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古诗词三首》是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触摸自然”中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背着行装出发吧,去触摸山川湖海的心跳。
”《古诗词三首》本课由三首极富画面感的古诗词组成,分别描述了月夜下的建德江、夏雨中的西湖以及上饶乡村的景色;《宿建德江》刻画了秋江暮色,写出了诗人的羁旅之思;《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描述了西湖雨中奇景,将一场突然而至的夏雨写得十分生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则写出了乡村夏夜的宁静优美。
三位诗人在描绘景色时均融入了自己丰富的想象,使景物更加生动形象。
“阅读时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是本单元阅读训练要素。
六年级古诗的教学要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联系上下文,借助注释把握诗歌大意,想象画面入诗歌之情境,结合古代文化背景体会诗之情感,最后熟读成诵,背诵下来。
课前可布置学生查阅相关诗人的生平经历,大致了解诗人创作的背景,为学习古诗词作好准备。
本课的教学,要注重以读为主,先指导学生通过多层次的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再通过想象画面、抓关键词、借助注释、同伴交流等方式理解古诗内容,初步体会诗人情感;最后通过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了解诗人创作的背景,深人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目标】1.会写“德、鹊、蝉”等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3.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教学难点:能结合注释把握诗歌大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准备】课件等。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夲课时配有课例视频及课件)《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一、谈话导入,激发情感1.谈话导入导语:同学们,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跟随作者游览了辽阔的大草原,欣赏了丁香独特的美,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我们还将去古典诗词里欣赏一幅幅美妙的水墨画卷。
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生态系统:2从吃与被吃说起》教学设计
新2024秋季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生态系统:2 从吃与被吃说起》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
•学生能够描述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如何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相互关联。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分析,绘制简单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图。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吃与被吃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激发对生态系统的兴趣。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
•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吃与被吃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学生如何理解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生物之间的复杂关系。
•学生如何根据所学知识,绘制准确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图。
四、教学资源•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图解和实例图片。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图片或实物模型。
•教材、教辅资料,供学生阅读和参考。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让学生了解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
•演示法:使用图解和实例图片,演示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生物之间的关系。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并绘制食物链和食物网图,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六、教学过程1.教学导入•展示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图片,让学生回忆并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提出问题:这些生物之间是如何相互关联的?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吃与被吃的关系?1.新课学习•食物链的概念•讲解食物链的定义,即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链状结构。
•通过实例和图解,展示食物链中生物之间的吃与被吃的关系。
•食物网的概念•讲解食物网是由多条食物链相互交错形成的复杂网络。
•展示食物网的图解,让学生理解不同生物之间通过多种食物链相互关联。
•绘制食物链和食物网图•分组让学生根据提供的生物图片或实物模型,绘制简单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图。
•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理解并纠正错误。
•展示学生的作品,并进行点评和讨论。
1.整理•总结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生态系统:1阳光下的植物》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生态系统:1 阳光下的植物》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水和空气。
•学生能够描述植物如何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阳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植物的生长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践能力,激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阳光、水和空气。
•光合作用的过程及其意义。
三、教学难点•学生如何理解光合作用的过程及其重要性。
•学生如何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阳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四、教学资源•多种植物(包括室内植物和室外植物)。
•实验器材(如透明塑料袋、黑色塑料袋、标签、尺子等)。
•教材、教辅资料,供学生阅读和参考。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让学生了解植物的基本生长条件和光合作用的过程。
