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露中国上市公司7大财务骗术和10大财务陷阱
用友软件告诉你七大财务管理陷阱
用友金华告诉你七大财务管理陷阱俗话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放在当下而言,就是不想参与企业财务管理的会计不是好会计。
但是,你知道吗?企业管理核心的财务管理是有陷阱的!如果不知道这些陷阱,你的盲目参与只会让自己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陷阱1:财务与会计关系混淆财务包含会计,会计不是单独的经济范畴,没有单独的管理对象。
会计工作是财务管理工作的基础,是财务管理的一部分。
首先,会计的直接目标是为企业财务管理提供真实、可靠、完整的会计信息,它对于企业管理目标的贡献只有通过财务管理才能实现,两者的目标既有同一性,又有包容性;其次,财务信息并不等于会计信息,对会计信息进行加工整理,佐以财务指标和文字说明,便形成了财务信息。
会计信息是财务信息的必要组成部分;第三,财务管理包含成本管理、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企业盈余分配管理等。
而这些内容的记录、核算、汇总等要靠会计来实现。
所以说在内容上财务管理是包含会计工作的,会计工作是财务管理系统的信息支持子系统。
因此,财务管理包含会计,会计是财务管理的基础工作,把财务管理与会计工作在机构上和运作上混同起来是不利于改进企业管理工作、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更不利于企业的长期经营和持续发展。
陷阱2:财务与企业战略脱节在我们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原来的国有大中型企业现在已经变成了集团公司,其财务关系也是五花八门,总公司与分公司之间有独立法人的、有统一核算的、有承包制的等等,这样企业财务战略目标与企业战略目标之间就非常容易产生不一致的现象。
其结果是:企业中相关部门无所适从,无法协调好各种财务关系,无法让人知道是否实现了财务目标,无法对员工产生激励与约束作用,无法开展有效的业绩评价;极易导致企业投资决策失误,难以防范诸如收支性财务风险、现金流量财务风险、筹资性财务风险,从而最大限度的提高投资报酬率和资产利用率;会使企业各部门从各自的单位出发,忽视企业的整体战略,造成企业力量的分散,降低企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抗风险的整体能力。
中国式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11种方式
上市公司造假的11中方式造假的目的:1.满足证监会审核要求,连续三年的业绩稳定增长,或者达到一定的标准;2.赢得投资者的信任,获得足够的资金3.上市公司不能连续三年亏损,否则会有摘牌的危险;4.公司经理人为了自己的股权激励,有造假的动机;造假的成本:1.虚构利润需要向税务部门多交税;2.相关利益者(公司配合造假者,关联企业造假者)需要进行封口费的支出;3.造假被揭露出来的处罚风险成本;1.隐瞒上市公关费用支出。
一般公司要补缴税款,这个一般会在账面上有体现,没有问题。
关键的是很多的公关费用、上市费用,这些费用一般都是老板自己掏腰包,等到公司上市后再从公司要回来。
另一种是由公关公司多开发票,并将多出的部分返回给老板,反正上市募集的资金都是扣除公关费用之后的资金。
2.虚增收入。
良性的就是将未来收入提前确认,或者退后确认,有的就是直接无中生有的利润。
这个成本比较低的就是不注明往来公司业务的具体名称,不能进行核实;成本比较高的就是关联企业或者协同企业进行虚构,但是造假的成本比较高。
3.费用不入账。
坏账不计提。
很多公司的预付账款一挂就是很多年,但是为了利润着想,没有入账,但是相关发票早就已经到位。
坏账计提,则是纯粹是技术活动。
首先将几年的坏账利用资金转入置换出去,然后再将资金转出,这么就是将原有的坏账就是变成新账,要计提的数额要少很多。
4.虚构存货。
收入虚增,需要物流在账面上就行体现,那么在计算原本的原来的货物成本时,可以少结算一部分,那么多出来的一部分货物成本就能用来作为收入增长的成本证明。
另外就是简单的外接一部分货物或者一个仓库,做一个货物登记单就行了。
5.虚降成本。
就是结转原材料成本时,首先结算低成本的原材料,再结算高成本的材料,一定的会计结算期内可以降低公司成本。
另外,如果原材料都是同一种价格,可以通过变换原材料的标签将价格进行区别调整之后,再进行如上操作就可以了。
6.虚增现金流。
企业的现金流关乎企业的质量,简单讲就是利用银行的承兑票据或者企业承兑票据进行现金流调整。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十大招数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十大招数引言上市公司是一种在证券交易所公开交易的公司,主要通过发行股票吸引投资者进行融资。
然而,有些不诚信的上市公司可能利用各种手段进行财务舞弊,以虚假的财务报表来欺骗投资者和监管机构。
本文将介绍上市公司常见的财务舞弊十大招数,以便投资者和监管机构增强对此类行为的警惕。
一、虚增收入虚增收入是一种常见的财务舞弊手段,公司利用虚假的交易或报表来夸大实际收入。
例如,公司可能与关联方进行虚假交易,通过将未实际发生的销售额列入财务报表来虚增收入,从而吸引投资者。
二、隐瞒负债隐瞒负债是指公司故意不披露全部的负债,以减少财务报表上的债务负担。
这可以通过将负债转移到关联公司或利用特殊的会计处理方法来实现。
这样一来,投资者和分析师会低估公司的风险,从而错误地估计其价值。
三、虚假资产评估虚假资产评估是指公司夸大其资产价值,以提高净资产的规模。
公司可能通过夸大存货价值、虚构无形资产或高估长期投资来实现虚假资产评估。
这样一来,公司的财务报表将呈现出假象,吸引更多的投资者。
四、突出业绩为吸引投资者和提高股价,一些上市公司可能通过突出业绩来虚假装饰财务状况。
例如,公司可以通过扩大销售规模或选择某一特定时期的高业绩报表来掩盖真实的财务情况。
这种手段虽然短期内能带来投资者的关注,但长期来看,公司的真实情况会被揭示出来。
五、关联交易关联交易是指公司与其关联方之间进行的交易,这些关联方可能是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或高级管理人员。
公司可能利用关联交易来夸大收入或转移利润,以便达到掩盖真实财务情况的目的。
这种手段常常会损害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六、秘密账户某些上市公司可能会设置秘密账户,将一部分资金转移到这些账户中,以隐瞒真实的资金流动和财务状况。
