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成藏条件与过程PowerPoint 演示文稿

合集下载

油气藏的形成过程石油生成运移PPT课件

油气藏的形成过程石油生成运移PPT课件
第15页/共108页
第16页/共108页
第17页/共108页
第18页/共108页
第19页/共108页
中国石油天然气公司: 2001年 原油10653万吨 大庆5000万吨 2002年 原油11761万吨 2002年 销售收入:3498亿;利税总额:533亿;税金:640亿
2004年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利润超过1100亿 2005年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利润超过1600亿 2003年全国生产原油1.69亿吨 2004年全国生产原油1.75亿吨,进口原油1. 1亿吨 2005年全国生产原油1.82亿吨,进口原油1.26亿吨 2008年全国生产原油1.93亿吨,进口原油1.79亿吨,进口比上年增长9.6% 。原油对外依存度上升到48%。考虑到成品油大量进口的因素,2009年中 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接近52%。 年报显示,按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石油08年净利1144.31亿,同比下降 22%。石油08年营业额高达10711亿元,同比增长28.1%,主要是由于原油、 天然气及成品油等主要产品价格上升和销售量变化。 03年海外原油生产量达到2500万吨。(P1) 05年海外原油生产量达到2789万吨。
第20页/共108页
主要油田企业为:①大庆油田5000万t;②胜利油田;③辽河油田;④新疆油田过 1000万t;⑤长庆油田成为我国陆上第五大油田1000万t (p3); 6、柴达木建设千万吨 级大型气田;7、新疆塔里木油田1000万t。(看ppt)
《财富》首推中国上市百强(2001年)中石化、中石油、中国移动位居前三位。 2002年第一位。2003年第二位,电力第一位。
第4页/共108页
2006年油价走势
周线图
第5页/共108页
长期走势

西南石油大学石油工程油藏地质学PPT 1-圈闭与油气藏分析

西南石油大学石油工程油藏地质学PPT 1-圈闭与油气藏分析
第一章 圈闭与油气藏 (Oil & Gas Reservoir)
一、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 二、油气藏形成过程 三、圈闭与油气藏 四、圈闭与油气藏类型
油气藏在什么地方?
捕获油气的陷阱。
■第一节 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
一、油气成藏要素
一个含油气盆地内能否形成油气藏,必须具备六个 方面的基本条件,即六大成藏要素:
二、储集层的两大基本特征
两个基本特征: 孔隙性-具有能够储存油气的孔隙空间的性质 渗透性-在有压差存在的条件下,岩石本身容许 流体通过的性能
• 度量参数:
孔隙性 渗透性
孔隙度 渗透率
盖层(cap rock)
盖层是指位于储层上,起封隔储层以免其中的油气向 上逸散的保护层。 盖层的最大特点是渗滤能力很差。 细粒、致密、孔渗性差。
气 的 岩 石 ( 1979 , 美 国 亨
2
特)。
2、生油气层:由生油气岩组成 的地层。
3、生油气层系:在一定地质时 期内具有相同岩性、岩相特征 的若干生油气层与期间非生油 气层的组合,称生油气层系。
4、生油气区:盆地内生油气层
3
系分布的区域。
■ 烃源岩
一、生油气岩的岩石类型及特征
1、粘土岩类生油层 1 ) 、 岩 类 : 泥 岩 (mudstone) 、 页 岩(shale) 2)、特征: (1)颜色较暗,以黑色、灰黑色、 灰色为主(有机质丰富)。
移动。
2、初次运移(primary migration):指油气从生油层向储 集层运移。
3、二次运移(secondary migration):油气进入储集层后的 一切运移。它包括油气在储集层或运载层内部的运移、油气沿 断层、裂隙、不整合面等通道的运移以及聚集起来的油气由于 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引起的再次运移。

