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俗社秦腔音乐演奏史迹考述
《西安易俗社与秦腔的现代转型(1912-1949)》出版
《西安易俗社与秦腔的现代转型(1912-1949)》出版《西安易俗社与秦腔的现代转型(1912-1949)》出版1912年至1949年期间,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转型。
在这个时期,西安易俗社和秦腔在中国文化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自成立以来,《西安易俗社与秦腔的现代转型(1912-1949)》这本书对于研究这两个文化现象的历史和演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本文将围绕着这本书的主题,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西安易俗社的兴起、易俗社与秦腔的合作与影响以及两者的现代转型。
首先,西安易俗社在这个时期崛起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西安易俗社最早成立于1912年,是中国民族音乐文化运动的重要组织之一。
其初衷是推广传统音乐与当代音乐的结合,让观众更容易接受传统音乐,并为传统音乐的更新和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在易俗社的推动下,秦腔逐渐获取了更广泛的社会认可,并成为了知名的戏曲剧种之一。
易俗社注重将秦腔演变成为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戏曲形式,推陈出新,为秦腔加入了更多的现代元素,吸引了更多的观众。
其次,易俗社与秦腔的合作与影响也是本书的重要内容。
易俗社作为秦腔的重要支持者和推动者,通过与秦腔演员的合作,为其注入了更多新的元素。
秦腔演员在易俗社的帮助下学习了更多的现代表演技巧和舞台技巧,使得秦腔的演出更加生动精彩。
易俗社为秦腔演员提供了更多的舞台机会,使他们能够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展示自己的才艺。
这种合作不仅推动了秦腔的发展,也为易俗社的影响力扩大提供了契机。
最后,本书还讨论了易俗社和秦腔在现代转型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
20世纪初,中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易俗社和秦腔在新的历史背景下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以秦腔为例,随着社会的变迁和观众需求的改变,秦腔也在不断发展和改变。
它逐渐融入到了更多的现代元素和题材中,以适应新的观众口味。
易俗社也不断改革创新,积极探索戏曲的现代化发展路径。
这种现代转型的过程与变革背景相互作用,为秦腔和易俗社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
经典秦腔剧情介绍
经典秦腔剧情介绍1、《火焰驹》剧情介绍:《火焰驹》又名《卖水记》,秦腔传统名剧,原为清代剧作家李芳桂创作之碗碗腔剧本。
宋时,番邦北狄王造反,李彦荣奉命挂帅出征。
朝中奸臣王强与兵部尚书李绶(李彦荣之父)不和,诬告李彦荣投敌,朝廷遂将李绶下入天牢,李家被满门抄封,家人被赶出京城。
李绶次子彦贵危难之中向居住在苏州的岳父黄璋求援,黄璋却冷目相向,悔婚退亲。
彦贵在无奈之中,靠沿街卖水度日,侍奉老母。
一日,彦贵卖水被未婚妻黄桂英之丫环芸香看见,芸香引其与桂英相会,并约好夜晚在花园赠金。
岂料三人举动被家人王良发现,王将此事密告黄璋,黄璋命王良杀死芸香,栽赃于彦贵,预知彦贵于死地。
苏州知府受贿,将彦贵判处死刑,秋后待决。
李家连遭危难之事被贩马义士艾谦知晓,艾谦乘火焰驹日夜兼程,入番报信。
彦荣领兵归劫杀场,救出彦贵,合家团圆。
此剧流传久远,版本甚多,现除演出本戏外,其中《卖水》、《打路》、《祭桩》、等折戏亦经常单独演出,《表华》、《赏景》更是脍炙人口的驰名唱段。
1958年此剧被长影拍成首部秦腔彩色影片之后,影响更大。
2、《狸猫换太子》剧情介绍:《狸猫换太子》又名《铡郭槐》、《打黄袍》、《火化冷宫》,秦腔传统剧。
宋真宗时,刘妃为了争宠夺位,暗与太监郭槐定下“狸猫换太子”之计,于李妃产子之时,诬陷李妃“产下妖物,玷辱宫闱”。
真宗听信谗言,将李妃囚禁冷宫。
刘妃又命寇珠将太子抛入金水桥下溺死,寇珠不忍,与太监陈琳商定救太子之策,逢刘妃、郭槐查宫,多亏寇珠机智,巧送太子出宫,交八贤王抚养。
十二年后,太子游园在冷宫与母相见,刘妃心疑,杀人灭口,逼死寇珠,又火焚冷宫,幸有陈琳报信,李妃逃生,流落民间,收一义子,相依为命,苦度终日。
八年后,包拯放粮途遇李妃,迎驾回朝,冤情昭雪,母子相认。
本剧除演出本戏外,《抱妆盒》、《拷寇》常作折戏演出,任哲中、张新华以演此剧闻名。
3、《三滴血》剧情介绍:秦腔传统剧,范紫东创作。
