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导学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导学案 新人教版
第17课明朝的灭亡【学习目标】1、了解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的概况。
2、掌握李自成起义和明朝灭亡的史实。
3、掌握满洲兴起和清朝建立的情况。
4、认识明末农民起义推翻明朝的腐朽统治,是历史的进步。
学习重点:明末的腐败政治;李自成推翻明朝;满洲的兴起。
学习难点:正确理解李自成起义军提出的“均田免赋”的口号。
【自主学习】一、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1.政治腐败的表现:皇帝多是,疏于朝政;皇室内部钩心斗角,纷争不已,大臣们,争权夺利。
2.社会动荡: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
皇室贵族、宦官、官僚、地主等疯狂,肆意侵占民田,致使大量农民。
二、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1.原因:明朝末年,________越发严重,深重,朝廷不断,民众不堪重负,怨声载道,____________异常尖锐。
广大农民纷纷,在各支农民起义军中, 领导的队伍发展迅速,成为起义的主力军。
2.起义过程(1) 率领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以后,提出“____________”的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
(2)李自成规定了严明的军纪,所到之处,秋毫无犯,还向贫苦民众发放钱粮。
(3)起义军,纵横于河南、湖广等10余省。
(4)1643年,李自成率军攻入________,建立政权,国号________。
3.结果:________年4月,李自成攻占__________,明朝末帝自缢。
被农民起义推翻。
三、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1.满洲兴起:明朝后期,我国东北地区的不断发展壮大。
2.清朝的建立:1616年,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史称后金。
1635年,改族名为满洲;次年改国号为。
3.清兵入关:明朝灭亡后,驻守山海关的明军将领降清,引清兵入关,并与清军联合夹击的军队,将其打败。
【合作探究】材料一明神宗时,南京一带有的豪富之家占土地7万顷;明熹宗时,一次赐给瑞王、惠王、桂王田地每人以万计,大宦官魏忠贤占地万顷以上;明崇祯帝时,云南沐氏占地万顷以上,占云南耕地的1/3。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17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进展导学案北师大版
3.清朝还在伊犁、吉林等地设立_______,在西北地域设立___________等官职,兼管军务和民政,大大增强了中央对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域的管辖。
A.知足自 己的享受
B.“合内外之心,成巩固 之业”
C.显示清王朝的威严
D.适应少数民族的宗教适应
参考答案
【自主学习】
答案见《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进展》课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作探讨】
答案见《统一多 民族国家的巩固和进展》课件
【当堂达标】
1.D
2.A
3.B
A.戚继光抗倭
B.郑成功收复台湾
C.雅克萨之战
D.平定大小和 卓兵变
2.在清朝时,代表中央政府管辖西藏 的是( )
A.宣政院
B.西藏巡检司
C.达赖喇嘛
D.驻藏大臣
3.“说是避暑,说是休息,意义却又远远不止于此。把复杂的政治目的和军事意义转化为一片幽静闲适的 园林,一圈香火缭绕的寺庙,这不能不说是康熙的大本领。”可见,清王朝 修建避暑山庄的全然目的是( )
4.康熙 时,在_ ______与蒙古各部领袖举行会盟,和谐和进展与蒙古的关系。
【合作探讨】
1.什么缘故说西藏地域是我国领 土不可分割的 一部份?
