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冲突_一_
文明的冲突
法律全球化与文明的冲突[内容摘要]:法律全球化不仅仅表征着一体化与趋同化的单一过程,它本身应当是全球化与去全球化同时发生、进行的过程,因为社会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双向发展的过程,往往一种现象和原则发展的同时,与其相反的现象和原则也在发生。
这就意味着在全球化的过程应当是共同认同与自我认同的并存。
而文明的冲突则是基于文明的差异性产生的,它会造成四种不同的结果,这四种不同的结果对法律全球化将产生不同的影响。
如何把握文明冲突的实质,探究出四种结果产生的深层次原因,从而发掘出法律全球化与文明冲突二者关系的内在逻辑,是一个应当重视的问题。
同时,我们如何协调本土文明与法律全球化之间的关系,从而一方面寻求共同认同容入世界法律体系当中,一方面在普遍性要求之下保持自我认同?也应当成为我们重视的问题。
[关键词]:法律全球化文明冲突经济的全球化导致国际社会一体化趋势日益增强,但随着国际社会间联系的日趋紧密,各种因文明的差异而导致的新问题凸现。
这种基于地域、语言等原因而先天存在的文明差异所包涵的内容是相当广泛的,但不论是文化传统间的差异,还是政治经济条件的制约,都无疑会成为当下国际社会发展中一个两难的问题,它一面为社会的多元化发展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理论支持,一面却又成为社会冲突不断产生的诱因。
许多问题在这种文明差异下陷入尴尬的境地,它们在努力适应着全球化所带来的价值普遍性要求的同时,却无法回避自身的传统承继性问题。
法律的全球化作为一个过程,同样也要面对文明之间冲突所产生的各种问题。
一、法律全球化释义全球化这个概念被学术界广泛认同并使用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事情,虽然之前也有类似的称谓和说法,但是并没有使用“全球化”这个概念。
进入90年代以后,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各个国家、地域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使得全球化成为世界上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
“全球化进程从发端以来,其主要特征有两个:一是西方势力在其经济实力和军事武力的支持下进行的世界范围的扩张;二是民族国家是全球化进程中最主要的活动者,全球化的这些特点使西方全球化理论带有明显的‘西方中心论’和‘国家中心论’倾向。
文明的冲突读书笔记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书笔记一、简介《文明的冲突》是亨廷顿在20世纪90年代对其在《外交》季刊上发表的一篇名为《文明的冲突?》的论文的丰富和再阐释。
其核心观点在于,未来世界秩序的建立和发展方向主要由不同的文明主导,文明之间的合作、竞争和冲突将是世界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
为此,作者结合20世纪90年代末的历史实践对对当前世界既存的几类主要文明进行了简要描述和分析,并对文明的未来作了大致的期望。
二、简要分析《文明的冲突》一书包括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名为“一个多文明的世界”,对冷战结束后的世界发展趋向作了简要的概括,认为未来世界秩序的重建将是由七八个主要的不同文明之间主导的,这些文明之间的差异和共性影响着不同文明范围内的主权国家之间的关系。
国际问题中的争论主要也是围绕文明之间的差异展开,政治经济的发展模式也应文明的不同有所差异等。
总之,未来的世界将是一个多文明的世界。
第二部分名为“变动中的各文明力量对比”。
在这一部分之中,亨廷顿对当前世界上占主流地位的几个文明的发展做了简要分析。
首先,西方文明由于历史上经济、军事权力等方面的优势经历了世界范围内的扩张,世界主要国家都曾不同程度地吸纳和模仿西方文明,如近代中国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埃及纳赛尔的全盘西化等。
但由于西方文明拥有的领土、人口、经济、和军事优势正在逐渐消失,西方文明正陷入相较于非西方文明的衰落之中。
与之不同的是,随着非西方文明内部实力的增长,非西方文明本身的复兴也与之相随。
作者借助亚洲的中华文明和中东,南亚地区的伊斯兰文明的复兴说明。
亚洲在历史上主要是以中华文明为核心发展的,地区内部的国家都主要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文明。
随着中国大陆经济的发展,华人群体在东南亚地区的广泛分布等因素,中华文明在东南亚地区的影响力日益增长,而西方文明的影响力则不断下降。
伊斯兰文明的复兴主要缘于人口的增长,这些新增的人口成为伊斯兰文明广泛传播的载体,二者互为支撑。
《2024年对“文明的冲突”的一种传播学阐释——基于跨文化传播的理论思考》范文
《对“文明的冲突”的一种传播学阐释——基于跨文化传播的理论思考》篇一一、引言在当今世界,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各种文明间的冲突现象愈加引人注目。
不同文化、文明间的差异导致了在交流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冲突与误解。
这种“文明的冲突”不仅仅局限于历史与政治层面,也深深地体现在传播学领域中。
本文将从跨文化传播的理论出发,对“文明的冲突”进行一种传播学阐释。
二、文明冲突的传播学背景文明冲突的传播学背景主要表现在文化差异、语言障碍、价值观冲突等方面。
