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名词解释
中国文化史名词解释整理

婚姻制度血缘婚:原始社会中同一原始群体内同辈男女间的集团婚,只允许同辈男女(兄妹)发生两性关系,排斥亲(父母)子(子女)通婚群婚:原始群婚是人类祖先实行的一种两性偶合关系伙婚:伙婚又称亚血缘婚,伙婚制家庭亦即普纳鲁亚家庭。
一群兄弟和不是自己姐妹的另一群女子通婚,兄弟共妻,姐妹共夫,男女之间互称“亲密的伙伴”普纳鲁亚家庭:若干同胞的、旁系的或血统较远的一群姐妹,与其他集团的一群男子互相集体通婚,丈夫们互称“普那路亚”;同样,若干同胞的、旁系的或血统较远的一群兄弟,与其他集团的一群女子互相集体通婚,妻子们也互称“普那路亚”。
由这种婚姻关系产生的家庭形式,称为普那路亚家庭对偶婚:指原始社会时期,成年男女双方实行由一男一女组成配偶,以女子为中心,在或长或短的时间内形成一种不牢固的夫妻关系,属于个体婚专偶婚:俗称一夫一妻制,指一对不同族属的男女,通过社会、政治的媒介,建立了带独占同居性质的牢固持久的婚姻关系。
具有不可离异性和男权至上的特点,形成以父系家长母权制:指按母系或女子血缘关系计算继嗣关系和继承财产关系的氏族、家庭制度父权制:指男性统治,一个社会中,无论在政治、经济、法律、宗教、教育、军事领域还是家庭领域,所有权威的位置都保留给男性导民婚配:管理婚姻的官员(大司徒、媒氏等)用婚姻的礼仪去教化百姓,帮助他们及时嫁娶,以减少社会上的怨女旷夫。
倘若男三十、女二十尚未婚嫁,政府就要督促其婚配嫁娶有媒:封建聘娶婚把媒妁之言作为婚姻成立的必备条件,并以法律的形式对媒聘的履行做了严格规定。
凡是不经过媒人沟通而自由结合者,都属不法,社会不予认可父母之命:父母之命是封建聘娶婚姻的必备条件,子女的婚姻都必须经过父母同意才可以嫁娶同姓不婚:西周重要的婚姻政策。
西周,同一姓氏的男女不得通婚;唐代,同姓共宗禁止婚配;明、清法律严禁同宗婚配,对同姓不同宗则开禁媵妾:媵指陪嫁的女子,古代诸侯娶妻,女方多以兄弟之女和新娘的妹妹为随嫁,即媵。
文化史名词解释

文化史名词解释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中国文化史名词解释1文明文明是指人类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特指,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也指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表现出来的状态。
是人类审美观念和现象的传承、发展、糅合和分化过程中所产生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总称。
是人类开始群居并出现社会分工专业化,人类社会雏形基本形成后开始出现的一种现象。
是较为丰富的物质基础上的产物,同时也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基本属性。
文明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所逐步形成的思想观念以及不断进化的人类本性的具体体现。
研究发现,人类现代文明在4.4万年前就已出现。
2狭义文化即“广义文化”中的观念形态或“精神财富”部分。
通常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各种社会制度和组织机构。
这是以前苏联学者为代表的一种传统观点。
它只强调了凝固化的精神财富,而忽略了创造、传播精神财富的文化活动本身;且难以解释从精神财富到物质财富、从物质财富到精神财富之间的联系与转换。
这种静态的表述方式往往为各种静态的文化制度专史所采用。
但在总体的文化研究或文化史研究中,这一术语却不足以描述文化的动态特征和揭示文化的运动规律。
3宗法制度中国古代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
由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到周代逐渐完备。
周王自称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称为天下的大宗。
天子的庶子分封为诸侯,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其职位由嫡长子继承,他们以国名为氏。
诸侯的庶子有的封为卿大夫,对诸侯为小宗,在本家为大宗,其职位由嫡长子继承,他们以官职、邑名、辈份为氏。
卿大夫至士的大宗、小宗关系与上相同。
有世袭权的嫡长子称宗子,他们有掌握本族财产、祭祀,管理本族成员的权力。
后世地主阶级长期利用这种制度,来巩固其政权、族权、神权、夫权。
4二十四节气它是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和劳动人民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独特的发明与伟大的创造,是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内容之一。
中国文化史名词解释

李贽明清思想家、文学理论家。
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福建泉州府晋江县人。
他反对“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反对把儒家经典看做真理的标准,对理学进行了激烈的批判,表现出了大胆的精神。
他的著作有《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等。
中国中国由“中”与“国”组合而成。
“中”指居中集众之旗,引申为中心、中央;“国”指执戈捍卫之城,引申为军事、政治中心地。
“中国”以整词出现,较早见于周初。
其初义是“中央之城”,即周天子所居京师,与“四方”对称。
其引申义包括:一、诸夏列邦,即黄河中下游这一文明早慧、国家早成的中原地带,居“四夷”之中;二、国境之内;三、中等之国;四、中央之国。
使用频率最高的是诸夏列邦之意。
“中国”一词包含地理、政治和文化中心的含义。
“中国”作为与外国对等的国体概念,萌发于宋代,至清代则成为正式国名之一。
辛亥革命后,“中国”先后作为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以正式国名被国人共用,并为国际社会普遍认可。
文化文化由“文”与“化”组合而成,是“人文化成”、“文治教化”的省称。
其本质内涵是自然地人化,是人的价值观念在社会实践中对象化的过程与结果,包括外在文化产品的创制和内在心智、德性的塑造。
广义文化包括物质、精神、制度、行为四层面的文化;而作为不停运行的广义文化在观念领域摹本的精神文化,是狭义文化。
家国同构指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有共同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父权家长制,是宗法社会的显著特征。
与不发达的商品经济和小农经济相联系。
家族是家庭的扩大,国家则是家族的扩大和延伸。
父为“家君”,君为“国父”,君父同伦,家国同构,宗法制度因而渗透于社会整体,甚至掩盖了阶级和等级关系。
楚文化楚文化是先秦时期形成的,以长江中游为核心地带,造就华夏文化幽丽清奇的区域文化,它影响了整个南中国。
楚文化除了崇凤、拜火、尚东、尊左、尚赤等特点外,显著特色是“信巫鬼,重淫祀”。
楚文化另一显著特色是长于幻想玄思,它孕育了以“虚无”为取向的老庄道家、浪漫主义风格的庄子散文、屈原、宋玉创造的骚体诗歌楚辞。
中国文化史

