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审美陌生化

合集下载

名师课例中的“陌生化”赏析

名师课例中的“陌生化”赏析

编辑张倩丨教法名师课例中的“陌生化”赏析陈玲宿迁市实验小学,江苏宿迁223800摘要:“陌生化”可以有效破解“千课一面”的问题,使语文课充满张力,激发学生兴趣。

研读名师的经典课例,我们发现“陌生化”是这些课成功的关键要素,从教学资源、教学目标、教学思路、教学细节等方面打破学生原有的认知模式、思维定势,让这些课历久弥新、深入人心。

关键词:陌生化;名师课例;赏析“陌生化”的概念最早不是来自课程论和教学论。

它原本是一个著名的文学理论,是由俄国形式主义评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

这一理论强调要把人们熟悉的、视而不见的东西通过巧妙的设计加工变得陌生,从而重新唤起人们对周围事物的探究兴趣,并获得全新的体验与认知。

小语界的一些大家、名师深谙此理论,将其运用到自己的教材解读、教学设计中,给我们留下了诸多历久弥新、受益匪浅的经典课例。

一、教学赍源陌生化教学资源指的是为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的各种可被利用的条件,包括教材、案例、影视剧、图片、课件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年版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建议“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而事实上,绝大多数语文教师”唯教材是从”,课程资源开发意识、能力薄弱,日复一日、按部就班地在薄薄的语文书中“做道场”。

这样的教学,不知不觉削弱了学生对语文课的期待:他们知道老师这堂语文课会讲哪一课,讲什么内容,甚至怎么讲都了然于胸,怎么会有真正的学习发生?有资源开发意识的语文教师在研读教材、备课设计的时候,会运用拓展、变形等方式,对已有的教学资源进行补充、完善、整合,打破学生对语文课堂学习的心理预期,打通单篇与多篇、作品与作者、课内与课外等联系。

下面我们来欣赏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的一个课例。

孙双金老师曾执教过一堂古诗欣赏一《走近李白》。

这堂课获得了广大课程专家、语文教师的好评,产生了一定的轰动效应。

【论“陌生化”的审美价值】审美价值

【论“陌生化”的审美价值】审美价值

【论“陌生化”的审美价值】审美价值二十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代表人物维克多・鲍里索维奇・什克洛夫斯基(Виктор Борисович Шкловский,1893―1984)提出了关于“陌生化”的理论概念,之后,经由德国戏剧家贝托尔特・布莱希特(Bertolt Brecht,1898―1956)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家赫伯特・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1898―1979)的充实与发展,形成了文学理论与文学研究中独具特色的“陌生化”理论。

欧洲许多新的文艺理论派别几乎都从中得到启发,受到影响,并将俄国形式主义视之为其理论的源头。

“陌生化”作为俄国形式主义的一个经典范畴,在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理论中是最有价值、最核心的理论概念,同时也是极具研究价值的理论。

一、“陌生化”概念的界定1917年,俄国形式主义文学运动的代表维克多・什克洛夫斯基在学术论文《作为手法的艺术》(又译为《作为程序的艺术》)中对于文学性、文学形式与文学艺术感受有如下论述:正是为了恢复对生活的体验,感受到事物的存在,为了使石头成其为石头,才存在所谓的艺术。

艺术的目的是为了把事物提供为一种可观可见之物,而不是可认可知之物。

艺术的手法是将事物“奇异化”的手法,是把形式艰深化,从而增加感受的难度和时间的手法,因为艺术中感受过程本身就是目的,应该使之延长。

艺术是对事物的制作进行体验的一种方式,而已制成之物在艺术中并不重要。

日后蜚声文学理论界的“陌生化”概念正是从这篇论文中生发出来的,文章中的“奇异化”后来被什克洛夫斯基修正为“陌生化”。

“‘陌生化’(остранение)是什克洛夫斯基按照俄文构词法生造的一个新词。

它的产生本身就是早期奥波亚兹和未来派崇尚言语创造(речетворчество)、把诗当作一种语言创造活动本身的文艺观的体现”。

“陌生化”的主要内涵包括:其一,文学只为文学的本质特点;其二,文学艺术的创作手法是陌生化,其三,陌生化能够延长审美体验的难度与时间。

“陌生化”作为艺术语言在设计中的实现

“陌生化”作为艺术语言在设计中的实现

“陌生化”作为艺术语言在设计中的实现【摘要】陌生化作为艺术语言在设计中的实现,是一种通过改变常规认知和习惯来创造新颖体验的设计手段。

本文从陌生化的概念及其在设计中的运用入手,探讨了其历史背景、具体表现、实现技巧、对用户体验的影响以及挑战与应对策略。

陌生化的潜力在于打破固有模式,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未来发展的方向值得关注。

陌生化也给设计师带来了启示,提醒他们在创作中勇于突破常规,挑战传统,为用户带来全新的体验和感受。

通过对陌生化这一艺术语言的深入探讨,可以为设计行业带来更多的灵感和可能性。

【关键词】陌生化、艺术语言、设计、实现、引言、正文、结论、概念、运用、历史背景、具体表现、实现技巧、用户体验、影响、挑战、应对策略、潜力、未来发展、启示。

1. 引言1.1 陌生化的概念“陌生化”是一种艺术概念,最初由俄国文学理论家织田真纪夫在20世纪初提出。

它指的是通过对常见事物或概念进行排斥、异化或扭曲,使之呈现出一种陌生的、不可理解的状态。

在设计领域中,陌生化被广泛运用,用以引起观众的思考和感知体验。

通过打破常规、颠覆传统的设计方式,陌生化能够激发人们的好奇心和兴趣,引发他们对设计作品的深入探索和思考。

陌生化设计不仅可以帮助设计师突破传统的设计模式,还可以为用户带来全新的感官体验和认知挑战。

在当今设计领域中,陌生化被视为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可以赋予设计作品更深层次的含义和意义,同时也能够引发人们对设计本身的关注和讨论。

通过深入研究陌生化的概念和应用,设计师可以更好地运用这一艺术语言,为用户创造出更有趣、更富有创意的设计作品。

1.2 设计中的运用在设计中,陌生化是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它通过将日常物件或概念进行重新解构和拼合,从而使观者产生一种不寻常的感觉和思考体验。

在设计领域中,陌生化被广泛运用于产品设计、视觉设计、建筑设计等各个领域。

通过引入陌生化的元素,设计师可以打破现有的设计惯例和思维定式,创造出更具创意和独特性的作品。

“陌生化”作为艺术语言在设计中的实现

“陌生化”作为艺术语言在设计中的实现

“陌生化”作为艺术语言在设计中的实现“陌生化”,指的是将人们熟悉的对象或物体进行改造或处理,使其不再具有被人们习以为常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使其变得陌生和不可理解,从而达到一种独特而强烈的表达效果。

这种表达形式在现代设计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艺术领域中,它可以用来表现各种想象和情感,释放设计者的创意,增加作品与观众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在实现“陌生化”的设计中,设计师常常会运用各种手段,如颠覆、变形、剪裁、表层处理等,通过这些手段将原本熟悉的图像转变为陌生的形象。

