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的受热过程详案
大气受热过程教案设计
大气受热过程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2. 使学生掌握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大气的受热过程2. 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3. 大气温度垂直分布规律4. 实验:大气受热过程的演示5. 练习题:大气受热过程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
2. 难点:大气温度垂直分布规律,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
2. 实验法:演示大气受热过程,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
3. 练习法:布置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其重要性。
2. 讲解:讲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
3. 实验:进行大气受热过程的演示,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5.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7. 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评价学生对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资源1. 教材:大气科学、气象学等相关教材。
2. 实验器材:大气受热过程演示实验装置。
3. 课件:大气受热过程的图片、图表和动画。
八、教学进度安排1. 节课:讲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
3. 节课:讲解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九、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对于实验环节,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让学生通过实验现象深入理解大气受热过程。
在布置练习题时,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适度提高难度,以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
大气受热过程教案设计
大气受热过程教案设计第一章:大气受热过程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大气受热的基本概念理解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传输过程掌握大气吸收和反射太阳辐射的机制1.2 教学内容大气受热的定义和意义太阳辐射的性质和传播方式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反射作用大气受热的不均匀性和变化规律1.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大气受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演示法:通过图示和动画展示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传输过程互动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大气受热的不均匀性和变化规律1.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大气受热概念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大气吸收和反射太阳辐射机制的理解第二章:太阳辐射的传播与大气层2.1 教学目标理解太阳辐射的传播方式和大气层对太阳辐射的影响掌握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衰减规律了解大气层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散射作用2.2 教学内容太阳辐射的传播方式:直射和散射大气层的结构和对太阳辐射的影响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衰减规律:吸收和散射作用大气层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散射作用的实例:日出和日落现象2.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太阳辐射的传播方式和大气层的影响演示法:通过图示和动画展示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衰减规律互动讨论:引导学生探讨日出和日落现象的解释2.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太阳辐射传播方式和大气层影响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太阳辐射在大气中衰减规律的理解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解释日出和日落现象的原因第三章:大气吸收和反射太阳辐射的机制3.1 教学目标理解大气吸收和反射太阳辐射的机制掌握不同波长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反射特性了解大气吸收和反射太阳辐射对地球气候的影响3.2 教学内容大气吸收太阳辐射的机制:臭氧、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的吸收作用大气反射太阳辐射的机制:大气颗粒物和云层的反射作用不同波长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反射特性:紫外光、可见光和红外光的吸收和反射规律大气吸收和反射太阳辐射对地球气候的影响:温室效应和反射作用3.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大气吸收和反射太阳辐射的机制演示法:通过图示和动画展示不同波长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反射特性互动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大气吸收和反射太阳辐射对地球气候的影响3.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大气吸收和反射太阳辐射机制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不同波长太阳辐射吸收和反射特性的理解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分析大气吸收和反射太阳辐射对地球气候的影响第四章:大气受热的不均匀性和变化规律4.1 教学目标理解大气受热的不均匀性及其原因掌握大气受热的变化规律了解大气受热不均匀性和变化规律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4.2 教学内容大气受热的不均匀性:地表加热和大气加热的不均匀性原因:地表和大气层的温度差异、地形和海洋流的影响大气受热的变化规律:日变化和季节变化大气受热不均匀性和变化规律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风向、风力和降水分布4.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大气受热的不均匀性和变化规律演示法:通过图示和动画展示大气受热不均匀性和变化规律的影响因素互动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大气受热不均匀性和变化规律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4.