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时代文学的图像化及其审美特性(一)
视觉文化时代抒情文学图像表意的审美增值
第5 期
宋玉书 : 视觉文化 时代抒情文学图像表意程度不同者之间的文化等级地位 , 赋予了他们同样的文化资格和文化权力。 所 以, 图像 的大众参与性之强远远超过了文字 的大众参与性 。 尽管图画、 图像被尼尔 ・ 波兹曼看作是“ 认识上 的一个倒退” , 但是“ 无论从文化现实 的层 面上 , 还是在文化观念和思维认知的层面上 , 图像表意都 已经被
现 审美价值 的增值 , 又有助于涵养媒体的文化 品格和艺术气质。但其小众收视状态难以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 , 国 家和媒体应 以必要 的政策鼓励和 实际支持 , 使 这支清雅的艺术之花 能够持 续在视听媒介空间美丽地绽放。 关键词 : 抒 情文学; 视 听媒介 ; 图像表 意 ; 审 美增值
第4 1 卷
第 5期
辽 宁大 学学 报( 哲 学社 会科 学版 )
J o u r n a l o f L i a o n i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 P h i l o s o p h y a n d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
Vo 1 . 41 No . 5
2 0 1 3年 9月
S e p . 2 01 3
视觉文化时代抒情文学图像表意的审美增值
宋 玉 书
( 辽宁大学 文学院 , 辽 宁 沈阳 1 1 0 0 3 6 )
摘
要: 抒情文 学与视听媒介的资源整合赋予抒情 文学新的审美特质 , 既使抒情文学在 多媒体传播 效应 中实
中图分类号 : l 2 0 7 . 6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2 — 3 2 9 1 ( 2 0 1 3) 0 5 — 0 1 3 4 — 0 5
视觉艺术审美心理特征分析
的知觉结构, 如 画面的整体感 、 平衡感 、 运
动感 以及 主体感 。而通过作 品的知 觉结 构, 德加 生动地表现 出 了女熨衣工们 阴郁 沉闷的情绪, 以及她们对娱乐 的期望 与对
现实 的厌 烦和 无奈 。通过 对《 女熨衣工》
的分析, 我们可 以看 出表现性 我们 可 以很容 易地 产 生共鸣 ,
体会 到 画作 的知 觉 结构 所传递 的观念 。 简言之 , 《 女熨衣工》 表达 了 卑微 的社会底
层女 性 的挣 扎与无奈 。从她们 暖色 的披 巾和服饰上可 以看 出, 她们保 留着对 生活 和娱乐 的期望 , 而这 些服饰 的褪 色和 陈旧
运动感。 4 . 画 作 的主 体 感
在 女熨 衣工 身 上 的使用 , 如 橘红 色 的披
巾、 淡粉色的上衣等暗示着卑微 的人物也
有对 生活和娱 乐 的期望。 而这种期 望与 他们 为 了生存而不 得不从 事无聊 繁重 的
工 作 之 间产 生 了剧 烈 的矛 盾 。 2 . 心 理 特 征
一
舞人心 、 消极遁世等。下面笔者从情绪特
征、 心理特征和所传达的观念这三个方面 来分析《 女熨衣工》 的表现性。
1 . 情 绪 特 征
正在 熨衣服 的妇 女的双臂 呈V 字形 ,
正在 打哈 欠的妇女 的左臂 以及她脖 子里
位 女熨 衣 工低 着 头 , 而 另 一位 面 容模
糊, 这 种 处 理 刻 意 地 抹 去 了人 物 的 个 性 ,
的分 析来 阐述该 画作 的表现 性特征 。一
件 艺术 品的表现 性主要体 现在 以下三个 方 面: 首先, 艺术 品所传递 的情绪特征 , 如 喜 怒哀乐 等; 其次, 艺术 品所表现 的心理
视觉文化冲击与浸润下的文学图景——论世纪之交中国文学的图像化走势
视觉文化冲击与浸润下的文学图景——论世纪之交中国文学的图像化走势视觉文化冲击与浸润下的文学图景——论世纪之交中国文学的图像化走势20世纪末21世纪初,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电视、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技术的广泛普及对人们的生活方式、认知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由信息技术驱动的时代,视觉文化逐渐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对于文学的呈现形式和表达方式产生了重大冲击与引领作用。
通过图像化的手段,文学作品在传播、受众接受与阅读习惯等方面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本文将论述在视觉文化冲击与浸润下,世纪之交中国文学出现的图像化走势。
大量研究表明,图像能够更直观地传递信息,引起读者视觉上的冲击,更有利于打动人心,因此,图像化的文学作品往往更容易被读者接受和记忆。
近年来,以图像化为特色的文学作品呈现方式层出不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网络小说。
网络小说以其简短的篇幅、生动的形象和直观的表达方式以及丰富的色彩和动态的画面效果吸引了大量的读者。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阅读网络小说成为常态,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图像化的文学作品更能迎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