在这个过程中,设计师需要对对象进行剖析与思考,以了解它的构成与特点,并运用创意与技巧将其转化为新的形式,使其逐渐与原本的形象脱离。

例如,设计师可以将物体打碎,拆散,变换,重新拼接,将其形态、颜色和纹理等元素分解与重构,以实现陌生化的效果。

在设计中,实现“陌生化”的方式可以有多种,例如在平面设计中,设计师可以通过印刷效果、线条、色彩等基础元素来达到陌生化的效果。

在空间设计中,设计师可以通过结构、比例、材质等方面的改变来实现表达效果。

在产品设计中,设计师可以运用雕刻、打磨、喷涂等手段,来改变原有的造型与材质,从而实现产品的陌生化。

在艺术作品中,陌生化常常用来表现设计师的独特视角与创意,通过陌生化的形式与观众产生互动与引导,让观众在寻找和解释之间产生乐趣与思考。

例如,法国艺术家马塞尔·杜尚的作品《罐头》和《乌龟》,通过将常见的物品进行陌生化的处理,创造了一种令人转化的视觉效果,引起了观众的强烈反应与思考。

另一方面,陌生化还可以实现对于社会与现实的批判,反映设计师对社会现象的探讨和思考,从而达到警示与启示性的效果。

总之,“陌生化”这种艺术语言,在设计中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表达手段,可以让设计师释放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创造出一些优秀的作品。

通过“陌生化”的手段,设计师可以突破常规的表达方式,从而让作品更有新意、更具有观赏性和艺术性,让观众产生共情与思索,对于意义和价值的理解更加深刻。

“陌生化”理论在视觉传达领域的应用分析

“陌生化”理论在视觉传达领域的应用分析
'i"理论在视觉传达领域的应用分析 :
叶 中 亮 ( 京 艺术 学 院设 计 学院 江 苏 南京 2 0 0 ) 南 1 00
摘 要 : “ 生 化 ” 理 论 虽 然 最初 发 端 于 文 学批 评 领 域 ,但 在 其 陌 视 觉传 达 中 的 “陌生化 ”其 实 就是 制造 视觉 张力 。阿恩海 姆 他的 艺术领域 同样有被应用于艺术批评并指导艺术 实践的可能。本文 在 《 艺术 与视 知觉 》 中关于 张力 的论 述 是 , “ 要看 物体 偏离 那 主 通 过 对 “ 生化 ” 理 论 的 分 析 ,尝 试 将 这 一 理 论 引入 视 觉 传 达 设 计 领 个 较 为稳 定 的空 间定 向的程 度 ” 。阿恩 海姆 的例 证 中: 当风车 的 陌 域 ,并 探 索 其 在视 觉 传 达设 计领 域 的发 生机 理 和 应 用 的 可能 。 扇 叶偏 离其 静 止 的垂直 位 置时 ,视觉 张 力就 产生 了;当铁 匠手 中 关 键 词 :陌 生化 ; 自动化 ;视 觉传 达 设 计 :超 距 的铁 锤 高举 过头 顶 ,铁 锤获 得 了最大 的 势能 ,造 成的视 觉 张力也 远 大 于铁锤 落下 并落 在 铁毡 上 的~刻 。这里 扇叶 和铁 锤偏 离其 日 俄 国形 式主 义是 1 1 年 至 l 3 年左 右在 俄 国盛 行 的一股 文 学 常 静止 位置 ,获 得 了势 能 ,而观 看者 从 这种 物理 位置 的偏 离 中, 95 90 批评 思潮 ,反对 从作 家生 平 、社 会环 境 、政 治 、历史 、心 理 学等 获得 的是一 种视 觉上 的张力 。视 觉传 达 中,这 种视 觉 张力 的营造 文学 的外 部 因素 去研 究文 学 作 品,主 张从 文 学 的 自身 的特 性 和 内 可 以是 多 方面 的 、多 方 式 的 , 可 以是 对 现 有 的 熟悉 的元 素 的扭 部规 律 来研 究文 学作 品 ,即 通过 研究 文 学作 品 的技 巧 、程 序 、形 . 曲、切 割 、拉伸 、解 构 、对 部分 的丢 弃 ,也 可 以是通 过对历 史的 式 、词汇 、 布局 、情 节分 布 、变 形等 形式 上 的特 点和 功 能 。俄 国 元素 的 再设 计 ,通过 “互文 ”的 方式 达到 “貊生化 ”的 目的 。读 形式 主义将 文学的 内部 规律称之 为 “ 文学 性” ,实现 “ 文学 性的 ” 者在 解 读 的过程 中 ,也可 能 根据 自己的见 解对 元素 的构 成关 系进 的 唯 一 手 法 就 是 “ 生 化 ” , 俄 国 形 式 主 义 的 代 表 人 物 之 一 什 克 洛 行重 构 ,从 而使 传达 呈现 丰 富 的多义 性 、解读 的 多维度 、诠 释 的 陌 夫斯基 在其重要 论文 《 艺术 作 为 手 法 》 中 写 道 : “ 术 的 手 法 是 事 多 种 可 能 性 , 大 大 增 加 作 品 的 魅 力 。 艺 物 的 “陌 生 化 ” 手 法 , 是 复 杂 化 形 式 的 手 法 , 它 增 加 了 感 受 的 难 三、 “ 陌生 化 ”理论 在视 觉传达设 计领域 的应用要 适度 度和 延 时, 既然 艺术 中 的领悟 过程 是 以 自身 为 目的 的,它 就 理应 在俄 国形 式 主义 者看 来 , “ 陌生化 ”手 法 是作 品产 生艺 术性 延长 ;艺术 是一 种体 验 事物 之创 造 的方 式 ,而 被创 造物 在 艺术 中 和读 者产 生 审美 感受 的 唯一 的艺 术要 素和 审美原 则 ,作 品 的形式 已无 足轻 重 。 ”什 克洛 夫 斯基 认 为艺术 是 感受 事物 而 不是 认识 事 越奇 特 、怪诞 ,感觉 难度 才 能够 随之增 加 ,感 受时 间才 能得 以延 物 ,他强 调 的是感 受 的过程 ,因而 艺 术家 要通 过变 形 、挤 压 、拉 长 ,审美 感 受才越 容 易产 生 、越 强烈 。俄 国形 式主 义对 于 “ 陌生 伸 、扭 曲的手 法 ,增 加读 者感 受 的难度 ,延长 感 受的 时 间, 使读 化 ”的过 份 强调 ,使 得通 过 “ 生化 ”感 知艺 术形 式本 身 ,感知 陌 者从 中获得惊奇 感 ,拓 展想象 的空 间 ,从 而达 到审美 的 目的。 那 个 被延 长 、受 阻的 感知 过程 本身 成 为唯一 目的 , “ 不是 让我 而 “ 陌生化 ”是对感 受 “自动化 ”的对 抗 们 去 认识 事物 和领 会 思想 , 因为该 事物 在 艺术 中 已无足 轻重 ” , “ 生化 ”理 论是 什 克洛 夫斯 基 为对抗 日常 生活 中人 们感 受 这显 然 是走 到 了一个 极端 。事 实上 ,作 品要 阐释 的内容 和表 现这 陌 的 “自动化 ”趋 向而提 出 的 。人 们 对那 些 “ 知 ”的事 物 人们 往 个 内容 的形式 是 同样 重要 的 ,在 不 同 的艺术 形式 中 ,对这 二 者的 熟 往 视而 不 见听 而不 闻 ,当人 们在 大 脑 中想象 并 勾勒 这些 事物 细 节 侧 重 点可 能 会 有 所 不 同 ,但 为 形 式 而 形式 是 不 足 取 的 。 “ 陌生 的时候 ,才 发 现 自己对 它们 的信 息 非常 缺 乏 ,甚至 一无 所 知 。而 化 ”只是 实现 形 式的 一种 手段 ,并 且这 种手 段在 应用 中也存 在很 对 于初 次见 到 的事物 ,人们 总 是本 能地 充满 了新 鲜 感和 好奇 心 。 多的 限制 ,也 需要 把握 ~个 “ ”的 问题 ,过度 的 “ 度 陌生 化 ”会 现 代心 理 学 的研 究 表 明,人 的感 觉 规律 都有 一个 从 陌生 化 到 自动 适 得其 反,造成 作 品失败 。 化 的过 程 , 当人们 第一 次见 到 某物 的 时候 ,会觉 得 非常 惊讶 ,非 在 视 觉 传 达 设 计 领 域 , 因 为视 觉 传 达 是 一 定 要传 达 思 想 和 常好 奇 , 目光会 停 留 ,不断 搜寻 自己感 兴趣 的信 息 ,并 沉浸 在 一 信 息 的 ,故 而 “陌生化 ”手 段 的应用 尤 其要 把握 “ ” 。在一 些 度 种体 验 的 自我享 受之 中。 特 定 的场合 ,比如 高速 公路 沿途 的 户外 广告 ,过 度 的形变 、 多元 在 西 方 设 计 理 念 刚 刚被 引入 中 国 , 中 国的 设 计 刚 刚起 步 的 素 的 复杂组 合 可能 会 导致在 极短 的阅读 时 间内 ,受众 无法 完全 读 时候 ,国 际著名 设 计大 师靳 埭强 先生 将 中 国传统 水 墨和 西方 的 设 取 大量 的视 觉信 息 ,获 得信 息 的不完 整将 影 响受众 理解 把握 设 计 计 思维 结合 ,其 作 品给 人 以全新 的视 觉 享受 ,取 得 了相 当成 功 的 者 的意 图 ,从而 影 响传 达 的效果 。即便在 受众 有足 够 时 间阅读 的 传达 效 果 。在他 的作 品中水 墨元 素是 意 向 的、凝 重 的 、通透 的、 视 觉传 达设 计 中 , “ 陌生化 ”的使用 其 实也 是有 限度 的 。在 受 众 变化 丰 富 的,用 极简 、 单纯 的手 法传 达 出浓 厚 的 中国韵 味 ,通过 解 读过 程 中, 由于 信息 编码 者 的符 号应用 和 受众 的符 号储 备存在 笔 、墨 、砚 、镇 纸 , 以及 点 线面 等视 觉 元素 的构 成 ,在 画面 中大 很 大 的差异 ,很 难 形成 交集 ,信 息场 中没 有双 方通 用 的符 号引起 量 留 白,营 造 了空灵 肃 静 ,清雅 纯净 的 意境 。受 他 的影 响 ,水 墨 编 码者 和受 众 的情 感共 鸣 ,或者 “ 陌生化 ”的强 烈形变 使元 素 组 元 素 开始 在 中 国设 计 中 泛 滥 , 很 多 设计 师 全 然 不 管 使 用 是 否恰 合 结构 无法 为受 众理 解 ,在 译码 过程 中受 众无 法 自行重 构信 息 体 当 ,一 味堆 砌 中国元 素 。虽 然其 中不 乏佳 作 ,但 再也 没 有耳 目一 系 ,导 致 阅读 困难 ,并最 终放 弃 阅读 。这 种情 况就 是 “ 超距 ”, 新 的感 觉 ,甚至 烦而 生厌 。人们 对于 这样 的 设计 由陌生 感 、惊奇 “ 距 ”会 使人 对视 觉传 达 作 品产生 空洞 、荒 诞 的印象 ,难 以形 超 感 ,转 向无 动于 衷 、司 空见 惯 ,反应 麻 木迟 钝 ,即进 入 感觉 的 自 成 审美感觉 。 动化 状态 。 为 了对抗 这种 感觉 的 自动 化 ,就 需要 设计 师 不断 挖掘 “ 生化 ”理 论 虽 然 最 初 发 端 于文 学 批 评 领 域 ,但 在视 觉 陌 提炼 生 活中 习 以为常 的事 物 ,用 “ 生化 ”的手 法 ,使之 变 得惊 . 陌 传达 设 计领 域 , “ 陌生化 ”作 为 一种手 段 ,能 够 为作 品增添 独特 奇 ,带给 人们 崭 新 的视觉 感 受 ,改变 人们 的 感受 方式 ,转 换 看待 的魅 力 ,使 视觉 传达 呈现 丰 富的 多义 性 ,阐释 的 多可 能性 ,使 设 世 界 的视角 ,激起重 新审视 和思索 的欲望 。 计者 能够 通过 分 析受 众感 受作 品 的角度 、心 理 ,根 据不 同 的场合 二 、视 觉传达 设计领 域的 “ 陌生 化 ”理论 应用机 理分 析 的应 用 需要 来有 机 的有意 识 的组织 元 素 ,从而 指导 设计 。 “ 陌生 视 觉传 达 ,就 是设 计 者 ( 息发送 者 )通 过对 图像进 行信 息 化 ”理论 在视 觉 传达 设计 领域 的合 理应 用 必将 使 当今 的视觉 传达 信 编 码 ,用 视觉 符号 的形 式 向受众 传 达一 定 的信 息 ,受众 则 通过 视 更 加 丰 富 多 彩 。 觉 感 知来 译码 、 获取信 息 。作 品是 作者 、文本 ( 觉文 本 )、读 视 者共 同建 构完 成 的 ,读 者 的参 与程 度 直接 影 响传达 的 目的�

