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教育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本信息

课题高中人教版必修一第二单元《归园田居》

作者及

工作单位

教材分析

1、《归园田居》是人教版高中必修一第二单元《诗三首》中的篇目,属于必读课。本单元收录了很多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基本上向学生介绍了诗歌的发展历程和阶段。

2、2、通过本单元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古典诗歌,理解诗人在嘈杂的社会环境中回归清新自然的闲适之情。通过《归园田居》的学习,使学生对山水田园诗有初步的了解,感受田园生活的喜人情趣和作者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

学情分析

3、《归园田居》是一首学生较为容易理解的诗歌,对于高一学生的学生来说,他们具备一定的诗歌感受能力,但缺乏系统的诗歌鉴赏常识,所以高一诗歌教学不能像高二高三那样规范系统,必须根据高一学生的特点确立教学目标。

4、就教学效果来说,这个教学目标的设立还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它对于学生今后规范地鉴赏诗歌架起了一座桥梁。根据诗歌本身的特点和高一学生的实际,我在上课时紧扣一个“归”字展开,如为何归、从何归、归向何、归去何,从“归”来鉴赏诗人的情感,体会他的精神追求,《归园田居》上课时间为一课时,主要训练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探究能力,中间穿插知识回顾和对诗歌的反复朗读。

5、在上课的过程中,基本能按照自己预设的教学思路进行讲授,知识回顾、朗读、讨论等环节都能较好地进行,让学生对陶渊明的性格、诗歌风格等都有了一定的了解,然后让他们就“陶渊明的归隐”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思考能力。

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

2、领悟诗歌的真实情感,体会诗人的人格魅力。

3、积累重要的文言字词,把握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

2、领悟的意境美、语言美、图画美。

教学难点:

1、体会诗人的人格魅力。

2、领悟诗歌的意境美。

教学过程

一、导语:我们看过“农夫山泉”的广告,“农夫山泉有点甜”,现在我把它稍微修改动一下“农夫、菊花、有点酒”我想用它来说明生活在东晋时期著名诗人陶渊明的生活理想与情趣。有人说他是以为荷锄自娱的耕者,有人说他是以为淡泊名利的隐士,有人说他是以为品酒吟诗的文人,现在我们称他为“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1600多年前,陶渊明为我们构想了一个景美、人美、生活美的“桃源社会”,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归园田居》又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优美的田园风俗画。

二、知人论世

陶渊明不用多说,可以说是大家的老朋友了,这里有关于他的四个关键词“1.田园诗人2.隐逸诗人3.靖节先生4.五柳先生”。我想请同学来说一下对这四个关键词的理解。1.田园诗人是说陶渊明开创田园诗一体,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2.隐逸诗人是他41岁辞官回乡3.靖节先生是他的谥号,更具体的说是私谥,死后由朋友私下起的,并非朝廷颁布,故称 4.五柳先生是他的号,《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说明此号的来历是住宅旁边的五棵柳树。为啥以树为号?以树为号,也能体现他这种淡泊天然。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朝代)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传说他性嗜酒,饮必醉。朋友来访,无论贵贱,只要家中有酒,必与同饮。他先醉,便对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陶渊明在中国的文学史乃至文化史上都是一个非常独特的人物,因为他的一生平淡无奇,他不但没有什么卓著的功业方面的建树,而且没有激动人心的复杂的人生经历,陶渊明的作品留下来的也只有120多首诗歌,数量不多而且这些作品也没有奇情壮志,所以在当时并没有引起文坛的注意,但就这样度过了平淡的一生的一位穷苦读书人,在他身后,他的名声,他的低位,却与日俱增,最后成为受到中国历代的后人,尤其是士人无比敬仰的一个文化伟人,宋代的苏东坡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天才,但苏东坡对陶渊明是非常崇拜的,他甚至认为连李白和杜甫,都比不上陶渊明,所以他无比敬仰的说晚年要想学习陶渊明,但是学不到,他说“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就是非常想学陶渊明那样的生活态度,南宋的辛稼轩,是叱咤风云的英雄,但是他对陶渊明非常的敬仰,他评价陶渊明说,“须信此文未死,到如今凌然生气”,就是这样的人他是不死的,他永远栩栩如生的,生活在人们的心中,到了清代的龚自珍,他甚至说“原名酷似卧龙豪,万古浔阳松菊高”。就是陶渊明的这个豪气,跟诸葛卧龙是一样的,陶渊明家乡浔阳一带的普通植物,松树啊,菊花啊,都成为一种高尚气节的象征。

