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期分析医疗安全信息,利用信息资源改进医疗安全管理
等级医院评审中相关信息化要求.
【A】符合“B”,并 医院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直报系统与卫生部《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系统》 建立网络对接。
【A】符合“B”,并 1.对重点环节、重点人群、主要部位的特殊感染控制有效。 2.医院信息系统定期对重点环节、重点人群与高危险因素监测及分析,满足临床工 作需要,对医院决策提供支持作用,并取得效果。
7 单病种质量 指标信息
4.4.6.1 有单病种质量指标信息台账。
单病种 8
9
平均住院日 控制 转诊、转科
4.5.7.4 对各临床科室出院患者平均住院日有明确的要 求。 2.4.3.1 加强转诊、转科患者的交接,及时传递患者病 历与相关信息,为患者提供连续医疗服务。 3.1.1.1 对就诊患者施行唯一标识(医保卡、新型农村 合作医疗卡编号、身份证号码、病历号等)管 理。
传染病直报 接口 30 31 抗菌药管理 32 网络直报
4.10.4.1 有专门部门或专职人员负责传染病疫情报告与 管理工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 测信息报告规范,实行网络直报。 5.4.2.1 有主动报告护理不良事件制度与激励措施。 4.5.2.3 规范使用与管理抗菌药物。
4.15.2.2 建立药品质量监控体系,有效控制药品质量。
37 院感
4.20.3.1 医院感染专职人员和监测设施配备符合要求, 开展目标性监测、全院综合性监测。
4.20.8.2 按照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上报医院感染监测信 息。
38
39
6.5.2.2 临床信息系统应用满足医疗工作需求。
40 集成平台
6.5.2.2 临床信息系统应用满足医疗工作需求。
集成平台 41
摘自《三级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2版
序号 建设系统 子模块 功能点 评审要求-评审标准
医疗安全定期分析制度
医疗安全定期分析制度一、引言医疗安全是医院管理的核心内容,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医院的声誉。
为了确保医疗安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我国医疗机构纷纷建立了医疗安全定期分析制度。
该制度旨在通过定期分析医疗安全事件,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改进措施,预防医疗安全事故的发生。
本文将对医疗安全定期分析制度的建立、实施及效果进行探讨。
二、医疗安全定期分析制度的建立医疗安全定期分析制度的建立应遵循以下原则:1. 制度化:将医疗安全定期分析纳入医院管理制度,确保其长期、稳定、有效地实施。
2. 全员参与:鼓励全体医务人员参与医疗安全分析,提高安全意识。
3. 客观公正:对医疗安全事件进行客观、公正的分析,不回避问题,不掩盖错误。
4. 持续改进:根据分析结果,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持续提高医疗质量。
5. 保密性:在分析过程中,保护患者隐私和医务人员权益,遵守保密原则。
三、医疗安全定期分析制度的实施1. 定期召开医疗安全分析会议:医院应定期(如每月、每季度)召开医疗安全分析会议,对近期发生的医疗安全事件进行回顾和分析。
2. 成立医疗安全分析小组:由医院领导、医务部门、护理部门、质量管理等部门组成,负责医疗安全分析的具体工作。
3. 收集医疗安全事件信息:通过医疗质量监控、病历审查、患者满意度调查等方式,收集医疗安全事件的相关信息。
4. 分析医疗安全事件原因: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找出导致医疗安全事件的原因,包括制度缺陷、管理漏洞、医务人员技能不足等。
5. 制定改进措施:根据分析结果,制定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如完善制度、加强培训、提高医务人员技能等。
6. 落实改进措施:将改进措施落实到具体部门和个人,确保其有效实施。
7. 跟踪整改效果:对改进措施的实施情况进行跟踪,评估整改效果,为下一轮分析提供参考。
