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辽盆地油气成藏条件与聚集规律

合集下载

松辽盆地南部油气藏形成条件分析

松辽盆地南部油气藏形成条件分析

松辽盆地南部油气藏形成条件分析组长:xx组员:xx、xxxx、xx资工 x x 班小组分工情况:1、区域地质概况………………………xx (xx号)2、油源条件分析………………………xx (xx号)3、生储盖组合分析……………………xx (xx号)4、圈闭有效性分析……………………xx (xx号)5、油气藏形成条件综合评价…………xx (xx号)目录一、区域地质概况 (3)(一)区域地理概况 (3)(二)地层发育 (3)(三)构造特征 (8)(四)构造运动与油气聚集 (13)二、油源条件分析 (15)(一)生油岩 (15)(二)生油期的确定 (15)(三)烃源岩有机质丰度 (16)(四)生油期的确定 (18)三、生储盖组合分析 (19)(一)烃源岩特征 (19)(二)油气运移输导网络分析 (28)(三)生储盖组合评价 (33)四、圈闭有效性分析 (39)(一)圈闭形成时间分析 (39)(二)油气运移路线分析 (41)(三)圈闭类型及特征 (46)(四)圈闭评价标准 (48)(五)圈闭评价级别 (50)五、油气藏形成条件综合分析 (51)(一)油气源条件分析 (51)(二)生储盖组合配置关系分析 (53)(三)圈闭有效性分析 (54)(四)保存条件分析 (54)参考文献 (55)松辽盆地南部油气藏形成条件分析一、区域地质概况(一)区域地理概况松辽盆地是松辽平原之下的中生代中晚期-新生代长期发育的大型断坳陷型内陆盆地。

它位于松嫩平原的南段和辽河平原的北段,面积约26万平方公里。

盆地的西、北、东三面分别为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张广才岭所谓,南面为康法丘陵,行政区划上分别为黑龙江省、辽宁省、吉林省和内蒙古自治区所辖。

通常说的盆地南部是一个地理概念,松辽盆地的南部是指松花江以南吉林省、内蒙古自治区和辽宁省辖区,面积约13.4万平方公里,其中吉林省辖区面积约为7.5万平方公里,站盆地南部面积的56%以上(图2-1-1)。

松辽盆地南部深层油气聚集带特征及成藏规律

松辽盆地南部深层油气聚集带特征及成藏规律

松辽盆地南部深层油气聚集带特征及成藏规律
王云龙;金光植;李中英;姜虹;杜定君
【期刊名称】《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年(卷),期】2004(023)004
【摘要】依据地震、钻井及大量测试资料,首次对松辽盆地南部油气聚集带石油地质特怔、成藏条件及成藏规律进行系统总结分析.从成因上将油气聚集带划分为三种类型,即正反转型油气聚集带、扭动走滑型油气聚集带、伸展型油气聚集带;同时,对不同类型油气聚集带成藏规律进行了探讨,提出油气平面受控于深断陷、早期构造有利于石油的富集、晚期构造有利于天然气的富集、断层断距的大小控制油气富集程度、油气藏类型主要受控于沉积相等观点.
【总页数】3页(P5-6,10)
【作者】王云龙;金光植;李中英;姜虹;杜定君
【作者单位】吉林油田分公司,油藏处,吉林,松原,138003;吉林油田测井公司,吉林,松原,138003;吉林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吉林,松原138003;吉林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吉林,松原138003;吉林油田测井公司,吉林,松原,138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122.2
【相关文献】
1.松辽盆地南部深层营城组火山岩气藏成藏条件分析 [J], 向景红
2.松辽盆地南部张强凹陷义县组火山岩储层特征及成藏规律 [J], 张斌
3.松辽盆地南部深层火山岩气藏分布及成藏模式 [J], 王伟明;卢双舫;尚教辉;王立武;邵明礼
4.松辽盆地南部深层油气富集规律及成藏模式剖析 [J], 苗鸿伟;邢伟国;于春旭;初丛辉
5.松辽盆地南部深层火山岩识别及成藏条件分析 [J], 张秀容;杨亚娟;向景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松辽盆地北部油气藏类型与分布规律

