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顺中国矿业大学两地办学关系的思考

合集下载

关于异地办学教学保障的思考

关于异地办学教学保障的思考

关于异地办学教学保障的思考今天,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异地办学的现象越来越普遍。

异地办学给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选择,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教学保障上的问题。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就异地办学教学保障的问题进行一些思考。

异地办学教学保障的核心在于师资队伍的建设和管理。

异地办学往往需要从本地招聘教师,而这些教师可能并不熟悉当地的教育环境和文化背景。

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引导,提高教师的素质和能力,确保他们能够适应异地的教学环境,并与学生和家长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互动关系。

学校需要建立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

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确保教学质量和进度的达标。

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学内容和教材的管理,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学校还可以通过建立师生互动平台,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校还应该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合作。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教师,他们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学校应该积极与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学生家庭的教育期望和需求,根据学生家庭的实际情况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和辅导服务。

学校还可以定期举办家长会议和家长培训,帮助家长更好地了解学校的教学和管理情况,提高他们的教育参与度和意识。

学校还应该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和关怀。

学生是学校的未来,他们的学习和成长对于学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关怀和照顾,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

学校还应该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和竞争力。

异地办学教学保障是一个复杂而又关键的问题,需要学校、教师、家长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和配合。

学校应该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建立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合作,同时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和关怀。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保障异地办学的教学质量和效果,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高校异地办学整改措施

高校异地办学整改措施

高校异地办学整改措施近年来,高校异地办学逐渐兴起,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然而,一些高校异地办学存在着管理不规范、资金使用不透明等问题,亟待整改。

为了进一步提高高校异地办学的质量,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加强监管。

高校异地办学需要更加严格的监管措施。

相关部门应定期组织专项检查,对高校异地办学的质量、管理情况进行全面评估。

同时,加强对招生、教学等环节的监督,确保高校异地办学的各项工作符合教育部门制定的标准和规定。

其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异地办学需要具备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应加强对师资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教育素养。

同时,加强师资队伍的管理,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激励优秀的教师发挥他们的才华。

第三,加强学生管理。

完善学生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学生档案管理系统,确保学生信息的真实、准确。

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同时,建立健全学生评价机制,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四,规范资金使用。

高校异地办学涉及大量资金的使用,必须规范管理。

加强对资金的监督,确保资金的使用合理有效。

同时,建立健全财务审计制度,对高校异地办学的财务状况进行定期审计,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第五,加强教育教学改革。

高校异地办学要积极推动教育教学的改革。

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同时,加强教学研究和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

综上所述,高校异地办学的整改措施主要包括加强监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学生管理、规范资金使用和加强教育教学改革。

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进一步提高高校异地办学的质量,为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做出积极贡献。

两地办学格局下大一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两地办学格局下大一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收 稿 E期 :0 2—0 0 t 21 1— 8
作者 简介 : 陶媛媛 ( 9 2 1 1 8 . 0一) 女 , , 江苏南 京人 , 助教 , 融学大学本科 学历 ,研究方 向 : 金 思想政 治教育 。
自己, 面发 展 自己形 成矛盾 ; 全 ③缺少 与老师的沟通 和交 流机会 , 很多 老师上完课 就要返 回老校 区, 导致师生互 动 性差 , 了解少 , 使很 多学 生 的心 理与 思想 问题 被遮 蔽 , 加
各方 面起到模范 带头作用 。
2 2 加强学 生的 日常管理 , . 为学 生健康成 长提供 正
处 于不 稳定 的阶段 , 一新 生有着极强 的个性 和特性 , 大 可
变性 大 , 塑性强 。因此 , 可 要分层次 的加强学生 的思 想政 治教育 工作 ; 大力开 展学 生课余 教 育 ; 利用 班会 、 日活 团
动 等多种形 式 进行 爱 国主义 、 体 主 义 、 集 社会 公 德 等教 育; 加强 学生干部 的培养 , 立一 支 素质 高、 力强 的学 建 能 生 骨干队伍 , 同时要发 挥学生党员 的核 心力 量 , 他们在 使
的学生 对老校 区存 在一 种期 盼 和 向往 的心理 , 上距 离 加 遥远 , 资源基 本无法共 享 , 这些都导致 了大一新生对新 校 区 的环 境产生不满 的情绪 。 1 2 新校 区教 育 资源 的利用 问题。新校 区是低 年 . 级, 老校 区是 高年级 , 出现 : 高 低年 级 的同学 之 间缺 会 ① 少沟通 、 流 、 动和学 习的机会 ; 缺乏科 研 学术 风气 交 互 ② 对低年 级学生学 习 的熏 陶和渗 透 , 与学 生要 求不 断 丰富
1 两 地 办 学 格 局 下 。 展 大 一 新 生 思 想 政 治 工 作 存 在 开 的 问题

高校两地办学管理模式初探

高校两地办学管理模式初探

高校两地办学管理模式初探高校两地办学是指一个高校在两个地点同时设立办学机构,采取分校或合作办学的方式进行教学和管理。

在我国,随着经济和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尝试在不同地区设立办学机构,以满足教育资源不平衡的问题。

高校两地办学有以下几个特点。

它可以充分利用两地的教育资源。

大学通常会选择在教育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设立办学机构,从而提高教育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它可以扩大高等教育的覆盖范围。

通过设立办学机构,高校可以将优质教育资源带到更多的地方,为更多的学生提供高等教育的机会。

它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

高校的设立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

高校两地办学管理模式需要充分考虑到教育机构的特点和地方实际情况。

教育机构应根据自身的发展需求和目标,选择适合的办学模式。

分校模式适合规模较大、办学水平较高的高校,可以实现教学和管理的统一。

而合作办学模式适合规模较小、学科专业齐全的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地方的教育资源和专业优势。

教育机构应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

高校需要设立专门的管理团队,负责教学、人事、财务等事务的管理。

还需要建立与地方政府、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合作机制,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办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教育机构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应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还需要引进外地教师,充实教师队伍,提供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和专业知识。

高校两地办学也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

教师队伍的建设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教师的招聘、培训和管理都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各地的教育资源和发展水平差异较大,高校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解决这些问题。

高校两地办学面临市场竞争和政策环境的不稳定性。

高校需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不断创新,提高办学质量和竞争力。

还需要适应不断变化的政策环境和法律法规的要求。

高校两地办学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新模式,可以有效地解决教育资源不平衡的问题。

高校需要充分考虑到教育机构的特点和地方实际情况,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解决好各种挑战和困难,以确保办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高校两地办学管理模式初探

高校两地办学管理模式初探

高校两地办学管理模式初探【摘要】本文探讨了高校两地办学管理模式,包括其定义和特点、存在的问题、国内外比较分析、改进方案和实践探索。

通过对目前模式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一些改进方案和实践探索的建议。

根据研究结果,总结了高校两地办学管理模式的发展趋势,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展望。

