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冲突读后感
《文明的冲突》读后感
《文明的冲突》读后感《<文明的冲突>读后感》在阅读了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一书后,我深受启发,也引发了诸多思考。
这本书以一种独特的视角审视了全球政治格局,并提出了“文明冲突论”这一具有争议性但又引人深思的观点。
亨廷顿在书中指出,冷战后的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方面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
这一观点打破了传统上我们对于国际关系的认知,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世界的构成和发展趋势。
书中对于文明的划分以及对不同文明特点的阐述,让我对世界的多元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他将世界文明分为八大主要文明,包括西方文明、中华文明、伊斯兰文明、东正教文明、印度文明、日本文明、拉丁美洲文明和非洲文明。
每个文明都有其独特的历史、价值观、宗教信仰和社会结构。
这种划分方式让我们能够更清晰地看到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和共性。
以中华文明为例,其源远流长,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价值观念。
强调家庭、社会和谐,注重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的处理。
而西方文明则注重个人主义、理性思维和法治精神。
这些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碰撞甚至冲突。
伊斯兰文明在当今世界的地位和作用也是书中探讨的一个重要方面。
伊斯兰世界与西方世界之间的紧张关系,不仅仅是政治和经济上的,更有着深层次的文化和宗教根源。
亨廷顿认为,这种冲突在未来可能会进一步加剧,这为我们理解当今世界的一些热点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
然而,对于“文明的冲突论”,我也并非完全认同。
虽然文化差异确实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冲突,但将其视为冲突的根本原因似乎过于绝对。
在很多情况下,政治、经济利益的争夺才是冲突的直接导火索,而文化差异更多地是被利用或者放大,成为冲突的借口和工具。
同时,我认为亨廷顿在书中对于文明之间相互交流、融合和借鉴的可能性估计不足。
尽管不同文明存在差异,但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文明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相互学习和融合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读后感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读后感《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是一本引人深思的书籍,作者萨缪尔·P·亨廷顿在书中探讨了文明之间的冲突以及这种冲突对世界秩序的影响。
通过对历史事件和现实情况的分析,亨廷顿提出了“文明冲突论”,认为文明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是世界秩序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文明之间的巨大差异和冲突所带来的影响。
亨廷顿指出,不同文明之间的价值观、信仰和文化习俗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这种差异往往导致了冲突和对立。
例如,伊斯兰文明和西方文明之间的冲突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们之间存在着宗教信仰、政治制度和社会价值观的明显差异,这种差异导致了一系列的冲突和摩擦。
在全球化进程加速的今天,文明之间的冲突问题更加突出和复杂。
亨廷顿认为,全球化并没有导致文明之间的融合和和谐,相反,它加剧了文明之间的对立和冲突。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处理文明之间的冲突成为了一个迫切的问题。
亨廷顿提出了“文明共存”的理念,认为各个文明应该相互尊重、和平共处,避免冲突和对抗,共同构建一个和谐的世界秩序。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文明冲突和世界秩序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我意识到,文明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无法改变这种差异,但我们可以通过相互尊重、包容和合作来化解冲突,实现共赢。
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建立一个稳定、和谐的世界秩序,实现全球的繁荣和发展。
总的来说,我认为《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是一本具有启发性和深度的书籍,它为我们理解世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文明之间的冲突和对立,思考如何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的世界秩序。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这本书,从中获得启发和思考,共同努力实现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文明的冲突》读后感
《文明的冲突》读后感《<文明的冲突>读后感》在翻开《文明的冲突》这本书之前,我对文明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太深入的思考。
但当我真正沉浸其中,才发现这是一个极其复杂而又引人深思的话题。
亨廷顿在书中提出的观点,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全球棋盘之中,各个文明就像是不同的棋子,它们的每一步移动都充满了策略和变数。
这种感觉真的很奇妙,就好像突然之间,我看待世界的视角被一下子拓宽了。
书中提到的各种文明的特点和相互之间的碰撞,让我想起了自己曾经的一次旅行经历。
那是我去一个多元文化交融的城市游玩,在那里,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和冲突,也看到了它们相互融合的努力。
这个城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走在古老的街道上,一边是宏伟的哥特式教堂,高耸的尖顶直插云霄,精美的彩色玻璃窗在阳光下闪耀着神秘的光芒;另一边则是充满异域风情的清真寺,圆润的穹顶和精致的花纹诉说着另一种信仰的庄严。
而在不远处的繁华商业区,现代化的高楼大厦鳞次栉比,玻璃幕墙反射着都市的喧嚣与繁华。
我走进一家小小的咖啡馆,准备歇歇脚。
店内的布置充满了当地特色,木质的桌椅散发着岁月的痕迹。
我旁边坐着一位穿着传统服饰的老人,正安静地喝着咖啡,看着报纸。
不一会儿,一群年轻人走了进来,他们穿着时尚的潮流服饰,头发染着各种鲜艳的颜色,耳朵上戴着夸张的耳钉,嘴里说着流利的英语,还夹杂着一些当地的方言。
他们的笑声和谈话声在这个小小的空间里回荡,与那位安静的老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时,一位服务员过来为他们点餐。
年轻人点了一些新奇的咖啡饮品,还对服务员提出了各种特殊的要求,比如要少糖、多奶泡之类的。
而那位老人只是简单地要了一杯最传统的咖啡,没有任何额外的要求。
服务员有些手忙脚乱,既要满足年轻人的个性化需求,又要保证老人能尽快喝到他熟悉的咖啡。
