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导学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导学案 新人教版

第17课明朝的灭亡【学习目标】1、了解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的概况。
2、掌握李自成起义和明朝灭亡的史实。
3、掌握满洲兴起和清朝建立的情况。
4、认识明末农民起义推翻明朝的腐朽统治,是历史的进步。
学习重点:明末的腐败政治;李自成推翻明朝;满洲的兴起。
学习难点:正确理解李自成起义军提出的“均田免赋”的口号。
【自主学习】一、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1.政治腐败的表现:皇帝多是,疏于朝政;皇室内部钩心斗角,纷争不已,大臣们,争权夺利。
2.社会动荡: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
皇室贵族、宦官、官僚、地主等疯狂,肆意侵占民田,致使大量农民。
二、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1.原因:明朝末年,________越发严重,深重,朝廷不断,民众不堪重负,怨声载道,____________异常尖锐。
广大农民纷纷,在各支农民起义军中, 领导的队伍发展迅速,成为起义的主力军。
2.起义过程(1) 率领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以后,提出“____________”的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
(2)李自成规定了严明的军纪,所到之处,秋毫无犯,还向贫苦民众发放钱粮。
(3)起义军,纵横于河南、湖广等10余省。
(4)1643年,李自成率军攻入________,建立政权,国号________。
3.结果:________年4月,李自成攻占__________,明朝末帝自缢。
被农民起义推翻。
三、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1.满洲兴起:明朝后期,我国东北地区的不断发展壮大。
2.清朝的建立:1616年,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史称后金。
1635年,改族名为满洲;次年改国号为。
3.清兵入关:明朝灭亡后,驻守山海关的明军将领降清,引清兵入关,并与清军联合夹击的军队,将其打败。
【合作探究】材料一明神宗时,南京一带有的豪富之家占土地7万顷;明熹宗时,一次赐给瑞王、惠王、桂王田地每人以万计,大宦官魏忠贤占地万顷以上;明崇祯帝时,云南沐氏占地万顷以上,占云南耕地的1/3。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17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进展导学案北师大版

3.清朝还在伊犁、吉林等地设立_______,在西北地域设立___________等官职,兼管军务和民政,大大增强了中央对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域的管辖。
A.知足自 己的享受
B.“合内外之心,成巩固 之业”
C.显示清王朝的威严
D.适应少数民族的宗教适应
参考答案
【自主学习】
答案见《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进展》课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作探讨】
答案见《统一多 民族国家的巩固和进展》课件
【当堂达标】
1.D
2.A
3.B
A.戚继光抗倭
B.郑成功收复台湾
C.雅克萨之战
D.平定大小和 卓兵变
2.在清朝时,代表中央政府管辖西藏 的是( )
A.宣政院
B.西藏巡检司
C.达赖喇嘛
D.驻藏大臣
3.“说是避暑,说是休息,意义却又远远不止于此。把复杂的政治目的和军事意义转化为一片幽静闲适的 园林,一圈香火缭绕的寺庙,这不能不说是康熙的大本领。”可见,清王朝 修建避暑山庄的全然目的是( )
4.康熙 时,在_ ______与蒙古各部领袖举行会盟,和谐和进展与蒙古的关系。
【合作探讨】
1.什么缘故说西藏地域是我国领 土不可分割的 一部份?