2.有人说修建避暑山庄和外八庙是康熙皇帝贪图享乐,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当堂达标】
1.中国古代各族人民为保护祖国统一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奉献。以下军 事斗争取得维吾尔族人民大力支持的是(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进展》导学案
【学习目标】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案+导学案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明末的腐败政治;李自成推翻明朝。
教学难点: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用近乎平淡的笔触分析了一个皇朝从兴盛走向衰颓的原因。
这本书主要描述了明朝发生的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际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
在书中开篇说道:“1587年,是为万历十五年,次岁丁亥,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明朝中后期的腐败1.教师讲述:明朝中后期腐败的基本情况。
(社会经济虽有明显的发展,但政治腐败;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皇室内部钩心斗角,大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2.学生根据教材说说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的后果。
答案提示: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
土地兼并严重,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目标导学二:明朝的灭亡1.史料解读。
材料:17世纪的明朝处于小冰河时期,万历后期至天启年间中国气候显著变冷,北方风沙壅积日甚,旱灾逐年增多,农业收成锐降。
与此同期,中原气温与北方农牧带的降雨量也直抵秦汉以来的最低点。
整个明末时期始终伴随着旱灾、寒流、蝗灾、水灾、鼠疫、瘟疫等,此后中原气温持续下降,天下大乱,狼烟烽起。
2.学生分组讨论除了材料中所说的原因外还有哪些原因导致明末爆发农民起义。
答案提示: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
面对灾荒,官府催征如故。
3.简要说说明末农民起义的基本情况。
答案提示:在各支农民起义军中,李自成的队伍发展迅速,成为起义的主力军。
4.史料解读。
材料一:天启七年(1627年)三月,陕西大旱,澄城知县张斗耀不顾饥民死活,仍然催逼粮税,敲骨吸髓地榨取农民。
白水饥民王二聚集了数百个无法活命的农民进行斗争,他高声问大家:“谁敢杀死知县?”大家异口同声地说:“我敢杀。
第17课_昌盛的秦汉文化(二)导学案
七年级历史导学案主备人:审核人:班级:组别:姓名:课题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课型自学验收课④传播之因:⑤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2、道教的兴起:①地点:________②时间:__________③创始人:____________④教义(基本主张):主张,炼制丹药,以求得道成仙,尊为教主。
⑤传播之因_______________⑥影响_________________二、司马迁和《史记》1、司马迁:①评价:________②生活时代:__________2、《史记》:①内容:________②体裁:__________③地位:__________ 、____________三、秦兵马俑1、出土地点:_____________2、秦汉时期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3、地位:________________(二)合作探究:(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携手解决下面的问题吧。
)1.佛教传入中国后,很快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提倡和扶植,这是为什么?2.司马迁为什么能够写出《史记》这样一部史学巨著?从中你受到什麽启发?3、课本93、94、95页动脑筋。
知识超市1、佛教所提倡的今生忍受苦难,来生转世得到幸福的思想,起到麻痹人们反抗意志的作用,符合统治者的统治需要,道教主张修身养性,修道成仙的思想又迎合了统治者追求长生不老的心理需要。
因此,这俩大宗教得以传播和发展。
2、佛教的兴起与传播,对我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如可以通过查找我国古代文化与宗教有关的文字材料、实物图片等途径,重点从文学和艺术两方面来了解。
文学:佛教为中国文学带来了新的意境、文体、词语等,激发了中国神魔小说的创作热潮,《西游记》就是其中优秀者。
艺术:随着佛教的传入,带有佛教艺术特色的塔、像、寺等建筑兴起,石窟艺术、雕刻艺术、绘画艺术、音乐、舞蹈一、情境导入二、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班超经营西域等基本史实。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24张导学案)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导学案【学习目标】1.说出长征的原因、过程、意义;2.了解遵义会议的背景、内容,理解其重大历史意义;3.体会红军坚定理想信念、不畏艰难困苦、敢于牺牲奋斗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一、自主学史——梳理核心知识体系二、合作探史(历史核心素养之史料实证)1.仔细阅读课本81页,并结合以下两则材料,归纳红军长征的原因? 材料一 1929~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示意图 材料二 红军五次反围剿斗争史实中 国 工 农 红 军 长 征 原因: 红军第 次反“围剿”失败 ,党中央被迫转移。
开始: 年 月,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离开 革命根据地。
