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三年级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辽宁省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度高三上学期期中测试语文试卷
辽宁省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度高三上学期期中测试语文试卷考试时间: 150 分钟试题满分: 150 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首先,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教、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中华传統文化,始终把爱国主义精神作为首要的价值标准。
一向主张先爱国,后立家,信奉无国便无家,“家”为小家。
“国”是大家。
不管是国泰民安。
还是国难当头。
都要先大家而后小家。
中华民族历来反对涣散分裂。
追求团结统一。
强调群体优势,崇尚众志成城。
爱好和平,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说。
我们的传统文化一向主张“和为贵”。
追求天下大国的太平盛世。
奉行“仁义礼智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以“仁”为本。
反对战争,反对暴力。
反对冤冤相报,主张以德报怨。
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传统美德和生命意志。
传统文化歌颂“富贵不能淫,贫践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信奉“天道酬勤”,勉励人们“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以上独特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风骨。
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深刻的哲学智慧。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充满着深刻的大智慧,是东方哲学的杰出代表。
这大智慧集中体现在“儒、道、释互补”之中,儒家思想以孔孟之道为代表,其核心是“仁”。
以“仁义礼智信”为主要内容,以“中庸之道”为哲学理念。
“仁爱”与“中庸”,均极富智慧。
道家思想以老庄之道为代表,其核心是“道”。
以太极八卦,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为主要内容。
其代表性著作《易经》。
是中国学问之根据。
《易经》中的智慧渗透在传统文化和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
而《道德经》和《庄子》,亦为两部智慧奇书,其中的奥妙哲思尤为士人与士文化所推崇。
中华道家文化之“道”,是深邃的大智慧。
佛家思想,即佛救世尊释迦牟尼佛之佛法,其核心是“空”(佛法博大精深,不可思议,难以言说),以“心性”“色空”“因果”“涅槃”等为主要内容,以揭示生命奥秘,达到解生脱死为终报。
2025届菏泽市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5届菏泽市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024.11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在学术界有一个影响较为广泛的看法,认为以儒家伦理精神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不适应甚至可能阻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生发展。
对于这样的学术性研判,我们需要从两个方面予以思辨:其一,从促发资本主义的历史实践维度看:其二,从基于市场的经济发展实践来看。
从学术逻辑来看,现有的关于以儒家学说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主张不适应甚至会限制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理论探讨,绝大多数是基于欧洲中心主义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生发展的立场而论的。
现代市场经济得以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是科技创新,这一因素使欧美更先进而中国相对落后,西方学者针对这一发展事实,将经济与科技总体落后的原因归结于中国传统文化,进而认为,中国要发展现代市场经济以及科学技术,不仅要学习西方的工具理性,从根本上还需要引入价值理性。
欧洲文化土壤长出的作物没有在中国文化田地里出现,据此就认为这类能产生巨大经济价值的作物也根本没法在中国生长,这显然不是合理有效的逻辑判断。
如果在理论上承认现代市场经济有多元发生诱因,也具有多种形态,那么,上述判断就显得武断而缺乏理论严谨性。
