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不确定性理论及其启示(一)
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理论、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理论、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姓名:郭岩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金融学指导教师:于瑾2002.3.1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理论、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论文提要:本文回顾了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历史发展和理论演进,分析借鉴了美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发展及其特点,阐述了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操作实践和现实状况,探讨了当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存在的障碍和问题。
并在此基础上,较为详细和全面地提出了完善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合理思路、建议和具体措施。
本文在肯定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改革成果的同时,认为我国目前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影响了货币政策效应的发挥。
;根据研究结果分析,本文认为,目前一定时期内,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和操作目标仍将实行以数量型为主的间接调控。
但从未来发展趋势看,则应逐步建立以稳定货币为最终目标,从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逐步过渡到以中长期利率为中介目标,从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调控基础货币到调控短期利率的间接调控体系。
然而,就我国的现实情况而言,在当前和今后一定时间内,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重要和首要任务仍然是对信贷传导渠道的有效完善。
1有鉴于此圹本文认为要实现灵敏有效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必须立足于我国的现实情况,短期内以信贷途径为主、辅之以利率途径,长期则以利率途径作为发展方向。
绪论一、研究的对象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研究和分析货币政策及货币政策工具如何通过各种经济变量的变动诱发和影响微观经济主体的消费和投资行为,从而导致宏观经济总量发生变化进而对实质经济产生作用的问题。
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货币政策目标确定之后,中央银行操作政策工具调控货币供给,运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最终实现既定的货币政策目标。
二、研究的意义理论层面。
国内外学术界、实务界对于货币政策传导的一般机理存在一致或者趋同的看法,但是迄今为止对货币政策的作用、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和中介目标的认识方面存在分歧。
试论西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1]
![试论西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1]](https://img.taocdn.com/s3/m/f4e26dfe04a1b0717fd5dd0b.png)
在支出效应的构成上,传统分析的一个既定假
! " # $
在新古典学派的假设条件下,名义汇率的任何变动均被价格的同比例变动所抵消,实际汇率不变。 关于消费构成的决定因素的分析详见 !"#$%&’ 和 ()**#$# + ,--, . 。 见 !&’$)$/& 和 0&’1"&’ + ,--2 . 。 也就是说,银行无法做到不受法定存款准备金限制,并通过外部融资使因储蓄减少引起的资产余额的下降迅速
!
设是货币政策应该对短期利率有较强的影响, 而对长期利率特别是长期实际利率的影响较 弱。然而,令人感到迷惑的是实际生活中货币 政策显然对被认为应该对长期利率变化反应较 敏感的耐用品如住房、生产设备等的购买有着 非常显著的作用。 总之,传统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很难 对货币政策的放大效应、时效性及支出效应的 构成等方面做出全面的解释。#
《 国际金融研究》 !""# 年 第 $ 期
%
理 论 园 地
生同比例的上升 ( 下降),实际产出不发生变 化。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汇率的变动是货币政 策的变动引起资产收益率变动进而影响实际经 济产出的又一渠道。未预期的名义货币增长率 上升 ( 下降)首先导致短期实际利率的下降 ( 上升),总需求的上升 ( 下降 ) 导致资本账户 及经常账户的恶化( 改善) 。 这种变化会引起名义 汇率 ( 以单位外币可兑换本币的数量表示 ) 的上 升( 下降 ) 。 按新凯恩斯主义学派的观点, 名义汇 ( ) ( 率的上升 下降 会引起实际汇率的上升 下降 ) 。 本币贬值( 升值) 刺激( 抑制) 出口, 抑制( 刺激) 进口, 导致产出和就业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下
通胀预期及其不确定性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启示-精品文档资料

通胀预期及其不确定性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启示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5 . 13. 0920 引言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我国中央银行实施了一系列刺激性货币政策,这些政策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引发了经济主体对未来通胀预期的增加。
2010年11月CPI同比涨幅5.1%,至2011年7月同比涨幅达到6.5%。
此后,受欧债危机影响,我国经济增长开始放缓,价格指数持续下降,到2012年7月CPI同比涨幅降至1.8%,直到2014年底CPI同比涨幅都在2%以下;而2012年3月到2014年12月,我国PPI连续33个月同比涨幅却都是负数。
数据显示,我国经济已经进入低通胀期,结构性通缩已经显现。
也有学者提出不同看法,认为2015年应该是适度通胀的,物价至少出现连续3至6个月的负增长,才能被定义为通缩,目前中国的CPI还处于正增长状态。
当前物价下跌是供给端造成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也大幅度下跌,并非百姓消费需求低迷所致。
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闭幕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答记者问称,虽然中国现在的物价总体水平比较低,但1月份CPI仍是正增长,2月份同比涨幅比1月份还要高,实际上中国是“被通缩”,并不是中国向世界输出了通缩。
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增长,我们一直面对的主要是通胀,虽然现时的经济增长幅度下降,但总体经济仍是正增长的,现时的通胀是相当温和的。
不管是通胀还是通缩,它们和利率问题都是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最基础最核心的问题。
通货膨胀(紧缩)和利率期限结构的关系也是经济政策制定、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及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
本文主要从通胀角度研究通胀预期及其不确定性对货币政策的启示。
1 预期与不确定性预期是经济主体的一种主观心理活动,是经济主体根据所拥有的信息,对与其未来决策有关的经济变量的估计[3]。
因为经济行为受预期影响引导,所以实际经济活动会受到预期的重要影响。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理论分析与实证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理论分析与实证货币政策是央行管理监管的重要工具,对经济和金融市场产生重大影响。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指的是央行通过货币政策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以影响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行为。
本文将从理论分析和实证两方面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进行研究和探讨。
理论分析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理论分析主要有三种观点:货币供给观点、利率传导观点和资产价格观点。
首先,货币供给观点认为,央行通过改变货币供给量,通过银行储备金率和央行拆借利率等手段调节经济活动的波动。