故事(事件):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翻雪山——过草地——突破腊子口——吴起镇会师胜利: 年 月 会师 意义: ①粉碎了 消灭红军的企图,②保存了党和红军的 ,③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④红军长征播下革命的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转折: 年 月召开的 会议。
2.结合遵义会议内容想一想: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3.结合史料探究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材料1:我们党领导红军......胜利完成震撼世界、彪炳史册的长征,宣告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图谋彻底失败,宣告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肩负着民族希望胜利实现了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
——习近平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讲话材料2:红军的西北长征,无疑是一场战略撤退,但不能说是溃退,因为红军终于达到了目的,其核心力量仍完整无损,其军心士气和政治意志的坚强显然一如往昔。
——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材料3:红军经过的省份有二亿多人民。
在战斗的间隙,他们每占一个城镇,就召开群众大会,举行戏剧演出......在漫长的艰苦征途上,有成千上万的人倒下了,可是另外又有成千上万的人......参加进来充实了行列。
——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三、学以用史——巩固新知1.(2020·贵州黔南)8.电视节目《百战经典·伟大的会议》对右图这样解说:“一座城市,因为一次重要会议与红色结缘;一座小楼,记录着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一次会议,从此改变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
初一历史下册第17课时导学案
初一历史下册第17课时导学案第17课君主集权的强化南苑中学杨光生2011年5月11日学习目标:1、了解和掌握满洲兴起和清朝的建立及其对全国的统治,了解和掌握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措施。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满洲兴起及清朝建立对全国统治的历史,分析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影响、清朝制造“文字狱”的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本课学习,使我们学生认识“文字狱”的社会危害,理解政策制定得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社会发展的道理。
学习重点和难点:重点:君主集权的强化难点:君主集权强化的利弊利用。
课堂导入:由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大清导入。
同学们知道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是哪一个吗?它又是怎样加强自己的君权的?这就是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自主学习:(用15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一、满洲的兴起和清朝的建立1、统一了女真各部。
年,自立为,国号,史称。
2、清朝的建立:皇太极改女真族名为。
年,改国号为清。
二、君主集权的强化1、清朝初,保留着由满洲贵族组成的,权力很大。
2、君主集权的强化:(1)设立军机处:目的:设立者:人员组成:由皇帝选调亲信大臣组成,军国大事完全凭裁决。
职责:军机大臣跪受笔录,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
影响:标志着我国的进一步强化。
(2)大兴文字狱目的:加强专制,从领域严密控制。
时期:三朝最严重。
含义:统治者从知识分子的诗词文章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再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制造大批冤案。
后果: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许多知识分子都不敢过问政治,从而禁锢了,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和。
合作探究:1、军机处设立的利弊?2、“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
”讨论回答下列问题:(1)上面诗有什么问题?为什么诗人因此被处斩?(2)它说明了什么问题?(3)清初这种做法有何影响?精讲点拨:1、我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从秦朝开始产生,经过历朝历代的不断发展和强化,到清朝达到顶峰。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第17课 明朝的灭亡导学案设计
年级科目初一历史课题第17课明朝的灭亡编号017 主备人修订人班级姓名学习目标◆了解明末内外交困的政局和社会动荡的概况。
◆知道李自成起义的原因、概况、影响。
◆掌握满洲的兴起和清军入关建立全国统治的有关史实学习重难点了解明末内外交困的政局和社会动荡知道李自成起义的原因、概况、影响学生自主学习方案课堂同步导案一、课前预习 1.(2018年湖南娄底市)明朝中后期的一些科技巨著附有大量插图,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实证性资料。
如下列插图最有可能出自【B】农作物加工图陶瓷制作图煤炭采掘图A.《齐民要术》B.《天工开物》C.《本草纲目》D.《资治通鉴》2.“恸哭三军皆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引清军入关,并与清军联合夹击李自成军队的明朝将领是【B】A.尚可喜 B.吴三桂C.耿精忠D.张献忠3.明末陕北地区发生农民起义的直接原因是【D】A.宦官魏忠贤专权B.明朝后期土地高度集中C.明朝政府不断加派赋税D.陕北地区发生大旱二、合作探究、展示【方法指导】【要点●比较秦末、明末农民起义,归纳农民起义的作用和影响】(1)比较①同:秦、明两朝都统治腐败,激化社会矛盾。
