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 昼夜与四季》教案

合集下载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7课《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7课《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教案)
(3)在线工具:利用在线工具,如搜索引擎、学术资源库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信息,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
(4)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实地考察,观察并记录自然环境中生物的行为和生长情况,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环境相结合。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6)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界中的其他生物现象,如植物的生长周期、动物的迁徙等,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7)建议学生参加科学讲座、科普活动等,与其他学生和专家交流,丰富自己的科学知识。
教学评价与反馈
1.课堂表现: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互动交流等情况,评价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表现。
关注学生在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等环节的积极主动性、合作精神以及问题解决能力。
3.实践操作能力:学生通过参与观察和实验活动,提升动手操作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4.科学素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提升科学素养,增强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
5.环保意识:学生在探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过程中,将认识到保护生物和环境的重要性,提升环保意识。
2.知识、能力、素质方面:
大部分学生能掌握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观察方法、实验设计等基本科学知识。在实践操作方面,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实验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科学探究。然而,部分学生在分析问题时,思路不够开阔,缺乏深刻的见解。此外,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环保意识有待提高。
3.行为习惯:
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养成了观察自然现象的习惯,这对本节课的学习有积极影响。然而,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的专注度不高,容易受到外界干扰。此外,部分学生对实验操作不够重视,实验规范性和准确性有待提高。

小学科学27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教案)

小学科学27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教案)

小学科学27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教案)教案:小学科学27 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1. 教学目标:a) 理解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b) 掌握昼夜和四季变化对植物和动物的影响。

c) 发展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设计能力。

2. 教学重点:a) 昼夜变化对植物和动物的影响。

b) 四季变化对植物和动物的影响。

3. 教学准备:a) PPT幻灯片或黑板。

b) 图片和示意图。

c) 实验材料:盆栽植物、温度计等。

4.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0分钟)a) 利用图片或示意图引起学生对昼夜和四季变化的注意。

b) 引发学生对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的思考。

步骤二:知识讲解(15分钟)a) 通过幻灯片或黑板展示昼夜变化对植物的影响。

如:日照对光合作用的重要性、花卉的开放和闭合现象等。

b) 通过幻灯片或黑板展示昼夜变化对动物的影响。

如:动物的生理周期、夜行动物的特点等。

c) 通过幻灯片或黑板展示四季变化对植物的影响。

如:植物的落叶现象、树木的枯荣变化等。

d) 通过幻灯片或黑板展示四季变化对动物的影响。

如:动物的越冬和迁徙、冬眠和夏眠等。

步骤三:实验设计与观察(35分钟)a) 小组合作设计昼夜变化对植物的影响实验。

学生自主选择材料,并列出实验步骤、记录表等。

b) 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植物受光照变化的影响,例如生长速度等。

c) 合作讨论实验结果,并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和结论。

步骤四:讨论与总结(20分钟)a) 引导学生回顾实验结果,讨论昼夜变化对植物的影响。

b) 引导学生回顾实验结果,讨论昼夜变化对动物的影响。

c) 引导学生回顾实验结果,讨论四季变化对植物的影响。

d) 引导学生回顾实验结果,讨论四季变化对动物的影响。

e) 安排小组展示实验结果,并与全班评议。

步骤五:拓展活动(20分钟)a) 分组讨论其他与昼夜变化和四季变化有关的现象和例子。

b) 学生在家中或学校周围观察并记录这些现象和例子。

c) 学生将观察和记录的结果进行总结和展示。

小学科学27《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教案)

小学科学27《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教案)

小学科学27《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教案)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昼夜和四季的交替变化对生物有着重要的影响。

昼夜变化影响生物的生物钟和生物的行为表现,而四季变化则会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以及适应环境的能力产生影响。

本教案主要介绍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以及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探究。

一、教学目标1. 了解昼夜和四季的概念,并能够正确描述它们的变化规律;2. 了解昼夜变化对生物的影响,包括生物钟、行为表现等;3. 了解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包括生长发育、繁殖、适应环境等;4.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昼夜和四季的概念;2. 昼夜变化对生物的影响;3. 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4. 科学探究实验设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实际观察窗外的天空,引导学生讨论昼夜变化的现象。

教师可以提问:“你们有没有观察到天空从亮到暗、从暗到亮的变化?这种变化是怎么回事?”2. 学习昼夜变化(30分钟)教师介绍昼夜的概念,并通过图片、图表或实物道具展示昼夜变化的规律。

