疮疡治法方药的现代认识

合集下载

验方“疮疡三两三”的临床应用研究

验方“疮疡三两三”的临床应用研究
通讯作者: 姜苗ꎬ 男ꎬ 博士ꎬ 硕士生导师ꎬ 主任医师ꎮ
2������ 1������ 1 房定亚教授使用 “ 疮疡三两三” 加减治 疗过敏性皮炎、 银屑病等免疫性皮肤病: ⑴过敏性 皮炎 1 例ꎬ 辨证为热毒伤络ꎬ 血热夹瘀ꎬ 治以清热 解毒祛风ꎬ 活血通络散结ꎮ 金银花、 当归、 生黄芪 各 30 gꎬ 生甘草 10 gꎬ 蜈蚣 1 条ꎬ 玄参 20 gꎬ 车前 草、 蒲公英各 30 gꎬ 穿山甲 8 gꎬ 黄芩 10 gꎬ 紫草、 夏枯草各 15 gꎬ 7 剂治愈ꎮ ⑵治疗银屑病关节炎 1 例ꎬ 辨证为热毒内阻ꎬ 气血失调ꎬ 治以解毒通络ꎬ 调和气血: 银花藤 30 gꎬ 生黄芪、 当归、 玄参各 20 gꎬ 生甘草、 桃仁、 红花各 10 gꎬ 赤芍 15 gꎬ 川 芎 10 gꎬ 白花蛇舌草 20 gꎬ 赤小豆 30 gꎮ 患者服用 2 年ꎬ 诸症减轻ꎮ[3] 2������ 1������ 2 周平安教授治疗脓疱疮、 神经性皮炎伴 顽固湿疹: ⑴脓疱疮 1 例ꎬ 认为其病机在于正虚无 力驱邪ꎬ 治疗以益气扶正托毒ꎬ 兼祛风除湿ꎬ 予 “疮疡三两三” 合过敏煎加减: 生黄芪、 金银花、 当归各 30 gꎬ 甘草、 银柴胡各 10 gꎬ 白芍 15 gꎬ 黄 芩、 防风各 10 gꎬ 防己 15 gꎬ 蜈蚣 1 条ꎬ 生薏苡 仁、 蒲公英各 15 gꎬ 7 剂症状大减ꎬ 后加味调整ꎬ 2 月而愈ꎮ[4] ⑵神经性皮炎伴顽固湿疹 1 例ꎬ 辨证 为湿 毒 内 盛ꎬ 治 以 清 热 凉 血、 化 湿 解 毒ꎬ 给 于 “疮疡三两三” 加: 银柴胡、 黄芩、 赤芍、 防风、 秦艽各 10 gꎬ 防己 15 gꎬ 虎杖 20 gꎬ 紫草 10 gꎬ 白 茅根 30 gꎬ 苦参 10 gꎬ 土茯苓 15 gꎮ 7 剂显效ꎬ 后 经加减ꎬ 2 月而愈ꎮ[5] 2������ 1������ 3 姜苗教授应用 “ 疮疡三两三” 原方治疗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 ( EGFRI) 相关中重度皮 疹: 用 “ 疮疡三两三” 原方治疗 EGFRI 相关中重 度皮疹 10 例ꎬ 均为常规西药治疗无效的患者ꎬ 经 治疗ꎬ 9 例皮疹基本消失或转为轻度ꎬ 1 例无效ꎬ

疮疡

疮疡

为什么发病 部位不同?
所化火毒之病邪性质不同
天行热疫毒邪或风热 之邪 肝经火旺,脾经湿热相感 而成 湿热下注,化为火毒
上部
中部 下部 赤游丹毒



由胎火胎毒所化
文 献
《疡科心得集》 《医宗金鉴》 《医宗金鉴》

“抱头火且毒 者,中于天 行热毒而 发。”

“内发丹毒, “赤游丹毒, 小儿赤游 此证由肝脾 丹之证, 二经,热极 生风所致。” 皆由胎毒 所致。”
串珠状。


多发于体弱儿童或青年,好发于颈部及耳后,

病程长 起病缓慢,初起结块肿大如豆,不痛不红, 缓慢增大,三五成串分布 成脓时皮色转为暗红 溃后脓水清稀,其中夹有败絮样物 此愈彼溃,经久不敛,形成窦道,愈后形成 凹陷性疤痕。
病因病机(西医)
结核杆菌
接触直接感染 淋巴液或血液传播



注意事项: (1)外用药物过敏时停药。 (2)烈性腐蚀药慎勿损伤正常组织。 (3)疮口脓水多时,用洗涤清洗创 口。 (4)袋脓现象、溃疡空腹用垫棉法。

3· 其它 必要的输液、营养补充、物理降温、 镇静止痛、针刺疗法等。

[换药问题]
1· 清洁消毒:创口用酒精棉球。创 面用生理盐水或双氧水。 2· 辨证选择外用药:辨脓、肉芽; 化腐、生肌之比例与剂型的选择。
辨证论治


二、虚证: 1· 阴虚火旺证 疮形平塌,根盘散漫,疮色紫滞,疼痛剧烈。 不易化脓腐脱、溃出脓水稀带血水,唇燥、口干、 便秘溺赤,舌红,苔黄燥,脉细数。 治则:滋阴生津,清热托毒 代表方:竹叶黄芪汤加减 外治:外盖冲和膏
辨证论治
2· 气虚毒滞证 疮形平塌,色暗不泽,肿胀木痛,化脓迟 缓,腐肉难脱,脓水稀薄,疮口空壳。全身 畏寒、高热,或身热不扬,小便频,口渴喜 热饮,精神萎顿,面色少华;舌淡红,苔白 或黄,脉数无力。 治则:扶正托毒 代表方:托里托毒散加减(八珍汤合仙方 活命饮加减) 外治:七三、八二丹酌用,或加压包扎, 十字切开,手术扩散,生肌散等。

06第六章 疮疡(发颐、丹毒、无头疽)

06第六章 疮疡(发颐、丹毒、无头疽)

概述
丹毒是患部皮肤突然发红成片、色如涂丹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本病发无定处,根据其发病部位的不同又有不同的病名。如生于 躯干部者,称内发丹毒;发于头面部者,称抱头火丹;发于小腿 足部者,称流火;新生儿多生于臀部,称赤游丹毒。
本病西医学也称丹毒。其临床特点是病起突然,恶寒发热,局 部皮肤忽然变赤,色如丹涂脂染,燃热肿胀,边界清楚,迅速扩 大,数日内可逐渐痊愈,但容易复发。《素问至真要大论》云: “少阳司夭,客胜则丹診外发,及为丹燻疮疡……”《诸病源候 论丹毒病诸候》云:“丹者,人身忽然域赤,如丹涂之状,故谓 之丹。或发手足,或发腹上,如手掌大,皆风热恶毒所为。重者, 亦有疽之类,不急治,则痛不可堪,久乃坏烂。”
【预防与调护】
1.患者应卧床休息,多饮水,床边隔离。 2.流火患者应抬高患肢30。〜40。。 3.有肌肤破损者应及时治疗,以免感染毒邪而发病。因脚湿气 导致下肢复发性丹毒患者应彻底治愈脚湿气,可减少复发。
第九节 无头疽
病例
郭某,男,41岁。10天前左侧大腿部出现疼痛,以髄部为重, 局部皮色不变,活动受限。近3日出现发热,疼甚不能行走,经 口服长效磺胺等多日症状不减。
概述
无头疽是发生于骨与关节间的急、慢性化脓性疾病的统称,因 其初起无头故名。相当于西医学的化脓性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 其临床特点是多见于儿童,发病急骤,初起无头,发无定处,病 位较深,漫肿,皮色不变,疼痛彻骨,难消,难溃,难敛。发于 四肢长管骨者多损骨,生于关节者易造成畸形。
《外科证治全书》云:“阴疽之形,皆阔大一,根盘坚硬,皮 色不变,或痛或不痛,为外科最险之症。”
西医学认为,本病是由溶血性链球菌从皮肤或黏膜的细微破损 处侵入皮内网状淋巴管所引起的急性炎症性疾病。
【辨病】

