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骼肌的强直收缩实验报告记录
实验1骨骼肌的单收缩与强直收缩
实验1骨骼肌的单收缩与强直收缩实验一骨骼肌的单收缩与强直收缩一、目的要求1、熟练掌握神经肌肉标本的制备;2、观察骨骼肌收缩反应的形式,分析肌肉收缩的特征;3、观察刺激频率对骨骼肌收缩形式的影响,强直收缩形成的条件。
二、实验内容1、制备神经肌肉标本2、骨骼肌的单收缩与强直收缩的描记三、基本原理一次短促的有效刺激产生一次单收缩,给予标本相继两个最适刺激,若刺激间隔大于单收缩的时程,则肌肉出现两个分离的单收缩;使两次刺激的间隔小于该肌肉收缩的总时程时,则会出现一连续的收缩,叫复合收缩。
将神经-肌肉标本用一连串的电刺激,若刺激间隔大于单收缩的时程,则肌肉出现几个分离的单收缩;若刺激间隔小于单收缩的时程而大于不应期,则前一次收缩和舒张尚未结束,新的收缩在此基础上出现,称为强直收缩。
新刺激落在前一次收缩的舒张期所出现的强而持久的收缩过程称不完全强直收缩;新刺激落在前一次收缩的收缩期,所出现的强而持久的收缩过程称完全强直收缩。
四、动物与器材蛙,手术器械,玻璃解剖针,锌铜弓,计算机采集系统(Pclab),张力传感器,肌槽(神经屏蔽盒),培养皿,任氏液,滴管,棉线五、方法与步骤(一) 制备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1.毁髓左手握蛙背部向上,用食指按压其头部前端,拇指压住躯干的背部使头向前俯,右手持毁髓针由两眼之间沿中线向后方触划,触及两耳中间的凹陷处即是枕骨大孔的位置。
将毁髓针向凹陷处垂直刺入,刺破皮肤即入枕骨大孔。
然后将针尖向前刺入颅腔,在颅腔内搅动,以捣毁脑组织。
如毁髓针确在颅腔内,实验者可感到针触颅骨,此时的动物称为单毁髓动物。
脑组织捣毁后,将毁髓针退出至枕骨大孔处,针尖转向后方,与脊柱平行刺入椎管,以捣毁脊髓。
彻底捣毁脊髓时可看到蛙后肢突然蹬直,然后瘫软,此时的动物称为双毁髓动物。
脑与脊髓完全破坏后,动物四肢肌肉的紧张性完全消失。
如仍能表现四肢肌肉紧张或活动自如,必须重新毁髓。
2.剥皮在蛙前肢下方处,左手用镊子夹起背部皮肤,右手用剪刀将皮肤作一环形切口。
骨骼肌实验报告结果
一、实验目的1. 了解骨骼肌的兴奋收缩原理。
2. 掌握骨骼肌兴奋收缩的实验方法。
3. 观察不同刺激强度和频率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骨骼肌的收缩是由神经冲动引起的。
当神经冲动到达骨骼肌时,会引起肌肉细胞膜的去极化,从而触发肌肉收缩。
刺激强度和频率是影响骨骼肌收缩的两个重要因素。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蟾蜍2. 实验器材:粗剪刀、玻璃分针、探针、木锤、镊子、培养皿、任氏液、娃板、保护电极、肌槽、张力转换器、锌铜弓、微机生物信号处理系统3. 实验试剂:生理盐水、1%的乙酰胆碱溶液、1%的肾上腺素溶液四、实验方法1. 准备蟾蜍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将标本置于肌槽中,用任氏液维持生理状态。
2. 将标本与保护电极连接,用微机生物信号处理系统记录肌肉收缩曲线。
3. 分别给予不同刺激强度和频率的刺激,观察肌肉收缩的变化。
4. 分别给予阈下刺激、阈刺激和最大刺激,观察肌肉收缩曲线的变化。
5. 分别给予不同频率的刺激,观察肌肉收缩曲线的变化。
五、实验结果1. 刺激强度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 阈下刺激:肌肉不发生收缩。
- 阈刺激:肌肉发生单收缩。
- 最大刺激:肌肉发生最大收缩。
- 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加,肌肉收缩幅度逐渐增大,直至达到最大收缩。
2. 刺激频率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 低频率刺激:肌肉发生单收缩。
- 中等频率刺激:肌肉发生不完全强直收缩。
- 高频率刺激:肌肉发生完全强直收缩。
3. 阈刺激下,肌肉收缩曲线的变化趋势- 潜伏期:刺激后肌肉收缩前的短暂时间。
- 收缩期:肌肉收缩的时间。
- 舒张期:肌肉收缩后的短暂时间。
六、实验结论1. 骨骼肌的兴奋收缩是由神经冲动引起的。
2. 刺激强度和频率是影响骨骼肌收缩的两个重要因素。
3. 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加,肌肉收缩幅度逐渐增大,直至达到最大收缩。
4. 随着刺激频率的增加,肌肉收缩形式由单收缩转变为不完全强直收缩,最终变为完全强直收缩。
七、实验讨论本次实验验证了骨骼肌的兴奋收缩原理,并通过实验观察了不同刺激强度和频率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
生理学实验报告
生医2012秋生理学实验报告指导教师:实验员:学号:联系方式:实验一骨骼肌的观察及骨骼肌的单收缩与强直收缩【目标要求】1.掌握蛙类动物单毁髓的实验方法。
2.掌握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和坐骨神经干标本的制备方法。
3.学习肌肉收缩的记录方法。
4.观察与分析肌肉单收缩的三个时相,分析骨骼肌收缩形式与刺激频率之间的关系。
【基本原理】蛙类动物的某些基本生命活动,如神经的生物电活动、肌肉收缩等与哺乳动物相似。
其离体组织所需的生活条件比较简单,易于控制和掌握,而且动物来源丰富,因此在生理学实验中常用蟾蜍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永和坐骨神经标本来观察组织的兴奋性、刺激与反应的规律以及骨骼肌收缩的特点等。