不同文明间的文化差异是导致冲突的根本原因之一。
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由于语言、符号、习俗等文化元素的差异,往往会造成信息的误解和扭曲,进而引发文明间的冲突。
三、跨文化传播理论框架为了更好地阐释“文明的冲突”,我们需要借助跨文化传播的理论框架。
跨文化传播理论强调文化间的交流与互动,以及由这些交流所产生的意义。
在跨文化传播中,文化的差异被视为一种资源,而不是障碍。
通过理解和尊重文化的差异,可以促进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与互动。
四、文明的冲突与传播过程文明的冲突在传播过程中表现为信息传递的障碍和误解。
首先,由于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往往会被误解或扭曲。
这种误解可能源于对符号、习俗、价值观等文化元素的误解。
其次,价值观的冲突也是导致文明冲突的重要原因。
不同文明间的价值观差异可能导致对同一事件的认知和评价产生差异,从而引发冲突。
五、解决文明冲突的传播学策略为了解决文明冲突,我们需要从传播学的角度出发,采取一系列策略。
首先,我们需要提高跨文化传播的能力,通过学习和理解不同文化的特点,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
其次,我们需要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通过多语言、多文化的传播方式,促进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与互动。
此外,我们还需要培养尊重多元文化的价值观,以平等、包容的心态看待不同文明间的差异。
六、结论“文明的冲突”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而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我们从传播学的角度出发,深入理解和分析文明冲突的根源和表现。
文明的冲突读后感
[标签:标题]篇一:《文明的冲突》读后感对地缘政治及当下中国的几点思考——《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的重建》读后感“现代全球的政治,应当基于全世界不同宗教与文明间的深刻冲突来理解。
”美国当代著名的政治思想家、国际政治理论家塞缪尔·亨廷顿(Samuel Huntington )的一席话,导出了西方政治理念的一种新变革,将政治的分歧归结为文明的冲突,并以此来审视整个变革时代的地缘政治、全球政治,新颖而深刻。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任何个人和国家都难以孤立存在,而《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的重建》可以为我们提供以西方思维看世界的一种视角,同时,也能重新去考察我们自己的文明进程,去服务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建设。
缪尔·亨廷顿在此书中,最值得称道,也是引起人们巨大反响的,正是太对于文明的态度,有人推崇,有人贬斥,可谓毁誉参半,但是,能够引起全世界的一种关注,这本身就是一种思维的突破,特别是在9·11事件爆发之后,由伊斯兰文明好西方文明的讨论一时间更是甚嚣尘上。
而时至今日,在某种程度上讲,部分恐怖主义势力打折民族的旗号,去行恐怖之恶,其出发点也是维护不同的文明,就如同前不久发生的3·1昆明火车站砍人事件,就暴露了其民族分裂的嘴脸,而其实质在某种意义上讲则是一种扭曲的文明的冲突,我们必须正视,而不仅仅是以武力去解决,更要看到事件背后的原因,从而加以正确疏导。
缪尔·亨廷顿对于文明的论述全面而深刻,系统地提出了他的“文明冲突论”。
认为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决定因素表现为七大或八大文明,即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东正教文明、拉美文明,还有可能存在的非洲文明。
冷战后的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文化方面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
其主要观点可以大致归纳如下:其一,未来世界的国际冲突的根源将主要是文化的而不是意识形态的和经济的,全球政治的主要冲突将在不同文明的国家和集团之间进行,文明的冲突将主宰全球政治,文明间的(在地缘上的)断裂带将成为未来的战线;国际政治的核心部分将是西方文明和非西方文明及非西方文明之间的相互作用。
文明的冲突
关于《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前言:1993年夏,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在美国著名的《外交》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文明的冲突?》的文章,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和争论。
不久,他又在《外交》杂志上发表了后续文章《如果不是文明,那是什么?》。
1996年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又对他的理论进行了更深入、更系统的阐述。