疮疡的中医外科治疗法

疮疡的中医外科治疗法

疮疡的中医外科治疗法摘要】疮疡是各种致病因素侵袭人体后引起的体表化脓性疾患。

疮疡包括急性和慢性两大类,是外科范围中最普遍,最常见的疾病。

目的讨论疮疡的中医外科治疗法。

方法应用药物和手术并配合一定的器械,直接作用于病人的体表病变部位。

结论疮疡大多生于体表,易于诊断,每一种疮疡都有它的致病因素和发病机理,了解疮疡的病因病机,对指导临床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疮疡中医外科治疗疮疡是各种致病因素侵袭人体后引起的体表化脓性疾患。

疮疡包括急性和慢性两大类,是外科范围中最普遍,最常见的疾病。

历代中医外科文献又常用痈疽来概括一切疮疡疾病。

疮疡是中医外科的临床基础部分,掌握了疮疡的基础知识,便能运用其指导其他外科杂病的辨证施治,所以学好疮疡对学好整个中医外科有着重要的意义。

1 治疗治法分内治和外治,内治是指全身治疗,外治是局部治疗。

无论是内治还是外治都应该辨证施治。

在疮疡的治疗过程中,往往采取综合性措施,即内治与外治相结合。

但轻浅的疮疡,有时专用外治也能获得痊愈,所以外治法更为重要。

总之,在临床应用时,必须根据病人的体质情况和不同的致病因素,辨明阳证、阴证,然后决定内治和外治的法则。

2 外治法疮疡的外治是应用药物和手术并配合一定的器械,直接作用于病人的体表病变部位,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

外治疗法的应用,也要进行辨证施治,根据疮疡的初期、中期、后期的发展过程,选用不同的治法和药物。

主要治法包括箍围消肿法、透脓祛腐法、生肌收口法三大法则。

2.1箍围消肿法适用于疮疡初期。

使用的剂型有新鲜草药、箍围药、油膏、膏药、掺药等,使之发挥活血、行气、祛风、解毒、消肿、定痛等功效。

(1)草药可以选用蒲公英、紫花地丁、犁头草、马齿苋、芙蓉花叶、野菊花叶等具有清热解毒,消散肿结作用的草药,这些草药适用于红、肿、热、痛的阳证。

应用时可将新鲜草药洗净,加食盐少许,捣烂敷患处,每日换1~2次。

(2)箍围药阳证可选用金黄散、玉露散;阴证可用回阳玉龙散;半阴半阳证则用冲和散。

中医学对疮疡的认识-定义说明解析

中医学对疮疡的认识-定义说明解析

中医学对疮疡的认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简要介绍中医学对疮疡的认识在中医理论体系中的重要性,并指出疮疡在中医学中占据重要地位。

同时,可以提及现代医学对疮疡的治疗与中医学的治疗理念存在差异,引发了人们对传统中医学的重视与关注。

最后也可简要介绍本文将对疮疡的中医学认识进行系统的阐述,为读者展现中医学在疮疡领域的独特见解和治疗方法。

分的内容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在引言部分将对疮疡问题进行概述,说明文章的目的并介绍文章的结构。

接着在正文部分将介绍中医学对疮疡的理论认识,中医治疗疮疡的方法以及疮疡的预防与保健措施。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对中医对疮疡的认识进行总结,分析中医在疮疡治疗中的意义,并展望中医在疮疡研究中的未来。

整篇文章将从多个角度全面探讨中医学对疮疡的认识,为读者提供全面的信息和思考。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在于探讨中医学对于疮疡的认识,包括疮疡的中医学理论、中医治疗疮疡的方法以及疮疡的预防与保健。

通过对中医学的传统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分析,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中医对疮疡的认识及其治疗方法,从而为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提供一定的指导,并探讨中医在疮疡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

同时,也可促进中医与现代医学的交流与融合,为疮疡的防治提供多元化的不同治疗方案。

2.正文2.1 疮疡的中医学理论疮疡在中医学中被归类为湿热病邪的范畴,其发病与湿邪、热邪的侵袭密切相关。

中医认为,疮疡多因外感湿热、体内湿热郁结、气血不畅等原因引起。

在中医理论中,疮疡的发生与人体的正气和邪气的消长有关。

正气充足,邪不可侵,人体不易患疮疡;而正气虚弱,则邪气易侵犯,易患疮疡。

因此,中医强调调理人体的防御能力,增强正气,以预防疮疡的发生。

另外,中医认为疮疡发生的部位与脏腑经络有关,多与肺、脾、肝等脏腑有关。

例如,肺主皮毛,肾主骨,肝主筋,脾主肉,因此疮疡在不同部位的发生可能与脏腑功能失调相关。

疮疡病中医辩证论治

疮疡病中医辩证论治

疮疡病中医辩证论治疮疡是各种致病因素侵袭人体后引起的体表化脓性疾患。

有急性和慢性之分,是中医外科范围最普遍、最常见的疾病。

它包括了所有的肿疡和溃疡。

其临床特点,在肿疡阶段一般以红、肿、热、痛为主,在溃疡阶段则多以溃腐流脓及机体组织损伤为主要症状,可伴有功能障碍及全身中毒症状。

疮疡是中医外科的临床基础部分,古人曾有“疮者创也,疡者伤也”的解释,把疮疡看作是机体在致病因素作用下产生损伤病变的一种疾病。

历代中医外科文献常用“痈疽”来概括疮疡疾病。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痈疽总论歌》认为“能疗伤寒杂证易,普察痈疽肿毒精”,说明外科的疮疡和内科的杂病一样,是中医外科医生必须掌握的临床基础学科。

【病因病机】红、肿、热、痛、溃腐流脓和全身中毒症状是疮疡的主要临床特征。

每一种具体疮疡疾病的致病因素和发病机理都有各自的特异性,但也有其共同的致病因素和病理机制,了解疮疡总的病因病机,对疮疡的治疗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

致病因素疮疡的致病因素,概之不外于外感(六淫邪毒、特殊之毒和外来伤害)和内伤(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和房室损伤)两大类,与总论“病因病理”所述大致相同。

