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半球环状模年际与年代际变化的调控机理及其对Supergyre Circulation的影响

合集下载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年际和年代际变率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年际和年代际变率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2

2011年 科研热词 年代-百年尺度变率 长江 近百年 近千年 过去气候 记录分辨率 表面扰动位能 突变 石笋 百年尺度 现代气候 热盐环流 热源 热带海温 热带季风 热带大西洋 模态 未来气候变化 暖季 春季 径流量 径向翻转环流 年代际变率 年代际变化 小冰期 太阳活动 大气能量 夏季气候 地形 周期信号 变网格模式 印度洋-西太平洋暖池 区域气候模拟 北极海冰 北大西洋涛动 北大西洋暖流 北京石花洞 北京地区 分析结果 亚洲-太平洋涛动 主导模态 中国东部 中世纪暖期 中、高纬度环流异常 东亚季风 东亚夏季风 pdo lanczos滤波 hadley环流 enso emd 推荐指数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推荐指数 3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3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科研热词 推荐指数 东亚冬季风 2 遥相关型 1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1 西伸脊点 1 热收支 1 热带海温异常(ssta) 1 潜沉 1 海表温度 1 海冰 1 强度指数 1 年际变率 1 年代际和年际变率 1 年代际变化 1 对流层两年振荡(tbo) 1 季风预测 1 太平洋年代际震荡(pdo) 1 北太平洋 1 准两年振荡(tbo) 1 全球变暖 1 亚洲夏季风 1 中部模态水(cmw) 1 东亚季风 1 东亚夏季风 1 enso 1
2009年 序号
科研热词 1 海洋环流模式 2 年际和年代际变率 3 北太平洋

中国低碳政策演进、阶段特征与治理模式变革

中国低碳政策演进、阶段特征与治理模式变革

政策与管理研究Policy & Management Research引用格式:魏亿钢, 石佳伟, 许冠南. 中国低碳政策演进、阶段特征与治理模式变革.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24, 39(4): 761-771, doi: 10.16418/j.issn.1000-3045.20230112003.Wei Y G, Shi J W, Xu G N. Evolution, stage characteristics and governance model transformation of China’s low-carbon policy. Bulletin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024, 39(4): 761-771, doi: 10.16418/j.issn.1000-3045.20230112003. (in Chinese)中国低碳政策演进、阶段特征与治理模式变革魏亿钢1,2,3石佳伟1许冠南4*1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1912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低碳治理与政策智能实验室北京1001913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城市运行应急保障模拟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914 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876摘要构建“双碳”政策体系、实现“双碳”目标,亟须对我国低碳政策发展脉络和治理模式变革历程进行系统梳理。

基于政策变迁理论,构筑“政策目标—政策主题—政策波动”分析框架,利用文本挖掘技术和政策计量方法对我国2000—2021年间颁布的1 743条低碳政策进行分析,总结低碳政策发展的阶段特征及演化路径,定量评价各政策主题在不同阶段的贡献度,并系统刻画我国低碳治理模式的变革。

研究表明,低碳政策主题经历了由“污染防治、生态保护并重”到“节能减排”,再到“节能减排减污降碳协同”的低碳治理战略布局演变;低碳治理经历着探索式治理、运动式治理、多元式治理和适应式治理的模式变革历程,不同模式下约束力度和激励力度组合特征存在显著的阶段性差异。

多中心治理理论的起源_发展与演变

多中心治理理论的起源_发展与演变

2009年12月第11卷增刊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 (Philo 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 Dec 12009Vol 111Supplement多中心治理理论的起源、发展与演变王志刚(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江苏南京211189)[摘 要]多中心理论源起经济领域对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比较研究,之后在政治行政领域获得进一步发展,并趋向成熟。

现代治理理论伴随着政治和经济全球化,成为国际上逐渐关注的公共管理理论,并在我国的政府治理研究中获得了一定发展。

多中心和治理理论两者随着时代需求逐渐结合,形成了一种新的政府公共管理范式。

[关键词]多中心;治理;多中心治理[中图分类号]D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511X (2009)0S 20035203[收稿日期]2009-09-08[作者简介]王志刚,男,河北正定人,东南大学人文学院200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政策。

“多中心性”认识最早来自经济领域,通过比较集中指挥的计划经济和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演绎出多中心任务,进而提出在政治、社会、文化领域也存在着多中心性。

现代治理是在全球化过程中形成的新的公共管理机制理论。

多中心与治理共同特征是分权和自治。

前者自治凸显为一种竞争性,后者自治强调合作性。

当两种理论结合时,多中心治理便形成了包含了多个中心主体的竞争与合作的新公共管理范式。

一、多中心理论的起源英国学者迈克尔・博兰尼在《自由的逻辑》一书中首先提出了“多中心”的话语,他从人类科技发展的历史和市场经济优于高度集中计划经济的分析中逐步理出自由智识的逻辑,总结出“自发秩序”和“集中指导”秩序两种对自由安排的方式。