松辽盆地北部油气藏类型与分布规律
油 气 藏 类 型 及 分 布 特 征 , 明 确 下 步勘 探 工 作 思 路 具 有 理 论 意 义 和 实 际 应 用价 值 。 对 关 键 词 : 气 藏 分 布 } 气 藏 类 型 ; 辽 盆 地 油 油 松
中 图 分 类 号 : 1 . 3 . 1 P6 8 1 0 2
文献 标识 码 : A
11 . 构 造 油 气 藏
1 1 1 背斜 油 气藏 .. 这 类 油 气 藏 在 盆 地 分 布 较 多 , 形 态 可 进 一 步 按 划 分 为 块 状 背 斜 和 层 状 背 斜 两 个 亚 类 。松 辽 盆度 与 油 柱 高 度 一 致 } 油 藏 具 无 油 ③ 有 统 一 的 压 力 系 统 , 嘛 甸 地 区 气 油 界 面 为 一 喇 70 , 田压力 系统 一 致 , 力 系 数 为 10 7m 油 压 . 2左 右 。 阿 拉 新 、 站 、 音 诺 勒 气 田 、 虎 泡 、 阳 沟 、 萄 二 白 龙 朝 葡 花 等 油 田为 层 状 背 斜 油 气 藏 , 类 油 气 藏 的 特 点 是 : 这 ① 油气 藏 面积 完 全 受背 斜 构 造 圈 闭面 积 所 控制 , 即
成 一 个大 型 块状 油 藏 , 特 点 : 背 斜 构 造 完 整 , 其 ① 储
集 层 砂 岩 厚 , 性 好 , 砂 层 间 连 通 性 好 , 一 个 块 物 各 成
3 2个 , 田 9个 , 层 系 统 计 有 近 2 0多 个 油 气 藏 。 气 按 0 近 年 来 , 于 新 理 论 、 思 路 和 新 技 术 的 应 用 , 辽 由 新 松
10 5
内 蒙古 石 油 化 工
2 l 年第 】 期 o1 5
松 辽 盆 地北 部油 气 藏 类型 与分 布 规 律

松辽盆地南部十屋断陷油气成藏规律研究(精)

松辽盆地南部十屋断陷油气成藏规律研究(精)

松辽盆地南部十屋断陷油气成藏规律研究十屋断陷位于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东南缘,是下部断陷盆地与上覆坳陷盆地的叠置的陆相含油气盆地。

本文对十屋断陷的构造演化史、结构特征和反转构造带进行了系统研究;利用含油气系统油气系统理论对成藏组合进行了划分,分析其成藏条件,在沉积相、地球化学研究基础上,建立了十屋断陷有机相模式;结合典型油气藏解剖,分析油气藏类型、分布特征和运聚特征;利用储层流体包裹体测试成果,结合生烃史和构造演化史,确定了油气成藏的期次和建立了动态成藏过程,分析了油气成藏的主要控制因素;在上述研究工作的基础上。