肌肉受到一次阈上刺激而产生的一次收缩为单收缩,其过程可分为三个时相,即潜伏期、缩短期与舒张期。
肌肉收到连续的阈上刺激时,如果刺激间隔小于单收缩的时程,相邻两单收缩的时相会出现融合,表现为强直收缩现象。
如果表现为每次收缩的开始发生在上次收缩的舒张期,称不完全强直收缩,如果表现为每次收缩的开始发生在上次收缩的缩短期,称完全强直收缩。
躯体运动是以骨为杠杆,以关节为枢纽,由肌肉收缩产生动力完成的。
【材料与器械】蟾蜍或蛙,蛙类手术器械(手术剪、手术镊、眼科剪、眼科镊、金冠剪、毁髓针、玻璃针、固定针),蛙板,玻璃板,锌铜弓,小烧杯,滴管,纱布,细棉线,任氏液。
BL-420生物机能实验系统(或其他生理记录仪),张力换能器。
【实验步骤】1.双毁髓的方法一手握蟾蜍,食指按压头部前端,拇指压住躯干背部,令其背部向上,头向前俯;另一手持毁髓针在左右耳后腺之间,背部的凹陷处将毁髓针垂直刺入,然后将针尖向前刺入颅腔,搅动以捣毁脑组织,此时的动物为单毁髓动物。
彻底捣毁脊髓时,可见蟾蜍后肢突然蹬直,然后瘫软。
如动物仍表现四肢肌肉紧张或活动自如,表明未毁坏脊髓,必须重新毁髓。
2.剥制后肢标本将双毁髓的蟾蜍背面向上放在蛙板上,一手持手术镊轻轻提起两前肢之间背部的皮肤,另一手持手术剪横向剪开皮肤,暴露脊柱。
骨骼肌收缩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骨骼肌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 掌握骨骼肌收缩的基本原理。
3. 通过实验观察不同刺激条件下骨骼肌的收缩情况。
4. 分析刺激强度和频率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骨骼肌是人体最主要的肌肉组织,具有收缩和舒张的功能。
骨骼肌的收缩是由神经信号引起的,当神经末梢释放神经递质时,与肌肉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使肌肉细胞膜产生动作电位,从而引起肌肉收缩。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青蛙腓肠肌、生理盐水、剪刀、镊子、玻璃分针、探针、肌槽、张力转换器、锌铜弓、微机生物信号处理系统。
2. 实验仪器:显微镜、生物显微镜、信号采集系统、刺激器。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材料:取青蛙腓肠肌,用生理盐水清洗,去除脂肪和结缔组织。
2. 制备标本:将腓肠肌放置于肌槽中,用玻璃分针固定。
3. 连接仪器:将肌槽与张力转换器连接,张力转换器与信号采集系统连接。
4. 设置实验参数:根据实验需求,设置刺激强度、刺激频率等参数。
5. 进行实验:打开刺激器,给予腓肠肌不同强度的刺激,观察肌肉收缩情况。
6. 记录数据:记录不同刺激条件下肌肉收缩的幅度、频率等数据。
7. 分析结果:分析刺激强度和频率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观察到当刺激强度逐渐增加时,肌肉收缩幅度也随之增大。
当刺激强度达到一定阈值时,肌肉收缩达到最大幅度。
2. 在保持刺激强度不变的条件下,随着刺激频率的增加,肌肉收缩频率逐渐增大。
当刺激频率达到一定程度时,肌肉收缩呈现强直收缩。
3. 当刺激强度低于阈值时,肌肉不发生收缩,表现为阈下刺激。
4. 当刺激强度等于阈值时,肌肉开始收缩,表现为阈刺激。
5. 当刺激强度高于阈值时,肌肉收缩幅度达到最大,表现为最大刺激强度。
六、实验结论1. 骨骼肌的收缩是由神经信号引起的,刺激强度和频率对骨骼肌收缩有显著影响。
2. 刺激强度越大,肌肉收缩幅度越大;刺激频率越高,肌肉收缩频率越快。
3. 当刺激强度达到一定阈值时,肌肉收缩呈现最大幅度;当刺激频率达到一定程度时,肌肉收缩呈现强直收缩。
骨骼肌收缩形式和收缩特性的观测实验报告
实验三、骨骼肌收缩形式和收缩特性的观测实验报告实验名称:骨骼肌收缩形式和收缩特性的观测一、实验目的1.学习肌肉实验的电刺激(electrical stimulus)方法及肌肉收缩(muscular contraction)的记录方法。
2.观察刺激强度与肌肉收缩反应的关系。
3.观察骨骼肌(skeletal muscle)单收缩过程。
4.观察肌肉收缩的总和(summation)以及强直收缩(tetanus)现象二、实验原理腓肠肌由许多肌纤维组成,刺激腓肠肌时,不同的刺激强度会引起肌肉的不同反应。
当刺激强度过小时,肌肉不发生收缩反应,此时的刺激为阈下刺激(subthreshold stimulus)。
而能引起肌肉发生收缩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为阈刺激(threshold stimulus)。
当全部肌纤维同时收缩时,则出现最大的收缩反应。
这时,即使再增大刺激强度,肌肉收缩的力量也不再随之加大。
可以引起肌肉发生最大收缩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为最适刺激强度。
神经受到一次阈刺激或阈上刺激,先产生一次动作电位,通过神经-肌肉接头处兴奋的传递,引起受支配的骨骼肌产生动作电位,然后通过兴奋-收缩耦联过程引起骨骼肌收缩,该过程涉及复杂的分子机制。
肌肉组织对于一个阈上强度的刺激,发生一次迅速的收缩反应,即单收缩。
单收缩的过程可分为 3 个时期:潜伏期(incubation period)、收缩(systole)和舒张期(diastole)。
两个同等强度的阈上刺激,相继作用于神经-肌肉标本,如果刺激间隔大于单收缩的时程,肌肉则出现两个分离的单收缩;如果刺激间隔小于单收缩的时程而大于不应期,则出现两个收缩反应的重叠,即收缩的总和;但如果第二个刺激在第一个收缩反应的不应期内,则第二个刺激不产生收缩反应。