从历史逻辑来看,中华文明稳定有序及其包容壮大的进程与中国传统经济发展历史具有总体上的正相关性。
回顾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华文明从源头上就具有有序统一的社会文化发展特征。
中国历史上,凡是文化统一有序、社会和平稳定的大王朝时期,往往会形成内部统一大市场,人尽其力物畅其流,经济自然发达。
儒家文化长期作为传统社会主流价值,在国家治理层面上推崇“庶富教”(孔子)、“仓廪实”(孟子),在个体意义上鼓励合理的财富创造(“义利相生”)。
在社会动荡时,尤其是传统文化生态受到冲击甚至破坏时,比如近代百年大变局,经济发展也往往明显受到抑制。
江苏省苏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江苏省苏州市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三语文试卷2024.11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
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
在差序格局中并没有一个超乎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超己的观念必须在团体格局中才能发生。
孝、悌、忠、信都是私人关系中的道德要素。
但是孔子却常常提到那个“仁”字。
《论语》中对于“仁”字的解释最多,但是也最难捉摸。
孔子有不少次数说“不够说是仁”,但是当他积极地说明“仁”字是什么时,他却退到了“克己复礼为仁”“恭宽信敏惠”这一套私人间的道德要素了。
孔子的困难是在“团体”组合并不坚强的中国乡土社会中并不容易具体地指出一个笼罩性的道德观念来。
仁这个观念只是逻辑上的总和,一切私人关系中道德要素的共相,但是因为在社会形态中综合私人关系的“团体”的缺乏具体性,所以凡是要具体说明时,还得回到“孝悌忠信”那一类的道德要素。
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是由无数私人关系搭成的网络。
这网络的每一个结都附着一种道德要素,因之,传统的道德里不另找出一个笼统性的道德观念来,所有的价值标准也不能超脱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了。
中国的道德和法律,都因之得看所施得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
(摘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材料二:费孝通对儒家的挑战就在于发现了儒家的一个内在困难,孔子并不能“指出一个笼罩性的道德观念来”,因此儒家道德体系一直都没有完成普遍性的理论构造。
按照费孝通的社会学解读,儒家道德所以缺乏普遍原则是因为它把道德实践限制在私人道德关系范围内,而这个私人道德体系的根本问题在于它是自我主义的,以私解释一切,这样,由私所定义的实践就不可能支持普遍原则了。
通州区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中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及答案
通州区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中质量检测语文试卷2024年11月本试卷共8页,150分。
考试时长15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茶出中国”,诸多文物和文献见证了中国茶文化的起源。
中国西南地区发现距今3500万年的宽叶木兰古植物化石,证明宽叶木兰是茶树物种的始祖。
茶学界认为,2000万年前中华木兰就已出现在云南。
贵州的晴隆茶园里发现距今100万年的茶树籽化石,表明中国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
浙江萧山跨湖桥遗址出土距今8000年的茶籽,表明当时的东部沿海地区是有茶树存在的,而且先民们已经在探究茶籽及茶的用途。
浙江余姚田螺山遗址发现距今6000年的人工种植茶树根遗存,虽然山茶属树木的木材结构非常近似,具体的树种识别有一定困难,但是其木材结构与栽培茶树一致,具有山茶科才有的茶氨酸,证明这些山茶属树根为茶树根遗存。
在先秦文献和考古文物出现之前,《晏子春秋》中“婴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饭……五卵,茗菜而已”的文句,就记录了晏子在齐国为国相时的饮食情况,有人指出,“茗”应是苔菜之物。
东周邾国故城遗址出现了原始青瓷碗的植物残渣,经过科学检测,研究者认定碗内遗存的是者过或泡过的茶叶残渣,这是目前发现的最早茶叶实物遗存,这个发现可以解释《晏子春秋》中的“茗菜”是茗菜,即茶。
郝国故城遗址发现茶叶的时间,与晏子记载的时间比较接近,所以考古新发现的文物可以印证文献的可信性,对于我们研究先秦时期的相关文献起到文物证史的作用。
三国与六朝时期,《广雅》记载的茶饮是加了葱、姜、橘子的,这种像者羹一样的茶饮,口味比较浓郁辛辣,陆羽在其所著的《茶经》中就批评了这样的饮茶方式,人们的饮茶习惯也由此变成了清饮。
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以茶待客的行为,《茶经》引《桐君录》中的记载:“交、广最重,客来先设。
”茶具的发展历经一个过程。
