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理论与方法

经济学理论与方法
经济学理论与方法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资源配置”

摘要:目前的城乡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看起来是我国工业化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现象之一,但是我国的较发达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却低于较落后的中西部地区。但是我国的城乡收入总体差距已经达到发展中国家的高水平,而且这还只是货币收入的比较,把非货币因素考虑进去,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是位于世界最高水平的。本文从影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资源配置因素出发,指出其历史因素、经济体制转型、政府的投入与支持不够等原因,厘清了理论与现实的矛盾,并对今后政府的政策与改革方向提出建议。

关键词:居民收入差距资源配置

一、城乡居民收入与资源配置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可以分为绝对城乡收入差距和相对城乡收入差距两类。其中相对城乡收入差距指是指以收入比重或相对份额表示的收入差距(如城镇居民收入与农村居民收入之比),而绝对城乡收入差距是以货币单位或实物单位表示的收入差距(如城镇居民收入与农村居民收入之差)。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相对城乡收入差距进行研究,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城镇居民收入/农村居民收入。城镇居民收入一般采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表示,而农村居民收入一般习惯上采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表示【1】。

虽然这两个指标的统计口径和范围不一致,但却是公认地比较容易获得和代表性强地数据。由于我国的资源配置不合理,大城市经济发达地区充分占用与利用了我国大部分的资源,这种情况造成了农村或者不发达地区资源不断向大城市集中地不合理现象。这种不合理的分布造成了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在地区上、城乡结构上的不合理。我国城市居民的平均收入明显高于乡村地区,以及发达地区的经济水平发展速度更加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

二、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

我国目前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6955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896元,实际增长9.3%。这些数据反映了我们城乡收入收入的实际情况,城乡之间收入差距存在着较大的数额差距,这也是我国今后在各方面制定城乡经济发展目标制度模式的重要前提。

根据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和社科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2011年《农村经济绿皮书》。绿皮书显示:2010年,全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自1998年以来首次快于城镇,但目前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巨大。绿皮书分析称,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的缺陷难以克服,城乡管理体制之间尚存巨大鸿沟,以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在扩大。2010年,我国粮食总产量高于预期,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54641万吨,比上年增加1559万吨,增长2.9%,粮食增产幅度高于“十一五”时期的年平均水平。13个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量为41185万吨,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75.4%;增产1475万吨,占全国增产总量的94.6%。特别是东北及内蒙古增产的粮食最多,对全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到89.4%。根据我国资源统计数据分析,近几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再创历史新高,标志着我国粮食生产能力进入到一个新的提升阶段。而且,蔬菜、水果、肉蛋和水产品等“菜篮子”产品产量持续增长,市场供应充足,品种丰富多样。2010年,我国蔬菜产量约6.4亿吨,肉类产量7925万吨,牛奶产量3570万吨,水产品产量5366万

吨,分别比上年增长3.1%、3.6%、1.5%和4.9%,与农产品(9.49,-0.20,-2.06%)消费需求的增长有较好的对应。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据农业部测算,2010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2%,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良种覆盖率达到96%以上,种子统供率达到66%,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2%。农业补贴结构进一步完善。2010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支出总额为8579.7亿元,比上年增加1326.6亿元,占全国财政支出的比重为9.6%,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此外,2010年农村固定资产投资36725亿元,增长19.7%;乡村消费品零售总额20875亿元,增长16.2%。在多种积极因素作用下,2010年农民收入增长明显好于预期,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919元,比上年增加766元,是历史上年增幅度最多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名义增长14.9%,实际增长10.9%,名义增长速度和实际增长速度都是1985年以来最快的一年。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增加和平均工资水平提高,是农民收入增长最主要的因素。2010年,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达2431元,比上年增加370元。此外,主要农产品价格上升,国家支农惠农力度加大,农民财产性收入增加等,也对农民收入增长做出了贡献。农村居民收入实际增长率比城镇居民高3.1个百分点。为了应对世界经济和国际市场的复杂多变形势,中国政府在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同时,应适时适度调控农产品进出口,努力提高农产品竞争力,这对农产品对外贸易长期、稳定和健康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三、资源配置对于城乡收入的影响

1、资源配置

资源是指社会经济活动中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相对于人们的需求而言,资源总是表现出相对的稀缺性,从而要求人们对有限的、相对稀缺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便用最少的资源耗费,生产出最适用的商品和劳务,获取最佳的效益。资源配置合理与否,对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成败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2、对于城乡收入的影响依据