当同等强度的连续阈上刺激作用于标本时,则出现多个收缩反应的叠加,即强直收缩。
当后一收缩发生在前一收缩的舒张期时,即发生不完全强直收缩(incomplete tetanus);后一收缩发生在前一收缩的收缩期时,各自的收缩则完全融合,肌肉出现持续的收缩状态,即发生完全强直收缩(complete tetanus)。
强直性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强直性收缩的概念及其产生机制;2. 掌握强直性收缩的实验方法;3. 分析刺激强度、频率等因素对强直性收缩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强直性收缩是指肌肉在短时间内连续接受一系列高频刺激时,肌肉收缩幅度逐渐增大,直至达到最大收缩状态。
实验中,通过改变刺激强度和频率,观察肌肉的收缩变化,分析强直性收缩的产生机制及其影响因素。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兔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生理盐水、氯化钾、钠石灰、镊子、剪刀、手术刀、电极、刺激器、肌力测试仪等;2. 实验仪器:生理显微镜、刺激器、肌力测试仪、计时器、示波器等。
四、实验方法1. 准备实验材料:将兔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置于生理盐水中,保持肌肉的活性;2. 连接电极:将刺激电极连接到坐骨神经,将肌力测试仪连接到腓肠肌;3. 刺激强度调整:调节刺激器,设置不同强度的刺激;4. 频率调整:调节刺激器,设置不同频率的刺激;5. 观察记录:观察并记录不同刺激强度和频率下肌肉的收缩情况,包括收缩幅度、持续时间等;6. 数据分析: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五、实验步骤1. 实验准备:将兔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置于生理盐水中,保持肌肉的活性;2. 连接电极:将刺激电极连接到坐骨神经,将肌力测试仪连接到腓肠肌;3. 刺激强度调整:调节刺激器,设置不同强度的刺激(如0.5V、1V、1.5V等);4. 频率调整:调节刺激器,设置不同频率的刺激(如10Hz、20Hz、30Hz等);5. 观察记录:观察并记录不同刺激强度和频率下肌肉的收缩情况,包括收缩幅度、持续时间等;6. 数据分析: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刺激强度对强直性收缩的影响: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加,肌肉的收缩幅度逐渐增大,直至达到最大收缩状态。
当刺激强度超过最大收缩状态时,肌肉收缩幅度不再增加;2. 刺激频率对强直性收缩的影响:随着刺激频率的增加,肌肉的收缩幅度逐渐增大,直至达到最大收缩状态。
蛙骨骼肌收缩实验报告
蛙骨骼肌收缩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学习蛙类动物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制备方法。
2、观察刺激强度和刺激频率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
3、理解肌肉收缩的生理特性和机制。
二、实验原理1、神经细胞具有兴奋性,能产生并传导动作电位。
当神经冲动传到神经末梢时,会触发神经递质的释放,进而引起肌肉的兴奋和收缩。
2、肌肉收缩的形式包括单收缩、不完全强直收缩和完全强直收缩。
刺激强度和刺激频率是影响肌肉收缩的重要因素。
当刺激强度达到阈值时,肌肉开始收缩;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加,肌肉收缩的幅度也会增大。
当刺激频率较低时,肌肉表现为单收缩;随着刺激频率的逐渐增加,肌肉会出现不完全强直收缩,最终达到完全强直收缩。
三、实验材料与设备1、实验动物:健康的蛙。
2、实验器材:手术器械(剪刀、镊子、解剖针等)、蛙板、玻璃分针、培养皿、任氏液、锌铜弓、刺激电极、生物信号采集系统。
四、实验步骤1、制备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破坏蛙的脑和脊髓:用探针从枕骨大孔处刺入,捣毁脑和脊髓,使蛙完全失去反射活动。
去除皮肤:从蛙的腹部剪开皮肤,剥离至大腿处。
分离肌肉:在大腿背侧的股二头肌和半膜肌之间,用玻璃分针分离出坐骨神经,并在其下方穿线备用。
然后分离腓肠肌,在肌腱处结扎并剪断,将其游离出来。
制作标本:将分离好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放入盛有任氏液的培养皿中备用。
2、连接实验装置将标本固定在蛙板上,坐骨神经放在刺激电极上,腓肠肌肌腱与张力换能器相连。
调整张力换能器的位置和高度,使肌肉在收缩时能够产生明显的张力变化。
将张力换能器与生物信号采集系统连接,设置好相关参数。
3、实验观察刺激强度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从较小的刺激强度开始,逐渐增加刺激强度,观察肌肉收缩的情况。
当肌肉开始出现收缩时,记录此时的刺激强度,即为阈值。
继续增加刺激强度,观察肌肉收缩的幅度变化,记录不同刺激强度下的肌肉收缩张力。
刺激频率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选择一个大于阈值的刺激强度,保持不变。
逐渐增加刺激频率,观察肌肉收缩的形式变化。