本文旨在通过对高校两地办学管理模式的研究,探讨如何更好地完善和优化这一模式,促进高校两地办学模式的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高校两地办学管理模式、管理模式、问题、比较分析、改进方案、实践探索、发展趋势、建议、展望、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 引言1.1 研究背景高校两地办学管理模式是指一个高校在两个以上地区开设分校或分支机构,实现资源共享、互补优势、提升教育质量的管理方式。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采取两地办学管理模式,以满足不同地区学生的需求,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

这种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高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教学水平的提升,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随之而来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

不同地区的教学条件和师资力量存在差异,如何统一标准、保证教学质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两地办学管理模式的实施也对高校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模式提出了挑战,需要不断探索和改进。

对高校两地办学管理模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发展影响。

通过对其定义、特点、问题、比较分析、改进方案和实践探索的深入研究,可以为高校在实施两地办学管理模式时提供参考和借鉴,推动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和提高。

1.2 目的和意义高校两地办学管理模式是指一个高校在不同地区设立并管理多个校区或分校的教育教学活动的管理模式。

本文旨在探讨当前高校两地办学管理模式的定义、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并通过比较分析国内外高校两地办学管理模式,提出改进方案,探索实践经验,最终描绘出该模式的发展趋势并给出建议和展望。

本研究对于促进高校两地办学管理模式的健康发展,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发展意义。

基于高校异地办学教学管理方法的思考与实践

基于高校异地办学教学管理方法的思考与实践

基于高校异地办学教学管理方法的思考与实践【摘要】近年来,我国高校异地办学的教学模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扩大,重点高校纷纷拓展其办学空间,推动了异地办学模式的产生与发展,使广大群众对受高等教育的渴望逐渐得到了满足,带动了区域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也开始朝着大众教育的方向转变。

然而,高校异地办学在教学管理的方法上仍存在许多不足,例如:高校异地办学的宗旨与目标不明确,异地办学机构发展的途径较为单一,高校不能充分利用当地的政策资源优势,管理体制不健全,教师资源队伍搭配不合理,教师数量、素质低等。

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教育机制的运行与发展,影响了我国人才培养的质量。

本文将从我国高校异地办学教学管理方法的问题与不足出发,思考探讨提高高校异地办学质量的途径,以及如何在现实中实践高效的异地教学管理方法。

【关键词】高校异地办学;问题;思考实践高校异地办学是指高校在所在城市外的其它城市建立教育机构,其主要形式可分为:重点高校在异地设立分校或是校区;三本院校、专科院校依托重点大学在异地开设;重点大学研究生院、大学本科预科班等与企业合作程度较高,在其它地区开办。

自改革开放以来,高等院校异地办学在发展高等教育的社会需求下产生并发展,有其特殊的历史意义,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的社会精英,然而,从近几年的重点高校异地办学的成效来看,也存在许多的问题亟待解决。

异地教学的管理方法、运行机制不合理,教学宗旨目的不明确,发展途径单一,当地政策资源利用不充分,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缺陷,这意味着异地办学不能仅仅追求数量的增加,更要注重质的提高。

一、高校异地办学教学管理方法上的不足1、异地办学的宗旨、目标不明确从近几年高校异地办学的相关资料调查报告中,可以看出很多异地办学的机构真正的作用并未本发挥出来[1]。

只是被当做是重点高校的拓展,其出发点仅仅立足于重点高校自身的利益上,为高校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高校异地办学的真正意义和宗旨被忽视。

高校两地办学管理模式初探

高校两地办学管理模式初探

高校两地办学管理模式初探
高校两地办学管理模式是指一个高校在两个或多个地方开展教学活动,并在不同地点建立教学机构或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相同或不同专业的教育教学服务。

这种模式由于能够充分发挥高校资源,满足不同地区的教育需求,受到越来越多高校的关注和采用。

高校两地办学管理模式的初衷是为了解决高校间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

通过将教学机构和教学基地分散在不同地方,可以提供更多的学位和专业选择,满足不同地区学生的需求。

这种模式也可以增加高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扩大高校的办学规模,提高教学质量。

在高校两地办学管理模式下,高校需要建立统一的管理体制和各类配套机构,以保证教学的一致性和质量。

高校需要制定全面详细的规划,确定各个分校的管理职责和教学任务,确保各个地点的教学水平和质量达到标准。

高校还需要建立起完善的信息系统和管理平台,实现各个地点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互通,方便管理和教学工作的协调进行。

高校还需加强教师培训和教学资源共享,保证教师在各个地点都能提供高质量的教学服务。

高校两地办学管理模式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高校在多个地点同时开展教学活动,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增加了管理成本和经费压力。

高校需要解决师资分配不均的问题,确保各个地点都能拥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高校还需解决学生管理和教学质量监控的问题,及时发现和解决各个地点的问题,确保教学服务的一致性和质量。

高校多校区办学的弊端及对策探析

高校多校区办学的弊端及对策探析

高校多校区办学的弊端及对策探析摘要:多校区办学成了高校管理中的新课题。

多校区办学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高校发展空间不足等问题,但同时也对高校发展和大学生的成长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教育资源的浪费,校园文化的割裂断层、大学生的成长缺少保障等。

在分析这些问题并借鉴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审视我国高校多校区办学现状的基础上,笔者试图对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作一初探。

关键词:多校区高校弊端对策20世纪末,随着高校扩招这一历史趋势的演进,高校的既有资源越来越不能满足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为了解决当时的这一问题,许多学校采取了合并他校、新建校区等方法,为突破发展过程中的场地瓶颈找到了一条新路子。

多校区办学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不愧为教育发展历程上的一个壮举,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人们对教育质量的关注远远超过对教育数量的要求时,多校区办学越来越暴露出它的弊端。

从高校的长远发展来看,多校区办学有悖于教育科学发展的规律,并非长远之计,因此,在高校走向社会中心、教育质量备受关注的今天,探索解决多校区办学这一问题的途径有着重要的意义。

1 高校多校区办学的弊端所在1.1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从长远发展来看,多校区办学首先困扰高校的是校区间联络所耗财力、物力的问题。

很多高校在新辟校区之初,考虑的是土地的低廉,只有价格低廉才可能购置更大区域的土地,但也只有在远郊才可能有价格低廉同时又面积广袤的土地,因此,这就造成了高校新老校区之间的距离少则十几里,多达几百里,给日后校区间的紧密联络造成了巨大的成本负担。

还有些高校是由几个学校间的合并而形成了多校区的局面,这类高校存在校区间距离遥远这一问题的同时,还存在着校区众多的烦恼,而原有各校的文化、制度等内在差异更是给各个校区间的整合、统一带来了困难。

中山大学广州校本部与珠海校区之间每天要往来20 多个班次的班车,每年仅交通费一项就花掉上千万元,而班车每往返一趟就需要半天时间;[9]江苏东南大学和南京大学的本部与浦口校区间相隔长江大桥,时常由于交通堵塞等原因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和管理。

