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太极门陆锦川——气功医术知识揭秘1

合集下载

内家武学易骨、易筋、易髓解密

内家武学易骨、易筋、易髓解密

内家武学易骨、易筋、易髓解密内家武学的法门(一)炼形外壮这里所说的炼形外壮并非外家拳的靠死力气蛮练的功夫,不会像外家拳那样排打横练。

那些功夫唬女孩子还是管用的,用来打架一点用也没有。

内家武学大体的层次是易筋训练,缩筋训练,抟气训练,易骨训练,腾膜训练及易髓训练。

内家功夫不练什么骑马蹲档,排打硬功,拙力横练,拨筋压腿,举杠铃,俯卧撑,打沙袋等伤身害命的蛮练功夫,练的是易筋(宁练筋长一寸,不练肉厚三尺),缩筋(筋如弹簧骨如针),腾膜,等等。

比如三体式就可伸筋拔骨。

正所谓筋长力大,通过锻炼把肌腱抻开,才能收放迅速,抻得长,放得远,打击力大。

入门先站三年桩,把肩上的筋拉开了,摸一下肩部会有一个窝。

再者形意拳必须先要站桩求得的整劲,更要用“波浪试力”将身体的脊柱拉开,达到“筋长力大”的目的,整体发力颤一颤,浑身就有弹簧的感觉。

入门先站三体式和混圆桩三年,才会有筋骨缠拧鼓荡惊炸爆发的功力。

检验整劲的方法,一个是让另外一个人抱着一个枕头往枕头上打,看看力量能否穿透,还有一个就是老师傅摸身,摸骨头摸筋。

三体式练得好,人就等同一座会走的山,推之不动,浑元一体。

各派内家功夫多有各种秘传桩法,可以强行挑起周身大筋,增加整体劲力,所谓筋长一寸,力大十分。

像咏春拳,大成拳,卢氏结构,形意拳等等都有专门易筋伸筋的桩法,还有揉筋法能迅速挑起下肢大筋。

通过各自的秘法使相应的大筋在短期内快速增粗,挑起,静态贯通感觉真切!此时已与以前不站桩时的肌肉蛮力不同,关节稳定性、支撑能力显著增强,功架因此十分牢固,抗冲击能力显著增强。

如此训练一段时间,你一抬手就能感觉到一种好像是内力一样的力感,又好像是磁性力。

脊柱的拉伸(背部两侧大筋挑起)躯干是整体劲力的根本。

将各关节拉开后,动作外形由大动变为定位似的小动而各关节之间以脊柱弹射带动躯干,周身大筋鼓荡,为脱身幻影之表象。

据说形意门还有不传之秘通天撼灵法,是易筋,易骨,易髓的捷径。

大成拳练出功夫的人全身大筋腾起,仔细观之,其筋要比常人粗了许多,一击其筋则震颤不已。

十二段锦

十二段锦

咽下汩汩响,百脉自调匀;
河车搬运毕,想发火烧身。
旧名八段锦,子前午后行;
勤行无间断,万疾化为尘。
十二段锦总诀是修习整套功法之总纲,故要求修习者必须背熟记牢,且要按照下文和图谱详加参悟,仔细推敲,认真理解,按步就班,依序练习,自可达到修身养性之目的。
下面笔者将逐段据总提纲进行详释。
何以名之为“十二段锦”呢?“段”在此意为节;“锦”则为精心选择、合理编排、巧妙构思,从而形成的一组巧夺天工的动作组合;又因其共有十二个动作组合而成,故名曰:“十二段锦”。
十二段锦总诀
闭目冥心坐,握固静思神;
叩齿三十六,两手抱昆仑。
左右鸣天鼓,二十四度闻;
微摆撼天柱,赤龙搅水津。
待心神完全安定下来后,方可进行下一段的修炼。
第二段:叩齿三十六,两手抱昆仑。
原注:上下牙齿,相叩作响,宜三十六声。叩齿以集身内之神,使不散也。昆仑即头,以两手十指交叉,抱住后颈,即用两手掌紧掩住耳门,暗记鼻息九次,微微呼吸,不宜有声(图2)。
注释:牙齿相叩,为历代养生家所重视。如马礼堂的《洗髓金经》(道家不传之秘典)、刘贵珍的《健身功》、恩师陈盛甫的《养生保健功》、幻真先生的《服内元气诀》中均有明确记载。叩齿的作用有以下三个好处:1、叩齿集神,可集中心神,将注意力集中在叩齿上。2、叩齿可使牙根膜中血管扩张,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有助于坚固牙齿,预防牙病作用。故《保健功》歌诀云:方法简便叩齿功,上下牙齿轻轻碰,每次相叩三十六,坚固牙齿防牙病。3、中医学认为:肾主骨,齿为骨之余。牙齿亦由肾中精气所充养,由于手足阳明经均进入齿中,故其不但与筋骨有直接关系,而且同胃、肠、脾、肾、肝等内脏活动也密切相关。因此,以经常行此功,可以坚固牙齿,促进消化系统功能。

仿佛居士陆锦川著作一览表

仿佛居士陆锦川著作一览表

仿佛居士陆锦川著作一览表国内已经出版的著作有:1、《气功传统术语词典》65.4万字,525页(绝版)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出版发行。

2、《道家太极门授功秘录》213页(绝版)详细目录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91年出版发行。

3、《中医望诊相法》7.6万字,123页(绝版)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1年出版发行。

4、《气道》43.3万字,564页(绝版)详细目录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94年出版发行。

5、《九灵针经、气功针经合璧》45万字,754页(绝版)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出版发行。

6、《气功医术知识揭秘》(绝版)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出版发行。

7、《慧能大师传》42万字,697页(绝版)中国文学出版社1994年出版发行。

团结出版社2003年、2006年相继再版之慧能大师传简介8、《中国养生修真证道弘典》(绝版)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出版发行。

