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_探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三单元第三节探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学历案-高中地理鲁教19必修第一册
《探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课时学习主题为“河流地貌探秘”,以澜沧江—湄公河流域为背景,通过对该流域河流地貌的学习,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机制及其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学习目标1. 知识与理解:掌握河流地貌的基本概念,了解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地理特征及河流地貌的分布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图、分析数据、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增强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的认识和尊重,激发对地理学科的热爱和兴趣。
三、评价任务1. 课前预习评价:通过课前小测验或预习作业,检查学生对河流地貌相关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参与度、讨论积极性、回答问题准确性等。
3. 课后作业评价:布置相关河流地貌的探究性作业或小论文,评价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及运用能力。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通过展示澜沧江—湄公河的美丽风景图片,引发学生对河流地貌的兴趣,并提出本课学习目标。
2. 知识讲解(15分钟)(1)讲解河流地貌的基本概念,包括河流地貌的分类、特点及形成机制。
(2)重点介绍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地理特征及河流地貌的分布特点。
(3)通过地图展示,让学生了解流域内主要的地貌类型及其空间分布。
3. 探究活动(15分钟)(1)分组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并选择流域内一个具体的地貌类型进行深入分析,探究其形成原因和影响。
(2)小组展示:每组选择一名代表将探究结果向全班同学展示,其他组成员进行补充。
4. 总结提升(5分钟)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和展示,强调河流地貌的重要性及其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引导学生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
五、检测与作业1. 课堂小测验:进行一次关于河流地貌知识的简单小测验,检验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2. 课后作业:布置与本课内容相关的探究性作业或小论文,如让学生选择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内的一个具体地点,分析其地貌特征及对当地居民生活的影响。
3.3 探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 高一地理鲁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2 河流沉积地貌
➢ 江心洲
• 分布 多位于河流中下游或流速较慢的宽谷段
• 形成过程 由河流携带泥沙沉积而成
• 地貌特点 四面环水
3 河流沉积颗粒与流速的关系
河流沉积物颗粒与流速呈正相关,流速越快,沉积物颗粒越大。 河流从上游到下游沉积物颗粒分别为:
石块
鹅卵石
砾石
粗砂
细沙
黏土
判断
(1)冲积扇多分布在出山口。( √ ) (2)河流冲积扇的组成物质由山口向下颗粒越来越大。( × ) (3)大江大河的入海口处都会形成三角洲。( × ) (4)黄土高原及其地表形态的形成均是流水侵蚀作用造成的。( × )
2 河流侵蚀地貌
➢ 中下游
• 牛轭湖
曲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当曲流发展到 一定程度,河流会自动裁弯取直,废弃的 弯道形成牛轭湖
2 河流侵蚀地貌
➢ 在河流的不同发育阶段,河流的侵蚀作用和地貌特点也各不相同。
初期
中期
后期
侵蚀 方式
以下蚀和溯 源侵蚀为主
下蚀减弱 侧蚀加强
以侧蚀为主
河谷 形态
深而窄,谷壁 陡峭,横剖面
答案: 图d。 溯源侵蚀、下蚀。
问题: 2.[综合思维]判断图a中,河岸D、E最有可能形成浅滩的是哪 一岸?并解释理由。
答案: D岸。 在河流中下游地区,河 流侧蚀作用强烈,往往在凹岸 侵蚀,在凸岸堆积。
问题:3.[综合思维]若图a中河流A段的纵剖面如图b所示,则形成的地 理景观最有可能是( )
答案 上游澜沧江流经横断山区,河水以下切侵蚀和溯源侵蚀为主, 河谷窄而深,呈“V”形。湄公河下游流经平原,河水以侧蚀为主, 河谷宽而浅,因而横断面呈宽而浅的槽形。
拓展延伸
鲁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 3.3 探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 (14张PPT)教案
《探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课标要求: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1.运用信息技术,通过案例分析、模拟调查,识别不同河段地貌。
(地理实践力)2.以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为例,描述不同河流地貌的特点、形成过程。
