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辽盆地油气成藏条件与聚集规律
松辽盆地南部油气藏形成条件分析
松辽盆地南部油气藏形成条件分析组长:xx组员:xx、xxxx、xx资工 x x 班小组分工情况:1、区域地质概况………………………xx (xx号)2、油源条件分析………………………xx (xx号)3、生储盖组合分析……………………xx (xx号)4、圈闭有效性分析……………………xx (xx号)5、油气藏形成条件综合评价…………xx (xx号)目录一、区域地质概况 (3)(一)区域地理概况 (3)(二)地层发育 (3)(三)构造特征 (8)(四)构造运动与油气聚集 (13)二、油源条件分析 (15)(一)生油岩 (15)(二)生油期的确定 (15)(三)烃源岩有机质丰度 (16)(四)生油期的确定 (18)三、生储盖组合分析 (19)(一)烃源岩特征 (19)(二)油气运移输导网络分析 (28)(三)生储盖组合评价 (33)四、圈闭有效性分析 (39)(一)圈闭形成时间分析 (39)(二)油气运移路线分析 (41)(三)圈闭类型及特征 (46)(四)圈闭评价标准 (48)(五)圈闭评价级别 (50)五、油气藏形成条件综合分析 (51)(一)油气源条件分析 (51)(二)生储盖组合配置关系分析 (53)(三)圈闭有效性分析 (54)(四)保存条件分析 (54)参考文献 (55)松辽盆地南部油气藏形成条件分析一、区域地质概况(一)区域地理概况松辽盆地是松辽平原之下的中生代中晚期-新生代长期发育的大型断坳陷型内陆盆地。
它位于松嫩平原的南段和辽河平原的北段,面积约26万平方公里。
盆地的西、北、东三面分别为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张广才岭所谓,南面为康法丘陵,行政区划上分别为黑龙江省、辽宁省、吉林省和内蒙古自治区所辖。
通常说的盆地南部是一个地理概念,松辽盆地的南部是指松花江以南吉林省、内蒙古自治区和辽宁省辖区,面积约13.4万平方公里,其中吉林省辖区面积约为7.5万平方公里,站盆地南部面积的56%以上(图2-1-1)。
松辽盆地南部深层油气聚集带特征及成藏规律
松辽盆地南部深层油气聚集带特征及成藏规律
王云龙;金光植;李中英;姜虹;杜定君
【期刊名称】《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年(卷),期】2004(023)004
【摘要】依据地震、钻井及大量测试资料,首次对松辽盆地南部油气聚集带石油地质特怔、成藏条件及成藏规律进行系统总结分析.从成因上将油气聚集带划分为三种类型,即正反转型油气聚集带、扭动走滑型油气聚集带、伸展型油气聚集带;同时,对不同类型油气聚集带成藏规律进行了探讨,提出油气平面受控于深断陷、早期构造有利于石油的富集、晚期构造有利于天然气的富集、断层断距的大小控制油气富集程度、油气藏类型主要受控于沉积相等观点.
【总页数】3页(P5-6,10)
【作者】王云龙;金光植;李中英;姜虹;杜定君
【作者单位】吉林油田分公司,油藏处,吉林,松原,138003;吉林油田测井公司,吉林,松原,138003;吉林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吉林,松原138003;吉林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吉林,松原138003;吉林油田测井公司,吉林,松原,138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122.2
【相关文献】
1.松辽盆地南部深层营城组火山岩气藏成藏条件分析 [J], 向景红
2.松辽盆地南部张强凹陷义县组火山岩储层特征及成藏规律 [J], 张斌
3.松辽盆地南部深层火山岩气藏分布及成藏模式 [J], 王伟明;卢双舫;尚教辉;王立武;邵明礼
4.松辽盆地南部深层油气富集规律及成藏模式剖析 [J], 苗鸿伟;邢伟国;于春旭;初丛辉
5.松辽盆地南部深层火山岩识别及成藏条件分析 [J], 张秀容;杨亚娟;向景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松辽盆地北部油气藏类型与分布规律
中 图 分 类 号 : 1 . 3 . 1 P6 8 1 0 2
文献 标识 码 : A
11 . 构 造 油 气 藏
1 1 1 背斜 油 气藏 .. 这 类 油 气 藏 在 盆 地 分 布 较 多 , 形 态 可 进 一 步 按 划 分 为 块 状 背 斜 和 层 状 背 斜 两 个 亚 类 。松 辽 盆度 与 油 柱 高 度 一 致 } 油 藏 具 无 油 ③ 有 统 一 的 压 力 系 统 , 嘛 甸 地 区 气 油 界 面 为 一 喇 70 , 田压力 系统 一 致 , 力 系 数 为 10 7m 油 压 . 2左 右 。 阿 拉 新 、 站 、 音 诺 勒 气 田 、 虎 泡 、 阳 沟 、 萄 二 白 龙 朝 葡 花 等 油 田为 层 状 背 斜 油 气 藏 , 类 油 气 藏 的 特 点 是 : 这 ① 油气 藏 面积 完 全 受背 斜 构 造 圈 闭面 积 所 控制 , 即
成 一 个大 型 块状 油 藏 , 特 点 : 背 斜 构 造 完 整 , 其 ① 储
集 层 砂 岩 厚 , 性 好 , 砂 层 间 连 通 性 好 , 一 个 块 物 各 成
3 2个 , 田 9个 , 层 系 统 计 有 近 2 0多 个 油 气 藏 。 气 按 0 近 年 来 , 于 新 理 论 、 思 路 和 新 技 术 的 应 用 , 辽 由 新 松
10 5
内 蒙古 石 油 化 工
2 l 年第 】 期 o1 5
松 辽 盆 地北 部油 气 藏 类型 与分 布 规 律
松辽盆地南部十屋断陷油气成藏规律研究(精)
松辽盆地南部十屋断陷油气成藏规律研究十屋断陷位于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东南缘,是下部断陷盆地与上覆坳陷盆地的叠置的陆相含油气盆地。
本文对十屋断陷的构造演化史、结构特征和反转构造带进行了系统研究;利用含油气系统油气系统理论对成藏组合进行了划分,分析其成藏条件,在沉积相、地球化学研究基础上,建立了十屋断陷有机相模式;结合典型油气藏解剖,分析油气藏类型、分布特征和运聚特征;利用储层流体包裹体测试成果,结合生烃史和构造演化史,确定了油气成藏的期次和建立了动态成藏过程,分析了油气成藏的主要控制因素;在上述研究工作的基础上。
取得如下创新性成果和认识:1、十屋断陷构造演化主要分为四个阶段:断陷前期地壳隆升和断陷初期火山喷发阶段、断陷阶段、坳陷阶段和盆地抬升萎缩阶段。
断陷构造层总体为西断东超的不对称箕状断陷,但盆地深层的结构特征比较复杂,发育有数个小型半地堑式断陷。
2、油气的形成与分布局限于断陷内,整个十屋断陷可以看作是一个含油气系统。
将十屋地区断陷层划分了3个成藏组合,即深部成藏组合、中部成藏组合和上部成藏组合,深部成藏组合可分为自生自储式成藏组合和上生下储式成藏组合。
3、主要源岩是沙河子组、营城组,干酪根以III、IIB型为主,深凹处存在Ⅰ型。
受构造演化和埋藏史控制,十屋断陷靠近桑树台断层一侧的深凹区及断陷初期的几个小型断陷中的烃源岩都达到过成熟,往东埋藏变浅,处于成熟阶段。
4、十屋断陷深层储层物性很差,储层类型为低孔渗类,属致密储层。
泉二段的泥岩盖层具有区域性封盖作用,断陷层系的泥岩只能作为局部盖层,同一盖层横向上的不均一性直接控制了该区油气藏的分布。
5、十屋断陷层油气藏类型有构造油气藏、岩性油气藏和构造-岩性复合油气藏,以岩性油气藏为主。
纵向上存在二个油气富集带,平面上具有环带分布特征,主要不整合面是天然气聚集的主要场所。
深部存在垂向运移为主的自生自储型和侧向运移为主的下生上储型两种成藏模式。