特别是,央行通过注入或减少货币流通量,影响市场上货币价格,从而对通货膨胀以及实体经济造成影响。
但是,这种观点忽略了经济主体中长期预期的影响。
其次,利率传导观点认为,央行改变政策利率,会影响市场上的所有利率,进而影响经济与金融领域各个方面的行为。
这种传导机制具有较为普遍的适用性,涵盖了市场金融机构以及现代货币政策中的各种常见政策手段。
当然,这种传导机制在不同的国家和经济环境中,其效果还是存在较大差异的。
最后,资产价格观点认为,货币政策影响资产价格,资产价格的变化又会影响实体经济活动。
这种观点通常被用于解释金融市场的泡沫或危机等现象。
但是,在长期内,资产价格观点的有效性相对较低。
以上几种观点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也为货币政策传导所提供了大量的经济学理论基础。
实证分析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实证研究主要是考察央行货币政策的实际操作,以及把它和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行为联系起来。
在国际上,一般采用VAR模型来研究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它能够对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有效的测量和分析。
同时,也能够对政策措施做出及时反应,并有针对性地响应市场变化。
在中国,由于经济发展阶段和特殊的市场环境,央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的热点大部分在于三个方面。
1.货币政策对利率的影响央行在货币政策实施过程中,通常采用利率法则,通过改变公开市场操作利率来调节市场利率。
货币政策对利率的影响,会通过研究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以及人民币贷款、存款利率和市场利率之间的关系来确认。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探讨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探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来影响经济活动和价格水平的一种机制。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理论研究对于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经济学理论的研究中,人们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形成了丰富的理论体系。
本文将从宏观经济学和货币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理论进行探讨。
1.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基本原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基本原理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的调整来影响经济活动和价格水平。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包括利率传导和量传导两种方式。
利率传导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货币市场利率来影响投资和消费行为,间接影响经济活动和价格水平。
量传导是指中央银行通过直接调整货币供应量来影响经济活动和价格水平。
1.1 利率传导在经济学理论研究中,人们提出了多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理论模型,其中最为著名的是IS-LM模型和AD-AS模型。
2.1 IS-LM模型IS-LM模型是一种描述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宏观经济模型。
在这个模型中,IS曲线表示投资-储蓄平衡,LM曲线表示货币供求平衡,通过对这两条曲线的交叉点进行分析,可以得出货币政策对经济活动和价格水平的影响。
在IS-LM模型中,中央银行通过货币供给曲线的变化来调整货币供应量,从而影响LM曲线和利率水平,间接影响投资和消费行为,最终影响整个经济的运行。
除了理论模型的研究,人们还通过实证研究来探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实际效果。
通过对各种宏观经济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出货币政策对经济活动和价格水平的影响规律。
利率传导的实证研究主要通过对货币市场利率和信贷市场利率的变化与经济活动和价格水平的关系进行分析,以检验利率传导机制的有效性。
研究表明,利率传导机制可以对经济活动和价格水平产生显著影响,但其传导效果可能存在时滞和不确定性。
3.2 量传导的实证研究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为中央银行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什么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影响中介指标,进而最终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传导途径与作用机理。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理论[1]尽管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在不断发展,各种学派对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有不同看法,但归纳起来货币政策影响经济变量主要是通过以下四种途径:(一)利率传递途径利率传导理论是最早被提出的货币政策传导理论,但从早期休谟的短期分析、费雪的过渡期理论、魏克赛尔的累积过程理论中所涉及的利率传导理论均未得到关注。
直到凯恩斯的《通论》问世及IS-LM 模型的建立才正式引起学术界对利率传导机制的研究。
利率传导机制的基本途径可表示为:货币供应量M↑→实际利率水平i↓→投资I↑→总产出Y↑。
(二)信用传递途径威廉斯提出的贷款人信用可能性学说是最早有关货币政策信用传导途径的理论,伯南克则在此理论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银行借贷渠道和资产负债渠道两种理论,并得出货币政策传递过程中即使利率没发生变化也会通过信用途径来影响国民经济总量。
信用传导机制的基本途径可表示为:货币供应量M↑→贷款供给L↑→投资I↑→总产出Y↑(三)非货币资产价格传递途径托宾的Q理论与莫迪利亚尼的生命周期理论则提出了货币政策的非货币资产价格传递途径。
资产价格传导理论强调资产相对价格与真实经济之间的关系,其基本途径可表示为:货币供应量M↑→实际利率i↓→资产(股票)价格P↑→投资I↑→总产出Y↑。
(四)汇率传递途径汇率是开放经济中一个极为敏感的宏观经济变量,因而它也引起了众多学者的研究,而关于货币政策的汇率传导机制的理论主要有购买力平价理论、利率平价理论和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等。
货币政策的汇率传导机制的基本途径可表示为:货币供应量M↑→实际利率i↓→汇率E↓→净出口NX↑→总产出Y↑。
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发展[2]中国货币传导机制的发展经历了从1953-1997年底以直接控制为主的货币控制方式到1998年至今以间接控制为主的货币控制方式两个阶段。
“不确定性”、价格黏性与货币政策传导

“不确定性”、价格黏性与货币政策传导作者:暂无来源:《经营者》 2017年第7期一、不确定性的定义与测度自金融危机爆发后,关于“不确定性”的文献快速增长,系统探讨了“不确定性”的定义、测度、周期性及其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研究发现宏观层次和微观层次的“不确定性”通常都是逆周期的,它们对宏观经济变量具有显著的负向作用。
Bloom(2009)的研究具有开创性,测度了经济中的“不确定性”并检验其对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
二、不确定性与企业定价决策上述研究关注的焦点是“不确定性”对投资、消费、就业等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但关于“不确定性”如何影响企业定价决策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进而探讨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文献却非常少。
近年来,几篇文献对此进行了尝试,获得了“不确定性”加快企业价格调整进而降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经验证据,并试图在理论上构建这种关系背后的逻辑路径。
Aastveit,Natvik和Sola(2013)使用了Towbin和Weber et al.(2013)发展起来的交互VAR方法(interacted VAR methodology)。
该方法将“不确定性”作为一个外生变量,从而可以在SVAR中讨论它与其他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交互影响,这样就能允许货币政策冲击的效应随着“不确定性”的改变具有时变动态性和周期非对称性。
研究表明“不确定性”对货币政策的传导有显著影响:在扩张期,“不确定性”下降,货币政策的实际效应增加;在衰退期,货币政策对产出的影响很小。
Bachmann et al. (2013)找到了“不确定性”影响企业定价决策的直接证据。
他们使用德国企业商业景气调查数据(German IFO Business Climate Survey)构造了特质“不确定性”的测度指标和价格调整频率,然后估计了一个probit模型。