在这个过程中,我能感觉到一丝紧张的气氛。
年轻人觉得服务员动作太慢,不够专业;老人则微微皱起眉头,似乎对年轻人的急躁和挑剔有些不满。
《文明的冲突》读后感
《文明的冲突》读后感《<文明的冲突>读后感》读了《文明的冲突》这本书,我心里那叫一个五味杂陈。
亨廷顿在书里提出的那些观点,就像一把重锤,一下下地敲打着我的思维。
书中所描述的各种文明之间的碰撞和冲突,让我不禁想起了自己生活中的一段小经历。
那是一次出国旅行,我来到了一个充满异域风情的国度。
刚下飞机,我就被那完全不同的建筑风格和街景给吸引住了。
街道两旁的房子色彩斑斓,形状各异,与我熟悉的国内建筑截然不同。
我满心欢喜地拖着行李箱,准备去入住提前预订好的酒店。
在去酒店的路上,我需要乘坐当地的公交车。
一上车,我就发现车里的氛围有些异样。
人们的眼神交流很少,都各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我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旁边坐着一位裹着头巾的女士。
车子启动后,我试图和她搭话,想问问还有多久能到我要去的站点。
可当我用英语开口问她的时候,她只是淡淡地看了我一眼,什么也没说。
我当时就有点尴尬,心里琢磨着是不是自己的表达方式有问题。
过了一会儿,又上来了一位背着大包小包的老人。
车里已经没有空座位了,可愣是没有一个人起身让座。
我心里那个着急呀,想着在咱国内,遇到这种情况大家都会主动让座的。
但在这儿,好像大家都觉得事不关己。
好不容易到了我要下车的站点,我赶紧站起来往车门走去。
可能是我动作有点急,不小心碰到了前面的一个小伙子。
我连忙说了句“对不起”,可他却瞪了我一眼,嘴里还嘟囔了几句我听不懂的话。
到了酒店,办理入住手续的时候也不太顺利。
前台的工作人员态度有些冷淡,对于我提出的一些关于周边景点和美食的问题,回答得也是有一搭没一搭的。
那几天的旅行中,我越发深刻地感受到了这种文化和行为方式上的差异。
我开始思考,这难道就是所谓的“文明的冲突”吗?不同的文明背景,造就了不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我们总是习惯于从自己所熟悉的文化视角去看待世界,去评判他人的行为。
但当我们真正置身于一个完全不同的文明环境中时,才会发现那些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在别人那里可能并非如此。
《文明的冲突》读后感
《文明的冲突》读后感《<文明的冲突>读后感》读完《文明的冲突》这本书,我的内心可谓是波澜起伏,思绪万千。
亨廷顿在书中所阐述的关于文明冲突的观点,真的让我大开眼界。
但说实话,刚开始读的时候,我还真有点摸不着头脑,那些复杂的理论和分析,让我感觉像是在迷雾中摸索。
可随着深入阅读,结合自己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我居然慢慢咂摸出了一些滋味。
咱们就说我身边的事儿吧。
我生活的小区,那可真是个小小的“世界”。
有本地的老住户,也有从外地搬来的新邻居;有传统保守的大爷大妈,也有时髦前卫的年轻人。
这不同的人群,可不就代表着不同的“文明”嘛。
就拿小区里的广场舞来说吧。
每天傍晚,小区的广场上就会聚集一群大妈们,放着欢快的音乐,尽情地舞动着。
这对于那些习惯了安静的居民来说,可就成了个大麻烦。
本地的一些大爷大妈觉得,广场舞是他们的娱乐方式,既能锻炼身体,又能结交朋友,这是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是他们所认同的“文明”。
可那些新搬来的住户,尤其是一些年轻人,他们工作了一天,就想回到家有个安静的环境休息放松。
他们认为广场舞的噪音打扰了他们的生活,这与他们追求的“文明”相冲突。
于是,矛盾就产生了。
有好几次,双方差点吵起来。
本地的大妈们觉得新住户不理解她们,新住户又觉得大妈们太自私。
这场景,让我想起了书中所说的文明的碰撞和冲突。
还有小区的垃圾分类问题。
政府推行垃圾分类,这本来是件好事,对吧?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各种“冲突”。
一些居民,特别是年纪大的,习惯了以前随便扔垃圾的方式,觉得垃圾分类太麻烦,根本不愿意去分。
而年轻一些的住户,接受新事物快,觉得垃圾分类是文明的体现,应该积极响应。
于是,在垃圾桶旁边,经常能看到有人在那里指导、劝说,甚至有时候会因为分错垃圾而发生一些小争执。
这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不同的观念和习惯,真的就像是不同的文明在碰撞。
有时候,我自己也会陷入这种“冲突”之中。
比如说,我喜欢在周末睡个懒觉,可楼下的小孩一大早就在那里嬉戏打闹,让我没法好好休息。
文明的冲突读后感
文明的冲突读后感读完《文明的冲突》这本书,我仿佛经历了一场思想的大冒险。
这本书所探讨的主题宏大而深刻,让我对世界的认知又多了几分复杂和多元。
亨廷顿在书中提出的观点,犹如一颗巨石投入了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
他认为未来世界的冲突将不再是意识形态的冲突,而是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
这让我不禁开始思考,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真的是这样吗?回想起我曾经的一次旅行经历,或许能从一个小小的侧面来感受这种“文明的冲突”。
那是一次去东南亚的旅行,我满怀期待地踏上了那片充满异域风情的土地。
我落脚的第一个城市,有着繁华的市场和热闹的街道。
那里的人们有着独特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
走在街头,浓郁的香料味弥漫在空气中,街边的小摊贩们用我听不懂的语言大声吆喝着。
我好奇地张望着,试图融入这个全新的环境。
有一天,我在一个小餐馆里用餐。
餐馆的老板是一位热情好客的当地人,他的脸上总是挂着温暖的笑容。
然而,当我点餐的时候,却出现了一些小麻烦。
我习惯了按照自己的口味和习惯来点餐,而对于当地的特色菜肴和烹饪方式并不了解。
我试图向老板解释我想要的口味和食材搭配,老板则一脸困惑地看着我,努力理解我的需求。
在这个过程中,我能感觉到一种微妙的隔阂。
不是因为老板不友好,也不是因为我故意刁难,而是我们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对于饮食的理解和期待有着很大的差异。
我所追求的那种标准化、精致化的餐饮体验,与当地那种注重原汁原味、传统做法的饮食文化产生了碰撞。
老板耐心地向我解释每一道菜的特点和做法,试图让我接受他们的美食传统。
而我,虽然心中有些固执地坚持自己的想法,但也在努力尝试理解和接受他的建议。
最终,我点了一份当地特色的咖喱菜肴。
当那道菜端上桌的时候,我发现它的外观和味道与我想象中的完全不同。
那浓郁的咖喱味,混合着各种奇特的香料,让我的味蕾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道菜的差异,更是两种文明在饮食文化上的体现。
我所代表的现代、快节奏的文明,追求效率和标准化;而当地的文明,则更注重传承和传统,坚守着他们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烹饪方式和口味。
文明的冲突观后感
文明的冲突观后感首先呢,这片子让我认识到原来文明之间的事儿可太复杂了。
以前我就觉得大家不都是地球村的村民嘛,应该和和睦睦的。
可实际上啊,不同的文明就像一个个有着自己独特性格的小伙伴。
比如说西方文明,感觉就像是一个精力超级充沛、到处探索还带着点霸道的小子;而东方文明呢,就像是一个沉稳又充满智慧的长者,讲究个包容和内敛。
这些文明在价值观、宗教信仰、社会结构等方面都有着千差万别。
就像吃饭一样,有的文明觉得吃面包喝牛奶那才是正事儿,有的文明则离不开米饭和炒菜。
然后啊,影片里讲到这些文明的差异很容易引发冲突,这可把我惊到了。
我原本想着大家互相交流交流,分享下各自的好玩意儿不就好了嘛。
但是仔细想想,还真不是那么简单。
就像不同的球队球迷一样,各自都觉得自己支持的球队是最棒的,要是有了分歧,那吵起来可不含糊。
宗教信仰就是个很典型的例子,每个宗教都有自己的教义和规矩,有时候一不小心,就可能因为对教义理解的不同或者传教之类的事儿闹得不愉快。
不过呢,这片子也不完全是让人悲观的。
它其实也在提醒我们,虽然文明有冲突,但也可以有对话啊。
