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总规产业布局
六安市十三五工业主导产业发展规划
六安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016年3月
前言
第一节规划依据
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坚持工业化和城镇化双轮驱动、大力实施工业化核心战略、坚持绿色发展的总体要求,根据国家、省、市关于“十三五”规划的相关精神,结合我市工业发展实际,编制本规划。主要依据如下:
1.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2010-2020)
第一章六安市工业发展现状和“十三五”形势分析………………………01
第一节六安市工业发展现状………………………………………………01
第二节“十三五”工业发展面临的形势……………………………………03
第二章“十三五”发展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06
第一节指导思想…………………………………………………………06
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依托1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0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4家省级创新型企业、19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到2015年,我市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108家,发明专利累计授权量达516件。一批技术含量较高的新产品、新技术开发成功,如博微长安岸对舰低空雷达、保威特梭重型剑杆织机、长江电工大型海缆加工设备、恒源机械水工环保设备、应流集团核电级关键阀门铸件、星瑞齿轮双离合自动变速器(DCT)关键零部件等。
三、破解要素瓶颈…………………………………………………20
四、优化发展平台…………………………………………………22
五、扩大有效投入…………………………………………………22
第一章 六安市工业发展现状和“十三五”形势分析
第一节 六安市工业发展现状
“十二五”以来,六安市工业经济保持了较快发展态势,工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取得了重大进展。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六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的意见-六政〔2016〕87号
六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的意见正文:----------------------------------------------------------------------------------------------------------------------------------------------------六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的意见六政〔2016〕87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示范园区管委,市政府有关部门、有关直属机构: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是推进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的强大动力,是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壮大、结构提升、集约集聚的突破口,也是加快建设幸福六安的重要任务。
根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的意见》(皖政〔2015〕48号)和《中共六安市委六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六发〔2015〕13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提出如下意见:一、构建产业集聚新格局根据各县区产业基础和特色优势,坚持因地制宜、因业布局、因时施策,加快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协调共享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新格局。
到2020年,打造一批在相对集中的区域,汇聚产业配套完备、创新优势突出、区域特色明显、规模效益显著的产业群体,力争建成10个左右市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
全市基地工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元,其中高端装备制造基础零部件、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的5个左右基地产值突破百亿元,力争2个以上基地列入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
初步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新体系。
二、严格基地申报条件坚持“立足现有、放眼前沿、市场引领、政策支持、集聚发展”的原则,根据高水平起步、高标准要求,按照产业领域、产业基础、龙头企业、创新能力、支撑项目、绿色发展等6个方面条件,在现有各类园区中比选确定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以下简称基地)。
六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六安市郊区蔬菜产业化十一五发展规