在控制了影响价格调整频率的其他因素后,发现微观“不确定性”对企业价格调整频率的影响为正。
接着,他们将“不确定性”通过估计得到的probit模型映射到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的斜率,模拟了一个基于Calvo时间依存定价的DSGE模型,在一般均衡框架中研究了“不确定性”对企业定价决策的影响。
货币政策的不确定性对经济的影响

货币政策的不确定性对经济的影响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增长面临较为显著的下行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货币政策作为常用的调控手段,备受市场关注。
但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货币政策产生的影响也变得更为复杂和难以预测。
本文将就货币政策的不确定性对经济的影响进行探讨。
现代货币政策的核心是通货紧缩,而价格稳定是货币政策实现此目标的根本目的。
通货紧缩通过调节利率、汇率等方式,影响市场上的货币供求关系,从而实现价格稳定目标。
但在采取具体政策时,政策制定者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一些不确定性因素的挑战。
例如,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金融市场波动、政治局势的影响等。
这些不确定因素极易造成市场预期的波动,失去控制,以致于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
首先,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对市场预期的影响。
货币政策的不确定性往往会引起市场波动,带来预期的变化。
例如,央行一旦宣布要提高利率,市场预期可能会跟随上升,大量投资者或企业可能会抛售资产,这些影响将可能对后续的市场走势产生显著影响。
此外,政策制定者的表态也会对市场预期产生影响。
例如,在央行行长发表讲话时,他说的话可能会影响市场预期和投资者的行为,对经济的后续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然而,预期的变动本身不一定是不利的。
如果预期符合实际政策方向,那么市场的反应往往是有利的。
例如,央行宣布保持利率不变,这符合市场预期,那么市场往往会平稳运行。
但是,如果政策方向与市场预期不符,此时将容易产生波动或震荡,给经济和社会带来风险和不利影响。
其次,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投资的影响。
不确定性会引发企业投资的提高,将限制新项目的启动和旧项目的推进,严重阻碍了实体经济的发展。
企业的投资往往需要充分考虑政策变化和市场走向等因素。
但是如果出现了不确定性,即使政策方向本身是正确的,企业也可能会因为市场的不确定性而等待进一步的信号。
由此,企业的投资行为将受到拖延,经济增长将面临显著压力。
最后,货币政策不确定性也会影响企业的财务健康。
凯恩斯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凯恩斯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1. 引言凯恩斯是20世纪最重要的经济学家之一,他对宏观经济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凯恩斯主张通过货币政策来调控经济,他提出了一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即通过改变利率来影响投资和消费行为,从而对经济产生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凯恩斯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并探讨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2.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基本原理凯恩斯认为,利率是调节投资和消费行为的关键因素。
他认为,在经济不景气时,人们对风险更加谨慎,倾向于储蓄而不是投资和消费。
此时,如果央行通过降低利率来鼓励投资和消费,就可以刺激经济增长。
具体而言,凯恩斯提出了以下三个环节构成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2.1 货币供应首先,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央行通过调整货币供应来影响市场上的货币总量。
央行可以通过购买或出售国债、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等手段来改变货币供应量。
当央行增加货币供应时,市场上的流动性增加,利率相应下降;反之,当央行减少货币供应时,市场上的流动性减少,利率上升。
2.2 利率变动其次,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利率的变动是关键环节。
当央行通过调整货币供应来改变利率时,市场上的借贷成本也会相应改变。
如果央行降低利率,借款成本降低,企业和个人更愿意进行投资和消费;反之,如果央行提高利率,则借款成本增加,投资和消费活动可能会受到抑制。
2.3 投资和消费最后,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投资和消费是最终受到影响的两个方面。
通过调整利率来影响借贷成本,央行可以间接地影响企业和个人的投资和消费决策。
较低的利率鼓励企业扩大生产、投资新项目,并促使个人增加消费支出,从而刺激经济增长。
3.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实践应用凯恩斯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许多国家的央行都采取了类似的货币政策措施来调节经济。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实践应用:3.1 利率调整央行通过调整利率来实施货币政策。
当经济增长疲软时,央行可以降低利率以刺激投资和消费;当通胀压力较大时,央行可以提高利率以抑制过热的经济活动。
货币政策制定的经验与启示

货币政策制定的经验与启示货币政策制定是现代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自明。
在过去几十年里,许多国家都进行了自己的货币政策制定实践,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本文从实践经验的角度出发,探讨了货币政策制定的一些关键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启示。
一、货币政策制定的目标与工具选择货币政策制定的第一步是明确目标。
在这一点上,许多国家更多地关注通货膨胀水平,其次是经济增长、就业和汇率稳定等。
然而,不同的目标可能产生冲突,这就要求货币当局在制定货币政策时要有所取舍。
此外,货币政策目标还应该与国家的宏观经济状况相匹配,具体而言就是根据通货膨胀水平、民生指标等来明确目标。
货币政策目标的明确是选择货币政策工具的前提。
货币政策工具包括利率、货币供给量、外汇政策等,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效果,但同时也存在着经济建设中重要的顾虑,因此应该在选择工具时权衡其利弊。
货币政策的工具选择也应该考虑到市场环境(如利率水平、市场储备水平等)。
货币政策制定的实践经验启示是:货币政策目标应该符合国家的宏观经济状况,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利益相关方的各种因素,货币政策的效力有时需要调整,以适应新的市场环境。
二、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货币政策的目标和工具选择是第一步,但实际上,更为关键的是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很多,包括市场利率、银行信贷、股票或债券价格、汇率等因素。
不同的传导机制影响不同的利益相关方,因此货币当局应该针对不同的传导机制,制定相应的政策。
市场利率通常是货币政策的主要传导机制。
中央银行通过调节公开市场操作等手段来影响市场利率,进而影响经济体的总需求。
但市场利率并不总是反映实际经济状况的,因此市场利率只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一部分。
银行信贷也是货币政策的重要传导机制。
货币当局可以通过征税、监管和监测等手段来影响银行信贷的水平和质量。
然而,银行信贷不同于市场利率,由于银行的本身制度性缺陷,银行信贷的传导机制并不是灵敏、快捷和完整的。
第七章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与效应

(二)早期货币主义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1.模型:M→E→I→Y 2.解释:个人和公司持有一系列资产,既包括金融资 产,又包括实物资产, 主要有货币、存单、实物资 本、耐用物品,甚至人力资本。在同时考虑资产收益 与流动性的情况下,个人和公司保持资产结构均衡。 现在,假设中央银行通过增加货币存量破坏了 均衡,开始的时候,个人和公司发现相对于股票、债 券、实物资本、耐用物品等资产来说,他们持有的货 币数量超过了他们愿意持有的水平。这种非均衡引发 了一轮资产替代,人们通过购买股票、债券、汽车、 住宅等在内的非货币资产减少了手头过多的货币。这 种替代一直进行到货币资产持有量与非货币资产持有 量恢复到一个新的均衡水平时为止,经济才重新达到 均衡。总之,货币变动通过这种方式影响经济活动。
1.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是什么? 2.影响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主要因素是 什么?