油气成藏条件与过程PPT文档共34页

油气成藏条件与过程PPT文档共34页

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油气成藏条件与过程
26、机遇对于有准备的头脑有特别的 亲和力 。 27、自信是人格的核心。
28、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 量泉源 之一, 也是成 功的利 器之一 。没有 它,天 才也会 在矛盾 无定的 迷径中是机遇。--温斯顿.丘吉 尔。 30、我奋斗,所以我快乐。--格林斯 潘。

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 走到底 ,决不 回头。 ——左

油藏工程PPT课件

油藏工程PPT课件

I II
III
I-上产阶段 II-高产稳产 阶段阶段 III-递减阶段 RD
第5页/共118页
2、统计规律 1)高产稳产期限限的经验预测法
取第二阶段的平均无因次速度:
VD=(0.8+1.0)/2=0.9(中值),则得第二
阶段的期限为:
• RD=0.5(下限),即R=0.5Re • RD=0.6(上限),即R=0.6Re
即:* 第二阶段结束时,大约采出可采储量的50~ 60%。
** 稳产期大约可采出可采储量的50%。 第6页/共118页
例: 已知地质储量N(如为4亿吨) 估算采收率Re (如30%) 计算可采储量(1.2亿吨) 估计稳产期内累产油量: (Np=0.5ReN=6000万吨) 按设计的稳产期的年产量估算稳产年限: (T=0.5Nr/Q年)
比,即高产、稳产阶段采油速度或年产油量愈高,第三阶段的递减率愈大。 • 与油田采收率成反比,即油田储集层及流体物性愈好,油田开采工艺技术效果愈好,
油田递减率就愈小。
第12页/共118页
下图说明上述情况:
Q
t
第13页/共118页
第二节 产量 递减分析
该方法仅适用于已进入递减 阶段且有较长递减历史的油气田 或油气井。
lnQ
直线的斜率
为递减率a
截距为lnQi t
第24页/共118页
递减周期概念:
设在某一时间T0时,油田产量正好降为初始产量的1/10,则递减周期T0满 足:
aT0=2.303 即: T0=2.303/a 半周期T1 (产量降为初始产量之半)满足:
T1=0.69315/a
第25页/共118页
• 求累积产油量Np: 积分结果为:

油气成藏条件与过程ppt课件

油气成藏条件与过程ppt课件

①侧向输导体系与侧向运移
由输导层或不整合单独构成,或由输导层和不整合共同构成
可以将盆地中心生成的油气输送到盆地边缘的圈闭中 输导的范围大
输导层-不整合输导体系 18
三、油气成藏机制
输导体系类型和与油气运移方式
2、输导体系
②垂向输导体系与垂向运移
主要由断层构成,可以沟通不同时代的烃源岩和储集
层,使深部烃源岩生成的油气运移到浅层成藏
油气成藏条件与过程评价-2
刘成林
1
提纲
国内外进展 油气成藏条件研究 油气成藏机制 实例分析
2
三、油气成藏机制
初次运移机制与动力学模式
1、油气运移
油气从烃源岩层向储集层的运移成为初次运移
①连续稳态初次运移机制
连续稳态初次运移:烃源岩中的超压流体通过孔隙和先存裂缝,以连续、 缓慢的渗流方式从泥页岩中排出过程。
油气只通过输导层顶部1-数米进行侧向运移,而不是 占据 整个输导层,封闭层底面控制油气的侧向运移;
11
三、油气成藏机制
输导层
2、输导体系
油气运移的三维行为
区域性油气运移准则与方式
侧向运移实际上是油气在试图垂向运移的过程中实现 的
侧向位移量。油气在运移过程中在浮力的作用下占 据输导
层最高点
封闭层底面三维几何形态对运移路径的控制作用——构造脊
初次运移机制与动力学模式
不同源岩生烃过程中压力的变
化及初次运移机制
6
三、油气成藏机制
输导层
2、输导体系
①输导层是具有发育的孔隙、裂缝或孔洞等运移基
本空间的渗透性地层
碎屑岩输导层:砂岩层、砾岩层等;
碳酸盐岩输导层:受孔缝发育的控制。高孔渗相带、 裂缝发育带和溶蚀孔缝发育