2.有人说修建避暑山庄和外八庙是康熙皇帝贪图享乐,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当堂达标】
1.中国古代各族人民为保护祖国统一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奉献。以下军 事斗争取得维吾尔族人民大力支持的是(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进展》导学案
【学习目标】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案+导学案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明末的腐败政治;李自成推翻明朝。
教学难点: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用近乎平淡的笔触分析了一个皇朝从兴盛走向衰颓的原因。
这本书主要描述了明朝发生的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际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
在书中开篇说道:“1587年,是为万历十五年,次岁丁亥,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明朝中后期的腐败1.教师讲述:明朝中后期腐败的基本情况。
(社会经济虽有明显的发展,但政治腐败;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皇室内部钩心斗角,大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2.学生根据教材说说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的后果。
答案提示: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
土地兼并严重,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目标导学二:明朝的灭亡1.史料解读。
材料:17世纪的明朝处于小冰河时期,万历后期至天启年间中国气候显著变冷,北方风沙壅积日甚,旱灾逐年增多,农业收成锐降。
与此同期,中原气温与北方农牧带的降雨量也直抵秦汉以来的最低点。
整个明末时期始终伴随着旱灾、寒流、蝗灾、水灾、鼠疫、瘟疫等,此后中原气温持续下降,天下大乱,狼烟烽起。
2.学生分组讨论除了材料中所说的原因外还有哪些原因导致明末爆发农民起义。
答案提示: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
面对灾荒,官府催征如故。
3.简要说说明末农民起义的基本情况。
答案提示:在各支农民起义军中,李自成的队伍发展迅速,成为起义的主力军。
4.史料解读。
材料一:天启七年(1627年)三月,陕西大旱,澄城知县张斗耀不顾饥民死活,仍然催逼粮税,敲骨吸髓地榨取农民。
白水饥民王二聚集了数百个无法活命的农民进行斗争,他高声问大家:“谁敢杀死知县?”大家异口同声地说:“我敢杀。
第17课_昌盛的秦汉文化(二)导学案

七年级历史导学案主备人:审核人:班级:组别:姓名:课题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课型自学验收课④传播之因:⑤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2、道教的兴起:①地点:________②时间:__________③创始人:____________④教义(基本主张):主张,炼制丹药,以求得道成仙,尊为教主。
⑤传播之因_______________⑥影响_________________二、司马迁和《史记》1、司马迁:①评价:________②生活时代:__________2、《史记》:①内容:________②体裁:__________③地位:__________ 、____________三、秦兵马俑1、出土地点:_____________2、秦汉时期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3、地位:________________(二)合作探究:(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携手解决下面的问题吧。
)1.佛教传入中国后,很快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提倡和扶植,这是为什么?2.司马迁为什么能够写出《史记》这样一部史学巨著?从中你受到什麽启发?3、课本93、94、95页动脑筋。
知识超市1、佛教所提倡的今生忍受苦难,来生转世得到幸福的思想,起到麻痹人们反抗意志的作用,符合统治者的统治需要,道教主张修身养性,修道成仙的思想又迎合了统治者追求长生不老的心理需要。
因此,这俩大宗教得以传播和发展。
2、佛教的兴起与传播,对我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如可以通过查找我国古代文化与宗教有关的文字材料、实物图片等途径,重点从文学和艺术两方面来了解。
文学:佛教为中国文学带来了新的意境、文体、词语等,激发了中国神魔小说的创作热潮,《西游记》就是其中优秀者。
艺术:随着佛教的传入,带有佛教艺术特色的塔、像、寺等建筑兴起,石窟艺术、雕刻艺术、绘画艺术、音乐、舞蹈一、情境导入二、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班超经营西域等基本史实。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24张导学案)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导学案【学习目标】1.说出长征的原因、过程、意义;2.了解遵义会议的背景、内容,理解其重大历史意义;3.体会红军坚定理想信念、不畏艰难困苦、敢于牺牲奋斗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一、自主学史——梳理核心知识体系二、合作探史(历史核心素养之史料实证)1.仔细阅读课本81页,并结合以下两则材料,归纳红军长征的原因? 材料一 1929~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示意图 材料二 红军五次反围剿斗争史实中 国 工 农 红 军 长 征 原因: 红军第 次反“围剿”失败 ,党中央被迫转移。
开始: 年 月,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离开 革命根据地。
故事(事件):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翻雪山——过草地——突破腊子口——吴起镇会师胜利: 年 月 会师 意义: ①粉碎了 消灭红军的企图,②保存了党和红军的 ,③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④红军长征播下革命的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转折: 年 月召开的 会议。