这就好比两个性格不同的人,刚开始可能互相看不顺眼,但要是坐下来好好聊聊,说不定会发现对方身上还有很多闪光点呢。
我们可以通过文化交流、贸易往来这些方式,让各个文明之间多一些了解。
就像我们去旅游,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不就会对那个地方的文明有新的认识嘛。
而且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我们都在一条船上,要是文明之间老是打打闹闹的,那船可就不稳了。
看完这部片子,我就觉得我们每个人都像是文明交流的小使者。
在日常生活中,尊重不同的文化习俗,就是在为减少文明冲突出一份力。
别小看咱自己的力量,积少成多嘛。
总之呢,这部片子让我对这个世界的多元文明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明白了在这个文明交织的大舞台上,和谐共处是多么重要的一出大戏啊!。
文明的冲突读后感 -回复
《文明的冲突》读后感《文明的冲突》这本书是塞缪尔·P·亨廷顿的经典之作,它对于探讨文明之间的冲突和互动提出了引人深思的观点。
在阅读完《文明的冲突》后,我不禁思考起了文明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这些关系对于我们现实世界的影响。
首先,我对亨廷顿提出的“文明冲突”这一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他认为,由于文化和宗教差异的存在,文明之间的冲突将成为国际政治的主要动力。
他通过详细的案例分析和历史背景的支持,提出了这一理论。
我意识到,尽管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全球化的世界,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依然存在,并且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
亨廷顿的观点强调了文化多样性和认同的重要性,同时也提醒我们应当警惕文明冲突的潜在风险。
然而,我也对亨廷顿的理论提出了一些质疑。
尽管他的观点对于文化冲突的存在和潜在影响提供了重要的洞察,但我认为他在描述文明之间的关系时过于简化和概括了现实的复杂性。
亨廷顿的理论似乎忽视了文明内部的多样性和变化,而过于强调了文明之间的对立和冲突。
实际上,每个文明内部都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群体、思想和观念,而这些内部的多样性可能会在与其他文明的互动中发挥重要作用。
因此,在讨论文明冲突时,我们应该更加注重文明内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避免简化和误解。
尽管存在一些质疑,但《文明的冲突》这本书依然是一本值得阅读和思考的重要著作。
它提醒我们文明之间的差异和潜在冲突,并促使我们反思如何在多元文化的世界中建立更加包容和和谐的社会。
亨廷顿的观点引发了我对文明、文化交流和和平发展的兴趣,并激励我进一步探索这些重要议题。
通过阅读《文明的冲突》,我深刻认识到全球化时代的文明交流和冲突是一个复杂而多面的问题。
文明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是建立和谐世界的基础。
我们应该通过对话、合作和共享,努力解决文明冲突,推动共同发展和进步。
只有当不同文明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变得更加紧密,我们才能够共同面对全球挑战,创造一个更加包容、和谐和繁荣的未来。
在《文明的冲突》中,亨廷顿向我们展示了文明之间的复杂互动,并引发了对于和平共处和文明发展的重要思考。
文明冲突读后感
文明冲突读后感第1篇:《文明的冲突》读后感对地缘政治及当下中国的几点思考——《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的重建》读后感“现代全球的政治,应当基于全世界不同宗教与文明间的深刻冲突来理解。
”美国当代著名的政治思想家、国际政治理论家塞缪尔·亨廷顿(Samuel Huntington)的一席话,导出了西方政治理念的一种新变革,将政治的分歧归结为文明的冲突,并以此来审视整个变革时代的地缘政治、全球政治,新颖而深刻。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任何个人和国家都难以孤立存在,而《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的重建》可以为我们提供以西方思维看世界的一种视角,同时,也能重新去考察我们自己的文明进程,去服务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建设。
缪尔·亨廷顿在此书中,最值得称道,也是引起人们巨大反响的,正是太对于文明的态度,有人推崇,有人贬斥,可谓毁誉参半,但是,能够引起全世界的一种关注,这本身就是一种思维的突破,特别是在9·11事件爆发之后,由伊斯兰文明好西方文明的讨论一时间更是甚嚣尘上。
而时至今日,在某种程度上讲,部分恐怖主义势力打折民族的旗号,去行恐怖之恶,其出发点也是维护不同的文明,就如同前不久发生的3·1昆明火车站砍人事件,就暴露了其民族分裂的嘴脸,而其实质在某种意义上讲则是一种扭曲的文明的冲突,我们必须正视,而不仅仅是以武力去解决,更要看到事件背后的原因,从而加以正确疏导。
缪尔·亨廷顿对于文明的论述全面而深刻,系统地提出了他的“文明冲突论”。
认为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决定因素表现为七大或八大文明,即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东正教文明、拉美文明,还有可能存在的非洲文明。
冷战后的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文化方面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
其主要观点可以大致归纳如下:其一,未来世界的国际冲突的根源将主要是文化的而不是意识形态的和经济的,全球政治的主要冲突将在不同文明的国家和集团之间进行,文明的冲突将主宰全球政治,文明间的(在地缘上的)断裂带将成为未来的战线;国际政治的核心部分将是西方文明和非西方文明及非西方文明之间的相互作用。
文明的冲突观后感
文明的冲突观后感刚看的时候,我就想,这文明之间的事儿还真复杂得像一团乱麻。
作者说文明的冲突就像是一场大戏,各个文明就像戏里不同的帮派一样,都有着自己的特点、价值观和目标。
西方文明呢,感觉就像那个一直想当老大的家伙,有自己的一套规则,觉得全世界都得按它那套来玩。
可其他文明也不是吃素的呀,就像东方文明,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慢悠悠地发展着自己的一套哲学和生活方式,就像是一个深藏不露的武林高手,你西方文明想把我硬拉进你的体系,我还不乐意呢。
我觉得特别有意思的一点是,不同文明在对待家庭、社会关系这些事儿上差别可大了。
比如说,有些文明特别强调集体,家族里的事儿就是天大的事儿,大家都互相照应着,就像一群小蚂蚁,为了整个蚁群努力。
而另一些文明就更看重个人的发展,讲究个人主义,自己的梦想自己追,就像草原上孤独的狼。
这两种模式碰撞起来的时候,那简直就像火星撞地球,互相看不顺眼。
再说说宗教在文明冲突里扮演的角色吧。
宗教就像是每个文明的灵魂支柱,不同的宗教有不同的教义和信仰方式。
有时候为了宗教的事儿,不同文明之间就会产生矛盾。
就像两个小孩抢糖吃一样,都觉得自己信仰的宗教才是最正确的,别人的都是歪理。
这时候我就想,大家要是能坐下来好好聊聊,互相理解一下,不就得了嘛。
可这事儿哪有那么简单呀,毕竟宗教信仰对很多人来说那是深入骨髓的东西,不是说改就能改,说放下就能放下的。
不过呢,这书里说的也让我有点小担心。
如果大家老是盯着文明之间的冲突,天天想着“你和我不一样,你肯定想害我”,那这个世界可就太不美好了。
大家就不能和平共处,互相学习吗?就像我们去旅游,到了不同的地方,看到不同的文化,那多新鲜、多有趣呀。
每个文明都有自己的闪光点,要是能把这些闪光点融合一下,那这个世界得多棒啊。
文明的冲突亨廷顿读后感
《读〈文明的冲突亨廷顿〉有感》
小朋友们,我最近读了一本叫《文明的冲突亨廷顿》的书,感受可多啦!