六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六安市郊区蔬菜产业化十一五发展规划的通知【法规类别】宏观经济体制改革【发文字号】六政办[2006]14号【发布部门】六安市政府【发布日期】2006.03.01【实施日期】2006.03.01【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P10六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六安市郊区蔬菜产业化十一五发展规划的通知(六政办[2006]14号)金安区、裕安区人民政府,叶集试验区管委会,市政府有关部门、有关直属机构:经市政府同意,现将《六安市郊区蔬菜产业化“十一五”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按照规划要求,制定具体实施方案,认真抓好落实。
二○○六年三月一日六安市郊区蔬菜产业化“十一五”发展规划(六安市农业委员会)“十五”期间,我市蔬菜产业基地面积稳步增长,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品牌认证扎实有效,检测监管力度加大,产品质量逐步提高,科技兴菜步伐加快,蔬菜产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为适应六安建设中等城市需要,进一步加快郊区蔬菜产业化进程,特制定六安市郊区蔬菜产业化“十一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一、发展目标1、基本思路。
以增加农民收入和保障城市供应为目的,以满足合肥城市经济圈和“长三角”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质量安全为核心,坚持“扬长避短,体现特色,增加投入,快速发展”的原则,突出抓好基地、加工、营销三个环节,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强力推进蔬菜产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全面提升蔬菜产品的附加值,使蔬菜产业逐步成为金安区、裕安区和叶集试验区辐射范围广、科技含量高、竞争力强的支柱性产业。
2、目标任务。
通过5年的建设和发展,逐步实现蔬菜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格局。
建成郊区六大商品菜生产基地,年递增蔬菜基地2万亩,到2010年郊区蔬菜基地面积达20万亩,其中食用菌120万平方米;无公害蔬菜占90%,有机、绿色蔬菜占10%;总产量100万吨,蔬菜产值占种植业产值的50%左右;蔬菜加工比重达20%,科技对蔬菜生产的贡献率达65%左右;培育商品菜品牌3-5个;新扩建设4个专业批发市场,建成年蔬菜加工能力达5000吨加工企业1-2个,逐年提升蔬菜产业整体素质和效益。
(完整word版)六安控制性详细规划通则
六安市控制性详细规划通则(草案)六安市城乡规划局六安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二〇一五年四月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建设用地第三章管理单元规划第四章开发强度第五章建筑间距第六章建筑退让第七章城市绿地与生态第八章建筑与景观风貌第九章公共设施第十章道路交通第十一章市政设施第十二章地下空间及综合防灾第十三章附则附录A 名词解释附录B 计算规则附录C 高层建筑日照分析规则附表:六安市建筑物配建停车指标一览表第一章总则1.1制定目的为加强城乡规划管理,有效引导和调控城市建设开发,并为六安市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控规”)的编制、审批与实施提供技术支撑和标准依据,根据国家及省、市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通则。
1.2 编制依据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安徽省城乡规划条例》、《安徽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规范》等国家和省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及《六安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为依据。
1。
3 适用范围本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城乡规划编制、城乡规划管理及各项建设工程在满足有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规范的同时,还应符合本通则。
本市各县(区)可参照执行。
1.4 编制组织六安市控规体系分为“控规通则”、“管理单元规划”及“地块控规”三个层级。
“控规通则"是有关城市建设开发的整体性控制与引导。
“管理单元规划"是以划定的城市管理单元为基础,主要确定各单元的主导功能、建设总量及人口容量,落实城市总体规划、各类专项规划的强制性公用和公益设施。
“地块控规”则是在“控规通则”和“管理单元规划”指导下,根据城市建设时序、市场开发需求等,分期、分批编制的控规.第二章建设用地2.1 用地分类用地分类划分,按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的规定执行,包括城乡用地分类、城市建设用地分类两部分。
2.2 城市建设用地适建范围为保障用地性质的主导用途,避免功能混杂,应按2-1表中适建比例、适建范围的规定进行控制。
六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1996—2010)
六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6——2010)一、土地资源利用状况二、土地利用的目标和方向三、土地利用结构四、土地资源保护五、土地整理与开发复垦六、重点建设项目规模、布局和规划指标分解七、土地利用分区八、实施规划的政策措施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加强对土地利用的宏观控制和规划管理,统筹安排各业用地,对农地和非农地实行严格的用途管制,促进土地使用者科学、合理、充分、高效地利用土地资源,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为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土地资源保障。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和中发[1997]1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通知》关于各级政府“认真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修订和实施工作”的要求,必须对第一轮《六安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1-2000)进行修订。