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继续探索
(一)货币政策对消费支出的影响 1.利率对耐用消费品支出的影响 M↑→i↓→耐用消费品支出↑→Y↑ 由于消费者用于耐用品的支出常常是通过 借贷进行的,利率降低,使这些购置支出的筹 资成本降低,从而鼓励消费者增加耐用消费品 支出。
2.财富效应 M↑→股票与债券价格↑→财富↑→消费 支出↑→Y↑ 3.流动性效应 M↓→资产结构流动性下降↓→财务困 难发生的可能性↑→耐用消费品支出 ↓→GDP↓
(二)其他资产价格途径 1.汇率水平对于净出口的作用 2.托宾的q理论 3.财富效应 (三)信贷或信用途径观点 1.银行信用的可得性 2.资产负债表途径 (1)股票价格、企业净值与银行贷款
(2)现金流途径 现金流是指现金收入与支出的差额。扩张 性货币政策会降低名义利率,短期债务的支出 会减少,企业的现金流会增加,资产负债表会 改善,银行会倾向于增加其贷款。此外,高利 率加剧逆向选择,而低利率有助于缓解,因为, 扩张性货币政策导致利率降低时,低风险偏好 的借款人将占据贷款总量的大部分,因此贷款 人乐于放款。 (3)意料之外的物价水平变动途径 在工业化国家中,债务总是以固定名义利 率计息的,意料之外的物价水平变动会降低企 业的实际负债,但是不降低企业的实际价值, 这样会增加企业的净值,引发银行贷款。
西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演变及其启示

西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演变及其启示郭华溢(厦门大学经济学系,厦门,361005)内容摘要: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一直以来都是宏观经济学中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也是货币政策研究领域的核心内容。
一般意义上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指的是货币政策影响投资、实际产出、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等实体变量的方式和传导过程。
本文旨在于通过对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的梳理,来探讨西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的演变过程及其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启示。
关键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利率;价格粘性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一直以来都是宏观经济学中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也是货币政策研究领域的核心内容。
一般意义上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指的是货币政策影响投资、实际产出、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等实体变量的方式和传导过程。
也有学者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概括为“由中央银行政策信号变化而产生的脉冲所引起的经济过程中各中介变量的连锁反应,并最终引起实际经济变量的反应的途径”[1],或者是“它是分析和说明进行货币政策调整之后,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如何诱发和影响微观经济主体的消费和投资行为,从而导致宏观经济总量发生变化的一整套机制的理论”[2]。
简而言之,就是货币政策影响实体经济的过程和渠道。
受限于金融工具、金融结构和制度、经济环境以及自身的立场,经济学家对货币政策传导过程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观点。
这些观点的区别在于它们所强调的在传导过程中发挥作用的金融变量,各金融变量发生作用的顺序有所不同。
根据实际作用渠道的不同,有学者将其概括为两种作用渠道:一是实际利率渠道;二是银行渠道。
也有学者将其概括为以下四种渠道:“与货币机制相关的货币供给或利率直接渠道;与信贷机制相关的狭义信贷渠道、广义信贷渠道(又称为资产负债表渠道)、银行资本金渠道;与初级政权机制相关的股票价格渠道,包括关于投资的q渠道、关于消费的财富效应渠道、关于居民资产组合的流动性渠道等;以及开放经济条件下的汇率渠道等”[3]。
其中所强调的金融变量不外乎:利率、货币、信贷、资产价格、汇率等,通过各金融变量对实体经济发生影响。
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理论、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理论、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姓名:郭岩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金融学指导教师:于瑾2002.3.1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理论、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论文提要:本文回顾了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历史发展和理论演进,分析借鉴了美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发展及其特点,阐述了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操作实践和现实状况,探讨了当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存在的障碍和问题。
并在此基础上,较为详细和全面地提出了完善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合理思路、建议和具体措施。
本文在肯定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改革成果的同时,认为我国目前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影响了货币政策效应的发挥。
;根据研究结果分析,本文认为,目前一定时期内,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和操作目标仍将实行以数量型为主的间接调控。
但从未来发展趋势看,则应逐步建立以稳定货币为最终目标,从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逐步过渡到以中长期利率为中介目标,从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调控基础货币到调控短期利率的间接调控体系。
然而,就我国的现实情况而言,在当前和今后一定时间内,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重要和首要任务仍然是对信贷传导渠道的有效完善。
1有鉴于此圹本文认为要实现灵敏有效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必须立足于我国的现实情况,短期内以信贷途径为主、辅之以利率途径,长期则以利率途径作为发展方向。