共分十一门,包括:《人物著述门》24万字,387页《运动导引门》21万字,353页《修心养气门》24.9万字,405页《功行修持门》27万字,455页《宗派学理门》26万字,431页《教理神道门》18万字,306页《药饵房中门》29万字,484页《玄机筏喻门》20万字,355页《悟证修真门》25万字,430页《启迷正道门》17万字,293页《启迷正道门》乃《气功医术知识揭秘》一书扩编而成。

——缺《法术神通门》国内未出版9、《仿佛谈道录》57万字(绝版)华夏出版社1997年出版发行,共分四册,包括:《三宗五秘》227页《太极养修说》288页《道家太极学》269页《太极三大哲》231页10、《中医望诊相法》新版 18万字,277页新版简介团结出版社2005年发行。

由仿佛居士陆锦川编著、果福居士翟慕东阐释、杏林后学陆用氜附述。

此版较原版好。

便于理解。

后附之相学秘要尤佳,值得珍藏。

11、《九灵针经》21万字,259页九灵针经简介团结出版社2006年发行此为原《九灵针经》之简体字版。

中医与瑜伽三脉七轮

中医与瑜伽三脉七轮

中医与瑜伽三脉七轮人体内有无数的精细神经脉,亦称经络,是一种能量运输的通道,数量多达几十万根。

有粗钝的,有精细的,肉眼看不见。

这些神经中有十四条较为重要,其中有三条最为重要:中脉、左脉、右脉。

《甚深内义根本颂》中讲的三主脉:中脉、左脉、右脉,都是非常重要的气脉,或又称为“心脉”,为白、蓝、红三色。

中脉起于脐下四指处(注:此处乃为密宗的生法宫,道家的丹田,以及中医的关元穴之所在位置),而终于头顶大乐轮,笔直、中空、晶莹剔透,由光明而成,粗如箭竿,蓝色。

左、右二脉起于左右二鼻孔,上行入脑,弯曲向下与中脉平行而下行于脐下四指【生法宫】与中脉会合,左脉下通右睾丸。

右脉下通左睾丸,女性则通子宫。

二脉粗细只及中脉一半,左为红色,右为白色。

中脉是三个当中最为重要的,源于会阴的根轮,止于头部的顶轮。

冥想时,中脉必须持续流动,意识和身体才能得到控制,保持平静。

中脉非常的耀眼、闪亮,位于人体正中。

左脉源于根轮左侧,也称为月亮脉,人们认为左脉被动,内向,呈阴性,如果左脉占主导地位,人的大脑就会更加睿智,容易接受新事物。

右脉源于根轮右侧,也被称为太阳轮。

右脉占主恃导地位时,右鼻道就会进入更多的空气,此时,体力能量占主导地位。

右脉占主导地位时,人体会产生更多热量,食物容易消化。

古代印度瑜伽修行者经常拿着一个瑜伽棒,拿着棒子可以改变鼻道的呼吸,这样瑜伽习者就能集中精力修行了。

人体的脊柱共有24节,颈椎7节,胸椎12节,腰椎5节,所有神经脉都起源于脊髓。

瑜伽的体位法就是锻炼这根脊柱骨,使24节脊柱灵活畅通,有病医病,无病延年益寿。

任、督二脉左右各一寸半处有几十个重要穴位,所以经常以气去疏通三脉,能增强身体素质,在中脉上共有七个轮,它们是海底轮、生殖轮、脐轮、心轮、喉轮、眉间轮、顶轮,均起于骨髓内。

不同的轮控制人类不同的情绪和感觉,也是人体的不同腺体。

现代医学发现,七轮的位置相当于人体脊柱上的主要神经丛,是控制我们身体的枢纽。

虚实静功人元阶段

虚实静功人元阶段

虚实静功人元阶段伍止渊张剑鸣一、虚实静功理论道家气功原本无派,到了唐宋以后,才划分为东、南、西、北四大派;东派陆潜虚,从意守后丹田(夹脊)入手;西派吕纯阳,从意守外丹田(体前膻中到神阙之间一尺五到两尺的地方)入手;南派张紫阳,从意守中丹田(脐内前七后三,亦即中宫)入手;北派王重阳,从意守上丹田(即眉心)入手。

他们以入手方法不同而分为四大派。

道家气功虽分为四派,但它不是派系的分裂,而是为了普及。

因为它们都是以老子的“清静、无为、自然”和“毋忘毋助,若存若亡”作为功法的要领的。

所以“三千六百门”、“七十二种道”都不出四大派的范围,也都是从意守四个丹田人手的。

四派功法虽异,但一旦入门,功夫渐长渐进,后来都会相继贯通。

“神气合一”,便是这贯通的开始。

因此,四派都有“得一万事毕”的说法。

五十年代中期,经由上海市卫生局陈涛同志的介绍,我与其他七位同志到黄岩向伍止渊大师学气功。

伍止渊是南派张紫阳的嫡系后裔,他传授的气功,即虚实静功。

关于我练功的经验和心得,详见“练气功二十八年”一文。

(一)虚实静功把人生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先天之先”阶段,就是未始之始、未身之身的阶段。

什么叫未始之始、未身之身?就是当母亲怀孕前的一刹那,也叫“父母之于穆初”或“无极生”,它无形无质,所以也称为“天元阶段”。

这阶段是比较渺茫的。

第二阶段:“先天”阶段,就是母亲怀孕后的阶段。

这阶段就是“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阴阳),两仪生四象(乾坤坎离)”的阶段。

当人的生命开始时,即生八脉。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奇经八脉考》中所说“八脉者,大道之根,先天一气之祖”,就是指的这个理论。

