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故事
艾灸的历史与发展
艾灸的历史与发展艾灸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起源于中国古代,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成为了中医学中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
本文将详细介绍艾灸的历史起源、发展过程以及现代应用。
一、艾灸的历史起源艾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黄帝时代,据史书记载,黄帝时代的医学家神农氏是艾灸的创始人。
神农氏发现了艾叶的药用价值,并将其应用于治疗疾病。
艾叶在古代被认为具有温通经络、驱寒散寒的作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温和血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随着时间的推移,艾灸逐渐在中国传统医学中得到广泛应用。
在古代医书《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艾灸的记载。
艾灸在中国古代被广泛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如风寒感冒、风湿病、消化不良等。
同时,艾灸也被认为可以调理人体阴阳平衡,增强免疫力,提高身体的反抗力。
二、艾灸的发展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艾灸在中国传统医学中的地位逐渐提升。
在宋朝时期,医学家朱震亨撰写了《艾灸甲乙经》,系统总结了艾灸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对艾灸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此后,艾灸逐渐成为中国传统医学中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
在明清时期,艾灸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
医学家李时中在《医学入门》中详细介绍了艾灸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并将其列为“十三种治疗法”之一。
此外,明代医学家李时中还提出了艾灸与针灸相结合的疗法,即“针灸艾灸适合”,进一步拓宽了艾灸的应用领域。
三、艾灸的现代应用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艾灸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现代科学研究证实,艾灸可以通过温热作用刺激皮肤,促进血液循环和代谢,增强免疫力,调节神经系统功能,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在临床应用中,艾灸主要用于治疗风寒感冒、风湿病、消化不良、疲劳等疾病。
艾灸可以通过热量的传导作用,温暖经络,舒缓病痛,促进疾病的康复。
同时,艾灸还可以用于美容养生,如艾灸美容、艾灸减肥等。
在现代医学研究中,艾灸也被发现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
艾叶中含有挥发油、黄酮类化合物、维生素等多种活性成份,具有抗菌、抗炎、抗氧化等作用。
艾灸小故事
经典艾灸小故事故事一:相传日本德川幕府时代江户有一老寿星名万兵卫虚度174岁,其妻173岁,其子153岁,其孙105岁,个个精神矍铄,健步如飞。
问其长生之术,答曰:祖传每月初八连续灸足三里穴,始终不渝,仅此而已。
在气候寒冷的日本北部,人人都喜欢灸足三里作为补身长寿之术,有“勿以不灸足三里者为伍”和“不灸足三里勿作旅人”的说法。
其实灸法乃由我国所传,早在唐代名医孙思邈提出:“若要安,三里常不干”,其本人经常灸足三里,活至102岁,这正是古代养生家所推崇的疤痕灸,使灸疤延久不癒,可以保健延年。
故事二:日本《帝国文库》中有一段记载,说元保十五年九月十一日,永代桥的换架竣工仪式上,要推举几位长寿老人从桥上走过,最先走过的是三河水泉村平民百姓满平和其一家三代的六位长寿老人。
其中满平242岁,满平妻221岁,满平子万吉196岁,万吉之妻193岁,满平孙万藏151岁,万藏之妻138岁。
人们自然十分惊异,纷纷询问“汝家有何术?能长生者若是耶?”满平笑而答曰:“唯有祖传三里灸耳。
”三里灸,是艾灸的一种,指“足三里穴位”,据记载这种方法是唐代我国著名文化使者鉴真大师东渡后传给日本人的。
故事三: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千家万户裹粽子,划龙舟,屋檐房门还插艾驱邪。
南朝梁农懔在《荆楚岁记》中记载:“端午采艾,悬门户上,以攘毒气。
”其实,艾并不能斩妖驱魔,但艾可入药。
据史书记载,公园1260年冬,元代征南元帅忒木儿统领十万大军,在扬州城外安营扎寨,犒劳三军,准一举夺下扬州府,请功进爵。
不料,突然患病。
初起仅是消化不良,腹痛便稀,渐至足胫冷若冰霜,麻木不仁,步履艰难,终于下肢完全不能活动,卧床不起。
主帅病倒,帐下群龙无首,军情危急。
一日,忽见随征文官罗谦甫拜谒元帅。
罗乃金元四大医家之一东垣老人李杲的得意门生,曾随师学医10余年。
罗谦甫为忒木儿行切脉望诊,道:“大帅年高气弱,多年疆场征战,朝暮行寒,加之饮食失节,多饮乳酪,履于卑温,阳不能外固,由是清湿袭虚,病起于下,系寒湿相合而病。
女医学家鲍姑与灸法
女医学家鲍姑与灸法鲍姑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女医学家,她对中医传统疗法燃灸法(也称为艾灸)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应用。
燃灸法是一种利用艾草燃烧产生的热量和草药挥发的成分来治疗疾病的疗法。
这种疗法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
鲍姑是中国历史上出类拔萃的女医学家之一。
她精通中医理论,广泛研究了艾灸的效用以及其在治疗不同疾病方面的应用。
她的研究对中医学的发展和普及做出了重要贡献。
燃灸法是一种将艾草烧热后贴在患者的特定穴位上的疗法。
