之性的是 (E )6 .杀酶保苷的是 (A)7 .缓和寒泻之性的是 (B)8 .缓和辛散之性的是 (C )9 .增强止血作用的是 (D )A .赤芍B .槐米C .紫苏子D .薏苡仁E .胡芦巴10 .既可炒黄又可盐制的是 (E)11 .既可炒黄又可蜜制的是 (C)12 .既可炒黄又可酒制的是 (A )13 .既可炒黄又可炒炭的是 (B )14 .既可炒黄又可麸炒的是 (D )( 三 )C 型题A .决明子B .牵牛子C .两者都是D .两者都不是15 .炮制后可降低泻下作用的是 (C)16 .炮制后可增强滋补作用的是 (D)17 .生晶偏于清泻肝火的是 (A)18 .生晶偏于逐水消肿的是 (B )A 变升为降B .变降为升C .两者都是D .两者都不是19 .黄柏酒制的作用是 (B)20 .炒莱菔子的作用是 (A )21 .炒使君子的作用是 (D)22 .大黄酒制的作用是 (B )( 四 )X 型题23 .炒后易于粉碎的有 (C、 D)o 王不留行 B .黑芝麻 C .白芥子 D .牵牛子 E .葶苈子24 .炮制后去小毒的有 (A、 C 、 D 、 E )o 花椒 B. 蒺藜 C .苍耳子 D .牵牛子 E. 白果三、三 . 改错题1 .苍耳子炒后易于去刺 (√2 .决明子应炒至断面深黄色 (X应改为:决明子应炒至断面浅黄色。

中药炮制学复习题

中药炮制学复习题

中药炮制学复习题中药炮制学是一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

它对于保障中药的临床疗效、降低毒副作用、提高药品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中药炮制学复习题,希望能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选择题1、以下哪种炮制方法可以降低药物的毒性?()A 炒制B 煅制C 蒸煮法D 以上都是2、蜜炙法多用于炮制()A 止咳平喘药B 清热解毒药C 利水渗湿药D 活血化瘀药3、巴豆的炮制方法是()A 炒黄B 炒炭C 制霜D 酒炙二、填空题1、中药炮制的目的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酒炙法常用的酒有_____和_____。

3、煅法分为_____、_____和_____三种。

三、简答题1、简述中药炮制对药性的影响。

答:中药炮制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影响药性。

例如,通过炒制、煅制等方法,可以改变药物的四气五味。

一些药物经过炮制后,寒热温凉的性质可能发生变化,五味的偏性也可能有所调整。

炮制还能改变药物的升降浮沉,使药物更符合临床治疗的需要。

此外,炮制可以对药物的归经产生影响,引导药物作用于特定的经络脏腑。

同时,炮制能够调整药物的毒性和副作用,降低药物的毒性成分含量,提高用药安全性。

2、简述水飞法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答:水飞法的操作方法是:将药物适当破碎,置于乳钵中,加入适量清水,研磨成糊状,再加多量水搅拌,静置,倾出混悬液,下沉的粗粉再行研磨,如此反复操作,至研细为止。

最后将不能混悬的杂质弃去,将混悬液合并,静置沉淀,倾去上面的清水,干燥沉淀物即得极细粉末。

注意事项包括:在研磨过程中,水量要适中,过多会导致药物流失,过少则难以研磨细腻;搅拌混悬液时要均匀,以保证沉淀完全;沉淀后的清水要尽量倾去,避免药物损失;操作环境要保持清洁,防止杂质混入。

3、比较炒黄、炒焦、炒炭三种炒制方法的异同点。

答:相同点:炒黄、炒焦、炒炭都是将药物置于炒制容器内,用不同的火力和时间进行加热炒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炮制学名词解释:中药炮制:按照中医药理论,根据药材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和临床应用的需要,所采取的一项独特的制药技术。

中药炮制学: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

净度:饮片(炮制品)中所含杂质及非药用部位的限度灰分:将药物或饮片在高温下灼烧、灰化,所剩残留物的总量生理灰分:将干净又无任何杂质的合格炮制品高温灼烧所得的灰分对抗同贮法:采用两种以上的药物同贮或采用一些有特殊气味的物品同贮而起到抑制虫蛀、没变的贮存方法。