秦王朝的暴政、繁重的赋税和残酷的刑律,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了陈胜、吴广起义;明末的政治腐败,赋税杂税繁重,加上连年饥荒,致使民不聊生,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李自成农民大起义。
起义都直接推翻统治王朝。
②异:秦末农民起义发生在王朝的初建阶段,主要与秦初统治政策的急功近利有【文句解读】旧征未完,新饷已催,额内难缓,额外复急。
村无吠犬,尚敲催追之门;树有啼鹃,尽洒鞭扑之血。
黄埃赤地,乡乡几断,人烟;白骨青磷,夜夜常闻鬼哭。
这段文字反映了明末赋税沉重,官府催逼紧急,百姓不堪重负。
皇太极吴三桂改女真为满洲;改国号为金联合夹击李自成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建后金税,民众不堪重负,怨声载道。
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③天灾导致农民无以为生纷纷发动起义,反抗朝廷的统治。
2.广大民众为什么欢迎和拥护李自成的起义军?答:①明末政治的腐败,社会的黑暗,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社会矛盾尖锐。
七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17课 2 柯利军
七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课题:第17课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主备人:柯利军周翠霞【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基本史实,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2.过程与方法:观察分析图片资料,提高识图与史料处理能力;分析戚继光抗倭胜利的原因,提高综合分析能力,能正确评价戚继光。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郑和和戚继光的人格魅力,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
【自学导航】一、郑和下西洋(友好交往)1.条件:明朝前期,经济发展、强盛。
2.目的:为了扩大明朝的,加强与的联系。
3.时间:—1433年,派郑和出使诸国。
4.经过:先后次下西洋,到过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东海岸和沿岸。
5.作用:促进了我国与各国的交流和。
6.意义: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比航海家早。
促进华侨开发。
二、戚继光抗倭(反侵略)7.倭寇:明朝,日本的、和组成的武装集团,经常到我国沿海进行掠夺和骚扰。
明朝中期,与沿海奸商、海盗勾结,大肆烧杀抢掠。
8. :抗倭名将,率领,荡平倭寇,他在九战九捷,荡平了倭寇,是英雄。
9. :另一抗倭名将,在、和戚继光共同作战,到年,东南倭寇基本被平息。
二【合作探究】1.你认为郑和下西洋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4.戚继光抗倭与文天祥抗元有什么不同?【巩固练习】1.“海上生明月,扬帆下西洋”。
明朝郑和下西洋的出发地点是()A.广州港B.泉州港C.南京港D.刘家港2.明朝对外关系的新现象是()A.与亚非各国人民进行经济文化交流B.我国开始有人去南洋做工和经商C.政府间的使节交往更加频繁D.抵抗外来侵略,取得抗倭斗争的胜利3.明朝中期,一个常年在东南沿海从事经商的人,最担心的事情是()A.海上运输遭遇台风B.地方官商以势压人C.经常受到倭寇抢劫D.资金紧张难以周转4.歌星孙燕姿、阿杜等都是来自南洋的华人。
回顾历史,中国人大量移民南洋与下列何事关系最为密切()A.唐代始设市舶司B.宋代航海事业发达C.元代国际贸易兴盛D.明代郑和下西洋5.“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七年级历史第17课 导学案
桃映中学政史组历史导学案第17课《北方民族大融合》主备人胡超审核人班级姓名时间一、学习目标1.了解南北朝时期政权的更替、时期特征。
2.理解识记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措施和作用。
3.知道民族大融合的特点、意义。
二、学习重难点重点: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及措施。
难点:孝文帝为什么要进行学习汉族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社会改革。
三、自主学习1.这一时期南北方政局的更迭情况?这一时期北方政局的特征。
哪两个政权统一国北方?2.鲜卑族的孝文帝为什么要实行“自上而下”的“胡汉融合”的改革?3.冯太后改革的内容。
4.孝文帝为什么一定要迁都洛阳?5.阅读课文“孝文帝改革”内容,试制作“孝文帝改革表”。
背景内容作用6.阅读“民族大融合”的内容,试概括民族大融合的特点与作用?四、合作探究从孝文帝身上我们学到了什么?五、展示抽小组派代表起来展示答案六、总结七、巩固练习1、魏孝文帝改革的突出特征是()A.澄清吏治B.提倡汉化C.发展经济 D.中央集权2、下列哪一历史现象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A、统一黄河流域B、北方民族大融合C、完成封建化D、阶级矛盾缓和3、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目的是()①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②加强对中原的控制③从事农业生产④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管理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D、②③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A、接受汉族先进文化B、巩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C、加速北方封建化进程D、恢复北方的农业生产5、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A、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B、得到最高统治者支持C、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D、符合封建者根本利益6、493年,孝文帝借举国南征而迁都()A、平城B、洛阳C、长安D、许昌7、冯太后改革在经济方面采取的措施是()A三长制 B、俸禄制 C、均田制 D、改官制8、西晋到隋统一前的时段,北方历史发展的主流是()A、民族交往B、民族冲突C、社会改革D、民族大融合9、五世纪末,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是()A、曹操B、诸葛亮C、孝文帝D、刘备10、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意义在于()A、巩固统治B、加速经济发展C、促进民族融合D、推动文化发展11、探究题;民族大融合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两大显著特征之一。
