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作品中的巴赫音乐

合集下载

适合万圣节听的恐怖音乐推荐通用版

适合万圣节听的恐怖音乐推荐通用版

适合万圣节听的恐怖音乐推荐通用版万圣节,又称为Halloween,是西方的传统节日,每年10月31日庆祝。

这一节日以恶作剧、扮装和狂欢派对闻名。

而在万圣节的派对或是庆祝活动中,恐怖音乐无疑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下面,我将为大家推荐一些适合万圣节聆听的恐怖音乐。

1.《Thriller》- 迈克尔·杰克逊(Michael Jackson)《Thriller》是一首经典的恐怖题材音乐,由流行音乐之王迈克尔·杰克逊演唱,于1982年发布。

这首歌曲的音乐风格独特,结合了流行、摇滚和嘻哈元素,歌词和音乐的配合让人不禁联想起经典的恐怖电影画面。

无论是杰克逊那独特且震撼的舞蹈,还是歌曲中“Thriller”部分的鬼叫声和惊悚氛围,都让人感受到万圣节的恐怖氛围。

2.《This Is Halloween》- 玛琳·曼森(Marilyn Manson)《This Is Halloween》是由玛琳·曼森(Marilyn Manson)翻唱的一首歌曲,最初是出自动画电影《骷髅小镇的奇异事务》(The Nightmare Before Christmas)的原声带中。

这首歌曲以诡异有趣的方式描述了万圣节的氛围和庆祝方式,曼森的独特音色和令人毛骨悚然的演唱风格,让这首歌的恐怖感更加浓厚。

3.《A Nightmare on Elm Street Theme》- 查尔斯·伯纳斯汀(Charles Bernstein)电影《血腥忍者》系列中的经典原声带《A Nightmare on Elm Street Theme》将观众引入一个充满恶梦的世界。

这首主题曲以令人毛骨悚然的钢琴音调和险恶的低音音效,勾勒出了电影中恐怖而令人心惊的氛围。

在万圣节的派对中播放这首曲目,一定能为气氛增添额外的恐怖感。

4.《Toccata and Fugue in D Minor》- 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Toccata and Fugue in D Minor》是巴赫的经典器乐作品之一,也是恐怖片中常被用作配乐的音乐。

解析电影《沉静如海》中巴赫钢琴作品

解析电影《沉静如海》中巴赫钢琴作品

解析电影《沉静如海》中巴赫钢琴作品电影《沉静如海》是一部讲述音乐家余音和语文老师杨光之间交集的感情故事。

在电影中,余音演奏了巴赫的《f小调第一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和《d小调第二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以及《c小调前奏曲》和《降D大调赋格曲》。

而在电影结尾,余音演奏的巴赫钢琴作品则是《附和变奏曲》。

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是德国音乐家、作曲家,被视为西方古典音乐历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

他的音乐作品涵盖多种风格,包括教会音乐、管弦乐曲、钢琴曲、小提琴曲和无伴奏乐曲等。

其作品富有创造力和复杂性,经典之处在于他的音乐构造精细、富有表现力,打破了当时音乐的限制,对于尺度、和音和节奏等方面的运用也具有典范意义。

《沉静如海》中余音演奏的巴赫作品都属于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

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顾名思义是指没有任何其他乐器伴奏的小提琴曲。

这种音乐形式最早可以追溯到意大利的巴罗克音乐时期,当时的作曲家们常常会将古代希腊音乐中的单声部作品重新编排成多声部。

这些无伴奏小提琴曲在巴赫的手中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他的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一共有六首,每一首都包含了前奏曲、赋格曲和舞曲。

这些曲子都需要演奏者在音乐旋律上进行多变的转调,而且扮演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为它们给观众带来了相当复杂的音乐体验。

比如在电影中余音演奏的《f小调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中,赋格曲部分的旋律进行不断地变化和转调,创造出丰富的音乐层次。

而《d小调第二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则更加的抒情,其演奏时,钢琴模仿小提琴的声音,将情感更加深层次表达出来。

余音演奏的《降D大调赋格曲》和《c小调前奏曲》是巴赫的另外两首著名作品。

《降D大调赋格曲》的曲调优美流畅,赋格的部分则呈现出出奇不意的音乐转换,增加了音乐的层次感。

而《c小调前奏曲》的节奏活跃,在节奏变化的基础上,不断地探索着音乐的表现技巧。

最终,电影中余音演奏的巴赫钢琴作品《附和变奏曲》,也被认为是巴赫的代表作之一。

解析电影《沉静如海》中巴赫钢琴作品

解析电影《沉静如海》中巴赫钢琴作品

解析电影《沉静如海》中巴赫钢琴作品《沉静如海》是一部让人印象深刻的电影,不仅因为其悲伤而美丽的故事情节,还因为其出色的音乐配乐。

巴赫的钢琴作品在整部影片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观众带来深邃、温暖的音乐享受。

本文将对电影《沉静如海》中巴赫钢琴作品进行深度解析,探讨其在影片中的作用和意义。

电影《沉静如海》中的巴赫钢琴作品主要以其舒缓、柔和的旋律配合来表现主人公内心的痛苦与忧伤。

影片中经常出现的《C小调前奏曲》(BWV 847)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曲子以其简约而深沉的音调,表达了主人公内心深处的孤独和痛苦,令人感到无比心疼。

在剧情的高潮部分,这段音乐更是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通过其美妙的旋律,将主人公内心的情感展现的淋漓尽致。

巴赫的钢琴作品也在电影中扮演了情感沟通的角色。

通过巴赫的音乐,主人公与其他角色之间的情感得以表达和交流。

巴赫的钢琴作品既表达了主人公内心的忧伤和孤独,又能够引起其他角色的共鸣,使得角色之间的情感在音乐的陪伴下变得更加真挚和动人。

在电影的情节中,巴赫的音乐无疑是情感的连接器,把主人公与其他角色之间的情感联系在一起,使得整个故事更加丰富与真实。

巴赫的钢琴作品在电影中还承担了情绪调节的作用。

钢琴作品的音乐旋律和旋律变化,不仅令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感受到了主人公的情感和心情变化,同时也使得电影的情感节奏更加丰富和抓人。