根据中医理论,人体的穴位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重要通道,而艾灸可以通过刺激这些穴位来调节气血的流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艾草是一种具有温热性质的草药,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
在燃烧过程中,艾草会散发出特殊的气味和热量,这些热量和草药的挥发成分可以通过穴位的刺激而被人体吸收。
艾灸的治疗原理是通过热量和草药成分的刺激,来达到改善气血循环、促进新陈代谢、调节身体平衡的作用。
艾灸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可以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包括风寒感冒、风湿关节炎、内脏疾病等。
艾灸的治疗方法有很多种,能够根据不同疾病的特点和患者的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应用。
鲍姑在艾灸的研究中发现,在艾灸治疗过程中,不仅草药的成分对疾病有治疗作用,艾草燃烧产生的温热也对人体有益。
她提倡在艾灸过程中要注重温热传导的效果,让热能更好地在人体内部传递。
鲍姑还研究了艾灸在妇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她发现艾灸对妇科疾病如痛经、不孕症等有显著的疗效。
她通过对不同穴位的灸热调理,使经络通畅,内分泌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鲍姑的研究对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并且开创了中医妇科专业的研究方向。
她的成就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学习和参考资料,对中医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女医学家鲍姑在中医疗法研究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特别是她对艾灸的研究和应用。
她在艾灸治疗方面做出了许多创新性的探索和发现,并且将艾灸的应用推广到了妇科领域。
鲍姑的成就在中医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为中医学的进一步发展和普及做出了杰出贡献。
【资料】经典艾灸小故事
经典艾灸小故事【篇一:经典艾灸小故事】艾灸养生------ “艾”护生命 “灸 ”出健康经典艾灸小故事故事一:南宋绍兴年间,有一个叫王超的军人,退役后遁入江湖做 了江洋大盗,无恶不作。
他年轻时曾经遇到一个得道的异人,传授给他一套 “黄白住世之法 ”。
王超按照这套方法修炼,年过九十还精神饱满,肌肤腴润,健步如飞⋯ ⋯ 后来犯案被抓,判了死刑。
临刑 前,监官问他:你这么高的年龄,还有这么好的身体,有什么养生秘术吗?王超回答说:秘术我没有,只是年轻时师傅教我在每年的夏秋之交,在小腹部的关元穴,用艾条施灸千炷。
久而久之,冬天 不怕冷,夏天不怕热,几日不吃饭也不觉得饿,脐下总是像有一团火那样温暖。
你难道没有听说过吗?土成砖,木成炭,千年不朽, 皆火之力啊。
王超被处死后,刑官让人将他的腹暖之处剖开,看见 一块非肉非骨之物,凝然如石,这就是长期用艾火灸出来的。
故事二:相传日本德川幕府时代江户有一老寿星名万兵卫虚度 174 岁,其妻 173 ,其子 153岁,其孙105岁,个个精神矍铄,健步如 飞。
问其长生之术,答曰:祖传每月初八连续灸足三里穴,始终不渝,仅此而已。
在气候寒冷的日本北部,人人都喜欢灸足三里作为 补身长寿之术,有 “勿以不灸足三里者为伍 ”和“不灸足三里勿作旅人 ” 的说法。
其实此灸法乃由我国所传,早在唐代名医孙思邈提出: “若 要安,三里常不干 ”,其本人经常灸足三里,活至 102岁,这正是古 代养生家所推崇的疤痕灸,使灸疤延久不愈,可以保健延年。
艾灸是中国人最好的养生方法艾灸是中国传统医学的文化瑰宝,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广泛流行。
在中国古代,艾灸是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
艾灸疗法操作简单,安 全有效,无毒无副作用,即使是不懂医术的普通老百姓,也可以通 过简单学习,快速掌握操作方法,从而把健康掌握在自己手里。
因 此,艾灸自古以来就受到广大劳动人民的喜爱, “家有三年艾,郎中 不用来 ”的谚语流传至今。
艾灸故事
关于艾灸的小故事两个有趣的艾灸小故事,跟大家分享一下,由此可知艾灸对健康是非常有好处的。
故事一:南宋绍兴年间,有一个叫王超的军人,退役后遁入江湖做了江洋大盗,无恶不作。
他年轻时曾经遇到一个得道的异人,传授给他一套“黄白住世之法”。
王超按照这套方法修炼,年过九十还精神饱满,肌肤腴润,健步如飞……后来犯案被抓,判了死刑。
临刑前,监官问他:你这么高的年龄,还有这么好的身体,有什么养生秘术吗?王超回答说:秘术我没有,只是年轻时师傅教我在每年的夏秋之交,在小腹部的关元穴,用艾条施灸千炷。
久而久之,冬天不怕冷,夏天不怕热,几日不吃饭也不觉得饿,脐下总是像有一团火那样温暖。
你难道没有听说过吗?土成砖,木成炭,千年不朽,皆火之力啊。
王超被处死后,刑官让人将他的腹暖之处剖开,看见一块非肉非骨之物,凝然如石,这就是长期用艾火灸出来的。
故事二:相传日本德川幕府时代江户有一老寿星名万兵卫虚度174岁,其妻173,其子153岁,其孙105岁,个个精神矍铄,健步如飞。
问其长生之术,答曰:祖传每月初八连续灸足三里穴,始终不渝,仅此而已。
在气候寒冷的日本北部,人人都喜欢灸足三里作为补身长寿之术,有“勿以不灸足三里者为伍”和“不灸足三里勿作旅人”的说法。
其实此灸法乃由我国所传,早在唐代名医孙思邈提出:“若要安,三里常不干”,其本人经常灸足三里,活至102岁,这正是古代养生家所推崇的疤痕灸,使灸疤延久不愈,可以保健延年艾草也叫医草、灸草,素有百草之王的称谓。
《本草纲目》:艾叶生则微苦太辛,熟则微辛太苦,生温熟热,纯阳也。
可以取太阳真火,可以回垂绝元阳。
服之则走三阴,而逐一切寒湿,转肃杀之气为融和。
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
由于艾草在灸疗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灸疗也被专称为“艾灸”。
