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知识要点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重点章节)

(试误学习,顿误学习,发现学习,有意义接受学习,观察学习)。

1、学习的实质

2、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

3、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4、桑代克的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

5、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

6、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

7、苛勒的完形顿悟说

8、布鲁纳的认知结构论

9、奥苏伯尔的意义学习的实质和条件

10、接受学习的实质

1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第一节学习的实质与类型

一、学习的实质与特性:后天习得经验的过程

(一)学习的心理实质

1.学习的概念: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狭义的学习是指人类的学习,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2.这个定义说明:第一,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从不知到知,从不会到会,从不懂到懂就是变化过程。第二,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这样,最佳的学习往往是能获得长时间地影响有机体,并成为有机体第二天性的结果。当个体表现出一种新的技能,如游泳、驾车等,就认为学习已经发生了。第三,学习所引起的变化是习得的。

先天的倾向或成熟、药物和疲劳引起的变化不是学习。

(二)人类学习和学生的学习

1.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区别:第一,人类学习是掌握社会历史经验和个体经验的过程;第二,人的学习是社会活动中,通过语言的中介为实现的;第三,人的学习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建构过程。

2.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有步骤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培养才智的过程。

3.学生学习的内容:一是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二是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的发展;三是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

二、学习的一般分类

加涅的学习分类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和教育学设计专家加涅在《学习的条件》一书中先后提出的学习层次分类和学习结果分类。

(一)学习层次分类

加涅早期根据学习情境由简单到复杂、学习水平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把学习分成八类,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学习层级结构。这八类学习依次是:①信号学习。指学习对某种信号刺激做出一般性和弥散性的反应。这类学习属于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②刺激—反应学习。指学习使一定的情境或刺激与一定的反应相联结,并得到强化,学会以某种反应去获得某种结果。这类学习属于桑代克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③连锁学习。指学习联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刺激—反应动作,以形成一系列刺激—反应动作联结。④言语联结学习。指形成一系列的言语单位的联结,即言语连锁化。⑤辨别学习。指学习一系列类似的刺激,并对每种刺激做出适当的反应。⑥概念学习。指学会认识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并对同类事物的抽象特征做出反应。⑦规则或原理学习。指学习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之间的关系。⑧解决问题学习。指学会在不同条件下,运用规则或原理解决问题,以达到最终的目的。

(二)学习结果分类

加涅提出五种学习结果,并把它们看做是五种学习类型.分别是:①智慧技能,即能力。指学生应用概念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是学习解决“怎么做”的问题。表现为使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它指向学习者的环境,使学习者能处理外部的信息。②认知策略,即学会如何学习。表现为用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思维和问题解决过程的内部组织起来的能力。它是在学习者应付环境事件的过

程中对自身认知活动的监控。③言语信息,即我们通常所称的“知识”。表现为学会陈述观念的能力。④动作技能,表现为平稳而流畅、精确而适时的动作操作能力。⑤态度,表现为影响着个体对人、对物或对某些事件的选择倾向。

(三)我国心理学家的学习分类 冯忠良

我国学者依据教育系统中所传递的经验的内容不同,将学生的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

第二节联结学习理论

联结学习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和行为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强化在这个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联结学习中,个体学到的是习惯,而习惯是反复练习与强化的结果。习惯一旦形成,只要原来的或类似的刺激情境出现,习得的习惯性反应就会自动出现。

一、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

(一)桑代克的经典实验理论

桑代克是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他依据学习实验所得材料,创立了学习的联结一试误说。其依据是动物在迷箱中的学习行为。其主要理论要点有以下三点:

1.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一定的联结。

2.一定的联结需要通过试误建立。桑代克认为,一定的联结是通过尝试与错误,按一定规律养成的。

3.动物的学习是盲目的,而人的学习是有意识的。桑代克认为动物的学习和人的学习不同,动物的学习全属盲目,无需以观念为媒介。

(二)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

1.效果律

在试误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其他条件相等,在学习者对刺激情境做出特定的反应之后能够获得满意的结果时,其联结就会增强;而得到烦恼的结果时,其联结就会削弱。

2.练习律

在试误学习的过程中,任何刺激与反应的联结,一经练习运用,其联结的力量会逐渐增大。而如果不运用,联结的力量会逐渐减少。

3.准备律

在试误学习的过程中,当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事前有一种准备状态时,实现则感到满意,否则感到烦恼;反之,当此联结不准备实现时,实现则感到烦恼。

