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藏基本类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岩浆
体刺穿油
(四)裂缝性油气藏 概念
油气储集空间和渗滤通道主要为裂缝 性或溶孔(溶洞) 性或溶孔(溶洞)的油气藏
形成
在致密、脆性岩层中,由于构造作用及后期改造作用, 在致密、脆性岩层中,由于构造作用及后期改造作用,产生了裂缝和溶洞 与盖层、遮挡物相结合形成裂缝圈闭,聚集了油气, 与盖层、遮挡物相结合形成裂缝圈闭,聚集了油气,形成了裂缝性油气藏
背斜、断层、裂缝性、 构造 — 背斜、断层、裂缝性、 岩性、不整合、 地层 — 岩性、不整合、生物礁 背斜型、鼻状构造型、 水动力 — 背斜型、鼻状构造型、 复合 — 构造、地层和水动力等 构造、 刺穿接触 单斜型 不同因素复合
一、构造油气藏
由于地壳运动, 由于地壳运动,使地层发生变形或者变位而形 成的圈闭, 构造圈闭, 成的圈闭,称构造圈闭,在构造圈闭中油气的 聚集, 构造油气藏。 聚集,称构造油气藏。 (一)背斜油气藏
特点:小型宽缓不对称背斜、 特点:小型宽缓不对称背斜、纵向上背斜高点顺断层有 规律迁移,平面上沿断层呈串珠状分布。 规律迁移,平面上沿断层呈串珠状分布。
(二)断层油气藏
——储集层沿上倾方向受断层遮挡所形成的圈闭中的 储集层沿上倾方向受断层遮挡所形成的圈闭中的 油气聚集。 油气聚集。
断层对油气藏的形成具有双重作用: 断层对油气藏的形成具有双重作用:
特点
a.油气藏常呈块状; a.油气藏常呈块状; 油气藏常呈块状 b.钻井过程中经常发生钻具放空、泥浆漏失、井喷; b.钻井过程中经常发生钻具放空、泥浆漏失、井喷; 钻井过程中经常发生钻具放空 c.储集层岩芯孔隙度、渗透率较低,但试井渗透率较高; c.储集层岩芯孔隙度、渗透率较低,但试井渗透率较高; 储集层岩芯孔隙度 d.同一油气藏不同井间产量相差悬殊。 d.同一油气藏不同井间产量相差悬殊。 同一油气藏不同井间产量相差悬殊
1、断鼻构造油气藏 、
38
117 116
在区域倾斜的背景上, 在区域倾斜的背景上,鼻状构造的上倾方向 被断层所封闭, 被断层所封闭,在其中聚集了油气就形成了 这类油气藏。 这类油气藏。
105 90
30
111 81 35 85 84 含油面 积
2、弧形断层断块油气藏 、
在倾斜储集层的上倾方向, 在倾斜储集层的上倾方向,由一向上倾方 向凸出的弯曲断面所包围形成的圈闭及其油气藏。 向凸出的弯曲断面所包围形成的圈闭及其油气藏。
A
A
A
A
(a)
( b)
坨庄胜利村油田某一断层油气藏构造图
3、交叉断层断块油气藏 、
在倾斜储集层的上倾方向, 在倾斜储集层的上倾方向,由两条相交叉的断层 所封闭而形成的圈闭及其油气藏
(a)
(b)
4、断层与储层上倾尖灭线构成的油气藏 、 断层在上倾尖灭地层的两侧起封闭作用, 断层在上倾尖灭地层的两侧起封闭作用,或岩性尖灭 线与断层交叉封闭而形成的圈闭及油气藏。 线与断层交叉封闭而形成的圈闭及油气藏。
二、地层油气藏
因储集层的岩性或物性的横向变化或者由于纵向上 沉积连续性中断而形成的圈闭——地层圈闭;其中聚集 地层圈闭; 沉积连续性中断而形成的圈闭 地层圈闭 了油气——地层油气藏。 地层油气藏。 了油气 地层油气藏
岩性油气藏(透镜型、尖灭型) 岩性油气藏(透镜型、尖灭型) 不整合油气藏(地层不整合覆盖、地层超覆) 不整合油气藏(地层不整合覆盖、地层超覆) 生物礁油气藏
特点:形态一般为穹隆状,顶平翼稍陡, 特点:形态一般为穹隆状,顶平翼稍陡, 闭合度和幅度下大上小,两翼倾角下大上小。 闭合度和幅度下大上小,两翼倾角下大上小。 4、底辟拱升背斜油气藏
—由地下塑性物质活动的结果。 由地下塑性物质活动的结果。 由地下塑性物质活动的结果
