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二
实验2_气孔_1_
三、气孔密度的测定 原理:气孔密度(单位面积上气孔的数目)可用显微 镜视野面积(S=πr2,r可用目镜测微尺量取)内 观测到的气孔数求得。注意:目镜测微尺刻度的大 小是随显微镜放大的倍数而不同的,必须用物镜测 微尺来决定放大时目镜测微尺刻度的大小。
2、实验器材
(1) 材料:蚕豆叶(洗净) (2) 仪器:显微镜、物镜测微尺 (3) 试剂:无水乙醇、胶棉液
目镜测微尺
物镜测微尺
视野10格目尺 r=? 计算气孔密度
11格目尺对 4格物尺
目尺每格=
4×10 / 11 um
测气孔大小
4、数据记录及处理
5、思考:
(1) 固定、印迹法两种方法测定结果是否一样? 哪一种方法观察到的气孔数较多?为什么? (2) 学习如何利用物镜测微尺来标定目镜测微尺
(Ⅱ)钾离子对气孔开度的影响 1、 实验原理
注意事项
胶棉液涂均匀、超薄一层 叶表皮取下后要迅速投入乙醇 物镜测微尺安全使用,切勿压破 先低倍后高倍,由远及近,缓慢调节 低倍镜找视野、物尺、目尺 高倍镜观测气孔数目、大小
3、实验步骤:
(1) 取3 个培养皿编号,分别放入15ml 0.5%KNO3、 0.5%NaNO3、蒸馏水。 (2) 撕下蚕豆叶下表皮分别放入3 个培养皿。 (3) 将3 个培养皿放入人工光照条件下,保温1 小时。 (4) 在显微镜下观察气 孔的开度。
大小
开度
4、数据记录及处理
五、思考及分析
比较气孔开度大小,并分析原因。
3、实验步骤:
定性: (1)固定法:撕下蚕豆叶下表皮,迅速放入无 水乙醇,固定2-3min,取出镜检。 (2)印迹法:将蚕豆叶下表皮涂一层胶棉液, 用镊子取下,在稍有湿润的载玻片上此膜就能粘 贴牢固,即可镜检 。 定量: (3)气孔密度测定: ①标定目镜测微尺。 ②镜检,随机取3 个视野,观察气孔数。(取 平均值)单位面积气孔数= a/s = a/πr2
操作系统实验二实验报告
操作系统实验二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操作系统实验二的主要目的是深入理解和掌握进程管理的相关概念和技术,包括进程的创建、执行、同步和通信。
通过实际编程和实验操作,提高对操作系统原理的认识,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环境本次实验使用的操作系统为 Windows 10,编程环境为 Visual Studio 2019。
三、实验内容及步骤(一)进程创建实验1、首先,创建一个新的 C++项目。
2、在项目中,使用 Windows API 函数`CreateProcess`来创建一个新的进程。
3、为新进程指定可执行文件的路径、命令行参数、进程属性等。
4、编写代码来等待新进程的结束,并获取其退出代码。
(二)进程同步实验1、设计一个生产者消费者问题的模型。
2、使用信号量来实现生产者和消费者进程之间的同步。
3、生产者进程不断生成数据并放入共享缓冲区,当缓冲区已满时等待。
4、消费者进程从共享缓冲区中取出数据进行处理,当缓冲区为空时等待。
(三)进程通信实验1、选择使用管道来实现进程之间的通信。
2、创建一个匿名管道,父进程和子进程分别读写管道的两端。
3、父进程向管道写入数据,子进程从管道读取数据并进行处理。
四、实验结果及分析(一)进程创建实验结果成功创建了新的进程,并能够获取到其退出代码。
通过观察进程的创建和执行过程,加深了对进程概念的理解。
(二)进程同步实验结果通过使用信号量,生产者和消费者进程能够正确地进行同步,避免了缓冲区的溢出和数据的丢失。
分析结果表明,信号量机制有效地解决了进程之间的资源竞争和协调问题。
(三)进程通信实验结果通过管道实现了父进程和子进程之间的数据通信。
数据能够准确地在进程之间传递,验证了管道通信的有效性。
五、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一)在进程创建实验中,遇到了参数设置不正确导致进程创建失败的问题。
通过仔细查阅文档和调试,最终正确设置了参数,成功创建了进程。
(二)在进程同步实验中,出现了信号量使用不当导致死锁的情况。
实验二实验报告
C语言程序设计报告二数据类型,运算符和简单的输入输出计算机学院软件工程2班王莹0411402011,实验目的(1)掌握C语言数据类型,了解字符型数据和整型数据的内在关系。
(2)掌握对各种数值型数据的正确输入方法。
(3)学会使用C语言的有关算数运算符,移机包含这些运算符的表达式,特别是自加(++)和自减(--)运算符的使用。
(4)学会编写和运行简单的应用程序。
(5)进一步熟悉C程序的编辑、编译、连接和运行的过程。
2,实验内容和步骤(1)输入并运行教材第3章第4题给出的程序。
○1运行以上程序,分析为什么会输出这些信息。
因为第6行是将c1,c2按%c的格式输出,97是字符a的AS CⅡ代码,98是字符b的AS CⅡ代码。
第7行是将c1,c2按5d的格式输出,所以输出两个十进制整数。
○2如果将程序第4,5行改为c1=197;c2=198;运行时会输出由于Visual C++6.0字符型数据是作为signed char类型处理,它存字符的有效范围为0~127,超出此范围的处理方法,不痛的系统得到的结果不痛,因而用“%d”格式输出,结果是不可预期的。
用“%d”格式输出时,输出c1=-59,c2=-58.这是按补码形式输出的,内存字节中第1位为1时,作为负数。