巴赫的音乐似乎在引导着观众的情绪,让他们能够更加全情投入到故事中,体验到主人公情感的起伏和变化。

正是因为有了巴赫的钢琴作品的点缀,电影《沉静如海》才能够更加动人和引人入胜。

在电影《沉静如海》中,巴赫的钢琴作品也起到了反思和启示的作用。

主人公在反复弹奏巴赫的曲目过程中,好像在思考着人生的起起落落。

巴赫的音乐以其深邃的旋律和丰富的内涵,唤起了主人公内心深处对于生活、爱情、人生意义等诸多问题的思考。

这种思考也引发了观众对自己生活的反思,使得整部电影在音乐的启示下显得更加深刻和感人。

电影《沉静如海》中巴赫的钢琴作品不仅仅是起到了背景音乐的作用,更是通过其深邃而温暖的音乐,表达了主人公内心的痛苦与忧伤,实现了情感的沟通和共鸣,调节了情感的节奏,同时也在反思和启示中为观众带来更多的思考与感悟。

《沉静如海》中巴赫十二平均律艺术特征解读

《沉静如海》中巴赫十二平均律艺术特征解读

《沉静如海》中巴赫十二平均律艺术特征解读作者:李润来源:《今传媒》2020年第07期摘要:音乐和电影都是能够立体展示故事和人物真实状态的媒介,其同时具备生动、精准、直观的特点,巴赫十二平均律是对时代最重要的音乐形式与音乐风格的一种包容和概览,而《沉静如海》中的两个国家的矛盾与两位主角的感情在十二平均律中功能调性和线性对位潜在的对立原则中逐渐的融合、平衡,让整部影片具有深厚的文化艺术审美价值。

关键词:《沉静如海》;巴赫十二平均律;平衡;艺术特征中图分类号: 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0)07-0110-03一、樂与影之关系音乐往往是电影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影片中的音乐能够帮助其传递出更深刻的意义、更深入人心的感触,让故事情节愈加丰满且富有张力,观影者会被音乐的气场所牵动,紧张、感慨、震撼、悲伤等情绪均会在故事情节及背景音乐的渲染下爆发出来,电影音乐与影片的题材、剧情、人物性格、时代背景充分结合,极易引发观众的共鸣,凸显电影的艺术效果。

法国电影《沉静如海》改编自作家Vercors创作于1941年的同名小说。

当时正处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法国被德军占领,作家在如此的战争年代没有浓墨重彩地刻画战争场面,却选用了温暖的笔触,从一个少女的视角出发,描述了法国祖孙二人和一个借住在他们家中的德国军官之间温情脉脉的故事。

1949年由Jean-Pierre Melville拍摄同名黑白电影,2004年由Pierre Boutron重拍此片。

影片中运用了巴赫十二平均律的BWV846、BWV847两首前奏曲作为贯穿情节的重要音乐元素,与影片的交融恰到好处,主题鲜明又不失平衡感。

二、乐与影之平衡(一)人物与音乐之平衡1940年,少女妮安娜和爷爷住在法国海滨小城一幢温馨朴实的大房子里,她以教琴为生,影片的开篇即是由妮安娜教学巴赫“风笛舞曲”的场景开始,学生稚嫩的演奏昭示了巴赫作品在本片中的重要性。

解析电影《沉静如海》中巴赫钢琴作品

解析电影《沉静如海》中巴赫钢琴作品

解析电影《沉静如海》中巴赫钢琴作品电影《沉静如海》是一部由中国导演贾樟柯执导的作品,于2018年上映。

影片中巴赫钢琴作品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影片中被用来表达人物情感和思想。

以下将对影片中出现的巴赫钢琴作品进行解析。

1.《钢琴协奏曲第5号》(BWV 1056):这首曲子在影片中多次出现,是影片主人公的妻子阿丽(演员万茜饰)喜欢的一首曲子。

此曲为巴赫作品中的一首短小精悍的钢琴协奏曲,乐曲融会了优雅与热情,具有悦耳的旋律和优雅的和声。

影片中,阿丽通过这首曲子来寻找内心的宁静和安逸,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首曲子充满着温柔与愉悦的情感,与影片的主题紧密相连。

2.《平均律钢琴曲集》:影片中还多次出现了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这部作品是巴赫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由两卷构成,每卷包括24首赋予了不同调式的前奏曲和赋予相应调式的赋格曲。

影片中通过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表达了人物内心的情感和心境。

3.《f小调夜间忧思》(BWV 827):这首曲子是影片中男主角贾辉(演员林昕宜饰)在年少时一直唱反调的妹妹阿明(演员草莓饰)喜欢的一首曲子,它表达了她对家庭和生活的怀念和思念之情。

这首曲子悲伤而深沉,旋律中透露出一种无尽的忧伤和对过去的怀念。

通过这首曲子,影片展现了阿明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和对过去美好时光的留恋之情。

4.《a小调赋格曲》(BWV 856):这是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中的一首赋格曲,也在影片中被使用。

这首曲子充满了神秘感和对称美,从构造到旋律,都极富巴赫风格。

影片中,这首曲子被用来描绘主人公贾辉内心的挣扎与思考,表达了他对生活困境的思索和对未来的期待。

影片《沉静如海》通过运用巴赫钢琴作品来表达人物情感和思想。

这些作品在影片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通过美妙的旋律和深沉的音乐,揭示了人物内心深处的思想和情感世界,进一步丰富了影片的艺术内涵。

G弦上的咏叹调

G弦上的咏叹调

创作背景G弦上的咏叹调《G弦上的咏叹调(AirOnTheGString)》,此曲为巴赫(JohannSebastianBach)《第三号管弦乐组曲》(OrchestralSuitesNo's1and3#09]OuvertureNo.3BWV1068inDmajor-Air)的第二乐章主题,充满诗意的旋律美,使此曲成为脍炙人口的通俗名曲。

原曲创作于一七二七年至一七三六年之间。

十九世纪德国的著名的小提琴家威廉密(AugustWilhelmj,1845—1908)将这段主题改编为钢琴伴奏的小提琴独奏曲,由于主奏小提琴必须在G弦(小提琴四根弦中最粗的一根弦)上演奏全部旋律,故此得名。

巴赫的原曲没有表情与速度记号,编曲者则指定“甚慢,极有表情”。

类似低音弦的拨奏伴奏下,小提琴奏出悠长而庄重的旋律(片段1)。

全曲后半段出现的新旋律产生了更丰富的变化,最后在静似祈祷般的气氛中结束。

1.2004-央视电视剧《G弦上的咏叹调》(陈奕迅主演)2.电影背景音乐:大卫.芬奇导演的的著名影片《七宗罪》,深作欣二导演的著名影片《大逃杀1》都把《G弦上的咏叹调》作为背景音乐~成就了一段动人的场景!在宫廷舞会上,巴哈的大提琴被做了手脚,除了G 弦之外,所有的弦都断裂了。

当大家准备看巴哈出糗的时候,巴哈,仅仅只用了一根G弦,即兴演奏了一首《咏汉调》,该曲子就是今天所说的《G弦之歌》。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生不管在多困难的时候,都可以完成最动人的乐章。