高校两地办学管理模式初探

高校两地办学管理模式初探

高校两地办学管理模式初探随着中国高教改革的深入推进,高校在创新办学模式方面也进行了大量的探索。

其中之一就是两地办学管理模式。

所谓两地办学是指高校在不同的地理位置上开展教学和科研活动,包括跨省办学、国内外联合办学等多种形式。

本文将从两地办学管理模式的定义、特点、优势与挑战等方面入手,对其进行初步探讨。

两地办学管理模式,是指高校在不同的区域内设立教学点或联合办学,共同高效开展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各项工作,并在组织管理、资源共享、师资队伍配置等多个方面进行紧密合作的一种办学形式。

1.资源共享。

两地办学的模式基于跨地域的合作,可以相互开展资源共享,包括人才、经费、技术装备、图书等,为办学提供了很大的支持和帮助。

2.师资队伍共建。

两地办学可以进行师资队伍共建,对于教师的招聘和人才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而且能够使得教学和科研的质量得到提升。

3.教学课程相互借鉴。

两地办学可以对教学进行课程对接和借鉴,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和过度,为学生提供更为多元化的教学体验和学科交流。

4.共同建设实验室。

两地办学可以共同建设实验室,并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为科研教学提供了便利。

1.办学成本的降低。

因为两地合作,可以进行资源共享和师资队伍共建,降低了办学成本,能够比单一地点的大学更好地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和服务。

2.办学的规模扩大。

两地办学可以增加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提高办学的质量和水平,使更多的学生能够接受高等教育,并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3.协同发展的推进。

两地办学可以实现协同发展,为高校之间的长期合作奠定基础,有利于交流与互动,因此在实现两地之间协同发展的同时,也会给学校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四、两地办学管理模式面临的挑战1.管理难度增大。

两地办学需要跨省或跨国的跨境教育合作,涉及到不同的政策法规、行政管理、文化差异等问题。

如果管理不妥,往往会影响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学习体验。

2.教学效果不稳定。

由于距离和文化层面等因素的影响,两地办学中的教学效果不稳定。

高校两地办学管理模式初探

高校两地办学管理模式初探

高校两地办学管理模式初探【摘要】本文探讨了高校两地办学管理模式的相关问题。

在文章介绍了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随后在分别从高校两地办学管理模式的概述、实施情况分析、管理模式优势探讨、管理模式挑战分析以及案例研究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最后在对本文进行了总结,同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高校两地办学管理模式的现状和挑战,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高校,两地办学,管理模式,初探,背景介绍,研究意义,管理模式概述,实施情况分析,管理模式优势,管理模式挑战,案例研究,结论总结,展望。

1. 引言1.1 背景介绍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高等教育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为了满足这一需求,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尝试在不同地区开设分校,以扩大办学规模和覆盖范围。

这种高校两地办学的管理模式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提供了新的机会和可能性。

高校两地办学管理模式的出现,既是对传统高校办学模式的一种创新和拓展,也是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和提高高校办学水平的必然选择。

通过在不同地区设立分校,高校可以更好地整合资源,吸引优秀师生,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增强办学实力和影响力。

随着高校两地办学管理模式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管理上的挑战和困难。

如何合理规划分校发展,如何实现分校之间的协同合作,如何保证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的统一,这些都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于高校两地办学管理模式的研究和探讨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

1.2 研究意义高校两地办学管理模式是当前高等教育领域的一个热点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高校在不同城市设立了分校区或分校,如何有效管理这些分散在不同地区的教学资源和人力资源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高校两地办学管理模式不仅关系到高校的办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也直接关系到高校的发展和品牌建设。

深入研究高校两地办学管理模式对于推动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提高高校办学效益,提升高校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高校两地办学管理模式初探

高校两地办学管理模式初探

高校两地办学管理模式初探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不断增加。

由于地域限制和资源约束,一些地区的高校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一些高校选择采取两地办学的方式,即在不同地区开设分校或分校区,以便更好地服务学生。

由于存在一些特殊情况和管理难题,高校两地办学管理模式仍然需要深入探讨和研究。

所谓高校两地办学管理模式,是指一所高校在原有的校区基础上,在另一个地区开设分校或分校区,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和互补,以便更好地服务社会和学生。

在这种模式下,高校可以通过合理规划和资源配置,充分发挥优势,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从而推动高校的整体发展。

二、高校两地办学管理模式的实施方式1. 独立办学这是指高校在不同地区开设独立的分校或分校区,拥有独立的教学和管理机构,实行相对独立的办学管理。

这种方式适用于高校在不同地区均需满足一定数量的学生需求,且在不同地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较高的情况下。

2. 联合办学这是指高校与当地的合作伙伴合作,在当地开设分校或分校区,共同承担办学责任,并共享办学成果。

这种方式适用于高校在某些地区没有自身的品牌优势,需要依托当地资源和政策优势的情况。

3. 远程教学不同的实施方式对高校的管理和运营产生不同的影响,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合理选择。

高校两地办学管理模式面临着一些特殊的管理挑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组织管理由于分校或分校区的存在,高校需要建立起相对独立的管理机构和教学系统,但又不能脱离总校的统一领导和管理,因此需要建立起一种灵活的组织管理模式,实现总校和分校之间的协同发展。

2. 教学管理分校或分校区的教学质量和水平直接关系到高校的声誉和影响力,因此需要建立起一种有效的教学管理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学评估,保证教学质量和水平。

3. 资源统筹高校的资源有限,如何合理统筹总校和分校之间的资源,保证教学设施和设备的协调使用,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在不同地区存在差异,高校需要建立起一种完善的学生管理机制,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提供相关保障和服务。

高校两地办学管理模式初探

高校两地办学管理模式初探

高校两地办学管理模式初探高校两地办学管理模式是指一个高校在两个不同的地方设立校区,进行分散式办学的模式。

这种管理模式常见于我国的高校,特别是一些知名大学。

高校两地办学管理模式的出现,主要是为了满足地方教育需求和高校发展需要的双重要求。

一方面,许多地方教育资源相对匮乏,无法满足当地学子的需求,于是高校根据社会需求和本校发展定位,在异地设立校区,为当地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服务。

高校追求发展和扩大影响力,通过设立分校来拓展办学范围,加强与不同地方的联系,提高本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高校两地办学管理模式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满足地方教育需求。

通过设立校区,高校可以将优质的教育资源引进到地方,满足当地学生对于高等教育的需求。

这对于那些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地方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补充,可以提高当地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第二,提高高校影响力。

高校两地办学能够加强与不同地方的联系,扩大办学范围,增加高校的影响力。

尤其是一些知名大学,通过在多地设立校区,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和认可该校的教育品质和办学理念,进而提高该校的声誉和知名度。

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高校两地办学可以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一方面,高校校区的建设对当地的房地产、交通等相关产业有所促进;学生、教师和工作人员的到来,也会刺激当地的消费和服务业的发展,为当地经济增加新的活力。

高校两地办学管理模式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校区之间的协调管理成为一个难题。

不同校区之间存在时间、空间的限制,如何协调各校区之间的教育教学活动、人员调动等工作,需要高校制定相关政策和机制,保证各校区的协调运作。

高校两地办学使高校管理工作面临更大的挑战。

高校需要同时管理多个校区,而不同地方的环境、政策和文化差异等因素都会对高校的管理带来新的挑战。

高校需要根据不同地方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管理策略和措施,确保高效的管理运作。