韩国习俗里,五月端午节喝艾草汁的话,可以健胃整肠,一整年消化吸收良好,也不会中暑。
艾草米糕可以帮助消化,因为碱性的艾草可以中和酸性的米饭。
关于艾草的故事
关于艾草的故事
艾草,又称苍耳、艾叶,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
它的故事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的中国商周时期。
据传说,商朝时期的医神华佗曾发明艾灸疗法,而艾草正是艾灸的主要材料。
在那个时代,艾灸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如风湿、消化不良、妇科疾病等。
在中国的农村地区,人们常常会将艾草晒干后放在枕头下,认为它具有祛湿、驱蚊的作用;还有人会将艾草煮水后用来洗澡,称之为艾蒸浴。
除了医疗用途,艾草还有一些文化意义。
在中国的端午节,人们会用艾草包裹糯米,制成粽子,据说可以驱邪消病。
此外,在中国的道教和民间信仰中,艾草被视为神秘的药物,能够驱邪、护体、延年益寿等。
总的来说,艾草在中国文化中拥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是一种中药材,更是中国传统医学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1 -。
艾灸养生古人的故事(关元穴)
艾灸养生古人的故事(关元穴)我在这里先给你讲一个故事:南宋绍兴年间,有一个叫王超的军人,退役后遁入江湖做了江洋大盗,无恶不作。
他年轻时曾经遇到一个得道的异人,传授给他一套;黄白住世之法;王超按照这套方法修炼,年过九十还精神饱满,肌肤腴润。
后来犯案被抓,判了死刑。
临刑前,监官问他:你这么高的年龄,还有这么好的身体,有什么养生秘术吗?王超回答说:秘术我没有,只是年轻时师父教我,在每年的夏秋之交,用艾灸养生法在小腹部的关元穴,用艾条施灸千炷。
久而久之,冬天不怕冷,夏天不怕热,几日不吃饭也不觉得饿,脐下总是像一团火那样温暖。
你难道没有听说过吗,土成砖,木成炭,千年不朽,皆火之力啊。
王超被处死后,刑官让人将他的腹暖之处剖开,看见一块非肉非骨之物,凝然如石,这就是长期施灸用艾火灸出来的。
可见灼艾对培固人体阳气的力量有多强大。
艾灸养生《神农本草经》记载:艾草有温阳、暖宫、除湿、通筋活血的功效。
艾灸养生先从中脘、关元、和足三里灸起,逐渐在艾灸的过程中加减穴位,这些穴位都是以提高你整体的正气为主的,先扶正,其他疾病也会不攻自破。
夏秋之交艾灸好-艾灸养生培训网北京中医养生美容培训学校是华易国方中医养生美容培训学校培训艾灸养生美容培训技术。
现在正值夏秋之交,正是用艾灸强身健体的大好时机!各位千万别错过哦!关于艾灸的功效,武国忠医师的《黄帝内经使用手册》中有个故事:南宋绍兴年间,有一个叫王超的军人,退役后遁入江湖做了江洋大盗,无恶不作。
他年轻时曾经遇到一个得道的异人,传授给他一套"黄白住世之法"。
王超按照这套方法修炼,年过九十还精神饱满,肌肤腴润……后来犯案被抓,判了死刑。
临刑前,监官问他:你这么高的年龄,还有这么好的身体,有什么养生秘术吗?王超回答说:秘术我没有,只是年轻时师傅教我在每年的夏秋之交,在小腹部的关元穴,用艾条施灸千炷。
久而久之,冬天不怕冷,夏天不怕热,几日不吃饭也不觉得饿,脐下总是像有一团火那样温暖。
关于艾灸的神话故事
关于艾灸的神话故事艾灸,作为一种传统中医疗法,已经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在中国及其他许多亚洲国家被广泛采用。
艾灸不仅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还有许多流传已久的神话故事与之相关。
本文将介绍一些关于艾灸的神话故事,并探讨这些故事背后的意义。
一、仙女与艾草相传,在古代的一个小村庄里,有一位善良而富有智慧的姑娘。
她的名字叫做花蕊。
花蕊因为自小体弱多病,经常感到虚弱无力。
无论家族中的大夫如何治疗,都很难改善她的状况。
无奈之下,花蕊经常自己去山上采集各种草药,试图找到能治愈自己的方法。
有一天,花蕊在山上发现了一种形状奇特的草。
这种草有着特殊的香气,而且据说它能够治愈许多疾病。
花蕊欣喜若狂,她将这种草带回家并试着用它进行治疗。
果然,只用短短几次艾灸,花蕊就感到自己的体力和健康都有了显著的改善。
花蕊想要和其他人分享她的发现,她告诉了村子里的人们,希望大家也能从艾灸中受益。
不过,每个人似乎都对她的发现半信半疑,甚至有人嘲笑她相信草能治病的想法。
尽管如此,花蕊并没有放弃。
她继续用艾灸疗法来治疗自己和亲朋好友的疾病,并逐渐让更多的人理解和认同这种方法。
二、神兽之谜古代传说,有一只神奇的兽类生物名为火凤凰。
这只凤凰不但美丽而雄伟,并且有着强大的治愈能力。
它的体骨内蕴藏着治愈草药的灵气。
但是,要捕捉到火凤凰可谓是无比困难,所以几乎无人知晓这秘密。
一位名叫李白的医者,听闻了有关火凤凰的谜言,并对它的治疗力量感到好奇。
李白终日思索,最终决定采用一种创新的方法来捕捉火凤凰。
他焚烧着香气浓郁的艾草,仿佛在发出一种对火凤凰的诱惑。
在李白的等待和努力下,终于渐渐有火凤凰出没。
李白将火凤凰守护灵性的艾草悉数收集,并将火凤凰释放回大自然。
此后,他发现这种草药长期卧床不起的患者们用以进行艾灸,居然神奇地恢复了健康。
李白由此迅速成为了全国知名的医者,他发展出一套基于艾草的疗法,并称之为“艾灸疗法”。
凭借这种疗法,他治愈了无数人的疾病,被后世敬仰为医界泰斗。
漫漫华夏五千年,悠悠艾灸文化史
漫漫华夏五千年悠悠中医艾灸史黄帝炎帝时期华夏始祖:轩辕皇帝、炎帝对于我国各方面发展都起到重要作用。
《黄帝内经》载“大风汗出,灸意喜穴”。
夏朝时期我国早在3000年前的夏朝时期就已经能够用热熨的方法来治疗和调理各类疾病。
《灵柩经》载“灸则强食生肉”商朝时期在商朝时期聪慧的中国先民们就开始把热熨和药物相互结合,调理各种慢性虚损,形成防病治病的一种方法---“灸”《灵柩禁服》载“陷下者,脉血结于中,血寒,故宜灸之”周朝时期周朝是中华文化发展的最重要时期,春秋战国中医基本理论已经形成。
艾灸也同砭石、针刺、汤药一起成为最重要的防病治病疗法。
《伤寒论》载“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医理论的发展时期,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黄帝内经》,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相继问世。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只有灸法而没有针法,表明灸法的应用要比针法早。