山西人周仁瑞在陕西经商,妻一胎产二子,不幸产后身亡。
易俗社在秦腔音乐上的历史贡献
易俗社在秦腔音乐上的历史贡献于桂荪辛亥革命前后,陕西关中地区秦腔班社数以百计,西安附近就有几十个。
他们艺术上虽各有所长,但大部分为江湖班社,难于形成独立风格。
而易俗社创建之后,除了在组织机构、管理体制上进行全面改革外,而更重要的是在秦腔艺术上刻意求新,大胆改革。
特别是老教练陈雨农先生和许多名演员在秦腔艺术上进行了辛勤地探索和创造,尤其在音乐唱腔方面一扫昔日的粗俗之风,使秦腔的唱腔变得细致、优美,形成了易俗社在秦腔音乐唱腔方面的激越而委婉,昂扬而细腻、典雅、清新的艺术风格。
为丰富和发展秦腔音乐艺术做出了可贵的贡献。
二十年代到武汉,三十年代两次赴北平,使秦腔的影响南及江汉、北至幽燕,以至出现“南欧(欧阳于倩)、北梅(梅兰芳)、西刘(刘箴俗)”之美谈。
一九三四、三五年由上海百代公司两次录制唱片。
秦腔灌唱片,由易俗社始。
区别一个剧种的主要标志在于音乐唱腔,一个剧种的流传也主要在于它的音乐唱腔的流传。
易俗社的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秀唱腔能流传至今,并对发展和丰富秦腔音乐起到了表率和楷模的作用,其主要原因在于她能够不断的推陈出新,而这些出新又全赖于易俗社有一批热爱艺术事业、勇于革新的艺术人才。
在这批人才中,建国前三十多年里功绩卓著者首推名教练陈雨农先生,而建国以后的三十多年里承此重任者唯新文艺工作者薛增录同志莫属。
一、陈雨农在秦腔唱腔艺术上的贡献。
陈雨农先生(1880—1942年)西安市人。
在未入易俗社前,他早已是名噪三秦的秦腔艺术家。
1912年易俗社一经成立,他便满腔热情地加入这一具有民主思想的新型戏曲团体,拿着与他演戏收入不可比拟的微薄薪金(月薪二十四元),并慷慨捐赠了自己多年辛苦得来的价值数百金的全套戏箱,从此将全部身心贡献给了易俗社的艺术事业。
他在易俗社的三十年中,前后共排过近百本戏,在表演和唱腔上有过许多革新,尤其在唱腔设计上只要一经他手,便由平庸变为奇特、新颖而韵味无穷,剧界人士赞誉他为“秦腔的王瑶卿”。
秦腔元素在竹笛乐曲中的应用——以《秦川情》为例
05SONG OF YELLOW RIVER 2023/ 20冯子存、王铁锤、陈重、金祖礼、赵松庭,以及昆曲戏剧家叶仰曦。
数位老师的指导下再加上曾永清本身具备的刻苦努力的品格,其音乐艺术很快走向成熟。
1972年曾永清顺利进入总政歌舞团担任竹笛演奏员,先后出访比利时、新加坡、希腊、日本等国。
在竹笛音乐创作上,他创作出的《麦收》《草原巡逻兵》《沂蒙山歌》《乱云飞》《秦川情》《山疙瘩》至今仍是每一位竹笛爱好者、专业学习者、演奏者、教育者必学必吹的曲目。
在音乐教育上,他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竹笛演奏家如:詹永明、戴亚、侯长青等。
为中国竹笛艺术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推动作用。
2019年12月18日,曾永清先生于北京逝世,享年75岁。
(二)创作背景二十世纪60年代,曾永清曾前往陕西参与中国音乐学院开展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当时的曾永清经常在民间进行劳动、演出,对地方民间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也对各地民间音乐有了一定的了解。
在完成所有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内容后,他为了更多地进行采风学习,曾在西安停留了一个多月。
这时,相较于其他戏曲音乐更为慷慨悲壮、粗犷豪放的陕西秦腔吸引了他的目光,经过研究后发现,秦腔特殊的音调与碗碗腔和郿鄠调有相同之处,可以相互结合,因此他便留心下来。
1991年,全国艺术团体进行考核,彼时已是国家一级演员的曾永清仍想要拿出一些新的作品。
于是他采取了秦腔现代戏《血泪仇》的音乐元素。
《血泪仇》是一部秦腔现代剧,由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首任院长马健翎创作于1943年。
这部戏极大地发挥了秦腔慷慨激越又缠绵感人的艺术特色。
曾永清在此基础上又结合了碗碗腔《借水》以及郿鄠调,将其发展变化进行编配创作出《秦川情》,于1992年春节进行演出,受到行业内一致好评,同年8月曾永清的学生戴亚开始在全国各地推广此曲,如今已成为行业内人尽皆知的曲目,也是各大高校竹笛专业必学曲目和众多全国性比赛常用曲目。
(三)作品结构建国后竹笛作品曲式大多为传统单三部曲式,且一般为一个带有散拍子引子的“快—慢—快”或“慢—快—慢”的速度结构模式。
易俗社百年文脉
易俗社百年文脉作者:李满星来源:《丝绸之路》2012年第19期我国最古老的地方剧种秦腔,堪称华夏之声。
《诗经》里的“国风”、“秦风”、“豳风”不少篇章,就是最早的秦腔。
大秦之声,是汉唐雄风,是“关西大汉手执铜琶高歌大江东去”的遗响。
博大精深的秦腔,是秦地的文脉。
沿袭百年不衰的易俗社,是解读秦地文脉的密码。