书里说不同的文明有不同的特点。
我就想到了我们班,有的同学喜欢画画,有的同学喜欢唱歌,这就像不同的文明一样。
还说不同文明之间会有冲突。
我就想到有时候我和小伙伴会因为玩游戏的想法不一样吵架,这可能就是小小的冲突。
但是书里也说,我们要学会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明。
就像我们要尊重喜欢画画和喜欢唱歌的同学一样。
读完这本书,我知道了我们要多去了解别人,这样才能和大家友好相处。
《读〈文明的冲突亨廷顿〉有感》
小朋友们,我读了《文明的冲突亨廷顿》这本书,想跟你们分享一下我的想法。
书里讲了好多关于文明的事儿。
我觉得文明就像我们每个人的性格一样,都不一样。
比如说,有的地方的人喜欢吃辣,有的地方的人喜欢吃甜,这就是不同的习惯,也可以说是不同的文明。
有时候不同的文明会碰到一起,可能会有点小麻烦。
就像我和弟弟抢玩具,会闹得不开心。
不过书里告诉我们,要学会包容和理解。
就像我后来让着弟弟,我们又一起开心地玩了。
读了这本书,我明白了世界很大,有很多不同的文明,我们要友好地对待它们。
《文明的冲突》读后感
《文明的冲突》读后感在翻开这本书之前,我从未如此深入地思考过文明之间的关系。
读完之后,感觉就像经历了一场思想的风暴,让我对世界的认知有了很大的改变。
亨廷顿在书中提出的观点,既新奇又让人深思。
他说,未来世界的冲突不再是意识形态的冲突,而是文明之间的冲突。
这让我开始回想自己所经历和观察到的种种现象。
就拿我生活的小区来说吧。
我们小区算是个小小的“世界缩影”,里面住着来自不同地方、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
小区里有个小广场,每天傍晚时分,就会热闹起来。
跳广场舞的大妈们分成了几拨,一拨是本地的阿姨们,她们跳的舞节奏感强,动作整齐有力;另一拨是从外地搬来的新住户,她们的舞蹈风格则更加柔美和舒缓。
一开始,这两拨人还相安无事,但时间久了,矛盾就渐渐出现了。
本地阿姨们觉得外地阿姨们的音乐太轻柔,没有活力;外地阿姨们则觉得本地阿姨们的音乐太吵闹,影响心情。
这看似小小的分歧,其实背后就隐藏着不同地域文化的差异。
还有小区里的养狗问题。
有些住户喜欢养大狗,觉得威风;而有些住户则喜欢养小狗,觉得可爱好打理。
有一次,一只大狗在小区里乱跑,吓到了一个小朋友。
孩子的家长非常生气,和大狗的主人吵了起来。
大狗的主人觉得自己的狗很温顺,不会伤人;而孩子家长则认为大狗本身就具有威胁性,主人应该看管好。
这场争吵表面上是关于狗的问题,实际上反映的是人们对于生活方式和安全观念的不同理解。
再说说小区门口的小吃摊。
有一家卖本地特色小吃的摊位,生意一直不错。
后来,来了一家卖外地美食的摊位,也吸引了不少顾客。
可这两家摊主之间却产生了竞争和摩擦。
本地小吃摊主觉得外地美食抢了自己的生意,对外地摊主的态度不太友好;外地摊主则认为大家各凭本事,没必要针锋相对。
这不仅仅是生意上的竞争,更是不同地域饮食文化在一个小空间里的碰撞。
这些发生在身边的小事,让我深刻地感受到,即使在一个小小的社区里,文明之间的差异和冲突都无处不在。
而放大到整个世界,不同的文明拥有不同的价值观、宗教信仰、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冲突似乎在所难免。
文明的冲突 观后感
文明的冲突观后感篇一文明的冲突观后感最近看了《文明的冲突》这本书,哎呀,真是让我感触良多!你说这世界上咋就有这么多不同的文明呢?就好像一个大班级里,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和习惯。
有的文明豪放奔放,有的文明细腻温婉,有的文明激进热烈,有的文明保守稳重。
这碰撞在一起,能不产生火花吗?也许有人会说,文明之间就不能和谐共处吗?可我觉得吧,这还真不容易。
就像两个脾气完全不同的人住在一起,总会有摩擦的时候。
比如说饮食习惯,有的文明喜欢大块吃肉,有的文明喜欢精致的素食,这能不产生分歧?不过呢,反过来想想,这种冲突也许也不是啥坏事。
说不定正是因为有了冲突,才让各个文明不断地反思自己,改进自己。
就像我们学习一样,遇到难题才能让我们更努力地去寻找答案,变得更聪明。
我又在想,要是没有这些冲突,世界会不会变得很无聊?就像一部电影,如果从头到尾都平平淡淡,没有一点波澜,那还有谁愿意看呢?可再仔细琢磨琢磨,这冲突要是太激烈了,那可不得了!战争、冲突,带来的只有伤痛和破坏。
这到底该咋办呢?我也说不清楚,可能需要大家一起努力,找到那个平衡点吧。
总之,看完这本书,我这脑袋里是乱糟糟的,一会儿觉得冲突有好处,一会儿又觉得太可怕了。
这文明的冲突啊,真是让人又爱又恨!篇二文明的冲突观后感《文明的冲突》?这书名一听就够劲儿!看完之后,我整个人都不好了,真的!咱先说说这书中提到的各种文明,那真是五花八门,让人眼花缭乱。
我就纳闷了,大家都是人类,咋就发展出这么多不一样的玩意儿呢?你看啊,有些文明觉得自己牛得不行,谁都瞧不上;有些文明又低调得很,闷声不响地发展。
这能不产生矛盾?就好像一群人抢一块蛋糕,谁都想多吃一口,能不打起来?也许有人会反问:“难道就不能和平分享吗?”哼,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人性这东西,复杂着呢!谁不想自己过得更好,自己的文明更强大?不过呢,我又在想,这种冲突是不是也推动了人类的进步?就好比竞争能让人更有动力一样。
也许没有这种冲突,大家都安于现状,那社会还能发展吗?但是,这种进步的代价也太大了吧!战争、杀戮、流离失所,这值得吗?我觉得可能不值得。
《文明的冲突》读后感
《文明的冲突》读后感《<文明的冲突>读后感》读完《文明的冲突》这本书,我的内心可谓是波澜起伏。
这本书所探讨的主题,让我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有了新的冲击。
亨廷顿在书中提出的观点,既深刻又引人深思。
他说,在冷战后的世界,冲突的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和文明。
这可不是一句轻飘飘的话,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身边的种种现象。
就拿我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来说吧。
有一次,我去参加一个国际文化交流活动。
活动现场热闹非凡,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汇聚一堂。
一开始,大家都带着好奇和友善的笑容,互相交流着。
我碰到了一个来自美国的小伙子,叫杰克。
一开始,我们聊得挺开心,分享着彼此的旅行经历和爱好。
但聊着聊着,当话题转到家庭观念上时,气氛开始变得有点微妙。
杰克认为,成年后就应该独立出去,追求自己的生活,和父母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是个人自由和成长的体现。