《备急灸法》载“能忍一顷之灸,便有再生之理”魏晋时期魏晋时期,鲍姑“百姓用灸”的学术观点及其发明的灸疗史上第一个施灸工具“瓦甑”,极大地丰富了灸疗法;同时,曹操之孙曹翕著《曹氏灸经》;晋代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强调:上工治未病的科学理念,提倡利用灸法预防疾病,保健身体。
《医学入门》载“凡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隋唐时期隋唐时期经济繁荣更促进了中医药学的发展,药王孙思邈著出了针灸学界最早的参考穴位图《明堂图》。
提出了被后人大力推崇的“针、灸、药”三位一体的治疗方法。
王焘所著《外台秘要》中提出“人过三十必须灸以养生”的观点。
《灵柩官能》载“阴阳皆虚,火自当之”宋元时期宋朝政府对医药学非常重视,中医分科由唐朝的四科增加到九科,妇科与儿科在宋朝正式形成。
针灸学进步尤大,窦材著《扁鹊心书》注重灸法,并创造“睡圣散”以减轻艾灸时的痛苦。
王唯一始创针灸同仁,更感性化地认知针灸理论,是中国灸史上心的里程碑。
上和元连氏艾灸:“中国五行分类药艾之父”——长寿灸王连德馨事迹之二
上和元连氏艾灸:“中国五行分类药艾之父”—长寿灸王连德馨事迹之二兄妹同心,弘扬药膳1729年金秋十月,连德馨在自江南返回山西的途中,他想顺道去河南洛阳,看望一下一年多未曾见面的大妹连欢馨,这个妹妹小他六岁,小时候连德馨放学回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母亲房里看妹妹,摸摸她的小手,亲亲她粉嘟嘟的小脸。
妹妹学会走路后,看见大哥就跟着他跑来跑去,“哥哥、哥哥”稚嫩的叫着,这时候连德馨就会把妹妹背在身上四处去玩。
连欢馨十四岁时,上门提亲的有好几家,连德馨与父亲调查斟酌后,选定做饭馆生意的张家做亲家,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缘由就是离自家不太远,好有个照应。
欢妹十五岁出嫁那天,连德馨带着丰厚的嫁妆风风光光地把妹妹送出了门。
一年到头只要他在家,隔些日子就会到妹妹家探望一下,看有什么需要就伸手相助。
几年前,妹夫随家人到九朝古都洛阳开饭馆,欢妹不久也跟了去,过年也未曾回来,连家人很是牵挂。
中午时分连德馨和两个随从按照地址来到了洛阳繁华街道上的山西张家饭庄,饭庄门面挺大,门前人来人往非常热闹,“掌柜的您瞧,那些人是干嘛的”,连德馨顺着随从的指向望过去,只见两个年轻人在不断劝说准备进张家饭庄的客人往前走,有些人经不住三言两语就真的往前走进另一家陕西饭庄了,“哇!哪有在别人店门口抢生意的道理”,连德馨还没回话,看到张家饭庄走出了三个伙计径直走到那两个年轻人面前让他们马上离开,两个年轻人说:我们推新品给客人,不关你们的事!三个伙计气的推着那两人远离店门口,五个人撕扯在了一起,连德馨几人见状上前把他们拉开,对两个年轻人说:正是吃饭时候在店门口这样闹太不好了吧!要凭实力正当做生意,推新品在自家门口吆喝就行了,都像你们这样谁的生意都不好做。
那两人看这边人多满脸不甘心地离开了。
三个伙计看帮腔的人沉稳精干就问您是——,得知是掌柜亲戚后忙把他们请进店内,正在大堂忙活的妹夫一回身就看到他了,“大哥,你们什么时候到的,到后面去吧!”妹夫不顾连德馨让他忙完再说的言语,领着他来到了后院,高声喊着老婆的名字说大哥来了,连欢馨放下手中的活儿跑了出来,拉住大哥的胳膊让他们进一房间坐下,互相问了近况,兄妹俩似乎有用千言万语都说不尽的话题,连德馨看妹妹状况很好心放下许多,妹夫一会功夫就端了六个菜上桌,开了一瓶杜康酒请他们用餐,亲家公也赶过来问候,连德馨站起致谢后请他们赶快去忙,别耽误了上门客。
艾灸神阙 万病自灭
艾灸神阙,万病自灭最近看到一位医生呼吁把艾灸神阙穴、关元穴列为临床急救技术。
此呼吁太重要了,是故也来助力一把——“大家都来呼吁吧,把艾灸神阙穴、关元穴列为临床常规救命法、治病法、保健法”!为什么“神阙穴”这么重要?请看“让你返老还童的神阙穴(肚脐眼)”发出呼吁的医生说,他在临床上曾多次介绍用艾灸抢救病人,并屡试屡效。
他说:“一次是一位癌症晚期合并肾衰无尿的病人,送到某大医院第二天就被治“死”了,心跳血压都没有了,医生要求拔掉抢救的管子,家属不同意,此时我建议请针灸科艾灸关元穴试试,家属照办了,结果做完两小时艾灸后病人苏醒,还能打电话了。
另一次是一位肝癌转移破裂的病人,在医院里抢救三天,连发二次病危通知,我得知后建议使用艾灸神阙、关元进行抢救,结果请来针灸科医生艾灸后,病情马上好转。
后来又出现了病情反复,医院又发出第三张病危通知,我还是建议继续艾灸,并调整了中药,病人终于又一次脱离危险。
”从这位医生的经历中,让我们非常清楚地看到了艾灸神阙、关元抢救病人,远胜于现代医学的所谓高科技。
但是,鄙人同时也认为,这里存在着一个巨大的漏洞,这就是为什么不先采用艾灸等非药疗法治疗,而是先采用医药疗法,只有在病人没救了时才想起艾灸呢?这真是令人匪夷所思!几千年前的《医学入门》一书说:“凡病,药之不到,针之不及,必须灸之”。
说的对不对?我认为不对,这是一个天大的错误,因为它的临床路径颠倒了!明明已经知道“针药之效不如灸疗”,却要先用针药折腾病人,不行了才启用灸疗,这不是临床路径颠倒的天大错误吗?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这么久的临床路径错误呢?一言以蔽之,钱字作怪,因为艾灸见效快,收费低嘛。
正确的临床路径应该是:凡病,必先用灸疗,针药辅之。
这样会给病人减少多少痛苦和花费啊!会给社会带来多么大的和谐和福利啊!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艾叶取太阳真火,可以回垂绝元阳。
服之则走三阴,而逐一切寒湿,转肃杀之气为融和。
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
上和元连氏艾灸:敢爱敢恨的奇女子——妇科灸王连子诺事迹之二
上和元连氏艾灸:敢爱敢恨的奇女子—妇科灸王连子诺事迹之二抗击厄运,重振家业1815年夏,连子诺丈夫郑瑞做药材生意遭到小人陷害,以供应兵营假药而犯下欺诈的重罪蒙冤入狱,按律株连九族治罪,阳泽河连氏一族惊闻四散逃离,有的举家逃到了邻县,有的逃到了他村躲避谋生,万幸连氏灸王在潞安府一带医德高尚、善举不断,名望甚高,由潞安知府做保,人员没有被抓,连子诺搀着爷爷、扶着父亲眼看着家产被抄,灸馆被封,在曾祖连德馨时期达到鼎盛的连氏国医家业毁于一旦,爷爷老泪纵横,父亲捶胸顿足让连子诺悲痛欲绝,看到家里的孩子们惊慌失措无助的样子,连子诺心头一震清醒许多,她要想办法让家里的日子过下去。
