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松辽盆地南部油气成藏条件

合集下载

松南火山岩储层压裂改造关键技术

松南火山岩储层压裂改造关键技术

松南火山岩储层压裂改造关键技术【摘要】火山岩储层致密、低孔、低渗、连通性差,微裂缝发育,油气藏自然产量较低,开采困难,因此很多该类型油气藏需要通过改造才能使油气藏高效开采。

火山岩储层压裂技术和常规沉积岩储层压裂技术有所不同。

本文阐述了松南火山岩储层特点、火山岩储层压裂存在的主要难点、松南火山岩储层压裂采取的关键技术。

【关键词】火山岩压裂难点关键技术松南火山岩气藏地处松辽盆地南部,面积达7240km2,主要分布在白垩系,天然气资源量2430×108m3。

松南火山岩气藏主要分布在十屋地区、腰英台地区和东岭地区。

腰英台气田是松南火山岩气藏的主力区块,已探明地质储量537×108m3。

火山岩地层是一种脆性地层,延展性很小,其地层致密、低孔、低渗、连通性差,微裂缝发育,气藏产量较低,开采困难,因此很多该类型气藏需要通过改造技术才能使油气藏高效开采。

由于火山岩构造复杂,增产改造难度极大。

<b> 1 松南火山岩气藏储层特征</b><b> 2 松南火山岩储层改造难点分析</b>2.1 火山岩裂缝起裂和延伸规律复杂火山岩储层属双重介质,脆性比较强,延展性很小,发育大量天然裂缝和熔孔,其力学性质和砂岩油气藏差别很大,压裂时多裂缝破裂与延伸,与砂岩有根本的不同,主要表现在模拟的压力特征与实际施工压力变化特征有很大区别,其起裂和延伸规律认识不清楚,因此无法优化出有针对其复杂特点的压裂施工方案。

2.2 火山岩储层岩相变化快,岩石力学性质差异大长岭断陷火山岩喷发模式分为中心式喷发和裂隙式喷发两种类型,一种是以酸性熔岩为主的中心式喷发模式,一种是以中基性熔岩流为主的裂隙式喷发模式不同的喷发模式导致岩性、岩相的分布模式不相同。

松南火山岩还呈现出多期次多旋回的特征,长岭断陷深层火山岩喷发可以分为三个大的期次,包括火石岭期、沙河子期和营城期,其中火石岭和营城期是火山活动强烈期,而沙河子期属于火山活动间歇期。

根据火山岩地震反射特征,腰英台地区营城组火山岩喷发可以大致划分为3个旋回。

松辽盆地长岭断陷断层特征及其控油气作用

松辽盆地长岭断陷断层特征及其控油气作用

松辽盆地长岭断陷断层特征及其控油气作用左宗鑫;陆建林;王苗;李瑞磊;李浩;朱建峰【摘要】松辽盆地长岭断陷发现了多种类型的油气藏,不同构造区带油气藏类型及规模差异较大.基于地震资料解释分析,对长岭断陷的不同构造区带的断层特征、断层形成机制及活动性质开展了研究,结合勘探实践,探讨了断层对长岭断陷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指出了不同构造区带的重点勘探方向.长岭断陷发育断陷期、拗陷期及反转期3期不同性质的断层,断层形成机制为在北北东向左行拉张走滑的应力背景下,产生次级的北东向(P剪切)、南北向—北北西向(R剪切)以及北西向(T破裂)断层.不同构造区带的断层活动有较大差异,断层对长岭断陷烃源岩分布、相关圈闭的形成以及油气运移和调整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在构造定型早、拗陷期断层活动微弱的地区,原生油气藏保存较好,要注重下白垩统火石岭组、沙河子组、营城组原生油气藏的勘探.而在断层活动持续时间长,尤其是存在反转的深大断层及走滑断层地区,次生油气藏是重要的勘探方向.【期刊名称】《石油实验地质》【年(卷),期】2019(041)002【总页数】7页(P200-206)【关键词】断层特征;形成机制;控油气作用;长岭断陷;松辽盆地【作者】左宗鑫;陆建林;王苗;李瑞磊;李浩;朱建峰【作者单位】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江苏无锡214126;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江苏无锡214126;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江苏无锡214126;中国石化东北油气分公司,长春130062;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江苏无锡214126;中国石化东北油气分公司,长春13006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1含油气盆地的形成演化过程伴随着不同性质、不同规模的断层活动,断层是盆地含油气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油气成藏有重要的影响。

国内外学者针对断层对油气的控制作用开展了诸多研究,断层对盆地内的烃源岩发育、油气的运移及调整、相关圈闭的形成及储层改造都可产生较大的影响[1-7],盆地内的断层系统对油气成藏具有多种控制作用[8-17]。

松辽盆地梨树断陷油气富集规律

松辽盆地梨树断陷油气富集规律

松辽盆地梨树断陷油气富集规律作者:张婷婷,韩娇艳,遇运良来源:《科技创新导报》 2011年第9期张婷婷1 韩娇艳1 遇运良2(1.中国石化东北油气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吉林长春 130062;2.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吉林长春 130000)摘要:梨树断陷位于松辽盆地断陷群的东南部,是松辽盆地含油气丰富的断陷之一。

目前在该区已发现9个油气田。

为了进一步提高勘探程度,寻找有利油气储集带,本文通过对已发现油气藏特征及分布规律进行分析,得出来了三个油气富集规律:一南北两斜坡岩性油气藏发育;二晚期构造改造轻微区,原生油气藏保存条件有利;三油气呈环带状分布。

油气富集规律的分析为进一步在梨树断陷寻找规模储量及实现油藏连片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松辽盆地梨树断陷油气藏富集规律中图分类号:P57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3(c)-0000-00Abstract: Lishu fault depression locates the southeastern of the Songliao basin, which is one of the hydrocarbon-rich fault depressions. At present the nine oil and gas fields have been discovered in the area. To further enhance the degree of exploration, looking for the favorable oil and gas reservoir zone, By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distribution of oil and gas reservoirs, the article summarized the three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First, the South and North Slope s developed lithologic hydrocarbon reservoir; Two, the primary reservoir storage conditions are favorable in late period structure slight area ; Three, distribution of oil and gas is zonal. Analysis of oil and gas accumulation has played an active guiding rolefor further finding the size of reservoir storage and joining the hydrocarbon reservoirs in the Lishu fault depression.Keywords: Songliao Basin Lishu fault depression Hydrocarbon reservoir Accumulation梨树断陷位于松辽盆地断陷群东带南端,是断坳叠置型复合盆地,下部为西断东超的单断箕状盆地,地层由西向东及南部斜坡区逐层超覆,向北部斜坡急剧收叙,减薄,靠近杨大域子凸起部位从上到下逐层被剥蚀。