启迪民智易俗社2012年8月13日,和莫斯科大剧院、英国皇家剧院并称为“世界三大最古老的剧社” 的中国最古老剧社——易俗社迎来了自己的百岁华诞。
易俗社将秦人文脉沿袭百年,长盛不衰;数代易俗人,始终如一地坚持移风易俗,身体力行地与时代同步,赢得了举世敬仰。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宣告腐朽没落的清王朝结束。
然而,在北京,北洋军阀袁世凯窃取了大总统职位;在陕西,投机的旧军人,把持着刚刚成立的新政权。
革命尚未成功,启迪民智、建立民主政权的任务,依然任重道远。
1912年8月13日,同盟会会员李桐轩、范紫东、孙仁玉等一批有识之士,以“移风易俗、辅助教育、启迪民智”为宗旨,发起成立易俗伶学社。
有一种情结,从过去奔涌到今天,梦萦魂牵;有一种精神,从此刻涤荡向未来,无限绵延。
这些文人士大夫,继承秦地传统,又沐浴了西风欧雨,天目开张,参加了同盟会,参与了“辛亥革命”这一“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胸怀壮志,急切地想实现变革社会的理想。
源于周代的秦声,是贯通一代代秦人血液的遗传密码。
数千年来,慷慨激越的大秦正声,滋润着一代代秦人的心灵,以古朴恢宏的气势,昂扬活跃的生命力,被誉为秦人的魂魄。
利用秦腔,高台教化民众,干预社会生活,启迪民众智慧,成为他们的不二选择。
登高一呼,应者云集。
孙仁玉借银700两作为开办费,租房一院,开始筹建。
秦腔名宿陈雨农来了。
他放弃优厚的收入,解散了自己经营多年的剧社“玉庆班”,带着戏箱加入易俗社,担任教练、教练长,心甘情愿领取每月24元的薪金。
秦腔著名须生演员李云亭、刘立杰,著名青衣演员赵杰民来了;红极一时的旦角演员绰号“胎里红”的党甘亭也来了。
秦腔每段总结
秦腔每段总结导言秦腔作为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深厚的艺术底蕴,吸引了许多观众的关注和喜爱。
本文将以不同的段落对秦腔进行总结和概述,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欣赏秦腔。
第一段:秦腔的发展历史秦腔可以追溯到明朝时期,起初以民间曲艺形式存在。
随着时间的推移,它逐渐演变为一种专业化的戏曲形式,并受到宫廷和文人的赞赏。
清朝时期,秦腔成为了京剧、豫剧等其他剧种的重要源头之一。
20世纪初,秦腔逐渐走向现代化,开始使用话剧演出形式,吸引了更多的观众和演员参与其中。
至今,秦腔已经成为陕西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国家级传统戏曲剧种。
第二段:秦腔的表演特点秦腔的表演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音乐和唱腔:秦腔的音乐以琵琶和板胡为主要乐器,搭配高亢、抑扬的唱腔,营造出独特的音乐氛围。
秦腔音乐具有激情澎湃、节奏鲜明的特点,能够有效地表达情感和剧情。
2.表演动作:秦腔注重舞台动作的表演,如跌倒、翻滚、踢打等,动作夸张而富有张力,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同时,秦腔的表演还注重身段的折射和神韵的展现,给人以美的享受。
3.咬字发音:秦腔的艺术表演还包括咬字发音,讲究清晰准确的吐字技巧,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剧情。
4.剧情和角色:秦腔的剧情多以历史、神话或民间故事为题材,丰富多样。
演员们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展现各种不同的气质和个性,使得剧情更加生动有趣。
第三段:秦腔的剧种流派秦腔有多个不同的流派,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之处和风格。
1.西安秦腔:西安秦腔是最为著名的秦腔流派之一,它的表演风格独特,以激情四溢、豪放奔放著称。
其剧种形式丰富多样,包括历史剧、正剧、近代戏等。
西安秦腔以其高亢激昂的唱腔和夸张而富有张力的表演动作闻名。
2.华阴秦腔:华阴秦腔是陕西省华阴市地方秦腔,其特点是音乐旋律优美动人、唱腔婉转柔和。
华阴秦腔以其细腻而悠扬的唱腔和典雅的舞台造型受到观众的喜爱。
3.蒲城秦腔:蒲城秦腔是陕西省蒲城县地方秦腔,以咬字清晰、表演精湛著称。
千古秦韵 古调新弹——2005年“西北五省(区)秦腔艺术节”综述
千古秦韵古调新弹——2005年“西北五省(区)秦腔艺术节”
综述
李明瑛
【期刊名称】《当代戏剧》
【年(卷),期】2005()6
【总页数】4页(P10-13)
【关键词】2005年;“西北五省(区)秦腔艺术节”;演出剧目;地方戏曲;中国
【作者】李明瑛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892;J825
【相关文献】
1.百年易俗社古调新弹秦韵重焕青春光芒 [J], 杨昉
2.千古秦腔薪火相传陇中大地名家荟萃——西北五省区非遗传统戏剧(秦腔)会演圆满落幕 [J], 王红雷
3.秦声秦韵歌盛世群芳争艳竞风流——第二届中国秦腔艺术节综述 [J], 谢艳春;王勉