高校两地办学对高校的专业能力和师资力量提出更高的要求。

开拓创新严谨治学——中国矿业大学

开拓创新严谨治学——中国矿业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高校、国家“211工程”、“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和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同时也是教育部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共建高校。

作为一所具有一百多年办学历史、特色鲜明的多科性研究型高水平大学,对我国煤炭能源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1960年和1978年,学校先后两次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高校,为全国首批具有博士和硕士授予权的高校之一,学校设有研究生院。

学校坐落于素有“五省通衢”之称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徐州市,校园占地面积4413亩(文昌校区1555亩,南湖校区2858亩),校舍建筑面积130余万平方米。

院校巡礼 Institutions Parade中国矿业大学的前身是由英国福公司创办于1909年的焦作路矿学堂。

焦作路矿学堂是晚清时期由外国人在中国开办的三所私立高校之一和唯一的私立工科高校,同时也是在我国创办最早并一直延续至今的矿业高等学府,并跻身于中国最早一批近代大学的行列。

从1920年代起,学校先后经历了福中矿务大学、私立焦作工学院的变迁。

抗战爆发,学校先迁陕西西安,再迁甘肃天水,于1938年与东北大学工学院、北平大学工学院、北洋大学工学院在陕西城固合组为国立西北工学院。

抗战胜利后,焦作工学院于1946年在河南洛阳复校,其后又几经辗转,迁河南郑州、江苏苏州,于1949年9月迁回焦作原址。

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将焦作工学院拨归燃料工业部领导,1950年3月,又将新开办的华北煤矿专科学校并入焦作工学院,并以焦作工学院为基础,在天津建立了新中国第一所矿业高等学府——中国矿业学院。

在经历了天津-焦作两地办学的短暂过渡期后,1951年2月,焦作工学院的师生员工及图书仪器设备全部迁至天津;4月,中国矿业学院举行成立典礼——焦作工学院的历史宣告结束。

1952年院系调整期间,北洋大学、唐山交大、清华大学的采矿系调整到中国矿业学院,学校因此聚集了全国一流的采矿科学技术人才。

高校两地办学管理模式初探

高校两地办学管理模式初探

高校两地办学管理模式初探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教育国际化的趋势,高校的两地办学模式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这种模式对于高校的发展和教育体系的完善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在实践过程中也面临着很多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就高校两地办学管理模式进行初步探讨,探索其发展现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高校两地办学模式的发展现状高校两地办学模式是指一个学校在自己所在城市以外的地方设立分支机构,进行教学、科研和管理活动。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尝试两地办学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目前,广东省、浙江省等地的一些名校已经在其他省份设立了分校区,为当地的教育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1. 多元化教育资源高校两地办学模式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元化的教育资源。

通过与当地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合作,学校可以在其他地方设立分支机构,积极参与当地的教育事业,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2. 提升学校知名度通过两地办学模式,学校可以走出校园,拓展知名度,促进学校间的交流合作,提升学校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3. 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学校在其他地方设立分支机构,不仅可以提高当地的教育水平,还可以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

学校能够带来高素质的师资力量和先进的教学理念,为当地的教育事业注入新的活力。

1. 教学管理难度大高校两地办学模式需要跨地区协调教学管理工作,需要解决人员资源、教材资源、教学设施等方面的问题,管理难度大。

2. 学校声誉维护学校在其他地方设立分校区,需要保证教学质量的统一性,学校声誉的维护是一个难题。

3. 学校运营成本高学校在其他地方设立分校区,需要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资源,运营成本高,对学校的财政压力较大。

学校应该加强教学管理工作,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确保教学质量的统一性。

2. 发挥学校优势学校在其他地方设立分校区,应该发挥学校的优势,与当地高校和研究机构进行深入合作,共同努力提高当地的教育水平。

高校两地办学管理模式初探

高校两地办学管理模式初探

高校两地办学管理模式初探1. 引言1.1 背景介绍高校两地办学管理模式是指一个高校在两个不同地区设立教学点或分校,通过远程教育等方式进行教学和管理的模式。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扩张,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尝试在不同地区开展两地办学,这种模式具有一定的特点和优势,但也伴随着一些挑战和困难。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分布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

一些发达地区的高校教育资源丰富,但一些欠发达地区的教育资源严重匮乏。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高校两地办学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发展趋势。

通过在欠发达地区设立教学点或分校,高校可以更好地满足当地学生的教育需求,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

在这种背景下,研究高校两地办学管理模式的优势和挑战,探讨其发展趋势和实践经验,对于促进高校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教育质量,推动教育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对高校两地办学管理模式进行初探,为高校在不同地区开展教育活动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意义高校两地办学管理模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越来越多的高校选择在不同地区设立分校或合作办学,这种跨地域管理模式在提高高校办学水平、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和加强高校之间的合作交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研究高校两地办学管理模式,可以为相关高校提供可行的管理策略和经验借鉴,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困难。

深入探讨两地办学管理模式的优势和发展趋势,有助于为高校制定更科学合理的管理政策和发展规划,提升高校的整体竞争力和影响力。

研究高校两地办学管理模式的意义在于促进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推动高校提升办学质量,推动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和共享,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和谐稳定。

2. 正文2.1 高校两地办学管理模式现状分析当前,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多元化需求的增加,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选择在两个或多个城市设立分校,采用两地办学管理模式。