医馆是开不成了,家里只剩下祖宅和祖田还在,他与父亲和弟弟商议,现在先把庄稼种好,顾住一家人的温饱;接着要做的就是把郑瑞解救出来,只有冤情大白,郑瑞才能不再受牢狱之苦,连氏灸馆也就能继续开张。
连子诺请父亲领着一家人在阳泽河种地,她和弟弟去瑞记药庄所在地官府逐级喊冤告状。
直到1817年春,不得已到太原喊冤告状的连子诺才迎来转机,因医治好了布政使夫人的重病而得到了他的帮助,郑瑞一案得到再审,一直躲躲闪闪的此案重要人物原药庄掌柜愿意出面作证,拿出了凭证力证郑瑞清白,陷害郑瑞的伙计和幕后指使者被抓,郑瑞终于被释放,连子诺从监牢接出了一瘸一拐的丈夫,看着郑瑞憔悴的面容,花白的头发,她抱住他痛哭失声,两年前郑瑞还满头乌丝、神采奕奕,谈笑风生,今日的他竟被折磨成萎靡不振的模样,“瑞哥,我们回家吧”,连子诺又以两人刚相识的叫法称呼郑瑞,似乎又唤起了郑瑞二十岁时的勇气和梦想,他挺直了腰板拍拍连子诺的肩膀:子诺,只要咱们一家人在一起,一切都会好起来。
连子诺把郑瑞接回阳泽河后,马上烧了一大木桶热水为他细细洗了个热水澡,穿上舒适的衣衫,然后为郑瑞修剪梳理了长发,为他刮去满脸的胡须,为他修剪了手、脚指甲。
在郑瑞忽尔发出的疼痛声中,连子诺能敏感地意识到丈夫曾遭受的磨难,她诊断了他的病情,除了腿部的明伤外,还有内脏功能的严重紊乱,再就是郑瑞精神遭受重压后出现的极度不安。
古代艾灸小故事——医缓
古代艾灸小故事——医缓谢锡亮:山西省侯马市人,1926年生于河南原阳县(主任医师,历任山西襄汾县中医院院长,山西省针灸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针灸讲师团教授,中华自然疗法世界总会顾问,中国澄江学派侯马针灸医学研究所所长,1953年与针灸教育家承淡安创建的中国针灸学研究社实习研究班毕业,受到承师亲炙教诲,尽得真传,从医70余年,现如今仍在继承师志,弘扬澄江学派针灸医学,发扬灸法特色而做贡献)2009年8月山西省针灸学会授予谢锡亮“针灸泰斗”称号,谢老在中国艾灸疗法和传承上功勋卓著。
走近艾灸第一章晋景公梦竖子遁入膏肓秦医缓知君侯无可救药这个故事发生在周代春秋中期,分封的诸侯国晋国。
晋国的国君晋景公名叫獳(nòu),就是著名的“赵氏孤儿”故事中晋国的君主。
景公三年(公元前597),他听信佞臣谗言,杀害了赵盾的家人赵朔、赵同、赵括和全族老小。
赵朔的遗腹子赵武在公孙杵臼和程婴的佑护下侥幸免祸。
景公十九年(公元前581)的一天,晋景公躺在床上,刚睡着不久,就听到一阵“噼啦啦”的声响。
晋景公被震醒,定眼望去,只见一个厉鬼,长长的头发散乱着一直拖到地上,他一手拿着劈斧,一手捶打着胸脯,不停地跳来跳去,吼着:“你杀了我的孙子,你这不义的恶魔,我要请命于天帝,求天帝惩罚你。
”“劈啦啦”,又是一阵声响,厉鬼冲破了大门,又砍开了寝室的房门。
“不要!不要!”晋景公抱着头,窜出卧房,进入内室,堵住房门。
结果,霹雳扑通一阵,房门又给踹散了。
厉鬼就在眼前,凶煞可怕。
看到厉鬼要抓他,晋景公魂飞魄散,吓出了一身的冷汗,他被惊醒了。
醒来后,他立刻招来巫师,说:“我刚才做了一个梦,你给我解一下这个梦。
”“您梦见一个厉鬼,这个厉鬼……”巫师没等晋景公说梦,就将他梦里的情景讲了出来。
“这个梦预示着什么?”“预示着……您可能撑不过这个麦季,吃不上新打下来的粮食了。
”“是吗?”“基本如此。
”“与国君说话可要当心。
”“我是从梦中意境的提示推导出来的,不会有错。
艾灸的历史与发展
艾灸的历史与发展艾灸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它起源于中国古代,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至今仍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
本文将详细介绍艾灸的历史起源、发展过程以及目前的应用情况。
一、艾灸的历史起源艾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中国古代。
根据史书记载,最早使用艾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黄帝时代。
黄帝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位伟大的帝王,他对医学的研究和实践有着深远的影响。
据说黄帝亲自尝试了艾灸疗法,并将其纳入了《黄帝内经》中,成为了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艾灸的发展过程1. 古代发展阶段在古代,艾灸主要是通过将艾草燃烧后,将产生的热量和烟雾直接作用于人体特定的穴位上,以达到疗效的目的。
古代医家在实践中逐渐总结出了艾灸的具体方法和技巧,并将其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这一阶段的艾灸主要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包括风寒湿痹、经络不通等。
2. 中世纪发展阶段在中世纪,艾灸逐渐传入了欧洲和其他亚洲国家。
随着时间的推移,艾灸在不同地区的应用方式和技术也有所变化。
例如,日本发展出了独特的艾灸方法,称为“艾灸法”。
这种方法使用特殊的艾草和独特的灸具,对特定的穴位进行灸热刺激,以达到疗效的目的。
3. 现代发展阶段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艾灸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艾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增强人体免疫力,达到治疗和保健的效果。
因此,艾灸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成为一种重要的非药物治疗方法。
三、艾灸的应用情况艾灸在中医临床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可以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和症状,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风寒湿痹:艾灸可以通过温热的刺激,促进经络的通畅,舒缓疼痛,缓解风寒湿痹引起的关节疼痛和不适。
2. 内脏疾病:艾灸可以通过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促进脏腑功能的平衡,对一些内脏疾病如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3. 妇科疾病:艾灸在妇科疾病的治疗中有着独特的应用。