3这首小提琴是德国小提琴家威廉密(1845-1908)编写的。

作品问世,立即闻名遐迩。

但真正的作者,并不是威廉密,追溯渊源,其始祖原来是一个世纪以前的德国作曲家巴赫。

威廉密将巴赫的《D大调第三首乐队组曲》的第十乐章加以改编,把第一小提琴声问作为独奏小提琴旋律,其余部分作为钢琴伴奏;又根据原作标题“咏叹调”而加名为《G弦上的咏叹调》。

虽然这首小曲的流行程度早已超过原作,但是在巴赫诸多作品之中,这问管弦乐组曲仍是一曲质朴动人的佳作。

解析电影《沉静如海》中巴赫钢琴作品

解析电影《沉静如海》中巴赫钢琴作品

解析电影《沉静如海》中巴赫钢琴作品《沉静如海》是一部2010年上映的中国电影,由饶晓志执导,杨佑宁、原帅等主演。

电影以音乐家巴赫的作品为线索,讲述了一个关于爱、音乐和人性的故事。

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是德国巴洛克音乐时期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也是西方音乐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作曲家之一。

电影《沉静如海》中,巴赫的钢琴作品贯穿整个故事,与主人公、男主角李淳之(杨佑宁饰)的成长经历、情感纠葛以及音乐追求紧密相连。

电影的开篇,就通过了巴赫的钢琴曲表达了李淳之内心的孤独和空虚。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李淳之听到了巴赫的《纽尔伦堡圆舞曲》,深深被这首音乐所吸引。

他借来了钢琴开始学习,并在巴赫的音乐中找到了慰藉和激情。

巴赫的钢琴作品成为了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成为了他追求音乐梦想的源动力。

电影中,李淳之通过巴赫的音乐结识了许多重要的人物,其中包括女主角王撷(原帅饰)。

两人有着相似的音乐追求,并通过合奏巴赫的作品而产生了情感纠葛。

在影片的高潮部分,李淳之为了弥补自己对王撷的失误,决定用巴赫的音乐帮她完成最后的演奏。

这个过程,不仅体现了巴赫的音乐对主人公情感的影响,同时也展现了巴赫音乐的情感宣泄和疗愈功能。

电影中还出现了许多其他巴赫的钢琴作品,如《平均律钢琴曲集》、《音乐的奉献》等。

每一首曲子都有着特定的情感表达和内涵,与电影的情节相互呼应。

巴赫的音乐使得电影更加具有情感共鸣和观众与故事的联系。

《沉静如海》是一部巴赫音乐为主题的电影,通过巴赫的钢琴作品展现了主人公的成长、情感纠葛以及音乐之旅。

巴赫的音乐作为电影的灵魂,让观众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到主人公的心境和人生追求。

电影通过音乐和情感的交织,赋予了巴赫的音乐更多的意义和生命力。

电影拍摄中的视觉风格与电影语言

电影拍摄中的视觉风格与电影语言

电影拍摄中的视觉风格与电影语言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通过视觉风格和电影语言的运用,可以传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思想,使观众沉浸于电影的世界中。

在电影拍摄中,视觉风格和电影语言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能够塑造电影的整体氛围和情感,为观众带来视觉上的享受和情感上的共鸣。

本文将从电影的摄影、剪辑、配乐等方面探讨视觉风格和电影语言的运用。

一、摄影与视觉风格在电影拍摄中,摄影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通过光线、镜头、构图等手法,摄影师能够塑造出各种不同的视觉风格。

比如,对比鲜明的明暗处理可以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营造出紧张、悬疑的氛围;柔和的光线和柔焦技术则能够给观众带来温馨、浪漫的感觉,增强电影的情感表达力。

在电影《致命魔术》中,摄影师运用了明暗对比的手法,通过黑白分明的画面,刻画出了浓厚的神秘感和紧张气氛。

而在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中,摄影师运用柔焦技术,呈现出一种朦胧、如梦如幻的画面效果,与电影的主题相得益彰。

二、剪辑与电影语言剪辑是将拍摄好的镜头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组合和处理,以达到一种特定的目的。

通过剪辑,电影导演可以运用不同的剪辑手法来表达故事情节或者情感变化,影响观众的感受。

在电影《楚门的世界》中,剪辑师通过连续剪辑和交叉剪辑的手法,将楚门的现实世界和电视节目的制作过程相互穿插展现,加强了楚门与外界的对比,引发观众对真实与虚幻的思考。

而在电影《无间道》中,剪辑师通过快速剪辑和跳切的手法,营造出紧张的节奏感,增强了电影的紧张氛围。

三、配乐与电影语言配乐作为电影中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音乐的旋律、节奏和情感表达,可以渲染气氛、揭示角色内心情感、推动剧情发展等。

选择合适的音乐配乐,能够更好地表达出电影的主题和情感。

在电影《星际穿越》中,配乐家汉斯·季默巴赫运用了强有力的管弦乐队和合唱团,营造了一种壮丽的氛围,与电影中探索宇宙的宏大主题相得益彰。

而在电影《情书》中,片中细腻的钢琴旋律与电影情节紧密结合,使观众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了电影中的爱情主题。

观影听乐—赏析电影中的西方古典音乐

观影听乐—赏析电影中的西方古典音乐

观影听乐—赏析电影中的西方古典音乐电影是一种融合了影像、声音、剧情和情感的艺术形式,除了它独有的语言外,还包含音乐等多种元素。

在各种元素中,音乐对电影表达情感和提升氛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一些经典作品,常常在电影中运用西方古典音乐,在剧情高潮、情感表达等方面有着巨大的推动和支持作用。

因此,观影听乐就成为了许多电影迷和音乐爱好者不可错过的享受。

一、古典音乐在电影中的运用古典音乐在电影中的运用是非常多样化的。

可以用来为电影中的人物、时代环境和情感气氛进行描绘。

如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的音乐演绎出了古老文明和历史传说相结合的电影《勇敢的心》中,主题曲即巴赫经典作品《Tocatta and Fugue in D Minor》的积极的旋律和强有力的节奏使电影更加具有张力和动感。

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的音乐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也被广泛运用。

《Turkish March》仿佛展现了主角面对人生舞台上不同的命运挑战时所表现的强烈的激情与豪迈。

《The Marriage of Figaro》则让观众感受到电影中的情节轻松、幽默、欢快而不失情感深度。

另外,在一些悬疑、恐怖、惊悚类影片中,运用古典音乐也是非常成功的。

如电影《安魂曲》的主题曲《Lacrimosa》是摇滚乐队Metallica深受喜爱的一首作品,合适的运用让观众对电影的氛围和情绪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和体验。