七年级历史下:第17课 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学案鲁教版
初一历史导学案课题:X和下西洋与戚继光抗倭某某:班级:课型:新授审核:授课时间:一.明确目标1.X和下西洋的目的、时间、出发地、所达地区和意义“倭寇”的含义,掌握戚继光抗倭的主要事迹。
学习重点:X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学习难点:时空概念的掌握二.前置自学。
下西洋目的是为了加强;1405年从出发到年,先后次下西洋,最远到达沿岸和。
所带物品最受当地人喜爱的是和。
X和远航,促进了,加强了。
2.“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此文是谁的名句:;其中的“海波”是指。
3.1553年,殖民者以租借名义,攫取了在我国的居住权。
4.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是;明朝抗倭的民族英雄是。
三.问题探究1.“及观X君,则全世界历史上所号称航海伟人,能与并肩者,何其寡矣”。
回答:(1)“X君”是谁?(2)其主要事迹是什么?(3)其事迹有何影响?2.(1)什么是“倭寇”?(2)戚继光抗倭取得胜利的原因有哪些?(3)你应如何向他学习?四. 达标检测:1.X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是因为:A.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世纪B.明朝前期,我国是世界上富强国家2.X和下西洋时的皇帝是:3.在某某九战九捷,大败倭寇的明朝将领是:4.X和下西洋最远到达:A.马来西亚B.南洋群岛C.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5.为中外交往作出贡献的中外历史人物有:①玄奘②鉴真③X和④班超⑤马可•波罗A. ①②③④⑤B. ②③④⑤C. ①②③⑤D. ①②③④6.下列属于民族英雄的是:①文天祥②戚继光③岳飞④X和A. ①②③B. ①②C. ②④D. ②7.抒发民族英雄戚继光爱国情怀的诗句是:A.“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B.“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C.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D.“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8.X和船队到达各国,最受当地人喜爱的物品是:9.X和下西洋产生的主要影响是:A. 提高了明朝在海外的声誉B.促进了中国海外贸易的发展10.X和下西洋是从我国哪个港口起航的:‘“三宝垄”,马来西亚有座“三宝山”,这些名称与下列哪一事件有关:学有所得:。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下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导学案
第17课《明朝的灭亡》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以及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2.知道满洲的兴起、清朝的建立和入关等基本史实。
学习重点:明末的腐败政治;李自成推翻明朝的政策措施及其影响。
学习难点: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学习过程:一.明末农民起义(一)自主学习,完成基础知识的填空1.背景:(1)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①皇帝沉迷享乐,疏于朝政。
()在位48年,竟然有20年不上朝。
②皇室内部(),纷争不休。
③大臣们(),争权夺利。
④各级官员(),盘剥百姓。
⑤()兼并严重,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2)明朝末年政治更加腐败,加上()北部一带连年大旱,()异常尖锐。
2.概况:李自成率领起义军进人中原后,提出(“”)的口号,于1643年攻入西安,建立政权,国号()。
1644年4月,攻占北京,()自杀,明朝灭亡。
(二)探究思考:1.明朝后期统治腐败的后果?2.李自成能够灭亡明朝的原因?二.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一)自主学习,完成基础知识的填空1.1616年,()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大金政权,史称后金。
2.1635年,()改族名为满洲,1636年,改国号为清。
3.1644年,明朝灭亡后,山海关明军将领()降清,与清军联合夹击李自成,李自成在山海关交战失利并最终走向失败,清军由此入主中原。
(二)合作交流:1.清朝是由那个少数民族建立的?2.清军是如何入关的?三.课堂小结:明末农民起义军和明朝军队经过30余年的反复较量,推翻了明朝。
明末农民战争时间之久、规模之大、斗争之激烈、影响之深远,却为以往之农民起义所不及。