大唐艾灸的发展历程
大唐艾灸的发展历程大唐艾灸,作为中医传统疗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过程。
它是一种通过艾草的燃烧来温热经络、调理身体的疗法,广泛应用于中医诊疗中,被誉为“中医的明珠”。
大唐艾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早在古代的《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艾灸的记载。
当时的人们利用烧熏艾草来疗治疾病,比如恢复体力、舒缓疲劳、缓解肌肉疼痛等。
此后,艾灸逐渐成为中医传统疗法的一部分,并在后来的几个朝代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到了唐朝,艾灸的应用更加广泛,并逐渐形成了大唐艾灸的特色。
唐代医家孙思邈更是将艾灸的应用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他在著作《千金方》中详细介绍了艾灸的具体操作方法和疗效,对于艾灸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
在这一时期,大唐艾灸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逐渐涉及到了不同的疾病治疗。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唐艾灸逐渐从临床医疗中走向民间。
在宋朝、元朝以及明清之前的明朝时期,艾灸成为了大众家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人们通过艾灸来调理身体、预防疾病,艾灸也成为了日常生活中的一种保健方式。
当时的故宫、皇宫中也设有专门的艾灸馆,皇室成员常常利用艾灸来保持健康。
然而,在近现代的时期,随着西医的兴起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唐艾灸逐渐被遗忘。
人们更加倾向于使用西医药物进行治疗,对于传统疗法的接受度下降。
然而,近年来,随着中医疗法的再度兴起,大唐艾灸又得到了重新的关注。
现在,大唐艾灸不仅在中医医疗机构中得到应用,而且在一些养生馆、保健机构中也广泛推广。
许多人通过大唐艾灸来调理身体、改善健康,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艾灸馆、艾灸师等专业机构也逐渐出现,为人们提供了艾灸服务。
可以说,大唐艾灸作为中医传统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起伏和沉淀。
它始终以其独特的疗效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人们健康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大唐艾灸在医学界的发展和应用逐渐卓见,为世人健康和幸福做出了重要贡献。
展望未来,我相信大唐艾灸会继续保持其传统的价值,为更多的人带来健康和快乐。
八个艾灸小故事
艾灸小故事故事一(插艾草):唐朝末年发生黄巾之乱,为首的人名叫黄巢。
由于他出身贫穷,又值当时社会上贫富差距很大,有些贪官污吏又时时有官商勾结的事情发生,使他更嫉恶如仇,于是他纠结一些有志之士,开始劫富济贫,杀死了很多人,从此他们所到之处,大家无不闻风色变。
有一天,黄巢穿着一身洁净的衣服,骑着白马,来到一个村庄,他看到村里的男女老少很惊慌的都正往城外逃,人群里有一个妇人,背上背着一个年岁比较大的小孩,而手上却牵着一个年岁比较小的小孩,他看了觉得很奇怪,就去问这妇人:“你为何要背比较大的孩子,而让较小的孩子走路呢?”妇人说:“背上背的这个孩子今年五岁,是邻居家的孩子,孩子的父亲被征召去战区筑墙,不幸死了。
孩子的母亲也因病重快要死了,如今她把孩子托付给我,所以我有责任把她的孩子照顾好。
而我手上牵的是我自己的孩子,如果不小心走丢了我还可以再生啊!”黄巢听了非常感动,心里想:“一个妇人家都可以有这样的爱心,去爱别人的孩子,而我堂堂男子汉,怎么可以比不上一个妇人家呢?”于是他跳下马来,赞美这位妇人的爱心,接着又问妇人说:“你们这么匆忙的往城外跑是为了什么呢?”妇人说:“黄巢要来了,难道你不怕吗?”黄巢又问:“他那么可怕吗?”妇人说:“听说他的眉毛一边高一边低,而他的两个鼻孔是朝上的,也就是青面獠牙的那种呀!”黄巢笑着问妇人:“你看我像不像黄巢?”妇人说:“你看起来这么斯文,哪里会像他呢?”黄巢说:“我就是黄巢。
”然后他拔起地上的艾草,放在妇人的手上说:你赶快回去,把艾草插在家门口,也告诉村里有爱心的人这样做,这样黄巢的军队就不会伤害他们了。
故事二:相传日本德川幕府时代江户有一老寿星名万兵卫虚度174岁,其妻173,其子153岁,其孙105岁,个个精神矍铄,健步如飞。
问其长生之术,答曰:祖传每月初八连续灸足三里穴,始终不渝,仅此而已。
在气候寒冷的日本北部,人人都喜欢灸足三里作为补身长寿之术,有“勿以不灸足三里者为伍”和“不灸足三里勿作旅人”的说法。
艾灸故事
中医有三宝,称之为“一根针、一碗汤、一柱灸”,艾灸疗法为三宝之一。
中医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告诉我们“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医学入门》记载“针之不及,药之不到,必须灸之”。
在古代,许多精通方药和针灸的医学大家在实际治疗中都偏爱灸法,被誉为神医的华佗在给患者治疗疾病时亦多采用灸法,他一般选用一两个穴位,每个穴位灸七八个艾炷,就能使病痊愈。
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艾灸亦在运用中发展、沉淀、绽放。
艾灸已经走向世界。
关于艾灸都有哪些艾灸故事艾灸故事一:艾灸虽好病入膏肓不可灸故事时间:春秋时期;故事主人公:晋景公《左传》载,鲁成公十年,公元前581年,晋景公患重病,求医于秦,秦伯遣精于针灸术的太医医缓前往。
医缓诊后说“疾不可为也,病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治焉”。
此“攻之不可”的“攻”字,即指当时的灸法。
什么意思呢?用现在的白话翻译就是:晋国的晋景公患了重病,听说秦国的医生医术好,便派人到秦国去求医,秦国派了一位名叫医缓的名医去替他诊疗。