资源优化配置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是由人的主观意志而是由市场根据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的一般规律,由市场机制通过自动调节对资源实现的配置,即市场通过实行自由竞争和“理性经济人”的自由选择,由价值规律来自动调节供给和需求双方的资源分布,用“看不见的手”进行优胜劣汰,从而自动地实现对全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关于资源配置差异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美国发展经济学家罗格纳·纳克斯(1953)从供给与需求两方面分析了农村物质资本存在着一个恶性循环,认为城乡物质资本存量差异是造成城乡居民收入差异扩大的原因。Greenwood、Jovanovi从金融发展角度,通过构建动态模型对收入分配进行了研究,认为金融发展和收入分配呈倒“U”关系。余官胜(2012)构建基于门槛效应模型,从贸易开放、人力资本角度探析了资源配置差异与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关系,研究发现只有当人力资本高于门槛值时,贸易开放才能缩小居民收入差距;而当人力资本低于门槛值时,贸易开放则会扩大居民收入差距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减少城乡收入差距。

四、合理配置城乡资源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1、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劳动者素质

目前我国城乡教育资源分配呈现的差距较大,尤其是2001年以来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实施以来,使本来薄弱的农村教育发展更加雪上加霜,长期的城乡二元制经济使得教育资源配置忽略了农村特点,体现出典型的城市取向教育资源配置过去在很大程度上受政府决策的制约与影响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教育也秉承了这种思想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观念指导下,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城市学校重点学校,而牺牲了更多的农村学校普通学校的发展。人力资本中劳动者自身技能素质的提高劳动条件的改善劳动效率的提升劳动成果和劳动者收入的增加,是生产力发展的本质表现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增加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并使之与国民收入增长的速度相适应,增加劳动者的劳动报酬,需要从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机制入手。提高劳动者的教育水平,提高劳动者的劳动知识素质。王冶平(2002)教授认为人力资本是知识创新的基础,人力资本并不是与知识创新相等同。在人的所有个人的能力中,创新能力必将是优先得到发展的,只有这样才能将人力资本投资的创新力曲线斜率大,更好地促进知识创新,促进经济的发展。

2、合理配置城乡医疗卫生资源

我国优质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过多集中在大城市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城市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的筹资体系基础被打破,农村合作医疗受到冷落而迅速萎缩,依附于计划经济时代的医疗保障制度逐渐瓦解。在城市,从1992年起,开始进行公费医疗制度改革的试点工作,到2004年底,参保人数达到1.24亿人,大致是城镇人口的1/4强,城镇从业人员的1/2弱;2007年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8亿人。也就是说,新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不仅覆盖面小,而且在制度上也没有覆盖职工家属和学生,在实际运作中更没有覆盖农民工等非正规就业的劳动者。在农村,2003年1月,卫生部、财政部、农业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要求从2003年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采用先试点,后逐步推开的办法,到2010年,实现在全国建立基本覆盖农村居民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目标。2007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断完善,已扩大到全国86%的县,参合农民达到7.3亿人。可以说,目前城乡的医疗保障制度建设虽然已经起步,但覆盖范围仍有待提高。正是由于我国卫生总费用投入不合理,医疗卫生资源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分配不公平,医疗保障制度覆盖面有待提高等原因,才导致了原本我国并不丰富的医疗卫生资源,其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

3、提高农村居民工作资源机会

我国目前因为制度部分监管与程序的缺陷经常发生权力就业的现象。权力就业是指在一些事业单位和国企中,一些管理人员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利为自己子女提供工作机会。这样的不公平的工作岗位现象也对城乡居民的公平合理的收入造成一定的影响。目前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上,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城乡分割,使得进城农民工在城市劳动市场上受到多重歧视,农村迁移者主要从事的是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劳动报酬低职业流动性大的工作。我们应该继续促进公平就业,减少人为因素对劳动者选择的影响,使农村劳动者更加公平地进入高收入与福利行业。

4、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对收入差距的影响

我国长期以来的工业化优先发展战略,使得工农业产品价格形成了非常大的“剪刀差”现象。虽然对社会主义经济早期建设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但是对

中国城乡收入分配差距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由于城乡二元制的经济结构体制,这样决定了城乡居民生产劳动生产效率方面的巨大的差异性。农业剩余劳动力因为生产力效率低下同时这些剩余劳动力暂时不能一次性的充分安置就业,这样使得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拉大了差距【2】。早期“剪刀差”的影响以及如今的二元制结构的不合理的割裂使得如今农村经济发展暂不如城市经济发展迅速与繁荣。提高农产品的市场价格,降低农业生产中的工业资源价格成本投入,是提高农村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大力发展乡村企业,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以及就业机会给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对于提高乡村经济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具有重要意义。改革户籍制度、深化税费改革、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等,相信城乡差距会越来越小。

参考文献

1、李睿资源配置差异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实证研究中州大学经济贸易学院,河南郑州 45004 2014

2、陈钊,陆铭,佐藤宏. 2009.谁进入了高收入行业?关系户籍与生产率的作用[J].经济研究(10) :121-132.

