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学 第六章 呼吸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运动中的肺通气 1、呼吸形式 • 腹式呼吸:以膈肌运动为主的呼吸运动。 • 胸式呼吸:以肋间外肌运动为主的呼吸运 动。 • 成人呼吸一般为混合呼吸。 • 运动中随动作的特点灵活转变呼吸形式。
2、憋气 • 憋气可反射性地引起肌张力加强,使胸廓固 定,为上肢发力获得稳定支撑。 • 不利反应:憋气时胸内压呈正压,导致静脉 血回流困难,心输出量减少,血压下降,致 使心肌、脑细胞、视网膜供血不足,易产生 头晕、恶心、耳鸣及眼冒金花的感觉。 • 憋气后血压骤升。 • 憋气对儿童和老年人不利。 • 训练水平低者:憋气前的吸气不要太深、憋 气应用于关键时刻。
(一)气体扩散速率 • 气体分子扩散速度快,气体交换也快;反之 则慢。运动时,组织换气和肺换气速度均加 快。 • 运动时体温升高也有利于气体的扩散。
(二)通气/血流比值
• VE/Q :每分肺泡通气量和肺血流量的比值,称通 气/血流比值。 • 正常值:安静时为0.84(4.2L/5L),此时通气量 与血流量匹配最合适,气体交换效率最高。
余气量(RV): 最大呼气末仍残留在肺内不能呼出的气量,约1000~1500 ml。 肺气肿、支气管哮喘时增大。
补吸气量(吸气储备量) 肺活量 深吸气量 1500~2000ml 肺总量 潮气量
400~600ml
补呼气量(呼气储备量) 900~1200ml 余气量
1000~1500ml
功能余气量
(一)肺基本容积和肺容量
2、肺通气效率提高 • 安静时呼吸深度增加、呼吸频率下降 • 运动时呼吸深度和频率的匹配更加合理。 在相同肺通气量的情况下,运动员的呼吸 频率比无训练者低。。
3、氧通气当量下降 • 氧通气当量:每分通气量与每分吸氧量的比值 (VE/VO2)。 • 氧通气当量是评价呼吸效率的一项重要指标,其 值小说明氧的摄取效率高。 • 安静时为20(5L / 0.25L),最大强度运动中可 达35。说明运动时肺通气能力的增加相对高于氧 化代谢能力的增加。 • 相同强度运动时,优秀耐力运动员的氧通气当量 较一般人低,呼吸效率高。
肺通气的结构
• 肺通气的动力:胸廓的节律性运动即呼吸 运动是实现肺通气的动力。 • 主要呼吸肌: 膈肌和肋间外/外肌。
二、呼吸过程中胸内压的变化
• 胸内压:指胸膜腔内的压力。 • 在呼吸过程中始终低于大气压,称为胸内负 压。是维持正常呼吸的必要条件。
• 胸内负压形成的原因:肺的弹性回缩力。 • 吸气时肺的回缩力大于呼气时,因此胸内负 压也大。
2.肺内压
肺内压:肺泡内的压力,正常±1-2mmHg。 影响因素:呼吸快慢、深浅、气道通畅程度。
气道不通畅时,吸气可达-100~-30mmHg,呼气90-140mmHg。
人工呼吸:用人工方法造成肺内压与外界气体之间的压力差,维 持肺通气。如口对口人工呼吸、节律性地举臂压背或 挤压胸廓、呼吸机正压通气。
胸膜腔内负压的生理意义
维持肺的扩张状态,有利肺泡的气体交换。吸气
时胸内负压加大,有利于肺的扩张,呼气时胸内负 压减小,有利于肺的回缩。
吸气时胸内负压加大,使心房、腔静脉和胸导管
的容积扩大,压力降低,这有利于心房的充盈和静 脉与淋巴液的回流。
憋气可使胸内压超过大气压,导致静脉血回流减
少,心输出量随之下降,使脑供血不足出现眩晕。 在运动中应避免过多的憋气动作,儿童少年更要注 意。
• 应用:评价运动员训练水平,评价普通人 健康水平。连续5次肺活量测定,可判断呼 吸肌的疲劳程度和身体的机能状况。 • 正常递减速度:随年龄增长,每10年下降 在9%以内(超过此百分数预示着衰老加 剧)。
• 时间肺活量:在最大吸气之后,以最快速 度进行最大呼气,计算第1、2、3s末的呼 出气量占肺活量的百分数,称时间肺活量。
一、 呼吸中枢及呼吸的反射性调节 1、呼吸的反射性调节 • 呼吸中枢分布在大脑皮质、间脑、脑桥、延 髓和脊髓等部位,最基本中枢位于延髓。
• 肺牵张反射:由肺扩张或缩小所引起的反射 性呼吸变化。此反射与脑桥呼吸调整中枢共 同调节着呼吸的频率和深度
• 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由呼吸肌本体感受 器传入冲动所引起的反射性呼吸变化。 • 防御性呼吸反射:咳嗽反射、喷嚏反射等。
3、过度通气 • 过度通气:指通气量超过合理水平。 • 后果:可使血中CO2和H+浓度下降,降低了 肺通气的动力,且不能使血氧含量升高。 (潜水运动)
四、 肺通气功能的评定 (一)肺总容量 • 肺总容量:指肺所能容纳的最大气体量,是 最大吸气末肺内气体的总量。 • 组成: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和余气 量。
第六章 呼吸
• 呼吸: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需要 不断从外界环境中摄取氧并排除二氧 化碳,这种机体与环境之间的气体交 换称为呼吸。
呼吸过程的三个环节: 肺通气
(外呼吸) 肺换气
肺呼吸
呼吸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细胞呼吸(内呼吸)