四、医疗安全定期分析制度的效果1. 提高医疗质量:通过分析医疗安全事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医疗质量。
2. 预防医疗安全事故:提前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采取措施预防医疗安全事故的发生。
医疗不良事件培训
3-9-3-1 定期分析医疗安全信息,利用信 息资源改进医疗安全管理。
【C】
定期分析安全信息,每 查看制度、台账
季度不少于一次。 对重大不安全事件进行 根本原因分析。
【B】符合“C”,并
利用信息资源加强管理, 查看资料,台账。
实施具体有效的改进措 施。 对改进措施的执行情况 进行评估。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 报告制度培训与解读
沭阳县人民医院骨三科 张成亮 2015年1月4日
三级医院定等 妥善处理医疗安全(不良)事件 评审细则
妥善处理医疗安全(不良)事件
3-9-1 有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制度与 可执行的工作流程,并让医务人员充分了解。 3-9-2 有激励措施,鼓励不良事件呈报。 3-9-3 将安全信息与医院实际情况相结合,从医院管 理体系、运行机制与规章制度上进行有针对性 的持续改进,对重大不安全事件要有根本原因 分析。
四、报告形式
(一)书面报告。护理不良事件报告按护理
部规定执行。 (二)紧急电话报告,仅限于在不良事件可 能迅速引发严重后果的(如意外坠楼、术中 死亡、住院期间意外死亡等)紧急情况使用。
五、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处 理流程
主管医护人员或值班人员在发生或发现I、II级事件时,应按《重大医疗 过失行为和医疗事故报告制度的规定》的程序进行上报。( 12小时内向 所在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当事科室需在2个工作日内填写《医 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表》,并上交护理部或质量管理科。 III、IV级事件,报告人应在5个工作日内填写《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 表》,并上交护理部或质量管理科。
1.查阅制度、培训台账、
医疗质量安全事件报告 登记本。 2.随机抽考5名医务人 员培训内容 。 3.卫生行政部门相关报 告情况资料 。
医疗安全
预案、制度与质量与安全指标,医院与科室能定期评价,提出持续改进的具体措施。
的24/48小时重返重症医学科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生率、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行性感染率、导尿管相关的泌尿系感染率、重症患者预期死亡率与实际死亡率、重症患者压疮发生率、各类导管管路滑脱与再插率、人工气道脱出例数等。
【B】符合“C”,并1.有落实相关指标的具体措施,并根据相关指标的分析改进质量与安全管理。
2.职能部门履行监管职责,定期进行评价、分析和反馈。
MICUPICUNICU医务科质控科【A】符合“B”,并持续改进有成效。
MICUPICUNICU4.14.7有药物安全性监测管理制度,观察用药过程,监测用药效果,按规定报告药物严重不良反应,并将不良反应记录在病历之中。
4.14.7.1 实施药品不良反应和用药错误报告制度,建立有效的药害事件调查、处理程序。
【C】1.有药品不良反应与药害事件监测报告管理的制度与程序。
2.医师、药师、护士及其他医护人员相互配合对患者用药情况进行监测。
重点监测非预期(新发现)的、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
有原始记录。
3.发生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或药害事件,积极进行临床救治,做好医疗记录,保存好相关药品、物品的留样,并对事件进行及时的调查、分析,按规定上报卫生行政部门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4.将患者发生的药品不良反应如实记入病历中。
药剂科【B】符合“C”,并1.有鼓励药品不良反应与药害事件报告的措施。
2.对严重用药错误报告有分析,有整改措施。
3.建立药品不良事件报告信息平台。
药剂科【A】符合“B”,并1.临床医师有路径可及时获得“药品不良反应与药害事件”信息。
2.统一管理“药品不良事件与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信息平台。