绪论一、研究的对象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研究和分析货币政策及货币政策工具如何通过各种经济变量的变动诱发和影响微观经济主体的消费和投资行为,从而导致宏观经济总量发生变化进而对实质经济产生作用的问题。
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货币政策目标确定之后,中央银行操作政策工具调控货币供给,运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最终实现既定的货币政策目标。
二、研究的意义理论层面。
国内外学术界、实务界对于货币政策传导的一般机理存在一致或者趋同的看法,但是迄今为止对货币政策的作用、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和中介目标的认识方面存在分歧。
货币增长的不确定性及其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货币增长的不确定性也会对就业和经济增长产生影响。 由于投资和消费的减少,就业机会可能会减少,经济增 长可能会减缓。
02
货币增长对宏观经济的影 响
投资与消费
投资不确定性
货币增长的不确定性可能导致投资下降,因为企业可能面临市场波动和政策变化的风险。
消费不确定性
消费者可能因为货币增长的不确定性而减少消费,尤其是在高负债的情况下,他们可能更加谨慎。
胀。
02
货币政策应对策略
中央银行应关注货币增长的不确定性,并采取适当的货币政策措施,
以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
03
未来研究方向
进一步研究货币增长不确定性的来源、传播和影响机制,以及货币政
策对不确定性的反应效果和最优货币政策选择。
研究展望
深入研究货币增长 不确定性的来源…
从理论和实证角度深入探讨货币 增长不确定性的来源和传播机制 ,以及其对经济增长、通货膨胀 、就业等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
优化资源配置
产业政策应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 源利用效率和生产效率。
保护弱势产业
在市场机制下,一些弱势产业可能 会受到不公平竞争的影响,产业政 策应给予适当的保护和支持。
推动绿色发展
产业政策应鼓励绿色低碳发展,减 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05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01
货币增长不确定性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货币增长的不确定性会抑制投资和消费,进而影响经济增长和通货膨
金融市场波动
金融市场的波动也会影响货币增长的不确定性。例如,资本流动的波动、股票市场的波动等都会对货币供应量和货币增长 产生影响。
对经济的影响
投资和消费
货币增长的不确定性会影响投资和消费的决策。由于未 来的货币供应量不确定,企业和个人可能会减少投资和 消费,以避免可能的风险。
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分析(一)

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分析(一)2001年我国加入WTO,金融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在开放的五年中,我国顺应国际经济大潮流,采取一系列措施推进金融体制的改革。
国有银行的改制上市初见成效,银行从分业到混业经营的趋势逐步加强,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与银行监管职能分离,一行三会的金融管理体制正式形成,而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国人民银行法修正草案》和《商业银行法修正案草案》,更成为中国金融法制建设的又一座里程碑。
2006年12月11日,我国金融市场全方位开放,在庞大的国际金融资本的强大压力下,我国金融机构真正体会到竞争的激烈程度。
央行的货币政策对我国经济体制和金融体系顺利而稳妥地融入国际经济大家庭发挥着重要作用。
因此,如何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货币政策传导的基本原理所谓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对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引起中介目标的变动,从而实现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的过程。
西方学者形象地将它比喻为“黑箱”:货币政策操作→?→宏观经济变动。
对“黑箱”观察的角度不同就有不同的观点。
Mishkin根据这些观点,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通过投资支出、消费支出、国际贸易起作用。
本文以第一类的作用机制为理论基础进行分析,主要有以下观点:其一是利率渠道(InterestRateChannel),其二是非货币资产价格渠道(OtherAssetPriceChannels),其三是信用渠道(CreditChannels)。
以下分别说明它们的传导机理。
(一)利率渠道。
这是传统的凯恩斯学派观点(KeynesianView),即由于利率的变动而对投资产生相应的影响。
凯恩斯学派认为,利率渠道的作用机制集中体现在IS-LM模型中:货币供应(M)影响利率(i),利率通过资本成本效应影响投资支出(I),投资支出对总产出或总支出产生(E)影响。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5.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1)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影响中介指标,进而最终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传导途径与作用机理。
(2)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理论尽管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在不断发展,各种学派对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有不同看法,但归纳起来货币政策影响经济变量主要是通过以下四种途径:(一)利率传递途径利率传导理论是最早被提出的货币政策传导理论,但从早期休谟的短期分析、费雪的过渡期理论、魏克赛尔的累积过程理论中所涉及的利率传导理论均未得到关注。
直到凯恩斯的《通论》问世及IS-LM模型的建立才正式引起学术界对利率传导机制的研究。
利率传导机制的基本途径可表示为:货币供应量M↑→实际利率水平i↓→投资I↑→总产出Y↑。
(二)信用传递途径威廉斯提出的贷款人信用可能性学说是最早有关货币政策信用传导途径的理论,伯南克则在此理论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银行借贷渠道和资产负债渠道两种理论,并得出货币政策传递过程中即使利率没发生变化也会通过信用途径来影响国民经济总量。
信用传导机制的基本途径可表示为:货币供应量M↑→贷款供给L↑→投资I↑→总产出Y↑(三)非货币资产价格传递途径托宾的Q理论与莫迪利亚尼的生命周期理论则提出了货币政策的非货币资产价格传递途径。
资产价格传导理论强调资产相对价格与真实经济之间的关系,其基本途径可表示为:货币供应量M↑→实际利率i↓→资产(股票)价格P↑→投资I↑→总产出Y↑。
