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近代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眼中的近代史
李鸿章
目录
– – – – – – – – 李氏家族 入仕之前 结交恩师 湘军幕僚 组建淮军 镇压天国 洋务运动 外交事件
– – – – – – – – – – 洋务重臣 建设海军 甲午战争 不履日地 李氏故居 东南互保 最后谢幕 身后哀荣 李公趣事 后世评价
李鸿章
• 李鸿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世 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桐, 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 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作为淮军创始 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 晚清重臣,他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 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日本首相伊藤博文 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 强一争长短之人。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结交恩师
• 。就科举正途而言,出身徽商又为苏州世 家的主考官潘世恩,以及作为李鸿章太老 师的翁心存(孙锵鸣之师),在青年李鸿 章任翰林院编修时,对其经世致用世界观 的形成,均有一定的启迪;而以潘、翁为 领袖的苏南豪绅,对李鸿章后来组建淮军 迅速崛起于江苏,也予以极大的支持
结交恩师
• 令李鸿章庆幸的是,他在初次会试落榜后的“乙 丙之际”(即1845~1846年),即以“年家子” 身份投帖拜在湖南大儒曾国藩门下,学习经世之 学,奠定了一生事业和思想的基础。李鸿章不仅 与曾国藩“朝夕过从,讲求义理之学”,还受命 按新的治学宗旨编校《经史百家杂钞》,所以曾 国藩一再称其“才可大用”,并把他和门下同时 中进士的郭嵩焘、陈鼐、帅远铎等一起,称为 “丁未四君子”。太平军起,曾、李各自回乡办 理团练,曾氏又将自己编练湘军的心得谆谆信告 李鸿章,足见期望之殷。
甲午战争
• 光绪十年(1884年),朝鲜爆发“甲申事 变”,对朝鲜时存觊觎之心的日本,乘机 出兵。1885年,李鸿章和伊藤博文订立了 《中日天津会议专条》,规定朝鲜若有重 大事变,中日双方出兵需要事先知照。为 甲午战争爆发结下祸胎。
甲午战争
• 光绪二十年(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 朝鲜政府请求中国出兵帮助镇压,李鸿章过于听 信驻朝专员袁世凯的报告,认为日本“必无他 意”,遂派直隶提督叶志超和太原镇总兵聂士成 率军1500人赴朝。不料,日本此后立即向朝鲜派 兵,在朝日军增至8000余人,事态趋于严重。李 鸿章为设法避免战争,曾通过英、俄两国出面斡 旋,但为日本拒绝。无奈下,只得增派军队入朝, 和日本相抗衡。六月二十三日(公历7月25日), 日本军舰在丰岛发动突然袭击,击沉中国运兵船 “高升”号,甲午战争爆发。
李氏家族
• 父亲 • 李文安:和曾国藩同年状元,刑部司 法官。 • 李鸿章在兄弟中排行第二,大哥李瀚章 (1821年-1899年),后来也官至总督; 三弟李鹤章、四弟李蕴章、五弟李凤章、 六弟李昭庆(1835年-1873年),后来也 都非富即贵。 • 外孙女:张爱玲
入仕之前
• 李文安在科举入仕前,长期在家乡以课馆为业。 • 李鸿章六岁就进入家馆棣华书屋学习。他少 年聪慧,先后拜堂伯李仿仙和合肥名士徐子苓为 师,攻读经史,打下扎实的学问功底。 •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李鸿章在庐州府学被 选为优贡。时任京官的父亲望子成龙,函催鸿章 入北京,准备来年顺天府的乡试。
湘军幕僚
• 咸丰三年(1853年),吕贤基以李鸿章 籍隶安徽,熟悉乡情,奏请随营帮办一切, 遂受命回籍办团练。多次领兵与太平军作 战。 • 咸丰八年(1858年)冬,李鸿章入曾国藩 幕府襄办营务,负责起草文书 • 咸丰十年(1860年),李鸿章统带淮扬 水师。湘军占领安庆后,被曾国藩奏荐 “才可大用”,命回合肥一带募勇。