药剂科。
患者参与医疗安全活动总结及分析范文
患者参与医疗安全活动总结及分析范文20xx年我院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完成了我院大型基础建设,美化了就医环境,增添了现代化诊疗设备。
服务能力、诊疗技术同步提升,医院的发展迈上了新的台阶。
院领导及时调整了工作思路,从抓硬件建设重心转移到抓医疗质量安全上来,调整加强了医疗质量控制机构,增加了质控管理人员,增添办公设施,更新和完善了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签订了目标责任制合同,从而使我院医疗质量管理更加规范,医疗质量明显提高,医疗安全得到保障,患者满意度显著提高,医疗纠纷较往年显著下降。
全院上下形成了事事讲质量,处处讲安全的良好氛围。
一、领导重视全员参与院领导将医疗质量看做医院生存之本,把医疗安全作为医院发展的基石,它是医院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任何疏漏或缺陷都将铸成严重的不良后果,因此,加强医疗质量安全管理是医院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要求管理部门抓要害,员工抓细节,全员参与齐抓共管,才能确保医疗安全。
(一)注重安全教育强化安全意识2.年初纪律整顿时,召开了全院职工安全警示教育会,会上组织学习了《侵权责任法》、《执业医师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总结分析了上年度不安全事件,激发职工对发生在自己身边事件危害性的认识,重温事件发生时各自的心里感受,充分认识到抓医疗安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开展案例教育活动,8月初召开了医疗纠纷案例教育会,会上组织学习剖析院一起高额赔偿的医疗纠纷案例,分析败诉赔付原因,并回顾分析我院近3年来的医疗纠纷案例,剖析产生纠纷直接根源。
(二)开展专项整治注重实际效应今年8月份在全院范围内开展了围期2周的医疗安全隐患排查活动。
成立排查领导小组,业务院长任组长,制定排查活动方案,明确了职责,确立了职能科室、临床、医技科室主任是本次排查活动第一责任人,本着“谁分管、谁负责”的原则,全员发动,人人参与,个个发言,集思广益,全院共计排查出较大的安全隐患33件,涉及到医院管理,医疗服务,医疗设备,医疗技术等方面,医院针对排查出隐患及时召开专题会议,制定整改措施,落实了责任人,使排查出的安全隐患得到整改。
二甲评审-医务科监管及持续改进条款学习资料
4.5.6.3根据《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对住院病历质量实施监控与评价。
职能部门履行监管职责,有评价、分析、反馈及整改措施。
4.5.6.5对住院时间超过30天的患者进行管理与评价。
职能部门履行监管职责,有定期监管检查,并有分析、反馈和改进措施。
4.6.2.1有患者病情评估与术前讨论制度。
3.3.2.1有手术部位识别标示相关制度与流程。
职能部门对上述工作进行督导、检查、总结、反馈,有改进措施。
3.3.3.1有手术安全核查与手术风险评估制度与流程。(★)
职能部门对上述工作进行督导、检查、总结、反馈,有改进措施。
3.9.3.1定期分析医疗安全信息,利用信息资源改进医疗安全管理
1.利用信息资源加强管理,实施具体有效的改进措施。对改进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评 估。
职能部门履行监督职责,评价重点病种参照本细则第七章所列的“住院重点疾病”以及 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重点病种
4.5.2.2根据病情,选择适宜的临床检查。
有大型设备检查阳性率的定期分析和评价。
临床检查适宜性有定期分析和评价,有持续改进。
4.5.3.1加强住院诊疗活动质量管理。
2.有院科两级的诊疗质量监督管理,对存在问题及时反馈。持续改进诊疗工作,确保 医疗质量与安全。
职能部门对制度落实情况定期检查,并有分析、反馈和整改措施。
4.6.2.2根据临床诊断、病情评估的结果与术前讨论,制订手术治疗计划或方案。
(★)
职能部门履行监管职责,并有分析、反馈和整改措施。
4.6.3.1在患者手术前履行知情同意。
职能部门履行监管职责,并有分析、反馈和整改措施。
4.6.4.1有重大手术报告审批制度。
医疗安全定期分析制度
医疗安全定期分析制度医疗安全定期分析制度随着社会的不断进展,医疗安全成为越来越受到重视的问题。