本次规划的主要任务是提出规划期内土地利用的总体目标、基本方针及分区土地利用指导方针,统筹安排各业用地,协调各部门用地需求;分解规划确定的各类用地控制指标,重点是耕地保有量、建设占用耕地控制量及补充耕地量指标,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土地整理、开发、复垦区域分布及重点建设项目的布局;合理确定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及范围,安排好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措施。
本规划以1996年为规划基期年,2010年为规划目标年,2000年为近期规划目标年,并展望到2030年。
一、土地资源利用状况(一)土地利用结构与分布全市土地总面积1840117.36公顷,人均拥有土地资源2855平方米,居全省个地(市)第2位和第4位。
其中农用地1519017.6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建设用地190402.96公顷,占10.35%,两者之比为7.98:1,未利用土地公顷,占7.10%。
已利用土地与未利用土地之比为13.1:1。
各类用地结构与分布如下(详见附表一)。
1.农用地结构与分布⑴耕地。
六安市新安镇总体规划
壹 规划背景
近期:2008——2015年
规划年限
远期:2016——2025年
壹 规划背景
新安镇社会经济发展的总目标: 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经济实力快速提升,积极融入六安市新一轮总体规划框架中去,城镇环境基础设施改良,人民的生活质量水平改善,成为裕安区的领头军,
壹 规划背景
主要指标: l 新安镇总人口 13.5万人 l 镇区总人口 7.54万人 l 城镇化水平 55.8% l 人均建设用地 100㎡/人 l 人均绿地 23.7㎡/人 l 人均道路面积 11.2㎡/人 l 人均生活用水量 200升/人·日 l 人均生活用电量 1000千瓦时/年 l 供水普及率 100% l 电话普及率 40部/百人 l 大气环境质量 城镇达到二级标准 农业生态观光区达到一级标准 l 污水处理率 95% l 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100% l 环境噪声平均值 50分贝
玖 城镇近期建设规划
镇区近期建设规划图
拾 城镇建设管理准则
一、1、在城镇规划区范围内的土地、山林、河流等均有城镇人民政府统一管理,任何组织和个人新建、扩建、改建需要使用规划区土地 包括地上、地下、水域 ,必须向城镇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选择申,严格按照一书两证制度执行,依法加强土地审批手续, 2、本规划按不同用地对城镇整体利益与公共利益影响的重要程度,依据国家用地分类标准,将城镇用地分为三类:即强制性用地、控制引导用地、灵活选择用地, 二、强制性用地 1、镇域内必须控制开发的地域,包括:湿地、水系保护区等生态敏感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地下矿产资源分布区, 2、城镇建设用地,包括:规划期限内城镇建设用地的发展规模、发展方向,根据建设用地的发展规模、发展方向,根据建设用地评价确定的土地使用限制性规定;城镇各类绿地的具体布局,
六安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
六安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2008-2020)(一)、城镇体系规划1、规划范围规划范围为六安市行政辖区,即五县、两区以及六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叶集改革发展试验区,总面积17976平方公里。
2、城镇化水平城镇化水平近期(2005年)达26%,城镇人口150万;中期(2010年)达35%,城镇人口192万;远期(2020年)达50%,城镇人口305万。
3、人口控制规模由于六安是劳务输出大市,按照异地城镇化,综合增长法,趋势外推法预测,六安市域的常住人口为:近期(2005年)580万人;中期(2010年)590万人;远期(2020年)660万人。
4、城镇规模等级结构规划形成“中心城市-县域中心城镇-重点镇-一般镇”的四级城镇等级体系。
城镇的规模结构规划分为50万人以上、20-50万人、10-20万人、5-10万人、2-5万人和2万人以下6个层次。
重点城镇人口规模:六安城市60万人;舒城县城20万人;寿县县城25万人;霍邱县城25万人;霍山县城15万人;金寨县城15万人;叶集镇15万人。
5、城镇空间结构城镇空间结构规划重点解决与周边城市的关系以及区内空间点轴系统组织。
规划城市点轴系统的组织为:一个主要集聚区(中心城市集聚区),五个次要集聚区(寿春-正阳集聚区、梅山-叶集-姚李集聚区、舒城-龙河-杭埠集聚区、霍山-佛子岭-与儿街集聚区、霍邱-马店集聚区),以中心集聚区为核心,以312国道,宁西高速公路,宁西铁路为横轴,203省道和南部的105国道为纵轴构建十字形主轴线,并通过环状联络线加强外围集聚区和主要城镇的联系。
实现城乡协调有序发展。
6、城镇体系发展模式本次规划综合集中的点轴式和分散的均衡式发展两种模式的特点,针对六安市城镇发展的早期向心集聚的现状特征,采取兼有集中和分散特征的多中心集聚发展模式,把集聚区作为促进区域发展的增长中心。
(二)六安市城市总体规划1、规划区范围六安市城市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城市规划区范围为:东市街道、中市街道、三里桥街道、鼓楼街道、南市街道、西市街道、北市街道、小华山街道等8个城区街道,平桥乡、九里沟乡、望城岗乡、三十铺镇、城北乡、城南镇、苏埠镇等7个乡镇和横排头风景区,总面积约为560km2。
《六安市旅游总体规划》
《六安市旅游总体规划》2008年10月,《六安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初稿形成。