59和197之和等于256,58与198之和也等于256.○3如果将程序第3行改为int c1,c2;运行时会输出因为97和98在int类型的有效范围。
(2)输入第3章第5题得程序。
即:用下面的scanf函数输入数据,使a=3,b=7,x=8.5,y=71.82,c1=’A’,c2=’a’。
运行时分别按一下方式输入数据,观察输出结果,分析原因。
1,a=3,b=7,x=8.5,y=71.82,A,a↙2,a=3 b=7 x=8.5 y=71.82 A a↙3,a=3 b=7 8.5 71.82 A a↙4,a=3 b=7 8.5 71.82Aa↙5,3 7 8.5 71.82Aa↙6,a=3 b=7↙8.571.82↙A↙a↙7,a=3 b=7↙8.571.82↙Aa↙8,a=3 b=7↙8.671.82Aa↙12345678(3)输入以下程序○1编译和运行程序,注意i,j,m,n各变量的值。
实验2 熔点的测定技术
实验2 熔点的测定技术实验二熔点的测定技术一、实验目的1、了解熔点测定的意义2、掌握测定熔点的操作技术二、预习要求理解熔点的定义;了解熔点测定的意义;了解毛细管现象;了解尿素的物理性质;了解浓硫酸烧伤的急救办法;思考在本实验中如何防止浓硫酸烧伤、烫伤、火灾等实验事故的发生。
三、实验原理固、液两态在大气压力下达到平衡状态时的温度,叫做熔点。
也可以简单理解为固体化合物受热达到一定的温度时,即由固态转变为液态时的温度就是该化合物的熔点。
一般说来,纯有机物有固定的熔点。
即在一定压力下,固、液两相之间的变化都是非常灵敏的,固体开始熔化(即初熔)至固体开始熔化(即全熔)的温度差不超过0.5~1℃,这个温度差叫做熔点范围(或称熔距、熔程)。
如果混有杂质则其熔点下降,熔距也较长,由此可以鉴定纯净的固体有机化合物。
由于根据熔距的长短还可以定性地估计出该化合物的纯度,所以此法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若某一化合物的固、液两相处于同一容器,这时可能发生三种情况:①固体熔化即固相迅速转化为液相;②液体固化即液相迅速转化为固相;③固液共存即固液两相同时存在。
如何决定在某一温度时哪一种情况占优势,可以从该化合物的蒸气压与温度的曲线图来理解,如图2-1所示。
图2-1(1)中曲线SM表示的是固态物质的蒸气压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曲线。
图2-1 (2)中曲线L’L表示的是液态物质的蒸气压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曲线。
如将曲线(1)、(2)加合,即得图2-1(3)曲线。
(1)(2)(3)图2-1 化合物的蒸气压与温度曲线由(3)可以看出:固相的蒸气压随温度的变化速率比相应的液相大,两曲线相交于M处,说明此时固、液两相的蒸气压是一致的。
此时对应的温度TM即为该化合物的熔点。
当温度高于TM时,固相的蒸气压比液相的蒸气压大,使得所有的固相全部转化为液相;反之,若低于TM时,则由液相转变为固相;只有当温度为TM时,固、液两相才能同时存在(即两相动态平衡,也就是说此时固相熔化的量等于液相固化的量)。
数值分析实验报告--实验2--插值法
1 / 21数值分析实验二:插值法1 多项式插值的震荡现象1.1 问题描述考虑一个固定的区间上用插值逼近一个函数。
显然拉格朗日插值中使用的节点越多,插值多项式的次数就越高。
我们自然关心插值多项式的次数增加时, 是否也更加靠近被逼近的函数。
龙格(Runge )给出一个例子是极著名并富有启发性的。
设区间[-1,1]上函数21()125f x x=+ (1)考虑区间[-1,1]的一个等距划分,分点为n i nix i ,,2,1,0,21 =+-= 则拉格朗日插值多项式为201()()125nn ii iL x l x x ==+∑(2)其中的(),0,1,2,,i l x i n =是n 次拉格朗日插值基函数。
实验要求:(1) 选择不断增大的分点数目n=2, 3 …. ,画出原函数f(x)及插值多项式函数()n L x 在[-1,1]上的图像,比较并分析实验结果。
(2) 选择其他的函数,例如定义在区间[-5,5]上的函数x x g xxx h arctan )(,1)(4=+=重复上述的实验看其结果如何。
(3) 区间[a,b]上切比雪夫点的定义为 (21)cos ,1,2,,1222(1)k b a b ak x k n n π⎛⎫+--=+=+ ⎪+⎝⎭(3)以121,,n x x x +为插值节点构造上述各函数的拉格朗日插值多项式,比较其结果,试分析2 / 21原因。
1.2 算法设计使用Matlab 函数进行实验, 在理解了插值法的基础上,根据拉格朗日插值多项式编写Matlab 脚本,其中把拉格朗日插值部分单独编写为f_lagrange.m 函数,方便调用。
1.3 实验结果1.3.1 f(x)在[-1,1]上的拉格朗日插值函数依次取n=2、3、4、5、6、7、10、15、20,画出原函数和拉格朗日插值函数的图像,如图1所示。
Matlab 脚本文件为Experiment2_1_1fx.m 。
可以看出,当n 较小时,拉格朗日多项式插值的函数图像随着次数n 的增加而更加接近于f(x),即插值效果越来越好。
数电实验2
实验名称:实验二 全加器和奇偶位判断电路 姓名: 学号: 一、实验目的1.掌握组合集成电路元件的功能检查方法。
2.熟悉全加器和奇偶位判断电路的工作原理。
3.掌握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方法及功能测试方法。