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推动社会历史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本课知识网络结构:概况:李自成起义——明灭亡明朝的灭亡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后金皇太极改国号“清”吴三桂降清——清兵入关图片识记:巩固检测:1.曾经连续20 多年不上朝的明朝皇帝是( )A.朱元璋B.明成祖C.明神宗D.崇祯帝2.李自成建立的农民政权是( )A.张楚政权B.大齐政权C.大西政权D.大顺政权3.满洲前后建立的政权有( )①元②金③后金④清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4.1636年,改国号为清的皇帝是( )A.清太祖努尔哈赤B.清太宗皇太极C.清世祖福临D.清圣祖玄烨5.清军人关的决定性战役是( )A.巨鹿之战B.郾城大捷C.山海关之战D.台州九捷6.李自成率领起义军进人中原后,提出的斗争口号是( )A.王侯将相,宁有种乎B.苍天已死,黄天当立C.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D.均田免赋7.清朝的开国皇帝是( )A.努尔哈赤B.皇太极C.多尔衮D.康熙帝8.在中国的历史上,哪两个少数民族建立过统一全国的封建王朝( )A.藏族、回族B.蒙古族、女真族C.党项族、契丹族D.壮族、维吾尔族9.元、明、清三个朝代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主要表现为( )①实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②都曾经定都在北京③结束分裂局面实现大一统④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10.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求活,早早开门拜闯王,管叫大小都欢悦。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17课导学案
第17课《君主集权的强化》导学单班级共同体姓名一、自主学习:阅读文本P99—102(大字)2-5遍感知教材,做到能复述知识点,你是最棒的!(一)、满洲的兴起和清朝的建立1、女真是居住在我国的古老民族,明朝前期,女真属于管辖。
2.明朝后期,女真杰出的首领统一了女真各部,1616年,他自立为汗,国号,史称。
3.后金为反抗明朝的民资压迫,起兵攻打明朝,夺取明朝辽东七十余城,努尔哈赤迁都,后改称。
4.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皇太极就是。
5.皇太极采取的使满族发展壮大的措施:重视___________,改革,注意,联合,势力不断扩大。
6. 年,清朝入关,迁都,逐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
(二).君主集权的强化清朝前期,一切军国大事都要经过讨论,一经决定,连皇帝也不能改变。
7、政治上:为____________,雍正帝设立____________,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___________时期撤销议政王大臣会议。
_____________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军机处的职责:_____________只是跪受笔录,传达的旨意,军国大事完全有裁决。
8、思想上:为了加强君主专制,________ 、________和__________三朝大兴“文字狱”,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清朝大兴文字狱的危害:①造成了________ ,摧残了________。
②使许多________ ,从而________ ,严重阻碍了________ 。
二、思维拓展:想一想,努尔哈赤同宋元时期的几位少数民族首领有哪些共同之处?三、巩固提高1.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是在( )A.1553年B.1616年C.1636年D.1644年2.继承努尔哈赤汗位的是( )A.阿保机B.阿骨打C.皇太极D.元昊3清太宗迁都北京前的京城是( )A.大都B.赫图阿拉C.东京D.盛京4.明朝灭亡的时间是( )A.1644年B.1636年C.1661年D.1683年5.军机处设于()A.康熙时期B.雍正时期C.乾隆时期D.顺治时期6.改后金为清的皇帝是()A.多尔衮B.顺治帝C.皇太极D.康熙帝7.清初,沿用明制设置的政权机构是()A.议政王大臣会议B.三省六部C.军机处D.内阁、六部8.标志清朝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的是()①仿效明朝制度设立内阁、六部②设立议政王大臣会议③设立军机处④一再兴起文字狱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9清朝文字狱最严重的是在()①顺治时期②康熙时期③雍正时期④乾隆时期⑤嘉庆时期A.①②③B.③④⑤C.②③④D.①④⑤10.下列有关军机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由皇帝选调亲信大臣组成B.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C.地方军政首脑也直接听从皇帝指挥D.实权掌握在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11.以下内容,属于努尔哈赤时期的是()①统一女真各部②建立后金③改国号为清④迁都沈阳⑤设立军机处A.①②③B.③④⑤C.②③④D.①②④12.下列各项措施,属于清朝的是( )A.创立科举制度B.实行八股取士C.从知识分子的诗词文章中摘取只言片语,制造冤狱D.把儒家思想作为统治的正统思想13.下列对应关系是加强思想控制的大事,正确的是()①秦始皇——“焚书坑儒” ②明朝——八股取士③东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④清朝——“文字狱”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14.下列内容,属于制约皇帝的机构是()A.议政王大臣会议B.军机处C.科举制D.内阁、六部15.清朝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A裁决军国大事B草拟或审批政令C记录并传达皇帝旨意D实际上行使丞相的权力16、材料解析题:①、“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导学案
⑷为的开发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戚继光抗倭
戚继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字元敬,号南塘, 晚号孟诸,汉族,山东登州人。明代著名抗倭将领、军事家,与俞 大猷齐名。率军之日于浙、闽、粤沿海诸地抗击来犯倭寇,历十余 年,大小八十余战,终于扫平倭寇之患,被现代中国誉为民族英雄, 卒谥武毅。世人称其带领的军队为“戚家军”。有多部军事著作及诗 作传世,戚继光纪念馆现为福建省爱国教育基地。另有,电影电视 剧《戚继光》上映联播。
1、条件和目的
⑴条件:明朝前期,国力;
(2)目的:①扩大明朝的;
②加强与的联系。
2、概况
⑴ 时间:1405—1433年;