这胎儿阶段,也就是先天。

胎儿在腹胞内,靠母体血液营养,以母息为息(胎息),渐长渐大,十月期满出生。

这就是先天阶段,也叫做“地元阶段”。

第三阶段;“后天中的先天”阶段,即男16岁、女14岁前的这一阶段,也叫做“人元阶段”。

第四阶段:“后天”阶段,也就是“后天中的后夭”阶段,即男16岁、女14岁以后的阶段。

著名中医气功武术权威揭露气功武术和宗教界那些骗术

著名中医气功武术权威揭露气功武术和宗教界那些骗术

著名中医气功武术权威揭露气功、武术和宗教界那些骗术著名中医气功武术权威揭露气功、武术和宗教界那些骗术-周浅川医师是佛教协会主席巨赞法师的师傅“去你娘的三十三”~~教你破解医药骗局的一句无上真言周潜川先生是已故的著名中医学家、气功学家、武学家、养生学家。

是现代该领域的大师级人物(请读者注意,此大师与x桥特色的“大师”有质的区别),是佛教协会主席巨赞法师的师傅,山西中医研究所的所长。

峨眉派的掌门人。

周先生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医学养生宝贵知识财富其中,周先生留下的破解医、药骗局的无上真言~~“去你娘的三十三”,或许对寻医问药心急不择路的读者有作用,在这里作一点点介绍。

周先生青壮年时期,正值社会上有江湖骗子术士,大肆宣扬所谓“噼空拳”,宣扬能够“隔山打牛”,有许多“水脚”及癔病心里素质的人促成了所谓“噼空拳”表演的成功,江湖骗子术士借此所谓“噼空拳”,大敛钱财。

周潜川先生为救愚蠢的病人免受欺诈,惮精竭虑、反复寻求最简单直接有效的破解所谓“噼空拳”的方法(即“金刚杵”),最后,周先生志在救人的虔诚感动了一位道行高深的隐居前辈毛老,毛老授予周潜川先生破解气功迷信、医药骗局的无上真言:“去你娘的三十三!”。

毛老对周潜川先生说的原话是这样:“我的金刚杵口诀,是一句无上真言:‘去你娘的三十三’!你念动这个真言,任他功夫高上天,保你无事。

” 有理性头脑及一定文化知识的读者,细细领悟吧。

至于这个周潜川先生是本轩第一个在这个网站介绍给读者的。

想进一步开阔视野的读者,可以去百度查找周潜川先生。

为证实本轩本帖引椐“真言”的真实性,特向有品位的读者提供引椐出处~~《气功药饵疗法与救治偏差手术》·周潜川著·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240面。

“去你娘的三十三”!读者能见到这一句真言的,是百世修来的福份。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遇逢!” 可怜大多数病人都是钝根众生,所感兴趣的都是“第一”“最好”之类包医百病的东西,对于正宗中医学家发自天地良心的救人真言却浑浑噩噩,甚至视为异类。

十二段锦功法剖析

十二段锦功法剖析

健身气功十二段锦一、功法特点意形相随,动息相合。

动静相间,形神共养。

强调伸展,注重按摩。

二、功法基础(呼吸、意念)呼吸(自然、顺腹式、逆腹式、提肛式呼吸、闭气)意念(冥心法、默数法、意守法、观想法)打坐姿势(自然盘、单盘、双盘)三、功法技术(动作名称)预备式:动作:并步站立,两臂自然垂于体侧,身体中正,目视前方。

右膝微屈,左脚后撤,脚掌点地。

屈膝下蹲,两手撑地,右脚插至左小腿下,脚外侧着地,正身盘坐,两掌扶于两膝内侧,目视前方。

注意事项:做预备式时应注意速度均匀,身体平稳,正身端坐。

功理作用:预备式的作用是帮助练习者协调四肢,端正身形,调整呼吸,安定心神。

第一段锦:冥心握固(宁心静气,物我两忘,垂帘30秒)动 作:两掌前伸,两臂外旋,向斜上方举起,抬头,下颌内收,两掌下落至前平举。

两掌下按,两手大拇指至无名指根节握固,置于两膝内侧,两眼垂睑,约三十秒。

注意事项:做这一式动作时,应冥心静气,物我两忘,两臂上举时,舒胸展体,两掌下按时,力向竖已,百会虚领。

功理作用:冥心可净化大脑,颐养身心,使心气归一,启动气机。

握固可以正筋守魄,舒肝理肺。

冥心握固这一式动作,对心悸、失眠、头昏、乏力、神经衰弱等病症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第二式 叩齿鸣鼓(叩齿36次,弹击后脑24次)动 作:两拳变掌,两臂内旋,体侧平举,两臂外展,屈肘,两掌变通天举,中指掩实耳孔,叩齿三十六次,目视前下方,两中指拔离耳孔。

两手心按实耳孔,食指轻扶后脑,中指腹位于枕骨初隆处,食指放在中指上,弹击后脑二十四次。

两手拔离耳孔,前伸按于腹前,目视前方。

注意事项:做这一式时应注意,叩齿鸣鼓需掩实耳孔,静听默数,叩齿宜轻,略带咬劲,嘴唇轻闭,呼吸是鼻吸鼻呼;鸣鼓时,食指要有弹力。

功理作用:叩齿鸣鼓这一式动作中,叩齿可坚固牙齿,防治牙科疾病;鸣鼓可以醒脑提神,聪耳明目。

第三式微撼天柱(左右式共3遍)动作:上体左转,两臂内旋,成侧平举,掌心向后,目视左掌。

健身气功十二段锦功法技术经验

健身气功十二段锦功法技术经验

健身气功十二段锦功法技术经验What is a classic? It takes about 100 years to become a classic.健身气功?十二段锦是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组织编创的新功法之一,由北京体育大学承担研究任务。

健身气功?十二段锦是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组织编创的新功法之一,由北京体育大学承担研究任务。