二、效果和影响西方古典音乐的深奥和庄重,与现代电影中广泛运用的流行音乐、电子音乐形成鲜明对比。

在电影中运用古典音乐,不仅能够增强电影的艺术层面,更能够加深电影情感。

因为西方古典音乐的表现手法和情感描述是一种非常直接和深刻的方式,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让电影情节更加细腻,观众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电影中的情感。

一些经典西方古典音乐作品经常被运用在电影中,比如巴赫的《Air》,莫扎特的《Requiem》,肖斯塔科维奇的《交响曲第5号》等等。

解析电影《沉静如海》中巴赫钢琴作品

解析电影《沉静如海》中巴赫钢琴作品

解析电影《沉静如海》中巴赫钢琴作品
《沉静如海》是一部讲述钢琴家巴赫生平和他的音乐创作的传记电影。

电影中涉及到
了巴赫创作的多部钢琴作品,其中一些作品对于他的音乐生涯和个人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以下是电影中涉及到的巴赫钢琴作品的解析:
1. 奏鸣曲《露莲斯序曲》
这首奏鸣曲是巴赫早期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的突破之作。

在电影中,这首奏鸣曲被
用来表现巴赫年轻时的冲动和梦想,以及他对音乐的执着和追求。

作品中充满了青春的活
力和梦想的追求,同时也展现了巴赫在音乐上的敏锐感知和出色的技巧。

2. 《寂静岛屿》
这是巴赫的一首代表作,也是他在个人风格上的巅峰之作。

电影中通过这首作品展现
了巴赫成熟后对音乐的理解和创造力,以及他对内心深处情感的表达和探索。

作品中旋律
优美,和声丰富,表现了巴赫音乐上的独特魅力和深厚情感。

通过解析这些巴赫的钢琴作品,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电影《沉静如海》中对巴赫音乐及
其创作生涯的描绘。

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巴赫在音乐上的独特天赋和成就,也从侧面反映
了他的人生经历和内心世界。

巴赫的音乐作品不仅在电影中得到了精彩的呈现,也让观众
更深入地了解了这位音乐巨匠及他的音乐之美。

解析电影《沉静如海》中巴赫钢琴作品

解析电影《沉静如海》中巴赫钢琴作品

解析电影《沉静如海》中巴赫钢琴作品
《沉静如海》是一部中国电影,该电影中巴赫的钢琴作品被广泛应用。

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是音乐史上著名的德国古典音乐作曲家和键盘演奏家,被誉为“古典音乐之父”,他的作品对后世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电影《沉静如海》中,巴赫的钢琴作品为电影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表达。

巴赫的钢琴作品以其深邃的表现力和优美的旋律而闻名,被广泛地应用在电影、电视和舞台剧等艺术作品中。

在电影《沉静如海》中,巴赫的钢琴作品为电影的情节和人物塑造增添了更多的艺术魅力,使观众更加沉浸在电影情节之中。

电影《沉静如海》通过巴赫的钢琴作品,营造了一种宁静、悠远的氛围,使观众更好地感受到主人公内心的挣扎和情感世界。

巴赫的钢琴作品在电影中既是一种音乐装饰,也是一种情感的传达,它为电影增添了更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巴赫的钢琴作品在电影《沉静如海》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丰富了电影的音乐形式,增加了电影的文化内涵,同时也为观众提供了更加深刻的情感共鸣。

巴赫的作品不仅仅是音乐,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和文化的传承,它在电影《沉静如海》中焕发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音乐欣赏:古典音乐名曲解析与推荐

音乐欣赏:古典音乐名曲解析与推荐

音乐欣赏:古典音乐名曲解析与推荐众所周知,音乐是一种无国界的语言,能够触动人们心灵深处的强大艺术形式。

而古典音乐则作为音乐中的瑰宝,因其优雅、复杂和深远的艺术价值,一直备受人们的推崇。

在这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古典音乐的名曲,并通过详细的解析与推荐,带您进入古典音乐的世界。

帕赫贝尔的《D大调卡农》:美妙的和声首先,让我们来欣赏一首世界著名的古典音乐作品——帕赫贝尔的《D大调卡农》。

这首音乐曾经被无数电影、电视剧和广告所采用,传颂至今。

《D大调卡农》是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作品,而帕赫贝尔则是巴赫的学生。

这首作品以其美妙的和声脍炙人口,成为了古典音乐历史上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这首音乐的特点在于其卓越的构思和和声运用。

它以一个简单的主题开始,然后将其逐渐发展成为一段华彩绝伦的巴洛克风格的音乐。

在整首曲子中,主题层层展开,音乐层次分明,给人一种华丽、梦幻的感觉。

虽然《D大调卡农》早已超过三百年的历史,但它的美丽却一直散发着耀眼的光芒。

作为一首经典的古典音乐作品,它充满了魅力和内涵。

无论您是第一次接触古典音乐,还是早已熟悉巴洛克风格,这首乐曲都能够让人陶醉其中。

莫扎特的《第40号交响曲》:情感的爆发接下来,让我们聆听莫扎特的《第40号交响曲》。

这是莫扎特于他短暂而辉煌的生涯中创作的一部杰作,被誉为他最伟大的交响曲之一。

《第40号交响曲》以其浓郁的情感和令人难忘的旋律而著名。

开头的主题瞬间带领听众进入一种充满紧张与激情的氛围,如同一幅异常宏伟的音乐画卷。

在这个交响曲中,莫扎特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和变化,使音乐充满了戏剧性和张力。

令人惊叹的是,莫扎特在创作这首交响曲时,正经历着一段人生中的困境。

虽然他处于艺术上的巅峰,但生活中却充满了挑战和痛苦。

正是这种情感的爆发,使得《第40号交响曲》充满了动人心弦的力量,让人难以忘怀。

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音乐史上的巅峰之作在古典音乐的世界里,没有哪首乐曲能够超越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

对巴赫作品《G弦上的咏叹调》的赏析与体会

对巴赫作品《G弦上的咏叹调》的赏析与体会

对巴赫作品《G弦上的咏叹调》的赏析与体会《揭开巴赫的音乐奥秘》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杨丽圆一、知识目标通过对身边的巴赫作品(《第一号无伴奏大提琴组曲》、《G弦上的咏叹调》《歌德堡变奏曲》等等),以及《勃兰登堡协奏曲》、《马太受难曲》等作品的赏析,使学生能够初步了解巴赫作品的基本特征、高超的复调手法、深刻的宗教内涵和人文精神。