洋务重臣
• 李鸿章军功显赫, 历任江苏巡抚、湖广总 督,终于在1870年继曾国藩出任直隶总督, 后又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 筹办洋务,成为同治、光绪两朝的地方重 臣。因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手握兵权, 统领一方,有人甚至称其“坐镇北洋,遥 执朝政”。
洋务重臣
• 创办近代企业需要的不仅仅是财力,更重要的是 思想和观念的更新。李鸿章曾写有一份描绘蒸汽 动力运转的奏折,无异于100年前的一篇科普文 章: • 镟木、打眼、绞镙旋、铸弹诸机器,皆绾于 汽炉,中盛水而下炽炭,水沸气满,开窍由铜喉 达入气筒,筒中络一铁柱,随气升降俯仰,拔动 铁轮,轮绾皮带,系绕轴心,彼此连缀,轮转则 带旋,带旋则机动,仅资人力以发纵,不靠人力 之运动。
甲午战争
• 八月十六日(公历9月15日),驻朝陆军在 平壤与日军激战数昼夜后溃败,总兵左宝 贵战死,统帅叶志超等逃回国内。八月十 八日(公历9月17日),北洋舰队与日本海 军主力在黄海大东沟附近海域遭遇,丁汝昌 执行李鸿章“保船制敌”的方针,但北洋 海军在弹药不足,在此情况下与日本舰队 进行了一场长达5个小时的海上会战,结果 极大地影响了战斗力的发挥,也加重了损 失的程度”。
外交事件
• 在与日本交涉的前后,李鸿章还分别于同 治十三年(1874年)与秘鲁签订了《中秘 通商条约》;光绪二年(1876年)与英国 签订了《中英烟台条约》。 • 光绪九年(1883年),中法战争在越南境 内初起,清廷命李鸿章统筹边防战事。李 鸿章则认为“各省海防兵单饷匮,水师又 未练成,未可与欧洲强国轻言战事”。
外交事件
• 李鸿章在光绪十年(1884年)四月十七日 与法国代表福禄诺签订了《李福协定》, 五月,随着法军进攻谅山,协议又被撕毁, 直至清军在广西和台湾战场分别取得胜利 后,李鸿章才最终与法国代表巴德诺签订 了《中法会订越南条约》,结束了战争。 法国取得了对越南的“保护权”,中越边 境对法国开放等特权。因此,时称“法国 不胜而胜,中国不败而败”。1895年,李 鸿章在日本马关签订了《马关条约》
组建淮军
• 李鸿章首先通过张树声招募了合肥西乡三 山诸部团练。接着,又通过前 • 来安庆拜访的庐江进士刘秉璋与驻扎三河 的庐江团练头目潘鼎新、吴长庆建立联系 • 同治元年(1862年)二月,曾国藩在李鸿 章陪同下,检阅已到达安庆集结的淮军各 营,淮军正式宣告建军。
镇压天国
• 李鸿章牢记恩师的教诲“以练兵学战为性命根本, 吏治洋务皆置后图”。而由上海官绅组建的“中 外会防局”,一心指望外国雇佣军抵御太平军, 对洋人百般献媚,他们和外国军队对淮军不以为 然,“皆笑指为丐”。面对这种情况,李鸿章激 励将士说“军贵能战,待吾破敌慑之”。不久, 淮军果然于当年下半年独立进行了虹桥、北新泾 和四江口三次恶战,李鸿章亲临前线指挥,成功 守住了上海,顿时令中外人士对淮军刮目相看。
• 同治五年 ,李鸿章于十一月二十三日抵达 徐州时,捻军已一分为二,赖文光、任柱 等率东捻军仍留在中原作战,张宗禹、邱 远才等则率捻军入陕西。李鸿章首先决定 倾全力对付东捻军。他虽然仍坚持采用 “以静制动”的战略方针,镇压人民起义 使社会矛盾尖锐
洋务运动
• 同治四年,李鸿章在署理两江总督任上,鉴于原 设三局设备不全,在曾国藩支持下,收购了上海 虹口美商旗记铁厂,与韩殿甲、丁日昌的两局合 并,扩建为江南制造局。 • 同治九年,调任直隶总督,接管原由崇厚创办的 天津机器局,并扩大生产规模。于是,中国近代 早期的四大军工企业中,李鸿章一人就创办了三 个,已如他自己所言“练兵以制器为先”。
入仕之前
•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第一次科考 落榜,住京曾国藩宅邸受曾补习教导;道 光二十七年(1847年),二十四岁的李鸿 章考中进士,选入翰林院任庶吉士。同时, 受业曾国藩门下,讲求经世之学。三年后 翰林院散馆,获留馆任翰林院编修之职
结交恩师
赴京途中,曾写下脍炙人口的《入都》诗十 首,为世所传诵。有“一万年来谁著史, 三千里外欲封侯”一句。他以诗言志,有 “遍交海内知名士,去访京师有道人”之 宏愿。入京后,他在时任刑部郎中的父亲 引领下,遍访了吕贤基、王茂荫、赵畇等 安徽籍京官,得到他们的器重和赏识
建设海军
• 中法战争后,鉴于福建船政水师几乎全军 覆没,清政府决定“大治水师”,于光绪 十一年(1885年)成立海军衙门,醇亲王 总理海军事务,李鸿章为会办。利用这个 机会,北洋水师建设成军。 • 成军后的北洋海军,拥有舰艇25艘,官兵4 千余人,在当时是亚洲最强大的海上力量。
建设海军