这种手段一方面可以用于金钱洗涤,另一方面也能掩盖公司的真实利润和损失。
七、虚假披露虚假披露是指公司故意发布虚假或误导性的信息,以欺骗投资者和监管机构。
公司可能故意掩盖与业绩相关的负面信息,或选择性地公布正面信息,从而误导投资者对公司的判断。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四种方式以及10个潜在案例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四种方式以及10个潜在案例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经济压力的增大,一些上市公司不择手段地追求利润最大化,从而导致了财务舞弊的出现。
财务舞弊是指企业在财务报表中故意操作、篡改财务数据,以掩盖真实的财务状况,误导投资者和监管机构。
本文将介绍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四种方式,并列举了10个潜在案例,以便更好地了解和防范此类行为。
一、虚增收入和利润虚增收入和利润是上市公司财务舞弊中最常见的方式之一。
公司可以通过与客户或合作伙伴进行交易,但实际上不存在任何实质性的交易或价值。
这样一来,公司可以虚构销售收入和利润,提高财务表现,从而吸引投资者和提升股价。
潜在案例1:某上市公司与关联企业签订合同,虚构大额销售收入,增加当期利润,欺骗投资者。
潜在案例2:某公司在报表中虚构了与供应商的合作关系,虚增采购成本,以此来虚增利润。
二、资产贬值和减值前提的滥用上市公司为了掩饰损失或提高利润,有时会滥用资产贬值和减值前提。
虽然根据会计准则,公司有权对资产进行减值计提,但滥用这一措施就成了财务舞弊。
公司可能故意夸大资产贬值和减值前提,以减少利润或做成其他所谓的财务状况。
潜在案例3:某上市公司无视实际市场情况,故意夸大资产贬值和减值前提,以此来掩盖真实的损失。
潜在案例4:某公司在资产评估过程中假冒专业机构,通过虚构贬值前提,减少当期利润。
三、滥用关联方交易上市公司可能通过与关联方进行交易,并在交易中充分利用其地位和关系,获取不当的利益。
这些交易可能存在违规操作、价格虚高或虚低等情况,以此来操纵公司的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
潜在案例5:某上市公司与其控股股东进行关联交易,但交易价格明显高于市场价格,以此来虚增销售收入和利润。
潜在案例6:某公司通过与关联方进行价格虚低的采购交易,降低成本,提高盈利能力,误导投资者。
四、虚构现金流和资金往来公司可能通过虚构现金流和资金往来,掩盖真实的资金状况。
虚构的现金流和资金往来可以使公司在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方面呈现出正常或良好的财务表现。
7大财务骗术和10大财务陷阱
7大财务骗术和10大财务陷阱2010/1/27/08:26 来源:全球品牌网有这样一个故事,将流传到资本市场灰飞烟灭的一天:有一天,一个老板找到财务长,问题只有一个:1+1=?但答案却有千百个:-1;0;0.5;1;3;10;100;……总之,等于2的机会总是最少。
我们在这导语里,要反复的强调,随着业绩高潮在2008年可能的“敦刻尔克大撤退”,回头去踏踏实实做1+1=?的算术,既是前所未有的讽喻,也是亡羊补牢的迫切。
三位财务家眼里的七大财务骗术与三十种手法骗术之一:过早地记录收入或记录有问题的收入1.在未来服务的尚未提供时,收入已经记入账册2.在货物发出或客户无条件接受前,收入已经记入账册3.尽管在客户还没有义务支付货款时,收入已记入账册4.向机构出售产品5.给予客户某种回扣作为补偿6.重复计算收入骗术之二:记录伪造的收入7.记录缺乏实际经济意义的收入8.将出借交易所得的陷阱作为收入记入账册9.将投资所得作为收入记入账册10.将供货商未来继续购买作为条件的折扣记作收入11.将公司合并前不适当扣留的收入释放出来作为新公司的收入骗术之三:使用一次性所得增加收入12.通过出售低于价值的资产增加利润13.将投资收入或所得作为收入的一部分14.将投资收入或所得作为营运费用的下降来报告15.通过资产负债表上各个栏目的重新归类来制造收入骗术之四:将现期费用往前或往后转移16.将正常的营运成本,尤其时最近发生变化的成本资本化17.变更会计政策,将现期费用转移到过去18.成本折旧或摊销得过慢19.不注销价值所剩无几的资产20.降低资产准备骗术之五:不记录负债或不适当减少负债21.在未来义务仍然存在时,不记录相关的负债和费用22.通过变更会计假设条件,减少负债23.将有问题的准备金释放,充作收入24.制造假冒的销售折扣25.当收到现金时,即使未来义务仍然存在,仍然记为收入骗术之六:将现期收入转移到未来26.建立准备金然后在未来某个时期释放,充作收入27.在公司兼并完成前夕,不适当地扣留收入骗术之七:把未来费用作为特别费用转移到现在28.不适当地将特别费用的数量夸大29.不适当地在兼并之后,将正在进行的研究与开发费用注销30.把自由性费用加速转移到现在中国上市公司十大舞弊招数2004年,厦门国家会计学院副院长黄世忠教授写下了一篇经典之作:《收入操纵的九大陷阱及其防范对策》,以案例剖析方式揭示出收入操纵的九大陷阱,包括寅吃卯粮,透支未来收入、以丰补歉,储备当期收入、鱼目混珠,伪装收入性质、张冠李戴,歪曲分部收入、借鸡生蛋,夸大收入规模、瞒天过海,虚构经营收入、里应外合,相互抬高收入、六亲不认,隐瞒关联收入、随心所欲,篡改收入分配。
财务高手惯用的7大骗术与30种手法
财务高手惯用的7大骗术与30种手法【导读】有这样一个故事,将流传到资本市场灰飞烟灭的一天:有一天,一个老板找到财务长,问题只有一个:1+1=?但答案却有千百个:-1;0;0.5;1;3;10;100;……总之,等于2的机会总是最少。
我们在这导语里,要反复的强调,随着业绩高潮在2014年可能的“敦刻尔克大撤退”,回头去踏踏实实做1+1=?的算术,既是前所未有的讽喻,也是亡羊补牢的迫切。
财务家眼里的七大财务骗术与三十种手法骗术之一:过早地记录收入或记录有问题的收入1.在未来服务的尚未提供时,收入已经记入账册2.在货物发出或客户无条件接受前,收入已经记入账册3.尽管在客户还没有义务支付货款时,收入已记入账册4.向机构出售产品5.给予客户某种回扣作为补偿6.重复计算收入骗术之二:记录伪造的收入7.记录缺乏实际经济意义的收入8.将出借交易所得的陷阱作为收入记入账册9.将投资所得作为收入记入账册10.将供货商未来继续购买作为条件的折扣记作收入11.将公司合并前不适当扣留的收入释放出来作为新公司的收入骗术之三:使用一次性所得增加收入12.通过出售低于价值的资产增加利润13.将投资收入或所得作为收入的一部分14.将投资收入或所得作为营运费用的下降来报告15.通过资产负债表上各个栏目的重新归类来制造收入骗术之四:将现期费用往前或往后转移16.将正常的营运成本,尤其时最近发生变化的成本资本化17.变更会计政策,将现期费用转移到过去18.成本折旧或摊销得过慢19.不注销价值所剩无几的资产20.降低资产准备骗术之五:不记录负债或不适当减少负债21.在未来义务仍然存在时,不记录相关的负债和费用22.通过变更会计假设条件,减少负债23.将有问题的准备金释放,充作收入24.制造假冒的销售折扣25.当收到现金时,即使未来义务仍然存在,仍然记为收入骗术之六:将现期收入转移到未来26.建立准备金然后在未来某个时期释放,充作收入27.在公司兼并完成前夕,不适当地扣留收入骗术之七:把未来费用作为特别费用转移到现在28.不适当地将特别费用的数量夸大29.不适当地在兼并之后,将正在进行的研究与开发费用注销30.把自由性费用加速转移到现在【中国式上市公司11种造假方式大揭密】造假是需要成本的,要多交税,要封口费,配合造假的公司要给好处费。
