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伟大的25个教育法则:刻板效应
刻板效应:认知局限背后的心理机制与突破之道(理论)
刻板效应:认知局限背后的心理机制与突破之道一、引言在人类的认知世界里,刻板效应是一种普遍存在且影响深远的现象。
从人际交往中的第一印象到社会群体间的相互认知,从职场评价到文化理解,刻板效应如同一个无形的滤镜,在悄然间影响着我们对他人和事物的看法、判断以及行为。
深入探究刻板效应,对于剖析人类认知模式、减少认知偏差、促进社会和谐与公平、提升沟通效率和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二、刻板效应的概念与典型案例(一)概念刻板效应是指人们对某个群体或某类事物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并把这种看法推而广之,认为这个群体中的所有成员或这类事物都具有该特征,而忽视了个体差异。
这种认知模式往往是基于有限的经验或者文化传承形成的,可能会导致对个体的不公正评价和误解。
(二)典型案例1.性别刻板印象2.在社会观念中,长期存在着关于性别的刻板印象。
例如,人们普遍认为男性应该是坚强、理性、有决断力的,适合从事如工程师、科学家、领导等职业;而女性则应该是温柔、感性、擅长照顾他人的,更适合诸如护士、幼师、家庭主妇等角色。
这种刻板印象使得在职业选择和发展中,女性在一些传统被认为是男性主导的领域(如科技、工程)面临着更多的质疑和障碍,而男性在选择一些传统女性职业时也可能遭遇异样的眼光。
比如,在招聘过程中,一些企业可能会因为性别刻板印象而对女性求职者在技术类岗位上存在偏见,即使她们具备同样优秀的专业技能。
3.地域刻板印象4.地域刻板印象也十分常见。
以对某些地区的印象为例,提到某个地方,人们可能会立刻联想到一些特定的标签。
比如,提到东北人,有些人就会想到豪爽、直率,甚至会认为他们容易冲动;提到上海人,可能会想到精明、讲究。
这些刻板印象可能会影响人们在与来自这些地区的个体交往时的态度和期望。
在旅游场景中,游客可能会因为地域刻板印象而对当地居民有先入为主的看法,从而影响彼此的互动和体验。
三、刻板效应的心理机制(一)认知捷径的形成1.信息简化需求2.人类在面对复杂的世界时,为了节省认知资源,往往会寻求信息简化的方式。
刻板效应
什么是刻板效应所谓刻板效应,又称刻板印象、社会定型、定性效应,是指对某人或某一类人产生的一种比较固定的、类化的看法。
是还没有进行实质性的交往,就对某一类人产生了一种不易改变的、笼统而简单的评价,这是我们认识他人时经常出现的现象。
有些人总是习惯于把人进行机械的归类,把某个具体的人看作是某类人的典型代表,把对某类人的评价视为对某个人的评价,因而影响正确的判断。
刻板印象常常是一种偏见,人们不仅对接触过的人会产生刻板印象,还会根据一些不是十分真实的间接资料对未接触过的人产生刻板印象,例如:老年人是保守的,年轻人是爱冲动的;北方人是豪爽的,南方人是善于经商的等等。
刻板效应的特征刻板效应主要有三个特征:(1)对社会人群的简单化的分类方式和泛化概括的认识;(2)同一社会人群中刻板印象具有很大的一致性;(3)与事实不符,甚至有时完全错误。
它常常是造成人们认知偏差或偏见的主要原因,但在某些条件下有助于把现实中的人们加以归类进行概括性地认识,成为知觉他人的捷径。
如何克服刻板效应克服刻板效应的关键:一是要善于用“眼见之实”去核对“偏听之辞”,有意识地重视和寻求与刻板印象不一致的信息。
二是深入到群体中去,与群体中的成员广泛接触,并重点加强与群体中有典型化、代表性的成员的沟通,不断地检索验证原来刻板印象中与现实相悖的信息,最终克服刻板印象的负面影响而获得准确的认识。
刻板效应的表现刻板效应的表现多种多样。
比如,有的领导者认为爱挑毛病的人一定是“刺儿头”,沉默寡言的人一定城府很深;活泼好动的人一定办事毛糙,性格内向的人一定老实听话;青年人单纯幼稚、容易冲动,老年人经验丰富、保守、稳重。
此外,还有地域上的刻板印象。
刻板效应的实验苏联社会心理学家包达列夫,做过这样的实验,将一个人的照片分别给两组被试看,照片的特征是眼睛深凹,下巴外翘。
向两组被试分别介绍情况,给甲组介绍情况时说“此人是个罪犯”;给乙组介绍情况时说“此人是位著名学者”,然后,请两组被试分别对此人的照片特征进行评价。
育人法则
4、十大育人法则一、赏识法则——根雕原理根雕常常以其精美的造型,独特的构思,巧妙的加工受人青睐,成为提升家庭文化品位的首选。
然而根雕的前身是什么?无非是生于荒野的树根。
培根说:“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知识好比是修剪移栽。
”作为教育的对象学生,都是活生生的可以造就的生命,我们要用艺术家的眼光对待,即使就是荒野的树根,我们也能否把它变成如根雕一样的艺术品呢?所以教育者应该拥有一种心态,对待学生应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哪怕是成绩最差的,在某些方面也可能是金子,是可以造就的人才,教育者不能总是把眼光放到几个优生身上,而是应该运用赏识,让每个孩子都拥有自信,拥有成功。
二、多元法则——过河原理一次专家乘船到河对岸去,在船上和船夫攀谈起来,竟然发现船夫是一个很难说清楚话的人,于是非常鄙夷他。
快到河对岸了,船夫惊呼:“你会游泳吗?”“不会。
”“这条船马上要翻了,那你马上就会死的。
”专家听了愕然。
是呀!社会上流行的“专家是人才,船夫只不过是一小人物而已,当然谈不上是人才”观念。
在生命危急的关头,船夫居然救了知识渊博的专家一命。
谁是人才,令人思考。