而我呢,一直觉得在咱们中国的文化里,家庭的紧密联系是至关重要的。
孝顺父母、和家人相互扶持,那是天经地义的事儿。
我就跟杰克解释说,在中国,逢年过节一家人团聚那是特别重要的时刻。
长辈们的经验和智慧对晚辈来说是宝贵的财富,家里人遇到困难,大家都会齐心协力一起解决。
杰克听了,皱了皱眉头,不太理解地说:“那这样不会限制个人的发展吗?”我一听,心里也有点着急,试图更详细地说明我们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我跟他讲,在中国,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那种温馨的场面是无法用言语形容的。
长辈给晚辈夹菜,那是满满的关爱;晚辈给长辈敬酒,那是深深的敬意。
而且,遇到大事,一家人共同商量,那种团结的力量是无穷的。
杰克还是摇着头,说:“我还是觉得应该以个人为中心,追求自己的梦想。
”这时候,我突然意识到,这不仅仅是我们两个人观点的不同,而是背后所代表的两种不同文明的差异在碰撞。
美国文化强调个人主义,追求自由和独立;而中国文化注重家庭的整体性,强调亲情和互助。
这两种观念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是因为我们成长在不同的文明环境中,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判断。
文明的冲突读书笔记
文明的冲突读书笔记【篇一:文明的冲突读后感】《文明的冲突?》读后感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提出于20世纪90年代,其核心思想是,冷战结束后,国际舞台上的冲突焦点将不再以意识形态。
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中强调:在国际政治新的局势里,社会各个阶级之间的矛盾不是罪普遍的,也不是经济之间,而是不同文化的群体之间的冲突为最普遍的现象。
一、对“文明”的理解在阅读这本著作的过程中,我先试图理解了文明的定义。
第一,宏观上,文明是野蛮、原始、混沌的对立面,是随着人类的发展,社会程度逐渐提升,并形成的一种积聚的认可与阶段;第二,微观上,文明是一个地区、国度、民族、具有相同信仰的群体,由这些构成并发展为其地区国家的文化、精神财富、物质财富,在历史不同时期形成的不同文明,如“古希腊文明”、“两河流域文明”既表现出了文明的特定性,也表现出了文明的延续性,甚至是可以跨区域。
亨廷顿在其著作中,也时常用文化交替使用,并且没有在文明与文化之间的差异进行深入探讨。
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对文明的定义为:文明是一个文化实体,是村庄、地区、种族群体、民族、宗教团体,在文化异质性上不同层次中,这些文化实体之间有着不同的文化。
比如,位于意大利南部村庄与位于意大利北部的村庄,它们之间的文化不同,但是却共同信仰着意大利文化,这使得其与德国文化相区别。
同样的道理,欧洲也共享着同样的文化使其与阿拉伯、中国相区分。
而这些共同认同的文化内容包括语言、历史、宗教、风俗、人们的自我认同。
文明可能包括多民族组成的国家,比如中国;也包括民族构成少的国家,比如安圭拉、伯利兹、多米尼克、巴巴多斯、圭亚那等一系列讲英语的加勒比国家。
文明也可能包括好几个国家,比如西方、拉丁美洲、阿拉伯这三个文明;文明也可以只有一个国家构成,比如日本文明。
而文明之间是有着明显的融合与重叠,也可能包括亚文明。
这些文明充满活力,但是也有着繁荣与衰退,有着分裂与融合。
二、“文明冲突论”的主要内容亨廷顿提出“文明冲突论”是站在美国国家利益角度以及国家战略角度提出各个文明之间的冲突将主宰未来世界局势的发展。
文明的冲突读后感
文明的冲突读后感篇一:《文明的冲突》读后感对地缘政治及当下中国的几点思考——《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的重建》读后感“现代全球的政治,应当基于全世界不同宗教与文明间的深刻冲突来理解。
”美国当代著名的政治思想家、国际政治理论家塞缪尔·亨廷顿(Samuel Huntington )的一席话,导出了西方政治理念的一种新变革,将政治的分歧归结为文明的冲突,并以此来审视整个变革时代的地缘政治、全球政治,新颖而深刻。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任何个人和国家都难以孤立存在,而《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的重建》可以为我们提供以西方思维看世界的一种视角,同时,也能重新去考察我们自己的文明进程,去服务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建设。
缪尔·亨廷顿在此书中,最值得称道,也是引起人们巨大反响的,正是太对于文明的态度,有人推崇,有人贬斥,可谓毁誉参半,但是,能够引起全世界的一种关注,这本身就是一种思维的突破,特别是在9·11事件爆发之后,由伊斯兰文明好西方文明的讨论一时间更是甚嚣尘上。
而时至今日,在某种程度上讲,部分恐怖主义势力打折民族的旗号,去行恐怖之恶,其出发点也是维护不同的文明,就如同前不久发生的3·1昆明火车站砍人事件,就暴露了其民族分裂的嘴脸,而其实质在某种意义上讲则是一种扭曲的文明的冲突,我们必须正视,而不仅仅是以武力去解决,更要看到事件背后的原因,从而加以正确疏导。
缪尔·亨廷顿对于文明的论述全面而深刻,系统地提出了他的“文明冲突论”。
认为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决定因素表现为七大或八大文明,即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东正教文明、拉美文明,还有可能存在的非洲文明。
冷战后的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文化方面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
其主要观点可以大致归纳如下:其一,未来世界的国际冲突的根源将主要是文化的而不是意识形态的和经济的,全球政治的主要冲突将在不同文明的国家和集团之间进行,文明的冲突将主宰全球政治,文明间的(在地缘上的)断裂带将成为未来的战线;国际政治的核心部分将是西方文明和非西方文明及非西方文明之间的相互作用。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通用8篇)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通用8篇)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