计量经济学课后习题

计量经济学课后习题 1.什么是计量经济学?计量经济学方法与一般经济数学方法有什么区别? 答: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以揭示经济活动中客观存在的数量关系为内容的分支学科,是由经济学、统计学和数学三者结合而成的交叉学科。 计量经济学方法揭示经济活动中各个因素之间的定量关系,用随机性的数学方程加以描述;一般经济数学方法揭示经济活动中各个因素之间的理论关系,用确定性的数学方程加以描述。 4.建立与应用计量经济学模型的主要步骤有哪些? 答:建立与应用计量经济学模型的主要步骤如下:(1)设定理论模型,包括选择模型所包含的变量,确定变量之间的数学关系和拟定模型中待估参数的数值范围;(2)收集样本数据,要考虑样本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可比性和—致性;(3)估计模型参数;(4)检验模型,包括经济意义检验、统计检验、计量经济学检验和模型预测检验。 5.模型的检验包括几个方面?其具体含义是什么? 答:模型的检验主要包括:经济意义检验、统计检验、计量经济学检验、模型的预测检验。在经济意义检验中,需要检验模型是否符合经济意义,检验求得的参数估计值的符号与大小是否与根据人们的经验和经济理论所拟订的期望值相符合;在统计检验中,需要检验模型参数估计值的可靠性,即检验模型的统计学性质;在计量经济学检验中,需要检验模型的计量经济学性质,包括随机扰动项的序列相关检验、异方差性检验、解释变量的多重共线性检验等;模型的预测检验主要检验模型参数估计量的稳定性以及对样本容量变化时的灵敏度,以确定所建立的模型是否可以用于样本观测值以外的范围。 4.如何缩小置信区间?(P46) 由上式可以看出(1).增大样本容量。样本容量变大,可使样本参数估计量的标准差减小;同时,在同样置信水平下,n越大,t分布表中的临界值越小。(2)提高模型的拟合优度。因为样本参数估计量的标准差和残差平方和呈正比,模型的拟合优度越高,残差平方和应越小。 1.为什么计量经济学模型的理论方程中必须包含随机干扰项? (经典模型中产生随机误差的原因) 答:计量经济学模型考察的是具有因果关系的随机变量间的具体联系方式。由于是随机变量,意味着影响被解释变量的因素是复杂的,除了解释变量的影响外,还有其他无法在模型中独立列出的各种因素的影响。这样,理论模型中就必须使用一个称为随机干扰项的变量宋代表所有这些无法在模型中独立表示出来的影响因素,以保证模型在理论上的科学性。 3.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基本假设主要有哪些? 违背基本假设的模型是否不可以估计? 答:线性回归模型的基本假设有两大类:一类是关于随机干扰项的,包括零均值,同方差,不序列相关,满足正态分布等假设;另一类是关于解释变量的,主要有:解释变量是非随机的,若是

《商务智能方法与应用》教学大纲

商务智能方法与应用 (含实验) () 教学大纲 (2018版) 曙光瑞翼教育 2018年8月

前言 一、大纲编写依据 《商务智能方法与应用》是高校面向全校的公选课,是一门理论结合实践,专业性并不强的大数据相关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设计和使用商务智能相关技术的能力,熟悉商务智能的基本概念及构成,重点掌握商务智能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以及如何进行建立数据仓库、如何进行在线分析处理、如何实现数据挖掘与数据可视化。通过这一系类的技术如何帮助决策者进行决策。 二、课程目的 1、知识目标 本课程目的是通过讲授及有关讨论使学生掌握在当今商务环境下如何整合和优化企业的信息资源,充分发挥企业的“知识资本”优势,将信息转换成企业智能,并进一步转换为企业利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及讨论,将培养学生如何整合企业内部资源并部署实施商务智能战略的能力。主要重点在于大数据行业内的商务智能工具的应用以及行业实践。 2、能力目标 (1) 实践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对学生进行实践技能的训练,巩固其在课堂上所学书本知识,加深对商务智能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的理解,掌握商务智能的核心技术与工具,并能运用典型的商务智能工具处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同时,通过实践教学活动,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锻炼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科学严谨、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2) 创新能力 通过使用商务智能原理与应用的学习,从数据采集、数据分析、数据挖掘、数据可视化的工作原理与应用等方面,使学生具备一定的使用商务智能主流工具进行数据分析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 1、课堂教学 (1) 讲授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以讲授为主,讲授的主要内容有商务智能关键技术:数据仓库、在线分析处理、维度建模。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突出重点和难点。 (2) 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学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商务智能相关技术与主流商务智能相关工具。教师通过给出一些相关的实例程序帮助学生理解和进行方案设计,并布置相应的上机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 (3) 其它教学方法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结合传统教学方法,解决好教学内容多、信息量大与学时少的矛盾;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馆的资源优势,查阅与课程相关的资料;通过布置课程设计来提高学生的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和软件开发的能力。 2、课外学习