他认为前者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

在对自发秩序的进一步说明中,他看到商品经济活动中利润对人的激励作用,从而洞察到了“多中心性”选择的存在。

博兰尼认为,自由社会的特征是公共自由的范围———由此个人主义可以实现其社会功能———而不是社会上无效的个人自由之程度。

通量管积分瑞利-泰勒不稳定性的半球不对称和随经度变化的研究

通量管积分瑞利-泰勒不稳定性的半球不对称和随经度变化的研究

通量管积分瑞利-泰勒不稳定性的半球不对称和随经度变化的研究罗伟华;徐继生;田茂【期刊名称】《地球物理学报》【年(卷),期】2012(055)004【摘要】The effects of south-north hemispheric asymmetry of background ionosphere and the neutral wind and declination variations with longitudes on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generalized Rayleigh-Taylor instability are studied, using the method of flux-tube integration in geomagnetic north-south hemispheres independently.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flux-tube integrated linear growth rate of generalized Raylcigh-Taylor instability shows significant south-north asymmetry, the hemispherical-asymmetric neutral wind may be a key factor for the south-north asymmetric distribution of ionospheric irreguSarities, and the neutral wind and the declination varying with longitudes have important impacts on the longitudinal variation of Rayleigh-Taylor instability, they could be the major control factors to cause the longitudinal effects of ionospheric irregularities.%本文利用通量管积分方法,对磁南北半球分别沿磁力线积分,研究背景电离层南-北半球不对称以及中性风场和磁偏角随经度的变化对广义瑞利-泰勒不稳定性和电离层不规则结构生成和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通量管积分广义瑞利-泰勒不稳定性线性增长率存在显著的半球不对称,南北半球不对称的中性风场是导致电离层不规则结构呈南北分布不对称的重要因素;随经度变化的中性风场和磁偏角对瑞利-泰勒不稳定性的经度变化有重要影响,它们可能是导致不规则结构出现率经度变化的主要控制因素.【总页数】10页(P1078-1087)【作者】罗伟华;徐继生;田茂【作者单位】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武汉 430079;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武汉430079;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武汉 43007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53【相关文献】1.不可压结构聚合运动耦合增长的瑞利-泰勒不稳定性研究 [J], 林其文2.平面调制靶瑞利-泰勒不稳定性初步研究 [J], 袁永腾;杨国洪;张海鹰;曹柱荣;胡昕;于燕宁;张文海;缪文勇;丁永坤;鄢扬;赵宗清;刘慎业;刘忠礼;张继彦;黄翼翔3.瑞利-泰勒不稳定性中尺度效应的数值模拟研究 [J], 王丽丽;李家春4.基于格子玻尔兹曼多相流通量求解和分形理论的微尺度瑞利-泰勒不稳定性 [J], 刘佩尧;林祥权;张莹;李澄波5.瑞利-泰勒不稳定性的实验研究及数值模拟 [J], 李熙;朱华庆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赤道印度洋—太平洋海面经向风的年际低频振荡

赤道印度洋—太平洋海面经向风的年际低频振荡

赤道印度洋—太平洋海面经向风的年际低频振荡丁一汇;吕竞夕;高士英【期刊名称】《应用气象学报》【年(卷),期】1990(000)001【摘要】通过对 COADS1950—1979年海面经向风和海温资料的分析,本文探讨了印度洋—太平洋近赤道地区经向风的长期变化特征及其与厄尼诺发生发展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1)热带太平洋辐合带系统与海温具有相同的季节变化趋势,冬季赤道辐合带和高海温位于南半球,夏季位于北半球。

厄尼诺年经向风发生异常,近赤道地区出现强烈的经向风辐合。

(2)近赤道经向风存在准2年(QBO),准3.5年(SO)和准5年(FYO)3种年际低频振荡。

QBO对厄尼诺年经向风异常起着重要作用,SO 对厄尼诺年和冷水年的经向风变化均十分重要,这两种振荡可以很好的拟合经向风的实际变化,FYO 则起着加强的作用。

(3)经向风年际低频振荡起源于印度洋—海洋大陆和东太平洋沿岸地区,南北半球冬季风异常和东太平洋沿岸地区信风异常是其主要原因。

(4)季风—信风(V)相互作用表现为当异常经向风扰动从季风区东传到信风区时明显增幅,这与信风区海气系统之间时间尺度约1年的自我正反馈有关。

【总页数】10页(P2-11)【作者】丁一汇;吕竞夕;高士英【作者单位】[1]国家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院;[2]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预报中心;[3]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预报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相关文献】1.印度洋-太平洋海表温度年际变化的联合模态 [J], 黄菲;谢瑞煌;黄少妮2.热带太平洋-南海-印度洋海面风与海面温度年际变化整体耦合的主模态 [J], 武术;刘秦玉;胡瑞金3.850 hPa夏季西太平洋副高的年际变化及其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的关系 [J], 葛翔;韩永清4.用赤道东太平洋海温预报西太平洋热带气旋年际变化的探讨 [J], 蒋国荣;沙文钰5.赤道中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对西南地区春季降水年际变化的影响 [J], 余锦华;张婉莹;张岳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十五万年以来的古气候及其研究方法综述(精)

十五万年以来的古气候及其研究方法综述(精)

第17卷第2期1998年6月地质科技情报Geo logical Science and T echno logy Info r m ati onVol117No12Jun11998十五万年以来的古气候及其研究方法综述①丁旋(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摘要简述了十五万年来古气候变化旋回及其中的短期波动事件,如新仙女木事件;概要地介绍了黄土、古海洋沉积、冰岩芯、树木年轮、洞穴碳酸钙等的古气候研究方法的最新进展;并指出在古气候研究中,必须注意多种方法的互相对比印证,才能保证结论的准确性与可靠性。

关键词十五万年以来古气候研究方法分类号P532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问题已引起各国政府和科学家们的极大关注,特别是近十多年来气候异常在世界许多地区造成了一系列的自然灾害。

另一方面,由于人类活动造成大气中CO2,CH4等温室气体含量增加,也严重影响到全球气候的变化。

据初步估计,到21世纪中叶,全球年平均气温可增加115~415°C,平均海平面可增加20~40c m〔1〕。

为了避免气候剧变给人类生存环境带来严重的不利影响,了解并掌握气候异常变化的成因机制并予以准确预测,变得极为迫切与重要。

研究过去才能预测未来,通过对晚第四纪古气候的研究,探索古气候变化的动力成因机制并由此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趋势就成为现阶段各国科学家们致力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

近年来人类生存环境的严重恶化已引起国际有关组织的关注。

70年代以来,国际上召开了一系列会议讨论与气候变化有关的问题,提出了若干个大型研究计划,其中与气候环境变化及预测紧密相关的研究计划有“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 CR P”〔2,3〕,“全球变化,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 P”〔4〕,“国际南北半球古气候计划(PANA SH”〔5〕,其由IGB P的核心计划之一“过去的全球变化(PA GES”为将点或区域的研究扩展到全球而提出。