图像化对于文学作品的呈现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传统文学作品普遍采用文字来描述人物形象、写景描写等,而当今的图像化文学作品则更注重视觉效果的呈现。
作者通过图像化的手法,将文字转换为图像,如插图、图片、动画等,给读者带来更为立体的阅读体验。
以网络小说为例,这类作品往往伴随着精美的插画,或者出现在每个章节的开头,或者与文字交错,使得读者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想象更为丰富的场景与人物。
这种图像化的表达方式大大提升了读者的阅读体验,更加贴近于读者的生活。
视觉文化的冲击与浸润不仅仅体现在文学作品的呈现方式上,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人们的审美观念与阅读习惯。
在以往,人们大多习惯于通过书籍来获取知识和信息,文字成为主要的表达方式。
但是在信息时代,人们阅读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图像化的信息传递逐渐获得广泛的认可。
图腾·图像·仿像——论视觉文化的历史范型(1)
图腾·图像·仿像——论视觉文化的历史范型(1)图像与人类的生存密切相关。
我们用眼睛来看,用脑子来想,我们创造了许多视觉图像来表达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直觉、认识、理解、幻想和理想。
世界本来就以图像的形式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语言可以用来交流和传达信息,但语言离不开形象作为基础。
思维可以是抽象的,但艺术的思维却是形象的。
20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已使图像的地位迅速提高,有学者认为我们的时代正经历着一个“图像的转型”,现代性就是以视觉为中心的。
科技的发展,在光电的作用下,已使图像无处不在。
图像一跃而进入文化的中心,对人类来讲,究竟意味着什么?在视觉文化的研究中,还有尚待开发的领域,对视觉历史类型的知识考古学的发掘,就愈发显得必要。
视觉、观看、幻想、造型和图像,都有一个发展的过程。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视觉图像有不同的特征,表现了人类不同的生存状况。
通过对人类生存状况的研究,可以探讨人类面临的生存问题。
我们审视视觉的历史,将从符号的形式分析出发,省略去琐碎的细节,建立起一个结构模式。
然后分析这一模式的特点,以揭示视觉文化的历史范型。
这一范型的建立,是在人类学、考古学、艺术史、历史学等提供的大量实证资料基础之上的。
黑格尔曾把人类艺术的发展类型归为三大类,这就是象征型艺术,古典型艺术和浪漫型艺术。
尽管黑格尔的描述已受到许多人的怀疑,他为了理念的逻辑体系牺牲了许多真实的东西,但黑格尔美学巨大的历史感,仍然给艺术史的研究以启示。
我们根据具体时代的图像的发展,运用抽象演绎的逻辑方法对视觉文化作历史范型的归纳。
我们将人类视觉文化的历史范型,概括为三种图式,这就是图腾(totem)、图像和仿像(Simulacrum)。
其特征见下表:范型特征图腾图像仿像时代原始的古典的现代的(后现代)技术石器、彩陶金属、机械光、电传播信息方式面对面印刷、书写媒介机械复制镜像期水鉴镜子照相、摄影主要艺术形式崇拜物、仪式绘画、雕塑等照片、电影、电视形象特征幻象实像仿像图腾视觉文化图像类型的第一种范型是图腾。
文学作品视觉化风潮
⽂学作品视觉化风潮现今⽣活的繁忙,⼈们可能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来阅读⽂学作品,社会也意识到⽂学不应永远站在⾼地上,⽽应该越来越⼤众化,呈现出⾜够的社会意义以及⼈⽂关怀,⽽⽂学作品中,有相当数量是与⼤众⽂化格格不⼊的。
⼀些严肃的作家有意识地要远离商业化的运作,这就难免使其作品被束之⾼阁。
⽽且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近⽇公布了第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
结果显⽰,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连续6年持续⾛低,1999年⾸次调查发现国民的阅读率为60.4%,2001年为54.2%,2003年为51.7%,⽽2005年为48.7%,⾸次低于50%,⽐2003年再次下降3%,⽐1999年则下降了11.7%。
调查显⽰,现今⼈们由于各种原因放弃了看书⽽逐渐转向了⽹络阅读等其他⽅式。
⽽今,⽆论电视还是电影,都会呈现出⼀批以⽂学为蓝本的作品。
导演以及相关⼈员运⽤成熟的市场运作和营销⼿段,上演了⼀场吸引眼球的视觉⽂学盛宴,如琼瑶的系列,⾦庸的系列,余华的《活着》,柔⽯的《⼆⽉》,张恨⽔的《⾦粉世家》,《啼笑姻缘》,王安忆的《长恨歌》,林语堂的《京华烟云》以及⼀些经典的⽂学作品都被搬上了银幕或者屏幕,⽽且改编后的视觉⽂学作品受到观众的普遍好评。
去年的冬天中央台播放的《京华烟云》更是达到了同类时段的收视率⾼潮。
⽂学作品的视觉化给⼈带来了相当深刻的视觉冲击⼒和感染⼒,影视艺术⼿段丰富多彩,表现⼒极强,能够具体⽽逼真地反映各种不同的复杂事物,这是⽂学艺术难以企及的。
视觉形象的⼀个显著特征是具体、鲜明、⽣动,使观众能够看到所要表现的⼀切。
⽽⽂学作品,通过⽂字的描述,诉诸读者的想象,可以说必需凭借读者的想象,才能与读者沟通。
所以现今视觉化⽂学作品正在风靡。
⽂学作品视觉化的好处:⼀、从观众⾓度。
观众喜欢视觉作品,相对于现在忙碌琐碎的⽣活来说,⼈们可能⽆法专⼼阅读名著,导致名著的受众效应只能影响⼀部分⼈,⽽⽆法扩⼤。
为强化教育社会⼤众,也许有需求把名著作品拍成各种形式的剧⽬,引发观众收看,激起兴趣。
视觉艺术的审美特征