但疮疡的发病更强调“热毒”、“火毒”的致病作用。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痈疽总论歌》说:“痈疽原是火毒生,……外因六淫八风感,内因六欲共七情,饮食起居不内外,负挑跌仆损身形,膏粱之变营卫过,藜藿之亏气血穷。

”对疮疡的病因病机作了最基本的概括。

外感风、寒、暑、湿、燥等引起的疮疡,在初起阶段大多不具有热毒、火毒的红热现象,倘若失治或误治,病情继续发展,待到中期,就会逐渐显现红肿热痛的火热之象,即金元四大家的刘河间所说“五气过极,均能化热生火。

”内伤引起的疮疡,大多因虚所致,且慢性疾病居多.喜、怒、思、悲、恐五志过极,郁而化火,可产生热毒,外发疮疡,即所谓“五志化火”;饮食不节,过食肥甘炙煿、醇酒及晕腥发物,损伤脾胃,湿热火毒内生,亦可发生疮疡;房劳过度,肾络空虚,则易为风寒痰浊侵袭,而成为流痰;肺肾阴虚,虚火上炎,灼津成痰而成瘰疬;肝肾阴虚,阴血不足阴虚而不能制阳则火毒更为炽盛。

薛己应用“疡科三法”治疗疮疡病经验总结

薛己应用“疡科三法”治疗疮疡病经验总结

薛己应用“疡科三法”治疗疮疡病经验总结薛己应用“疡科三法”治疗疮疡病经验总结疮疡病是一种常见疾病,常发生于人体表皮、黏膜及组织间隙等部位,给患者带来生活质量下降和健康威胁。

薛己作为我国传统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疮疡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经验。

经过长期的实践总结,薛己发现了“疡科三法”,即清热化毒、祛湿滑广和生肌生肤三个方面的治疗原则,通过这三法的综合运用,有效地治疗了大量的疮疡病患者。

在本文中,笔者将总结与分享薛己应用“疡科三法”治疗疮疡病的经验。

一、清热化毒清热化毒是治疗疮疡病的首当其冲的方面。

经验上,首选清热解毒的中药,如黄连、藿香、连翘等。

这些中药能够清热解毒、凉血利湿,有效地抑制感染的扩散。

在临床应用中,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中药组合,以达到清热化毒的目的。

在应用中需注意对中药的质量进行严格控制,以确保药效的稳定性和疗效的可靠性。

二、祛湿滑广祛湿滑广是治疗疮疡病的重要方面之一。

经验上,积极祛除体内湿邪,减轻患者体内湿气的滞留,是疮疡病治愈的关键之一。

在临床实践中,中药材如茯苓、木香、草果等被广泛应用于祛湿滑广方面的治疗。

祛湿滑广主要通过调理脾胃,促进湿邪的排出,增强体内阳气的活动性,改善血液循环,从而达到治愈疮疡病的效果。

三、生肌生肤生肌生肤是治疗疮疡病的最终目标。

在疮疡病的治疗过程中,及时促进伤口的愈合、重建皮肤组织是非常重要的。

薛己总结了多种中药的应用,如薏苡仁、玉竹、鲜姜等,这些中药能够刺激伤口的愈合,促进皮肤组织的生长与再生。

此外,薛己还发现在创面处理上,应避免创面干燥,适当保持湿润环境,以促进伤口的愈合与下一阶段的治疗。

综上所述,薛己应用“疡科三法”治疗疮疡病的经验总结在中医传统医药学中具有显著的疗效。

通过清热化毒、祛湿滑广和生肌生肤三个方面的综合治疗,可以有效地控制疮疡病的炎症反应,改善患者的症状,加速伤口的愈合。

尽管薛己应用“疡科三法”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在临床应用中仍需注意因人而异的个体差异和因病而异的病情差异。

07第六章疮疡(走黄与内陷、流痰)

07第六章疮疡(走黄与内陷、流痰)

【病因病机】
内陷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正气不足,火毒炽盛,加之治 疗失时或不当,以致正不胜邪,反陷入里,客于营血,内 犯脏腑。而三陷之病机因所处病期不同而有所区别:
1.火陷由于阴液不足,火毒炽盛,复因挤压疮口,或治疗不当 或失时,以致正不胜邪,毒邪客于营血,内犯脏腑而成。 2.干陷由于气血两亏,正不胜邪,不能酿化成脓,载毒外出, 以致正虚毒盛而成。 3.虚陷毒邪虽已衰退,而气血大伤,脾气不复,肾阳亦衰,导 致生化乏源,衰证;伴口舌生糜,纳少口干;舌质 红绛,舌光如镜,脉象细数。 治法:生津养胃。 方药:益胃汤加减。常用沙参、麦冬、冰糖、生地黄、玉竹。
2.外治疗法
根据原发病灶的不同,选择相应的外治法。
3.其他疗法
参照“走黄”。
【预防与调护】
参照“走黄”。
第十一节 流痰
1.辨证论治
(1)邪盛热极证
证候:多发生于疽证的1〜2候的毒盛期。疮顶不高,根盘散漫,疮 色紫滞,疮面干枯无脓,灼热剧痛;壮热口渴,便干洩赤,烦躁不安, 神昏谐语,或胁肋偶有隐痛;苔黄腻或黄燥,舌质红绛,脉洪数、滑 数或弦数。
治法:凉血清热解毒,养阴清心开窍。
方药:清营汤合黄连解毒汤、安宫牛黄丸、紫雪丹,加皂角刺。常 用水牛角、生地黄、玄参、竹叶心、麦冬、金银花、连翘、丹参、黄 连、黄苓、黄柏、栀子。若寒战、高热、厥冷,此为热极生寒,热深 厥深,宜清泄里热,宣通郁阳,用桂枝合白虎汤加减。
常用水牛角、生地黄、芍药、牡丹皮、黄连、黄苓、黄柏、栀 子、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神志昏 糊,加紫雪丹,或安宫牛黄丸;咳吐痰血,加贝母、天花粉、藕 节炭;大便秘结,苔黄腻,脉滑数有力,加生大黄(后下)、元 明粉(分冲);呕吐口渴,加竹叶、生石膏(打碎);阴液损伤, 加鲜石斛、玄参、麦冬;惊厥,加钩藤(后下)、龙齿(先煎); 并发黄疸,加生大黄(后下)、茵陈。

