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教堂建筑风格史
十大著名建筑流派
十大著名建筑流派一: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
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
巴洛克一词的原意是奇异古怪,古典主义者用它来称呼这种被认为是离经叛道的建筑风格。
这种风格在反对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调和表达世俗情趣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对城市广场、园林艺术以至文学艺术部门都发生影响,一度在欧洲广泛流行。
意大利文艺复兴晚期著名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维尼奥拉设计的罗马耶稣会教堂是由手法主义向巴洛克风格过渡的代表作,也有人称之为第一座巴洛克建筑。
手法主义是16世纪晚期欧洲的一种艺术风格。
其主要特点是追求怪异和不寻常的效果,如以变形和不协调的方式表现空间,以夸张的细长比例表现人物等。
建筑史中则用以指1530~1600年间意大利某些建筑师的作品中体现前期巴洛克风格的倾向。
罗马耶稣会教堂平面为长方形,端部突出一个圣龛,由哥特式教堂惯用的拉丁十字形演变而来,中厅宽阔,拱顶满布雕像和装饰。
两侧用两排小祈祷室代替原来的侧廊。
十字正中升起一座穹窿顶。
教堂的圣坛装饰富丽而自由,上面的山花突破了古典法式,作圣像和装饰光芒。
教堂立面借鉴早期文艺复兴建筑大师阿尔伯蒂设计的佛罗伦萨圣玛丽亚小教堂的处理手法。
正门上面分层檐部和山花做成重叠的弧形和三角形,大门两侧采用了倚柱和扁壁柱。
立面上部两侧作了两对大涡卷。
这些处理手法别开生面,后来被广泛仿效。
巴洛克风格打破了对古罗马建筑理论家维特鲁威的盲目崇拜,也冲破了文艺复兴晚期古典主义者制定的种种清规戒律,反映了向往自由的世俗思想。
另一方面,巴洛克风格的教堂富丽堂皇,而且能造成相当强烈的神秘气氛,也符合天主教会炫耀财富和追求神秘感的要求。
因此,巴洛克建筑从罗马发端后,不久即传遍欧洲,以至远达美洲。
有些巴洛克建筑过分追求华贵气魄,甚至到了繁琐堆砌的地步。
从17世纪30年代起,意大利教会财富日益增加,各个教区先后建造自己的巴洛克风格的教堂。
欧洲中世纪教堂建筑风格简析
欧洲中世纪教堂建筑是西方建筑艺术非常重要的内容,它不仅是对古希腊、罗马建筑的继承,对欧洲现代建筑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教堂的结构技术,室内空间,独特的外形,精美的装饰工艺,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中世纪教堂建筑的主要形式有四种:一、巴西里卡式;二、拜占庭式;三、罗马式;四、哥特式。
[1]一、巴西里卡式:所谓巴西里卡,即是中央为一长方形中堂,两侧有较低一点的侧间,在中堂的后部,有一拱门(拱券结构是古罗马时的建筑创造),那里设置一个高出于前面的台座,作为祭坛。
后来,在台座前又添设了唱诗班座席;两侧则设读经坛。
室内的光线来自侧间上方的窗子,屋顶作平直的斜坡形。
从平面图上看如字母“ T ”形。
[2]二、拜占庭式:拜占廷教堂建筑是在巴西里卡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和巴西里卡式相比,更广阔更通透。
其特点有:1、屋顶造型普遍使用“穹窿顶”。
2、整体造型中心突出。
体量既高又大的圆穹顶,往往成为整座建筑的构图中心,围绕这一中心部件,周围又常常有序地设置一些与之协调的小部件。
3、它创造了把穹顶支承在独立方柱上的结构方法和与之相应的集中式建筑形制。
4、在色彩的使用上,既注意变化,又注意统一,建筑内部空间与外部立面显得灿烂夺目。
拜占庭建筑的主要成就:1.创建了把穹顶支承在独立支柱上的结构方法和相应的集中式建筑型制。
2.为欧洲纪念性建筑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3.对阿拉伯地区的伊斯兰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穹顶:在独立支柱上发券,在券顶做水平切口,切口上砌鼓座,鼓座上砌穹顶。
(2)帆拱:券顶做水平切口,切口与多券之间的球面三角形部分。
(3)巴西利卡:古罗马时期创建的建筑型制,长方形带侧厅的会议大厅,中厅比侧厅高,高侧窗通风、采光。
(4)拉丁十字式教堂平面:东西方向平面及空间较南北方向长得多的教堂。
(大厅比圣坛、祭坛长得多,象征耶稣受难)(5)希腊十字式教堂平面:东西方向平面及空间基本等于南北方向的教堂。
(中央穹顶和四面筒形拱组成的等臂十字平面)拜占庭式的主要代表建筑:1、圣索菲亚大教堂2、圣马可大教堂三、罗马式罗马式建筑由来:1、经济的发展和宗教的狂热,使新的教堂和修道院层出不穷。
欧洲教堂建筑风格演变
欧洲教堂建筑风格演变本文主要从建筑丛书和互联网上收集资料,通过对欧洲现存的主要教堂建筑的修建时间和建筑特色分析,试图说明欧洲教堂风格的演变的规律特征。
1、早期教堂建筑的基本形式表一:源于古罗马的穹隆象征着天,象征着神的光辉。
其中土耳其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不仅综合地体现了拜占庭建筑的特点(包括风格特点),而且也是拜占庭建筑成就的集大成者。
2、公元四世纪到十三世纪的教堂建筑风格(中世纪时期)表二:建筑的代表,被称为“欧洲最美丽的教堂”。
但是,占主要地位的教堂建筑风格还是新兴的哥特式建筑风格。
哥特式建筑是起源于法国,流行于欧洲各国的一种建筑风格。
它追求的是一种轻盈、飞升、向上的强烈动感,教堂高耸的尖顶,使人感受到天国的光辉。
3、公元十四世纪到十六世纪的教堂建筑风格(文艺复兴)文艺复兴建筑是欧洲继哥特式建筑后出现的一种建筑风格。
受文艺复兴思想的影响,此时的建筑扬弃了中世纪的哥特式建筑风格,在宗教建筑上从新采用古希腊罗马时期的经典柱式、拱券、穹顶等构成要素。
著名的教堂建筑有佛罗伦萨大教堂的穹顶、圣彼得大教堂和圣马利亚教堂。
4、公元十七世纪到十九世纪的教堂建筑风格表三:纪意大利天主教会具有了很强的经济势力,为了向朝圣者显示自己的富足,在教堂中创造一种神秘的气氛,他们修建了很多富丽堂皇、怪诞诡秘,具有巴洛克风格的教堂。
