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儿童文学创作现状和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今儿童文学创作现状与思考
1.引言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早期的儿童教育是至关重要的。儿童文学在儿童教育中扮演着一个特殊的角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当今社会对儿童文学的关注日益加深,很多专家学者都涉足儿童文学界,展开对儿童文学创作的研究。从建国至今,儿童文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辉煌到衰落再到辉煌的过程。在历史的沉淀中,很多优秀的作家成长了起来,他们创作出了很多优秀的作品。当今,儿童文学发展迅猛,新老作家佳作迭出,作品畅销。但是在发展势头一片大好的情况下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对儿童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将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对儿童文学的创作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其中的问题提出思考。
2当代儿童文学的创作概况
新中国成立以来直至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儿童文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曲折的过程。从建国初儿童文学达到第一个黄金时期,到“文革”时期落入低谷,再到八九十年代恢复创作进入又一个黄金时期,再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儿童文学的创作发展到一个很高的程度。
2.1新时期以来儿童文学的发展概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的儿童文学就称为当代儿童文学。1949年至1966年,当代儿童文学的发展达到第一个黄金时期,新老作家佳作迭出,如张天翼的《罗文应的故事》和《宝葫芦的秘密》,冰心的《小橘灯》,徐光耀的小说《小兵张嘎》,严文井的童话《唐小西在“下次开船港”》,陈伯吹的童话《一只想飞的猫》,洪汛涛的《神笔马良》,孙幼军的童话《小布头奇遇记》,葛翠琳的童话《野葡萄》,贺宜的童话《小公鸡历险记》,阮章竞的童话《金色的海螺》,柯岩的儿童诗《小兵的故事》等。然而,在繁荣的同时,儿童文学的创作也存在一些问题:创作题材范围狭小,在四五十年代,中国的儿童文学作家执着于坚守“一片净土”,只写正面、光明、快乐与温暖,读者的诉求也仅限于此[1];作品中的主人公形象过于单一,多以英雄儿童形象为主;儿童文学创作中对儿童的角色定位偏差较大,局限地把儿童定位在接班人的角色上,创作出来的作品也是以此为主,不能够全面地考虑到孩子的需求。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时局的动荡,十年“文革”到来,对儿童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儿童文学园地备受摧残,呈现一片凋零的景象。
2.1.1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儿童文学的创作概况
十年“文革”结束时,中国的儿童文学几近荒芜。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一个新时期的到来,中国的儿童文学也进入一个新时代。相较于之前,无论是在题材方面还是在作品的审美方面都有很大的提升。
一、创作题材丰富。新时期以来,文学的审美场域越来越宽,儿童文学作为文学的分支也枝繁叶茂地成长起来,创作题材越来越宽泛,涌现出大批优秀的作品。如黄蓓佳的儿童小说《阿兔》、《小船,小船》,葛翠林的《半边城》,吕德华的《莲花姐妹》,金逸铭的童话诗《小兰兰和未来爷爷》等这些作品,延续了之前快乐、光明题材小说的创作。在这个时期,还涌现了一批震撼人心的、与时代和读者产生强烈共鸣的作品,这些作品围绕人的精神解放,揭示社会的弊端,有些甚至直指以往儿童文学所难涉及的禁忌和禁区。突破以往局限于阳光、快乐题材作品创作的局面,涉及到一些死亡、悲剧题材。如,发表在《少年文艺》(1984年11月)上的常新港的《独船》,该作品的写作围绕“死亡”展开:主人公从小死了父母,最后又因为救人而死,作者以死亡揭露一些社会现实,唤起人们的警醒。还有70年代后期王安忆的《谁是未来的中队长》,80年代前期刘健屏的《我要我的刻刀》、《彩霞》、