•实验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阳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观察法:指导学生观察不同环境下植物的生长情况,并进行分析。
六、教学过程1.教学导入•展示不同环境下的植物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的生长情况。
•提出问题:为什么有的植物长得茂盛,有的却长得瘦弱?这与什么因素有关?1.新课学习•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讲解植物生长需要的基本条件:阳光、水和空气。
•通过实例和图解,让学生理解这些条件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
•光合作用的过程•讲解光合作用的过程,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
•通过动画或图解,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光合作用中能量的转化和物质的合成。
•强调光合作用对植物和整个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探究阳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探究不同光照条件下植物的生长情况。
•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
•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阳光是植物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1.整理•总结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和光合作用的过程。
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生态系统:3保持生态平衡》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生态系统:3 保持生态平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生态平衡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如何保持平衡。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案例分析,了解生态平衡被打破的后果。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提出保护生态平衡的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意识到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增强学生的责任感,积极参与保护环境的行动。
二、教学重点•生态平衡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生态系统如何保持平衡以及生态平衡被打破的后果。
三、教学难点•学生如何理解生态平衡的动态性和复杂性。
•学生如何提出有效的保护生态平衡的措施。
四、教学资源•生态系统图解和生态平衡实例图片。
•生态系统失衡的案例资料和视频。
•教材、教辅资料,供学生阅读和参考。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让学生了解生态平衡的概念和重要性。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生态系统失衡的案例,让学生了解生态平衡被打破的后果。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保护生态平衡的措施,并分享各自的观点。
六、教学过程1.教学导入•展示生态系统图解,引导学生回顾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组成部分。
•提出问题: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是如何保持平衡的?为什么保持生态平衡很重要?1.新课学习•生态平衡的概念•讲解生态平衡的定义,即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种类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强调生态平衡对于生态系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生态系统如何保持平衡•介绍生态系统中的自我调节机制,如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相互制约、生物种群的自我调节等。
•通过实例和图解,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如何通过这些机制保持平衡。
•生态平衡被打破的后果•展示生态系统失衡的案例资料和视频,让学生了解生态平衡被打破的后果,如物种灭绝、生态灾害等。
•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后果的原因和过程,加深对生态平衡重要性的认识。
•保护生态平衡的措施•分组让学生讨论保护生态平衡的措施,并分享各自的观点。
小学语文人教六年级上册(统编2023年更新)第一单元-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统编版(人教社)六年级语文上册3.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写3个生字,能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词中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情感和古诗词的语言之美。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领略诗词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单元导读,直入课题请大家回顾一下我们的单元导学中提到的单元重点学习目标。
(学生交流,老师板书:读中想象)下面,我们来学习一首古诗《宿建德江》。
(板书:宿建德江。
齐读课题)这首诗是孟浩然为排遣仕途失意的悲愤,漫游吴越时写下的。
二、自读古诗,初步感知1.自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
(学生自由读古诗,注意节奏和速度)2.指名读,正音。
3.自由读古诗。
(教师强调读流利,读出诗里的节奏。
)三、理解诗意,质疑问难1.师:平时我们在学习古诗时一般有哪些方法?(学生自由说一说,如多读、边看插图边想象、借助注释、查阅工具书、与别人交流等。
)2.师:这些方法都很好,现在就请同学们运用这些方法自学古诗,了解古诗的大意。
如果有不懂的地方,请打上小问号。
开始吧!(自学)3.师:同学们都读懂了哪些诗句?把你读懂的地方说给大家听一听。
学生尝试理解诗意。
(学生汇报。
)4.质疑问难: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生:“野旷天低树”“愁新”“月近人”。
)5.出示图片,理解“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6.师:同学们,此时,你的脑海里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夜幕降临,江中小舟,烟雾迷蒙,孤身夜宿,身处异乡,旷野无边,天比树低,月与人亲。
)这幅画面给你留下了什么感觉?(孤独、沧桑、凄凉。
)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把这种感觉融入到诗的字里行间。
7.讨论:诗中哪个字眼最触动你的心?(愁)教师板书,齐读。
四、入境悟情,体验升华师:“愁新”就是新愁的意思,诗人的“新愁”是什么呢?(思乡之愁)你是从诗中哪一个字看出来的?(客)“客”是指谁?(诗人)诗人把自己说成是客,是因为此时的他正身处异乡。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草原》教学设计(完整两课时)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草原》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分析】课文《草原》是由著名作家老舍第一次去内蒙古后写下的游记中的一个片段改写而来。