《商务智能方法与技术》复习资料-

《商务智能方法与技术》课程复习资料 一、客观部分:(判断、不定项选择) (一)、判断部分 ★考核知识点:商务智能系统 附 1.1.1(考核知识点解释): 商务智能是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管理和分析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商务数据和信息,创造和累计商务知识和见解,改善商务决策水平,采取有效的商务行动,完善各种商务流程,提升各方面商务绩效,增强综合竞争力的智慧和能力。 商务智能不是通常的业务处理。它的目标是如何更快、更容易地做更好的决策。 IBM商务智能解决方案远远不只是数据和技术的组合,BI帮助用户获得正确的数据,发现它的价值,并共享价值。 ★考核知识点:知识概念 附 1.1.2(考核知识点解释): 知识就是对信息进行的提炼、比较、挖掘、分析、概括、判断和推论。知识分为事实性知识和经验知识。事实性知识是人类对于客观事物和现象的认识结果。经验知识多事一种隐性知识,是存储在人们大脑中的经历、经验、技巧、体会和感悟等尚未公开的知识。 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考核知识点:元数据 附 1.1.3(考核知识点解释): 元数据管理包括对开发、管理数据仓库时所用的技术元数据和支持业务人员的业务元数据进行管理,它对数据仓库的设计和维护具有重要的作用。 数据仓库的所有数据都要通过元数据来管理和控制。元数据描述关于源数据

的说明,包括源数据的来源、源数据的名称、源数据的定义、源数据的创建时间等对源数据进行管理所需要的信息。 源数据的来源说明源数据是从哪个系统、哪个历史数据、哪个办公数据、哪个Web页、哪个外部系统抽取而来。源数据说明源数据在数据仓库的作用、用途、数据类型和长度等。 元数据:是用来描述数据的数据。它描述和定位数据组件、它们的起源及它们在数据仓库进程中的活动;关于数据和操作的相关描述(输入、计算和输出)。元数据可用文件存在元数据库中。元数据反映数据仓库中的数据项是从哪个特定的数据源填充的,经过哪些转换、集成过程。 要有效的管理数据仓库,必须设计一个描述能力强、内容完善的元数据。 ★考核知识点:数据分析 附 1.1.4(考核知识点解释): 在线分析处理比较常用的操作包括对多维数据的切片与切块、等。 切片和切块(Slice and Dice): 在多维数据结构中,按二维进行切片,按三维进行切块,可得到所需要的数据。如在“城市、产品、时间”三维立方体中进行切块和切片,可得到各城市、各产品的销售情况。 钻取(Drill): 钻取包含向下钻取(Drill-down)和向上钻取(Drill-up)/上卷(Roll-up)操作,钻取的深度与维所划分的层次相对应。 ★考核知识点:数据集市 附 1.1.5(考核知识点解释): 数据仓库是企业级的,能为整个企业各部门的运行提供决策支持手段。而数据集市( Data Mart )是部门级别的,一般只能为某个局部范围内的管理人员服务,也称为部门级的数据仓库。 数据集市有两种:独立的数据集市和从属的数据集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 (2页整理版)