这些教堂追求不规则、不协调、虚幻与动荡的超现实感,通过非理性的组合来营造虚幻与动荡的氛围,通过富丽堂皇的装饰来营造脱离现实的感觉。
追求不规则的空间感,使巴洛克建筑独有的审美趣味。
其中,罗马的圣卡罗教堂是巴洛克建筑的代表。
表五:它在建筑形制、材料和功能方面产生巨大的变化,成为现代社会的象征。
朗香教堂与“歌特时期”、“文艺复兴时期”以及“巴洛克时期”的教堂建筑风格毫无相似之处。
就体量而言,它与“巴黎圣母院”,“罗马圣·彼得大教堂”相比简直微不足道。
其外貌粗糙敦实,造型不可名状,与其说是一座建筑,倒更像一座雕塑。
教堂建筑的风格与特点
教堂建筑的风格与特点教堂是重要的宗教建筑之一,为了宣扬宗教信仰,教堂的建筑风格与特点一直备受关注。
教堂的建筑风格受到时代、地域、文化、宗教信仰等的影响,因此具有独特的特点。
本文将从建筑风格、建筑构造、装修设计等方面阐述教堂建筑的风格与特点。
建筑风格教堂的建筑风格多样化,主要包括哥特式、巴洛克式、文艺复兴式、装饰艺术式等。
哥特式哥特式建筑是15世纪欧洲流行的一种建筑风格,它的特点是高耸的塔楼、群雕、尖顶窗玻璃等。
哥特式教堂的整体氛围庄严肃穆,弥漫着神圣的气息。
著名的哥特式教堂有巴黎圣母院、伦敦圣保罗座堂。
巴洛克式巴洛克式建筑是17世纪到18世纪欧洲流行的一种建筑风格,它的特点是华丽、夸张、装饰豪华。
巴洛克式教堂的外形丰富多彩,内部装饰浓重,彰显出教堂的繁荣和权势。
著名的巴洛克式教堂有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奥地利维也纳维多利亚教堂。
文艺复兴式文艺复兴式建筑是15世纪北欧流行的一种建筑风格,它的特点是平衡、对称、简洁。
文艺复兴式教堂的建筑形式比较规矩,内部装饰保留着古典美学的风范。
著名的文艺复兴式教堂有意大利圣彼得罗教堂、比萨圣十字大教堂。
装饰艺术式装饰艺术式建筑是20世纪初期流行的一种建筑风格,它的特点是丰富多彩、装饰华丽。
装饰艺术式教堂主要体现了人文主义、自由和创新的精神,强调个性和自由度。
著名的装饰艺术式教堂有加拿大蒙特利尔圣若瑟教堂、美国纽约圣约翰大教堂。
建筑构造教堂建筑的构造主要包括平面布局、立面形态、尺度比例等要素。
平面布局教堂最初的平面布局通常是十字形,由即交叉两条垂直的有祭坛的平面线段组成。
后来,随着人们对教堂需求的不断变化,平面布局逐渐变复杂,比如弥撒式、直角式、东正教式等。
例如,巴黎圣母院采用了一个完整而复杂的平面设计。
立面形态教堂的立面形态主要包括塔楼、立面雕塑、尖拱拱门等。
一般来说,教堂的建筑轮廓要足够清缴明净、成套完美,塔楼分布稳健,其高度和比例要合适。
立面雕塑是教堂建筑的又一特色,它通常被设计成像天国里的精灵、圣骑士等神话传说中的角色,使建筑更显神圣庄重。
建筑风格知识:罗曼式建筑的浪漫风情——神秘又典雅
建筑风格知识:罗曼式建筑的浪漫风情——神秘又典雅罗曼式建筑的浪漫风情——神秘又典雅建筑是文化的载体之一,体现了社会的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的特点。
其中,罗曼式建筑便是一种充满神秘又典雅的建筑风格。
本文将带您一探罗曼式建筑的特点、历史和艺术魅力。
一、什么是罗曼式建筑罗曼式建筑起源于11世纪,是中世纪欧洲教堂建筑的代表。
该风格最初出现在意大利,并迅速在整个大陆传播。
在欧洲中世纪时期,基督教占据了主导地位,而罗曼式建筑中的教堂、修道院、城堡等,都是与宗教信仰和骑士精神紧密相连。
罗曼式建筑以其独特的构造、装饰和细节处理,形成了典型的风格。
该风格代表了一种强大的文化传统,体现了罗曼式时期欧洲社会的宗教信仰和神秘的文化情感。
二、罗曼式建筑的特点1.外观罗曼式建筑的外观通常非常壮观、浑厚,以材料的坚固和开放的空间感为主要特征。
该风格的外观常常使用拱形、柱子、方形塔楼等。
2.构造罗曼式建筑的构造以大量使用半圆形的拱门、圆顶、拱形天花板等为主,它们赋予建筑物强大的抵御力和支撑力。
拱形采用象征清晰的半圆形,反映出罗曼式建筑中强调对称和和谐的特征。
3.细节罗曼式建筑的细节很注意,多使用圆形的拱门,上部分经常斜切,外表饰以粗大的拱头。
拱门上方常常悬挂着雕刻精美的贝雕或者壁龛。
它们的原始雕饰主要源于古罗马艺术和宗教传统,形式多样,充满神秘色彩。
4.艺术罗曼式建筑以其专业艺术性,刻意为可见光线而设计而造,使建筑物在白天的阳光落差效果、暗角的强调,尖阁的破斜线,以及大胆构思的宏伟,展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
三、罗曼式建筑的历史在中世纪时期,罗曼式建筑在欧洲迅速流行。
该风格的建筑物遍布法国、英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家。
在不同国家的区别主要在于使用材料和装饰品的种类和风格。
14世纪后,罗曼式建筑逐渐拥抱文艺复兴,其装饰陈设也逐渐朝着更为精细和装饰状态的方向发展。
然而,罗曼式建筑始终保留了其神秘而典雅的特色,成为欧洲建筑史上的一笔重要财富。
教堂建筑风格分类
教堂建筑风格分类一、哥特式教堂建筑风格哥特式教堂建筑风格起源于12世纪的法国,被认为是中世纪欧洲最重要的建筑风格之一。
哥特式教堂以其高耸的尖顶、飞扶壁和华丽的花窗玻璃而闻名。
建筑师通过使用弯曲的拱形、尖形拱顶和尖顶,创造出垂直感和轻盈感。
著名的哥特式教堂包括法国巴黎圣母院和英国英国大教堂。
二、巴洛克式教堂建筑风格巴洛克式教堂建筑风格兴起于17世纪的意大利,并在欧洲各地广泛传播。
巴洛克式教堂以其复杂的装饰和富丽堂皇的外观而著称。
它们通常采用对称的设计、丰富的壁画和雕塑,以及华丽的圆顶和尖顶。
巴洛克式教堂的代表作品包括罗马圣伯多禄大殿和巴黎圣路易岱岩教堂。
三、新古典主义教堂建筑风格新古典主义教堂建筑风格兴起于18世纪的欧洲,受到古希腊和古罗马建筑的启发。
新古典主义教堂以其简洁、对称和坚固的设计而著称。
它们通常采用大理石和石头建造,外观上强调几何形状和纯粹的线条。
新古典主义教堂的典型代表是美国华盛顿特区的国家大教堂。
四、现代主义教堂建筑风格现代主义教堂建筑风格兴起于20世纪初的欧洲和美国。
这种风格强调功能性和简约性,摒弃了传统的装饰和复杂的细节。
现代主义教堂通常采用混凝土、钢铁和玻璃等新材料,注重自然光线和开放空间的利用。
著名的现代主义教堂包括巴西里约热内卢的圣巴西利教堂和美国纽约的圣约翰大教堂。