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大气受热不均匀性和变化规律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大气受热不均匀性和变化规律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的理解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分析实际天气和气候现象与大气受热不均匀性和变化规律的关系第五章:第五章:大气保温作用与温室效应5.1 教学目标理解大气保温作用的原理掌握温室效应的形成机制了解人类活动对温室效应的影响5.2 教学内容大气保温作用的定义和原理: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对地面向空间辐射能量的吸收和再辐射过程温室效应的形成机制:大气层中温室气体的浓度变化对地球温度的影响人类活动对温室效应的影响:二氧化碳排放、氟利昂使用等对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影响温室效应的后果: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等环境问题5.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大气保温作用的原理和温室效应的形成机制演示法:通过图示和动画展示温室效应的过程互动讨论:引导学生探讨人类活动对温室效应的影响和温室效应的后果5.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大气保温作用和温室效应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人类活动对温室效应的影响和温室效应后果的理解第六章:大气受热过程在气候系统中的应用6.1 教学目标理解大气受热过程在气候系统中的作用掌握大气受热过程对气候系统的影响了解大气受热过程在天气预报和气候研究中的应用6.2 教学内容大气受热过程在气候系统中的作用:能量平衡、气候带划分、气候类型形成大气受热过程对气候系统的影响: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事件、海平面上升大气受热过程在天气预报和气候研究中的应用:气温预测、降水模式、气候模型6.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大气受热过程在气候系统中的作用和对气候系统的影响演示法:通过图示和动画展示大气受热过程在天气预报和气候研究中的应用互动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大气受热过程在实际天气预报和气候研究中的应用案例6.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大气受热过程在气候系统中的作用和对气候系统的影响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大气受热过程在天气预报和气候研究中的应用的理解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分析实际天气预报和气候研究中大气受热过程的重要性第七章:大气受热过程与可持续发展7.1 教学目标理解大气受热过程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掌握大气受热过程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了解可持续发展在大气受热过程方面的实践案例7.2 教学内容大气受热过程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环境保护、能源利用、气候变化应对大气受热过程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生态系统破坏可持续发展在大气受热过程方面的实践案例:节能减排、清洁能源发展、生态补偿7.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大气受热过程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和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演示法:通过图示和动画展示可持续发展在大气受热过程方面的实践案例互动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大气受热过程与可持续发展的相互影响及应对策略7.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大气受热过程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和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可持续发展在大气受热过程方面的实践案例的理解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提出针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可持续发展策略第八章:大气受热过程与现代气象技术8.1 教学目标理解大气受热过程与现代气象技术的关系掌握现代气象技术在大气受热过程方面的应用了解现代气象技术的发展趋势8.2 教学内容大气受热过程与现代气象技术的关系:数据获取、数值模拟、预测准确性现代气象技术在大气受热过程方面的应用:遥感技术、气象卫星、全球定位系统现代气象技术的发展趋势:、大数据、云计算8.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大气受热过程与现代气象技术的关系和现代气象技术在大气受热过程方面的应用演示法:通过图示和动画展示现代气象技术在大气受热过程方面的应用案例互动讨论:引导学生探讨现代气象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其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影响8.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大气受热过程与现代气象技术的关系和现代气象技术在大气受重点解析本教案设计涵盖了大气受热过程的基本概念、太阳辐射的传播与大气层、大气吸收和反射太阳辐射的机制、大气受热的不均匀性和变化规律、大气保温作用与温室效应、大气受热过程在气候系统中的应用、大气受热过程与可持续发展以及大气受热过程与现代气象技术等十个章节。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掌握大气的温室效应、逆辐射等基本概念。
2.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加深对大气受热过程的理解。
3. 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树立正确的自然观。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大气的受热过程及温室效应。
难点: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大气层的结构图,引导学生思考大气的受热过程。
2. 讲解新课:(1)太阳辐射:介绍太阳辐射的波长、强度等基本概念,说明太阳辐射是大气的主要能量来源。
(2)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讲解地面吸收太阳辐射的原理,说明地面是地球大气的主要能量来源。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介绍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说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是地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原因。
(4)大气逆辐射:讲解大气逆辐射的概念和作用,说明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5)温室效应:介绍温室效应的概念和影响,说明温室效应是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原因。
3. 巩固练习:通过课堂练习、作业等方式,加深学生对大气的受热过程的理解。
4. 归纳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大气的受热过程及温室效应的重要性。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动画等形式展示大气的受热过程及温室效应。
2. 采用实验法,通过实验演示大气的受热过程及温室效应。
3. 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大气的受热过程及温室效应的影响。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 课堂练习:通过课堂练习题,检验学生对大气的受热过程及温室效应的理解程度。