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天空颜色的变化,并与昼夜变化的规律进行对比。

接着,教师讲解昼夜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并提问:“昼夜的交替对我们的身体有什么影响?你们有没有发现自己在白天和晚上有不同的精力和活力?”3. 学习四季变化(3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感受四季变化的现象,包括温度变化、天气变化、植物的生长变化等。

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视频或实地考察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四季的变化规律。

教师介绍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教师可以提问:“你们有没有观察到植物的变化?为什么在不同的季节里,我们能看到不同的植物?植物为什么在不同的季节里生长、开花或结果?”4. 科学探究实验设计(3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探究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教师可以设立以下实验问题:“昼夜的长短是否会影响植物的生长速度?在不同的季节里,同一种植物的生长情况是否会有所不同?”学生可以分组进行实验,并记录观察结果。

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教案

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教案

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教案教案主题: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教学目标:1. 了解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2. 掌握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适应机制;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图片、实验器材等;2. 学生准备:笔记本、铅笔等。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并与学生进行讨论。

Step 2:知识讲解(15分钟)教师通过PPT或板书的形式,讲解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包括以下内容:1. 昼夜变化对生物的影响:影响生物的活动节律、生物的生长和繁殖等;2. 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食物供应和生存环境等;3. 生物的适应机制:生物通过生理、行为和形态等方面的适应,来适应昼夜和四季变化。

Step 3:实验展示(15分钟)教师进行实验展示,通过实验的方式,让学生观察和分析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并讨论实验结果。

Step 4:小组讨论(15分钟)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1. 你们身边有哪些生物在昼夜和四季变化中有明显的适应机制?2. 为什么有些生物在昼夜和四季变化中没有明显的适应机制?Step 5:总结(10分钟)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以及生物的适应机制,并进行知识点的梳理和归纳。

Step 6:拓展延伸(10分钟)教师提供一些拓展延伸的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探索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以及生物的适应机制。

Step 7: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相关的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了解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并写一篇小论文或制作一份PPT进行展示。

Step 8:课堂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鼓励。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实验展示、小组讨论等,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并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二章 昼夜与四季教案 华师大版

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二章 昼夜与四季教案 华师大版

第二章昼夜与四季第一节昼夜的成因教学目标:1.了解天体的东升西落现象与地球自转的关系2.了解昼夜的成因3.了解“日”的定义,以及它与地球自转周期的关系4.知道中国古代的记时仪器和著名的天文学家教学重点:昼夜的成因、地球自转教学难点:杆影测量教学过程:二、知识目标1、地球的自转①地球自转的中心②地球自转的方向(包括从北极俯视)③地球自转的周期④地球自转产生的星空现象2、昼夜交替的成因①产生昼夜的原因②产生昼夜交替的原因③白天中日影的变化3、计时工具①日的定义②古代计时工具③现代计时工具4、中国古代著名天文学家(生平与杰出贡献)①张衡②祖冲之③一行④郭守敬第一节四季与节气四季与节气教学方法....问题提出、学生讨论、媒体播放、阅读总结二、知识要点1、地球的公转...①地球公转的中心...②地球公转的轨道...③地球公转的周期...④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2、四季的形成...①地球自转(日影长度的变化)...②地球公转(地轴倾斜度不变)...③地轴与公转轨道的夹角...④黄赤交角造成的结果......午间日影变化、光照时间变化、光线直射点变化、温度变化...⑤四个重要节气(夏至、冬至、春分、秋分)...⑥四个季节(春夏秋冬)3、二十四节气...①地球公转与节气...②节气与农业生产第三节月球与月相(2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月球的基础情况2.了解月球的公转和自转3.了解日、地、月的相间距离和相对运动,以及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4.了解农历与月相的关系和朔望月。

5.了解月相的成因并进行月相观测,掌握月相变化规律。

6.知道人类飞向宇宙的历程和人类对月球和行星的探测。

教学重点:月相的定义,农历与月相的关系教学难点:月相的成因和月相的变化规律教具使用:教学用球两个,照明光源一个。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找一位同学读下列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殊月似弓。

小学科学冀人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昼夜和四季》教案2(2023春)

小学科学冀人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昼夜和四季》教案2(2023春)