格非小说语言“陌生化”审美特征解读——以《褐色鸟群》《青黄》为例

格非小说语言“陌生化”审美特征解读——以《褐色鸟群》《青黄》为例

格非小说语言“陌生化”审美特征解读——以《褐色鸟群》《青黄》为例作者:陈予欢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8年第6期摘要:20世纪初兴起的俄国形式主义学派主张文学研究的主题是“文学性”,该学派致力于探讨文学的独立品格。

“陌生化”是其代表理论,强调要打乱日常语言的节奏从而转向文学语言以达到文学作品新奇、诗化的审美效果。

作为中国先锋派的代表作家,格非以实验性的写作探讨了新的语言表达和文学形式,使作品具有浓厚的“陌生化”审美效果。

本文以格非的代表作《褐色鸟群》《青黄》为例,分析其在词语组合、修辞手法、句式层面的“陌生化”,展现《褐色鸟群》和《青黄》的语言作用于视觉所造成的阅读延时性,以此探究格非小说“陌生化”带来的独特审美效果。

关键词:俄国形式主义陌生化格非先锋派《褐色鸟群》《青黄》什克洛夫斯基在文章《作为手法的艺术》中探讨了文学的语言、手法、修辞、结构等文学形式问题,并提出了“陌生化”的艺术手法,即“将事物‘奇异化’的手法,把形式艰深化,从而增加感受的难度和时间的手法”。

什克洛夫斯基认为,人们对一件事物、一种语言,容易产生惯性思维,因而产生了一种“自动化”的感觉方式,对艺术审美产生陈旧感和疲劳感。

而“陌生化”手法,则是要赋予人们习以为常的事物以新的感受,从而打破人们的审美习惯,恢复人们对世界的诗意性和创造性。

20世纪80年代,西方现代、后现代思潮涌入中国,一批具有先锋意识的作家开始转换思维,将创作立场由“创作”转向“写作”,探索“怎么写”的奥秘,进行了一系列的创作实践。