总结:教堂建筑风格有许多种类,每种风格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哥特式教堂以其高耸的尖顶和华丽的花窗玻璃而闻名,巴洛克式教堂以其复杂的装饰和富丽堂皇的外观而著称,新古典主义教堂注重简洁和对称的设计,而现代主义教堂强调功能性和简约性。
通过对这些不同的教堂建筑风格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教堂建筑的美。
哥特式教堂名词解释中外设计史
一、哥特式教堂的发展历史1. 11-12世纪:罗曼式建筑风格的流行。
2. 12-16世纪:哥特式建筑风格的兴起和发展。
3. 哥特式建筑风格在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得到广泛应用。
二、哥特式教堂的特点1. 建筑结构方面:尖拱顶、尖顶尖塔。
2. 装饰风格方面:壁柱雕刻、彩绘玻璃、雕花图案等。
三、哥特式教堂的内部结构1. 教堂平面图:十字形平面。
2. 教堂构造:骨架结构。
3. 内饰装饰:壁画、木雕等。
四、哥特式教堂建筑的设计理念1. 扬弃了罗马建筑的沉重与厚重,追求垂直向上的空间感。
2. 强调“光与阴影”的效果,打破了空间的封闭感。
3. 呈现出一种虔诚、神圣的氛围。
五、哥特式教堂在世界建筑史上的地位和影响1. 哥特式教堂代表了中世纪基督教信仰和文化的高峰。
2. 哥特式建筑风格对后世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广泛应用于教堂、城堡、宫殿等建筑中。
六、现代对哥特式教堂的继承和发展1. 20世纪以来,哥特式建筑风格在现代建筑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2. 一些现代建筑师也在设计中融入了哥特式建筑元素,创造出具有现代感的哥特式建筑作品。
七、结语哥特式教堂作为建筑史上的经典之作,展现了中世纪欧洲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其优美的建筑结构和绚丽的装饰风格,为后世建筑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哥特式建筑风格也在现代建筑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成为世界建筑史上的珍贵遗产。
八、哥特式教堂名词解释1. 哥特式教堂的尖拱顶哥特式教堂的尖拱顶是其标志性特征之一。
尖拱顶的设计使得教堂的整体建筑呈现出向上延伸的姿态,给人以向上升腾的感觉。
这种设计不仅具有美学上的价值,更能够在心灵上引导人们向上追求。
尖拱顶还能够提供更大的内部空间,并且在建筑结构上具有更好的稳定性。
2. 哥特式教堂的装饰风格哥特式教堂所采用的装饰风格十分独特,其中最为著名的要数壁柱雕刻、彩绘玻璃和雕花图案。
壁柱雕刻通常呈现出精细而富有层次感的花纹和图案,为教堂的柱子和墙壁增添了华丽的装饰效果。
欧洲中世纪教堂建筑艺术
欧洲中世纪教堂建筑艺术中世纪教堂建筑的形式主要有两种:早出现的一种叫“罗马式”,它是由更早的“巴西里卡式”演变而来,其外形像封建领主的城堡以其坚固、敦厚、牢不可破的形象显示教会的权威,如意大利的比萨教堂。
较后一种称为“哥特式”,它的形式比“罗马式”轻巧而更富于装饰意味,采用很多矢状卷的构造和尖塔式的装饰,以其高耸入天与上帝接近的感觉,控制人们的精神感情。
如意大利的米兰大教堂和法国的巴黎圣母院。
中世纪教堂的装饰美术是基督教美术的主要组成部分。
在教堂的内部布置有大量的宣传基督教教义的装饰壁画、窗玻璃画、浮雕和圆雕。
其共同点是:内容全部是圣经故事和人物用以宣传教义、规劝世人服从神权和容忍上帝对现实世界的一切安排,做一个顺从的“上帝的奴仆”,实际上成为封建统治者的奴仆。
从其形式来看,人物形象是超现实人世的、实际上是解释教义的一种精神符号,表情没有人性,显得呆板僵化,表现出一种远离尘世的圣者气息,在人物神态上有一种静穆的神秘感,有的形象夸张到令人感到恐怖,众多的这类形象布置在教堂内外,从四面八方造成一种令人震慑的非人间的世界。
教堂装饰中采用彩色镶嵌画和窗玻璃画,这种透光的画面在白天的阳光和夜晚的烛光下摇曳闪耀不定,画上的圣像和五彩装饰图案,在光的照射下令人目眩神迷,这一切更增加了教堂内部的光怪陆离和神秘恐怖,非尘世的特殊效果,达到了基督教征服人心的目的。
罗马式教堂建筑艺术自公元1096年开始的十字军东侵,使欧洲兴起宗教的热潮,封建主对宗教的狂热达到如醉如痴境地,他们全力为自己领地兴建规模壮观的教堂和修道院,建筑史上称这种新形制为“罗曼内斯克”即罗马式。
而这个时期的其他造型艺术如雕塑、绘画等都成为与教堂不可分割的装饰部分,因此在美术史上统称为“罗马式”。
罗马式教堂建筑采用典型的罗马式拱券结构。
它是从古罗马时代的巴西利卡式演变而来。
罗马式教堂的雏形是具有山形墙和石头的坡屋顶并使用圆拱。
它的外形像封建领主的城堡,以坚固、沉重、敦厚、牢不可破的形象显示教会的权威。
世界文化遗产之欧洲三大教堂
世界文化遗产之欧洲三大教堂教堂概说世界各国的历史文化遗产均有其鲜明特色,教堂及教堂文化是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中重要的一部分,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名单里,教堂占了很大一部分。
教堂建筑及教堂文化以欧洲最古老、最发达,保存修复得最完善。
各地游客来到欧美旅游,最主要的一项内容就是参观当地的教堂。
在英、法、德、意等“老欧洲”国家里,都有着引以为傲的著名大教堂。
欧洲的教堂大致分为三种建筑风格:罗马风格、哥特风格和巴洛克风格。
11世纪前后建造的教堂受意大利影响,几乎全为罗马风格(Romanik)。
其特征为圆形拱顶,从教堂的门或者窗户可以大致区别出来。
圆形的拱顶表现了当时人们对宇宙的认识:宇宙是圆形的。
哥特风格(Gotik)最初出现在法国。
12世纪后逐渐流传于欧洲并风靡一时。
其特征为瘦高型,外表有许多像竹笋一样瘦长型的装饰物,象征着摆脱了束缚,奔向天国。
拱顶也随之有了橄榄型的小尖。
随着玻璃的应用,窗户被装饰得色彩斑斓。
往往一个窗户就画了一个圣经故事。
17、18世纪后的教堂多为巴洛克(Barock)风格的建筑。
其特点是不注重外表,但内部华丽,有的用了大理石砖和大理石柱,配有彩画和雕塑。
室内一改老式教堂的黑暗、凝重和神秘,采用浅色涂料,加上彩色装饰,让人感到轻松,似有一种清香味。