(综合思维区域认知)3.结合材料,以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为例,分析不同河流地貌类型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人地协调观)【教学重点、难点】1.识别澜沧江—湄公河不同河段河流地貌类型、特点2.分析地貌形成原因和过程【教学准备】课件、多媒体软件、实验模拟道具【新授课】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入】:世界那么大,想不想去看看?【过渡】:有同学说学习没时间尽管身体无法远行,但心灵可以先行出发!一段视频带给大家!播放视频【承转】:澜沧江-湄公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一路浩浩荡荡奔涌南下,沿途塑造出众多的河流地貌,影响着不同的人类活动。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澜沧江-湄公河,揭开其地貌的神秘面纱。
展示学习目标。
二、新课讲授(一)识地貌说特点【过渡】:无需收拾繁重的行囊,带上问题,借助信息技术,我们轻装出发。
(切换谷歌地球)(1)要求:1.识别不同河段的河流地貌景观。
2.观察不同河流地貌的位置,描述地貌特征。
【过渡】:同学们,通过这次澜沧江-湄公河之旅,你认识了哪些河流地貌,它们各有什么特征呢?播放ppt(学生依次作答)【过渡】:很好,无论是源头的宽浅河谷、山区的峡谷、冲积扇、还是中下游的曲流三角洲等,大自然到底用什么塑造了不同的地貌景观的呢?【结论】:流水的作用【承转】:很好,查看我们的知识锦囊,流水作用又分为哪些形式呀?【结论】:流水的侵蚀、搬运、沉积。
【承转】:那你能识别出上述地貌是那种流水作用形成的吗?(学生依次作答)【过渡】:为什么不同的流水作用能塑造不同的地貌,地貌的形成过程到底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进入下面的过程探究。
鲁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高中地理 3.3探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 课件
学 习目标 区域认知
综合思维
➢通过视频、图片,➢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河流
从区域视角识别 出河流地貌,说
地貌形成的原因及形成过 程。
出河流地貌的类
型、特点及分布。
学 习目标 地理实践力
人地协调观
➢ 通过实际体验和观 察,识别河流地貌, 动手绘制河流地貌 示意图。
➢结合现实中的地理 现象和所学知识, 分析河流地貌与人 类的相互影响。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 描述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 特点
用了一个单元来达成此目标。 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 第一节岩溶地貌、第二节风成地貌、 第三节河流地貌。
二 教材分析
01
教材处理
02
学习目标
03
重点难点
与老教材相比,新教材“宽而浅”,难度降
低了很多,更注重知识面的宽度,开拓学生
的视野。在第三单元,介绍的都是外力作用 塑造的地貌,内力作用很少涉及。
教材特点
河流地貌这一节, 教材内容丰富且 代表性强,探究 和活动有特色, 逻辑性强。能全 方位的培养学生 的地理核心素养
教材处理 需2课时。第一课 时了解流水作用、 河流地貌源头、V 型谷、冲积扇的分 布和成因,第二课 时分析曲流、牛轭 湖及三角洲平原
河流地貌
3. 冲积扇 小组合作探究冲积扇特点,形成原因
总结回顾
流水作用
沉积作用
五 教学反思
1 体现科学探究、核心素养
2 优
承接过渡自然,条理清晰
点
3 问题情境、任务驱动有效
4 内容呈现方式多样,借用信 息化手段助力课堂教学
不足与改进
1 学生课堂积极性有待提高
2 材料的拓展延伸和迁移,可以加强,
3.3 探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学案设计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探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学习目标】综合思维:结合澜沧江不同河段的河流地貌,辨认不同河流地貌类型,并分析成因。
区域认知:通过经纬度及流域轮廓,了解澜沧江——湄公河的源头、流经地区、注入的海洋。
【学习重难点】1.澜沧江——湄公河的基本概况2.澜沧江——湄公河流域从上游到下游的河流地貌类型【学习过程】一、基础梳理(一)澜沧江—湄公河概况澜沧江—湄公河发源于青海省________,在我国境内称为________,流经青海、西藏和云南三省区,流出国境后称湄公河,流经________、老挝、________、柬埔寨和越南等国,最后注入________。
它全长4 909千米,是亚洲第________长河。
二、自主测评(一)判断题1.河流发育初期,河流以向下和向河谷两岸侵蚀为主。
()2.河流在凹岸堆积,凸岸侵蚀。
()3.冲积扇多分布在山前。
()4.大江大河的入海口处都会形成三角洲。
()5.只有湿润地区的河流才会形成曲流。
()(二)选择题蛇曲是像蛇一样蜿蜒的河流地貌。
下图为山西永和黄河蛇曲景观图。
读图回答6~7题。
6.永和黄河蛇曲地貌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A.地壳运动B.断裂下陷C.流水作用D.风力作用7.甲、乙两处对应的外力作用为()A.甲—侵蚀作用、乙—堆积作用B.甲—侵蚀作用、乙—侵蚀作用C.甲—堆积作用、乙—堆积作用D.甲—堆积作用、乙—侵蚀作用8.下图标注的北半球某河流两岸六地中,在自然状态下侵蚀较重的是()A.①③⑤B.①④⑤C.②③⑥D.②④⑥读我国某地地貌形态图,回答9~10题。
9.与图中地貌形成无关的是()A.河流含沙量大B.河流流速变快C.地势由陡到缓D.河道变宽10.以下地区该地貌较多的是()A.东北平原B.长江三角洲C.河西走廊D.青藏高原内部三、合作探究探究点1河流侵蚀地貌长江三峡是万里长江中的一段山水壮丽的大峡谷,它西起重庆市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关,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以及三座峡之间的香溪宽谷和大宁河宽谷所组成,全长193 km。
高一地理3.3探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优秀教学案例(鲁教版必修一).