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篇1读完亨廷顿的这本《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很明显的一种感觉就是,这是由一个西方学者站在西方国家政治立场上分析所谓“非西方文化”国家对他们的体系所构成的威胁的一次精彩演说。
并且仅仅是演说。
他的一些观点的形成是在意识形态差异所造成的心理上的偏见下产生的,而不是站在各个文化的角度分析不同国家、经济体系合作或者冲突的原因。
在全书一开篇,作者就说“在这个新的世界里,最普遍的、重要的和危险的冲突不是社会阶级之间、富人和穷人之间,或其他以经济来划分的集团之间的冲突,而是属于不同文化实体的人民之间的冲突。
”分别列举了非洲的部族冲突,塞尔维亚及附近的民族争端,两德、两朝及台海等问题,意在说明的就是“在冷战后的世界,文化既是分裂的力量,又是统一的力量。
”我认为这是一种欠成熟的观点。
首先,作者把在南斯拉夫战争中俄罗斯向塞尔维亚人提供外交支持与沙特阿拉伯、土耳其、伊朗和利比亚向波斯尼亚人提供资金和武器等做法看作是“由于文化亲缘关系”而造成的,但他却没有看到其中利益集团之间的关系。
如果就按作者所说,那么二战前一直排斥犹太人的欧洲国家为什么又要在中东战争中与美国一道支持以色列复国呢?难道西方国家与阿拉伯国家之间的对立仅仅是因为不同的宗教、文化的差异造成的么?如果放在几百年前,这个理由也许还成立,但在当今的世界格局下,造成他们两种文化体系冲突的最直接原因只有一个——能源。
几百年前,凶残的“十字军”打着驱除异教徒的“圣战”旗帜东征耶路撒冷,实际上很大一部分目的是为了掠夺东方的财富;几百年后的今天,北约帮助以色列复国的间接目的是为了在阿拉伯世界建造一个据点,直接目的还是为了沙漠中的石油。
《文明的冲突》读书心得
《文明的冲突》读书心得在阅读了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这本书后,我的内心深受触动,思绪也随之变得复杂而深沉。
这本书所探讨的主题——文明之间的冲突,不仅在学术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对于我们理解当今世界的格局和未来的走向,也具有极其重要的启示意义。
亨廷顿在书中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观点:在冷战结束后的世界,冲突的主要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或者经济利益,而是文化和文明的差异。
他认为,世界上存在着多种不同的文明,如西方文明、中华文明、伊斯兰文明、印度文明等,这些文明之间的差异和碰撞将会是未来国际冲突的主要导火索。
这个观点在一开始让我感到有些惊讶和不解。
在过去的认知中,我们往往更倾向于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去寻找冲突的根源。
然而,随着对书中内容的深入思考,我逐渐开始理解亨廷顿观点的合理性。
文化和文明是一个民族或者群体的精神内核,它们塑造了人们的价值观、信仰、行为方式和社会制度。
当不同文明之间的这些核心要素相互碰撞时,产生的冲突往往是深层次的、持久的,并且难以调和。
以西方文明和伊斯兰文明为例,两者在宗教信仰、社会制度、家庭观念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西方文明强调个人主义、民主制度和自由市场经济;而伊斯兰文明则更注重集体主义、宗教律法和传统的社会秩序。
这些差异在一些国际事务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比如在中东地区的政治动荡和军事冲突中,文明之间的碰撞和冲突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上古老而独特的文明之一,在与其他文明的交流和碰撞中也有着自己的特点和经历。
在历史上,中华文明曾经与周边的游牧文明发生过多次冲突和融合,在这个过程中,中华文明不断吸收和借鉴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同时也保持了自己的独特性和延续性。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中华文明正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姿态与世界其他文明进行交流和合作,但同时也面临着文化冲击和价值观念碰撞的挑战。
亨廷顿的理论也并非没有争议。
有人认为他过分强调了文明之间的冲突,而忽视了文明之间的交流、融合和相互学习的可能性。
《文明的冲突》读书心得(精选五篇)
《文明的冲突》读书心得(精选五篇)第一篇:《文明的冲突》读书心得《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书心得[美]塞缪尔·亨廷顿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全书共分为五个部分,亨廷顿在第一部分“一个多文明的世界”指出世界在冷战结束后成了一个多文明的世界,由、西方文明、中华文明、印度文明、日本文明、伊斯兰文明、东正教文明、拉丁美洲文明和可能的非洲文明组成,全球政治也形成多极状态;第二部分“变动中的各文明力量对比”中,亨廷顿指出,文明之间的均势正在改变,西方的影响在逐渐下降,而非西方,尤其指出了亚洲和伊斯兰的权力和文化正在复兴,自我肯定的能力在不断提高;第三部分“正在形成的文明秩序”,亨廷顿指出世界正在以不同文明的界线来划分势力,并且在各文明中处在核心国家或力量;第四部分“文明的冲突”是本书的核心内容,西方推广普世主义越来越引起非西方国家的反抗,尤其是与伊斯兰和亚洲之间,可能会造成不同文明之间的断层线战争;在第五部分“文明的未来”中,亨廷顿提出美国不能脱离西方,西方依赖美国,只有团结起来才能应对非西方的挑战,在多元文明中维护自己的文化。
一、亨廷顿关于普世文明是否存在的阐释全书中亨廷顿不断再强调冷张后的世界史一个多极、多文明的世界,西方的普世主义是行不通的,不管是从历史还是现实来看,使非西方国家“西方化”几乎是不可能的。
随着非西方国家独立和经济的发展,他们越来越重视自己文化的独特性,意识到保持政治上的独立和国际上的话语权与自己所属的文明的力量是密切相关的,所以,即使由于通讯、交通技术不断进步而使世界各国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但各自的文化差异却越来越明显和凸显出来,因此,普世文明作为较高层次的文明不会出现。
亨廷顿从普世文明的含义、来源及非西方国家对西方的回应三个方面对普世文明是否存在作了具体阐述。
亨廷顿从奈保尔关于“普世文明”的含义中指出,它暗示“人类在文化圣桑正在趋同,全世界各民族正日益接受共同的价值、信仰、方向、实践和体制”,亨廷顿分析了这一含义可能报刊的四个方面的含义并对其作了相应地批驳。
文明的冲突 观后感
文明的冲突观后感《文明的冲突观后感》在观看《文明的冲突》之后,我内心有诸多复杂的感受。