先锋派小说将作品指向作者的心灵世界,注重对深层意识的开掘,颠覆了固有的审美范式,在内容上给读者带来了新的审美体验。

然而,罗兰·巴尔特说:“语言结构在文学之内。

”先锋派小说中出现的“语言游戏”以及一系列“语言实验”带来的一次“词语的复活”,产生了最为强烈的视觉审美冲击。

什克洛夫斯基曾说:“艺术语言的节奏存在于对一般语言节奏的破坏之中。

电影接受中的陌生化审美效果_刘利斯

电影接受中的陌生化审美效果_刘利斯

第4卷第4期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Vol.4No.42006年12月JOURNALOFNINGBORADIO&TVUNIVERSITYSep.2006“陌生化”理论(theoryofdefamiliarization)是俄国形式主义(Russianformalism)的重要内容,也是其理论的基础。

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手法的艺术》一文中正式提出这一观点:“正是为了恢复对生活的体验,感觉到事物的存在,为了使石头成其为石头,才存在所谓的艺术。

艺术的目的是要使人感觉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

艺术的手法就是使对象变得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的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

艺术是对事物的制作进行体验的一种方式,而已制成之物本身在艺术中并不重要。

”[1]詹姆逊也指出:“陌生化使事物变得陌生,使感知重新变得敏锐”。

“陌生化”理论深刻触及了人的本质和文艺的合理性问题,强调人存在的诗意性和感知的审美性,艺术的原创性和领悟的艰奥性。

作为文学作品,如若采用“陌生化”手法创作,必然会产生阅读欣赏中的独特体验。

什克洛斯基的论述虽是对文学而言,但在艺术领域里具有普遍的意义,特别是影视艺术作为一种感觉与体验的艺术,“陌生化”尤其显得重要。

在什克洛夫斯基提出陌生化理论约二十多年后,德国戏剧理论家布莱希特在戏剧理论中借用“陌生化”概念,他认为,戏剧虽是最为贴近生活的,但戏剧作为艺术,仍要注意与生活保持一定的距离。

这种“间离”,即为“陌生化”。

他说:“戏剧必须使观众惊异。

而这就是要依靠对熟悉的事物加以陌生化的技巧。

”[2]布莱希特的戏剧理论是同传统戏剧理论直接对立的产物,传统戏剧理论要求演员消失在角色中,观众与剧中人一体化,追求共鸣效应。

而布莱希特所建立的戏剧样式则强调演员与角色保持距离、观众和剧中人保持距离,以惊愕和批判来代替共鸣。

这种彻底的反叛具体化为艺术原则和艺术方法时,便是布莱希特所说的陌生化效果。

浅析文学作品中的“陌生化”现象

浅析文学作品中的“陌生化”现象

浅析文学作品中的“陌生化”现象刘涛(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250014)内容提要:“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者奉献给文艺学界的一个颇具学术价值的基本概念,它既是一种艺术手段,又是一种艺术效果。

陌生化理论的成立有其内在的生理学和心理学基础。

文学作品中陌生化氛围的营构主要体现在陌生化的语言、陌生化的形象、陌生化的意蕴三个层面。

从审美现代性来看,陌生化就是通过文学技巧和形式因素的强调恢复审美感受的真实性,追求文学的本真存在状态。

关键词:陌生化陌生化氛围熟悉的陌生化本真状态“陌生化”一词由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他在《作为手法的艺术》一文:……被人们称为艺术的东西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了要重新去体验生活,感觉事物,为了使石头成为石头的。

艺术的目的是提供作为一种幻象的事物的感觉,而不是作为一种认识;事物的“反常化”程序及增加了感觉的难度与范围的高难形式的程序,这就是艺术的程序,因为艺术中的接受过程是具有自我目的的,而且必须被强化;艺术是一种体验人造物的方式,而在艺术里所完成的东西是不重要的。

①这里提到的“反常化”也就是所说的“陌生化”,只是翻译略有不同。

什克洛夫斯基创造性地提出这一理论,并将其上升为艺术的总原则,随后“陌生化”理论日渐引起文学理论界的关注。

正如荷兰学者佛克马所说“欧洲文论家几乎每一个新派别都从这‘形式主义’传统得到启发。

”②陌生化概念应用于文学理论预示着现代主义思想的艺术潮流正从俄国形式主义这里孕育,事实上整个二十世纪文艺理论在西方由作者本体论到作品本体论的历史发展恰恰肇始于此。

因此,陌生化理论是一个相当重要的理论范畴,有着丰富的内涵和重要的理论价值,应结合中国文论发展现状予以深入地探讨。

“陌生化”一词是什克洛夫斯基按照俄文构词法生造的一个新词。

这个词是由副词“ctpahho”变成的动名词,含有“使之陌生、惊奇、不寻常”等涵义。

③什克洛夫斯基将其界定为“使事物‘奇异化’的手法,是把形式艰深化,从而增加感受难度和时间的方法。

“陌生化”作为艺术语言在设计中的实现

“陌生化”作为艺术语言在设计中的实现

“陌生化”作为艺术语言在设计中的实现一、陌生化的概念和特点陌生化(Alienation)一词最早由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提出,指的是人与自己和周围环境的疏离。

在艺术语境中,陌生化被理解为一种重新塑造和拟态的过程,即使已经熟悉的事物通过某种方式被呈现到人们面前,却又产生了陌生的感觉。

陌生化的设计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突破传统观念:陌生化设计通常打破传统的审美观念和思维定势,采用令人意外和让人难以理解的手法,使传统的事物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2. 强调感官体验:陌生化设计注重观众的感官体验,通过独特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手段,激发人们的感官刺激,使其对事物产生强烈的共鸣和感受。

3. 唤起思考:陌生化设计常常以一种充满隐喻和象征的方式呈现,通过引发观众的反思和思考,使人们重新认识和理解事物的本质和内涵。

以上三个特点构成了陌生化设计的核心特征,也为陌生化在设计中的实践应用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二、陌生化在平面设计中的实践应用在平面设计领域,陌生化被广泛应用于标志设计、海报设计、书籍设计等多个方面。

通过陌生化手法,设计师们可以打破传统平面设计的模式,塑造出更加富有张力和表现力的作品。

以标志设计为例,陌生化可以使标志图形与对象之间产生联想,或者通过变形、分解、组合等手法,使原本熟悉的标志图形呈现出陌生感,从而使人们对品牌或机构有更深层次的联想和认知。