松辽盆地梨树断陷营城组一段页岩气成藏条件分析

松辽盆地梨树断陷营城组一段页岩气成藏条件分析

岑( 1 9 8 2 一) , 长 江大学博士研究生 。研究 方向
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方面的油藏描述 。E - ma i l : r o s s o n e r i c @q q . c o m。
2 1期
陈 岑, 等: 松辽盆地梨树断 陷营城组一段 页岩气成藏条件分 析
6 0 6 7
图 2 梨树 断陷桑树台洼陷带一 东南斜坡带地震剖面 图
第l 3卷
第2 1 期
2 0 1 3年 7月







V o 1 . 1 3 No . 2 1 J u 1 .2 01 3
1 6 7 1 —1 8 1 5 f 2 0 1 3 ) 2 1 — 6 0 6 6 - 0 6
Sc i e n c e Te c h n o l o g y a n d Eng i n e e r i ng

2 0 1 3 S c i . T e c h . E n g r g .
石油技术
松辽盆地梨树断 陷营城 组一段页岩 气成藏条件分析
陈 岑 胡望水 熊 壮 马琳 芮
( 长江大学 , 武汉 4 3 0 1 0 0 ; 中石油勘探 开发研究 院 , 北京 1 0 0 0 8 3 )
图 4 梨树断陷营城组一段有机碳含量分布直方 图
于苏 2 井实测 T O C数据( 图4 ) , 建立测井数据计算


松辽盆地梨树 断陷下 白垩统发育 的泥 页岩是 页岩气成藏 的有利物质基础 ; 其 中, 苏家屯次 洼以及桑树 台洼陷东南部
的营城组一段地层是含 气泥页岩的有利勘探 目标 , 目的层埋深较深 , 且泥 页岩最 大厚度超过 2 0 0 m, 具 有有机质 丰度 、 热演化 程度较高 、 储 集和保存条件较好 的特 点。通过对梨树断 陷营一段的地 质条 件、 地 化条 件、 物性条件 、 保 存条件及 区域展布特征

石油地质学 第五节 油气藏形成的条件

石油地质学 第五节    油气藏形成的条件
二、充分条件
油气藏形成的充分条件是指上述基本要素在时空上的 良好匹配,既有充足的油气源、有利的生储盖组合和 大容积的有效圈闭。
三、成烃坳陷和充足油气源
(一)成烃坳陷
(1)成烃坳陷概念及其与油 气聚集区关系 成烃坳陷:盆地中分布成熟 烃源岩或成烃灶的深坳陷区。 成烃坳陷与油气聚集区关系:
(a)成烃坳陷提供油 气聚区所需的油气。
(1)油气丰度 油气丰度:单位面积成烃坳陷所生成的可采油气储量。 按油(气)丰度通常将含油气盆地(坳陷)分成三
个等级: (a)丰富的(>2×104 m3 / km2); (b)中等的(0.2×104 m3—2×104 m3 / km2 ); (c)差的(< 0.2×104 m3 / km2 )。
成烃坳陷所具有总的生成的可采油气储量 (Q)是该坳陷面积(S)与油气的丰度乘 积。
包裹体均一温度(℃)
25
25
20
S74井 5468.8-5729.9 20
15
17块样品,274个测点 15
S79井 5530.84-5703.64
10
10块样品,185个测点
10
个数
5
5
0
0
60 70 80 90 100 110 120 130 140 150 160 170 180 190 200 210
f.临界含油饱和度(临界油析出因子):油、水共存条件下, 油开始排出所应有的最低饱和度。或油、水共存条件下,油相对渗透率 为零时,最大含油饱和度。不同的烃源岩在不同条件下,其值不同,一 般在10%-20%,但可能低到1%。
g.聚集系数(运聚系数):油气地质储量(聚集量)与生油 量之比。统计表明,石油运聚系数多为3%左右,最高达35%。天然气运 聚系数一般在0.5%-2%。

石油地质学 第五节 油气藏形成的条件

石油地质学 第五节    油气藏形成的条件
Q=0.24341S+167.535
Q=0.0668886S+73.1739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面积(km2)
6000
7000
8000
产烃率是通过 有机质热模拟实验 获得。
辽东湾地区下第三系烃源岩不同有 机质类型热解产烃率曲线盆地油气丰度
煤和煤系泥岩热模拟产气率 曲线
盆地总油气资源量=烃源岩面积×产烃丰度=产烃率×有机质总量。
(b)空间上,成烃坳 陷与油气聚集区的可能关系
成烃坳陷与油气分布关系图
成烃坳陷内烃源岩展布型式 1. 烃源岩位于成烃坳陷中央地带。 2. 烃源岩位于成烃坳陷一侧。 3. 烃源岩的分布在多个次一级成烃坳陷(凹陷)内。
非成烃坳陷 非成烃坳陷指没有或很少烃源岩,或没有成熟烃源岩的
坳陷。
(二)充足油气源
华北冀中潜山油气藏的成藏油气运移
华北盆地冀中坳陷深凹陷与潜山油气藏分布图 (据吴继龙,1986)
1.坳陷界线;2.大于3-4km的深坳陷;3.断层;4.潜山油藏
(2)较长距离的侧向运移
连续组合内较长距离的侧向运移较长距离是指十几千米 以上。
c.产烃率:烃源岩中单位质量有机质的的生烃量。
d.产烃丰度:单位面积烃源岩的生烃量
4
2
100000 8 6
4
2
10000
8

6


4

万 吨
2

1000 8 6
4
2
100 8 6
0
Q=59.2098S-55327.8
Q=12.5008S+1153.2 Q=6.95347S+107.819 Q=3.42806S+880.62 Q=2.78523S-315.579 Q=1.799S-65.7678 Q=1.10234S+205.591 Q=0.748873S-25.4078

大庆油田N地区成藏主控因素及成藏模式研究

大庆油田N地区成藏主控因素及成藏模式研究
油水分布
通过研究分析 N 地区存在构造油藏、岩性油藏、岩
特征等综合分析,
认为该区存在4种易成藏的地质模式。
性—构造油藏等多种油藏类型,其中以岩性—构造油
藏类型最发育,主要有岩性—断鼻油藏、岩性—断层油
气藏两种类型;构造油藏类型以断块油气藏和断鼻油
参考文献:
[1]
气藏为主,局部见断背斜油藏类型;岩性油藏,低部位
中图分类号:TE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4-5716(2021)03-0074-04
N 地区是油田增储上产的主要潜力区块,扶余油
影响。因此,需要综合分析构造、断裂、储层、油源、测
层是该区主要目的层段,以往勘探和开发的研究结果
井解释、试油成果等资料,确定 N 地区整体及局部油水
表明,扶余目的层段具有油气水分布复杂、油藏类型多
5.27
3
4
构造单元
区块名
N35
肇源鼻状西翼
油源条件
近油源
7
肇源鼻状
N180-246
Hale Waihona Puke Z180-2466.29
近油源
8
模范屯鼻状
N212
Z212-1
12.37
近油源
9
肇源鼻状东翼
N243
Z241
8.7
一般
10
裕民构造东
N79
Z79
5.72
一般
11
肇源鼻状东翼
N243
Z266-366
0.13
一般
12
扶余Ⅱ号构造
圈闭均较发育。研究表明,三肇凹陷青山口组主要生
东向,受河道微相控制,砂体展布形态呈明显北东走向
油层的大量排烃期为明水组末期,而区内构造形成均