4.西夏古都秦声飞扬第七届西北五省区秦腔艺术节综述 [J], 栗茵
5.秦腔秦韵颂辉煌——第六届西北五省区秦腔艺术节巡礼 [J], 王蕴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秦腔发展与传承
26田艺超:浅谈秦腔发展与传承在任何一门艺术的发展过程中,都需要不断地传承、创新。
二者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在创新中不断地发展,在发展中不断的传承。
秦腔亦是如此,每一个不同时期的秦腔艺术都有着他不同的时代特征性,都符合了社会的意识形态和人们的审美观念。
每一代秦腔艺术都在上一代的基础上做出一些改变,但其本身的独特文化魅力,却从未发生过改变,是传承多年的历史文化结晶,对每一个时代都有着自身对这个社会的美和艺术的把握。
一、秦腔的历史发展过程秦腔,是起源于古代陕西、甘肃一带的民间歌舞,是在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安生长壮大起来的,经历代人民的创造而逐渐形成,因周代以来,关中地区就被称为“秦”,秦腔由此而得名,是相当古老的剧种。
因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又叫“梆子腔”,因以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俗称“桄桄子”。
清人李调元《雨村剧话》云:“俗传钱氏缀百裘外集,有秦腔。
始于陕西,以梆为板,月琴应之,亦有紧慢,俗呼梆子腔,蜀谓之乱弹。
”“乱弹”一词在我国戏曲声腔中的含义很多,过去曾把昆曲、高腔之外的剧种都叫“乱弹”,也有曾把京剧称为“乱弹”,也有的剧种以乱弹命名,如温州乱弹、河北乱弹,便更多的仍用在以秦腔为先、为主的梆子腔系统的总称上。
秦腔“形成于秦,精进于汉,昌明于唐,完整于元,成熟于明,广播于清,几经演变,蔚为大观”,是相当古老的剧种,堪称中国戏曲的鼻祖,明代万历间(公元1573-1620年)《钵中莲》传奇抄本中,有一段注明用[西秦腔二犯]的唱腔演唱的唱词,且都是上下句的七言体,说明秦腔在当时已经不单单只是局限一某一地区的表演,而是转战大江南北。
唱响在中华大地之上。
其声音,滔滔不绝,绵绵不断。
为中华民族戏曲的融合、发展、演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直到近代,辛亥革命以后要许多仁人志士发生了一些思想变化,在他们的统筹谋划下,一个个新的社团在中华大地上不断建立。
其中最有名的是西安城内的的易俗社。
杨西堂任第一任的社长,其当初建立的宗旨便是“移风易俗,辅助社会教育,改良戏曲,救济贫寒兄弟”因此规定不再上演那些传统剧目。
论民国时期西安秦腔班社戏报汇编易俗社卷的史料价值
内容摘要:根据西安多家报纸刊登的演出广告,该著整理了民国时期易俗社的大量史料。
这些史料不仅有助于发现以往研究的舛误和疏漏,还提供了新角度、新问题,从而拓宽探索的领域,推动研究的细化和深化,促使学界对易俗社形成更为全面、细致、深入和准确的认识。
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易俗社摸索出了一些很独特、有价值的经验,创造了戏曲改革的另一种模式。
关键词:易俗社史料价值演剧戏曲改革作为已有百余年历史,集教育、演出、创作和研究为一体,并产生过较大影响的新型戏曲班社,易俗社是秦腔研究的热点之一。
易俗社剧场旧址笔者曾以中国知网为检索源,以易俗社为检索词,分别以主题、题目、关键词为检索条件,得到的数字依次是736、110、708篇。
研究易俗社的硕博士论文共9篇,出版的专著、传记、资料汇编、唱腔选、单行本和剧作集共30多种。
这些著述讨论的主要是易俗社的发展历程、作家和剧目、名演员和教练、对秦腔的革新及其意义和影响等,成果较为丰硕,但缺陷和不足也时时可见。
易俗社刊行《甄别旧戏草》现有研究依据的材料主要是《易俗社章程》、李桐轩《甄别旧戏草》、易俗社编刊的四次报告书、四期《易俗社白话杂志》和数十份《易俗社日报》。
要推进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有待于发掘新的材料,《民国时期西安秦腔班社戏报汇编》“易俗社”卷(以下简称“易俗社”卷)便正好适应了这一需要。
民国时期,为了扩大影响,招揽观众,易俗社长期在《公意报》《新秦日报》《西北文化日报》《西京平报》等报刊登载演出海报。
上海戏剧学院的郭红军和他的同伴们花费三年时间手抄、翻拍、整理了这批戏报。
形成文字稿后,又经过多次校对。
《民国时期西安秦腔班社戏报汇编》易俗社卷,郭红军主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16年6月版。
由于材料所限,1913年元月至1917年3月、1927整年的演出消息暂付阙如,其他年份的信息也不完整。
尽管如此,该著依据第一手材料,整理了剧目、演员、演出日期、演出性质等方面的大量讯息,其史料价值仍是显而易见的。
秦腔舞台背景知识点总结