视觉艺术的审美特征:那些让人眼前一亮的美艺术,这玩意儿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
简单来说,它就是咱们生活中的一种美好,能让咱们心里头觉得舒坦、觉得有滋味。
复杂来说呢,它里头的门道多了去了,特别是视觉艺术,那可是让人一看就忘不了的美。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视觉艺术的那些审美特征,用咱老百姓的话来说,就是那些让人眼前一亮的美。
一、视觉冲击,第一眼就抓住你咱们都知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视觉艺术,那首先就得让人眼前一亮。
你比如说,一幅画,要是画得模模糊糊、平平淡淡,那谁还愿意多看两眼呢?但是,要是画得色彩鲜艳、线条流畅、构图巧妙,那可就不一样了,一下子就能把人的眼球给吸引住。
就像咱们平时逛街,看到那些漂亮的霓虹灯广告牌,或者是那些设计独特的店铺招牌,是不是都会忍不住多看几眼?这就是视觉冲击力的魅力。
它能让咱们在第一眼就感受到艺术的魅力,从而激起咱们继续欣赏的欲望。
二、情感共鸣,触动心弦的美视觉艺术不仅仅是为了好看,更重要的是要触动咱们的心弦。
一幅好的画作,不仅仅是色彩和线条的堆砌,更是艺术家情感的表达。
当咱们看到一幅画的时候,如果它能让咱们想起自己的经历、自己的情感,那咱们就会觉得这幅画特别亲切、特别动人。
你比如说,有些人看到一幅描绘家乡风景的画,就会想起自己小时候在田野里奔跑、在河里捉鱼的情景,心里头就会涌起一股暖流。
这就是情感共鸣的力量。
它能让咱们在欣赏艺术的同时,感受到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
三、创意无限,让人脑洞大开视觉艺术,最不缺的就是创意。
艺术家们总是能用最独特的视角、最巧妙的手法,把咱们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变得不一样。
他们就像是魔法师一样,能把平淡无奇的东西变成令人惊叹的艺术品。
你比如说,有些人会把废弃的物品改造成艺术品,像废旧轮胎做的花盆、旧瓶子做的风铃,这些看似不起眼的东西,在他们的手中却变得别具一格、充满魅力。
这就是创意的魔力。
它能让咱们在欣赏艺术的同时,感受到一种思维的碰撞和启迪。
四、细节之美,精致到骨子里视觉艺术的美,不仅仅在于整体的效果,更在于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却至关重要的细节。
读图时代的文学审美建构
读图时代的文学审美建构随着数字化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图片和视频的时代中。
在如此丰富的视觉信息之中,传统的文字阅读受到了挑战。
但是,文学作品仍然在不断创造、在不断被解读。
如何在读图时代中建构文学审美,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文学与图像的关系文学与图像都是媒介,所以它们之间有共通之处。
文学通过语言、文本来呈现而图像则是通过视觉展示。
然而,文学作品传递的更多是想象力、思想、情绪等抽象的东西,而图像则能够直观地传达具体的信息和新闻信息。
文学和图像之间的区别在于,文学作品可以更加深入、更加丰富地探索人类的内心世界,而图像则更加直观地展示外在的世界和现象。
文学作品在读图时代中的审美建构多元化的文学作品在读图时代中,文学作品应当更加注重多元化的呈现方式。
文学作品可以采用电子书、网络文学等更加便利的媒介来呈现,以满足读者的需求。
同时,文学应该注重与图像产生的联动和互动,在图像的世界中呈现更加丰富的文学作品。
独特的文学风格在读图时代中,文学作品应该具有更加独特的文学风格和特色。
因为,在这样多元化的信息和图像的世界中,只有那些具有优秀文学风格和独特特色的作品才能够脱颖而出,吸引读者的眼球。
拓展的文学叙述方式在读图时代中,文学叙述方式也应该更加拓展。
文学作品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叙述方式,如引用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手段,使文学作品具有更加鲜明的艺术魅力。
总结文学作品不断走向现代化和数字化,尤其是在读图时代中,文学审美建构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多元化的文学作品、独特的文学风格以及拓展的文学叙述方式,可以让文学作品更加丰富,更加精彩。
在这个多元化信息、千姿百态的图像的时代里,以上这些方面的努力必不可少。
文学典型的审美特征(一)
文学典型的审美特征(一)文学典型的审美特征引言文学作品是人类创作的精华,它们承载着作家的情感、思想和审美观。
因此,文学作品往往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介绍一些文学典型的审美特征,并通过列点的方式进行展示。
内容•丰富的想象力文学作品常常展现出作家丰富的想象力,通过生动的描述和丰富的比喻,将读者带入作品的世界。
想象力给作品注入了生命力,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作家独特的艺术视角。
•情感的表达文学作品是作家情感世界的镜像,其中充满了对爱、恨、喜、怒等情感的真实表达。
作家通过细腻而深刻的描写,让读者在作品中感受到作者情感的震撼力。
•深邃的思想文学作品往往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哲学观点。
通过对人性、社会、命运等问题的思考,作家通过文学形式向读者展示了他们对世界的独特见解。
这些深邃的思想使作品更加耐人寻味,引发读者对人生的思考。
•优美的语言优美的语言是文学作品的一大特色。
作家通过巧妙的字词搭配、句子结构等手法,使文字充满韵律感和美感。