医疗安全涉及到医疗机构的安全管理、医疗人员的素养、医疗设施的完善以及病患的知情权利等多个方面。
只有建立起完善的医疗安全管理体系,才能够保护病患的权益,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其中,医疗安全定期分析制度是医疗安全管理体系中的一个紧要构成部分。
一、医疗安全定期分析的概念与意义医疗安全定期分析是指针对医疗机构内可能存在的潜在或实际的安全隐患,通过定期的分析、评估、监测和改进措施等手段,来确保医疗服务的安全性、高效性和牢靠性。
医疗安全定期分析的核心在于适时发觉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把握问题的进展趋势,力求除去潜在不安全因素,提高医疗服务的品质和牢靠性,以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权益。
医疗安全定期分析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有三个重要意义:1、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通过对医疗机构的各项服务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并适时反馈到医疗机构管理部门,以有针对性地实行措施,改善服务质量。
同时,以医疗安全为核心,对各项工作进行全面评估,适时发觉问题,订立改进措施,营造良好的医疗服务氛围,从而全面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2、提高医疗管理效率。
医疗安全定期分析制度有效地促进了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水平提高。
通过定期的数字化数据分析,数据可视化,为医疗机构供给更科学的信息反馈和决策支持。
同时,定期分析和评估医疗管理和医疗安全问题,将有助于管理人员适时了解和把握医疗机构的运营情况,加强管理效率。
3、促进医患关系和谐。
医患冲突是影响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因素,医疗安全定期分析制度能够适时解决医患纠纷并改善医患关系,削减医疗纠纷,推动医患关系的和谐进展。
二、医疗安全定期分析制度的重要内容医疗安全定期分析制度包括医疗安全质量检测、事故调查分析、风险推测评估和安全管理等方面,其重要内容如下:1、医疗安全质量检测。
包括医疗机构各项业务的质量检查和性能评估,包括医生的诊疗技术、医护人员的行为准则、设备的安全性能等方面。
张洪杰-医院安全管理 (1)
存在问题
问题: 1.知情同意格式化--个性化; 2.隐私保护意识不强,设施不足; 3.投诉渠道不 畅,台账不清,无统一管理部门,无 4.统计分类整理、分析、整改? 5.职能部门对上述工作进行督导、检查、总结、反 馈,有改进措施!!
三、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
3.9妥善处理医疗安全(不良)事件 2002年美国医疗机构联合认证委员会(JCAHO)--提出6项患者安全目标。 2007年中国医院协会提出患者安全目标-8项-28条措施 至《患者安全目标(2014-2015)》--第六次发布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定义: 是指临床诊疗活动中以及医院运行过程中,任何可能影响病人的诊疗结果、 增加病人的痛苦和负担并可能引发医疗纠纷或医疗事故,以及影响医疗工作的 正常运行和医务人员人身安全的因素和事件。 中国医院协会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系统”根据级别将医疗不良事 件分为“警告事件”、“不良事件” 、“未造成后果事件”和“隐患事件”四 种情况(级)。
不良事件分级
(一)警告事件:是指患者非预期的死亡,或是非疾病自然进展过 程中造成永久性功能丧失。 (二)不良事件:在疾病医疗过程中是因诊疗活动而非疾病本身造 成的病人机体与功能损害。 (三)未造成后果的事件:虽然发生的错误事实,但未给病人机体 与功能造成任何损害,或有轻微后果而不需任何 处理可完全康复。 (四)隐患事件:由于及时发现错误,未形成事实。
要求与问 题
要求: 1.报告制度与流程; 2.教育和培训;
3.指定部门统一收集、核查、上报; 4.分析、防范措施; 5.网络直报系统及数据库;
6.非惩罚机制--激励机制。 问题— 1.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定义? 2.制度、流程?3.统一收集、核查、上报? 4.归类分析、改进?