中国文化史期末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中国“中”指居中集众之旗,引申为中心、中央;“国”指执戈捍卫之城,进而指军事、政治中心地。
“中国”初义是“中央之城”及周天子所居京师(首都),四夷万邦环绕的中原核心地带。
引申义:①“中国”的涵盖范围在空间上的拓宽;②“中国”从地理中心、政治中心含义派出文化中心;③以“中国”为非正式的国名与异域外邦相对称;④“中国”作为与外国对等的国体概念;⑤中国成为正式国名;⑥“中国”作为中华民国的简称现代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2.宗法制度以父系血缘关系为前提,以父权和族权为维系力量,将同姓同氏者结为一个共同经济政治利益的族群。
宗法制度萌芽于父系氏族社会晚期,在商代晚期,宗法制度初成;西周经一步完善,包括立子立嫡之制,庙数之制,其核心是在维护父权的基础上,确立嫡长子继承的世袭特权,使权力早有归属,以免争夺残杀。
3.大一统“大一统”,最早见于《公羊传·隐公元年》,所谓“大”,就是重视﹑尊重;所谓“一统”,即“方物之本皆归于一”。
本指诸侯天下皆统一于周天子,后世经解也借此以指普天之下在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同化一致,全国皆现“六合同凡,九州共贯”的“混一”局面。
4.河姆渡文化1973年首次发掘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东北,距今六七千年,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
生产工具有伐木用的石斧、石凿,农耕用骨耜,狩猎用骨镞。
陶器为黑陶;有大量稻谷遗迹和猪狗等家畜遗骨;采用木结构的干栏式建筑。
这是长江流域的原始文化。
5.龙山文化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4000多年的一种文化。
1928年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分布与黄河中下游。
生产工具为石镰和蚌镰,陶器为灰陶为主,黑陶次之,开始用轮制。
出现卜骨。
以农耕为主,畜牧业发达,属父系氏族社会时期,因遗址发现黑陶,又称“黑陶文化”6.屈家岭文化1954年发现于湖北的京山屈家岭,分布于江汉平原。
以小型2彩陶,彩陶纺轮,长颈圈足壶为只要特征。
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种植粳稻,饲养猪狗家畜。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1.山顶洞人:一万八千年前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新人。
因1933年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穴发现而得名,有基本完整的三个头骨(一男二女)和其它骨骼,分属于8个男女个体,还有动物化石及其它文化遗物。
经科学测定,是晚期智人的代表,体质特征与现代人基本相同。
2.仰韶文化:母系氏族公社全盛时的重要文化遗存。
因1921年首次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
建国以来,已发现遗址千余处。
以陕西关中、河南大部、山西及河北南部为中心,远及甘肃青海东部、河套平原、河北北部及湖北西北部。
其中西安半坡遗址和陕县庙底沟遗址最为著名。
3.半坡遗址:黄河流域母系氏族公社全盛时期的代表性遗址。
1953年发现于西安东郊半坡村。
1954-1957年先后进行了五次发掘,揭露面积达1万平方米。
发掘出比较完整的房基四十多座,各类墓葬二百多处,陶窑六座,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村落。
对于研究母系氏族公社的社会状况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4.龙山文化: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的文化遗存的重要代表。
由仰韶文化发展而来,因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而得名。
已发现五百余处遗址,分布甚广。
有山东龙山文化、陕西龙山文化、河南龙山文化、晋北龙山文化之分。
5.国人暴动:周厉王时发生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
厉王垄断山林川泽,又任用卫巫“监谤”,引起平民,即“国人”的不满。
公元前841年,人们不堪忍受压制而发起暴动驱逐厉王,厉王逃到彘。
当时参加者除国人之外,还有中小领主贵族和其它劳动人民。
这就是所谓的国人暴动。
6.共和行政:国人暴动后,厉王出逃,宗周一片混乱,国人推举共伯和代行政事。
这一年为公元前841年,史称共和元年,是中国历史上有确切纪年的开始。
召公、周公二相临时主持政事,收拾残局,号曰“共和”,所以称为“共和行政”。
7.人殉、人牲:贵族死后,把奴隶作为祭祀的物品,用活的奴隶去祭祀,去陪葬叫做人殉。
人殉是把人作为“人”奉献于死者,“杀人以卫死者曰殉”,殉人既为用,则必“使亲近,避仇敌”,所以被殉之人主要是近幸,包括与死者关系密切的妻妾、宠臣,近侍和奴婢等,也有地位较低的随从仆役、奴婢。
中国文化史 期末