其实人真是各有其长,在某个领域有特长的都可以说是人才,在人才的认识上我们要有多元的观念。
教育者千万别总是认为只有学习好才叫人才。
只有运用多元法则育人,我们这个社会才会变得精彩纷呈。
三、全面法则——图钉原理图钉分为钉尖和钉帽两部分,若将二者分开,图钉便不好使,钉帽无用,顶尖也无用,只有二者不分离,才能发挥最大效益。
这告诉我们教育要注意全面发展,只重视文化课,不重视艺体课,只重视学习成绩,忽视品德教育,只重视优等学生,忽略差等学生,只重视近期利益,忽视孩子的长远发展,都会使教育走入误区。
四、鼓励原则——蛙跳原理两只青蛙掉到井里,不停地往上跳。
站在井边的人不停地说话。
一只青蛙以为人们在不停地讽刺他,便泄气不跳而死。
而另一只青蛙以为外面人在不停地鼓励她,于是使劲地往外跳,而最终跳了出来。
班主任不可不知的20种效应
养浩然正气靠骨气挺直脊梁靠正气树立形象靠勇气增添力量靠才气书写华章靠志气实现理想靠人气兴旺事业靠和气团结四方为人处事准则节制食不可饱饮不可醉少言言必有益避免闲聊秩序物归其所事定期限决心当做则做持之以恒节俭当花则花不可浪费勤勉珍惜光阴做有益事坦诚真诚待人言行一致公正勿做害事多为好事中庸不走极端容忍为上整洁衣着整洁居室干净镇定临危不乱处变不惊节欲爱惜身体延年益智谦逊谦逊研修厚积薄发作为班主任,不可不知道的心理效应(一)作为班主任,不可不知道的心理效应(一)随着对学生心理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心理知识被应用到班级管理中,心理效应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班主任如果能在班级管理中充分利用其积极作用,避免消极作用,就能够提高班级管理的质量,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的。
1.角色效应现实生活中,人们以不同的社会角色参加活动,这种因角色不同而引起的心理或行为变化被称为角色效应。
人的角色的形成首先是建立在社会和他人对角色的期待上的,由于很多班主任普遍存在着对学生社会角色期望的偏差,比如“好学生”的标准就是“学习好”,而学习好的标准就是成绩好,这对学生的成长和角色发展都带来了很多消极的影响。
学生出了角色概念的偏差,一些学生常以“我的爸爸是经理”、“我的爷爷是高干”等为炫耀,把自己与长辈的角色等同起来,颠倒了角色概念关系,到使这类学生养成狂妄自大、目中无人的畸形心态。
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合理确定学生的角色,通过采取角色扮演、角色创造等形式实现学生的角色行为。
2.暗示效应暗示效应是指在无对抗的条件下,用含蓄、抽诱导的间接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影响,从而诱导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期望的目标符合。
一般说来,儿童比成人更容易接受暗示。
管理中常用的是语言暗示,如班主任在集体场合对好的行为进行表扬,就是对其他同学起到暗示作用。
也可以使用手势、眼色、击桌、停顿、提高音量或放低音量等等。
教育心理学的效应
教育心理学的效应一、考情教育心理学中的各种效应主要是以客观题的方式进行考查,如单选题,侧重考查各自的含义、定义和例子反选,需要考生理解识记。
二、知识点分析1.教师期望效应:即罗森塔尔效应,又称为皮革马利翁效应,认为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被传送给学生,学生会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
皮格马利翁:指一个国家的国王,也是一个雕塑家,没有妻子,因为现实中没有符合自己想要的,所以就雕塑了一个女雕像,想象为自己的妻子,每天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雕琢,终于有一天感动了上帝,上帝就把这个雕塑变为了他的妻子。
2.社会刻板效应:把一群人的特征加以总结,然后把这个特征强加到这个群体中的每一个人身上,忽略个别差异。
例子:南方人都细腻,北方人都豪爽男人都勇敢,女人都细腻。
3.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当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对其他特征作相似判断。
当你看到某人有某种特征时,就看不到其他特征。
例子:情人眼里出西施;爱屋及乌;一好百好,一坏百坏。
4.首因效应:也称最初效应,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例子:第一印象。
某学生第一次听一位老师上课,觉得这位老师讲得不错,就觉得以后这位老师的授课也挺好的。
5.近因效应:也称最近效应,在总体印象上,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例子:某对男女朋友吵架了,因为男朋友就这一件事欺骗了她,她很生气的说:“原来你一直都是骗我的。
6.投射效应:指因个体具有某种特性而推断他人也具有与自己相同特性的社会心理现象。
两种表现:一是有人总是从好的方面来解释别人的言论和行为,二是有人总是从怀的方面来解释别人的言论和行为。
例子:苏轼的“金佛效应”;疑邻盗斧;总有刁民想害朕。
7.霍桑效应:又称霍索恩效应,是当观察者知道自己成为被观察对象而改变行为倾向的反应。