陶渊明厌恶了官场生活,41岁辞官归隐田园,那么田园我们知道是生长粮食庄家的地方,

但同样也是生长诗意的地方,透过陶渊明长的如同麦子般整齐的诗行我们仿佛寻找到了当今都市钢筋丛林中久违的花红柳绿。清风流水、蝉鸣蛙唱,那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再次走进他的归园田居,去感受都市喧嚣之后的心灵皈依。

三、齐读全文,感受情感

问学生觉得自己读的怎么样,学生说很多,让学生明确真正的朗读过程就是认知、思考的过程,要进入角色朗读中,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诗歌的魅力,做到和诗歌进行心与心的对话交流。那这次你看下屏幕上标红的字,出声的读一读有什么样的特点。明确是押韵,押韵是诗词歌赋中,某些句子的末一字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音调和谐优美,押韵是增强诗歌音乐性的重要手段。你在自己自由读,和文本对话,并且读的美,让自己享受也让听得人享受。

四、进入文本

这首诗叫《归园田居》,如果要是我现在还能见到陶渊明,我不知道你们最想问他的问题是什么,但是我最想问的是“渊明兄啊,你放着好好的澎湖县长不当,为什么要跑去种地啊?”你们说的答案都不算,因为你们都不是陶渊明,你用陶渊明的自己话回答我。

师:答案在哪几句?

生2:前8句。

师:对,这就是这首诗的第一层。他怎么回答的?现在,假设你就是陶渊明,请依据第一层的内容,用自己的话来回答我的提问。请写出来。

生3:我从就小喜欢过田园生活,没有迎合世俗的本性。不幸的是,误落官场,过了十三年痛苦的生活。这些年,我就像那笼中的鸟儿,日夜怀念那无边无际的林野,又像池塘中的鱼儿,无时无刻不在遥思那深广的水渊。我现在回到家园,亲自耕种,真是其乐无穷啊。

师问:这些话可以归纳为——?

生4:归田之志。(板书)

师:紧接着是写景的部分,从哪里到哪里?

生6:从“方宅十余亩”,到“草屋八九间”。

师:对,这是第二层。请大家思考:这八句顺序怎样?你能体会出蕴含在文字中的情感吗?生7:第二层由近及远着力描绘了田园风光:“方宅”以下四句,以简淡的笔墨,勾画出自己居所的朴素美好;“暧暧”以下四句,视线转向远处,使整个画面显出悠邈、虚淡、静穆、平和的韵味。总结为“田园白描”

生10:可以想象出那里住着一些生活古朴,和平安乐,怡然自得的人。

师:谁能用《桃花源记》中相关语句来描绘一下?

生1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往来种作,黄发垂髫,怡然自乐。

3.讨论:这样的田园生活你喜欢吗?为什么?

老师: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张”是拉开弓,现代生活是“张”,古代生活是“弛”,陶渊明显然对这种生活很喜欢。久居都市的人,可能出于尝鲜,偶尔在此小憩,但大多不会长住于此。久居乡村的人,或因缺乏审美情趣,或因陷于审美疲劳,也可能厌倦这种生活。

陶渊明为何把这田园描写得如此细腻生动?只能到他的内心世界中去寻找——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到刘宋的那个时代里面,那样一个时代里面,陶渊明这个人物跟当时的整个社会是格格不入的,尤其是跟当时的士族社会,就是读书人做官的人,这个阶层的整个状态,当整个社会都争先恐后的趋附权势和财富时,陶渊明却以清高,狷介的品格鹤立鸡群,当时晋朝的时候门阀制度根深蒂固,当时决定人们社会地位的,既不是德行也不是才能,而是门第。当时东晋偏暗江南,统治集团为了维护贵族和士大夫的利益任人唯亲。布衣百姓不得重用。大贤之处下,不贤处上,政治黑暗,这时候陶潜的这种清淡田园牧歌其实就是自己”出世“态度的体现,平淡“田园”因充满真挚“情感”,便有了盎然“诗意”,就显得尤其特殊。想同时代的名人有王羲之,写的文章多是有关书法的作品;顾恺之多写一些有关绘画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