四、后勤管理——安全生产
患者安全总结范文(3篇)
患者安全总结范文(3篇)患者安全总结范文(通用3篇)患者安全总结范文篇1为贯彻落实《大同县患者安全目标实施方案》文件精神和按照二级医院评审要求,我科开展了“安全目标”行动工作。
针对《20__年患者十大安全目标》中的要求进行了自查科室内存在的医疗安全隐患,并进行整改,现将20__年自查情况汇总如下:一、确立了在特殊情况下医务人员之间有效沟通的程序、步骤制定了在紧急情况下使用口头医嘱的相关制度与流程。
规定在留观、急诊患者的常规诊疗活动中,应以书面方式下达医嘱。
在实施紧急抢救的情况下,必要时可口头下达临时医嘱,护士应对口头临时医嘱完整重述确认,在执行时双人核查,事后及时补记。
接获非书面的患者“危急值”或其他重要的检查结果时,接获者必须规范、完整、准确地记录患者识别信息、检查结果和检查(验)结果和报告者的信息,复述确认无误后方可提供医师使用。
二、加强特殊药物的管理,提高用药安全医务科已按照相关规定授予医师相应的处方权利,输液操作规范,并且建立了药物不良反应观察、报告、登记制度。
三、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有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与流程,确定“危急值”项目,并根据临床需要和实践总结,更新和完善危急值管理制度、工作流程及项目表。
严格执行“危急值”报告制度与流程,临床科室能够通过网络即时收到危急值报告,并能保障危急值的处置及时、有效。
四、妥善处理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有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报告制度与流程,多种途径便于医务人员报告。
建立有医务人员主动报告的激励机制。
定期分析医疗安全信息,改进医疗安全管理。
五、患者参与医疗安全有医务人员履行患者参与医疗安全活动措施。
主动邀请患者参与医疗安全活动。
六、严格执行患者知情同意及签字制度。
医师在患者进行有创检查、特殊治疗之前严格执行了查对制度及谈话制度鹆酥情同意书,医师与患者或患者家属做到了有效沟通,取得了患者及家属的理解和信任为患者实施正确的治疗和操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七、严格执行了手卫生规范落实了医院感染控制的基本要求。
三级综合医院评审与医务科有关的制度、流程、措施、规范
【C】 1.根据《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试行)》,遵循循证医学原则,结合本院实际筛选病种,制定本院临床路径实施方案。
2.根据卫生部发布的单病种质量指标,结合本院实际,制定实施方案。
3.医院有诊疗指南、操作规范以及相关质量管理方案。
【A】 2.心肌梗死、心衰、脑梗死、肺炎、髋、膝关节置换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实行单病种规范管理,有完整的管理资料。
【C】 1.对医疗服务流程中存在的问题有系统调研。
2.对影响医院平均住院日的瓶颈问题有系统调研。
3.有根据调研结果采取缩短患者诊疗等候时间和住院天数的措施。
【C】 1.支援下级医院工作纳入院长目标责任制管理,有计划和具体实施方案。
【C】 1.对政府指令的社区、农村人材培养任务,有相关制度和具体措施予以保障2.有每年为社区、农村培养人材项目的实施计划,并组织实施【C】 1.有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绿色通道”有效衔接的工作流程。
2.有急诊与住院联贯的医疗服务标准与流程。
3.医院急诊护士与“120”急救人员、病房间有严格的交接制度、规范患者转接及工作记录。
【B】 1.有多部门、多科室的协调机制,保障多发伤、复合伤、疑难病例的抢救治疗。
2.有“绿色通道”病情分级和危(wei)险重症优先的诊治的相关规定,保证急诊手术流程畅通,并有妥善处理如下患者的工作流程:(1)特殊人群:“三无”人员、可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隔离者。
(2)特殊病种:严重创伤和急性冠脉综合征及脑血管意外等。
(3)群体性(3 人以上)伤、病、中毒等情况。
【C】在国家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框架内,医院建立与实施双向转诊制度与相关服务流程,有完整的相关资料。
【A】转诊单位间有定期的联席会制度,加强协作,共同改进双向转诊工作。
【B】 1.有主管职能部门负责应急管理工作,相关人员熟悉应急预案以及医院的执行流程负责医院应急管理工作。
【C】 5.医院总值班有应急管理的明确职责和流程。
【B】 1.有院内、外和院内各部门、各科室间的协调机制,有明确的协调部门和协调人。
三甲评审选择简答题
1、下列那项不属于建立精神药物中毒、严重暴力攻击和自杀自伤等重点病种的急诊服务流程与操作规范,“绿色通道”畅通,需紧急抢救的危重患者可先抢救后付费,保障患者获得连贯医疗服务C级条款的内容( C )A、建立精神药物中毒、严重暴力攻击和自杀自伤等重点病种的急诊服务流程。