取得如下创新性成果和认识:1、十屋断陷构造演化主要分为四个阶段:断陷前期地壳隆升和断陷初期火山喷发阶段、断陷阶段、坳陷阶段和盆地抬升萎缩阶段。

断陷构造层总体为西断东超的不对称箕状断陷,但盆地深层的结构特征比较复杂,发育有数个小型半地堑式断陷。

2、油气的形成与分布局限于断陷内,整个十屋断陷可以看作是一个含油气系统。

将十屋地区断陷层划分了3个成藏组合,即深部成藏组合、中部成藏组合和上部成藏组合,深部成藏组合可分为自生自储式成藏组合和上生下储式成藏组合。

3、主要源岩是沙河子组、营城组,干酪根以III、IIB型为主,深凹处存在Ⅰ型。

受构造演化和埋藏史控制,十屋断陷靠近桑树台断层一侧的深凹区及断陷初期的几个小型断陷中的烃源岩都达到过成熟,往东埋藏变浅,处于成熟阶段。

4、十屋断陷深层储层物性很差,储层类型为低孔渗类,属致密储层。

泉二段的泥岩盖层具有区域性封盖作用,断陷层系的泥岩只能作为局部盖层,同一盖层横向上的不均一性直接控制了该区油气藏的分布。

5、十屋断陷层油气藏类型有构造油气藏、岩性油气藏和构造-岩性复合油气藏,以岩性油气藏为主。

纵向上存在二个油气富集带,平面上具有环带分布特征,主要不整合面是天然气聚集的主要场所。

深部存在垂向运移为主的自生自储型和侧向运移为主的下生上储型两种成藏模式。

6、十屋断陷主要有三个成藏期,即登楼库末期、泉头-嫩江期和嫩江组末期。

松辽盆地宋站南地区中浅层天然气来源与成藏条件

松辽盆地宋站南地区中浅层天然气来源与成藏条件

研究不足与展望
01
当前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对天然气成因分析不够 深入,需要进一步开展详细研 究。
02
对保存条件的研究仍需加强, 以更好地解释天然气的保存与 散失机制。
03
下一步工作建议开展更为详细 的天然气成因分析和保存条件 研究,为该地区的天然气勘探 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
下一步工作建议
1. 开展松辽盆地宋站南地区中浅层天然气成因分析,进一步明确不同层系天然气 的来源和成因机制。
2. 加强保存条件研究,建立更为精确的保存模型,解释天然气的保存与散失机制 。
3. 在研究基础上,开展数值模拟和预测工作,为该地区的天然气勘探提供更为精 确的指导。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天然气成因类型与来源分析
天然气成因类型
根据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和天然气组分,将天然气主要成因 类型分为生物成因气、热成因气和生物-热成因气。
天然气来源
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层位的天然气组分和碳同位素组成,结合 烃源岩评价结果,对天然气的来源进行了初层特征
松辽盆地宋站南地区中浅层天然气储层以砂岩和砾岩为主,具有较好的渗透性和储气性。
松辽盆地是一个大型的内陆坳 陷盆地,具有多旋回、多沉积 相、多成因类型等特点,有利 于天然气的生成和聚集。
02
天然气来源
烃源岩识别与评价
烃源岩层系
主要识别和评价了松辽盆地宋站南地区的烃源岩 ,包括暗色泥岩、页岩和煤等。
烃源岩有机质丰度
评价了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包括总有机碳含量 、氯仿沥青“A”含量等参数。
研究宋站南地区中浅层天然气的来源与成藏条 件,对于深化对该地区油气成藏规律的认识, 提高油气勘探开发水平和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试论松辽盆地深层油气藏分布与形成

试论松辽盆地深层油气藏分布与形成

板 886
板深 5 - 1
板桥凹陷
板 8 - 16 - 20
渤 海 湾 盆 地
岐口凹陷 沾化凹陷
板深 7 板深 35 港深 11 义 132 桩古 25 桩古 23
义 121
东营凹陷
河 120
潍北凹陷
央5
E2S2 E2S3 E2S2
0 E2S3 E2S1
J _ 、O
O E2S4 E2S3 E2S2
3084. 6 3815. 2 3952. 9 4266. 0 4544. 3 3863. 9 3380. 5 3793. 5 3942. 7 4432. 2 3133. 6 3841. 2
的形成条件及天然气藏的成因机制 。
关键词 :油气藏 ;分布规律 ;烃源岩 ;成因机制 ;含油气盆地
中图分类号 :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9603 (2004) 03 - 0031 - 03
引言
我国东部含油气盆地 ,根据勘探程度和地质条 件的不同 ,同时为了保持研究上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 将位于盆地中浅层主力含油层系之下的层位称为深 层 。对于松辽盆地 ,白垩统一段 、泉二段及其以下的 登娄库组 、营城组 、沙河子组 、上侏罗统火石岭组和 古生界基岩内的油气藏称为深层油气藏 。
断陷带最南部梨树断陷的梨参 2 井沙河子组暗 色泥岩镜质体反射率值为 2. 87 % , 为过成熟烃源 岩 。德惠断陷为 1. 3 %~2 % ,为高成熟烃源岩 。由 于烃源岩呈高成熟或过成熟成烃阶段 ,故生成的烃 类天然气多为高成熟或过成熟天然气[3] 。
3 天然气藏成因机制
3. 1 汪家屯气藏地质简况 汪家屯气藏位于盆地中偏背部徐家围子断陷 ,
3. 3 天然气是高成熟或过成熟的裂解气 3. 3. 1 高成熟或过成熟的依据