人教版2024-2025学年上学期高三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人教版2024-2025学年上学期高三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4.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 (35分)(一) 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文学经典往往暗含了传统的延续,也昭示着对于传统的突破。
抗战时期文学经典的创作需要面对古典和五四两个传统。
与政治上中国特色道路的寻找相呼应,抗战时期文学正是通过对民族化和现代性的双面追求,在与两大文化传统的对话中诞生了超越五四的经典之作。
古典文化在抗战时期文学中有大量的复活,较突出地表现为内容上对传统道德的肯定和形式上对历史典故、诗词意象和传统文学形式的借用。
这些传统文化因子增强了文学的宣传效果。
但仅此还不够,只有摒弃古典与五四的二元对立,充分展开对话,才能把传统转化到自己的写作之中并使它们成为想象性的存在,从而获得成为经典的“原创魅力”。
思想上,抗战时期出于向文化传统寻找民族凝聚力的需要,促使文学在五四反叛传统的地方重审传统。
比如,与离家、反抗父权的五四情结不同,抗战时期文学对家因意识的诠释、对家庭亲情的依恋、对家族文化的反思等恰恰成就了契合时代心理的民族经典。
再如,与批判乡村的封闭、愚昧不同,《四世同堂》《呼兰河传》等作品中的城镇意象,以及艾青诗歌中的土地意象,都以农业文明的生活场景勾连起了乡土中国的共同记忆,获得了不断流传的经典价值。
形式上,抗战时期特别关注古典文学形式的理论讨论,也是对战时民族主义心理诉求的一种回应。
强调中国小说作为“正史之余”的故事性、讨论诗化传统、分析中西文学的各自优长等等,都表现了对五四文学过于西化进行补正的理论自觉,但创作中对传统的简单回归并不能产生经典之作,而是需要实现中西文化的内在对接。
重庆市主城五区2025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重庆市主城五区2025届高三期中考试语文试卷(本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不按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我国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推动着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深刻变革。
在中国广表的国土上,超过190万座的5G基站,星罗棋布。
在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我国工业互联网平台汇集着数百万家数字化工厂,联网设备总数超过7000万台(套)。
数字经济催生的产业新生态为经济运行效率带来很大的变化,从2018年到2021年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速6.8%,快于国内生产总值6.6%的年均增速,数字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率变革。
这十年,数字化浪潮还重塑了社会分工。
十年间,我国对1999年颁布的国家职业分类大典进行了两次修订。
在最新公示的职业分类中,首次出现了数字职业标识,数量高达90多个,机器人工程技术人员、增材制造工程技术人员、商务数据分析师、农业数字化技术员……从这些新职业名称可以看出,如今数字职业从业者已分布在社会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的各个环节,覆盖了一、二、三产业。
十年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从11万亿元增长到45.5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由21.6%提升至39.8%,如今,从城市到农村,从社会到个人,从线上到线下,中国掀起的数字化浪潮,正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的动力。
(摘编自《解码十年 · 中国掀起数字化浪潮》)材料二:信息平台为数字乡村建设提供了载体,这也提升了农业农村综合信息服务水平。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哈尔滨市第九中学校2024——2025学年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学科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分值: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3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①追溯人类早期秩序建立的过程,“命名”无疑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释名》云:“名,明也,名实事,使分明也。
”凡事凡物皆须有名,有了名称方可识别归类,此为秩序的开端。
因此,给事物命名在古人看来绝非小事。
②反映早期先民观念意识的《山海经》对事物命名也很有兴趣。
《山海经》叙述山林川泽、飞禽走兽以及异域地产,皆用“名曰xx”或“其名曰xx”句式。