二、能力目标通过对身边的巴赫作品分析,总结出巴赫作品基本特征。

通过对《勃兰登堡协奏曲》(第1号)的作品分析、感受复调魅力,并使学生掌握主、复调音乐的概念及风格差异。

三、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学会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多样性,并透过《马太受难曲》等作品,体味音乐所折射出的巴赫的精神世界,深刻了解这首作品之所以成为巴赫音乐从埋葬走向复活的转折点,是因为音乐中无不渗透出生命的真正涵义,即以一种超我的状态坚定自身对理想和信仰不断的追求,永不放弃。

[重点难点]一、通过多渠道的巴赫音乐作品把握巴赫基本风格特征,进而能辨认巴赫作品。

二、通过《勃兰登堡协奏曲》、《马太受难曲》的赏析,了解他精湛的对位技巧、无限的复调魅力,虔诚的宗教情怀和大胆的人文革新。

[教学策略与手段]一、现代教学手段——自制的多媒体。

二、通过对身边各种形式存在的巴赫作品内容的赏析,缩短学生与宗教音乐的距离感,并激发学生学习古典音乐的兴趣。

三、通过分析、比较、创作等的方式,启发学生并获取新的音乐知识和技能。

[教学过程]导入:地铁中奏响的《第一号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并思考两个问题:1.关于这个作品,你的直觉感受是什么?2.这是哪位大师的作品吗?一、揭开巴赫的音乐奥秘(一)经典巴赫——无处不在经久不衰通过各种形式呈现的巴赫作品,初步感受巴赫的基本基本特征1.手机彩铃(《G弦上的咏叹调》)较缓慢的速度十八世纪(巴洛克时期)属于节奏较缓慢的时代,巴赫的作品同样也是如此。

(节拍器)2.街舞(土耳其:”飞翔的巴赫“时尚牵手古典)气息悠长的乐句巴洛克时期乐句大多气息悠长,巴赫的作品大多乐句气息悠长。

电影艺术赏析论文

电影艺术赏析论文

电影艺术赏析论文电影是一种综合性的视听艺术,电影音乐是电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电影语言、电影音像共同构成了电影艺术的声音世界,并在塑造人物形象、营造场景气氛、推动故事情节等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赏析电影对于我们陶冶情趣也有不可取代的作用。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电影艺术赏析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电影艺术赏析论文篇1浅析电影《红色小提琴》的声乐艺术赏析[摘要]意大利电影《红色小提琴》是由导演费朗索・吉拉德执导拍摄的一部独特影视作品,电影围绕着一把有着三个世纪历史的小提琴展开叙事,在不同的环境中上演了一幕幕和小提琴有关的故事。

由作曲家约翰・克里格亚诺进行创作的电影配乐对于电影的成功起了重要的作用,深化了电影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本文将以电影《红色小提琴》为载体,对电影配乐中的声乐艺术对电影主题的深化和人物思想情感的表达的重要作用进行解读。

[关键词]《红色小提琴》;电影配乐;声乐艺术一、有关电影《红色小提琴》的总体概述电影《红色小提琴》是由导演朗索・吉拉德执导拍摄的一部独特的意大利电影,在《红色小提琴》这部电影中,故事的主要人物既不是某一个人物,同时也不是一件重要的事件,而是围绕着一把有着三个世纪历史的红色小提琴展开的。

这把红色小提琴是17世纪世界著名的小提琴大师尼古拉・巴索蒂为自己即将诞生的孩子而精心准备的一件堪称完美的见面礼物。

然而不幸的是,在尼古拉・巴索蒂尚未开始进行制作的时候就传来了自己妻子安娜因为难产而母女双亡的噩耗,这对尼古拉・巴索蒂来说无疑是一个致命的打击。

为了表达对还没有出生的女儿的诚挚纪念,悲伤欲绝的尼古拉・巴索蒂最终完成了小提琴的制作。

在这以后漫长的三个世纪中,小提琴更是数易其主,在世界各地流转,见证了时光的飞转和人世间的爱恨情长。

这是一部关于乐器小提琴的电影故事,那么电影中自然而然就少不了配乐的烘托和情感的渲染。

电影导演朗索・吉拉德更是花了三年的时间在寻找和整理有关小提琴的音乐故事,并且对各个时期的音乐特征进行了详细的记录来指导电影的创作。

解析电影《沉静如海》中巴赫钢琴作品

解析电影《沉静如海》中巴赫钢琴作品

解析电影《沉静如海》中巴赫钢琴作品
电影《沉静如海》是一部由执导,讲述了一个家庭在艰难困苦中坚持生活的励志题材电影。

影片中,巴赫的钢琴作品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不仅仅是为了衬托影片的氛围,更是通过音乐将角色的内心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本文将就电影《沉静如海》中巴赫钢琴作品进行深入解析,探讨其在电影中的作用和意义。

本片中的巴赫钢琴作品反映了主人公内心的沉思与感慨。

在影片中,主人公和他的家人经历了一系列的生活挫折和困难,面对种种压力,他们常常需要在孤独中思考,需要有一种心灵的寄托。

而此时,巴赫的钢琴作品就成为了主人公的情感宣泄的方式。

巴赫的作品一般以其细腻的旋律和深刻的内涵而著称,这正是符合了影片主人公内心的沉静与深思的状态。

通过巴赫的钢琴作品,观众更能深刻地感受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了解他内心世界的挣扎、痛苦和不屈不挠。

巴赫的钢琴作品在影片中不仅仅是为了增加音乐元素,更是通过音乐展现了角色的内心情感。

影片中的巴赫钢琴作品也反映了主创人员对电影整体氛围的把握和烘托。

在电影中,音乐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可以说是影片的灵魂,通过音乐,影片能更好地表现出主题和情感。

在《沉静如海》中,巴赫的钢琴作品就充分烘托了影片的氛围。

通过巴赫的音乐,影片的节奏和情感更显得平缓且深沉,更有力地传达了影片所要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而这种对影片整体氛围的把握和烘托正是巴赫钢琴作品在电影中的作用之一。

它不仅是一种音乐的填充,更是在影片中扮演了独一无二的角色,成为了影片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解析电影《沉静如海》中巴赫钢琴作品

解析电影《沉静如海》中巴赫钢琴作品

解析电影《沉静如海》中巴赫钢琴作品《沉静如海》是一部中国电影,讲述了一位独自在海边居住的年轻女画家和一位音乐家之间的相识、相知和相爱的故事。

在电影中,巴赫的钢琴作品被广泛运用,为电影增添了许多情感和艺术的元素。

电影开篇,女主角在海滩上散步,突然听到一段美妙的钢琴音乐。

这段音乐是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中的一首,被称为《降E大调前奏曲》。

这首曲子以其舒缓、平静的旋律和复杂的音乐结构,为影片打下了淡淡的浪漫氛围。

音乐声引起了女主角的兴趣,她跟着音乐声来到了一栋屋子前,发现了那位弹奏钢琴的音乐家。

在电影中,巴赫的钢琴作品贯穿了整个故事的发展。

音乐家通过自己的钢琴演奏,表达了内心的情感和对音乐的热爱。

他用巴赫的《D小调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给女主角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首曲子充满了悲伤和痛苦,歌颂了爱情的纯洁和守望。