我国高校异地办学过程中需要关注的若干问题分析

我国高校异地办学过程中需要关注的若干问题分析

职业教育与培训现代商贸工业2018年第20期160㊀㊀作者简介:程瑶(1996-),女,汉族,陕西宝鸡人,研究生在读,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我国高校异地办学过程中需要关注的若干问题分析程㊀瑶(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广西南宁530004)摘㊀要:中国的改革开放走过了30年的伟大历程,高校异地办学也走过了快速发展的30年,成为这几年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明显趋势.然而在实践中,还存在着一些值得注意的倾向和问题,为了使得高校异地办学能顺应时代要求,获得可持续发展,提出若干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关键词:高校异地办学;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对策中图分类号:G 4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d o i :10.19311/j.c n k i .1672G3198.2018.20.0821㊀引言现如今是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经济迅速增长,而教育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动力,教育需求量也在与日俱增,为了更加积极的面对各种挑战,高校异地办学在此基础上应运而生.本文在此处所讲的高校异地办学指的是,高校在除校本部之外,在异地新建校区,而这个异地却不仅仅局限于本省或本国,有可能是存在于不同国家的异地校区.然而在具体办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值得注意的倾向和问题,为了使得高校异地办学能顺应时代要求,获得可持续发展,本文就此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与见解.2㊀文献回顾我国高校异地办学更多的是基于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展而产生的一种办学形态,国内研究者在肯定了高校异地办学是历史发展必要趋势的基础上,主要围绕四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一是关于高校异地办学内涵与办学模式划分.所谓 异地办学 是高校(通常是重点高校)在所在城市之外的另一城市以某种形式建立高等教育机构,在办学模式划分上,有的分为创生性办学模式㊁分割性办学模式和延伸性办学模式,有的划分为兼生整合性办学模式㊁分离扩张性办学模式和借助发展型办学模式,而有学者则将异地办学模式概括为属地式管理㊁延伸式管理和混合式管理.二是高校异地办学的重要意义研究.研究者认为高校异地办学能充分调动各地方政府对于高校办学的积极性,不断扩大教育规模,同时能够推动高校自身的发展空间,为当地构建人才高地,提高城市品位,继而推动城市发展;同时高校异地办学可以推进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并且能够有效缓解教育扩招给学校带来的压力,充分调动学校的办学积极性.三是高校异地办学存在的问题研究.研究者认为高校异地办学存在着没有形成和谐的校园文化,大学精神的传承缺乏根基;日常办公事务处理不便以及教工㊁学生远离主校区而造成信息不灵㊁沟通不便,教师㊁学科资源在主分校区之间的分配不均,导致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且异地办学初期教学管理部门教学管理人员力量薄弱,管理职责分工不明确,教学教研人才引进遭遇困难等问题.四是推动高校异地办学的建议.要明确高校异地校区办学的要求,提倡新老校区不同而和㊁优势互补,同时要建立良好的 高校 政府 合作机制,加强改革创新,增强高等教育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和动力,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和新媒体教学手段,加强教学资源共享,改革教师收入分配制度,形成人才储备制度,培养青年教师骨干.关于高校异地办学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成果,学者们都肯定了高校异地办学是历史发展的必要趋势,但对高校异地办学的办学模式划分㊁重要意义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大同小异,并且,大多数的研究都单向度地站在新校区立场来探讨如何推动高校异地办学问题,缺乏从主校区与新校区相互联系的维度来探讨异地办学建设问题,本文试图从此方面着手,将高校异地办学在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问题进行归纳,并探讨如何更好的推动异地办学的发展.3㊀高校异地办学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问题3.1㊀与主校区文化的传承问题高校异地办学在建设的过程中要注意与主校区的文化传承问题.大学精神文化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是大学文化主体在长期实践中,经历史的积淀㊁选择㊁凝练㊁发展而形成的,并为大学成员一致认同的深层次的主体文化,对于学校的整体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大学的主校区文化已经经历非常多年的沉淀,能够代现代商贸工业2018年第20期161㊀表学校的办学理念以及人文精神.由于新校区的建设时间较晚,仍处于 文化空白 阶段,如果没有与主校区的文化进行良性的传承,容易使新校区的文化与主校区的文化差异大,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全面发展方面与主校区也会存在很大的差距,这些差距多表现在 知识丰富程度㊁人文素养㊁集体责任感㊁民族情怀和世界眼光 等几个方面.因此,在异地办学的建设过程中,要实现新校区与主校区文化的传承,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才培养的差距,促进新校区的发展.3.2㊀教学质量问题高校异地办学在建设的过程中要注意教学质量问题.新校区由于建成较晚,没有形成一套成熟的教学体系,且由于新㊁主校区教师资源分配不均,异地办学新校区大多数的教师都为外聘教师,其本身教学水平不高,导致教学质量出现问题.同时,新校区一般与主校区距离较远,本部的教师不仅要进行课题研究,而且还要在几个校区来回奔波,教师工作任务繁重,无法深入的对学生进行指导,有时由于教师资源的缺乏,将 小课教学 改成 大课教学 或将 互动式教学 改成 讲授式教学 等,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无法保证高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由此可见,在高校异地办学的过程中,要注重解决教学质量的问题,推动异地办学可持续的发展.3.3㊀与主校区的信息交流问题高校异地办学在建设的过程中要注意与主校区信息交流问题.高校异地办学新校区因与主校区相距较远,这种空间的分隔,给学校的日常教育管理带来了诸多挑战与困难.异地办学新校区虽然单独成立,但是也是主校区的 衍生 ,况且新校区刚成立不久,仍处于 摸索 阶段,且学校的行政管理人员匮乏,管理职责不明确,容易导致工作效率低下,许多好的想法不能落实;同时,新校区由于教师资源匮乏,许多老师在主校区任教,平时与新校区的学生联系沟通甚少,容易导致新校区学生信息沟通不畅,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因此,在平时的教学管理中,要注意与主校区的信息沟通问题,减少新校区因距离而产生的孤单感,克服因距离而给平时教学与行政管理所带来的困难与挑战.3.4㊀文化建设问题高校异地办学在建设的过程中要注意学校文化建设问题.校园文化对于学校的整体建设至关重要,文化对于学生的熏陶与培养有时甚至比在课堂上要学到的东西更具有意义.而异地办学的新校区校园人文环境只处于培育的过程之中,特别是与 大学 之称相符的大学校园主流文化的形成,更需要艰辛日久的培育㊁养护.许多新校区在校园文化的建设当中,只是简单的 复制 与 搬运 ,但新校区由于建成不久,缺乏文化根基, 照搬 过来的文化只能是 徒有其表 ,并不能使学生产生文化认同与归属感,难以形成和谐校园文化.因此,在异地办学的过程中,要注重校园文化建设问题,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新的校园文化.3.5㊀人才引进问题高校异地办学在建设的过程中要注意人才引进问题.新校区是否能够建设好,其中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就是教师资源,只有好的教师资源才能够吸引学生来此求学,也才能推动优秀科研成果的产出.新校区在初创时期,工作与生活配套设施条件有限,科研氛围的形成和科研条件的完善更是需要若干年的时间,虽有名校品牌优势,但许多有潜力㊁适用性强的高层次人才在落地校区方面仍顾虑重重.且异地办学新校区大多都是近年来新设或热门的专业,而这些专业一般主校区也在开设,能够分给新校区的老师本身就不多,且大多数的老师都是不愿意在几个校区之间来回奔波,使得新校区的教师资源匮乏,教学质量普遍不高.要想推进新校区长久的发展,就不能仅仅依靠外聘教师与主校区教师的力量,必须立足于自主发展,培养一支专业化㊁高水平㊁高质量的教师队伍,以此推动新校区的建设.4㊀推动高校异地办学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4.1㊀传承主校区优秀文化,促进新校区文化的建设主校区承办多年,文化底蕴深厚,新校区应积极传承其优秀文化,以填补文化 空白 的不足.学校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则是校史和校训.校史是对一所学校发展轨迹的真实记录,是指记录学校建立发展和变迁的过程的文献资料;校训则是广大师生共同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是大学精神文化的核心内容.学校可以通过举办校史以及校训学习活动来增加学生对于校园文化的认同感以及对学校的归属感.同时,新校区还可以与主校区一起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一方面增进新㊁主校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另一方面,为新校区传承主校区优秀文化提供了平台,以保持文化的 一脉相传 .而新校区一方面在传承主校区文化的同时,另一方面也要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校园文化.异地办学新校区可以通过融合地域文化,将学校的校区建设㊁文化建设与当地的文化习俗㊁城市建设向融合,利用自身办学特色创造异地校园的文化特色,与主校区真正实现 和而不同 .4.2㊀加强师资力量,提高教学质量由于新校区在创建初期,学校各方面的工作开展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不断出现的新情况.但是,是否拥有强大的师资力量是一个学校能够继续发展的重要条职业教育与培训现代商贸工业2018年第20期162㊀㊀件,教学质量则又是学校能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应加强学校师资力量,促进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学校首先应创新机制,充分发挥学校的品牌效应,加快人才引进,通过海外引进㊁国内优选㊁退休返聘等方式,建立稳定的教学队伍,使其成为学校的骨干教师;同时要形成完善的人才储备制度,通过聘用刚踏入社会的青年教师,为他们提供完整的教师培训体系,利用学校骨干教师资源,开展业务素质考核㊁经验交流等活动,使其成为学校的后备人才.与此同时,要着重于教学质量的提高,通过创新学科培养方式㊁教学模式㊁课程考核方式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要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联系,推动科研成果的产出.4.3㊀建立校园网络平台,利用新媒体的力量搭建校区沟通桥梁校园网络平台是一个学生与学校㊁学校与学校之间交流的桥梁,是学校实现多校区和异地办学的重要工具,是实现降低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率与效果,加强信息交流与文化沟通的重要基础,学校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力量,为新校区与主校区之间提供无障碍的沟通.现如今是一个信息社会,人们通过网络来进行交流与信息的采集等,达到一个即发即到的水平.学校也应利用这一科技,通过自媒体平台宣传校园文化㊁传达信息.通过建立校园微信公众号㊁学校官方网站,异地校区学生可以及时了解到主校区的动态,而主校区的学生也可以积极参加到新校区的教育教学过程当中,并且,可以建立网络直播平台,不论是学校的重要会议㊁教师课堂教学㊁学生开展的优秀活动等都可以利用直播平台进行传播与交流,促使新㊁主校区之间信息传达及时㊁沟通畅通.4.4㊀加强与当地政府之间的合作异地办学新校区由于刚创建不久,又与主校区相距较远,许多方面仍处于完善的阶段,且高等教育㊁高等学校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两者之间有一种 共生 关系,学校要利用这一特点,在办学中树立 学校 政府 合作理念,加强与政府之间的合作关系.一方面,学校要做好带头引导作用,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资源,通过进行课题研究㊁实地勘察探测㊁社会实践等教学活动,为城市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提供 锦囊妙计 ,并为当地提供人才储备,以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学校还可以通过各种类型的校园活动或与当地特色节日㊁文化习俗相融合的活动,以丰富城市的文化生活.另一方面,政府可以为学校的发展以及科研提供资源支持,以推动学校的建设.学校与政府可以通过建立合作机制,制定相应的文件政策,以推动两方的长期合作.4.5㊀创新学校管理发展模式异地办学新校区是一种当地政府与学校本部合力管制的管理模式,由于它自身的特殊性,其管理模式并不能和学校本部的管理模式一样.但许多异地办学校区由于缺乏管理经验,不论在管理部门的设置上还是在学科专业的设置上,往往会 照搬 主校区,致使有些方面根本不适用与新校区的建设当中.因此,新校区应充分利用自身的办学特点,积极寻找合适自己学校发展的管理模式,立足于实际情况,促进新校区与主校区的协同发展.新校区还可以结合当地的特色产业或发展方向,因地制宜开设专业,培养专业型人才,推动当地产业的快速发展.5㊀总结高校异地办学模式已经成为了我国高校的一种发展趋势,符合我国当前的发展需求,有其合理性和积极意义,但在具体的办学过程中,会面临各方面的困难与挑战,因此,学校不仅要借鉴主校区的优秀文化以及管理方式等,更应该从实际出发,在创新中寻找 出路 ,促进新校区的可持续性发展.参考文献[1]汪小布,甘聪葵,李献策.重点高校异地办学的三种模式分析[J ].教育学术月刊,2012,(10):40G42.[2]刘玉萍.异地校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问题和对策[J ].高教探索,2005,(05):80G81.[3]李芹.高职院校异地办学管理模式及其理想选择 以广州市为例[J ].职业技术教育,2010,31(07):32G35.[4]崔秋灏,戴庆洲.高校异地办学的利弊及建议[J ].吉林教育科学,2001,(02):16G18.[5]刘继荣.实现高校异地办学预期目标的相关因素分析[J ].辽宁教育研究,2003,(12):37G39.[6]陈鹏勇.挑战与出路:高校异地办学的发展之路[J ].教育与经济,2009,(04):43G46.[7]刘炳奇,仲彦鹏.高校异地办学模式的发展与问题研究[J ].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7,(04):134G136.[8]李兴国,郭清顺,何海涛,古小红.给异地办学一个新支点 用信息化手段解决多校区(异地)办学[J ].教育信息化,2002,(04):45G46.[9]陈鹏勇,郑文.高校异地办学的可持续性发展 以珠海大学园区为例[J ].高教探索,2008,(04):36G39.[10]尹成梅.异地办学初期的教学管理瓶颈及应对[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28(10):91G92.[11]王小虎,桑明旭,张晓波.异地办学中母体精神传承模式与选择 以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为例[J ].北京教育(德育),2013,(05):32G35.。

