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登高(沉郁顿挫风格赏析)

合集下载

以《登高》为例体会杜甫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以《登高》为例体会杜甫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展现于读者面前。 ②句“渚清沙白鸟飞回”又语势舒缓,仿佛令这悲情受到限制。 ③句“无边落木萧萧下”,又将诗人的“悲秋”心境推向一个新
的层次。 ④句 “不尽长江滚滚来”滚滚而来的“长江”展现的开阔辽远的
境界,又仿佛缓冲了这段悲情。在对景物的描绘中,可以揣摩 到诗人悲情世界的情感起伏。 ⑤⑥⑦⑧句的抒情,则将万里漂泊多病的孤零悲苦之情作了直接 抒发,最后却令人颇感意外地落笔于“新停浊酒杯”这一生活 细节上,纵横开合变化自如。
(这跟他所处的时代、他一生的经历息息相关)
杜甫生平:自称“杜陵布衣”,分四个时期
1﹑读书壮游时期(712—745)诗风比较豪迈浪漫。 2﹑困守长安时期(746—755)
理想的落空﹑生活的潦倒,使他对朝廷的腐朽﹑民 生的苦难﹑世俗的炎凉有了深刻的认识.代表作品: 《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从此杜甫 走上了忧国忧民的生活道路和创作道路. 3﹑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
韵;另外,二、四、六、八句末规定必押韵,且 押平声韵,并一韵到底,那么出句一般就是仄声。 请朗读体会。 《登高》一诗,无论是节奏、声韵,还是对仗,产 生的音乐美臻于化境令人叹为观止。
4、语句上的准确、凝练、生动 。
1)请体会颔联的“无边”“不尽”“萧萧” “滚滚”的 精妙。
(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 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这是一幅萧瑟悲凉、空旷 辽阔的秋景图, “无边”“不尽”使此联的意境显得 广阔深远,再加上“萧萧” “滚滚”,不仅使人联想 到落叶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作者 深感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这是安史之乱为祸最烈的时期,也是杜甫创作成就 最高的时期.仕途的挫折,使他忧国伤时﹑壮志难酬﹑ 抑郁悲愤的情感也更加深沉. 4﹑漂泊西南时期(759—770)

杜甫《登高》全诗翻译及赏析

杜甫《登高》全诗翻译及赏析

杜甫《登高》全诗翻译及赏析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诗文解释】天高风急,猿啸声声似乎蕴含着无限的悲哀,孤洲沙白,只有沙鸥不时地回旋。

无边无际的落叶纷纷飘坠,奔腾不息的长江滚滚而来。

离家万里,悲叹自己经常漂泊他乡,衰老多病,寒秋中独自登临高台。

世事艰难,可恨秋霜凝染了我的双鬓,穷困潦倒,于是不得不放下这浇愁的酒杯。

译文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词语解释】猿啸:猿长鸣声。

落木:落叶。

萧萧:形容秋天树叶纷纷落下的声响和状态。

1.猿啸哀:巫峡多猿,鸣声凄厉。

当地民谣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2.渚:水中的小洲。

飞回:回旋。

3.落木:落叶。

萧萧:秋风吹动树叶的声音。

4."万里"两句: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云:"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

杜甫当时患有肺病、风湿病、糖尿病等多种疾病。

5.繁霜鬓:白发日多。

6.潦倒:衰颓、失意。

这时杜甫因肺病戒酒,故云"新停浊酒杯"。

句解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天高风急,秋气肃杀,猿啼哀啸,十分悲凉;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回翔。

首联两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且句中自对,无一虚设。

这是诗人登高看到的景象,构成一幅悲凉的秋景图画,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登高而望,江天本来是开阔的,但在诗人笔下,却令人强烈地感受到:风之凄急、猿之哀鸣、鸟之回旋,都受着无形的秋气的控制,仿佛万物都对秋气的来临惶然无主。

以《登高》为例体会杜甫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以《登高》为例体会杜甫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顿挫(成语“抑扬顿挫),指语言形式,主要包括 章法曲折变化 音节铿锵嘹亮 语言精炼严谨……
此诗的“沉郁”主要表现: 内容(情感)上的深广、博大、厚重
思考:后两联短短28字包含了多少层悲苦?请分析。 其中最主要的是哪三悲?
羁旅之愁、身世之苦、家国之忧
具体指: 长年漂泊、年老多病、潦倒一生的身世之感和忧 国忧民的博大情怀。
展现于读者面前。 ②句“渚清沙白鸟飞回”又语势舒缓,仿佛令这悲情受到限制。 ③句“无边落木萧萧下”,又将诗人的“悲秋”心境推向一个新
的层次。 ④句 “不尽长江滚滚来”滚滚而来的“长江”展现的开阔辽远的
境界,又仿佛缓冲了这段悲情。在对景物的描绘中,可以揣摩 到诗人悲情世界的情感起伏。 ⑤⑥⑦⑧句的抒情,则将万里漂泊多病的孤零悲苦之情作了直接 抒发,最后却令人颇感意外地落笔于“新停浊酒杯”这一生活 细节上,纵横开合变化自如。
② “时时”一词,运用叠词,写月光时时照进黑 暗的居室,与下句的“故故”相对,使语言表达更富
有韵律美。(意对即可)
③ “夜久”一词,强调时间之长,写出了南飞的 乌鹊在深夜经长时间飞奔后只能落在江边暂时栖息的 情景,含蓄地表现了诗人长时间在外奔波、身心俱疲 的艰难处境以及因思念亲人而老泪纵横、夜不成寐的 感人形象。
①首联两句分别选择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诗人的情感有何变化?
②颔联写了哪两种景?可能引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思
③后两联直接抒发万里漂泊多病的孤零悲苦之情, 尾联最后却令人颇感意外地落笔于“_______”这 一生活细节。
全诗章法(思路)
前四句写景(为下文抒情作铺垫),后四句抒情。 情感表达不是平铺直叙的,而是起伏回旋的。 ①句“风急天高猿啸哀”,如来自天外,将诗人的“悲秋”情绪
杜甫:唐代最伟大的 现实主义 诗人

杜甫登高(沉郁顿挫风格赏析)

杜甫登高(沉郁顿挫风格赏析)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高旷的天空,劲吹的秋风,凄清的江岛,惨白 的沙滩,猿猴哀鸣,飞鸟盘旋,一派悲凉景象。
登高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漫山遍野的树木,一望无际,落叶在秋风纷纷 飘落;奔流不尽的长江,汹涌澎湃,从天边奔腾而
来。
登高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我离家万里,常年漂泊异乡,对此萧瑟秋景, 更觉悲从中来;生命已到垂暮之年,再加疾病缠身, 今日独自登高,倍感孤独无依。
的悲苦境况的真实写照
语言上严谨精炼
沉郁顿挫
• 沉郁:思想内容
深厚、浓郁、忧愤、蕴藉