如《南山经》的招摇山,“有草焉……其名曰祝余”“有木焉,其名曰迷数”。
在这种“命名识物”的叙述技法下,花木鸟兽、人种国度——被赋予名号,书中荒诞驳杂的内容因此显得秩序井然。
不仅如此,《山海经》在为事物命名时也表现出早期文化的一些特点。
人类早期对自然声音的辨识力和敏感度极高。
《山海经》一书记载虫鱼鸟兽时经常描摹声音,诸如“其音如狗吠”“音如婴儿”等。
鸟兽跳跃奔伏,物状难辨,故以音别之,专门通过鸟兽本身的叫声给其命名。
在此意义上,命名即为识物。
③除了以声音名物之外,还有些物怪依据活动场所来命名,如《庄子·达生》曰:“水有罔象,丘有峯,野有彷徨,山有夔,泽有委蛇。
”这种命名物怪的方式通常没有特指某个固定对象,而是类的称呼,条件限定也欠严密。
这些名称显示出早期先民“命名识物”思维中较为朴素而直接的状态。
即认为“名”与其所指事物差不多对等。
名字确定,“物”的性质、界限方才清晰,此即为重视命名、以辨名来识物的认知模式。
④《周礼》论及周王朝设官分职状况,其中职官大都有辨析“名物”的职责。
从内涵来看,周礼之“名物”既有物类自然属性的区分,亦包含抽象伦理象征意义之建构。
如“司服”职掌九种吉服,不同吉服各有相应的使用场合,承载着诸多象征意义。
“鷩冕”是天子祭祀先公、燕飨射礼时穿戴的,而“毳冕”则为群祭山川湖泊时所用。
天津市部分区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天津市部分区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练习高三语文本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练习用时150分钟。
使用答题卡的地区,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不使用答题卡的地区,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第Ⅰ卷注意事项:本卷共11小题,每小题3分,共33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一、(9分)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1-2题。
国风音乐是指由现代与古典曲风融合而成的新音乐类型。
很多国风音乐喜欢用古诗词作歌词,或者巧妙地将古诗词化用在歌词中。
即使新创作的歌词,也大都喜欢使用富含古意的典故、意象。
如果把一首国风歌曲中的所有意象开来,就是一幅生动的图画。
听音乐时,人们会被各种意象带入一种“古风意境”,仿佛。
由于大量使用诗词古韵以及古典意象,使得国风音乐追求的是意境美、朦胧美,总基调一般是内敛的、含蓄的。
这使得国风音乐在情感表达上不像西方音乐那般直白,听众需要不断咀嚼歌词的含义,对作品进行抽丝剥茧般的欣赏,才能获得的审美体验。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铺陈身临其境与众不同B.铺展身临其境独一无二C.铺陈设身处地与众不同D.铺展设身处地独一无二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由于大量使用的诗词古韵以及古典意象,使得国风音乐追求意境美、朦胧美,总基调一般是内敛的、含蓄的。
B.大量使用的诗词古韵以及古典意象,国风音乐的总基调一般是内敛的、含蓄的,追求的是意境美、朦胧美。
C.由于大量使用诗词古韵以及古典意象,使得国风音乐追求的是意境美,朦胧美,总基调一般是内敛的、含蓄的。
D.由于大量使用诗词古韵以及古典意象,国风音乐的总基调一般是内敛的、含蓄的,追求的是意境美、朦胧美。
3.下列文学常识对应关系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阿房宫赋》杜牧唐朝借古讽今B. 《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北宋奏章体C. 《大学之道》孟子战国散文D. 《大卫·科波菲尔》狄更斯俄国小说二、(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江苏省盐城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 语文(含答案)
盐城市2025届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考试形式闭卷;2.本试卷中所有试题必须作答在答题卡上规定的位置,否则不给分;3.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每一个伟大时代,伟大的文化,都欲在实用生活之余裕,或在社会的重要典礼,以庄严的建筑、崇高的音乐、闳丽的舞蹈,表达这生命的高潮、一代精神的最深节奏。
建筑形体的抽象结构、音乐的节律与和谐、舞蹈的线纹姿式,乃最能表现吾人深心的情调与律动。
吾人借此返于“失去了的和谐,埋没了的节奏”,重新获得生命的中心,乃得真自由、真生命。
美术对于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在此。
②中国的瓦木建筑易于毁灭,圆雕艺术不及希腊发达,古代封建礼乐生活之形式美也早已破灭。
民族的天才乃借笔墨的飞舞,写胸中的逸气(逸气即是自由的超脱的心灵节奏)。
画家用笔墨的浓淡,点线的交错,明暗虚实的互映,形体气势的开合,谱成一幅如音乐如舞蹈的图案。
所以中国画法不重具体物象的刻画,而倾向抽象的笔墨表达人格心情与意境。