原游记发表于1961年10月13日的人民日报,还包括了一段引语和“林海”“草原”“渔场”“农产”“风景区”“呼和浩特”“工业基地”七个片段。
作者以细腻清新的语言记叙了初入草原的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深情讴歌了蒙汉同胞的民族情谊。
1.从课文内容看课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自然段,描绘了天空、草地、小丘、羊群、骏马和大牛所构成的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第二部分为第2、3自然段,描绘了陈巴尔虎旗的主人们迎接远方来客的情景,“男女老少”“群马疾驰”“襟飘带舞”,生动再现了草原由静寂变得热闹的情形;第三部分为第4、5自然段,描绘了作者到达目的地后,主人热情接待客人、主客联欢和话别的情形。
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诗句结束全文。
文章第一段是从总体上写草原,之后按照游览的顺序进行写作。
2.从课文语言看课文语言优美,写景文字诗情画意,叙事部分娓娓道来,情景交融、生动感人。
在表达上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把写景和感受融合起来写。
从“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进而产生“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的感受,从“一碧千里”“翠色欲流”,进而产生“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的感受,并且想“久立四望”,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情因景生,景因情美,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二是通过丰富的想象把景象写得具体可感。
如,把绿色小丘比作只用绿色渲染的中国画,把草原比作“无边的绿毯”,把羊群比作“白色的大花”,骏马大牛也“好像在回味草原的无限乐趣”。
丰富的想象使景物的描写更加形象、生动,充满画面感,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草原风情。
3.从单元整合看把《草原》和《丁香结》两篇课文进行比较,《草原》记述了老舍先生作为陌生人第一次来到了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激动、新鲜的心情难以抑制,所以在写作中,特别突出真切的即时性感受。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本册教材的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本单元包括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等内容。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进一步培养空间观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概念,但对它们的特征和应用还不够深入。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和思考,进一步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提高空间想象力。
此外,学生还需要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熟练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和总结,培养空间观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克服困难,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熟练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学生能深入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提高空间想象力。
学生能灵活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探究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
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探究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观察、思考和交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小组合作法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图片、课件等。
2.学具:学生用书、练习册、文具等。
3.教室环境:座位排列成小组,方便小组合作学习。
2024年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第一单元3 古诗词三首 优质版教案
2.拓展延伸(出示课件53)
与“月”有关的诗句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李白《静夜思》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岳飞《满江红》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李白《将进酒》
八、课堂演练,课后作业
1.课堂演练(出示课件54、55)
2.课后作业(出示课件56)
(1)背诵本课古诗词。
(2)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学中我遵循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感悟”的教学原则,通过创设学习诗词的美好的意境,引导学生融入想象,自读自悟,勾勒画面,相互交流,体会意境。
并通过课后拓展诗词,吟诵诗词的活动,拓展了学习的时空。
我觉得课堂教学有一些成功之处,主要表现在:我主要采用诵读感悟,品评赏析,积淀深化的教学方法,适时借助多媒体课件,引领学生读中感悟,读中融情,悟中升情。
我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了学生热爱古诗词的情感和学习古诗词的求知欲。
古诗带给学生的是更多想象的空间,这样的创造性的想象有助于把学生引入深远的意境。
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想象画面,想象人物的心情、感受,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有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帮助学生体会意境,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总之,这节课,我尽力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气氛,用自己的热情感染、带动学生,不失时机地赞赏,积极有效地引导,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语文的成就感,感受到诗词的独特魅力。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材解读及整体单元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材解读及整体单元教学设计一、任务一:读美文思画面(一)活动1:字词闯关赏美景【设计意图与教学建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在基础型学习任务群中,指出第三学段的要求:主动通过多种方式独立识字,按照汉字字形结构等规律梳理学过的汉字,丰富自己的词语积累。
在第三学段既要重视考察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又要重视书写正确、端正、整洁。