2. 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3. 评价方式:采用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期末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大气的受热过程及温室效应的理解程度。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 多媒体课件:包括大气的受热过程及温室效应的相关图片、动画等。
《大气受热过程》详案
我们在第一节课时说了,必修一的学习可以解释很多生活现象,今天我们又可以解释哪些呢?比如为什么说高处不胜寒,海拔越高温度越低?为什么晴朗的天空是蓝色的,阴天是灰白色的?研学军训的时候你们喜欢阴天还是晴天?为什么晴天更晒呢?为什么晴天昼夜温差大于阴天?为什么说二氧化碳排放过多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今天这节课我们可以得到这些答案。
在第一章我们学习了,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会是一个冰冷的星球,太阳源源不断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有22亿分之一的太阳辐射能会到达地球表面。
但问题来了,太阳辐射能到达地表的过程中是畅通无阻的吗?别忘了地球外围有什么呢?一层厚厚的大气层,理论上从地面算起,非常高,几万千米。
地球的引力可以吸引大量气体聚集在地球周围,所以越往上走空气越稀薄,稀薄到一定程度我们就认为它没有了,和宇宙之间是没有界限的,这是一个过渡。
那我们把几万千米的大气做一个分层,这是有依据的。
我们发现,从地面往上走,温度随高度的变化呈现了一定的规律,我们看图,这是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图,横坐标表示温度,纵坐标表示高度,往右走表示温度越来越高,往上走表示高度越来越高我们可以看曲线的变化。
大概在1万千米以下,向上走但是向左走了,随着高度的上升气温逐渐降低。
这个规律是每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6度,而再往上随着高度上升气温又再升高。
所以很明显的我们可以大气做出分层。
1万千米以下我们叫他对流层。
往上的叫做平流层,再往上的统一叫高层大气层。
对流层和人类关系最密切,我们就生活在对流层的底部,为什么叫对流层呢?我们等一下会说到。
在接下来我们讲的大气指的都是对流层大气。
回到刚才所讲的,太阳辐射能在到达地表前,要穿过这层几万千米的大气层。
像人一样,我们穿过阻碍是要消耗能量的,所以大气层也会削弱太阳辐射的一部分能量,我们把这个过程叫做大气的削弱作用。
在太阳辐射能中按波长由短到长分为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这些光线经过大气时被大气削弱的情况是不一样的。
大气受热过程教案设计
大气受热过程教案设计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课题】大气受热过程【教学内容】地理必修Ⅰ(人教版)第二章第二节第一部分《大气的受热过程》【课型】新授课【课程标准】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课标分析】本节课的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而大气受热的主要过程可以用“太阳辐射及其作用----地面辐射及其作用----大气逆辐射及其作用”三个层层递进的过程来概括。
课标淡化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把重点放在地面从太阳辐射获得热量、大气从地面获得与保持热量的过程。
课标中的行为动词“说明”属于理解的知识水平,了解大气受热,需要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即导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
太阳辐射是大气根本的热源,地面(包括陆面和海面)是大气直接的热源。
学习和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需要借助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其中,大气逆辐射及其作用是需要重点阐述的基本原理,学习大气受热过程是在为理解大气运动奠定基础。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给了“图2.9大气的受热过程示意”和“图2.10地球和月球表面辐射过程比较示意”两幅图,以图表的形式具体阐述课标“大气受热过程”。
图2.9放在正文部分,详细解释了“太阳辐射使地面增温”和“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温”这两个受热过程。
而“大气逆辐射及保温作用”这一过程,以图2.10的形式,用三个小问放在活动内容呈现,既具有延伸性,也体现了学生思考逐步成熟的过程。
既完成了课表要求的内容,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
作为知识铺垫,说明物体温度越高,向外辐射能量的能力越强,辐射出光线的波长越短。
比较太阳表面温度和地面温度不难知道两种辐射的波长差异,这可以让学生自学完成。
另外,和上一版本人教版教材相比较,对于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等不同波段辐射的表现形式不提及。
散射作用及其现象也予以删除。
把精力更加集中在“大气受热过程”这一整体上。
本节课对学生学习能力要求较高,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相关能力集中训练的机会。
大气受热过程分析突出了逻辑推理能力,而在这个分析过程的同时又要把相关原理同生活中的具体现象结合起来,在运用中形成能力。
2.3.1大气的受热过程优秀教学案例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评价,让学生互相评价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过程与方法的应用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体现,为学生提供反馈意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遥感图像展示我国西北地区地表温度分布,引导学生关注地表温度差异,激发学生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好奇心。
1.创新的情景创设:本案例以我国西北地区的遥感图像作为导入,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地表温度分布,激发了学生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兴趣。通过创设实际应用情景,如城市大气受热过程改善,使学生体会到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本案例通过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大气受热过程的基本原理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结合实际案例,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大气受热过程在农业生产、城市发展中的应用,培养了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问题导向
1.设计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大气受热过程的基本原理,如“大气是如何吸收太阳辐射能量的?”“反射和散射作用有何区别?”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大气受热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如“大气受热过程如何影响气候?”“大气温度与下垫面特征的关系是怎样的?”
3.结合实际案例,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大气受热过程在农业生产、城市发展中的应用,如“如何通过调节大气受热过程来改善农业产量?”“大气受热过程在城市热岛效应中的作用是什么?”