经过一年的时间,2009年10月10日,市政府和安徽省旅游局共同组织了评审会,《规划》通过专家组评审。
12月4日,《规划》通过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
《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专题规划。
总体规划包括了规划总纲、资源评价、发展目标战略、空间规划、重点项目策划、线路规划等21项内容。
专题规划包括重点景区概念性规划、徒步旅游规划、自驾车旅游开发、区域旅游合作等7个专题研究。
规划时间段为2009-2020年,分为近期、中期和远期三个时段,近期指2009-2010年的夯实基础阶段;中期指2010-2015年的品牌确立阶段;远期指2016-2020年为全面提升与成熟阶段。
规划总体战略目标明确:一是打造全省一流旅游目的地。
以大别山为品牌的综合独立旅游目的地,全国知名旅游目的地;二是大别山旅游的代表性区域;三是面向专业化市场的国际特色旅游目的地。
挖掘旅游发展的独特优势制订《规划》依托的是我市旅游资源的分布和存在的优势。
那么我市发展旅游具有哪些优势?记者了解到,从总体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看:我市可分为①北部古文化区。
该区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寿县为代表,古城文化和楚文化资源丰富。
②南部生态红色区。
该区地处大别山脉地区,地质、水库、森林、动物等自然旅游资源数量众多,品位等级也较高,有六安大别山国家地质公园、天堂寨国家森林公园、白马尖主峰景区和万佛湖风景区。
红色革命旅游资源丰富,共有国保单位2处;③中部服务与文化区。
六安市区近几年发展很快,同时拥有较为丰富文物资源,可以作为整个皖西旅游区的中心服务区。
因此,我市旅游资源从总体上看,具有较多的优势,旅游资源数量多,种类齐全;其中以大别山国家地质公园为代表的原生态、地质遗产资源具有绝特性;以“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为主打的红色旅游资源具有品牌性;以安丰塘、淠史杭等水利工程为代表的古代和现代水利水文化资源拥有独具性;以寿春古城、八公山为代表的历史人文旅游资源具有珍稀性。
六安市东部新城核心区总体规划(2013—2030)
承接产业转移集中区
六安经开区
宁西铁路
空间布局
三、发展目标与定位
规划定位:打造引领区域提速发展的跨越发展示范区
支撑产业集聚发展的产业承接理想地
带动区域经济崛起的经济增长新支点 驱动区域转型升级的新兴产业新高地 发展目标:建成一座产业集聚、特色鲜明、充满活力和魅力的产业新城、 生态新城、示范新城。
城际铁路
预留合六城际铁路通廊; 规划4处站点,其中2处位于东部 新城规划范围内。
空间布局
六、规划布局
4、道路交通
打造低碳交通,倡导绿色出行
引导“公共交通+自行车+步行” 的出行方式
加快合六城际铁路建设;
打造BRT快速公交和普通公交覆盖全 城的公共交通网络; 加强城市支持骑行和步行的城市绿道 建设。
合肥市 六安市
珠空间结构,形成带状网络化的城镇功能斑
块发展布局模式。
发展策略
策略二:体现产城融合新格局
按照“产城融合”的理念推进园区建设。 将城市功能适当混合,为居民提供有品位 的居住环境,有价值的工作场所,充满诗 意的休闲空间,避免形成单一的新城区。 推动经济发展向多功能的“生产、服务、
杭州未来科技城
消费” 多点支撑的城市型经济转型。
产城融合 杭州未来科技城
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相结合,采用组团式发展,形成 明显的产业聚集和比较清晰的城市空间结构; 产业与配套结合紧密,形成高效的空间结构。
发展策略
策略三:建立产业集聚新平台
现状产业分析
合肥市产业发展现状
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490亿元; 主导产业:汽车、装备制造、家用电器制造、食品及农副 产品加工、新型平板显示和新能源及光伏等六大产业。
《六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
《六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1、城市性质六安市的城市性质为:大别山北麓中心城市,安徽省省会经济圈副中心城市,区域交通枢纽,安徽省加工制造业的重要基地之一,具有滨水园林特色的现代化城市。
2 、城市职能(1)大别山北麓的中心城市(2)省会经济圈副中心城市(3)区域性交通枢纽(4)安徽省加工制造业配套基地之一(5)六安市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3 、规划期限近期:2008—2015年中期:2015—2020年远期:2020—2030年4、城市规模近期:至2015年城市人口规模为68万,建设用地规模为70 km2;中期:至2020年城市人口规模为80万,建设用地规模为82 km2;远期:至2030年城市人口规模为120万,建设用地规模为120 km2。
5、规划范围本次规划分为市域、规划区、中心城区三个研究层次。
(1)市域范围:包括金安、裕安两区,寿县、霍邱、舒城、金寨、霍山五县以及省级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叶集改革发展试验区(县级)。
用地面积为17976 km2。
(2)规划区范围:包括中心城区和新安镇、徐集镇、三十铺镇、城南镇、苏埠镇、城北乡、中店乡、分路口镇、韩摆渡镇、先生店乡、椿树镇10个乡镇以及横排头风景区。
规划区面积为1096.8km2。
(3)中心城区范围:北至合武高速,南至宁西铁路,东到三元河,西到商景高速。
包括现状城区10个街道办事处和1个乡范围、以及与之相接的三十铺镇、新安镇、城南镇的部分用地,总面积约120km2。
6、城市发展方向“向东主动推进,向北积极延伸,向西跨河拓展,向南逐步完善”,构建未来六安中心城区的整体空间结构,将城市的发展重心向东、向北转移,适当向西发展,从空间结构上保障城市布局的合理性,为城市发展提供充足的空间。