4.教学策略灵活多样:本节课采用了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策略,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和生动。教师灵活运用这些策略,能够更好地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提高他们的地理核心素养。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地形地貌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2.学生通过总结归纳,加深对河流地貌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教师强调河流地貌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引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思考。
(五)作业小结
1.教师布置作业:“请你们结合所学知识,撰写一篇关于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地形地貌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的短文。”
五、案例亮点
1.情景创设: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展示澜沧江湄公河的美丽风光,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实际场景中,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这种情景创设的方式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使他们更加关注生态环境问题,提高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2.问题导向:本节课以问题为导向,教师设计了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探究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地形地貌特点。通过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3.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资源的情感,让他们认识到保护河流地貌的重要性。
2.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问题,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培养学生敢于探究、勇于创新的精神,激发他们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探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教学设计
探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教学设计澜沧江,也被称为湄公河,是亚洲最长的河流,流经中国的7个省市以及越南、老挝、缅甸和柬埔寨。
澜沧江河流地貌丰富多彩、景观千变万化,其中包括小流域、河口、河段等等,是一个独特而美丽的自然环境。
探秘湄公河,从其特有的地貌开始。
湄公河河谷内可分为两部分:上游和下游。
上游以梁河、泸沽湖、虾蟹池和大渡河等为特征,水流湍急,河道两旁被悬崖峻岭和石头构成,形成滩、险、微坑等景观,极富美感。
下游的特点是河道变宽变陡,河岸有大量曲流湖泊,被称为“湄公河湖泊河谷”,极具吸引力。
湄公河河流地貌学习应有重点,重点应该是基础河流地貌学习,即以湄公河河床特征为主线;进一步,应该对湄公河河流地貌的格局、河段的演变等有序的把握,如悬崖、峡谷、滩、坪、滑坡、间歇性河道等,以及湄公河河段表现的特殊性,建立一个完整的湄公河河流地貌学习的理论体系和识别系统。
此外,探秘湄公河河流地貌学习还应涉及对湄公河河岸特征的归纳和总结,比如河岸陡峭与平缓,岸谷类型,河岸坡面特征等;河道构造元素特征,比如河床结构、河口比例、曲流湖、演变过程等;河流演变及构造特征,如水源特征、岩石特征、水文环境特征、河道演变特征、河口改造特征等;以及湄公河河流地貌的客观表现特征,比如河床的深浅变化、河道的湍急及曲折,河口的分叉、中间段的洼地、滩涂平面等。
探秘湄公河河流地貌的学习,也需要重视其实践环节。
这其中包括:湄公河河谷的地形实地考察,比如野外考察、走访、采样、研究和观察;湄公河河流地貌的实景分析研究,比如地质地形影像调查、河道模式模拟实验;利用GIS技术对湄公河河流地貌的信息分析研究,比如河流地貌的量化分析、河流地貌的多样性统计分析、河流地貌生态分析等。
总而言之,探秘湄公河河流地貌教学设计,既要突出其独特的河流地貌体系,又要重视实践环节,将定义、把握和实现湄公河河流地貌学习的宏观性意义与具体性知识相结合,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湄公河河流地貌的学习内容,全面深入地探索湄公河河流地貌的特点与分布规律。
高一地理3.3探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教学设计(鲁教版2019必修一)
探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教学设计【设计分析】一、课标要求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二、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主要从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源头、上游、支流汇入处、中游、下游、入海口六处不同河段,分别详细介绍了澜沧江—湄公河的宽浅河谷、“V”型谷、冲积扇、曲流与牛轭湖、湄公河平原、三角洲等不同河流地貌及形成原因和过程。
三、学情分析本班学生基础较为薄弱,较为缺乏地理学科思维,通过多次测试学生还未具有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与运用地理知识的、描述与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
故在本节内容中,在讲解河流地貌是如何形成的同时,可以加上一些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内;同时也要重视对学生获取信息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因此可采取活动探究的方式,在学习了一些专业知识后,以活动的形式引导学生准确河流地貌形成的原因,培养他们探究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四、重难点的确定针对以上考情、学情,通过区域地形图和河流地貌图,运用综合思维分析该河流地貌形成的条件,是教学和测试的重点,因此本节课重点在于:学生能够通过图文资料,运用综合思维分析河流地貌形成的因素。
1.解读图文信息,运用综合思维分析河流地貌的成因【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教学评价方法】1.课堂讨论:教师给出材料、图片,学生进行讨论,提出设问并解决问题;2.课堂提问: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3.课后练习:完成相应的练习题运、堆积的专业知识学习。