例子:当自己走在医院走廊,两旁坐满人,他们对你行注目礼,会发现自己走着走着就不会走路了;当男生发现有美女在观察自己时,会走得抬头挺胸的。
刻板效应
刻板效应的形成原因
刻板效应是经过 两个途径形成的: 一是直接与某人或 事、某群体接触, 将其特点固定化; 二是由他人间接信 息影响形成,间接 的信息影响,就是 刻板效应形成的主 要原因。
刻板效应的应用
例如,市场调查公司在招聘入户调查的访员时,一般都应该选择女 性,而不应该选择男性,因为在人们心目中,女性一般来说比较善 良、较少攻击性、力量也比较单薄,因而入户访问对主人的威胁较 小;而男性,尤其是身强力壮的男性如果要求登门访问,则很容易 被拒绝,因为他们更容易使人联想到一系列与暴力、攻击有关的事 物,使人们增强防卫心理。
如何克服刻板效应?
✓一是要善于用“眼见之实”去核对“偏听之辞”, 有意识地重视和寻求与刻板印象不一致的信息。
✓二是深入到群体中去,与群体中的成员广泛接触, 并重点加强与群体中有典型化、代表性的成员的 沟通,不断地检索验证原来刻板印象中与现实相 悖的信息,最终克服刻板印象的负面影响而获得 准确的认识。
刻板效应
小组成员:XXX
什么是刻板效应?
• 所谓刻板效应,又称刻板印象、 社会定型、定性效应,是指对 某人或某一类人产生的一种比 较固定的、类化的看法。是还 没有进行实质性的交往,就对 某一类人产生了一种不易改变 的、笼统而简单的评价,这是 我们认识他人时经常出现的现 象。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效应简介
• 有些人总是习惯于把人进行机械的归类,把某个具 体的人或事看作是某类人或事的典型代表,把对某 类人或事的评价视为对某个人或事的评价,因而影 响正确的判断,若不及时纠正进一步发展或可扭曲 为歧视。
请欣赏视频
教育心理学中的12个效应
教育心理学中的12个效应教育心理学中的12个效应1.皮格马利翁效应理论知识:又称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克布森在智力测验中发现,通过教师对学生心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取得教师原来所期望的进步现象。
研究的结果表明,如果教师认为某些孩子聪明,对他们有积极期望,认为他们以后智力会发展很快,那么若干个月后,这些孩子的智力果真得到了较快、较好的发展。
相比之下,没有得到教师这种积极期望的孩子智力的发展并不明显。
而两类孩子原来并没有什么差别。
例子:这一效应不仅仅局限于教师与学生,放在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相处也是同样可以的,比如现在大家讨论比较广泛的“鼓励式教育”,它的对立面是“打压式教育”,实际上,就是说教育的过程要给予孩子更多的信心,让儿童觉得自己是一个有能力的个体,之前写过专门的文章,宝宝们可以看看:教育文摘| 孩子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
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在与孩子相处沟通的时候,要积极的引导孩子。
多鼓励,无论是口头还是物质奖励,都不要吝啬。
要让他们得以更好的发展,不以分数论英雄,始终以促进学生成长为目的。
2.酝酿效应理论知识:当个体对于某一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先停下来,暂时性的放松,一段时间之后,突然想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对策。
故事渊源:以前,有个国王让人做了一顶纯金的王冠,又怀疑工匠在王冠中掺了银子,可王冠与当初交给金匠的一样重,谁也不知道金匠到底有没有捣鬼。
国王把这个难题交给了阿基米德。
阿基米德冥思苦想还是没有解决问题。
有一天,他去澡堂洗澡,当他坐进澡盆时看到水往外溢,同时感觉身体被轻轻地托起,突然恍然大悟,运用浮力原理解决了问题。
例子:日常学习中,我们可能会对某一个难题束手无策,这时思维就进入了“酝酿阶段”,比如背书背了很长一段时间还是记不住,这也是正常的,有可能是你没有找到知识之间的逻辑或者对这个知识点的具体含义尚未明确,只是处在一个机械背书的阶段,当你反复阅读、背诵这个知识点,某一天可能明白了其中的道道,知识点也就记牢了。
教育心理学中的12个效应
教育心理学中的12个效应1.皮格马利翁效应理论知识:又称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克布森在智力测验中发现,通过教师对学生心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取得教师原来所期望的进步现象。
研究的结果表明,如果教师认为某些孩子聪明,对他们有积极期望,认为他们以后智力会发展很快,那么若干个月后,这些孩子的智力果真得到了较快、较好的发展。
相比之下,没有得到教师这种积极期望的孩子智力的发展并不明显。
而两类孩子原来并没有什么差别。
例子:这一效应不仅仅局限于教师与学生,放在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相处也是同样可以的,比如现在大家讨论比较广泛的“鼓励式教育”,它的对立面是“打压式教育”,实际上,就是说教育的过程要给予孩子更多的信心,让儿童觉得自己是一个有能力的个体,之前写过专门的文章,宝宝们可以看看:教育文摘| 孩子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