论疮疡病内治经验

论疮疡病内治经验
g 甲珠 3g皂角 、 , , 甘草 各 6g 。气虚 者加黄 芪、 白术 ; 虚加 血 地黄 、 丹参 。此方有消 毒和荣 , 托里 透脓功 效。用治肿 疡脓
成 难 溃 者 , 果 良好 。 效
8 八 珍 汤
党参 、 白术 、 黄芩 、 甘草 、 川芎 、 当归 、 白芍 、 地黄。为气血
疗疔 、 、 疖 有头疽等阳证 , 效果 良好 。
3 验 方“ 青牛 角汤 ” 大
阴虚明显者 , 加旱莲草 、 贞子 ; 女 阳虚 明显 者 , 加附 子、 肉桂 。
若 火毒未清 而见 虚象 者 , 以清理 为 主, 以补 益 , 当 佐 切忌 温 补, 以免助邪为害 。医治疮 疡病 , 不能单 独看作 是外症 的局 部 问题 , 当认识 到与 人 的整体 有关 。所 以对 疮疡 病 的治 应
双补方。笔者常 以此方为 基本方 , 治疗疮 疡后期 , 身体 虚弱 者。气虚盛者 , 加黄芪 、 棉花根 ; 虚甚者 , 血 加鸡 血藤 、 丹参 ;
蒲公英 3 , 0g野菊花 2 , 0g 蚤休 、 紫花地 丁 、 黄芩 、 银花 、
天 花 粉 各 1 , 连 1 。 此 方 具 有 清 热 解 毒 功 效 。 适 用 治 5g 黄 0g
中 图 分 类 号 : 6 R2 8
肿” 训。 之
文献 标 识 码 : B
疮 疡病 的发生 , 内经》 “ 《 有 营气不从 , 于肉里 , 逆 乃生 罹 患疮疡者 , 病虽发于外 , 而多源于内 , 故对疮疡病 疗, 不但要外治 , 更要 重 内治。余 继承祖 传疡 医 5 0余载 ,
蓬 效作系验并到施 ,显 方了统证运辨治取者 验介下 , 证 中得 , 较的 用 现如 , : 绍

第11节 疮疡

第11节 疮疡


疮疡一般分为三期: 疮疡的初期,若人体抗病能力较强,正能胜邪, 可拒邪于外,渐而疮疡消散; 反之,如果人体抗病能力较差,正不胜邪,热毒 深壅,滞而不散,久则肉腐成脓,导致脓肿形成, 即为疮疡中期(成脓期)阶段, 疮疡中期若治疗得当,及时切开引流,或者抗病 能力尚强,可使脓肿自溃,脓毒外泄,溃疡腐脱 新生,疮口结痂愈合,这一过程即为疮疡的后期 (溃疡期)。 由于中期需切开引流、后期需换药,本章节以处 理初期为主。
简单治疗技术


引血疗法 适用于疮面经久不愈,周围有暗紫色瘀血 斑时。消毒伤口周围皮肤,用镊子去除疮 口边缘的锁口皮。取三梭针沿疮面周围快 速垂直啄刺,针距1-3分,以拔针见血如珠 为度。每周2-3次,待疮周转至红色为止, 疮面局部用红纱条等换药。 禁忌:无锁口皮不用,疮面塌陷者不用, 疮周无紫色瘀斑者不用。
饮食及生活起居注意事项



1、饮食禁忌,少食牛肉、羊肉、海鲜、葱、 辣椒等油腻辛辣之品。 2、疮疡患者所住房间要洒扫洁净,温度适 宜。 3、愈后不宜劳累。
第十一节 疮疡
江西省中医院 胡珂
定义

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体表感染性化脓 性炎症如毛囊炎、疖、丹毒、急性蜂窝组 织炎、化脓性汗腺炎、淋巴结炎等,体表 溃疡性疾病如慢性小腿溃疡、糖尿病足等 疾病。临床上以体表化脓感染为主要表现。

中医学认为疮疡是由于恣食膏粱厚味、烟 洒辛辣,致湿毒内生;或外感毒邪,或皮 肤破损染毒,邪毒湿浊留郁肌肤,郁结不 散,气血凝滞,化火成毒而致。包括急性 和慢性两大类,是中医外科疾病中最常见 的一大类病证。



分型论治

1、毒热壅盛
症状:疮疡初期,红肿热痛。可伴发热, 口渴,溲赤,便秘。 治法:清热解毒 方药:五味消毒饮加减。

疮疡

疮疡

病因:外感(多为热毒和火毒)和内伤病因特点:①②③病机:①气血凝滞,经络阻隔②瘀滞化热,热胜肉腐③脏腑功能失调发展和转归:邪正交争的结果分期:①初期②中期(成脓期)③后期(溃疡期)诊断:①损骨②气肿③透膜④走黄治疗:(1)内治:总则:初中后-消托补(2)外治:①初期:箍毒消肿阳证:太乙膏,千锤膏;金黄膏,玉露膏;金黄散,玉露散;阳毒内消散,红灵丹;清热解毒消肿草药阴证:阳和解凝膏;回阳玉龙膏;回阳玉龙散;黑退消,桂麝散,丁桂散半阴半阳证:冲和膏;冲和散②中期:切开排脓③后期:提脓祛腐,生肌收口阳证:八二丹,九一丹阴证:七三丹,五五丹疮口脓水多时:用等渗盐水冲洗或中药溶液湿敷疮口太小或成漏时:白降丹,千金散药线腐蚀疮面胬肉突出:平胬丹腐脱脓尽:生肌散,八宝丹配合使用垫棉法或扩疮法疖:发生在肌肤浅表部位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特点:红热热痛,突起根浅,肿势局限,脓出即愈。

西医:疖、头皮穿凿性脓肿、疖病等。

珠疖:暑毒重者,可遍体发生,少则几个,多则数十个,或者簇生在一起,状如满天星布。

疔:是一种发病迅速、易于变化而危险性较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部位:颜面和手足特点:疮形如粟,坚硬根深,状如钉丁,或痛或痒,易致走黄。

红丝疔:发于四肢,皮肤呈红丝显露,迅速向上走窜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相当于西医的急性淋巴管炎。

临床表现:①继发于手足部疮疡之后②在四肢内侧突起红丝一条或多条③迅速向躯干方向走窜④腋窝或腘窝,腹股沟部常有淋巴结肿大作痛内治:①火毒入络-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②火毒入营-凉血清营,解毒散结-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五味消毒饮初期-金黄膏,玉露散中期-切开排脓,外敷红油膏后期-生肌散,白玉膏烂疔:发生于皮肉之间,容易腐烂,病势暴急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特点:来势急骤凶险,红肿热痛,疼痛彻骨,肿胀迅速蔓延,极易化腐,患处皮肉很快大片腐烂卸脱,范围甚大,疮形略带凹陷,流出脓液稀薄如水,臭秽,易并发走黄,危及生命。

西医:气性坏疽痈:发生于体表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疮疡外治法浅识

疮疡外治法浅识

载 : 就病 以治病 , “ 皮肤 隔而 毛窍通 , 不见 脏腑恰 直达 脏腑 也 。 ”
又如 : 外治必如 内治者 , “ 先求 其本 , 本者何 ?明阴 阳, 识脏腑 也
… …
病变局部 表现为红肿热 痛 , 首先辨别寒热阴 阳等证 。热证 、 阳证用 芙蓉膏 、 金黄膏外敷 , 以清热 解毒 、 消肿散 瘀 ; 证 、 寒 阴证
生 于外 者 , 热 毒 之气 蕴 结 于 内也 , 肿 于 外 有 生 头 者 , 漫 肿 乃 盖 有
趋 向愈合或 延缓 病情 的转折 时期 , 外科 大成 》中说 : 腐 不 故《 “ 尽 , 可以言生 肌。 还应结 合现 代 医学科 学技 术 , 不 ” 做药 敏试验
和细菌培养 , 选用 敏感抗生 素, 效果更为理想 。
部与整体有不 可分割的密切关系。 疮疡外治法最主要 的是 体现在 外用药 的选择 上 , 当选药 适 即是 辨证施治 , 选用得当 , 疗效 明显 , 程缩短 , 疗 肿疡 消散早期痊 愈, 溃疡如期愈合。否则效果不佳或变生他证 , 甚至在某种程度 上决定 了病程 的长短 、 病情 转 归及 预后 , 配合 内治法 的情 况 在 下 , 效更为理 想。《 疗 理瀹骈文》 中说 : 外治之 理 , “ 即内治之理 , 外治之药 , 即内治之药 , 所异者法 而。 说 明 内治外 治方法不 同 , ” 所用药物和道理是一样的。 疮疡轻浅之证 , 有时单用外治法即可治愈 , 大者可移深 居 深 浅, 化大为小 。《 疡科纲要》 中即说 :疮 疡为病 , “ 发见于外 , 外治 药物 尤为重要 , 凡轻浅之证专恃 外治 , 固可 以收全功 , 危险大 而 疡, 尤必赖外治得宜 , 交互为用 。 ”
人是一个有 机的整体 , 内而 五 脏 六 腑 , 而 四肢 百骸 , 毛 外 皮 腠理 , 皆通 过 经 络 紧密 地 联 系 在 一 起 , 邪 袭 表 , 传 人 脏 腑 , 外 可 脏