优美的语言让作品更加生动、易于阅读,并且给人以美的享受。
•独特的结构文学作品常常具有独特的结构安排,这种结构展示了作家的创作思路和艺术追求。
通过章回体、时间与空间的交错等手法,作家在作品中创造出独特的艺术效果,使读者在阅读中体验到不同的情感和思考。
结论文学典型的审美特征是丰富的想象力、情感的表达、深邃的思想、优美的语言和独特的结构。
这些特征赋予了文学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让读者能够在阅读中享受到作者的创作才华和情感世界。
阅读文学作品不仅能够丰富我们的审美观,还能够启发我们的思考和感悟。
让我们一起沉浸在这个美妙的文学世界中吧!文学典型的审美特征引言文学作品是人类创作的精华,它们承载着作家的情感、思想和审美观。
因此,文学作品往往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介绍一些文学典型的审美特征,并通过列点的方式进行展示。
内容•丰富的想象力–描述细致入微:作家通过详实的描写,勾勒出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场景环境等,让读者仿佛能够亲临其中。
文学与绘画:探讨文学作品中的视觉艺术表现
• 通过构图与空间传达故事氛围
视觉艺术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
视觉艺术辅助文学作品
传达主题
视觉艺术增强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
视觉艺术丰富文学作品
的表达方式
• 通过视觉艺术元素吸引读者注意
• 通过视觉艺术元素强化文学作品
• 通过视觉艺术元素拓展文学作品
力
的主题
的表达手段
• 通过视觉艺术元素提升文学作品
发展
• 文学作品借鉴绘画的视觉艺术元
• 文学作品反映社会文化背景
• 文学作品为绘画提供创新灵感
素
• 绘画作品反映社会文化氛围
• 绘画作品为文学作品提供视觉支
• 绘画作品借鉴文学的思想内容与
情感表达
持
03
文学作品中的绘画手法分析
色彩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
通过色彩表现文学作品的主题与情感
• 色彩与文学作品中的情感相互呼应
文学作品与视觉艺术共同反映现实生活
• 文学作品通过文字描绘现实生活
• 视觉艺术通过图像呈现现实生活
文学作品中的视觉艺术元素
色彩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
• 通过色彩描绘场景氛围
• 通过色彩表现人物情感
线条与形状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
• 通过线条与形状描绘物体形态
• 通过线条与形状表现人物动态
构图与空间在文学作品中的呈现
• 构图与空间表现文学作品中的焦
• 构图与空间传达文学作品中的美
事氛围
点事件
感体验
04
不同文学流派中的视觉艺术表现
现实主义文学中的视觉艺术表现
现实主义文学中的视觉艺术风格
• 现实主义文学中的视觉艺术风格以写实为主
读图时代的文学审美建构
读图时代的文学审美建构前言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进入了一个读图时代。
越来越多的人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图片、视频等图像信息,而文字信息则被逐渐淘汰。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文学审美也必须随之变化和升级,以满足读者的需求,同时也不断挑战自身的边界。
文学审美的转变在过去的文学传统中,语言是主要的文学表现形式,作家通过诗歌、小说、散文等文字表达情感和思想。
但在读图时代,人们更愿意通过图像信息来获得感受,因此文学审美也需要考虑到这一点。
文学作品中的图像化表现逐渐增多,比如一些小说的封面设计、章节标题、插画等。
这些图像元素不仅能够吸引读者,更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文学作品。
此外,互联网的发展也带来了新的文学表达方式,比如微博、博客等社交媒体平台,人们可以通过图片、视频、动态图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想。
这些新的表达方式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传统文学的创作和审美。
文学审美的挑战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文学审美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首先,如何在文字中创造出生动的图像,让读者更好地感受作品,是一个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其次,如何在新的表达方式中保持文学的价值和意义,也需要作者和读者共同探索和建构。
从读者的角度来看,他们已经习惯了快速浏览图片和视频,文学作品要想吸引读者,必须在短时间内打动他们。
因此,文学作品的语言表现形式必须更加生动、形象,以抓住读者的眼球。
从作者的角度来看,他们需要重新考虑文学创作的定位和意义。
在阅读习惯的改变和互联网的冲击下,传统文学作品往往被认为过于厚重和沉闷。
因此,文学作品的创作方式需要更加接地气、易于理解,同时不失文学的深邃和意义。
文学审美的建构在读图时代,文学审美必须注重图像化表现的充实和定位,同时在新的表达方式中不断探索和实践。
图像化表现的充实文学作品中的图像化表现不仅仅是在封面上加上插画,还需要在语言表现中有所体现。