(三)评价试误说

桑代克的联结一试误说是教育心理学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学习理论,它对于教育心理学从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与教育学中分出而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具有促进意义的,有利于确定学习在教育心理学理论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但其本身仍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他以本能作为学习的基础,没有科学地揭示学习的实质;以试误概括所有的学习过程,而忽视了认知、观念或理解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

(四)桑代克的试误说对教育的意义

中小学生的学习特别强调“做中学”,即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学习有关的概念、原理、技能和策略。①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允许学生犯错误,并鼓励学生从错误中进行学习,这样获得的知识学生才会是终生不忘的。②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努力使学生的学习能得到自我满意的积极结果,防止一无所获或得到消极后果。③应注意在学习过程中加强合理的练习,并注意在学习结束后不时地进行练习。④任何学习都应该在学生有准备的状态下进行,而不能经常搞“突然袭击”。

二、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

巴甫洛夫是俄国著名的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和他的同事研究了狗的消化过程,提出著名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在经典条件作用中,一个起初不能引起反应的中性刺激(如铃声)与一个无条件刺激(如肉粉)配对出现,进而能够诱发反应(如分泌唾液)。

(一)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

1.获得与消退

条件作用是通过条件刺激反复与无条件刺激相匹配,从而使个体学会对条件刺激作出条件反应的过程而建立起来的。在条件作用的获得过程中,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之间的时间间隔十分重要。一方面,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必须同时或近于同时呈现,间隔太久则难以建立联系;另一方面,条件刺激作为无条件刺激出现的信号,必须先于无条件刺激而呈现,否则也将难以建立联系。

如果条件刺激重复出现多次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相伴随,则条件反应

会变得越来越弱,并最终消失。

2.刺激泛化与分化(辨别)

刺激泛化指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作出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刺激分化,指的是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刺激泛化和刺激分化是互补的过程,泛化是对事物的相似性的反应,分化则是对事物的差异的反应。泛化能使我们的学习从一种情境迁移到另一种情境,而分化则能使我们对不同的情境做出不同的恰当反应,从而避免盲目行动。

(二)评价经典性条件作用论

经典条件作用能较有效地解释有机体是如何学会在两个刺激之间进行联系,从而使一个刺激取代另一个刺激并与条件反应建立起联结的。但经典条件作用无法解释有机体为了得到某种结果而主动做出某种随意反应的学习现象。

三、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

(一)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实验

斯金纳从20世纪20年代末,在哈佛大学就读研究生时起,便开始了动物学习的实验研究。他采用的被试多为大白鼠、鸽子和猫等动物。他自制实验装置,早期的实验装置构造比较简单,适于用大白鼠做实验,在一个矩形通道中间穿一根横轴,使其呈天平状平衡安置在一块固定的木板上。当大白鼠从矩形通道的一端跑向另-端时,矩形通道就发生倾斜。每当通道倾斜时,附臂就钩住旁边安置的一个轮子,并使轮子移动一个缺口,使一个缺口内的食物经漏斗落入食物盘内。这样,大白鼠在矩形通道内学会来回穿梭跑动,通过自己的动作获得食物奖励。

30年代后期,斯金纳为研究操作性条件反射,精心设计制作了一种特殊的仪器,即一个阴暗的隔音箱,箱子里有一个开关(如用白鼠为被试,即是一小根杠杆或一块木板;如以鸽子为被试,就是一个键盘)。开关连接着箱外的一个记录系统,用线条方式准确地记录动物按或啄开关的次数与时间。这个实验装置被称为“斯金纳箱”。在实验时,并不是动物每一次按杠杆或啄键盘都给食物,食物的释放方式由实验者决定。

基本规律:

1、强化:即一种操作,它的作用在于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

可能性(概率)。

正强化:当环境中某种刺激增加而行为反应出现的概率也增加时,这种刺激的增加就叫正强化。如给予奖励。

负强化:当环境中某种刺激减少而行为反应出现的概率也增加时,这种刺激的减少就叫负强化。如撤消惩罚、回避惩罚。

2、逃避条件作用:即当某种厌恶刺激出现时,个体做出某种反应,从而逃避了厌恶刺激,则刻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可能性也增加。可揭示个体是如何学会摆脱痛苦的。(负强化)