⑵次数:先后次;
⑶航海规模(第一次):人多,船艘;
⑷到达范围:到过亚非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
东海岸和沿岸。
3、意义和影响
⑴促进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和;
⑵比欧洲航海家远航印度和美洲早;
C•其斗争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D.使明朝从此免除外来威胁
3.南宋“岳家军”和明朝“戚家军”最相似的方面是()
备课日期:授课日期:
主备人:刘美善
学校
总课时:审核:
课题: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学1•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习2.讲述戚继光抗倭的史实,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目
标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学习疑问与笔记|t|教学内容
一、课前回顾
※温故知新:明朝前期加强皇权的措施有哪些
二、预习交流
(一)、郑和下西洋
四、梳理巩固:『通读第三遍课文,合作完成下面的问题。』
1、你认为郑和下西洋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 明朝的灭亡导学案(含答案)
魏忠贤——古今第一宦官魏忠贤(1568年-1627年),中国明朝末期宦官,原名李进忠,北直隶肃宁(今属河北滦南)人。
出身于市井无赖,父母为街头杂耍艺人或小手工业者,好赌成性,曾卖掉自己的女儿作为赌债。
后为赌债所逼遂自阉入宫做太监,在宫中结交太子宫太监王安,得其佑庇。
后又结识皇长孙朱由校奶妈客氏,与之对食(太监宫女之间的婚配)。
对皇长孙,则极尽谄媚事,引诱其宴游,甚得其欢心。
泰昌元年(公元1621年),朱由校即位,是为熹宗,年号天启。
魏升为司礼秉笔太监。
明熹宗是个“木匠天才”,喜欢刀锯斧凿油漆的工作,“朝夕营造”,“每营造得意,即膳饮可忘,寒暑罔觉”。
他曾亲自在庭院中造了一座小宫殿,形式仿乾清宫,高不过三四尺,却曲折微妙,巧夺天工。
魏忠贤总是乘他做木工做得全神贯注之时,拿重要的奏章去请他批阅,熹宗随口说:“朕已悉矣!汝辈好自为之”。
魏忠贤逐渐专擅朝政。
一时厂卫之毒流满天下,一大批不满魏忠贤的官员士子惨死狱中;一大批无耻之徒都先后阿附于他,更有某些阿谀之臣到处为他修建生祠,耗费民财数千万。
他自称九千岁,排除异己,专断国政,以致人们“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
明崇祯继位后,打击惩治阉党,治魏忠贤十大罪,命逮捕法办,自缢而亡,其余党亦被彻底肃清。
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7课课明朝的灭亡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2、知道满族入主中原。
一:背景: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1、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
(1)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导致政事乏力。
(2)皇室内部钩心斗角,大臣们结党营私,政治日益腐败。
2、朝政混乱,导致社会矛盾尖锐,动荡不安。
(1)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
(2)土地兼并严重,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二、过程: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1、背景:(1)明末,广大农民纷纷举行起义,反抗朝廷的统治。
(2)各支农民起义军中,李自成的队伍发展迅速,成为起义的主力军。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和课堂教学实录(附导学案)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❶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红军长征过程中艰难险阻;知道红军长征的原因和遵义会议的内容;分析理解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过程与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提供多个学习条件,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活跃课堂气氛,合作讨论,积极发言增强合作和协调意识,促进学生思维和能力的提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感受在困难面前我们红军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让学生逐渐形成不怕困难、积极向上的心态;通过感受地方的红色文化教育,传承红军精神,培养学生爱乡爱国责任感和使命感【重点难点】重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遵义会议。
难点:遵义会议。
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图中展示的是毛泽东《七律·长征》,概括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赞扬了红军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
那么,中国工农红军为什么要长征?他们在途中遭遇了哪些艰难险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去感受红军长征的伟大征程!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战略战役和遵义会议1.教师讲解:由于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使国民党统治集团大为震惊。
从1930年底,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结果均被红军粉碎。