高校两地办学管理模式初探

高校两地办学管理模式初探

高校两地办学管理模式初探高校两地办学是指一个高校在两个或多个地方同时开设学院、分校或合作办学点,实现在不同地点开展教学和科研活动的一种管理模式。

这种模式在当前高等教育发展中越来越常见,它有助于满足地方教育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并且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高校两地办学的管理模式可以分为自主创新型和合作共建型两种不同模式。

自主创新型是指高校自主选择合作城市或地区,在当地设立分校或合作办学点,由高校全权负责管理和运营。

合作共建型是指高校与当地政府或企业合作共建办学机构,由双方共同管理和运营。

高校两地办学的管理模式有以下几个特点。

它能够满足地方教育需求。

随着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一些地方需要高水平的高等教育资源来培养人才,而高校两地办学可以为当地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和科研机构,满足地方教育需求。

它可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高校两地办学可以让学生接受更为广泛的教育资源和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丰富他们的学术素养和专业技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它能够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高校两地办学可以带动当地教育产业链的发展,促进高等教育和地方经济的良性互动,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高校两地办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管理和运营难度较大。

高校两地办学需要在不同地点同时开展教学和科研活动,需要加大管理力度和资源投入,保证各个分校或合作办学点的教学质量和管理效益。

师资队伍建设困难。

高校两地办学需要配置相应的教师队伍,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地理距离和其他因素,教师队伍的配置和协作可能存在一定困难。

教学资源不均衡。

由于各地发展水平和条件的差异,导致高校两地办学中教学资源的分配不均衡,一些地方可能得不到足够的高水平教育资源。

为了克服这些问题和挑战,高校两地办学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加强管理和协调机制。

高校需要建立完善的跨地区管理和协调体系,加强各地分校或合作办学点的教学质量监控和管理。

优化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应该加大对分校或合作办学点的师资培养和引进力度,建立跨地区教师交流和合作机制。