油气成藏条件与过程课件ppt

油气成藏条件与过程课件ppt

二、成藏条件研究
有机质丰度
1、烃源岩
氯仿沥青“A”和总烃含量
氯仿沥青“A”是指岩石中可溶于氯仿的有机质的总称,
约占岩石中有机质的2%~15%。
氯仿沥青“A”是一种混合物,根据它们对不同溶剂有选 择性溶解的特点,可以用柱色层法等将其分离成饱和烃、 芳香烃、非烃(胶质)和沥青质等族组分,其中饱和烃和芳香 烃在岩石中的含量和称为总烃含量。


S1

S2 S3

样品中烃
干酪根热
捕集释出
类的挥发
解生烃
的CO2
2021/3/10
300℃ Tmax 程序升温过程
550℃ 降温过程
S1——300℃以前的产物为 岩石中可溶有机质或吸附 物;
S2——300~550℃为干酪 根热解产物;
一、国内外进展
4.非常规油气生成与运移过程
类型
页岩 气
煤层 气
页岩 油
致密 油
致密 气
碳酸 盐岩 缝洞 油气
火山 岩缝 洞油 气
变质 岩裂 缝油 气
油页 岩
油砂
重油 沥青
水合 物
源储 关系
生储 盖三 位一 体, 自生 自储
运移 方式
无运 移或 烃源 层内 短距 离初 次运 移
2021/3/10
生储 盖三 位一 体, 自生 自储
8
一、国内外进展
6.非常规油气成藏动力学机制 混合作用力驱动型动力场和非浮力驱动型动力场中形成非常规油气藏, 非浮力聚集是非常规油气的标志。
2021/3/10
9
一、国内外进展
6.非常规油气成藏动力学机制
常规油气藏储集体发育毫米级或微米级孔 喉介质,毛细管阻力较小符合达西渗流规律。 油气从烃源岩排出后经浮力驱动,发生二次运 移通过一系列输导体系在相对独立的常规圈闭, 在相对低势区聚集成藏。浮力作用下油气渗流 或管流成藏是常规油气的根本特征。

P01 油气藏概述PPT课件

P01 油气藏概述PPT课件

21
+ T1
+ T2
•钻探之前需对圈闭的有效性进行评价
22
油气勘探二途径
•源控理论 油源 油气区 油气带 油田 油藏
23
主要内容
•油气藏 •油气藏条件 •油气藏分类 •油气藏命名
24
二、油气藏条件
1. 地质条件
生、熟、运、储、盖、圈、保
源岩
•初次运移 •二次运移
25
2. 力学条件I
•统一的油水界面
B DE C
T
41
5. 接触关系
油、气、水
•边水
~
•底水
42
~
~
•气顶边水油藏
•气顶底水油藏 ~
43
~
~
•油环气藏
~
•油底气藏
44
p
A
D 0.8
0.2
C
B
E
T

问答
问题提问与解答
HERE COMES THE QUESTION AND ANSWER SESSION 46
结束语 CONCLUSION
物性:颜色、粒度、孔隙
7
•储集层 孔隙开度较大的岩石层 •非储层 孔隙开度较小的岩石层
8
•水平、倾斜储层无法聚集油气
9
•圈闭 •构成要素
储集层 盖层 遮挡物
岩石
10
Oil
•盖 层 阻止油气向上运移 •遮挡物 阻止油气侧向运移
11
•圈闭参数
溢出点 闭合高度 闭合面积
Dof
12
ht
h
At
•圈闭容积
Vct=Ath(1-swc)
13
14
2. 油藏