审计案例_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例分析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例分析一、现金(一) 常见的舞弊手段或陷阱1.虚假现金陷阱(1) 隐瞒巨额的银行贷款;(2) 高现金与高负债并存。
“双高公司”坐拥大量现金并且资本开支不大,派息极低或者根本不派,但资产负债率却居高不下。
2.受限现金陷阱(1)隐瞒定期存单质押事实;(2)隐瞒保证金等货币资金受限事实;(3)隐瞒外埠存款的真实用途。
3.现金流水陷阱(1) 通过“倒贷”方式掩盖大股东占用资金或帮助关联方偿还贷款1) 大股东平时占用资金,期末通过倒贷方式偿还(即大股东贷款偿还上市公司欠款,上市公司过账之后立即替大股东偿还贷款),这样期末报表不体现大股东占用余额;2) 关联方无力偿还期末到期贷款,由上市公司通过倒贷方式垫付,之后由各关联方及时偿还,这样期末报表不体现借款余额。
(2) 通过“封闭贷款”制造上市公司虚假现金流或隐瞒大股东占用资金1) 通过银行提供回购业务,即由A公司开出银行承兑汇票,该汇票经过质押贷出款项在银行内部封闭运行,款项的流程为A—B,B—C,C—D,D—A,并由A将汇票贴现归还贷款,同时支付贴现利息;2) 上市公司向A、B公司分别开具银行本票,A、B公司再将本票直接背书给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大股东用此款归还资金被占用的上市公司。
(3) 通过制造现金流避免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虚增利润总额上市公司委托关联方A贷款,A再将款项汇给与上市公司形式上无关联关系的B,由B购买上市公司已存在减值的资产,待上市公司收妥款项后再归还关联方A。
这样上市公司既达到避免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目的,虚增利润,又回避了关联交易。
4.募集资金使用陷阱将募股资金转移至账外买卖股票,为隐瞒事情真相,伪造或变造银行对账单。
(三) 货币资金审计应重点关注的事项1.高度关注货币资金构成和余额的合理性审计中必须关注货币资金余额的构成及变化情况。
公司为充分提高资金效率和效益,货币资金余额一般均保持在合理的额度内。
随着公司业务规模的扩大和业务经营情况的变化,货币资金也将在年度间发生变化。
谨防常见七大财务骗术和十大财务陷阱
常见七大财务骗术和十大财务陷阱骗术之一:过早地记录收入或记录有问题的收入1.在未来服务的尚未提供时,收入已经记入账册2.在货物发出或客户无条件接受前,收入已经记入账册3.尽管在客户还没有义务支付货款时,收入已记入账册4.向机构出售产品5.给予客户某种回扣作为补偿6.重复计算收入骗术之二:记录伪造的收入7.记录缺乏实际经济意义的收入8.将出借交易所得的陷阱作为收入记入账册9.将投资所得作为收入记入账册10.将供货商未来继续购买作为条件的折扣记作收入11.将公司合并前不适当扣留的收入释放出来作为新公司的收入骗术之三:使用一次性所得增加收入12.通过出售低于价值的资产增加利润13.将投资收入或所得作为收入的一部分14.将投资收入或所得作为营运费用的下降来报告15.通过资产负债表上各个栏目的重新归类来制造收入骗术之四:将现期费用往前或往后转移16.将正常的营运成本,尤其时最近发生变化的成本资本化17.变更会计政策,将现期费用转移到过去18.成本折旧或摊销得过慢19.不注销价值所剩无几的资产20.降低资产准备骗术之五:不记录负债或不适当减少负债21.在未来义务仍然存在时,不记录相关的负债和费用22.通过变更会计假设条件,减少负债23.将有问题的准备金释放,充作收入24.制造假冒的销售折扣25.当收到现金时,即使未来义务仍然存在,仍然记为收入骗术之六:将现期收入转移到未来26.建立准备金然后在未来某个时期释放,充作收入27.在公司兼并完成前夕,不适当地扣留收入骗术之七:把未来费用作为特别费用转移到现在28.不适当地将特别费用的数量夸大29.不适当地在兼并之后,将正在进行的研究与开发费用注销30.把自由性费用加速转移到现在黄世忠教授:收入操纵的九大陷阱及其防范对策夏草: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十大招数一、自我交易:不少上市公司设立空壳公司或皮包公司,通过资金运作虚增收入、资产或虚减费用、债务;这些空壳公司实为同一控制人所控制,是实质意义上的关联方。
会计实务:小会计也要知道七大财务管理陷阱
小会计也要知道七大财务管理陷阱陷阱1:财务与会计关系混淆尽管现在大多数企业已经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但是一些国有企业,甚至一些上市公司中的财会人员还会把财务与会计混为一谈,他们认为财会部门只不过是单纯的核算中心,提供财务信息而已,对于财务管理工作与会计工作是分是合的态度模棱两可,混淆不清。
目前,学术界对于财务管理与会计的关系,也有不一致的看法,主要有三种观点,即大会计观、大财务观、财务与会计并列观。
三种观点的相同之处是都承认财务管理与会计不是一回事。
至于两者是包含关系,还是并列关系,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笔者认为,财务包含会计,会计不是单独的经济范畴,没有单独的管理对象。
会计工作是财务管理工作的基础,是财务管理的一部分。
首先,会计的直接目标是为企业财务管理提供真实、可靠、完整的会计信息,它对于企业管理目标的贡献只有通过财务管理才能实现,两者的目标既有同一性,又有包容性;其次,财务信息并不等于会计信息,对会计信息进行加工整理,佐以财务指标和文字说明,便形成了财务信息。
会计信息是财务信息的必要组成部分;第三,财务管理包含成本管理、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企业盈余分配管理等。
而这些内容的记录、核算、汇总等要靠会计来实现。
所以说在内容上财务管理是包含会计工作的,会计工作是财务管理系统的信息支持子系统。