作者认为,冷战后,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方面的差异,主要以不同文明之间的斗争展开,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
按照他的划分,目前世界上有7种或8种文明,即中华文明(起初亨廷顿称之为“儒教文明”,但在成书时,他认为称“中华文明”更准确。
)、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的基督教文明、东正教文明、拉美文明,还有可能存在的非洲文明。
在亨廷顿看来,中华文明(实际上指中国)和伊斯兰文明(主要指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同西方的基督教文明有很大的差异性,而未来世界的冲突将是由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间的冲突以及伊斯兰文明与西方文明间冲突引起的。
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亨廷顿用一个不同的角度阐述了世界冲突的原因,即世界文明的冲突。
其主题是文化和文化认同形成了冷战后世界上的结合,分裂和冲突模式。
围绕着“文明“这一中心,亨廷顿先是介绍了冷战结束后,全球政治成为两极化,世界被分裂为三个部分。
一个由美国领导的最富裕和民主的社会集团,同一个与苏联联合和受它领导的略微贫穷一些的集团展开了竞争,同时参加竞争的还有这两个阵营以外的由那些贫穷的、缺少政治稳定性的、新近独立的、宣称是不结盟的国家构成的集团。
亨廷顿对比了历史上和现在的文明,将文明划分为7个范式,即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非洲文明和拉丁美洲文明。
提出并分析了“普世文明”、西方化与现代化,论证了现代化有别于西方化,它既未产生任何意义的普世文明,也未产生非西方社会的西方化。
《2024年对“文明的冲突”的一种传播学阐释——基于跨文化传播的理论思考》范文
《对“文明的冲突”的一种传播学阐释——基于跨文化传播的理论思考》篇一一、引言在当今世界,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各种文明间的互动日益频繁。
与此同时,“文明的冲突”也成为学术界及社会公众热议的话题。
本文旨在从传播学的角度,特别是基于跨文化传播的理论,对“文明的冲突”进行一种新的阐释。
二、文明冲突的背景与现象文明的冲突往往源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信仰、习俗等方面的差异。
这些差异在全球化背景下,通过媒体、交流、贸易等多种途径得到放大和传播,进而引发各种文化冲突和误解。
例如,不同文明间的误解和偏见往往导致国际关系的紧张和冲突。
三、跨文化传播理论框架为了更好地理解“文明的冲突”,我们引入跨文化传播的理论框架。
跨文化传播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或群体之间进行的传播活动。
这一理论强调文化差异的重要性,并认为文化差异是导致传播效果差异的关键因素。
在跨文化传播中,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是建立有效沟通的基础。
四、文明冲突的传播学阐释基于跨文化传播的理论框架,我们可以对“文明的冲突”进行以下传播学阐释:首先,文明的冲突是一种跨文化传播的现象。
不同文明间的差异和冲突,往往是通过各种传播媒介和渠道得以放大和传播的。
这些媒介和渠道包括传统媒体、社交媒体、人际交流等。
其次,文明的冲突源于文化认同的差异。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体或群体往往对自己的文化有强烈的认同感,这种认同感在与其他文化交流时,可能会产生误解和偏见。
这种误解和偏见在跨文化传播中往往被放大,从而导致文明的冲突。
再次,有效的跨文化传播是化解文明冲突的关键。
为了减少文明的冲突,我们需要建立一种基于相互理解和尊重的文化交流机制。
这需要我们通过多种途径,如教育、媒体、国际交流等,增进对不同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同时,我们还需要培养一种跨文化的思维方式,即从其他文化的角度去理解和评价事物。
五、结论通过对“文明的冲突”的传播学阐释,我们可以看到,文明的冲突是一种跨文化传播的现象,源于文化认同的差异。
《2024年对“文明的冲突”的一种传播学阐释——基于跨文化传播的理论思考》范文
《对“文明的冲突”的一种传播学阐释——基于跨文化传播的理论思考》篇一一、引言“文明的冲突”作为人类历史进程中不可忽视的议题,涉及多种文化的交织与碰撞。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各种文明在相互交往与互动中展现出各自的独特性与复杂性。
从传播学的视角,跨文化传播理论为理解和分析文明冲突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框架。
本文将结合跨文化传播理论,对“文明的冲突”进行传播学阐释。
二、文明冲突的概念及其根源文明冲突是指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体或群体在交流过程中产生的冲突。
这种冲突的根源在于文化差异,包括语言、价值观、信仰、习俗等多个方面。
在全球化背景下,文明冲突日益凸显,成为影响国际关系和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跨文化传播理论及其与文明冲突的关系跨文化传播理论旨在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信息传播过程。
在分析文明冲突时,该理论认为信息的解码、传递与接收过程中的文化差异是导致冲突的主要原因。