海报设计中的陌生化设计则可以通过对图像、文字和布局等元素进行重新构造和重组,创造出令人眼前一亮的作品,吸引人们的目光并引发共鸣。

而在书籍设计中,陌生化的排版、插图和装帧等手法也可以使书籍更加具有视觉冲击力和吸引力,增强读者的阅读体验。

在产品设计领域,陌生化被运用于工业品、家居用品、服装饰品等各类产品的设计中。

通过对产品形态、结构、功能等进行重新构造和再组合,设计师们可以创造出与众不同的产品作品,满足人们对个性化、创新性和艺术性的追求。

在工业品设计中,陌生化设计可以使产品呈现出异想天开和前卫的外观,为产品注入更多的时尚、潮流与科技元素,吸引更多年轻消费者的目光。

“陌生化”作为艺术语言在设计中的实现

“陌生化”作为艺术语言在设计中的实现

“陌生化”作为艺术语言在设计中的实现陌生化是一种常见的艺术手法,它可以通过改变人们所熟知的习惯和传统方式,促使观众对事物产生新的认识和理解。

在设计中,陌生化也被广泛应用,帮助设计师展现出创新、独特的视角和思考方式。

本文将探讨陌生化在设计领域中的实现。

一、设计主题的选择陌生化在设计中是一种视觉艺术表现手法,因此在开始设计前,设计师必须选择合适的主题。

在选择主题时,设计师需要考虑其新颖性和一定的生疏性,以增加观众对作品的兴趣和吸引力。

例如,设计师可以设计一组“超现实主义”风格的作品,或是使用大胆、不同寻常的材料、颜色和形状,打破传统的设计规范,让人们感受到思维碰撞的刺激。

在进行设计时,陌生化的实现不仅仅体现在设计主题的选择上,还需要在设计元素的选择上下足功夫。

设计师可以使用那些富有想象力的元素,如虚幻的图像、模糊的边缘、不规则的形状和多变的材质,来塑造一个神秘、未知的空间。

这样的设计让人们感到充满探索的欲望,并引发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心,对于设计作品的宣传和推广也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例如,设计师可以运用陌生化的手法,将行业中常见的概念和元素赋予全新的诠释,建立起一种新的认知方式和视觉语言。

通过不同寻常的视觉语言,设计师可以探索新的设计领域和构思模式,为设计界注入新的生命力。

三、设计风格的打造在设计风格方面,陌生化的应用也非常重要。

设计师可以在传统风格的基础上加入新颖的元素,推陈出新,创造出充满新意和神秘风格的设计作品。

例如,在古典风格的设计里加入现代元素,或在单调的设计中加入鲜艳的颜色,或将现代的工艺和材料运用到传统的设计中等等,这些都是实现陌生化的好方法。

四、设计信息的传达在设计中,不仅是视觉元素的运用,设计师还需要考虑设计信息的传达。

陌生化的设计风格往往不同于常用的习惯性和传统式的设计,这使得传达信息变得更加困难。

为了有效实现设计信息的传达,需要设计师巧妙地融入传统元素,突出陌生化元素,平衡新旧,达到传达信息的目的。

陌生化在电影中的运用_概述及解释说明

陌生化在电影中的运用_概述及解释说明

陌生化在电影中的运用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在电影创作中,陌生化是一种常见而又重要的手法。

它通过以一种非传统、不寻常或与观众熟悉的经验背道而驰的方式来呈现故事情节、角色或环境,从而在视觉和情感上刺激观众的感知和思考。

通过引入陌生因素,电影制片人可以深入挖掘现实世界中隐藏的更深层次的意义,并提供全新的体验。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主要部分,对陌生化在电影中的运用进行了全面而系统地剖析。

引言部分将对文章进行概述,介绍陌生化作为一个电影技巧的基本概念,并解释目前该领域研究的重要性及意义。

第二部分将详细讨论陌生化在电影中的应用。

我们会对陌生化进行定义和解释,并探讨其起源和发展历程。

此外,我们还将介绍不同类型和示例,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个概念。

第三部分将着重分析陌生化技术所产生的功能与意义。

我们会强调陌生化对于制造距离感和提升观众参与度的作用,同时也会探讨其在拓展现实社会问题和思考方式上的贡献。

此外,我们还将探讨陌生化如何扩展审美体验并提供新的视角。

第四部分将通过对几部典型电影作品的分析,深入探讨陌生化在电影创作中的运用。

我们会以巴西《真空之女》中对城市环境的陌生化描绘、斯坦利·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中科技和人性的陌生化叙事,以及大卫·林奇《穆赫兰道》中时间流逝和梦境交错的陌生化表达为例,分析不同电影作品中所采用的陌生化手法及其效果。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本文所阐述的内容,并探讨陌生化对电影艺术发展的启示。

我们还会提出一些关于未来电影中可能面临的挑战和应对方式。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介绍和解释陌生化在电影中的运用。

通过对该主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我们希望读者能更好地理解陌生化的概念及其在电影创作中的重要性。

同时,我们也希望能为读者提供一些思考和启示,以促进电影艺术的发展,并展望陌生化在未来电影中可能的应用前景。

2. 陌生化在电影中的运用2.1 陌生化的定义与解释陌生化是一种创作手法,常常在电影中被使用以营造观众对画面、情节或人物的不熟悉感。

“陌生化”作为艺术语言在设计中的实现

“陌生化”作为艺术语言在设计中的实现

“陌生化”作为艺术语言在设计中的实现
“陌生化”是一种艺术手法,在设计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它可以被定义为以非传统的、令人困惑的方式呈现事物,以便引起观众的兴趣和思考。

艺术家使用陌生化来打破日常生活中的常规和习惯性思维,通过对事物进行重新诠释和呈现,使人们有机会重新观察和反思世界。

在设计中,陌生化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实现:
1. 色彩陌生化
色彩陌生化是一种常见的设计手法,通过使用非传统的或不常见的颜色,来诱导人们重新审视对象。

例如,设计师可以使用大胆的颜色组合、鲜艳的颜色或超现实主义的颜色方案,来吸引人们的眼球,使人们不自觉地停下脚步。

纹理是一种感知刺激,可以让物体更加立体感和真实感。

使用纹理陌生化可以让人们感到困惑和不知所措,从而刺激观众的好奇心和新奇感。

例如,可以将不同类型的纹理组合在一起或使用大胆的构图方法来打破视觉常规。

对象陌生化是指重新审视已知对象,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改变或再创造,使人们能够重新理解和理解对象。

例如,将日常物品重新组合,以创造全新的形状和用途,或将物品放置在非常规的地方。

语言陌生化是通过语言的形式和结构对人们的思维进行挑战。

艺术家可以在设计中使用新的创造性的语言形式,如诗歌、小说等,通过对语言的非传统使用来引起人们的思考。

总之,陌生化是一种很好的设计手法,可以在视觉和语言层面上吸引和刺激观众。

设计师需要通过不同的方式和手段来实现陌生化,从而创造出有创意、有趣味性和引人注目的设计作品。

谈谈《聊斋志异》的陌生化审美效果(教师中心稿)

谈谈《聊斋志异》的陌生化审美效果(教师中心稿)

谈谈《聊斋志异》的陌生化审美效果(教师中心稿)内容提要:《聊斋志异》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成就很高的文言短篇小说集。

小说在载体的选择上、语言形式上以及创作方法上都造成了一种文本与读者的恰如其分的“距离”,有一种奇特的“陌生化”审美效果。

关键词:聊斋志异载体选择语言形式创作方法审美距离陌生化上个世纪俄国形式主义文学批评流派提出了艺术的“陌生化”效果的问题,意思是文学能更新人们对生活和经验的感觉,能使那些已变得平常或无意识的东西陌生化。

艺术的“陌生化”是要颠倒人的习惯,使现实生活中所见的客观事物“陌生化”,并用以改变习以为常的东西,寻找这些客观现象在艺术过程中的重组,进而创造一种新的艺术境界。

也正如美学家们所说:“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质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外去看”(《美学书简》)。