疮疡怎样治疗?

疮疡怎样治疗?

疮疡怎样治疗?
*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疮疡的治疗方法,治疗疮疡常用的西医疗法和中医疗法。

疮疡应该吃什么药。

*疮疡怎么治疗?
*一、中医
以上所述,疮疡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是与气血、脏腑、经络等方面有极其密切的关系。

因而在治疗中既要重视疮疡的局部病变,又要重视整体情况,分清寒热、虚实、表里、阴阳,采取准确的治疗方法,达到治愈的目的。

內治
初期─宜用消法,以祛邪為主。

中期─宜用托法,以扶正祛邪並重。

後期─宜用補法,以扶正為主。

外治
也依病程的发展,辨证施治。

*温馨提示:上面就是对于疮疡怎么治疗,疮疡中西医治疗方法的相关内容介绍,更多更详尽的有关疮疡方面的知识,请关注疾病库,也可以在站内搜索“疮疡”找到更多扩展资料,希望以上内容对大家有帮助!。

疮疡特效方

疮疡特效方

疮疡疮疡是由细菌侵害肌肤引起的感染。

包括疖、痈、脓肿、蜂窝组织炎等。

<BR>主要表现多数疮疡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有组织坏死,脓液形成,全身症状有发热,恶寒,头痛,乏力,食欲不振等。

这种疮发病急,好得快,称为“阳疮”;还有少数疮疡起病缓慢,局部暗紫(或黑紫)肿痛,或初起并不甚痛,不红不热,这种疮发病慢,好得慢,称为“阴疮”。

民间疗法(一) 中草药内服疗法:①金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各30克,连翘20克,夏枯草、赤芍各15克,黄连、丹皮、玄参、白芷、当归各10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

此方适用于阳证疮疡。

②当归10克,黄芪30克,熟地15克,白芥子、肉桂、炮姜、麻黄、炙甘草各6克,鹿角胶10克,水煎服。

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

此方适用于阴证疮疡。

(二) 外敷疗法:①凤仙花全草(鲜品)100克,明矾10克,共捣烂如泥,外敷局部。

②野地黄稞、蒲公英(均用鲜品)各等份,共捣如泥,外敷局部。

③野菊花和叶(鲜品) 100克,捣烂如泥,外敷局部。

④黄芩、黄连、黄柏、大黄各等份,共研细末,凉开水调和敷患处。

⑤鲜龙葵叶100克,捣烂敷患处。

⑥白芥子适量,研细末,以猪胆汁调敷患处。

⑦露蜂房1个,焙焦研末,用香油调敷患处。

⑧取活蟾蜍(眼红、腹部无八字纹者勿用) 数只,洗净放桶中。

先取1只,以其腹敷于痈肿处,半日后蟾蜍受毒必死,再换另一只敷上,连换数只。

适用于痈疽未成脓者。

(三) 烟熏疗法:①将桑枝(桃枝也可)放盆中,点燃取烟,后罩以漏斗,将漏斗口对准疮疡患处熏治。

每日1~2次,每次15~30分钟。

②肉桂、炮姜、人参芦、川芎、当归各10克,白芥子、艾叶各30克,白蔹、黄芪各15克,共研细末,用厚草纸卷成药捻,点燃熏患处。

每日2次,每次15~30分钟。

以上烟熏法适用于阴证疮疡。

(四) 沐浴疗法:①火麻仁、零陵香、藁本各20克,桑椹30克,丁香12克,加水煎煮,取液浴身。

每日1次或2次。

②益母草、野菊花各500克,加水煎煮,取液浴身。

疮疡概念、表现和诊断

疮疡概念、表现和诊断

化痰散 等全身症状。 结
梗、僵蚕、陈


金银花、连翘、 疏风清热为主 疏风

牛蒡子、荆芥、
清热
发于头面颈

薄荷、桔梗、 解毒作用强于
淡豆豉、竹叶、 牛蒡解肌汤
鲜芦根、生甘 散结作用较弱
项因风和痰 热所致痈毒

阳证,初起
有表证者

牛蒡子、连翘、 散结作用强于 疏风清

薄荷、荆芥、 银翘散
热,散

栀子、丹皮、 解毒作用较弱 结消肿
火热毒盛的 阳证,局部 红肿热痛
黄连解 毒汤
黄连、黄芩、 清热泻火药为 泻火
黄柏、栀子 主
解毒
苦寒燥湿
气分有热,壅 盛三焦,全身 症状较明显, 或湿热毒盛的 阳证
仙方活 命饮
金银花、甘草、 活血止痛作用强, 消肿散 痰瘀蕴结肿
当归尾、赤芍、 乳香、没药、穿 山甲、皂角刺、
有透脓排脓和化 痰散结作用。
疾病
3
疮疡
概念:广义的疮疡指一切体表浅显的外科疾病, 狭义的疮疡是指各种致病因素侵袭人体后引起 的体表化脓性疾病。
特点:局部红肿热痛,化脓。病情轻者没有全身 症状,重者可有发热、口渴、便秘,甚至恶心 呕吐、烦躁不安,神昏谵语等。
疖、疔、痈、发、疽、流注、发颐、丹毒、 走黄与内陷、瘰疬、流痰、窦道
4
13
2.疮疡阴证方药
• 阳和汤 主要用于阴疽
14
(二)外治法
初期: 箍毒消肿
• 阳证:金黄散、玉露散、金黄膏、玉露膏、太乙膏;
可加掺阳毒内消散; 或用清热解毒消肿的新鲜草药捣烂外敷。
• 阴证:回阳玉龙散、回阳玉龙膏、阳和解凝膏;