松辽盆地南部伏龙泉断陷油气成藏条件研究

松辽盆地南部伏龙泉断陷油气成藏条件研究

地层记录 , 无法研究, 对伏龙泉断陷的影响可以归为
嫩末构 造运 动对伏 龙泉 断陷 的改造 。
伏 龙泉 南 、 高点 由于嫩江末 运 动相对较 强 , 北 抬
第 2期
周伟 东 等 : 辽 盆地南 部 伏龙 泉断 陷油气 成 藏条件 研究 松 是好 的油气源 岩 。
蚀状态 , 形成了区域性的不整合面, 为油气提供了运
移通道 和储 存空 间 。登末 构 造 运 动后 , 南 隆 起 区 东
进入统 一 的坳 陷盆 地 沉积 , 头 组 为河 一湖 交 互相 泉
进而控制油气成藏和保存 , 因此, 构造运动的研究 , 对 于油气 成藏 是非 常重 要 的L 。 l
从 现有 的地 层记 录分 析 , 伏龙 泉 断 陷从 中侏 罗 世一 晚 白垩世 共经 历了 五次构造 运 动 。
沉 积 , 山 口组 、 家 组 为浅 湖 相 沉积 江 组 为半 青 姚 嫩
深湖 、 湖相 沉积 , 浅 泉头组 、 山 口组 、 家组 暗色泥 青 姚
岩 不发 育 。嫩江组 暗色泥 岩发育 , 有机碳 含量高 , 但 埋 藏浅 , 演化 程度低 , 基本不 具备生 油 能力 。



要: 伏龙泉断 陷是松辽盆地东南隆起 区的次级构造 单元 , 属于 断坳 叠置 型复合盆 地 , 是一个 独立 的生 油气的 l J 3
K 单断箕状盆地, l 油气的分布规律受控于烃源和圈闭的组合条件。原生油气藏分布在源岩层系内, 成藏受圈}条 j j 件限制’ 次生油气藏 , 为构造油气藏, 成藏受烃源条件限制。 。 。 。 一
叠置型复合盆地 , 下部为受伏龙泉断层控制 的东断
西 超单 断箕 状 盆地 , 个 断 陷最 深 达 60 整 00余 m, 断 陷层 最厚 可达 50 m。地 层 由东 向西 部斜 坡 区逐 层 00 超 覆 。上 部 为坳 陷盆 地 , 松 辽 盆地 的一 部 分 。断 为 陷地 层发 育侏 罗 系 上统 火 石 岭 组 , 白垩 系下统 沙 河 子组、 营城 组 、 登娄 库 组 。上部 为坳 陷盆 地 , 层 发 地

源外岩性类油藏区油气聚集特征及其主控因素分析——以松辽盆地扶新隆起带南部扶余油层为例

源外岩性类油藏区油气聚集特征及其主控因素分析——以松辽盆地扶新隆起带南部扶余油层为例
6 L EI V. O4 ELG A VE C R W o521 J N 16 O u o l y .
源 外 岩 性 类 油藏 区油 气 聚 集 特 征及 其 主控 因素 分 析
— —
以 盆地 新隆 南部 余油层 例 松辽 扶 起带 扶 为
的鼻状构 造 , 向南 西方 向依 次 过 渡 为斜 坡 和 近北 西 向展布 的 向斜 区 。扶余 油层属 于下 白垩 统泉头 组 四 段 时期 ( 下 简 称 泉 四 段 ) 积 的 地 层 ( 钰 等 , 以 沉 孙
20 ) 为松辽 盆地 南 部 最重 要 的含 油层 系之 一 ( 06, 孙
刘 震 等 , 0 6 , 且 这 些 成 果 主 要 侧 重 对 储 层 为 20)并 ( 三 角洲前 缘砂 体和 浊积 体 的岩性类 油 藏 的研 究 扇)
( 凤杰 等 , 0 4 王居 峰 ,0 5 , 李 20 ; 2 0 ) 这类 岩性 油藏处 于 烃 源岩 内部或 与烃 源 岩 侧 变 式 相接 , 而对 处 于烃 源 岩 之外 的三角 洲分 流平 原 的分流 河道砂 体作 为储 层
内容 提 要 :以松 辽 盆 地 扶 新 隆 起 带 南 部 扶 余 油 层 为例 , 过 对 已 发 现 油 藏 的类 型 和 分 布 特 征 的 研 究 , 讨 了源 通 探
外 岩性 类 油 藏 区 油气 聚集 特征 及其 主 控 因 素 。研 究 表 明 : 区 主 要 为 局 部 构 造 岩 性 油 藏 , 体 具 有 “ 级 构 造 控 该 整 二 势, 一圈闭控藏 , 部构造控界 , 砂体控层” 单 局 单 聚集 特 征 , 级 构 造 控 制 油 气 输 导 的 总 体 趋 势 , 一 圈 闭 控 制 油 气 的 三 单 最 终 成 藏 ; 单 一 圈 闭 内 , 水 平 面分 布边 界 受 局 部 构 造 边 界 和 分 流 河 道 砂 体 边 界 控 制 , 砂 体 的 垂 向发 育 特 征 控 在 油 单 制 了油 水 的垂 向分 布层 位 。局 部 构 造 、 期 分 流 河 道 砂 体 及 二 者 空 间 组 合 关 系 是 揭 开 极 其 复 杂 的 空 间 油 水 分 布 控 单

松辽盆地伏龙泉断陷断裂特征及控藏作用

松辽盆地伏龙泉断陷断裂特征及控藏作用

松辽盆地伏龙泉断陷断裂特征及控藏作用郭新军【期刊名称】《《石油实验地质》》【年(卷),期】2019(041)005【总页数】6页(P657-662)【关键词】断裂特征; 控藏作用; 油气运移; 油气保存; 伏龙泉断陷; 松辽盆地【作者】郭新军【作者单位】中国石化东北油气分公司生产运行管理处长春13006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3对国内主要含油气盆地油气藏分布特征统计发现,70%以上的油气藏沿断裂展布或者分布于断裂附近,断裂对油气藏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1];同时,断裂的重要性也早已被地质家们所认识[2-4]。

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伏龙泉断陷为东断西超的箕状断陷,受近南北向断裂分段控制形成南北两次洼,断陷期平面上由东至西可划分为洼陷带、两洼间低凸起和西部缓坡带(细分为断阶带和超覆带)(图1)。