(时间7min)(二)环节二:合作探究合作探究①:澜沧江源头的宽浅河谷给出学生澜沧江源头的地形地势图片,诱导学生思考,在地形相对平坦的地区,河流是如何发育的。
在澜沧江的源头,由于地形比较平坦,河流流速比较慢,且河流的发育受地形的限制比较小,河流的向下侵蚀作用比较弱,大多是侧蚀作用比较强烈,所以在河流的源头地区,一般以宽且浅的河谷地貌存在合作探究②:澜沧江上游山区的峡谷授课上游地区位于高原的边界处,地形起伏大,河流的高差比较大,河流流速比较大,河流对河床的冲击比较强烈,且河流受地形限制比较大,所以在河流上游地区一般下蚀作用比较强烈侧蚀作用比较弱,以至于在河流上游地区形成“V”型河谷合作探究③:河流出山口的冲积扇给出冲积扇的图片,让学生思考冲积扇的形成过程。
高中地理_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河流地貌的发育【课程标准】通过野外观察或利用视频、图像,识别河流地貌类型,说明其景观特点。
本课标内容为新增加的课标内容。
本条标准关注的对象是自然环境组成要素之一──地貌。
要求的重点是地貌的变化原因和识别。
本节内容是内力作用基础上进一步形成的地貌形态,通过以流水为代表的外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类型,以说明地表形态的再变化,是从微观成因上理解的地貌。
从本条“标准”的要求来看,重在地貌的实践识别和原因分析,以使学生从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能力方面提升,同时结合地貌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达成人地协调观的认识。
【教材分析】本节教学内容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四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
本节课是学习了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力之后,关于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案例学习,按“课标要求”,本节课目的是通过对河流地貌形成过程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分析方法迁移到其他外力地貌的学习中。
从教材安排上看,体现一个从原理分析到实际运用的这样一个过程,这也体现了地理是来源于生活也运用于生活的这样一个思想。
【学情分析】学生已初步掌握了流水的外力作用,已具有读取图表信息的基本能力,但是由于阅历还比较浅、知识面还不够宽,分析深层次问题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但是高一学生个性活泼,思维活跃,积极性高,这也为探究式教学法和图示教学法提供了条件。
【核心素养目标】区域认知能力目标:借助校本研学真实的河流,形成在真实情景中分析河流地貌的区域认知能力。
综合思维能力目标:借助教材、图片及视频等图文材料进行探究式学习,形成综合思维能力。
地理实践力目标:通过流水作用的实验,提高地理实践力。
人的协调观目标;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加深对人地协调观的感悟。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学情分析学生已初步掌握了流水的外力作用,已具有读取图表信息的基本能力,但是由于阅历还比较浅、知识面还不够宽,分析深层次问题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3.3探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2024-2025学年高一地理鲁教版(2019)+必修一
D.入海口处
39003
当堂检测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地球上最深的峡谷。读
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景观图,完成下面3~4题。
3.下列关于该河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
A.为“U"形谷
B.水流湍急
C.为“V"形谷
D.水深壁陡
4. 形成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C )
A.水流向源头侵蚀 B.水流向两岸侵蚀
知识拓展
流水侵蚀作用
观察水面变化,思考流水向什么方向 侵蚀?
向两侧侵蚀 向下侵蚀 向后侵蚀
加宽 加深 长度增长
39003
新课讲授
流水侵蚀作用
溯源侵蚀
使河向源头方向变长
侧蚀
使河变宽
下蚀
使河变深
河流的侵蚀作用示意图
39003
01
澜沧江源头的宽浅河谷
01河谷特征 02成因分析
39003
新课讲授
A
探究问题一:描述澜沧江源头 澜沧江源头 段的地形特点思考其影响。
39003
D CE
B
图3-3-5 澜沧江支流汇入处的冲积扇
课堂总结
39003
当堂检测
右图表示一条河流流经不同性质的岩
层地区。读图,完成下面1~2题。
1.该地将会出现的地理景观是( C )
A.“U”形谷 B.喀斯特溶洞
C.瀑布
D.河口三角洲
2.图示景观一般形成在河流的( A )
A.上游
B.中游
C.下游
C
图3-3-5 澜沧江支流汇入处的冲积扇
新课讲授
用笔画出大致范围,并判别不同方向坡度 的差异。
• 坡度差异:从冲积扇顶端到外缘的纵剖面,
《第三单元第三节探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鲁教19必修第一册
《探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探究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加深学生对河流地貌形成过程的理解,提高其地理实践能力和地理信息分析能力,同时培养其环境保护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二、作业内容1. 预学习阶段:(1)要求学生预习《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的相关地理知识,包括河流地貌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其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2)利用地图工具(如谷歌地图或GIS软件)对澜沧江—湄公河的水系、流经区域等进行标注与简析。
2. 调查研究阶段:(1)以小组为单位,查阅和整理关于澜沧江—湄公河沿岸地形地貌特征的历史和现状资料。
(2)通过网络、书籍等渠道收集该流域典型地貌的图片、文字描述及视频资料,进行分类整理。
3. 实践活动阶段:(1)进行一次河流地貌实地考察或实地摄影,记录并分析该区域的河流地貌特征。
(2)撰写关于当地河流地貌特征的小论文或研究报告,要求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深入分析。
三、作业要求1. 预学习阶段:学生需在课前完成相关知识的预习,并利用地图工具进行标注与简析,形成初步的地理空间认知。
2. 调查研究阶段:小组内成员需分工合作,搜集和整理相关地理信息,形成详细的资料库。