第一单元昼夜和四季1.昼夜的形成【教材分析】本课是在低年级学生认识了太阳的东升西落之后,进一步认识地球自转形成的昼夜交替与天体东升西落现象。

本课按照知识的逻辑关系设计了两个活动。

活动1“探究地球的运动”目的是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指导学生认识地球的自转及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活动2“模拟昼夜的形成”意在通过实验、观察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昼夜是怎样形成的。

应用与拓展“谁先迎来黎明”旨在引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判断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观察、分析现象、得出结论、沟通交流、反思评价等科学探究能力;激发学生探究昼夜交替成因的兴趣;树立学生尊重证据、作出判断,与人合作学习、沟通交流,尊重他人、形成统一观点的科学态度。

本课重点是认识地球的自转和昼夜交替的成因。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1.能说出地球在不停地绕着地轴自转,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

2.能归纳出地球自西向东围绕地轴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现象。

能举例说明昼夜交替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科学思维]1.能用科学的语言、记录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表述探究结果。

2.能运用分析、归纳、推理等方法得出结论,判断结论与假设是否一致。

3.能对探究结果进行反思与评价。

[探究实践]1.能从昼夜交替现象与太阳东升西落的联系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2.能对地球的运动和昼夜交替成因作出假设。

3.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获取有关地球运动和昼夜交替成因的信息。

[态度责任]1.能对天体的东升西落和昼夜交替出现的原因表现出探究兴趣。

2.能大胆质疑,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关于形成“天体东升西落”现象的可能性。

3.能与他人合作学习、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大家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

【教师准备】转椅、太阳模型、地球仪、橡皮泥、手电筒、同一地点昼夜情境图、哥白尼“日心说”视频等。

【学生准备】《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引导:我们知道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

教科版科学五下《昼夜、四季与动植物》教案

教科版科学五下《昼夜、四季与动植物》教案

教科版科学五下《昼夜、四季与动植物》教案一. 教材分析《昼夜、四季与动植物》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产生的现象,以及这些现象对动植物的影响。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对昼夜、四季的变化有更深入的认识,明白自然界的规律。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地球的运动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详细过程,以及这些过程如何影响动植物的生活,可能还不太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直观的教具帮助学生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

2.使学生认识到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现象对动植物的影响。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

2.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现象对动植物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

2.使用直观演示法,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

3.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动植物的影响。

4.采用小组合作交流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演示教具。

2.收集有关动植物受地球自转和公转影响的案例。

3.准备问题探究表格,用于学生记录和分析。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上课之初,用一个谜语引起学生的兴趣:“白天跑得快,晚上看不见,挂在天空里,照亮半边天。

”让学生猜测是什么。

待学生回答出是太阳后,顺势引入昼夜的概念。

呈现(10分钟)呈现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演示教具,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的运动过程。

同时,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让学生理解和记忆。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分配一个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演示教具。

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和记录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产生了哪些现象?巩固(10分钟)呈现动植物受地球自转和公转影响的案例,让学生分析这些现象是如何产生的。

科学《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教案(教案)

科学《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教案(教案)

科学《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教案(教案)一. 教材分析《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这一课题,旨在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现象,以及这些现象对生物生活的影响。

通过学习,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生物的生活习性,从而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关于生物的基本知识,对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现象以及这些现象对生物生活的影响的理解还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现象。

2.让学生理解这些现象对生物生活的影响。

3.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现象。

2.这些现象对生物生活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合作法进行教学。

通过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再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深入探讨如何保护生态环境。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关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PPT。

2.准备相关案例资料。

3.准备小组讨论的模板。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生物知识,激发学生对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影响的好奇心。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呈现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以及产生的现象。

让学生初步了解昼夜和四季变化的原因。

3.操练(10分钟)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生活的影响。

如:北极熊因为昼夜变化而进行迁徙,植物因为季节变化而开花结果等。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进一步理解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生态环境,让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生物生活的影响。

如:减少碳排放,保护野生动物等。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地球的运动这一章节的第7课,主要内容是介绍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引起昼夜和四季变化的原因,同时也能够了解到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从而更好地了解自然界的规律。

二、教学目标:1. 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2. 知道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3. 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4. 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式,深入了解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让学生了解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难点:让学生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以及昼夜和四季变化的原因。

四、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小学六年级的科学课,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和基础,但是对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原理以及昼夜和四季变化的原因还不是很清楚,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深入了解。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新课导入1. 通过图片或视频的方式,让学生回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什么。