精品文档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框架和基本特征? 答:基本框架: ⑴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方针; ⑵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⑶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 ⑷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 ⑸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分配制度; ⑹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基本特征: A.具有市场经济的共性特征。 ⑴经济关系市场化; ⑵企业行为自主化; ⑶宏观调控间接化; ⑷经济运行法制化。 B.具有社会主义制度特征。 ⑴公有制为主体地位-----基本标志 ⑵实现共同福裕-------- 根本目标 ⑶强有力的宏观调控-----调控办度 2、市场经济弱点与缺陷? 答:市场经济弱点: ⑴自发性;⑵盲目性;⑶滞后性。 市场经济缺陷: ⑴产业结构调整; ⑵经济总量的平衡; ⑶外部性的克服; ⑷公平竞争与垄断; ⑸社会公正与效率; ⑹公共产品提供-----生态、环境与资源的保护。 3、市场竞争的机制与条件? 答:市场竞争的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和供求机制。 完成竞争市场存在的条件: ⑴市场上有大量的买者和卖者; ⑵所提供的产品都是同质的; ⑶所有要素均可自由流动; ⑷完全信息、交易成本可以忽略不记,充分理信。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的过程?答:1992年建立市场经济;1978年改革开放;1982 年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87年市场引导企业,国家 调整市场。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过程: ⑴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按经济规律办事,重视 价值规律的作用; ⑵1982年十二大: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⑶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⑷1987年十三大:“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 ⑸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资本主义有计划, 社会主义有市场”; ⑹1992年十四大:中国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从“浅水(表层、微观)改革进入”“深水(经济体 制、企业制度、产权制度)改革”(1993年-----) ⑺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体制; ⑻1997年十五大1999年十五届四中全会:调整国有 经济布局,“有所为有所不为”“公有制实现形式多 样化”; ⑼2002年十六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框架; ⑽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 ⑴1949年—1977年以阶级斗争为纲 ⑵1978年—2002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GDP 崇拜 ⑶2002年—至今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 社会发展全局,建设和谐社会。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特点?(渐进性) 答:⑴调整发展; ⑵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⑶对外开放带动对内改革; ⑷体制外向体制内; ⑸先试验,后推广。 6、经济形式、经济制度、经济体制、经济机制分别 是? 答:经济形式:生产与交换。 经济制度: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生产过程中人们所处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劳动产 品的分配形式。 经济体制: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 经济机制:决策机制、信息机制,激励约束机制。 7、政府失灵的表现、原因及矫正? 答:“政府失灵”:政府干预所引起的经济运行效 率的下降和社会福利的损失。 政府失灵的表现: ⑴政府行为目标决定偏离社会公共利益; ⑵政府干预经济活动达不到预期目标; ⑶政府机构膨胀,效率低下; ⑷政府行为派生的外在负效应。 政府失灵的原因: ⑴经济人;⑵信息不充分; ⑶收入主要源于税收; ⑷供给垄断。 政府失灵的矫正: ⑴合理划分; ⑵竞争机制; ⑶激励机制; ⑷监督与约束。 第二讲 8、国有企业改革历程与任务? 答:国有企业改革历程(三个阶段): 30多年来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经历了曲折 的过程,它反映了改革战略指导思想的演变和发 展。 1978-1984年,改革的战略指导思想是扩 大企业自主权。 1985-1993年,改革的战略指导思想是实 行两权(即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 1994年至今,改革的战略指导思想是建立 现代企业制度和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 国有企业改革任务: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 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 9、现代企业制度内涵及特征? 答:现代企业制度内涵(包括现代企业产权制 度、有限责任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 产权制度: ⑴投资者-----拥有财产的最终所有权。 ⑵企业-------拥有法人产权。

计量经济学名词解释

1、计量经济学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从数量上研究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 2、数据质量 数据满足明确或隐含需求程度的指标 3、相关分析 主要研究变量之间的相互关联程度,用相关系数表示。包括简单相关和多重相关(复相关)。 4、回归分析(Regression Analysis) 研究一个变量(因变量)对于一个或多个其他变量(解释变量)的数量依存关系。其目的在于根据已知的解释变量的数值来估计或预测因变量的总体平均值。 5.内生变量 指由模型系统内决定的变量,取值在系统内决定 6、面板数据 时间序列数据和截面数据的混合 7.异方差: 总体回归函数中的随机误差项满足同方差性,即它们都有相同的方差。如果这一假定不满足,则称线性回归模型存在异方差性。 8.自相关 自相关是在时间序列资料中按时间顺序排列的观测值之间的相关或在横截面资料中按空间顺序排列的观测值之间的相关 9.多重共线性

解释变量之间存在完全的线性关系或近似的线性关系。解释变量存在完全的线性关系叫完全多重共线;解释变量之间存在近似的线性关系叫不完全多重共线。 10.虚拟变量 虚拟变量:在建立模型时,有一些影响经济变量的因素无法定量描述 构造只取“0”或“1”的人工变量,通常称为虚拟变量,记为D 11.平稳序列 是指时间序列的统计规律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 12.伪回归 所谓“伪回归”,是指变量间本来不存在相依关系,但回归结果却得出存在相依关系的错误结论。 13.协整 所谓协整,是指多个非平稳变量的某种线性组合是平稳的 14.前定变量 所有的外生变量和滞后的内生变量。前定变量=外生变量+滞后内生变量+滞后外生变量 15.恰好识别 恰好识别:能够唯一地估计出结构参数值。 16.结构式模型 体现经济理论中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结构的联立方程模型,称为结构式模型17.过度识别 过度识别:结构参数的估计值具有多个确定值 18.自回归模型