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在与孩子相处沟通的时候,要积极的引导孩子。
多鼓励,无论是口头还是物质奖励,都不要吝啬。
要让他们得以更好的发展,不以分数论英雄,始终以促进学生成长为目的。
2.酝酿效应理论知识:当个体对于某一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先停下来,暂时性的放松,一段时间之后,突然想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对策。
故事渊源:以前,有个国王让人做了一顶纯金的王冠,又怀疑工匠在王冠中掺了银子,可王冠与当初交给金匠的一样重,谁也不知道金匠到底有没有捣鬼。
国王把这个难题交给了阿基米德。
阿基米德冥思苦想还是没有解决问题。
有一天,他去澡堂洗澡,当他坐进澡盆时看到水往外溢,同时感觉身体被轻轻地托起,突然恍然大悟,运用浮力原理解决了问题。
例子:日常学习中,我们可能会对某一个难题束手无策,这时思维就进入了“酝酿阶段”,比如背书背了很长一段时间还是记不住,这也是正常的,有可能是你没有找到知识之间的逻辑或者对这个知识点的具体含义尚未明确,只是处在一个机械背书的阶段,当你反复阅读、背诵这个知识点,某一天可能明白了其中的道道,知识点也就记牢了。
解读世界最伟大的25个教育法则
解读世界最伟大的25个教育法则——是宇宙第182定律我用思维路标学的观点解读世界最伟大的25个教育法则,望能起到一举反三的作用,助力的的小孩能走上成功之路。
一、鱼缸法则:心灵的成长需要自由一所学校,虽然不能做到应有尽有,但是须有选择的余地,各种类书籍,选修的课程,须掌握的可选择技能等;学校虽然不能完全开放,但是可能半开放,如,中学期间就可请一些专家教授、社会活动家和企业家来讲一些中学生可以知道和事物,也可以在教师的带着下去了解一些社会现象;在学习专业课之前,学生可以到实地工作一年半载,对于学习专业课和以后的工作绝对有促进作用。
如何扩大学生的学习时空,扩大到什么程度,不但是学校的事,也是家长和学生自己的事,是相互相成的。
二、罗森塔尔效应(也叫皮格马翁效应):对孩子进展积极期望根据宇宙第一定律可知,事物产生动力的条件一是须建立联系,二是须形成差异。
如果能学生积极的期望与支持,就是与积极期望和支持事物建立了联系,并知道存在差距,从而产生了前进的动力;相反他就变得消极,或者在挫折后一撅不振,无形中形成了阻力。
三、强化定律条件反射有两种,一种是天生的,另一种是后天形成的。
科学家研究说明,一个人性格习惯形成一般是在三岁左右,因此,从小养成良好习惯是家庭、学校和周围环境密不可分,特别是家庭最重要,特别注重反复纠正不良坏习惯。
四、狼性法则:培养孩子的好奇心有了好奇心,让其形成联系知道差距就有了学习的动力。
但是须关注的是,是对正面事物的好奇还是对负面事物的好奇。
如果是正面事物的好奇须积极引导支持,适而可止;如果是负面事物的好奇须让其知道严重后果并严禁和限制。
五、梦想法则:孩子的成长需要梦想对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很重要,可采用联系式联想、组合式联想和混合式联想方法,让思想无限制地畅游宇宙。
可以适当引导学生有方向性地联想,培养学生有的放矢,提高思维效率也很重要,而还是乱想。
六、南风效应事物的运动变化,存在叁种方式,第一种是增加动力而到达目的,第二种是增加阻力到达,第三种是是前两种组合使用到达。
晕轮效应 首因效应 近因效应 刻板效应
晕轮效应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刻板效应
1、晕轮效应又称“成见效应”、“光圈效应”、“日晕效应”,是指在人际知觉中所形成的以点概面或以偏概全的主观印象。
2、首因效应是指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
对于这种因信息输入顺序而产生的效应的现象,有种种不同的原因解释。
3、近因效应是指最新出现的刺激物促使印象形成的心理效果。
1957年,心理学家A·卢琴斯根据实验首次提出。
实验证明,在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不同的刺激物依次出现的场合,印象形成的决定因素是后来新出现的刺激物。
例如介绍一个人,前面先讲他的优点,接着“但是”,讲了许多缺点,那么后面的话对印象形成产生的效果就属于近因效应。
4、刻板效应,又称刻板印象,是指对事物形成的一般看法和个人评价,认为某种事物应该具有其特定的属性,而忽视事物的个体差异。
也是由社会按性别、种族、年龄或职业等分类而形成的固定印象。
世界最伟大的23个教育l思维放下对孩子的偏见
刻板效应:放下对孩子的偏见
“刻板效应”也叫“定势效应”,主要是指人们对某个事物或物体形成的一种概括固定的看法,并把这种观看法推而广之,认为这个事物或者整体都具有该特征,而忽视个体。
有些父母,总记着孩子的“不是”与“错误”,对孩子已经形成一种不成才的刻板印象,当孩子进步后,还是以原来的语言去评价他,这就伤了孩子的自尊,也影响了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形象。
不要让自己的刻板,阻挡孩子的进步。
要把他的进步看在眼里,放在心中,还要及时表扬。
加油吧,爸爸妈妈们。
生活中,有些父母往往会给自己的孩子贴上“标签”。
如“笨孩子”、“差生”等,这是一种对孩子的偏见,是非常有害的,违背了孩子纯真的天性和发展规律。
曾经有位平时学习不好的学生有一段时间学习特别刻苦,在期末考试时成绩特别突出。
知道考试成绩后,孩子父母却说:“成绩是不错,作弊了吗?”