可以播放一段动画视频,让学生观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过程。

2. 让学生自己思考,为什么会有昼夜和四季变化。

可以让学生自己口头回答或者写在黑板上。

第二环节:讲解新课1. 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

可以用地球仪或者模型来展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过程,让学生观察和理解。

2. 讲解昼夜和四季变化的原因,让学生了解昼夜和四季变化的形成过程。

可以用图片或者视频来展示昼夜和四季变化的过程,让学生观察和理解。

3. 讲解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让学生了解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生长和发展的影响。

可以通过图片或者实物来展示不同季节植物和动物的生长情况,让学生了解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第三环节:实验1. 实验一:用灯泡和地球仪模拟昼夜变化。

将地球仪放在灯泡上方,让灯泡代表太阳,让学生观察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并记录不同时间的地球表面的光照情况。

《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教案-2021-2022学年科学六年级上册-教科版

《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教案-2021-2022学年科学六年级上册-教科版
2.科学思维:培养学生运用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分析生物适应环境的原因,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3.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对生物现象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
4.科学伦理:教育学生尊重生命,关注生物多样性保护,培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
5.综合能力:提高学生跨学科知识整合能力,使其能够从生物学、地理学等多角度分析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综合素养。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生物钟的原理和生物对季节变化的适应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图示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昼夜和季节变化相关的实际问题,如“为什么有些植物只在春天开花?”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比如观察植物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生长情况,这个操作将演示光周期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昼夜节律和季节变化对生物的基本影响。昼夜节律是生物体内的一种生物钟调控,它影响生物的行为、生理和代谢。季节变化则通过气温、光照等环境因素,影响生物的生长、繁殖和迁徙。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比如燕子的迁徙,它展示了季节变化对生物的实际影响,以及生物如何适应这些变化。
-突破方法:通过图解和实例,帮பைடு நூலகம்学生理解生物钟的复杂调节过程。
-光周期现象的生物学意义:阐述光周期对植物生长发育、果实成熟等的重要性。
-突破方法:利用实物或模型,展示不同光周期条件下植物的生长状态,使学生直观感受。
-生物适应四季变化的方式:分析生物如何通过行为、生理和形态等适应季节性变化。
-突破方法:结合本地生物实例,对比不同季节生物的特征,引导学生总结适应策略。

小学科学27《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教案)学年科学六年级上册教科版

小学科学27《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教案)学年科学六年级上册教科版

小学科学27《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教案)学年科学六年级上册教科版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昼夜和四季的变化是地球上一种重要的自然现象。

它们不仅对我们人类有着深远的影响,也对生物界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昼夜和四季的角度探讨它们对生物的影响。

昼夜变化对生物的影响昼夜交替的变化是由地球自转引起的。

白天太阳升起,夜晚太阳消失,这一交替周期对生物有着直接的影响。

1.光合作用:昼夜变化对植物的光合作用至关重要。

光合作用是指植物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能量和氧气的过程。

白天阳光充分,植物可以吸收更多的光能进行光合作用,产生足够的能量维持生长和代谢。

而晚上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能依靠之前吸收的光能进行呼吸和维持基本生命活动。

2.生物节律:昼夜的交替也影响着生物的节律。

许多生物在昼夜交替时会出现行为上的变化。

例如,夜行动物在夜间活动,而白天则休息和躲避。

这种生物节律对于它们的生存和繁衍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四季的变化是由地球绕太阳公转形成的。

不同的季节带来不同的温度、降水和日照时间,对生物有着显著的影响。

1.生物生长:四季的变化对植物的生长有着很大的影响。

春季气温逐渐回暖,植物开始生长,繁花盛开。

夏季气温高,植物生长迅速,绿叶茂盛。

秋季气温逐渐下降,植物开始凋落。

冬季气温寒冷,植物停止生长,有些植物进入休眠期。

四季的变化使得植物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平衡生存和繁衍的需要。

2.动物迁徙:四季的变化也影响着动物的迁徙行为。

一些动物在冬季会选择迁徙到温暖的地方,以避免寒冷的气候和缺乏食物。

而春季来临时,它们会返回原来的地方进行繁殖和生活。

这种迁徙行为对于维持动物种群的平衡和生存至关重要。

生物对昼夜和四季的适应生物界对于昼夜和四季的变化有着不同的适应机制,使得它们能够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生存和繁衍。