2.教师引导:请学生阅读教材,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和结果?学生回答:博古、李德在军事上的“左”的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3.教师提问:长征初期,红军情况如何?学生回答: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8万人西进,冲破了敌人的四道封锁线,但人员损失过半。
在这样的情况下,博古等人执意要去湘西,而敌人已经在红军去湘西的路上布置了新的防线,此时毛泽东提出放弃进军湘西,而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得到大家的认可,于是红军强渡乌江,攻克了遵义。
4.教师过渡:红军占领遵义后,中共中央在此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成为影响中国革命的一次重要会议。
那么这次会议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我们一起来看。
七年级历史下册17课导学案
晶华学校七年级历史导学案第十七课君主集权的强化主备人:审核人:班级:使用时间:【学习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清朝的建立及其对全国的统治,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措施,清朝制造文字狱及其危害。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影响、清朝制造“文字狱”的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文字狱”的社会危害【自学重难点】1、君主集权的强化2、君主集权强化的利弊作用【自主学习】㈠.阅读教材,第一标题“满洲的兴起和清朝的建立”完成学案。
1.________年,________自立为汗,国号金,史称后金。
后迁都沈阳,改称________。
2.努尔哈赤死后,________继承汗位,________年,他改国号为_______,________年清军入关,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
㈡.阅读教材,第二标题“君主集权的强化”完成学案。
1.为了加强君主专制,雍正帝设立________。
2.为了加强君主专制,在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清朝统治者实行________,清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皇帝在位时期最为盛行。
【合作探究】:想一想,努尔哈赤同宋元时期的几个少数民族首领有哪些共同之处?宋元时期的少数民族首领是:耶律阿保机、完颜阿骨打、元昊和成吉思汗。
努尔哈赤同他们的共同之处有:统一本民族各部,建立本民族争权,推动本民族的发展,影响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三、展示提升、深度研习学生展示有关文字狱的有关例子。
四、重点点拨、完善提升清朝君权加强的原因、文字狱产生的危害五、反馈训练、巩固提高㈠填空题:1、清朝实行“文字狱”的目的是()。
2、女真族建立的第二个政权是()。
3、我国君主集权进一步强化的标志是()的设立。
4、清朝时,有人曾经因为“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的诗句被杀,这和()有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备课日期:授课日期:主备人:刘美善总课时:审核:课题: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学习目标1. 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2. 讲述戚继光抗倭的史实,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学习疑问与笔记t 教学内容
一、课前回顾
※温故知新:明朝前期加强皇权的措施有哪些?
二、预习交流
(一)、郑和下西洋
1、条件和目的
⑴条件:明朝前期,国力;
⑵目的:①扩大明朝的;
②加强与的联系。
2、概况
⑴时间:1405—1433年;
⑵次数:先后次;
⑶航海规模(第一次):人多,船艘;
⑷到达范围:到过亚非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
东海岸和沿岸。
3、意义和影响
⑴促进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和;
⑵比欧洲航海家远航印度和美洲早;
⑶是世界史上的空前壮举;
⑷为的开发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戚继光抗倭
1、倭寇及其危害
⑴倭寇:明朝初年,的一些武士、商人和海盗组成武装集团,经常骚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沿海人民把他们叫做倭寇。
⑵、危害
明朝中期,海防松弛,东南沿海的奸商勾引倭寇上岸,共同抢劫分脏。
他们到处烧杀掳掠,使百姓的遭到巨大损失。
2、戚继光抗倭
⑴戚继光抗倭的经过:
①16世纪中叶,戚继光受命组织抗;
②戚继光组建纪律严明、英勇善战的开赴台州抗倭;
③荡平境内的倭寇;
④赴福建、广东和共同作战,取得抗倭斗争的最后胜利。
⑵戚继光抗倭取得胜利的原因:
①这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符合人民的利益;
②纪律严明、英勇善战;
③“戚家军”与其他爱国军民配合作战,体现了;
④戚继光具有卓越的才能。
⑶评价戚继光;戚继光是一位英雄。
二、展现提升
相信自己,我能行。
通读课本,试着完成下面的知识要点。
※相关链接:(根据相关链接,通读第二遍课文,看看有没有新的认识和新的收获。
)
戚继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 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汉族,山东登州人。
明代著名抗倭将领、军事家,与俞大猷齐名。
率军之日于浙、闽、粤沿海诸地抗击来犯倭寇,历十余年,大小八十余战,终于扫平倭寇之患,被现代中国誉为民族英雄,卒谥武毅。
世人称其带领的军队为“戚家军”。
有多部军事著作及诗作传世,戚继光纪念馆现为福建省爱国教育基地。
另有,电影电视剧《戚继光》上映联播。
四、梳理巩固:『通读第三遍课文,合作完成下面的问题。
』
1、你认为郑和下西洋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2、想一想,戚家军为什么会受到人们的崇敬?
五、达标检测
1.派遣郑和率领船队下西洋的皇帝是()
三一学校_七__年级___历史__学科导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