罗马圣彼得大教堂、科隆大教堂和巴黎圣母院大教堂并称为欧洲三大宗教建筑。
圣彼得教堂(Basilica di San Pietro in Vaticano),罗马基督教的中心教堂,欧洲天主教徒的朝圣地与梵蒂冈罗马教皇的教廷,位于梵蒂冈,是全世界第一大教堂,总面积2.3万平方米,主体建筑高45.4米,长约211米,最多可容纳近6万人同时祈祷,只不过必须衣冠整齐并通过安检才可以进入教堂。
圣彼得大教堂是一座长方形的教堂,整栋建筑呈现出一个希腊十字架的结构,造型是非常传统而神圣的。
教堂最初是由君士坦丁大帝于公元326-333年在圣彼得墓地上修建的,称老圣彼得大教堂,于公元326年落成,为巴西利卡式建筑。
哥特式建筑教堂
哥特式建筑教堂下面是本店铺给大家带来关于哥特式建筑的相关内容,以供参考。
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
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
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法国兰斯主教堂的飞扶壁结构示意哥特式教堂的结构体系由石头的骨架券和飞扶壁组成。
其基本单元是在一个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做双圆心骨架尖券,四边和对角线上各一道,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顶。
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在不同跨度上作出矢高相同的券,拱顶重量轻,交线分明,减少了券脚的推力,简化了施工。
飞扶壁由侧厅外面的柱墩发券,平衡中厅拱脚的侧推力。
为了增加稳定性,常在柱墩上砌尖塔。
由于采用了尖券、尖拱和飞扶壁,哥特式教堂的内部空间高旷、单纯、统一。
装饰细部如华盖、壁龛等也都用尖券作主题,建筑风格与结构手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欧洲各国的经典哥特式建筑11世纪下半叶,哥特式建筑首先在法国兴起。
当时法国一些教堂已经出现肋架拱顶和飞扶壁的雏型。
一般认为第一座真正的哥特式教堂是巴黎郊区的圣丹尼教堂。
这座教堂四尖券巧妙地解决了各拱间的肋架拱顶结构问题,有大面积的彩色玻璃窗,为以后许多教堂所效法。
哥特式建筑的代表作—巴黎圣母院(西立面)法国哥特式教堂平面虽然是拉丁十字形,但横翼突出很少。
西面是正门入口,东头环殿内有环廊,许多小礼拜室成放射状排列。
教堂内部特别是中厅高耸,有大片彩色玻璃宙。
其外观上的显著特点是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尖塔和尖顶,西边高大的钟楼上有的也砌尖顶。
平面十字交叉处的屋顶上有一座很高的尖塔,扶壁和墙垛上也都有玲珑的尖顶,窗户细高,整个教堂向上的动势很强,雕刻极其丰富。
西立面是建筑的重点,典型构图是:两边一对高高的钟楼,下面由横向券廊水平联系,三座大门由层层后退的尖券组成透视门,券面法国哥特式建筑盛期的代表作—亚眠主教堂满布雕像。
正门上面有一个大圆宙,称为玫瑰窗,雕刻精巧华丽。
教堂的几种经典风格和各自特点
飞扶壁
飞扶壁是对扶壁的发展, 飞扶壁环绕着建筑的主体与 建筑的侧壁飞跨连接,起到 支撑墙壁的作用,可以抵消 一部分侧推力。 飞扶壁将支撑整个上部重 量的结构由建筑物内部转移 到建筑物的外部,进一步减 轻了廊柱所要承载的负荷, 使廊柱更加的纤细,使整个 建筑结构变得更加高大,为 开大窗子提供了足够的空间, 增加了建筑内部的采光。 墙壁的减少使得建筑内部 的空间连为一体,光线可以 自然传播,教堂中庭可以更 大更亮,增强了教堂的神圣 气息,也强化了哥特式建筑 空灵、纤细的美。
光之教堂的魅力不在于外部,而 是在里面,就像朗香教堂一样的 光影交叠所带来的震撼力。坚实 厚硬的清水混凝土绝对的围合, 创造出一片黑暗空间,让进去的 人瞬间感觉到与外界的隔绝,而 阳光便从墙体的水平垂直交错开 口里泄进来,那便是著名的“光 之十字”——神圣,清澈,纯净, 震撼.
这座建筑造价极低,墙壁及 家具处理的十分简朴,并保 留了粗糙表面的质感。安藤 忠雄在这里着力表现和强调 的是抽象的自然,空间的纯 粹性和洗练诚实的品质
德国沃尔姆斯大教堂
意大利比萨大教堂
埃塞俄比亚亚的斯亚贝巴教堂
国内几座著名的罗马式教堂
哥特式
• • 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
一种建筑风格。“哥特”是指野蛮人,哥特艺术是野蛮艺术之义.
哥特式建筑首先在法国兴起。当时法国一些教堂已经出现肋架拱顶 和飞扶壁的雏型。一般认为第一座真正的哥特式教堂是巴黎郊区的 圣丹尼教堂。哥特式教堂目前已经成为最常见最普遍的经典教堂风 格。 • • 特点:高耸的尖塔,玫瑰花窗柳叶窗,尖肋拱顶,扶壁和飞扶壁, 尖拱券 (xuàn) 哥特式建筑超越了罗马式建筑的厚重感,给人以轻盈、高大、明亮 的视觉感受。
欧洲教堂建筑探索欧洲的教堂建筑风格
欧洲教堂建筑探索欧洲的教堂建筑风格欧洲是世界上最富有历史和文化遗产的地区之一,其教堂建筑风格多种多样,包括哥特式、巴洛克式、文艺复兴式等等。
本文将深入探索欧洲教堂建筑的不同风格及其特点,并展示欧洲教堂建筑的独特魅力。
一、哥特式教堂建筑哥特式教堂建筑是中世纪时期的典型代表,其特点是细长的尖拱形窗户、尖塔和高耸的拱顶。
哥特式教堂注重垂直感和宏伟的空间效果,大量使用尖形拱门和玫瑰窗,表现出一种古老而神秘的氛围。
法国的巴黎圣母院和英国的英国切斯特教堂都是哥特式教堂建筑的杰作。
二、巴洛克式教堂建筑巴洛克式教堂建筑起源于16世纪意大利,其特点是复杂的装饰、丰富的细节和装饰性的曲线。
巴洛克式教堂建筑常常采用大胆的几何形状、壮丽的穹顶和华丽的雕塑。
罗马的圣伯多禄大殿和维也纳的斯图斯顿教堂是巴洛克式教堂建筑的典范。
三、文艺复兴式教堂建筑文艺复兴式教堂建筑兴起于15世纪意大利,强调对古典建筑的回归和模仿。
文艺复兴式教堂建筑注重对称和比例感,采用大理石、希腊柱和穹顶等古典元素。
意大利的圣彼得大教堂和弗洛伦萨的圣母百花大教堂都是文艺复兴式教堂建筑的代表作品。
四、巴洛克式教堂建筑巴洛克式教堂建筑是17世纪至18世纪的一种风格,与巴洛克艺术相呼应。
它的特点是富丽堂皇的装饰、对称的布局和浮雕等细节。
巴洛克式教堂建筑常常使用弧形和椭圆形的穹顶,创造出华丽而庄重的氛围。