"陌生化"的实质在于不断更新我们对人生、事物和世界的陈旧感觉,把人们从狭隘的日常关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摆脱习以为常的惯常化的制约,不再采用自动化、机械化的方式,而是采用"被人们创造性地扭曲并使之面目全非的独特方式",使人们即使面对熟视无睹的事物也能够不断有新的发现,从而感受对象事物的异乎寻常、非同一般。

本文拟从三个方面谈〈聊斋志异〉是如何达到陌生化审美效果的。

一、载体选择《聊斋志异》文本在载体的选择上独具匠心,是文本所显示的各种艺术技巧中最值得我们注意的。

怀才不遇,愤世嫉俗的蒲松龄,将载体选择在离人世间有着相当距离的陌生环境,他要着重表现的艺术环境、艺术世界是幻设的、非现实的。

诸如冥府、地狱、天堂、龙宫、梦境,以及传说中的异域。

这些场景是陌生的,而人物、情节也是非现实的。

“神仙狐鬼精魅,”人鬼相恋、人妖相配、冥府冥王、鬼人鬼事。

这就很大程度上颠倒了人的习惯,强烈地更新着人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觉。

惩恶扬善,男欢女爱,尧女于归,因果报应,科场及第等等在人们生活中已变得习以为常的东西在这里陌生化了,被附上一层神异而迷人的外衣。

什克洛夫斯基形式主义陌生化手法举例

什克洛夫斯基形式主义陌生化手法举例

什克洛夫斯基形式主义陌生化手法举例一、引言形式主义是二十世纪初期俄罗斯文学艺术运动的核心理论之一。

它强调作品的形式、结构和语言运用,尤其重视艺术创作中激发观众主动参与的力量。

在形式主义理论中,陌生化手法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其目的在于破除观众的习惯性感知,引发观众对作品的思考和感知体验。

什克洛夫斯基是形式主义理论中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对陌生化手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提出了许多具体的陌生化手法的执行方式及其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

本文将以什克洛夫斯基形式主义陌生化手法为主题,通过举例分析其在文学、电影等艺术领域的具体运用,以期为读者深入理解形式主义理论及陌生化手法的实践应用提供借鉴。

二、什克洛夫斯基形式主义陌生化手法概述1. 什克洛夫斯基形式主义陌生化手法的理论基础什克洛夫斯基认为,艺术的目的在于激发观众对现实世界的新颖认识和思考。

而传统的文学艺术作品往往使用语言和形式,以求得观众的情感共鸣和情感投射。

为了突破这种情感共鸣的陈腔滥调,什克洛夫斯基提出了陌生化手法。

陌生化手法即是通过将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事物、情感、语言等元素进行颠覆、夸张、断裂等处理,使得观众在浏览艺术作品时不再是被动消费,而是能够主动参与其中,从而实现对现实世界的新颖感知和认知。

2. 什克洛夫斯基形式主义陌生化手法的具体表现形式a. 语言的陌生化b. 结构的陌生化c. 视角的陌生化d. 角色的陌生化e. 感知的陌生化f. 时间的陌生化g. 空间的陌生化三、什克洛夫斯基形式主义陌生化手法在文学中的应用举例1. 语言的陌生化:尼古拉·高尔基在《我的大学》中运用了生动而新颖的语言描写,使得读者能够产生陌生感,从而重新审视作品中的情节和人物。

2. 结构的陌生化:马克·嘉利在《太阳照常升起》中采用了无序的故事叙述结构,使得读者需要通过自行组织故事片段来理解整个故事。

3. 视角的陌生化:弗朗兹·卡夫卡在《变形记》中通过主人公变成昆虫的视角,进行了视角的陌生化处理,使得读者对故事情节产生了强烈的震撼。

“陌生化”作为艺术语言在设计中的实现

“陌生化”作为艺术语言在设计中的实现

“陌生化”作为艺术语言在设计中的实现【摘要】本文将探讨“陌生化”作为艺术语言在设计中的实现。

引言部分将介绍“陌生化”的概念,提出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接着,正文部分将分为四个小节,分别阐述“陌生化在设计中的运用”、“案例分析”、“陌生化的创新价值”和“挑战与应对”。

在这些部分中,将通过具体案例和分析展示“陌生化”在设计领域的具体实践和应用效果。

结论部分将总结讨论,强调“陌生化”在设计中的重要性和潜在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探讨,读者可以深入了解“陌生化”在设计中的作用和价值,为设计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

【关键词】陌生化、艺术语言、设计、概念、运用、案例分析、创新价值、挑战、应对、结论1. 引言1.1 引言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陌生化的概念及其在设计中的运用。

我们将介绍陌生化的概念,分析其来源与内涵,以及与其他相关概念的区别。

然后,我们将重点讨论陌生化在设计中的具体运用方式,包括如何通过材料、色彩、形式等元素来实现“陌生化”。

通过案例分析,我们将深入探讨一些著名设计师或作品如何运用“陌生化”概念,以及其带来的效果和影响。

我们将分析陌生化在设计中的创新价值,探讨其对设计产生的启发和影响。

我们将探讨陌生化在设计中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讨论,我们希望可以更全面地了解“陌生化”作为艺术语言在设计中的实现方式,以及其对设计领域的影响和意义。

结束。

2. 正文2.1 陌生化的概念陌生化在设计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对形式、结构、色彩等方面的处理上。

通过夸张、变形、颠倒等手法,设计师可以将平凡的事物赋予新的意义和象征,从而激发观者的想象力和思考。

陌生化设计不仅可以突破现实世界的限制,还能引发观者的情感共鸣,使作品更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在当今设计界,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开始尝试使用陌生化作为创作手段。

在建筑设计中,一些建筑师通过对建筑形态的扭曲和变化,创造出富有未来感和科幻感的建筑作品;在产品设计领域,一些设计师利用陌生化的手法将日常用品重新演绎,呈现出新颖独特的功能和形态。

“陌生化”作为艺术语言在设计中的实现

“陌生化”作为艺术语言在设计中的实现

“陌生化”作为艺术语言在设计中的实现在设计领域中,陌生化被视为一种重要的艺术语言,并且被广泛运用在各种设计作品中。

陌生化的概念最早由俄国文艺理论家维克多·舍兰普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他认为“陌生化”是一种通过改变事物常见的外观和功能,使人们的观察和思考方式发生变化的方法。

陌生化通过对事物进行改变和重新设计,使人们对事物有新的认知和体验。

它打破了人们对事物的习惯性认知和预期,引起人们对事物的兴趣和思考。

在设计中,陌生化常常通过改变事物的形状、颜色、质地、比例等来实现,甚至可以改变事物的功能和用途。

陌生化在设计中的实现方式有很多,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实例:1.抽象化:通过将物体的形状、色彩或质感抽象化,使得物体与其原来的含义和功能之间产生差异,从而引发人们对物体的新认识和思考。