每个小组需选派一名成员汇总资料并负责课堂分享。
3. 实践活动阶段:学生需以安全为前提,实地考察或摄影,真实记录该区域的河流地貌特征。
撰写的小论文或研究报告应结合实际观察和所学知识,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见解或建议。
四、作业评价教师将根据以下标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1)预习和调研的充分性:学生是否充分预习了相关地理知识,调研资料是否全面、准确。
(2)实践活动的真实性:学生实地考察或摄影的真实性以及观察记录的准确性。
(3)论文或报告的质量:学生撰写的论文或报告的逻辑性、分析深度及观点的创新性。
五、作业反馈作业完成后,教师将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给予反馈。
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对于存在问题的部分,教师将指出并给出改进建议。
第三节 探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教案
第三节探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教案
课程目标
1.了解澜沧江和湄公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和流域特征。
2.了解澜沧江和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特征和形成原因。
3.掌握流速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教学内容
1.了解澜沧江和湄公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和流域特征。
2.了解澜沧江和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特征和形成原因。
3.掌握流速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课堂教学
1.引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澜沧江和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你们对这两
个河流有了解吗?请和同桌一起讨论一下。
”
2.展示澜沧江和湄公河的图片,介绍其地理位置和流域特征。
3.讲解澜沧江和湄公河的河流地貌特征,包括三峡地貌、砂石峡地貌、塔状喀斯特地貌和湿地沼泽地貌等。
并结合图片进行讲解。
4.掌握流速的计算方法和应用,将澜沧江和湄公河的流速进行比较和分析。
5.考察:出示澜沧江和湄公河的河流地貌图片,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描述和分析。
课后作业
1.完成课堂笔记整理,理清学习思路。
2.在课后进行一些阅读,加深对澜沧江和湄公河的理解,并扩宽自己的知识面。
3.准备阶段性考试,复习所学知识点。
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能够了解澜沧江和湄公河的地理位置和流域特征,掌握其河流地貌特征和形成原因,并掌握流速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这些知识点的掌握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还能够为未来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三节探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教案
第三节探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地理位置、总体特点和形成机理;•掌握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流域范围、水系特征和河谷地貌;•理解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地貌演化过程、特点及其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地图、图片等多种形式展示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主要地貌特征;•能够归纳总结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地貌演化的规律,分析其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3.情感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对澜沧江—湄公河流域这一自然地理环境的热爱和敬畏之情,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同时也注重个人独立思考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流域范围、水系特征和河谷地貌;•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地貌演化过程、特点及其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2.教学难点•回答学生提问:为什么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特征各异?1.导入(5分钟)1.1 引入主题•介绍本节课的主题:探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
1.2 提问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在上节课中我们讨论了哪些内容?这一节课我们将了解到哪些内容?2.讲授(30分钟)2.1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地理位置、总体特点和形成机理•使用地图和图片介绍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地理位置、总体特点以及形成机理。
2.2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流域范围、水系特征和河谷地貌•介绍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流域范围、水系特征和河谷地貌,包括地形、水文特征、洪水灾害等。
2.3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地貌演化过程、特点及其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讲解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地貌变化过程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3.讨论(20分钟)3.1 小组讨论•按照小组分配的题目,进行小组讨论,讨论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地貌变化的原因和影响,总结讨论结果。