松辽盆地北部卫星油田多类型油藏形成条件及分布规律

松辽盆地北部卫星油田多类型油藏形成条件及分布规律

收稿日期:2004⁃05⁃20作者简介:黄 薇(1964-),女,浙江兰溪人,高级工程师,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副总地质师㊂ 文章编号:1000⁃3754(2004)05⁃0030⁃03松辽盆地北部卫星油田多类型油藏形成条件及分布规律黄 薇,王雅峰,王 革,国成石,张立庆(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黑龙江大庆 163712)摘要:卫星油田是松辽盆地北部除大庆长垣以外葡萄花油层储量丰度㊁单井产量最高的油田㊂通过对油田内探井和开发井的研究分析,从生油条件㊁构造和断裂的形态及演化史㊁沉积相展布㊁储层特征及各开发区块油水分布特征等方面系统地研究了卫星地区的油水分布规律和油藏类型,并分析了成藏控制因素㊂卫星油田构造㊁断层㊁砂体的不同配置关系形成了多种油藏类型,以断层⁃构造油藏为主,其次是断层⁃岩性油藏和岩性油藏㊂关键词:圈闭;油气聚集;油水分布;油藏类型;松辽盆地中图分类号:TE122.3 文献标识码:A1 油田地质特征卫星油田位于三肇凹陷西北部,东临大庆长垣,目的层是下白垩统姚家组一段葡萄花油层,油层顶面埋藏深度为1350~1490m㊂葡萄花油层岩性以一套粉砂岩夹灰㊁灰绿色泥岩及过渡岩性为主,地层厚度为40~60m㊂依据旋回稳定性㊁砂岩发育状况和隔层条件将葡萄花油层细划分为9个小层㊂该区沉积受控于北部沉积体系,由3条水系形成4个三角洲体,影响卫星地区的主要是从大庆长垣延伸过来的第Ⅲ个和从安达方向延伸过来第Ⅳ个三角洲体复合体[1],在工区内主要发育三角洲分流平原相,其次是三角洲内前缘相㊂卫星油田葡萄花油层单井平均钻遇砂岩厚度10.9m,平均单井钻遇砂层数7.1层,平均单砂层厚度1.5m㊂该区葡萄花油层孔隙度一般分布为20%~26%,平均孔隙度约22%;渗透率一般分布为100×10-3~400×10-3μm 2,平均渗透率为141×10-3μm 2;属于中孔㊁中渗储层[2]㊂2 油水分布及油藏类型2.1 油水分布特征葡萄花油层纵向油水分布有4种形式:①全段纯油(芳33井);②上油㊁下水(卫19井);③油水同层(芳241井);④全段水层(太23㊁卫4井)㊂除个别井油水层倒置外,大多数井纵向油水分布遵循重力分异原则㊂油层多出现在4号层以上,个别全段纯油井区油层可达9号层㊂平面上无论高断块㊁低断块均有含油显示,纵向上整个葡萄花油层属一套油水系统,各井无统一油水界面㊂油水分布受构造和岩性双重控制㊂由于众多断层切割,形成地堑㊁地垒及小幅度构造,促使油藏中油水再分配,横向上形成了纯油区㊁油水同产区和水区相间分布的格局㊂2.2 油藏类型研究(1)断块⁃构造油藏断层和构造线共同形成的圈闭,一般在上倾方向为断层遮挡,下倾方向为构造线圈闭㊂如太东构造形成的太121井区油藏㊁中⁃12构造形成的卫21井区油藏等㊁中⁃2构造形成的卫26井区油藏㊁永⁃1构造形成的芳24井区油藏㊁永⁃2构造形成的卫25井区油藏㊁永⁃6构造形成的芳51井区油藏㊂断块⁃构造油藏是卫星油田的主要油藏类型㊂断块构造圈闭是有利的聚油构造,总体看构造高部位油柱高度大,构造低部位油柱高度较小㊂圈闭之外的井以产水为主㊂但由于分流河道砂体平面连通性差,砂体在平面的发育程度不一,因此圈闭内无统一油水界面㊂油水纵㊁横向分布还受控于砂体发育程度,因此局部受岩性影响[3]㊂(2)断块油藏由断块封闭形成断块圈闭,油气聚集形成断块油藏㊂如杏东⁃8断块中的卫18井区油藏㊁太东⁃36断块中的卫19井区油藏均是断块油藏㊂03第23卷 第5期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P.G.O.D.D. 2004年10月(3)断层⁃岩性油藏虽然没有构造圈闭,但由于断层的封堵和岩性的横向变化配合有时可形成圈闭,从而聚油成藏㊂主要发育于构造较缓处,一般上倾方向为断层遮挡,其它方向则为岩性尖灭圈闭㊂如卫28井区㊁卫11井区等㊂(4)岩性油藏由于砂体平面连通性差,单砂体可自成岩性圈闭㊂这种油藏虽然现今没有构造圈闭,但曾有古构造存在,如卫1㊁太14井区等㊂3 油藏形成控制因素3.1 位于大型生油坳陷中,具有充足的油源众所周知,三肇凹陷是松辽盆地北部的较大生油中心之一,青一段的暗色泥岩厚度大于70m,其生油量达332×108t㊂据盆地模拟结果得知[4],在嫩江组沉积末期,青一段埋深达1500m,进入生油门限;明水组沉积末期埋深达1800m,进入生油高峰期,因此从嫩江组末期开始陆续有原油生成并排出,该区有充足的原油供给㊂3.2 