针对这些明确的现阶段古气候研究目标,各国科学家经过多年努力,尤其是近年来多种古气候研究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对晚第四纪古气候变化旋回及其中的短期波动事件已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

英国乡村发展政策演变及启示_龙花楼

英国乡村发展政策演变及启示_龙花楼

第29卷 第8期2010年8月地 理 研 究GEOG RAPHICAL RESEA RC H V o l .29,N o .8A ug .,2010 收稿日期:2009-11-15;修订日期:2010-03-02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2-YW -QN3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771014、40635029) 作者简介:龙花楼(1971-),男,湖南醴陵人,副研究员。

主要从事土地利用与乡村发展研究。

E -mail :longh l @igsnr r .ac .cn英国乡村发展政策演变及启示龙花楼1,胡智超1,2,邹 健1,2(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摘要:诸多成功案例表明,全球化有助于加快经济发展知识与实践的国际转移,将国际知识转移至地区经济发展实践中,为地区发展战略问题提供国际上相关解决方案。

英国在其乡村发展历程中也曾经历过与目前中国相类似的发展阶段并遇到相似的发展问题,涉及乡村经济的多样化转型、对新技术和市场扩张的适应和基础设施改善等方面。

因此,借鉴英国解决这些问题的经验和教训有助于解决目前中国乡村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

本文分析了英国乡村发展政策的演变及其阶段性特征,其政策变化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政策制订由“自上而下”转向“自下而上”、强调政策的综合性、注重乡村发展计划的长远性和可持续性、重视运用法律和市场手段等方面,最后从政策制订、乡村发展计划的实施以及发展项目选择等方面探讨了其对我国乡村发展的政策启示。

并指出,考虑到国际乡村发展政策的趋同与差异,任何国际乡村发展政策和模式的采纳均需要根据我国特殊的文化、经济、政治传统和环境予以调整。

关键词:乡村发展;乡村政策;政策启示;英国文章编号:1000-0585(2010)08-1369-101 引言 目前,我国农村和城市发展都处在一个快速转型时期[1]。

北大西洋涛动和南半球环状模不同位相配置对我国南方夏季降水的协同影响

北大西洋涛动和南半球环状模不同位相配置对我国南方夏季降水的协同影响

北大西洋涛动和南半球环状模不同位相配置对我国南方夏季降水的协同影响李景鑫;任宏利;陆波;刘景鹏;康延臻【期刊名称】《地球物理学报》【年(卷),期】2017(060)010【摘要】利用我国气象台站观测资料和再分析格点数据,诊断研究了前期春季(4-5月份)北大西洋涛动(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NAO)和南半球环状模(Southern Annular Mode,SAM)在不同位相配置下对我国南方夏季降水异常变化的协同影响作用.分析结果表明,在剔除ENSO最强信号影响后,我国南方夏季降水异常分布显著地依赖于前期春季两个较为独立的年际变率主模态(NAO和SAM)位相的不同配置,即降水异常型主要表现为两个因子单独作用的叠加效果.当前春SAM正位相偏强而NAO负位相偏强时,二者的影响呈现协同正效应,我国南方夏季(6-7月份)降水表现为全区正异常,特别在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附近地区最为显著;反之,当前春SAM呈偏强的负位相而NAO偏强的正位相配置时,二者的影响呈现协同负效应,对应我国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表现为显著负异常.对其可能的影响机理研究表明,在SAM 与NAO位相相反情况下,二者均会通过海气相互作用过程影响到热带大西洋北部海温的异常变化,进而形成协同作用,增强北大西洋海温三极子模态异常信号,从而通过欧亚大陆的遥相关波列对东亚夏季风和我国南方降水产生显著影响.相比之下,当SAM与NAO同位相时,可能表现为抵消效应,不利于北大西洋海温三极子发展,从而削弱对我国南方夏季降水的影响,此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研究.%We have studied the collaborative effects of phase configurations in the prophase spring (April and May) of the 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 (NAO) and SouthernAnnular Mode (SAM) on abnormal precipitation in the ensuing summer (June and July) in southern China by utilizing the dataset of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and NCEP reanatysis.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summer precipitation anomalies over southern China significantly respond to the various phase configurations of NAO and SAM,the dominant modes of interannual variability,after excluding the strongest ENSO ly,the patterns of precipitation anomalies are primarily affected by the combination effects of NAO and SAM.The strong positive phase of SAM associated with strong negative phase of NAO synergistically makes significant normal anomalies of summer precipitation in the most areas of southern China,especially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as well as the vicinity to the south.On the contrary,coupling strong negative phase of SAM with strong positive phase of NAO strengthens negative anomalies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Yangtze,implying collaborative negative effects.It is pointed out that inverting phases between SAM and NAO make the abnormal alteration of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in the northern tropical Atlantic through the ocean-atmosphere interactions,which collaboratively enhance the abnormal tripole-pattern signal of the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in the North Atlantic.Furthermore,the teleconnection wave train propagating over Eurasia,associated with the generated tripole-pattern signal,has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and summer precipitation in southern China.However,identical phases of SAM and NAO inhibi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bnormal tripolepattern signal of seasurface temperature in the North Atlantic to further weaken the impact on the summer precipitation in southern China,which needs further in-depth study in the future.【总页数】15页(P3730-3744)【作者】李景鑫;任宏利;陆波;刘景鹏;康延臻【作者单位】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气候系统研究所,北京100081;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北京 100081;中国气象局-南京大学气候预测研究联合实验室,北京 100081;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北京 100081;中国气象局-南京大学气候预测研究联合实验室,北京 100081;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北京100081;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兰州 7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61【相关文献】1.南半球气旋发生频数的变化及其与赤道东太平洋水温和南方涛动的关系 [J], 陈锦年;乐肯堂;贾传明;彭垣2.北半球环状模和东北冷涡与我国东北夏季降水关系分析 [J], 何金海;吴志伟;祁莉;姜爱军3.南方涛动极端位相对北半球降水的影响及其周期性讨论 [J], 李庆祥;屠其璞4.春季南半球环状模与长江流域夏季降水的关系:Ⅱ印度洋和南海海温的"海洋桥"作用 [J], 南素兰;李建平5.印度季风雨和南方涛动、半球气温、海温的关系(节译) [J], W·P艾略特;J.K安吉尔;徐玉祥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全球气候变化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的关系