二、实验原理1. 测试与非门74LS00和与或非门74LS55的逻辑功能的方法。
(1)74LS00和74LS55的结构如下:(2)测试方法:a.对于74LS00,接好电源和地线后,可以对四个与非模块分别测试。
测试与非门的时候改变两端输入,通过观察输出是否正常来判断其功能是否正常。
b.对于74LS55,接好电源和地线后,可以先分两边检测。
当检测一边的四个输入引脚时,只要把其余四个引脚中的一个加低电平即可使与运算结果为0,对或运算不起作用。
当进一步检查某一个引脚的时候,需要把这一边的其余三个引脚加高电平,这个他们对或运算就没有作用了,最后观察输出是否正常就可以判断74LS55的功能是否正常。
2. 用与非门74LS00和与或非门74LS55设计全加器电路的逻辑电路图。
根据半加器和全加器的功能,设相加位为A 、B ,低位进位为Ci ,他们满足的逻辑关系如下图所示。
111---+=⊕⊕=i 'i i 'i i i C S C S C B A S用74LS00和74LS55设计的逻辑电路图见附纸P.3.奇偶校验器:(1)功能:用来校验某一组传输的数据是否有错误。
(2)方法:在被传输的数据后面加一位奇偶校验位,使这一组数据中含1的个数成为奇数,或者使这一组数据中含1的个数为偶数,然后检测1的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来判断数据传输是否有误。
(3)奇校验:加了校验位后使之1的位数成为奇数;(4)偶校验:加了校验位后使之1的位数成为偶数。
(5)逻辑表达式如下:(6)用74LS00和74LS55搭建的逻辑电路图见附纸三、实验器材和注意事项实验器材:数电实验箱注意事项:1.输入端信号用实验器上的数据开关。
2.注意实验时多余输入端的处理。
实验2-渗透压--OK!
实验二 渗透压法测定聚合物 分子量和Huggins 参数渗透压是溶液依数性的一种。
用渗透压法测定分子量是研究溶液热力学性质的结果。
这种方法广泛地被用于测定分子量2万以上聚合物的数均分子量及研究聚合物溶液中分子间相互作用情况。
一、实验目的1.了解高聚物溶液渗透压的原理。
2.掌握动态渗透压法测定聚合物的数均分子量。
二、基本原理1.理想溶液的渗透压从溶液的热力学性质可知,溶液中溶剂的化学势比纯溶剂的小,当溶液与纯溶剂用一半透膜隔开(见图2-l ),溶剂分子可以自由通过半透膜,而溶质分子则不能。
由于半透膜两侧溶剂的化学势不等,溶剂分子经过半透膜进入溶液中,使溶液液面升高而产生液柱压强,溶液随着溶剂分子渗入而压强逐渐增加,其溶剂的化学势亦增加,最后达到与纯溶剂化学势相同,即渗透平衡。
此时两边液柱的压强差称为溶剂的渗透压(π)。
理想状态下的Van t 'Hoff 渗透压公式:RTCMπ=--------------------------------------------- (1) 2.聚合物溶液的渗透压高分子溶液中的渗透压,由于高分子链段间以及高分子和溶剂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同,高分子与溶剂分子大小悬殊,使高分子溶液性质偏离理想溶液的规律。
实验结果表明,高分子溶液的比浓渗透压Cπ随浓度而变化,常用维利展开式来表示:2231RT A C A C C M π⎛⎫=+++⋅⋅⋅ ⎪⎝⎭------------------------- (2) 式中A 2和A 3分别为第二和第三维利系数。
通常,A 3很小,当浓度很稀时,对于许多高分子――溶剂体系高次项可以忽略。
则式(2)可以写作:21RT A C C M π⎛⎫=+ ⎪⎝⎭------------------------------ (3) 图2-1即比浓渗透压(Cπ)对浓度C 作图是呈线性关系,如图2-2的线2所示,往外推到C →0,从截距和斜率便可以计算出被测样品的分子量和体系的第二维利系数A 2。
试验二实验指导
实验二单闭环不可逆直流调速系统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单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原理、组成及各主要单元部件的原理。
(2)掌握晶闸管直流调速系统的一般调试过程。
(3)认识闭环反馈控制系统的基本特性。
二、实验所需挂件及附件三、实验线路及原理为了提高直流调速系统的动静态性能指标,通常采用闭环控制系统(包括单闭环系统和多闭环系统)。
对调速指标要求不高的场合,采用单闭环系统,而对调速指标较高的则采用多闭环系统。
按反馈的方式不同可分为转速反馈,电流反馈,电压反馈等。
在单闭环系统中,转速单闭环使用较多。
在本装置中,转速单闭环实验是将反映转速变化的电压信号作为反馈信号,经“转速变换”后接到“速度调节器”的输入端,与“给定”的电压相比较经放大后,得到移相控制电压Uct,用作控制整流桥的“触发电路”,触发脉冲经功放后加到晶闸管的门极和阴极之间,以改变“三相全控整流”的输出电压,这就构成了速度负反馈闭环系统。
电机的转速随给定电压变化,电机昀高转速由速度调节器的输出限幅所决定,速度调节器采用P(比例)调节对阶跃输入有稳态误差,要想消除上述误差,则需将调节器换成PI(比例积分)调节。
这时当“给定”恒定时,闭环系统对速度变化起到了抑制作用,当电机负载或电源电压波动时,电机的转速能稳定在一定的范围内变化。
在本实验中DJK04上的“调节器I”做为“速度调节器”和“电压调节器”使用。
四、实验内容(1)DJK04上的基本单元的调试。