经济学的理论范式和分析方法

经济学的理论式和分析方法 本文旨在从对传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反思中,讨论一下经济学方法和方法论的几个问题。它们是:关于经济学理论式及其比较;关于实证分析;关案例研究。 1、经济学的理论式 式的概念和理论是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提出并在《科学革命的结构》(1962)中系统阐述的。由于式概念是库恩整个科学哲学观的中心,他试图以此来概括和描述多个领域的现实科学,而不仅仅是对科学史和哲学感兴趣,因而从不同方面、不同层次和不同角度对式概念作了多重的界定和说明。很多人没有注意到库恩思想的这一特征,往往根据自己的需要引述库恩的某一解释来阐述自己的问题。因而不免出现某些偏差。英国学者玛格丽特。玛斯特曼对库恩的式观作了系统的考察,(1987)他从《科学革命的结构》中列举了库恩使用的21种不同含义的式,并将其概括为三种类型或三个方面:一是作为一种信念、一种形而上学思辨,它是哲学式或元式;二是作为一种科学习惯、一种学术传统、一个具体的科学成就,它是社会学式;三是作

为一种依靠本身成功示的工具、一个解疑难的方法、一个用来类比的图象,它是人工式或构造式。虽然式的首要含义在哲学方面,这也是库恩式的基本部分,但是,库恩的创见和独到之处则在于式的社会学含义和构造功能。与一般科学哲学思维的抽象性相反,库恩特别强调科学的具体性,并把具体性看作是科学的基本特性,因为他认为,一套实际的科学习惯和科学传统对于有效的科学工作是非常必要和非常重要的,它不仅是一个科学共同体团结一致、协同探索的纽带,而且是其进一步研究和开拓的基础;不仅能赋予任何一门新学科以自己的特色,而且决定着它的未来和发展。这样一来,库恩也就把具体性作为自己哲学思想的核心,在实际的“图象”、“模型”和“哲学”之间划了一条界限,使自己的思想与其他科学哲学区别开来。库恩的构造式就是这种实际的“图象”和“模型”,它不仅使常规科学解疑难的活动得以完成,从而成为开启新学科的契机和手段,而且在应用模型和形而上学之间建立起一种新的相互关系,解决了从一般哲学理论转向实际科学理论的途径问题。我们以下的分析主要是讨论和运用式的后面两种含义。 经济学的式一般总是以经济效率为中心,(宇燕,1993)以分工、交易和合作为容,以供求均衡分析、边际替代分析、

@计量经济学名词解释

三、名词解释 1.经济计量学:是经济学、统计学和数学合流而构成的一门交叉学科。 2.理论经济计量学:是寻找适当的方法,去测度由经济计量模型设定的经济关系式。 3.应用经济化量学:以经济理论和事实为出发点,应用计量方法,解决经济系统运行过程中的理论问题或实践问题。 4.内生变量:具有一定概率分布的随机变量,由模型自身决定,其数值是求解模型的结果。 5.外生变量:是非随机变量,在模型体系之外决定,即在模型求解之前已经得到了数值。 6.随机方程:根据经济行为构造的函数关系式。 7.非随机方程:根据经济学理论或政策、法规而构造的经济变量恒等式。 8.时序数据:指某一经济变量在各个时期的数值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所形成的数列。 9.截面数据:指在同一时点或时期上,不同统计单位的相同统计指标组成的数据。 三、名词解释 1.回归分析:就是研究被解释变量对解释变量的依赖关系,其目的就是通过解释变量的已知或设定值,去估计或预测被解释变量的总体均值。 2.相关分析:测度两个变量之间的线性关联度的分析方法。 3.总体回归函数:E (Y /X i )是X i 的一个线性函数,就是总体回归函数,简称总体回归。它表明在给定X i 下Y 的分布的总体均值与X i 有函数关系,就是说它给出了Y 的均值是怎样随X 值的变化而变化的。 4.随机误差项:为随机或非系统性成份,代表所有可能影响Y ,但又未能包括到回归模型中来的被忽略变量的代理变量。 5.有效估计量:在所有线性无偏估计量中具有最小方差的无偏估计量叫做有效估计量。 6.判定系数:TSS ESS Y Y Y Y R i i =--=∑∑222)()?(,是对回归线拟合优度的度量。R 2测度了在Y 的总变异中由回归模型解释的那个部分所占的比例或百分比。 三、名词解释 1.异方差 :在回归模型中,随机误差项1u ,2u ,…,n u 不具有相同的方差,即 ()()≠i j Var u Var u ,当j i ≠时 ,则称随机误差的方差为异方差 。 2.序列相关 :在进行回归分析时,我们总假定其随机误差项是不相关的,即 (,)0,i j Cov u u i j =≠ 上式表示不同时点的误差项之间不相关。如果一个回归模型不满足上式,即(,)0i j Cov u u ≠,则我们称随机误差项之间存在着序列相关现象,也称为自相关 3.加权最小二乘法 :为了克服方差非齐性,所采用的方法即加权最小二乘法。基本思