B、有重点病种患者紧急会诊和优先入院抢救的相关规定C、有重点病种急诊抢救登记、总结、分析、反馈及持续改进措施D、急诊医务人员熟悉重点病种急诊抢救流程和操作规范E、绿色通道畅通,急危重症患者实行“先抢救、后付费”2、重点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患者身份的标识,除外( C )A、老年、急重症、门急诊、无名者B、儿童C、心理咨询者D、镇静药物过量期间患者以及意识不清、抢救、输血者E、不同语种语言交流障碍的患者等3、下列不属于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安全核查与治疗风险评估制度与流程C级条款内容( B )A、有每次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安全核查与治疗风险评估制度与流程B、治疗核查和风险评估执行率100%C、第一次治疗前依次核对患者身份(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知情同意情况、麻醉安全检查、静脉通道建立情况、患者过敏史、禁食要求、各项疗前检查资料及影像学资料等内容;此后的治疗前按要求做好相应的核对工作D、开展治疗风险评估,并且做好预警准备工作。
E、治疗中各项内容记录正确和完整。
4、对患者进行风险评估,主动向高危患者及家属告知的风险不包括( E )A、跌倒、坠床B、噎食、窒息C、自杀、暴力攻击D、擅自离院E、让患者自己保管药品5、不属于对高浓度电解质、易混淆(听似、看似)的药品有严格的贮存要求,并严格执行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放射性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及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等特殊管理药品的使用与管理规章制度(3.5.1.1)的是( C )A、严格执行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放射性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及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等特殊药品的使用管理制度。
B、有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放射性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及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等特殊药品的存放区域、标识和贮存方法的相关规定。
应用PDCA提高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上报率
应用PDCA提高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上报率为提高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上报率,应用PDCA循环。
在全球范围内,患者安全问题存在于不同程度的国家中。
为建立安全医疗体系,WHO建议建立不以惩罚为手段的不良事件报告系统。
医疗差错和不良事件报告系统能够促进医疗质量和病人安全。
因此,建立不良事件报告系统对提高不良事件报告率以及控制不良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1年版)》提出,要“有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制度与流程”,并建立有医务人员主动报告的激励机制,同时对上报的流程和数量均提出了要求。
为了鼓励全院医护人员及时、主动上报影响患者安全的事故或已发生的不良事件,管理人员及时分析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最大限度地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达到持续改进,保障患者的安全,我院于2016年7月,新制定了非惩罚性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上报制度和流程。
指定部门统一收集、分类负责、核查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并建立不良事件上报信息系统,通过培训、实施及持续改进,建立较为完善的信息化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上报及处理体系,并在全院推广使用。
现况分析(P阶段):1、我院从2008年8月下发了《医务人员主动报告不良事件制度》。
然而,医院及科室没有执行到位,一方面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无指定部门统一进行收集、核查医疗安全不良事件。
另一方面存在多职能部门管理造成管而不全。
例如,发生重大医疗事故多由医务科负责,护理不良事件多由护理部负责,院内感染事件由院感办负责,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由药学部负责。
此外,医技后勤部门的工作人员对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认识不同导致管理上的存在不重视及漏报的现象。
从整体看,医院缺乏对全院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总体分析,造成信息得不到共享,不利于医疗质量持续改进。
2、在2016年10月份之前,全院使用纸质上报。
这种方式存在填报工作量大,流程繁琐,上报数量欠真实,数据统计不准确的现象。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需要应用PDCA循环提高危急值记录的及时率。