女主角感受到了音乐家的真挚情感,两人之间建立了一种特殊的连接。

在剧情发展过程中,电影中又多次运用了巴赫的钢琴作品。

巴赫的《降B小调双奏钢琴协奏曲》成为了电影中一段浪漫而动人的插曲。

这首曲子以其优雅和高贵的音乐风格,为剧情的发展增加了一丝温馨和感人的色彩。

女主角与音乐家共同欣赏这首音乐,彼此之间情感的转变和升华得以展现。

值得一提的是,在电影的结尾,女主角和音乐家再次相遇,他们一起演奏了巴赫的《D 大调钢琴奏鸣曲》。

这首曲子表现了希望、欣悦和和谐的主题,它象征着两位主人公对未来的希冀和对彼此爱情的坚持。

这一幕堪称电影的高潮,两人用音乐的语言传达着自己的情感,也向观众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充满希望的态度。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沉静如海》中巴赫的钢琴作品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它们不仅为电影增添了优美的音乐,更通过巴赫的音乐语言传递了人物内心的情感和对爱情的追求。

这些钢琴作品的运用,使观众进一步融入到电影的故事中,共同感受到了影片的艺术和情感魅力。

解析电影《沉静如海》中巴赫钢琴作品

解析电影《沉静如海》中巴赫钢琴作品

解析电影《沉静如海》中巴赫钢琴作品
电影《沉静如海》是2016年上映的中国剧情片,由焦晃执导,任素汐、秦昊、王景春主演。

该片讲述了一个女记者在一座偏远小岛上的经历,在探索男主角巴赫的生活过程中,逐渐发现了他内心深处的秘密。

巴赫钢琴作品在电影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为电影营造了独特的氛围,还通过
音乐的情绪表达了主人公内心的痛苦与迷茫。

电影中使用的巴赫钢琴作品主要有以下几首:
1. G小调编曲版旋律:《意大利协奏曲》
这首曲子是巴赫的一首钢琴作品,以其欢快的旋律和复杂的技巧而闻名。

巴赫在电影
中用这首曲子来表达主人公内心的喜悦和渴望。

2. D大调编曲版旋律:《G大调咏叹调》
这是巴赫创作的一首旋律悠扬的钢琴作品,它展现了巴赫对音乐的深情厚意。

电影中
使用这首曲子,也是为了表现主人公渴望逃离尘世的愿望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通过这些巴赫钢琴作品的选用,电影在表达主人公内心情感的也展现了导演对音乐的
品味与欣赏。

电影中还使用了其他巴赫钢琴作品,如《前奏曲与赋格曲》、《平均律钢琴曲集》等。

这些作品不仅在电影中起到了情感表达的作用,还为电影增添了一种古典气息。

这些作品
也体现出了巴赫的音乐才华和对音乐的热爱。

电影《沉静如海》中的巴赫钢琴作品通过其独特的表达方式,成功地为电影营造了独
特的氛围。

这些钢琴作品不仅展现了巴赫的音乐才华,还通过音乐的情感表达,生动地展
现了主人公内心的痛苦与苦闷。

这些作品的运用不仅令人耳目一新,也使得电影更加具有
情感共鸣和艺术感染力。

解析电影《沉静如海》中巴赫钢琴作品

解析电影《沉静如海》中巴赫钢琴作品

解析电影《沉静如海》中巴赫钢琴作品作者:丰竞来源:《艺术科技》2020年第07期摘要:电影是一种综合的艺术表达形式,生活场景可以通过电影艺术得以展现。

音乐作为人类最伟大的艺术之一,以其特有的艺术语言在电影中使用,可以贯穿电影情节、深化电影主题、塑造人物角色。

本文通过分析电影《沉静如海》中巴赫音乐作品的巧妙应用,探析其对电影的直接影响和作用。

关键词:《沉静如海》;巴赫;平均律;风笛舞曲《沉静如海》是一部由法国导演皮埃尔·布特龙(Pierre Boutron)导演的爱情电影,改编自法国作家维尔高尔(Vercors)的小说《海的沉默》,原著写于1941年,此时正处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法国被德军占领的时期,但作者并没有写法西斯的暴行或是激烈的抵抗运动,而是用温婉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法国老绅士与孙女跟借住在家中的德国军官之间温情脉脉的故事。

电影在沉稳安静的基调中表现了沉静下汹涌的暗流,在战争中不可逾越的鸿沟下谱写出了一段压抑细腻的真挚爱恋。

1 情节与音乐“电影是现代科学技术和艺术相结合的产物。

它是以画面和音响为媒介,在银幕上创造出感性直观的形象,再现和表现生活的一门艺术。

”[1]一部优秀的电影作品不仅要有引人入胜的题材与画面,还要有扣人心弦的电影音乐,所以,电影音乐也是剧情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音乐与电影情节的发展密切地融合在一起,能够更准确地抒发电影中人物的情感,有效增强电影情节的感染力,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电影作品的思想内涵。

1.1 《风笛舞曲》电影的开始由德国作曲家巴赫的《风笛舞曲》(Musette in D major )引入情景,故事发生的时间是1941年11月,通过女主角正在教小男孩弹奏钢琴,交代了女主角珍妮(Jeanne)是一位钢琴教师。

在珍妮给小男孩上完钢琴课后,她去墓地看了父母,父亲叫Alberl Larosiere (1885—1918),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期为1918年11月11日,母亲叫Odelle Larosiere (1891—1932)。

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

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

浅谈“西方音乐之父”巴赫——《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作品分析介绍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德国著名的作曲家、管风琴及羽管键琴家,被誉为“西方音乐之父”。

巴赫简介:巴赫出生在德国图林根的一个美丽的小镇——爱森纳赫。

巴赫家族是一个人丁兴旺的音乐家族,这个家族从十六世纪中叶就开始出现音乐家,一直延续到十九世纪末,三百多年中共出现了五十二位音乐家。

巴赫的祖父就是一位音乐家,他的父亲也是一位音乐家,他自幼生活在良好的音乐环境中,受家庭影响,巴赫从小就热爱音乐。

在他10岁那年,父母都相继去世了,他成了孤儿,跟着哥哥约翰·克里斯托一起过活,哥哥也就成了一家之主,并接管了父亲许多乐谱和音乐书籍,认为弟弟巴赫小,不愿意让他翻阅。