3、回避条件作用:即当预示厌恶刺激即将出现的信号呈现时,个体做出某种反应从而回避了厌恶刺激,则刻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可能性增加。揭示了个体在经历了厌恶刺激的痛苦之后,学会了对预示刺激的信号作出反应。(负强化)

4、消退:有机体做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后,没有强化物相随,此类反应再发生的可能性便会降低。即一种无强化的过程。

5、惩罚:当机体做出某种反应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惩罚只能让学生明白什么不能做,但不能让学生知道能做什么和应该怎么做。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多用正强化的手段来塑造学生的良性行为,用不予强化的方法来消除消极行为,而应慎用惩罚。

(二)、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1、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经典式条件反射学习和操作式条件反射学习

斯金纳的行为主义理论与华生的行为主义观点有一个显著的区别。华生坚持“没有刺激,就没有反应”的信条。而斯金纳却认为这种观点不尽全面,也不准确。斯金纳提出要注意区分“引发反应”与“自发反应”,并根据这两种反应提出了两种行为: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前者是指由特定的、可观察的刺激所引起的行为,如在巴甫洛夫实验室里,狗看见食物或灯光就流唾液,食物或灯光是引起流唾液反应的明确的刺激,后者是指在没有任何能观察的外部刺激的情境下的有机体行为,它似乎是自发的,如白鼠在斯金纳箱中的按压杠杆行为就找不到明显的刺激物。应答性行为比较被动,由刺激控制,操作性行为代表着有机体对环境的主动适应,由行为的结果所控制。人类的大多数行为都是操作性行为,如游泳、写字、读书等等。

2、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与桑代克的效果律的比较

桑代克的效果律指出“如果一个操作行为出现以后有强化刺激跟随,其反应的强度便增加”。可见两者都提及了强化的概念。但是在斯金纳的行为分析中,强化所扮演的角色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首先,在桑代克那里,强化是用来解释刺激-反应联结加强的一条主要原理,而在斯金纳体系中,强化只是一个用来描述反应概率增加的术语,即强化增加的是反应发生的概率,如何安排强化才是核心所在。

其次,其他学习理论家(如巴甫洛夫)把消退看作是一个主动的抑制过程,而斯金纳认为不能把消退看作是一种与强化无关的独立的过程。事实上,强化可用于消退行为,停止强化可以使反应概率下降。消退过程可用来表明强化效果持续的时间。

现在我们回忆一下桑代克的“猫的迷笼实验”,再与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实验相比较,我们会发现两者既有不同之处,也有相似之点。

不同之处在于:桑代克的迷笼实验是刺激情境在前,偶发的反应在后;而斯金纳的“斯金纳箱实验”是自发的反应在前,强化刺激在后。

相似之处:两种学习都依赖于动物做出自发的反应动作。

(三)、对斯金纳的学习理论的评价

1、斯金纳的贡献

斯金纳对学习理论的研究是有重大贡献的,其主要贡献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斯金纳发现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现象,并对其进行了认真的实验和理论研究。这项研究丰富了条件反射的实验研究,填补了条件反射类型上的一项空白,同时也打破了传统行为主义的“没有刺激,就没有反应”的错误观点。

(2)、斯金纳的“无错误辨别”学习的实验研究是有意义的。它不论在动物的行为训练,还是在学生的行为塑造上都是可借鉴的。而且,对课堂教学也有指导意义。

(3)、斯金纳所做的“强化程序”的实验研究既深入,又具体,系统性很强。揭示出的强化规律客观可靠。它是驯兽师的必修课,对人类的行为管理和学生学习过程的控制和激励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4)、50年代兴起的“程序教学”运动显然应该归功于斯金纳的贡献。这项工作推动了个体化教学形式的深入研究。

2、斯金纳学习理论的局限性

(1)、斯金纳犯有同传统行为主义者同样的错误,即只注重描述行为,不注重解释行为;只注重外部反应和外部行为结果.而不探讨内部心理机制。他把内部过程看成是一个“黑箱”。因此.他是一位极端的行为主义者。有人把他的思想体系称为“描述性”的行为主义。