全球气候变化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的关系

全球气候变化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的关系全球气候变化是当前全球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而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 PDO)是海洋环流中的一个重要现象。

本文将探讨全球气候变化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对气候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一、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全球气候变化是指地球气候系统在长时间尺度上发生的变化,主要由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所致。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和能源消耗的增加,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被排放到大气中,导致地球温度的升高,产生了许多不利的气候变化现象。

二、太平洋年代际振荡的特征太平洋年代际振荡是指太平洋海面温度和气压分布在数十年的尺度上发生的振荡变化。

它有正位相和负位相两种状态,每个状态持续约20至30年,然后再转换。

正位相时,太平洋东部的海面温度较低,气压较高;负位相时则相反。

这种振荡现象对全球气候和生态系统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三、全球气候变化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

一方面,全球气候变化可以影响太平洋年代际振荡的发展和演变。

研究表明,温室气体的增加可以改变大气环流格局,从而影响到太平洋海洋环流的形成和运动,进而影响到太平洋年代际振荡的发生。

另一方面,太平洋年代际振荡也会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一定的影响。

研究发现,太平洋年代际振荡的位相转换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复杂的反馈机制。

四、全球气候变化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对气候和生态系统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和太平洋年代际振荡对气候和生态系统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太平洋年代际振荡的正位相可能会导致亚洲地区夏季降水增加,而负位相则可能导致干旱和严重天气事件的增多。

此外,太平洋年代际振荡的变化还会影响海洋生态系统,例如对鱼类迁徙和洄游的影响,以及珊瑚礁的生长和分布等。

综上所述,全球气候变化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普通地质学-舒良树-各章作业习题及答案-1(1)

普通地质学-舒良树-各章作业习题及答案-1(1)

普通地质学-舒良树-各章作业习题及答案-1(1)第1章绪论一、名词解释地球科学地质学普通地质学均变说灾变说将今论古二、填空题1.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

2.地质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及()等若干方面。

3.地质学的研究程序一般包括()、()、()及()等方面。

4.“Thepreentithekeytothepat。

”这句话的意思是(“”)。

简言之,就是地质研究中常用的(“”)的思维方法。

这一思维方法由英国地质学家()所提出,并由()发展和确立。

5.地质学研究的主要依据是保存在岩石中的各种()。

三、问答题1.从总的方面看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具有哪些特点?针对这些特点,在地质学研究中采取了哪些特殊的研究方法?2.研究地质有哪些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3.在地质学中又可分出哪些分支学科?各分支学科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4.在应用“将今论古”的思维方法进行地质分析时应注意哪些问题?5.怎样正确认识“均变说”与“灾变说”对地质发展演变过程的解释?6.《普通地质学》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是什么?7.学了“绪论”部分以后,你对地质学和地质工作有了哪些初步认识。

第1章绪论答案二、填空题第2章矿物一、名词解释克拉克值元素丰度矿物单质矿物化合物矿物类质同象同质多象晶质体晶面结晶习性条痕解理解理面断口硬度岩石火成岩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酸性岩岩石的结构显晶质结构稳晶质结构等粒结构不等粒结构斑状结构似斑状结构粗粒结构中粒结构细粒结构自形晶半自形晶它形晶岩石的构造气孔状构造杏仁状构造流纹状构造块状构造枕状构造沉积岩碎屑岩粘土岩生物岩生物化学岩碎屑结构泥质结构化学结构生物结构成岩构造层理层面构造水平层理波状层理斜交层理泥裂波痕假晶印模球度圆度分选性成熟度胶结物胶结类型变质岩变余结构变晶结构变余构造板状构造千枚状构造片状构造片麻状构造碎裂构造二、是非题1.为纪念克拉克的功绩,通常把各种元素的平均含量百分比称克拉克值。

IOD不对称性—数模(中文)

IOD不对称性—数模(中文)

第34卷第6期2010年11月大 气 科 学Chinese Journal of Atmospheric SciencesVol.34 No.6Nov.2010华莉娟,俞永强,尹宝树.2010.热带印度洋偶极子模态的不对称性及其成因的数值研究[J].大气科学,34(6):1046-1058.Hua Lijuan,Yu Yongqiang,and Yin Baoshu.2010.Numerical modeling of asymmetry of the Indian Ocean dipole and its mechanism[J].Chinese Journal ofAtmospheric Sciences(in Chinese),34(6):1046-1058.收稿日期 2009-10-12,2010-07-14收修定稿资助项目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KZCX2-YW-21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975065、40821092作者简介 华莉娟,女,1986年出生,硕士,主要从事数值模拟研究。

E-mail:hualj@mail.iap.ac.cn热带印度洋偶极子模态的不对称性及其成因的数值研究华莉娟1,2,3 俞永强3 尹宝树1,21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青岛 2660712中国科学院海洋环流与波动重点实验室,青岛 2660713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29摘 要 热带印度洋偶极子(Indian Ocean Dipole)是印度洋海域内海洋和大气环流年际变化的主要特征模态之一,在热带海气耦合系统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同热带太平洋的ENSO现象类似,热带印度洋偶极子也呈现出显著的不对称性。