因此在识字教学这一情境任务活动中,根据学生的兴趣,以他们的生活为背景发布单元任务,旨在引导学生在任务驱动下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学生充分地自主阅读,把生字的识与写作为预习的任务,培养学生的独立识字的能力。
“背起行装去游玩”的活动安排,采用预习分享和自制路牌方式,展示自主识字的成果,把重难点字词用路牌的形式展示,在全班交流,最终层层闯关,欣赏文中描绘的美景,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也获得学习的愉悦感。
“通读课文想画面”的活动设计,重在培养学生的理解和概括能力,也是为掌握“阅读时从所读内容想开去”打下基础。
通过画一画思维导图,了解课文围绕主题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建议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获取赏景通行证本单元三篇精读课文、一篇略读课文,要会写22个生字,并积累38个词语。
在教学本单元时,让学生进行预习,设计学习任务单,结合单元的基本任务,完成以下几项内容:一是课文的朗读,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是自主识字,做到文中带拼音的字能读,学会文中的22个生字;根据字典的注释,知道“蒙”“糊”“薄”的几种读音及用法。
三是正确、端正、整洁书写文后22个字,38个词语,注意间架结构。
通过“获取赏景通行证”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的预习情况作检测。
分以下三个步骤完成:(1)同桌互查预习情况,获得通行证。
①识字小技巧:同桌互查本单元生字,对于难识记的生字,交流自己的识字的方法。
重点指导多音字。
(蒙、糊、薄)②积累新鲜词:课文中有38个词语需要积累,根据自己的预习和同桌交流,说说自己怎样理解的这些新鲜词。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一、单元主题触摸自然,感受自然之美二、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以自然为主题,选编了《草原》《丁香结》《古诗词三首》《花之歌》四篇课文。
这些课文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草原》描绘了内蒙古大草原的美丽风光和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体现了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
《丁香结》通过对丁香花的描写,引发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古诗词三首》分别选取了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宿建德江》、宋代诗人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和宋代诗人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了诗人不同的情感。
《花之歌》是一首散文诗,作者以花的视角,展现了花的美丽和生命的意义。
三、单元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本单元的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段落。
-学习作者描写自然景色的方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默读、批注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交流阅读感受,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积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四、单元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自然之美。
-学习作者描写自然景色的方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背诵指定的段落,积累优美的语言。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在自然景色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进行写作。
五、单元教学方法1.朗读感悟法:通过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自然之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批注阅读法: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批注,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小组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交流阅读感受,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最新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教学设计(含单元教学计划和教学反思)
最新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教学设计(含单元教学方案和教学反思)第一单元教学方案一、单元教学内容分析^p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走进大自然”这个专题进展编排的,主要由《草原》《丁香结》《古诗词三首》《花之歌》四篇课文组成。
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大自然的奇妙与美丽;培养学生观察和想象的才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单元教学目的:1.诵读课文,领略草原的美妙风光,追随作者文字描绘,感受作者热爱丁香结和对人生无常的豁达情怀,体会作者奇异的想象和独特的感受。
理解三首诗词的大意,读懂诗词中蕴含的作者的情感2.以《草虫的村落》为例,引导学生想象自己变形后生活的世界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重点是把自己想象成石子儿、路灯等另外一种东西,并用一种新目光来观察周围的世界,记下有意义的见闻。
3.学习比照阅读,认识排比句的特点和好处,感知分号的作用和用法,理解积累古诗《过故人庄》。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1.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走进大自然”这个专题进展编排的,主要由《草原》《丁香结》《古诗词三首》《花之歌》四篇课文组成。
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大自然的奇妙与美丽;培养学生观察和想象的才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2.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感受。
每篇课文中作者在描写自然景物时都运用了想象,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
教学中要抓住课文重点,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真实的体验和感受,还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育资,用声音和光影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描绘的情境中,让学生去感受和体会,并学会在今后的习作中尝试运用想象的手法。
三、单元课时安排1草原………………………………………………………………2课时2丁香结……………………………………………………………2课时3古诗词三首………………………………………………………2课时4花之歌……………………………………………………………1课时习作:变形记…………………………………………………………2课时语文园地一……………………………………………………………2课时1.草原教学目的:1.认识“丘”、“渲”等7个生字,会写“毯”、“陈”等9个生字。