关于异地办学教学保障的思考

关于异地办学教学保障的思考

关于异地办学教学保障的思考异地办学教学保障是指在不同地区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时所需要考虑到的一系列问题和解决方案,这是一个与日俱增的议题,尤其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今天,跨地区教学活动越来越频繁,因此我们需要思考如何更好地保障异地办学的教学质量和学生权益。

下面我们将就异地办学教学保障的问题展开思考。

异地办学教学保障需要考虑到的问题是教学质量的保障。

在不同地区开展教学活动时,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比如教学资源不足、师资力量不均、教学设施不完善等问题。

如何在异地办学时确保教学质量,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可以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我们可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招聘和培训优秀教师,提高教学质量。

可以加强教学资源共享,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进行交流和互动,促进教学资源的共享。

还可以加强学校间的合作与交流,建立联盟、联合办学等形式,提高教学资源的整合和利用效率。

异地办学教学保障还需要考虑到学生权益的保障问题。

在异地就读的学生,可能会遇到各种问题,比如生活适应、情感交流、学业辅导等方面的困难,因此如何保障学生的权益,是一个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可以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学校可以加强对学生的关爱和管理,建立健全的学生服务体系,提供全方位的学生服务,帮助学生解决各种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还可以建立学生交流合作的平台,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异地办学教学保障还需要考虑到教学管理的问题。

在异地开展教学活动时,管理问题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包括教学计划的安排、教学过程的监管、教学成果的评价等一系列问题。

如何在异地办学时加强教学管理,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可以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可以加强教学管理团队的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

可以建立健全的教学管理体系,明确教学目标和要求,加强教学过程的监管和评估。

中国地质大学为什么有两个?

中国地质大学为什么有两个?

中国地质大学为什么有两个?中国地质大学为什么有两个?——谈中国的“八大学院”这个问题说来心酸。

50年代初,为了新中国的建设,国家在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建设大名鼎鼎的学院路八大高校,学院路也因此得名,那时候中国政府在苏联教育体制的影响下,于1952年进行了高校的院系调整,硬是拆分了一些有着悠久历史的学术上很有影响力的综合大学,老牌的高校几乎都难逃拆分的噩运,建立了一批以专门学科为主的高等院校,从而确立了按照专业条块分制的高等教育体制,这些新诞生的学校就是:北京矿业学院(原中国矿院,现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北京地质学院(现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农业机械工程学院(现中国农业大学(东区)),石油学院(现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北京航天学院(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北京林业学院(现北京林业大学)。

因此这些学校的校史无一例外的都是52年,可以说是那个时代背景下诞生的八个兄弟院校,当时由于道路和交通条件的改善,八大学院的也随之名声远播。

50年代初,为了新中国的建设,国家在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建设大名鼎鼎的学院路八大高校,学院路也因此得名。

那时候中国政府在苏联教育体制的影响下,于1952年进行了高校的院系调整,拆分了一些有着悠久历史的学术上很有影响力的综合大学,老牌的高校几乎都已拆分,建立了一批以专门学科为主的高等院校,从而确立了按照专业条块分制的高等教育体制,这些新诞生的学校就是:北京矿业学院(原中国矿院,现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北京地质学院(现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农业机械工程学院(现中国农业大学(东区)),石油学院(现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北京航天学院(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北京林业学院(现北京林业大学)。

因此这些学校的校史无一例外的都是52年,可以说是那个时代背景下诞生的八个兄弟院校,当时由于道路和交通条件的改善,八大学院的也随之名声远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等教育研究 — 理论研究同时,沟通和交流也存在一个度的问题,我们要深入的沟通和交流,但不是无度或没有边际的交流。

作为一名老师和管理人员,求实、科学、严谨、公平公正是很重要的。

最后,沟通交流不是全部,除了要讲究沟通交流艺术外,每一名辅导员还需要有高度的责任感、敏锐的洞察力、科学的判断力、较高的专业素养、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品德。

参考文献1关培兰著.组织行为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 王磊著.学分制条件下辅导员的工作.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7(1):119~1203 吕大伟著.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浅析.甘肃农业,2006.1:183~1844 贾净远著.素质、思路、艺术——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工作刍议.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4.25(1):57~59理顺中国矿业大学两地办学关系的思考徐 渊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外语系一、中国矿大两地办学历史回顾中国矿业大学曾14次搬迁,11次更名。

其前身是创办于1909 年的焦作路矿学堂,后改称焦作工学院。

1950 年,以焦作工学院为基础在天津建立了中国矿业学院。

1953 年,迁至北京,更名为北京矿业学院。

“文革”期间,迁至四川,更名为四川矿业学院。

1978 年,在江苏省徐州市重新建校,恢复中国矿业学院校名,成立中国矿业学院北京研究生部。

1988 年,更名为中国矿业大学。

1997 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

2000 年,划转教育部直属管理。

2002年,两地党委分设;2003年,两地校长分设。

学校1960年和1978年两次被确认为全国重点大学。

2003年,两地校长分设,标志着涵盖徐州、北京两地的“中国矿业大学”不复存在,代之以徐州的中国矿业大学和北京的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两地的党委、行政完全独立,但学科及部分学术科研资源仍实现共享。

不过,在教育部网站及其各个通知上,仍以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称呼。

与此同时,两地学区在办学目标、学校定位等方面也开始出现各自的表述,并淡化了矿大的概念。

现阶段的格局是:共举一面旗,共同谋发展。

二、理顺中国矿大两地办学体制的必要性现阶段双方都一直较为回避两地关系的处理,采取较为模糊的态度,即在官方宣传中不明确提到两地关系,在提及对方时一笔带过或沿用旧称。

这种处理办法,已经对矿大的发展造成了较为严重的不良影响。

1.北京方面“名分”不清由于双方长期的模糊处理,一般人很难知道两个学区真实的关系,各大媒体的介绍也多是片面甚至是错误的。

2003年以前,北京方面一直作为中国矿大的一部分,为师生、媒体和社会接受与认可。

而两地办学体制进一步变化后,徐州方面先天占有了中国矿业大学的金字招牌及无形资产,并在学校的介绍中删去了有关北京的部分,仅简单地以“1997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一笔带过。

北京方面由于发展太晚、软硬件设施都不完善等原因并没有和地质大学、石油大学一样作为一所北京高校得到广泛的社会认可和媒体关注——比如在不少媒体上,中国矿业大学在江苏徐州,其介绍中又没有提到北京部分,北京高校序列中也没有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北京方面成了“黑户口”,这是极为不正常的。

再者,徐州方面在宣传时根据需要将部分属于北京方面的学术、科研成果列为“中国矿大”所有,而北京方面则只能以本方的资源进行宣传。

这在客观上加剧了北京方面的弱势地位。

CHINA EDUCATION RESEARCH ANALECTS ·35·中国教育研究论丛(2007)2.影响师生对学校的认同由于学校长期的模糊处理,甚至连一些本校师生都难以确切地界定现阶段两学区的关系。