大型复合三角洲沉积体为油气聚集提供了良好的储集空间(1)沉积物源和古地理宏观上控制砂岩平面分布该区沉积受控于两支水系,东支水系来源于安达方向,由北向南流入工区的中部,卫21井以西的大断层的下降盘控制了该水系的走向,形成了卫21⁃卫29井区的砂岩发育带,而在工区东部(卫21井以东)为古地形较高区,却又无沉积物源供给,东支水系不易扩张,因此砂岩不发育㊂西支水系来源于大庆长垣的太平屯地区,在太东地区形成众多的分支河道,在太东地区砂岩具有西厚东薄㊁北厚南薄的展布特征,与古地貌特征相似㊂(2)砂岩厚度在10~14m的区域(砂地比18% ~25%)是形成复合油藏的有利地区由于该区没有大的背斜构造,仅在断层作用下形成一些断块圈闭,构造幅度较小㊂而该区以分流河道砂为主,多沿断层走向展布,呈短条带状或透镜状,单砂体平面连通性较差,为形成岩性圈闭油藏创造了条件,从目前钻探情况看,砂岩厚度在10~14m的地区为含油区,而砂岩发育的太13⁃太107井区及砂岩不发育的工区东部的卫23⁃24井区均无油藏㊂虽然河道砂单砂体平面连通性差,由于纵向发育层数较多,且河道频繁改道,砂体错叠连片,形成了大面积分布的砂岩,为油气聚集提供了良好的储集空间㊂3.3 继承发育的构造是油气富集的最有利部位,消失的古构造也可能是油气聚集的较有利地区根据区内48口探井资料编制了葡萄花油层顶面构造发育史平面图(图1~图4),据此分析构造演化过程㊂在嫩江组沉积前,卫星地区发育一完整的背斜构造,构造高点位于卫19㊁卫172㊁芳241井一线㊂在嫩四段沉积前完整的背斜构造分化成南北两部分,北部高点位于太17㊁卫20㊁卫26井区,南部在卫23㊁卫25等井区形成数个局部高点㊂四方台组沉积前,由于嫩末的较大规模构造运动,大庆长垣开始隆起,工区西侧在太17至卫20井区㊁太107井区形成2个鼻状构造,中部仍然发育许多局部小高点,东部呈西高㊁东低的单斜㊂值得一提的是,四方台组沉积前三肇凹陷青一段已开始生油,因此西高㊁东低的古构造格局使该区成为油气运移的指向区,而其中的小局部构造高点更是油气聚集的有利部位㊂至明水组沉积前与四方台组沉积前的古构造格局相似,大庆长垣进一步发育,油气继续向构造高部位运移聚集㊂明水组沉积末期全盆地又发生一次较大的构造运动,形成了现今的构造格局,在总体西高㊁东低背景下发育许多局部断块圈闭,工区中部构造较陡,东部13 2004年10月 黄 薇等:松辽盆地北部卫星油田多类型油藏形成条件及分布规律较平缓㊂明末的构造运动破环一些早期的局部构造,使早期聚集的油气重新运移㊁聚集(卫213㊁太23井含油产状可达油浸级,却以产水为主,含油产状主要是残余油造成的,表明曾进行过油气运移或聚集),而此时又是油气大量生成时期,因此现今的构造格局决定了油气富集部位,即现今的构造圈闭是油气富集的有利部位(太121㊁卫21)㊂某些早期构造虽然已经消失,但由于其储层连通性较差,油气并未散失(卫1㊁卫10㊁太14㊁太17井)㊂工区东部在油气生成期一直处于升平和卫星两个构造的鞍部,构造不发育,因此多数井未见含油显示㊂综上所述,现今的构造以继承性发育为主,是油气富集的有利部位,但某些消失的古构造也有可能聚集油气,是较有利部位㊂3.4 断裂带控制了油气的聚集(1)断裂带是各种圈闭的发育带工区内没有完整的构造圈闭,所有圈闭都是与断层有关的,主要以断块为主,其次是断鼻或断背斜㊂该区构造走向近南北向,与北东向和北西向发育的断层配合可形成各种圈闭,而这些圈闭是储集油气的良好场所㊂(2)近南北向发育的断裂控制油气平面分布由于西高㊁东低的古构造格局使该区的油气由西向东运移,由于近南北向发育的断层的封堵作用阻止油气向上运移,从而在卫星地区聚集成藏㊂如工区西部太108井㊁太121井㊁太11井以及工区东部的卫212㊁卫21㊁卫16井以西均有断层遮挡,从而形成东㊁西两个较大的含油区㊂(3)断层是油气运移的主要疏导层在油气大量生成时期,由于伴随全盆地的构造运动,断层活动,从而使断层成为下伏青一段生成的油气向上运移的通道,油气进入葡萄花油层后再进行二次运移,由于单砂层平面连通性差,而断层的发育可使不同层位的砂层在断层面两侧对置,从而提高砂体平面连通性㊂因此,断层为油气垂向和侧向运移创造了条件㊂4 结 论(1)临近大型生油坳陷,具有充足油源是形成油气藏的首要条件㊂(2)沉积物源和古地理宏观上控制砂岩平面分布,继承性发育的断层下降盘是砂岩发育区㊂(3)砂岩厚度在10~14m的区域(砂地比18% ~25%)是形成复合油藏的有利地区㊂(4)继承发育的构造是油气富集的最有利部位,消失的古构造也可能是油气聚集的较有利地区㊂(5)断裂带是各种圈闭的发育带,断层是油气运移的主要疏导层㊂近南北向发育的断裂控制油气平面分布㊂(6)卫星地区南部的太东地区处于相同的构造带,且沉积相带和砂体展布特征相似,是下一步勘探研究和部署的有利地区㊂参考文献:[1]杨万里,高瑞祺.松辽盆地陆相油藏生成运移和聚集[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王元庆,杜庆龙,刘志胜,等.三角洲前缘相储层沉积特征及剩余油分布研究[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2,21(5):27⁃29.[3]朱学谦,周 琦,宋冬梅,等.提高复杂断块油藏开发效益[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3,22(2):21⁃23. [4]高瑞祺.油气资源评价方法研究与应用[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8.编辑:徐衍彬23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P.G.O.D.D. 第23卷 第5期。

