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和县道教初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和县道教初探
蔡汉以
2015-12-15
平和县有着悠久的历史,置县至今有694年。据《平和县志》记载: 平和古代为扬州之域,周为七闽之地。晋至六朝,属绥安县(今漳浦县)。隋属龙溪县。唐垂拱二年(686年)陈元光建置漳州府后,属漳浦县。
平和县的前身是南胜县:元至治年间(1321—1323年),设南胜县。县城在今平和县南胜镇;所辖“析龙溪、漳浦、龙岩县”。至元三年(1337年)南胜县的县城迁到今平和县小溪镇旧县村;至正十六年(1356年)县城迁到今南靖县靖城镇(旧称双溪口之北兰陵)。并且名称由“南胜县”更名为南靖县,所辖今平和、南靖两县域。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由明朝著名哲学家、军事家王阳明奏请置“平和县”;县城在今九峰镇(旧称河斗大洋陂)。1949年平和县城从九峰镇迁到今小溪镇。
平和县地处漳州西南部,与闽粤两省八县相连(东连龙海市、漳浦县,西邻广东大埔县、广东饶平县,南靠云霄县、诏安县,北接永定县、南靖县),素有“八县通衢”之称,为省重点侨乡和台胞祖籍地。全县现有人口57.8万,居漳州市第四位;面积2334平方公里,居漳州市第一位;辖16个乡镇(场)和1个省级工业园区。
境内山青水秀,四季如春,物华天宝,人文荟萃,民风淳朴。
平和县道教源远流长, 形成完整而系统的道教体系,由江西广信府传入。(注:元顺帝至正二十年即公元1360年,朱元璋部将胡大海攻取信州路后,改为广信府),但具体的传入的时间无考。
约在唐朝时, 平和县就有道士在境内传经说道。因唐朝统治者称自己是道教太上老君李耳的后代,唐高祖对道教倍加推崇,并宣布:道一,儒二,佛三,从而确立了道教在唐朝的特殊地位。
唐总章二年(669年)泉潮间蛮獠反,唐高宗下诏命陈政为总岭南行军总管事,陈元光随其父子,率五十八姓的府兵计3600名,将领许天正等123人,前往今漳州平蛮。这些官兵,他们带来自己原住地的信仰神及相应的祖宗崇拜。平和县和漳州市的其他地区一样,这期间的民间信仰、道士活动出现了繁多的新情况, 崇拜原住地的信仰神如谢元帅、谢玄、郭子仪等。
由于入漳家族的较高地位等特殊性,使后裔非常重视家族传统与荣耀。他们中一些人生前受尊重,去世后受祀而转为地方神,如陈圣王、王公许天正、马公爷、李伯瑶等。
而平和县主祀道教始祖张天师的庙,位于平和县九峰镇下北村, 叫张天师庙,也称“真龙堂”。始建于元朝(1294年),
据载,元世祖年间(1260年),道教正一派第三十七代张天师被授“体玄弘道广教真人”,管领江南诸路道教事和惩治瘟情之事。这位张天师来到霞大峰庵前,依化便人,住在庵内为人做法术治病,但当地群众不知是天师真人。他走之前在庵内画符号记立, 当地群众后来才知是天师化身,其画符号记立,授到诚心弟子敬拜得到威灵。当地群众后来上江西省龙虎山进香,得到天师真人至宝, 从此一直香火不断。
还有在宋代,平和及南靖二县同属“龙溪县”。宋仁宗康定二年(1041年), 在南靖建了“九鲤飞真观”,庙内供奉九尊九鲤湖真人和范公圣侯神像。据说,明朝时,现平和县芦溪镇秀才陈扬美,上鹅仙洞谒九仙祖,得仙梦中了举人,后任大理寺正卿(相当于现代的国家最高法庭,正部级官员)。他返乡时,特到鹅仙洞,敬拜九仙祖,后来在半山腰建了一座“半山亭”。
另外,从明朝王阳明带兵来平和打仗(那时叫南靖县),到戚继光在平和灭倭寇,有许多将士战死在平和。平和县民间,对战死客死之鬼并不排斥,而专门建庙供奉,并称之为“有应公妈或大众爷公妈”、“普渡公”等。为这些战死客死野外者安庙祭祀。如今天的山格镇“大众爷公庙”又名慈惠宫,始建于北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为客死野外者祭祀。山格镇“大众爷公庙”,每年农历7月19日安排做普渡。据考据,有应公为孤魂野鬼,大众爷为群葬之鬼。
鸦片战争后,使中国进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道教受到帝国主义侵华势力的影响,呈现出较复杂的局面。军阀混战,地方割据,使本来派系众多的道教进一步民间化,宗派更加增多。道教受到外来的现代文化思想的巨大冲击,加速了与其它各种思想的融合。但是,平和县道教思想与信仰仍保留着根深蒂固的影响。
据调查,解放前平和县内未有道观,只有“坛”的设立。所谓“道士坛”、“师公坛”遍布于全县各地,各有坛主, 各有所辖。凡民间男孩出生,均须向所属的道士坛登记,以备申奏“上天”赐福。民国时期, 平和县的道士坛分布情况:小溪有化文一坛、化静二坛;山格有山格一坛、隆庆村一坛(叫道真坛);九峰有西门、下田、霞北、楼坑、洋海坪等五坛;霞寨四乡各有一坛;坂仔、双溪村各有一坛,南胜有一坛,文峰有一坛,五寨有一坛,安厚、大溪各有一坛,芦溪有漳汀、芦丰各一坛。
解放前,道教大事活动先后有三次,第一次为民国十五年(1926年)九峰城隍庙的五朝大醮;第二、三次为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的崎岭天湖堂的五朝大醮及坂仔双溪心田宫的五朝大醮。
道士平时的活动,多属喜事祭神, 或“驱除邪崇”。活动的名目繁多,有“踏斗”、“谢平安”、“出婆姐宫”、“过翰”、“祭天狗”、“祭五鬼”等等。芦溪还有“引魂”的法事。道
士除建大醮必须合作外,平时互不侵越。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道教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人民政府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道教徒的信仰得到尊重和保护。
文革中期间,平和道教同全国各行各业一样受到极左路线的严重冲击,道教活动被停止,许多庙宇被毁坏。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重新落实,平和道教事业得以健康、快速发展。据调查,道教文化覆盖了全县十镇五乡276个行政村,6个社区,2739个自然社。
历史进入到二十一世纪,平和道教事业发展更快,2004年12月成立了平和县道教协会。当时全县只有26个团体会员;到2015年10月增加到76个团体会员。
各道教(民间信仰活动场所)宫庙,根据各自特点,开展各种文化娱乐祭拜活动,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增强两岸交流。如2010年农历七月十七日,山格慈惠宫举行建宫1050周年庆典暨“情系两岸•慈惠万民”现场书画联展大型活动;2010年农历二月初九日坂仔心田宫举行“两岸情,心田缘”保生大帝文化节活动;2008年12月5日侯山宫举办建宫500周年庆典活动等。
我们相信,随着党的宗教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平和道教事业将会有一个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人们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