(三)小组合作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教案:大气的受热过程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a.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其原理;b.掌握大气的温度分布规律;c.理解大气层的结构和特点;d.能够分析大气受热过程对气候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a.通过课堂讲解和讨论,引导学生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b.利用图片、图表等辅助工具,帮助学生理解大气的温度分布规律;c.进行小组讨论和实际观察,让学生感知大气层的结构和特点;d.利用实例分析大气受热过程对气候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培养学生对大气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b.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关注气候变化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大气的受热过程a.太阳辐射和地球表面的辐射;b.大气的吸收、散射和反射;c.热平衡和热传递过程。
2.大气的温度分布规律a.纬度和季节的影响;b.海陆分布的影响;c.气流和洋流的影响。
3.大气层的结构和特点a.对流层;b.向上延伸的上层;c.向下延伸的下层;d.特殊大气层。
4.大气受热过程对气候的影响a.气候类型的分布;b.温带气候和热带气候的比较;c.气候变化的原因和趋势。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a.利用图片或实际场景引入,激发学生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兴趣;b.提问:你们对大气的受热过程有什么了解?2.理论讲解(30分钟)a.通过教师的讲解和辅助工具展示太阳辐射、地球表面辐射及大气的吸收、散射和反射;b.讲解大气层的结构和特点,并结合图表帮助学生理解温度分布规律。
3.实例分析(20分钟)a.提供一些实例,让学生分析大气受热过程对气候的影响,例如:为什么赤道地区气温高,极地地区气温低?b.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4.实地观察(30分钟)a.带领学生到校园或附近地区进行实地观察,感知大气层的结构和特点;b.学生进行观察记录,回到教室后进行数据整理和讨论。
5.总结与反思(10分钟)a.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对学生进行拓展问题的提问,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b.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反思,总结学习成果和不足之处。
3.2 大气的受热过程 教学设计
3.2《大气受热过程》教学设计【课标】运用示意图,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并解释相关现象。
【学习目标】1.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2.理解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与大气受热过程的关系。
3.认识全球变暖是最紧迫的大气环境问题,树立解决环境问题的责任感。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对影的课标内容是“运用示意图,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并解释相关现象。
”大气的受热过程,实际上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学生需要掌握大气的热源,以及大气是怎样受热的。
本节围绕两块相互联系的内容展开,意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教材从“霞”这一现象的观测引出散射等削弱作用,运用图示揭示了太阳辐射是如何被大气吸收、散射和反射而最终到达地面的,并采用活动的方式对地面性质与反射率的关系进行了探究;二是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教材利用示意图展示了太阳辐射被大气削弱到达地面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解释了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
“温室效应”及其作用与实际生活关系密切,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内容之一。
【教学重难点】本节内容比较抽象,分析大气受热过程的各个环节对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要求较高。
教师在教学中垚将原理分析与生活中的具体现象结合起来则更容易让学生理解。
本节的教学重点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这是大气受热过程中两个密切相连的环节,学生掌握之后能更好的理解其他地理现象。
本节的教学难点是大气保温作用的原理,这是因为学生缺少相应的物理学知识,学习障碍比较多,容易混淆概念。
动态、系统的认识和分析大气的受热过程,形成综合思维。
2.通过观察和实验,理解大气的保温作用,并能运用这一原理解释相关地理现象,提升地理实践力。
3.根据所学知识和原理,了解温室效应对人类生产活动的积极意义,关注全球变暖问题,增强环保意识,树立人地协调观。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活动探究法、讲授法【教学设计】【问题导入】为什么我们的天空有时是蔚蓝色的,有时是红色的,有时又是灰白色的……太阳越接近地平线,朝霞、晚霞的颜色就越红,这又是为什么呢?谚语说“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有道理吗?日出前的黎明、日落后的黄昏,以及阴天,天空为什么仍是明亮的?月球基本上没有大气,赤道处中午高达127℃,晚上最低达-183℃。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教案标题: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目标:1.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掌握大气受热的几种方式以及其特点;3.理解大气受热对天气变化的影响;4.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天气现象。
教学重点:1.大气受热的几种方式;2.大气受热对天气变化的影响。
教学难点:1.大气受热方式的原理和特点;2.大气受热对天气变化的具体影响。
教学准备:1.多媒体设备;2.实验工具和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引发学生对天气现象的思考,提出问题:为什么天气会变化?2.粗略解答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大气的受热过程。
二、概念讲解和示意图(10分钟)1.讲解大气的受热过程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通过示意图展示大气受热的过程,包括辐射、传导和对流。
三、辐射的受热方式(20分钟)1.讲解辐射的概念和原理。
2.通过实例解释辐射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3.运用多媒体设备展示辐射的示例和应用场景。
四、传导的受热方式(20分钟)1.讲解传导的概念和原理。
2.通过实验演示传导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3.运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传导的示例和应用场景。
五、对流的受热方式(20分钟)1.讲解对流的概念和原理。
2.通过实验演示对流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3.运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对流的示例和应用场景。
六、总结和归纳(10分钟)1.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大气受热方式的重要性。
2.解答学生可能存在的疑问。
七、拓展活动(10分钟)1.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观察和调查,了解大气受热对天气变化的影响。
2.提供相关资料和资源,让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索。
教学反馈:1.出示练习题,让学生回答与本课内容相关的问题。