• 顿挫:语言形式
章法曲折变化 音节铿锵嘹亮 语言精炼严谨
√ √ √
登高
明代胡应麟《诗薮》说,全诗“五十六字,如 海底珊瑚,瘦劲难名,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 量万钧。通篇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 来学,微有说者,是杜诗,非唐诗耳。然此诗自当 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
练习:你认为下面两首杜甫的律诗也具备沉郁顿挫 的风格特点吗,试说明理由。
登兖州城楼
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 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 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馀。 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惆怅,却仅为凭高怀古的惆怅。 有“为赋新诗强说愁”之嫌。
章法上开合变化
• 风急天高 • 渚清沙白 • 无边落木 • 不尽长江 猿啸哀 鸟飞回 萧萧下 滚滚来 相承写山景 相承写江景 • 万里悲秋 • 百年多病 • 艰难苦恨 • 潦倒新停 常作客 独登台 繁霜鬓 浊酒杯 相承写悲苦 相承写多病

由《登高》看杜甫的沉郁顿挫

由《登高》看杜甫的沉郁顿挫

由《登高》看杜甫的沉郁顿挫《登高》是唐代伟大诗人于大历二年(767)秋天在夔州所作的一首七律。

全诗充分显示了杜甫晚年对语言声律的把握运用已达圆通之境。

杜甫的《登高》一诗,是杜甫去世的前三年在四川夔州所作.这是一首“境界高远、气势雄浑、语言精练、意蕴深广、极具沉郁顿挫”,用一生的血泪铸就、垂范千古的艺术经典.教学的实践使我深知,越是经典的作品越是对老师思想、学识、功底、眼界、能力的考验.对经典作品的教学如果不能做到“入乎其内”,就会浅而无味;如果不能做到“出乎其外”,就会虚而不实.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心藏万汇,才能吐纳自如;浑博深刻,才能创出境界.而经典的解读最怕浅,最忌虚.对此诗的教学,我力求浑厚、力求展现语文课堂教学的大气象.一、文化性导入.导语如下:阅读杜甫的诗《登高》——此诗是杜甫于大历二年(公元767年)的九九重阳节带病“登高”时所写——我便想到他在23岁所写的《》一诗及诗中所吟出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千古名句,那首诗表达了杜甫年轻时建功立业、立志攀登事业顶峰的雄心壮志;想到了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悲怆的人生情怀;想到了“登高壮阔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的恢弘和壮阔,体会到李白那“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健笔力;想到了在《金陵怀古》中“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地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所展现出的辽远、峥嵘的情韵.古人“登高必赋”,登高赋诗是代代相传的一种文化现象.登高过程的艰难、等上高处的旷茫和寂寥往往更能使诗人产生对人生、对自然、对宇宙的怀想,也就容易产生诗情.细细揣摩登高之诗的内容或抒发自己的雄心壮志、热爱自然的豪情;或抒发人生感悟、历史沧桑,揭示宇宙的哲理;或抒发个人的悲抑、哀怨.我们从毛泽东的《.长沙》中、从王之唤的《》中、从的“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中便能体会出这种感情.它不象在河边、江头“执手相看泪眼”的缠绵,没有“君住长江头,妾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的旖旎.登高往往表现的是一种昂扬、激烈、悲抑的人生状态,展现的是一种生命的渴望(登)和旷茫无边(高)背景下的大豪情、大悲愁.总之,绘壮景、写豪情、感沧桑是大多优秀“ 登高”诗的常态.感受下列“登高”诗,你喜欢哪一首,或喜欢哪一首中的哪一句,并说明理由:王之焕的《登鹳雀楼》、李白的《金陵凤凰台》、柳宗元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杜甫的《登岳阳楼》、高启的《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这些诗都属于“登高”诗的范畴,对她们的阅读,目的是让学生感受“登高赋诗”的文化现象,并通过阅读有所感悟.为杜甫《登高》诗的解读展示广阔的背景和参悟对象.所以不求深和透.二、大背景展示.对于一篇作品要不要展示如何展示作品的背景,有以下因素来决定.第一背景对作品的理解影响的程度,第二学生对作品的背景了解的情况.对于杜甫学生是比较熟悉的,但对于这篇诗及背景又是较为生疏的,而要较有深度地理解这首诗,又不是靠作者写诗时的背景所能完成的,因这是杜甫晚年的作品,它所表达的情感是作者一生经历的凝缩,如果仅仅把当时的情况介绍给学生,他们不可能感受到“意蕴”的“深广”,不可能感悟到“境界”的“高远”,不可能理解杜甫为什么遭罹许许多多的磨难还有如此深厚的对人、对自然的情怀.对于这篇作品,不仅需要展示其背景,而且需要卷轴式的展示,当然它不是平面的,而应选好节点,定好枢纽.这种背景是诗歌有机的组成部分,是理解《登高》不可缺的语境.我选以下节点作为背景:杜甫是一个悲苦的诗人,是唐代由兴到衰的见证者.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经历是“安史之乱”.他受儒家思想影响比较严重,有中国知识分子所具有的担当意识和人生理想.他身上体现了自古以来优秀知识分子献身社会、关心民瘼的核心价值.读杜甫的诗会时时刻刻被他那种博大的悲悯情怀和牺牲精神所感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等,都体现了他所具有的人文情怀.读杜甫的《登高》要了解其人生经历的以下节点:杜甫曾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志情怀;杜甫曾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纯”的抱负和理想;杜甫曾有“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羹与冷炙,处处潜悲辛”的忍辱和辛酸;杜甫曾有全家以吃草根度日、幼子因饿而夭折“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的大悲痛;杜甫曾有由于“安史之乱”十年漂泊的经历;杜甫曾有被叛军扣留9个月而受尽侮辱的时光;杜甫曾有从叛军营中逃出,由于直谏而被贬的经历;杜甫的晚年在成都凭很难挡风遮雨的一草堂安居,生活只能靠朋友接济;杜甫50岁后患上肝病,写此诗时55岁,那年的9月9日重阳节,已重病在身.一个曾怀济世之志而又“老无所成”的走入贫病交加之老境的伟大诗人,9月9日“登高”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倾诉了怎样的人生感受呢?对这首诗的解读,如不了解杜甫的生命境况,不可能走进文本、体会那深广的情怀、高远的境界.但背景的介绍,由于基本上需要纵贯其一生,又不能面面俱到,只能选其过程中和本诗联系最大的节点,这样既节约了时间,又不失杜甫形象的立体呈现 .三、抓住“主脉”,整体把握(一)朗读.朗读本质上是一种情感的传导,对于课堂教学来说,又是一种氛围的营造.文本和对文本的理解决定着朗读的风格、朗读的起伏变化,好的朗读往往通过储满情感的声音,凸显文本的情感、作者和文本中人物的形象.朗读通过声音符号不仅能传情导意塑型显象,而且能创造意境.我一般不使用磁带,使用磁带对教学来说,总感觉有些隔膜.而我对杜甫的喜爱有加,每每读杜甫的《登高》,想想他的一生有时不禁泪光闪闪,我是带着这样的心情,以一个40多岁读书人的情感、理解来朗读的.朗读前我让同学们依据我所提供的背景,进行默想,这已经创造了一种氛围.读后从学生几秒钟的极静到顿悟后的鼓掌中,我感到朗读达到了展现辽远而多层质情感形象的目的.(二)、悟意,抓“主脉”.杜甫的《登高》情感是多元而丰富的.说其“悲凉”,由“风急天高”的空旷;说其“凄凉”,有“渚清沙白”的色调;说其“苍凉沉郁”,有“无边落木”的广漠,长江“滚滚”的汹涌;说其“羁旅孤愁”,有“悲秋长作客”的无奈等.其感情抒发的浓烈,已达到字字情丰的境界.整首诗无一废字、无一偏字,对这些“符号”所传达出的情感,我都让学生自己感悟.这样的感悟,我虽然要做必要的点拨,但都以学生的`感悟为主,可看作是“非指示性”的.教学中这个阶段是必要的,否则学生探索的主动性就会登高:杜甫生命的无助与悲哀论文关键词:杜甫《登高》生命忧患意识论文摘要:在杜甫晚年以《登高》为代表的登览诗中,常常将对个体生命的忧患意识融入到由深沉的社会历史感、宏大的空间感和悠远的时间感交织在一起而构成的三维一体的立体结构中.它是杜甫独特的时空感受,也是杜甫的创新之处.构成杜诗境界的博大宏深.夔州,是杜甫晚年“飘泊西南”时的四个重点生活地之一.诗人在这里虽然生活了不到三年的时间,但在创作上却形成了一次“最后的高潮”.而著名的《登高》川一诗,即为杜甫写于是时是地.该诗与杜甫的其它登览诗一样,即将对个体生命的忧患意识融人到由深沉的社会历史感、宏大的空间感和悠远的时间感交织在一起而构成的三维一体的立体结构之中,并使之成为了他晚年生命的无助与悲哀的一种标志.当时的情况是,安史之乱虽已平息,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一片混乱,在这种形势下,杜甫只得继续“漂泊西南天地间”(《咏怀古迹·其一》),并在“何日是归年”(《绝句·其二》)的叹息声中苦苦挣扎.在漂泊之中,诗人仍心系“万方多难”的祖国—“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泅流”(《登岳阳楼》).