1.昼夜节律:许多生物具有昼夜节律,它们能够根据昼夜的变化调整行为和生物活动。

例如,白天活动的动物会通过生物钟来判断何时开始活动,何时休息。

华师大版七年级科学上册:7.2 昼夜与四季 教案设计

华师大版七年级科学上册:7.2 昼夜与四季  教案设计

昼夜与四季【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昼夜交替形成的根本原因;知道四季形成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发展表达和交流能力,能够上台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通过各种体验活动,认识到科学探究对科学学习的重要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共同完成探究过程中体会到相互协作的重要性;逐步培养创新意识,敢于依据客观事实提出自己的见解。

【教学重难点】昼夜成因、四季成因。

【教学过程】一、导入知识回顾与深化:地球的自转方向?自西向东。

地球绕着什么在自转?自转周期多长?地轴是虚拟的,我们如何得知虚拟地轴在哪?地球绕地轴自转,自转周期24小时,地轴贯穿于南北两极点,地轴的北端一直指向北极星附近。

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地球绕着什么在公转?公转的周期是多少时间呢?绕日公转,公转的周期为365.25日。

观察太空中拍摄的地球照片,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地球上有昼夜之分?本节课可以为你彻底揭晓答案哦。

二、讲授新课打电话:(美国纽约)兰兰,早上好!(中国宁波)阿姨,晚上好!为什么她们说的时间不统一呢?1.活动1昼夜的形成:实验仪器:地球仪、手电筒。

操作:打开手电筒,远远照着地球仪,思考:(1)手电筒代表什么?太阳。

(2)打开手电筒,是不是整个地球仪都被照亮呢?不是。

(3)那是多少被照亮了呢?一半。

(4)地球仪上哪边代表白天,哪一边代表黑夜?被照到的那面为白天,没被照到的那面是黑夜。

2.活动2动脑想想:(1)假如地球本身会发光,我们会看到什么样的情景呢?(2)假如地球本身是透明的,我们又会看到怎么样的情景呢?用透明的白炽灯泡演示假如地球是透明的,假如地球是发光的。

思考:产生昼夜现象地球本身要具备什么条件?结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原因:1)地球本身不发光;2)地球本身不透明;3)太阳同一时间只能照到地球的一半。

3.活动3昼夜交替的成因:实验仪器:地球仪、手电筒、小纸人。

(1)打开手电筒,并固定不动(为什么固定手电筒不动?)手电筒相当于太阳,视运动不明显。

第二章昼夜与四季教案

第二章昼夜与四季教案

第二章昼夜与四季知识点概括昼夜的成因1.地球的自转:地球绕地轴不停自西向东旋转。

从北极上看:逆时针,南极上看:顺时针(北逆南顺)2.地球自转周期:约1日(24小时)地球自转一周,昼夜交替1次3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由于地球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运动,所以地球上看太阳东升西落。

昼夜交替现象:原因地球在自转,且本身是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4北半球早上杆影西北边,中午正北,下午东北。

正午杆影最短,正北方向。

5张衡:浑天仪,地动仪四季与节气1太阳光与地面的夹角叫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

一天中杆影最短的时间是正午,此时太阳光与地面的夹角最大,称正午太阳高度。

太阳高度角大,竿影短,热(夏天、中午);太阳高度角小,竿影长,冷(冬天、早晚)。

2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变化,中高纬度地区,夏季太阳高度较大,夏至日最大,冬季太阳高度较小,冬至日最小。

3地球的公转:地球绕太阳自西向东公转,公转周期365.256天。

地球的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有66.5度的夹角。

公转周期,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再闰。

在公历中每隔4年设置一次闰年,闰年中多出的一天日期是2月29日。

4地球的公转产生:昼夜长短变化,地球五带,四季更替5在同一天里,正午太阳高度角从直射点向两边递减。

6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白昼越长。

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白昼越短。

7重要的节气。

春分,秋分,太阳直射在赤道上,全球昼夜等长;夏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以内为极昼;冬至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以内为极夜。

8把季节和农业生产时序相结合的记时方法叫做节气。

相邻两个节气之间间隔15天9我国常用的的日历是公历,它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为基础编制的立法,常用单位年10太阳光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南回归线:南纬23.5度。

北回归线:北纬23.5度。

赤道上一年有两次阳光直射的机会。

《昼夜与四季》教案

《昼夜与四季》教案

《2 昼夜与四季》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天体的东升西落现象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2、了解昼夜的成因。