设计师可以通过将常见物体的形状进行抽象化,使其成为一个新的无法辨识的形状,从而引发人们对物体的好奇心和兴趣。

2.反向图像:通过改变事物的形状、颜色或位置,使其与原来的形象产生对立。

这种反向图像常常用于艺术设计和广告设计中,通过将事物与其常规形象相反的设计,引起人们对事物的注意和思考。

设计师可以将一个常见的水果进行反向处理,使其颜色和形状与常规水果相反,从而引发人们对物体的好奇心和思考。

3.功能改变:通过改变物体的功能和用途,使其实现一种全新的功能和意义。

这种功能改变常常出现在家具设计、餐具设计等领域中。

设计师可以将椅子重新设计为一种可以变形的家具,使其在不同的场合和功能下发挥不同的作用,从而打破人们对椅子的固有认知和使用方式。

4.尺度改变:通过改变事物的尺度和比例,使其在视觉上具有陌生感。

这种尺度改变常常出现在建筑设计、产品设计等领域中。

设计师可以将小型的物体放大到巨大的尺寸,或将大型的物体缩小到微小的尺寸,从而使物体在视觉上与常规尺寸产生差异,引发人们对物体的好奇心和思考。

“陌生化”作为艺术语言在设计中的实现

“陌生化”作为艺术语言在设计中的实现

“陌生化”作为艺术语言在设计中的实现一、“陌生化”在设计中的实现方式1. 带有异化的构图表达在视觉艺术和平面设计中,通过构图的异化和不规则排列,设计者可以打破传统的画面布局,营造出一种陌生而又新奇的视觉效果。

在海报设计中,通过文字和图片的错位排列、颜色的对比等方式,使得作品更加具有吸引力和冲击力。

这种异化的构图表达方式,能够吸引观者的眼球,让人对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

2. 颠覆和重组的图形元素通过颠覆和重组原始的图形元素,设计师能够创造出极富创意和新颖的设计作品。

在产品设计中,通过颠覆传统的外观设计,改变产品的形态和结构,使得产品更加符合当代审美需求和人们的使用习惯。

某些家居用品采用了抽象的外观设计,使得产品看上去就像是从未来世界而来,给人一种陌生而又神秘的感觉。

3. 借用异国文化的元素在创意设计中,设计者可以借用异国文化的元素,将其融入到自己的设计作品中,创造出一种独特而又充满异域风情的艺术语言。

在服装设计中,设计者可以将东方的传统图案和图腾融入到服装的设计中,使得服装更加具有个性和时尚感。

这种借用异国文化的元素,能够为设计作品注入新的活力和灵感,提升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市场竞争力。

1. 日本建筑师安藤忠雄的作品安藤忠雄是当代著名的建筑师,他的设计作品往往具有独特的“陌生化”风格。

他通过对建筑材料的精心挑选和处理,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建筑语言,使得建筑物看上去既陌生又奇特。

他设计的“水族馆”,通过对玻璃的特殊处理和大胆的结构设计,打破了传统建筑的概念,呈现出一种全新的建筑风貌。

2. 苹果公司产品设计苹果公司的产品设计一直以简洁、时尚、先进而著称,其中不乏“陌生化”的元素。

iPhone手机的设计就非常具有“陌生化”的风格,其简约的外观和独特的操作系统,给人一种全新的使用体验和感觉。

这种“陌生化”的设计风格,使得苹果公司的产品在市场上一直具有很高的人气和销量。

3. 高端时尚品牌的服装设计很多高端时尚品牌的服装设计中,也能够看到“陌生化”的元素。

视觉语言的陌生化与再设计的探究

视觉语言的陌生化与再设计的探究

视觉语言的陌生化与再设计的探究作者:陈保红来源:《设计》2012年第02期摘要:消费受众对于物质的无止境的求新、求异和求美的需求,需要我们的艺术家和设计师去不停歇的创造去新的视觉观赏形式和消费物品,在这样一个热切需求消费物品陌生化的时代,一方面人们有着对视觉图式的无限新奇与陌生的追求,另一方面艺术创造与设计作品的完全原创又不可行。

于是,设计中的再设计与陌生化的课题急需我们提出并探究解决。

关键词:陌生化再设计消费视觉语言物质化社会发展迅速的今天,我们正由前消费时代进入准消费时代,社会的消费模糊了物质与精神的界限,对消费商品的人而言他们不但消费的是物质产品的本身,更消费的是精神意义、欲望、观念以及品牌和符号。

由于消费愿望的高度发达,它无孔不人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人们的文化和物质生活同时被消费重新界定。

人的消费观念在迅速的发生着变化,消费受众对于物质的无止境的求新、求异和求美的需求,需要我们的艺术家和设计师去不停歇的创造去新的视觉观赏形式和消费物品,在这样一个热切需求消费物品陌生化的时代,一方面人们有着对视觉图式的无限新奇与陌生的追求,另一方面艺术创造与设计作品的完全原创又不可行。

于是,设计中的再设计与陌生化的课题急需我们提出并探究解决。

一、视觉语言的陌生化是消费与设计的共同需求“陌生化”这个术语最初是由俄国形式主义文艺理论家提出来的,其基本含义是使现成事物变得陌生,使感觉重新变得敏锐。

从某种意义上说,艺术就是一种观看世界的特殊方式,因而总是包含着某种“陌生化”的成分。

即使面对同一个物象,不同的艺术家表现出来的效果也不会完全一样,因为每个艺术家都是用自己的眼光来看待物象的,关注的是物象不同的方面。

这种看法对我们的艺术设计很有启发意义。

艺术设计师应该时刻想到用一种跟别人不一样的方法来表现不一样的对象。

罗丹说: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就包含着类似的意思。

超现实主义更是将日常生活进行“陌生化”处理的典型,在很多时候,超现实主义者把日常生活中根本不相关的东西或者物品之间完全不同的属性组合在一起,构成一种奇异的效果。

从审美角度看“陌生化”

从审美角度看“陌生化”

关 键 词 : 学作 品 ; 美性 ;陌 生化 ” 内容 ; 式 文 审 “ ; 形 中 图 分 类号 : 1 1 0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3 1 9 (0 2 1 一 12 O 17 — 9 9 2 1 ) 7 , , 肃 武 威 人 , 华理 工 大 学 ( 西 南 昌 3 0 1 ) . 与 艺术 学院 文 艺 学 2 1 陈 1 8 -) 女 甘 东 江 3 0 3- 法  ̄ - 0 0级 硕 士 研 究
“ 陌生化 ” 是俄 国形式 主义 的核 心概念 国形 式主 义 俄
巧 、 式表 现方 面 的艺 术性 。 有 些理 论家 如俄 国形式 形 “ 主 义文论 就把文 学 的结构 原则 、 构造 方式 、 韵律 、 奏 节 和语 言材 料等 艺术 性 当作 文学性 本 身 ” _ 文学 实 [但 3 践表 明 . 单凭 艺术 性 即文学 的形式 因素不能 充 分地 体 现作 品审美 价值 。 文学 还要 有 内容方 面 的意蕴 才 能引 起人 的丰 富 的审美情 感… 如《 楼梦 》 其 中有众 多 。 红 , 象征 意义 的名称 . 复杂 的人物 形象 及相互 依 托 的关 有 系 , 构上 复 杂精 巧 , 节上 离 奇 曲折 , 结 情 比比 皆是 “ 陌
为 艺 术 的东 西 的存 在 .正 是 为 了唤 回人 对 生 活 的感
受, 使人 感受 到事 物 , 石头更 成其 为石 头 。 使 艺术 的 目
的是 使你对 事物感 觉 如 同你 所见 的视象 那样 . 不是 而
读 者 的喜爱 , 征服 青年读 者 的心灵 ?必 须避 免这 样一
种误区. 认为 具有 审美性 的文 学作 品就 不能 深刻 地揭 示 或反 映社会 生 活的本 质 . 重大 的社 会作 用 的文学 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视觉审美陌生化
摘要:当别人压低声音轻声细语时,你可能会更加用心地聆听。