比如,通过对环境、人物、情感等的描绘和比喻,可以更好地创造出清晰生动的图像,让读者身临其境。
文学创作风格的时代特点与审美标准
文学创作风格的时代特点与审美标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文学创作风格也在不断演变。
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审美标准,这些特点和标准反映了社会背景、价值观念以及人们对艺术的认知。
本文将探讨文学创作风格的时代特点和审美标准,并分析其变化和影响。
一、现实主义的兴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和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现实主义成为文学创作的主流。
以俄国的托尔斯泰、法国的巴尔扎克和英国的狄更斯为代表的作家们,通过描绘社会生活中真实的人物和场景,反映了贫困、不公和社会冲突等问题。
他们的作品旨在唤起读者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形成了以人物性格刻画、环境描写和情节发展为主要手法的文学风格。
二、超现实主义的崛起20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超现实主义成为一股强势的文学潮流。
代表性的作家如法国的布勒东、美国的福克纳和哥伦比亚的马尔克斯,通过运用奇幻、幻想和夸张的手法,挑战现实的界限,突破传统文学的桎梏,以独特的方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和思考。
超现实主义追求的是经验的非逻辑、非线性和非常规表达,以挑战传统审美标准和读者的习惯思维。
三、后现代主义的涌现20世纪中叶以后,后现代主义逐渐兴起,并成为当代文学创作的重要方向。
代表性的作家包括美国的普利策文学奖得主莫里森、英国的科茨、阿根廷的博尔赫斯等。
后现代主义强调语言的多义性和不确定性,突破了传统艺术形式的边界,模糊了事实和虚构的界限。
同时,后现代主义作家借助叙事的碎片化、非线性和自由联想等手法,试图呈现出更加复杂和多样的现实面貌。
四、多元审美标准的存在随着时代的变化,审美标准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在现实主义盛行的年代,读者们更注重作品对社会现实的触动和揭示;而在超现实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背景下,读者们更加注重作品本身的创造性和艺术性,对传统模式的突破和创新给予更多肯定。
然而,不同的人群和文化背景会对文学作品产生不同的理解和评价。
例如,对于传统主流文学模式习惯于接受的读者来说,超现实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作品可能会被视为离经叛道、过于独特的艺术表达,难以接受和欣赏。
当代文学作品的图像化审美转型
当代文学作品的图像化审美转型作者:赵诚来源:《美与时代·下》2020年第10期摘要:随着电子传播媒介的发展和改进,文学作品的图像化已经成为重要的发展趋势。
随之而来的是图文本对于传统文学审美范式的改变。
当下的图文本文学具有直观化、大众文化性、心理距离的消解等特征,在此基础上,语图互文成为图像化审美的主要范式。
尽管图文本改变了文学的基本表现方式,并在很大程度上引导着文学审美范式的转型,但是其作为文学作品的本质并没有发生改变,因此将文化诗学作为图文本阐述的一个向度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
以《活着》的影视改编作为例证,阐述图像时代文学作品审美范式的转型。
关键词:活着;图文本;审美特征;审美范式;文化诗学向度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910364029)研究成果。
美国学者M.H.艾布拉姆斯曾在其著作《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文学四要素”的观点,认为文学是一个由世界、作家、作品、读者四要素有机组合起来的系统,这一观点对当代文学理论的建设发挥了重大作用,指导着文学理论的研究与发展。
随着时代的进步,如今的文学作品已经突破了语言文字这一传统的载体,图像化的表达在文学系统中逐渐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体现在文学媒介方面,传统的语言文字媒介融合了图像语音文本,呈现出“语图互文”的审美态势[1]。
在此现实语境下,“文学四要素”说开始面临新兴要素的挑战,传统的审美范式只有进一步进行图像化转型才能更好地适应读图时代的文学特征。
一、图文本文学的审美特征进入图像时代以来,文学的基本载体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作为文学新载体的图文本呈现出了新的审美特征,这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传统文学的审美范式。
这种颠覆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方面是图像这一新载体的出现直接导致文學内部审美诸要素之间的重新组合;另一方面是艾布拉姆斯所谓“文学四要素”中的世界被改变,从而间接地改变了文学的生存空间[2]。
基于上述两个层面的影响,图文本文学的审美特征呈现出直观性、大众文化性以及心理距离的消解等特征。
文学的视像化
⽂学的视像化尼古拉·⽶尔佐夫说:“新的视觉⽂化的最显著的特点之⼀是把本⾝⾮视觉性的东西视像化”。
这是图像霸权的必然表现,在这种情境下,⽂学也正被逐渐地“同化”,⾛向了视像化。