其要素不在机械的写实,而在创造意象,虽然它的出发点也极重写实,如花鸟画写生的精妙,为世界第一。
③西洋画的渊源与背景是埃及、希腊的雕刻艺术与建筑空间。
在中国则人体圆雕远不及希腊发达,亦未臻最高的纯雕刻风味的境界。
晋、唐以来塑像反受画境影响,具有画风,不似希腊的立体雕刻成为西洋后来画家的范本。
而商、周钟鼎敦尊等彝器则形态沉重浑穆、典雅和美,其表现中国宇宙情绪可与希腊神像雕刻相当。
中国的画境、画风与画法的特点当在此种钟鼎彝器盘鉴的花纹图案及汉代壁画中求之。
④在这些花纹中人物、禽兽、虫鱼、龙凤等飞动的形相,跳跃宛转,活泼异常。
但它们完全溶化浑合于全幅图案的流动花纹线条里面。
物象融于花纹,花纹亦即原本于物象形线的蜕化、僵化。
海淀区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高三语文试题
海淀区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练习高三语文2024.11 本试卷共8页,150分。
考试时长15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唐代《括地志》云:“太行数千里,始于怀而终于幽,为天下之脊。
”《尚书·禹贡》中已出现“太行”之名:“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入于海。
”在古人的理解中,太行山直通碣石山及海域,不仅绵长,而且广大。
比大更甚谓之“太”,古代地理学者有“天下之山,莫大于太行”的共识。
太行山从北向南呈“S”形,东西宽40-50公里,由群山组成一个极大的“矩阵”。
其中名山荟萃,诸峰林立,王屋、云台、狼牙、五台等山峰自南而北牵手耸立,仿佛华夏大地上的另一道长城。
剧烈的造山运动和千百万年的冰蚀水侵,使太行山随处可见落差巨大的断崖峭壁和深不可测的深山峡谷,形成了多样的自然地貌。
山顶平台、山崖平台、山崖陡坎组成了阶梯状地形,高峻壁立、连绵不绝的长崖三面围合形成了围谷或瓮形山谷,还有百转深幽的曲峡、一线天式的地缝,棱角鲜明、嶙峋峥嵘的塔峰丛、岩墙、孤峰、石柱等。
这些具有典型意义的地貌被称为“太行地貌”。
太行山东麓群峰拔地,列嶂摩天。
尤其是南太行,与平原之间几乎没有过渡,犹如被直接劈开了一样。
而西麓则黄土深厚,相对徐缓。
这样差别巨大的地貌是怎么形成的呢?北宋沈括登太行山时,在山崖间发现了一些海螺贝壳,指出“此乃昔日之海滨,今东距海已近千里”。
现代地质学研究证实了他的论断,240万年前,太行山开始大幅隆起,东侧盆地则不断沉陷,东麓的大断裂便造成了地形上的一升一降。
新生的太行山如一道巨型城墙,阻挡了西北季风带来的滚滚沙尘,在太行山西侧沉积成地球上面积最大的黄土高原。
众多的河流又硬生生在墙体上冲出一条条孔道,将滚滚泥沙一股脑儿倾泻入古华北海,长出了30多万平方公里的华北平原。
太行山东西两侧的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巍巍八百里太行用它的铮铮铁骨支撑起了摇篮中的中华文明。
北京市朝阳区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北京市朝阳区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质量检测高三语文试卷 2024.11(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本试卷共10页。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2024年7月27日,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北京中轴线,是活着的文化遗产,是发展的城市空间,是独特的文化符号。
这一宝贵遗产,传承了中华文明的历史文脉,代表了世界城市历史中的一种特有类型。
北京中轴线全长7.8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城市轴线,由15处遗产构成要素组成。
中轴线北端为钟鼓楼,向南经万宁桥、景山,过故宫、端门、天安门、外金水桥、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正阳门、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至南端永定门,太庙和社稷坛、天坛和先农坛分列中轴线东西两侧。
这些遗产构成要素涵盖了古代皇家宫苑建筑、古代皇家祭祀建筑、古代城市管理设施、国家礼仪和公共建筑、居中道路遗存等5种不同类型的历史遗存,联系起宏伟庄严的国家礼仪场所和繁华热闹的市井街市,形成了前后起伏、左右均衡对称的景观韵律与壮美秩序,是中国传统都城中轴线发展至成熟阶段的典范之作。
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曾赞叹“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
北京中轴线体现了历史性继承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统一,提供了古都保护与城市更新、文脉传承与文明创造相融合的中国案例。
北京中轴线秉承“中”“和”的哲学理念,以秩序、审美的方式传承着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