新编功法继承了原功法不同流派的精髓,加强了颈、肩、(仙)《活人心法虽然简单,但健身益寿,抗老防衰之功效显着。

1.疾病调理十二段锦适合于患慢性、虚弱性疾病者的调摄。

有助于神经衰弱、慢性气管炎、食管炎、慢性胃炎、冠心病、肺气肿、溃疡病、胃下垂、腰肌劳损、慢性肾炎、肾虚腰痛等患者的康复。

也可根据局部疾病重点选练数节。

如耳鸣、耳聋可选练第一、二、三节;心火旺者可选练第一、四、七节;五劳七伤可选练第一、九节;腰背疾病,可选练第一、十节。

2.养生十二段锦又称“坐式八段锦”。

是中国古代养生方法的杰出代表。

受到明、清众多医学家、养生家的大力推崇。

她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将医疗、运动、养生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提高生命质量、完善生命状态为基本目标,提倡通过自我的运动、锻炼,来达到身、心的和谐统一。

十二段锦的养生思想,系统反应了中国传统养生道法自然、内外兼修的锻炼原则。

尤其是对于放松身心有良好作用。

十二段锦由十二段动作组成,动静结合。

其中,静功锻炼内容包括入静、冥想等,动功锻炼内容包括坐式运用及自我按摩。

练习时呼吸、导引、意念相互配合,动作柔和、自然,顺畅,形神兼备。

全套动作简单、明了,易学易练。

适合不同年龄的人锻炼。

长期坚持锻炼可有效地增进身体健康,达到防病强身的作用。

预备势【技术要领】动作一:两脚并步站立,两臂自然垂于体侧,身体中正;目视前方。

动作二:右膝微屈,左脚向后撤步、前脚掌点地;目视前方。

动作三:屈膝下蹲;两手五指撑地,两肘微屈,上体稍前倾;目视前下方。

动作四:右脚插至左小腿左下,脚外侧着地;目视前下方。

陆锦川太极养修说部分内容

陆锦川太极养修说部分内容

气功界的讹传这里专门给大家讲一讲现在气功界普遍存在的一些讹传,以及由此产生的问题。

本来这些都是传统的修炼知识,但由于历史上对这些知识一直保密,比如道家养修传承中五秘三禁的太极门、丹鼎门和剑仙门等,都是禁立文字的,所以传统修为的内涵不为一般人所了解。

正因为人们都不了解,所以偶尔传出来一星半点,就越传越玄。

于是形成讹传,以致以讹传讹,造成不良影响,误人害己,遗患无穷。

比如“意守丹田”呀,“舌抵上腭”呀,“以意领气”呀,“大小周天”呀,等等等等,气功界几乎都在讲。

当然,还有一些带有现代色彩的东西,比如带功报告、信息物治病、瞬息传功等等,气功界许多人也在搞。

这些到底对不对呢?有没有根据?会出现那些问题?带来那些后果?现在我就给大家剖析一下。

“意守丹田”的说法不是正传意守丹田,作为一种修为的方法,近年来在我们的气功界里,基本上已经是天经地义的了,几乎没有人会去怀疑。

我们曾经做过一个统计,在近些年出版的气功书中,有百分之八九十,全都要求修学者意守丹田。

这也就是花说,将近百分之九十的功法书和气功功法,在讲求意守丹田。

可见它的影响之大。

那么“意守丹田”这个词到底对不对呢?我可以告诉大家这句话,在正宗的传统修为的方法中,并没有这种说法。

所以,这个说法是错误的。

“丹田”一词的来历“丹田”这个词,是出自道家的丹鼎门。

丹鼎门是中国道家著名的修仙门派。

中国自秦汉以降,人们就开始对炼丹很重视,“丹田”这个词也就越用越多。

在我们的古书上和古代的小说上,凡是讲到修仙,几乎无一不讲到炼丹。

“丹田”一词,现在我们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史料记载,是《黄帝内经》。

在它的《遗篇·本病论》中,讲到“神游上丹田”。

这一篇的成书可能晚于黄帝内经,可能是后人补的,但不会太晚。

所谓“丹”,就是结丹;所谓“田”,就是结丹的田。

煮饭需要锅,结丹要有田。

谷子、稻子都是从田里长出来的,所以古人就用田来比喻丹生长的地方。

《黄庭经》中就讲到“丹田之中精气微”。

《中国内家武学阐秘(又名武法机要)》1

《中国内家武学阐秘(又名武法机要)》1

《中国内家武学阐秘(又名武法机要)》1中国内家武学阐秘(又名武法机要)于学石前言中华武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流派繁多,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浩瀚的画卷。

其内容之丰富,如苍茫之烟云。

各派内家功夫之内部原理,许多人穷其毕生精力亦难窥其堂奥。

现在的武术界跟风似的都说自己是练内家的,而内家圈里说自己懂内家的,“十个内家九个吹,还有一个在胡勒”,我在多年访道的过程中,也对内家各派武学略有研究。

内家拳的秘诀有内壮和外壮之区分。

历代丹家多对内家武学有极深的研究。

比如傅青主、田诚阳、张义尚、胡海牙等等。

内家武学上通于道学,内家武学的丹道内功修炼是道家丹法的衍生的法门!知悉中国内家武学的奥秘,将对学习中国丹道及中医有莫大的帮助。

同时对中国内家武学的原理搞清楚,可以具备鉴察天下武学的非凡智见。

养生之术,什么艾灸、瑜伽、药膳等等,均不如内家功夫之吐故纳新,导引行气,有药石不可及之功用!内家武学门派何止上百,难以一一尽述,但是它们的原理是可以相通的。

读者若能知晓本书所述种种阐释,再学内家武学便会如探囊取物。

学习内家功夫,只能是为了强身健体,如果为了搏击,那在现代法治社会及热兵器时代,内家功的用武之地是很少的,必须明白这些!强身健体最好的就是太极操,虽然广场上面的老人家都在练习太极操,太极操也练不出搏击的功夫,但是必须知道太极操的导引功用对于养生是非常高妙的,是绝对坚持习练就有很大的养生效用的,但是不会练出搏击的功夫。