(2)Uct不变时直流电动机开环特性的测定。
(3)Ud不变时直流电动机开环特性的测定。
(4)转速单闭环直流调速系统。
五、预习要求(1)复习自动控制系统(直流调速系统)教材中有关晶闸管直流调速系统、闭环反馈控制系统的内容。
(2)掌握调节器的基本工作原理。
(3)根据实验原理图,能画出实验系统的详细接线图,并理解各控制单元在调速系统中的作用。
(4)实验时,如何能使电动机的负载从空载(接近空载)连续地调至额定负载?图2-1 晶闸管直流调速系统原理图图2-2 转速单闭环系统原理图六、实验方法(1)DJK02和DJK02-1上的“触发电路”调试①打开DJK01总电源开关,操作“电源控制屏”上的“三相电网电压指示”开关,观察输入的三相电网电压是否平衡。
实验二
(1)将表中数据补充完整:①________,②________。 (2)以n为横坐标,1 为纵坐标,在图乙给出的坐标纸上 画出 1 -n图象。
k k
(3)图乙中画出的直线可近似认为通过原点。若从实验 中所用的弹簧截取圈数为n的一段弹簧,该弹簧的劲度 系数k与其圈数n的关系的表达式为k=______N/m;该弹 簧的劲度系数k与其自由长度l0(单位为m)的关系的表达
答案:25.85 0.98
弹簧原长
热点三
实验原理的改进、实验器材的创新
【典例3】在探究弹簧的弹力与伸长量之间关系的实验 中,所用装置如图甲所示,将轻弹簧的一端固定,另 一端与力传感器连接,其伸长量通过刻度尺测得,某
同学的实验数据列于表中。
伸长量x /(×10-2m) 弹力F/N
2.00 1.50
实验二
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
【考纲解读】 1.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定量关系。 2.学会用列表法、图象法、函数法处理实验数据。
【实验原理】 1.在弹簧下端悬挂钩码时弹簧会伸长,平衡时弹簧产 生的弹力与所挂钩码的重力大小相等。 2.弹簧的长度可用刻度尺直接测出,伸长量可以由拉
长后的长度减去弹簧原来的长度进行计算。这样就可
所以其测量工具为螺旋测微器。(3)根据表格中的数据,
作出F-x图象如图所示。
(4)由图象求出k值,将有关数据代入公式Y= ,解得 Y=5×106Pa。 答案:(1)D (2)毫米刻度尺 螺旋测微器
kl S
(3)图见解析 (4)5×106Pa
【反思归纳】实验数据处理的三种方法 1.图象法:根据测量数据,在建好直角坐标系的坐标 纸上描点,以弹簧的弹力F为纵轴,弹簧的伸长量x为 横轴,根据描点的情况,作出一条经过原点的直线。
实验2-伯努利实验
实验二 伯努利实验一、实验目的流动流体所具有的总能量是由各种形式的能量所组成,并且各种形式的能量之间又相互转换。
当流量在导管内作定常流动时,在导管的各截面之间的各种形式机械能的变化规律,可由机械能衡算基本方程来表达。
这些规律对于解决流体流动过程的管路计算、流体压强、流速与流量的测量,以及流体输送等问题,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实验采用一种称之为伯努利试验仪的简单装置,实验观察不可压缩流体在导管内流动时的各种形式机械能的相互转化现象并验证机械能衡算方程(伯努利方程)。
通过实验加深对流体流动过程基本原理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l 、不可压缩的流体在导管中作稳定流动,系统与环境又无功的交换,若以单位质量流体为衡算基准,其机械能守恒方程式为:∑+++=++fhp u g z p u g z ρρ2222121122(1)式中,u l 、u 2 ——分别为液体管道上游的某截面和下游某截面处的流速,m·s -1;P 1、P 2 ——分别为流体在管道上游截面和下游截面处的压强,Pa ;z l 、z 2 ——分别为流体在管道上游截面和下游截面中心至基准水平的垂直距离,m ; ρ ——流体密度,Kg·m -3;∑h f ——流体两截面之间消耗的能量,J·Kg -1。
若以单位重量为衡算基准,机械能守恒方程式又可以表达为:∑+++=++fHgp gu z gp gu z ρρ2222121122 m 液柱(2)式中,z l 、z 2 ——液体的位压头,m 液柱;∑H f ——流动系统内因阻力造成的压头损失,m 液柱。
2、理想流体在管内稳定流动,若无外加能量和损失,则可得到:ρρ2222121122p u g z p u g z ++=++(3)式(3)表示1kg 理想流体在各截面上所具有的总机械能相等,但各截面上每一种形式的机械能并不一定相等,但各种形式的机械能之和为常数,能量可以相互转换。
实验2
实验报告姓名:陈志峰学号:201041302226班别:2010级通信工程2班学院:电子工程学院实验时间:2011年11月16日成绩:课程名称模拟电子技术实验实验室模电实验室实验名称实验二晶体管共射极单管放大器同组同学黄少斌指导老师王善进一、实验目的1、学会放大器静态工作点的调试方法,分析静态工作点对放大器性能的影响。
2、掌握放大器电压放大倍数、输入电阻、输出电阻及最大不失真输出电压的测试方法。
3、熟悉常用电子仪器及模拟电路实验设备的使用。
二、实验原理图2-1为电阻分压式工作点稳定单管放大器实验电路图。
它的偏置电路采用RB1和RB2组成的分压电路,并在发射极中接有电阻RE,以稳定放大器的静态工作点。
当在放大器的输入端加入输入信号ui后,在放大器的输出端便可得到一个与ui 相位相反,幅值被放大了的输出信号u,从而实现了电压放大。