“中”意为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和”意为均衡有序,和谐稳定。
“中”“和”理念落实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等层面,即表现为追求以中为尊、均衡对称的布局。
北京中轴线的核心建筑群,择中选址、对称布局,象征并强化了国家政权的崇高性和礼仪秩序的重要性,寄寓着对社会和谐安定的美好追求。
江苏省扬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期中检测语文试题
江苏省扬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期中检测语文试题2024.11注意事项: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1.试卷共8页;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答题前,请将学校、姓名、准考证号等认真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请认真核对规定填写的项目是否准确、条形码上的信息与本人是否一致。
3.所有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
选择题用2B铅笔填涂,主观题答案必须用0.5毫米书写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长期以来,大家都热衷于讨论从工业时代到信息时代的转变,没有注意到我们已经进入了后信息时代。
信息时代中,大众传媒的覆盖面一方面变得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又变得越来越小。
像“有线电视新闻网”这种新形态的传播媒介拥有更广大的观众和读者,其传播的辐射面变得更为宽广。
针对特定读者群的杂志则是窄播的例子,所迎合的是特定的较小人群的口味。
所以大众传媒在这段时间内变得既大又小。
在后信息时代,大众传播的受众往往只是单独一人。
所有商品都可以订购,信息变得极端个人化。
人们普遍认为,个人化是窄播的延伸,其受众从大众到较小和更小的群体,最后只针对个人。
当传媒掌握了我的地址、年龄、收入、购物习惯等时,它也就掌握了“我”——人口统计学中的一个单位。
这种推理完全忽略了窄播和数字化之间的差异。
在数字化生存的情况下,我就是“我”,不是人口统计学中的一个“子集”。
“我”包含了一些在人口学或统计学上不具丝毫意义的信息和事件。
你无法从我的岳母住在哪里、昨晚我和谁共进晚餐,以及今天下午我要搭乘几点的班机到弗吉尼亚州去这类事情中,找出关联性或统计学上的意义,并且从中发展出适当的窄播服务。
但是,这些与我有关的信息却决定着我想要的新闻服务可能和某个不知名的小镇有关。
人口统计学不会关注数字化的个人,假如你把后信息时代看成超微的人口统计学或高度集中化的窄播,那么这种个人化和汉堡王广告词中所标榜的“按你喜欢的方式享受汉堡”没什么两样。
山东名校考试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山东省实验中学2025届高三第二次诊断考试语文试题2024.11说明:本试卷满分150分。
试题答案请用2B铅笔和0.5mm签字笔填涂到答题卡规定位置上,书写在试题上的答案无效。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南宋学者郑友贤在其《十家注孙子遗说并序》中指出:“武之为法也,包四种,笼百家,以奇正相生为变。
”《孙子兵法》全书从战略运筹、战争预测(《计篇》)起步,经战争准备(《作战篇》)、运用选择方略(《谋攻篇》)、发展实力(《形篇》)、创造有利作战态势(《势篇》)、灵活用兵、争夺先机、因敌变化而取胜(《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到解决具体的“处军相敌”(《行军篇》)、利用战术地形(《地形篇》)、掌握兵要地理(《九地篇》)、实施特殊战法(《火攻篇》)、搜集情报、以资决策(《用间篇》) 等具体的战术问题,始于“知彼知己”,又终于“知彼知己”,恰好规划了一个完整的程序,其篇次结构序列设计,侧重于按用兵制胜的要领与方法加以逻辑展开。
曾有人这么认为,“十三篇结构缜密,次序井然,固有不能增减一字,不能颠倒一篇者”,是一个完整有机的思想体系。
阅读《孙子兵法》,须坚持回归经典文本的整体性原则。
如许多人推崇《孙子兵法》讲谋略,甚至认为《孙子兵法》与将“瞒天过海”“趁火打劫”“顺手牵羊”之类阴谋诡计奉为圭果的《三十六计》是同类,这显然是一种偏颇的识见。
《孙子兵法》当然讲谋略,提倡“上兵伐谋”,但《孙子兵法》更注重实力建设,“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要战胜对手,前提是做强、做大自己。
其后裔孙膑的“田忌赛马”故事,其实最能说明这层关系,以上驷对中驷、中驷对下驷、下驷对上驷,比赛的结果是三局两胜,赢了比赛。