7、中心城区空间管制规划综合考虑中心城区范围内用地的区位、交通、用地条件、自然生态现状及基本农田的分布等多方面因素,将中心城区的空间划分为四类区域进行管制,即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和已建区。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六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六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4.03.02•【字号】皖政秘〔2024〕48号•【施行日期】2024.03.0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土地资源正文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六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六安市人民政府、省自然资源厅:《关于报请批准〈六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请示》收悉。
现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六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是六安市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请认真组织实施。
六安市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崛起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地区,是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大别山革命老区区域中心城市。
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徽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紧扣落实打造“三地一区”战略定位、建设“七个强省”奋斗目标,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发展和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筑牢安全发展的空间基础。
到2035年,六安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726.88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642.13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3837.80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面积不超过561.46平方千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不少于41%;用水总量不超过上级下达任务,其中2025年不超过25.23亿立方米;湿地保护率不少于60%;水域空间保有量不低于219.03万亩。
三、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
以三条控制线为刚性约束条件,构建“一屏三带三区”的市域国土空间总体格局。
高质量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落实大别山革命老区区域中心城市使命,提升合六同城化发展水平,共建淮河生态经济带,加强与周边城市空间协同。
合肥六安新桥空港新城总体发展规划
新桥空港新城将成为合肥市的新名片 ,提升城市的国际形象和知名度。
02
合肥六安新桥空港新城 现状分析
地理位置与交通
地理位置
合肥六安新桥空港新城位于合肥市西 南部,紧邻六安市,是合肥都市圈的 核心区域之一。
交通状况
区域内交通网络发达,有高速公路、 铁路、航空和水路等多种交通方式, 特别是高速公路和铁路交通极为便利 ,有利于区域内的物流和人员流动。
ABCD
水环境保护
强化水体保护措施,如设立水体保护区、限制排 污、推行水生态修复等。
声环境优化
通过合理的城市规划布局和噪声控制措施,降低 噪声污染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资源节约与循环经济
节能降耗
推广节能技术和设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降低能源消耗。
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推动废弃物的分类收集和资源化利用,减少 废弃物的排放。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01
02
03
公共交通
规划建设完善的公共交通 体系,包括地铁、公交、 共享单车等,提高居民出 行便利性。
文化娱乐
规划建设图书馆、博物馆 、电影院等文化娱乐设施 ,丰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 活。
体育设施
规划建设体育馆、健身房 等体育设施,满足居民的 健身需求。
教育与医疗卫生规划
教育资源
规划建设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等 各级教育机构,提高教育资源覆盖率和 服务质量。
加强资金监管
03
建立资金监管机制,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全程监管,防止腐败
和浪费。
社会参与与公众监督
鼓励社会资本参与
通过PPP等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新桥空港新城的建 设和运营。
加强公众监督
建立健全公众参与和监督机制,及时回应社会关切, 提高新城建设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六安市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
六安市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六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送审稿)“十二五”(20**-20*5年)时期,是我市推进三大跨越和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黄金发展期、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