因此,财务管理包含会计,会计是财务管理的基础工作,把财务管理与会计工作在机构上和运作上混同起来是不利于改进企业管理工作、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更不利于企业的长期经营和持续发展。
陷阱2:利润至上主义从财务管理的教科书上看,这不是一个是否可以选择其一的问题,而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
从根本上讲,社会主义企业的目标是通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创造出更多的财富,最大限度的满足全体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
但是,由于生产力发展的阶段和水平不同,在体现上述根本目标的同时,就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即我们已经经历了以总产值最大化为目标、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为目标、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等四个过程。
捉住造假黑手——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陷阱分析
捉住造假黑手——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陷阱分析案例1:利用存货,调整销售本钱“存货”是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销售或耗用而储存的各种有形资产,是企业活动资产的一项重要,直接对应于利润表中的主营业务本钱项目,因此该科目的变化对企业损益、资产总额、所有者权益和所得税数额都能产生一定。
上市公司若采用不适当的计价或任意分摊存货本钱,就可能降低销售本钱,增加营业利润:首先,存货计价的方法不同,对企业财务状况、盈亏情况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期末存货计价过高或期初存货计价过低,当期收益都可能因此而增加;反之亦然。
所以,存货计价方法的变更可以产生一定的利润调整空间。
如南洋实业的97年报显示,由于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由原来的加权均匀法改为先进先出法,公司的销售毛利率由1996年的17.6%上升到1997年的18.9%。
由于销售毛利率的变化,使得公司1997年的主业利润增加了2474万元。
其次,有的企业采用定额本钱法产品本钱时,将产品定额本钱差异在期末在产品和库存产品之间分摊,本期销售产品却不分摊,以降低本期销售本钱。
更有甚者,故意虚列存货或隐瞒存货的短缺或毁损,从而达到虚增本期利润的目的。
案例2:调整预提用度,冲减当期本钱预提用度项目反映企业所有已经预提计进本钱用度而尚未支付的各项用度。
预提用度也是一项带有主观性的科目,不可避免存在人为的判定和估计,有时也会成为上市公司利润调节的工具。
比较典型的如天鸿宝业公司,2000年呈现出高速的态势,其各种盈利指标出现了成倍的增长,如表1所示:但今年刚上市就发出业绩大幅下降的预警,其中的“机关”何在?据公司2000年报,非经常性损益竟然高达0.45亿元,占净利润0.73亿元的62.8%。
高额的非经常性损益主要源于公司采用5414.26万元预提用度调整冲减当期本钱等原因所致。
假如扣除所调整的预提用度,则仅比往年增长21.5%,主营业务利润率为16.18%,比1999年的29.58%甚至出现了下降;每股收益则仅有0.396元,比1999年0.514元也出现了下降。
审计案例分析 中国上市公司九大收入陷阱案例分析
中国上市公司九大收入陷阱案例分析陷阱一:寅吃卯粮,透支未来收入【案例一】科龙电器 (000921)今日发布未审计的半年报称:关于2004 年本公司人民币5.76 亿元的货物销售事项的跟踪前任审计师在其2004 年度审计报告的审计意见中提出本公司对两家国内客户销售人民币5.76 亿元的货物,但未能从客户取得直接的回函确认,而且截至2004 年12 月31 日该笔货款尚未收回。
本公司董事会与管理当局对此事作了积极的跟踪,该事项的跟踪处理情况如下:经查证,前任审计意见中所提及的人民币5.76 亿元的销售,是依据本公司2004 年向两家客户实际开销售发票金额人民币2.03 亿元,加上本公司2004 年底向两家客户已出库未开票货物补记收入人民币4.27 亿元,再减去本公司2004 年对两家客户确认的退货人民币0.54 亿元后计算得来的。
而实际上本公司2004 年向两家客户实际开销售发票金额人民币2.03 亿元中有人民币1.21 亿元属于本公司对2003 年度的已出库未开票货物补开发票,该笔销售本公司在2003 年已经确认了销售收入,所以当中只有人民币0.82 亿元包含在本公司2004 年度的收入中,本公司2004 年度实际上向该两家客户销售了人民币4.27 亿元加上人民币0.82 亿元总共人民币5.09 亿元的货物,其中已经收到货款的销售为人民币0.78 亿元,另外人民币4.31 亿元的货物由于该两家客户到期未能付款,在本公司要求下已将货物陆续退回本公司,该批退回的货物大部分已经在2005 年上半年销售给其他客户。
对于该笔人民币4.31 亿元的退货,由于占2004 年度对该客户的销售比例不正常,并且前任审计师对该笔销售的真实性作出怀疑,本公司管理层认为该笔人民币4.31 亿元的销售在2004 年确认收入不适当,所以本公司按追溯调整法进行了处理,此项追溯调整调减了本公司2005 年年初未分配利润人民币1.12 亿元。
震惊!十大财务造假方法,会计科目深度解析!附案例
震惊!十大财务造假方法,会计科目深度解析!附案例财税研究员税海竞帆 2021-12-12 20:01财税研究员前语:中国上市公司的假账丑闻可谓前仆后继,尤如长江之水滔滔不绝。
从操纵利润到伪造销售单据,从关联交易到大股东占用资金,从虚报固定资产投资到少提折旧,西方资本市场常见的假账手段几乎全部被“移植”,还产生了不少“有中国特色”的假账技巧。
财税研究员本人强烈建议:完善税法,对恶意财务造假多缴纳的税收(如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直接没收至中小投资者保护基金,用于对中小投资者进赔偿遗憾的是,中国媒体对上市公司假账的报道大部分还停留在表面层次,很少从技术层面揭穿上市公司造假的具体手段。
作为普通投资者,如何最大限度的利用自己掌握的信息,识破某些不法企业的假账阴谋?其实,只要具备简单的会计知识和投资经验,通过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分析,许多假账手段都可以被识破,至少可以引起投资者的警惕。