这个时期,诗人在长安所特有的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垂丈二十二韵》)的政治抱负,早已彻底破灭,因此只能面对苍天来表白自己“济世敢爱死,寂寞壮士惊”(《岁暮》)的志向,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悲,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和历史的盛衰起伏紧密地结合起来,把自己忧国优民的满腔赤诚写进诗歌.在夔州的近三年时间里,杜甫在政治上虽然已是无望,但在诗歌创作方面却掀起了一次高潮.据统计,杜甫在夔州共创作了430余首诗,且其中多为流传千古的名篇,如《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诸将》五首,就皆为脍炙人口之作.而《登高》,则是其中最具代表性者.这首诗写于大历二年(767年)秋天,当时杜甫已经是一位漂泊受难、饱经沧桑的56岁的老人了,“壮心久零落”(《有叹》)、“江山憔悴人”(《送孟十二仓曹赴东京选》)是诗人这一时期的真实写照.他目睹了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的重重创伤,感受到了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衰败,也感受到了仕途的坎坷,晚年的孤独和生活的艰辛,心中百感交集,因而借“登高”写下了这首慷慨激越、动人心弦的旷世名作.清代杜诗研究专家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z},胡应麟《诗蔽》则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凡此种种,均表明了这首《登高》的非同凡响.请看其具体之所写: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诸清沙白鸟飞回”,写诗人登高俯仰所见所闻,融合了诗人复杂而深沉的感情.夔州即今天重庆的奉节,那里一向以猿多声哀而著称,自古就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巴东三峡巫峡悲,猿鸣三声泪沾衣”之说,而峡口更以风大浪急闻名,这时诗人独自登上高处,视线从高到低,举目四望,侧耳聆听,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诗人选择了凄冷的秋风、空旷的天空、凄厉哀怨的猿声,以及凄清的江水、白茫茫的沙滩、回旋飞翔的鸟群等六个意象,为我们描绘了一副“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悲凉画面.寥寥数言,为全诗定下了哀婉凄凉、深沉凝重的抒情基调.透过这组意象,我们仿佛看见一位憔悴多病的老人,独自站在高台,正在举目望远,急风不仅撩起了他的衣衫,还凌乱了他的头发.“哀”,既是外景,又是内心.这是一种纯粹的生命的悲凉.凄清的江渚,宁静的白沙,这是一种外景的暗示,也是一种生命归宿的暗示,更是一种让人寒冷的暗示.唯一的活物,飞鸟,正在空旷里上下.鸟的出现,实际上是诗人自我内心的隐忧——归鸟翻飞,自己居然在此独站.诗人自己的归途呢?诗人此时甚为茫然,作为读者的我们也很茫然.这是一幅率先定格的画面.通过这个画面,我们能看见许多,也能听见许多,还能感觉许多:一种威压,一种凄清,一种旷远,一种不知不觉的凄凉,一种油然而生的茫然,甚至还有些淡淡的恐慌——风之凄急、猿之哀鸣、鸟之回旋,都受着无形的秋气的控制,仿佛万物都对秋气的来临惶然无主,充满了生命内在的无助.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集中表现了深秋时节的典型特征.落木,实际上就是落叶.从宋玉的“悲哉!秋之为气,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屈原的“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到陆机的“悲落叶于劲秋”,“悲秋”已成为古典的一个经久不衰的主题,悲秋,实际上就是悲叹生命的凋零.虽然诗人在这里还没有提到“悲秋”,但“摇落深知宋玉悲”(《咏怀古迹五首》其二),当诗人亲见落叶从树木上飘零下来,感受到生命就是这样飘零的.当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这中间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树叶从郁青到枯黄,从枯黄到陨落的过程,生命就这样走到了尽头.内心的伤感与绝望就像眼前的外景,外在的景象与内心的感慨交相辉映:生命的轮回总在秋天集中,万物的凋零总从秋天开始.作为诗人自己,生命仍在继续.苦难也在,漂泊更在.江水奔腾不息、滚滚而去,更引发诗人逝者如斯的慨叹.“无边”,“不尽”,旷野无碍,一种萧瑟博大的意象.“萧萧下”,树叶一片接一片地飘落下来,既有声,还有形,更多的还有那种飘荡的质感.“滚滚来”则挟裹着一种一去不返的气势.在写景的同时我们更深深地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怀——气势开阔,包容宇宙一切之慨,及无形中传达出的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无边”、“不尽”的不仅仅是落木与江水,更是诗人胸中满腹的悲意和滔滔的愤情.这里,诗人放大了落叶的阵势和江水的流速,在万物代谢和宇宙永恒之间的矛盾中给人以无限启示,外在的景象与内心的块垒交相辉映.凄凉的外在反衬孤寂的内心,这实际上是一种无助:生命的消逝与有限,宇宙的无穷与永恒反衬出生命的渺小与无奈.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是诗人一生颠沛流离生活的高度概括,有顿挫之神韵.诗人从空间(万里)、时间(百年)两方面着笔,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自登台的感情,融人一联雄阔高浑的对句之中,情景交融,使人深深地感到杜甫式的沉郁和悲哀.该联语言,充满着张力,具有高度的浓缩性.虽然只有14个字,但却包含了八层内容,这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是很少见的.宋代学者罗大经《鹤林玉露》析此联云:“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3这里的“八意”,即八可悲:他乡作客,一可悲;常作客,二可悲;万里作客,三可悲;又当萧瑟的秋天,四可悲;年已暮齿,一事无成,五可悲;亲朋亡散,六可悲;孤零零的独自去登,七可悲;身患疾病,八可悲.这八可悲将生命的悲哀绝望宣泄到了极致,人生的哀痛还有比这更深的吗?!并和首联的哀景遥相呼应,意景浑融.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已经使诗人白发日多,苦不堪言,本欲借酒遣愁,但由于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以排遣,这又无端地给诗人增添了一层深深的惆怅和无奈的慨叹.“艰难苦恨”四字力重千钧,蕴涵丰厚,有晚景凄凉的慨叹,老病缠身的哀伤,半生漂泊的愁苦,更有忧国忧民的情志.就像面对滚滚东逝的江水、纷纷飘坠的落叶而感到生命的无助一样,诗人面对“万方多难”的祖国,虽是“不眠忧战伐”(《宿江边阁》),心急如焚,但却“无力正乾坤”(同上),一样的无助!一样的无奈!诗人只能将这郁结于心中的愁苦凝结在诗的结尾,将个体生命的潦倒不堪归结于时世艰难,其忧国伤时的情操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古代,知识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却是无论穷达,都兼济天下,情系黎民,这正是杜甫的伟大之处.整首诗“悲秋”是核心,“哀”是贯穿全诗的情感主线.诗人由内心哀伤而登高遣怀,由登高遣怀到触景生悲,由触景生悲到借酒遣悲,由借酒遣悲到倍增新悲,全诗起于“哀”而终于“哀”,哀景着笔,哀情落句,诗人的悲哀既是伤悼“个人身世之秋”,又是伤悼“国家多事之秋”,是诗人感时伤怀思想的直接流露,是诗人忧国忧民感情的充分体现.杜甫一生特喜好登览,并因此而创作了一系列登览诗,如《登兖州城楼》、《登四安寺钟楼寄裴迪》、《登楼》等,即皆为其例.在4O岁之前,杜甫登览诗的题材内容很广泛,记游,写景,怀古,叙事,行乐,涉及面广.他4O岁写的《同诸公登慈恩寺塔》是第一首充满忧国之思的力作.自此以后,其以生命忧患意识为核心的登览之作开始大量涌现,登高必赋,临水必歌,其登览诗很少有为写景而写景的纯写景之作,它们大都结合着诗人的遭遇和感慨,国家的动乱和不幸,《登高》即是这方面的典型.杜甫的悲哀虽然是个人的命运,客居、多病、白发、潦倒、借酒消愁,这都可能是俗套,但是,诗人是把自己个人的命运、个人的悲哀和远在视线之外的战乱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并把它放在开阔宏大高远的时空中来展示,把悲哀写得相当深厚博大,具有一种崇高感和悲壮美.这即是苏轼所言的“唐人高处”.这种博大,突出表现在空间视野上.诗题是“登高”,开头两句就充分显示出登高望远的境界.风急天高,回荡猿啸之声,渚清沙白,空间壮阔,本已有俯视之感,再加上“鸟飞回”,更觉人与鸟之间,如果不是俯视,至少也是平视了.这正是身在高处的效果.到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种俯视的空间感不但广阔,而且有时间的深度.和前两句比,这两句境界大开,有一种豁然提升的感觉.如果说前两句给读者的感觉还可能是写实的话,这两句则明显有更强的想像性、虚拟性.落木居然满眼都是,无边无际,充满上下天地之间;长江滚滚而来的传统意象,不仅仅是空间的纵深透视度,而且是时间的无限长度.空间和时间的交织,当然不是局限于空间的画面可比,再加上意象是如此密集,前两句每句三个意象,后两句虽然只各有一个意象,但是其属性却有“无边”和“萧萧”,“不尽”和“滚滚”,有形有色,有声有状,有对仗构成的时空的转换,还有叠词造成的滔滔滚滚的声势.从空间的广阔到时间的深邃,不仅仅是自然界的,而且是诗人的精神气度:悲秋而不孱弱,有厚度,有浑厚之感.。