根据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共安徽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市委二届十四次全体(扩大)会议和市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精神,结合当前宏观经济走势和六安实际,在总结“十一五”发展成效的基础上,编制了我市“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经过规划编制,引导全市统一思想,奋发图强,抢抓机遇,应对挑战,促进大发展,实现大跨越。
一、“十一五”发展回顾“十一五”时期,在省委、省政府和六安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中心城市发展为先导,以工业化为核心,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以“568”项目为抓手,强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信息化,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克服雨雪冰冻、甲流等自然灾害的不利影响,经济快速增长、民生持续改进、社会全面进步,预计“十一五”主要目标将顺利完成,实现了综合实力、城市建设和农业抗灾能力、人民生活水平的新跨越。
*、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一是经济总量快速攀升。
“十一五”以来,我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4.*%,高于“十五”年均速度5.*个百分点,高于全省*个百分点,由“十五”末的3*2亿元提高到的564亿元,排位由全省第8上升到第6位,经济总量提前实现赶超目标。
预计20*0年GDP总量将达640亿元,五年翻一番多;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8.5%,高于“十五”年均速度*9.3个百分点,达52.*亿元,是“十一五”计划目标*.6倍。
二是工业经济快速扩张。
“十一五”以来,全市上下大力实施工业化核心战略,深入开展“发展工业学霍山”活动,积极推进钢铁产业“双百亿”工程,全市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
规模工业增加值达到*87.*亿元,是“十一五”计划目标*.3倍,增速位居全省第二。
六安市“十二五”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规划(六政〔2012〕11号)
六安市“十二五”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规划一、规划概要“十二五”是我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
对农业优势明显、工业基础较好的六安市来说,把兼具一、二、三产联动特性的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十二五”乃至今后一段时期重点发展的产业,符合安徽工业强省和六安工业强市的战略决策。
通过大力发展以现代食品、纺织、林特产精深加工为主要内涵的现代农产品加工业,对统筹我市城乡与社会协调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切实改善民生,加速工业腾飞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我市农林资源丰富,交通区位优势明显,粮食油脂、畜禽水产、羽茧棉麻等农产品加工产业已形成了较大规模与地方特色,为我市重点建设与发展现代农产品加工产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按照省市会商精神,在分析我省、我市社会经济面临大好发展机遇的基础上,依据国家、省和我市的“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安徽省农业产业化“671”转型倍增计划实施方案及有关政策,从我市的实际情况出发编制本规划,旨在为“十二五”期间我市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建设与发展提供重要依据。
规划“十二五”期间在我市实施“千亿元农产品现代加工168工程”。
即通过“政府强力推进、实施科技引领、强化园区建设、引导企业重组、大力招商引资、优化发展环境”等重大战略的实施,到“十二五”末使我市农产品现代加工产业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重点建设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8个超五十亿的省级农产品现代加工产业园和6个产值超百亿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
在金安区、裕安区、舒城、霍山、霍邱、寿县、金寨、叶集分别建设8个高标准的省级现代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并辐射带动30个左右专业产业园的建设;把粮食油脂、畜禽水产、酒茶果蔬、羽茧棉麻、竹木草柳、(农产品)物流服务6个产业打造成产值超百亿的产业集群,其中力争粮食油脂、畜禽水产、酒茶果蔬三个产业超过200亿元。
突出建设六安羽绒产业,把具有我市特色的皖西白鹅羽绒制造业全力打造成一张享誉全国的六安农产品加工产业名片,建设成集养殖、羽绒加工、羽绒服装、市场交易的全国一流羽绒产业基地。
六安市城市绿线规划
3淠河总干渠九里沟城市生态风景区:位于淠河总干渠和淠东干渠交汇 处、长安北路与安丰路之间,占地约710.89公顷,加强保护,严禁开发性建设 活动,保留原有地形,尽快加强绿化。建设成内嵌于城市中心的大型生态绿地 和城市重要的生态游憩绿心。
2009年,现状公园绿地面积557.71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0.21m2/人
注2:至规划期末(2030年底),公园绿地总面积达1780.22公顷,人均 公园2
绿地面积14.84m/人。
2、公园绿地分期建设指标
① 近期(2015年底):公园绿地建设总面积达872.62公顷,人均公园绿 地面积达12.83平方米/人。其中新增公园绿地面积应不小于477.34公顷。
3加强片区内道路绿化建设,重点建设大别山路、小赤壁路、西环路、佛 子岭西路、天堂寨路、金寨路、磨子潭路道路绿化。