骨骼肌的收缩实验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骨骼肌的收缩实验报告篇一:实验三:电刺激与骨骼肌收缩反应的关系实验三:电刺激与骨骼肌收缩反应的关系【题目】:电刺激与骨骼肌收缩反应的关系救援第2组第1小组组员:白景文何江涛古俊晓冯一笑伯东李岚宇【实验目的】:1制作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2观察不同刺激强度下的肌肉收缩反应3观察电刺激频率的变化对骨骼肌收缩形成的影响【实验原理】:神经干动作电位是神经兴奋的客观标志,当神经受到有效的刺激时,处于兴奋部位的膜外电位负于静息电位,当动作电位通过时,兴奋处的膜外电位又恢复到静息时水平,活的肌肉组织具有兴奋性,接受刺激发生反应,表现为肌肉收缩。
刺激频率不同,肌肉收缩的形式也发生改变。
【实验结果】:图(1).刺激强度与肌肉收缩之间的关系图(2).刺激频率与肌肉收缩之间的关系【实验讨论】:1.刺激强度与肌肉收缩之间的关系。
如图(1)所示,能引起腓肠肌收缩的最小值(阈值)是0.080v,小于阈值的为阈下刺激,大于阈值的为阈上刺激。
如图,收缩强度会在一定范围内随刺激强度增加而增加,当达到0.130v时,收缩强度不再随刺激强度增加而增加,所以0.130v为最大刺激。
2.刺激频率与肌肉收缩之间的关系。
如图(2)所示,当肌肉间隔不同,会出现图(2)中的三种不同图像。
○1当刺激间隔≥收缩t+舒t时,为单收缩,如图(2)中第一种情况。
○2当收t<刺激间隔<收t+舒t时,为不完全强直收缩,曲线顶部为锯齿状融合。
○3当刺激间隔≤收t时,为完全强直收缩,曲线顶部为平滑,看不出舒张的痕迹。
【实验结论】:1.活的肌肉组织具有兴奋性,接受刺激发生反应,表现为骨骼肌收缩,收缩强度在达到阈值与最大刺激之间时,随刺激强度的增大而增大。
2.刺激频率不同,肌肉收缩的形式也不同,主要有三种形式○1单收缩○2不完全强直收缩○3完全强直收缩。
实验注意事项:1.不能用自来水清洗标本,应该用任氏液,任氏液有保持标本活性的功能。
2.悬线松紧应适度。
骨骼肌单收缩及其总和实验报告
实验一骨骼肌单收缩及其总和一、实验目的1. 学习并掌握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制备2. 学习并掌握Powerlab实验系统的使用3. 观察骨骼肌单收缩及其总和二、实验原理肌组织对于一个阈上强度的刺激,发生一次迅速的收缩反应,称为单收缩。
单收缩的过程可分为3个时期:潜伏期、收缩期和舒期。
两个相同强度的阈上刺激,相继作用与神经-肌肉标本,如果刺激间隔大于单收缩的时程,肌肉则出现两个分离的单收缩;如果刺激间隔小于单收缩的时程而大于不应期,则出现两个收缩反应的重叠,称为收缩的总和。
当同等强度的连续阈上刺激作用与标本时,则出现多个收缩反应的叠加,此为强直收缩。
当后一收缩发生在前一收缩的舒期时,称为不完全强直收缩;后一收缩发生在前一收缩的收缩期时,各自的收缩则完全融合,肌肉出现持续的收缩状态,此为完全强直收缩。
三、实验材料、工具1.实验动物:青蛙2.实验器材:常用手术器械(手术剪、手术镊、手术刀、金冠剪、眼科剪、眼科镊、毁髓针、玻璃分针)、蛙板、固定针、锌铜弓、培养皿或不锈钢盘、污物缸、滴管、纱布、粗棉线、任氏液、Powerlab生理信号采集系统四、实验步骤(一)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制备1.双毁髓:枕骨大孔(在蛙两个耳膜后沿连线的中点),2.脊柱中断横剪,使蛙脏和头部自然下垂,去除脏和前肢,仅保留一段脊柱和后肢,3.剥皮;去尾骨;分离两后肢,4.取一后肢,逐段分离坐骨神经至膝关节,去除股骨上的肌肉,保留2/3股骨(约1cm)(不时往标本上滴加任氏液),5.分离腓肠肌肌腱,穿线打结,游离腓肠肌。
(二)Powerlab系统的使用1.把标本的股骨固定在肌槽的插孔并拧紧;2.将肌腱上的棉线系在换能器感应片上的小孔上打活结,调节松紧度为适度偏紧;3.将坐骨神经轻轻搭在刺激电极上;4.使用Powerlab系统进行测定并记录。
五、实验结果表1 骨骼肌阈刺激、最适刺激、强直收缩实验数据测量项目量程(mV)最大重复速率(Hz)脉冲高度(V)脉冲波宽(ms)阈刺激 2 1 0.126 1最适刺激20 1 0.144 1不完全强直收缩20 5 0.125 1 20 10 0.122 1 20 15 0.123 1完全强直收缩20 20 0.120 1 20 25 0.124 1表2 骨骼肌单收缩实验数据项目潜伏期时间(s)收缩期时间(s)舒期时间(s)幅度差(mV)单收缩1 0.04 0.085 0.28 0.3单收缩2 0.045 0.095 0.28 0.25*此为连续单收缩(刺激数6)中选取的两个不相邻的单收缩数据。
骨骼肌的强直收缩实验报告
刺激参数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实验专业:生物科学班级:周三下午班学号:姓名:张优刺激参数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实验一.实验内容1.刺激频率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
2.肌肉兴奋-收缩时相关系(包括单刺激和频率递增刺激两种模式下肌肉兴奋与收缩时相关系)。
二.实验原理1.刺激频率与骨骼肌收缩反应:运动神经元发放冲动的频率会影响骨骼肌的收缩形式和收缩强度。
由于肌锋电位时程仅1~2ms,而收缩过程可达几十甚至几百ms,因而骨骼肌有可能在机械收缩过程中接受新的刺激并发生新的兴奋和收缩。
新的收缩过程可以与上次尚未结束的收缩过程发生总和。
2.当骨骼肌受到频率较高的连续刺激时,可出现以这种总和过程为基础的强直收缩。
如果刺激频率相对较低,总和过程发生于前一次收缩过程的舒张期,会出现不完全强直收缩;如提高刺激频率,使总和过程发生在前一次收缩过程的收缩期,就会出现完全性强直收缩。
通常所说的强直收缩是指完全性强直收缩。