奥地利的梵蒂冈礼拜堂和拉脱维亚的圣彼得教堂都是巴洛克式教堂建筑的杰出代表。
五、现代主义教堂建筑随着时间的推移,欧洲的教堂建筑也逐渐出现了现代主义的风格。
现代主义教堂建筑强调简约和功能性,注重光线的利用和空间的自由流动。
荷兰的埃因霍温圣亚诺教堂和西班牙的巴塞罗那圣家堂都是现代主义教堂建筑的典型案例。
总结:欧洲的教堂建筑风格多种多样,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魅力。
哥特式教堂建筑体现了古老和神秘,巴洛克式教堂建筑体现了华丽和奢华,文艺复兴式教堂建筑体现了对古典的追求,巴洛克式教堂建筑体现了宏伟和庄重,而现代主义教堂建筑则体现了简约和功能性。
欧洲的宗教建筑遗产从教堂到大教堂的演变
欧洲的宗教建筑遗产从教堂到大教堂的演变欧洲的宗教建筑遗产:从教堂到大教堂的演变欧洲大陆是一个拥有丰富宗教历史的地区,它以其壮丽的宗教建筑而闻名于世。
从早期的教堂到后来的大教堂,这些建筑物不仅仅是宗教信仰的象征,也是欧洲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载体。
本文将探讨欧洲宗教建筑遗产的演变过程。
1. 起源:早期的教堂建筑早期的欧洲教堂建筑受到古罗马建筑的影响,通常采用巴西利卡式布局。
巴西利卡是古罗马时期用于公共集会的建筑,后来被基督教引入,成为教堂建筑的常见形式。
这些早期教堂通常由长方形的中殿、两侧的走廊和半圆形的拱顶组成,建筑结构简单而实用。
2. 罗曼式建筑:宗教建筑的风格之变在中世纪,罗曼式建筑风格开始在欧洲较为广泛地应用于教堂建筑中。
罗曼式建筑以其坚实、厚重的结构和特殊的拱券风格而著名。
这些教堂通常有高耸的圆顶、厚实的墙壁和小而粗短的窗户。
罗曼式教堂强调力量和稳定性,反映了当时欧洲社会对宗教力量的敬畏和信仰。
3. 哥特式建筑:从教堂到大教堂的转变随着中世纪的发展,教堂建筑逐渐演变为更为宏伟和高大的大教堂,这标志着哥特式建筑风格的出现。
哥特式建筑追求轻盈、高耸和透明的效果,它采用了更高的拱顶、更多的窗户和复杂的飞拱结构。
哥特式大教堂像天堂之城一样耸立在城市的核心地带,成为宗教和当地社区的中心。
4. 文艺复兴时期:古典与新古典主义的影响随着文艺复兴时期的到来,人们对古典艺术和建筑的兴趣再次被激发。
这一时期出现了更多具有古希腊和古罗马元素的建筑作品,而宗教建筑也受到了这种影响。
在文艺复兴时期,教堂的建筑风格多样化,有些保持了哥特式的元素,有些则加入了更多的古典主义元素。
5. 当代宗教建筑:传统与现代的结合随着时间的推移,宗教建筑也在不断演变。
如今的设计师和建筑师在宗教建筑中尝试将传统和现代元素结合起来。
一些现代教堂建筑以简约和现代化为特色,使用大量的玻璃和金属材料,使教堂更加通透和富有现代感。
总结:欧洲的宗教建筑遗产经历了从早期的教堂到后来的大教堂的演变过程。
中世纪欧洲的教堂建筑
中世纪欧洲的教堂建筑中世纪欧洲的教堂建筑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不仅在建筑技术上突破了当时的局限,还体现了宗教与文化的交融。
这些教堂不仅是信仰的场所,更是艺术的杰作,为后世建筑师提供了灵感和启迪。
一、罗曼式教堂建筑罗曼式教堂建筑是中世纪欧洲最早期的教堂建筑风格之一。
它以厚重的墙体、圆拱形的拱顶和小窗户为特征。
这些教堂的建筑风格受到了古罗马建筑的影响,因此被称为“罗曼式”。
这种建筑风格在欧洲各地都有所体现,尤其在法国、英国和意大利等地。
在罗曼式教堂建筑中,最著名的要数法国的圣索菲亚教堂。
它是一座庄严而宏伟的教堂,拥有巨大的拱顶和壮丽的彩色玻璃窗。
这座教堂的建筑风格代表了当时的技术水平和艺术造诣,也成为了后来哥特式建筑的先驱。
二、哥特式教堂建筑哥特式教堂建筑是中世纪欧洲最具代表性的建筑风格之一。
它以高耸的尖塔、尖拱形的拱顶和大型的彩色玻璃窗为特征。
哥特式教堂建筑在12世纪末至16世纪初达到了巅峰,成为当时欧洲建筑界的主流。
巴黎的圣母院是哥特式教堂建筑的代表之一。
它是一座宏伟而庄严的教堂,拥有复杂的拱顶结构和高大的尖塔。
圣母院的建筑风格体现了当时的建筑技术和审美观念,成为了后来哥特式建筑的典范。
哥特式教堂建筑不仅在建筑技术上有所突破,还在艺术上有所创新。
它采用了大量的彩色玻璃窗,使阳光透过玻璃散发出五彩斑斓的光芒,营造出神圣而庄严的氛围。
这种建筑风格不仅在欧洲各地流行,还对后世的建筑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文艺复兴时期的教堂建筑文艺复兴时期的教堂建筑是中世纪欧洲建筑风格的转折点。
它摒弃了哥特式教堂建筑的高耸尖塔和复杂拱顶,回归到古希腊和古罗马建筑的简洁和谐。
意大利的圣彼得大教堂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之一。
它采用了圆顶和大理石装饰,展现了当时建筑师对古典建筑的向往和追求。
这座教堂的建筑风格成为了后来欧洲教堂建筑的新潮流,影响了整个建筑界。
总结中世纪欧洲的教堂建筑是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它不仅在技术上突破了当时的局限,还体现了宗教与文化的交融。
欧洲哥特式建筑的发展与传承
欧洲哥特式建筑的发展与传承欧洲哥特式建筑是中世纪早期至晚期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广泛应用于教堂、城堡以及市政建筑等。
它的特点是高大而宏伟的尖顶、尖拱形的门窗和精巧复杂的花窗玻璃。
哥特式建筑在欧洲历史上独树一帜,它不仅是建筑的杰作,也是人们对宗教的执着追求和审美观念的产物。
1. 中世纪的欧洲哥特式建筑欧洲哥特式建筑起源于12世纪的法国,当时的天主教会追求庄重与庄严,并借此表达对上帝的敬畏之情。
因此,哥特式建筑在材料选择、建筑结构和装饰风格上都体现了这种特点。
它采用了石材和玻璃等材料,使建筑更加坚实耐用,同时又利用尖拱形窗户和尖顶来形成独特的造型,以及尖拱形门窗的巧妙设计,使得室内光线充足,创造了一种庄严而神秘的氛围。
2. 欧洲哥特式建筑的演进与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欧洲哥特式建筑逐渐演进并传播到了整个欧洲。
它不仅在法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还出现了不同的地区特色的哥特式建筑。