本文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发展的全球海洋环流模式,在观测风应力距平的强迫下,评估了模式对热带印度洋季节变化、热带印度洋偶极子(IOD)模态及其不对称性的模拟能力,并且通过数值试验分析了IOD模态不对称性特征及其对气候平均态的影响。

地球表面季节性形变的物理成因

地球表面季节性形变的物理成因

第38卷 第2期天文学进展Vol.38,No.2 2020年7月PROGRESS IN ASTRONOMY July.,2020 doi:10.3969/j.issn.1000-8349.2020.02.06地球表面季节性形变的物理成因许雪晴1,2,方明3,董大南4,周永宏1,2,5(1.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上海,200030; 2.中国科学院行星科学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30; 3.麻省理工学院地球大气和行星科学系,剑桥02139; 4.华东师范大学,上海200241; 5.中国科学院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北京101408)摘要:地表形变运动的成因探索对环境监测、气候变化研究以及高精度地球参考框架维持都具有重要意义,主要讨论了地球表面非构造季节性运动的物理因素。

首先介绍了两个已经明确了的激发机制:由大气、海洋、陆地水、雪、冰以及植被等变化引起的表面质量重力负荷,是地表季节性形变的主要激发源,可以解释40%∼50%的垂向和15%∼20%的水平向地表季节性形变;除此之外,地表温度变化引起的热弹性形变对GPS台站观测到的周年位移也存在激发作用,在垂向和水平方向的贡献率分别为7%和8%∼9%。

其次探讨了地表三维季节性形变的潜在物理机制,现有的理论证明和区域性的观测结果均表明,由地下水含量变化引起的孔隙弹性负荷极有可能对地表形变存在贡献。

孔隙弹性形变的情况不同于传统水文负荷,却与热弹性效应类似,可以通过改进现有的热弹性形变模型,并将其应用到陆地水系统,拓展出全球尺度的孔隙弹性形变模型,进一步补充解释地表三维(尤其是横向分量)季节性形变。

关键词:地球参考框架;物质重力负荷;热弹性形变;孔隙弹性形变中图分类号:P129文献标识码:A1引言全球GPS网(International GNSS Service,IGS)可以监测地心移动(包括大气、海洋的整体地球质心相对于固体地球的形状中心的运动)和固体地球旋转运动,是维持高精度地球参考框架的重要手段。

南印度洋SST与南亚季风环流年代际变化的研究

南印度洋SST与南亚季风环流年代际变化的研究

南印度洋SST与南亚季风环流年代际变化的研究朱娜;孙即霖【期刊名称】《海洋湖沼通报》【年(卷),期】2004()4【摘要】利用美国NCEP全球大气再分析资料和JONES全球海表面温度异常(SSTA)资料 ,分析了南印度洋SSTA和南亚季风环流年代际变化的特征。

研究发现 ,无论是南印度洋副热带海水辐合区的SST还是赤道以北非洲西海岸附近上升运动海区的SST的长期变化趋势 ,除了准 3 5年的变化以外 ,还存在着明显的年代际的变化。

对于全球最显著南亚季风环流的分析表明 ,南亚季风环流也存在明显的年代际时间尺度的变化。

与南太平洋SST的年代际变化相比 ,南印度洋SST的变化周期要相对短一些。

通过分析南半球冷空气年代际活动的特征发现 ,冷空气与南印度洋SST年代际时间尺度的变化具有密切的联系。

【总页数】9页(P1-9)【关键词】季风环流;SSTA;年代际变化;印度洋;冷空气;长期变化趋势;辐合;全球;发现;分析【作者】朱娜;孙即霖【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732;P467【相关文献】1.西南季风期间斯里兰卡降水的年代际、年际变化及其与热带印度洋的联系 [J], KSHANI;张广隶;王鑫2.太平洋和印度洋在南海夏季风爆发年代际变化中的作用 [J], 于乐江;胡敦欣;冯俊乔3.ENSO及印度洋海盆模态关联的南海SST异常年代际变化及海洋平流输送的贡献 [J], 杨亚力;杜岩4.东亚夏季风的年际到年代际变化及其与全球大气环流和海表温度的联系 [J], 薛峰5.大西洋热盐环流年代际变化机制研究Ⅱ.热盐环流年际和年代际变化机制研究 [J], 牟林;陈学恩;宋军;姜晓轶;李欢;李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南极涛动和南极绕极波的年代际变化

南极涛动和南极绕极波的年代际变化

南极涛动和南极绕极波的年代际变化卞林根;林学椿【期刊名称】《大气科学》【年(卷),期】2009(33)2【摘要】用1951年1月~2002年12月共624个月的海平面气压、温度和850 hPa西风的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定义了南极涛动指数 (简称AAOI) 和850 hPa 的南极涛动西风指数 (简称Uaaoi),并讨论了它们的长期变化趋势和年代际跃变及其对南极绕极波的影响.结果表明,AAOI和Uaaoi的变化非常相似,两者的同期相关系数高达0.218 (624个月),超过了99.9%信度检验.当AAOI为高指数时,Uaaoi也为高指数,即西风增加; 当AAOI为低指数时,Uaaoi也为低指数,即西风减弱.AAOI 和Uaaoi都有明显的长期趋势,倾向率分别为0.01915/10 a和0.009249/10a.1972年是跃变点,跃变前AAOI的年平均值为-3.9691 hPa; 跃变后为2.9107 hPa.而在60°S 附近,跃变前年平均西风为-1.09 m/s,跃变后为0.93 m/s,二者差达2.02 m/s.它们的主要振荡周期为3~5年.对50°S~60°S平均纬圈的海平面气压(sea level pressure,简称SLP) 和温度 (624月) 作3~5年滤波,它的经度时间剖面图表明: 近50多年来南极绕极波均为自西向东的行波,绕南极一周跃变前约4.4年,跃变后约3.6年.南半球的SLP和温度经3~5年滤波后,它的EOF展开第一特征向量的空间型表明: 跃变前以3波振动为主,跃变后以2波振动为主.【总页数】10页(P251-260)【作者】卞林根;林学椿【作者单位】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81;国家气候中心,北京,10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33【相关文献】1.南极绕极波的行波与驻波共存系统分析 [J], 李宜振;赵进平2.近百年来的南极绕极波变化特征 [J], 林祥;卞林根3.南印度洋绕极深层水的性质和空间分布以及南极绕极流的作用 [J], 蒲书箴;董兆乾;于卫东;卢燕;项宝强4.南极极涡与南极涛动对大气环流异常影响的统计分析 [J], 曾繁蕊;孙即霖5.南极绕极波研究综述 [J], 周琴;赵进平;何宜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南半球环状模与南极冰芯中气候信息关联研究综述