图2-1 共射极单管放大器实验电路在图2-1电路中,当流过偏置电阻R B1和R B2 的电流远大于晶体管T 的 基极电流I B 时(一般5~10倍),则它的静态工作点可用下式估算 CC B2B1B1B U R R R U +≈U CE =U CC -I C (R C +R E ) 电压放大倍数beL C V r R R βA // -=输入电阻R i =R B1 // R B2 // r be 输出电阻 R O ≈R C由于电子器件性能的分散性比较大,因此在设计和制作晶体管放大电路时,离不开测量和调试技术。
在设计前应测量所用元器件的参数,为电路设计提供必要的依据,在完成设计和装配以后,还必须测量和调试放大器的静态工作点和各项性能指标。
一个优质放大器,必定是理论设计与实验调整相结合的产物。
因此,除了学习放大器的理论知识和设计方法外,还必须掌握必要的测量和调试技术。
放大器的测量和调试一般包括:放大器静态工作点的测量与调试,消除干扰与自激振荡及放大器各项动态参数的测量与调试等。
大学物理演示实验(二)
大学物理演示实验(二)引言概述:大学物理演示实验(二)是大学物理实验课程中的一部分,旨在通过实验展示和验证物理理论,帮助学生巩固课堂知识,培养实验技能和科学观察能力。
本文档将介绍大学物理演示实验(二)的内容和目标。
正文:1. 实验一:光的折射- 介绍折射现象和斯涅尔定律- 测量光线由空气进入玻璃的折射角- 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和误差分析- 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 总结实验对折射现象的认识和物理原理的应用2. 实验二:牛顿环实验- 介绍牛顿环实验和干涉现象- 利用透明球与平板玻璃之间的干涉环展示干涉现象- 实验中的观察与记录- 计算干涉环的半径和观察现象的解释- 总结实验对干涉现象的认识和光的波动性质的验证3. 实验三:弹性碰撞- 介绍弹性碰撞的基本概念和守恒定律- 利用弹性碰撞实验装置进行实验- 测量碰撞前后小球的速度和动量- 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和误差分析- 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 总结实验对弹性碰撞的认识和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4. 实验四:平衡与力的测量- 介绍物体平衡和力的概念- 利用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和不同角度下的拉力- 实验中的观察与记录- 绘制力的示意图和分析力的关系- 总结实验对平衡和力的认识和测力学的应用5. 实验五:磁感线实验- 介绍磁感线和磁力线的概念- 利用磁铁和铁屑展示磁感线的分布- 实验中的观察与记录- 分析磁感线和磁铁性质的关系- 总结实验对磁感线和磁铁性质的认识总结:大学物理演示实验(二)通过五个实验点的探究,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物理理论和原理。
通过折射、干涉、碰撞、平衡和磁感线五个实验的展示和验证,学生不仅巩固了课堂知识,还培养了实验技能和科学观察能力。
这些实验的结果对物理现象的认识和理论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和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技术基础综合实验II指导书_内容
第一部分: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实验一 尺寸测量 用立式光学计测量塞规一、实验目的1、了解立式光学计的测量原理。
2、熟悉用立式光学计测量外径的方法。
3、加深理解计量器具与测量方法的常用术语。
二、实验内容1、 用立式光学计测量塞规。
2、根据测量结果,按国家标准查出被测塞规的尺寸公差和形状公差,作出适用性结论。
三、测量原理及计量器具说明立式光学计是一种精度较高而结构简单的常用光学测量仪。
用量块作为长度基准,按比较测量法来测量各种工件的外尺寸。
图1为立式光学计外形图。
它由底座1、立住5、支臂3、直角光管6和工作台11等几 部分组成。
光学计是利用光学杠杆放大原理进行测量的仪器,其光学系统如图2b 所示。
照明光线经反射镜1照射到刻度尺8上,再经直角棱镜2、物镜3,照射到反射镜4上。
由于刻度尺8位于物镜3的焦平面上,故从刻度尺8上发出的光线经物镜3后成为平行光束。
若反射镜 4与物镜 3之间相互平行,则反射光线折回到焦平面,刻度尺象7与刻度尺8对称。
若被测尺寸变动使测杆5推动反射镜4绕支点转动某一角度α(图2a ),则反射光线相对于入射光线偏转2α角度,从而使刻度尺象7产生位移t (图2c ),它代表被测尺寸的变动量。
物镜至刻度尺8间的距离为物镜焦距f ,设b 为测杆中心至反射镜支点间的距离,S 为测杆5移动的距离,则仪器的放大比K 为。
K=s t =btgaa ftg 2 当α很小时,tg2α≈2α,tg α≈α,因此:K=bf 2 光学计的目镜放大倍数为12,f=200mm ,b=5mm ,故仪器的总放大倍数 n 为: n=12K=12b f 2=12×52002 =960 由此说明,当测杆移动0.001mm 时,在目镜中可见到0.96mm 的位移量。