3、了解地球公转运动的方向,周期,地轴倾斜等基本特征。

4、了解地球公转运动与四季形成的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1、地球自转,昼夜现象的成因与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

2、地球公转特点与四季形成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昼夜的形成1、播放幻灯片。

问题:地球上不同的地方在同一时间里有白昼与黑夜之分,这是为什么?(学生讨论后得出正确答案)问题:是不是白昼永远都是白昼,黑夜永远都是黑夜?(不是)问题:那昼夜的关系是怎样的?(昼夜交替的)问题:为什么昼夜是不断的交替?(地球自转)2、师生共同探究地球的自转。

(1)学生实验探究地球自转方向:四个同学围成一个地球,一个同学是太阳。

通过太阳的东升西落得出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

(2)学生通过转动手中的地球仪领会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同时去发现地球自转的其他特征:从南极上空看:顺时针转;从北极上空看:逆时针转;地球以地轴为中心自转。

3、议一议。

(1)假如地球不自转,会有什么样的现象呢?(2)如果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东向西,会有什么特殊现象?(3)地球的自转会产生那些现象?讲述:同学们说了地球自转会产生昼夜交替现象,那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地球自转)。

昼夜交替的成因:地球是个不透明不发光球体(太阳光照)昼夜现象(地球不停的自转)昼夜交替。

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昼夜交替一次的时间是多少吗?(约24小时,也即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一日)。

地球自转的周期:约24小时,1日=24小时。

讲述:我们古代祖先就注意到了昼夜交替现象,他们就以地球自转为计时基准,以“日”为单位,发明了许多计时仪器:(圭表,日晷,漏刻)。

讲述古代计时仪器的工作原理:可以说我们的祖先非常的聪明,他们不仅发明了这么多计时工具,也通过他们的不懈努力使我国的天文学取得辉煌的成就,他们中有许多杰出的代表。

你能说说他们是谁吗?二、四季的形成1、学生模拟地球绕日公转特点。

教科版科学五下《昼夜、四季与动植物》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五下《昼夜、四季与动植物》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五下《昼夜、四季与动植物》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昼夜、四季与动植物》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以及它们对昼夜和四季变化的影响。

通过学习,学生能理解昼夜交替和四季更替的原因,同时对动植物的生活习性有更深入的认识。

这一章节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地球的运动和自然现象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在四季变化和动植物适应性方面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究问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知道它们与昼夜和四季变化的关系。

2.使学生能观察和描述动植物在不同季节的生活习性变化。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他们关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及其与昼夜、四季变化的关系。

2.动植物适应季节变化的生活习性。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利用观察、讨论、小组合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运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展示,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抽象概念。

4.注重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科学知识的力量。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教学素材(如图片、视频等)。

2.实物模型或图片(如地球仪、动植物标本等)。

3.观察工具(如望远镜、放大镜等)。

4.小组讨论所需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动画,引导学生关注昼夜和四季变化的原因。

2.呈现(10分钟)展示地球仪和动植物标本,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的运动和动植物的生活习性。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观察不同季节的动植物,记录它们的生活习性变化,并进行小组讨论。

4.巩固(5分钟)邀请学生分享观察和讨论的结果,引导全班同学共同总结地球运动与昼夜、四季变化的关系,以及动植物适应季节变化的策略。

新教科版2022-2023六年级上册科学第2单元第7课《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教案

新教科版2022-2023六年级上册科学第2单元第7课《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教案

新教科版2022-2023六年级上册科学第2单元第7课《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是新教科版2022-2023六年级上册科学第2单元的一课。

本课主要通过探讨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让学生理解生物与环境的密切关系。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环保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生物和环境的关系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善于引导 students to observe, think, and explore, soas to cultivate their scientific literac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wareness.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密切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3.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关爱生物、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2.难点: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小组合作: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3.实例分析: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新教科版2022-2023六年级上册科学第2单元第7课《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2.教具:图片、实物模型、课件等。

3.学习资源:相关书籍、网络资源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昼夜和四季变化的产生。

小学科学27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教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

小学科学27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教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

小学科学27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教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第一节:昼夜的变化对生物的影响昼夜的交替是地球自转引起的,它对整个地球上的生物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昼夜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1. 昼夜对植物的影响植物对光合作用非常依赖光线,而昼夜的变化直接影响了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在白天,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利用阳光的能量制造食物,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

