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昌雕刻葫芦”考察报告
考察地点: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闫寺办事处李什村和堂邑镇路庄
考察内容:东昌雕刻葫芦工艺
考察时间:2011年7月1号
考察人员:王亚丰利霞赵中芹
报告执笔:王亚
指导老师:崔云伟
一、绪言:
独具特色的东昌葫芦雕刻是中国民间技艺的瑰宝,东昌葫芦雕刻自宋代形成以来,至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经过五百多年的传承与演变依然保持着独特的民族、地域特色与艺术风格。其艺术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冬长雕刻葫芦的创作首先是为了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实用功能,其次是满足人们的精神审美功能,当今已审美功能为重。其二,东昌雕刻葫芦的艺术风格淳朴、典雅,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饱满、均称的造型与写实手法相结合,形式和内容有机的结合,传承着中国文化传统的审美观、理想情趣和精神追求。其三,其主题与古老的礼仪文化、生殖崇拜、图腾崇拜等原始文化密不可分,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其四,素材多取自于自然属性的事物。采用“以物寄情”的创作手法,表现出审美观念的趋同性与程式化。如用各种花卉图案表达吉祥寓意在民间工艺品中被广泛采用。其五,在形象分类刻画和材料制作技法方面,形成了一套完整严谨的师徒相传的传承方式与工艺体系,传承着约定俗成的既定格式,体现出特定的地域性、民族性风格。
其主要价值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文化价值。东昌葫芦是中国葫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用途广泛,可作食用、祭祀、入药、日常器具、雕刻等;其内容在神话、民俗、工艺美术领域里占有重要的位置;其寓意与仙道、富贵、长寿、子孙繁盛等密切相关,文化内涵及其丰富。其二,学术价值。东昌葫芦雕刻选材、加工上都有其独到之处,其地域的适宜性、地质的独有性、题材的广泛性、技法的独特性、风格的多样性,在中国民间工艺品中实不多见。其三,社会价值。东昌葫芦雕刻与群众的文化娱乐联系密切,现在当地人以雕刻葫芦蓄养蝈蝈之风仍未衰减。发掘、抢救、保护东昌葫芦雕刻,对丰富聊城市、东昌府区的文化积淀,推动文化事业的全面发展,促进精神文明建设,都将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次考察主要针对东昌雕刻葫芦的制作技艺及其传承与开发进行调查,结合了文献查询和实地考察、采访多种方法。
二、东昌府区地理位置及基本信息
(东昌府地图)
(一)地理位置
东昌府区,是中共聊城市委、市政府驻地。位于山东省西部,东依东阿县、茌平县,南接阳谷县,西连冠县、莘县,北靠临清。地处东经115°14″—116°06″、北纬36°16—36°42″之间。1988年被列为省历史文化名城,1994年被列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城西北有聊古庙遗址。西有原堂邑县治,雅称“白雀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明代光岳楼和清代山陕会馆,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宋代铁塔、海源阁(清代四大私人藏书楼之一)等。旅游景点还有东昌湖、古运河、凤凰苑农业科技观光园、姜堤乐园、梦幻乐园、北顺文化旅游科技游乐园、聊城市植物园等。
古老的马颊河在这里蜿蜒30多公里,充足的水源、独特的土壤、适宜的气候环境便于葫芦生长,在历史上这里就以盛产质量上乘的葫芦而闻名。东昌府的葫芦表面光洁、润滑、色泽优雅,肉质肥厚,非常适宜进行雕刻加工。东昌葫芦雕刻工艺已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东昌府区也被誉为“中国葫芦雕刻艺术之乡”、山东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二)东昌雕刻葫芦起源的传说
岁月匆匆,时光荏苒。现在,我们虽然已经无从考证东昌种植雕刻葫芦确切的起源,但至今民间仍流传着许多动人的传说。民间最认同的是宋代王和尚首创的说法。据传,擅长绘画和雕刻的宫廷艺人王和尚,告老还乡回到现在的东昌府区。因当地盛产葫芦,于是王和尚就地取材,在葫芦上雕刻出精美的图案,用来养自己喜爱的蝈蝈儿。葫芦雕刻内容以老百姓熟悉的戏文内容为主,多为帝王将相、才子佳人。