6、十屋断陷主要有三个成藏期,即登楼库末期、泉头-嫩江期和嫩江组末期。
松辽盆地宋站南地区中浅层天然气来源与成藏条件
研究不足与展望
01
当前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对天然气成因分析不够 深入,需要进一步开展详细研 究。
02
对保存条件的研究仍需加强, 以更好地解释天然气的保存与 散失机制。
03
下一步工作建议开展更为详细 的天然气成因分析和保存条件 研究,为该地区的天然气勘探 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
下一步工作建议
1. 开展松辽盆地宋站南地区中浅层天然气成因分析,进一步明确不同层系天然气 的来源和成因机制。
2. 加强保存条件研究,建立更为精确的保存模型,解释天然气的保存与散失机制 。
3. 在研究基础上,开展数值模拟和预测工作,为该地区的天然气勘探提供更为精 确的指导。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天然气成因类型与来源分析
天然气成因类型
根据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和天然气组分,将天然气主要成因 类型分为生物成因气、热成因气和生物-热成因气。
天然气来源
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层位的天然气组分和碳同位素组成,结合 烃源岩评价结果,对天然气的来源进行了初层特征
松辽盆地宋站南地区中浅层天然气储层以砂岩和砾岩为主,具有较好的渗透性和储气性。
松辽盆地是一个大型的内陆坳 陷盆地,具有多旋回、多沉积 相、多成因类型等特点,有利 于天然气的生成和聚集。
02
天然气来源
烃源岩识别与评价
烃源岩层系
主要识别和评价了松辽盆地宋站南地区的烃源岩 ,包括暗色泥岩、页岩和煤等。
烃源岩有机质丰度
评价了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包括总有机碳含量 、氯仿沥青“A”含量等参数。
研究宋站南地区中浅层天然气的来源与成藏条 件,对于深化对该地区油气成藏规律的认识, 提高油气勘探开发水平和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试论松辽盆地深层油气藏分布与形成
板 886
板深 5 - 1
板桥凹陷
板 8 - 16 - 20
渤 海 湾 盆 地
岐口凹陷 沾化凹陷
板深 7 板深 35 港深 11 义 132 桩古 25 桩古 23
义 121
东营凹陷
河 120
潍北凹陷
央5
E2S2 E2S3 E2S2
0 E2S3 E2S1
J _ 、O
O E2S4 E2S3 E2S2
3084. 6 3815. 2 3952. 9 4266. 0 4544. 3 3863. 9 3380. 5 3793. 5 3942. 7 4432. 2 3133. 6 3841. 2
的形成条件及天然气藏的成因机制 。
关键词 :油气藏 ;分布规律 ;烃源岩 ;成因机制 ;含油气盆地
中图分类号 :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9603 (2004) 03 - 0031 - 03
引言
我国东部含油气盆地 ,根据勘探程度和地质条 件的不同 ,同时为了保持研究上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 将位于盆地中浅层主力含油层系之下的层位称为深 层 。对于松辽盆地 ,白垩统一段 、泉二段及其以下的 登娄库组 、营城组 、沙河子组 、上侏罗统火石岭组和 古生界基岩内的油气藏称为深层油气藏 。
断陷带最南部梨树断陷的梨参 2 井沙河子组暗 色泥岩镜质体反射率值为 2. 87 % , 为过成熟烃源 岩 。德惠断陷为 1. 3 %~2 % ,为高成熟烃源岩 。由 于烃源岩呈高成熟或过成熟成烃阶段 ,故生成的烃 类天然气多为高成熟或过成熟天然气[3] 。
3 天然气藏成因机制
3. 1 汪家屯气藏地质简况 汪家屯气藏位于盆地中偏背部徐家围子断陷 ,
3. 3 天然气是高成熟或过成熟的裂解气 3. 3. 1 高成熟或过成熟的依据
松辽盆地北部卫星油田多类型油藏形成条件及分布规律
收稿日期:2004⁃05⁃20作者简介:黄 薇(1964-),女,浙江兰溪人,高级工程师,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副总地质师㊂ 文章编号:1000⁃3754(2004)05⁃0030⁃03松辽盆地北部卫星油田多类型油藏形成条件及分布规律黄 薇,王雅峰,王 革,国成石,张立庆(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黑龙江大庆 163712)摘要:卫星油田是松辽盆地北部除大庆长垣以外葡萄花油层储量丰度㊁单井产量最高的油田㊂通过对油田内探井和开发井的研究分析,从生油条件㊁构造和断裂的形态及演化史㊁沉积相展布㊁储层特征及各开发区块油水分布特征等方面系统地研究了卫星地区的油水分布规律和油藏类型,并分析了成藏控制因素㊂卫星油田构造㊁断层㊁砂体的不同配置关系形成了多种油藏类型,以断层⁃构造油藏为主,其次是断层⁃岩性油藏和岩性油藏㊂关键词:圈闭;油气聚集;油水分布;油藏类型;松辽盆地中图分类号:TE122.3 文献标识码:A1 油田地质特征卫星油田位于三肇凹陷西北部,东临大庆长垣,目的层是下白垩统姚家组一段葡萄花油层,油层顶面埋藏深度为1350~1490m㊂葡萄花油层岩性以一套粉砂岩夹灰㊁灰绿色泥岩及过渡岩性为主,地层厚度为40~60m㊂依据旋回稳定性㊁砂岩发育状况和隔层条件将葡萄花油层细划分为9个小层㊂该区沉积受控于北部沉积体系,由3条水系形成4个三角洲体,影响卫星地区的主要是从大庆长垣延伸过来的第Ⅲ个和从安达方向延伸过来第Ⅳ个三角洲体复合体[1],在工区内主要发育三角洲分流平原相,其次是三角洲内前缘相㊂卫星油田葡萄花油层单井平均钻遇砂岩厚度10.9m,平均单井钻遇砂层数7.1层,平均单砂层厚度1.5m㊂该区葡萄花油层孔隙度一般分布为20%~26%,平均孔隙度约22%;渗透率一般分布为100×10-3~400×10-3μm 2,平均渗透率为141×10-3μm 2;属于中孔㊁中渗储层[2]㊂2 油水分布及油藏类型2.1 油水分布特征葡萄花油层纵向油水分布有4种形式:①全段纯油(芳33井);②上油㊁下水(卫19井);③油水同层(芳241井);④全段水层(太23㊁卫4井)㊂除个别井油水层倒置外,大多数井纵向油水分布遵循重力分异原则㊂油层多出现在4号层以上,个别全段纯油井区油层可达9号层㊂平面上无论高断块㊁低断块均有含油显示,纵向上整个葡萄花油层属一套油水系统,各井无统一油水界面㊂油水分布受构造和岩性双重控制㊂由于众多断层切割,形成地堑㊁地垒及小幅度构造,促使油藏中油水再分配,横向上形成了纯油区㊁油水同产区和水区相间分布的格局㊂2.2 油藏类型研究(1)断块⁃构造油藏断层和构造线共同形成的圈闭,一般在上倾方向为断层遮挡,下倾方向为构造线圈闭㊂如太东构造形成的太121井区油藏㊁中⁃12构造形成的卫21井区油藏等㊁中⁃2构造形成的卫26井区油藏㊁永⁃1构造形成的芳24井区油藏㊁永⁃2构造形成的卫25井区油藏㊁永⁃6构造形成的芳51井区油藏㊂断块⁃构造油藏是卫星油田的主要油藏类型㊂断块构造圈闭是有利的聚油构造,总体看构造高部位油柱高度大,构造低部位油柱高度较小㊂圈闭之外的井以产水为主㊂但由于分流河道砂体平面连通性差,砂体在平面的发育程度不一,因此圈闭内无统一油水界面㊂油水纵㊁横向分布还受控于砂体发育程度,因此局部受岩性影响[3]㊂(2)断块油藏由断块封闭形成断块圈闭,油气聚集形成断块油藏㊂如杏东⁃8断块中的卫18井区油藏㊁太东⁃36断块中的卫19井区油藏均是断块油藏㊂03第23卷 