2024统编新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统编新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一、内容分析与整合(一)教学内容分析本单元以“自然之美与人文情怀”为核心主题,精心挑选了一系列富有意境和深厚人文情感的课文,旨在通过丰富多样的文本学习,引领学生深入感受自然风光的壮丽多姿,细腻体会人文情感的温暖深沉,并在此过程中不断提升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草原》是老舍先生的经典散文,它以细腻的笔触生动描绘了内蒙古草原的广阔壮丽,以及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深刻展现了中华民族团结互助、和谐共处的精神风貌。
《丁香结》则是宗璞的一篇抒情散文,通过对丁香的细致描写,寄托了作者对人生愁怨的深切感慨,以及对生命中那些解不开的结的独特思考,体现了作者深刻而细腻的人文情怀。
本单元还收录了《古诗词三首》,包括孟浩然的《宿建德江》、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和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这三首诗词各具特色,分别描绘了不同的自然景象和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充分展示了古典诗词的独特魅力和深远意境。
《花之歌》是纪伯伦的一首散文诗,它以花的视角展开叙述,表达了对生命、光明和自然的热烈赞美,充满了哲理和丰富的想象力。
《杨柳与水莲》则是宗白华的一首短诗,通过杨柳与水莲之间的对话,深刻探讨了生命的苦难与美好,以及对自然的热爱与向往之情。
除了以上课文,本单元还特别设置了《习作:变形记》,要求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将自己变成另一种事物,深入体验其生活,并表达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思考。
而《语文园地一》则包括了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书写提示、日积月累等多个板块,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语言实践机会,有助于他们进一步巩固和提升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另外,我们还额外补充了孟浩然的田园诗《过故人庄》,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应邀到一位农村老朋友家做客的愉快经历,充分体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深深向往和对友情的无比珍视。
(二)单元内容分析本单元内容精心设计,紧密围绕“自然之美与人文情怀”这一核心主题展开,旨在通过多样化的课文体裁,如散文、古诗词、散文诗等,带领学生深入探索自然与人文的丰富内涵。
新部编人教版小学6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小学6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第一单元单元教学初探一、单元内容总述1.本单元主题: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走进大自然”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草原》《丁香结》《古诗词三首》《花之歌》四篇课文组成。
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大自然的奇妙与美丽;培养学生观察和想象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2.本单元重点:(1)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意蕴深厚,令人回味,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逐渐感受到自然景观的奇妙和美好。
大草原的碧绿与辽阔、丁香结的幽怨、古诗词中描述出的自然画卷,花之歌的丰富内涵,都要通过反复朗读才能感受到。
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在研究课文时一定要分配充裕的时间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
(2)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感受。
每篇课文中作者在描写自然景物时都运用了想象,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
教学中要抓住课文重点,引导学生在研究过程中获得真实的体验和感受,还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育资源,用声音和光影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描述的情境中,让学生去感受和体会,并学会在今后的作中尝试运用想象的手法。
1.草原讲授目标:1.正确读写“毯、境、XXX”等14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理解“境界、襟飘带舞”等词语。
2.自读感悟,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受到美的熏陶。
背诵第1自然段。
3.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研究作者表达情感的办法。
4.通过理解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激发学生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讲授重点:深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XXX人民的深情厚谊。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研究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歌曲《天堂》、XXX先生简介、词语解释、草原风景图片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正确读写“毯、境、XXX”等14个生字,理解“境界、襟飘带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厘清文章结构。
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3.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遭到美的熏陶。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一、单元主题
本单元教材以“触摸自然”为主题编排,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
我们在欣赏自然之美的同时,也感受到想象的天马行空、奇特瑰丽。
以此为触发点,我们也将轻轻扭开想象的开关,学会将奇特的想象诉诸笔端,去构造一个奇妙的世界。
二、单元教学目标
1、掌握本单元重点生字、词语。
2、能想象课文中所描述的景色,体会表达的情感,读出自己的感受。
3、联系生活经验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并说出自己由此所想到的人、事或人生思考等。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词和指定的课文段落。
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5、感受文中丰富的想象,领悟作者表达上的特点。
6、习作时能发挥想象,记叙自己变形后的经历、生活,同时掌握把重点部分写详细的写作方法。
7、体会排比句的表达效果,并学习使用排比句;体会分号的用法;初步了解地名和人名的拼音拼写规则。
8、正确朗读并背诵《过故人庄》,大致理解这首诗的意思。
三、单元重难点
重点:
1、掌握本单元重点生字、词语。