《一个颠倒过来的故事》,陈丹燕的《女中学生之死》等作品,描写现实、点击社会,具有很强的震撼力。
二、注重文学审美。80年代中后期,中国儿童文学的创作稳中有升,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社会的开放,文学的审美日渐被重视。这一时期的儿童文学的创作不一定要有触目的理念,不一定要直接地给人们灌输教育的概念来达到教育的效果,但它的内涵必须要用高超的审美手段来表达,来蕴含不朽的道德力量和人类的所有情感和本质,揭示生活的规律,触及人类内心。在这一时期涌现的佳作也不胜枚举。如程玮的《白色的塔》、《少女的红发卡》,秦文君的《十六岁少女》、《少女罗薇》,陈丹燕的《上锁的抽屉》、《女中学生之死》,曹文轩的《古堡》,白冰的《坟》等等,以及金波、张之路、班马、梅子涵等作家的作品都具有一种探索、前瞻的意识,体现了这个时期的创作特征。
2.1.2 20世纪90年代儿童文学创作情况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社会转型,加上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中国儿童文学的创作发生了一些变化。
一、作品类型多样化。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儿童文学蓬勃生长的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的创作在多元文化语境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在这段时期里,我国的“少年成长小说”的创作迈入一个新阶段,发展形势良好,动物小说、幻想小说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层次,相对传统儿童文学可以说是一次重大的突破
(一)少年成长小说。少年成长小说兴起于80年代,到90年代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佳作辈出。代表作品有曹文轩的《草房子》,秦文君的《男生贾里》、《女生贾梅》,丁阿虎的《今夜月儿明》,韦伶的《出门》、《寻找的女孩》、《神秘信物》等。这些作品都密切关注少年心理,描写少年成长过程,触及其精神层面。
(二)动物小说。随着中国工业经济的发展,环境的保护受到了很大的威胁,环境污染日渐严重。近年来,环境以及动物保护的口号越喊越响,动物小说应运而生,并且取得了不小的成绩。沈石溪、蔺瑾、刘先平等的动物小说崇尚自然,在广阔的大自然背景中去抒写不平凡的人生,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重新诠释,促进了儿童环保素质的提升。沈石溪的《狼的梦》、《一只猎雕的遭遇》,蔺瑾的《冰河上的激战》,刘先平的《千鸟谷追踪》、《大熊猫传奇》等都从动物的角度来看世界,将现实生活与科学探险相结合,呼唤儿童与动物世界的平等对话,在回归自然中寻求人与动物的和谐发展[2]。
(三)幻想小说。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在人们生活中的广泛使用,幻想文学在儿童文学的创作中占了很重要的一部分。对于儿童来说,幻想可能就是理想,是他们最神奇的成长发动机。幻想小说作家采用小说的写实手法,创作出现实生活并不存在的幻想故事,满足了儿童追求新奇、喜新鲜、神秘、不平凡事物的心理特征和审美要求。董宏猷的梦幻体小说《一百个中国孩子的梦》,常新港的《一只狗和他的城市》,彭懿的《妖湖传说》、《魔塔》、《疯狂的绿刺猬》,费声、颜真的《雨人阿喜》、张之路的《非法智慧》等作品都集梦幻与现实为一体,让孩子们的好奇心得到充分的满足,在奇幻的世界里感受着与宇宙万物的冲突与和谐,在心灵探险中做勇者与智者。
二、注重读者心理需求。90年代以来,儿童文学的创作呈现多样化的风格,开始能够把握少年儿童的生存状态、心理状态、审美情趣以及欣赏习惯,能够以其理想色彩、故事性、想象力、幽默感、独创性等来吸引读者,赢得了广大儿童的青睐。在这段时期内儿童文学的创作重心明显地转移到儿童世界及儿童文化自身,越来越注重刻画幼年一代在生命成长中所必须经历的心路历程和所关心的话题。例如:曹文轩的少年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根鸟》等,真实地刻画了农村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困惑、挫折、烦恼、憧憬,通过苦难叙事,给小读者以道义的力量、智慧的启迪和古典美的熏陶。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