秦腔舞台背景知识点总结一、秦腔的起源和发展秦腔起源于陕西省关中地区,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
根据史料记载,秦腔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宋朝,当时在陕西地区已经有了秦腔的雏形。
到了明清时期,秦腔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完整的戏曲剧种。
在清朝时期,秦腔得到了更大的发展,不仅在关中地区流行,还逐渐传播到了陕西省的其他地区。
到了近现代,秦腔得到了更多的演出机会和发展空间,成为了中国戏曲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二、秦腔的音乐特点秦腔的音乐以“去韵”、“扬调”和“起腔”为特征,有着独特的旋律和节奏。
秦腔的音乐以管弦乐器为主,如二胡、琵琶、扬琴等,这些乐器共同演奏,产生了独特的音乐风格。
秦腔的音乐旋律优美,表现力丰富,能够很好地与表演和情节相结合,增强了戏曲的艺术感染力。
三、秦腔的表演特点秦腔的表演有着独特的舞台表现形式和角色塑造风格。
在表演时,演员们会通过面部表情、身体动作和唱腔来表现角色的性格和情感。
此外,秦腔的表演注重节奏和韵律,演员们会根据音乐的节奏来调整表演的速度和力度,增强戏剧的张力和感染力。
秦腔的表演也非常注重化妆和打扮,演员们会根据角色的不同特点来进行不同的化妆和服装,以凸显角色的特点和情感。
四、秦腔的舞台艺术秦腔的舞台艺术包括布景、灯光、道具和舞美等方面。
秦腔的舞台背景通常选取一些传统的文化景观作为背景,如古代宫殿、山水风景等。
这些舞台背景通过布景和灯光的设计,将演出的场景和氛围再现出来,增强了戏曲的艺术感染力。
此外,秦腔的舞台道具也非常精美,如扇子、绸带、剑等,这些道具通过演员的巧妙操控,增加了戏曲的表演艺术性。
舞美效果通过表演手法与传统文化之间的结合,魅力与震撼力更加突出。
五、秦腔的传承和发展近年来,秦腔在中国戏曲界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一大批优秀的秦腔表演艺术家涌现出来,他们通过不断地创新和探索,为秦腔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同时,秦腔也在国内外的演出舞台上频频亮相,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
目前,秦腔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戏曲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为世人所喜爱。
民国时期西安易俗社秦腔理论考述
99[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艺术百家2019年第1期总第166期HUNDRED SCHOOLS IN ARTS□文章编号:1003-9104(2019)01-0099-09民国时期西安易俗社秦腔理论考述李有军(西北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129)摘要:戏曲理论著述既是戏曲创作的理论总结,亦是对戏曲生产的纲领统摄和理论召唤。
作为民国陕西近代知识分子主导的秦腔改良剧社,西安易俗社实现市场规律与艺术规律的契合,实现了剧作旨归的启蒙言志与审美缘情并举,剧社知识精英建构的秦腔理论成为秦腔现代性的鲜明表征。
易俗社始终秉持自觉的秦腔理论建构意识,剧社的秦腔理论深度契入剧社秦腔剧目创作、舞台表演与管理经营,一定程度上构成对秦腔艺术生产的纲领统摄和理论召唤。
易俗社以个体抑或集体建构的秦腔理论、剧作“序言”等呈现了剧社秦腔艺术生产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反思,为民国时期建构具有时代精神与现代意识,符合秦腔艺术生产规律的易俗社模式提供了宏观意义的理论"先导”。
剧社又依托发达的报刊媒介作为秦腔理论传播的主要途径,最大程度构建了剧社的秦腔理论传播“场域”。
关键词:西安易俗社;秦腔理论;理论召唤;传播场域中图分类号:J80文献标识码:A20世纪中国戏曲现代性体现在戏曲理论与戏剧思潮对戏曲创作的纲领统摄和理论召唤。
“戏曲理论著作的出现,标志戏曲创作与演出的新阶段。
它既是当时戏曲创作的理论总结,也是指导当时剧运的重要方面。
”⑴“作为民国陕西地方知识分子主导的秦腔改良剧社,西安易俗社在民国时局动荡背景下实现秦腔的现代转型,除了剧社实现了市场规律与艺术规律的契合、剧作旨归的启蒙言志与审美缘情并举之外⑵,剧社建构的颇具纲领统摄的秦腔理论为又一鲜明表征。
民国时期,西安易俗社具有自觉的秦腔理论建构意识,秦腔理论深度契入到秦腔艺术生产中。
无论是具有纲领统摄的《甄别旧戏草》《易俗社章程》,抑或秦腔史论著述《秦腔记闻》《陕西四年来之戏剧》《秦腔之板眼与腔调》,均对易俗社的秦腔艺术生产起到了统摄与召唤作用。
展现历史与塑造人物的博弈与取舍——评秦腔《易俗社》
同群 体 的代 表人物 , 是 百年 易俗精 神 的集 中体 现 。 该