特别印象深刻的是影片中对不同文明下人们生活方式巨大差异的呈现。
看到那些处于不同文明体系中的社区,他们的建筑风格截然不同。
比如有些古老文明里,建筑庄重而神秘,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看到这里我感觉仿佛自己直接置身于那个陌生又迷人的世界中。
在建筑内部,人们的生活习俗更是千差万别,从日常的服饰、饮食到社交礼仪等各种细节,一个个场景逐一展开,像一幅磅礴的画卷。
当时我就想到,原来世界是如此的多元。
影片中描述文明之间产生冲突时的场景也十分震撼。
不同的信仰、价值观相互碰撞。
当几个不同文明的代表就一个资源分配的问题展开争论时,他们各执一词。
一方认为应该按照传统的先来后到,另一方言辞激烈地表示应该谁有能力谁占有。
那种互不理解和剑拔弩张的氛围,让我深切感受到文明上的差异能够成为群体间矛盾的根源。
当时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不禁去思考,难道因为文明不同就要不断产生对立吗?还有在教育方面的对比场景,一种文明重视实践的传授,鼓励孩子早早参与到社会生产或者部落活动里;而另一种文明则更侧重于在学校中理论知识的教育,孩子坐在教室里听讲看书。
这让我又想到我们现代全球化浪潮下,这种差异并没有随着交流的增加而快速消失。
看完后我明白了文明的冲突确实是一个复杂且难以彻底消弭的现象。
不过它也并不意味着不同文明就要走向无尽的敌对。
影片虽然突出展现冲突,但也有一些小细节显示出文明间的相互借鉴。
我就联想到自己身边,在自己的城市里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元素。
比如饮食业中的外国餐厅,它们的存在融合得还不错,并没有四处引发冲突。
这似乎说明,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不同文明是能够和谐共处部分内容乃至互相吸收好的方面的。
这也许就是解决文明冲突的一个关键所在,那就是尊重与以宽容之心去交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明的冲突?》读后感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提出于20世纪90年代,其核心思想是,冷战结束后,国际舞台上的冲突焦点将不再以意识形态。
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中强调:在国际政治新的局势里,社会各个阶级之间的矛盾不是罪普遍的,也不是经济之间,而是不同文化的群体之间的冲突为最普遍的现象。
一、对“文明”的理解在阅读这本著作的过程中,我先试图理解了文明的定义。
第一,宏观上,文明是野蛮、原始、混沌的对立面,是随着人类的发展,社会程度逐渐提升,并形成的一种积聚的认可与阶段;第二,微观上,文明是一个地区、国度、民族、具有相同信仰的群体,由这些构成并发展为其地区国家的文化、精神财富、物质财富,在历史不同时期形成的不同文明,如“古希腊文明”、“两河流域文明”既表现出了文明的特定性,也表现出了文明的延续性,甚至是可以跨区域。
亨廷顿在其著作中,也时常用文化交替使用,并且没有在文明与文化之间的差异进行深入探讨。
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对文明的定义为:文明是一个文化实体,是村庄、地区、种族群体、民族、宗教团体,在文化异质性上不同层次中,这些文化实体之间有着不同的文化。
比如,位于意大利南部村庄与位于意大利北部的村庄,它们之间的文化不同,但是却共同信仰着意大利文化,这使得其与德国文化相区别。
同样的道理,欧洲也共享着同样的文化使其与阿拉伯、中国相区分。
而这些共同认同的文化内容包括语言、历史、宗教、风俗、人们的自我认同。
文明可能包括多民族组成的国家,比如中国;也包括民族构成少的国家,比如安圭拉、伯利兹、多米尼克、巴巴多斯、圭亚那等一系列讲英语的加勒比国家。
文明也可能包括好几个国家,比如西方、拉丁美洲、阿拉伯这三个文明;文明也可以只有一个国家构成,比如日本文明。
而文明之间是有着明显的融合与重叠,也可能包括亚文明。
这些文明充满活力,但是也有着繁荣与衰退,有着分裂与融合。
二、“文明冲突论”的主要内容亨廷顿提出“文明冲突论”是站在美国国家利益角度以及国家战略角度提出各个文明之间的冲突将主宰未来世界局势的发展。
不仅仅指国际上,包括国内,由于移民、国家政策等多方面因素,使得美国文化多样化,并且宗派增多,在亨廷顿看来,都严重威胁着美国一直以来最本质的国家价值文明观:即建国初期所提出的民主,平等,自由。
一是移民的范围和来源的变化;二是多元文化影响的加强。
移民带来的变化以及相应的多元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加深了美国国内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同时,也加深了对本身文化的重新认定。
同时移民逐渐的增多,带来不同的文化,有着相异的信仰,这些都日益使得美国国内的民族特性和宗教信仰等发生了变化。
在这种文化多元、宗教多样化的影响下也势必威胁美国的特性,并在人数上、在其所占领域有着更大的说服力和合法化。
这些移民带来的文化与宗教认识到美国国内本身存在的多样化,因此也并不赞同美国有着共同的文化。
并希望提升其本民族和文化的地位。
这无疑是文明冲突之后提出的针对美国国内文明冲突的又一观点。
三、亨廷顿对普世文明的观点亨廷顿对于普世文明的观点持一种否定和怀疑的态度。
并认为世界不存在普世的西方文明,同时也反对关于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的观点。
在其划分的文明之中,要打破普世文明,则要防止其中任一文明的普适性。
而在八大文明中只有西方文明,由于其经济、历史、地理等原因使其具有明显的传播其文化的特征与倾向。
所以亨廷顿对普世文明的怀疑即使对西方文明普适性观点的反对。
亨廷顿对普世文明中广为传播的四种观点进行了例证反驳。
首先,普世文明观点中,把世界上不同国家、群体、社会所具有的基本价值观念作为其共同点。
亨廷顿列举了一些观点:人们都认为谋杀是不可宽恕的、邪恶的,这些观点中就把这种共同的看法作为普世文明的存在,并在将来会成为普世文明发展的依据。
而亨氏则认为这种观点是肤浅的理解,虽然是不同文明之间的共识,但并不意味着文明就因此而普世。
这些共性之处只是不同文明的最基本特性。
现代世界的八大文明,历史上出现过的古巴比伦文明、两河流域文明等都有着类似特性,也并不因为所处时代不同而发生巨大变化。
“理解为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其不变的内涵。
其次认为现代社会,无论社会制度、风俗、经济发展水平、道德发展状况有何不同,都有着诸如文字、乡村,因此也认为普世文明也即如此。
而亨廷顿持有不同看法,他解释了此观点与之前文明之间拥有的基本观念一样,都只是社会发展所应该具备的因素,而不足以成为普世文明发展的要素与论据。