处于消费社会⾥的⽂学,受到了图像⽂化的挤压与逼迫,⽂学的地盘越来越⼩,纯⽂学⽂本越来越遭到冷落与怀疑,于是,为求⽣存,⽂学不得不迎合⼤众⼝味,将⾃⼰全⾯地“图说化”。
书店⾥,被图说的⽂学名著⽐⽐皆是,如新华出版社出版了《鲁迅⼩说全编绘图本》,书海出版社出版了《中学⽣必读⽂学名著图说》,⽽⼏乎所有的世界⽂学名著都换成了插图本,如插图本的《死魂灵》、《堂吉诃德》等等,著名的美学论著《美的历程》再版时增加了两倍的图⽚。
现代的出版业越来越讲究包装的精美豪华,就连书页的颜⾊、背景图⽚及排版等视觉因素都做了精⼼设计,⼀切都是为了吸引读者的眼球。
⽂学视像化的另⼀种流⾏⽅式是作家⾃觉为电影、电视的摄制⽽写作。
⼀个突出的现象是,很多优秀的⽂学作品刚问世时⽆⼈问津,⽽⼀旦被改编成电影或电视剧本时,却备受关注。
如电影《⼿机》、《卧虎藏龙》,电视剧《⼤宅门》等等,观众⾸先被影视图像和画⾯所吸引和震撼,然后才产⽣了进⼀步了解其⽂本的念头。
尤其王度庐的《卧虎藏龙》,本写于上个世纪的30年代,曾被⼈遗忘了那么多年,只因电影的改编⽽⼜声誉鹊起。
的确,对于作家来说,为影视剧写作是⼀条成名的捷径。
这就是图像时代的真实景观,⽽⽂学写作本⾝正逐渐丧失⾃主性。
⽂学的这种视像化、边缘化倾向,乃是受了⽂化传播媒介和运作⽅式的影响。
在⼀个⼤众化的、⼈⽂普及的社会,由最便利、最具普及性的媒介物提供的⽂化消费必然要占据⽂化活动的中⼼。
当纸张和书籍刚被发明出来时,由于其便利和廉价,⽂学阅读就成为最易普及最易进⾏的⽂化活动,⽽在今天,最便捷、最直接、最普及的媒介就是电视,不久也许就是互联⽹,它们取代⽂学成为社会⽂化消费的宠⼉也具有先进媒介的必然性。
另外,这⼀趋向也是由⽂本的符号特征和消费社会的性质所决定的。
文学艺术的审美特征与时代演变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XX
文学艺术的审美特征的独特性
语言艺术:通过文 字表达思想感情, 塑造人物形象
形象思维:通过想 象和联想,创造艺 术形象
情感表达:通过情 感抒发,表达内心 世界
艺术创新:通过艺 术手法和创新,展 现独特审美效果
文学艺术的时 代演变
古代文学艺术的特点
诗歌:以唐诗、宋词、元曲 为代表,注重韵律和意境
散文:以《史记》、《汉书》 等为代表,注重叙事和抒情
文学艺术审美特 征与时代演变的
未来趋势
未来文学艺术审美特征的发展方向
科技与艺术的融 合:利用科技手 段创作艺术作品, 如虚拟现实、人 工智能等
文学艺术的多元 化:各种文化、 风格、流派的融 合,形成多元化 的文学艺术作品
审美观念的变化: 随着社会变迁, 人们的审美观念 也会发生变化, 影响文学艺术的 审美特征
文学艺术审美特征与时代演变的互动关系
文学艺术审美特 征受到时代的影 响,反映了时代 的风貌和特点。
时代演变也受到 文学艺术审美特 征的影响,推动 了时代的发展和 进步。
文学艺术审美特 征与时代演变相 互影响,共同塑 造了人类文明的 历史进程。
文学艺术审美特 征与时代演变的 互动关系,体现 了人类对美的追 求和探索,以及 对社会现实的关 注和反思。
小说:以《红楼梦》、 《水浒传》等为代表,注 重人物塑造和情节安排
书法:以王羲之、颜真卿等 为代表,注重笔法和章法
绘画:以山水画、花鸟画等 为代表,注重意境和气韵
戏曲:以京剧、昆曲等为代 表,注重唱腔和表演
中世纪文学艺术的特点
宗教色彩浓厚:作品中充 满了宗教信仰和神学思想
骑士精神:强调忠诚、勇 敢、荣誉和牺牲
视觉文化冲击与浸润下的文学图景论世纪之交中国文学的图像化走势
视觉文化冲击与浸润下的文学图景论世纪之交中国文学的图像化走势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视觉文化冲击与浸润下,世纪之交中国文学的图像化走势。
在全球化和多媒体时代的背景下,视觉文化的崛起对传统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分析文学作品在视觉文化的影响下如何逐渐走向图像化,来揭示中国文学在这一时期的独特发展和变化。
本文将从文学与视觉文化的关系入手,探讨视觉文化如何改变文学的表达方式和审美观念。
接着,将分析世纪之交中国文学图像化走势的具体表现,包括文学作品中图像元素的增加、文学叙事方式的转变以及文学与视觉艺术的融合等。
还将探讨视觉文化冲击下,中国文学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如何吸收和借鉴国际视觉文化的元素,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图像化风格。
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揭示视觉文化冲击与浸润下中国文学的发展规律,分析文学图像化走势的内在动力和机制,为当代文学创作和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考。
通过深入探究文学与视觉文化的关系,本文也将有助于推动文学研究的跨学科交流和合作,为文学研究领域的创新和发展贡献力量。
二、视觉文化冲击下的文学图景随着视觉文化的崛起,文学图景在世纪之交的中国社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与变革。
视觉文化以其直观、生动、富有冲击力的特点,迅速占领了文化的制高点,使得传统的文学阅读方式逐渐边缘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文学开始了其图像化的走势,这一走势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
视觉文化的冲击首先体现在文学作品的呈现方式上。
传统的文学作品以文字为主要载体,通过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来构建文学图景。