剧不 满足 于才 子佳 人题 材 ,而是 融人 了知识 分子 的 现 代意识 和社 会担 当 :把 战乱和 战争 场面做 幕后 处
理, 更加 突 出易俗 社人 的正 面形象 。
多侧 面展 现易 俗社 3 O多年 曲折坎 坷历 史 的考虑 . 最
艺 人 以及 每 一期学 员 的毕业 合影 。那些 与时 代 紧密 结 合 的易俗 社人 的火热 行动 ,都 以文献 资料 的形 式
真 实地再 现 在大屏 幕上 ,全 景式地 展 现了百 年易俗 社厚 重 的历史 和独 特 的人文 .让 观众对 易俗 社 的发 展 历程 有 了更加 直观 的认识 和真 切 的体会 。
剧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评
展现历史与塑造人物的博弈与取舍
— —
评秦腔 《 易俗社》
周 爱华
2 0 1 6年 1 0月 1 4日, 笔 者 于西 安 易俗 大 剧 院观
终 选择 了打造 文献 剧这样 一种 形式 。“ 文献 剧 ” 概念 来 自西 方 ,大致 想来 应该 是 以偏重 文献 的形式 向观 众展 现易 俗社 百年 历史 风云 。 这对 于历史 悠久 、 积淀 深厚 并独 具特 色 的易俗社 题材 来说 ,显 然不 是不可
而它 又不仅 仅是 剧 院 , 它还 是一 个剧 团 , 也是一 所 学 校。 一 群 有 骨气 、 有 良知 、 有 民族 正 义感 的人 们 坚守 着它 , 在每 一个 特定 的历 史时 期 , 表 现 出特定 的社 会 担 当 。和平 时 期 , 他们 以戏化 民 , 移风易俗 , 启 迪 民
民国西安易俗社秦腔媒介传播考述
Research on Xi′an Yi-Su-She as Qin Opera Medium Dissemination during the Republic of China Period 作者: 李有军[1]
作者机构: [1]西北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127
出版物刊名: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157-165页
年卷期: 2018年 第5期
主题词: 西安易俗社;秦腔传播;剧目移植;演员流动;省外巡演
摘要:作为由陕西近代知识分子主导,陕西军政、教育、文化各界共同发起创建的秦腔改良剧社,西安易俗社一经出现便引发了民国初期秦腔剧坛的新变。
与传统秦腔班主制不同,易俗社全新的生产运行体制和模式在省内外催生了大批秦腔新兴班社,剧社新编经典秦腔剧目被省内外戏曲班社广泛移植;剧社“毕业”学员和因故脱离剧社的演员流动于西北五省,成为各大秦腔班社
的“台柱子”;尤其民国中后期,易俗社组织最佳演出阵容前往汉口办分社和二进北平,更将西北地方剧种秦腔的传播推向民国剧坛中心区域。
易俗社全新的艺术生产范型形成的秦腔传播效应,无疑对20世纪上半叶秦腔传播产生了重要影响。
易俗社秦腔音乐演奏史迹考述
易俗社秦腔音乐演奏史迹考述我多年来对易俗社的组建和编、导、演人员发表了不1912――1948年间)。
在解放前的数从事演奏。
由于这些人只背工尺谱而不识简谱,、《杨氏婢》、《庚娘传》、《昆阳战》、《琴箭飞声》等,但对学员传授时仍然是教练念、学员听,、“反五六”地念个不停。
这“不要翻了!”足见老“工尺谱”早在易俗社文武场面的主奏人员中,盲人及弱视者为数荆永福(荆生彦胞兄)、吴雄志、胡鸿正等。
等。
由于这些人熟悉戏曲程式和秦腔锣鼓经(点),杨觉民曾得到京剧教练唐虎臣的亲传,易俗社所演半文丰富了锤法,改造、发展了秦腔锣鼓经,使其更臻完美。
细心好学,对秦腔打击乐的发展、衍变颇有建树,“易俗社文场面(弦乐)不行,武场面” 1952年全国戏曲李正敏、封至模力荐杨觉民为西北演出团的主鼓师。
谈到这里,我觉得有必要把易俗社历史上鲜为人知的好1921年易俗社赴汉口驻演一年零七月之久,演出了大量师傅。
说起这个薛师傅,刘毓中生前曾说过:“他”他在武汉演奏的新编剧琴声很有色彩,受到陕、甘、晋客商及当地观众的称赞。
1934――1935年,在封至模主持下,上海百代唱片公司《蝴蝶杯?洞房》、《黛玉葬花》、《杨贵妃》、《少华山》、、《柜中缘》;耿善民的《燕山恨?崇祯劝捐》、《淝谢安游山》、《牧羊卷》(即《放饭》,与高符中合录)、(与高符中合录)、《汾河湾》(与高符中合录);修书》、《藏舟》(与杨令俗合录);雒、《辕门头帐》;黄执中的《杨氏;杨令俗的《关中书院》;陈雨农的《断桥》;赵杰民的;李可易的《男绑子》;萧润华的《打柴劝弟》;;还有马平民的《玉虎坠?打房》等。
以1934――1937年,易俗社两赴北平演出,所演大小新编孙望明操板胡、张万荣吹笛子、1941――1943年,易俗社两次应邀赴宁夏演出,亦为杨1952年全国第一届戏曲会演时,西北演出团演出的《游、《卖画劈门》由杨觉民司鼓、王东生(渭南秦剧团)《打柴劝弟》司鼓卫振伯、板胡王东生、笛子张全二股弦王兴功、二胡吴茂林、三弦姚伶。
秦腔《女魂》音乐创作随感
作者: 李敏军
作者机构: 西安易俗社 二级演奏员
出版物刊名: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页码: 87-88页