2.布置小组作业,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有关天气变化的调研,并撰写报告。
教学延伸:1.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或图书馆查找更多有关大气受热和天气变化的知识,拓宽视野。
2.鼓励学生参与科技活动,例如建立小气象站,实时观测与记录天气变化。
教学评价:1.教学过程中,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大气的受热过程学案-【经典教育教学资料】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学案第一节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第一学时大气的受热过程【课标要求】运用图标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学习目标】1、能够通过实例,了解大气的热源。
2、运用示意图,说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3、学会简要绘制示意图,理解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的原理。
【学习重点、难点】重点:大气的受热过程;难点:大气的保温作用。
【学习过程与体验】活动一:读书、分析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的三种形式(阅读教材P2图文)(1)连线:将下面相关内容连线。
削弱作用参与的大气成分作用特点吸收作用 A臭氧吸收红外线B二氧化碳、水汽吸收紫外线反射作用 C空气分子、细小尘埃使一部分太阳辐射返回宇宙空间散射作用 D云层、较大颗粒尘埃使一部分太阳辐射改变方向(2)填空:将上小题中字母ABCD填入下图中的合适位置。
活动二:动手在下图中绘出大气的保温过程。
(阅读教材P3图文)【资料】地球上如果没有大气将会是什么样子?如果没有臭氧层,紫外线等有害射线就会长驱直入,地球上的所有生命都将面临威胁和毁灭。
地球上如果没有大气,空气中也没有水汽,就不会成云致雨;地球上没有水,那将是遍地的沙漠。
如果没有空气的反射、折射和吸收,太阳一出来就会像划火柴一样突然明亮起来,将以刺眼的光炙烤着大地。
而日落时又如灯光突然熄灭而变得黑暗,地球温度会变得异常寒冷,使人无法承受。
地球上如果没有大气,那么宇宙物体不会由于摩擦生热而自燃,地球受撞击频率加大,一些流星就会撞击地球,在地球上也不可能生活。
……第4单元比例1.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第3课时解比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能力目标: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体现解比例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情感目标: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及情感、价值观的发展。
【教学重难点】重点: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人教版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人教版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人教版【引言】大气的受热过程是气候形成和变化的重要因素。
本教案旨在通过理论讲解和实验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对气候的影响,并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第一部分:理论讲解】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结构1. 大气的组成说明:大气主要由氮气、氧气、稀有气体和水蒸气组成,其中氮气和氧气的比例分别约为78%和21%。
2. 大气的结构说明:大气可以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和外层等层次,各层具有不同的特征和作用。
第二节:大气的受热过程1. 日照和地面吸收热量说明:太阳辐射在大气层中的云、气体和颗粒物的散射和吸收;地面受到太阳辐射后,会吸收部分热量。
2. 热对流和热辐射说明:热量通过热对流和热辐射的方式在大气中传递和分布,其中热对流是主要的传热方式。
3. 热量在大气中的再分配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导致热量在不同高度和地区的再分配,形成了气候带和气候现象。
第三节:大气的受冷过程1. 大气的辐射冷却说明:夜晚,地表向大气辐射出热量,使大气温度下降。
2. 大气的传导冷却说明:大气层之间的传导会导致温度的下降,其中上层较冷的空气向下传导。
【第二部分:实验演示】第一节:日晷的使用说明:通过观察日晷的指示和太阳的位置,让学生了解太阳的直射角随时间的变化。
第二节:温度计的使用说明:使用温度计测量不同地区和高度的温度,让学生感受大气温度的变化规律。
第三节:气象球的制作和使用说明:制作气象球,并观察气象球的漂浮高度,了解大气的密度和温度的关系。
【第三部分:学习总结】通过理论讲解和实验演示,学生应该能够:1. 了解大气的组成和结构,掌握大气层次划分的原则;2. 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受冷过程,认识大气对气候的影响;3. 掌握使用日晷和温度计的方法,能够观察和记录相关数据;4. 制作气象球,并应用气象球观察和分析气象数据。
【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理论讲解和实验演示相结合的方式,旨在提高学生对大气受热过程的理解和实践能力。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第一篇: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大气的受热过程”一.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读图和画图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保温作用,记住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2.能力目标: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某些自然现象的产生原因、解答相关问题三.内容分析:“大气的受热过程”所揭示的原理具有乘上启下的意义,一方面可以解释上章大气垂直分层的若干问题(大气垂直分层气温变化规律),另一方面是本章学习的基础,理解和巩固了近地面大气热源主要来自地面的认知,可为后面学习“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奠定基础。
本课学习起点为物体辐射波长与温度之间的关系,根据此原理首先区别太阳辐射、地面辐射与大气辐射的波长;大气不同成分对各种辐射能的不同作用是学习的基础,而教材缺失了该部分知识,需要给学生补上;学习的落脚点是“气温”,需要明确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热源问题等,并以地球表面各地获得太阳辐射能量差异而导致各地气温差异,从而引起大气运动为引子为“热力环流”的学习作铺垫。
四.学情分析:做好三点知识铺垫:物体温度与辐射波长的关系、太阳辐射能分布特点、大气组成成分及其在大气受热过程中所起的主要作用,例如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水汽和固体杂质对云雾形成的关键作用等。
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之间的过程与关系,以及大气的根本热源与主要热源的联系与差异等,这些在新授课中对学生来说比较容易搞混。
因此,结合教学过程通过“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的顺口溜等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和区别学习关键点。
P28 图2.1“大气的受热过程”蕴含本课学习核心知识原理,是学习重点,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并将“大气的受热过程”示意图转化为板书简图,要求学生同步在笔记中画简图再现原理过程。