二、名词解释:1.仰韶文化: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1921年首次发现于河南渑池仰韶村,分布于黄河中下游。
其生产工具有磨制的刀、斧、錛、凿等。
骨器精致,日用陶器以细泥红陶和夹砂红褐陶为主。
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渔猎为辅,饲养猪、狗等家畜,属母系氏族社会的繁盛期。
由于遗物中常有彩陶,所以也曾被称为“彩陶文化”。
仰韶文化的一个重要遗址在西安东郊的半坡村。
1958年在遗址上建立半坡博物馆。
2.宗法制度:宗法制是按照父系血统远近以区别亲疏的制度。
早在原始氏族时期宗法制就有所萌芽,但作为一种维系贵族间关系的完整制度的形成和出现,则是周代的事情。
在宗法制度下,“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左传》桓公二年),形成了系统而完整的制度。
3.魏晋风度:所谓魏晋风度,指的是魏晋时期的名士风范,是当时士族意识形态的一种人格表现。
表面上看,是门阀士夫阶层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任诞、风流萧散、不滞于物、不拘礼节、特立独行而风流自赏。
实际上是春秋战国后第一个分裂期知识分子被迫依附某个政治集团的散漫心境,是独尊儒术后儒术又不值钱因而“援老入儒”的尴尬处境,是哲学讨论日常化的大众情境。
清谈、吃药和喝酒,组成了风度中的风度。
4.“帖经”:唐代科举考试的一种方法。
《通典·选举三》:“帖经者,以所习经,掩其两端,中间开唯一行,裁纸为帖。
凡帖三字,随时增损,可否不一,或得四、得五、得六者为通。
”就是选择经书中的任何一页,遮住前后文,只留出中间一行,再用纸帖住其中的几个字,让考生读出来。
5.理学:理学,又叫新儒学、道学、宋学。
之所以称之为理学,是因为宋代诸儒所建构的崭新思想体系以“理”为宇宙最高本体,并以之构成哲学思辨的核心范畴。
6.轴心时代: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历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认为,以公元前500年为中心,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Axial Age)。
中国文化史

中国文学史一、名词解释1、文化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狭义的文化,即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文化、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泰勒在《原始文化》)文化的本质内蕴是自然的人化,是人的价值观念在社会实践中对象化的过程与结果,包括外在文化产品的创新和内在心智、德性的塑造。
2.元典时代“轴心时代”一词最先由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历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提出,以公元前500年为中心,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元典时代”,又称“轴心时代”。
特征:1.世界各国文化都进入创制基本民族精神的阶段,纷纷出现专门的知识圣贤,如中国的孔、老、墨,印度的佛陀,希腊的荷马、柏拉图等。
“人类意识”首次觉醒,进入理性思维时期,所创制的精神文化范式,决定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
2.各民族都创作出包蕴着该民族基本精神的文化元典。
如印度《佛经》,希伯来的《旧约》、《新约》,希腊的《理想国》,波斯的《古圣书》等。
中国历史上的元典时代大约相当于春秋战国时期,特征有人文主题基本确立;中国文化的基本流派形成;重伦理道德、重个人修养、重实用理性的价值判断标准在这一时期基本树立;士人集团在这一时期出现;中国的“有容乃大”“和而不同”的文化包容机制在这一时期基本形成。
3.理学宋明时期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
包括以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客观唯心主义和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主观唯心主义。
前者认为‘理’是永恒的、先于世界而存在的精神实体,世界万物只能由‘理’派生。
后者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认为主观意识是派生世界万物的本原。
也叫道学或宋学。
4.王官之学王官之学是指周代贵族等级制社会中的主流学术文化。
王官之学就是西周礼乐文化的话语形态,是作为统治阶层的西周贵族的意识形态话语系统,也是中国古代政治、哲学、道德伦理、宗教思想之源头。
中国文化史(历史概念)

春秋战国时代的思想开放运动其规模之大历史之长也为仅见。人文思想在此时期也成为中国哲学的支柱。诸 子百家在这个历史阶段各自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与处世思想,其中,为孔子、孟子、荀子所主张崇尚伦理道德的 儒家、为老子、庄子、列子所主张崇尚自然无为的道家、为墨子所主张的墨家、为商鞅、韩非所主张的法家并为 后世中国最重要的思想。
谢谢观看
距今5000年到10000年的文化,近代以来考古发现的金陵北阴阳营文化、高邮龙虬文化、嘉兴马家浜文化、 余姚河姆渡文化、含山凌家滩文化、潜山薛家岗文化、天门石家河文化、巫山大溪文化等,分布于长江上中下游。 三星堆遗址发现的古蜀文明,达到了非常高的程度。
中国文化在古代创造出了灿烂的文明,并且不断延绵传承创新至今。近代以后的西洋文化自明代时传入中国, 在清末和民国初年对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中形成于西方的近代科学技术推动了中国文化的进步,而形成于 西方的民主政治观念和马列主义思想等文化也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总而要之,或谓自太古至秦、汉,为中 国人创造文化及继续发达之时期;自明清以来,则为中国文化中衰之时期。在中国大陆,随着改革开放以后市场 经济的逐渐兴起,复兴中华传统文化与政治民主化成为一个社会趋势 。
夏商西周
大禹雕塑夏商周三代文化最大的特色即为宗法制度。宗法制度萌芽于夏朝,宗法制度完备确立在西周,其是 在晚商的长子继承制的法则上加以严格规范与执行。标志为嫡长子继承制、土地分封制与严格的宗庙祭祀制度。 在宗法制度下,“礼仪”对每个士族成员有极大的强制性和约束力,实际上宗法制度已经成为一种未成文的习惯 法。在宗统范围内宗庙里祭祀辈分之亲疏,即规定了地位的高下。宗庙里的谱牒,即是政治上的名分。在宗法体 制下,“国”与“天下”是以“家”做原型扩大的,“家”的精神乃成为各级政治秩序的基型。宗法制度在西周 末期已开始瓦解,但宗法制度的影响却长期笼罩着中华社会。西周的宗法封建制度留给春秋战国时期士人天下只 有一个共主的观念,这种思想也为秦汉帝国的建立与统一奠定基础。宗法制度的影响不仅是政治层面的影响,也 不限于统治阶级,它在后世成为平民社会宗族概念的基础而普遍传承。
【高考冲刺】高中历史必修3文化史必考必会名词解释(通用版)