第七章油气藏类型 Microsoft PowerPoint 演示文稿

第七章油气藏类型  Microsoft PowerPoint 演示文稿
岩与圈闭之间的良好通道,也可与储层、不整合面一起
成为油气的长距离运移的通道。油气藏形成后,开启的
断层可使油气沿断层向上运移,在上部地层形成次生油 气藏或直接运移至地表造成散失破坏。
(2)通道和破坏作用
•断层活动期:
——开启,可作运移通道,也可破坏原生油气藏 ——封闭 •间歇期:
•多期活动性断层:
——早期的利于油气聚集,后期的则不利。
分布:快速沉积的三角洲,盆倾断层,背斜高点顺断层有迁移 分布
形成机理
沉积过程中,由于张性断层的块断活动及重力滑 动,边沉积边断裂,堆积在同生断层下降盘上的砂泥
主要分布在断陷盆地靠近边界断裂一侧, 岩地层沿断层面下滑,使地层产生逆牵引(与正牵引
沿断层走向,呈串珠状分布。我国渤海湾盆 比较),形成了这种特殊的“滚动背斜”圈闭。
由侧向挤压应力为主的褶皱作用而形成的背
斜圈闭的油气聚集。
2、基底升降背斜油气藏(与基底活动有关) 稳定地台区,盆 地内部基底活动, 差异升降,使沉积 盖层发生变形,形 成宽缓背斜。 ☆特点:两翼缓、倾角小,H闭较小,S闭较大, 特点 多分布在裂谷型含油气盆地中,常成组、成带分 布,组成长垣或隆起带。背斜的形成具有继承性。

逆 断层 断 块油 气 藏
A A
构 造裂 缝 油 气藏
A A
岩 体 刺 穿 油 气 藏
盐 体刺 穿 油气 藏
A A
泥 火山 刺 穿油 气 藏
A A
岩 浆 挡 油气 藏
潜 伏剥 蚀 突起 油 气藏
A A
潜 伏剥 蚀 构造 油 气藏
A A
地 层超 覆 油 气藏
3.断层油气藏形成条件
1)断层在纵横向是封闭的;
2)断层位于储层的上倾方向;

油气聚集与油气藏的形成PPT课件

油气聚集与油气藏的形成PPT课件

545 万
J3~N1,以 K3、N1; 泥岩为主、部分为碳酸
为主
盐岩 1000~2000 米
马拉开波 8.5 万 中、新生代
最厚 10000 米
395.7 万 K~N,以始新世为 K 为石灰岩、粘土岩,
(K~N)
平均 4600 米

厚 150~200 米;E 泥岩
2000 米
伏尔加
65 万
以上古生代 一般小于 2000 米,在 218.2 万 中泥盆世~早二叠 以泥岩为主;
生油岩体积的总和。
CHENLI
10
据克莱米(H.D.Klemme,1997)的统计,世界 上共有334个大油气田(最终可采储量达68×106t以 上的大油田222个,最终可采储量为1011m3的大气田 112个),分布于60多个油气盆地中。其中有16个盆 地含有5个以上的大油气田,这16个盆地的大油气田总 数为249个,占所有大油气田总数的71.5%;储量则 可达90%以上。其中部分油气盆地的面积、体积沉积 速率和大油气田数的分布,如表 所示。
三角洲
最大 12000 米
美国西内部 60.2 万 古生代、中生代
9000 米
85 万
∈、C、P 泥岩为主,200~400 米
松 辽 22.6 万
K~N
最厚 6000 米
77.5 万
K
泥岩 500~1000 米
平均 3000 米
华北
25 万 震旦~中生代 新生代最厚可达 6000 125 万
E 为主
CHENLI
7
松辽盆地下白垩统 生油中心与油气富
集关系图
1—生烃强度等值线, 2—地温梯度等值线, 3—油田,4—凹陷边界

第六章油气藏类型PPT课件

第六章油气藏类型PPT课件

☆盐、膏、欠压实泥岩, 密度比上覆地层低,受不均衡压力作用,上拱形成背斜
14
第14页/共68页
5、滚动背斜油气藏(与同生断层有关)
☆同生断层:边沉积边断裂。常伴逆牵引(滚动背斜)。 在断块活动及重力滑动作用下,堆积在同生断层下降盘上
的砂泥岩地层沿断层面下滑,使地层产生逆牵引,形成了“滚 动背斜”圈闭。
2.分类方案: 按圈闭成因分类:构造、地层、岩性、 水动力、复合
4
第4页/共68页
断块油气藏
潜山油气藏