我们分析企业的财务报表,既要有各年度的纵向对比,又要有同类公司的横向对比,只有在对比中我们才能发现疑问和漏洞。
现在网络很发达,上市公司历年的年度报表、季度报表很容易就能找到,麻烦的是如何确定“同类公司”。
“同类公司”除了必须与我们分析的公司有相同的主营业务之外,资产规模、股本结构、历史背景也是越相似越好;对比越多,识破假账的概率就越大。
一、最大的假账来源:“应收账款”与“其他应收款”每一家现代工业企业都会有大量的“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应收账款主要是指货款,而其他应收款是指其他往来款项,这是做假账最方便快捷的途径。
为了抬高当年利润,上市公司可以与关联企业或关系企业进行赊账交易(所谓关联企业是指与上市公司有股权关系的企业,如母公司、子公司等;关系企业是指虽然没有股权关系,但关系非常亲密的企业)。
顾名思义,既然是赊账交易,就绝不会产生现金流,它只会影响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决不会体现在现金流量表上。
因此,当我们看到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上出现大量“应收账款”,损益表上出现巨额利润增加,但现金流量表却没有出现大量现金净流入时,就应该开始警觉:这家公司是不是在利用赊账交易操纵利润?赊账交易的生命周期不会很长,一般工业企业回收货款的周期都在一年以下,时间太长的账款会被列入坏账行列,影响公司利润,因此上市公司一般都会在下一个年度把赊账交易解决掉。
上市公司十大财务造假手段全解析
不管是在资本市场较为健全的发达国家,还是快速发展的中国,财务造假问题都层出不穷。
仅仅2002年一年,美国经历了25起影响恶劣的重大财务造假事件,此后美国加强了对财务造假的审查和处罚力度。
2004年以后美国财务造假基本绝迹。
近几年来,国内财务造假的情况也是愈演愈烈,2008~2018年期间共有198家A股上市公司因信息披露虚假或严重误导性陈述发生过违规行为,违规案件合计243起。
是什么原因致使美国财务造假基本绝迹,而国内财务造假层出不穷的呢?在美国财务造假的公司,要面临着至少500万美金的罚款与10~25年的有期徒刑,投资者可以通过集体诉讼的方式得到巨额的赔偿金,帮助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会计师事务所、投资银行等也面临着巨大的赔偿风险。
在国内,财务造假的顶格处罚也就仅仅的60万元人民币和终身证券市场禁入,与公司通过财务造假收获的几千万甚至几亿元的利润相比,60万的处罚不具有任何震慑力。
财务造假的手段多种多样,同时也是与时俱进的,但是基本思路都是围绕虚增资产、虚减负债和虚增收入展开的。
本文总结了四大类十小类上市公司常用的财务造假的方法,具体包括:1. 虚增收入;2. 提前或推后确认收入;3. 少记/转移费用;4. 提前或推后确认费用;5. 增加非经常性损益;6. 通过资产减值损失调节利润;7. 通过资产重组向上市公司输送利益;8. 借助关联交易操控利润;9. 虚增资产;10. 隐瞒负债。
下面,我们就具体来看一下这十种造假的手段。
一、通过收入和费用调节利润表1. 虚增收入虚增收入就是收入“无中生有”,大多是通过虚构业务、伪造合同实现的。
比如,金亚科技从上市前到上市后一直都在造假,手段非常“全面”。
上市之前,金亚科技通过虚构客户、业务等方式虚增利润达到发行条件,2008年、2009年上半年虚增利润金额分别占当期公开披露利润的86%、109%。
上市之后公司出现大幅亏损,为了扭亏,董事长亲自指挥公司财务人员,虚构财务报表。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十大招数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十大招数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十大招数引言在现代商业环境下,上市公司是各类投资者最常选择的投资标的,而财务报表是评估上市公司财务状况的重要工具。
然而,一些上市公司为了获得更高的股价和资本市场的青睐,可能会采取各种手段来进行财务舞弊。
本文将介绍上市公司常见的财务舞弊十大招数,并指出防范措施。
1. 收入的虚增上市公司为了提高营收和业绩,可能通过虚增销售额等手段来夸大收入。
这包括虚构销售合同、提前确认收入、通过子公司进行内部交易等。
应对措施:审查销售合同的真实性和合理性。
对公司的销售额进行财务分析和调研。
广泛收集市场和客户的反馈意见。
2. 资产负债表的操纵上市公司可能通过虚增资产和减少负债来改善财务状况。
例如,将无形资产进行估值调整,转移资产到关联公司,或是通过资本化费用等手段。
应对措施:审查资产负债表的项目和估值方法。
比较公司财务数据与行业平均水平。
监控公司长期投资和固定资产的增加情况。
3. 利润数据的篡改上市公司可能通过虚增利润或隐藏亏损来误导投资者。
他们可能通过变更会计政策、进行错误的预测、隐藏费用等手段来操纵利润数据。
应对措施:审查公司会计政策的变化。
关注公司关键利润指标的增长幅度和稳定性。
比较公司利润数据与行业平均水平。
4. 关联交易的滥用上市公司可能通过关联交易来转移资金或隐藏损失。
他们可能与关联方进行借款、销售、采购等交易,但交易价格可能会被远离市场价格。
应对措施:审查公司关联交易的额度、价格和必要性。
比较公司关联交易的价格与市场价格。
监督相关的董事会成员是否具有独立性。
5. 隐瞒重要信息上市公司可能在财务报表中隐瞒重要信息,以误导投资者。
例如,不披露重大的坏账坏账准备、法律纠纷、关键员工离职等。
应对措施:审查公司年报、季度报告等财务报表。
关注公司公告和新闻报道。
定期与公司管理层和投资者交流。
6. 裁员成本的减少上市公司可能通过减少员工人数和降低员工薪酬等方式来降低成本,并提高盈利能力。
揭露中国上市公司 大财务骗术和 大财务陷阱
揭露中国上市公司7大财务骗术和10大财务陷阱这个春天的股市有点冷,但三位财务大家的热情受邀和知无不言,让我们温暖。
黄世忠——厦门国家会计学院副院长,清议——中国国情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也是理财周报专栏作者,申草——证券界杰出的“打假”代言人,聚会理财周报会客厅,指点财务核心,揭示纷繁数据背后的真相。
我们,还有作为理财周报读者的你们,能够同时在以上三位财务大家的指点下,踏上捷径寻找财务价值宝藏大门,实在有幸!也就在这个春天,理财周报年轻的采编人员,也不惴浅陋,从最基础的营业收入、成本和利润出发,操作2007年上市公司年报财务专题,迈出艰辛但有意义的财务探索之步。
理财周报记者汪江涛实习记者郭吉桐/文区别阅读年报指标正如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哈姆雷特,每位投资者在阅读上市公司年报时,都有自己最关注的指标。