2、能想象课文中所描述的景色,体会表达的情感,读出自己的感受。
3、联系生活经验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并说出自己由此所想到的人、事或人生思考等。
难点:
1、感受文中丰富的想象,领悟作者表达上的特点。
2、体会排比句的表达效果,并学习使用排比句;体会分号的用法;初步了地名和人名的拼音拼写规则。
四、单元内容分析、课时安排。
【劳动】六年级上全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教案(核心素养目标)
劳动教育六年级上册全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核心素养目标)劳动项目一《使用洗衣机》教学设计内容评价互评家长评价了解使用洗衣机的方法学会使用洗衣机坚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拓展天地1.今天,同学们学会使用波轮洗衣机了,大家还知道其他种类的洗衣机吗?你能说一说它们的操作要点吗?视频:全自动洗衣机使用方法2.洗衣前,要先按照衣物的洗涤标志区分洗涤模式。
你知道下面这些标志分别代表什么意思吗?水温注意标志,30、40、60、95是温度上限,超过或低于会损坏衣服。
手洗标志不可熨烫标志中温熨烫标志热水机洗标志学习拓展延伸,了解各种衣物的洗涤方法;手洗和机洗的不同。
知,并能对不足之处予以改进。
通过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对使用洗衣机刷牙的了解,激发学生热爱养成清洁、爱作价为讲的好习惯!低温转融干燥洗涤漂白标志不可干洗标志缓和干洗标志视频:认识衣服上洗涤标志是什么和衣服上的洗涤标志是什么意思。
3.说一说,各类衣服的洗涤方法?视频《各类衣服的洗涤方法》。
4.手洗衣物和机洗衣物有什么不同之处呢?比如说床单、窗帘等这些不好洗的大件衣物可以机洗,干洗就不行,会很累,而且洗不干净;内衣裤、袜子这些小件衣物可以手洗,省电又省水。
课堂练习说一说,第一次使用洗衣机的故事,和同学们一起分享。
想一想,做一做完成随堂练习题课堂小结同学们,本节课我们了解使用洗衣机的方法,洗衣机不费力气就能把衣服洗得干干净净,真是省时省力。
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概括。
板书使用洗衣机使用洗衣机的方法步骤劳动收获劳动评价拓展园地劳动项目二《晾晒被子》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一、单元主题与学情分析。
1. 单元主题。
2.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但对于自然景物的描写可能还停留在比较表面的层次。
他们对大自然充满好奇,但缺乏细致入微的观察方法和独特的感悟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学习作者的描写手法,同时鼓励学生走出课堂,亲身去感受大自然。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读写本单元的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段落。
学习作者描写自然景物的方法,如抓住景物特点、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等,并能在自己的习作中运用。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讨论、批注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引导学生开展课外观察活动,学会观察自然景物的方法,提高观察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与神奇,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让学生在自然中汲取力量。
三、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情感。
学习描写自然景物的方法,如描写顺序、修辞手法的运用等。
2.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写出自己独特的对自然景物的感悟。
如何让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描写方法灵活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四、教学方法。
1. 情境教学法。
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情境,如播放草原的视频、展示丁香花的图片等,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
2. 朗读感悟法。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感悟自然景物的美。
3. 小组合作学习法。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讨问题,分享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4. 读写结合法。
在阅读教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做到以读促写,读写结合。
五、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1课时)1. 趣味导入。
同学们,咱们今天要开启一场超级有趣的自然之旅啦!我先给大家出个小谜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
设
计
《位置》的练习课
7、图书馆(4,3)表示在学校以东400米,再往北300米处。
资料:围棋棋子的位置确定
地球上经度和纬度确定地理位置
教
学
反
思
作业批改记录
四、作业设计。
1、填空题。
(1)、行与列的意义:通常我们把竖排叫做(),横排叫做()。
(2)、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确定第几列一般是()数,确定第几行一般是()数。按照此方法可以数出你在教室的第()行,第()列。
(3)、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先数出物体所在(),再数出物体所在()
2、用第129页的方格纸,结合上面的练习,适当补充。
第一课时:用两个数确定物体位置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修改
意见
(一)情景导入
上课开始,老师问:在新学期如果要开家长会,你将如何给你的家长介绍你在班级的具体位置。教师通过让学生描述自己的位置,可以通过比较谁介绍的方法让我们能更快的找到他的位置,有效地地唤起了学生已有的确定位置的经验,帮助学生在比较中找准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从而引起学生学习和探索新方法的需要,引出课题《位置》并板书。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
突破方法:让学生明确一个位置用两个数据表示,相应的位置必然有相应的数对,在积累经验的基础上学习新的知识。
2、难点: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突破方法:让学生掌握数对与顺序的一般规则,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强化交流。
教
学
准
备
教师准备:最好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刻度尺、铅笔等相关绘图工具。
数 学 教 学 设 计
课 题
第一单元:位置
备 课
时 间
xx年 8月29日
课 型
新 授 课
课 时
2课时
设计者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
2、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3、培养学生学知识、用知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位置,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思考应用过程,体验从实践中学习的方法。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我们今天学了哪些内容?你觉得自己掌握的情况如何?