杜甫《登高》及赏析详解

杜甫《登高》及赏析详解

杜甫《登高》及赏析详解杜甫《登高》及赏析详解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是我国几千年以来人民智慧的结晶。

其特点是深刻隽永,言简意赅。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杜甫《登高》及赏析详解,希望对大家有帮助!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作者简介: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祖籍湖北襄阳;其祖父杜审言为唐初著名诗人。

杜甫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

天宝五年(公元746年)到长安应考科举,因李林甫把权弄奸,故而落第,十年后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终生未成进士。

因曾久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安史之乱时,长安沦陷,他只身前往武灵(当时唐肃宗在武灵即位),途中被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

第二年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弃官西行,流离转徙到达四川,定居成都。

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后在湖北、湖南一带漂泊。

58岁时病死于湘江一只船上。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的动荡、政治黑暗和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

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

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

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

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得这一体裁达到了完全成熟的阶段。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大李杜”。

杜诗的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篇章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

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及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

杜甫《登高》译文赏析及注释鉴赏

杜甫《登高》译文赏析及注释鉴赏

杜甫《登高》译文赏析及注释鉴赏《登高》是由杜甫所创作的,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登高》的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登高》唐代: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译文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登高》注释诗题一作《九日登高》。

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

选自《杜诗详注》。

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

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

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回:回旋。

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

万里:指远离故乡。

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苦恨:极恨,极其遗憾。

苦,极。

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

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潦倒:衰颓,失意。

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

新停:刚刚停止。

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登高》赏析杜甫的《登高》总体上给人一种萧瑟荒凉之感,情景交融之中,融情于景,将个人身世之悲、抑郁不得志之苦融于悲凉的秋景之中,极尽沉郁顿挫之能事,使人读来,感伤之情喷涌而出,如火山爆发而一发不可收拾。

如一般诗篇,《登高》首联写景,开门见山,渲染悲凉气氛。

诗中如是写到: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这两句都是动静结合,寓静于动中构造了一幅以冷色调着墨的绝妙的水墨画。

“风急天高猿啸哀”,一个“急”,一个“哀”字非常有代入感,使人立马进入作者所营造的令人忧伤的情境里不可自拔。

接着,苦闷情绪溢满于胸,无处排遣,诗人将其浓缩寄托于鸟的处境下,这样写道:渚清沙白鸟飞回,它构造的是一幅冷淡惨白的画面,“渚”是“清”的,“沙”是“白”的,“鸟”是“飞回”的,在一片萧瑟肃杀的荒无人烟的“渚沙”之中飞舞盘旋,可见其孤独,不禁令人想起“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凄凉感,悲哀之情油然而生。