而在夜晚,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因此它们停止制造食物,只能依靠之前储存的能量维持生命。

昼夜的变化对植物的生长周期和花果结实也有重要影响。

2. 昼夜对动物的影响昼夜的变化对动物的生活习性和行为也有很大影响。

大部分动物会根据白天和黑夜的交替来调整自己的行为。

例如,夜行性动物会在夜晚活动,白天则较为休息。

而白天活动的动物则会在黑夜降临时选择休息或进入保护性的栖息地。

3. 昼夜对人类的影响昼夜变化对人类的生活起到了重要的调节作用。

正常的人类生物钟是与昼夜交替变化密切相关的,它指导我们的睡眠、食欲和精力活动。

昼夜变化也影响了人们的心情和情绪。

当天色逐渐暗下来时,人们会更加感到疲倦和困倦,进而进入睡眠状态。

第二节: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四季变化是由地球绕太阳公转形成的,它对生物的适应和生存有着深远的影响。

让我们来学习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1. 四季对植物的影响四季的变化使得植物能够根据不同的季节做出相应的调整。

在春季,气温升高,阳光充足,植物开始萌发并生长。

夏季的高温和充足的阳光为植物的繁茂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

秋季的到来使得植物逐渐减少生长,并开始储存能量。

冬季的低温和短暂的日照时间使得大部分植物进入休眠状态,以应对严寒的气候。

2. 四季对动物的影响四季变化对动物的生活和繁育也有重要影响。

例如,候鸟会根据季节的变化进行迁徙,以寻找适宜的繁殖和觅食地。

在寒冷的冬季,一些小型动物会进入冬眠状态,以节省能量并避免严寒。

3. 四季对人类的影响四季变化对人类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小学科学27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教案)学年科学六年级上册教科版

小学科学27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教案)学年科学六年级上册教科版

小学科学27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教案)学年科学六年级上册教科版一、引言在小学科学学习中,学生需要了解昼夜变化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对于生物来说,昼夜变化和四季变化是环境因素之一,它们直接影响着生物的生存和生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昼夜变化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并能应用所学知识来解释和理解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生存现象。

二、知识目标1. 了解昼夜变化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2. 理解昼夜变化和四季变化与生物的生存和生活之间的关系;3. 根据所学知识解释生物生存现象。

三、能力目标1. 分析和解释昼夜变化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2. 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物生存现象。

四、情感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提高对生物多样性的珍惜和尊重,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

五、教学重点1. 昼夜变化对生物的影响;2. 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3. 能够解释生物生存现象。

六、教学难点1. 如何将所学知识与生物生存现象联系起来;2. 如何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物生存现象。

七、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进入教室前,教师将教室内显得比较昏暗,让学生感受到昼夜交替的变化。

教师出示一张图片,图片中既有日出的阳光,也有夜晚的月亮和星星。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昼夜交替的现象?昼夜交替对生物有什么影响?2. 概念讲解(15分钟)教师通过课件或黑板简要讲解昼夜交替的原因,并与学生一起总结昼夜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然后讲解四季变化的原因,并与学生一起总结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昼夜变化和四季变化与生物的生存和生活有什么关系。

3. 分组讨论(20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选取一个生物,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所选生物在昼夜变化和四季变化中所面临的困难和适应策略。

学生通过讨论,加深对昼夜变化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的理解,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和理解生物生存现象。

4. 分享和总结(15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

第7课:《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教学设计

第7课:《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教学设计

7.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教材简析】本课是六年级上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的第七课,本节课有两个重要的内容,一是了解地球运动对生物的影响;二是学习使用思维导图总结归纳有关地球运动的知识。

教科书提倡以小组为单位,学生通过资料整理和归纳,梳理昼夜变化和四季变化对生物影响的现象,了解地球运动对于生物的影响。

教科书的研讨和拓展部分是对第一部分的交流、汇报以及对本单元整体内容进行了一个完整的梳理。

本课内容聚焦在昼夜对生物的影响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上,并让学生在资料阅读的过程中感受万物之妙、自然之奇,体会自然的力量、生命之坚强,并对自然产生敬畏之心。

在拓展环节中,要求学生课后用思维导图进一步总结归纳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

同时,鼓励学生使用多种表达方式总结学习成果。

【学情分析】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昼夜和四季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形成的。