不同的文化背景导致人们对信息的理解、解释和评价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可能导致误解、冲突甚至对立。
四、跨文化传播视角下的文明冲突分析(一)语言障碍与文明冲突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障碍是导致文明冲突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同语言背后的文化逻辑和表达方式可能存在差异,这可能导致信息传递过程中的误解和冲突。
例如,在某些文化中,直接表达意见被视为坦率,而在其他文化中可能被视为冒犯。
因此,在跨文化交流中,语言的使用应充分考虑文化差异,以避免因语言障碍而引发的文明冲突。
(二)价值观差异与文明冲突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体或群体可能持有不同的价值观。
这些价值观差异可能导致在道德、伦理、审美等方面的分歧,从而引发文明冲突。
例如,在某些文化中,个人主义被视为自由和独立的象征,而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更强调集体主义和和谐。
因此,在跨文化交流中,应尊重并理解不同文化的价值观,以促进文明的和谐共处。
(三)媒介与文明冲突媒介作为信息传播的载体,在文明冲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译本比较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在当今世界,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各种文明之间的交流和碰撞变得日益频繁。
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探讨,对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进行全面评估,并根据主题的深度和广度要求,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
一、文明的冲突1.文明的概念文明作为一个复杂而多维的概念,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解释。
在历史学家亨利·托因比的观点中,文明被定义为“包含政治、文化和宗教元素的共同体”。
社会学家诺尔·弗格森则提出,文明有着“制度、社会和信仰”的共同体特征。
文明的冲突并非简单地指代不同区域、国家之间的冲突,而是意味着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
2.文明冲突的原因文明冲突的根源主要来自于文明之间的差异和摩擦。
在文化层面,不同文明的价值观、传统习俗、宗教信仰和道德准则存在差异,容易产生冲突和隔阂。
在政治和经济层面,文明之间的利益争夺和权力斗争也是引发冲突的重要原因。
由于这些差异和矛盾,文明之间的冲突成为了不可忽视的现实。
3.文明冲突的影响文明冲突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
在国际关系领域,文明冲突往往导致的是战争和冲突,给世界和地区的稳定带来威胁。
文明冲突也会加剧文明之间的对立和仇视,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
在全球化进程中,文明冲突更是成为了世界秩序的一大挑战。
二、世界秩序的重建1.世界秩序的变革在文明冲突的背景下,世界秩序的重建成为了摆在国际社会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传统的国际秩序已经无法应对不断加剧的文明冲突和全球性挑战,需要进行深刻的变革。
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组织,联合国应该成为世界秩序重建的核心力量,通过多边合作和协商,推动建立更加公正和平等的国际秩序。
2.文明对话与共存重建世界秩序的关键在于促进文明对话与共存。
应该尊重并保护每个文明的独特性,鼓励文明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构建多元共存的世界。
通过建立更加公正和平等的国际合作机制,减少文明冲突造成的负面影响,为构建持久和平的世界奠定基础。
亨廷顿《文明的冲突》-读书报告
关于《文明得冲突与世界秩序得重建》读书报告一、简介塞缪尔·亨廷顿以“文明冲突论”著名,然而《文明得冲突与世界秩序得重建》却不就是我所读到得亨廷顿得第一本著作。
最先读到得就是她得《变化社会中得政治秩序》,这本书虽然条理比较清晰,但就是读起来却不怎么省力。
相比较之下,《文明得冲突》就比较容易读,而且在读得过程中,让人忍不住想到福山得《历史得终结与最后之人》。
两本书都就是对后冷战时期世界政治发展趋势得构想,在行文结构与行文风格上也都有许多相似之处。
所以我得第二份读书报告就围绕这本书而展开。
塞缪尔·亨廷顿(1927年—2008年),美国当代著名得国际政治理论家。
早年就读于耶鲁大学、芝加哥大学,23岁即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长达58年。
先后在美国政府许多部门担任过公职或充当顾问。
曾任哈佛大学阿尔伯特·魏斯赫德三世学院教授,哈佛国际与地区问题研究所所长,约翰·奥林战略研究所主任。
亨廷顿生前撰写了90多篇学术论文,参与编写了17本书。
1996年出版得《文明得冲突与世界秩序得重建》最为著名,已经被翻译成39种文字出版。
书中认为后冷战世界由文明得竞争与冲突主导得观点,在学术界引起广泛辩论与争议,特别就是在“9•11”恐怖袭击发生后更受关注与热议。