四、测量步骤1、测头的选择:测头有球形、平面形和刀口形三种,根据被测零件表面的几何形状来选择,使测头与被测表面尽量满足点接触。
所以,测量平面或圆柱面工件时,选用球形测头。
实验2 探究水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解析版)
实验2 探究水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2023中考预测与复习建议:本题属于热学板块,本实验2022年版课标相较于2011年版课标做了修改,2011年版课标名称“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本实验应回归教材,熟悉实验操作过程,以全面扎实掌握基础考点、理解实验操作过程,会分析、解释过程和数据为重点,同时实验会和大气压、热传递等知识进行综合考查,有一定的可拓展性,预测2023年中考仍然将会以基础题型的形式出现,最多设置2分稍微难点的分值,但是平时复习时,应该提高要求,做到复习全面、细致、重难点突出,尤其是突出核心素养能力考查,同时复习阶段应提高考查频次来体现其核心地位。
)基础考点梳理1. 实验装置(如右图所示)2. 实验器材及其组装(1)器材: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烧杯、中心有小孔的纸板、温度计、秒表、火柴、水. 其中属于测量仪器的有温度计和秒表.(2)实验器材的组装顺序:自下而上.(3)烧杯底部垫石棉网的目的:使烧杯受热均匀(4)硬纸板的作用:①减少热量损失,缩短加热时间;①防止热水溅出伤人;纸板上留小孔的目的:中央孔是用来固定温度计;边沿的孔是为了保持烧杯内与外界大气压相同,如果没有小孔,会使里面气压增大,测出的水的沸点偏高3. 实验过程(1)沸点的判断:加热一段时间后,水中产生大量的气泡,水的温度保持不变(温度计示数不变),此时的温度为水的沸点(2)水沸腾前:气泡上升过程中变小,未到液面就消失了;水沸腾时:气泡上升过程中变大,到液面破裂.如图1所示.4. 实验数据处理(1)根据实验数据绘制温度-时间图像(如图2所示)(2)分析温度-时间图像或表格数据判断水的沸点、加热时间、总结结论.5. 实验结论水沸腾前,吸收热量,温度升高,水沸腾过程中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6. 实验评价(1)水沸腾过程中,温度计上部出现小水珠、烧杯上方产生“白气”的原因: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2)撤去酒精灯后水不能立即停止沸腾的原因:石棉网和烧杯底的温度仍高于水的沸点,烧杯内的水能继续吸收热量(3)实验操作正确但得出水的沸点不是100 ①的原因:a.当地大气压低于一个标准大气压时水的沸点低于100 ①;b.当烧杯内的气压高于一个标准大气压时沸点高于100 ①,如加热时用硬纸板遮着烧杯口(4)缩短加热时间的方法: a.减少水的质量;b.提高水的初温;c.在烧杯口盖上带孔的硬纸板(5)水蒸气烫伤较沸水更严重的原因:水蒸气液化放出热量(6)当水停止沸腾时,给烧瓶浇冷水或从瓶中向外抽气,水会重新沸腾的原因:瓶内气压降低,水的沸点降低7. 知识拓展(1)酒精灯给水加热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水的内能的.(2)水在沸腾过程中持续吸热,虽然温度保持不变,但内能增大(3)热量的相关计算(Q=cmΔt)典型例题赏析2.物理学习小组在做“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时,装置如图甲所示.(1)图甲装置的某错误之处是温度计玻璃泡接触容器壁.(2)改正错误后,实验中观察到_是否有大量的气泡由小变大__的现象时可判断水沸腾了.要点1. 水沸腾前后气泡特点:①沸腾前:气泡少,上升过程中遇冷收缩变小(气泡内水蒸气遇冷液化)①沸腾时:大量气泡,上升过程中所受水的压强变小,气泡变大.(3)在水温升高到85 ①后,每隔1 min读取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直到水沸腾并持续一段时间,将所得数据记录在下表中.①分析可知:水在沸腾前,_持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_;水在沸腾过程中,_持续吸热,温度不变.①本实验中水的沸点是__98__①,由此可知当地大气压低于(选填“高于”“低于”或“等于”)1个标准大气压.(4)为了探究水沸腾时需要吸热,接下来的操作是将石棉网去掉,观察水是否会继续沸腾.(5)(结论评估)(2022临沂改编)实验后撤去酒精灯,水还能沸腾一小会儿,这说明水沸腾时不需要吸热,这种判断是错误(选填“正确”或“错误”)的,其中“水还能沸腾一小会儿”的原因可能是石棉网的余温高于水的沸点,会继续对水进行加热.要点2. 水没有立即停止沸腾的原因:水还在持续吸热,即可能有其他装置继续给水供热.(6)(2022陕西改编)等水温降至85 ①以下后,另一位同学利用该装置再次进行实验.①(现象解释)第一次实验结束后,烧杯中的水面降低了,原因是水温升高,蒸发加快(选填“加快”或“减慢”).