在二年级下册,学生已初步感知过四季变化对动植物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生活中也知道某些动物在夜间活动等现象,但没有明确地球运动和昼夜、四季的变化相联系。

本节课中,学生通过查找、记录、归纳等方法整理四季和昼夜变化对生物的影响的例子,学生对这有浓厚的兴趣。

但是,学生的记录能力以及对地球运动规律认识的不足,让学生会有分辨不清的情况,需要老师积极引导观察,有时要讲解现象的具体特点。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对生物影响例子的梳理,知道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影响着生物的生长与生活,认识到生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

科学思维:运用比较和分类的方法,区分受昼夜变化和四季变化影响的典型生物。

探究实践:能用查阅资料的方法了解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能用思维导图总结归纳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

态度责任: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万物之妙、自然之奇,体会自然的力量、生命之坚强,并对自然产生敬畏之心。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并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表达出来。

难点:了解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并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表达出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昼夜与四季》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天体的东升西落现象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2、了解昼夜的成因。

3、了解地球公转运动的方向,周期,地轴倾斜等基本特征。

4、了解地球公转运动与四季形成的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地球自转,昼夜现象的成因与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

2、地球公转特点与四季形成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昼夜的形成
1、播放幻灯片。

问题:地球上不同的地方在同一时间里有白昼与黑夜之分,这是为什么?
问题:是不是白昼永远都是白昼,黑夜永远都是黑夜?
问题:那昼夜的关系是怎样的?
问题:为什么昼夜是不断的交替?
2、师生共同探究地球的自转。

(1)学生实验探究地球自转方向:四个同学围成一个地球,一个同学是太阳。

通过太阳的东升西落得出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

(2)学生通过转动手中的地球仪领会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同时去发现地球自转的其他特征:从南极上空看:顺时针转;从北极上空看:逆时针转;地球以地轴为中心自转。

3、议一议。

(1)假如地球不自转,会有什么样的现象呢?
(2)如果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东向西,会有什么特殊现象?
(3)地球的自转会产生那些现象?
讲述:同学们说了地球自转会产生昼夜交替现象,那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地球自转)。

昼夜交替的成因:地球是个不透明不发光球体(太阳光照)昼夜现象(地球不停的自转)昼夜交替。

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昼夜交替一次的时间是多少吗?(约24小时,也即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一日)。

地球自转的周期:约24小时,1日=24小时。

讲述:我们古代祖先就注意到了昼夜交替现象,他们就以地球自转为计时基准,以“日”为单位,发明了许多计时仪器:(圭表,日晷,漏刻)。

讲述古代计时仪器的工作原理:可以说我们的祖先非常的聪明,他们不仅发明了这么多计时工具,也通过他们的不懈努力使我国的天文学取得辉煌的成就,他们中有许多杰出的代表。

你能说说他们是谁吗?
二、四季的形成
1、学生模拟地球绕日公转特点。

(1)让地球仪绕日公转时,使北极始终朝向事先确定的某个遥远的方向。

(北极星附近)(2)过地球仪球心,与桌面平行的面为公转轨道面。

要求地轴与平面之间有66.5°的夹角,是自西向东绕日旋转。

2、得出结论。

(1)太阳直射点到北半球最北的纬度上即北回归线(北半球的日期)。

(2)太阳直射点到南半球最南的纬度上即南回归线。

(3)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

3、四季的形成:我国所在温带地区,太阳直射点到北回归线附近时,太阳高度大,光照时间长,气温高,白昼长黑夜短,为夏季。

把太阳最高,白昼最长(杆影最短),其中直射到北回归线上时为夏至日。

太阳直射点到南回归线附近时,太阳高度小,光照时间短,为冬季。

把太阳最低,白昼最短(杆影最长),其中直射点到南回归线时为冬至日。

太阳直射点到赤道附近时,太阳高度适中,白昼黑夜差不多,天气不冷不热的时候,就进入了春季或秋季。

因为公转一周直射点经过赤道两次,一次叫春分,一次叫秋分。

这两天中白昼和黑夜长度相等。

因此四季的形成最终是由于地球的公转引起的
三、二十四节气
1、二十四节气是我国民间传统沿用的与农时相结合的计时方法,即农历。

2、二十四节气在公历中的位置是固定的,而二十四节气就是农历的组成部分,农历属
于阴阳历。

3、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四季更替来划分的,而四季更替又是由于地球绕太阳公转形成的,所以,农历中的二十四节气是属于阳历的成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