2、城东片区:
1重点建设前进公园、皋陶文化陵园。
2加强片区范围内老淠河与淠河总干渠沿河绿带建设和312国道防护绿带 建设。
3加强片区内道路绿化建设,重点建设皖西大道、皋城中路、皋城东路、 长安北路、佛子岭路、安丰南路、经三路、解放南路、梅山南路道路绿化。
以滨水景观与城市湿地公园为主题以风景游览与自然体验为主题以滨水景 观与生态游憩为主题以滨水景观、自然体验、郊野游憩为主题
以市民体育锻炼与娱乐为主题以运动、体验自然、儿童游乐为主题以岗林
与水景交融的生态景观为主以滨水观光与休闲娱乐为主题8城南公园
9新城公园17.86
六安市蔬菜产业发展规划
六安市蔬菜产业发展规划六安市蔬菜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1年)经过多年的“菜篮子工程”建设,六安市蔬菜产业发展有了较好的基础,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水平逐年提高。
全市蔬菜产业基地面积稳步增长,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品牌认证扎实有效,检测、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大,产品质量逐步提高,科技兴菜步伐加快,种菜效益不断提升,蔬菜产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为进一步加快蔬菜产业化步伐,特制定六安市蔬菜产业2021―2021年发展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全市蔬菜产业发展回顾(一)主要成效“十一五”期间,六安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新阶段“菜篮子”工作的通知》精神,始终把蔬菜产业化工作放在全市十大农业主导产业之首,紧紧围绕菜篮子经济发展这个主题,健全工作机制,实行科技创新,强化品牌认证,扶持壮大龙头,发挥协会作用,全市菜篮子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在实际工作中以提高菜篮子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核心,以实现两个转变为目标(由比较注重数量向更加注重质量、保证卫生和安全转变,由阶段性供求平衡向建立长期稳定供给机制转变),依托资源优势,围绕市场需求,调整优化结构,强化基地建设,壮大龙头企业,搞活市场流通,落实科技兴菜,实现了生产快速发展,总量供应充足,花色品种丰富多样,市场交易活跃,农民增产增收显著,蔬菜产业经济稳定健康发展。
尤其是近年来重点加强郊区蔬菜、高山蔬菜、水生菜、食用菌、湾区蔬菜基地建设,初步建成了6大商品瓜菜生产基地,即反季节商品瓜菜基地、地方名优特菜基地、水生菜基地、加工菜基地、食用菌基地、高山特菜基地。
――蔬菜产销总量大幅增长。
据统计, 2021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135.2万亩,同比增长4.1%,总产231.8万吨,同比增加5.05%,总产值32亿元,同比增长19.6%;设施栽培面积23万亩,同比增长69.1%。
其中,钢架大棚面积3.6万亩,同比增长27%;新建供肥蔬菜基地7600亩;发展秋冬季蔬菜58.8万亩,同比增长25.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条经济发展战略
坚持区域经济联动发展,强化合肥经济圈副中心经济职能,在城市总体规划中,为承接产业转移和工业园区建设,充分考虑工业园区用地预留配置;依托六安优势资源,加大对农业产品深加工,新型装备制造业,新材料产业的培育和扶持,着力打造合肥经济圈、皖江城市带乃至长三角经济区的加工制造配套基地,冶金工业转移承接基地,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及供应基地,能源输出基地,人力资源输出基地,原生态休闲度假及红色旅游等六大基地。
第二条重点城镇发展指引
(1)六安中心城区
发展定位:六安城区是南京-武汉两大都市圈重要节点城市,合肥经济圈副中心城市,安徽省加工制造业的重要基地之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产业链承接基地,具有滨水园林特色的现代化宜居城市。
城镇规模:城镇人口规模为2015年68万人,2020年80万人,2030年12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2015年68平方公里,2020年80平方公里,2030年120平方公里。
发展指引:中心城区第二产业重点发展综合加工业,成为安徽省重要的加工制造业配套基地之一;第三产业重点壮大商贸流通业,强化科技教育、金融保险、房地产、信息服务、文化娱乐和旅游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成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协调发展的中心城市。
(2)霍邱城关镇:
发展定位:霍邱城关镇是霍邱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铁矿经济区的服务中心,市域六大城镇集聚区中霍邱城关镇—霍邱钢城集聚区的核心之一。
城镇规模:2030年城镇人口规模为35万;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35平方公里。
发展指引:霍邱城关镇应强化其在市域西北部的核心功能,依托铁矿经济区,大力发展对铁矿经济区的服务功能和商贸流通功能。
(3)寿春镇:
发展定位:寿春镇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寿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市域六大城镇集聚区中寿春-正阳关集聚区的核心。
城镇规模:2030年城镇人口规模为35万;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35平方公里。
发展指引:寿春镇应强调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协调发展。