这说明,谋略有用,当双方实力相近状况下,谋略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但如果三驷皆为下驷,那么,不管怎样运筹,比赛的结果很可能就是零比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年级语文期中考试试卷【一】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劲头/强劲躯壳/金蝉脱壳瓦砾/繁星闪烁B.模范/模样儿下载/风雪载途和弄/和稀泥C.刹车/刹那间铜臭/遗臭万年粗犷/旷日持久D.供销/供稿蔓延/顺蔓摸瓜默契/提纲挈领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宣泄寒暄蜇居旁证博引B.殒身陨首脉搏流言飞语C.纹身文火踮脚出奇不意D.车箱厢房厮打弱不经风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浯使用不当的一句是()A.“墨西哥湾漏油事件”肇事方对原油泄漏前的种种征兆,没有采取预防措施,结果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这再次证明曲突徙薪远胜于亡羊补牢。
B.面对方兴未艾的中国3G市场,各通信设备厂商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使出令人眼花缭乱的招数,期待在未来中国3G设备市场取得一席之地和更大的市场份额。
C.日本首相是世界上更换最频繁的,长则一年,短则—个月,这些人在政坛上的昙花一现使日本的对外政策缺乏延续性,让很多国家感到无所适从。
D.目前,美国华尔街金融风暴已经席卷全球,我们在新闻媒体上已经司空见惯了股市大跌、楼价跳水、工人失业等令人沮丧的报道。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有关负责人指出,利用住房公积金闲置资金贷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有利于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和住房公积金使用效率。
B.自世界文坛殿堂级之作《百年孤独》问世40多年来,曾经影响了中国几代人,余华、莫言等知名作家都称曾受其深刻影响。
C.针对舆论反映电影《唐山大地震》中植入广告过度的问题,国家广电总局指出,能否打击盗版是降低电影制作成本、避免广告过度植入的有效途径。
D.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东道主丹麦提出一份气候草案,要求2050年减少全球一半的温室气体排放,并把2020年作为碳排放的顶峰年。
草案遭到了新兴发展中大国的强烈质疑。
5.汉语中一些量词形象生动,富有韵味。
阅读下面的例句,从备选例子或从你的积累中也选择一个量词加以揣摩赏析。
(4分)钩:一“钩”月亮。
静穆的夜空中,升起弯弯的月亮,如同银色的帐钩一样小巧轻灵,洁白如玉,使人生发出亲切而美好的联想和想象。
泓:一“泓”清泉。
清澈的泉水从泉眼中流出,是那样充盈而明亮。
它不仅写出了泉水水量的充沛,而且写出了泉水水质的明净。
备选例子:一“挂”飞瀑、一“叶”扁舟、一“缕”笛声、一“轮”明月6.《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等文学名著熏陶了中华民族,使华夏文化积淀了深厚的底蕴。
请选择你熟悉的一部文学名著,结合作品内容或你的感悟,补全下联。
上联:读《水浒》,明侠肝义胆。
(3分)下联:7.某日早晨,上海电台101《音乐早餐》节目正在直播。
主持人在播放音乐间隙,用上海话聊天逗听众。
一名听众给节目热线发了一条短信:“求你们不要说上海话了,我讨厌你们上海人!”主持人语调认真地说:“这位听众,请你以一种团成一个团的姿势,再以慢慢的比较圆润的方式,离开这座让你讨厌的城市”。
很快,电台主持人在直播节目中回击听众的一句话“团成一团,圆润离开”成了沪上论坛的热门话题。
你认为主持人回击那位听众的话合适吗?请你以听众的身份发表自己的看法。
要求50字以内。
(5分)二、现代文阅读(共32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8—11题。
(12分)“准院士”为何沦落为“真流氓”备受关注的“打假斗士”*遇袭案告破,某大学教授肖传国等人被抓获。
据悉,肖传国认为*学术“打假”使他落选中国科学院院士,遂雇凶伤人。
此案将中国学术界的一些弊端展现得淋漓尽致。
首先是学者的道德底线沦陷。
肖传国将自己的“院士梦”破碎归咎于*的“污蔑”,并在*被打后一再声称自己被诬陷,怀疑*“报假案”炒作自己。
一个“准院士”,面对学术质疑且申报“院士”不成,不是躬身自省,而是雇凶伤人,斯文之扫地,学者道德操守之沦丧可见一斑。
本来,所谓真理越辩越明,学术争鸣再正常不过,但时下很多学术争端,都有“君子动口又动手”的趋势——周老虎事件中,为一张照片真假,专家有人头担保之论;安阳曹操墓事件中,为一座坟墓真假,学者有“自我了断”之说。
学术之争成了意气之争和争强斗狠,道德*安在?其次是学术的功利化。
*遇袭一事,与其说受伤的是*,不如说“受伤”的是学术。
本来,学术研究最需要实事求是的严谨精神,有一分成果说一分话,但结果呢?“成果”漫天飞舞,“成就”遍地皆是。
但经*这样秉持科学精神的人士一查,很多所谓的“成果”、“成就”,要么是泡沫化的自吹自擂,要么是瞒天过海的造假。
这种种学术不端行为,就是学术浮躁和名利化的典型表现。
再者是学术机制的扭曲。
此前的肖传国,已经集教授、博导、主任医师、973首席科学家等头衔于一身,头顶光环闪耀,但为何仍对“院士”头衔如此“孜孜以求”,以至于因*质疑落选而勃然大怒、丧失理智?为何他不是通过完善“肖氏反射弧”理论来消除质疑.而是企图再添一个“院士”头衔来获取“江湖地位”?这是一个靠“头衔”发号施令还是靠学术成果说话的学术界?从这个角度看,与其说是错误的名利观念诱导了肖传国,不如说是重“头衔”轻成果的学术体制将肖传国推向了悬崖。
再者,假如没有*的质疑,肖传国就极有可能当选。