伏龙泉断陷是松辽盆地南部油气较为富集的断陷之一,目前已发现产油气区主要位于靠近大断裂的东部浅层和西部缓坡区断阶带的中深层,研究表明,该区断裂对油气成藏控制作用较强[5-6]。

本文以伏龙泉断陷西部缓坡区为例,重点分析不同级别断裂的性质、活动性和组合形态,总结断裂对原生油气藏和次生油气藏的控制作用。

1 断裂基本特征1.1 断裂分期分级从晚三叠世开始,松辽地区在环太平洋构造域发展演化的背景下,开始受到2种动力的影响和控制。

一种为地壳深部地幔物质的热动力变化,上地幔上穹隆引起大陆壳初始张裂;另一种则是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东缘俯冲形成的挤压作用[7-8]。

松辽盆地的形成和早期发育阶段主要受第一种动力的控制,盆地在发展过程中具有张力和压力两重性,表现为早期裂谷、中期拗陷、晚期褶皱的特点[9]。

伏龙泉断陷作为松辽盆地的三级构造单元,盆地的发展演化可分为3个时期,即断陷期、拗陷期和反转期,因此,断裂发育期次也可以分为3期,即断陷期、拗陷期和反转期。

同时,按照断裂控制作用亦可分为3级(图2),即一级控洼断裂(黑色表示),主要发育于伏龙泉断陷东部,控制洼陷分布;二级同沉积断裂(蓝色表示);三级调节断裂(红色表示),二、三级断裂主要发育于伏龙泉断陷西部缓坡带。

松辽盆地中央古隆起带南部基岩储层特征及油气成藏模式

松辽盆地中央古隆起带南部基岩储层特征及油气成藏模式

第40卷 第2期2021年5月 世 界 地 质GLOBALGEOLOGYVol 40 No 2May2021 文章编号:1004—5589(2021)02—0364—11松辽盆地中央古隆起带南部基岩储层特征及油气成藏模式白连德1,邵明礼1,尹永康2,曾凡成1,向钰?2,屈卫华1,薛松1,刘国东11 中国石油吉林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吉林松原138000;2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长春130061摘要:松辽盆地中央古隆起带南部具备良好的油气藏形成条件,是吉林油田油气风险勘探的重要领域之一。

笔者综合岩芯、薄片观察,测录井资料分析,孔渗分析和三维地震解释,在大量统计分析和地质研究基础上,探讨了中央古隆起带南部基岩储层特征和油气成藏模式,提出3点认识:①基底岩性主要为花岗岩、花岗闪长岩、闪长岩、片岩、糜棱岩、变质砂岩、安山岩、凝灰岩和灰岩9种,其中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安山岩和片岩为成储优势岩性;②基岩主要储集空间为裂缝和溶蚀孔,储层主要发育在基岩顶面风化壳风化淋滤层和裂缝层中;③基岩油气藏可划分为近源缓坡超覆、近源陡坡对接(顺向对接和反向对接)和源内披覆(断阶披覆和背斜披覆)3类成藏模式。

该研究明确了中央古隆起带南部基岩油气藏勘探方向,为有利目标区预测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松辽盆地;中央古隆起带南部;基岩;储层;油气成藏模式中图分类号:P618 13 文献标识码:A doi:10 3969/j issn 1004 5589 2021 02 013收稿日期:2020 12 01;改回日期:2021 04 08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9YFC0605402)与吉林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101832020CX200)联合资助。

Characteristicsofbasementrockreservoirinsoutherncentralpaleo upliftbeltofSongliaoBasinanditshydrocarbonaccumulationmodelsBAILian de1,SHAOMing li1,YINYong kang2,ZENGFan cheng1,XIANGYu shu2,QUWei hua1,XUESong1,LIUGuo dong11 ResearchInstituteofExplorationandDevelopment,JilinOilfieldCompany,CNPC,Songyuan138000,Jilin,China;2 CollegeofEarthSciences,JilinUniversity,Changchun130061,ChinaAbstract:Thesoutherncentralpaleo upliftbeltoftheSongliaoBasinhasfavorableconditionsforoilandgasaccumulation,whichisonemajorregionofriskexplorationofoilandgasinJilinoilfield.Basedoncoreandthinsectionobservation,loggingdataanalysis,porosityandpermeabilitytestand3Dseismicinterpretation,alongwithalargenumberofstatisticalanalysisandgeologicalresearches,theauthorsdiscussthecharacteristicsofbasementrockreservoirandhydrocarbonaccumulationmodelsinthesouthernpartofthecentralpaleo upliftbelt,andpro posethreecognitions:①thebasementismainlycomposedofgranite,granodiorite,diorite,schist,mylonite,met amorphicsandstone,andesite,tuffandlimestone,ofwhichgranite,granodiorite,andesiteandschistarethedomi nantlithologiesforreservoirformation;②themainreservoirspaceofbasementrockisfracturesanddissolutionpores,andthereservoirsaremainlydevelopedinweatheringleachinglayerandfracturelayerofweatheringcrustonthetopofbasementrock;③theoilandgasreservoirsofbasementrockcanbedividedintothreetypesofaccumu lationmodels:near sourcegentleslopeoverlap,near sourcesteepslopedocking(forwarddockingandreversedocking)andin sourcedrape(fault orderdrapeandanticlinedrape).Theexplorationdirectionofoilandgasreser voirsofbasementrockinthesoutherncentralpaleo upliftbeltisfurtherclarified,whichprovidestheoreticalsup portforthepredictionoffavorabletargetareas.Keywords:SongliaoBasin;southerncentralpaleo upliftbelt;basementrock;reservoir;oilandgasaccumu lationmodel0 引言早在20世纪初期,世界各国就开展了基岩油气藏勘探,且发现多个具有工业储量规模的油气藏,对基岩油气的勘探已逐渐成为各国油气勘探的重要接替领域[1]。

松辽盆地莺山-双城断陷白垩系致密火山岩天然气成藏条件及主控因素

松辽盆地莺山-双城断陷白垩系致密火山岩天然气成藏条件及主控因素

第35卷第4期2023年7月岩性油气藏LITHOLOGIC RESERVOIRSV ol.35No.4Jul.2023收稿日期:2022-08-31;修回日期:2022-09-16;网络发表日期:2022-11-22基金项目:中国石油“十四五”前瞻性基础性重大科技项目“松辽盆地深部含油气系统研究”(编号:2021DJ0205)资助。

第一作者:杜长鹏(1991—),男,硕士,工程师,主要从事非常规油气成藏研究。

地址:(163712)黑龙江省大庆市让胡路区科苑路18号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