在视觉文化的冲击下,文学作品开始更多地借助图像、影像等视觉元素来呈现,这些元素不仅丰富了文学作品的表达形式,也使得作品更加直观、易于理解。
例如,一些网络文学作品通过插画、漫画等形式,将文字与图像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学风格,吸引了大量年轻读者的关注。
视觉文化的冲击还体现在文学主题和内容的变化上。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传统的文学主题和内容已经难以满足读者的需求。
视觉艺术所呈现的文本图像特征
视觉艺术所呈现的文本图像特征ﻭﻭﻭﻭ【内容摘要】随着信息化的,人们处于图像和文字并立的世界中.文字以一种图像的特征表现出来,从而使文字的思想维度获得极大拓展.文章从视觉艺术所呈现的文本图像特征出发,阐释视觉艺术背景下文本的图像特征以及文本图像的心理体悟,从而深入挖掘视觉艺术下图像和文本彼此的深层次关系.【关键词】视觉艺术;文本图像;表现ﻭ在传统的认知领域中,文字和图像是两组分开的介质,它们共同构成了视觉艺术。
但是从上个世纪开始,随着数字摄影技术的,图像以一种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重度,进入了“读图时代”。
在这个时代中,人们更注重图像,而对文字有所偏离。
但事实上,视觉艺术的构成脱离不了文字和图像的共同组成。
确切的说,现阶段的视觉艺术中文字呈现出明显的图像属性,并经由图像传达给人们一定的认知信息。
这是因为图像的内涵与文字比起来,是相对模糊、多层和不确定的。
所以,视觉传达艺术中的文字对图像的作用是命名和统揽,它指出了图像的定义,使受众在第一时间内就能理解图像所指代的意义。
文字引导受众去解读图像,并起到了一种“优先解读”的作用,即使受众按照设计者的意图去解读,也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受众对图像的不理解、不接受。
而在“读图时代",这种视觉艺术促使文本更为表现出“图像化”的特征。
一、文字与图像的互渗性ﻭ视觉艺术即通过图像、文字等元素组合,人们能够识别欣赏的视觉构成。
从古到今,视觉艺术呈现出较多的方式,如绘画、雕塑等。
现阶段,随着数字摄影技术的以及的广泛运用,、动漫、游戏等新的视觉艺术方式相继出现,并迅速成为视觉艺术的主导.恰如学家丹尼尔贝尔所说:“现在的视觉文化已经把传统的印刷文化替代。
”可以说,在现代里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将视觉作为符号,视觉符号不仅取得了文化的中心地位,而且还逐渐了一种主流。
、电视、、画报、卡通这些传统的视觉文化样式、以阅读为主的印刷物中,图像的比重急速上升。
“老照片”“图文书"等其实正是印刷文化向视觉文化中心转换而产生的某种变体,它们以其无可抗拒的“真实感”和“现场感”征服着读者。
新高考 现代文阅读1(论述文专题训练及答案)
现代文阅读Ⅰ(论述文)专题训练(一)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传统的图文书总是以文字为主,图像为辅。
当今流行的图文书中,图像似乎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文字反倒沦为配角。
如《一个人的战争》一书刊行了“新视像读本”,该读本共238页,配有图画212幅,几乎每一页都作了设计。
其“卖点”不再是原有的书面文字,而在于那些新奇、精美、富有视觉冲击力的图片。
任何读物,倘使缺少图像,便会失去对读者的诱惑力和视觉冲击力。
这正是“读图时代”的新法则。
进一步思考这一现象,或许可以推断,当代人的阅读方式已经发生了某种转变,已从专注于文字理解转向热衷于图像直观。
从美学角度来说,文字和图像本来各具特色,图像以其直观性和具体性见长,而文字以其抽象性和联想性著称。
文字读物可以唤起读者更加丰富的联想和多义性的体验,在解析现象的深刻内涵和思想的深度方面,有着独特的表意功能。
图像化将文字的深义感性化和直观化,这无疑给阅读增添了新的意趣和快感。
正像林白所言:“绝妙之处在于,无论是先看图再看文,还是先看文再看图,都会发现一种有趣的吻合。
”林白的解释道出了文与图之间的“互文性”阐发,但这种阐发隐含着某种“危机”。
一方面存在着图像对文字的有效阐发,另一方面又存在着图像对文字的曲解和转义。
从前一方面来看,图文书把书籍“通俗化”和“大众化”了,因而扩大读者范围;但从后一方面来看,图像有可能影响人们对文字的理解,尤其一些漫画书,将一些经典“连环画化”或“漫画化”。
本来,这些经典著作多以思想深刻见长,特定的古汉语不但是其独特的表述手段,同时也是读者进入这些经典深刻思想的必要条件和路径。
然而,在“读图时代”,此类读物被大量的“通俗化”,改造成“图画本”,独特的语言表述被转换为“平面化”甚至“庸俗化”的图解。
比如蔡志忠漫画系列,将诸子经典中的精深思想,图解为一种漫画形式,虽然这也许有助于读者理解这些古代经典,但同时又存在将古代思想家博大精深的思想漫画化和简单化的可能性。
文学的审美特性与视觉文化的提升
文学的审美特性与视觉文化的提升
张晶
【期刊名称】《江海学刊》
【年(卷),期】2010(000)001
【摘要】由于视觉审美已经成为当下时代主要的审美方式,视觉文化和图像成为了文艺学研究的主要对象,而关于文学理论的深化和当代建构方面的研究却备受忽视.实际上,当代文学与图像是可以做深刻的艺术贯通的.文学的图像化呈现和贯通性的审美功能不仅是文学的变异,也是传媒艺术的重要审美属性.呈现为图像方式的传媒艺术,并不意味着文学的缺席.文学的内在视像性质、文学的审美运思、文学的语言美感等重要的审美特性揭示了文学正是当代传媒艺术形式的重要支撑之功能.而当代视觉文化的普遍化却造成了审美的肤浅,视觉文化如今应该考虑其内涵的提升和与思考的互动.文学因素的回归应该是一个积极的策略.与文学血肉相连的传媒艺术,可以成为视觉文化提升的突破口.