医疗美容机构评价标准实施细则——诊所标准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评价
(一)确立查对制度,识别患者身份
1.对就诊患者施行唯一标识(身份证号码、病历号等)管理。
6CBA
【C】
1.对门诊就诊和住院患者的身份标识有制度规定,且能实施。
1.查阅患者身份标示有关制度,并实地考察执行情况。
【B】符合“C”,并
1.对就诊患者住院病历施行唯一标识管理,如使用身份证号码或病历号等。
3.有手术安全核查与手术风险评估制度与流程。
11CBA
【C】
1.有手术安全核查与手术风险评估制度与流程。
2.实施“三步安全核查”,并正确记录。
第一步:麻醉实施前:二方或三方按《手术安全核查表》依次核对患者身份(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手术方式、知情同意情况、手术部位与标识、麻 醉安全检查、皮肤是否完整、术野皮肤准备、静脉通道建立情况、患者过敏史、抗菌药物皮试结果、术前备血情况、假体、体内植入物、影像学资料等内容。
5.正确执行核对程序≥90%。
1.抽查处方、医嘱各5份。
【B】符合“C”,并
1.建立药品安全性监测制度,发现严重、群发不良事件应与时报告并记录。
2.临床药师为医护人员、患者提供合理用药的知识,做好药物信息与药物不良反应的咨询服务。
3.职能部门对上述工作进行督导、检查、总结、反馈,有改进措施。
1.查看药品监测系统。
2.抽查1名医务人员。
【B】符合“C”,并1.来自能部门对上述工作进行督导、检查、总结、反馈,有改进措施。
1.设立合理用药监测系统。
2.有检查记录和查看整改情况。
【A】符合“B”,并
1.执行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放射性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与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等特殊药品的存放区域、标识和贮存方法相关规定,符合率100%。
医疗质量安全管理持续改进措施
1.人力资源保障
(1)设立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专职人员,负责日常监督与管理工作;
(2)加强医务人员培训,提高医疗质量安全管理能力;
(3)鼓励医务人员参与医疗质量安全管理改进工作,发挥团队力量。
2.物资与经费保障
(1)合理配置医疗设备,保障医疗服务需求;
(2)设立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专项经费,确保改进措施得以实施;
(3)加强对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投入,提升信息化水平。
八、宣传与教育
1.加强内部宣传,提高全体员工对医疗质量安全管理改进工作的认识;
2.定期组织专题讲座,分享医疗质量安全管理经验;
3.通过多种渠道,向患者及家属普及医疗安全知识,提高其安全防范意识。
九、风险管理
1.识别风险
(1)通过不良事件上报、患者投诉、日常监督等途径,全面识别医疗质量安全风险;
(1)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提高医务人员业务水平;
(2)开展规范化操作培训,降低医疗差错发生率;
(3)定期组织考核,确保培训效果。
4.提高患者安全管理水平
(1)加强患者身份识别,防止差错事故;
(2)落实患者安全风险评估,制定个性化防范措施;
(3)加强患者及家属健康教育,提高安全意识。
5.推进医疗信息化建设
(3)对医疗质量安全事件的责任人进行严肃问责,形成有效震慑。
2.加强内部审计
(1)定期对医疗质量安全管理情况进行内部审计,查找潜在问题和不足;
(2)根据审计结果,制定整改措施,并跟踪整改效果;
(3)强化对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关键环节的审计,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十四、法律与合规
1.严格遵守法律法规
(1)加强医疗质量安全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提高全体员工的法律意识;
患者安全管理考核表(科室版)
7.高危患者入院时跌倒、坠床的风险评估率≥90%.未达要求扣2分。
8.有坠床、跌倒的质量监控指标数据收集和分析。未达要求扣2分。
执行压疮风险评估与报告制度,执行压疮诊疗及护理规范.
1.执行压疮风险评估与报告制度、工作流程。未达要求扣2分。
2.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式,如姓名、年龄、出生年月、年龄、病历号、床号等(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未达要求扣4分。
3。在任何环境和任何地点下都必须持续地履行查对制度,识别“患者身份".未达要求扣4分。
4.相关人员熟悉上述制度和流程并履行相应职责。未达要求扣2分。
5。科室对本科执行查对制度有监管.未达要求扣2分。
紧急情况下按相关制度与流程下达口头医嘱
1。只有在紧急抢救情况下按相关制度与流程使用口头医嘱。未达要求扣4分。
2。医师下达的口头医嘱,执行者需复述确认,双人核查后方可执行。未达要求扣2分。
3.下达口头医嘱应及时补记.未达要求扣2分。
4。在任何环境和任何地点都必须持续地履行“只有在紧急抢救情况下方可使用口头临时医嘱”.未达要求扣4分。
1。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按规定报告,多种途经便于医务人员报告。未达要求扣2分.