【高考冲刺】高中历史必修3文化史必考必会名词解释必修3 文化史第一单元中国传流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代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为适应大一统,提此主张,把不在儒家六经范围内的各学术罢黜,加强了中央集权和思想专制,是儒家思想成为思想主流。
2、新儒学:汉代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并加以改造形成。
3、君权神授: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汉代的董仲舒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认为天为主宰,天子受命于天,人民诸侯皆应服从,另一方面如果天子无道,天罚之。
4、三纲五常:汉代董仲舒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5、四书五经: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
《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
6、儒家民本思想:形成于春秋时期,提出爱民、重民、养民思想,强调人在社会中的地位,重视民众的社会作用,认识到民为国之基本,其中有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等。
7、无为而治:老子提出的一切顺从自然,提倡清净无为,知足寡欲的政治主张。
8、焚书坑儒:秦灭六国后,秦始皇下令烧毁所有的《诗》《书》等诸子百家书并坑杀大批儒生,加强思想专制,强化中央集权,但其暴政加速了政权的灭亡。
9、从“无为”到“有为”: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汉初统治者以“无为而治”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
而后地方诸侯势力增强。
为加强中央集权,转为积极有为政策。
10、宋明理学:儒学新体系,由北宋“二程”创立,南宋朱熹是集大成者,南宋陆九渊和明朝王阳明的心学是宋明理学的发展。
11、三教合一: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中国文化史名词解释

中国文化史名词解释中国文化史是研究中国古代及现代历史上各种文化形态的学科。
在中国文化史中,有许多重要的名词需要解释。
以下是其中几个重要的名词及其解释:1.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学术思想之一,由孔子创立,后由孟子、荀子等人发展完善。
儒家思想主张将社会关系纳入道德规范,强调君子之道、仁爱、孝道、礼仪等价值观念,对中国社会和政治具有深远的影响。
2. 道家思想: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思想体系,由老子创立。
道家思想认为宇宙万物遵循着无为而治的道的原则。
它提倡追求自然、宽容、无欲无求的生活态度,对中国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佛教:佛教是公元1世纪从印度传入中国的宗教,教义主张通过禅定与慈悲来达到解脱。
佛教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和发展,对中国文化及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4. 唐诗: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最辉煌的一段时期,盛行于唐朝(公元618年-907年)。
唐诗以豪放的气势、精练的艺术形式和深远的意境而著称,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
5. 五经:五经是古代中国的重要典籍,包括《诗经》、《尚书》、《礼记》、《易经》和《春秋》,被视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基石。
五经内容涵盖了政治、经济、道德、文学等方面的知识,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6. 朝代:朝代是中国古代历史的划分单位,每个朝代都由一位君主或皇帝统治。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重要的朝代,如夏、商、周、秦、汉、唐、宋、明、清等。
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特点,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7. 传统节日: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都有固定的日期庆祝。
例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
传统节日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是中国人民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
以上是中国文化史中一些重要的名词及其解释。
中国文化史广泛而复杂,还有许多其他名词和概念值得进一步研究和了解。
中国文化史大同与小康名词解释

中国文化史大同与小康名词解释一、概念定义1.大同:在中国文化中,“大同”是一个理想的社会状态,它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压迫、人人平等的社会。
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礼记·礼运》中,描述了一个“天下为公”的社会,人们和睦相处,生活安逸。
2.小康:与“大同”相对,“小康”指的是一个较为现实、可行的社会状态,它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社会的公正和繁荣。
小康社会的特点是人民生活相对富裕,社会秩序良好。
二、历史渊源1.大同思想: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特别是在《礼记·礼运》中有详细的描述。
这一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太平天国的“天国”理念,康有为的《大同书》等。
2.小康思想:起源于中国古代的《诗经》,后在《孟子》中得到了系统的阐述。
它强调的是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的富裕。
三、主要特点1.大同社会:人人平等,公有制,没有私有财产,没有压迫和剥削,和谐共处。
2.小康社会:公有制与私有制并存,有一定的社会秩序和法制,人民生活相对富裕,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较高。
四、对比分析1.大同和小康都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对理想社会的描绘,但它们所强调的方面有所不同。
大同更注重社会的公平和和谐,而小康则更注重社会的繁荣和发展。
2.大同思想带有一种强烈的乌托邦色彩,因为它所描述的是一个完美的、没有缺陷的社会,这在现实中很难实现。
相比之下,小康思想则更加实际和可行,它所描述的是一个可以通过努力达到的社会状态。
五、现代意义1.启发思考:通过对大同和小康思想的探讨,我们可以思考现代社会所面临的问题,如贫富差距、社会不公等。
这些思想可以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一些启示。
2.价值观引导:尽管这些思想可能无法完全实现,但它们所倡导的一些价值观,如公平、和谐、富裕等,仍然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这些思想可以引导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中国文化史复习思考题