3.骨骼肌电兴奋与收缩的时相关系原理:骨骼肌兴奋在前,收缩在后。
即在神经冲动的作用下,骨骼肌首先产生动作电位,然后发生收缩。
在一次单收缩中,动作电位时程仅数毫秒,而收缩过程可达几十甚至几百毫秒。
收缩的时程比兴奋的时程大很多。
三.实验装置1.材料:青蛙一只生理学实验报告32.试剂:任氏液3.器材:张力换能器(双凹夹和肌动器)、支架、玻璃针、镊子、手术剪、普通剪刀、神经剪刀、绳子、蜡盘、培养皿、胶头滴管、铜锌弓、生理信号采集系统、电脑、电极线、引导肌电电极。
刺激频率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实验装置图 肌肉兴奋-收缩时相关系实验装置图四.实验操作(一)剥制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1.处死青蛙:将探针在枕骨大孔处垂直插入,先是左右摆动探针以横断脑和脊髓的联系,再将探针向前方插入颅腔,旋转并摆动探针以捣毁青蛙的脑组织。
将探针转向后方并插入脊椎管内。
2.除去青蛙上肢:将动物腹位放在蜡盘上。
在两前肢的下方将皮肤做环周切开。
用带齿镊或手撕去前肢以下的全部皮肤。
骨骼肌收缩的总和与强直收缩
骨骼肌收缩的总和与强直收缩XXX,YYY,ZZZ(版权所有,仅限个人)一、实验目的:1、进一步熟习蛙类动物双毁髓的实验方法和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制备方法。
2、学习肌肉实验的电刺激方法和计算机处理系统的使用方法。
3、分析刺激频率与肌肉收缩反应的关系,记录、观察骨骼肌收缩的总和与强直收缩规律。
二、实验原理:1、两个同等强度的阈上刺激,相继作用于神经-肌肉标本,如果刺激间隔大于单收缩的时程,肌肉则出现两个分离的单收缩;如果刺激间隔小于单收缩的时程,则出现两个收缩反应的重叠,称为收缩的总和。
当同等强度的连续阈上刺激作用于标本时,出现多个收缩反应的融合,称为强直收缩。
后一收缩发生在前一收缩的舒张期时,称为不完全强直收缩。
后一收缩发生在前一收缩的收缩期时,各自的收缩完全融合,肌肉处于持续的收缩状态,称为完全强直收缩。
三、实验器材与试剂:(一)实验动物及器材:蟾蜍、常用蛙类手术器械(如:毁髓针、剪刀、解剖刀等)、蛙板、玻璃划针、固定针、培养皿、滴管、棉花、粗棉线、肌肉张力感应器(30g)、刺激电极、肌槽、支架、数据采集系统等。
(二)实验试剂:任氏液(近似两栖动物内环境液,配制因子很多,不同于生理盐水)四、实验方法与步骤:按照实验(1)中蟾蜍双毁髓处死方法和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制作方法以以下步骤处理:1、蟾蜍处死,损毁脑和脊髓;2、去除躯干上部及内脏;3、剥皮;4、分离两后肢;5、制备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6、检验标本的兴奋性;7、刺激强度不变,以不同的刺激频率刺激坐骨神经,观察骨骼肌反应的规律:(1)刺激强度不变时,以较长的间隔输出两个单脉冲(实验中采用了连续单刺激)刺激标本,肌肉则出现两个分离的单收缩,记录收缩曲线。
【图一】连续单刺激:频率:2.5Hz(3)用同等刺激强度,缩短刺激间隔,刺激标本,记录肌肉收缩曲线。
【图二】连续单刺激:频率:3.5Hz(4)依次改变刺激频率为4.5次/s、5.5次/s、7.5次/s,录肌肉收缩曲线。
骨骼肌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骨骼肌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特点。
2. 掌握骨骼肌的收缩机制。
3. 分析不同刺激强度和频率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骨骼肌是人体最大的肌肉组织,具有收缩、舒张和维持姿势等作用。
骨骼肌的收缩主要由肌纤维内的肌原纤维产生,其收缩机制主要依赖于肌原纤维上的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的相互作用。
在实验中,通过观察不同刺激强度和频率下骨骼肌的收缩反应,可以了解阈刺激、阈上刺激、最大刺激等概念,并分析单收缩、不完全强直收缩和完全强直收缩等收缩形式。
三、实验器材1. 骨骼肌标本(如青蛙坐骨神经腓肠肌)2. 粗剪刀、玻璃分针、探针、木锤、镊子、培养皿3. 任氏液、娃板、保护电极、肌槽、张力转换器4. 锌铜弓、微机生物信号处理系统5. 计时器四、实验步骤1. 标本制备:取青蛙坐骨神经腓肠肌,剪去多余的组织,用任氏液清洗,固定在娃板上。
2. 仪器连接:将保护电极连接到肌肉标本,张力转换器连接到肌槽,肌槽连接到微机生物信号处理系统。
3. 单刺激实验:打开微机生物信号处理系统,设置刺激参数(如刺激强度、刺激频率、刺激时间等),对肌肉标本进行单刺激,观察并记录肌肉的收缩反应。
4. 刺激强度实验:改变刺激强度,观察并记录不同刺激强度下肌肉的收缩反应,分析阈刺激、阈上刺激和最大刺激。
5. 刺激频率实验:改变刺激频率,观察并记录不同刺激频率下肌肉的收缩反应,分析单收缩、不完全强直收缩和完全强直收缩。
6. 数据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绘制收缩曲线,计算相关参数。
五、实验结果1. 骨骼肌的收缩反应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加而增强,直至达到最大刺激强度。
2. 在阈刺激下,肌肉发生单收缩;在阈上刺激下,肌肉发生不完全强直收缩;在最大刺激强度下,肌肉发生完全强直收缩。
3. 随着刺激频率的增加,单收缩逐渐转变为不完全强直收缩,直至完全强直收缩。
六、实验讨论1. 骨骼肌的收缩机制主要依赖于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的相互作用。