其他知识如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散射作用示意图和温室保温作用示意图,穿插在相应环节,补充说明核心原理四、五、教学过程:新课引人:对比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和地球表面平均温度,引出本课学习“地球大气” 【第一步】呈现原理示意图:展示视频课件“大气的受热过程”(原课件名称为“大气的保温作用”),为便于学生观察,连续播放一次后,第二次分步骤播放:太阳辐射几乎穿透大气层到达地面;地面获得太阳热量后,以地面辐射的形式向外传播热量;但在穿越大气层时受到大量截留,几乎没能穿透大气层。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公开课教案地理组范XX课题: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第一课时)课型:复习课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课标解读:1、大气受热过程:本段核心结论“地面是低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应阐明以下内容要点:(1)太阳辐射能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2)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的过程;(3)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被地面吸收而使地面增温,同时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4)结论: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并能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过程与方法:遵循传统的认知规律,以图片以及生活中的事例引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与学生共同探索,最终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大气运动的学习,理解常见的自然现象,从而建立科学的自然观教学重点:大气受热过程及其应用,热力环流形成过程教学难点:大气的保温作用,气温、气压、高度三者的关系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讨论分析法、问题探究法。
教学用具:地图。
教学过程:(导入)复习引入,学生总结知识点,老师点拨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图像演示大气的受热过程,结合课本内容让学生分组讨论以下内容:(1)大气的受热过程包括哪几个环节?(2)大气的增温原理是什么?(3)空中离太阳更近,气温为什么比地面大气低?(4)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有什么区别?(小组汇报、交流,教师激励性评价)2、师生总结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削弱作用大气的保温作用3、活动探究:A小明家的农田3个月后就被征用了,但他想再抢种一季胡萝卜(需3个多月才能收成),有同学给他建议盖上一层塑料薄膜,你认为这种方法可行吗?为什么?B冬天北方农民在农田燃烧柴草,为什么?C十雾九晴的原因?(课堂练习)1下图为“大气热力作用相互联系示意图”,图中所代表的内容分别是(A)A大气的削弱作用大气逆辐射B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C大气的保温作用大气辐射D 大气的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2下图中几种情况,昼夜温差最大的是(C)(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大气受热过程教案设计三篇
大气受热过程教案设计三篇大气受热过程教案设计1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前部,主要内容是大气的受热过程中的能量的传递流动及其带来的影响和效应。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与前一章宇宙中的地球及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等相呼应,又对后面的大气运动、大气环流、气压带和风带、天气和气候等的形成提供了基础和铺垫的作用。
大气的受热过程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能量传递过程,教材对于这部分内容所呈现的资源非常少,只有两段文字和一幅图。
仅用教材的资源学生很难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要合理补充。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大气保温作用及基本原理,分析具体的地理现象,解释具体地理问题等。
二、学情分析由于本节内容对于高一同学们来说是比较陌生的,而且专业名词较多(如地面反射、大气逆辐射、长波辐射、短波辐射等)这对于高一学生来讲是一个难点,所以不宜以平白直叙讲解的方式来教授。
可以将复杂的过程分解为几个简单的过程分别图示讲解,这样同学们比较容易接受。
又由于本节内容主要是比较抽象的空间能量传递的过程,所以用图示法和演示法来教授是很好的方式。
另外高一同学的思维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可以用拟人或者比喻的方式来解释引导。
如可以讲太阳、地球、大气比作小人,将能量的传递和吸收比作吃饭获得能量。
另外要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同学们对于新知识“看的着”、“摸得到”。
三、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生通过学习大气的受热过程,能画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2)学生能说出太阳辐射、地面辐射与大气受热过程之间的关系,明确地面才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3)学生能够利用本节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
过程与方法:(1)利用图表法引导学生利用大气受热示意图等图表进行识图和绘图,培养学生图形分析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2)通过拟人、比喻等形象生动的讲解法,学生能从新的角度对地理事物进行从新认识和体会。
(3)运用理论结合实践的方法,通过学习本节内容,学生能够解决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准确表述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与大气受热过程的关系。
2.通过对“大气的受热过程”的理解,提高用地理原理解释地理现象的能力。
3.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以及大气的保温作用。
2.教学难点:理解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并能够解释常见的地理现象。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播放藏民生活的视频,提问:视频中展示了藏民怎样的穿衣习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习惯?2.揭示课题:《大气的受热过程》。
(二)新课讲授1.太阳辐射展示《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示意图,提问: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的过程是怎样的?(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的时候,部分被大气吸收、反射或散射,大部分到达地面)总结:太阳辐射属于短波辐射,大部分能够到达地面,被地面所吸收。
所以,太阳辐射是地面的直接热源,这个过程可以称之为“太阳暖大地”。
在这个过程中大气对太阳辐射起削弱作用。
2.地面辐射引导学生继续读图,提问:太阳辐射到达地面之后,地面做出了什么样的反应?(地面在接受到太阳辐射增温的同时会向外进行长波辐射,近地面大气在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后会增温)总结:地球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得较少,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而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得却比较多,地面辐射放出的绝大部分热量能够被大气截留下来,所以,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这个过程可以称之为“大地暖大气”。