《中国文化史》复习思考题一.名词解释1.狭义文化:主要指精神文化,又称小文化;精神文化又称虚体文化,是指人类对自然进行加工或塑造自我过程中形成的用语言或符号表现出来的,精神的、人格的、主观的东西。
如文字、语言、宗教、哲学、音乐、绘画、书法、风俗、制度等等。
2.宗法制度:中国古代按照血统远近以区别亲疏的、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
由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到周代逐渐完备。
在宗法制度下,“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形成了系统而完整的制度。
它的一个关键内容是严嫡庶之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其目的在于稳固贵族阶级的内部秩序。
这一制度依靠自然形成的血缘亲疏关系以划定贵族的等级地位,从而防止贵族间对于权位和财产的争夺。
3.二十四节气: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划分的二十四个时间阶段。
起源于我国黄河流域,是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独具特色的创造,是反映天气气候和物候变化、掌握农事季节的工具。
随着不断地观察、分析和总结,到了秦汉时期,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的概念。
现存第一部完整地记录了二十四节气名称的历史文献,是成书于公元前137年的《淮南子》。
两千多年来,我国农民按照二十四节气安排农业生产生活,促进了农业社会的发展。
4华夷之辨:我国封建史学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统观念,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华夷之辨是根据《周礼》、《仪礼》、《礼记》以及《春秋》来区分华夏和蛮夷,其中《春秋》是华夏礼仪的宗旨,三礼是具体的规则。
“华夷之辨”的实质就是文明与野蛮之辨,体现的是中国人的文化民族主义。
其重点在于保卫文明、学习先进,抵抗野蛮侵略和落后倒退,防止一切野蛮侵略文明导致的文明破坏、社会倒退的悲剧的发生,并追求对落后野蛮地区文明的感化。
5.《周礼》:亦称《周官》,儒家经典之一。
战国时代儒者搜集周王室官制和当时各国政治制度,并附以儒家的政治理想而提出的一部关于理想政治制度的著作。
内容十分丰富、庞杂,包含有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家庭婚姻、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各方面的典章制度、行为规范和礼节仪式。
中国文化史复习重点内容

中国文化史复习重点内容1、中国的文化定义:①《辞海》条目:文化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从狭义来说,是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在日常生活中,也泛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和一般知识。
②我们的定义:文化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改造人类自身的一切活动成果的总和。
2、文化的基本属性①超自然性②时间性或时代性③地域性或空间性④民族性⑤承袭性和变异性3、文化的基本形态(1)物质文化(2)制度文化(3)精神文化4、文化的主要功能即作用:凝聚功能、规范功能、认知功能、技术功能、教化功能、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愉悦功能5、文化史的定义:文化史广义指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历史,与社会发展史相近。
狭义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发展史,也即精神文化及其精神文化的物化现象的发展史。
6、中国文化的总体特征——伦理文化(伦理型文化)7、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1)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同化、融合、延续)(2)重实际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3)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文化(4)尊君重民相反相成的政治文化(5)重人伦轻自然的学术倾向(6)经学优先并笼罩一切文化领域(7)摆脱神学独断的生活信念8、地形地貌特征对中国影响:①影响中国文化的统一性与延续性②影响中国文化的多样性③影响中国文化的独立性与保守性9、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10、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主要含义是当时诸子百家创造的各个学派,使得中国文化精神的各个侧面都得到了充分的展开和升华,中国民族文化从此大致确立了。
)主要依据有:(1)在社会生产力上,由青铜时代进入了封建社会。
(2)在民族方面,以华夏为主体的中原民族与周边各族不断融合,形成了华夏族。
(3)在文化上进入了空前繁荣昌盛的时期。
哲学思想尤为活跃,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1、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为什么能达到中国文化的颠峰状态(春秋战国的文化背景)①社会大变革,为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提供了历史舞台。
中国文化史作业参考答案

《中国文化史》作业参考答案作业一一、名词解释:1.文化:是人类超越本能的、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也就是自然的人化。
文化一般包括物质、精神。
风俗习惯以及价值四个层面。
2.赋比兴:是古代学者对诗歌表现手法和艺术手法的归纳,它是根据《诗经》的创作经验总结出来的。
赋指直接的叙述和抒写,比指比喻和比拟,兴则是从意义、声音等方面的类比关系来引发诗歌。
赋比兴的手法对后代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简答题:1.简述中国艺术的基本类型。
答:中国艺术有两大基本类型,即阳刚和阴柔。
青铜器、汉画像砖、杜甫诗歌、范宽的全景山水、颜体楷书、宫廷建筑、民间打击乐,等等,均属于阳刚之美;彩陶、宫廷舞蹈、婉约词、行书、园林,等等,均属于阴柔之美。
从对中国艺术影响最大的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差别看,则表现为艺术类型上的浓与淡、神与逸之别。
浓淡分别代表儒道的审美情趣,神逸则分别代表儒道两家的审美境界。
当然,不管是神与逸,还是阴柔与阳刚,很多时候都不是截然划分的,同一位艺术家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下审美情趣可能发生很大的变化,一件艺术品也可能同时包融有阳刚和阴柔之美。
2.简述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的主要内容。
答:宗法制度确立于西周,其本质就是家族制度的政治化。
一般认为,宗法制度的创立者为周公。
其主要内容包括:嫡长子继承制、封邦建国制、宗庙祭祀制度(还可以包括父家长制等)。
三、论述题:1.试述中国古代伦理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
答:中国伦理思想的历史发展,经历了孕育展开——抽象发展——辩证综合的辩证过程,它与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三大阶段(先秦——汉唐——宋明)正相符合,体现了逻辑发展与历史发展的一致性。
首先,先秦是中国伦理精神孕育展开阶段。
如西周时期确立的周礼,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创造的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体系,都对后世影响深远;其次,汉唐时期是中国伦理思想的抽象发展和大一统、封建化阶段。
汉代儒学独尊、董仲舒伦理体系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伦理精神的封建化和抽象化的统一;最后,宋元明清时期是中国伦理思想辩证综合阶段。
中国文化史复习题