由《登高》看杜甫的沉郁顿挫

由《登高》看杜甫的沉郁顿挫

《登高》是唐代伟大诗人于大历二年(767)秋天在夔州所作的一首七律。

全诗充分显示了杜甫晚年对语言声律的把握运用已达圆通之境。

杜甫的《登高》一诗,是杜甫去世的前三年在四川夔州所作.这是一首“境界高远、气势雄浑、语言精练、意蕴深广、极具沉郁顿挫”,用一生的血泪铸就、垂范千古的艺术经典.教学的实践使我深知,越是经典的作品越是对老师思想、学识、功底、眼界、能力的考验.对经典作品的教学如果不能做到“入乎其内”,就会浅而无味;如果不能做到“出乎其外”,就会虚而不实.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心藏万汇,才能吐纳自如;浑博深刻,才能创出境界.而经典的解读最怕浅,最忌虚.对此诗的教学,我力求浑厚、力求展现语文课堂教学的大气象.一、文化性导入.导语如下:阅读杜甫的诗《登高》——此诗是杜甫于大历二年(公元767年)的九九重阳节带病“登高”时所写——我便想到他在23岁所写的《望岳》一诗及诗中所吟出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千古名句,那首诗表达了杜甫年轻时建功立业、立志攀登事业顶峰的雄心壮志;想到了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悲怆的人生情怀;想到了李白“登高壮阔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的恢弘和壮阔,体会到李白那“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健笔力;想到了王安石在《金陵怀古》中“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地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所展现出的辽远、峥嵘的情韵.古人“登高必赋”,登高赋诗是代代相传的一种文化现象.登高过程的艰难、等上高处的旷茫和寂寥往往更能使诗人产生对人生、对自然、对宇宙的怀想,也就容易产生诗情.细细揣摩登高之诗的内容或抒发自己的雄心壮志、热爱自然的豪情;或抒发人生感悟、历史沧桑,揭示宇宙的哲理;或抒发个人的悲抑、哀怨.我们从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中、从王之唤的《登鹳雀楼》中、从柳宗元的“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中便能体会出这种感情.它不象在河边、江头“执手相看泪眼”的缠绵,没有“君住长江头,妾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的旖旎.登高往往表现的是一种昂扬、激烈、悲抑的人生状态,展现的是一种生命的渴望(登)和旷茫无边(高)背景下的大豪情、大悲愁.总之,绘壮景、写豪情、感沧桑是大多优秀“ 登高”诗的常态.感受下列“登高”诗,你喜欢哪一首,或喜欢哪一首中的哪一句,并说明理由:王之焕的《登鹳雀楼》、李白的《金陵凤凰台》、柳宗元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杜甫的《登岳阳楼》、高启的《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这些诗都属于“登高”诗的范畴,对她们的阅读,目的是让学生感受“登高赋诗”的文化现象,并通过阅读有所感悟.为杜甫《登高》诗的解读展示广阔的背景和参悟对象.所以不求深和透.。

杜甫《登高》赏析

杜甫《登高》赏析
(1)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 是什么呢? ——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由于艰难 痛苦和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
品味意象


天 猿
渚 沙
高 啸哀
清 白 孤独无依 漂泊痛苦 意境 凄凉

飞回
品味意象
落木
无边
萧萧

沉郁
生命之短暂
长江
不尽
滚滚

高昂
时间之永恒
意境:苍凉、雄浑、沉郁而悲壮
豁达、坦荡、开阔的胸襟
节奏的徐疾相间、
音调的抑扬顿挫、 旋律的跌宕起落
诵读提示
★ 节拍要清晰,体现诗的韵律。语气要缓慢,沉重, 读出“悲”的基调。 首联 节奏感要强,注意表现整个画面的气氛。 颔联 要读得气势开阔,有包容宇宙之意。“无边落 木”“不尽长江”二语要一气读出,“木”“江” 二字可重 读、适当延长、有余韵;“萧萧”“滚滚”要拉长 声音,再现木叶和江水的形象,表现诗人不尽的愁绪 哀思。 颈联 是全诗的高潮,要提高声调,读得悲愤。重读 “悲”“常”,描绘长年飘泊之苦;重读 “病”“独”,刻 画老病孤愁,以加重悲苦情绪。基调沉重,宜缓缓 读出。
宋代罗大经说颈联 的十四个字中含有八层 愁苦之情,试着给它们 归类。
• • • •
万里——地之远 秋——时之凄惨 作客——羁旅 常作客——久旅

个人(病困
潦倒、壮志 难酬)
• 百年——齿暮
• 多病——衰疾 • 台——高炯处 • 独登台——无亲朋
国家(世 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 教学目标
• 1、通过阅读,学会鉴赏作品,进而体会杜甫沉 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 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 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杜甫《登高》原文、译文与赏析

杜甫《登高》原文、译文与赏析

杜甫《登高》原文、译文与赏析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⑵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

⑶渚(ZH) :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

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回:回旋。

⑷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

⑸万里:指远离故乡。

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⑹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⑺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苦恨:极恨,极其遗憾。

苦,极。

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

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⑻潦倒:衰颓,失意。

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

新停:冈I」刚停止。

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 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

这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

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

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

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

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待了几个月后到夔州。

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

在这三年里,他生活很困苦,身体每况愈下。

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

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

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此诗载于《杜工部集》,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此诗前四句写登高见闻。

首联对起。

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

杜甫《登高》的苍凉悲壮美

杜甫《登高》的苍凉悲壮美

杜甫《登高》的苍凉悲壮美杜甫《登高》是唐代著名诗人的一首佳作,诗中通过登高远望,抒发出作者内心的感慨和对时局的忧虑。

全诗以悲壮苍凉为主线,表现出作者深沉的思想和感情。

本文将从“苍凉”、“悲壮”和“美”三个角度,探讨杜甫《登高》所展现出的苍凉悲壮美。

杜甫《登高》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现出一种孤独、荒凉和无助的苍凉之感。

诗中“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一句,通过描绘凄凉的自然景色,如秋风急促、天空高远、猿猴哀鸣、沙洲清冷、飞鸟徘徊等,表现出作者内心的孤独和无助。

而“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一句,则通过对落叶飘零、长江奔腾的描写,展示出一种宏大而荒凉的氛围。

杜甫在《登高》中表达出了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国家前途的关切,这种情感在诗中表现为悲壮的氛围。

诗中“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一句,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动荡、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忧虑。

而“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这一句,则通过描绘战争的残酷和悲壮,表现出作者对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关切和担忧。

整首诗洋溢着一种深沉、凝重、慷慨激昂的悲壮情感。

杜甫《登高》不仅具有思想深度和感情力度,同时在美学上也有极高的价值。

诗歌中的语言简洁、明快,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和修辞手法,但却表现出了真实、生动的形象美。

诗歌的音韵和谐、平仄相对,具有鲜明的音乐美。

在结构上,诗歌起承转合,自然流畅,给人以美的享受。

更为重要的是,诗歌所表现出的意境美,使读者在品味诗句时,能够感受到作者对自然、社会、人类的深深关爱和高度责任感。

杜甫《登高》以苍凉悲壮的情感为主线,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和诗人内心情感的表达,展现出一种独特的意境美。