南半球环状模与南极冰芯中气候信息关联研究综述

南半球环状模与南极冰芯中气候信息关联研究综述史贵涛;孙波;曾刚;李院生;马红梅;安春雷;姜苏【期刊名称】《极地研究》【年(卷),期】2014(000)003【摘要】Ice cores contain a wealth of information on climate and have many advantages over other climate proxies in the study of past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Here, we summariz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the Southern Annular Mode (SAM) and Antarctic ice core records.The SAM varied simultaneously with ice core proxies , and NO3-, sea salt ions (mainly Na +), and water isotopes (δ18O) correlated well with the SAM index (SAMI).However,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SO 2-4 and methanesulfonate levels and SAMI .The accumulation rate (acc) recorded in a West Antarctic ice core implied that acc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SAMI . However ,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ce core parameters and SAMI showed marked spatial variation .%冰芯作为气候环境信息的良好载体,在研究过去大气环流异常中具有其他气候代用指标难以比拟的优势。

与北极涛动或北半球环状模相关的纬向对称的正规模态

与北极涛动或北半球环状模相关的纬向对称的正规模态

与北极涛动或北半球环状模相关的纬向对称的正规模态赵南;Masaaki;Takahashi【期刊名称】《气象学报》【年(卷),期】2005(63)6【摘要】作为一个全球气候变率的重要模态,北极涛动或北半球环状模态(AO/NAM)一般由北半球海平面气压变率的EOF1来表示.但是通常认为EOF1仅有统计学意义而并不能够表明它是否是一种实际的物理模态.另一方面,现有的波-流相互作用理论也仅能给出纬向风的纬向平均状况,而不能够保证沿着某一纬圈的变化,所以它并不意味着一个具有半球尺度的纬向对称的相干结构能够组织起来.因此AO/NAM的形成机制仍然是一个具有争议的问题.文章提出纬向对称的或环状的正规模态与基本气候态附近的线性(进而非线性)动力学之间有着最直接的联系,因而可能在AO/NAM动力学的理解中扮演重要角色.为了深入探讨AO/NAM的动力学本质,使用p-坐标球面原始方程计算了冬季北半球及全球气候基本态附近的线性动力系统纬向对称的正规模态,发现在半球尺度上的纬向对称正规模态具有AO/NAM 的经向偶极子及垂直方向近似正压的空间结构特征.而这些纬向对称正规模的时间变化尺度取决于与其他非纬向对称正规模间的相互作用.从而说明了AO/NAM可能是半球尺度上纬向对称正规模态的动力学行为的反映.【总页数】7页(P857-863)【作者】赵南;Masaaki;Takahashi【作者单位】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性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1;Center for Climate System Research,University of Tokyo【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相关文献】1.北半球环状模变化特征及其对中国冬季气温的影响 [J], 刘艳霞;陈权亮;郑佳锋2.北半球大气环流的纬向对称模态 [J], 郭品文;刘畅3.夏季北半球环状模态及其周期分析 [J], 邓伟涛;孙照渤;倪东鸿;谭桂容4.基于CCM算法的北半球环状模与东北亚冬季地面气温因果关系的年际变化特征研究 [J], 张绿夷;谭桂容;王革丽5.北极涛动的纬向对称结构 [J], 杨小怡;郭品文;胡跃文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南半球环状模事件的准地转调整过程分析

南半球环状模事件的准地转调整过程分析

南半球环状模事件的准地转调整过程分析李晓峰;李建平【期刊名称】《大气科学》【年(卷),期】2012(036)004【摘要】The quasi-geostrophic adjustment process of the circulations associated with the Southern Hemisphere Annular Mode (SAM) is studied by employing the NCEP/NCAR reanalysis daily data.To SAM,which is a planetary scale system with the space scale along the latitude larger than the Rossby deformation radius,the wind field inclines to change itself so as to fit the pressure field in the process of geostrophic adjustment.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volution of SAM lags behind the variation of the Ferrel cell anomaly about 2/16 phases,indicating the Ferrel cell changes the geopotential height anomalies in middle and high latitudes through its meridional transporting of the atmosphere mass.As the changing of the geopotential height anomalies in middle and high latitudes means the temporal evolution of SAM,SAM's transition from positive to negative phases is demonstrated to be driven by the leading mass transportation of Ferrel cell.When the SAM changes or the meridional geopotential height gradient in middle latitudes changes,it then destroys the geostrophic equilibrium between the zonal wind field and the geopotential height anomaly in middle latitudes,causing the gepstrophic deviation; then the geostrophic deviation drives the meridional wind filed,changing theanomalous Ferrel cell,and forming a self-adjustment internal process cycle.%本文利用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南半球环状模(SAM)事件生命过程中的准地转调整过程.由于SAM沿纬圈的水平尺度远远大于临界尺度罗斯贝变形半径,因此要求纬向风场在地转调整过程向气压场适应以达到地转平衡.研究结果表明,在纬向平均环流中,异常Ferrel环流强度的变化超前于SAM强度变化约2/16位相,异常Ferrel环流能够通过超前的整层大气质量的经向输运,改变中高纬度的质量分布装状况,导致中、高纬度地区间的位势高度梯度异常变化,而中、高纬度地区间的位势高度梯度异常发生变化就意味着SAM强度和位相发生变化;而当SAM强度和位相发生改变后,即中、高纬度地区南北方向上的位势高度梯度发生变化后,可破坏中纬度地区纬向风场与位势高度场之间的地转平衡,产生地转偏差;地转偏差产生后,又可驱动经向散度风场,造成Ferrel环流异常的变化,由此形成一个自我内部循环调整过程.【总页数】14页(P755-768)【作者】李晓峰;李建平【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29;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26【相关文献】1.北大西洋涛动和南半球环状模不同位相配置对我国南方夏季降水的协同影响 [J], 李景鑫;任宏利;陆波;刘景鹏;康延臻2.南半球环状模与南极冰芯中气候信息关联研究综述 [J], 史贵涛;孙波;曾刚;李院生;马红梅;安春雷;姜苏3.南大洋淡水强迫对南半球环状模的影响分析 [J], 马浩;李正泉;冯涛;刘成彦4.南半球环状模气候影响的若干研究进展 [J], 郑菲;李建平;刘婷5.春季西南极洲云相态的分布特征及其与南半球环状模的关系 [J], 张昊天;刘敬武;李春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印度洋偶极子向海盆一致模转变的年代际变化及其成因