中国文化史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封邦建国:封邦建国即"封土建国",简称"封建"。
即天子把自已直接管辖的王畿以外的土地,分封给诸侯,并授予他们爵位,诸侯再分封贵族,诸侯和贵族在自己的领地上有相当的自主权。
2.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是指一定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气候、土地、河流、湖泊、山脉、矿藏以及动植物资源等。
3.农耕经济:农耕文明,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适应农业生产、生活需要的国家制度、礼俗制度、文化教育等的文化集合。
4.宗法制度: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
5.家国同构:家国同构即家庭、家族(家族、宗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有共同性。
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家长制。
“家国同构”是宗法社会的显著特征。
6.文字狱:文字狱是指封建社会统治者迫害知识分子的一种冤狱,历朝历代都有文字狱的记录。
《汉语大词典》定义为“旧时谓统治者为迫害知识份子,故意从其著作中摘取字句,罗织成罪”。
[1] 《中国大百科全书》则定义为“清朝时因文字犯禁或藉文字罗织罪名清除异己而设置的刑狱。
”[2]7.百家争鸣:百家争鸣是指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战国(前475年—前221年)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8.经学:经学原本是泛指各家学说要义的学问,但在中国汉代独尊儒术后为特指研究儒家经典,是一种解释其字面意义、阐明其蕴含义理的学问。
9.玄学:玄学又称新道家,是对《老子》、《庄子》和《周易》的研究和解说,产生于魏晋。
玄学是中国魏晋时期到宋朝中叶之间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
也可以说是道家之学以一种新的表现方式,故又有新道家之称。
其思潮持续时间自汉末起至宋朝中叶结束。
10.图腾崇拜:图腾崇拜,是发生在氏族公社时期的一种宗教信仰的现象。
中国文化史

中国文化史名词解释中国:“中国”初义是“中央之城”,即周天子所居京师(首都),与四方对称。
自晚周以来,“中国”一词从地理,政治中心含义派生出文化中心含义。
后以非正式的国名,与异域外邦相对称。
而正真的作为与外国对等的国体概念萌发于宋代。
中国便从此从文化主义的词语,变为接近国体意义的词语。
辛亥革命以后,中国便先后作为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以正式国名被国人共用,并为国际社会所普遍认肯。
文化:是一汉语古典词,又在近代被籍以翻译西洋对应词。
文化由“文”与“化”组合而成,是“人文化成”“文治教化”的省称。
“文”原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引申为包括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又具体化为文书典籍.文章.礼乐制度。
“化”指二物相接,其一方或双方改变形化性质。
由此引申为教化.感染等义。
作为整词的“文化”则是“文治”和“教化”的合称。
文化获得现代义是对译西洋术语,词义逐渐由耕种引申为对树木禾苗的培养,进而指对人类心灵.知识.情操.风尚的化育,从重在物质生产转向精神生产。
文化的本质内涵是自然的人化,是人的价值观念在社会实践中对象化的过程与结果,包括外在的文化产品的创制和内在心智,德性的塑造。
文明:文明之“文”指文采,文藻,文华。
“明”指开明,明智,光明。
联合而成的“文明”指从人类的物质生产(尤指对火的利用)引申到精神的光明普照大地,是文化发展到较高阶段,或泛指对不开化的克服或指超越蒙昧期和野蛮期的历史阶段。
宗法制度:宗法制源于氏族社会父家长制公社成员间的亲族血缘联系。
作为一种庞大.复杂却又井然有序的血缘---政治社会构造体系,宗法制孕育于商代,定性于西周。
宗法制规定社会的最高统治者有“天子”,是天帝的长子,奉天承运,治理天下土地臣民。
从政治关系而言,天子是天下共主;从宗法关系而言,天子是天下大宗。
春秋战国的兼并战争是宗法秩序呈瓦解之势。
家国同构:所谓“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父权家长制。
中国文化史名词解释

中国文化史名词解释1文明: 文明是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所创造的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进步程度和人类开化状态的标志。
物质文明人类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成果就是物质文明,它表现为人类物质生产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改善。
精神文明即人类社会在改造自然和社会过程中所取得的精神成果的总和,体现了人类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的发展水平。
精神文明决定于人类社会生产的发展水平,是社会进步和开化的标志。
精神文明以物质文明为基础,同时又对社会和经济、政治起着巨大的反作用。
2狭义文化:在定义文化的时候应注意的是文化本身可分为“广义”和“狭义”。
“广义的文化”包含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而“狭义文化”则主要是指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
狭义文化主要指精神文化,又称小文化;精神文化又称虚体文化,是指人类对自然进行加工或塑造自我过程中形成的用语言或符号表现出来的,精神的、人格的、主观的东西。
如文字、语言、宗教、哲学、音乐、绘画、书法、风俗、制度等等3宗法制度: 中国古代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维护贵族统治的一种制度.宗,指宗族,宗法,即宗族之法。
它是由氏族社会的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至周代结合政权的分封制而完备起来。
它是按照血统远近以区别亲疏的制度。
在宗法制度下,“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形成了系统而完整的制度。
宗法制的一个关键内容是严嫡庶之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其目的在于稳固贵族阶级的内部秩序。
这一制度依靠自然形成的血缘亲疏关系以划定贵族的等级地位,从而防止贵族间对于权位和财产的争夺。
在宗法制度下,从始祖的嫡长子开始传宗继统,并且世代均由嫡长子承继。
这个系统称为大宗,嫡长子称为宗子,又称宗主,为族人共尊。
它对于巩固封建统治起着巨大的作用。
4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
由于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是既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阳运行周期,但中国又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了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
中国文化史