诗歌所表现出的苍凉悲壮美,不仅使读者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浩渺和人类的渺小,更使读者深刻地认识到了生活的艰辛和社会的不公。

这种美不仅是一种艺术的美,更是一种人文的美,对于读者具有深刻的启示和感染力。

杜甫《登高》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经典之作,其苍凉悲壮美的表现手法和思想内涵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从杜甫《登高》看其“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从杜甫《登高》看其“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
“百年”指一生 ,蕴含着 丰富内涵 ,成为悲秋 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
首联从小处切入 ,写具体景物 。“风急 ”,所谓“高 台多悲风 ” 萧涤非在《杜甫研究 》中评论此联时说 :“十四个字中便含有八九
是也 。“猿啸”,《水经注》中解 释为“每至晴初霜旦 ,林寒涧肃 ,常 层可悲的意思 :他 乡作客 ,一可悲 ;经常作客 ,二可悲 ;万里作客 ,
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空谷传 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 日:‘巴东 三可悲 ;又 当萧瑟的秋天 ,四可悲 ;当此重九佳节,没有任何饮酒
三峡巫峡长 ,猿鸣三声 泪沾裳 ”’。“猿啸哀”则 是对这种 情景的 等乐事 ,只是去登 台,五可悲 ;亲朋凋谢 ,孤零零的独 自登 ,六可
概括 。这一联诗人用 工笔描摹 了 “风急 ”“天高”“渚清”“沙 白” 悲 ;身体健旺也 还罢 了,却又是扶病去登 ,七可悲 ;而这病又是经
“猿啸哀 ”“鸟飞回”这六种景物 ,既展示 了节序 的苍茫 、清凉 、萧 常性的多 种多样的 ,八可悲 ;光阴可贵 ,而人生不过百年 ,如今年
瑟 的 秋 之气 氛 ,又 烘 托 了 诗人 内心 愁 苦 、悲 慨 怆 然之 情 怀 。
过半百 ,只落得这般光景 ,九可悲 ,真是包含无 限感慨 !”正是由
悲苦的身世之感流于笔端 ,写出了直抒胸臆的颈联、尾联 。
《登高》这 首诗 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时安史之
颈联亦为千古名句 ,概括 了诗人一生颠沛流离的生活 ,写得
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诗人期望的天下太平并没有真 正到来 ,地 凝练而深沉 ,有顿挫之神。诗人从空间(万里 )、时间 (百年 )两方

杜甫诗歌之“顿挫” ——《 登高》赏析

杜甫诗歌之“顿挫” ——《 登高》赏析

杜甫诗歌之“顿挫”——《登高》赏析——《登高》赏析">杜甫诗歌之“顿挫”——《登高》赏析孙绍振杜甫诗歌之“顿挫”——《登高》赏析【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一首是经典名篇。

虽然在诗句中点到“哀”,但不是直接诉说自己感到的悲哀,而是“风急天高猿啸哀”——猿猴的鸣叫声悲哀。

这留下了想像的自由,并不说明是猿叫得悲哀,还是自己心里感到悲哀,反正是“哀”的氛围就是了。

点明了“哀”还不够,下面又点到“悲”。

“万里悲秋常作客。

”这回点明是诗人自己悲秋了。

一提到秋天就强调悲哀,不是落入窠臼了吗?不然。

这是因为,杜甫的悲哀有他的特殊性,那就是他的悲哀虽然是个人的命运,却博大深厚。

客居、多病、白发、潦倒、借酒消愁,这都可能是俗套,但是,写个人的悲哀,于杜甫可能太轻巧,至少是不能充分表现其个性。

沉醉自己的悲哀之中,也不能绝对说就写不出高远的精神境界来。

杜甫的悲哀有什么特点呢?杜甫不习惯把自己的情怀局限在狭小的自然空间中,这里就显示出他的悲哀相当深厚博大。

这种博大,首先就表现在空间视野上。

诗题是“登高”,开头两句就充分显示出登高望远的境界。

风急天高,回荡猿啸之声,渚清沙白,空间壮阔,本已有俯视之感,再加上“鸟飞回”,更觉人与鸟之间,如果不是俯视,至少也是平视了。

这正是身在高处的效果。

到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种俯视的空间感不但广阔,而且有时间的深度。

和前两句比,这两句境界大开,有一种豁然提升的感觉。

如果说前两句给读者的感觉还可能是写实的话,这两句则明显有更强的想像性、虚拟性。

落木居然满眼都是,无边无际,充满上下天地之间;长江滚滚而来的传统意象,不仅仅是空间的纵深透视度,而且是时间的无限长度。

空间和时间的交织,当然不是局限于空间的画面可比,再加上意象是如此密集,前两句每句三个意象,后两句虽然只各有一个意象,但是其属性却有“无边”和“萧萧”,“不尽”和“滚滚”,有形有色,有声有状,有对仗构成的时空的换,还有叠词造成的滔滔滚滚的声势。

《登高》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登高》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登高唐代:杜甫原文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文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注释诗题一作《九日登高》。

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

选自《杜诗详注》。

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

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

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回:回旋。

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

万里:指远离故乡。

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苦恨:极恨,极其遗憾。

苦,极。

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

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潦倒:衰颓,失意。

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

新停:刚刚停止。

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赏析杜甫的《登高》总体上给人一种萧瑟荒凉之感,情景交融之中,融情于景,将个人身世之悲、抑郁不得志之苦融于悲凉的秋景之中,极尽沉郁顿挫之能事,使人读来,感伤之情喷涌而出,如火山爆发而一发不可收拾。

如一般诗篇,《登高》首联写景,开门见山,渲染悲凉气氛。

诗中如是写到: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这两句都是动静结合,寓静于动中构造了一幅以冷色调着墨的绝妙的水墨画。

“风急天高猿啸哀”,一个“急”,一个“哀”字非常有代入感,使人立马进入作者所营造的令人忧伤的情境里不可自拔。

接着,苦闷情绪溢满于胸,无处排遣,诗人将其浓缩寄托于鸟的处境下,这样写道:渚清沙白鸟飞回,它构造的是一幅冷淡惨白的画面,“渚”是“清”的,“沙”是“白”的,“鸟”是“飞回”的,在一片萧瑟肃杀的荒无人烟的“渚沙”之中飞舞盘旋,。

《登高》鉴赏

《登高》鉴赏

《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诗是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时所作。

萧瑟的秋天,在诗人的笔下被写得有声有色,而引发出来的感慨更是动人心弦。

这不仅由于写了自然的秋,更由于诗人对人生之秋所描绘的强烈的感情色彩。

颔联状景逼真,是后人传诵的名句。

颈联两句,十四个字包含了多层含意,备述了人生的苦况,更令人寄予强烈的同情。

农历九月九日登高的习俗,这首诗就是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的重阳节时诗人登高抒怀之作。

此时杜甫寓居长江畔的夔州(今四川省奉节县),患有严重的肺病,生活也很困顿。

全诗通过对凄清的秋景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年迈多病、感时伤世和寄寓异乡的悲苦诗篇前四句描写登高闻见之景。