然而视觉之于听觉也无非是人感受世界的转译感官之一。

在平面设计中,有一种设计理念就把这种听觉上的规律采用到了视觉上,等价于“陌生化”这种文学上的手法。

被“弱化”的视觉传达并不是一个坐标般固守不变的风格,而只是一种倾向,或是在读图时代竞争的一种手段。

它会随着历史发展,与各种已有的以及新兴的视觉传达方式并存及融会贯通,在纷繁的形式中寻求一种秩序感,寻求一种本质。

关键词:陌生化;“弱化”;视觉选择性;强调;更替
一、陌生化之后的被“弱化”的视觉传达
当别人压低声音轻声细语时,你可能会更加用心地聆听。

其实视觉之于听觉也无非是人感受世界的转译感官之一。

在视觉传达设计中,有一种设计理念就把这种听觉上的规律运用到了视觉上。

于是各种被“弱化”的视觉传达看似不经意地进入到我们的眼中,例如日本的知名品牌无印良品(Muji)。

20世纪80年代左右,无印良品(Muji)不断地做着弱化和减法,颠覆当时浮华夸张的审美风,与以“多”为美的加法美学反其道而行。

从视觉传达的角度去分析:无印良品(Muji)抛弃掉给每件产品烙上醒目商标的机会,弱化包装,去除一切多余的装饰和颜色,朴素到只用素材来表达功能。

乍看来,这样的做法似乎有悖于当时浮华夸张的潮流,让“形式”洗尽铅华,默默地退居“功能”之后。

然而弱即是强,退就是进,无印良品(Muji)有禅意地弱化了视觉传达,却让它在五色乱目的视觉感官世界中脱颖而出。

从视觉感官上来说,人们选择事物取决于各自的视觉爱好。

而视觉爱好的干差万别精确到每个个体单位的人,又统一于时代背景,文化习俗,甚至是世界观。

视觉爱好的不断变化为不同风格的视觉传达提供了表达的可能。

对于视觉爱好似乎唯一不变的真理即是“变化”。

二战后,在商品经济的繁荣下,人们逐渐产生了一种对纷繁复杂审美趣味的逆反心理,去追求一种更简单,别具一格的,被“弱化”的设计。

艺术设计领域的极少主义主要指20世纪80年代开始兴起于西方国家的一种流行广泛、影响深远的设计风格与流派。

追溯到上个世纪60、70年代,特别是70年代的“能源危机”引起了人们对于环保问题的关注,提出了绿色的“减少”设计,主张屏弃陈旧的设计观念,一切装饰都是多余的。

设计中过多的、不必要的装饰所造成的浪费会加剧能源与环保问题的进一步恶化。

于是极少主义推崇真正的设计是尽可能“少”的设计,或者“零”设计,甚至“负”设计。

被“弱化”的视觉传达还并不能与极少主义划上等号。

虽然任何风格都有它的局限性,但是极少主义的观念还是为以后的设计发展多融入了一种可能。

我们处在一个从未有过的图像时代,平面设计师通过自己的风格大声表达不同的个性,并对它自圆其说,反映自己最本质、原始的爱好。

于是被“弱化”的视觉传达也就只被当作是千万种呐喊方式的一种——虽是呐喊,却是用轻声细语的手段来迫使听众来侧耳聆听。

二、弱化是另一种被强调的陌生感
日本设计师原研哉认为:“最美的设计是虚无的。

”从他的作品来看,画面都不眩目,没有很强调给感官带来的惊喜,相反却显得安静无比。

正如他在一个访谈中所叙述的那样:“我在面对各种变化的时候,喜欢把所有复杂的、繁乱的、色彩缤纷的东西划归到一个永恒的起点来重新审视”。

那什么是虚?为什么要追求虚?用中国古代传统哲学及宇宙观解释是“心齐”,即是将知觉孤立化,自然集中化,强度化,是了解宇宙法则及美的观点得以成立的重要条件。

中国古代艺术中所主张的“空”“无”“虚”的意境,大概也是反感官的表现。

环顾周遭,未经节制的感官泛滥,带来的结果却是感官的麻痹。

所以在视觉传达的感官竞争中,强烈的传达方式似乎快要被用尽了;而被“弱化”的视觉传达方式却显得意外地强烈。

第12届卡塞尔文献展的标志是西方日常计数的“12”,类似于中国的划“正”字计数法。

整套视觉系统的字体,均如草稿纸上信手涂写那般轻松。

然而这看似随意潦草的字体,却是经过专门设计的专用字体。

相比传统的严谨的印刷字体,视觉感很文弱,但却莫名地亲切,读起来好像是朋友留给自己的便条。

看来视觉传达的弱化,未必就是视觉语言的弱化。

我们可以把它引申为:弱化其实是另一种强调。

这不禁让人觉得困惑:我们深知自己处于信息爆炸的读图时代,那必然是只有重视图像的冲击力,才能让受众在瞬息万变的姹紫嫣红中捕捉到。

人的视觉是一种主动性很强的视觉形式,具有强烈的选择性。

人们常说的“视而不见”一词,就说明纳入视觉范围的东西仍可“不见”,“没看到”,这就是视觉的选择性。

心理学家指出,视觉最不喜欢的东西,是那些静止不变的或者是那些不断重复的形象。

所谓“熟视无睹”也就是这个道理。

只有当视觉面对一个陌生的对象时,才会“睁大自己的眼睛”。

人的视觉具有求新纳异的倾向,因此被“弱化”的视觉传达就意外地被所谓的“冲击力强”的视觉传达反衬了出来。

三、时代背景下的更替
从微观上来说,视觉具有对视觉传达表达的强与弱的选择性。

从宏观上来说,视觉又随着时代背景,科技发展,文化风俗,世界观的影响具有选择性。

如今,视觉设计几乎可以为所欲为,突破工艺与技术,旧与新,先进与传统的界限。

时空的界限也被打破,网络的发达,使得不同时空背景的人们集合在一个虚拟的地方。

正是这些改变使得被“弱化”的视觉传达有了生存空间。

例如,招贴和巨型户外广告具有画面面积大、远视效果强烈等特点。

为了使来去匆忙的人们留下印象,除了面积大之外,此类设计还要充分体现定位设计的原理,以突出的图形,对比强烈的色彩,震撼强烈的视觉流程,使其成为视觉的焦点。

而即时媒体则是与人较近距离交流,也就不需要特别强调远视效果强烈,于是使设计师采用被“弱化”的视觉传达来表达成为可能,并使其生存下去。

设计源自内在情感和想象力,而情感和想象力源自每个设计师所接触到的空间,所经历的时间。

这些个体时空的迥异如同经纬线般地交织出的每个点,使设计的风格语言千变万化。

即时媒体的发达使人们不断获得信息,改变了思维的方式,形成对新事物不排斥的包容性,从而接受各种各样的视觉传达。

循着历史的轨迹,被“弱化”的视觉传达并不是一个坐标般固守不变的风格,而只是一种倾向,或是在读图时代竞争的一种手段。

用陌生化的手法丰富视觉审美,使审美主体即使在面临熟视无睹的事物时也能够有新的发现,从而延长审美主体观照的时间和感受的难度,增加审美快感,并最终使主体在观察世界的原初感受之中化习见为新知,化腐朽为神奇。

这种手法会随着历史发展,与各种已有的以及新兴的视觉传达方式并存融会贯通,在纷繁的形式中寻求一种秩序感,寻求一种本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