2.结合遵义会议内容想一想: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3.结合史料探究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材料1:我们党领导红军......胜利完成震撼世界、彪炳史册的长征,宣告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图谋彻底失败,宣告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肩负着民族希望胜利实现了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
——习近平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讲话材料2:红军的西北长征,无疑是一场战略撤退,但不能说是溃退,因为红军终于达到了目的,其核心力量仍完整无损,其军心士气和政治意志的坚强显然一如往昔。
——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材料3:红军经过的省份有二亿多人民。
在战斗的间隙,他们每占一个城镇,就召开群众大会,举行戏剧演出......在漫长的艰苦征途上,有成千上万的人倒下了,可是另外又有成千上万的人......参加进来充实了行列。
——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三、学以用史——巩固新知1.(2020·贵州黔南)8.电视节目《百战经典·伟大的会议》对右图这样解说:“一座城市,因为一次重要会议与红色结缘;一座小楼,记录着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一次会议,从此改变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
初一历史下册第17课时导学案

初一历史下册第17课时导学案第17课君主集权的强化南苑中学杨光生2011年5月11日学习目标:1、了解和掌握满洲兴起和清朝的建立及其对全国的统治,了解和掌握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措施。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满洲兴起及清朝建立对全国统治的历史,分析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影响、清朝制造“文字狱”的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本课学习,使我们学生认识“文字狱”的社会危害,理解政策制定得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社会发展的道理。
学习重点和难点:重点:君主集权的强化难点:君主集权强化的利弊利用。
课堂导入:由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大清导入。
同学们知道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是哪一个吗?它又是怎样加强自己的君权的?这就是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自主学习:(用15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一、满洲的兴起和清朝的建立1、统一了女真各部。
年,自立为,国号,史称。
2、清朝的建立:皇太极改女真族名为。
年,改国号为清。
二、君主集权的强化1、清朝初,保留着由满洲贵族组成的,权力很大。
2、君主集权的强化:(1)设立军机处:目的:设立者:人员组成:由皇帝选调亲信大臣组成,军国大事完全凭裁决。
职责:军机大臣跪受笔录,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
影响:标志着我国的进一步强化。
(2)大兴文字狱目的:加强专制,从领域严密控制。
时期:三朝最严重。
含义:统治者从知识分子的诗词文章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再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制造大批冤案。
后果: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许多知识分子都不敢过问政治,从而禁锢了,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和。
合作探究:1、军机处设立的利弊?2、“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
”讨论回答下列问题:(1)上面诗有什么问题?为什么诗人因此被处斩?(2)它说明了什么问题?(3)清初这种做法有何影响?精讲点拨:1、我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从秦朝开始产生,经过历朝历代的不断发展和强化,到清朝达到顶峰。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第17课 明朝的灭亡导学案设计

年级科目初一历史课题第17课明朝的灭亡编号017 主备人修订人班级姓名学习目标◆了解明末内外交困的政局和社会动荡的概况。
◆知道李自成起义的原因、概况、影响。
◆掌握满洲的兴起和清军入关建立全国统治的有关史实学习重难点了解明末内外交困的政局和社会动荡知道李自成起义的原因、概况、影响学生自主学习方案课堂同步导案一、课前预习 1.(2018年湖南娄底市)明朝中后期的一些科技巨著附有大量插图,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实证性资料。
如下列插图最有可能出自【B】农作物加工图陶瓷制作图煤炭采掘图A.《齐民要术》B.《天工开物》C.《本草纲目》D.《资治通鉴》2.“恸哭三军皆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引清军入关,并与清军联合夹击李自成军队的明朝将领是【B】A.尚可喜 B.吴三桂C.耿精忠D.张献忠3.明末陕北地区发生农民起义的直接原因是【D】A.宦官魏忠贤专权B.明朝后期土地高度集中C.明朝政府不断加派赋税D.陕北地区发生大旱二、合作探究、展示【方法指导】【要点●比较秦末、明末农民起义,归纳农民起义的作用和影响】(1)比较①同:秦、明两朝都统治腐败,激化社会矛盾。
秦王朝的暴政、繁重的赋税和残酷的刑律,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了陈胜、吴广起义;明末的政治腐败,赋税杂税繁重,加上连年饥荒,致使民不聊生,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李自成农民大起义。
起义都直接推翻统治王朝。