层 油 气
地层不整合 遮挡油气藏

地层超覆 油气藏
岩性上倾尖 灭油气藏

砂岩透镜体

油气藏



物性封闭油气藏
生物礁油气藏

构造鼻型水

动力油气藏



单斜型水动

力油气藏

构造—地层油气藏


24
第24页/共68页
断层带的封闭性取决于:
(3)断开地层岩性: ——软地层(泥等)多时:封闭; 脆性地层多:开启。
(4)断层带内流体活动: ——流体中溶解物沉淀→封闭; 沿断层带运移油气被氧化、沥青化→封闭。
25
第25页/共68页
(5) 断层活动性
•断层活动时期: ——开启,可作运移通道,也可破坏原生油气藏
12
第12页/共68页
3 、披覆背斜油气藏(与潜山和差异压实有关)
+ +++ + +
☆潜山上覆地层薄,翼部地层厚,差异压实,形成平缓 背斜。继承古凸起或者沿沉积基底的隆起形态而发育形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准:SSF=T/L 大于7时渗漏.
13
三、油气成藏机制
断层
2、输导体系
①断层通道:沿断层面分布的破碎带,发生沿断层面的运移
14
年发生次数
断裂带宽度(m)
三、油气成藏机制
断层
2、输导体系
②断层的输导效率与断层的规模、断层的活动性和活动历史有关
1998 1995 1992 1989 1986 1983 1980 1977 1974 1971 1968 1965 1962 1959 1956 1953 1950
16
三、油气成藏机制
4、输导体系
输导体系与运移方式
(1)输导体系:从烃源岩到圈闭的油气运移通道的空间组合
(2)输导体系的构成: 单一型的输导体系: 由输导层、断层、不整合等通道单独构成 复合型的输导体系:
砂体-断层输导体系、不整合-断层输导体系
17
三、油气成藏机制
输导体系类型和与油气运移方式
4、输导体系
自组织(Selforganization)? 自振荡(Selfoscillation)?
4
三、油气成藏机制
初次运移机制与动力学模式
1、油气运移
超压流体排放条件:压力系数1.96 或地层流体压力达到静 岩压力的90% (Buhrig, et al., 1989; Roberts, et al., 1996; Holm,
25 20 15 10
5 0
时间
140 120 100 80 60 40 20
0
0
y = 0.0947x R2 = 0.9578
400 800 1200 1600 2000 断距(m)
15
三、油气成藏机制
不整合面
2、输导体系
不整合面通道:由不整合面上下高渗透性岩层形成的油气油
气运移的通道。 不整合面的三层结构:底砾岩、风化壳、风化淋滤带
垂向运移的特点
❖输导效率较高
❖垂向运移一般具有周期性,
呈“幕式运移”或“幕式成藏”。
N
N E
E
F1
F5
K
F2
K
1 J+T
K
F4
1
J+T
F4 K
油气只通过输导层顶部1-数米进行侧向运移,而不是 占据 整个输导层,封闭层底面控制油气的侧向运移;
11
三、油气成藏机制
输导层
2、输导体系
油气运移的三维行为
区域性油气运移准则与方式
侧向运移实际上是油气在试图垂向运移的过程中实现 的
侧向位移量。油气在运移过程中在浮力的作用下占 据输导
层最高点
封闭层底面三维几何形态对运移路径的控制作用——构造脊
①侧向输导体系与侧向运移
由输导层或不整合单独构成,或由输导层和不整合共同构成
可以将盆地中心生成的油气输送到盆地边缘的圈闭中 输导的范围大
输导层-不整合输导体系 18
三、油气成藏机制
输导体系类型和与油气运移方式
2、输导体系