【总页数】7页(P192-198)
【作者】张晶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视觉文化转向的审美特性解读 [J], 张艳艳
2.契合成人学习特点彰显文学审美特性--成人师范本科《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课堂教学刍议 [J], 胡峰
3.论文学语言的陌生化、含混性与文学的审美特性问题 [J], 朱寿兴
4.视觉文化语境下文学经典阅读提升大学生审美素养的路径 [J], 聂庆娟
5.从“文学研究”到“文化研究”:世界性文学审美特性之变革 [J], 曹顺庆;蒋荣昌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视觉时代文学的图像化及其审美特性(一)
【内容提要】
视觉时代文学的图像化正在成为文学存在的常态,文学在图像文化的冲击下处于被排斥和放逐的处境之中。
另一方面是文学主动走向图像化,即成为电视剧,电影等的脚本。
但文学作为一种语言的艺术,它的审美特性在于文学中的形象是要靠二度转换的,它必须借助读者的想象和想象力。
它为我们创造的是一个内视化的世界,有助于人的精神内省和深度审美,有助于人摆脱感性的沉沦而体验到生命的意义。
【关键词】视觉时代文学图像化审美特性无可置疑,正如许多论者指出的,图像文化在我们今天的文化生存环境中已处于中心和主导地位,文化的生产、传播、接受与消费似乎只有靠图像的呈现与传播才能正常运行,比如电影、电视、广告、因特网、卡通、电子游戏等等,它们以不可抗拒的力量充斥着我们的生活。
现代传媒艺术的大众草根性、虚拟民主性和对时间空间的超越导致图像文化狂欢时代到来,文学在现代传媒艺术巨大的身影后日益形只影单。
文学进入现代传媒的领地是不容易的,在纸媒介、影视媒介和网络媒介组成的泛媒介场之中,现代传媒成为主媒值,而纸媒介反而沦为副媒值。
文学的外延被重新审定,文学传媒化意味着纸媒介文学逐渐进入历史的栅栏。
曾经独享千年荣耀的文学在新世纪初叶面临巨大的困境,现代传媒艺术则雄视阔步走进当下中国艺术的核心领域。
我们知道,文学作为一种语言艺术,必须诉诸一定的文字符号,其接受者必须具备相应的认知和接受能力,才能达到文学阅读的目的。
而且,文学作为文本传播方式,是最不适宜大众接受的。
更何况在高度紧张忙碌的市场经济社会中,人们为实现自己的价值而奔波劳顿,每天面对的是大量最便捷、最直接、最普及、最即时性的图像信息的袭击,已无暇去品味唐诗宋词的审美境界,感悟名著的文化底蕴,来陶冶性情。
所以,文学的创作与阅读在图像文化时代越来越表现出局限性。
相反,图像性内容使观看者超越语言的障碍,直接诉诸人的视觉系统,以可视性、表演性、游戏性直接使观看者参与其中,为现代都市人拓展新的文化空间,比如在众多的图像传媒中,最具影响力的影视艺术会使观众与影视故事共时性存在产生如临其境的幻觉感受,已成为后现代社会中一种最好的休息方式。
而且从来没有任何一种艺术能像影视这样呼应着大众的需求与审美反应,也因此让大众广泛地接受。
事实上,影视对文学的冲击是致命的。
有人说:“凡是没有进入电视的真实世界,凡是没有成为电视所指涉的认同原则,凡是没有经由电视处理的现象与人事,在当代文化的主流趋势里都成为边缘;电视是绝对卓越的权力关系的科技器物。
“(1)所以,文学在很大程度上也只能放弃自己的独立性、自主性而沦落为影视的一部分,即影视的脚本。
更何况,在影视创作潜存的丰厚的经济利益趋动下,哪一位作家不动心呢?据茂莱研究认为:“一位小说家一旦成功,他能从电影买卖中获得的钱数简直是无限的。
今天的小说家所享受的合同待遇会使福克纳,菲茨杰拉德,斯坦贝克和海明威歆羡不已的。
我们很难举出哪一个稍有才能的当代作家没有向电影界卖过作品或没有写过电影剧本的。
”(2)当然,这是无可厚非的,问题在于文学的影视化就必须完全按照影视逻辑的美学特征进行文学包装,一方面从文本内容上说多为暴力、色情、恐怖、灾难等等;另一方面从艺术表现形式上说,“肤浅的性格刻画,截头去尾的场面结构,跳切式的场面变幻,旨在补充银幕画面的对白,无需花上千百个字便能在一个画面里阐明其主题。
”(3)如此包装过的文学已完全被通俗化,甚至庸俗化了。
因此,文学在图像文化的冲击下处于被排斥、放逐的处境之中。
不仅仅如此,还迫使文学在很大程度上从传统的语言艺术变成了“图像艺术”,大量的文学作品被图说,影视使小说图像化,诗歌、散文TV使散文、诗歌图像化,MTV使歌曲图像化,网络语言使网络文学图像化等等,正如尼古拉米尔佐夫说的:“新的视觉文化的最显著特点之一是把本身非视觉性的东西视像化”。
(4)在全球化经济发展的大环境里文学被迫进入了一个“看图”时代,纯文学的价值和意义在图像文化的冲击下自然地被消解了。
因此,在图像文化的围困之下,文学与图像的此消彼长不仅表现为对文学的排斥与放逐,而且也表现为迫使文学本身走向图像化。
尼古拉米尔佐夫说:“新的视觉文化的最显著特点之一是把本身非视觉性的东西视像化。
”(5)这是图像社会视觉中心主义的必然表现。
我们看到文学目前所走的正是这样一个路子:它正在将自己全面“图说”化。
已经图说的文学名著可说不胜枚举。
如书海出版社出版有《中学生必读文学名著图说》,新华出版社出版了《鲁迅小说全编绘图本》,有的出版社更是准备将世界文学名著全部“图说”一遍……与之相关的图说化现象则有所谓诗配画(或配摄影作品)、摄影小说、电视散文等等。
文学图像化的另一种方式就是自觉成为电影、电视摄制的前脚本。
文学的这种服务自有影视以来就有了:所有的叙事文学经典几乎都已有过影视改编作品,而且影视剧本的写作也早已成为一项专门的职业。
应该说,这一切都无可厚非。
但真正的变化是在影像霸权的制约下,文学写作本身已经失去了自主性。
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就是,现在当一个小说家拿起笔开始构思的时候,他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如何使他的新作品能符合影视改编的要求。
你可以将这看作是商业逻辑在起作用,但这个商业逻辑却确实是建立在视像文化的基础上的。
如果说文学在图像社会的边缘化是一种迫不得已的溃退的话,那么文学本身的图像化自然只能看作是文学向新的文化掌门的归顺与投诚,二者构成的正是当今图像社会中文学的真实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