第5期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P.G.O.D.D. 2004年10月(3)断层⁃岩性油藏虽然没有构造圈闭,但由于断层的封堵和岩性的横向变化配合有时可形成圈闭,从而聚油成藏㊂主要发育于构造较缓处,一般上倾方向为断层遮挡,其它方向则为岩性尖灭圈闭㊂如卫28井区㊁卫11井区等㊂(4)岩性油藏由于砂体平面连通性差,单砂体可自成岩性圈闭㊂这种油藏虽然现今没有构造圈闭,但曾有古构造存在,如卫1㊁太14井区等㊂3 油藏形成控制因素3.1 位于大型生油坳陷中,具有充足的油源众所周知,三肇凹陷是松辽盆地北部的较大生油中心之一,青一段的暗色泥岩厚度大于70m,其生油量达332×108t㊂据盆地模拟结果得知[4],在嫩江组沉积末期,青一段埋深达1500m,进入生油门限;明水组沉积末期埋深达1800m,进入生油高峰期,因此从嫩江组末期开始陆续有原油生成并排出,该区有充足的原油供给㊂3.2 大型复合三角洲沉积体为油气聚集提供了良好的储集空间(1)沉积物源和古地理宏观上控制砂岩平面分布该区沉积受控于两支水系,东支水系来源于安达方向,由北向南流入工区的中部,卫21井以西的大断层的下降盘控制了该水系的走向,形成了卫21⁃卫29井区的砂岩发育带,而在工区东部(卫21井以东)为古地形较高区,却又无沉积物源供给,东支水系不易扩张,因此砂岩不发育㊂西支水系来源于大庆长垣的太平屯地区,在太东地区形成众多的分支河道,在太东地区砂岩具有西厚东薄㊁北厚南薄的展布特征,与古地貌特征相似㊂(2)砂岩厚度在10~14m的区域(砂地比18% ~25%)是形成复合油藏的有利地区由于该区没有大的背斜构造,仅在断层作用下形成一些断块圈闭,构造幅度较小㊂而该区以分流河道砂为主,多沿断层走向展布,呈短条带状或透镜状,单砂体平面连通性较差,为形成岩性圈闭油藏创造了条件,从目前钻探情况看,砂岩厚度在10~14m的地区为含油区,而砂岩发育的太13⁃太107井区及砂岩不发育的工区东部的卫23⁃24井区均无油藏㊂虽然河道砂单砂体平面连通性差,由于纵向发育层数较多,且河道频繁改道,砂体错叠连片,形成了大面积分布的砂岩,为油气聚集提供了良好的储集空间㊂3.3 继承发育的构造是油气富集的最有利部位,消失的古构造也可能是油气聚集的较有利地区根据区内48口探井资料编制了葡萄花油层顶面构造发育史平面图(图1~图4),据此分析构造演化过程㊂在嫩江组沉积前,卫星地区发育一完整的背斜构造,构造高点位于卫19㊁卫172㊁芳241井一线㊂在嫩四段沉积前完整的背斜构造分化成南北两部分,北部高点位于太17㊁卫20㊁卫26井区,南部在卫23㊁卫25等井区形成数个局部高点㊂四方台组沉积前,由于嫩末的较大规模构造运动,大庆长垣开始隆起,工区西侧在太17至卫20井区㊁太107井区形成2个鼻状构造,中部仍然发育许多局部小高点,东部呈西高㊁东低的单斜㊂值得一提的是,四方台组沉积前三肇凹陷青一段已开始生油,因此西高㊁东低的古构造格局使该区成为油气运移的指向区,而其中的小局部构造高点更是油气聚集的有利部位㊂至明水组沉积前与四方台组沉积前的古构造格局相似,大庆长垣进一步发育,油气继续向构造高部位运移聚集㊂明水组沉积末期全盆地又发生一次较大的构造运动,形成了现今的构造格局,在总体西高㊁东低背景下发育许多局部断块圈闭,工区中部构造较陡,东部13 2004年10月 黄 薇等:松辽盆地北部卫星油田多类型油藏形成条件及分布规律较平缓㊂明末的构造运动破环一些早期的局部构造,使早期聚集的油气重新运移㊁聚集(卫213㊁太23井含油产状可达油浸级,却以产水为主,含油产状主要是残余油造成的,表明曾进行过油气运移或聚集),而此时又是油气大量生成时期,因此现今的构造格局决定了油气富集部位,即现今的构造圈闭是油气富集的有利部位(太121㊁卫21)㊂某些早期构造虽然已经消失,但由于其储层连通性较差,油气并未散失(卫1㊁卫10㊁太14㊁太17井)㊂工区东部在油气生成期一直处于升平和卫星两个构造的鞍部,构造不发育,因此多数井未见含油显示㊂综上所述,现今的构造以继承性发育为主,是油气富集的有利部位,但某些消失的古构造也有可能聚集油气,是较有利部位㊂3.4 断裂带控制了油气的聚集(1)断裂带是各种圈闭的发育带工区内没有完整的构造圈闭,所有圈闭都是与断层有关的,主要以断块为主,其次是断鼻或断背斜㊂该区构造走向近南北向,与北东向和北西向发育的断层配合可形成各种圈闭,而这些圈闭是储集油气的良好场所㊂(2)近南北向发育的断裂控制油气平面分布由于西高㊁东低的古构造格局使该区的油气由西向东运移,由于近南北向发育的断层的封堵作用阻止油气向上运移,从而在卫星地区聚集成藏㊂如工区西部太108井㊁太121井㊁太11井以及工区东部的卫212㊁卫21㊁卫16井以西均有断层遮挡,从而形成东㊁西两个较大的含油区㊂(3)断层是油气运移的主要疏导层在油气大量生成时期,由于伴随全盆地的构造运动,断层活动,从而使断层成为下伏青一段生成的油气向上运移的通道,油气进入葡萄花油层后再进行二次运移,由于单砂层平面连通性差,而断层的发育可使不同层位的砂层在断层面两侧对置,从而提高砂体平面连通性㊂因此,断层为油气垂向和侧向运移创造了条件㊂4 结 论(1)临近大型生油坳陷,具有充足油源是形成油气藏的首要条件㊂(2)沉积物源和古地理宏观上控制砂岩平面分布,继承性发育的断层下降盘是砂岩发育区㊂(3)砂岩厚度在10~14m的区域(砂地比18% ~25%)是形成复合油藏的有利地区㊂(4)继承发育的构造是油气富集的最有利部位,消失的古构造也可能是油气聚集的较有利地区㊂(5)断裂带是各种圈闭的发育带,断层是油气运移的主要疏导层㊂近南北向发育的断裂控制油气平面分布㊂(6)卫星地区南部的太东地区处于相同的构造带,且沉积相带和砂体展布特征相似,是下一步勘探研究和部署的有利地区㊂参考文献:[1]杨万里,高瑞祺.松辽盆地陆相油藏生成运移和聚集[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王元庆,杜庆龙,刘志胜,等.三角洲前缘相储层沉积特征及剩余油分布研究[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2,21(5):27⁃29.[3]朱学谦,周 琦,宋冬梅,等.提高复杂断块油藏开发效益[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3,22(2):21⁃23. [4]高瑞祺.油气资源评价方法研究与应用[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8.编辑:徐衍彬23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P.G.O.D.D. 第23卷 第5期。
松辽盆地层序地层特征及油气聚集规律
中国东北地区发育着许多大小不等的中新生代 最全,是建立陆相层序模型的最佳地区。经钻探证 陆相含油气盆地,其中松辽盆地规模最大,环境类型 明,松辽盆地存在的油气藏类型以构造油气藏和复
摘要:桩据野外露头,钻井岩·-、刹井和地震资料,建立松辽尘地各级层序的识别标志和层序地层格
架,特松辽盘地地屉划分为白量纪裂谷盆地巨层片和第三纪裂咎盒地巨屉序,并将白垩纪裂咎盆地巨屉序
进一步划分为3个超层序组,7十超县序和19个岳序。松辽盆地构造演化经历了断陷期、坳陷期和萎缩期
3个阶鞔,断陪湖宣与坳陷湖盘成因机制不同。因此,屉序地屡内部特征度克填序列有较大差别.通过对
在三级层序单元的进一步划分中,笔者采用了 四分的观点,即一个完整的层序由低水位体系域 (LST)、水进体系域(TST)、高水位体系域(HST) 和水遇体系域(RST)组成。此划分方案主要是基于
i。0 n*一-:‰ M口H*十**en 5世十 t
{jn}
t=蚴
(一#)
*‰n
薯4* 5誓;
1 l如 自^兰!