主题词: 主题音乐 维新变法 音乐创作 慈禧 秦腔 光绪皇帝 唱腔 探索尝试 音乐风格 骨干音
摘要: <正> 《女魂》一戏,写清末慈禧,将支持光绪维新变法的珍妃投入宫井溺死后,珍妃的“魂”时而化作村姑、化作戏子,时而潜入光绪梦境支持维新变法,时而又魂附慈禧,大闹宫庭的情节. 我和卢东生同志在1989年就秦腔《女魂》音乐创作进行了探索尝试. 一、主题音乐的形成《女魂》主题音乐的形成,首先选用调式骨干音作为基础,以散节拍形式来点示“魂”虚无飘渺的形态.将(垫板)腔上句(后半腔)作为主题音乐的基本乐句.同时,为增强其力度,将旋律中的二度改为四度,。
易俗社:传播秦腔艺术的百年老店
易俗社:传播秦腔艺术的百年老店
辛雪峰
【期刊名称】《《上海戏剧》》
【年(卷),期】2011(000)008
【摘要】在戏曲艺术低迷的今天,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强调以"补助社会教育,移风易俗"为宗旨的戏曲剧社,能在动荡剧烈的近现代中国存续一百年,这就是西安易俗社。
易俗社创建于1912年8月13日,是辛亥革命后,中国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
分子,面对国家和民族的危难,强烈要求改革求变的背景下,
【总页数】2页(P40-41)
【作者】辛雪峰
【作者单位】西安音乐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探寻百年老店长寿的文化基因--以上海信谊药厂的百年经营为例 [J], 顾海娟
2.老店新开蓄势待发——访“百年老店”销售总监苏建安 [J], 于昊
3.易俗社:传播秦腔艺术的百年老店 [J], 辛雷峰
4.百年老店与企业文化─—上海百年老店久盛不衰试探 [J], 程锦川
5.百年易俗百年改革——易俗社百年诞辰秦腔改革谈 [J], 王正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尊重历史 秦腔才能传承——纪念易俗社成立100周年
尊重历史秦腔才能传承——纪念易俗社成立100周年
严森林
【期刊名称】《当代戏剧》
【年(卷),期】2012()4
【摘要】西安易俗社是与英国皇家大剧院和俄罗斯莫斯科大剧院并称于世的三大古老剧院,是我国戏剧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品牌和文化资源。
今年8月13日是该社100周年诞辰日,本刊不断收到相关纪念文章。
从本期起,我们将陆续刊登有关纪念易俗社百年诞辰的文章,欢迎大家赐稿。
【总页数】2页(P16-17)
【关键词】尊重历史;秦腔;传承;易俗社;纪念;才能;中国戏曲;保护项目
【作者】严森林
【作者单位】甘肃省兰州市文化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825.41
【相关文献】
1.展现历史与塑造人物的博弈与取舍——评秦腔《易俗社》 [J], 周爱华;
2.展现历史与塑造人物的博弈与取舍——评秦腔《易俗社》 [J], 周爱华;
3.展现历史与塑造人物的博弈与取舍——评秦腔《易俗社》 [J], 周爱华
4.民国时期西安易俗社剧场略论——兼议易俗社剧场之于秦腔的意义 [J], 李有军
5.古调独弹移风易俗——论秦腔现代戏《易俗社》的当代意义 [J], 仲呈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百年易俗社》:留下历史的余音袅袅
龙源期刊网
《百年易俗社》:留下历史的余音袅袅
作者:
来源:《西部大开发》2013年第04期
对历史的记录,不仅是对历史留下文物和遗迹的记载,历史的声音同样重要,声音是对历史的直观注视,但声音因无法保存而难以记录。
因此从现存的声音追忆历史的图景,尤其是通过秦腔这一普罗大众广为接受的主题,以它的推广者易俗社为载体,就为历史之音找到了方便的定位。
《百年易俗社》不仅是对历史之音的追忆,更是通过作为民间艺术的秦腔,为西安这座城市的市民文化做注,因此可以想象,对城市的记录,不仅仅关注阳春白雪,更可以多看看下里巴人,因为民间社群,通过民间艺术的形式,留下了城市最为日常,也最为生动鲜活的每日瞬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易俗社秦腔音乐演奏史迹考述
我多年来对易俗社的组建和编、导、演人员发表了不少传略式文章,但对该社在秦腔音乐的衍变方面很少发表见解。
经过认真地分析研究,我认为易俗社虽然对秦腔事业的发展繁荣功绩卓著,有口皆碑,但在培养秦腔音乐人员上却有缺欠和失误(主要指1912――1948年间)。
在解放前的数十年里,由于没有招音乐专业的新生,就收了社会上的乐人(多为盲人)从事演奏。
由于这些人只背工尺谱而不识简谱,所以排戏时尽管用的是新本,陈雨农、党甘亭、田畴易、刘迪民、张秀民等教练也苦苦构思新曲、新腔(如《双锦衣?数罗汉》、《杨氏婢》、《庚娘传》、《昆阳战》、《琴箭飞声》等戏中都有新腔),但对学员传授时仍然是教练念、学员听,教唱者和学唱者都是采用把心默中的唱腔、过门翻为工尺谱腹谱的办法来排练的,搞伴奏的琴师更不能例外。