据说医缓即将到晋国之前,晋景公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他的病变成了两个小孩,两个小孩在那里商量着,一个说:“来的那个人是个名医,一定会伤害我们的,我们应该往哪里逃呢?”另一个说:“别怕,我们逃到肓的上面、膏的下面那个地方,看他能拿我们怎么办。
”医缓到了晋国,诊断了一番后说道:“你这个病没有办法治疗了。
你的病在肓的上面、膏的下面,这个地方靠近心脏,又不能艾灸,针刺又刺不到,服药也无济于事,没法治了呀!”后来晋景公果然不治身亡。
现代医学研究亦认为,心脏的区域禁灸。
艾灸故事二:鲍仙姑施灸治病还美颜故事时间:晋朝;故事主人公:葛洪之妻鲍姑葛洪祖师是道教史上非常著名的一位医学家,他留下的《肘后备急方》更成为当今人们用以治疗疟疾的典籍之源。
但很少有人知道,葛洪其实并不是独自修道,他的妻子不但是一位同道修行者,更是一位非常有名的医学家。
葛洪之妻姓鲍,民间多称鲍姑或鲍仙姑。
艾灸养生小故事
木耳长了可以随时摘棹,但人体长了肿 瘤,就不可以随便把它切掉,即使在无奈的 情况下摘了,但它还是容易长出新的肿瘤,这 就是一旦发生癌症的人容易复发及转移的原 因;木头可以拿到太阳底下晒,我们的器官 可以拿到太阳底下暴晒吗?当然不可以,此 时就需要用到中医的温热疗法来解决人体湿 的问题,而艾灸疗法是最好的温热疗法,可 以帮我们把湿气排掉,可以改变我们的湿性 体质,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
4、水果篮的故事 (子宫癌的发展过程及湿气对人体危害)
湿气是往下的,就像水是往下流的道理一 样;当人体湿气很重的时候湿气也同样会往下 流,流就会流到我们的骨盆我们的骨盆就像一 个水果篮刚好把这些水给兜住了,而我们的"水 果篮"。里有什么东西呢?一个梨两个苹果;梨 就是我们的子宫,苹果就是我们的卵巢,试想 下,我们把这一个梨两个苹果泡在水里一天, 能不能吃?
5、雨天的故事(湿症的表现)
想象一下下雨天你被雨淋湿的了,湿嗒嗒的衣 服穿在身上有什么感觉?首先会觉得很冷,当人 体有湿气时也会表现出怕冷,手脚冰冷等症状; 湿衣服穿在身上感觉非常沉重、黏糊糊的;如果 人体有湿气会觉得身体很沉重,没精神,容易困; 走路,逛街,经常觉得两腿发沉,胀;只要能坐 的绝不愿站着,能躺的不愿坐着,经常是把两手 撑着头;如果湿衣服穿在身上,总是会感觉不够 清爽,特别是下半身总感觉粘乎乎的不舒服;湿 衣服穿在身上还会有什么感觉呢?
水是往下流的,湿气流到了头部会头重头胀;流到 脸部会脸肿眼肿,流到舌头会舌胎厚有齿印,甚至流 口水,流到了背上会感觉肩、背很沉很重很紧,甚至 长湿疹,流到脾胃大便会不成形、拉稀、便秘,流到 了子宫,白带会增多,有异味,月经推迟,有血块, 甚至下不来,时间长了甚至会导致肿瘤的产生;流到 了脚上脚会肿胀、长水泡、香港脚等。衣服湿了,我 们一定会脱下来洗好后,先拧干,再拿到太阳底下晒; 拧干衣服就像在美容院里做刮痧、拔罐是没办法完全 把水拧干的,晒的动作就是相当于对身体使用温热疗 法,而艾灸疗法就是最好的温热疗法,是祛湿最好的 中医物理疗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有三宝,称之为“一根针、一碗汤、一柱灸”,艾灸疗法为三宝之一。
中医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告诉我们“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医学入门》记载“针之不及,药之不到,必须灸之”。
在古代,许多精通方药和针灸的医学大家在实际治疗中都偏爱灸法,被誉为神医的华佗在给患者治疗疾病时亦多采用灸法,他一般选用一两个穴位,每个穴位灸七八个艾炷,就能使病痊愈。
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艾灸亦在运用中发展、沉淀、绽放。
艾灸已经走向世界。
关于艾灸都有哪些艾灸故事
艾灸故事一:艾灸虽好病入膏肓不可灸
故事时间:春秋时期;故事主人公:晋景公
《左传》载,鲁成公十年,公元前581年,晋景公患重病,求医于秦,秦伯遣精于针灸术的太医医缓前往。
医缓诊后说“疾不可为也,病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治焉”。
此“攻之不可”的“攻”字,即指当时的灸法。
什么意思呢?用现在的白话翻译就是:晋国的晋景公患了重病,听说秦国的医生医术好,便派人到秦国去求医,秦国派了一位名叫医缓的名医去替他诊疗。
据说医缓即将到晋国之前,晋景公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他的病变成了两个小孩,两个小孩在那里商量着,一个说:“来的那个人是个名医,一定会伤害我们的,我们应该往哪里逃呢?”另一个说:“别怕,我们逃到肓的上面、膏的下面那个地方,看他能拿我们怎么办。
”
医缓到了晋国,诊断了一番后说道:“你这个病没有办法治疗了。
你的病在肓的上面、膏的下面,这个地方靠近心脏,又不能艾灸,针刺又刺不到,服药也无济于事,没法治了呀!”后来晋景公果然不治身亡。
现代医学研究亦认为,心脏的区域禁灸。
艾灸故事二:鲍仙姑施灸治病还美颜
故事时间:晋朝;故事主人公:葛洪之妻鲍姑
葛洪祖师是道教史上非常著名的一位医学家,他留下的《肘后备急方》更成为当今人们用以治疗疟疾的典籍之源。
但
很少有人知道,葛洪其实并不是独自修道,他的妻子不但是一位同道修行者,更是一位非常有名的医学家。
葛洪之妻姓鲍,民间多称鲍姑或鲍仙姑。
是晋代广东南海太守鲍靓的女儿。
她经常跟着丈夫在罗浮山炼丹行医,给老百姓治病,岭南—带民众尊称她为“鲍仙姑”。
鲍姑行医采药,足迹遍及广州、南海、惠阳、博罗等地。
她医术精良,一丝不苟,擅长针灸,以专治瘤与疣而闻名。
是医学史上记载的灸法治病第一人。
鲍姑的灸法取材于当地出产的红脚艾,其对治疗赘瘤与赘疣有明显效果。
书载:“每赘疣,灸之一炷,当即愈。
不独愈病,且兼获美艳。
”传言,凡是鲍姑用红脚艾帮人治病后,不但灸到病除,更能起到美容养颜的效果。
也正因为此,人们便把此种红脚艾称为“鲍姑艾”。
关于鲍姑用红脚艾治病,还有一则非常美丽的传说:
这一日鲍姑归来途中,见有一女子在河边边照自己的脸边流泪。
鲍姑上前一看,才发现姑娘脸上长满了褐色的赘瘤,她因此病而被人鄙弃,更难于嫁人。
鲍姑问清缘由后,随即从药囊中取出红脚艾,搓成艾绒,用火点燃,轻轻地在
姑娘脸上熏灼。
灸后不久,姑娘脸上的赘瘤全部自动脱落,从此变成了一个美貌少女。
艾灸故事三:常灸气海护阳气得长寿
故事时间:唐朝;故事主人公:柳宗元的堂兄柳公度
《旧唐书》记载,唐代书法家柳宗元的堂兄柳公度,活到了80多岁,要知道在唐朝,人的平均寿命都没有超过40岁,能活到80岁绝对是高寿了!