另外,内家拳博大精深,与中医有密切的关系,尤其是经络、气血、伤科、骨科等方面,与内丹学也有极深的关联。

关于伤科推拿,从根本上说,武学的内功修炼是推拿按摩点穴的基础!因为中国伤科的精华全在习武之人手中,历来有名的伤科大师都是武术高手,尤其是少林伤科流派及武当流派。

只有具备了内功,才能使按摩点穴的双手据有极强的电磁场,来导引患者的气血运行,才能作用于深部经络。

要说伤科武术大师,比如王子平,万籁生,杜心五,愈德元、郑怀贤、杜自明等等,比如武家独特的手法:脏腑图按摩,后八卦推拿,推宫过血,五百钱二十四气推拿等等。

从放松到炼神,道家秘传静养行气六步气功

从放松到炼神,道家秘传静养行气六步气功

从放松到炼神,道家秘传静养行气六步气功静养行气,以通周天,是练静功的基本要求,也是气功锻炼向高深境界发展的首要关键。

古今练功家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许多功种功法。

作者在整理研究古今各家有关静功功法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的练功实践经验,提出静养行气六步功法。

按此法学练,可疏通全身经络气血,加速内气循任、督及十二经脉通畅运行,培养人体之精、气、神,又可避免练功出偏差。

实践证明,不少严重慢性病患者按此法锻炼不久,即可出现气通大、小周天,并随之食欲增进,睡眠安宁,从而逐渐治愈多年顽疾,恢复健康。

本功法分为六个步骤依次进行。

全套功法是有机联系的统一的整体,每一步都互相衔接、一环扣一环。

因此,练功时必须循序渐进。

通过调身、调息、调心的自我锻炼,要求做到意、气、形内三合。

即意息相随,以意引气,疏通全身经络,最后进入适怡虚无、“与天地同体”之境界。

这是本功法之特点与要求。

现将六步功法分述如下。

1、端正姿势、全身放松练功开始,首先要求心情舒畅,大脑安静,以一念代万念,排除杂念,思想集中。

按练静坐和站桩的姿势要求,做到头正身直,虚灵顶劲,舒胸拔背,沉肩坠肘,松腰落膀,脊柱成轴,两腋松开,舌抵上腭,面带笑容,两眼垂帘,鼻尖对脐等。

接着进行全身放松,即先用于轻轻拍打头部、胸部、腰腹及手臂、大腿,使之放松,或可用震颤手脚之法引导全身放松;继则意息相随,以意引导全身逐步逐段地放松,从头至脚,由表及里,使全身皮肤、肌肉、神经、血管、脏腑等都放松。

同时,意想那一部位放松时,呼吸亦随之配合,呼吸自然,吸气时想静,呼气时想松。

通过这样的放松训练,使内气得以运行,可感到周身轻松舒适,从而逐步产生得气感。

于此同时,由于心里只想着全身放松这一念头而代替了其他千万念头,故还可使杂念逐渐排除,使大脑逐渐入静,从而有利于练功入门,又可避免出偏差。

实践证明,不少练功出偏差者,其原因之一,就是由于不懂得或没做到全身放松,以致当内气自丹田发动后,出现气机乱窜或憋气、胸闷等。

内家武学的法门下

内家武学的法门下

内家武学的法门下说起内家拳,不能不提四大门派,分别是昆仑、青城、武当、峨眉。

昆仑失传,部分内容归入四大门派。

武当有很多流派,比如松溪派、淮河派、神剑派、龙门派、功家南派,玄武派、北派太极门。

武当内家高寿的也多,如王理阳,龙门第22代,寿至132岁;唐崇亮,号侠光道人,寿达1l3岁;朱诚德道长90高龄时,仍健步似飞,耳聪目明。

(一)武当内家拳:大约在明代中期,武当拳分为四支:第一支:留在本山,留在武当山的一支也未失传,至今武当道士仍然保持着练武传统。

如玄武派游玄德,三丰派钟云龙,全真派朱诚德。

刘理航享年98岁,李诚玉享年94岁,甘淡然享年108岁,还有吕紫剑一百多岁了还健在。

近代武当本山有严嘉康、郭高一、徐本善、李昊天、培元尘、朱诚德、吕明道、游玄德等道长继承了武当派秘传武术。

比如武当嫡传的裴锡荣擅长五雷内丹功,可隔空一米以“五雷掌”遥控水中木板,夜间转掌指端放白毫等。

还能书符治疗牙痛等病。

据说当年神枪李书文的内功非常深厚,离地三尺虚按,就能尘土四散。

第二支由张松溪南传至四川。

清代初期,武当拳曾在宁波一带流传,出现了张松溪、叶近泉、单思南、王征南等高手。

黄宗羲的儿子黄百家就是王征南的弟子。

先是张松溪传四明叶近泉,再传吴昆山、周云山。

单思南、陈贞石、孙继槎,昆山传李天目,徐岱宗、余促波、吴七卿、吴七朗、陈茂宏。

周云山传芦绍岐,贞石传董扶兴、夏枝溪。

单思南传王征南,再传甘凤池。

此派称为宁波四明内家拳,又有南太极之称。

现在尚有夏氏一枝和林国华等传人。

后来繁衍成江南金蟾派、北派陕西派,河南陈家沟悟修派等,实际上甘风池之后,就传有金蟾派一系,甘淡然一系,南太极一系,四明松溪一系。

其中金蟾派这一支南派传人为数不多,既有松溪派的东西又有太极拳套,传承同甘淡然一系没有关系,由于某种原因,此派的传人现在还在隐修,不公开,修炼丹武混一的修道合真之法。