关于中医对痈疡病证的论治方法初识

关于中医对痈疡病证的论治方法初识

关于中医对痈疡病证的论治方法初识关于中医对痈疡病证的论治方法初识概述:1什麽是痈疡剂?凡用以治疗痈疡,疮疡一类方剂,称为痈疡剂。

它具有解毒消肿,托里排脓,生肌敛疮作用。

常用在体表痈疽(ju),疔疮,丹毒,流注,瘿瘤,瘰疬等,以及内在脏腑的痈疽等。

2痈疡致病的原因有哪些?1内因:有内伤七情,或恣食辛辣之物;2外因:有外感六淫;3外来伤害,如烫伤,金刃伤,跌打伤,扭伤,虫兽咬伤等。

上述病因,导滞经脉阻滞,气血不和,久而瘀积化热,甚者肉腐为脓,或是寒湿痰来自内生,流注于经脉,肌肉,或附着于筋膜,关节之间,凝聚不散等,而成为痈疡。

3痈疡的分类与辨证法:痈疡有体表和藏腑之说。

痈疡分为阳证和阴证两大类:1】痈疡体表辨证与一般辨证的区别:是将体表局部证状和全身病情,结合在一起辨证,以此分为阴阳虚实,及善恶顺逆:1》如肿形高起,范围局限,根脚收缩,皮肤红赤,灼热等,属阳证;2》如外形平塌,坚硬或棉软,范围松散,皮色不变等,属阴证。

痈疡辨证,常要结合内外传变分析:如颜面疔疮,可因热炽盛,而“走黄”“内陷”,反之内脏有病,体表局部也有表现。

如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

2】痈疡发于内脏腑辨证,与一般辨证区别:治疗法则:是以清热解毒,逐瘀排脓,散结消肿。

痈疡发于脏腑治法:以清热解毒,逐瘀排脓,散结消肿为主:1实热阳证:初起宜清热,消散热结,清热解毒,坚溃消肿。

代表方:仙山活命饮。

2虚寒阴证:初起宜温补散寒,以使阳和结散,及消法的应用。

代表方:阳和汤及成药小金丹。

注1如病在上部头面,颈项为病,由风热上干者,以疏风散热为主。

代表方:牛蒡解肌汤。

3】体表痈疡治法:1外治法:外敷围药,外贴膏药,手术切开,及挂线等。

2内治法:分为一二三期:一]初期起时,用消法,用于痈疡尚未成熟,可使毒散肿消,制止成脓,免去手术切开。

因痈疡初期,各症候不尽相同。

消法又包括:解表通里,清热温通,祛痰行气,活血行瘀等。

二]痈疡中期或早期即用:托法:托补方药:可使内毒移深就浅,促使易溃易敛,适应于邪盛毒深,正虚邪陷,脓盛难溃之症。

中医治疗疮疡

中医治疗疮疡
[诊断]
1.部位:多见于眉、鼻、唇、颧等。 2.症状:颜面忽起粟状隆起,坚硬根深,状如钉丁,红肿热痛剧,全
身症重。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3.局部症:初期:一粟状样脓头,或痒或麻——渐红肿热痛,3~6cm, 坚硬根深如钉丁。
破。
中期: 5~7天,肿增,浸润,痛剧,脓头溃
后期: 7~10天,肿势局限,顶高根软溃脓, 脓栓出,肿消痛止。
4.全身症:重症初起有寒热症,中期明显加重,后期减轻,热退身凉。
治护不当,可致疮顶陷色黑无脓,四周暗红,肿势扩 散——失护场,以致头面、耳项俱肿,并有壮热,烦躁,——走 黄。
5.并发症:走黄;流注;附骨疽。
[辅助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 必要时作细菌培养。
.[鉴别诊断]疖:发于颜面,小于3 cm,无明显根脚,一般无全 身症。
(2)季节性:多发于夏秋季,四季皆可。
(3)好发部位:头面、枕、臀等皮脂腺丰富易摩擦处。
[病因病机]
外因:外受湿热(暑毒)风邪
内因:老从体弱—消渴等慢性病,脾虚内生湿热等。
幼儿体弱,卫外不固,易受外邪。
或因治护不当或体虚,病邪留恋致疖病、蝼蛄疖。
主要:湿热暑邪蕴蒸肌肤,气血凝滞,热胜肉腐。
白色粉样物质,形成大小不等的结节,病程长.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蝼蛄疖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治疗]
1、辨证论治
(1)内治:
①热毒蕴结证:常见证-气实炎盛者
治法:清热解毒-黄连解毒汤、五味消毒饮。
②暑热浸淫证:常见证—夏秋季者
治法:清暑化湿解毒—清暑汤加减。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疮疡的中医治疗

疮疡的中医治疗

疮疡的中医治疗文章目录*一、疮疡的中医治疗1. 疮疡的中医治疗2. 疮疡如何形成的3. 疮疡的发病的特点*二、疮疡如何预防*三、疮疡的外治方法疮疡的中医治疗1、疮疡的中医治疗针对疮疡久病气血亏虚者,殷银霞善用大剂量黄芪用量30~60克,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托毒生肌。

对疮疡溃破久不收口者,常配合白及,三七等药治疗。

《珍珠囊》言:“黄芪甘温纯阳,其用有五:补诸虚不足,一也;益元气,二也;壮脾胃,三也;去肌热,四也;排脓止痛,活血生血,内托阴疽,为疮家圣药,五也。

”处方:金银花20克,连翘20克,皂角刺6克,炮山甲10克,天花粉15克,牡蛎20克(先煎),浙贝母20克,桔梗10克,枳实10克,白芍12克,炙甘草6克,黄芩10克,白芷15克,当归10克,苍术10 克,乳香10克,没药10克,黄芪30克。

1 剂,水煎服,一日一剂,一日两次。

2、疮疡如何形成的创伤出现感染以后,就形成了疮疡。

一般“伤”在皮肤,出现感染后,伤口比较浅,感染也就比较薄,故称为“疡”。

“创”在肌肉深处,感染以后脓血郁积较深,同时伴有红肿热痛,故称为“疮”。

因为疮疡一般都由外来创伤所致,所以在古代“疡医”也被用来泛指从事外科、皮科的中医。

疮疡长体质差、气血不足的人身上,往往缠绵不愈。

出现低烧不煺、四肢厥逆、疮疡塌陷晦暗、脓汁清淡稀冷、神智萎靡、昏昏欲睡的症状,这种情况,需要鼓舞阳气,补益气血。

3、疮疡的发病的特点疮疡发病过程中,由于病理变化造成的特殊形态,或由于功能障碍产生的特殊体形,对诊断常有一定意义。

如颜面疔疮者步态蹒跚,局部突然伤口凹陷,皮色暗红,常是「走黄」的先兆。

红丝疔必有红丝一条或数条; 蛇头疔溃后二周,仍形如蛇头,不见消煺,多是损骨;胸椎流痰的形如「鸡胸」、「驼背」; 髋关节流痰因大小腿肌肉萎缩而形状如鹤膝;指关节流痰则指肿如蝉腹,骼窝流注每见患肢屈曲难伸。