万方数据
第2期
郭巍.等:松辽盆地层序地层特油气藏和地层油气藏由于隐蔽
初始断陷超屡序相当于火石岭组,由一套火山
性较强,勘探难度较大,相对发现较少,但却是下一 岩一沉积碎屑岩组成,并可进一步划分出2个层序,
步油气勘探的重要目标。在松辽盆地开展层序地层 其中层序T为火山岩相,以熔岩相为主;层序Ⅱ为火
松辽盆地长10区块扶余油层源外斜坡区油成藏规律
由 辉
(大庆 油 田有 限 责 任 公 司 第 一采 油 厂 , 黑龙 江 大 庆 13 0 6 0 0)
摘
要 : 过 油 藏 解 剖 分 析 及 其 与成 藏 条 件 空 间 匹配 关 系 , 长 1 通 对 O区块 扶 余 油 层 油 分 布 成 藏模 式 和 主 控 因 素 进 行
研 究 .结 果 表 明 : l 长 O区块 扶 余 油 层 油 主 要 分 布 FI油 层组 , 面 上 , 断 裂 密 集 带 分 布 , 构 造低 部 位 至 构 造 高 部 位 含 平 沿 由 油 层位 由 多变 少 ; 面 上 , 油 下水 主 要分 布 在断 裂 密集 带 北 部 , 水 中油 下 水 和 上 水 中 气 、 下 水 主 要 分 布 在 断 裂 密集 剖 上 上 油 带南 部 .油 运 聚 成 藏模 式 为三 肇 凹陷 青 一 段 源 岩 生 成 的 油 在 超 压 作 用 下通 过源 断 裂 向扶 杨 油 层 “ 灌 ” 移 , 倒 运 在浮 力 作 用
下通 过 2个 断 裂 密 集 带 输 导 通 道 向 长 l O区块 侧 向运 移 , 要 在 断 块 和 断 层 岩 性 等 圈 闭 中 聚 集 成 藏 .油 成 藏 与 分 布 主要 主
受 到 3个 因素 的 控 制 :1 ( )2个 断 裂 密 集 带 分 布 控 制 着 油 聚 集 区 域 ;2 断 裂密 集 带 内断 层 一 岩 性 和 断 块 圈 闭 有 利 于 油 聚 ()
松辽盆地宋站南地区中浅层天然气来源与成藏条件
松辽盆地宋站南地区中浅层天然气来源与成藏条件宋站南地区位于榆树林油田北部,区域构造上位于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区三肇凹陷的东北斜坡带,西邻升平构造,北与宋站鼻状构造接壤,东部为尚家鼻状构造,南部为徐家围子构造群。
从目前的勘探开发现状来看,已经在周边地区葡萄花油层和扶杨油层发现有汪家屯气田、升平油田、榆树林油田、宋站气田。
但是,宋站南核心地区油气富集的基础地质条件、油气来源、成藏条件等认识不清。
因此,对宋站南地区的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
天然气组分和同位素是判别天然气成因的主要依据,也是天然气仅有的两种地化数据。
本文通过对宋南地区天然气的甲烷,重烃,非烃及碳同位素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得出宋南地区中浅层天然气与升平地区中浅层天然气是同源的,而且含有无机气,但含量很少。
通过对升平地区中浅层天然气和升平地区深层天然气对比分析得出,升平地区中浅层天然气与深层同源。
对升平深层烃源岩分析可知,升平深层天然气主要来自沙河子组煤系源岩。
即宋站南中浅层天然气(扶杨油层及登娄库组天然气)气源岩为沙河子组煤系源岩。
研究区中浅层钻探过程中发现的主要的产油层位是:葡萄花、扶余、杨大城子油层。
葡萄花油层储层主要是水下分流河道砂、砂坝和席状砂,以中孔中渗为主。
扶杨油层储层主要为河道砂和砂坝,以中-低孔、特低-低-非渗储层为主。
本区中浅层天然气主要运移输导通道是断陷期形成坳陷期继续活动的断裂(T5(T4)-T2断裂)及断陷期形成坳陷期和构造反转期活动的断裂(T5(T4)-T06),这些断裂沟通了下伏沙河子组有效源岩与中浅层地层的有效圈闭,在泉头组-青山口组沉积时期,松辽盆地受到东西向拉张应力场作用,这些断裂活动开启,而此时下伏的沙河子组气源岩已进入大量的排气期,其生成的天然气沿源断裂向上运移进入中浅层的储层中聚集成藏。
宋站南地区葡萄花油层和扶杨油层均以断块圈闭为主。
对研究区扶杨油层断裂带中泥质含量进行计算,并以泥质含量50%为界评价了该区断裂的侧向封闭性。
松辽盆地
K1
三、盆地演化与地质构造特征
盆地的演化可分为裂陷、坳陷和萎缩三个阶段。 (一)裂陷阶段(J2-3—K1d) 正断层活动强烈,控制了地层厚度和沉积相带展 布,影响着白垩纪大型盆地的演化和二级构造带的 发育。 地层厚度变化较大,2000-3000m;沉积速度最快, 247-400m/Ma,平均296m/Ma;地热场较高,地温梯 度为3.7 ℃/100m。
(4)嫩江组
分为五段,厚度500-1000m。嫩一、二段,为盆地第二次 海侵,湖盆范围达到最大。地层岩性稳定、分布广泛, 以深色泥岩和泥页岩为主,是盆地内另一套主要生油层。 嫩二段底部的油页岩,为盆地的对比标志层。嫩三四五 段湖盆又一次发生明显收缩,三角洲相占主体部分。
(三)萎缩阶段(K2四方台期-早第三纪)
3. 宋方屯油田
位于大庆长垣的东坡上,为低幅的隐蔽油藏。北部为自西 向东倾的鼻状构造;南部为自南向北倾没的鼻状构造。断 裂发育,北北东走向。储层为姚家组下部葡萄花油层。 有三种油藏类型 断层遮挡油藏(西部)、 岩性断层油藏(东部) 岩性油藏(南部)。
4. 龙虎泡油田
位于古龙凹陷 西侧,泰康隆 起向东南倾没 的斜坡上,为 轴向近南北的 背斜构造。储 集层为萨尔图 (嫩一段)和 葡萄花油层 (姚一段)。
(三)盆地构造变动和构造特征
1. 时间演化:不同阶段构造变动形式不同:早期裂陷阶段 断裂活动强烈;中期坳陷阶段区域整体沉降,接受沉积; 晚期晚期萎缩阶段有三次强度随时递增的褶皱运动。构造 特征:深层以断裂为主,断距较大;中浅层褶皱构造发育, 幅度大,断距较小。
2. 空间变化:东早西晚、东强西弱。东部形成凹 凸相间的褶皱带,西部为平缓的东倾单斜。中部 为大型坳陷,在其中间形成大型正向构造带—— 大庆长垣。 3. 变形强度:三次褶皱运动(K2嫩江期/四方台期, K/E,E/N),构造变动不很强烈。中浅层变形不强 烈。地层倾角较缓,褶皱两翼倾角约1°-3°,通常 不超过10 ° 。 4. 构造形式:以褶皱为主,断裂除早期外,在中 浅层构造中处于从属地位。 5. 动力学机制:与区域构造应力和深部热动力作 用有关系。
论述松辽盆地南部油气成藏条件
论述松辽盆地南部油气成藏条件松辽盆地是一个典型的中、新生代大陆拉张型断坳复合型盆地,具体体现在盆地的基底性质、盆地的构造样式、盆地地层沉积特征与地热特征以及盆地的演化史上。
盆地构造基本特征研究是盆地形成演化过程、盆地油气富集规律研究的基础。
一、区域地质概况松辽盆地南部由断陷层和坳陷层组成。
盆地基底是经过多期碰撞拼合形成,由古生代地层组成。
断陷层和坳陷层主要为晚中生代地层,下部断陷层主要由晚侏罗世(火石岭组—营城组)地层组成,中部坳陷层主要由早白垩世(登娄组—嫩江组)地层组成,上部反转期地层主要由晚白垩世四方台组—古近纪地层组成。
二、烃源岩发育情况松辽盆地烃源岩主要发育在盆地断陷和坳陷两个阶段.深层烃源岩发育于断陷层系中的侏罗系及白里系。