其中的空明掌要结合符咒修炼。

清末年,张松溪第九世孙张午亭护镖到顺庆(今南充),结识了集四川峨眉八门武功(僧、岳、杜、赵、洪、智、慧、化)于一身的陈晓东。

内家功夫圈内找——介绍一种以行走为方式的内功功法

内家功夫圈内找——介绍一种以行走为方式的内功功法

内家功夫圈内找——介绍一种以行走为方式的内功功法老子讲:“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意思是说世界万事万物无不包含着阴阳和阴阳的相互作用、相互转化,并在这种作用与转化中达到和谐统一。

五代时陈抟道士将阴阳理性观念设计成阴阳鱼,则把阴阳相吸阴阳相推给予了形象化的描述。

简单的圆包含了阴阳、阴阳的变化。

圆、圆圈、弧线被各家内家拳纳入拳理和拳架中。

比如,太极拳讲究虚实变化、弧圈、横圈;形意拳行拳以立圈、横圈为主;而八卦掌则在公转绕圈的基础上,进行各种换形换式的自转变化。

内家拳就是以这样的思想为指导不停地进行虚实、缠绕变化的修练,从而改善机体、增长功力,提高技击和健身价值。

但由于内家拳修炼比较吃功夫,比如太极拳讲“十年太极不出门”,其他如,形意拳、八卦掌没有多年的修持锻炼,要达到上乘功夫也是不容易的。

所以,如何增加修炼时间,提高修炼效果就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大问题,特别是当前在现代化节奏快的情况下更是这样。

道经中有一句:“行住坐卧不离'这个’”。

就是讲时时刻刻处在练功状态中。

识别二维码走进武术藏经阁总有您需要的!行,就是行走;住,就是站立、站桩;坐,就是打坐;卧就是躺卧练功。

“这个”,就是我们追求的内家功夫即或内丹功夫。

在以往的内功功夫中站桩、打坐、卧功功法社会上流行介绍的较多,但以行走为特点的功法就很少,气功书籍《性命圭旨》中画了一张行禅图简单进行了注释,但没有文字详细叙述。

为此,我在多年的练功体会的基础上,总结提炼出一种以行走为主要方式的内功修炼功法——自在逍遥功。

本功法的特点:以行走为方式,以圆形旋转为特色,以增长功力、强身健体为主旨。

下面介绍给大家:整个功法共有十三个式子,即十三节功法:老君护炉九转还阳黄龙搅水斗转星移妙手摘星纤云弄巧诸葛妙算蛰虫蛹动游龙戏珠滴水穿石金刚摇头阴阳守丹定海神针先解释为什么叫自在逍遥功。

自在:自在是一种无拘无束的境界,既可指身体的不受羁绊束缚,又可指心灵的自由放逸。

传讹的考证(意守丹田 ,舌抵上颚, 以意领气 ,大小周天).

传讹的考证(意守丹田 ,舌抵上颚, 以意领气 ,大小周天).

传讹的考证(意守丹田,舌抵上颚,以意领气,大小周天).摘录自:《人人可进入的神秘世界》副标题: 《道家太极门授功秘录》作者: 陆锦川传讹的考证在气功传统门派中,经籍流传者称为显法,师承秘传者称为秘法。

显法多系基础修为和原则指导,内容都是真实的。

但是,一些术语流传于后世,难免因错误理解而出现讹误,久而久之,以讹传讹,诸多新创功法均沿用不衰,造成不少“走偏”的恶果,既害世人,又使气功的声誉受到严重损害。

因此,对几个颇为流行的气功术语,极有考证的必要,以正视听。

意守丹田在气功界,近年来意守丹田已成为夭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修为指导。

其实,正宗传统功法中井无此说。

“丹田”一词出处,见于《黄帝内经素问,本病论第七十三》中:…… 神失守位,即神游上丹田,在帝太一帝君泥丸宫下,神既失守,神光不聚,却遇怀及之岁…… 。

后道家丹鼎门修为中,亦采用医家之词。

丹田之“丹”指大药,“田”乃产药炼丹之处所。

《黄庭经》云:丹田之中精气微…… ,玉房之中神门户。

丹由本指男子藏精气之地,精气聚炼则丹药成。

故定结丹炼丹之处所,名日“丹田”。

道家丹鼎门基础修为阶段,需安炉起火,炉就安在身上炼丹位置,是在肾前脐后,离上坎下之处,叫虚中。

炼功之时,意在虚中,气多后腹部发热,可增益阳气,但是,即或是丹鼎门中之金丹术,也不许长守于此。

最早有元丹之说,宋元以后,又出现了丹田为结丹之田之说.明清以后,又有“人身无处不丹田”之说。

《丹经》云:人身寸寸皆真穴,此体无处不丹田。

《道家。

丹鼎门》秘诀:飞白非凡,落黄是田。

都是指在修为中由丹自去寻找适当的结丹之处,'飞白” , 指丹呈白色,尚未结成,正在运转;“落黄”,是指丹呈黄色,已然结成,下落于“田”。

落于眉目之间的为”玄宫丹“,落于掌心的为“掌心丹“,,落于肾前脐后的为“九宫丹”等等,下丹很少。

丹结何处,人各有异。

丹田作为结丹处所,是因气行而异,或因意守而移,本无固定部位,若凭人为地去固定位置,那就错之远矣。

与陆锦川老师谈太极气医

与陆锦川老师谈太极气医

与陆锦川老师谈太极气医按:我曾经罹患严重神经官能症,几乎成灰,感谢301医院,感谢北京大学第6医院李从培教授,感谢前妻全力抢救。

此病断根,要感谢道家太极门暨太极文化大师陆锦川,他的太极养心和太极气医不仅治愈了我的病,还让我开了某些窍。

我曾经向他请教过太极气医原理,未全部整理,现将已整理部分载于此,与有缘者分享。

陆锦川著吴稼祥整理一、病是什么1、人类的福音吴稼祥(下称吴):老师,自从我修炼太极道行,并接受老师和学兄们的太极气针治疗之后,我的受到过严重伤害的脑神经正在修复。