印度洋偶极子向海盆一致模转变的年代际变化及其成因

印度洋偶极子向海盆一致模转变的年代际变化及其成因郭品文;吴清传【期刊名称】《大气科学学报》【年(卷),期】2022(45)4【摘要】利用3种百年时间尺度的海温资料,探讨了印度洋偶极子(India Ocean Dipole, IOD)向海盆一致模(Indian Ocean Basin, IOB)年际转变的年代际变化,结果发现1940-1970年几乎不存在这一转变现象,1970年以后该现象则十分显著。

研究表明,IOD与ENSO之间海气耦合作用的年代际变化是这一转变现象的主要原因,1940-1970年IOD与ENSO之间发生发展相互独立,而1970年以后联系密切。

通过进一步对物理量场的诊断分析,揭示了其中主要的动力机理:1970年以前,热带印度洋上空形成的季风环流异常无法与热带太平洋的沃克环流异常进行耦合,IOD事件发生时无法与热带太平洋产生联系。

反之,1970年以后,热带两大洋上空两个纬圈环流异常之间耦合作用强烈,正(负)IOD事件发生时,通过海气相互作用,促进El Nino(La Nina)发展,印度洋又会受到来自ENSO的正反馈作用。

因此这种“齿轮式”耦合模型能一直持续到冬季和次年春季,热带印度洋上空持续受到东(西)风异常的影响和低层环流的引导,西印度洋有次表层暖水的流入(出),加上印度洋本身海盆尺度较小,西边的暖(冷)水区显著增大,东西海温异常差异迅速减小并向海盆一致变暖(冷)转变,导致了后期冬季、春季正(负)IOB事件的出现。

【总页数】11页(P562-572)【作者】郭品文;吴清传【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73【相关文献】1.热带印度洋海温海盆一致模的变化规律及其对东亚夏季气候影响的回顾2.ENSO 及印度洋海盆模态关联的南海SST异常年代际变化及海洋平流输送的贡献3.印度洋偶极子与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关系4.1997-1998年热带印度洋偶极子季节性位相锁定可能成因5.热带印度洋偶极子与中国夏季年际气候异常关系的年代际变化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北极涛动与南极涛动的协同变率

北极涛动与南极涛动的协同变率

北极涛动与南极涛动的协同变率方克艳;董志鹏;李颖俊;周非飞;曹新光【期刊名称】《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年(卷),期】2017(12)4【摘要】北极涛动和南极涛动是调节全球中高纬度年际气候变率的主要因子.目前已有大量研究分别针对其变率、机理及其对区域气候的影响,然而对北极涛动和南极涛动之间的协同变化特征和机理仍然认识不清,限制了对南北半球气候变化相互作用的理解.研究北极涛动和南极涛动指数之间的差值与它们的和来讨论二者之间的反相与同相变化.结果表明,北极涛动与南极涛动之间的反相变化主要受到北极涛动异常的影响,南北半球之间气候带的移动及其伴随着北极涛动异常可能是导致二者出现反相变化的主要原因.北极涛动和南极涛动之间的同相变化对应于两个半球中纬度高压区的同相变化,这可能是两个半球哈德莱环流增强导致两个涛动出现同相变化.基于树轮重建的北极涛动和南极涛动能较好地恢复低频变化(如年代际变率),但对重建其高频变率(如年际变率)方面的效力不足.%Arctic Oscillation(AO)and Antarctic Oscillation are the two most important climate pat-terns that modulate interannual climate variability of middle and high latitudes of both hemispheres. Numerous studies have been conducted on the variability and mechanisms of AO and AAO as well as their linkages with regional climate anomalies.However,little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on their co-vari-ability, which can shed lights on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inter-hemispheric climate changes.This study calculated the residuals and plus between AO and AAO to account for the in-phase and anti-phasevariations between them.We found that the in-phase changes between AO and AAO are associ-ated with anomalies in AO changes,which may be caused by the inter-hemispheric shifts of the climate zones.The anti-phase changes between AO and AAO are associated with the in-phase changes of the pressures of the middle latitudes.This indicates that the enhancement the Hadley Cell contributes to the in-phase changes between them.The tree-ring based reconstructions of AO and AAO can well re-cord their long-term patterns,such as the interdecadal variability,but have difficulties in recording the short-term changes,such as the interannual variability.【总页数】11页(P1-11)【作者】方克艳;董志鹏;李颖俊;周非飞;曹新光【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研究所,福州350007;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福州350007;湿润亚热带生态-地理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福州350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67;P463.22【相关文献】1.北极涛动和南极涛动的年变化特征 [J], 范丽军;李建平;韦志刚;董文杰;JulianWang2.南北涛动与南极涛动及北极涛动的相互作用 [J], 丛菁;卢楚翰;管兆勇3.基于IPCC AR4耦合模式的南极涛动和北极涛动的模拟及未来变化预估 [J], 祝亚丽;王会军4.基于PMIP3和CMIP5模拟结果的过去千年特征时段北极涛动的变率特征及成因分析 [J], 陈可凡;宁亮;孙炜毅;覃燕敏;薛姣;刘健;严蜜5.北极涛动和南极涛动对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的影响 [J], 陈仁容;梁嘉欣;戚子琪;陈伊虹;贾盛泽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地球自转年际变化作用于全球海温异常的观测事实和数值试验