饮片切制:将净选后的药物进行软化,再切成一定规格的片、丝、段、块等炮制工艺。

把活:需要打成一把进行切制的药材。

个活:单个进行切制的药材。

掉边片:饮片的外层与内层相脱离,成为圆圈和圆芯两部分的现象。

翘片:饮片边缘卷翘而不平整,亦或呈马鞍状的现象。

油片:饮片的表面有油分或粘液质渗出的现象。

清炒法:药物不加辅料的炒法。

火力:火苗的大小或温度的高低,可分为文火、中火、武火。

火候:药物炮制的温度、时间和程度。

炒黄:用文火将药物炒至表面呈黄色或颜色加深,或发泡鼓起,或爆裂,并逸出固有气味的方法。

炒焦:用中火或武火将药物炒至表面呈焦黄或焦褐色,内部颜色加深,并具有焦香气味。

炒焦的目的主要是增强药物消食健脾的功效或减少药物的刺激性。

炒炭:用武火或中火将药物炒至表面焦黑色或焦褐色,内部呈棕褐色或棕黄色。

炒炭可使药物增强或产生止血、止泻作用炒炭存性:药物在炒炭时只能使其部分碳化,更不能灰化,未碳化部分仍应保存药物的固有气味。

麸炒:净选或切制的药物用麦麸熏炒的方法。

煅淬:将药物在高温有氧条件下煅烧至红透后,立即投入规定的液体辅料中骤然冷却的方法。

发酵法:经净制或处理后的药物,在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利用霉菌和酶的催化分解作用,使药物发泡、生衣的方法。

发芽法:将净选后的新鲜成熟的果实或种子,在一定的温度或湿度条件下,促使萌发幼芽的方法。

发芽温度一般以18~25℃,水量控制在42~45℃为宜。

发芽率在85%以上。

芽长至0.2~1cm为标准。

水飞法:某些不溶于水的矿物药,利用粗细粉末在水中悬浮性不同,将不溶于水的矿物、贝壳类药物经反复研磨,而分离制备极细腻粉末的方法。

干馏法:将药物置于容器内,以火烤灼,使产生汁液的方法。

蛋黄油280℃左右,竹沥油350~400℃左右,豆类一般400~450℃.简答题:1、我国古代的炮制专著有几部?说出著作的名称、作者及成书年代。

答:我国古代有三部炮制专著。

(1)南北朝(刘宋)·雷敩《雷公炮炙论》——总结前人的炮制经验撰写而成的。

为我国医药史上的第一部制药(炮制)专著。

(2)明代·缪希雍《炮炙大法》——为我国医药史上第二部炮制专著。

(3)清代·张仲岩《修事指南》——为我国医药史上第三部炮制专著。

2、中药炮制技术发展大体分为几个阶段?扼要说明其主要特点。

答:大体分为5个阶段。

(1)中药炮制的起始期(春秋战国~唐代):这段时期,中药炮制的发展取得了两方面的成就。

一是将唐代以前的炮制方法,归纳成较为系统的炮制通则;二是文献中已出现了专门论述炮制内容的章节和专门的炮制著作。

《五十二病方》是最早有炮制内容记载的医方书。

(2)中药炮制的形成期(五代~宋代):这段时期,各种炮制方法、炮制选择、炮制品种已初具规模。

(3)中药炮制理论的形成期(金元~明代):这段时期,前人零散的炮制经验,得到了比较系统的归纳和概括,成为后世的炮制理论,如陈嘉谟的炮制理论。

(4)中药炮制技术的沿用和炮制品种的扩大期(清代):在归纳和概括炮制理论上有所发挥,增加了许多炮制品种,并对某些中药的炮制工艺和方法是否妥当提出了某些看法。

但从总体上看,清代的炮制基本是沿用了元、明时期的理论和技术,而创新较少。

(5)中药炮制技术及理论的整理提高期(现代):在教学和人才培养方面、炮制研究方法、饮片生产方面都得到了发展。

3、中药炮制应遵守的主要法规?答:《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全国中药炮制规范》、《中药饮片质量通则》(上下两部)。