小巴赫只好在哥哥不在家时,偷偷抄一些,因为是在微弱的烛光或月光下抄写的,使巴赫从小就得了近视眼。

后来被哥哥发觉,惩罚了他,并将小巴赫抄的乐谱都撕毁,就这样小巴赫并没有气馁,对音乐的兴趣却有增无减。

巴赫15岁那年,由于他的歌喉动人,获得了圣米歇尔教堂唱诗班领唱职位。

在这里他经常彻夜不眠的学习古钢琴和古风琴。

管风琴师伯姆见他努力学习并有天赋,就把他介绍给自己在汉堡的老师莱肯那里学习。

巴赫没钱乘车,经常都是徒步到汉堡,甚至于更远的地方去听管风琴和古钢琴家们的演奏。

功夫不负有心人。

18岁的巴赫任多处教堂和宫廷的乐长及管风琴师。

1707年,巴赫和他的表妹玛丽亚·巴巴拉结为夫妻。

婚后生有七个孩子。

由于巴赫的许多作品在当时还不能为更多的人们所赏识,加上子女多,开支大,晚年巴赫家境比较困难。

后在莱比锡逝世,享年65岁。

的音乐来说,巴赫的音乐成就,可以说是架在这座殿堂上的圆顶;对于其后的欧洲音乐发展来说,虽然直到19世纪巴赫才具有真正的影响力,但是这种影响力一旦产生,便对欧洲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虽然终身未出国门,但却是将西欧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浑然融为一体的开山大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以瑞典导演伯格曼影片《呼喊与耳语》为例,体验在巴赫简单优美的旋律中人性的光辉所体现出的感人力量。这部伯格曼的集大成之作是电影史上最令人深省的作品之一,安内斯、玛丽亚和卡琳是三姊妹,但各人内心却都有着积重难返的隔膜和疏离。安内斯身患绝症,生命将近;玛丽亚对爱越是拥有,却越是贪婪;卡琳的生活充满压抑,沉沦于自虐。三姐妹极力想摆脱生活的阴影,重新拉近彼此的心,却发现和好的愿望太过遥远,隔膜似乎不可打破。影片中的每一个人物都被困在一张复杂的情感之网里,主题是孤独痛苦与不可交流,贯穿全片的是不可辨识的耳语与悲痛欲绝的呼喊,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人性深处的痛苦、自私和无奈。而伴随着不知所云的耳语的是巴赫《大提琴无伴奏组曲》中第五首中的萨拉班德舞曲。画面中,很少交谈的卡琳和玛利亚紧紧地抱在一起,这时的音乐超越了语词的力量,架起灵魂之间相互交流的桥梁。这是姐妹两人惟一一次真正的交流,萨拉班德舞曲的旋律与观众的呼吸同样的速度、同样的节奏、同样的气息与同样的脉动一路蜿蜒前进。
巴赫深受18世纪人文思想的影响,其作品中时时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使得他的音乐容易创造出平和温暖的气氛,使人产生宁静而纯粹的情感。
18世纪上半叶,德国意识形态的发展正经历着一个新的变化,德国市民阶层所特有的哲学思想开始形成。正是由于启蒙思想的影响,使巴赫的音乐作品明显地突破了教会音乐的规范,抒发了他对人类经受苦难的怜悯和同情,表现了他力图挣脱束缚、追求个性解放、奋发向上的精神,流露出他对人世生活的热爱和广泛的兴趣。因此他的许多作品透过悲剧性的题材,反映出对德国三十年战争后黑暗、贫困、苦难的现实感受,反映普通人的情感,体现着对人性的思考和对美好生活的执著,表现出倔强、傲岸的精神,具有维护人性尊严的先进思想,我们从巴赫那深重、含蓄又略显暗淡的音乐中深刻体会到了巴洛克时代的艺术特质和人性的伟大力量。
在大导演斯皮尔伯格的经典影片《辛德勒的名单》中,隔离区大屠杀之晚,夜色如墨,在千疮百孔的居住区,德国士兵正在寻找白天血腥清洗中的残存者,恰在此时,一位犹太人悄悄从藏身的古老羽管键琴中爬出来,不慎踩响了两个音,德国士兵如死神般蜂拥而去,奔跑的皮靴在地上踏出沉闷钝浊的节奏,然后,是女人的惨叫,冲锋枪的扫射,此时,巴赫的《英国组曲》传出,湍急、轻快,似溪水般明澈,却冲不走士兵的高喊、子弹的横飞。在这旋律中,没有中弹、流血、痛苦的抽搐,只有被冲锋枪打得千疮百孔的床板、马蜂窝一样的天花板、震得粉碎的玻璃器皿……看不到受难者的脸,只有连串的枪声,但却能让你清晰地感觉到一条条生命在被剥夺,感受心灵的一次次抽搐。
大约作于1741-1742年间的《戈德堡变奏曲》原名叫做《有各种变奏的咏叹调》,这部大型的乐曲采用变奏曲的形式,由咏叹调与30个变奏组成,它的整体艺术构思极为精制,全部变奏构筑在一个讲究对称、富于逻辑的整体框架之中。30个变奏依次构成三个一组、每组的第三个变奏 (“变奏三十”除外)均为卡农,这九个卡农按顺序分别以同度至九度的卡农形式出现,作为主题的“咏叹调”最后再次出现,在音乐结构上形成了一种完满的首尾呼应,突出的是清晰的织体、简洁的和声与方整性的结构,是巴赫著名的键盘作品。
20世纪著名小提琴演奏家、教育家、指挥家耶胡迪•梅纽因曾这样谈到巴赫的音乐:“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音乐之纯洁表达了我们最高境界的伦理道德,我们最高尚的品行,我们最圣洁的情感。”的确,巴赫音乐的本质是抽象的,当它与电影艺术碰撞时,是用一种无形表达想象,是在无限的空间和人类的灵魂中施洗,它可以使天堂更近,也可以让地狱不远。
巴赫的这首《大提琴无伴奏组曲》创作约于1717年他供职于科滕时期,由6首组曲构成,这是巴赫浩瀚作品中经典的巨作之一,结构严谨、精密,高度理性又平易近人,内涵深刻又洋溢着情感的光辉,被称作大提琴的“旧约圣经”。影片中的萨拉班德取自6首组曲中的第5号,该曲为C小调主调音乐,舞曲结构,两段式。影片中那近于人声的大提琴咏唱犹如深沉的叹息,在一片黑暗与孤寂之中轻轻地慰藉受伤的灵魂,抚平心灵的孤独与忧伤,巴赫温和的音乐犹如清澈明净的小溪缓缓流入内心深处,仿佛一切归于平静,惟一永恒的是姐妹间真诚的爱和深深的牵挂,体现了人性的和谐之美。
《G弦上的咏叹调》为巴赫《第三号管弦乐组曲》的第二乐章主题,充满诗意的旋律,使此曲成为脍炙人口的通俗名曲。原曲作于1727年至1736年之间,由于主奏小提琴必须在G弦上演奏全部旋律,故此得名。“咏叹调”原是歌剧中一首抒发内心情感的独唱歌曲,巴赫将它运用到管弦乐作品中,构成了一个抒情的篇章。在低音的拨奏伴奏下,小提琴奏出悠长而庄重的旋律,影片中图书馆里书被一页一页地翻过,景象随着音乐逐渐流动起来,与前面的冷峻气氛产生鲜明对比,立即让人安静下来。一部充满血腥和暴力的电影里出现如此平和安静的音乐,让观众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一丝悲壮,更多的是一种对人性弱点的反思。