在断陷沉积演化过程中,发育多期烃源岩,如沙河子期、营城期、登娄库期等烃源岩。
不同类型的断陷,烃源岩具有不同的沉积环境,也具有不同的发育展布特征。
1.烃源岩沉积环境松辽盆地南部不同时期的断陷,由于受断陷面积、沉降幅度、最大裂陷期裂陷强度、充填序列的完整性的等因素的制约,烃源岩有机质类型及其组合的特征差别较大。
断陷烃源岩主要发育在沙河子组、营城组,烃源岩的发育程度与断陷盆地样式、断陷强度、最大断陷期断陷强度、断陷持续时间关系密切。
由于上述地质因素的影响,松辽盆地南部地区断陷层系的烃源岩发育程度有所不同。
松辽盆地烃源岩主要是陆相烃源岩,可分为湖相烃源岩和煤系烃源岩。
岩性主要为泥岩、碳质泥岩和煤三种类型。
沉积环境一般为低能的半深湖一深湖相环境和前三角洲相环境。
2.烃源岩分布特征断陷层系烃源岩发育,在火石岭组、沙河子组、营城组、登娄库组烃源岩中以沙河子组、营城组的暗色泥岩为主.断陷层系烃源岩分布的普遍特征是其有机质丰度及其类型变化较大,不同断陷烃源岩特征差异明显。
烃源岩的分布主要受断陷的盆地样式和沉积环境的控制,烃源岩的富集程度主要受断陷规模、断陷持续时间、最大裂陷期裂陷强度的控制。
松辽盆地南部深层油气富集规律及成藏模式剖析
松辽盆地南部深层油气富集规律及成藏模式剖析苗鸿伟;邢伟国;于春旭;初丛辉【期刊名称】《中国石油勘探》【年(卷),期】2002(007)004【摘要】通过对松辽盆地南部深层8个典型油气藏(田)精细解剖,分析认为深层油气分布特征主要表现为油气藏类型丰富,纵向含油气组合多,平面呈带状展布,大都形成复式油气聚集区.油气控制因素为深断陷有效生烃区控制油气平面分布,深大断裂为油气运聚良好通道,区域盖层与直接盖层的良好配置控制油气富集,反转构造及欠压实带是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综合以上成果提出了松南深层6种成藏模式:下生上储由深大断裂沟通的断块岩性和断层岩性油气藏成藏模式;下生上储由断裂沟通的岩性-构造油气藏成藏模式;自生自储自盖构造原生油气藏成藏模式;下生上储地层超覆油气藏成藏模式;新生古储基岩潜山油气藏成藏模式;无机CO2气藏成藏模式.【总页数】5页(P41-45)【作者】苗鸿伟;邢伟国;于春旭;初丛辉【作者单位】吉林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吉林省,松原市,138000;吉林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吉林省,松原市,138000;吉林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吉林省,松原市,138000;吉林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吉林省,松原市,138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相关文献】1.松辽盆地北部安达地区油气富集规律与成藏模式研究 [J], 蔡亮亮2.松辽盆地南部深层油气聚集带特征及成藏规律 [J], 王云龙;金光植;李中英;姜虹;杜定君3.松辽盆地南部深层火山岩气藏分布及成藏模式 [J], 王伟明;卢双舫;尚教辉;王立武;邵明礼4.苏北盆地白驹凹陷油气富集规律与成藏模式 [J], 罗怀忠;梁兴;张介辉;周松源5.八面河地区古潜山成藏模式及油气富集规律 [J], 余芳权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松辽盆地构造演化及对油气成藏的控制
松辽盆地构造演化一、松辽盆地区域构造背景松辽盆地是中国最主要的含油气盆地之一。
它位于我国东北部的黑龙江及其支流勾勒出的“鸡首”的中部,主要由大小兴安岭、长白山环绕的一个大型沉积盆地。
该盆地跨越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面积约26万平方公里,松花江和辽河从盆地中穿过,这里埋藏着一个巨大的黑色宝库——大庆油田和吉林油田。
作为一个侏罗——白垩纪沉积盆地,松辽盆地曾是一个大型的内陆湖盆,湖中和四周繁衍着丰富的浮游生物和其他动植物,其北部与现代的松嫩平原范围大体重合,唯独南部边界与当今地貌大相径庭。
原因是侏罗纪和白垩纪时,古辽河与古松花江、古嫩江同入古松辽湖,来自东方的挤压力使盆地渐渐整体上升和萎缩,辽河无力逾越重重丘陵,只得回首南流,最终使得松辽盆地超出松嫩平原。
松辽盆地从古生代以来,主要经历了中生代及新生代二次板块运动。
中生代的板块运动产生了安第斯山型的锡霍特——阿林弧及弧后松辽—三江盆地。
新生代板块运动塑造了现今亚洲东北部大陆边缘岛弧—海沟系。
松辽盆地形成时与三江盆地连在一起,均属弧后盆地。
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郯—庐断裂的北部分支伊兰—伊通断裂的平移运动,使松辽盆地与三江盆地在发展过程中,彼此逐渐错开并在扭动断裂牵引作用下,松辽盆地东侧及三江盆地西侧逐渐隆起,使其成为各自独立的盆地。
因此,松辽盆地是一个与扭动断裂有关的弧后盆地,具有边形成、边扭动、边发展的特点。
20世纪上半叶,美国、日本的地质工作者都曾在这一带进行过石油调查和勘探,但没有发现石油。
1959年9月26日,松基3井是打出了第一口喷油井。
这口井的喷油标志着大庆油田的发现,在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二、原型盆地类型松辽盆地的形成与发展与亚洲东北部地区的地质发展有密切关系。
通过对亚洲东北部地区古生代以来的板块构造演化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松辽盆地属于在晚古生代冒地槽基础上发育起来的一个中生代弧后盆地。
其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晚古生代时期此时期松辽盆地处于蒙古—鄂霍茨克大洋板块与太平洋大洋板块的交界附近。
松辽盆地梨树断陷油气富集规律
中 图 分类 号 : 5 7 P 7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号 :6 4 9 X 2 1)3c- 04 0 1 7—0 8 (0 10 () 0 4 - 2
Ab ta t Li h f u t e r s i n o a e t e o t e s e n f h o g i o a i wh c s o e f he hy r c r o - r c a l d p e s o s. s r c : s u a l d p e s o l c t s h s u h a t r o t e S n la b s n, i h i n o t d o a b n i h f u t e r s i n
Sci enco an d Techn Og nn Oi y l ovat o Her d in at
Q 3
Q:!