1.“文化”名称的来源:“文”:《说文解字》说:“文,错画也,象交文。
” 其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
意思是“对事物形象进行整体素描,笔画交错,相联相络,不可解构” 。
2.《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这是对先天素质和后天修养之关系的阐述。
3.“文”在天文与人文上的区分:《易·贲卦》“圣人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天下。
”天文指自然现象和规律,人文指社会现象和规律。
4.“文化”一词最早见于《说苑·指武》。
5.(一)狭义文化: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它着重人的心态部分。
狭义的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传承积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的总体体系。
(二)狭义文化特征:(1)狭义文化不但以人为中心,而且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察物化世界,也是以其中的人文精神活动为内核的。
(2)狭义文化关注的不是个别人的精神活动,而是经历史传承积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
(3)狭义文化关注的不仅是全人类的普遍性,而且更注重不同民族、阶层、集团人文精神的特点。
6.新石器时代的特征是:(1)原始农业的出现、陶器的制造、磨制石器的广泛使用和村落的出现(2)氏族制度形成(3)出现了农业和养畜业。
7.新石器时代分为三期:仰韶文化前期(公元前8000——前5000)仰韶文化(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遗址)公元前5000——前3000年龙山文化(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城子崖)公元前3000——前2000年。
8.新石器时代的三大文明成就:(1)农业、制陶、石器磨制与钻孔。
(2)陶器制造是贯穿于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手工业(3)陶器的烧制还带来了里一个重要手工业——青铜器制造9.三皇:燧人、伏羲、神农。
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帝、舜帝。
10.夏代中国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
11.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殷契”。
12.甲骨文之父:王懿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史名词解释1文明文明是指人类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也指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表现出来的状态。
是人类审美观念和文化现象的传承、发展、糅合和分化过程中所产生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总称。
是人类开始群居并出现社会分工专业化,人类社会雏形基本形成后开始出现的一种现象。
是较为丰富的物质基础上的产物,同时也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基本属性。
文明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所逐步形成的思想观念以及不断进化的人类本性的具体体现。
研究发现,人类现代文明在4.4万年前就已出现。
2狭义文化即“广义文化”中的观念形态或“精神财富”部分。
通常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各种社会制度和组织机构。
这是以前苏联学者为代表的一种传统观点。
它只强调了凝固化的精神财富,而忽略了创造、传播精神财富的文化活动本身;且难以解释从精神财富到物质财富、从物质财富到精神财富之间的联系与转换。
这种静态的表述方式往往为各种静态的文化制度专史所采用。
但在总体的文化研究或文化史研究中,这一术语却不足以描述文化的动态特征和揭示文化的运动规律。
3宗法制度中国古代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
由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到周代逐渐完备。
周王自称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称为天下的大宗。
天子的庶子分封为诸侯,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其职位由嫡长子继承,他们以国名为氏。
诸侯的庶子有的封为卿大夫,对诸侯为小宗,在本家为大宗,其职位由嫡长子继承,他们以官职、邑名、辈份为氏。
卿大夫至士的大宗、小宗关系与上相同。
有世袭权的嫡长子称宗子,他们有掌握本族财产、祭祀,管理本族成员的权力。
后世地主阶级长期利用这种制度,来巩固其政权、族权、神权、夫权。
4二十四节气它是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和劳动人民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独特的发明与伟大的创造,是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十四节气的名称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在《淮南子·天文训》中就全部出现,《淮南子·天文训》中使用的农历是秦汉之际的颛顼历,因而至迟在战国末年二十四节气就全都产生了。
5儒家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由孔子创建的一个重要学派。
儒家“祖述尧舜,宪章(效法)文武”,崇尚道德教化,宣扬“仁义”、“忠恕”和“中庸之道”,政治上提倡德治、仁政和王道。
孔子死后,儒家分化为八个流派,最重要的是孟子和荀子两派。
都继承并改造了儒学。
秦汉以后,儒家适应各个时期封建统治的需要,融合法、道、佛,不断改变其形态,逐渐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封建意识形态。
近代以后,随着封建社会的解体,儒家思想也逐步丧失其统治地位,走向衰落。
6道家崇奉老子、庄子学说的重要学派。
又称“道德家”。
《汉书·艺文志》云:“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
”创始人为老子。
其学说的主要内容是:“道”(或“一”)是万事万物的本源,“道”是虚无的。