②垂向输导体系与垂向运移
主要由断层构成,可以沟通不同时代的烃源岩和储集
层,使深部烃源岩生成的油气运移到浅层成藏
油润性较好的输导层部分 9
三、油气成藏机制
2、输导体系
非均质储层含油气性统计
非均质储层内油气 分布的非均质性证 明油气优先通过高 孔隙度、渗透率储 层部分运移或优先 在高孔隙度/渗透率 储层部分聚集
输导层
10
三、油气成藏机制
输导层
2、输导体系
区域性油气运移准则与方式
油气从源岩排出进入输导层后,将在浮力的作用下通 过 通道网络垂向运移至封闭层底面;
溶于油相
油溶于气相
3
三、油气成藏机制
1、油气运移
初次运移机制与动力学模式
②泥/页岩天然水力破裂与幕式流体初次运移机制
幕式流体初次运移:在生烃过程中,源岩的孔隙流体压力达到地层破裂 压力,源岩发生破裂,流体(包括油、气、水)以混相通过裂隙快速排出, 即幕式排烃或微裂隙排烃。
油气成藏条件与过程评价-2
刘成林
1
提纲
国内外进展 油气成藏条件研究 油气成藏机制 实例分析
2
三、油气成藏机制
初次运移机制与动力学模式
1、油气运移
油气从烃源岩层向储集层的运移成为初次运移
①连续稳态初次运移机制
连续稳态初次运移:烃源岩中的超压流体通过孔隙和先存裂缝,以连续、 缓慢的渗流方式从泥页岩中排出过程。
③砂体输导体系的输导效率:与砂体的孔渗性有关
④高孔渗性砂体是优势运移通道——溯源运移
8
三、油气成藏机制
输导层
2、输导体系
储集体输导层油气运移动力与运移方式 在小尺度和微观尺度上,油气的运移路径表现为浮力
克服毛细管阻力,即最小阻力原则。油气优先通过高孔隙度 /渗透率或油润性较好的部分运移;小尺度和微观尺度上油 气的优势通道运移决定了油气藏内油气的分布及油气藏内流 体组成的非均质性
12
三、油气成藏机制
断层
2、输导体系
A.流体沿断层带的流动 a.流体沿活动断层的流动 b.超压流体沿断层的流动 B.流体垂直断层带流动 a.断层带侧向封闭机理:碎裂/成岩胶结与泥岩涂抹 b.断层面两侧渗透性岩层的对接
泥岩砂涂泥抹涂系抹数比:S率SF评= T价/L标(准断:距S/M泥G岩R大层于厚2度时)渗评漏价标
1998) 排放周期:从<100 年(Whelan et al., 1994)、100~200年 (Ghaith et al., 1990)到近1Ma (Roberts et al., 1995)
天 然 水 力 破 裂 机 理
5
三、油气成藏机制
1、油气运移
源岩及其初次运移分为三种类型:
(1)源岩具有较高有机质丰度、较好 有机质类型且孔隙度、渗透率较低, 孔隙压力在生油带达到地层破裂压 力(图中①) ,石油初次运移包括连 续烃相运移和幕式混相运移两种机 制。源岩的生烃门限深度为2000m。 在进入生烃门限以后,源岩的含烃 饱和度不断增大,在TD1达到排烃门 限,石油开始以连续烃相进行初次 运移。但由于源岩有机质丰度高、 类型好且源岩渗透率较低,源岩中 生成的烃类体积明显超过通过孔隙 排出的流体体积, 源岩①的压力逐 渐增大并在A点达到地层破裂压力。 而后,超压导致源岩破裂,烃类与 地层水一起通过裂隙排出。
初次运移机制与动力学模式
不同源岩生烃过程中压力的变
化及初次运移机制
6
三、油气成藏机制
输导层
2、输导体系
①输导层是具有发育的孔隙、裂缝或孔洞等运移基
本空间的渗透性地层
碎屑岩输导层:砂岩层、砾岩层等;
碳酸盐岩输导层:受孔缝发育的控制。高孔渗相带、 裂缝发育带和溶蚀孔缝发育
②各种沉积环境形成的砂体是油气运移的重要通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