二、内容提要如亨廷顿所言,该书得主题就是文明得认同形成了后冷战世界得结合、分裂与冲突模式。
围绕这一主题全书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一个多文明得世界。
亨廷顿认为冷战后得全球政治第一次成为多极得或多文明得;现代化不同于西方化,它既未产生任何意义得普世文明,也未产生非西方社会得西方化。
冷战结束后,意识形态得解释范式已不能再适合全球发展,由此出现了多种解释方式,如一个与谐得世界、两个对立得世界、国家主义、无政府状态等。
她认为文明得范式结合了“简化”与“现实主义”并能导出预测,就是解读后冷战世界得理想范式。
她指出文明就是人类最高得文化归属,就是人们文化认同得最广范围,就是人区别于其她物种得根本。
《2024年对“文明的冲突”的一种传播学阐释——基于跨文化传播的理论思考》范文
《对“文明的冲突”的一种传播学阐释——基于跨文化传播的理论思考》篇一一、引言“文明的冲突”这一概念,源自于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化、不同文明之间的互动和冲突。
这一冲突不仅仅表现在历史和地缘政治的层面上,更重要的是在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得到体现。
本文将结合传播学的相关理论,尤其是跨文化传播理论,对“文明的冲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阐释。
二、跨文化传播与文明的冲突在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传播成为了文明交流的主要方式。
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社会制度,都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碰撞和交流。
这种碰撞和交流,有时会引发“文明的冲突”。
这种冲突并非单纯的对抗或敌对,而是一种文化的适应、融合和变迁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各种文化元素相互碰撞、交融,形成新的文化形态。
三、跨文化传播理论对文明冲突的解释1. 文化适应理论:在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人们需要适应不同的文化环境。
这种适应过程往往伴随着文化的冲突和融合。
不同文化的价值观、信仰、习惯等在相互碰撞中,产生新的文化形态。
2. 文化传播的偏见与刻板印象: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和误解,人们在接受跨文化信息时,往往会产生偏见和刻板印象。
这些偏见和刻板印象可能导致文化的误读和冲突。
3. 文化间的误读与误解:由于语言、历史、社会背景等因素的差异,不同文化之间往往存在误解和误读。
这种误读和误解可能导致文明的冲突。
四、应对文明冲突的策略1. 增强跨文化交流与理解:通过加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减少误解和误读,从而降低文明的冲突。
2. 培养跨文化传播的素养:提高人们在跨文化传播中的素养,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的文化环境,减少文化的冲突。
3. 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在跨文化传播中,尊重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和信仰,避免对其他文化的贬低或歧视。
4. 构建和谐的文化交流环境:通过政策引导和制度保障,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提供良好的环境,促进各种文化的和谐共存。
五、结论“文明的冲突”是全球化背景下不可避免的现象。
文明冲突的原因与影响
文明冲突的原因与影响文明冲突产生的原因极大因素是由于文化的冲突,就是通常所说的思想文明,思想不同使得所产生的物质文明不同,而不同地区从古至今的生活不同是造就文化不同的重要因素,个人总结下来就是以下两点。
首先,是国家、民族的文化差异。
不同的国家、民族会拥有各自的有特点的心理民族特征。
不同的民族文化都有它的独特性、延续性以及非物质性的特点,所以会导致各个民族之间的语言、传统、性格、宗教信仰以及生活习惯都不同。
而每个国家都有与自己国家政体相适应的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和精神文化。
尤其对于某些宗教信仰文化氛围是比较浓厚的,甚至会因为宗教信仰不同而导致冲突,所以更不用说不同的民族文化了。
因此国家、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造就了不同文明的产生,就导致文明冲突的发生。
其次,文化不同导致了价值观形成差异。
在不同的文化进行交流的时候,价值观影响着一个人对周围事物的评价和看法。
价值观是后天形成的,由人所在的生活环境以及社会文化背景所影响。
不同的人生活在的环境和文化背景不同,在社会化过程中,家庭、学校以及周围环境会潜移默化向个人灌输本民族的价值取向、传统观念以及对生活的失误的看法。
来自同一文化社会背景的两个不同价值观的人在一起对话都可能产生分歧,对于来自不同文化社会背景的人就更容易产生误解和分歧了。
一般来说,价值观具有相对持久性和稳定性。
价值观的差异是各种文化差异因素中最难以消除且根深蒂固的,使得不同国家造就了自己独有的文明,最终导致不同国家名族之间文明的冲突。
物质是承载文明的介质,进而产生了物质的文明。