显然,这个孩子的父母平时对孩子已经有了“孩子成绩差”这样一种偏见,在孩子进步后还是以原来的标准去评价孩子,对孩子造成偏见、成见的错误认识,既伤害了孩子的自尊,也影响了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
所以,父母应该学会放下对孩子的偏见,对待孩
子要时刻提醒自己重新认识,不轻易作出判断下结论,试着用“孩子世界”的眼光来了解和认识孩子。
刻板效应的名词解释
刻板效应的名词解释一、引言刻板效应,英文名为"Stereotype",是一种常见的认知偏误,它表现为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持有的一套固定的看法(信念、态度等),这种看法通常没有充分的事实依据,却影响人们对该类人或事物的评价和行为反应。
刻板效应是人类社会和认知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它不仅存在于个人层面,也体现在群体、组织和社会层面。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刻板效应进行深入探讨,以期增进人们对这一现象的理解和认识。
二、刻板效应的定义刻板效应是指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形成的一种固定的看法或信念,这种看法或信念通常没有充分的事实依据,但却影响人们对该类人或事物的评价和行为反应。
刻板效应的形成往往基于人们的经验、文化背景、社会环境等因素,它是一种简化认知世界的策略,但同时也容易导致偏见和误解。
三、刻板效应的形成原因刻板效应的形成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经验因素:人们在与某一类人或事物互动的过程中,会积累一定的经验,这些经验往往会形成一种固定的印象或模式,导致刻板效应的产生。
2.文化背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方式和观念存在差异,这也会影响刻板效应的形成。
例如,某些文化可能更强调群体归属和类别区分,这可能导致更强的刻板效应。
3.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也会影响刻板效应的形成。
例如,在某些社会中,媒体和舆论可能过分强调某些群体的特征和行为,导致对该群体的刻板印象。
4.认知局限:人类认知世界的能力有限,为了应对这种挑战,大脑会采用简化的策略来理解和处理信息。
刻板效应正是这种简化策略的产物,它有助于我们快速地理解和应对复杂的世界。
5.情感因素:情感因素也在刻板效应的形成中起到一定作用。
例如,当人们感到恐惧或焦虑时,他们可能更容易产生负面的刻板印象。
四、刻板效应的影响刻板效应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偏见和歧视:刻板效应容易导致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偏见和歧视,这种偏见和歧视会影响人们的态度、行为和决策。
世界最伟大的25个教育法则
世界最伟大的25个教育法则一、鱼缸法则:心灵的成长需要自由一家公司里,几条小鱼放在一个鱼缸里,好几年了,竟然还是那么小,于是人们认为,这鱼就是这种小个头。
有一天,鱼缸被打破了,因为一时找不到鱼缸,于是,就把他们养在院子塘里。
没想这些鱼竟然疯了似的长的很大。
鱼需要自由的成长空间,人更是如此。
我们常常帮孩子作出选择,选择学校,选择衣服,选择玩具等等,我们常常帮孩子作出回答。
因而,孩子没有选择,没有思考。
所以,他没有创新思维,也不会有太多尝试。
你可以让他学到很多知识,你却无法让他举一反三,也无法让他有更好的想像力。
二、罗森塔尔效应(也叫皮格马翁效应):对孩子进行积极期望罗森塔尔是20世纪美国的心理学家,皮格马翁是古希腊神话的主角。
这个效应,指的是一个积极的期望带来积极的结果的效应。
在皮格马翁神话里,他是赛甫路斯的国王,也是位雕像家。
他爱上了自己的一尊美女雕像,他期待她能接受她的受。
他的执着的爱,感动了爱神,于是雕像活了,成了国王的妻子。
于是有了今天的赛甫路斯人。
神话终归博人一笑。
而罗森塔尔的试验,却得出了这个效应。
他对两组随意组合的学生分别给予积极和消极的评价,后来,果真就是那样的积极或消极的结果。
积极的期望,其实就是一种外界的支持。
在人的心目中,家人、朋友是这种支持力量的核心,家人、朋友的期望支持也更有塑造力。
在你挫折的时候,无论是孩子,还是我们成人,对这种力量都非常期待。
反过来,缺少这种积极的期望与支持,他就变得消极,或者在挫折后一撅不振。
三、强化定律人的习惯是被培养的,无论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
而事实证明,一个好的习惯,会让人走向成功,或者拥有好的心态。
有一个鲸鱼实验。
科学家有水里放一堵玻璃墙,鲸鱼和实物各放在一边。
一开始,鲸鱼猛烈的撞击着玻璃,后来它终于发现,那是不可能的,所以,一段时间后,它不再撞击了。
后来科学家把玻璃墙拆了,然而,鲸鱼还是如是有玻璃墙的一样,只在自己那边活动。
人的行为正如这个故事一样,在一段时间或一些重复的经历后,就被固定起来,就形成了习惯。
二十种教育效应
二十种教育效应1、破窗理论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理论”。