特点:背斜轴部往往发育地堑式或放射状断裂 特点: 系统,顶部陷落, 系统,顶部陷落,断层将其复杂化 5、滚动背斜油气藏 —与同生断层有关 与同生断层有关
5、多断层复杂断块油气藏 、
在断层发育地区往往有多组断层的交叉切割与地 层产状相结合, 层产状相结合,组成各种几何形态的含油气断块
A
2000 营35 营13-2 营13-12 营13-5 营13-6 营13-8
B

2200


沙 二 段 段
2400


(三)岩体刺穿油气藏 三
地下岩体(包括膏盐层、软泥层以及各种侵入岩浆岩 地下岩体 包括膏盐层、软泥层以及各种侵入岩浆岩 侵入上方沉积 包括膏盐层 以及各种侵入岩浆岩)侵入上方沉积 岩层→储集层发生变形或变位 背斜圈闭和断层圈闭 岩层 储集层发生变形或变位→背斜圈闭和断层圈闭。 储集层发生变形或变位 背斜圈闭和断层圈闭。 若上侵岩体刺穿上覆沉积岩层→储集层连续性遭到破坏, 若上侵岩体刺穿上覆沉积岩层 储集层连续性遭到破坏, 储集层连续性遭到破坏 上倾方向被侵入岩体封闭→形成刺穿接触圈闭。其中的油气聚集 上倾方向被侵入岩体封闭 形成刺穿接触圈闭 形成刺穿接触圈闭。 →刺穿接触油气藏。 刺穿接触油气藏。 刺穿接触油气藏
1、岩性尖灭油气藏 、
(二)生物礁油气藏 由珊瑚、层孔虫、 由珊瑚、层孔虫、藻类等造礁生物原地堆积 而成的碳酸盐岩建造。 而成的碳酸盐岩建造。
——良好储集条件的生物礁上覆不渗透岩层 聚集油气 良好储集条件的生物礁上覆不渗透岩层→聚集油气 良好储集条件的生物礁上覆不渗透岩层
特点: 特点:
①块状油气藏为主、有统一油水界面 块状油气藏为主、 ②储量大、产量高; 储量大、产量高; ③油气分布受生物礁四周不渗透层控制;
——地层产状发生轻度变化的构造鼻和挠曲带,单斜 地层产状发生轻度变化的构造鼻和挠曲带, 地层产状发生轻度变化的构造鼻 储集层岩性不均一和厚度变化带以及地层不整合附近。 以及地层不整合附近 储集层岩性不均一和厚度变化带以及地层不整合附近。在 这些部位, 这些部位,当渗流地下水的动水压力与油气运移的浮力方 向相反、大小大致相等时,可阻挡和聚集油气,形成水动 向相反、大小大致相等时,可阻挡和聚集油气, 力油气藏。 力油气藏。
第六节 油气藏的类型
根据流体性质分:油藏、气藏、油气藏 油藏、气藏、油气藏 N.O布罗德以油气藏形态为依据—层状、块状、不规则状 层状、块状、不规则状 A.I莱复生根据圈闭成因—构造、地层、混合 构造、地层、混合 陈荣书据圈闭的主导封闭因素—构造、地层、水动力、复合 构造、地层、水动力、复合
根据圈闭的成因及其主导封闭因素分类: 根据圈闭的成因及其主导封闭因素分类:
四、复合油气藏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因素共同起封闭作用而形 成的圈闭称为复合圈闭, 成的圈闭称为复合圈闭,油气在其中的聚集就 称为复合油气藏. 称为复合油气藏 主要有:构造 地层复合油气藏 地层复合油气藏; 主要有:构造—地层复合油气藏; 构造—岩性油气藏 岩性油气藏; 构造 岩性油气藏; 岩性—水动力复合油气藏等 水动力复合油气藏等。 岩性 水动力复合油气藏等。
地层超覆油气藏——不整合面以上 地层超覆油气藏——不整合面以上
1、地层不整合遮挡油气藏 、
古突起或古构造被剥蚀后, 古突起或古构造被剥蚀后,又被上覆非渗透性岩层覆盖 而形成的圈闭中的油气聚集——又称不整合遮挡油气藏。 ——又称不整合遮挡油气藏 而形成的圈闭中的油气聚集——又称不整合遮挡油气藏。
潜伏剥蚀突起油气藏 潜伏剥蚀 构造油气藏
小 结
1.构造油气藏 1.构造油气藏 背斜油气藏、断层油气藏、 背斜油气藏、断层油气藏、 岩体刺穿油气藏、 岩体刺穿油气藏、裂缝油气藏 2.地层油气藏 2.地层油气藏 3.岩性油气藏 3.岩性油气藏 4.水动力油气藏 4.水动力油气藏 5.复合油气藏 5.复合油气藏
在地质作用下,储集层呈拱起的背斜, 在地质作用下,储集层呈拱起的背斜,其上方为非渗透 性盖层所封闭,形成背斜圈闭, 性盖层所封闭,形成背斜圈闭,其中聚集了油气而形成。