Email :**************************.cn 。

文章编号:1673-8926(2023)04-0115-10DOI :10.12108/yxyqc.20230411引用:杜长鹏.松辽盆地莺山-双城断陷白垩系致密火山岩天然气成藏条件及主控因素[J ].岩性油气藏,2023,35(4):115-124.Cite :DU Changpeng.Natural gas accumulation conditions and main controlling factors of Cretaceous tight volcanic rocks in Ying ‐shan-Shuangcheng fault depression ,Songliao Basin [J ].Lithologic Reservoirs ,2023,35(4):115-124.松辽盆地莺山-双城断陷白垩系致密火山岩天然气成藏条件及主控因素杜长鹏(中国石油大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黑龙江大庆163712)摘要:综合地震、包裹体、烃源岩和生产测试等资料,在构造特征、成藏期次和成藏条件分析的基础上,明确了松辽盆地莺山-双城断陷白垩系致密火山岩气藏的分布特征及成藏主控因素。

研究结果表明:①莺山-双城断陷经历了3期伸展与3期挤压的构造活动,青山口组沉积末期(84~88Ma )为主成藏期,研究区处于稳定坳陷期,构造活动弱,有利于气藏的形成与保存。

松辽盆地断陷层系油气成藏的分区特征

松辽盆地断陷层系油气成藏的分区特征

松辽盆地断陷层系油气成藏的分区特征周荔青;吴聿元;张淮【摘要】受北北东向深大断裂控制,在松辽地区发育了东部、中部、西部3个晚侏罗-早白垩世断陷带,各带构造沉积演化存在显著差别,使得该区油气成藏具有明显的分区性.在中部地区沿孙吴-双辽深断裂发育的一批继承性深断陷中,发育巨厚优质湖相烃源岩和火山岩及砂岩、砂砾岩2类储集体,断陷之上披覆多套巨厚的湖相泥岩,油气藏保存条件良好,且烃源岩持续热演化生烃,由此,在其中央低凸起带、坡折带上的近东西向继承性鼻状隆起带上发育一批大中型油气田.而在东、西部边缘断陷中,烃源岩体积较小,母质类型差,生烃丰度低,油气藏保存条件差,仅发育中、小型油气田.【期刊名称】《石油实验地质》【年(卷),期】2007(029)001【总页数】6页(P7-12)【关键词】油气成藏;分区性;深大断裂;断陷层系;松辽盆地【作者】周荔青;吴聿元;张淮【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华东分公司,南京,210011;西北大学地质系,西安,710069;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华东分公司,南京,210011;西北大学地质系,西安,710069;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华东分公司,南京,210011;西北大学地质系,西安,71006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1.1燕山早中期,古太平洋板块对中国东北地区强烈斜向俯冲,使该地区发生强烈的弧后走滑伸展构造作用,在松辽地区发育了嫩江、孙吴—双辽、松花江—四平等北北东向深大断裂(图1),由这些深大断裂控制形成了西部、中部、东部3个断陷带(图2)[1]。

由嫩江断裂控制发育的富裕、宝山、白城等断陷,统称为西部断陷带。

由孙吴—双辽断裂带控制发育的常家围子、古龙、长岭等断陷,统称为中部断陷带。

由松花江—四平断裂带控制发育的十屋、德惠、莺山、王府、榆树、社里等断陷,统称为东部断陷带。

图1 松辽盆地基底断裂分布[1]F1.嫩江断裂带;F2.孙吴—双辽断裂带;F3.哈尔滨—四平断裂带;F4.加格达奇—鸡西断裂;F5.讷河—绥化断裂;F6.滨洲断裂;F7.扎赉特—古林断裂;F8.科右前旗—伊通断裂;F9.突泉—四平断裂;F10.扎鲁特—开原断裂;F11.讷莫尔河断裂;F12.哈拉木图断裂;F13.西拉木伦断裂;F14.康平—通榆断裂Fig.1 Basement rupture distribution in the Songliao Basin图2 松辽盆地晚侏罗—早白垩世断陷分布[1]1.陆家堡;2.通榆;3.白城;4.白城东;5.平安镇;6.安广;7.秦东;8.敖古拉;9.齐齐哈尔;10.乌裕尔—林甸;11.依安北;12.讷河东;13.常家围子;14.古龙;15.乾安—两家子;16.长岭;17.哲中;18.甘旗卡;19.金宝屯—康平;20.伏龙泉;21.中和;22.北安—拜泉;23.绥化—青冈;24.徐家围子;25.莺山;26.德惠—榆树;27.十屋;28.昌图;29.羊草沟;30.营城子Fig.2 Fault distribution during Late Jurassic-Early Cretaceous, the Songliao Basin经过20余年的勘探,在徐家围子、长岭、十屋、德惠、社里、伏龙泉、莺山—王府等断陷中,都已获得工业天然气突破[1,2]。

2-1松辽盆地

2-1松辽盆地

R主要分布于西半 部,地表无露头, 仅见于井下,为一 套灰绿、黄绿、深 灰色泥岩和砂、砾 岩组成。
K为主,厚度可达7000 米以上,盆内主要含油 层系。 湖泊相、河流相碎屑岩,
夹有油页岩、化石岩等 沉积。
基底为Pz和 AnPz变质 岩系、火成 岩系。
J岩性:正常沉积为主的含 煤建造和以火山岩为主的 含煤火山岩建造,厚度一 般为1500~2000米,最厚 可达5000米。
6.盆地面积大,演化后期形成大面 积的坳陷式盆地。
松辽盆地构造单元分区
北部倾末区:基岩100-3100米深。向 南倾末于中央坳陷。
西部斜坡区:基岩2000-2500米深。 呈区域大单斜。构造平缓。 基岩 以海西期花岗岩为主,局部有 AnPz和Pz变质岩。 J为充填式沉积。K向西逐层超覆, 1000-1500米厚。 中段临近深坳陷部位生储条件良 好。
在盆地北部比较发育, 目前共发现68个,其 中: 背斜—断层型26个, 背斜—岩性型15个, 断层—岩性型13个, 多因素复合型10个, 裂缝型3个。
六、主要油气田
1.大庆油田
位于松辽盆地中央拗阳区的中部,齐 家——古龙凹陷和三肇凹陷之间。
北北东向,自北向南由喇嘛甸、萨尔 图、杏树岗、太平屯、高台子、葡萄花、 敖包塔等7个背斜构造组成。
K2中期以后:
由东向西全面上升。
上白垩统四方台组和明水组沉积中心西移,沉积速
度缓慢。 经E-N之间的构造运动后,使得已具雏形或基本定型的
背斜构造带、凹陷带和局部构造进一步发育完整,盆地西 部形成一批浅层构造,从此大型坳陷基本上停止发育,形 成与现今构造面貌相似的地质特征。
2.地层
Q分布广、出露全,西部沉积较薄,仅10 米,岩性为黄土状亚粘土,黑色淤泥质亚 粘土、亚粘土、亚砂土、砂层及砂砾石层。