记得曾有这么一个笑话:有一回,易俗社演职人员坐大卡车去宁夏演出,车满路险,司机胆战心惊地驾车在六盘山上翻越慢驰,但耳边总听车上有人“尺工反”、“反五六”地念个不停。
这位司机特别忌讳不吉利的字音,就忍不住喊:“不要翻了!翻一次就不得了,还敢‘翻五六’次呢!”足见老“工尺谱”留给人的印象有多深。
早在易俗社文武场面的主奏人员中,盲人及弱视者为数不少,如人称“薛瞎子”的薛××,还有孙望明、张万荣、王振才、王正坤、盖益民、杨余良、施静修、王炳奇、魏天保、周运华等。
同文场相比,武场的人手颇为硬梆,有鼓师(人称打板的)荆永福(荆生彦胞兄)、吴雄志、胡鸿正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有一批从演员改习司鼓的优秀人才,如杨觉民、李天华、张安易、周赞易、雒德华、杨兴华、马文易(扬琴)等。
由于这些人熟悉戏曲程式和秦腔锣鼓经(点),因而演奏技艺尤佳,在他们之中,杨觉民更为突出。
杨觉民曾得到京剧教练唐虎臣的亲传,易俗社所演半文半武的京剧,都由他来司鼓。
他使秦腔的锣鼓经吸收京剧成份,丰富了锤法,改造、发展了秦腔锣鼓经,使其更臻完美。
杨觉民有一定文化基础,书法亦精,能写一手赵孟眺体字,谦恭思进,细心好学,对秦腔打击乐的发展、衍变颇有建树,也传了不少后生,堪称秦腔乐行一位杰秀。
李正敏先生生前多次在座谈会上讲:“易俗社文场面(弦乐)不行,武场面(打击乐)秦腔无人可比得上,尤其杨觉老的锤法的精巧,点点的清晰,包戏包人,品艺堪为师表!”1952年全国戏曲会演时,李正敏、封至模力荐杨觉民为西北演出团的主鼓师。
谈到这里,我觉得有必要把易俗社历史上鲜为人知的好几代鼓师、乐师们的从艺事迹介绍给当今的演艺人员和广大读者,供他们在研究和总结秦腔音乐改革的成败得失时参考,
以利把秦腔艺术的整体水平推向前进。
1921年易俗社赴汉口驻演一年零七月之久,演出了大量的新编剧目及传统剧目,其司鼓为胡鸿正和荆永福,板胡为“薛瞎子”师傅。
说起这个薛师傅,刘毓中生前曾说过:“他虽然眼盲心里却聪灵的很,凡是陈先生(雨农)哼出的唱腔新段,他一听就能演奏的很得体。
”他在武汉演奏的新编剧目,琴声很有色彩,受到陕、甘、晋客商及当地观众的称赞。
1934――1935年,在封至模主持下,上海百代唱片公司在西安阿房宫电影院为易俗社录制了几十张唱片,计有:王天民的《蝴蝶杯?洞房》、《黛玉葬花》、《杨贵妃》、《少华山》、《颐和园》、《柜中缘》;耿善民的《燕山恨?崇祯劝捐》、《淝水之战?谢安游山》、《牧羊卷》(即《放饭》,与高符中合录)、《四郎探母》(与高符中合录)、《汾河湾》(与高符中合录);王月华的《竹影斧声?修书》、《藏舟》(与杨令俗合录);雒秉华与王月华的《走雪山》、《辕门头帐》;黄执中的《杨氏婢》;杨令俗的《关中书院》;陈雨农的《断桥》;赵杰民的《铁兽图》;李可易的《男绑子》;萧润华的《打柴劝弟》;米钟华的《春秋笔》;还有马平民的《玉虎坠?打房》等。
以上剧目的司鼓均为杨觉民,板胡为孙望明。
1934――1937年,易俗社两赴北平演出,所演大小新编及传统剧目均为杨觉民司鼓、孙望明操板胡、张万荣吹笛子、宋老五拉二弦。
1941――1943年,易俗社两次应邀赴宁夏演出,亦为杨觉民司鼓、孙望明操板胡、张万荣吹笛子、宋老五拉二弦,新聘乐人赵志廉、赵志杰兄弟俩分操三弦及二胡。
1952年全国第一届戏曲会演时,西北演出团演出的《游龟山》、《卖画劈门》由杨觉民司鼓、王东生(渭南秦剧团)司板胡。
《打柴劝弟》司鼓卫振伯、板胡王东生、笛子张全杰、二股弦王兴功、二胡吴茂林、三弦姚伶。
其它剧目如《大家喜欢》、《一家人》、《十二把镰刀》等司鼓为田英才,板胡王东生、肖炳坤(后改肖炳)。
其它剧目为西北戏曲研究院乐队和《游龟山》剧组乐队联合伴奏。
1949――1950年,田益荣、杨公愚先后到易俗社抓“三改”(改人、改制、改戏)工作,之后,吸收了张宝华(板胡)、栗怀印(司鼓)、李敬(大提琴)、郑特望(板胡)、李少波(司鼓)、王孟海(三弦)、王兴功(二股弦)等一批演奏人员,改变了盲人占领头把的局面。
以后,又把王振才调西藏,盖逸民调延安,王正坤调临潼任板胡教师(王振才在1950年市文代会期间为王文鹏伴奏的《辕门头帐》至今盛传于世)。
1956年易俗社训练班招收学员,所招学员中除演员外还有音乐方面学员,出科的有姜云芳、卢东升、李敏军。
此三人又先后被保送去省戏校及西安音乐学院进修,成为能演奏能作曲的佼佼者。
同期出科的还有卫镐京、杨玮、薛兴忍。
西安音乐学院毕业的于桂荪、田坤治、郭晓辉、王亦工以及西安市戏校毕业的赵玉庆、张平利、张建军、栗军号、杨秉礼等亦先后到社。
易俗社还招生培训了卫新民、李二平、王群英、栗小潮、王成义等音乐人才。
上述一批又一批新的音乐工作者充实易俗社,彻底改变了以盲人和乐人为主的乐队人员结构。
他们不仅能演奏各种中西乐器,还能作曲、配器,改进并发展了秦腔曲牌和行弦技巧,丰富了剧目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开创了秦腔音乐的新面貌,受到了观众的欢迎。
一代崭新的音乐人才注入易俗社这个古老的戏曲剧社,使近百年的老树生机再现,红花满枝,真可谓:艺术臻新境,层楼更攀登!
易俗社新老音乐工作者功不可磨,易俗社的艺术事业前程似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