杜甫的七言律诗《登高》,在对前人悲秋意识的继承上,又显现出自身的特点,把悲秋的模式和意蕴推向了更高的层次。

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常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沉痛悲凉,为杜诗中的上等佳作,杨伦称赞此诗“杜诗七言律第一”,明代的胡应麟更称赞其为“古今七言律诗第一”。

一、情景交融古典诗词中的抒情大多使用此种手法,《登高》一诗缘情选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全诗通过秋江景色的描写,倾诉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

诗的前四句写秋景,后四句写秋思。

后四句因景而感慨,抒情;写景,也不是单纯孤立的景,而是通过诗人的感受表现出来。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首联实写秋景,用“风急”,“天高”,“猿哀”,“渚清”,“沙白”,“鸟飞”六种意象,写尽秋江之景。

诗人登高看到此景,为全诗定下了悲、哀的基调。

深秋重阳,年迈体衰的诗人独自一人登高,感受着猎猎秋风的劲吹,孤独无依之感顿生。

“哀”字写进了诗人愁苦、悲哀的情绪。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颔联虚写秋景,由雄浑、寥阔而又肃杀、凋零的气象,扩展到辽远天地,由空间而至渺远的时间。

杜甫的《登高》赏析

杜甫的《登高》赏析
杜甫的《登高》一诗,通过精妙的构图视角转换,将读者带入了一幅幅情景交融的画面。诗歌开篇以风急天高、与宏观的景象巧妙结合,展现出了小范围到大范围视野转换的震撼。诗中融入了诗人对身世的感怀、对际遇的感慨,以及内心的悲凉之感,与萧瑟荒凉的秋景融为一体,倍增伤感之情。诗人在表达内心挥之不去、无法消解的悲愁哀绪时,运用了巧妙的视角转换和沉郁顿挫的笔调,使人读来感伤之情喷涌而出。整首诗以登高望远为主线,通过描绘壮阔的自然景象和抒发个人的情感体验,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杜甫“沉郁顿挫”风格例析

杜甫“沉郁顿挫”风格例析

沉郁顿挫例析沉郁,指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蕴藉.指其诗以精练的字句表现广阔的意境,进而反映深刻的社会现实和深沉苍凉的感情;“若隐若现,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顿挫,从字面上看,就是指语意的停顿挫折(间歇﹑转折),也就是指其诗语言、韵律曲折有力,平仄、叠词等方法的独特运用使其诗音节铿锵,愤激难抑。

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登高》思想情感的“沉郁”表现于下列三方面:1﹑内容上的厚实丰满。

无论是描摹现实,还是勾勒历史,杜诗都表现出厚实的思想内蕴和凝重的历史意识。

《登高》中的“艰难苦恨”四字,包含着郁积难舒的爱国情感和排遣不开的羁旅愁思。

不仅仅写出个人的漂泊西南衰老多病,鬓毛早衰止酒停杯,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的动荡不安满目疮痍,人民颠沛流离受尽苦难。

作者的悲情凝聚于这四字之中,郁结深厚而寄慨深广。

2﹑情感上的起伏回旋。

杜诗中的情感表达不是平铺直叙的,而是有着隐显缓急的变化。

《登高》首句“风急天高猿啸哀”,如来自天外,将诗人的“悲秋”情绪展现于读者面前。

“渚清沙白鸟飞回”又语势舒缓,仿佛令这悲情受到限制。

“无边落木萧萧下”,又将诗人的“悲秋”心境推向一个新的层次。

“不尽长江滚滚来”滚滚而来的“长江”展现的开阔辽远的境界,又仿佛缓冲了这段悲情。

在对景物的描绘中,可以揣摩到诗人悲情世界的情感起伏。

3﹑表达上的迂折含蓄。

作者往往将充沛的感情隐藏于心灵深处,九曲回肠冲撞旋转,并不恣情宣泄倾泻无遗。

《登高》具有沉而悲的特色,读者从作品中读到的是一个兀立高台的穷儒形象。

然而,作者之情,悲郁深沉而并不过分,凄苦冷落而不见消沉。

《登高》语言形式的“顿挫”表现于下列四方面:1、章法上开合变化。

东方树《昭味詹言》论《登高》章法:“前四句景,后四句情。

一、二碎,三、四整,变化笔法。

五、六接递开合,兼叙点,一气喷薄而出……收不觉为对句,换笔换意,一定章法也。

杜甫《登高》原文、注释及解析

杜甫《登高》原文、注释及解析

杜甫《登高》原文、注释及解析〔原文〕登高[唐] 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②。

无边落木萧萧下③,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④,百年多病独登台⑤。

艰难苦恨繁霜鬓⑥,潦倒新停浊酒杯⑦。

〔注释〕①本篇选自杜甫《杜工部集》。

②渚(zhu煮),水中小块陆地,沙洲。

清,冷落。

飞回,回旋往返地飞。

③落木,落叶。

萧萧,风吹落叶声。

④万里,离家万里。

悲秋,秋天感到的悲凉。

作客,指不在故乡。

⑤百年,一生,此指老年。

⑥艰难,指身世艰难,不顺利。

苦恨,深恨。

繁,多。

霜鬓,白发。

⑦潦倒,衰颓、不振作。

新停酒杯,指杜甫因病戒酒。

〔解析〕此诗作于杜甫晚年。

公元765年春,杜甫好友严武突然死去。

就在这一年的五月,杜甫携家离开成都,“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旅夜书怀》),乘舟东下,向夔州进发。

在夔州,诗人肺病、疟疾、风痹、糖尿病不时发作,最后耳聋齿落,百病缠身。

古人以农历九月九日为登高节。

这一天,登高饮酒,妇人戴茱萸(一种有强烈香味的植物,一名越椒)囊,据说可以避灾除祸(见《续齐谐记》)。

大约在大历二年(公元767年)的秋天,诗人在夔州独自登高,百感交集。

《登高》诗就是他当时心境的记录。

诗的前四句写秋景,是秋日登高的所见所闻。

一、二两句细处着笔,写具体的景物。

在这两句诗里,选择了六件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写:风、天、猿啸、渚、沙、鸟飞。

每种景物又只用一个字来形容:秋天多风,登高风就大,对于一个老年多病的人来说,就更觉得风大,所以用了一个“急”字;秋季天清气爽,天显得格外“高”;夔州一带多猿,鸣声凄切,曾经有过这样一首渔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荆州记》)所以说猿啸“哀”;秋天景物萧瑟,从上向下看,小沙洲显得孤零冷落,因此用了一个“清”字;沙的特点是“白”;鸟飞的特点是“回”,回旋地飞。

把景物写得各有特点,这样具体、这样细致、这样准确。

三、四两句从大处落墨,写整体景物。

因为风急,所以叶落纷纷,萧萧有声。

杜甫《登高》之沉郁顿挫

杜甫《登高》之沉郁顿挫

杜甫《登高》之沉郁顿挫《登高》是杜甫诗集中一首很有名的七言律诗,是诗人流寓夔州时为深秋登高有感而作。

杜甫的一生,是颠沛流离的一生,沦落潦倒的一生,“苦难”成了他人生的代名词,但杜甫并没有沉陷于个人的不幸,而是以儒者的良知和勇气,始终关注人民的生存状态,并以满含血泪的动地歌吟,传达着一个时代的苦难,传达一个儒者的良知和勇气。