挤压背斜油气藏 基底升降背斜油气藏 披覆背斜油气藏 塑性拱张背斜油气藏 滚动背斜油气藏
1、挤压背斜油气藏 、
特点:两翼倾角陡、常呈不对称状;闭合度高、 特点:两翼倾角陡、常呈不对称状;闭合度高、 闭合面积小; 闭合面积小;常伴有断裂
W E
0
海 拔 m
-500
J
-1000
-1500
气水
界面 气水 界面
2 2
1
S
2
四川盆地卧龙河气田剖面图
2、基地升降背斜油气藏 、 特点:两翼地层倾角平缓,闭合度小, 特点:两翼地层倾角平缓,闭合度小, 闭合面积大,常呈穹窿状。 闭合面积大,常呈穹窿状。
3、披覆背斜油气藏
—这类背斜是由地形突起及差异压实作用形成的。 这类背斜是由地形突起及差异压实作用形成的。 这类背斜是由地形突起及差异压实作用形成的
古潜山油气藏
2、地层超覆油气藏 、 形成:水进→超覆→ 形成:水进→超覆→退积层序
海退 退覆退 跨覆 海进 海退覆盖 海侵超覆
水退→退覆→ 水退→退覆→进积层序
指出油气藏的类型
三、水动力油气藏
由水动力,或和非渗透性岩层联合封闭, 由水动力,或和非渗透性岩层联合封闭,使静水条件下不 存在圈闭的地方形成聚油气圈闭,称为水动力圈闭 水动力圈闭, 存在圈闭的地方形成聚油气圈闭,称为水动力圈闭,其中 水动力油气藏。 聚集了商业规模的油气后,称为水动力油气藏 聚集了商业规模的油气后,称为水动力油气藏。
(一)岩性油气藏
由于沉积作用或成岩—后生作用,使地层岩性、物性发生 后生作用,使地层岩性、 变化所形成的圈闭,称为岩性圈闭,圈闭中聚集了油气,即岩 岩性圈闭 变化所形成的圈闭,称为岩性圈闭,圈闭中聚集了油气, 性油气藏。 性油气藏。
A-尖灭型 尖灭型 岩性油气藏
B-透镜型 透镜型 岩性油气藏
C-低渗透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岩 低渗透砂岩 中之高渗透带
油气
2、盐体刺穿接触油气藏 、
称 为 盐 体 刺 穿 接 触 油 气 藏 。 穿 圈 闭 , 其 中 聚 集 了 油 气 , 则 上 覆 的 沉 积 岩 层 , 形 成 盐 体 刺 地 下 深 处 的 盐 体 , 侵 入 并 刺 穿

3、岩浆岩体刺穿接触油气藏 、 气 藏 。 在 其 中 聚 集 , 就 形 成 这 类 油 体 刺 穿 接 触 圈 闭 , 后 来 油 气 上 覆 沉 积 岩 层 , 形 成 岩 浆 岩 地 下 深 处 的 岩 浆 侵 入 并 刺 穿
生物礁油气藏
(三)地层不整合油气藏
储集层由于纵向沉积连续性中断而形成的圈闭(即与地层 储集层由于纵向沉积连续性中断而形成的圈闭( 不整合面有关的圈闭)中的油气聚集,即地层不整合油气藏。 不整合面有关的圈闭)中的油气聚集,即地层不整合油气藏。 地层不整合覆盖(遮挡) 地层不整合覆盖(遮挡)油气藏
——不整合面以下
基本特点:油气在上倾方向一侧被刺穿岩体遮挡, 基本特点:油气在上倾方向一侧被刺穿岩体遮挡, 其油(气 水边界仍与规则等高线保持平行 水边界仍与规则等高线保持平行。 其油 气)水边界仍与规则等高线保持平行。
1、泥火山刺穿油气藏
而 形 成 。 圈 闭 , 其 中 聚 集 油 气 储 集 层 上 倾 方 向 形 成 沉 积 岩 层 , 直 接 遮 挡 由 于 泥 火 山 刺 穿 上 覆
遮挡物——封闭遮挡作用(封闭性) 封闭遮挡作用(封闭性) 遮挡物 封闭遮挡作用 油气运移的通道——通道和破坏作用(开启性) 通道和破坏作用( 油气运移的通道 通道和破坏作用 开启性)
A B C D
砂层
油气
粘土 层
断层油气藏的类型
断鼻构造油气藏
断层线与储层构造等高线组合关系
弧形断层断块油气藏 交叉断层断块油气藏 断层与储层上倾尖灭线形成油气藏 多断层复杂断块油气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