松 辽盆地梨树 断陷油气 富集规律
工业 技术
பைடு நூலகம்
张婷婷’ 韩娇 艳’ 遇运 良 (. 1 中国石 化东 北油气 分公司 勘探开发 研究 院 长春 1 0 6 ; 2 吉林大 学地球 科学学 院 长春 1 0 0 ) 02 3 . 0 0 3
t e y r c r o r s r i s n h Li h f u t e r s i n. h h d o a b n e e vo r i t e s u a l d p e s o
Ke ywo d r s: S ng i o a i Li h f ul d p e s o Hy r c r o r s r o r Ac u l t o o l a B s n s u a t e r s in d o a b n e e v i c mu a i n
松辽盆地肇源南地区扶余油层油气成藏规律分析
西 部探 矿工程
7 7
流河道 、 决 口河道 、 决 口扇 、 冲积平原 、 河 间湖泊及开 阔浅水 湖泊边缘相E 引 。由于古地形 十分平缓 , 河道决 口频繁 , 导致
从 储层 特征 分析 来 看 , 扶余 油 层 具 有砂 岩 层 数 多 、 单 层厚 度较 薄 、 层 间差 异 大 、 层 间连 续 性 差及 层 内非 均
1 . I 油气 来源 油源对 比与 盆地模拟 研究 表 明 , 本 区扶余 油层 油气
沟 阶地 和长春 岭背斜 带 , 紧邻三 肇 凹陷 ( 图1 ) 。研 究 区 面积约 为 7 0 0 k m2 , 构造幅度 1 2 0 0 m 左右, 研 究 层 段埋 深 2 0 0  ̄1 4 0 0 m。主要勘 探 目的层位扶 杨油 层 。
1 . 2 构造 特征 由于 白垩系沉 积后 的构造反 转运 动 , 肇 源南 地 区构
造 上总体 表现 为 向西北 倾单斜 , 东南 部在 长春 岭背斜 带 上 发育扶余 Ⅱ号 构造 , 西北部 朝 阳沟 阶地 上发 育裕 民鼻 状 构造 。本 区断裂发 育 , 大 部 分 为正 断 层 , 在研 究 区西 南 部有 少量逆 断层 。平面 上断层 分布条 带特 征 明显 , 可 以分 为西部 、 中西部 、 中东 部和东 部 4 个 条带 。纵 向上 , 受深部 岩体 上隆影 响 , 断层 多发育 在 岩体上 方并密 集成 带, 例 如在工 区 中西部 发育 一 条 贯穿 工 区南 北 的岩 脉 , 故在 岩脊 上方形 成 了南北 向的断裂 带 , 地震 剖 面上表 现 为 花状断 裂组合形 式 , 形 成地 堑 带 , 断 裂 带 间 的地 层 受 断层 切割形 式控 制 , 多形 成地 垒和 断阶 ( 图2 ) 。
松辽盆地的油气形成和分布特征
第二 期
松 辽 盆 地 的 油 气形 成和 分 布 特征
虎泡龙油田
田油西杏 庆油大
肇油田三
阳沟油朝田
图
松 辽 盆 地 北 部地 质 构 造 剖 面 图 根据 程 学儒
因此 盆 地 是 在 大 陆 壳 内部 因拉 张断 裂而 发育 的 断 陷一 坳 陷型 盆 地 图 。
盆地东缘的依兰一伊通深断裂为郑 庐 断 裂 向 东北 的 延 伸 。 早 、 中 自至 世 时 已 开 始 活 动 , 到 晚 白至 世 和 第三 纪 时 仍有 强 烈 的 活 动 。 盆 地 中部 的 孙 吴 一 双 辽深断裂 亦为 北 北
机碳 、 氯仿 沥青 “ ” 和 总烃 等四 个 参数 , 直接 计算生 油岩 的生 烃 量和 排烃 量 。 得 出 松 辽
盆 地 白至 系 青山 口 组一 段 生 油层 的 生 烃 量 在 嫩 江组 末期 时 亿 吨 , 明水 组 末期 时
亿 吨 , 早 第 三 纪 末 期 时 亿 吨 , 现今 亿 吨 。 排 烃 量 现 今 为 亿 吨 「‘ ” ’ 图 。
的 贴 面 接 触 。 如 青 山 口 组 一 段 生 油 岩 与 扶 余 油层 储 油 层 的关 系 。 第四 种 储 集 岩体 为 各种
第二 期
松 辽 盆 地 的 油 气形 成和 分 布 特征
类 型 的砂岩体 片状 、 叶状 、 朵状 或透 镜状 分布在 生油 凹 陷 之 中 , 四 面 被生油 岩体 所
部 的英 台沉积 体 系 , 西 南 部 的保 乾 沉 积 体 系和 东南部 的杨大 城 子 沉积体 系 注 入 湖 盆 。 顺
着 坳 陷长 轴方 向展 布 的 克 山 一 杏树 岗沉 积 体 系是 盆 地 内重要 的 沉 积 体 系 。 由于 坡 度 缓 ,
松辽盆地西斜坡区萨二、三油层油气成藏规律.