果真如此,我们的学术监管体系是不是形同虚设,以至于需要*这样的民间力量充当”学术净化器”?中国科学院院士可谓国内科学界的“金字塔尖”,如果肖传国这样的学者能如愿以偿地当选,可以想象学术*将遭受怎样的腐蚀和毁坏。
幸亏没有。
(选自2010年9月23日《广州日报》,有删改)8.下列评说正确的一项是()A.根据文意可以判断题目中引号的作用是表示讽刺或否定。
B.从“这是一个靠‘头衔’发号施令还是靠学术成果说话的学术界?”一句中,可以看出作者认为当今学术界是“实”重于“名”。
C.在作者看来,实事求是的严谨态度应该是学术研究的最重要的准则。
D.从文中可以看出,如果没有*的打假,肖传国势必能当选为科学院院士。
9.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遇袭不仅因为他学术“打假”,还因为他诬陷肖传国,并且“报假案”炒作自己。
B.学术浮躁和名利化造成了种种弄虚作假的学术不端行为,在深层意义上也伤害了学术。
C.错误的名利观念诱导了肖传国,使他在受到学术质疑时丧失理智,从而做出极端行为。
D.只有更多的*这样的民间力量充当“学术净化器”,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学术*免遭侵害。
10.联系全文,简要概括*遇袭案暴露出了学术界的哪些弊端。
(3分)11.作者认为应该怎样对待“学术之争”?(3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6题。
(20分)墓碑后面的字鲍尔吉•原野1在额尔古纳的野地,我见到一块特殊的墓碑。
2树叶散落乡路,被马车轧进泥里。
枝条裸露着胳膊,如同雨水中赶路的精疲力尽的女人。
这儿的秋天比别处更疲惫。
行路中,我被一丛野果吸引,桔色的颗粒一串串挂在树上,像用眼睛瞪人。
我摘下一串看,正想能不能尝尝,脚下差点被绊倒。
3一块墓碑,埋在灌木和荒草间,后边是矮坟。
4碑文写道:刘素莲之墓。
5荒地之间,遇到坟茔。
我想不应抽身而走,坐一会儿也好。
这就像边地旅行,见对面来人打招呼一样。
坐下,不经意间,看到水泥制的石碑后面还有一行字:6妈妈我想……7“想”字下面被土埋住,扒开土,是一个“你”字。
这个字被埋在雨水冲下的土里。
8我伸手摸了摸,字是用小学生涂改液写的。
字大,歪歪扭扭,如奔跑、踉跄、摔倒。
写字的人也像小学生。
9我转过头看碑正面,死者生卒年代为1966—1995。
碑后写字的人该是她的孩子。
10这么一想,心里不平静,仿佛孩子的哀伤要由我来担当。
她是怎么死的?她死的时候孩子多大?我想,她如果死于分娩,孩子也没什么大的悲伤,但不像这个人的情况。
孩子分明和母亲度过了许多日夜。
母亲故去,他在夜晚睡不着的时候,特别在黄昏——人在一天中情绪最脆弱的时候,常常想到母亲。
11儿时,妈妈不在身边,我特别害怕呼啸的风声,和树梢夹缠,一阵阵起伏不定;害怕不停歇的夜雨;害怕敲门声、狗吠和照明弹——那时老有人放照明弹。
12现在这个孩子比我害怕和忧伤的事情会更多。
我和母亲仍然生活在一起,他的母亲远行了。
在节日,在有成绩和挨欺负的时候,或者不一定什么时候的时候,他都要想起母亲。
我仿佛看到一双儿童的眼睛,泪水沿着眼眶蓄积,满满的,顺眼角流下。
他独自一人来到这里,写下:13妈妈我想你14“你”字被土埋住了,让人心惊。
的确,“你”被黄土永远埋在这里,这是他家人早已知道却谁都无奈的事情。
15我想的是,这几个字力量多么大,把一个人身上的劲儿都卸掉了,对我来说,仿佛如此。
16人常说,颜真卿《祭侄稿》字含血泪,说书法家心境和艺境相合之时的惊心动魄。
还说司马迁、方苞的文字含恨如石。
墓碑后面的这句话,其孤兀也足以把人*。
17如今词语泛滥,换句话是到了一个不尊重语文的时代。
人们在使用汉字——不需要交费、不需要限制——的资源时,尽量挥霍、歪曲、作假,这在网上和官样文章中随处可见。
中国没有《法兰西语言文字法》那样具有刑事约束力的法律,可以不尊重语言的尊贵、纯洁、源流和规范。
套用“物欲横流”这句话,如今是“乱话横流”,不真诚、不优美的文字像污水一样在下水道畅行。
18然而尊重文字的人还在,视它为心声,写字的时候会流泪。
刘素莲的孩子正是流着泪一笔一笔写下这五个字。
有人这么写字,是汉字的福气。
19一位身居海外的中国诗人说:“不知为什么,我一看到‘沧海’、‘中秋’这些汉字就想流泪。
”为词语流泪,说明他的血液曾经融化过汉字当中芳香高贵的成分。
20大树在风中呼号,我走进邻近的村子,牧草一堆一堆金黄。
农妇直起腰,看我进入哪一家投宿。
我想的是,文字和周围的山川草木一样,因为真实而有力量。
它们结结实实地钻进人的心里,做个窝呆下去,像墓碑后面那几个字。
(2009年5月8日《人民日报》)12.文章第一段说,“我见到一块特殊的墓碑”,请联系全文,分条陈述这墓碑“特殊”在何处?(4分)13.文章第2段,描写景物有何作用?(3分)14.文章第11段作者写自己“儿时,妈妈不在身边”的事,有什么作用?(4分)15.第8段说,“字大,歪歪扭扭,如奔跑、踉跄、摔倒。
写字的人也像小学生。
”可见力度小;后面的第15段却说:“这几个字力量多么大,把一个人身上的劲儿都卸掉了。
”这怎么理解?(5分)16.请结合文本探究作者借“墓碑后面的字”表达了哪几层具有普遍意义的深意。
(4分)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1题。
(18分)送徐无党南归序欧阳修草木鸟兽之为物,众人之为人,其为生虽异,而为死则同,一归于腐坏渐尽泯灭而已。
而众人之中,有圣贤者,固亦生且死于其间,而独异于草木鸟兽众人者,虽死而不朽,逾远而弥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