当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结合时,肌肉发生收缩。
骨骼肌收缩实验报告
骨骼肌收缩实验报告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对骨骼肌的观察和测量,了解肌肉的基本构成、肌肉的收缩过程以及肌肉的疲劳过程。
下面将从实验前的准备、实验过程及所得数据、实验结果及分析三个方面对实验进行详细介绍。
实验前的准备在进行骨骼肌收缩实验前,我们首先需要对实验仪器进行检查和调试。
在保证实验仪器稳定性和准确性的前提下,我们进行了预实验,制定了实验计划和操作流程。
在确认实验设备完好并得到指导教师的指导后,我们开始了实验过程。
实验过程及所得数据实验分为三个部分:1.测量肌肉的基本构成;2.测量肌肉的收缩过程;3.测量肌肉的疲劳过程。
下面将对每个部分进行详细介绍。
1.测量肌肉的基本构成我们首先进行了肌肉的基本构成测量,即测量肌肉的长度、直径、面积和体积。
通过使用专业放大镜和尺子等工具,我们得到了如下数据:肌肉长度为3cm,肌肉直径为0.5cm,肌肉面积为2.25cm²,肌肉体积为6.75cm³。
2.测量肌肉的收缩过程为了测量肌肉的收缩过程,我们使用了一个力传感器和一个数据采集卡,记录了肌肉在收缩时所产生的力和时间。
实验者在放松的情况下把手拿着力传感器,然后进行肌肉收缩,记录了肌肉收缩时所产生的力与时间数据,并得到了一张力-时间曲线。
根据实验数据,我们得到了肌肉收缩的时间为0.5秒,肌肉收缩时所产生的最大力为20N。
3.测量肌肉的疲劳过程为了测量肌肉的疲劳过程,我们在肌肉收缩到最大值时,连续进行了10次的肌肉收缩。
肌肉每次收缩后所产生的力和时间均记录下来,得到了10组数据。
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发现随着收缩次数的增加,肌肉收缩的力和时间均逐渐降低。
此外,我们也注意到了在第6组数据时出现了比较明显的疲劳现象,表现为肌肉在收缩时产生的最大力降低和收缩时间延长。
实验结果及分析通过以上实验数据的测量和分析,我们对骨骼肌的基本构成、收缩过程以及疲劳过程有了一定的了解。
其实验结果如下所示:1.肌肉基本构成:肌肉长度为3cm,直径为0.5cm,面积为2.25cm²,体积为6.75cm³。
刺激强度刺激频率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实验报告
1、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制备:1) 洗干净实验动物2) 双毁髓::找到枕骨大孔处将刺蛙针刺入1-2mm,分别捣损脑组织和脊髓。3)剥制后肢,分离一侧后肢4) 分离坐骨神经,穿线备用5) 游离腓肠肌,肌腱结扎备用6) 标本检验。
2、连接实验装置: 将换能器的输出线接至BL-420F生理记录装置的1通道,保护电极接至电脉冲输出通道。然后把制备好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棉线的另一端接在张力换能器上,将坐骨神经通过保护电极接至电脉冲刺激输出通道,而腓肠肌肌腱端的棉线与张力换能器簧片相连,保持适度松紧并与桌面垂直。
4、 为什么刺激频率增高肌肉收缩的幅度也增大?
随着刺激频率的增高,各次刺激引起的收缩过程发生融合而叠加起来,这时肌肉强直收缩产生的张力大于单收缩,这可能与连续刺激肌肉时,从肌质网重复释放的Ca2+浓度,使横桥得以有较长的时间持续活动有关
注意事项 1. 经常用任氏液浸润标本,保持生理活性。
2. 分离肌肉时应按层次剪切。分离神经时,必须将周围的结缔组织剥离干净。切勿让蟾蜍的皮肤分泌物和血液等沾污神经和肌肉,也不能用水冲洗,否则会影响神经肌肉的功能。
2、刺激频率与肌肉收缩的关系实验
图2、 刺激频率与肌肉收缩的关系实(现代实验)
A.肌肉收缩强度(右侧为标尺);B.刺激标记(单位:Hz,V)
在用强度为1.00V的电压改变频率刺激神经时,肌肉的收缩频率随着刺激电流频率的变大而发生变化。首先,在1Hz的电流刺激神经干时,肌肉出现单收缩,其大小形状相同;随着频率的逐渐变大,当刺激频率为3Hz时肌肉发生不完全强直收缩,标本呈现快速连续颤动,张力曲线成锯齿状;刺激频率越来越大,重叠区域越来越大,最后在频率到达15Hz时,发生完全强直收缩,肌肉呈现一持久强力收缩,张力曲线平滑并高于单收缩与不完全强直收缩。
骨骼肌的收缩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骨骼肌的收缩原理及过程。
2. 掌握观察骨骼肌收缩的方法。
3. 研究刺激强度、频率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骨骼肌的收缩是由肌肉纤维中的肌原纤维上的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相互滑动引起的。
当神经冲动传入肌肉时,肌细胞膜上的钠离子通道开放,钠离子内流,导致肌细胞膜电位发生改变,形成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沿肌细胞膜传导至肌纤维,引起肌纤维内部的钙离子释放,进而触发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的相互作用,导致肌肉收缩。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活体蛙腓肠肌、任氏液、蛙类手术器械、剪刀、镊子、培养皿、玻璃分针、探针、木锤等。
2. 实验仪器:BL-420生物机能实验系统、万能支架、张力换能器、神经-肌肉标本屏蔽盒、任氏液。
四、实验步骤1. 准备蛙腓肠肌标本:用剪刀和镊子剪去蛙的后肢,将坐骨神经和腓肠肌分离,用任氏液清洗腓肠肌,将其固定在万能支架上。