不同国家的物质文明,带给他国的又是一种全新的东西,最大的例子就是西方文明和非西方文明的差异。
让人最能想到的就是艺术中的文明差异,裸露的人体雕塑,画作,放在公共场合中,在西方国家看来是独居艺术,而在非西方国家,例如中国,就觉得那些都是些羞耻的东西,放在公共场合有失脸面。
形成这样不同的观点,就是因为文化的不同,西方大多形成的是独立和开放的思想,甚至还有裸体模特一类的职业。
阅读_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_一书有感_白璐
人文高地 Cultural Highlands阅读《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有感白璐 鞍山市委党校 辽宁鞍山 114001摘要:这本书名字是《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之所以选择这本书,不仅仅是作者成功的预测了9.11事件,更主要的是这本书在文化研究领域产生的重大影响。
关键词:冲突世界格局文化发展一、对本书的介绍提到这本书,就不得不提及本书的作者,因提出“文明冲突论”而享誉全球的美国著名学者——萨缪尔 亨廷顿。
萨缪尔 亨廷顿,他是美国非常著名的政治学家,在早年曾经在耶鲁大学学习深造,之后又在芝加哥大学与哈佛大学获得了硕士和博士的学位。
曾经在哈佛大学政府学任教,他又是国际事务中心主任、政府学系主任,曾经参与创办了《外交政策》这样的期刊,担任过美国国防部等很多部门的学术顾问。
1977~1978年曾经担任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安全计划小组的负责人。
1987年凭借着在比较政治学领域中的突出贡献就当选为美国政治学会主席。
1993年,亨廷顿在《外交》季刊夏季号上发表了《文明的冲突》一文。
该文号称是自1947年乔治 凯南《苏联行动的根源》出笼以来,在外交理论界引起反响最强烈、争论最多的文章,立即在国际社会引起强烈而广泛的反响:从华盛顿到北京,从东亚地区到阿拉伯国家,或介绍或评论,或褒扬或针砭,几乎无处不闻回应之声。
随后,亨廷顿又出版了他的新书《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宣称“西方是独特的,不是普遍的”,号召西方团结起来,固守已有的文化传统,进则用以抗衡现代化的非西方,退则用以巩固美欧战略联盟。
作者的观点是:冷战结束以后,世界格局的决定因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即中华文明、日本文明、伊斯兰文明、印度文明、东正教文明、西方文明、拉美文明,还有可能存在的非洲文明。
他在书中讥讽了美国自1917年以来外交政策一以贯之的普世主义野心和论调。
他觉得一战时所谓建立“民主”的世界,二战时所谓建立“自由”的世界都是没希望的。
文明的冲突的名词解释
文明的冲突的名词解释文明的冲突是指不同文明之间的价值观、信仰体系、文化表达等方面的冲突和对抗。
它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和多元化进程中的必然产物,也是人类历史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本文将对文明的冲突进行深入解析,探讨其根源、特征以及可能的解决途径。
一、文明的冲突的根源文明的冲突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历史的早期。
人类社会进化过程中,不同地域和民族形成了不同的社会制度、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
这种多元性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文明的差异和冲突。
此外,资源争夺、领土争端、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因素也是文明冲突的常见根源。
二、文明的冲突的特征1. 多样性与对立性:文明的冲突表现出多元性和对立性并存的特征。
不同的文明拥有自己的独特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它们之间的冲突往往是由于价值观的差异引起的。
2. 全球化的影响:在全球化进程中,文明的冲突逐渐趋于全球范围。
全球化带来了信息的快速传播和交流,同时也加剧了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
全球文化冲突的复杂性和多层次性,给国际社会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3. 影响深远的后果:文明的冲突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解决,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它不仅破坏了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还会引发大规模的战争、恐怖主义等暴力冲突,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痛苦和伤害。
三、解决文明的冲突的途径解决文明的冲突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
以下是几个可能的途径:1. 对话与交流:通过对话和交流,不同文明可以增进对彼此的了解和理解,促进相互间的文化交流与和谐共存。
只有通过开放、包容和互相尊重的态度,才能有效解决文明冲突。
2. 跨文化共识与价值观的对话:不同文明应寻求共同点,探索建立跨文化共识的方式。
尊重文化多样性,并且接纳和尊重不同民族、宗教和文化的习俗和传统,是减少文明冲突的基础。