另一种说法则是张骞出使西域归来时,路过现在的堂邑镇,将葫芦种子送给当地老百姓种植,有心人将生殖文化、性文化表现在葫芦上,当作陪嫁压箱底的物件。后来,当地人纷纷效仿,将戏文人物、民间传说等内容雕刻其上,葫芦雕刻技艺便由此流传开来。
(三)东昌雕刻葫芦的历史传承
据史料记载,东昌府的雕刻葫芦的发生、发展经历了元、明时期,清代至民国日趋成熟和兴盛,在三四十年代,曾远销除京、津、杭、西安以外的全国各地,最远至两广、两湖地区。当时东昌府蓄养蚰子的风气甚盛,蚰子葫芦的销量颇多,种植、制作、销售葫芦的村庄大都集中在今城关、闫寺镇、梁水镇三地。这些地方有着悠久的葫芦雕刻传统,现在仍有技术精湛的老艺人10多人,他们中,有的是祖传,上溯六、七代就从事葫芦雕刻,有的是颇得名师真传,有的是杂糅百家,终成正果。在众多的制作葫芦的工匠中,尤以郎庄的郎发敏、陈庄的陈金语、大杨庄的杨印台等雕刻的葫芦图案精美,刀法流畅,堪称佳品,虽价格昂贵,
仍供不应求,登门求购者络绎不绝。
现在的东昌雕刻葫芦在分布范围上以东昌府区堂邑镇为中心,包括梁水镇、闫寺办事处等地区。主要传承流派流派有两支:
其一,李玉成,男,1956年生,东昌府区闫寺办事处李什村农民,1989年开始从事创作。在李玉成小时候,李什村及周围十多个村庄靠种植葫芦和雕刻葫芦谋生,每当看到艺人用简单的工具在寻常的葫芦上刻出精美的图案时,李玉成内心便会有一种莫名的冲动,他梦想有一天自己也能雕刻出令人心动的葫芦作品。当时,这种传统民间工艺传授方式多是家族式的,各家的技艺是轻易不外传的。李玉成平时细心收集的绘有各种图案的“葫芦样本”就成了他的“启蒙老师”。农忙之余,李玉成便倾心研究护理雕刻艺术,并尝试自己雕刻。由于葫芦皮质光滑,在上面绘制图案相当不易,再加上没有受过专业教育,未能刻出细腻、逼真图案,李玉成着实下了一番苦功夫。他没一个图案都要练上几百次,多年来,李玉成因不满意自己的作品就剁碎了两万多个葫芦。功夫不负有心人,李玉成的葫芦雕刻技艺日期成熟,声名鹊起,成为现在艺人中的佼佼者。李玉成擅长雕刻“八仙过海”、“二龙戏珠”、“武松打虎”以及《西游记》,、《三国演义》等古典名著和民间传说题材的图案。1993年他被评为“山东省十大农民青年文化名人”,他的作品也荣获过“全省民间工艺博览会银奖”。1998年,由东方出版社出版、孟昭连编著的《中国葫芦器与鸣虫》中收入其作品6件。2002年,在聊城市第一届“中国江北水城文化旅游节”上,李玉成现场向中外游客边沿雕刻技艺,让游客大开眼界,并把他的雕刻葫芦当做珍品收藏。中央电视台一台、二台,山东电视台,聊城电视台,东昌电视台和《聊城报道》等媒体对他做过专门的宣传报道。
李玉成的雕刻葫芦虽然销路很好,但是他一直没有把这门工艺做成一个产业的打算,他感到那样会失去民间艺术的特色,失去地方特色文化的内涵。相对而言,李玉成没有固定的师徒或家族传承关系,他的葫芦雕刻由临摹入手,师造化,得心源,勤学苦练而自成一家。李氏葫芦雕刻后继有人,其女儿李晓杰曾在聊城市家庭手工制作比赛中获一等奖。
其二,于凤刚,男,1976年生,中专文化程度,堂邑镇路庄人。自幼随父辈学习家传葫芦技艺,天资聪明,勇于探索,其雕刻“片”、“雕”、“镂”并重,尤其精于“细葫芦”的雕刻,其法是用刀划,辅以刀刻,之后还可用颜色加以点缀,以使线条更加醒目。内容多取自古代戏曲人物和神话传说,如“八仙过海”、“二龙戏珠”、“武松打虎”、“一百单八将”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内容,多精刻细描,形象逼真。于凤刚的雕刻葫芦在色彩运用上比前人有所突破,前人用色多用黑色,于凤刚施色有黑色、红色、绿色等,并可以根据画面需要多色并用。对于于凤刚的雕刻技艺,中央电视台四台、七台,山东卫视,《大众日报》,《聊城日报》,聊城电视台,东昌电视台都曾给与宣传报道。
三、题材内容
用料
葫芦在我国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诗经·大雅》记载:“锦锦瓜瓞,民之初生”,意思是说,人类出自葫芦瓜。“中国人的整个人生历程都蕴涵在…三壶‟之中:…破壶‟(人从瓜出)、…悬壶‟(医药济民)、…壶天‟(魂归壶天)。这壶都是指葫芦。”在我国许多民族的先民那里,都曾崇拜过象征“母”体的葫芦。相传人类的始祖伏羲、女娲兄妹就是从昆仑(葫芦)山中诞生的。“葫芦虽小藏天地,伴我云山万里身。收起鬼神窥不见,用时能与物为春。”这是宋代大诗人陆游从内心发出的对葫芦的赞誉和喜爱。葫芦文化渗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在我国农村小娃娃的身上,胸前常佩带小葫芦,以祈长命百岁。道家把葫芦视为神物,道士随身携带葫芦盛以“仙丹妙药”是为法器,传说中的铁拐李、麻姑、南极仙翁皆携带葫芦作为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