2-1松辽盆地

2-1松辽盆地

R主要分布于西半 部,地表无露头, 仅见于井下,为一 套灰绿、黄绿、深 灰色泥岩和砂、砾 岩组成。
K为主,厚度可达7000 米以上,盆内主要含油 层系。 湖泊相、河流相碎屑岩,
夹有油页岩、化石岩等 沉积。
基底为Pz和 AnPz变质 岩系、火成 岩系。
J岩性:正常沉积为主的含 煤建造和以火山岩为主的 含煤火山岩建造,厚度一 般为1500~2000米,最厚 可达5000米。
大庆油田的勘探速度在世界上是罕见的。
3套储集层:高台子油层、葡萄花油层、萨尔图油层。 沉积相:河流一三角洲砂岩体储油。 岩性:多数为中、细砂岩。 物性:好,孔隙度17-26%,渗透率几十-几百mD。
含油丰富:北部的喇嘛甸、萨尔图、杏树岗、太平屯构造高点及鞍部均 含油。
具统一压力系统及油水界面。油、水界面在-1000~-1200 m处,油、气 界面在-920~-950m处。
J2-3:形成规模不等断陷,沿断裂发生较强 烈的岩浆活动。此时:
西部地壳破裂强、火山活动强烈; 东部地壳破裂不完全,裂陷为主,充填裂谷式补充沉积。
K1:盆地中部继续拉张。 中央断裂隆起上升,两侧形成开张裂
陷,呈现与贝尔加湖、红海形态近似的 裂谷。 裂陷沉降速度快,物源多,水动力强, 沉积补偿作用好,沉积物以较粗碎屑类 复理石建造为主,并形成目前盆地的雏 形。
K1-K2:
裂谷型断坳持续的时间并不长。重力均衡调 整造成盆底整体下沉,使裂陷向坳陷转化,进入 盆地发展的全盛时期。
较快速的稳定沉降,在盆地中部深湖区形成以 非补偿为主的沉积。
约在K1n末期,日本海扩张,向西的挤压波及 盆地,造成压扭应力场后产生褶皱运动,盆地普 遍上升,东部地区明显,局部构造及二级构造带 形成,结束了这一阶段。

松辽盆地南部吉林油田某区块泉四段致密砂岩储层特征

松辽盆地南部吉林油田某区块泉四段致密砂岩储层特征

松辽盆地南部吉林油田某区块泉四段致密砂岩储层特征摘要:本文在岩心观察、铸体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压汞、CT扫描等基础上,结合沉积和物性分析资料,研究了扶余油层致密砂岩储层特征。

结果表明:该区块扶余油层致密砂岩储层具有低-特低孔、特低渗透性特点。

砂岩类型为长石岩屑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储集空间类型主要为残余原生粒间孔和碎屑颗粒粒内溶孔,其次为粒间溶孔和粘土矿物间微孔,天然裂缝不发育。

孔喉属于细孔-细喉型,排驱压力大,孔喉连通性差。

根据储集空间特征及孔喉配置关系,将储层分为Ⅳ类,其中Ⅰ类储层和Ⅱ类储层是主要产出层。

关键词:吉林油田某区块;泉四段;致密砂岩;储层特征1.引言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全球能源需求量急剧增加,致密油已逐渐成为全球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领域的新热点[1-4]。

中国鄂尔多斯盆地、准格尔盆地、松辽盆地等在致密油勘探开发方面均取得了重大进展[5-9]。

松辽盆地南部整体进入了非常规资源勘探开发阶段,致密油已经成为增储建产的重要接替资源[10]。

致密油的分布没有明显的油水界面、油水混储,非浮力短距离运移成藏[11];致密油紧邻有效烃源岩且大面积准连续分布[12-14]。

因此,储层研究是影响致密油高效勘探开发的关键[15]。

本文在充分利用岩心观察、铸体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压汞、CT扫描等方法的基础上,对松辽盆地南部某区块泉四段致密储层进行研究,旨在为提高致密油藏的开发效果提供基础地质依据。

研究区区域构造位于松辽盆地南部中央坳陷区长岭凹陷东北部,东接华字井阶地,西邻红岗阶地。

伴随松辽盆地的构造演化,经历了断陷期、坳陷期和萎缩期三个阶段。

沉积演化过程中自下而上形成了上侏罗统、白垩系、新近系和第四系地层。

钻井资料揭示,研究区地层发育较全,钻遇地层自下而上为白垩系下统的泉头组三段(未穿)、泉头组四段,白垩系上统的青山口组一段、青山口组二段、青山口组三段、姚家组一段、姚家组二加三段、嫩江组一段、嫩江组二段、嫩江组三段、嫩江组四段、嫩江组五段、四方台组、明水组、新近系及第四系,其中泉三段~嫩江组为连续沉积。

松辽盆地肇源南地区扶余油层油气成藏规律分析

松辽盆地肇源南地区扶余油层油气成藏规律分析
3年第 6期
西 部探 矿工程
7 7
流河道 、 决 口河道 、 决 口扇 、 冲积平原 、 河 间湖泊及开 阔浅水 湖泊边缘相E 引 。由于古地形 十分平缓 , 河道决 口频繁 , 导致
从 储层 特征 分析 来 看 , 扶余 油 层 具 有砂 岩 层 数 多 、 单 层厚 度较 薄 、 层 间差 异 大 、 层 间连 续 性 差及 层 内非 均
1 . I 油气 来源 油源对 比与 盆地模拟 研究 表 明 , 本 区扶余 油层 油气
沟 阶地 和长春 岭背斜 带 , 紧邻三 肇 凹陷 ( 图1 ) 。研 究 区 面积约 为 7 0 0 k m2 , 构造幅度 1 2 0 0 m 左右, 研 究 层 段埋 深 2 0 0  ̄1 4 0 0 m。主要勘 探 目的层位扶 杨油 层 。
1 . 2 构造 特征 由于 白垩系沉 积后 的构造反 转运 动 , 肇 源南 地 区构
造 上总体 表现 为 向西北 倾单斜 , 东南 部在 长春 岭背斜 带 上 发育扶余 Ⅱ号 构造 , 西北部 朝 阳沟 阶地 上发 育裕 民鼻 状 构造 。本 区断裂发 育 , 大 部 分 为正 断 层 , 在研 究 区西 南 部有 少量逆 断层 。平面 上断层 分布条 带特 征 明显 , 可 以分 为西部 、 中西部 、 中东 部和东 部 4 个 条带 。纵 向上 , 受深部 岩体 上隆影 响 , 断层 多发育 在 岩体上 方并密 集成 带, 例 如在工 区 中西部 发育 一 条 贯穿 工 区南 北 的岩 脉 , 故在 岩脊 上方形 成 了南北 向的断裂 带 , 地震 剖 面上表 现 为 花状断 裂组合形 式 , 形 成地 堑 带 , 断 裂 带 间 的地 层 受 断层 切割形 式控 制 , 多形 成地 垒和 断阶 ( 图2 ) 。