①(绘制图像)图乙是第一次实验水沸腾前后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请在同一坐标系中大致画出第二次实验水从85 ①加热至沸腾一段时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图像.要点3. 水的初温和质量对实验的影响:①水的质量较少:从相同温度加热至沸腾所用的时间更短.①水的初温较高:相同质量的水,加热至沸腾所用的时间更短(7)(实验改进)(2022临沂改编)学习小组实验后统计了从点燃酒精灯加热到水沸腾共用时22 min,请提出一条减少加热时间的合理化建议:减少水量,提高水温(8)(生活实践)(2022益阳)做完实验后学习小组又探究了沸水自然冷却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得到的图像如图丙.如果要喝一杯奶茶(牛奶与茶水的质量之比约为1①2),结合图丙,方案B 的冷却效果更好.方案A.先将滚烫的热茶冷却5 min,然后加冷牛奶方案B.先将冷牛奶加进滚烫的热茶中,然后冷却5 min要点4. 降温情况分析:分析图像,水和环境的温度差越大,水放出热量越快.2.小明在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时,用到的器材如下: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烧杯、温度计、停表等。
实验二运算器实验报告
实验二运算器实验报告
实验二是运算器实验,旨在让我们了解计算机运算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通过搭建运算器电路并进行验证,深入理解了运算器的运作过程,为我们今后学习和应用计算机原理打下了基础。
一、实验原理
运算器是计算机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用于实现各种算术和逻辑运算。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首先学习了运算器的基本原理和功能,并了解了运算器中常用的逻辑门电路,如与门、或门、非门等。
接着,我们根据原理和逻辑门电路的特点,搭建了一个16位的运算器电路,并测试了电路的逻辑功能和运算准确性。
二、实验步骤
1. 搭建16位运算器电路,包括与门、或门、非门等逻辑电路。
2. 对搭建的运算器电路进行测试,如测试与门、或门、非门电路的逻辑输出是否正确。
3. 实现加法和减法运算功能,测试运算器的运算准确性。
4. 对搭建的运算器电路进行进一步优化,提高电路工作效率和运算速度。
三、实验结果
经过实验测试,我们成功搭建了一个16位的运算器电路,并对电路进行了多项测试和验证。
在逻辑输出方面,与门、或门、非门电路均能够正确输出逻辑值,验证了运算器电路的逻辑功能。
在加法和减法运算方面,运算器电路能够正确实现运算功能,并输出正确的运算结果,这表明运算器电路的运算准确性良好。
四、实验总结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理解了计算机中运算器的工作原理和结构,掌握了运算器电路的搭建和运作方法,并初步掌握了在运算器上实现加法和减法运算的原理和方法。
此外,我们还了解了运算器电路的优化方法和技巧,提高了电路工作效率和运算速度。
这些知识和技能对我们今后学习和应用计算机原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实验2 食品中粗脂肪含量的测定13.04
实验二食品中粗脂肪含量的测定——索氏抽提法一、目的与要求1.了解粗脂肪的测定原理和意义。
2.掌握索氏抽提法操作要点及影响因素。
二、原理和意义GBT 14772-2008食品中粗脂肪的测定脂肪含量的测定方法有很多,如抽提法、酸水解法、比重法、折射法、电测和核磁共振法等。
目前国内外普遍采用抽提法,其中索氏抽提法(Soxhlet extractor method)是公认的经典方法。
利用脂肪能溶于有机溶剂的性质,在索氏提取器中,将样品用无水乙醚(沸点30℃~60℃的石油醚)等溶剂反复萃取;提取完全后,蒸去溶剂,所得到的物质即为脂肪;此方法为重量法,得到的脂肪为游离脂肪。
抽提器结构:在加热时乙醚蒸发,乙醚蒸汽由连接管上升至冷凝器,凝结成液体滴入提取管中,当液面超过虹吸管高度时,浸提有样品内脂肪的乙醚便从虹吸管又流回提取瓶,以此循环抽提。
用本法提取的脂肪性物质为脂肪类物质的混合物,其中含有脂肪、游离脂肪酸、磷脂/糖酯、固醇、甾醇、蜡、芳香油、某些色素及有机酸等,因此称为粗脂肪。
脂肪是食品的重要营养成分,①具有最高能量的营养素;②提供必需脂肪酸;③脂溶性维生素的良好溶剂;④与蛋白质结合,在调解人体生理机能和完成化学反应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原料、半成品、成品的脂类含量对产品的风味、口感、外观、组织结构等都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测定食品脂肪含量可评价食品品质,衡量食品营养价值,实行工艺监督、生产过程质量管理,研究食品贮藏方式。
食品脂肪酸分析研究中,油脂组分分析,保健性研究;加工工艺中,反式脂肪酸研究。