在第二产业方面,寿春镇应构建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积极发展食品加工、纺织服装、化工建材、新能源利用、机械制造等重点产业;在第三产业方面,寿春镇应依托其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推进新型服务业,以打造旅游休闲基地为目标,走资源整合、发挥优势的旅游发展道路。
(4)叶集镇:
发展定位:叶集镇是叶集改革试验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安徽省西部门户,以市场为先导的312国道与宁西铁路线上重要工贸城镇,是市域六大城镇集聚区中金寨-叶集-姚李集聚区的核心之一。
城镇规模:2030年城镇人口规模为20万;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20平方公里。
发展指引:叶集镇应将食品加工、建材加工型产业逐步扩大到轻工、机械、高新产品开发等发多元化产业,并充分发挥其区位交通优势和商贸传统优势,大力发展以商贸为主的第三产业。
(5)梅山镇:
发展定位:梅山镇是金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安徽合肥经济圈重要的门户城市,六安市旅游休闲产业的重要服务基地,也是市域六大城镇集聚区中金寨-叶集-姚李集聚区的核心之一。
城镇规模:2030年城镇人口规模为20万;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20平方公里。
发展指引:梅山镇应依托其合肥经济圈的门户优势,促进加工制造业和商贸流通的发展;并应强化其六安市重要的旅游服务基地的优势,积极完善相关设施,把旅游服务业作为其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6)衡山镇:
发展定位:衡山镇是霍山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以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城市,也是六安市六大集聚区中衡山—佛子岭—与儿街集聚区的核心之一。
城镇规模:2030年城镇人口规模为25万;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25平方公里。
发展指引:衡山镇及周边城镇的工业特色较为明显,交通也较为方便,是六安市域的工业集聚地区之一,应积极发展综合加工业。
在第三产业方面,衡山镇应依托霍山县域内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与六安城区便捷的交通联系,积极发展旅游服务业和商业贸易。
(7)舒城城关镇:
发展定位:舒城城关镇是舒城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市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基地,是六安市内以旅游接待和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中心城镇,也是市域六大城镇集聚区中舒城城关镇—万佛湖—杭埠集聚区的核心之一。
城镇规模:2030年城镇人口规模为35万;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35平方公里。
发展指引:舒城城关镇产业发展应以轻工机械制造业和商贸旅游业为主。
轻工机械制造业结合合肥都市圈的产业布局,发展合肥市的下游产业,以配套制造业为主;商贸旅游业借助万佛湖、万佛山等地的旅游资源,把舒城城关镇建设成为全县旅游服务总基地,同时加强旅游商品的开发,大力发展商贸业。
(8)霍邱钢城:
发展定位:为加强铁矿区的发展,本次规划以冯井镇白庙村为核心规划霍邱钢城,规划将其发展成为钢铁产业一体化的新型工业城镇。
城镇规模:2030年城镇人口规模为18万;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18平方公里。
发展指引:霍邱钢城利用铁矿区的资源优势,重点发展钢铁及其相关产业,并依托105国道、商景高速和阜六铁路的交通优势,积极发展物流产业。
(9)东部新城:
发展定位:六安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示范区,对接合肥高新区的产业园区。
城镇规模:2030年城镇人口规模为30万;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30平方公里。
发展指引:依托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政策优势,积极引进长三角产业转移企业,
重点发展发展机械制造、轻工纺织、食品化工等产业。
(10)其他重点城镇
其他重点城镇发展指引详见附表5《六安市重点城镇发展指引一览表》
第三条规划区产业布局
(1)规划区内共规划了一个观光农园、一个生态农业示范园和五个农业基地。
①城南镇观光农园:规划形成以特色果园、菜园、茶园、花圃等为主导的城郊特色观光农园。
②东部新城生态农业示范园:规划形成以兴皖科技园、金土地科普示范园、天业种鹅、双墩生态农业示范园等为主体的生态农业示范园。
③徐集镇种草养鹅示范基地:规划形成以国家优势农产品农业示范基地和七里半无公害种草养畜(鹅)农业示范基地为主体的六安种草养鹅示范基地。
④新安镇绿色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规划形成以蔬菜生产加工为主体的绿色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
⑤苏埠镇大麻生产基地:规划形成以大麻生产加工为主体的大麻生产基地。
⑥分路口镇粮油生产基地:规划形成以粮油为生产加工为主体的粮油生产基地。
⑦中店乡畜牧养殖业示范基地:规划建立六安市畜牧养殖生产基地。
(2)规划区内共规划了五个工业园和四个工业小区:
①城东工业园:以汽车零部件、纺织、食品加工、医药制造为主。
②城北工业园:以食品饮料、建材产业、纺织服装为主。
③城南工业园:以纺织、建材产业为主。
④裕安区工业园:以电力、冶金为主。
⑤东部新城工业园:以机械制造、轻工纺织、食品化工为主
⑥苏埠工业小区:以纺织、建材为主。
⑦徐集工业小区:以化工、医药制造为主。
⑧新安工业小区:以建材为主。
⑨椿树工业小区:以纺织、造纸为主。
(3)规划区内共规划了一个综合服务中心和三个特色服务中心
①中心城区为规划区内现代服务业、旅游业、物流业、房地产业、居民生活服务及文化娱乐综合服务中心。
②规划打造东部新城商贸流通、苏埠镇旅游服务和分路口镇仓储物流三个特色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