比如,英国的哥特式建筑更加注重装饰和细节,德国的哥特式建筑更加偏向于工程和结构。
这些不同的特点丰富了欧洲哥特式建筑的发展,使它成为了中世纪欧洲最重要的建筑风格之一。
3. 欧洲哥特式建筑的传承与影响欧洲哥特式建筑的传承是由建筑师和工匠们的努力和创造力推动的。
他们通过不断尝试和实践,增加了建筑的高度、宽度和稳定性。
同时,他们还在装饰和细节方面创新,使建筑更加富丽堂皇。
哥特式建筑的传承不仅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还影响了后来建筑风格的发展。
比如,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师们受到欧洲哥特式建筑的启发,将其特点融入到了新的建筑风格中,创造出了别具一格的文艺复兴建筑。
4. 当代的欧洲哥特式建筑尽管现代建筑风格多种多样,欧洲哥特式建筑仍然保持着一定的影响力。
在当代,一些新建的教堂和政府大楼仍然采用了哥特式建筑的元素,以传承欧洲历史的精华。
此外,欧洲哥特式建筑也成为了世界各地建筑师的灵感之源。
许多国家的旅游景点中,都可以看到仿古的哥特式建筑,吸引着无数游客前往参观。
教堂
意大利:3.米兰大教堂
米兰大教堂又名多摩大教堂, 是世界上最有气派的教堂。它于 1386年开始兴建,正式完工是在 1897年, 教堂建筑时间超过5个 世纪。米兰大教堂是意大利最大 型的哥特式建筑教堂长约168米, 宽约59米,宏伟的大厅被四排柱 子分开,柱子加上柱头总高约26 米,大厅顶部最高处距地面45米。 圣坛周围支撑中央塔楼的四根柱 子,每根高40米,直径达到10米, 由大块花岗岩砌叠而成,外包大 理石。所有柱子的柱头上都有小 龛,内置雕像,手工精美。厅内 全靠两边的侧窗采光,窗细而长, 上嵌彩色玻璃,光线幽暗而神秘。 该教堂全部用砖建造,外表覆盖 着洁白的大理石。教堂顶上135个 尖塔直刺苍穹,每个塔尖都有和 真人一般大小的雕像,共3615个, 被不少人誉为一座锦绣森林。
宗教是欧洲人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的部分。因此 教堂遍布城乡各地,成为欧洲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欧洲的教堂大致分为四种建筑风格:罗马风格、哥 特风格、巴洛克风格和现代主义教堂。
土耳其:圣索菲亚大教堂
索菲亚大教堂的中央穹顶直径33米,是世界上少数大穹顶之一。它的顶 点高约60米,高于万神庙。索菲亚大教堂动用了1万名工匠,耗资折合14.5万 公斤黄金。公元537年12月26日,查士丁尼大帝和大主教率领一支庄严的队伍 举行落成典礼…… 15世纪土耳其人灭亡拜占廷帝国之后,把索菲亚大教堂改 成了清真寺,在角上加建了呼唤穆斯林们按时举行礼拜的授时塔。
德
国:2.科隆大教堂
科隆大教堂占地8000平方米,建筑 面积约6000平方米,东西长144.55米, 南北宽86.25米,面积相当于一个足球场。 它是由两座最高塔为主门、内部以十字 形平面为主体的建筑群。一般教堂的廊, 多为东西向三进, 与南北向的横廊交会 于圣坛成十字架;科隆大教堂为罕见的 五进建筑,内部空间挑高又加宽,高塔将 人的视线引向上天,直向苍穹,象征人 与上帝沟通的渴望。教堂中央是两座与 门墙连砌在一起的双尖塔,高16l米, 是全欧洲最高的尖塔,像两把锋利的宝 剑,直插云霄,教堂外型除两座高塔外, 还有1.1万座小尖塔烘托。 科隆大教堂是中世纪欧洲哥特式建 筑艺术的代表作,也可以说是世界上最 完美的哥特式教堂建筑。它与巴黎圣母 院大教堂和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并称为欧 洲三大宗教建筑。
欧洲教堂建筑风格
欧洲教堂建筑风格欧洲教堂建筑风格:从罗马至哥特欧洲教堂建筑风格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自从罗马时代开始,教堂作为宗教仪式的场所和精神信仰的象征,一直受到人们的崇敬和模仿。
在长达数个世纪的演变中,欧洲教堂建筑风格从古典罗马风格逐渐过渡到哥特风格,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古典罗马风格是欧洲教堂建筑的源头,它吸取了希腊建筑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独特的风格。
典型的古典罗马教堂呈现出方正的平面和强烈的几何感。
建筑师们用圆顶和穹顶等大胆的结构元素来创造出富丽堂皇的空间效果。
蓝色的天顶,光线透过高耸的窗户洒在内部,营造出神圣而庄严的氛围。
这一风格在罗马时期的基督教堂中达到了巅峰,如大圣保罗大殿和圣彼得大教堂。
在罗马帝国的衰落和中世纪时期的迅猛发展中,欧洲人民的信仰之火从罗马地中海地区传播到了北方。
随着基督教信仰的兴起,哥特风格成为了欧洲教堂建筑的主流。
哥特风格教堂强调垂直线条和尖形拱顶,它们借助飞扶壁、回廊和高耸的塔楼来提升建筑的高度和威严感。
玫瑰窗和花窗玻璃成为了哥特风格教堂的标志性元素,通过光线的穿透,创造出神秘而壮观的效果。
法国的巴黎圣母院和英国的坎特伯雷大教堂是哥特风格建筑的杰出代表。
然而,除了古典罗马和哥特两大风格,欧洲教堂建筑还融合了各种其他的风格和特色。
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教堂采用了古典的比例和平衡,创造出优雅和谐的空间。
文艺复兴时期的圆顶教堂,如佛罗伦萨的圣母百花大教堂,展现出了巧妙的结构和精致的细节。
巴洛克风格在音乐厅和教堂中得以大规模应用,它强调宏伟和豪华,如维也纳的圣斯蒂芬大教堂和罗马的圣伯多禄大殿。
欧洲教堂建筑风格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反映了不同时期和地区的文化与审美观念。
每个风格都有其特定的表达和价值,通过艺术和建筑的融合,展示了人类对上帝的敬畏与崇拜。
欧洲教堂建筑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一座建筑物,更是一个象征着信仰和文化的精神殿堂。
无论是古典罗马的庄严和几何感,还是哥特风格的壮观和神秘感,欧洲教堂建筑的丰富多样性都为我们展现了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辉煌。
欧洲哥特式建筑的发展历程