地球自转年际变化作用于全球海温异常的观测事实和数值试验

地球自转年际变化作用于全球海温异常的观测事实和数值试验钱维宏;丑纪范;樊云
【期刊名称】《大气科学》
【年(卷),期】1995(000)006
【摘要】本文通过12年144个月的全球海温距平格点资料分析得到ElNino和反ElNino事件只是全球海温异常变化的一个部分,全球各大洋海温变化具一定的联系。

通过一个简化的一层海洋模式对全球海温异常变化的模拟发现,地球自转速度变化首先引起纬向风的异常,再由异常的纬向风切应力作用于洋流和海温的异常,这一简化的海洋模式基本上模拟出了全球各大洋海温时空分布实况的变化特征。

【总页数】1页(P654)
【作者】钱维宏;丑纪范;樊云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183.31
【相关文献】
1.东亚冬季风异常与全球大气环流变化 II.冬季风异常对全球热带海温变化的影响[J], 陈隽;孙淑清
2.夏季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对全球及东亚短期气候变化影响的数值试验 [J], 杨芳林;袁重光
3.印度洋海温异常年际变率模态对中国东部地区夏季降水影响机制的数值试验 [J],
徐志清;范可
4.暖池区海温异常影响夏季大气环流低频变化的数值试验个例分析 [J], 管兆勇;朱乾根
5.北大西洋海温异常影响中东急流的观测分析和数值试验 [J], 李忠贤;孙照渤;倪东鸿;曾刚;邓伟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于ENSO强度的变化,在20世纪南半球夏季,全球平均温度和南半球环状模的关系呈现出非常明显的年代际振荡。在1925-1955年期间,ENSO强度的减弱使得全球平均温度和南半球环状模的负相关性变弱。
在1970年之后,虽为ENSO强度的强烈期,但全球平均温度和南半球环状模的负相关性依然呈减弱趋势。深入分析表明,1970年之后两者相关性的下降是由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这同时突出了一个非常罕见的现象,亦即,气候变化导致的两者变化趋势的相关性完全跟两者在年际尺度上具有的相关性相反,突出了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全球变暖对气候的影响。
两组控制实验都包含了臭氧恢复所起到的作用。本文显示出在臭氧恢复期间(2006-2045),臭氧恢复对南半球夏季副热带环流(Subtropical gyre,三个大洋各自的副热带环流是彼此相连的,又被称为Supergyre circulation)的影响基本可以抵消较温室气体排放对其的影响,以致该副热带环流在经向上并没有表现出向南极方向上的移动,而在臭氧层消耗时期以及高等温室气体排放量控制实验下的臭氧层恢复后时期(2046-2100年),该副热带环流的南向移动是非常显著的。
臭氧层臭氧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复同臭氧层臭氧消耗对南半球中高纬度的作用是相反的,因此,臭氧含量的恢复对南半球副热带环流的作用对温室气体所起到的作用提供了一种抵消机制。那么这种抵消机制中,臭氧层臭氧的恢复能够起到什么程度的作用?相对温室气体的排放,其作用占主导吗?本文利用CMIP5模型组中中等温室气体排放量(RCP4.5)以及高等温室气体排放量(RCP8.5)控制实验输出的模式结果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
同时,在2006-2045年南半球冬季,在高等温室气体排放量控制实验下,结果显示副热带环流呈现明显的南移趋势。在2006-2045年臭氧层恢复时期存在的这种季节变化同20世纪末几十年内所表现出来的季节变化趋势是完全相反的。
此外,在臭氧层臭氧恢复后时期,在没有臭氧层臭氧的作用下,副热带环流的经向移动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这是因为此时的主导作用是温室气体的排放,然而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不同,对副热带环流的经向移动的影响是显著不同的。在中等排放量情景下,副热带环流表现出稳定的态势,而在高等排放量情景下,副热带环流表现出明显的南向移动,两种变化趋势的显著不同突出了温室气体的排放对南半球环流场的影响,在南半球环状模上亦有直接体现。
南半球环状模年际与年代际变化的调控机理及其对Supergyre Circulation的影响
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带来全球平均温度的升高,同时导致南半球环状模变为负位相。厄尔尼诺的这种媒介作用,使得南半球环状模与全球平均温度在年际尺度上表现为负相关。
然而,当温室效应主导的全球变暖发生时,全球平均温度呈现上升趋势,南半球环状模也趋向于向正位相发展,这使得两者呈正相关关系。这种变化趋势上的正相关性会削弱厄尔尼诺周期中两者的负相关性甚至使其彻底颠覆为正相关关系。
在近几十年内,除了温室气体的排放外,南极臭氧层臭氧消耗同样对南半球环状模产生了非常显著的正位相变化趋势,在海洋环流中表现为副热带地区的supergyre circulation向南移动并加强。其中,臭氧消耗的强迫作用对臭氧消耗时期(1961-2005年)南半球中高纬度环流场的变化趋势起到了主导作用,然而,南极臭氧层在蒙特利尔协约的签订后开始逐渐恢复并预计在21世纪中期完全恢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