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感培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语感培养

在中学阶段,语文是非常特殊的一门学科。它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最紧密。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听、说、读、写都与他们的语感有关系。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就要认清语文教学的两大目的,即阅读与写作。可以将阅读理解为,文字阅读和语言阅读,即读和听,要读得懂,要听得清;也可将写作分为书面表达和口语表达,即写和说,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能写得顺畅,说得明白。要做到以上两点就要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语感培养,而要培养学生语感就要帮助他们认识语感的实质,即语感技巧和语感素质。

语感技巧,“是感觉、知觉、记忆、联想、思维等复杂心理因素的复合,是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一种悟性,是自动化了的意识活动,是听、说、读、写中自动化了的部分,是先天的素质和后天的‘积淀’相融合的一种心智技能。”“是一种社会的人对具有认识,情感内容的言语对象的全方位的反应。”这是一个人外在的动态的心理过程,具体地体现为一种一读就懂、一听就清、一说就顺、一写就通的功能。实际上,人们常说的“语感”就是指这种“语感技能”。语感素质的基础和前提是语感技巧。语感素质包括语言的因素和认识的情感因素两个大的方面,它是语言本身的知识和情感的素质的综合。一个人的语感素质高低既有先天的因素,更有后天的因素。一个人的语感素质主要依赖于后天的“积淀”。这个“积淀”也就是培养积累,其中,既有感性的成分,更有理性的成分。感性成分是语感主体对无意识地接触到的一切言语对象的认识、感受和理

解,它包括语感主体对言语对象的主观上的主动获取、吸收和客观上的被动输入、渗透;理性成分里面自然应当包括语言基础知识的学习。掌握理性的语言基础知识可以提高语感素质的层次。对于在校就读的学生来说,按教学大纲的要求所进行的语言教学就是全面、系统地教学语言基础知识。但在大纲上并没有明确地指出对学生语感素质教学的目标与方法。通过笔者自身九年的语文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在语言技巧教学的基础上应尽早着手学生“语感素质”的培养。

语感素质的培养,必须从语言技能入手,笔者认为在此基础上教会学生体会语言、品味语言、感悟语言。让他们在读得懂的基础上读得深;在听得清的基础上,听得透;在写得顺的基础上写得美;在说得清的基础说得好,要做到这几点,“字、词、句”教学是必不可少的。但仅仅停留在“字、词、句”教学上又是远远不够的,这就如同画画。画匠与画家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只是技巧的熟练与应运,而后者要在技巧的熟练与应运中得到升华。将技巧作为载体,将感悟与美感作为灵魂,才能有所创造。语言技巧即是画家的基本,而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就是灵魂,想要成就一个语言大家只有技巧是远远不够的。

语感主体只有经常地、有目的地进行对言语对象的认知、感受和理解,才能提高语感素质的水平,使之由初级的、浅层次的语感水平向高级的、深层次的语感水平推进。这也正是我们进行语文教学的目标。

但这一目标往往使我们在语文课堂,尤其是在中学语文课堂中更多的将精力投入到“字、词、句”教学中,而忽视语言美感和语言感悟能力的培养。而这一阶段,正是学生个性形成的阶段,这也就包括语言的感悟能力和语言风格的形成。巩固“字词句”教学必不可少,但在语文课堂中只把一篇篇的课文看做是“字、词、句”,那么语言所承载的美感与灵感就被抹杀了。如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中选取的朱自清先生的《春》一文,传统的常规教学一般只是按作者简介、字、词分析,课文朗读,中心总结等几个方面入手。而忽视了这篇文章最突出的一个特点,优美传神的语言。如文中第五段中的一个句子“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如果从字面意思去理解,学生很难理解“酝酿”一词的妙处。“酝酿”单从字面意思去理解是造酒,而在这里是说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这个词如果仅从意思上去解释,学生就无法体会,那种使人微醺的春天气息。也就无法理解朱自清先生,沉醉在春风中的心情。所以这时就应该去引导学生品味感悟,这个词语带给人的如沐春风的感觉。在具体方法上,可以使用换词法,也就是在这里换上一些近义词,让学生体会感悟。比如“混合、聚集、飘散”,这三个词都可以表达各种气息在空气中混合。但却没有一个词可以将“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各种花香”“微微润湿的空气”这几种气味在春天和煦的阳光下,在“杨柳风”中聚集、混合,从而把一种独特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春天气息的过程写出来,也写不

出,当这些气味在阳光的催化下,形成一种浓淡相怡、沁人心脾的气息的感觉。

通过这个例子,不难看出,语感技能与语感素质在语文教学中同等重要。

对于中学语文教学,如何处理好语感技能与语感素质,在教学中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想要培养良好的语感素质,首先要紧抓语感技能的教学,它们两者是不矛盾的。因为没有良好的语感技能就如同缺少基本的水泥、沙石,是不可能修建出优美坚固的建筑物的。听、说、读、写训练是语文科特有的教学内容,语文教学必须集中力量搞好听、说、读、写的训练,才能真正落实“字、词、句”教学的任务,才能真正积累语言材料,为他们日后感悟优美语言、创造优美语言打下坚实基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一项非常重要的练习,句子仿写。这一练习就可以集中的反应语感技能与语感素质之间的关系。句子仿写一般有“续写式“命题式”“提供例句,不限内容”等形式。如2007年湖北黄冈试题“请仿照示例,架设两座无形的‘桥’。”示例:知识是人类从愚昧走向文明的“桥”。在讲解这一题目时,首先要分析例句的结构,分析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这就要讲到比喻,和比喻中的暗喻,让学生既会分辩暗喻这种修辞手法,又会使用暗喻这种修辞手法。但练习时会发现许多不同的答案,有学生只从语感技能出发,掌握了暗喻这一修辞手法的特点,生硬的造句和模仿,如:“书籍是人类从愚昧走向成功的‘桥’”。这个句子虽然符合题目的要求,但生硬而且没有新意。有学生不仅

有良好的语感技巧会使用暗喻,而且有较高的语感素质,写出的句子即符合要求,又生动。如“语言是沟通心灵的‘桥’。

这两种不同的表达效果,就揭示了两个同学语感素质的差异。前者只是做到了“形似”,严格地依照了例句的格式、字数和修辞。但是,喻体和本体之间的关系只是表面的,浅层次的使人一目了然,毫无品味思索的空间。而后者不仅做到了“形”似,而且做到了“神”似,喻体与本体之间存在着深层次地本使上的相通,形象生动之余令人回味。教学中要达到后者的效果。就要在“字、词、句”教学的基础上,多引导学生品析语言的美,品味语言做为一种交流工具的基础上所传达的意境和美感。这就要将语感技巧和语感素质相结合,两者并重、相辅相承。

综上所述,中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一定要以语感技巧为基础,以语感素质为目的,两者并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