南开18春学期《商务智能方法与技术》在线作业

(单选题) 1: ()是基于网页内容或其描述中抽取知识的过程 A: 内容挖掘 B: 结构挖掘 C: 个性挖掘 D: 使用(日志)挖掘 正确答案: (单选题) 2: ()目标就是将恰当的知识在恰当的时候传递给恰当的人,以便使他们能够作出最好的决策A: 知识处理 B: 知识创造 C: 知识管理 D: 知识储存 正确答案: (单选题) 3: 知识管理将信息处理能力和人的创新能力相互结合,增强组织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是哪个知识管理学派的说法() A: 行为学派 B: 技术学派 C: 管理学派 D: 综合学派 正确答案: (单选题) 4: 选择供应商一般以满足时间约束的条件下()为目标 A: 最小化物流成本 B: 最大化物流成本 C: 最小化维护成本 D: 最大化维护成本 正确答案: (单选题) 5: 知识和信息最主要的区别是 A: 知识比信息重要 B: 信息系统比知识系统昂贵 C: 信息是某种事实而知识是某种经验 D: 知识比信息更容易被组织 正确答案: (单选题) 6: OLAP系统应能处理与应用有关的任何逻辑分析和统计分析,此描述是指OLAP的哪个特性。A: 快速性 B: 可分析性 C: 多维性 D: 信息性 正确答案: (单选题) 7: 哪种数据库工具采用矩阵方式来存储数据。 A: 多维数据库工具(MOLAP) B: 关系型数据库工具(ROLAP) C: 桌面型数据库工具 D: 都不是 正确答案: (单选题) 8: ()存储格式一般比较适合于需要总结数据的查询有较快的响应时间,同时基数据的量又比较大的场合。 A: ROLAP B: MOLAP C: HOLAP D: ServerOLAP 正确答案: (单选题) 9: 归咎(imputation)是处理()的一种方法。

本文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前言 一、本文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1.本课题以我国国情为基础,结合西方经济学理论成果。努力使之与国情相 适应,从而产生真正扎根于中国土壤的有指导意义的理论。在西方地方公共品理论中,提博特(Tiebout)1956年所写的富有开创性的文章刺激了后续研究论文的问世,极大地丰富了这一领域的理论成果。然而这些理论基本上都是建立在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的经济政治现实的基础之上的。他们更多的是强调地方政府的收入支出对于人口流动、地方投资、房地产价格的影响,即地方财政的外部性问题(提博特1956,奥茨Oates)。而我国的情况则正好相反。由于我国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巨大差异,从西而东的人口流动对西部地区地方政府财政上的人力资本投资行为产生了很大影响。因此,本课题在论证上在采用西方地方公共品的理论时根据我国情况作了修正。 2.本课题在考察西部人力资本的形成问题时,虽然只强调了“地方政府作为 人力资本投资主体激励不足”这个核心问题。但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时,本文却没有拘泥于就这个问题提出解法的传统模式。相反,本文在更广阔的范围内探讨了如何有效增加人力资本存量这更本质的问题。并从中得出了“市场化”的人力资本存量增加模式:一是在通过教育形成人力资本的传统机制中,地方政府如何通过投资结构的调整—普及富含人力资本的高科技产品来增加人力资本的存量,二是在人力资本形成的传统机制以外,通过市场化手段—人口流动来增加人力资本的存量。本文深入地讨论了这两种方法的可行性和实施的具体办法,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 正文 第一章: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重大作用人力资本开发与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是取得经济成就的重要标志和过程,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决定性作用越来越得到共识。各国政府和学者越来越认识到,经济进步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人,特别是掌握一定科学技术知识和技能的人,亦即要依赖于人力资本的积累。尤其是在人类社会正在走向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将成为经济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要素,知识最终将归结于有智慧的人脑和积淀于知识劳动者的才能,而这正是人力资本的重要内容。 西部地区是我国经济增长相对缓慢的地区,西部在谋求经济发展和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如何解决好人力资本的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问题较之其他地区显得更为关键和迫切。本章主要通过理论与实证两方面的分析,从人力资本对于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入手,引出在西部开发中,人力资本投资和积累之于经济增长,之于社会进步的特殊意义,并通过阐述西部现存的人力资本问题,为后文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奠定理论的和事实的基础。 【一】理论分析