松辽盆地的油气形成和分布特征

松辽盆地的油气形成和分布特征

第二 期
松 辽 盆 地 的 油 气形 成和 分 布 特征
虎泡龙油田
田油西杏 庆油大
肇油田三
阳沟油朝田

松 辽 盆 地 北 部地 质 构 造 剖 面 图 根据 程 学儒
因此 盆 地 是 在 大 陆 壳 内部 因拉 张断 裂而 发育 的 断 陷一 坳 陷型 盆 地 图 。
盆地东缘的依兰一伊通深断裂为郑 庐 断 裂 向 东北 的 延 伸 。 早 、 中 自至 世 时 已 开 始 活 动 , 到 晚 白至 世 和 第三 纪 时 仍有 强 烈 的 活 动 。 盆 地 中部 的 孙 吴 一 双 辽深断裂 亦为 北 北
机碳 、 氯仿 沥青 “ ” 和 总烃 等四 个 参数 , 直接 计算生 油岩 的生 烃 量和 排烃 量 。 得 出 松 辽
盆 地 白至 系 青山 口 组一 段 生 油层 的 生 烃 量 在 嫩 江组 末期 时 亿 吨 , 明水 组 末期 时
亿 吨 , 早 第 三 纪 末 期 时 亿 吨 , 现今 亿 吨 。 排 烃 量 现 今 为 亿 吨 「‘ ” ’ 图 。
的 贴 面 接 触 。 如 青 山 口 组 一 段 生 油 岩 与 扶 余 油层 储 油 层 的关 系 。 第四 种 储 集 岩体 为 各种
第二 期
松 辽 盆 地 的 油 气形 成和 分 布 特征
类 型 的砂岩体 片状 、 叶状 、 朵状 或透 镜状 分布在 生油 凹 陷 之 中 , 四 面 被生油 岩体 所
部 的英 台沉积 体 系 , 西 南 部 的保 乾 沉 积 体 系和 东南部 的杨大 城 子 沉积体 系 注 入 湖 盆 。 顺
着 坳 陷长 轴方 向展 布 的 克 山 一 杏树 岗沉 积 体 系是 盆 地 内重要 的 沉 积 体 系 。 由于 坡 度 缓 ,

河口坝、沿岸坝的形成及成藏机制--以松辽盆地西、南部沉积体系为例

河口坝、沿岸坝的形成及成藏机制--以松辽盆地西、南部沉积体系为例

河口坝、沿岸坝的形成及成藏机制--以松辽盆地西、南部沉积体系为例卫平生;王建功;潘树新;王斌婷【摘要】松辽盆地西、南部沉积体系中部含油组合(青山口组、姚家组)河口坝、沿岸坝较为发育,其单层厚度大、横向迁移分布面积广,由河口坝、沿岸坝形成的厚层底水油气藏是该高砂地比发育区的一种重要的岩性油气藏.从河口坝、沿岸坝的成因、分布以及内部结构研究入手,探讨了河口坝、沿岸坝与小断距断层和低幅度构造的成因关系,在分析了河口坝、沿岸坝含油气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其成藏机理、成藏主控因素以及分布规律,指出了勘探的有利目标区.【期刊名称】《新疆石油地质》【年(卷),期】2004(025)006【总页数】4页(P592-595)【关键词】松辽盆地;河口坝;沿岸坝;厚层;底水油气藏;油气藏形成【作者】卫平生;王建功;潘树新;王斌婷【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71;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中国石油,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西北分院,甘肃,兰州,730020;中国石油,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西北分院,甘肃,兰州,730020;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中国石油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西北分院,甘肃,兰州,730020;中国石油,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西北分院,甘肃,兰州,730020;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12.21松辽盆地西、南部由东向西划分为前缘断折带、西斜坡坡折带(一阶、二阶)、西斜坡缓坡带等三大区带(图1)。

笔者近几年的研究发现,在坡折带和断折带的青山口组和姚家组中,分布着单层厚度大、分布面积广的河口坝和沿岸坝。

由河口坝、沿岸坝所形成的厚层底水油气藏是重要的油气藏类型,具有较高的勘探价值。

(1)坡折带、断折带为河口坝、沿岸坝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快速卸载场所松辽盆地西、南部地区坡折带和断折带(尤其是坡折带)是形成大规模河口坝、沿岸坝的有利地区。

渤海湾盆地和松辽盆地石油地质条件比较

渤海湾盆地和松辽盆地石油地质条件比较

渤海湾盆地和松辽盆地石油地质条件比较
安作相
【期刊名称】《新疆石油地质》
【年(卷),期】2000(021)001
【摘要】近年来学者研究渤海湾和松辽两盆地时,仍然用80年代初进行盆地分类时的思路,使用基本地质条件和地球物理资料,进行静态对比分析.为了这两个盆地新一轮的找油勘探的深入开展,在静态分析的基础上前进一步,着重分析两盆地中的油气生成、油气运移和油气聚集的异同,从而跨入动态分析,进而找到两个盆地中石油地质条件区别和含油气潜力.
【总页数】4页(P9-12)
【作者】安作相
【作者单位】石油工业出版社,北京,10001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111
【相关文献】
1.裂谷盆地致密砂岩气成藏机制与富集规律——以松辽盆地与渤海湾盆地为例 [J], 李剑;姜晓华;王秀芹;程宏岗;郝爱胜
2.渤海湾盆地深层石油地质条件分析 [J], 何海清;王兆云;程玉群
3.松辽盆地北部中浅层石油地质条件、\r资源潜力及勘探方向 [J], 付丽;梁江平;白雪峰;霍秋立;赵棣颖
4.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石油地质条件、资源潜力及勘探方向 [J], 马学峰; 杨德相;
王建; 曹兰柱; 田建章; 余雁; 钟雪梅; 刘海涛; 韩琪
5.地幔柱构造对松辽盆地及渤海湾盆地形成的制约 [J], 肖龙;王方正;王
华;F.Pirajno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述松辽盆地南部油气成藏条件
论述松辽盆地南部油气成藏条件
松辽盆地是一个典型的中、新生代大陆拉张型断坳复合型盆地,具体体现在盆地的基底性质、盆地的构造样式、盆地地层沉积特征与地热特征以及盆地的演化史上。

盆地构造基本特征研究是盆地形成演化过程、盆地油气富集规律研究的基础。

一、区域地质概况
松辽盆地南部由断陷层和坳陷层组成。

盆地基底是经过多期碰撞拼合形成,由古生代地层组成。

断陷层和坳陷层主要为晚中生代地层,下部断陷层主要由晚侏罗世(火石岭组—营城组)地层组成,中部坳陷层主要由早白垩世(登娄组—嫩江组)地层组成,上部反转期地层主要由晚白垩世四方台组—古近纪地层组成。