3.大气逆辐射引导学生再次读图,提问:大气吸收地面辐射之后,会出现什么现象?(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除一少部分向上射向宇宙空间外,大部分向下射向地面)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完成“活动”中的两个问题:(1)大气逆辐射的存在,对地面有什么作用?如果用“大气保温作用”概括,你认为合适吗?(大气逆辐射把热量传给地面,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可以用“大气保温作用”概括,是合适的)(2)根据月球表面和地球表面受热过程比较图分析,为什么月球表面昼夜温度变化比地球表面剧烈得多?(大气逆辐射使大部分太阳能量被保留在地球。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必修第1册第二章第一节大气的受热过程。
主要学习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这三个过程中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及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2.学情分析学生学习本课内容是在掌握了太阳高度对太阳辐射强度的影响,还有生活上对阴天、晴天温度的感受上,通过设计、讨论等活动提高了学生学习热情,学习兴趣很浓,学习障碍是大气逆辐射的理解,以及晴天的晚上温度比阴天晚上低的原理。
3.设计思想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帮助者。
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实验、讨论交流、争论答辩等形式进行学习,从而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4.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
(2)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3)了解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来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来理解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提高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和分析、判断的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现象的愿望。
5.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大气的削弱作用及保温作用6.6.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教活教学活动学内容 学 环节 动时间 教师 活动 学生 活动设计意图太阳辐射一、导入新课1-2分钟问:屏幕上两种图标表示的天气状况分别是? 问:晴天、阴天,你觉得哪种天气情况比较热? 联系生活实际感受自主回答生活例子便于理解 二、过渡 , 回顾上一章知识点4分钟 1.问:我们地球上的热量是谁给的? 课件演示图片2.问:1、太阳的能量以何种方式传到地面? 2、太阳辐射包括哪几类电磁波? 3、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在哪个光区? 4、我们肉眼能看到的大部分是哪种电磁波? 课件演示图片3.问:A 、B 两种情况下,地面得到太阳辐射强度是否一样?4.(过渡)太阳辐射经过厚厚的大气层会被大气削弱,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减少。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掌握大气层的分布、温度变化和大气的循环运动。
2. 能力目标:能够解释大气温度的变化原因,描述大气的循环运动和其对气候的影响。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提高对大气环境的重视。
二、教学内容1. 大气层的结构和分布2. 大气温度的变化原因3. 大气的循环运动三、教学重点1. 大气温度的变化原因2. 大气的循环运动四、教学难点1. 解释大气温度的变化原因2. 描述大气的循环运动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的方式介绍大气的受热过程,让学生了解大气层的结构和分布,温度的变化原因以及大气的循环运动。
2. 实验演示法:通过实验演示来加深学生对大气受热过程的理解,例如通过加热和冷却物体来观察温度变化。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 向学生提问:你知道大气是怎样受热的吗?有哪些与大气受热相关的现象?2. 学生回答问题。
二、讲解大气层的结构和分布(15分钟)1. 讲解大气层的划分:对外面空间来说,从地面向上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区、热层和外热层等。
2. 介绍大气层的分布:对流层是地球大气层中最低的一层,占据着地球大气层总的近九成,是人类活动和大气现象发生的重要层次。
三、讲解大气温度的变化原因(20分钟)1. 太阳辐射:地球接收到来自太阳的热辐射,并将其部分吸收,部分反射,使得地球温度不断增加。
2. 地面辐射:地面吸收到的太阳辐射能够通过导热传导和对流传递至空气中,使得空气温度升高。
3. 大气层的上部辐射:大气层中的某些物质能够将热辐射吸收,使得大气层的温度升高。
4. 水汽的吸收:地球表面的水汽能够吸收部分太阳辐射,使得水汽中的分子能量增强,从而增加水汽的温度。
5. 人类活动:工业、农业等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废气、废水等能够改变大气的温度。
四、讲解大气的循环运动(20分钟)1. 热对流运动:由于大气的受热不均匀,形成了大气的对流运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气的受热过程
师:上课之前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同学们请看屏幕:这是藏族姑娘,右边是南充的美女,都一样是妙龄少女,为什么会产生那么大的肤色差距呢?
生:略
师:青藏高原海拔高,云层稀薄,太阳辐射较强;四川盆地阴雨蒙蒙,辐射较弱,那问题就出来了:为什么云层的厚度会影响地面接收到的辐射强度呢?
生:略
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进入这一节的内容:第二章第一节:大气的受热过程,同学们把书翻到28页。
同学们请看屏幕,这是我们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1.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 掌握大气的受热过程中的两个作用: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
3. 能够运用受热过程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现象
师:大家刚刚读了一遍课本了,现在来看一下这几道题:
1 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_______
2 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________
3 为什么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
生:回答问题
师: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这个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我们吃食物,用的物品,有的是直接来自植物的光合作用固定下来的,
有的是植物在长期的地质作用下并经过人类的加工而形成的,这些都离不开太阳辐射。
第二题等会我们会详细的讲解,这里就不多说了。
第三题呢?同学们请看到28页下面的注释。
师:大气的受热过程可以分为削弱过程和保温过程,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详细的了解一下这两个过程。
师:首先来看大气的削弱过程,这里有一个问题:太阳辐射照射到地球的时候能不能100%到达地面,为什么?