2.对员工进行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的教育和培训,医护人员对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的知晓率≥95%.未达要求扣2分。
3。改进安全(不良)事件报告系统的敏感性,有效降低漏报率.未达要求扣2分.
患者安全管理考核表(科室版)
科室:检查日期:年月日第6页
2.对急诊抢救室和留观的患者、住院、有创诊疗、输液以及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等患者推广使用“腕带”识别患者身份。未达要求扣2分.
评审细则
2.护理人员掌握操作规范。
材料目录:
1、《压疮风险评估、报告与管理办法》
2、《压疮危险评估表》和《皮肤压疮预防措施实施表》
【B】符合“C”,并
职能部门有督促、检查、总结、反馈,有改进措施。
材料目录:
1、督导记录
2、《护理压疮记录单》
3、《皮肤压疮预报评估表》《皮肤压疮预防措施实施表》
【A】符合“B”,并
落实预防压疮措施,无非预期压疮事件发生。
材料目录:
1、住院患者压疮发生率及严重程度
4、护理不良事件明细(压疮)
九、
评审标准
评审要点
3.9.1有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制度与可执行的工作流程,并让医务人员充分了解。(★重点)
3.9.1.1
有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制度与工作流程。(★重点)
材料目录:
1、《压疮风险评估、报告与管理办法》
2、《不良汇报告预处理流程》
3、《压疮诊疗与护理规范》
【B】符合“C”,并
1.职能部门有督促、检查、总结、反馈,有改进措施。
2.对发生压疮案例有分析及改进措施。
材料目录:
1、《压疮上报、督导记录表》
2、《护理不良事件报告表》
【A】符合“B”,并
1.持续改进有成效。
4、持续改进案例:降低跌倒/坠床发生率
八、防范与减少患者压疮发生
评审标准
评审要点
3.8.1有压疮风险评估与报告制度,有压疮诊疗及护理规范。
3.8.1.1
有压疮风险评估与报告制度,有压疮诊疗及护理规范。
1.有压疮风险评估与报告制度、工作流程。
2.有压疮诊疗与护理规范。
3.高危患者入院时压疮的风险评估率≥90%。
医疗安全定期分析制度
医疗安全定期分析制度一、背景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医疗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医疗安全成为了医疗机构和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
为了确保医疗过程中的安全性,医疗机构需要建立健全的医疗安全管理制度。
医疗安全定期分析制度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目的医疗安全定期分析制度的目的是全面评估医疗机构当前的安全状况,发现潜在的风险和隐患,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以确保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
三、内容医疗安全定期分析制度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定期收集医疗安全数据医疗机构应定期收集各类医疗安全数据,包括医疗差错数据、不良事件报告、医疗纠纷案例等。
这些数据可以通过医疗记录系统、患者投诉反馈系统等渠道进行收集。
2. 分析医疗安全数据收集到的医疗安全数据需要进行系统分析,识别出存在的问题和风险点。
分析过程可以涵盖统计分析、趋势分析等多个层面,以找出异常情况和关键影响因素。
3. 制定改进措施根据对医疗安全数据的分析和评估结果,医疗机构需要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
这些措施可以包括制定或修订相关的医疗安全管理政策、加强医护人员培训、改进医疗设备的维护保养等。
4. 实施改进措施医疗机构应落实制定的改进措施,并对其实施情况进行监测。
医疗安全改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地跟进和调整。
5. 定期评估医疗安全管理效果医疗机构应定期评估医疗安全管理的效果,检查改进措施的落实情况,以及医疗安全指标的改善程度。
评估结果将用于指导后续的医疗安全管理工作。
四、实施步骤以下是医疗安全定期分析制度的实施步骤:1. 制定工作计划医疗机构应制定医疗安全定期分析的工作计划,明确工作目标、时间节点和责任人员。
2. 收集医疗安全数据根据工作计划,医疗机构应定期收集各类医疗安全数据,并建立相应的数据管理系统。
3. 分析医疗安全数据将收集到的医疗安全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和风险点,并进行深入分析。
4. 制定改进措施根据对医疗安全数据的分析和评估结果,医疗机构应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