3. 教育与跨文化交流:通过教育和跨文化交流,可以培养人们的文化包容性和理解力,减少文明冲突的潜在因素。
加强国际教育交流和跨文化培训,有助于减少误解和偏见,促进和平与发展。
4. 国际合作与治理:在全球化进程中,各国应加强国际合作与治理机制的建设,同时发挥国际组织的重要作用。
文明的冲突
文明的冲突亨廷顿的去世或许会唤起人们重读他的著作的冲动,《文明的冲突》(全名《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自然是首选,对全球化和未来国际政治感兴趣的朋友不可不读美国哈佛大学著名政治学专家塞缪尔·菲利普斯·亨廷顿(Samuel Phillips Huntington,1927.4.18-2008.12.24),留给我们一份珍贵的历史遗产。
这份引发极大争议的遗产提出了如何处理文明和宗教差异的重大理论和政治问题。
塞缪尔·亨廷顿认为当前,世界上存在着八种文明:西方文明、儒家文明、日本文明、伊斯兰文明、印度教文明、东正教文明。
拉丁美洲文明。
非洲文明。
亨廷顿,塞缪尔:(《文明的冲突》,《外交季刊》,1993年夏季号)我们且不论对于当代世界这种文明的分类是否妥当,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在和平和发展大潮中,如果排除冷战思维,那么作为一个历史和社会及民族发展的演进过程,所有现存文明从根本上说具有互补性,并不存在你死我活,谁战胜谁的问题,它们之间不存在根本的对抗。
某些文化现象从历史上曾经一度相对抗、相排斥、相封闭走向了在当代各类文化的相互交流、相互借鉴和相互吸收的发展趋势。
20世纪以来的历史发展显示,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并非基于文明的对抗和冲突。
当代日本的经济腾飞和政治大国的崛起得益于西方文明和日本文明的优势互补。
东亚新兴工业国家的兴起受惠于西方文明和东亚国家和地区民族精神的结合。
多元性和兼容性成为实际上已经世界各类文化发展的主潮流。
世界各类文明在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具有共同发展的机遇,又都在精神文化方面面临新的挑战和危机。
现代化发展和精神文明的建设能否相互协调已经成了各国共同关注的大问题。
被奉为世界各国文明“典范”美国早在60年代由于“反传统文化”的兴起已经面临着“美国精神”的危机;90年代以来随着种族危机的加深,美利坚的盎格鲁-撒克逊清教白人主体文化(WASP)面临新的挑战,美国超级大国地位的相对削弱,“美国精神”又面临又一次危机。
文明的冲突-摘要一
一、世界政治的新时代引论:旗帜与文化认同1992年,俄罗斯的旗帜挂反。
冷战结束后,人们认同的标志发生变化。
挥舞沙特阿拉伯和土耳其的旗帜。
在墨西哥国旗下抗议美国政策旗帜-文化-认同-敌人-战争“如果没有真正的敌人,也就没有真正的朋友。
除非我们憎恨非我族类,我们便不可能爱我族类。
”蕴含在古老真理中的不幸的真理。
本书的主题是文化和文化认同形成了冷战后世界上的结合、分裂和冲突模式。
分为五部分详细阐述:1、历史上,全球政治第一次成为多极的和多文明的;现代化有别于西方化。
2、文明之间的均势正在发生变化:西方的影响在相对下降。
3、以文明为基础的世界秩序正在出现。
4、西方国家的普世主义日益把它引向同其他文明的冲突,最严重的是同穆斯林和中国的冲突。
5、西方的生存依赖于西方人把自己的文明看作独特的而不是普遍的,并团结起来更新和保护自己的文化。
避免全球的文明战争要靠世界领导人愿意维持全球政治的多文明特征,并为此进行合作。
一个多极和多文化的世界古代,文明之间的交往较少;近代,西方民族开始扩张;冷战,第一、二、三世界。
80年代末,冷战结束。
人民之间最大的区别是文化。
人们用祖先、宗教、语言、历史、价值、习俗和体制来界定自己。
国家的行为受文化的影响。
对国家的分类是世界上七八个主要文明。
现在,最普遍、重要、危险的冲突,是不同文化实体的人民之间的冲突。
最危险的文化冲突是沿着文明的断层线发生的。
文化既是分裂的力量,也是统一的力量。
哲学假定、基本价值、社会关系、习俗以及全面的生活在各文明之间有重大的差异。
文化对政治和经济的影响巨大。
东亚经济的成功有其文化的根源,而民主政治在东亚遇到的困难也和文化有关。
西方仍是最强大的文明,但权力正在下降。
非西方国家面临着两种选择。
或效仿和加入,或抵制和平衡。
总之,冷战后的世界是一个包含了七八个文明的世界。
文化的共性和差异影响了国家的利益、对抗和联合。
世界上最重要的国家绝大多数来自不同的文明。
最可能逐步升级为更大规模的战争的地区冲突是那些来自不同文明的集团和国家之间的冲突。
亨廷顿—文明的冲突
之后留哈佛任教58年
直至去世
生平著作
1957年《士兵与国家:军民关系的理论与政治》 1968年《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1996年《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2004年《我们是谁:对美国国家认同的挑战》
历史背景
东欧剧变
苏联解体
冷战结束
原来基于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对抗不复存在, 随之而起的是不同文明之间的对立和冲突
明中的多数得到了发展,但少数文明停滞了,如波利尼西亚文明、爱
斯基摩文明、游牧文明、斯巴达文明和奥斯曼文明。
文明的分类
斯宾格勒பைடு நூலகம்
(1880—1936年, 德国著名历史学家,代表作《西方的没落》)
斯宾格勒将世界文化划分为8种:古典文化(希腊文化)、印度文化、巴 比伦文化、埃及文化、中国文化、阿拉伯文化、墨西哥文化以及西方文化。
现代化进程与西方的没落
19C中期,西方经济产值急剧增加,到20C20s年代达到顶峰,20C50s滑 落 二战以后,殖民地国家纷纷独立走上现代化进程