3.2 总结发言•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总结发言,介绍本组讨论结果。
高中地理_探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地理必修第一册《探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教学设计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地理必修第一册(2019年7月第一版)《探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学情分析一、学生已知第一,通过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的的知识,从课程以外的媒体中,学生也能经常接触到河流地貌的知识,对河流地貌有了感性认识,已经储备了河流地貌的一些知识,对河流有一定的区域认知能力。
第二,在第三单元前两节《走进桂林山水》和《走进敦煌风成地貌的世界》的学习中大致对流水作用、侵蚀作用和堆积作用和学习的思路方法有一定的理解。
第三,学生对于河流地貌的认识大多是从欣赏的角度,这些知识是以具体地貌形态孤立存在的,没有形成整条河流的在不同河段有不同河流地貌的区域认知。
第四,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高一学生具备了模拟实验、整理、分析资料和课堂讲解的能力,这就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奠定了学习基础。
二、学生学习提升点第一,对于不同地貌的差异,学生借助太空沙将地貌的形态和组合表现出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识别能力,为地貌形的描述做好铺垫。
第二,不同地貌特别是冲积扇的成因是学生不好理解的,借助视频引导学生对比分析源头宽浅的河谷和和上游山区的峡谷形态和成因上的差异。
冲积扇的成因和形态借助模拟实验,小组分组进行,让学生在实验中真实体验,以此为基础展开问题的探究。
三、课程标准达成预测处于高一上学期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形成了一定的学习习惯,也掌握了一定的地理学习方法和技巧,有了一定的地理语言的积累。
对于《课标》所提出的“识别”要求—根据地理事物特点、判断某一对象的属性,大部分学生经过教材文字的学习和视频资料的观察和欣赏,应该能够恰当的表达;而“描述”要求—把握内在逻辑关系,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分、扩展,提供依据,收集、整理信息等,考察学生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讲,具有一定难度,所以设计层层递进的学习任务:在学生的观察、欣赏的前提下,学生合作完成冲积扇的模拟实验,围绕空间分布、形成原因、和人地关系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组内交流探讨,完成这些的学习任务的同时学生能够掌握知识提升学科素养的达成目标的。
《第三单元第三节探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鲁教19必修第一册
《探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探究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帮助学生掌握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特点及影响因素,理解河流地貌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与探究能力。
二、作业内容1. 预读学习:学生需预习本次作业涉及的地貌概念,包括河谷、河漫滩、冲积扇等,并了解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基本情况。
2. 观察与记录:学生需利用地图、卫星图像等资料,找出澜沧江—湄公河的流经地区,标记主要地貌特征。
并结合本地可获得的自然环境(如学校周边的小溪或相关纪录片)进行实地观察,记录当地的小型河流地貌特征。
3. 制作地图:学生需根据所收集的资料和实地观察结果,制作一张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简略地图,标注出主要河流、河谷、河漫滩等地理要素。
4. 写作分析:学生需分析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包括地质构造、气候、植被等因素对河流地貌的影响,并就其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进行简述。
三、作业要求1. 预读学习要充分,确保对相关概念和流域情况有基本了解。
2. 观察与记录要细致,地图制作要准确标注地理要素,并附上必要的文字说明。
3. 写作分析要结合所学知识,深入浅出地阐述河流地貌的形成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语言要通顺流畅。
4. 所有作业内容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保持字迹清晰、格式规范。
四、作业评价1. 评价标准:评价将从学生的预读情况、观察记录的细致程度、地图制作的准确性、写作分析的深度和语言表述的流畅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2. 评价方式:教师将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分,并结合课堂表现和小组讨论情况给出综合评价。
3. 反馈方式: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逐一反馈,指出优点和不足,并提供改进建议。
同时,将在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作业成果和心得体会。
五、作业反馈1. 学生需根据教师的反馈意见,对作业进行修改和完善。
2. 学生在完成本次作业后,应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不足,为后续的学习做好准备。
《第三单元第三节探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鲁教19必修第一册
《探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探究,使学生掌握河流地貌的形成原理和特点,加深对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关系的理解,提升学生地理实践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二、作业内容1. 预习任务:学生需提前预习澜沧江—湄公河的地理位置、流域特征及河流地貌的基本概念。
2. 地图研究:学生需利用地图或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分析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地形地貌,包括河流流向、流域内的主要地貌类型及其分布。
3. 文献调研:学生需收集关于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成因、演变过程及对当地生态环境影响的文献资料,并整理成简要的报告。