做过多家上市公司财务顾问的一位朋友告诉记者,他最关注的是“经营活动现金流”以及“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普通股东净利润”。
而另外一位CPA朋友在被问及时,说应该针对不同行业和类型的上市公司,区别阅读财务指标。
上市公司年报内容丰富,包括会计数据摘要、股本及股东变动、公司治理、董事会报告、财务报告等。
囿于专业能力和时间所限,一般的投资者很难面面俱到地阅读。
资产负债表反应企业财务状况、长短期偿债能力等重要信息;利润表集中反应企业生产经营成果;现金流量表主要说明企业现金来自何处、用往何方。
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
比如现金流量多大才算正常?一般来说,依靠主业盈利的上市公司,其每股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不应低于其同期的每股收益。
因为其获得的利润,若没有通过现金流进入公司账户,那么利润极有可能是通过做账“做”出来的。
投资者不能简单地对某些会计科目予以关注,而应与公司历史进行纵向比较,与同行业公司进行横向比较,从而得出与决策相关的实质性信息。
此外,像财务报表附注、重大事项、管理层分析等都值得深究。
稳公司,见未来正如关心个人年收入一样,投资者也关心上市公司的营业收入。
7大财务骗术和10大财务陷阱
7大财务骗术和10大财务陷阱财务骗术和财务陷阱是许多人在处理个人和商业财务时需要警惕的问题。
了解这些骗术和陷阱是保护自己财务安全的关键一步。
本文将介绍7种常见的财务骗术和10种常见的财务陷阱,帮助读者识破这些诡计,保护自己的财务利益。
财务骗术一般指的是以欺诈手段获取财务利益的行为。
下面是7大财务骗术的介绍:第一,假投资骗局——这种骗局通常以高回报率吸引人们进行投资,但最终投资者往往无法收回本金。
投资者应该保持警惕,避免盲目相信过高的回报承诺。
第二,虚假销售骗局——这种骗局常常通过虚假的产品销售赚取利润,或者向无辜消费者出售不符合预期的产品。
消费者应该注意购买产品时的价格和品牌信誉,并且要警惕过于便宜的产品。
第三,冒充身份骗局——这种骗局通过冒充他人的身份来获取财务上的利益。
此类骗术常见于网络诈骗和电话诈骗,因此要避免透露个人信息给陌生人,并及时报告可疑活动。
第四,假婚姻骗局——这种骗局利用婚姻关系来获得经济利益,如获得绿卡或其他财务支持。
人们应该审慎对待婚姻关系,并避免因追求经济利益而陷入骗局。
第五,网络诈骗——这是一种通过互联网进行的骗局,涉及到虚假广告、欺诈交易和网络病毒等。
人们应该保持警惕,避免点击不明链接或下载来历不明的文件。
第六,假慈善骗局——这种骗局通过冒用慈善机构的名义向人们募捐,但实际上捐款并不会被用于慈善活动。
捐款者应该核实慈善机构的合法性,避免落入假慈善的陷阱。
第七,假货币骗局——这种骗局常涉及到假冒货币或伪造货币。
人们应该接受相应的培训,以识别假冒货币,并警惕接受未经核实的现金支付。
除了财务骗术,人们还需要警惕各种财务陷阱。
这些陷阱通常是由各种不恰当的财务决策或者市场的不确定性造成的。
下面是10大财务陷阱的介绍:第一,消费陷阱——人们常常因为购买不必要的商品或服务而陷入消费陷阱。
要避免陷入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制定一个合理的消费预算,只购买真正需要的东西。
第二,过度借贷——这是一种陷入财务困境的常见原因。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四种方式及10个潜在案例(doc 9页)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四种方式及10个潜在案例(doc 9页)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四种方式以及10个潜在案例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和管理层利用自己的有利位置,利用种种手法转移上市公司资产和利润,长期为自己牟利,严重影响了上市公司的质量和证券市场的平稳发展。
对此,监管部门一直是严肃查处和严厉打击的。
作为媒体,提醒市场参与者防范此类财务风险,是起到舆论监督的职责之所在。
从本期开始,《新财经》将邀请上海国家会计学院财务舞弊研究中心的财务专家,开设“财务舞弊”专栏,探讨如何有效识别各种类型的财务报告舞弊行为,以帮助投资者避开那些不诚信的公司和它们挖掘的财务陷阱,为完善我国证券市场起到自己应有的作用。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该专栏上发表的文章只代表作者的观点,文责自负,本刊不承担任何连带责任。
下面是专业人士揭示的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四种方式以及10个潜在案例。
凯撒的归凯撒人民的归人民最近,国务院转发证监会《关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意见》中明确要求有关方面要督促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加快偿还侵占上市公司的资金,显然,掏空上市公司已成为损害上市公司质量的第一杀手。
现金(本文指货币资金)本来被人们认为最可靠的资产,如今却成为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的有利工具。
现金舞弊可能表现为上市公司虚构货币资金,隐藏账外资金,隐藏货币资金受限制的事实而不披露等,使财务报表反映的货币资金或者不存在,或者不完整,或者货币资金所有者的权利受限制,或者货币资金的分类不合理,使投资者产生重大误解,甚至被欺骗。
众所周知,从2001年开始,中国证券市场迈入了调整下降的周期,证券市场的融资再融资功能极度萎缩,市场极度低迷,而与此同时,相当一批上市公司由于种种原因,仍然停留在原有的惯性思维上,视证券市场为“圈钱”的跑马场,但显然,证券市场情况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原来通过虚增收入、虚减成本、编制虚假的财务会计报告,制造虚假盈利、净资产收益率,骗取CPA签字,继而增发、配股的圈钱老路已走不通了,为了填补报表和经营的黑洞,一些上市公司就在如何骗钱、圈钱、掏空上市公司上进行了“创新”,这一“创新”,就是在现金领域疯狂舞弊。
上市公司十大财务造假手段全解析
投行人防雷必备:上市公司十大财务造假手段全解析金融基础干货资料:《德勤财务尽职调查指导手册(2019)》(21页)关注、转发、点赞文本。
点击头像查看置顶,获取联系方式并添加好友免费领取(备注资料名称)7天有效导读:如果一个公司未能向投资者提供关于它过去、现状和未来有意义的披露,一种危害性的模式必定出现。