(2)、斯金纳在晚年仍然坚持自己的行为主义观点,反对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反对对学习过程和行为塑造过程的认知解释。站在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立场上看斯金纳,他是一位坚定的行为主义者;而站在认知心理学和心理学发展的角度上看,他是一位顽固者。

(3)、斯金纳倡导的“程序教学”,其实践效果并不象斯金纳预想的那样好。教学实践表明,程序教学减少了师生直接对话的机会,阻碍了师生间的及时交流,这对学生的学习来说是极为不利的。学生在教学机器上学习,还会有盲目地追求学习进度、猜想问题的答案和不求甚解等不良倾向。这些不利因素致使程序教学运动没有得到继续发展,而只成为教育史上留下的个体化教学方式之一。

四、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一)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

加涅认为,学习的模式是用来说明学习的结构与过程的,它对于理解教学和教学过程,以及如何安排教学事件具有极大的应用意义。

1、信息流

信息以信息流的形式从一个结构流到另一个结构。

首先,学生从环境中接受刺激,刺激推动感受器,并转变为神经信息。这个信息进入感觉登记。其次,被视觉登记的信息很快进入短时记忆,信息在这里可以持续二三十秒钟。当信息从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时要经过编码过程。所谓编码,即用各种方式把信息组织起来。长时记忆是个永久性的信息贮存库。最后,当需要使用信息时,需经过检索提取信息。

2、控制结构

期望事项是指学生期望达到的目标,即学习的动机。执行控制即加涅所讲的认知策略,执行控制过程决定哪些信息从感觉登记进入短时记忆,如何进行编码、采用何种提取策略等。

(二)学习阶段及教学设计

从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中可以看到,学习是学生与环境之间相互作

用的结果。学习过程是由一系列事件构成的。

五、联结学习论在教育中的应用

(一)塑造或促进良好行为

联结学习论的基本思想是:强化是影响学习、行为的重要因素。即强化可促进学生的学习和行为。

1、普雷马克原理(祖母规则):在强化时,可以使用这样一个原则——普雷马克原理,将低期望的活动与高期望的活动联系起来,可以促进低期望活动的发生。即用高频的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强化物,或者说用学生喜爱的活动去强化学生参与不喜爱的活动。如“你吃完这些青菜,就可以去玩。”如果一个儿童喜爱做航空模型而不喜欢阅读,可以让学生完成一定的阅读之后去做模型,等等

2、行为塑造(连续接近法):就是通过强化每一个小步的进步来达到预期行为目标的有效方法。

斯金纳认为“教育就是塑造行为”,如何通过强化去塑造行为,斯金纳采用连续接近的方法,对趋向于所要塑造的反应的方向不断地给予强化,直到引出所需要的新行为。例如,训练鸽子或老鼠头抬到一定的高度,只有当其头朝着实验所需的方向抬起来时才强化,下一次要求再多一点,直到全部达到所需的方向和高度。这时,新的行为就塑造成了。

在课堂教学中,塑造是一个重要的工具。假设我们想让学生写一段含有一个主题句和一句总结的英文段落,那么,这一任务包括许多部分:能识别并能写出主题句、佐证材料和总括句;能写出一个完整的句子;能正确使用大小写、标点符号和语法;能正确拼写。如果教师在一节课里教所有这些技能,要求学生写出一段文字,并且根据他们的内容、语法、标点和拼写而评分,那么大多数学生将会失败,学生从练习中将学不到什么。

反之,老师可以一步一步地教这些技能,逐步塑造出最终的技能。学生可以先学如何写主题句,然后写佐证材料,然后写总括句,在此之前可能专门谈论过如何选题立意。然后,对段落和标点也提出要求。最后,拼写也作为一条标准。在每一阶段,学生都有机会获得强化,因为强化的标准都是他们可能达到的。

强化的原则:及时性,不超出学生当前的能力范围。

(二)消除不良行为

1、餍足:即让学生持续某一行为,直到他们厌倦为止。

2、代价:个体发现,如果违反了某一规则,将失去一些强化物(金钱、时间、权力、快乐)。

3、结合消退和强化:即把消退(教师忽视不良行为)和积极强化(教师奖励所期望的行为)配对的策略。

第三节认知学习理论

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在外部环境的支配下被动形成S—R联结,而是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造认知结构;学习不是通过练习与强化形成反应习惯,而是通过顿悟与理解获得期待;有机体当前的学习依赖于他原有的认知结构和当前的刺激情境,学习受主体的预期引导,而不是受习惯所支配。