4. 视频观看:观看关于澜沧江—湄公河的纪录片或教学视频,了解流域内河流地貌的实际情况。
5. 小组讨论:学生需分组讨论河流地貌对当地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并形成小组观点。
三、作业要求1. 地图研究:地图使用要准确,标注清晰,分析角度要多样,不仅包括地形地貌的分布,还要考虑气候、植被等因素的影响。
2. 文献调研:报告内容要简洁明了,重点突出,引用文献要注明出处,体现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3. 视频观看:学生需认真观看视频,记录关键信息,为小组讨论提供素材。
4. 小组讨论:小组内成员要积极参与讨论,形成统一的观点,并记录好讨论过程和结果。
四、作业评价1. 评价标准: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地图研究、文献调研、视频观看和小组讨论的综合表现进行评价。
2.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给出详细的评价和建议,指出学生在作业中的优点和不足。
3. 同学互评:鼓励学生之间互相评价作业,从同伴的作业中学习优点,改正不足。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反馈:教师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指出学生在作业中的问题,并给出改进建议。
2. 小组反馈:小组内成员互相交流讨论结果,分享观点和经验,进一步完善小组观点。
3. 个人反思:学生需对本次作业进行反思,总结自己在作业中的收获和不足,为今后的学习提供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教学设计【课程标准】通过野外考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区域认知:通过视频、图片,从区域视角识别出河流地貌,说出河流地貌的类型、特点及分布。
综合思维: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河流地貌形成的原因及形成过程。
地理实践力:通过实际体验和观察,识别河流地貌,动手绘制河流地貌示意图。
人地协调观:结合现实中的地理现象和所学知识,分析河流地貌与人类的相互影响。
【教学重难点】1.运用图像识别河流地貌。
2.主要河流地貌的特征和成因。
【教学过程】[导入:人民币图片]这些地貌的形成主要与哪一种外力有关?通过哪些作用塑造了这些地貌?之前已经学习了喀斯特地貌,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可以自己描述这些地貌的成因。
本节从河流的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来讲述。
[小实验](投影)小实验师:通过观察,思考流水作用使沟谷在深度、宽度、长度上发生了什么变化?生:河谷变长、变深、变宽。
师:(投影归纳)河流侵蚀作用,按其方向可分为三种形式:溯源侵蚀、下蚀、侧蚀。
使河谷在往源头方向延长、深度变深、宽度变宽。
再通过展示壶口瀑布来进一步巩固河流的侵蚀作用。
[教师引导设问](投影)河谷发育图师:思考:河谷发育不同时期河流以哪种侵蚀为主?原因?生:小组讨论,学生回答师:教师投影归纳。
[拓展延伸]师:在分析侧蚀时应分以下两种情况:平直河段:地转偏向力弯曲河段:惯性(凹岸侵蚀、凸岸堆积),以南半球为例分析说明。
师:河流在弯曲度到一定程度时,称为曲流。
随着时间推移而变得更加弯曲。
当曲流发展到一定程度,河流会自动裁弯取直,废弃的弯道形成牛轭湖。
[核心归纳]河谷的发育[拓展延伸]长江河流不同河段的侵蚀方式[跟踪训练]巩固学生学习成果[教师引导设问](投影)下图师:思考:河流三种堆积地貌发育位置?形成过程?生:思考讨论总结师:从宏观介绍三种地貌形成位置,然后分别介绍。
(投影)冲积扇图师:判别冲积扇不同方向坡度的差异。
扇顶到边缘堆积物颗粒大小的变化规律是什么?描述冲积扇的形成过程。
生:思考讨论总结师:冲积扇纵剖面(顶端到边缘):高度逐渐降低横剖面:中部高,两侧低堆积物颗粒:由粗变细形成过程:季节性洪水或河流在山区流动,地势陡峭水流速度快,携带大量砾石和泥沙,到出山口处,地势趋缓,水道开阔,流速放慢,搬运物质堆积,形成洪积扇或冲积扇,多个连接,形成洪积—冲积平原。
(投影)河漫滩图师:简单介绍河漫滩平原的形成过程。
中下游地区,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水下堆积体,枯水期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洪水期被淹没,继续沉积,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多个连接形成河漫滩平原。
(投影)三角洲图师:简单介绍三角洲的形成过程。
入海口处,水下坡度平缓,海水顶托,河水流速变慢,泥沙堆积,形成三角洲。
[合作探究]读图,指出G河入海口没有形成明显三角洲的原因。
N生:小组讨论交流。
师:归纳总结。
1.G河流域内植被覆盖率高,含沙量少。
2.泥沙在上游刚果盆地发生沉积,河流入海口处含沙量小。
3.入海口地形起伏大(落差大),水流急。
4.河口处潮流搬运能力强。
[板书总结][巩固]学生通过具体到湄公河-澜沧江流域进行本节课的巩固,然后配合随堂演练,及时掌握本节课内容。
[设计意图]河流地貌是比较常见的地貌类型,在我国分布比较普遍且多样,课本以湄公河-澜沧江流域为例来讲述,我采用的是先讲原理,然后再从一般到特殊,来认识湄公河-澜沧江流域。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引导设问进一步将该地貌与生活知识相联系,使之成为有用的知识。
最后板书总结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复习,强化记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教师点明地貌形成的基本规律,强化方法,有利于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学会迁移应用。
《探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学习对象高一级的学生,虽然通过初中地理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但地理基础还很差,地理基本知识和技能都比较缺乏。
学生对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具有浓厚的兴趣,可以吸引他们进行探究活动,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而且他们具有一定的读图能力,喜欢看图片,并能够从地图给出的信息当中简单地得出一些结论。
从学生的学习热情来看,他们比较关注对地理课的学习,大多数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从学生的学习能力来看,他们一般都具备读图分析、概括归纳的能力,能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解决一些地理疑难问题。