股东与公司之间的信任关系将会动摇;投资者将会变得焦虑不安;股价会因不明不白的理由随意波动,作为资本市场根基的信任将会经受严峻的考验。
——美国证监会前主席阿瑟·利维特不管是在资本市场较为健全的发达国家,还是快速发展的中国,财务造假问题都层出不穷。
仅仅2002年一年,美国经历了25起影响恶劣的重大财务造假事件,此后美国加强了对财务造假的审查和处罚力度。
2004年以后美国财务造假基本绝迹。
近几年来,国内财务造假的情况也是愈演愈烈,2008-2018年期间共有198家A股上市公司因信息披露虚假或严重误导性陈述发生过违规行为,违规案件合计243起。
是什么原因致使美国财务造假基本绝迹,而国内财务造假层出不穷的呢?在美国财务造假的公司,要面临着至少500万美金的罚款与10-25年的有期徒刑,投资者可以通过集体诉讼的方式得到巨额的赔偿金,帮助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会计师事务所、投资银行等也面临着巨大的赔偿风险。
在国内,财务造假的顶格处罚也就仅仅的60万元人民币和终身证券市场禁入,与公司通过财务造假收获的几千万甚至几亿元的利润相比,60万的处罚不具有任何震慑力。
财务造假的手段多种多样,同时也是与时俱进的,但是基本思路都是围绕虚增资产、虚减负债和虚增收入展开的。
本文总结了四大类十小类上市公司常用的财务造假的方法,具体包括:1、虚增收入;2、提前或推后确认收入;3、少记/转移费用;4、提前或推后确认费用;5、增加非经常性损益;6、通过资产减值损失调节利润;7、通过资产重组向上市公司输送利益;8、借助关联交易操控利润;9、虚增资产;10、隐瞒负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揭露中国上市公司7大财务骗术和10大财务陷阱这个春天的股市有点冷,但三位财务大家的热情受邀和知无不言,让我们温暖。
黄世忠——厦门国家会计学院副院长,清议——中国国情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也是理财周报专栏作者,申草——证券界杰出的“打假”代言人,聚会理财周报会客厅,指点财务核心,揭示纷繁数据背后的真相。
我们,还有作为理财周报读者的你们,能够同时在以上三位财务大家的指点下,踏上捷径寻找财务价值宝藏大门,实在有幸!也就在这个春天,理财周报年轻的采编人员,也不惴浅陋,从最基础的营业收入、成本和利润出发,操作2007年上市公司年报财务专题,迈出艰辛但有意义的财务探索之步。
理财周报记者汪江涛实习记者郭吉桐/文区别阅读年报指标正如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哈姆雷特,每位投资者在阅读上市公司年报时,都有自己最关注的指标。
做过多家上市公司财务顾问的一位朋友告诉记者,他最关注的是“经营活动现金流”以及“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普通股东净利润”。
而另外一位CPA朋友在被问及时,说应该针对不同行业和类型的上市公司,区别阅读财务指标。
上市公司年报内容丰富,包括会计数据摘要、股本及股东变动、公司治理、董事会报告、财务报告等。
囿于专业能力和时间所限,一般的投资者很难面面俱到地阅读。
资产负债表反应企业财务状况、长短期偿债能力等重要信息;利润表集中反应企业生产经营成果;现金流量表主要说明企业现金来自何处、用往何方。
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
比如现金流量多大才算正常?一般来说,依靠主业盈利的上市公司,其每股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不应低于其同期的每股收益。
因为其获得的利润,若没有通过现金流进入公司账户,那么利润极有可能是通过做账“做”出来的。
投资者不能简单地对某些会计科目予以关注,而应与公司历史进行纵向比较,与同行业公司进行横向比较,从而得出与决策相关的实质性信息。
此外,像财务报表附注、重大事项、管理层分析等都值得深究。
稳公司,见未来正如关心个人年收入一样,投资者也关心上市公司的营业收入。
上市公司一年能够创造多少价值,最直观的反应就是营业收入和利润。
理财周报统计了截至3月14日公布年报的375家上市公司的营业收入、成本及利润数据。
375家公司2007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1%,收入过百亿元的有17家,苏宁电器(58.01,-0.99,-1.68%,吧)以401亿元居首。
同时,375家公司2007年营业利润同比增长91%,利润最高的浦发银行(32.00,-0.44,-1.36%,吧)有107亿元。
我们看到:受益于宏观经济、流动性过剩以及生产资料价格上涨,银行、证券及房地产等俨然成了最赚钱的行业——尽管这种增长未必能持续;而产品提价带来的收入和利润增长似乎更直接,受益的包括农产品(27.00,-0.49,-1.78%,吧)、钢铁、有色金属等行业。
我们注意到:在收入增长的情况下,营业利润下滑的秘密在于成本增幅首次超越收入增幅;决定产品盈利能力的销售毛利率未来走向,更多取决于行业景气度变化和成本转嫁能力;公司三项费用占比继续走低,但财务费用仍很紧张。
对于财务,我们仍矢志探讨;对于本质,我们将孜孜以求。
希望理财周报读者和我们一起,从这个春天开始,直面纷繁数据后的真相,做一名睿智的投资人。
营业利润下跌15%的密码:营运成本飞涨64.95%理财周报记者黄婷实习记者郭吉桐/文持续一年多的业绩井喷,人们相信会持续更久。
但大多数人都基本相信现实的时候,现实常常不相信大多数人。
在已公布年报的343家上市公司中,与2006年相比,2007年营业收入平均同比增长了54.38%,但营业利润却平均下跌了15.30%。
到底是为什么呢?理财周报研究发现,秘密是:同期营业成本平均上涨了64.95%。
成本与主营收入、营业利润之间究竟交织着怎样的关系?2007年成本增幅首次超越主营收理财周报记者根据Wind数据统计发现,在已公布年报的343家上市公司中,2007年营业收入平均同比增长了54.38%,同期营业成本平均上涨了64.95%,与2006年相比,2007年营业利润平均下跌了15.30%。
在这343家上市公司中,有262家2007年营业利润同比呈正向增长,占比为76.38%,也就是说,在已公布年报的343家上市公司中,76.38%的公司去年营业利润都得到了增长。
其中有86家上市公司2007年营业利润同比增长在100%以上,这86家公司平均营业利润同比增长率为942.67%,而同时,这86家公司的平均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率为117.83%,平均成本同比增长率为116.07%。
这是中国资本市场建立来,营业成本增幅首次大幅超越主营收入,说明中国实体经济开始迈入高成本阶段,意味着较大规模的行业整合和产业升级换代的迫切到来。