松辽盆地西斜坡区萨二、三油层油气成藏规律摘要:为了确定松辽盆地西斜坡区萨二、三油层油气分布规律,对油气运移输导通道与油气成藏关系进行了研究。
利用砂体孔隙、断裂和构造之间分布关系,对油气运移输导通道进行研究,找到了西斜坡区存在的4条主要油气运移输导通道:第1条由齐家凹陷经泰康至富拉尔基;第2条由古龙凹陷经白音诺勒至二站和阿拉新;第3条由古龙凹陷经白音诺勒至富拉尔基;第4条由古龙凹陷经巴彦查干至泰来。
区内萨二、三油层组油气分布明显受油气运移通道控制:油气主要分布在4条油气运移输导通道上或附近;油气富集程度受运移输导量控制,油气输导量越大,油气富集程度越高。
关键词:运移输导通道;油气藏;萨二、三油层;松辽盆地西斜坡中图分类号:TE122.1文献标识码:A引言西斜坡区位于松辽盆地北部,构造上包括泰康隆起带、富裕构造带和西部起覆带3个构造单元,面积约7500km2,是松辽盆地北部中浅层油气勘探的重点地区。
截至目前,已钻井272口,48口井获油气流,发现他拉红、白音诺勒、二站、阿拉新、富拉尔基和平洋等油气田。
油气主力产层为姚家组萨尔图油层二、三段,油气主要来自齐家一古龙凹陷的青山口组和嫩江组一段源岩。
关于西斜坡区油气运移输导通道的研究和探讨已经很多,并且已经形成共识——萨二、三段是否存在油气侧向运移的输导通道,是西斜坡区油气能否聚集成藏的关键。
但由于受资料和认识限制,对油气运移输导通道的认识并不准确,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该区油气分布规律的认识,急需开展西斜坡区油气运移输导通道与油气成藏关系研究,加强油气成藏规律研究,指导油气勘探工作。
1油气运移输导通道特征西斜坡区位于齐家一古龙凹陷西侧,在西斜坡区聚集成藏油气必需由齐家一古龙凹陷向西斜坡区侧向运移,油气运移输导通道是否存在是该区油气成藏的关键。
由地震资料解释成果发现,西斜坡区虽然发育断裂,但规模较小,而且断层走向多为北北东向,与油气由齐家一古龙凹陷向西斜坡区运移方向垂直,因此,断裂不能成为油气向西斜坡区侧向运移的输导通道。
松辽盆地岩性油藏形成条件与分布规律研究
松辽盆地岩性油藏形成条件与分布规律研究作者:申献星来源:《科学与财富》2017年第35期摘要:随着国家各行业领域的发展速度与建设速度加快,石油的使用量也随之增加。
在近几年的发展中,虽然国家相关部门提高了对石油资源开采与合理分配的重视,并将一些石油开采和保护石油资源的技术应用其中,但是效果并不明显。
而且一些行业领域还会由于石油资源短缺的情况而出现危机,不仅影响着行业领域的发展,更为国家可持续发展造成阻碍。
松辽地区的石油资源比较丰富,很多优质的岩性油藏存在其中。
要想合理的利用这些资源,相关部门不仅需要对岩性油藏的形成条件有所了解和掌握,同时还要对其的分布规律进行深入的探索与研究,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岩性油藏的使用价值。
本篇文章就松辽盆地岩性油藏形成条件与分布规律方面的内容进行简单的论述,仅供参考。
关键词:松辽盆地;岩性油藏;形成条件;分布规律岩性油藏的研究对石油资源的开采和应用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虽然在近几年的发展中,石油资源的使用量呈上升趋势发展,对国家石油资源的合理分配带来了不小挑战。
但是国家相关部门已经将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投入到岩性油藏的研究中,并对其加大了技术支持,以此来为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便利条件。
近几年,国家逐渐提高对松辽盆地岩性油藏研究的重视程度,重要研究内容以岩性油藏的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为主。
虽然松辽地区的岩性油藏研究工作还在进行中,但是近年来的研究成果为石油资源的开采和利用提供了不小的帮助,也间接的提高了松辽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下面文章将对岩性油藏的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进行简要论述。
1 松辽盆地岩性油藏的形成条件1.1 下部成藏系统分析对下部成藏系统进行全方位了解,不仅能够对松辽盆地岩性油藏的形成条件研究有所帮助,还对石油资源的开采起着参考性作用。
下部成藏系统的运作方式主要以上生下储为主,通过这种生储方式上部的石油资源就能够借助引力的引导而存储在下部成藏系统中,经过时间的推移,就形成了规模庞大的岩性油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 广 才 岭
3. 勘探历程 (1)1955-1964 石油普查阶段
1959,9.26,大庆长垣高台子构造带上的松基3井 喷油, 28日,扶余3号构造上的扶27井喷出工业油流。 发现了大庆油田,扶余油田。 (2)1965-1975 油田开发及外围勘探阶段 开发为主的阶段。隐蔽油藏进行了勘探。 扶余油层、萨尔图油层、黑帝庙油层等获得工业 油流。发现了红岗、新立、木头和新北油田。 (3)1976-1990 新层系、新领域勘探阶段 对深部层系和外围盆地进行“二次勘探”。发现 了37个油田,10个气田,1996年原油产量达5600万 吨,天然气23亿立方米。
3. 变形强度:三次褶皱运动(K2嫩江期/四方台期,K/E,E/N), 构造变动不很强烈。中浅层变形不强烈。地层倾角较缓,褶 皱两翼倾角约1°-3°,通常不超过10 ° 。 4. 构造形式:以褶皱为主,断裂除早期外,在中浅层构造中 处于从属地位。
5. 动力学机制:与区域构造应力和深部热动力作用有关系。
(4)嫩江组
分为五段,厚度500-1000m。嫩一、二段,为盆地第二次 海侵,湖盆范围达到最大。地层岩性稳定、分布广泛, 以深色泥岩和泥页岩为主,是盆地内另一套主要生油层。 嫩二段底部的油页岩,为盆地的对比标志层。嫩三四五 段湖盆又一次发生明显收缩,三角洲相占主体部分。
(三)萎缩阶段(K2四方台期-早第三纪)
松辽盆地
刘阳 金玉 王涛
目录
一、盆地概况 二、基底和深部结构 三、盆地演化与地质构造特征 四、构造分区及特征 五、主要油气田
六、油气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一、盆地概况
1.
地理位置
大
兴 安 岭 小 兴 安 岭
跨越黑龙江、辽宁、 吉林和内蒙四省。西北、 北、东及东南分别被大 兴安岭、小兴安岭和张 广才岭及长白山所围。 南面与辽西山地和辽北 丘陵连接。 北北东向展布。 2. 规模:长750km, 宽330-370km,面积约 26万km2。
三、盆地演化与地质构造特征
盆地的演化可分为裂陷、坳陷和萎缩三个阶段。 (一)裂陷阶段 正断层活动强烈,控制了地层厚度和沉积相带展 布,影响着白垩纪大型盆地的演化和二级构造带的 发育。 地层厚度变化较大,2000-3000m;沉积速度最快, 247-400m/Ma(Ma即百万年,地质年代单位),平均 296m/Ma;地热场较高,地温梯度为3.7 ℃/100m。
2. 各组地质特征
(1)泉头组:岩性以红色为主,宗红色、灰绿色块状泥 岩,灰白色、粉砂岩、砂岩组成,边缘有砾岩。向上颜色 由暗红变为砖红,顶部出现绿色泥岩。岩石组分复杂。以 粉砂和细砂为主,长石含量大于石英,岩屑含量较高。分 为四段,最大厚度可达1500-2200m。
泉一、二段为低水位体系 域。中部沉降较大,厚度 大。以河流相和滨湖相为 主,南北为主要物源区。 泉三、四段逐渐成为统一 坳陷。沉积范围扩大,6 大沉积体系汇聚盆地中央。
二、基底和深部结构
1.