疮疡如何预防1、把顺应自然作为养生的重要原则。

强调要“顺四时而适寒暑”,“服天气而通神明”,并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

治各种疮疡溃烂腐烂不收口、恶疮秘方名方

治各种疮疡溃烂腐烂不收口、恶疮秘方名方

治各种疮疡溃烂腐烂不收口、恶疮秘方名方1、疔疮、肿疮:用白及末半钱,澄水中,等水清后,去水,以药摊厚纸上贴于患处。

2、秘方提毒散【主治】:各种体表溃疡,顽固性溃疡,手术后引起感染及窦道等慢性溃疡。

【方药】:煅石膏27克,红粉3克,冰片3克【制法】:上药共研末和匀,装瓶备用。

外用,撒疮面上,疮口深者,用药捻浸湿75%酒精,粘上药粉插入疮内,再敷盖膏药或软膏(红肿者外敷金黄膏、无药肿者敷生肌膏,局部皮肤痒甚者敷拔毒膏),隔日换药1次。

【验案】:白某,男,38岁。

1988年5月7日就诊。

4月前因患阑尾炎,术后伤口感染流脓,至今未愈。

查腹部窦道深约4厘米,流脓性分泌物。

予以提毒散药捻、生肌膏,隔日换药1次;内服益气养血、清热解毒中药3剂。

共换药5次而愈。

3、各种疔疮的治疗偏方:益母草捣烂封疮,另取益母草绞汁内服。

又方:益母草,烧存性。

先用刀划破疔根,挤出血,然后挑药入疔内,疔深者,用捻子把药送入底部。

过一会,有污血流出,拭净,再次上药,直到看见红血乃止。

一、二日后,根烂出,以针挑去,再敷上药,不久,合口自愈。

4、疔疮恶肿:大蓟四两、乳香一两、明矾五钱,共研为末。

每服二钱,酒送下。

以出汗为见效。

5、疔疮发背:用莶草、五叶草(五爪龙)、小蓟、大蒜等分,捣烂,加热酒一碗,榨汁服下,得汗即效。

6、鱼脐疔疮(按:此疮初起时,隆肿狭长,一端有白色突出点,形状象鱼脐,因此得名。

是一种险症)。

用瞿麦烧灰,调油敷患处。

7、鱼脐疔疮(按:此疮形如长弓,一端有准确出点,点上有孔,如鱼脐)。

用饴糖涂搽,如糖已干,则烧灰涂搽。

8、疔疮肿痛。

用醋和附子末涂患处。

药干再涂。

9、疔疮初起:用水调白蔹末涂搽。

10、疔疮便毒,喉痹乳蛾:治方同上。

(11)生肌散【主治】:疮疡溃后创口未敛【方药】:朱砂1克,煅石膏30克,冰片0.15克【制用法】:分别研细和匀备用。

薄掺疮口,上盖膏药或软膏,每日1次。

【编按】:生肌散是浙江省湖州市中医院潘春林老中医验方,具有拔毒生肌之作用,临床应用,疗效显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以色治色”法的临床研究消白合剂治疗白癜风的临床研究将符合病铡纳入标准的自癜风患者74铡。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消自合裁治疗组4l侧和8-MOP片对照组33例,两组基线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具有齐同可比性。

治疗方法,治疗组口服消自合剂.每次160ml,每天1次;对照组El服8-MOP片,每次10rag,每天3次,连续服药3个月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判断疗效(参照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会色素病学组标准)。

结果治疗组41例其中痊愈12例、显效16例、有效1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12%,痊愈率为29,27%:对照组33例其中痊愈3例、显效14例、有效9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78.79%,痊愈率为9.09%。

消白合剂疗效明显优于8-MOP片。

总有效率与痊愈率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5)。

祛斑合帮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研究将符合病例纳入标准的黄褐斑患者67例。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祛斑合剂治疗组34例和沙棘冲剂对照组33例。

两组基线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具有齐同可比性。

治疗方法。

治疗组口服祛斑合剂,每次15,每天3次.对照组口服沙棘冲剂,每次15,每天3次,连续服药2个月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判断疗效(参照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会色素病学组标准)。

结果治疗组34例其中基本痊愈11例、显效12例、有效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1.18%,痊愈率为32.35%;对照组33例其中基本痊愈6例、显效6例、有效11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71.88%,痊愈率为18.75%。

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总有效率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o.05)四、问题与展望经过初步的理论探讨、临床验证及实验研究,我们认为“以色治色”法运用于临床具有可行性、实用性、优势性,尽管“以色治色”法还存在着许多的缺陷和不足。

仍有许多方面需要完善,但我们相信通过不懈的努力“以色治色”法将会成为治疗色素性皮肤病广为推广的方法之一。

疮疡治法方药的现代认识天津市中医医院王建平(∞0124)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李兰青(300120)疡科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经验宝贵,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医学事业的发展,分科越来越细,疮疡的诊治病种多属疮、疡、痈、疽,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皮肤及皮下软组织感染。

在治疗疮疡疾患时,常采用中药内服外用,尤其外用中药的使用较西医有很大的优势,很多疑难疾患采用中医中药治疗均获得很好的疗效。

要继承发展疡科,需要对疮疡治法进行分析,并对方药的现代药理作用有所研究,这对中西医结合诊治疮疡疾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谨对疮疡内治法及方药予以探讨。

1、古医疮疡常用方药研究应用文献回顾方法,查询了自晋代以来约30余部有关疡科的专著,结果发现300首治疗肿疡(相当于急性、亚急性感染红肿热痛来溃破时)方剂中出现率较高的药物排序为甘草(76.33%)、当归(55.67%)、金银花(44.67%)、芍药0833%)、防风(32.33%)、黄芪(31.339钉、连翘(30哟、:t1芎(25.67%)。

100首溃疡方则多为八珍汤、十全大补汤的加减方,出现率较高的药物排序有人参(92%)、甘草(86%)、当归(85%)、黄芪(68%)、茯苓(67%)、桂心(67%)、白术(63%)、熟地黄(55%)、芍药(50%)、川芎(50%)。

疮疡治疗的方药中,出现排序较高的中药基本上归纳为:清热解毒类,活血化瘀类.补益类。

为了进一步证实传统医学诊治疮疡疾患的理、法、方、药与现代医学的结合点,对部分中药进行了现代药理分析。

2、疮疡病因病理及治法的现代机理分析疮疡发病机理,是由于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形成了气血凝滞,经络阻塞.郁久化热形成肿疡。

失治、误治,热盛肉腐为脓,脓疡破渍,脓血大泄,形成溃疡。

疮疡疾患的治疗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补益气血三大法则为主要法则。

强调临证佐以给邪出路、祛腐生肌、生矾敛口等治法。

2.1清热解毒法:疮疡疾患存在气血雍滞不行、阻塞经络,郁久化热出现热毒证。

因此,在疮疡早期或治疗过程中出现热毒证常用清热解毒法。

临床及实验研究均证明,清热解毒类中药对多种病原微生物有抑杀作用,有改善炎症的病理过程,如抗炎、抗变态反应、解热、抗病毒、促进肾上腺皮质功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2.2活血化瘀法:疮疡早期气滞血瘀,后期溃后,脓血大泄.气虚血虚而瘀。

故气滞血瘀、郁阻经络是疮疡疾患整个病程的病理基础。

而以疏通血脉、祛瘀通滞为目的的活血化瘀法,则为疮疡全程治疗的最重要法则。

现代药理研究也证实,活血化瘀类药物能够改善血流动力学,流变学和微循环。

改善皮肤血液循环及营养状况,为疮疡疾患的修复过程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在治疗疮疡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2.3益气养血法:疮疡中后期,脓疡破溃,脓血大泄,气血两虚。