(五)、作业设计
1、想一想,填一填。
(1)、小红和小军在同一个教室上课,小红的座位在第二列,第四行,简记为
(2,4);小军的位置简记为(3,5),则小军在该教室的位置是( )。
(2)、电影票上的“4排9号”,记做(9,4),则7排11号记做( )
(3)、将点A(4,3)向( )平移( )个单位长度后,点A的位置是(7,3)。
(4)、学校组织看电影,小刚在8排3号,许明在7排3号,秦月在9排3号,小文在8排1号。 则小刚的前面是( ),后面是( )。
2、练习一第1、2、7题。
板
书
设
计
用两个数确定物体位置
(2,3)
数 对 (3, 0)
(3, 5)
(二)探究新知
1、 教学例1
(1)如果老师用第二列第三行来表示我们班××同学的位置,这就是数对。(板书:数对)那么你也能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吗?
(2)你在教室里的位置是第几列第几3)教学写法:××同学的位置在第二列第三行,我们可以这样表示:(2,3)。按照这样的方法,你能写出自己所在的位置吗?(学生把自己的位置写在练习本上,指名回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的魅力,发现数学在生活中的奥秘,体验成功学数学的乐趣。
教
材
分
析
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已经学会了在具体的情境中,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并通过四年级下册位置与方向的学习进一步认识了在平面内可以通过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习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或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已有经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为第三学段学习“图形与坐标”的内容打下基础
(4)学生根据书上所给的数据,在图上标出“飞禽馆”“猩猩馆”“狮虎山”的位置。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练习一第3题:引导学生懂得要先看页码,再依照数据找出相应的位置
2、练习一第4题
(1)学生独立找出图中的字母所在的位置,指名回答。
(2)学生依据所给的数据标出字母所在的位置,并依次连成图形,同桌核对。
确定物体的位置﹦用两个数据
先表示列再表示行
教
学
反
思
作业批改记录
第二课时《位置》的练习课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修改意见
一、复习
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说说确定位置的方法。
二、基本练习。
1、独立完成第4题的(1)(2)题。
(1)要求说出找数据的方法。
(2)要求说出描点的方法。最后得出正五边形。
2、同桌合作,利用第129页的方格纸,一人说位置,一人描点,重复后再交换。
4、完成第7题。
(1)让学生认真读题,理解题目的意思。
图书馆(4,3)表示在学校以东400米,再往北300米处。
(2)描述其他建筑物的位置。
(3)标出王玲和赵华家的位置。
(4)描出王玲活动的路线图。
三、拓展练习。
1.完成第8题。
2.学习阅读材料。知道围棋棋子的位置确定和地球上经度和纬度确定地理位置。
3、完成第6题。
(1)独立写出图上各顶点的位置。
(2)顶点A向右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哪个数据发生了改变?点A再向上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哪个数据也发生了改变?
(3)照点A的方法平移点B和点C,得出平移后完整的三角形。
(4)观察平移前后的图形,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图形不变,右移时列也就是第一个数据发生改变,上移时行也就是第二个数据发生改变)
3、练习一第6题
(1)独立写出图上各顶点的位置。
(2) 顶点A向右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哪个数据发生了改变?点A再向上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哪个数据也发生了改变?
(3) 照点A的方法平移点B和点C,得出平移后完整的三角形。
(4)观察平移前后的图形,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图形不变,右移时列也就是第一个数据发生改变,上移时行也就是第二个数据发生改变)
(2)生活中还有什么时候需要确定位置,说说它们确定位置的方法。
4、 教学例2
(1)我们刚刚已经懂得如果表示班上同学所在的位置。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在这样的一张示意图上(出示示意图),如何表示出图上的场馆所在的位置。
(2)依照例1的方法,全班一起讨论说出如何表示大门的位置。(3,0)
(3)同桌讨论说出其他场馆所在的位置,并指名回答。
以上过程让学生经历了表示位置由文字描述到符号表达,由繁到简的抽象化、符号化的过程。
2、 小结例1:
(1)确定一个同学的位置,用了几个数据?(2个)
(2)我们习惯先说列,后说行,所以第一个数据表示列,第二个数据表示行。如果这两个数据的顺序不同,那么表示的位置也就不同。
3、 练习:
(1)教师念出班上某个同学的名字,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写出他的准确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