这个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
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
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繁荣。
“破窗理论”不仅仅在社会管理中有所应用,而且也被用在了现代企业管理中。
2、蝴蝶效应什么是蝴蝶效应?1979年12月,洛伦兹在华盛顿的美国科学促进会的一次讲演中提出: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动翅膀,有可能会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
他的演讲和结论给人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从此以后,所谓“蝴蝶效应”之说就不胫而走,名声远扬了。
“蝴蝶效应”之所以令人着迷、令人激动、发人深省,不但在于其大胆的想象力和迷人的美学色彩,更在于其深刻的科学内涵和内在的哲学魅力。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蝴蝶效应”反映了混沌运动的一个重要特征:系统的长期行为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
经典动力学的传统观点认为:系统的长期行为对初始条件是不敏感的,即初始条件的微小变化对未来状态所造成的差别也是很微小的。
可混沌理论向传统观点提出了挑战。
混沌理论认为在混沌系统中,初始条件的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
我们可以用在西方流传的一首民谣对此作形象的说明。
这首民谣说: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
马蹄铁上一个钉子是否会丢失,本是初始条件的十分微小的变化,但其“长期”效应却是一个帝国存与亡的根本差别。
这就是军事和政治领域中的所谓“蝴蝶效应”,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但是确实能够造成这样的恶果。
一些看似极微小的事情,却有可能造成集体内部的分崩离析,一定要防微杜渐,否则,悔之晚矣。
“蝴蝶效应”启示录,古往今来知多少?3、近因效应最近、最后的印象,往往是最强烈的,可以冲淡在此之前产生的各种因素,这就是近因效应。
刻板效应名词解释
刻板效应名词解释刻板效应是指个体在评价他人时,常根据某一特定特征对其做出片面的、过于简化的判断和评价,忽视个体的其他方面和个体之间的差异。
刻板效应也可以被称为先入为主效应、印象形成效应或认知偏见。
刻板效应是一种心理现象,它源于人们在认知过程中的一种简化方式,即将他人归类为特定的群体或类型,从而在形成对他人的看法和态度时产生了固定的模式和偏见。
刻板效应有两种主要形式:正向刻板效应和负向刻板效应。
正向刻板效应指的是对某个特定群体或类型给予过分积极的评价和看法。
例如,认为所有医生都非常聪明和善良,或认为某一特定种族的人都非常有才华和成功。
这种刻板效应可能导致对特定群体的高期望和赞扬,但也可能导致忽视个体的差异和多样性。
负向刻板效应则指的是对某个特定群体或类型给予过分消极的评价和看法。
例如,认为所有警察都腐败和残暴,或认为某一特定种族的人都懒惰和无能。
这种刻板效应往往带有歧视和偏见的成分,可能导致对特定群体的歧视和压制。
刻板效应在人类社会中广泛存在,它可以触发和加剧种族歧视、性别歧视、职业歧视等各种不公平现象。
刻板效应往往是人们在接触和了解他人时的一种认知便利方式,但它也使人们容易陷入刻板化的观念和偏见,造成对个体的不公正对待和评价。
为了减少刻板效应的影响,人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首先,接触和了解他人的过程中,要避免片面和简单的判断,注意个体的多样性和差异性。
其次,培养对个体的个性和能力进行全面评价的能力,不仅仅依赖于某一特定特征来评价他人。
再次,增加与不同群体和类型的人接触的机会,以更客观和全面地认识他们。
最后,教育和宣传社会公正和平等的观念,鼓励人们打破刻板化的认知模式,减少歧视和偏见的产生。
总之,刻板效应是一种认知偏见,它使人们容易对他人进行简单和片面的评价,忽视个体的多样性和差异。
刻板效应可能导致种种不公正和偏见行为,因此我们应该意识到并努力减少其影响,实现对他人的公正和客观评价。
26种教育心理学经典效应
26种教育心理学经典效应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曾说:“世界上最无法理解的东西就是,这个世界是可以理解的。
”可是,心理学却证明这位巨人是错误的。
心理学会满足最为纯洁和最为人道的欲望:理解的愿望。
1【马太效应】《新约·马太福音》有个故事:天国主人要外出,临走前把家产分给3个不同才干的仆人,分别是五千、二千和一千。
那个领五千的随即去做买卖,又赚了五千;领二千的也赚了二千,唯独那个领一千的把银子埋到地里。
主人回来,对前两位大加赞赏,用原数奖励他们,却把第三位仆人的千两银子收回来奖给了第一位。