二、烃源岩发育情况
松辽盆地烃源岩主要发育在盆地断陷和坳陷两个阶段.深层烃源岩发育于断陷层系中的侏罗系及白里系。

在断陷沉积演化过程中,发育多期烃源岩,如沙河子期、营城期、登娄库期等烃源岩。

不同类型的断陷,烃源岩具有不同的沉积环境,也具有不同的发育展布特征。

1.烃源岩沉积环境
松辽盆地南部不同时期的断陷,由于受断陷面积、沉降幅度、最大裂陷期裂陷强度、充填序列的完整性的等因素的制约,烃源岩有机质类型及其组合的特征差别较大。

断陷烃源岩主要发育在沙河子组、营城组,烃源岩的发育程度与断陷盆地样式、断陷强度、最大断陷期断陷强度、断陷持续时间关系密切。

由于上述地质因素的影响,松辽盆地南部地区断陷层系的烃源岩发育程度有所不同。

松辽盆地烃源岩主要是陆相烃源岩,可分为湖相烃源岩和煤系烃源岩。

岩性主要为泥岩、碳质泥岩和煤三种类型。

沉积环境一般为低能的半深湖一深湖相环境和前三角洲相环境。

2.烃源岩分布特征
断陷层系烃源岩发育,在火石岭组、沙河子组、营城组、登娄库
组烃源岩中以沙河子组、营城组的暗色泥岩为主.断陷层系烃源岩分布的普遍特征是其有机质丰度及其类型变化较大,不同断陷烃源岩特征差异明显。

烃源岩的分布主要受断陷的盆地样式和沉积环境的控制,烃源岩的富集程度主要受断陷规模、断陷持续时间、最大裂陷期裂陷强度的控制。

断陷烃源岩的一个共同特征是烃源岩分布广泛,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变化比较大,不同断陷之间烃源岩的发育程度及其分布状态有所不同。

三、储集层的发育
松辽盆地南部发育火山岩和碎屑岩2种储集岩类型,其中营城组、火石岭组主要为火山岩储集体,登娄库组则以碎屑岩为主。

储集空间按成因可划分为原生孔隙、次生孔隙和裂隙3种类型,它们单独或组合成裂隙型和孔隙—裂隙型储集类型。

碎屑岩储集体岩性有砂砾岩、含砾中—粗砂岩、中—细砂岩,由于埋藏深、地温高、成岩作用强,导致储层物性普遍较差,属于低孔—低渗储层,且非均质性强。

1.火山岩储集层
火山岩储集空间类型火山岩储集空间类型十分复杂,主要为孔隙、裂缝、空洞及它们组成的复合体。

次生储集空间是指岩浆冷却后,遭受构造应力、热液蚀变、风化淋滤、溶蚀等外力作用而形成的储集空间,主要包括各种构造裂缝、溶蚀孔、缝等。

2.碎屑岩储集层
碎屑岩储集体岩性有砂砾岩、含砾中—粗砂岩、中—细砂岩,由于埋藏深、地温高、成岩作用强,导致储层物性普遍较差,属于低孔—低渗储层,且非均质性强。

四、盖层发育特征
1.盖层的特点
封盖层是指能够抑制直至完全阻止油气藏中油气继续运移散失
的岩石组合,在地质体中构成油气封存的边界条件,是石油天然气得以成藏的重要条件之一。

油气在生成、运移、聚集成藏过程中,从某种意义上讲,封盖层及其质量的好坏决定着油气藏的形成及规模大小。

天然气的逸散可以从3个方面被抑制或阻滞减缓,根据封闭机理分别为物性封闭、超压封闭和浓度封闭。

物性封闭其封闭机理是指盖
层岩石的大孔隙喉道半径足够小,可以形成烃类无法克服的毛管阻力。

这种盖层被称为物性盖层。

2.生储盖组合及成藏模式
松辽盆地南部深层烃源岩为深部断陷沉积的沙河子组、营城组、火石岭组和登娄库组暗色泥岩,其分布面积广,沉积厚度大,为区内油气的生成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断陷期各断陷广泛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三角洲等各类砂岩、砂砾岩体,为烃类的聚集成藏提供了储集空间,坳陷期泉头组在全区广泛发育的河流相沉积,是区内十分重要的储集空间。

泉头组二、三段在本区泥地比高,泥岩层发育,是区内重要的局部盖层,泉三段上部存在的泥岩欠压实,进一步增强了其盖层的有效性。

各类生、储、盖层的广泛发育,决定了该区生储盖类型多样,油气藏类型多变。

五、油气运移及保存条件
1.压力对油气运移的影响
过剩压力既可用于油气以游离状态排出于源岩时克服毛细管阻
力之需,同时也可能形成超压作用下的裂缝,从而为油气自源岩的排出提供了快速通道。

因砂、泥岩间孕育、保存超压的能力有别,砂岩在侧向上的水力疏导能力强于泥岩,故在相邻的砂、泥岩层之间,往往砂岩为常压或低幅超。

2.烃源岩的成熟度对油气运移的影响
松辽盆地南部中浅层发育两套烃源岩,即青山口组泥岩和嫩江组泥岩,两套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高、类型好(以Ⅰ型干酪根为主),是两大湖泛期的产物,其中嫩江组沉积时期较青山口组沉积时期水体范围大,湖水深,所以上部的嫩江组烃源岩质量好于青山口组烃源岩,但由于成熟度的不同导致两者的生排烃量差异很大。

六、总结
1.松辽盆地属中、新生代板内变形较强烈的地区,盆地演化具有挤压—伸展两重性
2.通过对典型探区的构造解剖和盆地构造演化分析,总结出松辽盆地南部构造活动与油气聚集的关系:(1)断裂作为油气垂向运移、聚集的重要场所之一,也是为油气由凹陷向盆地边缘运移提供了通
道,断裂既可形成对油气遮挡,但断裂对油气聚集又起分割作用,又是油气逃逸的窗口;(2)正反转构造有利于油气聚集,是油气成藏的重要区带之一;(3)构造不整合面是油气聚集的主要场所之一,又是构成油气横向运移主要通道。

参考文献
[1]张晓东,余青,陈发景.松辽盆地变质核杂岩和伸展断陷的构造特征及成因[J].地学前缘,2000,7(4):411-419.
[2]陈发景等,含气(油)盆地的成因类型特征—典型盆地分析及远景评价,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4.
[3]陈焕疆.论板块大地构造与油气盆地分析.同济大学出版
社.1990
[4]陈孔全,吴金才,唐黎明等.松辽盆地南部断陷成藏体系.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9.
[5]邓运华,渤海湾盆地凹陷—凸起油气聚集的差异性.中国海上油气(地质)1999:13(6):401-405,415.
------------最新【精品】范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