(四)汇率传递途径汇率是开放经济中一个极为敏感的宏观经济变量,因而它也引起了众多学者的研究,而关于货币政策的汇率传导机制的理论主要有购买力平价理论、利率平价理论和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等。
货币政策的汇率传导机制的基本途径可表示为:货币供应量M↑→实际利率i↓→汇率E↓→净出口NX↑→总产出Y↑。
(3)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发展中国货币传导机制的发展经历了从1953-1997年底以直接控制为主的货币控制方式到1998年至今以间接控制为主的货币控制方式两个阶段。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理论分析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理论分析货币政策是调节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之一。
然而,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机制一直是经济学界关注的焦点。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进行理论分析,探讨其影响经济的方式和机制。
首先,货币供给对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
当货币供应增加时,市场上的货币数量会增加,导致货币价值的下降。
这将促使人们倾向于持有更少的货币,投资于其他资产,例如股票、房地产等。
这种投资行为将推动资本市场的繁荣,并间接影响实体经济。
同样,在经济繁荣时期,央行可能会通过紧缩货币供给来避免过度通胀,限制货币供应,从而推动经济回落。
其次,货币政策也会通过利率的调整来影响经济。
央行通过改变利率水平来调节货币的价格,从而影响市场对借贷资金的需求。
例如,当央行降低利率时,企业和个人借贷的成本将降低,激励他们进行投资和消费,刺激经济增长。
相反,当央行提高利率时,借贷成本增加,投资和消费需求减少,防止经济过热。
利率的调整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融资成本和消费者的贷款支出,进而影响着实体经济的发展。
此外,货币政策对汇率市场也有着重要影响。
国际金融市场上的货币汇率受央行货币政策的影响。
如果一个国家的央行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货币供应增加,货币价值下降,导致该国货币相对其他货币贬值。
这将促进出口增长,推动经济增长。
相反,若央行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货币供应减少,货币价值上升,导致货币升值,推动进口增长,阻碍经济增长。
实际上,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受到多个变量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金融机构的运作。
金融机构是货币政策传导的关键环节,通过贷款和借贷传递货币政策的影响。
如果金融机构有良好的资本充足率和健康的风险管理能力,他们将更愿意提供贷款,并以较低的利率。
这将增加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
相反,如果金融机构面临风险和不稳定性,他们可能不愿意放贷,抑制货币政策的传导。
此外,财政政策也与货币政策密切相关。
财政政策的变化会对经济产生直接影响,改变市场的预期和信心。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不确定性理论及其启示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不确定性理论及其启示【摘要】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然而其中存在着不确定性。
本文首先介绍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基本原理,然后深入探讨了不确定性理论对其影响。
不确定性可能导致货币政策传导过程出现偏差,影响政策效果。
本文提出了应对不确定性的策略,包括灵活性和透明度的提升。
结论部分总结了不确定性理论对货币政策的启示,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不确定性问题,为制定更为有效的宏观经济政策提供参考和启示。
【关键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确定性理论、启示、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基本原理、影响、策略、结论、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货币政策领域,传导机制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机制对于实现宏观经济稳定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至关重要。
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和金融体系的复杂性增加,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不确定性逐渐凸显出来。
传统的货币政策传导理论无法充分解释现实中的情况,因此有必要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不确定性进行深入研究。
研究背景中,不确定性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因为它对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和宏观经济的稳定性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面对不确定的市场环境和复杂的金融体系时,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可能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市场预期、不确定的时间延迟和金融市场的波动。
了解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确定性的理论是非常必要的,这将有助于货币当局更好地调整政策,提高政策的准确性和可预测性。
一直以来受到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的关注,是当前研究的重要方向。
1.2 研究意义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货币政策执行过程中的核心环节,其不确定性理论对于更好地理解货币政策的影响和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不确定性,可以为政府决策者提供更准确的政策指导,帮助他们更有效地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
通过深入探讨不确定性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我们也可以更好地预测和应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和挑战,提高整个经济体系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