欧洲哥特式建筑的发展历程欧洲哥特式建筑是中世纪时期欧洲建筑的代表之一,其特点是使用尖拱、尖顶、窗户玫瑰花窗等装饰,给人以神秘、高大的感觉。
本文将为读者详细介绍欧洲哥特式建筑的发展历程。
1. 起源欧洲哥特式建筑起源于12世纪的法国。
当时,修道院建筑的设计人员开始使用拱形结构,以增加建筑的稳定性。
同时,他们还引入了许多阿拉伯风格的装饰,例如窗户中的玫瑰花窗。
这种新的建筑风格被称为“哥特式建筑”。
2. 发展哥特式建筑的发展受到宗教改革的推动。
在中世纪时期的欧洲,宗教广泛流传,许多人热衷于修建教堂。
因此,哥特式建筑迅速在整个欧洲各地得到推广。
15世纪中期,哥特式建筑达到了它的巅峰。
许多教堂和修道院采用了大量的哥特式建筑元素。
在英国,众所周知的温莎城堡就是一个哥特式建筑的杰作。
3. 特点欧洲哥特式建筑的特点之一是使用了尖拱。
传统的建筑中使用的是圆拱,但这种结构有时会导致建筑失衡,尖拱能够更好地承受重量,并使建筑更为坚固。
哥特式建筑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尖顶。
这种叫做“哥特式尖顶”的结构非常高大。
尖顶被认为是建筑的灵魂,能够让建筑更加宏伟壮观。
此外,哥特式建筑还使用了窗户玫瑰花窗作为装饰。
这种花窗经常被描绘为玫瑰形。
花窗不仅增加了建筑的美感,还能让自然光线更容易进入建筑内部。
4. 后续影响哥特式建筑的影响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的新古典主义建筑中。
新古典主义建筑师们运用了哥特式建筑中的许多元素,例如尖拱和尖顶,来创造新的建筑风格。
总结欧洲哥特式建筑是欧洲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它对建筑界和设计界有着深远的影响。
这种建筑风格在其创造的时代具有重要的意义,也为后世的建筑师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
尽管现在的建筑风格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欧洲哥特式建筑的影响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欧洲教堂建筑风格史如果你要是看欧洲的建筑史,就会发现大部分建筑风格都是和教堂相互交织的。
所以要讲清楚教堂的种类,先得理一下欧洲建筑风格的发展。
欧洲古典建筑发展,其中有三点要说明①:这里的分化是因为古罗马帝国的灭亡,西边分裂成多个国家战乱不停,东边则持续发展成拜占庭帝国。
同时两边的建筑分别吸收了古罗马建筑的不同成就,发展成差异很大的建筑形式。
(所以说古罗马建筑真的很伟大,个人感觉尤其在建筑技术上,多面开花,绝对是超越了时代的。
另外天然混凝土技术没有延续下来很是可惜)②:后来拜占庭帝国灭亡了,西欧的国家持续发展。
但是文艺复兴的建筑成就其实是从拜占庭帝国继承过来的。
通过拜占庭帝国流传下来的古代文献等等,西欧国家才重新发现了中世纪之前的伟大成就③:洛可可风格其实更应该算是一种室内装饰风格,不过与古典主义联系紧密所以也归为建筑风格的一种先从西欧中世纪说起1.罗曼式教堂(Romanesque architecture)中世纪的建筑可分为两个时期,前期为罗曼式建筑,后期发展为哥特式建筑。
罗曼式教堂继承了古罗马建筑中的巴西利卡形制(巴西利卡是什么我便不再赘述)。
而恰好巴西利卡长长的大厅很适合天主教的仪式需要。
信徒们经过幽暗狭长的大厅,来到位于教堂十字平面中心的圣坛,膜拜与畏惧的心理达到顶点。
至于横向展开的双臂,一方面,来教堂朝圣的信徒越来越多,为了增加使用空间而发展了双臂。
另一方面,从构图上讲,横竖两臂形成了整个教堂的焦点,突出了圣坛的位置。
再加上长长的大厅,又主次分明,更加适合宗教仪式。
到此时,中世纪教堂的平面形制拉丁十字平面就形成了。
拉丁十字平面关于罗曼式教堂的结构:在中世纪那黑暗的一千年中,很多古希腊古罗马的优秀文明都被毁坏殆尽,很多方面甚至是退化的。
罗曼式教堂虽然继承了古罗马的十字拱承重结构,但是应用不成熟,施工质量也不如古罗马时期。
所以为了使建筑长期坚固不倒,墙体一般都很厚重,窗户被挤压的很小。
另外十字拱作为主要的承重结构,会产生很大的侧推力。
所以中庭两边的扶壁要建的很高很厚重来抵抗侧推力。
同时也就导致无法开很大的窗户,内部很昏暗。
结构传力也表现的不是很明晰。
罗曼式教堂的结构剖面,《外国建筑史》第四版特点:外观看起来很厚重、朴实。
墙身高大,窗孔狭小。
疏于装饰圣赛南教堂(Saint-Sernin de Toulouse),法国2.哥特式教堂(Gothic architecture,法国)哥特式教堂继承了罗曼式教堂的一些特点并将其发展,而且是大大的发展,以至于外观变化大到很难把两个联系到一起。
具体来说在以下方面有了变化:①:结构上:也是最本质的变化。
哥特式建筑结构上很大的一个进步就是将承重结构变成了框架式的。
出现了肋骨拱和骨架券。
当你进入一座教堂,抬头看它的屋顶,若看到一根根像肋骨一样的结构从屋顶发射又聚成柱子通到地面,嗯,那就是骨架券啦。
框架式的称重带来的好处无疑是巨大的,首先建筑的结构明显变轻了,教堂可以建的更加高大。
其次轻盈的结构也使得侧推力大大减小,使抵抗侧推力的扶壁也进化成了更轻的飞扶壁。
第三,承重墙变成了框架,框架之间的空挡就可以开窗,而且是通高的巨大窗孔。
纤细的框架,高耸的建筑,以及框架间填充的巨大窗户,使得哥特建筑给人轻盈灵动的感觉。
要特别说明的是扶壁以及飞扶壁。
作为这一时期建筑特有的构件,可以说是这两种建筑最突出的特点之一。
罗曼式建筑上的扶壁就真的是墙壁,很厚重。
这是由于它的称重本身也很厚重造成的。
而哥特式建筑上的扶壁,因为称重成为框架式,扶壁也变为一段一段的。
而扶壁上的结构更加简化,直接越过侧廊,顶在骨架券的底部。
这个结构称为飞券。
如果有略了解建筑的同学,肯定听过这个词,它就出自哥特式建筑。
米兰主教堂(Milan Cathedral),意大利观察下哥特教堂的剖面,你会发现相对罗曼式建筑有多大进步兰斯主教堂剖面,《外国建筑史》第四版②:外观上:观察罗曼式建筑可以发现,它是以圆拱为主要构图元素的,这也是它显得稳重敦实的原因之一。
而哥特式建筑则改为了双圆心的尖拱,使得外观显得挺拔尖锐巴黎圣母院(Notre Dame)的尖拱与飞券立面上用突出的窗棂、尖拱的轮廓线等来强化竖向线条。
哥特建筑为啥显得高耸,除了本身就高之外,立面上无数的竖向线条更让它有拔地而起一飞冲天的感觉,这也跟天主教会想要营造脱离尘世的气氛是相符的。