一、苛勒的完形—顿悟说

苛勒曾在1913~1917年间,对黑猩猩的问题解决行为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从而提出完形一顿悟说。苛勒指出:“真正的解决行为,通常采取畅快、一下子解决的过程,具有与前面发生的行为截然分开来而突然出现的特征。”这就是所谓顿悟,而顿悟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建一种。心理完形。其基本观点是:

(一)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

苛勒认为,学习是个体利用本身的智慧与理解力对情境及情境与自身关系的顿悟.而不是动作的累积或盲目的尝试。学习包括知觉经验中旧有结构的逐步改组和新的结构的豁然形成,顿悟是以对

目标和达到目标的手段与途径之间的关系的理解。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学习的过程就是顿悟的过程。

(二)学习的实质是对知觉的重新组织,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

完形是一种心理结构,它是在机能上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整体结构,是对事物的关系的认知。苛勒认为,学习过程中问题的解决,都是由于对情境中事物关系的理解而构成一种“完形”来实现的。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地构建完形的过程。

总的来说,完形—顿悟说作为最早的一个认知学习理论.虽不如联结—试误说那样完整而系统,其实验范围也较有限,在当时的影响也远不及联结说,但它肯定了主体的能动作用,强调心理具有一种组织的功

能,把学习视为个体主动构造完形的过程,强调观察、顿悟和理解等认知功能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这对反对当时行为主义学习论的机械性和片面性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苛勒的顿悟学习与桑代克的尝试—错误学习也并不是互相排斥和绝对对立的。尝试—错误往往是顿悟的前奏,顿悟则是练习到某种程度时出现的结果。

二、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论

布鲁纳是美国著名的认知教育心理学家,他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因此,他的理论常被称之为认知—结构论或认知一发现说。

(一)学习观

1.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所谓认知结构,即编码系统,其主要成分是“一套感知的类目”。 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本质不是被动地形成刺激一反应的联结,而是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获取知识,并通过把新获得的知识和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积极地建构其知识体系。

2.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布鲁纳通过研究学生学习活动的具体过程后认为,“学习一门学科看来包含着三个几乎同时发生“的过程”。这就是:新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化和评价。新知识可能是以前知识的精炼,也可能与原有知识相违背。知识的转化就是超越给定的信息,运用各种方法将它们变成另外的形式,以适合新任务,并获得更多的知识。评价是对知识转化的一种检查。评价通常包含对知识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总之,布鲁纳认为学习任何一门学科的最终目的是构建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而良好的认知结构常常需要经过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因此,教师首先应明确所要构建的学生的认知结构包含哪些组成要素,并最好能画出各组成要素的关系的图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应采取有效措施来帮助学生获得、转化和评价知识。

(二)教学观

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布鲁纳把学科的基本结构放在设计课程和编写教材的中心地位,成为教学的中心。

所谓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基本态

度和方法。所谓掌握学科的结构,就是允许许多别的东西与它有意义地联系起来的方式去理解它。布鲁纳认为,学生理解了学科的基本结构,就容易掌握整个学科的具体内容,就容易记忆学科知识,就能促进学习迁移,促进儿童智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并可提高学习兴趣。

2.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

(1)动机原则。内部动机是维持学习的基本动力。学生具有三种最基本的内在动机,即好奇内驱力(即求知欲)、胜任内驱力(即成功的欲望)和互惠内驱力(即人与人之间和睦共处的需要)。这三种基本的内在动机都有自我奖励的作用。

(2)结构原则。任何知识结构都可以用动作、图像和符号三种表象形式来呈现。动作表象是借助动作进行学习,无需语言的帮助;图像表象是借助表象进行学习,以感知材料为基础;符号表象是借助语言进行学习,经验一旦转化为语言,逻辑推导便能进行。

(3)程序原则。通常每门学科都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程序,不存在对所有学习者都适用的唯一程序;而且在特定条件下,任何具体的程序总是取决于许多不同的因素,包括过去所学习的知识、智力发展的阶段、材料的性质及个别的差异等。