“从分析中可以知道,文明之于其自身的传播和世界中文明多样性之间是没有任何矛盾抵触的。
”再次,赞同普世文明的观点中指出,一种文明与另一种文明之间存在共通的价值观、存在共同的理念。
对于此观点,亨廷顿认为,这些一种文明与另一文明之间的所谓相同价值观与理念不过是少数高层的文明。
并称这种相似性为达沃斯文化,亨廷顿解释道,这不过是世界上一些精英所认同的文明,并不代表整个文明和国家,也不足以成为普世文明。
“一种少到只占世界人口总量百分之零一的文明远远不是普世文明。
”最后,由于经济发达,使得西方在文化传播、生活方式、教育模式上对其他文明都产生了较多影响,并利于西方文明的普世化。
但亨廷顿用一个民族、国家的本质特征来反驳此类观点。
认为西方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影响仅仅只是流于表面化,深层次的文化依旧是其他文明沉淀已久的文明。
而这种仅仅传播表面化的所谓文化,也从另一方面证明了其不具备文化的特点,不能以表面来代表西方文明。
“在西方文明中,其本质是历史发展已久的大宪章,而快餐只是一种表面化、易变化的向外传播,其能力不能从深层次对别过文明产生动摇。
”四、文明的冲突性虽然关于文明理论不是亨廷顿第一位提出,划分不同文明也不是其首创,而将文明与冷战后的国际政治联系并指出文明的冲突性则是其理论生命力所在。
亨廷顿从历史角度,逻辑角度,现实角度提出文明具有普遍冲突性。
第一,亨廷顿从历史角度分析了文明冲突大于文明之间的和谐。
首先文明分为早期、中期、后期。
在早期阶段,人类由于地理原因、语言、风俗习惯等因素形成了不同的文明,而随着一种文明的发展,其经济文化社会得到逐渐完善,为了获得更多来自地理、财富等,一种文明与另一文明之间有了战争等,以此征服别的文明。
其次是由各个文明之间的争端,到西方文明因其快速的发展而对其他文明产生的冲击力。
最后,各个文明之间的相互影响。
西方文明对其他文明的作用伴随着其他文明的发展而减弱。
在其他文明逐渐增强的情况下,它们开始有了其自身对本文明的认同度,开始对西方文明之前的影响进行剖析,并有了自己的声音,开始了反抗。
而这一从文明之间的摩擦,到西方文明占上风,再到对自身文明的认可,无不反映了文明从一开始就以一种冲突的发展模式在进行。
亨廷顿从文明发展的历史角度对文明冲突明显,还是和谐突出上得出结论:在历史上,随着各个文明的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随着其各自实力和认同的增强,这些文明之间的冲突也逐渐增多。
对于统一文明内的国家,彼此相处更为和谐,而对于不同文明之间的国家,则是冲突多于相互的和谐相处。
第二,从文明作用及自身内在的特点出发阐述了文化冲突的普遍性。
首先,不同文明时间的相异性是客观存在,也是最本质的。
这些不同的文明因为其自身发展历史、所拥有的风俗文化、所交流的语言、还有在文明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宗教,这些诸多因素使得文明之间的差异是存在的。
比如:不同文明中的人们对于上帝和人类、个人和集体、国家和公民、责任和义务、自由与权威等等之间关系的看法都是不同的。
而且这些看法的各异是上百年的产物,不可能在短期之内消失。
这也使得文明之间差异的作用比政治体制、政治信仰更为具有根本性作用。
其次,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人们交流的加深,科技的快速发展使得世界变得越来越“小”。
来自不同文明之间的人们,在这个日益变“小”的世界里交流愈加频繁,同时也使得其文明意识增强,并注意到了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以及相同文明内的共性。
比如:从北非移民去法国的人们受到了更多的敌意,而来自欧洲的天主教人则更易于接受;日本投资商与加拿大或欧洲国家的投资商相比,美国对前者的态度更为消极。
亨廷顿还指出,来自不同文明的人们,他们的交流唤醒了其对自身文明的意识,这种意识也反作用于文明,使得其对历史上的憎恨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第三,亨廷顿对于为什么文明冲突在未来会成为世界政治变化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四个原因:首先,文明之间随着社会发展时间和空间距离缩短,彼此有了更频繁交往,加强了本文明的认同,同时从另一角度加深了不同文明之间历史上的敌视。
其次,世界范围内经济现代化和社会的变化使得人们对于区域认同模糊化,也使得民族国家的属性受到减弱,而宗教则在填补这一真空,出现了原教旨主义运动,这些运动有西方的基督教、佛教、犹太教、印度教、伊斯兰教。
这些教派运动的参与者多为年轻、受过高等教育、处于中产阶级、专业人才、及商人。
再次西方文明的双重角色使得其他文明对自身文明认同得到加强。
一方面西方处于权力的顶端,然而对于其他文明则产生了不一样的效应。
比如日本的“亚洲化”,尼赫鲁政权后的“印度教化”。
这是两方的面对,一方为巅峰的西方,另一方则为有着决心与资源来重新塑造一个非西方化世界的非西方文明。
最后,经济发展的地区主义增长。
一方面,成功的区域经济发展会增强其文明意识;另一方面,区域经济发展的成功在有着共同文化信仰上的国家更容易取得。
比如,北美自由贸易区就是建立在墨西哥、加拿大、美国这三个国家文化的交集上。
而日本欲在东亚建立一个经济圈则困难重重。
五、“文明冲突论”的现实意义现实主义强调国际利益、国际权力。
并认为国家的根本目标就是追求权力。
以此获得国际利益,也以此使国家安全,这种权力的获得看本国的实力,即军事力量来获得。
约瑟夫·奈(Joseph Nye)提出了关于权力的两种类型:一种为“硬权力”,另一种则为“软权力”。
硬权力强调一国可以量化的,比如经济、军事、疆域、人口等相关内容,并强调靠军事获得权力;而软权力则是是非量化的,不如一国的价值观念、意识、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等,强调于一国非物质因素对别国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作用。
亨廷顿对于约瑟夫·奈有关“硬权力”和“软权力”的分析持肯定态度,并对这两者的关系发表了看法,其认为“软权力”是建立在“硬权力”基础之上,比如一国经济实力、军事力量的增强对于该国国民的自豪感、优越感是提升,并且对于该国文化对别国的吸引力起到增强的作用。
同时这种作用对于“硬权力”的上升也起到了推动的力量。
亨廷顿认为,文明的传播与其自身的繁荣密切有关。
一种具有极大吸引力的文明,其文明本身就很有说服力。
并向外推行其推崇的观念价值、社会制度。
在历史上的英国则是一例最好的例子。
正因为如此,在冷战结束后,其他非西方的文明经济等得到提升,同时其文明意识也得到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