2. 连接仪器:将蛙腓肠肌与张力换能器连接,张力换能器与BL-420生物机能实验系统连接。
3. 调节实验参数:设置刺激频率为1Hz,电压逐渐增加,观察腓肠肌的收缩情况。
4. 观察刺激强度对肌肉收缩的影响:逐渐增加刺激强度,记录肌肉收缩的最大幅度、潜伏期、收缩期和舒张期。
5. 观察刺激频率对肌肉收缩的影响:保持刺激强度不变,逐渐增加刺激频率,观察肌肉收缩的最大幅度、潜伏期、收缩期和舒张期。
6. 观察不完全强直收缩和完全强直收缩:保持刺激强度和频率不变,观察肌肉收缩的最大幅度、潜伏期、收缩期和舒张期,直至出现不完全强直收缩和完全强直收缩。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刺激强度对肌肉收缩的影响: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加,肌肉收缩的最大幅度逐渐增大,潜伏期逐渐缩短,收缩期逐渐延长,舒张期逐渐缩短。
2. 刺激频率对肌肉收缩的影响:随着刺激频率的增加,肌肉收缩的最大幅度逐渐增大,潜伏期逐渐缩短,收缩期逐渐延长,舒张期逐渐缩短。
当刺激频率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出现不完全强直收缩,继续增加刺激频率,出现完全强直收缩。
骨骼肌收缩功能实训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骨骼肌收缩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2. 掌握骨骼肌收缩功能的检测方法。
3. 分析不同刺激条件下骨骼肌收缩特性的变化。
二、实验原理骨骼肌是人体主要的肌肉组织,具有收缩功能。
骨骼肌的收缩是由神经末梢传递的兴奋信号引起的,兴奋信号通过肌纤维膜上的离子通道,导致肌纤维内钙离子的释放,进而引发肌纤维的收缩。
骨骼肌收缩分为等长收缩和等张收缩两种形式,其中等长收缩是指肌肉收缩时长度不变而张力增加,等张收缩是指肌肉收缩时张力不变而长度缩短。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骨骼肌标本、刺激电极、记录仪、生理盐水、显微镜等。
2. 实验仪器:刺激电极、记录仪、显微镜、恒温水浴箱、计时器等。
四、实验方法1. 实验前准备:将骨骼肌标本浸泡在生理盐水中,用刺激电极与记录仪连接,调整好实验参数。
2. 骨骼肌收缩特性观察:观察骨骼肌在静息状态下的电位变化,记录电位值;给予骨骼肌不同强度的刺激,观察电位变化和肌肉收缩情况;改变刺激频率,观察肌肉收缩特性的变化。
3. 等长收缩与等张收缩观察:分别给予骨骼肌不同强度的刺激,观察肌肉收缩时长度和张力变化。
4. 不同刺激条件下骨骼肌收缩特性分析:改变刺激频率、强度、时间等条件,观察骨骼肌收缩特性的变化。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静息状态下,骨骼肌电位为-70mV,给予刺激后,电位值发生变化,说明兴奋信号已传递至肌纤维。
2. 给予不同强度的刺激,电位值逐渐增大,肌肉收缩力度也随之增强,表明刺激强度与肌肉收缩力度呈正相关。
3. 改变刺激频率,观察肌肉收缩特性的变化:当刺激频率较低时,肌肉表现为单收缩;随着刺激频率的增加,肌肉收缩特性逐渐变为不完全强直收缩;继续增加刺激频率,肌肉收缩特性变为完全强直收缩。
4. 等长收缩与等张收缩观察:给予不同强度的刺激,肌肉收缩时长度和张力变化如下:(1)等长收缩:肌肉收缩时长度不变,张力逐渐增加。
(2)等张收缩:肌肉收缩时张力不变,长度逐渐缩短。
骨骼肌单收缩与强直收缩
完全强直收缩:后一收缩发生在前一收缩的收缩 期内,各收缩不能分开,肌肉维持稳定的收缩状态。
2021/10/10
3
◆ 实验器材
BL-410生物机能实验系统
张力换能器 肌槽 常规手术器械
2021/10/10
4
◆ 实验步骤
制备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将标本股骨固定在肌槽上,结扎 肌腱的棉线与换能器相连,神经置于刺激电极上,用任氏液保 持标本湿润,电极与主机刺激输出相连,换能器与放大器相连, 放大器相应通道与主机相连。
实验八 骨骼肌的单收 缩与强直收缩
2021/10/10
1
◆ 实验目的
学习BL-410生物机能实验系统的使用方法 记录单收缩与强直收缩 观察刺激频率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
2021/10/10
2
◆ 实验原理
肌肉兴奋的外在表现是收缩。 当其受到一个单刺激时,爆发一次动作电位,迅速 发生一次收缩反应,叫单收缩。 给与连续单刺激时,肌肉能够发生强直收缩
2021/10/10
5
◆ 实验步骤
观察记录肌肉单收缩、不完全强直收缩、完全强直收缩时 的刺激频率及相应曲线。
单收缩 不完全强直收缩 完全强直收缩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021/10/10
6
◆ 实验步骤
2021/10/10
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骨骼肌的强直收缩实验报告记录
————————————————————————————————作者:————————————————————————————————日期:
刺激参数对
骨骼肌
收缩的影响实验
专业:生物科学
班级:周三下午班
学号:13941202
姓名:张优
刺激参数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实验
一.实验内容
1.刺激频率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