(4)强化原则。教学规定适合的强化时间和步调是学习成功重要的一环。

(三)结构主义教学观对教学的启示

为了促进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发展,教师首先必须全面深入地分析教材。在引导学生理解教材结构的过程中:首先,教学本身应有新异性,跨度应适度,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胜任感;其次,选择灵活的教学程序和结构方式来组织实际的教学活动过程;同时,应注意提供有助于学生矫正和提高的反馈信息,并教育学生进行自我反馈,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能动性。

三、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一)学习分类

美国著名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对学习进行的分类如下:

首先,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

其次,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

他认为学生的学习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二)意义学习的实质

所谓意义学习,奥苏伯尔认为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相反,如果学习者并未理解符号所代表的知识,只是依据字面上的联系,记住某些符号的词句或组合,则是一种死记硬背式的机械学习。

所谓实质性的联系,是指表达的语词虽然不同,但却是等值的,也就是说这种联系是非字面的联系。

所谓非人为的联系,是指有内在联系而不是任意的联想或联系,指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观念建立在某种合理的或逻辑基础上的联系。

(三)意义学习的条件

从客观条件来看,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在学习者的心理上是可以理解的,是在其学习能力范围之内的。

从主观条件来看,首先,学生认知结构中具有适当的观念。即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能够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认知结构;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有关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使认知结构或旧知识得到改善,使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即心理意义。意义学习的目的,就是使符号代表的新知识获得心理意义;其次,学生必须具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即学习者必须具有积极主动地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最后,学习材料具有逻辑意义。即学习材料本身具有逻辑意义,学生在心理上是可以理解的,是在其学习能力范围之内的,没有超出其认识的以可能发生的或水平。

(四)接受学习的实质

接受学习是概念同化过程,是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所谓接受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

奥苏伯尔认为,接受学习适合于年龄较大、有较丰富的知识和经验的人。

所要学习的内容大多是现成的、已有定论的、科学的基础知识。 学习者接受知识的心理过程表现为:首先在认知结构中找到能同化新知识的有关观念;然后找到新知识与起固定点作用的观念的相同点;最后找到新旧知识的不同点,使新概念与原有概念之间有清晰的区别,并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融会贯通,使知识不断系统化。

(五)先行组织者技术

奥苏伯尔提出了“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所谓“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的、简短的、概括性的材料,并与新旧知识相关联。分为两类:陈述性组织者和比较性组织者。

四、认知学习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一)重视对关系的了解

(二)重视结构和顿悟的作用

(三)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

发现学习的特点:

(1)强调学习的过程,而不是最后的结果。

(2)强调直觉思维。

(3)强调内部动机,即从学习探索活动本身得到快乐和满足,而不是外部奖励。

(4)强调信息的组织、提取,而不只是存储。

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一)建构主义是当代学习理论的一场革命

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行为主义的基本主张是:

(1)客观主义;(2)环境主义;(3)强化。行为主义者无视知识传递过程中学生的理解及心理过程。而信息加工的认知主义者,基本上还是采取客观主义的传统,但强调学习者内部的认知过程。

建构主义是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皮亚杰和早期的布鲁纳思想中已有建构主义思想,20世纪70年代末,布鲁纳将维果斯基的思想介绍到美国以后,对建构主义思想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他认为:高级的心理机能来源于外部动作的内化;另一方面,内在智力动作也外化为实际动作,使主观见之于客观。所有这些对当今建构主义者有很大的影响。

(二)当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1.知识观

首先,建构主义者一般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

其次,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

最后,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

外,它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

2.学习观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

3.学生观

建构主义者强调,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形成了丰富的经验,教学中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不是简单知识的呈现者,还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的看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以此为根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在学生的共同体之中,这些差异本身便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教学就是要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使学生看到那些与他们不同的观点,从而促进学习的进行。

(三)建构主义理论在课堂中的应用

1、研究性学习:教师提供问题情境,学生通过搜集资料、验证假设来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包括四个成分:

(1)形成假设以解释事件或解决问题。

(2)搜集数据来验证假设。

(3)得出结论。

(4)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反思。

学生学会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探究过程本身。①课堂教学应该通过多种途径来表征复杂的学习内容;②重新组织情境,设定不同的学习目标,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形式来回顾学习内容。

2、合作学习:指在学习时,由几个能力不同的学生组成小组,在积极互动中发生的共同学习。关键在于小组成员之间的想到依赖、相互沟通、相互使用、共同负责,从而达到共同的目标。