26家公司成本翻番想要让营业收入和利润同步增长,成本控制是其中一个最为关键的环节。
在已发布年报的343家公司中,2007年营业成本同比平均上涨了64.95%,营业成本增长过快,是对公司利润增长的限制。
2007年营业成本同比上涨50%以上的一共有76家,其中26家公司去年的营业成本比06年整整上涨了一倍以上。
去年同比营业成本增长率最高的前五家公司分别是*ST太光、ST 丹科、万通地产、仁和药业和云南城投,营业成本同比增长率分别达到5888.69%、4102.32%、789.12%、763.25%和669.11%。
其中*ST太光的主营成本100%来自电子产品,在营业收入同比增长946.98%的情况下,将近60倍的成本增加让其不堪重荷,导致营业利润同比下降了91.62%。
而ST丹科的主营成本有98.53%来自工业,0.91%来自农业,去年农业和工业的涨价,让该公司的营业成本上涨了41倍,因此在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4倍的情况下,该公司的营业利润仅增长了14倍。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一家公司的营业成本突然上升高达几倍甚至几十倍,都是极不安全的信号。
70%收入与利润正相关的原因理财周报记者根据Wind数据统计得出,在343家已经公布年报的上市公司中,有241家营业收入与营业利润同比均呈正向增长,这241家公司的营业成本平均同比增长率为63.57%,所占比例达到70.47%。
其中有21家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率在100%以上,这21家公司的营业利润平均同比增长率为397.07%。
理财周报记者在对这些营业收入与利润同比正向增长的公司的分析中发现,这些公司的共同特点在于能够很好地控制成本和费用,如鑫富药业营业成本同比增长22.34%,营业收入同比则增长了119.76%,营业利润获得了24.5倍的增长;相同的还有远望谷、国脉科技、苏州高新等。
2007年,苏州高新控股了新港、新创和永新置地3家在苏州很有实力的房地产开发公司,但主营成本却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去年同比仅增长了22.34%。
另外,像卧龙地产、扬农化工等则受益于行业景气,利润与营业收入都得到较大增长。
而产品价格上涨也是让公司利润增长加快的原因。
健康元主要经营保健品、药品、化妆品等,得益上述产品价格的上涨,公司2007年共实现营业利润11.68亿元,同比增长了10.47倍。
在成本上也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公司的主营成本主要由药品和保健品构成,在去年营业收入达到25亿的情况下,成本仅同比上涨了17.14%。
相同的还有亚宝药业等。
让公司业绩得以稳定发展,公司治理完善也是其中一个原因,如美的电器等。
天相投顾的分析师王魏峰对理财周报记者表示,上市公司的营业收入与营业利润同比均呈正向增长,主要是因为其主营业务有较好的发展,并且所处行业景气度得到提升以及产品价格上涨等。
“而且,这其中有很多是ST公司,去年ST公司大部分出现扭亏的现象,由于之前的基础较低,所以利润增长就显得特别快。
还有一些ST公司在重组之后主营业务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所以主营收入也有了很大的增长。
”王魏峰说。
40%公司利润反向增长的因由理财周报记者统计发现,在已经发布年报的343家上市公司中,有138家上市公司去年的利润同比增长率低于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率,也就是说,40.23%的公司营业收入与利润呈反向增长或不同步,而这138家公司的营业成本平均同比上涨了111.09%,远高于全部343家上市公司64.95%的增幅。
理财周报记者对这些公司分析发现,营业成本过高是导致这些公司利润增长跟不上主营业务收入的重要原因。
以ST丹科为例,07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了34倍,但是营业利润却仅增长了14倍,原因就在于公司的营业成本同比增加了41倍之多,没能控制好成本,导致利润增长跟不上营业收入。
类似的还有*ST太光、仁和药业、金丰投资等。
另外,产品价格下滑、毛利率低也可能拖累利润的增长。
南宁糖业就是受到产品价格下滑的影响,导致利润与营业收入不同步。
2007年实现营业收入31.36亿元,同比增长12.69%;利润总额为1.52亿元,同比下降32.54%。
2007年初糖价延续2006年的下跌走势,全年糖价在3400元/吨—3900元/吨之间,比06年下滑了将近20%。
在售糖价格下跌的情况下,原料收购成本却仍保持在260元/吨,致使公司制糖业务毛利率同比下降7.45%,因而导致公司去年在营业收入增长的情况下,利润却同比下降了32.54%。
王魏峰说,营业收入与营业利润增长不同步或者呈反向增长,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公司销售规模大,但是产品毛利率低,同时出现价格下降的情况,这可能会导致营业收入增长但是利润却下降。
二是去年四季度以来,很多交叉持股的公司,由于在二级市场持有的有价证券市值出现缩水,导致公司在营业收入增长的情况下,利润受到影响出现下滑。
投资收益影响2008年30%左右增长率长江证券资深财务分析师时伟翔解密两年来中国上市公司业绩“阴谋”理财周报记者张勋/文理财周报:中国上市公司业绩在2007年中报出现集中的爆发,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时伟翔:整体来讲,两年来的上市公司业绩的增速是以前所没有的,但这其中有一些特殊而隐秘的因素。
1、伴随大盘股上市,上市公司的规模变大,根据我们在07年三季报分析中的数据统计看:2005年一季度上市公司的总利润额为54.17亿元,而07年1季度的总利润额则为1229.81亿元,这22倍的高增长背后是上市公司规模变大。
2、金融股尤其是大盘银行股的上市,2007年前三季度银行股的利润总额就超过其他A股的总和,市场的结构化出现明显的不同特征;3、股权分置改革和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也是本轮就业绩出现爆发增长的刺激因素,股权分置改革解决了利益一致性问题,而新会计准则的公允计价,使得上市公司的投资收益激增最终体现为利润;4、新税法、再融资和股权激励等也有刺激上市公司在2006年以前隐藏利润,而在2007年悄悄释放出来。
所以,中国上市公司的业绩高增长并非简简单单的实体经济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