这就是《圣经》中“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中的几句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1973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莫顿用这句话概括了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对已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作出的科学贡献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那些未出名的科学家则不承认他们的成绩。
”莫顿将这种社会心理现象命名为“马太效应”。
2【蝴蝶效应】1979年12月,洛伦兹(Lorenz)在美国科学促进会的一次讲演中提出: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动翅膀,有可能会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
他的演讲和结论给人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即所谓“蝴蝶效应”。
“蝴蝶效应”有其深刻的科学内涵和内在的哲学魅力。
在混沌系统中,初始条件的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
我们可以用在西方流传的一首民谣对此作形象的说明。
这首民谣说: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
马蹄铁上一个钉子是否会丢失,本是初始条件的十分微小的变化,但其“长期”效应却是一个帝国存与亡的根本差别。
这就是军事和政治领域中的所谓“蝴蝶效应”。
有点不可思议,但是确实能够造成这样的恶果。
一个明智的领导人一定要防微杜渐,看似一些极微小的事情却有可能造成集体内部的分崩离析,那时岂不是悔之晚矣?3【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里的塞浦路斯国王,他爱上了自己雕塑的一个少女像,并且真诚的期望自己的爱能被接受,这种真挚的爱情和真切的期望感动了爱神阿芙狄罗忒,就给了雕像以生命。
最新-四个世界著名的教育法则 精品
四个世界著名的教育法则
四个世界著名的教育法则
1、罗森塔尔效应:
希腊神话中,塞浦路斯国王皮格马利文是一个技艺超群的雕塑家。
有一天他完成了一个少女的雕像,雕像如此完美以致国王本人也深深地爱上了这个雕像。
国王的爱情感动了爱神阿弗狄罗芯,爱神给雕像注入了生命。
皮格马利文的幻想成为现实,从此遂有了塞浦路斯人。
罗森塔尔是美国心理学家,1966年他做了一项关于学生对成绩期望的试验。
他在一个班上进行测验结束后将一份“最有前途者”名单交给了校长。
校长将这份名单交给了这个班的班主任。
8个月后,罗森塔尔和助手再次来到这个班上时,名单上的学生成绩度大幅度提高。
同学成绩提高的秘诀很简单,因为老师更多的关注了他们。
每个孩子都可能成为非凡天才,但这种可能的实现,取决于家长和老师能不能像对待天才那样的去爱戴,期望,珍惜这些孩子。
孩子的成长方向取决于父母和老师的期望,简单的说,你期望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孩子就可能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2、狼性法则:
狼是世界上好奇心最强的动物,他们不会讲任何事物当成理所当然,而倾向于亲身研究和体验,大自然的神迷,新奇永远令狼惊异。
狼总是会有对周围的环境的兴趣,因而它们能不断在环境中发现食物,了解危险,从而有力的生存下来。
因此要培养孩子超强的学习能力,一定要培养孩子对于世界的好奇心,让他仔细观察生活,用兴趣来作为他学习的老师。
这样的孩子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做个明亮之星,不断对工作有新创见和新灵感。
3、鱼缸法则:。
[课外阅读]世界最伟大的25个教育法则:刻板效应
[课外阅读]世界最伟大的25个教育法则:刻板效应刻板效应:对孩子的偏见、成见有些父母,总是记着孩子的“不是”与“错误”,对孩子已经形成一种不成才的刻板印象,当孩子进步后,还是以原来的语言去评价他,这就伤了孩子的自尊,也影响了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形象。
有人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请众人回答:一位公安局长在路边同一位老人谈话,这时跑过来一位小孩,急促地对公安局长说:“你爸爸和我爸爸吵起来了”老人问:“这孩子是你什么人?”,公安局长说:“是我儿子”。
请问:这两上吵架的人和公安局长是什么关系。
这一问题,在被调查的100人中,只有两人答对。
调查者后来向一个三口之家问这个问题,父母没答对,孩子却很快答了出来:“局长是个女的。
”为什么那么多成年人答不对这个简单问题呢。
这就是“刻板效应”,也叫“定势效应”,即依照自己固有的看法,公安局长应该是男的去推想,所以找不到答案。
而小孩子没这方面的经验,而而一下子就能答对答案。
一个实验中,实验者向两组学生展示同样一张人物照片,要他们用文字对照片加以描述。
实验者对第一组学生说,这是一位怙恶不悛的罪犯;对第二组学生却说:这个人是一位大科学家。
第一组学生描述:深陷的双眼表明他内心充满仇恨,突出的下巴证明他沿着犯罪道路顽固到底的决心……第二组学生描述:深陷的双眼表明此人思想的深度,突出的下巴表明此人在人生道路上有克服困难的意志……仅因为先前的提示不同,描述结果竟有戏剧性的差距。