但是由于阅历浅,对于河流侵蚀和堆积地貌这种较为宏观的现象接触较少,没有太多直观的感知,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探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效果分析本节课通过教师讲解、读图归纳分析、跟踪训练、合作探究等活动,促进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明确重难点。
学生的参与度较好,课堂的氛围也较好,基本上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本节课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的还不到位,留给学生动手的时间较少。
所学内容链接高考较少,应该让学生提前感受高考中的地理。
总的来说,学生掌握的较好,但学生分析题的能力还有待培养,教师教学语言不够简练,说话较随意,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加以改进。
《探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教材分析本节课是第三单元第三节的内容,本节主要从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源头、上游、支流汇入处、中游、下游、入海口六处不同河段,分别详细介绍了澜沧江—湄公河的宽浅河谷、“V”型谷、冲积扇、曲流与牛轭湖、湄公河平原、三角洲等不同河流地貌及形成原因和过程。
教材在本节开始,介绍了澜沧江—湄公河的概况,并附了一幅“澜沧江—湄公河及其流域范围”图,可以非常清楚和直观地读出澜沧江—湄公河从源头到入海的地形差异,为不同河段河流地貌的描述提供了地理背景。
教材对河流地貌的处理有三条线索,一是从源头到入海口的空间顺序;二是成因即侵蚀与堆积的线索,体现地貌的系统分类;三是人地关系线索,在教材中说明了冲积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场所。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区域认知:通过视频、图片,从区域视角识别出河流地貌,说出河流地貌的类型、特点及分布。
综合思维: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河流地貌形成的原因及形成过程。
地理实践力:通过实际体验和观察,识别河流地貌,动手绘制河流地貌示意图。
人地协调观:结合现实中的地理现象和所学知识,分析河流地貌与人类的相互影响。
【教学重难点】1.运用图像识别河流地貌。
2.主要河流地貌的特征和成因。
《探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评测练习基础过关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制,促进了该流域六个国家在多个领域的合作。
回答1~3题。
1.澜沧江—湄公河在中国境内称为A.澜沧江B.怒江C.红水河D.雅鲁藏布江2.澜沧江—湄公河在中国境内部分河段流域范围狭窄,其主要原因可能是A.泥沙淤积使河床过高,支流汇入难B.河流流速快,水流下蚀作用强C.上游气候寒冷干燥,河流径流量小D.河流两岸受高山束缚,支流短3.下图为“该河流某河段景观图”(图中箭头为河流流向),图中河流以侧蚀作用为主的地点是A.甲B.乙C.丙D.丁河流发育到一定程度,会随着流水冲刷与侵蚀,河道变得愈加弯曲,最后导致河流自然裁弯取直。
河水再由取直部位径直流去,原来弯曲的河道被废弃,形成湖泊。
因这种湖泊的形状恰似牛轭,故称牛轭湖。
如图示意某地牛轭湖分布。
据此回答4~5题。
4.下列我国地形区中,牛轭湖最多的可能是A.云贵高原B.东北平原C.东南丘陵D.塔里木盆地5.促使河道自然裁弯形成牛轭湖的主要原因是A.凹岸侵蚀B.凹岸堆积C.凸岸侵蚀D.凸岸堆积洪积扇与三角洲是河流作用形成的重要地貌形态。
读图回答6~7题。
6.对洪积扇、三角洲分布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①洪积扇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②三角洲分布在湿润、半湿润地区③洪积扇位于河流出山口附近④三角洲位于河流入海、入湖口附近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7.与洪积扇相比,三角洲地区①地形平坦,岔流较少②波浪作用明显③土壤肥沃,气候温和④多沙洲、沙岛发育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8.读“北半球某区域图”,回答问题。
(1)图中①②两处河谷形状的区别:①处河谷呈“V”形,②处河谷呈槽形。
原因分别是:①处位于河流上游,河流流速快,以__________________侵蚀为主;②处位于河流下游,河流流速慢,_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加强,河谷展宽。
(2)河流在②处汇入海洋,形成的流水地貌是______。
形成过程可表述为:河口水流速度__,加上海水的____作用,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____形成。
如果①处及附近地区林地变为耕地,会导致上游地区__________加剧,②处河口地貌面积将_____。
(3)从图示聚落分布看,该地区聚落在分布密度上的差异特征是河流中下游比上游_______,形成该特征的原因是:相对河流上游,河流中下游地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力提升(全国文综Ⅱ)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
右图示意贺兰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
贺兰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
据此完成9~10题。
9.贺兰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坡A.坡度和缓B.岩石裸露C.河流、沟谷众多D.降水集中10.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原因主要是①降水较少②山地相对高度较小③河流较长④风化物粒径较小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如图示意长江下游镇江和畅洲汊道河势。
右汊是主航道,船舶日流量峰值高达2 700艘次,水上交通事故频发。
近40年来,上游来水的右汊分流比由75%下降至25%。
读图完成11~13题。
11.图中和畅洲的形成原因是A.流水的侵蚀作用B.流水的堆积作用C.海水的堆积作用D.流水的搬运作用12.目前,右汊仍作为主航道的原因是A.左汊水速较快B.右汊径流量较大C.右汊水深较深D.左汊有江豚栖息13.下列减少右汊交通事故发生的措施中,最可行的是A.修建右汊护岸工程B.改左汊为主航道C.在左汊修拦水大坝D.疏浚右汊浅滩区河漫滩是指位于河床一侧或两侧,由河流的横向迁移和洪水的沉积作用形成,在洪水期才被河水淹没的河流滩地。
下图为“南半球某河流平直河段的河漫滩河床纵剖面示意图”。
据此完成14~15题。
14.容易形成河漫滩的河段是A.山区河流落差较大的河段B.流量季节变化大、地势平坦的河段C.平原水位季节变化小的河段D.流量季节变化大、峡谷崎岖的河段15.图中所示河段的流向为A.自东向西B.自西向东C.自南向北D.自北向南16.(2020·山西省朔州市联考)读“贺兰麓堆积地貌及其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