病程久拖不治,久病必虚,故疮疡后期常用益气养血之法。

补益气血类中药多具有增强或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特别是对细胞免疫的影响突出,主要有黄芪、党参、白芍、人参、当归等。

具有促进肾上腺功能,双向调节大脑皮层神经活动,具有性激素或促性腺激素样作用。

大多数有调节物质代谢的作用,能促进细胞DNA、RNA和蛋白质合成。

增加肝糖元含量,调节脂肪代谢,降低血脂胆固醇等作用。

补充微量元素,如Mg、Zn、Fe、Ca、Mn等。

改善心血管系统。

具有抗休克、镇痛、抗炎作用。

故疮疡后期常用益气养血类中药作为主要治疗药物。

需要指出,疮疡疾患虽常表现在机体的局部,但在治疗上应遵循中医辨证施治。

在强调重局部辨证的同时,兼顾舌苔、脉象及全身证候.采取内外兼治的方法,常可收到满意的疗效。

3、疮疡常用中药药理作用及现代药理分析3.1舯疡用药分析甘草性甘、平。

入十二经。

生用可润肺祛痰,泻火解毒,缓急定痛;蜜炙用可补中益气,缓和药性。

用于疮疡肿毒・多与金镊花、连翘等清热解毒药配伍;治疗咽喉肿痛.可与桔梗、牛蒡子等配合应用・有清热利咽的功效。

现代药理研究发现,甘草具有抗炎及抗变态反应的作用,其原理可能与抑制毛细血管通透性,抗组织胺或与肾上腺有关。

它能影响细胞内的生物氧化过程,降低了细胞对刺激的反应,从而产生抗炎作用。

甘草具有皮质激素样作用-甘草含有的甘草甜素或其钙盐能解毒,对细菌毒素、药物、蛇毒、以及食物中毒、体内代谢产生的毒素等,都有一定的解毒作用。

另外它还有镇痛、抗惊厥的作用。

在试管内甘草对葡萄球菌、痢疾杆菌、绿脓杆菌等有抑菌作用。

在体外,能抑制结核菌的生长,使实验性肺结核病灶疤痕化。

甘草酸对发热的小白鼠及兔具有解热作用。

当归性甘、辛、温。

入肝、心、脾经。

具有良好的补血、活血作用,可适用于各种瘀滞作痛之症。

治疗损伤瘀痛,可与红花、桃仁、等品配伍;治痈肿瘀滞疼痛,在舯疡期可与银花、连翘、丹皮、赤芍、甘草等配伍:溃疡期如气血两虚可与黄芪、熟地、党参等配伍:如气血不和而有僵块未消、排脓未尽者可合黄芪、银花、甘草同用。

现代研究发现当归煎剂在试管内对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大肠杆菌、溶血性链球菌、白喉杆菌有抗菌作用。

其挥发油有镇静作用。

当归具有改善外周循环作用,可减少血管阻力,增加股动脉血流量,增加外周血流量,改善局部微循环。

扩张皮肤血管。

实验证明其扩张血管的作用与n和B受体无关,但与M受体和组胺Hl受体兴奋有关。

当归的挥发油可能是当归降压的有效成份之一,降压原因可能与直接抑制心脏及扩张血管均有关。

当归具有降低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形成。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表现在:①对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

主要是对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的影响,可促进吞噬功能。

对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有显著的刺激作用,对免疫功能处于抑制状态的机体,也有调节和恢复的作用。

②对细胞免疫的影响。

对健康人的淋巴细胞转化有促进作用。

对实验性小鼠的外周血T、B淋巴细胞数量有明显的影响。

③对体液免疫功能的影响。

当归及其有效成分,能明显促进机体的体液免疫反应。

④对细胞因子的诱生作用。

对IL-2的产生有明显的增强作用。

⑤其它的免疫调节作用。

对于强的松龙所致动物低下的免疫功能亦可获得明显改善等【2】。

临床常用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血栓性浅静脉炎、急性心脑缺血性疾病、高血压等治疗。

金银花性甘、寒。

入肺、胃、心、脾经。

其清热解毒的作用颇强,为疡科的常用药。

多用于红肿热痛的疮痈肿毒。

清代医家陈士铎十分推崇金银花,认为“最能消火热之毒,而又不耗气血,不分阴毒阳毒皆可用之”。

据《中药志》第五册收载,金银花具有抗菌、抗病毒、抑制溃疡、增强免疫功能等作用。

可明显降低绿脓杆菌内毒素所致小鼠死亡。

有明显解热、抗炎作用。

其在试管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溶血性链球菌、痢疾杆菌、肺炎双球菌、白喉杆菌、人型结核杆菌都有抑制作用。

而且水浸剂比煎剂的抑菌作用强。

金银花可用于治疗呼吸道感染、细菌性感染、腮腺炎、急性肾盂肾炎、急性肠炎、菌痢、慢性骨髓炎、皮肤病、褥疮等40多种病种。

中医学认为肿疡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外感六淫、内伤七情及其它原因作用于机体,引起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紊乱,终致气血壅滞不行,阻塞经络而发病。

不通则痛,临床可见肿痛。

若失治误治,气血瘀塞的情况未能解除,时间较久从而热化,故可见红肿热痛等征象。

从治疗肿疡方剂中出现率比较高的药来看,大多为清热解毒、活血散风之类的药。

现代药理研究发现清热解毒药具有抗感染的作用,可以抗菌、抗细菌毒索、抗病毒等:还可改善炎症的病理过程,如抗炎、抗变态反应、解热,镇静、抗惊厥、促进肾上腺皮质功能等;还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作用。

活血化瘀类药,在疮疡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现代医学也充分重视血液循环和组织氧供在组织感染的治疗和伤口愈合中的重要性。

首先,局部血供可使伤口内细菌增殖的速度有所差别,因为细菌能引起感染要有一个细菌数目的临界值。

大约是lOO000细菌,克组织。

损伤后细菌增长达到这一临界数值的时间约为5.17小时,这个时期叫“黄金时期”或最佳期。

研究证明,相同数目同样的致病菌接种于组织,在血运良好的区域要比血运不良区域(如胫骨前区)这个最佳期要长得多。

此外,机体同感染过程的抗争有赖于非特异性免疫反应一吞噬话性。

白细胞以及其后的巨噬缅魍向惑染区的趋化、移行、对所吞噬细菌的杀灭是个耗能过程,都有赖于组织血供及氧供。

而活血化瘀的药理作用为改善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微循环。

另外还具有镇痛、抗炎、抗菌,谲节体液免疫、缀瞧免疫等作用。

还有促进增生性病变转化和吸收的作用。

3.2溃疡用药分析人参性甘、平。

入脾、肺经。

具有大补元气、补肺益脾、生津、安神的作用。

可治疗一切气血亏虚之症,与祛邪药同用,可用于邪未清面正气已虚的病症,以起到扶正祛邪的功效。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人参的药理作用极为广泛,涉及人体中枢神经、心血管、免疫和消化等系统。

能作用于垂体而兴奋垂体・肾上腺系统。

从而增强对有害刺激的抵抗力;刺激造血器官.使造血机能旺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