生活中这种例子是常有的事情:青年人认为老年人保守;老年人认为青年人举止轻浮等等。
这也就能解释人们往往容易一见钟情呵。
以貌取人的情况,比比皆是。
苏东坡有次看佛印,看到他坐着,就说:你看起来是坨屎;佛印看他是站着的说:你看来是一座佛。
苏东坡大笑而去,回家告诉了苏小妹。
苏小妹笑道:你以为你得了便宜,其实你心中想着屎就会说是屎,他心中想着佛就是佛。
不要让自己的刻板,印记孩子的进步。
要对他的进步看在眼里,放在心中,还要及时表扬。
教育中的十二大心理效应
教育中的十二大心理效应1.瓦拉赫效应奥托·瓦拉赫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他的成功过程极富传奇色彩。
瓦拉赫在开始读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了一条文学之路,不料一学期下来,教师为他写下了这样的评语:“瓦拉赫很用功。
但过分拘泥,难以造就文学之材。
”此后,父母又让他改学油画,可瓦拉赫既不善于构图,又不会润色,成绩全班倒数第一。
面对如此“笨拙”的学生,绝大部分老师认为他成才无望,只有化学老师认为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验的素质,建议他学化学,这下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子被点燃了,终于获得了成功。
瓦拉赫的成功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学生的智能发展是不均衡的,都有智慧的强点和弱点,他们一旦找到了发挥自己智慧的最佳点,使智能得到充分发挥,便可取得惊人的成绩。
后人称这种现象为“瓦拉赫效应”。
2.刻板效应社会心理学认为,那种用老眼光看人造成的影响称为“刻板效应”。
它是对人的一种固定而笼统的看法,从而产生一种刻板印象。
在学校经常可见到这种现象,教师对那些天资聪颖、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脸上往往流露出喜爱的神色,并受到器重和青睐。
而天资愚笨、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则往往受到歧视,教师表现出急躁、厌烦的情绪,令人沮丧的话常挂在嘴边。
实践证明,经常受到这种“待遇”的学生,会顿觉凉水浇身,丧失了学习信心,失掉了克服困难的勇气,以至产生颓废情绪。
3.罗森塔尔效应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考查某校,随意从每班抽3名学生共18人写在一张表格上,交给校长,极为认真地说:“这18名学生经过科学测定智商很高。
”事过半年,罗氏又来到该校,发现这18名学生的确表现超常。
罗森塔尔效应就是期望心理中的共鸣现象。
运用到人事管理中,就要求领导对下属要投入感情、希望和特别的诱导,使下属得以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如领导在交办某一项任务时,不妨对下属说:“我相信你一定能办好”、“我想早点听到你成功的消息。
”这样下属就会朝你期待的方向发展,人才也就在期待之中得以产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最伟大的25个教育法则:刻板效应
有些父母,总是记着孩子的“不是”与“错误”,对孩子已经形成一种不成才的刻板印象,当孩子进步后,还是以原来的语言去评价他,这就伤了孩子的自尊,也影响了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形象。
有人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请众人回答:
一位公安局长在路边同一位老人谈话,这时跑过来一位小孩,急促地对公安局长说:“你爸爸和我爸爸吵起来了”老人问:“这孩子是你什么人?”,公安局长说:“是我儿子”。
请问:这两上吵架的人和公安局长是什么关系。
这一问题,在被调查的100人中,只有两人答对。
调查者后来向一个三口之家问这个问题,父母没答对,孩子却很快答了出来:“局长是个女的。
”
为什么那么多成年人答不对这个简单问题呢。
这就是“刻板效应”,也叫“定势效应”,即依照自己固有的看法,公安局长应该是男的去推想,所以找不到答案。
而小孩子没这方面的经验,而而一下子就能答对答案。
一个实验中,实验者向两组学生展示同样一张人物照片,要他们用文字对照片加以描述。
实验者对第一组学生说,这是一位怙恶不悛的罪犯;对第二组学生却说:这个人是一位大科学家。
第一组学生描述:深陷的双眼表明他内心充满仇恨,突出的下巴证明他沿着犯罪道路顽固到底的决心……
第二组学生描述:深陷的双眼表明此人思想的深度,突出的下巴表明此人在人生道路上有克服困难的意志……
仅因为先前的提示不同,描述结果竟有戏剧性的差距。
生活中这种例子是常有的事情:青年人认为老年人保守;老年人认为青年人举止轻浮等等。
这也就能解释人们往往容易一见钟情呵。
以貌取人的情况,比比皆是。
苏东坡有次看佛印,看到他坐着,就说:你看起来是坨屎;佛印看他是站着的说:你看来是一座佛。
苏东坡大笑而去,回家告诉了苏小妹。
苏小妹笑道:你以为你得了便宜,其实你心中想着屎就会说是屎,他心中想着佛就是佛。
不要让自己的刻板,印记孩子的进步。
要对他的进步看在眼里,放在心中,还要及时表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