松辽盆地层序地层特征及油气聚集规律

松辽盆地层序地层特征及油气聚集规律
Key words:Songliao Basin;sequence stratigraphy;systems tract‘fault laeustrian basin;depression lacustrian basin;oil—gas gathering rule
中国东北地区发育着许多大小不等的中新生代 最全,是建立陆相层序模型的最佳地区。经钻探证 陆相含油气盆地,其中松辽盆地规模最大,环境类型 明,松辽盆地存在的油气藏类型以构造油气藏和复
摘要:桩据野外露头,钻井岩·-、刹井和地震资料,建立松辽尘地各级层序的识别标志和层序地层格
架,特松辽盘地地屉划分为白量纪裂谷盆地巨层片和第三纪裂咎盒地巨屉序,并将白垩纪裂咎盆地巨屉序
进一步划分为3个超层序组,7十超县序和19个岳序。松辽盆地构造演化经历了断陷期、坳陷期和萎缩期
3个阶鞔,断陪湖宣与坳陷湖盘成因机制不同。因此,屉序地屡内部特征度克填序列有较大差别.通过对
在三级层序单元的进一步划分中,笔者采用了 四分的观点,即一个完整的层序由低水位体系域 (LST)、水进体系域(TST)、高水位体系域(HST) 和水遇体系域(RST)组成。此划分方案主要是基于
i。0 n*一-:‰ M口H*十**en 5世十 t
{jn}
t=蚴
(一#)
*‰n
薯4* 5誓;
1 l如 自^兰!
万方数据
第2期
郭巍.等:松辽盆地层序地层特油气藏和地层油气藏由于隐蔽
初始断陷超屡序相当于火石岭组,由一套火山
性较强,勘探难度较大,相对发现较少,但却是下一 岩一沉积碎屑岩组成,并可进一步划分出2个层序,
步油气勘探的重要目标。在松辽盆地开展层序地层 其中层序T为火山岩相,以熔岩相为主;层序Ⅱ为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 广 才 岭
3. 勘探历程 (1)1955-1964 石油普查阶段
1959,9.26,大庆长垣高台子构造带上的松基3井 喷油, 28日,扶余3号构造上的扶27井喷出工业油流。 发现了大庆油田,扶余油田。 (2)1965-1975 油田开发及外围勘探阶段 开发为主的阶段。隐蔽油藏进行了勘探。 扶余油层、萨尔图油层、黑帝庙油层等获得工业 油流。发现了红岗、新立、木头和新北油田。 (3)1976-1990 新层系、新领域勘探阶段 对深部层系和外围盆地进行“二次勘探”。发现 了37个油田,10个气田,1996年原油产量达5600万 吨,天然气23亿立方米。
3. 变形强度:三次褶皱运动(K2嫩江期/四方台期,K/E,E/N), 构造变动不很强烈。中浅层变形不强烈。地层倾角较缓,褶 皱两翼倾角约1°-3°,通常不超过10 ° 。 4. 构造形式:以褶皱为主,断裂除早期外,在中浅层构造中 处于从属地位。
5. 动力学机制:与区域构造应力和深部热动力作用有关系。
(4)嫩江组
分为五段,厚度500-1000m。嫩一、二段,为盆地第二次 海侵,湖盆范围达到最大。地层岩性稳定、分布广泛, 以深色泥岩和泥页岩为主,是盆地内另一套主要生油层。 嫩二段底部的油页岩,为盆地的对比标志层。嫩三四五 段湖盆又一次发生明显收缩,三角洲相占主体部分。
(三)萎缩阶段(K2四方台期-早第三纪)
松辽盆地
刘阳 金玉 王涛
目录
一、盆地概况 二、基底和深部结构 三、盆地演化与地质构造特征 四、构造分区及特征 五、主要油气田
六、油气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一、盆地概况
1.
地理位置

兴 安 岭 小 兴 安 岭
跨越黑龙江、辽宁、 吉林和内蒙四省。西北、 北、东及东南分别被大 兴安岭、小兴安岭和张 广才岭及长白山所围。 南面与辽西山地和辽北 丘陵连接。 北北东向展布。 2. 规模:长750km, 宽330-370km,面积约 26万km2。
三、盆地演化与地质构造特征
盆地的演化可分为裂陷、坳陷和萎缩三个阶段。 (一)裂陷阶段 正断层活动强烈,控制了地层厚度和沉积相带展 布,影响着白垩纪大型盆地的演化和二级构造带的 发育。 地层厚度变化较大,2000-3000m;沉积速度最快, 247-400m/Ma(Ma即百万年,地质年代单位),平均 296m/Ma;地热场较高,地温梯度为3.7 ℃/100m。