4、简述中药炮制的原则并举例?。

答:相反为制:用药性相对立的辅料(包括药物)来制约中药的偏性或改变药性。

如用辛热升提的酒来炮制苦寒沉降的大黄,使药性转江为升;用辛热的吴茱萸炮制黄连,可杀其大寒之性;用咸寒润燥的盐水炮制益智仁,可缓和其温燥之性。

相资为制:用药性相似的辅料或某种炮制方法来增强药效。

如用咸寒的盐水炮制苦寒的知母、黄柏,可增强滋阴降火作用;蜜炙百合可增强其润肺止咳的功效;蜜炙甘草可增强补中益气作用。

相畏(或相杀)为制:利用某种辅料来炮制药物,以制约该药物的毒副作用。

如生姜能杀半夏、南星毒(南星、半夏畏生姜)。

相恶为制:利用某种辅料或某种方法来减弱药物的烈性。

如麸炒枳实可缓和其破气作用。

相喜为制:利用某种辅料或中药来炮制,以改善中药的形色气味,提高患者的信任感和接受度,利于服用,发挥药效,增加商品价值。

5、中药炮制生熟理论并举例。

答:生泻熟补:生用偏于清泄,制熟长于补益。

如地黄鲜用味甘、苦,性寒。

具有清热生津、凉血止血功效;产地加工炕干为生地黄,味甘性寒,具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的功能;生地黄蒸制成熟地黄后,药性由寒转温,味由苦转甜,功能由清转补,具有滋阴补血,填精益髓的作用。

生峻熟缓:生品药性峻烈,制熟后作用缓和。

如大黄生品苦寒沉降,气味重浊,走而不守,直达下焦,泻下作用峻烈,具有攻积导滞,泻火解毒的功能。

炮制后可明显缓和泄泻作用,经长时间蒸炖炮制成为熟大黄后泻下作用、腹痛之副作用消失,并增强活血祛瘀之功。

生毒熟减:生品毒性或刺激性大,炮制后毒性降低或缓和。

如苍耳子、苦杏仁、斑蝥、红娘子、青娘子、马前子、巴豆、乌头、肉豆蔻等,经炮制成熟品后均可减低毒性。

生行熟止:生品行气散结,活血化瘀作用强,炮制成熟品偏于收敛,止血、止泻。

生升熟降:药物生熟与药物升降沉浮有一定的关系,辅料的影响更明显。

如来菔子生品以升为主,长于涌吐风痰,炒后以降为主,善于降气化痰。

生降熟降:生黄柏苦寒沉降走下,为清下焦湿热之品,经辛热升散的酒制后则苦寒之性大减,借酒升腾之力,引药上行,善于清上焦头面之热。

6、中药炮制药性理论。

答:1.炮制对四气五味的影响:①通过炮制纠正药物过偏之性②通过炮制,使药物的性味增强③通过炮制,改变药物性味,扩大药物的用途。

2.炮制对升降沉浮的影响:①生升熟降,例:莱菔子能升能降,生品以升为主,用于涌吐风痰,炒后则以降为主,长于降气化痰,消食除胀②酒炙升提,例:黄柏清下焦湿热之药,经酒炙之后作用向上,兼能清上焦之热③可以改变药物的气味和质地,转化其升降沉浮,使药物更好地适应临床用药的要求。

3.炮制对归经的影响:①醋制入肝经,例:青皮入肝、胆、胃经,用醋炒后,可增强对肝经的作用②蜜制入脾经,例:甘草入、心、肺胃经,蜜炙后补脾和胃③盐制入肾经,例:知母入肺、胃、肾经,具有清肺、凉血、泻相火的作用,盐灸后则主要作用于肾经,可增强滋阴降火的功效。

4.对毒性的影响:①使毒性成分发生改变,如川乌、草乌等②使毒性成分含量减少,如巴豆、马钱子等③利用辅料的解毒作用,如白矾制天南星、半夏等。

7、为什么炮制是中医用药的特点?答:①中药成分复杂,常常一药多效,中医治病不是利用药物的所有作用,而是根据病情选择,需要通过炮制对药物原有的性能予以取舍,使某些作用突出某些作用减弱,充分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