生:略
师:对,大气会对太阳辐射有吸收、反射、折射等,这些作用会削弱太阳辐射,大部分的太阳辐射到达地面,使地面增温,我们可以用“太阳暖大地”来概括这个过程。
我们现在来看一下太阳辐射的波谱图,其中有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三种。
吸收紫外线的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臭氧,红外线主要是被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各种光都可以发生反射,主要的参与成分是云层和较大的尘埃,在空气分子、尘埃和雾滴的作用下,蓝紫光很容易被散射出去,这就是晴朗的天空为什么呈蓝色的原因了。
师:为什么晴朗的天空呈现蓝色?刚刚已经说过原因了,现在想请一位同学来分析一下。
生:略
师:地球吸收热量之后是不是就一直把热量留在地面?
生:略
师:不对,是吧。
因为任何物体都会向外辐射能量,同样,地面也不
例外:地面在吸收太阳辐射之后,又以长波辐射向外传递热量,一部分的辐射射向宇宙空间,一部分被地球大气吸收,大气在吸收了地面辐射之后温度升高,这个过程我们把它称为“大地暖大地”,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大气的主要热源是什么?
生:略
师:对,大气的主要直接的热源就是地面,大气在增温之后会向外辐射热量,射向宇宙空间的称为大气辐射,相反的,射向地面的称为大气逆辐射,这个过程我们同样可以用“大气还大地”这五个字来概括这个过程,这就是整个大气的受热过程。
首先是太阳辐射使地面增温,地面增温后向大气辐射能量,大气增温后并向外太空和地面辐射热量。
现在大家先来看一下这道题:1、从数量上看D<A的原因是?2、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的主要环节是?
生:略
师:大气的吸收和反射削弱了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
师:这是刚才给大家提的一个问题:为什么云层厚度会影响地面接收到的辐射强度?现在同学们可以得出答案了吗?
生:略
师:云层厚的时候会使更多的太阳光被反射出去,照射到地面的光照就减少了,因此辐射较弱,因此青藏高原的蓝天白云使这里的辐射强烈;四川盆地相比辐射较弱。
问题又来了,刚刚我们说青藏高原辐射强烈,可是大家有没有听过这么一句话:“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这句话反应的是青藏地区的昼夜温差大,这又是为什么
呢?
生:略
师:白天,青藏地区辐射强烈,温度比较高,但到了晚上,由于云层稀薄,大气的逆辐射弱,地面降温很快,因此形成了这样的现象。
师:不只是在地球上会这样,在月球也存在这样的现象。
月球表面温度在白天可以高达127摄氏度,晚上却降至-183摄氏度,而我们地球的地表昼夜温差只有50摄氏度,其中原因到底如何,同学们请看课本29页的活动题,大家先根据后面的题分析一下,等会请同学来回答。
生:略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月球上,由于没有大气存在,在白天的时候太阳辐射没有被吸收,月面的温度升得很高;晚上,由于没有大气的保温作用,气温降得很低。
而地球由于存在大气,白天到达地面的部分太阳辐射被削弱,气温不会很高;晚上则由于大气的逆辐射现象使地面温度降得不至于太低,最终的结果是月球的昼夜温差比地球高的多。
师:其实生活中有很多现象是与大气的受热过程有关的,比如说“霜冻”,霜冻一般发生在晚秋和寒冬晴朗的夜晚,这是由于晴朗的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弱。
在农业上,一般可以用人造烟雾来预防霜冻。
这个在古代就有记载,这是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里面就记载到在晴朗又寒冷的晚上,
师:下面同样是与农业的生产有关的一个问题:这是玻璃温室,利用
玻璃温室可以提高农业产生条件,生产反季节果蔬,其中应用了什么原理呢?
生:略
师:塑料薄膜与玻璃对太阳短波辐射几乎是透明的,太阳辐射可以大部分进入。
但对地面辐射却不透明,长波辐射很少能通过。
它们隔绝了室内与外界空气的热量交换,外界热量能进入室内,室内热量却很少散失,从而使太阳辐射得到充分利用。
师:还有一个自然现象相信大家已经了解过,海拔达到一定高度的高山上一般都会有积雪,它的温度变化规律是:海拔升高100米,温度降低摄氏度,谁知道这是为什么呢?
生:略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近地面是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所以在距离地面比较近的地方温度比较高,距离远的地方温度比较高,也就是随着海拔的升高,温度会降低,这与对流层的特点是一致的。
大气可以分为三层: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其中对我们影响最大的就是对流层,随着海拔的升高,对流层的温度是会降低,因此海拔较高的山一般都会有积雪。
平流层和高层大气大家就了解一下就可以了。
师: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这节课的内容:大气的受热过程分为两个:削弱过程和保温过程,削弱过程主要是通过吸收、反射、散射三个作用实现,其中的参与成分大家也要记一下。
保温过程主要是大气逆辐射,这个过程会受到云层厚度,尘埃等的多少的影响。
整个大气的受热过程可以概括为:太阳暖地面——地面暖大气——大气还地面。
具
体点讲是太阳辐射使地面增温,增温后的地面向大气辐射热量,大气吸收热量后又把辐射还给地面。
其中还有两点要注意的是:1 太阳是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2 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热源。
师:现在还有点时间,我们来看几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