影片场景是在意大利的一个废弃的修道院,远离战争的喧嚣,远离死亡的威胁,一架出现在废墟里的斜钢琴,不专属于任何人、不拘束于任何乐章、不归附于任何时光,在一个全世界都失去理智的战争年代,一个年轻女人弹起了巴赫,她心中向往的一定是上帝的光辉和人类的理性,然而现实却是残酷而无情,战争使她失去了男友麦根,在伤员转移途中又失去了最好的朋友珍。此时巴赫音乐的采用,将内心与现实的巨大反差冷冰冰地摆在观众眼前,其含义远远超出了音乐本身。
[作者简介] 王娟 (1975― ),女, 陕西咸阳人,西安文理学院音乐表演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音乐学。
巴赫复调音乐中呈现出的理性思考和严密逻辑,与影片中场景和情节构成的巨大反差,能够更好地反映电影要表达的理性的丧失和扭曲。
在巴赫生活的17世纪末18世纪前半叶,正是巴洛克鼎盛时期,巴洛克一词源自葡萄牙文,原意指不规则的、鳞茎状的珍珠。其艺术风格追求大胆的造型和较强的装饰性,并十分注重对称的表现手法。巴赫在巴洛克风格的音乐审美上追求一种失衡与平衡、和谐与纷杂、对称与非对称的统一,同时,受理性主义启蒙思想影响,他强调严谨的形式和周密的逻辑性以及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形成他严谨、理性、缜密的音乐风格,含有哲学伦理的意义,这一点正契合了电影所要表达的内在的理性关切。
英国导演安东尼•明格拉的影片《英国病人》中有一段巴赫钢琴作品,音乐出现的场景是女护士汉娜在废墟中发现一架斜躺的钢琴,她忍不住将手指按在了琴键上,弹的是《哥德堡变奏曲》,印度籍扫雷兵基普告诉她,钢琴是德国人最喜欢放地雷的地方,汉娜却笑着告诉他,如果弹的是巴赫,就算有炸药也不会爆炸,因为巴赫是德国人。
美国导演大卫•芬奇执导的电影《七宗罪》是一部令人压抑的影片,它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晦暗的背景叙述了一个极富哲学意味的犯罪故事:一个疯狂的凶手自认为是上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将对天主教七大死罪的惩戒逐条实施。在我们越来越把目光投向高科技、投向物质和现代民主的时候,导演却在影片中为我们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古老宗教中的七宗该下地狱的罪行。影片选用了巴赫《G弦上的咏叹调》作背景衬托,音乐出现的场景是:警察为寻找犯罪线索在昏暗的图书馆里查资料,一排排书架上摆放着灰尘的厚重书本,这时弦乐缓缓响起,一种浓重的情绪马上弥漫开来,给这部电影的名字下了一个很好的注解,使镜头中的画面承载了一种与人类受难相关的深刻思维,当电影的帷幕落下时,萦绕在观众心头挥之不去的是对现代人性的思考,激起了每一个人的“原罪”意识。
[参考文献]
[1] 沈旋,等.西方音乐史简编 [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2] 俞人豪,等.音乐学基础知识问答[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
[3] [美国]保罗•亨利•朗.西方文明中的音乐[M].顾连理,等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
[4] 张式谷,等.西方钢琴音乐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
电影作品中的巴赫音乐
[摘 要] 巴赫音乐在电影中被广泛地应用并散发出独特的魅力,究其原因,应该是存在于巴赫音乐中对人性的自然诠释,同时其冷静理智的音乐线条和复调创作手法也使得他的音乐能够为电影带来更广泛的想象和更深层次的思考。
[关键词] 人性; 平和情感; 理性; 反差
电影作为一门多元的艺术,音乐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原创音乐比起来,古典音乐的运用在电影中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其中,巴赫音乐被广泛地采用。约?┖?•赛巴斯蒂安•巴赫是德国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生于爱森那赫市音乐世家。其创作以复调手法为主,构思严密,感情内在,富于哲理性和逻辑性。其音乐风格在德国民族音乐的基础上,集16世纪以来尼德兰、意大利和法国等国音乐之大成,是巴罗克音乐发展的顶峰。采用巴赫音乐的电影不胜枚举,如《沉默的羔羊第二集》《怒海争锋》《英国病人》《辛德勒名单》《布拉格之恋》《七宗罪》《呼喊与耳语》等。而像瑞典导演英格玛•伯格曼和俄罗斯导演塔尔科夫斯基则毫不掩饰他们对巴赫音乐的热爱,在他们的电影中都大量地使用了巴赫音乐,在伯格曼的影片中,巴赫的音乐甚至不再是背景声音,而成为影片本身。的确,巴赫音乐中那宁静内敛的情感和崇高圣洁的音效,将观众的想象空间无限地放大,使人们的灵魂得到洗涤,分析巴赫音乐的风格和特点,则可以解释巴赫音乐何以在电影中具有如此强大的魅力。
巴赫的《英国组曲》是仅次于《巴赫平均律》的经典钢琴作品,全集包含6套组曲,每套都以巴洛克组曲的4首舞曲为主,影片采用的是第2号A小调组曲中的前奏曲。前奏曲是真正器乐音乐最早的体裁,它的规模较小,常置于其他器乐或声乐体裁之前,有一定的即兴性,在巴赫的前奏曲中,复调常结成严密的音线之网,其中每个声部都条理清晰、脉络鲜明,既有独立个性,又不失成为整体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每个声部都有它流畅的进行和不同的起伏,在严谨的发展中含有丰富的对比变化,充满着理性的线条感。此时的巴赫音乐将理性的沉默与现实的疯狂扭曲一并呈现在观众眼前,仿佛在上帝冷静的注视下,人类却犯下了丧失理智的错误。巴赫音乐的出现无疑增强了电影的巨大张力,震撼了观众的灵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