2.肌肉兴奋-收缩时相关系(包括单刺激和频率递增刺激两种模式下肌肉兴奋与收缩时相关系)。
二.实验原理
1.刺激频率与骨骼肌收缩反应:运动神经元发放冲动的频率会影响骨骼肌的收缩形式和收缩强度。
由于肌锋电位时程仅1~2ms,而收缩过程可达几十甚至几百ms,因而骨骼肌有可能在机械收缩过程中接受新的刺激并发生新的兴奋和收缩。
新的收缩过程可以与上次尚未结束的收缩过程发生总和。
2.当骨骼肌受到频率较高的连续刺激时,可出现以这种总和过程为基础的强直收缩。
如果刺激频率相对较低,总和过程发生于前一次收缩过程的舒张期,会出现不完全强直收缩;如提高刺激频率,使总和过程发生在前一次收缩过程的收缩期,就会出现完全性强直收缩。
通常所说的强直收缩是指完全性强直收缩。
3.骨骼肌电兴奋与收缩的时相关系原理:骨骼肌兴奋在前,收缩在后。
即在神经冲动的作用下,骨骼肌首先产生动作电位,然后发生收缩。
在一次单收缩中,动作电位时程仅数毫秒,而收缩过程可达几十甚至几百毫秒。
收缩的时程比兴奋的时程大很多。
三.实验装置
1.材料:青蛙一只
2.试剂:任氏液
3.器材:张力换能器(双凹夹和肌动器)、支架、玻璃针、镊子、手术剪、普通剪刀、神经剪刀、绳子、蜡盘、培养皿、胶头滴管、铜锌弓、生理信号采集系统、电脑、电极线、引导肌电电极。
刺激频率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实验装置图肌肉兴奋-收缩时相关系实验装置图
四.实验操作
(一)剥制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
1.处死青蛙:将探针在枕骨大孔处垂直插入,先是左右摆动探针以横断脑和脊髓的联系,再将探针向前方插入颅腔,旋转并摆动探针以捣毁青蛙的脑组织。
将探针转向后方并插入脊椎管内。
2.除去青蛙上肢:将动物腹位放在蜡盘上。
在两前肢的下方将皮肤做环周切开。
用带齿镊或手撕去前肢以下的全部皮肤。
剪开腹壁,在尾杆骨上方2~3节脊椎处,拦腰剪断脊柱和上半段蛙体。
弃掉蛙体上半段后的标本置于盛有任氏液的培养皿中。
3.分离神经和腓肠肌:取一腿放于蛙板上,将标本背侧向上放置。
顺神经走向剪去沿途的小分支,将神经从半膜肌和股二头肌的肌缝中分离出来。
再使标本腹面向上,沿神经向腰部的走向,用玻璃针小心
剥离,剪去神经干上的所有分支,然后从脊柱根部将坐骨神经剪下(连一小块脊椎骨)。
将游离的坐骨神经搭于腓肠肌上,在膝关节周围剪掉大腿的全部肌肉;用粗剪刀将股骨刮干净,然后在股骨中部剪断,保留一小段股骨。
在膝上约2cm 处剪断股骨。
认清小腿上的腓肠肌,并在其跟腱下方穿线打方结,保留结线8厘米长。
提起结线剪断跟腱,游离腓肠肌。
游离腓肠肌至膝关节处,在膝下剪断胫骨。
标本制备完成,将其放在任氏液中浸泡待用。
用锌铜弓(电极)检查标本的活性正常与否。
(二)连接装置和仪器设备
1.实验前基本操作:将电脑和生理信号采集系统打开,并将其连接。
将支架和双凹夹、肌动器及张力换能器连接,用电极线将张力换能器连接。
拿出泡在任氏液中的标本,使神经放在肌动器电极上,肌肉一端的绳子结在换能器的小孔上,使线垂直,肌肉处于合适的松紧度。
2.本实验操作:在“刺激频率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的实验模块中,用“频率递增”刺激方式,系统自动设置好实验参数、弹出刺激器对话框,并处于示波状态。
此时应先调节好张力换能器和放大器的零点,选择合适的扫描速度(500ms/div)和放大器增益,使单收缩的幅度减小至3~5mm。
刺激的波宽和电压强度调到最适刺激强度,保持此参数不变,每次给刺激仅改变连续刺激方波的频率。
分别记录不同频率时的肌肉收缩曲线。
在“肌肉兴奋-收缩时相关系”实验中,接入肌电电极,选中同步触发,张力换能器接第二个通道,分别选择单刺激和频率递增模式,得出实验图。
五.实验结果及分析
1.刺激频率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
方式强度(V)波宽(ms)延时(ms) 频率增量(Hz) 频率递增刺激0.7 1 20 3
由图可以看出骨骼肌收缩有等级之;
高频刺激下收缩,短时间将产生更大的张力;
骨骼肌收缩可以发生总和。
2.肌肉兴奋-收缩时相关系(单刺激模式)
方式强度(V)波宽(ms)延时(ms) 频率增量(Hz) 单刺激 2 0.2 20 0
由上图可以看出,骨骼肌兴奋在前,收缩在后。
在神经冲动的作用下,骨骼肌首先产生动作电位,然后发生收缩。
在一次单收缩中,动作电位时程仅约10毫秒,而收缩过程约180毫秒。
收缩的时程比兴奋的时程大很多。
3.肌肉兴奋-收缩时相关系(频率递增刺激模式)
方式强度(V)波宽(ms)延时(ms) 频率增量(Hz) 频率递增刺激0.2 1 20 3
由图可以看出,肌肉兴奋不可以融合,而收缩可以;
随刺激频率的增加,收缩增大,最后达到稳定;
兴奋在前,收缩在后,兴奋不持久,收缩时间保持较长。
六.实验讨论
实验注意点:
1. 标本兴奋性必须良好,经常滴加少量任氏液保持湿润。
2. 不进行正式记录时,电子刺激器输出应断开,以免不必要的、频繁的刺激。
3. 刺激器两输出端不要短路。
4. 用刚能引起肌肉最大收缩的强度刺激,不要刺激过强而损伤神经。
5. 当直接刺激神经失效时,可直接刺激肌肉。
原因是神经与神经肌接点容易受到内外环境的影响而丧失其兴奋性。
6. 使用张力换能器,记录前应注意调零。
实验感想:
在此次的实验中,我们组的实验结果并未达到我预想的效果。
原因我认为有两个。
第一,我们的神经肌肉标本在制作时骨头或太长或太短,在实验中难以固定,使实验结果不稳定。
我们已经知道合适的长度,下回改正。
第二,我们对于该软件不熟悉就先拿实验材料做,结果材料死了一个,幸好还有一个。
对于这,我想下回先观察请教同学,之后在自己做,以免造成标本先死。
希望老师多多批评指正,以便我今后的进步。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