首联、颔联侧重于写景;颈联、尾联侧重于抒情,集中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首联六个物象,而用急、高、哀、清、白、飞来形容,把秋天景物的凄凉气氛铺陈得十分浓郁。

把眼前的秋景写得更具体、更凄凉。

“哀”字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自然之悲象。

人生之艰难。

让诗句的种种意象顿时有了浓烈的伤感色彩。

颔联则从更大处落笔,侧重写诗人眼前恍如所见的、耳边仿佛听到的整体景物:“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以“无边”二字展开了“落木萧萧下”的画面,以“不尽”二字展开了“长江滚滚来”的画面,把秋景描写得既肃穆肃杀又空旷深远。

这从以景抒情的角度来看,是为后两联抒发感情作铺垫。

前两联写景还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两联诗句一气贯注,全诗开头“风急”二字最紧要,因为“风急”而“猿啸哀”“鸟飞回”“落木萧萧”“长江滚滚”;二是两联诗句抑扬顿挫,首联写近景,颔联则写远景,而“无边”一句为仰视,“不尽”一句为俯视,这样一远一近、一上一下,层次分明,起伏“顿挫”。

后两联以前两联描写的秋景为背景,着重抒发忧愤深广的情感。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是显示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范例。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则将颈联悲秋之情的容量增大了,也更深沉、其中“艰难”二字,指出时世艰难,社会动荡;“苦恨”二字,形容诗人百感交加,恨到极点,“艰难苦恨”兼指社会和个人,在诗人摇落悲秋的情感巾溶人了广阔的社会内容。

而“潦倒新停浊酒杯”,则将杜甫的“艰难苦恨”之情写得更加具体,一个多愁多病、忧愤深广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沉郁顿挫
• 沉郁:思想内容
深厚、浓郁、忧愤、蕴藉
• 顿挫:语言形式
章法曲折变化 音节铿锵嘹亮 语言精炼严谨
风急天高,猿猴哀鸣 渚清沙白,飞鸟盘旋 秋木无边,落叶凋零 江水不尽,滚滚东流 离家万里,常年漂泊 一生多病,独自登台
世事艰难,两鬓如霜
生活潦倒,因病戒酒
风急天高,猿猴哀鸣 渚清沙白,飞鸟盘旋 秋木无边,落叶凋零 所见
章法上开合变化
• 风急天高 • 渚清沙白 • 无边落木 • 不尽长江 猿啸哀 鸟飞回 萧萧下 滚滚来 相承写山景 相承写江景 • 万里悲秋 • 百年多病 • 艰难苦恨 • 潦倒新停 常作客 独登台 繁霜鬓 浊酒杯 相承写悲苦 相承写多病
结构上回环照应
沉郁顿挫
• 沉郁:思想内容
深厚、浓郁、忧愤、蕴藉
的悲苦境况的真实写照
语言上严谨精炼
沉郁顿挫
• 沉郁:思想内容
深厚、浓郁、忧愤、蕴藉

• 顿挫:语言形式
章法曲折变化 音节铿锵嘹亮 语言精炼严谨
√ √ √
登高
明代胡应麟《诗薮》说,全诗“五十六字,如 海底珊瑚,瘦劲难名,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 量万钧。通篇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 来学,微有说者,是杜诗,非唐诗耳。然此诗自当 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

“凭轩涕泗流”是为个人困境 百姓流离国家危难,意境深远。
了解背景
《登高》是大历二年(767)秋重阳节杜甫在夔州时所作。 唐宝应元年(762),成都少尹徐知道叛乱,杜甫流亡于 梓州、阆州一带。正欲乘舟东下,因好友严武重来镇守四 川,杜甫不仅打消了出蜀的念头,而且被严武荐为节度参 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不久,严武病逝,杜甫便携家小乘舟 东下,滞留夔州,一住近两年。本课所选三首诗都是杜甫 在夔州时国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下 写成的。
深厚、浓郁、忧愤、蕴藉

• 顿挫:语言形式
章法曲折变化 音节铿锵嘹亮 语言精炼严谨
√ √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Hale Waihona Puke • 首联写登高所见所闻• 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 风急——凄寒
• 天高——辽远 / 内心很 孤单渺小
• 猿啸哀——叫声凄哀,闻者欲哭,悲情顿生
• 鸟飞回——“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暮年漂泊
练习:你认为下面两首杜甫的律诗也具备沉郁顿挫 的风格特点吗,试说明理由。
登兖州城楼
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 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 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馀。 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惆怅,却仅为凭高怀古的惆怅。 有“为赋新诗强说愁”之嫌。
情感气旋回伏、博大厚重!
沉郁顿挫
• 沉郁:思想内容
深厚、浓郁、忧愤、蕴藉

• 顿挫:语言形式
章法曲折变化 音节铿锵嘹亮 语言精炼严谨
• 风急天高 • 渚清沙白 • 无边落木 • 不尽长江 猿啸哀 鸟飞回 萧萧下 滚滚来
悲秋 舒缓 更悲 缓冲 • 后两联抒情,则将万里漂泊多病的孤零悲苦之 情作了直接抒发,最后却意外地落笔于“新停 浊酒杯”这一生活细节上,纵横开合变化自如。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上下对仗 句中自对 节奏鲜明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押韵:首句本可不押韵,但此诗也押韵, 而且押的平声韵;并且一韵到底。 出对句都工整 句内平仄有致
对仗工整
音节上铿锵有力
沉郁顿挫
• 沉郁:思想内容

• 顿挫:语言形式
章法曲折变化 音节铿锵嘹亮 语言精炼严谨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上下对仗 句中自对 节奏鲜明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高旷的天空,劲吹的秋风,凄清的江岛,惨白 的沙滩,猿猴哀鸣,飞鸟盘旋,一派悲凉景象。
登高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漫山遍野的树木,一望无际,落叶在秋风纷纷 飘落;奔流不尽的长江,汹涌澎湃,从天边奔腾而
来。
登高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我离家万里,常年漂泊异乡,对此萧瑟秋景, 更觉悲从中来;生命已到垂暮之年,再加疾病缠身, 今日独自登高,倍感孤独无依。
登高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宋代学者罗大经《鹤林玉露》析此联云:“万
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 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 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 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
登高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时世艰难,生活困苦,我非常遗憾自己鬓如霜 白而一事无成;本来尚可借酒浇愁,因近来潦倒多 病,连酒也不能再饮了。
借 景 抒 情

江水不尽,滚滚东流 离家万里,常年漂泊 一生多病,独自登台
所感
世事艰难,两鬓如霜
生活潦倒,因病戒酒

• 第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 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 泊写到多病残生。 • 第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 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 • 长年漂泊、年老多病、潦倒一生的 身世之感和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 • 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 然张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