第一节 肺通气
一、肺通气原理
• 肺通气指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 • 肺通气的结构:呼吸道、肺泡、胸廓和胸 膜腔等。
• 正常值:正常成人约3900~5200ml。
(一)肺基本容积和肺容量
潮气量(TV): 每次呼吸时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平静呼吸约500 ml, 补吸气量(IRV): 平静吸气末再尽力吸气所能吸入的气体量,约1500-2000ml。 补呼气量(ERV):
平静呼气末再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体量,900-1200 ml。
(三)每分最大通气量和每分最大随意通气量
• 每分通气量 :每分钟吸入或呼出的气体总量。为潮气 量与每分钟呼吸频率的乘积。正常成人平静呼吸时,每 分通气量约为6~8L。 500ml×(12~18)≈6~8L • 每分最大通气量:指在递增负荷运动中,每分通气量随 运动强度的增加而增加,所能达到的最大通气量。一般 人在120~140L/min之间,运动员约为一般人的2~2.5 倍。
二、气体交换的过程 (一) 肺换气过程:
肺泡气
静脉血
O2
CO2
血液 动脉血
特点: 迅速,不到0.3s即可达平衡.而通常情况 下,血液流经肺泡约0.7s, 即当血液流经肺
泡全长的约1/3时,已基本完成肺换气.
肺:肺泡内 PO2>静脉血 PO2 肺泡内 PCO2<静脉血PCO2
组织:相反。
三、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
• 每分最大随意通气量:在实验条件下,最 大限度地做深而快的呼吸,每分钟吸入或 呼出的气体量。
• 我国成年男性最大随意通气量为100~180L /min,女性为70-120L/min,运动员高于 一般人。
(四)肺泡通气量 • 肺泡通气量:每分钟吸入肺泡真正参与气 体交换的新鲜空气量。 • 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呼吸 频率(次/分) • 应用:深呼吸既节省呼吸肌工作的能耗, 又能提高肺泡通气量和气体交换效率。
• 过程:运动开始前通气量稍上升;运动开 始后,先突然升高,再缓慢升高,随后达 到平稳水平。运动停止时,先骤降,再缓 降达运动前水平。
源自文库
(二)肺通气功能对训练的适应 1、每分通气量的适应 • 对安静时肺通气量的影响不大 • 亚极量运动时每分通气量增加的幅度减少。 • 极量运动时运动员的最大通气量明显较无训练者 大。 • 递增负荷运动时,通气阈增大。
二、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
• 化学感受器:外周化学感受器(颈动脉体、 主动脉体)、中枢化学感受器(延髓腹外 侧)
• 化学因素的调节:血液或脑脊液中CO2、H+ 浓度增加;PO2下降时,刺激化学感受器, 可反射性引起呼吸加快加强,肺通气量增 加,使之恢复到正常水平。
外周化学感受器
中枢化学感受器
三、运动时呼吸变化的调节
第二节 气体的交换
• 气体交换: 肺泡与血液之间,血液与组织 细胞之间的O2和CO2的交换。前者为肺换气, 后者为组织换气。
一、气体交换的原理 (一)气体交换的方式和动力 气体交换的方式──扩散 气体扩散的动力─区域间的气体分压差 气体分压(P): 混合气体中每种组成气体分子所产生 的压力称为该气体的分压。 气体分压=总压力×该气体的容积百分比
五、肺通气功能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 (一)肺通气功能对训练的反应 • 有氧运动时: • 呼吸深度:500ml→↑2000ml • 呼吸频率:12~18次/min →↑50次/min • 每分通气量:6~8L →↑100L以上
• 规律:低强度时,VE的增加主要是呼吸深 度增加;强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依靠呼 吸频度增加。
• 正常值:正常成年人最大呼气时,前3秒呼 出的气量分别占总肺活量的83%、96%和99%。 • 意义:第1秒的时间肺活量的百分率最有意 义,功能检查中简称FEV1。
• 应用:既评价肺的容量的大小,也反映了 肺的通气速度和呼吸道畅通程度,是一个 较好的动态指标。
• 阻塞型肺疾病患者FEV1下降,有训练的运动 员FEV1较正常人高。
• 运动刚开始或刚结束时,通气量快速增长 或快速减少,是神经调节的结果;之后的 慢速增长和慢速减少是体液和体温调节的 结果。
• 中小强度运动时:肺通气量和心输出量增加,使通 气/血流比值保持稳定。 • 运动强度过大时:肺通气量的增加多,此值升高。
四、肺换气功能的评定
• 氧扩散容量:指肺泡膜的氧分压差为1mmHg时 每分钟可扩散的氧量。 • 此值大说明肺换气效率高。 • 长期耐力运动对氧扩散容量有良好影响。
第三节 呼吸运动的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