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在认识论上认为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即“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在伦理上,主张“绝仁去义”,“绝圣去智”,认为仁义礼智是祸乱之首,与儒家思想针锋相对。
7墨子墨子(约公元前 468~公元前376)。
春秋战国之际的思想家。
名翟。
鲁国人。
早年曾受儒家教育,后抛弃儒学,创立墨家学派,成为儒家思想的主要反对者。
他主张“兼相爱,交相利”,反对非正义战争,重视生产劳动。
在认识论上,墨子提出了著名的“三表”说,确立起唯物主义的认识方向。
著作有《墨子》。
8谶纬谶书与纬书的合称。
谶为预言未来事象的文字图录;纬书系对经书而言,乃以儒家经义,附会人事吉凶祸福,预言治乱兴废,多有怪诞无稽之说,与谶言、谶记混杂流行。
西汉后期至东汉,谶纬之学大盛。
如王莽谋建新朝,上下争言符命。
刘秀起兵,亦以图谶笼络人心。
而后民间起义亦往往假借谶纬,号召群众。
故魏晋以后封建王朝皆禁止谶纬书流传。
至隋,炀帝遣使行四方,搜集与谶纬有关之书籍皆焚之,为吏所纠者处死,其学遂微。
9公羊学讲求《公羊传》的儒家今文经学学派。
《公羊》学有两个兴盛时期。
一是汉代,一是清末。
汉代《公羊》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董仲舒、何休。
董仲舒著有《春秋繁露》,何休著有《春秋公羊解诂》。
清末《公羊》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刘逢禄、廖平等人,刘逢禄著有《春秋公羊经何氏释例》、《公羊春秋何氏解诂笺》,廖平著有关于《公羊传》的著作数种。
《公羊》学以善讲微言大义著称,何休《春秋公羊解诂序》:“其中多非常异义、可怪之论。
”《公羊》学所讲微言大义有孔子为汉制、大一统、三科九旨、五始六辅二类七等等。
《公羊》学的特点是与政治有密切联系,汉代曾是武帝时制定政策的重要根据,清末则被龚自珍、魏源、康有为等人利用来宣传自己的政见。
10三统说西汉董仲舒提出的一种历史发展的图式论,认为每一王朝建立伊始,必改正朔,易服色,以示受命于天。
“正”指一岁之始,即农历正月;“朔”为一月之首,即农历初一。
认为夏以寅月(农历正月)为正月,色尚黑,为黑统;商以丑月(农历十二月)为正月,色尚白,为白统;周以子月(农历十一月)为正月,色尚赤,为赤统。
认为历史的发展即按黑统、白统、赤统的次序循环更迭,周而复始。
认为每一朝代虽有正朔、服色之改变,但“道”不变,“王者有改制之名,无易道之实”(《楚庄王》),“若其大纲、人伦、道理、政治、教化、习俗、文义尽如故,亦何改哉?”(同上)其说源于战国以来阴阳家五德相生相克的理论。
东汉《白虎通义》对此作进一步的发挥,使之更加系统化,是一种典型的历史循环论。
11三世说三世即指“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
儒家公羊学派关于历史进化的一种理论。
西汉董仲舒把《春秋》所记载的鲁国12世分为三段,即“所传闻世”、“所闻世”、“所见世”。
近代康有为发挥了“三世说”的理论,把“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分别指君主专制、君主立宪制、共产主义。
他认为当时中国正处在“据乱世”,西方国家则已进入“升平世”,因此,必当变法,实现君主立宪制。
12郑玄东汉著名经学家、文献学家。
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属山东)人。
世称“后郑”,以别于郑兴,郑众父子。
曾入太学学《京氏易》和《公羊春秋》,又从张恭祖受《古文尚书》、《周礼》、《左传》等,后从马融学古文经。
游学回乡后,聚徒讲学,弟子众至数百千人。
因党锢被禁,潜心著述,遍注群经,成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称郑学。
在整理古代文献上卓有贡献。
13熹平石经东汉熹平四年(175),蔡邕等人为校定《诗》、《书》、《仪礼》、《公羊传》、《论语》五经文字,由蔡邕以隶体书写,刻石立于太学门外,观者、摹者如云,车马填塞街陌。
可惜后遭兵燹,荡佚无存,宋以后才偶出残石。
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次刻石工程,石经不仅校定了经典,也规范了汉隶,其字体一丝不苟,笔笔入规,字形方正,端美雄健。
14古文经学15今文经学16疏不破注“疏” 是对注的解释。
指解释注文不得与原注有出入, 注文错了, 也要顺着它强词辨说, 有比注文更好的解释, 也不能采用, 要一概排斥。
如唐孔颖达《五经正义》即恪守此原则。
这种盲目从旧注的思想, 大大地束缚了注疏家的手脚, 致使一些疏文陈陈相因, 毫无新义。
但在客观上避免了妄改古注的弊端, 使较好的古注得以保存下来。
17宋初三先生指北宋初期的胡瑗、孙复、石介。
三人均以仁义礼乐为学,提倡“修性顺命”,主张言“性命之理”。
其学开宋代理学之先河,尤对二程有重大影响。
朱熹有“伊川不敢忘三先生之语”之说。
南宋末黄震认为“本朝理学至伊洛而精,实自三先生而始”(《宋元学案·泰山学案》引)。
参见“胡瑗”、“孙复”、“石介”条。
18北宋五子指北宋哲学家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
他们对北宋哲学思想的发展,尤其是对开创宋代理学起了重要的作用。
可以认为,延绵好几个世纪的“宋明理学”,就是从他们开始的。
周敦颐作《太极图说》,揉合道家无为思想和儒家中庸思想,提出“无极而太极”等重要命题,实为宋代理学开山鼻祖。
其理学思想传播较广,形成濂溪学派,学者称其为“濂学”。
邵雍代表百源学派,以“象”和“数”来理解宇宙的进化过程,创立北宋先天象数学。
张载著《正蒙》等众多著作,倡“气本论”,门人遍布四方,创横渠学派,学者称“关学”。
程颢、程颐为胞兄弟,合称“二程”,他俩分别是明道学派、伊川学派的代表人物,倡“理本论”,他们的学说被学者称为“洛学”。
理学共有四大派别,即濂洛关闽,北宋五子占了三席,闽学代表是朱熹,可见他们在理学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19鹅湖之会南宋朱熹与陆九渊进行的一次哲学辩论会。
淳熙二年(1175)四月间,吕祖谦约请陆九龄、陆九渊兄弟等会朱熹于信州(今江西上饶)之鹅湖寺,讨论治学方法,意图调和朱、陆两家争执。
朱熹主张“道问学”,谓当“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观察外界事物以启发内心的知识;陆九渊主张“尊德性”,以为应“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认为心即是理,不必多做读书穷理工夫。
陆自命为“易简工夫”,讥朱为“支离”;朱则讥陆为“禅学”。
这是一次朱熹的客观唯心主义与陆九渊的主观唯心主义之间的争论,时称“鹅湖之会”。
20乾嘉考据学随着清朝统治趋于稳固,思想学术界呈现了与清初不同的变化,即考据学开始在学术界占有主导地位。
乾嘉考据可认为是一种学风,也可指一种方法,却不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学科。
因为这个时期的学者都尊行以经学为主的汉代学术,故称这个时期的学术思想为汉学。
又因为他们追求的是一种朴实无华的考据功夫,故又称其为朴学。
乾嘉时期的学术发展也称之为乾嘉考据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