货币政策的不确定性对市场的影响

货币政策的不确定性对市场的影响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货币政策的影响也愈发显著。
货币政策对于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它能够控制通货膨胀、维护市场稳定,保障国家经济自身的平衡和发展。
但是,由于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和形势不同,各国的货币政策也不尽相同。
这使得市场对于货币政策的具体措施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而不确定性又会对市场造成很大的影响。
本文将讨论货币政策的不确定性对市场的影响。
一、货币政策的不确定性给市场带来的影响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对市场影响最直接的表现是引发市场波动。
当市场担心货币政策措施的不确定性时,它会导致市场情绪波动,进而引发高波动率。
这可能导致市场价格快速上升或下降,投资者的回报无法预测,如果市场波动超出他们的风险承受能力,他们可能会决定退出市场,从而导致市场崩盘。
其次,货币政策不确定性还会引发市场预期的混乱。
当货币政策措施不确定时,市场很难准确预判未来的发展趋势。
这使得市场充满了不确定性。
进而使得市场的预期混乱不堪,投资者难以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决策,市场波动更加剧烈,投资者的收益也受到很大的影响。
另外,货币政策不确定性也会导致市场受制于政策的影响。
当市场的预期无法准确预判,市场商家就会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需要更多的精力来应对,这也会对市场带来更多的不利影响。
总的来说,货币政策的不确定性会对市场带来的影响较多,主要表现为价格波动、市场情绪波动、投资者的回报不可预测等,影响市场的各个方面都十分明显。
二、如何应对货币政策的不确定性对于货币政策的不确定性,投资者应该通过以下方式来进行应对。
首先,投资者应该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和理财目标,合理配置资产。
在配置资产时,应针对不同的市场环境和市场情况,灵活调整资产,以降低投资风险。
其次,投资者要了解政策的发展状况,及时了解市场走势,保持对市场的敏感度,及时调整自己的投资策略。
再次,投资者也可以利用相关的金融工具进行对冲。
例如,基金、期权等工具可以帮助投资者降低风险。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不确定性理论及其启示(一)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不确定性理论及其启示(一)一、操作框架的内在不确定性操作框架的内在不确定性是指中央银行在某一操作框架中通过政策操作实现价格稳定目标时,其政策传导的各个阶段中可能存在各种冲击因素,这就使得中央银行在该操作框架中能否和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价格稳定目标具有不确定性。
目前西方经济学者针对以价格为导向的传导机制提出了货币模式(moneyparadigm)和菲利普斯曲线模式(phillipscurveparadigm),然后依据两种模式分别建立了操作框架,并分析了每种框架中的冲击因素,进而提出这两种操作框架的内在不确定性。
(一)依据货币模式的操作框架的内在不确定性1.货币模式货币模式是以交易说货币数量论为理论基础,从货币的交易媒介功能出发,强调纯粹具有交易媒介功能的交易性货币、交易性货币缺口在传导中的关键作用,并认为交易性货币的收入流通速度是稳定的,而且如果能准确识别其中的以收入交易为基础的交易性货币,即可实现名义产出目标,同时名义产出目标再通过分解可得通胀目标。
交易说货币数量论是由Fisher于1911年提出的。
他认为,人们出于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的目的,需要一种能够在商品、劳务的支付以及债务清偿中普遍接受的物品,货币也就由此产生。
那么,纯粹具备这一功能的物品被称为交易性货币(transactionmoney)。
并且,在交易性货币与商品、劳务和债券等交换时,将形成货币量、交易流通速度,价格水平、交易量的恒等关系,他用交易方程式加以概括:MVT=PT其中,M指一定时期流通的交易性货币平均存量;T指一定时期的交易总量:P指价格水平;PT指交易总量的名义价值;VT指一定时期同一货币支付所有交易的次数,被称为交易流通速度(transactionvelocity),而且该变量在短期内是不变的。
因此。
交易性货币量将以固定的正比例作用于交易总量、价格水平。
事实上,上述交易方程式中对交易总量的概念并未定义清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不确定性理论及其启示(一)一、操作框架的内在不确定性操作框架的内在不确定性是指中央银行在某一操作框架中通过政策操作实现价格稳定目标时,其政策传导的各个阶段中可能存在各种冲击因素,这就使得中央银行在该操作框架中能否和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价格稳定目标具有不确定性。
目前西方经济学者针对以价格为导向的传导机制提出了货币模式(moneyparadigm)和菲利普斯曲线模式(phillipscurveparadigm),然后依据两种模式分别建立了操作框架,并分析了每种框架中的冲击因素,进而提出这两种操作框架的内在不确定性。
(一)依据货币模式的操作框架的内在不确定性1.货币模式货币模式是以交易说货币数量论为理论基础,从货币的交易媒介功能出发,强调纯粹具有交易媒介功能的交易性货币、交易性货币缺口在传导中的关键作用,并认为交易性货币的收入流通速度是稳定的,而且如果能准确识别其中的以收入交易为基础的交易性货币,即可实现名义产出目标,同时名义产出目标再通过分解可得通胀目标。
交易说货币数量论是由Fisher于1911年提出的。
他认为,人们出于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的目的,需要一种能够在商品、劳务的支付以及债务清偿中普遍接受的物品,货币也就由此产生。
那么,纯粹具备这一功能的物品被称为交易性货币(transactionmoney)。
并且,在交易性货币与商品、劳务和债券等交换时,将形成货币量、交易流通速度,价格水平、交易量的恒等关系,他用交易方程式加以概括:MVT=PT其中,M指一定时期流通的交易性货币平均存量;T指一定时期的交易总量:P指价格水平;PT指交易总量的名义价值;VT指一定时期同一货币支付所有交易的次数,被称为交易流通速度(transactionvelocity),而且该变量在短期内是不变的。
因此。
交易性货币量将以固定的正比例作用于交易总量、价格水平。
事实上,上述交易方程式中对交易总量的概念并未定义清楚。
交易总量概念的模糊给统计工作带来了困难。
由此,Sehumpeter、Aftalion、Angell等提出按国民收入核算所强调的收入交易来表示交易方程式。
收入交易(incometransaction)是指生产者转让生产性服务、获取货币收入的交易,即货币与生产性服务的交易。
实际上,这种交易体现了现货交易中货币与最终产品、服务交易的本质。
这是因为,从价值增值的角度来看。
最终产品、服务的总价值(即国民生产总值)是一系列中间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生产性服务实现新增价值的累积和,可以认为,货币与最终产品。
服务的交易可归结为货币与生产性服务的交易,可见,收入交易也就表示货币与最终产品、服务的交易。
另一方面,采用收入交易建立交易方程式既避免了原有方程式中因孤立考察货币与中间产品的交易而产生的与最终产品、服务交易的重复计算,又排除了国民收入核算中所不包含的货币与金融资产的交易。