2. 各组地质特征
(1)泉头组:岩性以红色为主,宗红色、灰绿色块状泥 岩,灰白色、粉砂岩、砂岩组成,边缘有砾岩。向上颜色 由暗红变为砖红,顶部出现绿色泥岩。岩石组分复杂。以 粉砂和细砂为主,长石含量大于石英,岩屑含量较高。分 为四段,最大厚度可达1500-2200m。
泉一、二段为低水位体系 域。中部沉降较大,厚度 大。以河流相和滨湖相为 主,南北为主要物源区。 泉三、四段逐渐成为统一 坳陷。沉积范围扩大,6 大沉积体系汇聚盆地中央。
二、基底和深部结构
1.
基底结构
(1)岩石组成:古生代不同变质 程度的变质岩和花岗岩(加里 东、华力西、燕山期)组成。 花岗岩占1/3,华力西(即地质 名词,如华力西期为405250Ma)最为广泛。 (2)构造单元划分 三个复背斜、两个复向斜;从 西北向东南褶皱轴逐渐由北北 东(指的是岩层或背斜的延伸 方向,北北东即介于北和东北 方向之间)转为北东向。花岗 岩多分布于复背、向斜的轴部 附近。 (3)基底性质 前古生界结晶基底
1.总体特征-沉积
沉积相由湖盆中部向外依次为深湖-半深 湖-浅湖-滨湖-三角洲-河流冲积相;相带顺 盆地长轴较宽,岩性变化慢,垂直长轴相带 较窄,变化快。具有陆相盆地多物源和近物 源沉积的特征。岩性以河湖相砂泥岩为主的 碎屑岩,生物灰岩、泥灰岩、白云岩和油页 岩在部分层段发育。纵向上形成一个完整的 沉积旋回。
(2)青山口组:以黑色泥岩为主,自下而上变粗;沉积具有 多物源、近物源的特点。北部、西北部、西部、西南和东部 物源区。厚度200-300m。可以分为三个岩性段。
青一段主要为黑色泥页岩,为盆地内主要生油层,分布广泛,为区域地层 对比标志层。为盆地第一次海侵期,湖盆面积最大,深湖占据主体。 为最大水进期。青二、三段沉积呈 环带状分布。自盆地中心向边部,黑色泥 岩逐渐过渡为红色泥岩。湖盆范围缩小,深湖面积减少。
天 然 气 剖 面 分 布 层 位
盆 地 北 部
六、油气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1. 中央坳陷控制生油层的发育
为白垩系沉积中心和沉降中 心长期的叠合区,控制了生 油岩的发育。青一、嫩一主 要生油层,青二、三次之, 姚二、三有生油能力,位于 龙虎泡-古龙-葡萄花-肇州一 带,发育平均厚300m的黑色 泥页岩。
断裂方向:北北东、北东、北 西、近南北向、近东西向,大 断裂多为切割基底断裂。
北部地区:有64条基底大断裂, 其中4条切割地壳深大断裂,8 条区域大断裂。 由北向南:断陷分布增多;地 层厚度增大;正常沉积地层和 煤层减少火山岩增多。
2. 晚裂陷阶段(早白垩世登楼库期)
形成了中隆侧陷的构造格局, 构造线以北北东向为主;
大庆
(2)地热场
今地热场:高地温梯度、高大地 热流值。盆地中央高,周边低; 地温梯度与莫霍面形态相似。主 要生(产)油区平均地温梯度3.84.2℃/100m。大地热流值(大地热 流指的是从地球内部向地表传播 的热量)平均为1.70HFU。 古地温场:古地温梯度高于现今 地温梯度。为5.6 ℃/100m。在盆 地演化的不同阶段,古地温有明 显的变化。随时间变新,显示热 衰减的趋势。
(3)姚家组
岩性主要为灰、灰黑、灰绿及紫红色泥岩与会白、灰绿 色砂岩互层,横向岩性变化很大。厚度80-200m,分为三段。 湖盆水域急剧退缩。河流快速进积,河流、三角洲沉积发 育。砂岩发育。 姚一段为低位体系域,湖盆大幅度收缩。三角洲平原亚相 发育。具有很好的储层,形成主力油层—葡萄花油层。姚 二、三段湖泊逐渐扩大,为水进体系域。北部湖侵明显。
(二)坳陷阶段(早白垩世泉头期-晚白垩世嫩江期)