②疫病的发生、发展是多变的,脏腑的属性、喜恶、生理、病理也各有不同,用药时需考虑这些因素。

③气候、环境不同,对用药要求也不同。

8、中药炮制的目的?答:①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如草乌、生草乌有大毒,多做外用,经清水煮制过的制草乌,则毒性降低,一般供内服。

生厚朴内服对咽喉有刺激性;经生姜汁煮制后的姜厚朴,对咽喉的副作用消失。

②改变或缓和药物的性味,如生地黄性寒,用于清热凉血;经黄酒炮制后的熟地黄性温,用于滋阴补血。

生何首乌用于润肠通便;经黑豆汁蒸后的制首乌,则用于滋阴补肾。

③增强药物疗效,如百合蜜炙后,增强润肺止咳的作用。

④改变或增强药物作用的趋向,如生大黄,用于泻热通肠,其作用趋向沉降;经黄酒炮制后,酒大黄可用于清上焦实热,增强升提作用。

知母能升能将,经食盐水炮制后,盐知母偏于沉降,专于入肾。

⑤改变药物作用的部位或对某部位的作用,如柴胡、香附经醋制后有助于引药入肝经,利于更好治疗肝经疾病。

⑥便于调剂和制剂;⑦洁净药物,利于贮藏保管⑧矫臭矫味,利于服用,如生僵蚕具有腥臭味,经麦麸炒制后的麸僵蚕具香气利于服用。

9、炮制对含生物碱类的药物的影响并举例?答:(1)常用酒和醋等作为炮制辅料,以提高溶出。

如黄连酒炙后小檗碱及总生物碱的溶出率提高,从而提高疗效;醋制延胡索在水中溶解度增加,从而增强止痛效果。

(2)有些生物碱易溶于水,水处理时宜少泡多润,减少损失。

如槟榔,尽量减少在水处理过程中生物碱的损失,以免影响疗效。

(3)某些生物碱遇热活性降低,宜生用。

如山豆根。

(4)有些有毒性的生物碱,在高温条件下不稳定,易产生水解、分解等变化,可通过加热降低其含量,使毒性降低。

如川乌在高温下水解成毒性小的乌头次碱或乌头原碱。

10、炮制对含苷类药物的影响并举例?答:(1)酒作辅料,提高溶解度,增强疗效。

如酒黄芩。

(2)尽量少泡多润,防止成分损失。

如大黄。

(3)含苷类成分的药物通常同时含有相应的分解酶,在一定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可被相应的酶所水解,从而使有效成分减少,影响疗效,如槐花。

11、炮制对含挥发油类药物的影响并举例?答:(1)凡含挥发油的药材应及时加工处理,干燥宜阴干,加水处理宜“抢水洗”,以免挥发油损失。

如陈皮。

(2)所含挥发油若有毒性或强烈的刺激性,通过加热炮制可大部分除去,有利临床应用。

如乳香。

(3)有些药物需要通过炮制以减少或除去挥发油,以达到医疗的需要。

如蜜制麻黄。

12、炮制对含鞣质类药物的影响并举例?答:(1)鞣质含多元酚羟基,极性较强,易溶于水,尤易溶于热水。

炮制过程中用水处理时要格外注意,如地榆、虎杖等。

(2)鞣质为强还原剂,暴露于日光和空气中易被氧化,颜色加深,在碱性环境中变色更快,如槟榔、白芍等切片。

(3)鞣质能耐高温,经高温处理一般变化不大,如大黄;但有些含鞣质药材经高温处理会影响疗效,如地榆炒炭若温度过高,其抑菌作用大大降低。

⑷鞣质遇铁能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墨绿色的鞣质铁盐沉淀,炮制含鞣质成分的药物时,避免鞣质与铁反应。

⑸鞣质易与蛋白质反应。

13、“雷公炮制十七法”是由谁归纳的?其内容是什么?答:明代缪希雍在《炮炙大法》的卷首将《雷公炮炙论》的内容归纳为17种方法,称“雷公炮炙十七法”,包括煿、爁、炮、炙、煨、炒、煅、炼、制、度、飞、伏、镑、摋、日煞、曝、露。

14、简述陈嘉谟的三类分类法?答:火制四:有煅,有炮,有炙,有炒之不同;水制三:或渍,或泡,或洗之弗等;水火共制造者:若蒸,若煮而有二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