就徐州方面而言,北京方面与学校是什么关系?从笔者去年考察文昌、南湖校区所做的调查来看,相当比例的学生对此很疑惑。

就北京方面而言,师生多有这样的疑问:我们和徐州的矿大是不是一个学校?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反映了师生身份认同的困惑。

同时,由于关系的模糊,两地学生间发生争执的情况较多,严重影响了和谐校园的构建和人心的凝聚。

3.造成社会认同困难,且存在误导性中国矿业大学是涵盖徐州、北京两地还是单指徐州方面?很多考生由于弄不清楚,就放弃了报考中国矿大。

同时,两学区在学科设置、资源配置上各有侧重,不尽相同,但是,因为学科共享,在对外宣传中,具有很大的“欺骗性”。

例如矿大共有60个本科专业,北京方面开设了其中的34个,但是,在几乎所有的宣传资料中,都没有提及这一点,仍以60个对外宣传,具有一定的误导性,是对考生和社会的不负责。

4.部分历史遗留问题学校办学体制的调整,使得一些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出现难点。

如前段时间部分长期在北京方面工作、生活基础都在北京的退休教职工,因学校两校区协商存在问题,久拖不决,没有按国务院有关干部调动和对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有关规定,把工资关系由徐州转回北京,造成其在京看病难、报销医药费困难的境况。

由于现阶段两地学区没有专门的协调机构,此事一度由教育部派员解决,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并影响了教职工对学校的忠诚度。

三、理顺两地办学体制的三种设想1.大学总部模式大学总部模式,即由教育部出面,在两个实质上为平等的办学实体的学区之上设立大学总部,组成一个大学联合体。

大学总部负责学区间的资源整合与协调工作,特别是学科申报,但不具体参与对各个学区的管理,对外总称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徐州两方面分别称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和中国矿业大学(徐州)。

大学总部实行轮换,不常驻某个校区。

总部不设校长,设立秘书长一职,由两学区派遣专员轮流担任,负责两学区学术文化交流的协调和申报项目的资源整合工作。

建立中国矿业大学统一的教育基础统计系统,建立编印中国矿业大学见报制度,以汇集大学整体办学情况、办学经验,及时地向领导机关和各校区及兄弟院校通报情况,交流信息。

在人事、教学、科研上保持现有关系不变。

在对外宣传上,统一以中国矿业大学为名,下辖矿大(北京)、矿大(徐州)两个独立的办学实体,各类资源以总拥有量公布,同时注明北京、徐州分别所占的份额、比例或者其他加以区分的细节(如学科的研究方向等)。

该模式的优点在于明确了两学区关系,较好地保留了中国矿业大学品牌的无形资产,共举一面旗帜,整合了部分资源,同时,明确了两学区关系,同时有效避免了对两个学区情况的混淆。

其难点在于徐州方面一直以校本部自称,所以,如何将两校区放在一个平等的条件下进行协商,共同打造中国矿业大学这个品牌,需要双方共同的努力。

2.地质大学模式地大模式即参考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成为两个实质上的平等的办学实体,在宣传上没有所谓的校本部与分校之分,双方在学科资源上实现共享。

该模式运行可以借鉴地大的部分经验。

但是,该模式容易在社会上造成学校彻底分裂的印象,笔者觉得应该慎重。

3.交通大学模式交通大学模式即两学区分别更改校名或其中一方更改校名,同时放弃在学科等资源上的共享,成为两个完全独立的办学实体,一如上海交通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

1956年,交通大学的主体内迁西安。

1957·36· CHINA EDUCATION RESEARCH ANALECTS高等教育研究 — 理论研究年分设上海、西安两个部分,一个学校,统一领导。

1959年,西安部分定名为西安交通大学,并被列为全国重点大学。

原交通大学上海部分继续招生,1959年定名为上海交通大学,两地的交通大学至此成为完全独立的两个办学主体。

两个学校共享“交通大学”的校名,继续共享分校前的关系类、声誉类无形资产。

该种模式一刀斩乱麻,彻底解决了两地学区存在和潜在的问题,于社会亦表现出一种责任感。

但是,对学校而言,将会造成巨大的损失。

参考文献1 王培松、冷泽兵著.《关于高校异地办学的思考》.宜宾学院学报,2005.4:118~1202 邢志杰著.《中国大学异地办学的发展与问题研究》.现代大学教育,2005.3:104~108论课堂教学中的有序与无序伦颖杭州师范大学程宏波华东交通大学一、“有序”与“无序”哲学概念的界定综合传统与现代的观点,我们可给“有序”与“无序”这样定义:所谓有序性,在自然科学领域里,不仅指不变性、稳定性、规律性、重复性,而且指规定性、约束性、因果性、必然性,是使现象服从支配它们的规律;从更深层次讲,有序性意味着和谐、逻辑上的一致性,进行演绎或归纳成可以进行预见的可能性。

自然科学领域中的无序性,客观上说,它是与任何热现象有关的动荡、耗散、碰撞,它的无规律性和不稳定性,表现为在一个过程中出现的干扰这个过程、改变这个过程的偏离常规的运动,它是冲击、随机的相撞、个别事件、意外变故;主观上说,它具有不可预见性和相对的不可决定性。

显然,“有序”和“无序”这是一对矛盾的概念,它们在自然界中无处不在,例如:水流和气流在特定的环境中(如管道……)的流过是有序的,但其水分子或气体分子的运动却是无序的;又如铁磁物质从磁性上看组成铁磁质的各个特定单元的排列是无序的,但作为每一单元的磁性组合却显出有序性形成的衍射花样却是有序的……这样的例子在自然界中可谓俯拾皆是。

按辩证唯物观,矛盾具有对立统一性,其对立性往往是比较突出的、明显的,而统一性则需要经过深入的思考和分析才能找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矛盾的双方是相互依赖的,没有“无序”就无所谓“有序”。

表现为平衡、无序的大系统却包含着若干非平衡和有序的小系统。

然而,矛盾的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又不断地发生相互转化,即矛盾在主要方面上的相互转换关系,当外界条件适合于增强系统组织性时,系统向着有序化方向变化;当外界条件适合于减弱系统的组织性时,系统向着无序化的方向变化。

“一个只有有序性的宇宙,在那里没有变化,没有革新,没有创造。

而一个只有无序性的宇宙将不能形成任何组织,因此将不能保持新生事物,从而也不适于进化和发展。

一个绝对被决定的世界和一个绝对随机的世界都是片面的和残缺的,前者不能进化而后者甚至不能产生。

”“有序”和“无序”作为共生共存的两种状态,无论离了两者中的哪一个,世界都将不复存在。

二、“有序”与“无序”共同组成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有序”和“无序”是共存的。

课堂教学的有序性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的管理、程序、秩序和纪律,即课程设置严格分类,教师按课本条理清晰地灌输,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在期中和期末通过试卷对学生的学习和思想情况进行的单向静态评估等等。

课堂教学作为一种组织化、制度化的活动是离不开一定的秩序和纪律的,没有序的约束,教学就无法正常开展。

课堂教学的无序性是指在课程教学 CHINA EDUCATION RESEARCH ANALECTS ·3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