这是传统的西医和中医都不可能办到的。

西医对付神经症状的办法有点象园丁对付树枝,通过抗精神忧虑的化学药物,把有问题的神经丛“剪掉”。

经过“修剪”的神经,虽然症状减轻,甚至病情被控制住,但神经功能下降是必然的,使敏感的神经变成迟钝的神经。

中医对我这种神经症状也束手无策,一些名中医所能说出来的就是“肝郁”,或者是“心肾不交”。

他们开出的汤剂或丸药,其药力没有一种能直达脑部。

当我的内气或象狂风吹过神经的树林,或象老牛拉犁艰难地犁过已经荒芜的部分大脑皮层时,我无时无刻不在感受太极气医的神奇,在感激老师贯通古老而伟大的中国文化不仅为我,更为人类带来的福音。

我不敢自秘这个福音,一直想把我对太极气医的感受写下来,写一部“第三医疗系统”,谈谈我对太极气医治疗原理的看法,让更多的人与我分享这个福音。

但我在医学方面纯粹是个外行,想请教老师,我能否做这件事;如果能做,有些问题想求教老师。

陆锦川(下称陆):你完全可以做。

我的许多在气针门诊工作的学生,在传统医学看来都是外行。

外行有外行的好处,外行不受陈见的束缚,往往能更快地进入气医的真髓。

学过中医针灸的人反而扎不好气针,他的针经常自觉不自觉地偏向他背得烂熟的中医穴位,而不是气位。

你想谈什么问题呢?2、从病谈起吴:我想先谈病的问题,我想,不同的医疗系统起源于对病的不同认识。

说到病,人们首先会想到,病是人为的呢,还是万物本来的?天地是否有病,万物是否有病,社会是否有病,人体的病又是什么?陆:我们在讲医之前,先讲病,这是很有趣的。

【经典】八段锦的医学解读和练习方法

【经典】八段锦的医学解读和练习方法

【经典】八段锦的医学解读和练习方法太极拳可以和健身气功结合起来练习。

“在我国古老的导引术中.八段锦是流传最广.对导引术发展影响最大的一种”。

国家委托北京体育大学新编健身气功八段锦.作为一种新功法.每一式功法名称都由7字短句组成.其中既有动作要领.又有主要作用。

八个动作反复演练.以完成对人体的调理与保健。

武术冠军:罗婧婷传统八段锦传统八段锦有坐八段锦、立八段锦之分.北八段锦与南八段锦.文八段锦与武八段锦.少林八段锦与太极八段锦之别.在我国深受知识分子和习练者的喜爱。

主要思想与太极拳类似.重视“调理”与“平衡”.注重呼吸与气息。

坐八段锦坐八段锦之名最早出现在南宋洪迈的《夷坚乙志》:政和七年.李似炬为起居郎。

...尝以夜半时起坐.嘘吸按摩.行所谓八段锦者。

具体内容首见于臞仙的《活人心法》.其歌诀为:闭目真心坐.握固静思神;叩齿三十六.两手抱昆仑;左右鸣天鼓.二十四度闻;微摆撼天柱;赤龙搅水浑.漱津三十六.神水满口匀.一口分三咽.龙行虎自奔;闭气搓手热.背摩后精门;尽此一口气.想火烧脐轮;左右辘轳转.两脚放舒伸;叉手双虚托.低头攀足频;以候逆水上.再漱再吞津;如此三度毕.神水九次吞.咽下汩汩响.百脉自调匀;河车搬运讫.发火遍烧身。

邪魔不敢近.梦寐不能昏.寒暑不能入.灾病不能迍。

子前午后作.造化合乾坤;循环次第转.八卦是良因。

明代嘉靖年间.托名为河滨丈人撰《摄生要义》.以坐八段锦为基础.编成《导引约法十六势》。

后冷谦在《修龄要指》中改为“十六段锦”。

清代徐文弼撰《寿世传真》.对上述功法套路进行调整.命名为“十二段锦”。

武术冠军:罗婧婷立八段锦立八段锦的内容首见于南宋曾慥《道枢·众妙篇》。

南宋陈元靓所编的《事林广记·修真秘旨》中将该养生功法定名为“吕真人安乐法”开始歌诀化:昂首仰托顺三焦;左肝右肺如射雕;东脾单托兼西胃;五劳回顾七伤调;鳝鱼摆尾通心气;两手搬脚定于腰;大小朝天安五脏;漱津咽纳指双挑。

陆锦川先生谈太极拳“境界”问题(转)

陆锦川先生谈太极拳“境界”问题(转)

陆锦川先生谈太极拳“境界”问题(转)境界一: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定义太极拳为中华文化的结晶,道家对自然的认识与技击,融合而成。