由此,交易方程式还表示为:MVy=PY其中,M指一定时期与生产性服务或者说与最终产品。
服务交易的货币平均存量,这种货币亦称为以收入交易为基础(income-basedtransactions)的交易性货币;Y指一定时期生产者的生产性服务所创造的总产品价值,等同于最终产品、服务的总价值量。
户指价格水平;Py指名义产出;Vy指一定时期同一货币支付生产性服务或者说最终产品、服务的次数,称为收入流通速度(incomevelocity)。
可以推论,由于交易性货币的交易流通速度在短期内可视为常量,而具有收入交易功能的交易性货币是交易性货币的一部分,那么该货币的收入流通速度亦是稳定的。
可见,以收入交易为基础的交易性货币量将以固定的正比例作用于名义产出。
如果交易说货币数量论的上述观点是成立的,那么货币模式认为,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向社会系统注入一定数量的交易性货币。
进而形成交易性货币缺口(即货币供给大于需求的非均衡状态),就会引起产出、价格变动,从而再次实现货币供求均衡。
在这一过程中,中央银行通过监控其中的以收入交易为基础的交易性货币即可实现控制名义产出目标。
具体而言。
假设中央银行采取了偏松的政策操作,这就意味着,在一定的价格水平下,中央银行注入过多的货币将导致企业和个人实际持有的货币数量大于其意愿持有的货币数量,从而出现了交易性货币缺口状态。
但是。
随着企业和个人逐渐意识到其所持有额外增加的货币将是持久性的,则会将过剩的货币处理掉。
而这种处理货币的过程实际上包含了企业、个人之间的一系列相互交易的过程。
正如弗里德曼所说:“个人将持有的多余的现金余额设法通过购买债券、商品和服务,通过偿还债务,甚至作为礼品而支付一大笔钱来处理他们过剩的货币余额,而不是从相应来源上收取货币余额”。
而且,在企业和个人通过相互交易以试图将过剩的货币余额支付出去时,这种多支出的尝试会增加商品、服务、债券的需求,从而导致价格上升、产出增加。
其中,价格上升会导致企业和个人实际持有的货币数量减少,而产出提高则相应增加他们所意愿持有的货币数量,从而货币缺口趋于消失,货币供求重新均衡。
可见,在货币供求由非均衡到回复均衡的过程中。
产出和价格的调整起到了关键作用。
那么,按照交易说货币数量论所提出的以收入交易为基础的交易性货币与名义产出具有固定的正比例关系,则中央银行通过监控这类货币就有可能实现名义产出目标。
同时,名义产出再分解为实际产出和通胀即可实现通胀目标。
2.依据货币模式的操作框架、冲击因素及其不确定性在实践中,依据这一模式的操作框架可以描述为:(1)中央银行在准备金市场中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调控准备金头寸以实现调整准备金总量这一操作目标;(2)准备金总量再由货币创造过程形成货币存量这一中介目标;(3)货币存量作用于名义产出;(4)名义产出加以分解进而实现通胀目标。
还需说明的是,货币模式所使用的货币诸如交易性货币、以收入交易为基础的交易性货币均是功能意义上的概念,然而,在现实中由于金融创新的广泛存在,大量新产生的货币资产不仅具有交易媒介功能,而且还具有价值储藏功能,这使得中央银行难以找到与交易性货币。
以收入交易为基础的交易性货币功能相一致的货币资产。
通常的处理方法是,按照各类资产转化为交易媒介的难易程度(即货币性程度),将其列为一统计指标,然后使用货币总量(monetaryaggregate)这一统计意义上的概念概括某一类资产的货币性程度,并在操作框架中使用这一概念。
这一框架中可能存在以下几种冲击因素,并由此构成了该框架的内在不确定性:(1)中央银行在准备金市场中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调控准备金头寸以实现准备金总量目标时。
该市场上存在着各种冲击因素使得其对操作目标的调控具有不确定性。
(2)中央银行通过调控准备金总量目标以实现货币存量目标时,因为货币创造过程是由中央银行所改变的准备金总量水平、银行和公众的资产组合行为共同决定,所以当存在影响中央银行调控准备金水平、银行和公众的资产组合行为的冲击因素时,则其实现货币存量目标的过程具有不确定性。
(3)货币模式认为,以收入交易为基础的交易性货币的收入流通速度是稳定的。
由此通过监控这类货币可实现名义产出目标。
但是,在操作实践中,中央银行使用的是统计意义上的货币总量概念,并且监控货币总量收入流通速度的稳定性。
但是,货币总量并不等同于功能意义上的以收入交易为基础的交易性货币概念,因此其收入流通速度将可能受到各种冲击因素的影响而不稳定,这使得中央银行由调控货币存量目标而实现名义产出目标的过程中具有不确定性。
(4)在名义产出分解为实际产出、通胀率时存在权重分配的问题,这就使得实现通胀目标的过程具有不确定性。
哈吉米可拉齐斯曾认为,其权重分配取决于“对经济的额外假定以及经济的特性”。
例如,在劳动力的高就业率和生产能力的高利用率的情况下,名义产出则分解为过高的通胀率和过低的实际产出。
反之,如果经济处于过低就业率和低的生产能力利用率的情况下,名义产出将分解为过高的实际产出和过低的通胀率。
(二)依据菲利普斯曲线模式的操作框架的内在不确定性1.菲利普斯曲线模式菲利普斯曲线模式是以现代凯恩斯主义为理论基础,以资本市场较为发达、利率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国家为背景,强调短期实际利率在传导中决定总需求的作用和产出缺口通过菲利普斯曲线决定通胀的作用。
就短期实际利率决定总需求而言,在利率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国家中,准备金市场上的短期利率是反映全社会资金供求状况的基准利率,并通过利率期限结构等方式影响到长期利率、汇率和资产价格。
同时。
按照现代凯恩斯主义学派的观点,长期利率进一步作用于耐用消费品、汇率作用于进出口以及资产价格通过财富效应共同影响到总需求。
可见,短期利率在决定总需求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还需说明的是,这里的利率和汇率均指经通胀预期调整后的实际利率和汇率,这样才能真实反映借款成本和货币币值。
那么,当中央银行由调控短期实际利率改变总需求并形成产出缺口时,产出缺口将通过菲利普斯曲线的通胀与产出缺口的替代关系决定通胀。
菲利普斯于1958年首先提出反映货币工资率与失业率存在长期稳定替代关系的菲利普斯曲线。
随后萨尔缪森和索罗在1960年通过工资成本加成定价原则将其修改为通胀与失业率的函数关系。
同时,奥肯于1970年进一步建立了失业率与产出缺口的经验关系,将其改写为通胀与产出缺口的函数关系。
这样就使得通胀内生于总需求,中央银行就通过政策操作改变总需求和产出缺口,并通过通胀与产出缺口的替代关系实现通胀目标。
2.依据菲利昔斯曲线模式的操作框架、冲击因素及其不确定性其操作框架可以描述为:(1)中央银行在准备金市场中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调控准备金头寸实现短期名义利率这一操作目标;(2)同时根据对通胀的预测相应调整利率目标值以实现短期实际利率这一中介目标;(3)短期实际利率再通过市场预期影响到长期实际利率、实际汇率和资产价格,进而作用于总需求并形成产出缺口;(4)产出缺口又通过菲利普斯曲线决定通胀。
值得说明的是,中央银行在这一框架中通常实施的是中性(Deuiral)的货币政策。
信奉这种框架的经济学者认为,当实际产出处于潜在产出水平时,将出现无加速通胀(通缩)的通胀水平,也即实现了价格稳定、充分就业和最大化的可持续增长的目标。
并且他们还指出尚存在与潜在产出相对应的均衡实际利率(equilibriumrealmterestrate),那么,当实际利率高于均衡实际利率时,将会使得实际产出低于潜在产出,同时形成通缩压力:反之,则会形成通胀压力。
这样,中央银行应准确预测通胀,并及时调整短期名义利率,使得短期实际利率处于均衡实际利率水平。
上述框架还可能存在以下几种;中击因素,从而构成了该框架的内在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