文明范式论
文化的共性和差异影响了国家的利益、对抗和联合 大规模的战争和冲突有可能来自不同文明集团和国家之间的冲突
文化与文明
文化的概念
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将文化定义为“包括知识、信仰、艺
亨廷顿
亨廷顿将现今世界划分八大文明,包括: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 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拉丁美洲文明、非洲文明、东正教文 明。
核心观点
未来世界的国际冲突的根源将主要是文化的而不是意识形态的和经济的,
全球政治的主要冲突将在不同文明的国家和集团之间进行,文明的冲突将 主 宰全球政治,文明间的断裂带将成为未来的战线;国际政治的核心部分将 是
文明的冲突修改版
文明的冲突萨缪尔P.亨廷顿下一个冲突的模式世界政治正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知识分子们也毫不犹豫的传播他们关于未来将会是怎样的观点—历史的终结,两个民族国家之间的传统竞争的回归,由于部落主义和全球主义力量冲突的张力导致民族国家的衰弱等等。
这里的每一个观点都抓住了正在出现的现实的某些方面。
然而所有的观点都忽略了全球政治未来将会怎样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确实也是核心的方面。
我的假设是,新的世界冲突的根源主要的将不会是意识形态的和经济上的,人类之间的巨大分歧和冲突的主要根源将会是文化的。
民族国家仍将是国际事务中最有力的行动者,但是全球政治的主要冲突将会发生在不同文明的国家和团体之间。
文明的冲突将会主宰全球政治。
文明之间的断层线将成为未来的战争线。
在现代世界,文明间的冲突将会成为冲突进化的最新阶段。
伴随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现代国际系统出现后的一个半世纪,西方世界的冲突主要发生在君主—国王,绝对君主制和立宪君主制之间,他们试图扩张他们的官僚队伍,他们的军队,他们的重商主义经济实力,最重要的,他们控制的领土。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创造了民族国家,从法国大革命开始,冲突的主要界线是民族之间的界线而不是君主之间。
正如帕默所说,在1793年“国王之间的战争已经结束;民族之间的战争已经开始。
”这种十九世纪的模式持续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然后,作为十月革命和对十月革命反动的结果,民族间的冲突让位于各种意识形态之间的冲突,首先是共产主义,法西斯主义—纳粹主义和自由民主主义之间的冲突,然后是共产主义和自由民主主义之间的冲突。
冷战期间,后者的冲突体现在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冲突,他们都不是欧洲经典意义上的民族国家,而是根据意识形态确定自己的身份。
这些君主之间,民族国家之间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冲突主要是西方文明内部的冲突,“西方的内战,”威廉姆.兰德这样称呼它。
正如世界大战是西方文明内部之间的战争一样,冷战也是这样,世界大战之前的十七、十八、十九世纪的战争也是这样。
《文明的冲突》读书心得(精选五篇)
《文明的冲突》读书心得(精选五篇)第一篇:《文明的冲突》读书心得《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书心得[美]塞缪尔·亨廷顿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全书共分为五个部分,亨廷顿在第一部分“一个多文明的世界”指出世界在冷战结束后成了一个多文明的世界,由、西方文明、中华文明、印度文明、日本文明、伊斯兰文明、东正教文明、拉丁美洲文明和可能的非洲文明组成,全球政治也形成多极状态;第二部分“变动中的各文明力量对比”中,亨廷顿指出,文明之间的均势正在改变,西方的影响在逐渐下降,而非西方,尤其指出了亚洲和伊斯兰的权力和文化正在复兴,自我肯定的能力在不断提高;第三部分“正在形成的文明秩序”,亨廷顿指出世界正在以不同文明的界线来划分势力,并且在各文明中处在核心国家或力量;第四部分“文明的冲突”是本书的核心内容,西方推广普世主义越来越引起非西方国家的反抗,尤其是与伊斯兰和亚洲之间,可能会造成不同文明之间的断层线战争;在第五部分“文明的未来”中,亨廷顿提出美国不能脱离西方,西方依赖美国,只有团结起来才能应对非西方的挑战,在多元文明中维护自己的文化。
一、亨廷顿关于普世文明是否存在的阐释全书中亨廷顿不断再强调冷张后的世界史一个多极、多文明的世界,西方的普世主义是行不通的,不管是从历史还是现实来看,使非西方国家“西方化”几乎是不可能的。
随着非西方国家独立和经济的发展,他们越来越重视自己文化的独特性,意识到保持政治上的独立和国际上的话语权与自己所属的文明的力量是密切相关的,所以,即使由于通讯、交通技术不断进步而使世界各国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但各自的文化差异却越来越明显和凸显出来,因此,普世文明作为较高层次的文明不会出现。
亨廷顿从普世文明的含义、来源及非西方国家对西方的回应三个方面对普世文明是否存在作了具体阐述。
亨廷顿从奈保尔关于“普世文明”的含义中指出,它暗示“人类在文化圣桑正在趋同,全世界各民族正日益接受共同的价值、信仰、方向、实践和体制”,亨廷顿分析了这一含义可能报刊的四个方面的含义并对其作了相应地批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