②异:秦末农民起义发生在王朝的初建阶段,主要与秦初统治政策的急功近利有【文句解读】旧征未完,新饷已催,额内难缓,额外复急。
村无吠犬,尚敲催追之门;树有啼鹃,尽洒鞭扑之血。
黄埃赤地,乡乡几断,人烟;白骨青磷,夜夜常闻鬼哭。
这段文字反映了明末赋税沉重,官府催逼紧急,百姓不堪重负。
皇太极吴三桂改女真为满洲;改国号为金联合夹击李自成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建后金税,民众不堪重负,怨声载道。
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③天灾导致农民无以为生纷纷发动起义,反抗朝廷的统治。
2.广大民众为什么欢迎和拥护李自成的起义军?答:①明末政治的腐败,社会的黑暗,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社会矛盾尖锐。
七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17课 2 柯利军

七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课题:第17课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主备人:柯利军周翠霞【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基本史实,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2.过程与方法:观察分析图片资料,提高识图与史料处理能力;分析戚继光抗倭胜利的原因,提高综合分析能力,能正确评价戚继光。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郑和和戚继光的人格魅力,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
【自学导航】一、郑和下西洋(友好交往)1.条件:明朝前期,经济发展、强盛。
2.目的:为了扩大明朝的,加强与的联系。
3.时间:—1433年,派郑和出使诸国。
4.经过:先后次下西洋,到过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东海岸和沿岸。
5.作用:促进了我国与各国的交流和。
6.意义: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比航海家早。
促进华侨开发。
二、戚继光抗倭(反侵略)7.倭寇:明朝,日本的、和组成的武装集团,经常到我国沿海进行掠夺和骚扰。
明朝中期,与沿海奸商、海盗勾结,大肆烧杀抢掠。
8. :抗倭名将,率领,荡平倭寇,他在九战九捷,荡平了倭寇,是英雄。
9. :另一抗倭名将,在、和戚继光共同作战,到年,东南倭寇基本被平息。
二【合作探究】1.你认为郑和下西洋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4.戚继光抗倭与文天祥抗元有什么不同?【巩固练习】1.“海上生明月,扬帆下西洋”。
明朝郑和下西洋的出发地点是()A.广州港B.泉州港C.南京港D.刘家港2.明朝对外关系的新现象是()A.与亚非各国人民进行经济文化交流B.我国开始有人去南洋做工和经商C.政府间的使节交往更加频繁D.抵抗外来侵略,取得抗倭斗争的胜利3.明朝中期,一个常年在东南沿海从事经商的人,最担心的事情是()A.海上运输遭遇台风B.地方官商以势压人C.经常受到倭寇抢劫D.资金紧张难以周转4.歌星孙燕姿、阿杜等都是来自南洋的华人。
回顾历史,中国人大量移民南洋与下列何事关系最为密切()A.唐代始设市舶司B.宋代航海事业发达C.元代国际贸易兴盛D.明代郑和下西洋5.“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备课日期:授课日期:主备人:刘美善总课时:审核:课题: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学习目标1. 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2. 讲述戚继光抗倭的史实,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学习疑问与笔记t 教学内容
一、课前回顾
※温故知新:明朝前期加强皇权的措施有哪些?
二、预习交流
(一)、郑和下西洋
1、条件和目的
⑴条件:明朝前期,国力;
⑵目的:①扩大明朝的;
②加强与的联系。
2、概况
⑴时间:1405—1433年;
⑵次数:先后次;
⑶航海规模(第一次):人多,船艘;
⑷到达范围:到过亚非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
东海岸和沿岸。
3、意义和影响
⑴促进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和;
⑵比欧洲航海家远航印度和美洲早;
⑶是世界史上的空前壮举;
⑷为的开发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戚继光抗倭
1、倭寇及其危害
⑴倭寇:明朝初年,的一些武士、商人和海盗组成武装集团,经常骚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沿海人民把他们叫做倭寇。
⑵、危害
明朝中期,海防松弛,东南沿海的奸商勾引倭寇上岸,共同抢劫分脏。
他们到处烧杀掳掠,使百姓的遭到巨大损失。
2、戚继光抗倭
⑴戚继光抗倭的经过:
①16世纪中叶,戚继光受命组织抗;
②戚继光组建纪律严明、英勇善战的开赴台州抗倭;
③荡平境内的倭寇;
④赴福建、广东和共同作战,取得抗倭斗争的最后胜利。
⑵戚继光抗倭取得胜利的原因:
①这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符合人民的利益;
②纪律严明、英勇善战;
③“戚家军”与其他爱国军民配合作战,体现了;
④戚继光具有卓越的才能。
⑶评价戚继光;戚继光是一位英雄。
二、展现提升
相信自己,我能行。
通读课本,试着完成下面的知识要点。
※相关链接:(根据相关链接,通读第二遍课文,看看有没有新的认识和新的收获。
)
戚继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 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汉族,山东登州人。
明代著名抗倭将领、军事家,与俞大猷齐名。
率军之日于浙、闽、粤沿海诸地抗击来犯倭寇,历十余年,大小八十余战,终于扫平倭寇之患,被现代中国誉为民族英雄,卒谥武毅。
世人称其带领的军队为“戚家军”。
有多部军事著作及诗作传世,戚继光纪念馆现为福建省爱国教育基地。
另有,电影电视剧《戚继光》上映联播。
四、梳理巩固:『通读第三遍课文,合作完成下面的问题。
』
1、你认为郑和下西洋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2、想一想,戚家军为什么会受到人们的崇敬?
五、达标检测
1.派遣郑和率领船队下西洋的皇帝是()
三一学校_七__年级___历史__学科导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