典型的哥特建筑立面(指西立面)一般是:两边竖着两座高塔,中间夹着一座山墙的样子。
山墙上还会有个巨大的玫瑰窗。
这也是哥特建筑的点睛之笔。
当然这主要针对的是法国的哥特教堂,在不同国家也有不同的变化。
亚眠主教堂(Amiens Cathedral)西立面,法国在平面上,哥特式教堂与罗曼式没有太大差别,只不过中庭变得越来越长,并且侧廊每一边可能不止一个台面来满足越来越多的人数。
彩色玻璃窗作为哥特建筑又一明显的特征,它的主要作用除了采光之外,还为了可以让不识字的人也能了解《圣经》讲了点啥,从而信仰天主教。
所以你看彩窗上全是圣母啊各种人物,那些都是《圣经》中的经典故事。
哥特建筑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建设时间非常之长,动辄几百年。
像@大金子回答中提到的哥特建筑的代表,科隆主教堂,从1248年到1880年,断断续续建了600多年才完工。
大家熟悉的巴黎圣母院,从1163到1250,也将近100年。
这样容易使一个教堂上的风格会不统一,早期和晚期的风格混杂在一起,或者建不完。
比较有名的是这个例子:夏特尔主教堂(Chartres Cathedral),法国,两塔建造时间相差400年结果到了哥特式的晚期,建筑渐渐被繁复的装饰所覆盖,在本质的形制与结构上没有变化,法国到晚期发展成辉煌式,英国发展成垂直式,都是大量而累赘的装饰淹没了建筑。
”当建筑中的结构构件发展为一种装饰而存在时,这个建筑风格也就走到尽头了”有人这么说过。
早期的飞券组成华丽的旋律,不仅美观,还有实在的作用,与晚期的无谓装饰完全不同。
垂直式和辉煌式的哥特建筑说明一种新的建筑形式呼之欲出了。
3.东欧集中式教堂说完西欧中世纪,接下来看看同时的东欧拜占庭帝国建筑如何发展的。
拜占庭信奉的是东正教,它不用像天主教一样重视圣坛上的神秘仪式,而宣扬信徒之间的亲密一致。
集中形制的教堂正符合东正教的要求。
说它是集中式,正是因为它的形制是穹顶统领下的以正中为焦点的平面。
既然是穹顶,就有两个结构问题。
一是如何支撑穹顶,二是如何解决侧推力问题。
①:支撑问题:拜占庭的穹顶技术也是一步步发展成熟的。
毕竟穹顶的作用就是形成大空间,要是用一圈墙来做支撑也就没意义了是不。
最早是用横放的喇叭形拱作支撑,或者用大理石层层抹角来支撑。
可是这些方法不能支撑大跨度的穹顶,而且内部形象凌乱。
直到后来发明出了一个神奇的构件,叫帆拱,才终于解决了这个问题。
从图中可以看出,帆拱有两个很大的好处:一是将穹顶下的空间解放了出来,穹顶的重量由四个柱子承担;二是完成了正方形的平面与圆形的穹顶的转化。
之前的方案不能解决这个问题,使得平面不够规整。
使用帆拱则再也不用受这个限制了。
②侧推力问题:把穹顶支撑起来了,接下来如何抵抗侧推力呢,西欧的扶壁和飞券用不到拜占庭的集中式平面上。
看到这的时候便不得不佩服拜占庭的匠师们的创造力,他们的解决方式是在帆拱下的大发券砌筒形拱与中间的体系相连来抵抗侧推力。
这个方式可以说将抵抗侧推力的结构与穹顶下的空间完美的结合到了一起,不但没有损失内部空间,反而内部空间还得到了合理的扩展,造型上也很合理。
不过筒形拱美观度不够,于是就出现了另一种结构做法,即用四个小穹顶代替筒形拱来抵抗侧推力。
这下造型上就统一多了。
四个小穹顶簇拥着一个大穹顶,产生了一种韵律感。
而这种一大四小的构图方式也是经典的集中式构图。
而在拜占庭最高的建筑成就,无疑是在首都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
大教堂的结构相对于之前的集中式教堂又有了很大的进步。
正中为直径32.6米,高15米的穹顶。
它的东西两端的侧推力由半圆的穹顶一层层地向下传递,南北则是由厚厚的墙抵住柱子上的侧推力。
承重结构的组合使用也表明了拜占庭人对结构的熟练掌握。
整个建筑看上去十分复杂,但却又能如此清晰地感受到它受力的传递过称。
整个建筑感觉就像基地车第一形态——第二形态展开一样,非常厉害4.文艺复兴时期的教堂关于文艺复兴,有太多的东西可以说。
那是欧洲古代最伟大的时期。
也是一个巨匠辈出的时代。
《外国建筑史》中,文艺复兴章节也是最厚的。
之前说过,文艺复兴的建筑是吸收了拜占庭流传下来的古希腊古罗马的技术发展而来的。
所以教堂的形制理所当然的以希腊十字的集中式为多。
但是首先我们要介绍这一座教堂:圣母百花大教堂(佛罗伦萨主教堂)。
圣母百花大教堂(St.Maria del Fiore),意大利,佛罗伦萨其实这个教堂并不是文艺复兴建筑,但是它的那个明显的穹顶却是文艺复兴的开篇。
通过这个穹顶大概就能了解文艺复兴是个多么伟大的时代。
①首先从技术上说,大教堂的穹顶采用了框架式的骨架。
对,虽然文艺复兴的建筑师们视哥特建筑为反人性的象征,但是结构上的优点却继承了下来。
以往的穹顶都是整体砌筑(或浇筑),而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则先砌筑石质骨架,后再在上面砌砖填充。
这样穹顶自然就变轻了。
除了结构优化,这个穹顶还很厉害的是,它不是一层,居然做了两层!两层之间还有可以登顶的楼梯,可以顺着阶梯登到顶上的采光亭。
这个采光亭也是新出现的事物,之前没有过。
它既有造型作用,也有结构作用。
穹顶剖面,可以看到两层之间的梯子,另外一方面,这个穹顶直接放在鼓座上,就这么突出的屹立在教堂之上。
万神庙的穹顶藏着掖着,淹没在厚厚的墙体中;拜占庭的穹顶也需要两边的穹顶或拱顶搀扶着才能存在。
而圣母百花大教堂的这个穹顶高耸而完全展露着自己的美,说明建筑技术已经非常成熟,②这个教堂并不是希腊十字平面的,而是拉丁十字平面。
但在它的上面却出现了代表集中式的大穹顶。
这也说明文艺复兴时期是带着巨大的勇气来冲破教会的封锁,发扬人文主义的。
文艺复兴时期虽然教堂依然是建筑风格的代表,但是各种建筑的风格都大大发展了。
公共建筑,纪念性建筑,庄园府邸,广场,都能体现文艺复兴建筑的风格。
比如住宅设计小能手帕拉迪奥,他设计府邸的风格后来甚至远销大英帝国,风靡一时西方的教堂建筑,历经一千多年,在不断的发展、变化。
每次重大的建筑风格的演变,教堂必然是体现新思想的先锋军(包括现在也是)。
教堂的演变,也不仅是建筑本身的发展,也反映了宗教、社会、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变化。
想要了解西方的文化,从教堂入手,我想是个很不错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