3、教学对话:学生通过与教师和其他学生的交流来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

同步训练题:

1.根据学习的定义,下列属于学习的现象是( )。

A.吃了酸的食物流唾液 B.望梅止渴 C.蜘蛛织网D.儿童模仿电影中人物的行为

2.新课程倡导的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教学对话等教学方式,其主要理论依据是( )。

A.建构学习论 B.结构学习论 C.认识学习论 D.联结学习论 3.以下选项中,不属于经典性条件反射现象的是(D)。

A.望梅止渴

B.画饼充饥

C.谈虎色变

D.叶公好龙

4.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的理论都认为(B)是形成和巩固条件反射的重要条件。

A.动机 B.强化C.诱因 D.需要

5.学生学习“功=力×距离”,这种学习属于(D)。

A.辨别学习 B.符号学习 C.概念学习 D.规则或原理学习 6.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可能是由于某种需要没有得到充分满足,这种动机理论属于(D)。

A.强化理论 B.成就动机理论 C.成败归因理论 D.需要层次理论

7.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B)。

A.构造一种完形 B.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C.形成刺激与反应间的联结 D.对环境条件的认知

8.桑代克的学习理论被称为(A)。

A.刺激—反应理论 B.认知发现理论 C.联结—认知理论 D.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9.按照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观点,学会陈述观念的能力称之为(C)。

A.智慧技能 B.认知策略 C.言语信息 D.动作技能

10.看见路上的垃圾后绕道走开,这种行为是(C)。

A.强化 B.惩罚 C.逃避条件作用 D.消退

11.先行组织者教学技术的提出者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C)。

A.斯金纳

B.布鲁纳

C.奥苏伯尔

D.桑代克

12.桑代克认为动物的学习是由于在反复的尝试—错误过程中,形成了稳定的(D)。

A.能力 B.技能 C.兴趣 D.刺激~反应联结

二、填空题

1.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

为。

2.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为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和态度五个方面。

3.建构主义是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

4.布鲁纳认为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5.完形—顿悟说认为完形是一种心理结构,是对事物关系的认知。

6.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是效果律、练习律和准备律。

7.巴甫洛夫提出经典性条件反射论,基本规律有获得与消退、刺激泛化与分化。

8.强化物的呈现或撤除能够增加反应的概率,故强化有正强化与负强化之分。

9.我国教育心理学家主张把学生的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规的学习。

10.奥苏伯尔对学习也进行了分类,他强调的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11.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是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和强化原则。

12.认知学习理论的主要代表流派有苛勒的完形一顿悟说、布鲁纳的认知一结构说及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说。

三、简答题

1.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本质区别有哪些?

(1)人的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类世世代代积累起来的社会历史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

(2)人的学习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生活中,在与其他人的交往过程中,通过语言的中介作用而进行的。

(3)人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过程。

2.简述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

加涅根据学习情境由简单到复杂、学习水平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把学习分为八类,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学习层级结构。依次是信号学习、刺激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结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或原则学习、解决问题学习。

四、论述题:论述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理论学习理论对当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影响。

第一,学习观。(1)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本质不是被动地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使学生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2)学习包括三个过程:获得、转化和评价。教师要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生通过获得、转化、评价去掌握新知识,从而使学科的知识结构转变为学生的认知结构,使书本的知识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

第二,教学观。(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所谓学科的基本结构就是指一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基本的态度和方法。而所谓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就是允许许多别的东西以与它有意义地联系起来的方式去理解它。(2)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①动机原则。所有的学生都具有内在的学习愿望,内在动机是维持学习的基本动力。②结构原则。任何知识结构都可以用动作、图像和符号三种表象形式来呈现。③程序原则。教学就是引导学习者通过一系列有条不紊地陈述问题或大量知识的结构,以提高学生知识的掌握、转化和迁移能力。④强化原则。让学生知道结果应该在学生评估自己作业的那个时刻,太早或太晚都不利于强化作用的发挥。

教育含义:根据布鲁纳的教学观和教学原则,为了促进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发展,教师必须深入分析教材,明确所教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对教材结构的理解,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同时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培养学生的内部动机。要注意运用反馈的原理,促进学生自我反馈.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能动性。

考点过关:学习的实质,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桑代克的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苛勒的完形顿悟说,布鲁纳的认知结构论,意义学习的实质和条件,接受学习的实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