1.总体特征 K1 泉头组、 K2青山口组、姚家组、嫩江组 为大型坳陷发育的鼎盛时期,盆地的主要沉积期。 盆地以不均一、较快速的整体稳定沉降为主。沉积范 围逐渐扩大,向盆地边缘层层超覆。青一段和嫩一二 段两次主沉降期。总沉积厚度3500m,沉积速度较小, 为78m/Ma,具有由早到晚逐渐变小的特点。 构造运动:不均一的整体沉降。盆地中部在前期断陷 基础上继续沉降 ,沉降中心、沉积中心、堆积中心 三位一体。
3. 宋方屯油田
位于大庆长垣的东坡上,为低幅的隐蔽油藏。北部为自西 向东倾的鼻状构造;南部为自南向北倾没的鼻状构造。断 裂发育,北北东走向。储层为姚家组下部葡萄花油层。 有三种油藏类型 断层遮挡油藏(西部)、 岩性断层油藏(东部) 岩性油藏(南部)。
4. 龙虎泡油田
位于古龙凹陷 西侧,泰康隆 起向东南倾没 的斜坡上,为 轴向近南北的 背斜构造。储 集层为萨尔图 (嫩一段)和 葡萄花油层 (姚一段)。
中央坳陷:多期沉积、沉 降中心,盆地主要产油区, 大庆长垣。
基底埋藏浅, 近南北向断 裂发育。
基底起伏大, 地层发育不全。
基底起伏大, 断裂发育。
松辽盆地的中浅层构造与莫霍面起伏构与呈现明显的镜像关系。
(二) 深层构造单元划分 松辽盆地北部深层 划分出7个一级构造单 元和18个次一级构造 单元。 为裂陷沉积,面貌截 然不同与中浅层。 西部斜坡区 北部斜坡区 西部断陷区 东南断陷区 中央断隆区 东南断隆区 东北断隆区
1.早裂陷阶段(中晚白垩世-早白垩世营城期)
基底断裂活动强烈,形成一系列相对分隔、 呈簸状或地堑式小型断陷群。 岩性以河流-滨浅湖相的砂砾岩、砂岩和泥 岩为主,夹有多层火山岩和火山碎屑岩。东 部(营城早期)以中酸性火山喷发;西部 (火石岭期)以中基性火山喷发为主。
受基底断裂控制的孤立小凹陷; 火山作用由西向东迁移、强度 逐渐减弱; 由断陷中部向边部依次出现 深湖-半深湖—滨浅湖—冲积 扇相。
1.总体特征-构造
西部:大面积的东倾斜坡,地层倾角平缓, 一般小于1°,部分鼻状构造和小幅度构造。 东部:凹凸相间的平缓褶皱,短轴背斜和鼻 状构造为主。中部为深坳陷。 发育延伸短、断距小的断层,断距一般小于 120m。深大断裂仍对后期沉积具有影响。该 期末的构造运动,使地层发生轻微褶皱,出 现逆冲断层。
4. 含油圈闭多数分布在中央坳陷及其周围
中央;差异
压实作用,构造比较发育。 斜坡上透镜状砂岩圈闭较为发育。
5. 油气勘探的新领域
(1)油田外围区 三肇凹陷 (2)深部地层 盆地热流值高—成岩作用和有机质变质作用 ——深层气:泉一、二段,登娄库组和侏罗系 盆地北部前景较好。
大庆
2.深部地质结构
(1)地壳厚度 松辽盆地总体位于地壳厚 度减薄区,深部上地幔发生 隆升。盆地地壳厚度一般在 34km之内。33km莫霍面埋深 线大体与现今盆地边界吻合。 中央坳陷区地壳厚度仅为 29km。盆地中部存在一条北 北东-近南北向的地壳厚度减 薄带,向东西两侧增厚,西 部增厚快,东部慢。
沉降作用减弱,盆地东部 明显隆起,湖盆逐渐收缩, 面积减小。沉积中心向西 迁移。
晚第三纪到第四纪,呈现 平原沼泽面貌。大型坳陷 消失。 经历了晚白垩世末和早第 三纪末两次构造运动,形 成一些浅层构造。
油层
沉积旋回
四、构造分区及特征
(一) 中浅层构造单元
基底埋藏浅, 为区域东倾 大单斜。
6个一级,36个次一级 构造单元。
葡萄花油田 敖包塔油田
长垣北部
断裂众 多,400 多条, 规模较 小,断 距、长 度较小。
断层多 发育于 轴部和 陡翼
长垣南部
断层分 布较广 泛。
萨尔图油田:为背斜圈闭油气藏。油气水 重力分异清晰,有统一的压力系统和油水 界面。
2. 扶余-新立油气聚集带
包括扶余、木头、新 立三个油田。 形成条件:由扶余基 岩隆起控制的区域性 鼻状构造带和西南、 东南两个沉积体系相 叠合而形成,具有区 域性圈闭和储集条件 (K1q三、四段-“扶余 油层”)。为背斜层 状油气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