王宗岳《太极拳论》开门见山:“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

”太极不是无极,它含有阴,也含有阳;不单独呈现阳,也不单独呈现阴;生阳亦生阴,而且是一块共生的,太极是一个阴阳平衡中间态而已。

太极本身处于中间,是不稳定的,明确下一个定义,很不容易。

它有一定的稳定性和相对的广度,又充满变数,随意化转,有各向同性的特点。

稳中含变,守静生动,以圆喻象,加上阴阳鱼两条,极为贴切。

其中有限圆喻示太极本体,两条活泼的小鱼,游出本体的变数。

平时用的,无非变数,尽是功能。

师传友授,维护求索,应是本体。

本体是功用的源泉,培本固元,养悟为上。

太极成拳,打的是理。

拳打的,符合太极道理的既是太极拳,甚至那些没称为太极拳的。

太极拳是文化的结晶,本身也是文化的一部分。

不懂中华太极文化,没文化,是不能见太极拳真面目的。

境界二: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次第学习太极拳的次序是什么?是个大问题。

站桩、定式、单操、盘架、推手、散手、太极粘杆.....。

这个过程不要改变才好。

太极拳是内家拳,讲究内气充盈,以内御外,不能象铁皮柜盛着玻璃球子,浑身上下肌肉,充满卫气,但被劲透体内,就一崩既溃。

站桩是养气练气的基本功,必须从一开始,培元固本。

定式,是由师傅为你摆架势,太极拳每一式都有自己亮相的动作,或者蓄势,或者发劲,是每一式的要义所在。

这个架势,是师傅纠正出来的。

这里师傅可能有两种教育法,一种根据形体来纠正,另一种根据经络来纠正。

前者多能讲出几何比例角度关系,后者凭依对气路顺遂与否的感觉。

前者教出来的姿势划一,但神态不同;后者教出来的则姿势不一,神态完足。

前者可能是名师,后者必然是明师。

单操,单独打一个拳式,反复打,称为“单操”。

老师还是上面说的老师,学生自然只能是上面所说的学生。

不同的教授方法,在学生身上,在规矩和自由之间,刻出了界限。

陆锦川先生谈无极桩练习

陆锦川先生谈无极桩练习

陆锦川先生谈无极桩练习该桩法简单易学,男女老少、体质强弱均可练习。

不讲究行气,更不会出偏差。

不受时间、场地的限制。

对治疗慢性疾病和强健身心均有显著的效果。

练法:先自然站立,想象面前是一潭静水,波澜不兴,深而清冽,是所谓“如临深渊”。

水面一层薄冰,刚刚能支撑自己,而自己将站到冰面上去,所以有恐惧感,有利于提气,是所谓“如履薄冰,战战兢兢”。

先提起一脚放在冰上,再将另一脚轻轻放上,两脚平行分开与肩同宽,全身自然站立,身体中正。

两眼向前平视,两肩松开微前合。

两手下垂,腋下自然留有余地,手指自然松开,中指轻贴两腿外“风市穴”(初学者两手可任其自然下放)。

视线从远处收至眼前一尺许后轻轻闭目或留一缝也可,自然呼吸。

站定后,从上向下节节调整,使之平衡轻松。

然后从两脚涌泉穴开始,向上经两踝、两小腿、两膝、两大腿、两胯、腰、前丹田、后命门、前胸、后夹脊、两肩、自然由双臂及手,节节放松,最后到大椎骨。

到两胯时,注意检查臀股上肉坑要添满,就是臀部上肉是平或外鼓的。

到命门时,注意命门松的方向是向后,俗称“添腰”或“塞腰”,也有称“命门外努”的。

到上面,注意要开胸和开脊。

放松的过程,象脚底涌泉有两团气膨胀腾起,又象两眼泉水涣涣注入浑身三百六十穴,以及八万四千毛孔,舒通畅快。

颈部自然放松,俗称“强项”或“贴衣领”,因为脖子轻轻碰到后衣领时,位置最佳。

下颌微含,如果舌尖出现上挺,且流出津液,称为金津玉液。

可自然咽下,最好分三次,汩汩有声。

头部要正直虚领,做到“三点”一线,既两脚涌泉连线中点、尾闾、大椎三点连成一线,并呈铅垂线位置。

该线向上指向天空,仿佛天上有线将你拎起,称为“挂衣架”或“西山悬磬”。

松静自然,物我两忘,达到“无我无他,无天无地。

虚无缥缈,运行无始。

”最好。

无极桩要点:1、不要意守。

初学者难以屏除杂念,可以想象绿原大海青山流水,或守窍,或数吸,或念经。

但是,具备一定定力后,应努力驱除意守。

此节是与各种意拳相区别的关键所在,切切谨记!有意,则停留在有界。

《路氏八段锦》解说词

《路氏八段锦》解说词

《路氏八段锦》解说词千年精粹八段锦“八段锦”养生功法,起源于宋代,因其医疗保健功效显著,流传民间至今,已有近千年。

八段锦由八节动作编成,每个招式自然舒展,全身如游走东西南北、上下左右,与自然“八方”相融合;又因其动作柔和而优美,仿佛华丽的锦缎在微风中随性而动、起伏飘逸。

因此,人们将这套功法命名为“八段锦”。

中国著名中医专家路志正医师,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研究、继承传统八段锦的养生精髓,并不断加以修改、创新,结合现代城市人快节奏生活的需要,自创“路氏八段锦”,动作更加轻松、自然,是一套专为城市人养气健身而设计的独特功法。

颐养气血,调理情致“路氏八段锦” 全套动作针对人体脏腑或病症的保健与治疗需要,以养气养血、调整脏腑,使练习者达到心气平和、颐养气血的效果,长期练习可减少疾病的发生,尤其适合中老年人日常养生。

“路氏八段锦” 的创始人路志正医师根据中国传统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气息受阻,则血流不通畅,影响人身体各部位的机能,疾病因此而产生。

人们可以选择一天中的任意时间段、任意场合练习“路氏八段锦”,练习时,将思想意念集中于身体的某一部位,根据功法要领自然呼吸、轻松练习动作,短期练习就可放松身体、缓解压力、愉悦精神;长期练习可达到养气活血、全身保健、调理情致的效果。

路氏八段锦功法下面我们开始练习路氏八段锦,请跟随影片,每节动作练习五遍:预备式身体直立,双目垂视(眼神向前下方),口唇微闭,舌舔上颚,沉肩坠臂,两手平贴于裤线,直腰松胯,双脚微分一拳距离,意守丹田(脐下一寸部位),自然站立,宁神调息(呼吸五次)。

一、双手托天理三焦1、(吸气)双腿微屈,分左脚,两脚平行站立,与肩同宽,两臂微上提,双手掌心翻转向上置于丹田处,虎口(拇指、食指的分叉位置)向外,十指尖相接,垂直上托至胸前两乳平行处(吸气尽)。

2、(呼气)掌心于胸前依次翻转向里、向下、向外、向上,垂直推起于头顶之上,虎口朝外,两臂伸展,如伸懒腰(呼气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