别人向他请教养生之术,他说:“吾初无术,但未尝以元气佐喜怒,气海常温耳。
”简单来说,他的养生秘诀就是:经常艾灸气海穴。
“气海穴”位于脐下1.5寸的地方,与之相邻的“关元穴”,以及上面的肚脐“神阙穴”,和后背与肚脐位置对应的“命门穴”,这几个穴位都是跟人体阳气息息相关的重要穴位。
从西医角度来说,这里是血管最丰富、血流最缓慢的地方,如果受寒,盆腔的血流会变得更加缓慢,不仅影响了盆腔内的器官功能,还会影响全身血液循环的畅通。
这也是为
什么。
仅仅只是艾灸气海穴的柳公度,就能长寿的重要原因,因为他抓住了中医养生的关键:保护阳气。
艾灸故事四:药王喜灸足三里年过百岁
故事时间:唐朝;故事主人公:药王孙思邈
孙思邈(541年-682年),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唐代著名医药学家、道士,被后人尊称为"药王"。
孙思邈是我国唐代著名的医学家、养生家,由于养生得法,享年百余岁。
考察他的医学思想和养生理念,是融摄了古代中医(主要是《黄帝内经》)、道家思想、儒佛理论等于一身,进而创新出独具特色的养生之道。
孙思邈所著《千金要方》又称《备急千金要方》、《千金方》,是中国古代中医学经典著作之一,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共30卷,是综合性临床医著。
孙思邈自谓"幼遭风冷,屡造医门,汤药之资,罄尽家产",孙思邈幼年嗜学如渴,知识广博,据《旧唐书孙思邈传》记载:“七岁就学,日诵千言。
弱冠,善谈庄老及百家之说,兼好释典。
”
后来孙思邈身患疾病,经常请医生治疗,花费了很多家财,于是,18岁开始他便立志从医。
40岁之前,孙思邈的疾病经多方医治无果,因此他开始寻求艾灸疗法。
经过深刻研究和验证,证实了艾灸的养生祛病功效,孙思邈开始使用艾灸为自己调理身体。
据说孙思邈经常是“艾火遍身烧”,他尤其爱灸足三里穴。
到了90多岁高龄,仍能“视听不衰,神采甚茂”,甚至在年过百岁之时,还能精力充沛地著书立说。
因孙思邈有功于医道,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曾多次召见了他。
艾灸故事五:江洋大盗年过九十精神好
故事时间:南宋;故事主人公:江洋大盗王超
南宋绍兴年间,有一叫王超的军人,退役后遁入江湖做了江洋大盗。
他年轻时遇一得道异人,传授他一套“黄白住世之法”。
王超按此法修炼,年过九十还精神饱满,肌肤盈润,后来犯案被抓,被判死刑。
临刑的时候,监官问他:你这么高龄,身体还这么好,有何秘术?王超答:师傅教我每年夏秋之交,在小腹部的关
元穴,用艾灸施灸千柱。
久而久之,冬天不怕冷,夏天不怕热。
土成砖,木成碳,千年不朽,皆火之力啊。
艾灸故事六:艾有参之功,参无艾朴实之德。
故事时间:明朝;故事主人公:李时珍的父亲
李时珍生长在一个医学世家,从小就跟父亲上山采药,耳濡目染,最终跨度几十年,写成著作《本草纲目》,一定是离不开他的父亲,他的父亲李延文毕生研究两种中药,一个就是人参,一个就是艾草。
研究完艾草以后就写了本专著《蕲艾传》,研究完人参后,写了一本专著叫《人参传》,写完《人参传》和《蕲艾传》之后,他把这两种中药做了比较,最后得出结论:艾有参之功,参无艾朴实之德。
意思是说,艾草有人参回阳救逆、补气补学、升阳举陷的作用,而人参没有艾草朴实惠民、普世传播的实用价值。
艾灸故事七:日本家族灸出6位长寿老人
日本《帝国文库》中有一段记载,说元保十五年九月十一日,永代桥的换架竣工仪式上,要推举几位长寿老人从桥
上走过,最先走过的是三河水泉村平民百姓满平和其一家三代的六位长寿老人。
其中满平242岁,满平妻221岁,满平子万吉196岁,万吉之妻193岁,满平孙万藏151岁,万藏之妻138岁。
人们自然十分惊异,纷纷询问“汝家有何术?能长生若是耶?”
满平笑而答曰:“惟有祖传三里灸耳”,三里灸,是艾灸的一种,指“足三里”穴位,据记载这种方法是唐代我国著名文化使者鉴真大师东渡后,传给日本人的。
艾灸故事八:艾烟善寻水源,祛湿效果好
在古代行军打仗呢,“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那就是说,一个部队的粮食跟水源直接决定它的军心。
古代行军,粮食可以随身携带,那水怎么办呢?如何在附近寻找水源?古人就把艾草集中起来,燃烧艾草,再把燃烧的艾草掩埋在地下,看产生的烟气往哪个方向走,朝着烟气走向的方向去挖掘,就在那个方向找得到地下水。
所以中医说,艾灸的时候,燃烧的灸火可以自动找到体内的水湿,将其驱逐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