三、仪器及试剂仪器器材试剂小绞肉机1台大张滤纸2张无水乙醚6瓶分析天平1个白线4筒石油醚6瓶索氏提取器10套脱脂棉1包无水硫酸钠1瓶烘箱1台烧杯100 ml 2个石英砂1瓶恒温水浴锅2-4台乳胶管1包铁架台10套镊子20cm 10把万用夹10个大试管4个40目筛2个小直尺4把干燥器4个玻棒10个大培养皿2套记号笔4支样品(午餐肉) 2盒四、操作步骤1. 抽提器准备:抽提器三部分洗净,蒸馏水冲洗后100°C 烘箱内干燥;脂肪烧瓶干燥至恒重,准确程量记录(相差不超过2mg )。
植物学实验2 植物细胞的结构与代谢产物
初生纹孔场
有色体
3.黑藻叶片的观察——叶绿体
将黑藻叶片下表皮朝上,放在载玻片的水滴中,盖上盖玻片,观察叶绿体。
叶绿体
4. 柿胚乳细胞的观察——胞间连丝
取柿胚乳永久制片,观察细胞壁和胞间连丝。 细胞壁
胞间连丝
5.马铃薯的观察——淀粉粒
切开一小块马铃薯,用镊子取少许白色混浊浆液,置载玻片水滴中,加盖玻片观察。
将空心苋的茎做徒手切片,观察簇晶
簇晶
空心苋茎横切
取夹竹桃叶横切片观察簇晶。
簇晶
夹竹桃叶横切
五、实验作业
思考题: 1. 在本实验中你都观察到了哪些细胞器? 2. 你观察到了植物细胞中的哪些后含物?它们通常位于植物 的哪些部位? 绘图题:
3. 绘吊竹梅叶片表皮细胞3-4个,含气孔器,并注明各部分名 称。 4. 绘柿胚乳细胞3-4个,示胞间连丝。 5. 绘马铃薯中的淀粉粒,2-3种。
轮纹
淀粉粒
脐点
马铃薯淀粉粒(示单粒淀粉)
6. 蓖麻种子的观察——蛋白质
取蓖麻种子永久制片,观察胚乳细胞的糊粉粒 。
球晶体 拟晶体
糊 粉 粒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蓖麻胚乳切片
球晶体
拟晶体
糊 粉 粒
蓖麻胚乳切片
7. 吊竹梅茎叶、空心苋茎和夹竹桃叶的观察——晶体 将吊竹梅的茎做徒手切片,观察针晶。
吊竹梅茎横切 (示针晶) 吊竹梅叶下表皮(示针晶)
6. 绘晶体中的针晶和簇晶。
预习:植物组织的观察
四、实验内容
1. 吊竹梅表皮细胞的观察——白色体
用镊子撕取一小块吊竹梅叶的下表皮放在载玻片水滴中,用解剖针将其展平, 再用镊子夹取一干净的盖玻片盖好,做成临时水封片观察。
实验2:液位单闭环控制
实验2:液位单闭环控制
实验⼆:液位单闭环实验
实验⽬的:
(1) 通过实验掌握单回路控制系统的构成
(2) 构成单回路液位控制系统,并应⽤衰减曲线法整定PID参数
(3) 熟悉PID参数对控制系统质量指标的影响,⽤调节器仪表进⾏PID参数的⾃整定和⾃动控制的投运。
实验仪器:
⽔泵、变频器、压⼒变送器、调节器(708型)、主回路调节阀、上⽔箱、中⽔箱、液位变送器、调节器(818型)、⽜顿模块(输⼊、输出)
实验内容:
1)单容液位控制
调节器控制实验系统的流程图如下所⽰:
图1:上⽔箱单闭环实验(调节器控制)流程
图2:上⽔箱单闭环实验(调节器控制)系统框图
图3:液位单闭环实验(调节器)接线图
2)双容液位控制
图1:上中⽔箱单闭环实验(调节器控制)流程
图2:上中⽔箱单闭环实验(调节器控制)系统框图
图3:双容液位单闭环实验(调节器)接线图
实验步骤
1、将液位单闭环实验所⽤的设备,按系统框图接好实验线路。
2、接通总电源,各仪表电源。
3、整定参数值的计算,设过渡过程的衰减⽐为4:1,参数值可由下表确定:
4、按计算所得的PID参数,进⾏设置。
5、使⽔泵Ⅰ在恒压供⽔状态下⼯作。
观察计算机上液位曲线的变化。
6、待系统稳定后,给定加个阶跃信号,观察其液位变化曲线。
7、再等系统稳定后,给系统加个⼲扰信号,观察液位变化曲线。
8、对实验的记录曲线分别进⾏分析和处理,处理结果记录于下表:
9
实验报告:
根据试验结果编写实验报告,并根据K、T、τ平均值写出⼴义的传递函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2 进程管理
1、实验目的
(1)加深对进程概念的理解,明确进程和程序的区别。
(2)进一步认识并发执行的实质。
(3)分析进程竞争资源现象,学习解决进程互斥的方法。
(4)了解Linux系统中进程通信的基本原理。
2、实验预备内容
(1)阅读Linux的sched.h源文件,加深对进程管理概念的理解。
(2)阅读Linux的fork.c源文件,分析进程的创建过程。
3、实验内容
(1)进程的创建
编写一段源程序,使系统调用fork()创建两个子进程,当此程序运行时,在系统中有一个父进程和两个子进程活动。
让每一个进程在屏幕上显示一个字符:父进程显示字符“a”;子进程分别显示字符“b”和字符“c”。
试观察记录屏幕上的显示结果,并分析原因。
(2)进程的控制
修改已编写的程序,将每个进程输出一个字符改为每个进程输出一句话,在观察程序执行时屏幕出现的现象,并分析原因。
如果在程序中使用调用lockf()来给每一个子进程加锁,可以实现进程之间的互斥,观察并分析出现的现象。
(3)①编写一段程序,使其实现进程的软中断通信。
要求:使用系统调用fork()创建两个子进程,再用系统调用signal()让父进程捕捉键盘上来的中断信号(即按DEL键);当捕捉到中断信号后,父进程用系统调用Kill()向两个子进程发出信号,子进程捕捉到信号后分别输出下列信息后终止:
Child Processll is Killed by Parent!
Child Processl2 is Killed by Parent!
父进程等待两个子进程终止后,输出如下的信息后终止
Parent Process is Killed!
②在上面的程序中增加语句signal (SIGNAL, SIG-IGN) 和signal (SIGQUIT, SIG-IGN), 观察执行结果,并分析原因。
参考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