基底结构
(1)岩石组成:古生代不同变质 程度的变质岩和花岗岩(加里 东、华力西、燕山期)组成。 花岗岩占1/3,华力西(即地质 名词,如华力西期为405250Ma)最为广泛。 (2)构造单元划分 三个复背斜、两个复向斜;从 西北向东南褶皱轴逐渐由北北 东(指的是岩层或背斜的延伸 方向,北北东即介于北和东北 方向之间)转为北东向。花岗 岩多分布于复背、向斜的轴部 附近。 (3)基底性质 前古生界结晶基底
1.总体特征-沉积
沉积相由湖盆中部向外依次为深湖-半深 湖-浅湖-滨湖-三角洲-河流冲积相;相带顺 盆地长轴较宽,岩性变化慢,垂直长轴相带 较窄,变化快。具有陆相盆地多物源和近物 源沉积的特征。岩性以河湖相砂泥岩为主的 碎屑岩,生物灰岩、泥灰岩、白云岩和油页 岩在部分层段发育。纵向上形成一个完整的 沉积旋回。
(2)青山口组:以黑色泥岩为主,自下而上变粗;沉积具有 多物源、近物源的特点。北部、西北部、西部、西南和东部 物源区。厚度200-300m。可以分为三个岩性段。
青一段主要为黑色泥页岩,为盆地内主要生油层,分布广泛,为区域地层 对比标志层。为盆地第一次海侵期,湖盆面积最大,深湖占据主体。 为最大水进期。青二、三段沉积呈 环带状分布。自盆地中心向边部,黑色泥 岩逐渐过渡为红色泥岩。湖盆范围缩小,深湖面积减少。
天 然 气 剖 面 分 布 层 位
盆 地 北 部
六、油气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1. 中央坳陷控制生油层的发育
为白垩系沉积中心和沉降中 心长期的叠合区,控制了生 油岩的发育。青一、嫩一主 要生油层,青二、三次之, 姚二、三有生油能力,位于 龙虎泡-古龙-葡萄花-肇州一 带,发育平均厚300m的黑色 泥页岩。
断裂方向:北北东、北东、北 西、近南北向、近东西向,大 断裂多为切割基底断裂。
北部地区:有64条基底大断裂, 其中4条切割地壳深大断裂,8 条区域大断裂。 由北向南:断陷分布增多;地 层厚度增大;正常沉积地层和 煤层减少火山岩增多。
2. 晚裂陷阶段(早白垩世登楼库期)
形成了中隆侧陷的构造格局, 构造线以北北东向为主;
大庆
(2)地热场
今地热场:高地温梯度、高大地 热流值。盆地中央高,周边低; 地温梯度与莫霍面形态相似。主 要生(产)油区平均地温梯度3.84.2℃/100m。大地热流值(大地热 流指的是从地球内部向地表传播 的热量)平均为1.70HFU。 古地温场:古地温梯度高于现今 地温梯度。为5.6 ℃/100m。在盆 地演化的不同阶段,古地温有明 显的变化。随时间变新,显示热 衰减的趋势。
(3)姚家组
岩性主要为灰、灰黑、灰绿及紫红色泥岩与会白、灰绿 色砂岩互层,横向岩性变化很大。厚度80-200m,分为三段。 湖盆水域急剧退缩。河流快速进积,河流、三角洲沉积发 育。砂岩发育。 姚一段为低位体系域,湖盆大幅度收缩。三角洲平原亚相 发育。具有很好的储层,形成主力油层—葡萄花油层。姚 二、三段湖泊逐渐扩大,为水进体系域。北部湖侵明显。
(二)坳陷阶段(早白垩世泉头期-晚白垩世嫩江期)
1.总体特征 K1 泉头组、 K2青山口组、姚家组、嫩江组 为大型坳陷发育的鼎盛时期,盆地的主要沉积期。 盆地以不均一、较快速的整体稳定沉降为主。沉积范 围逐渐扩大,向盆地边缘层层超覆。青一段和嫩一二 段两次主沉降期。总沉积厚度3500m,沉积速度较小, 为78m/Ma,具有由早到晚逐渐变小的特点。 构造运动:不均一的整体沉降。盆地中部在前期断陷 基础上继续沉降 ,沉降中心、沉积中心、堆积中心 三位一体。
3. 宋方屯油田
位于大庆长垣的东坡上,为低幅的隐蔽油藏。北部为自西 向东倾的鼻状构造;南部为自南向北倾没的鼻状构造。断 裂发育,北北东走向。储层为姚家组下部葡萄花油层。 有三种油藏类型 断层遮挡油藏(西部)、 岩性断层油藏(东部) 岩性油藏(南部)。
4. 龙虎泡油田
位于古龙凹陷 西侧,泰康隆 起向东南倾没 的斜坡上,为 轴向近南北的 背斜构造。储 集层为萨尔图 (嫩一段)和 葡萄花油层 (姚一段)。
中央坳陷:多期沉积、沉 降中心,盆地主要产油区, 大庆长垣。
基底埋藏浅, 近南北向断 裂发育。
基底起伏大, 地层发育不全。
基底起伏大, 断裂发育。
松辽盆地的中浅层构造与莫霍面起伏构与呈现明显的镜像关系。
(二) 深层构造单元划分 松辽盆地北部深层 划分出7个一级构造单 元和18个次一级构造 单元。 为裂陷沉积,面貌截 然不同与中浅层。 西部斜坡区 北部斜坡区 西部断陷区 东南断陷区 中央断隆区 东南断隆区 东北断隆区
1.早裂陷阶段(中晚白垩世-早白垩世营城期)
基底断裂活动强烈,形成一系列相对分隔、 呈簸状或地堑式小型断陷群。 岩性以河流-滨浅湖相的砂砾岩、砂岩和泥 岩为主,夹有多层火山岩和火山碎屑岩。东 部(营城早期)以中酸性火山喷发;西部 (火石岭期)以中基性火山喷发为主。
受基底断裂控制的孤立小凹陷; 火山作用由西向东迁移、强度 逐渐减弱; 由断陷中部向边部依次出现 深湖-半深湖—滨浅湖—冲积 扇相。
1.总体特征-构造
西部:大面积的东倾斜坡,地层倾角平缓, 一般小于1°,部分鼻状构造和小幅度构造。 东部:凹凸相间的平缓褶皱,短轴背斜和鼻 状构造为主。中部为深坳陷。 发育延伸短、断距小的断层,断距一般小于 120m。深大断裂仍对后期沉积具有影响。该 期末的构造运动,使地层发生轻微褶皱,出 现逆冲断层。
4. 含油圈闭多数分布在中央坳陷及其周围
中央;差异
压实作用,构造比较发育。 斜坡上透镜状砂岩圈闭较为发育。
5. 油气勘探的新领域
(1)油田外围区 三肇凹陷 (2)深部地层 盆地热流值高—成岩作用和有机质变质作用 ——深层气:泉一、二段,登娄库组和侏罗系 盆地北部前景较好。
大庆
2.深部地质结构
(1)地壳厚度 松辽盆地总体位于地壳厚 度减薄区,深部上地幔发生 隆升。盆地地壳厚度一般在 34km之内。33km莫霍面埋深 线大体与现今盆地边界吻合。 中央坳陷区地壳厚度仅为 29km。盆地中部存在一条北 北东-近南北向的地壳厚度减 薄带,向东西两侧增厚,西 部增厚快,东部慢。
沉降作用减弱,盆地东部 明显隆起,湖盆逐渐收缩, 面积减小。沉积中心向西 迁移。
晚第三纪到第四纪,呈现 平原沼泽面貌。大型坳陷 消失。 经历了晚白垩世末和早第 三纪末两次构造运动,形 成一些浅层构造。
油层
沉积旋回
四、构造分区及特征
(一) 中浅层构造单元
基底埋藏浅, 为区域东倾 大单斜。
6个一级,36个次一级 构造单元。
葡萄花油田 敖包塔油田
长垣北部
断裂众 多,400 多条, 规模较 小,断 距、长 度较小。
断层多 发育于 轴部和 陡翼
长垣南部
断层分 布较广 泛。
萨尔图油田:为背斜圈闭油气藏。油气水 重力分异清晰,有统一的压力系统和油水 界面。
2. 扶余-新立油气聚集带
包括扶余、木头、新 立三个油田。 形成条件:由扶余基 岩隆起控制的区域性 鼻状构造带和西南、 东南两个沉积体系相 叠合而形成,具有区 域性圈闭和储集条件 (K1q三、四段-“扶余 油层”)。为背斜层 状油气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