• 成军后 ,李鸿章加紧旅顺、大沽、威海等 海军基地的建设,以加强海防。但是,清 廷文恬武嬉,内耗众生,户部迭次以经费 支绌为借口,要求停止添船购炮,自此, 北洋海军的建设陷于停顿、倒退的困境。
建设海军
• 客观上讲,无论是日吞琉球,还是法占越 南,李鸿章都深切意识到,列强的威胁来 自海上。因此,从七十年代起,他就开始 提出“海防论”,积极倡议建立近代化的 海军。 • 同治十三年(1874年),李鸿章在海防大 筹议中上奏,系统提出以定购铁甲舰、组 建北、东、南三洋舰队的设想,并辅以沿 海陆防,形成了中国近代海防战略。
洋务重臣
• 由于李鸿章的主持和参与,洋务派创办了 中国近代第一条铁路、第一座钢铁厂、第 一座机器制造厂、第一所近代化军校、第 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等。有曾国藩和李鸿 章共同创造的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创办 的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不但促进 了没落王朝的工业化,而且为在财政上捉 襟见肘的政府提供了大量稳定的资金
洋务重臣
• 李鸿章始终没有逃脱时代对思维的束缚, 李鸿章所建企业皆为官督商办体制,企业 初建之时官府没有实力独立创办,便与民 资合作。待企业步入正轨,官府便想法设 法排斥民资,形成官府独霸企业。由于连 年战乱政府不断从企业中抽离资金、强加 冗员,长期的政策保护又使企业暮气沉沉。 这些重病缠身的企业随着外国势力的入侵 和民资本的崛起难逃悲剧命运。
湘军幕僚
• 同治二年(1863年)和三年(1864年), 李鸿章率淮军攻陷苏州、常州等地,和湘 军一起基本剿灭太平天国。接着李鸿章又 镇压了捻军,因功加封为协办大学士,且 保住了即将崩溃的清王朝,因此被誉为 “中兴名臣”。
组建淮军
• 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二破江南大 营后,清政府在整个长江下游地区已失去 最后一支经制军主力。曾国藩最初属意派 曾国荃领兵东援,但曾国荃一心要攻下天 京,建立首功,而不愿往。随后,曾国藩 又函请湘军宿将陈士杰出山,但陈亦以 “母老”力辞,曾国藩最后转商于李鸿章, 李欣然应命,于是开始了淮军的招募与组 建。
外交事件
• 面对清廷内部封建顽固派的重重阻挠,李 鸿章曾雄辩地提出“处今日喜谈洋务乃圣 之时”。他认为在追求自强的过程中,必 须坚持“外须和戎,内须变法”的洋务总 纲,也就是在列强环伺,外侮日甚的环境 中,尽最大可能利用“以夷制夷”的外交 手段,为中国的洋务——自强建设赢得尽 可能多的和平时间。为此,他一生以外来自百度文库 能手自负,处理过许多重大的对外交涉。
洋务运动
• 19世纪70年代出任直隶总督后,责任愈 巨,视野愈阔,综观世界各国的发展,李 鸿章痛感中国之积弱不振,原因在于“患 贫”,得出“富强相因”,“必先富而后 能强”的认识,将洋务运动的重点转向 “求富”。 • 同治十一年底,他首创中国近代最大的民 用企业——轮船招商局。
洋务运动
• 在整个七八十年代,李鸿章先后创办了河北磁州 煤铁矿、江西兴国煤矿、湖北广济煤矿、开平矿 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山东峄县煤矿、天津电 报总局、唐胥铁路、上海电报总局、津沽铁路、 漠河金矿、热河四道沟铜矿及三山铅银矿、上海 华盛纺织总厂等一系列民用企业,涉及矿业、铁 路、纺织、电信等各行各业。在经营方针上,也 逐渐由官督商办转向官商合办,从客观上促进了 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中国近代化开始的标志
镇压天国
• 治元年(1862年)十一月十八日,常熟太 平军守将骆国忠投降。李鸿章乘机率淮军 发起收复苏、常的战役。 • 同治四年(1865年)四月二十四日,剿捻 统帅僧格林沁全军覆没于山东菏泽。清廷 即任命曾国藩为钦差大臣,北上督师剿捻, 以李鸿章署理两江总督,负责调兵、筹饷 等后勤事宜。
镇压天国
外交事件
• 同治十年(1871年)七月二十九日,在办 理完天津教案后不久,李鸿章代表中国与 日本签订了《中日修好条规》,这是一个 双方平等互惠的条约,但李鸿章从签约过 程日本人的姿态中,看出日本“日后必为 中国肘腋之患”。果然,十三年(1874 年),日本出兵侵台 。此事最后虽以签订 《中日台事条约》而暂时平息,但后来日 本还是于光绪五年(1879年)乘隙吞并了 琉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