经济理论与方法~

引子:什么是经济学 经济(economy)源于希腊语oikonomos,意为“管理一个家庭的人” 19世纪伟大的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在其《经济学原理》中这样写到:“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一般生活事务的学问”。 美国伟大的经济学家、197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萨谬尔森在其《经济学》中对经济学下的定义,经济学是: ●研究在经济活动中如何确定劳动、资本和土地的价格,以及如何运用这些价格配置资源; ●考察金融市场行为,并分析金融市场如何将资本配置到其他经济部门; ●考察收入分配,以及如何在不损害经济运行的前提下对穷人给予帮助; ●考察政府支出、税收、预算赤字对经济增长有何影响; ●研究经济周期中失业与生产的波动,并提出改善经济增长的政策; ●考察各国贸易模式并分析贸易壁垒有何影响; ●观察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并对鼓励资源有效利用的方式提出建议。 美国经济学家、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瑟夫·斯蒂格利兹在其《经济学》中对经济学下的定义是:经济学研究的是:我们社会中的个人、厂商、政府和其他经济组织是如何进行选择的,这些选择如何决定社会资源的使用方式。稀缺是经济学一个显著的现象,因为稀缺所以选择是必要的。 将以上定义加以提炼,可以发现经济学有一个共同的主题: 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以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将他们分配给不同的个人。这个定义的背后隐含了经济学的两大核心思想,即物品是稀缺的(资源的有限性),社会必须有效地利用(资源的管理)他们的资源。事实上,正是因为稀缺性和追求效益的愿望,才使经济学成为一门重要的学科。 家庭和社会的选择 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 1. 家庭对资源的分配:工作多少,购买多少,储蓄多少,如何把储蓄用于投资,以及是否需要和他人建立互易关系等。 2. 企业对资源的配置: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价格情况,原料采购等 社会经济体是在千万个家庭和也起的共同作用下实现的对资源的配置,即供给和需求相互作用的结果(市场经济到计划经济的过度)。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区别 1.计划经济是指以国家指令性计划来配置资源的经济形式. 计划经济被当作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是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这种观点的逻辑推理是:社会化大生产把国民经济各部门连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因而客观上要求它们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2.市场经济是承认并维护私人拥有生产资料和鼓励自由竞争、通过市场交换中的价格调节供求和资源分配的经济运行体制。这是两种根本对立的经济体制。 主要区别有: 一是经济运行的机制不同.计划经济是无所不包的国家计划,市场经济是市场机制,即价格供求竞争利率等. 二是调节经济的手段不同.前者主要是行政手段,后者主要是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 三是调节经济的方式不同.前者是国家直接调控企业,后者是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 四是所有制结构不同.前者的所有制结构单一,后者所有制结构多元.五是利益分配不同.前着平均主义严重,后者注重效率。 市场经济地位对贸易的影响 市场经济地位(简称MES)是根据一国经济制度和政府对市场的干预程度确定的, 广泛应用于贸易救济中的反倾销领域。如果一国经济制度是市场经济,而且政府对经济干预较少,越接近完全竞争,交易成本就越低,则该国就具有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因此,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离不开完全竞争。 中国一直遭受非市场经济地位的不公平待遇,中国对外贸易健康发展受到影响 自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始终没有完全被西方高收入发达国家所承认。1979年8月,欧盟对中国糖精钠产品进行反倾销立案,没有给予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从此拉开了西方发达国家不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的序幕。 根据1999年中国与美国达成的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协定,美国始终坚持中国的非市场经济地位,美国可以在15年内,当涉及中国的进口时,继续应用非市场经济方法处理反倾销案件。这一条款适用于世贸组织的最惠国原则,因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议定书》的第15条款规定,中国成为世贸组织成员后的15年内,世贸组织成员对中国产品倾销行为判定时,在制造、生产和销售该产品不能明确证明是市场经济条件的,则该世贸组织成员可使用不依据与中国国内价格或成本进行严格比较的方法。 针对中国出口产品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和倾销行为判定时,欧盟、美国、印度等不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计算产品倾销幅度时不采用中国国内价格或成本等原始数据,而是依据与出口国经济发展水平大致相当的市场经济国家(即第三国或者所谓替代国)的价格或者成本数据来计算所谓的正常价值,从而使中国正常贸易变成倾销,极大地高估了中国出口产品的倾销幅度,导致倾销行为成立。进口国根据倾销行为与实质性损害的因果关系,对中国出口产品就可实施长达5年的反倾销措施,如果复审后继续实施反倾销措施,则时间更长。 因此,一些国家为遏制中国快速发展,针对中国出口产品滥用“非市场经济”条款,特别是少数发展中国家紧随欧盟、美国,对中国进行大量反倾销立案和调查。长期以来,中国一直遭受非市场经济地位的不公平待遇,部分出口产品增长态势受到遏制,部分出口市场大幅度萎缩,产业链上的相关企业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单个反倾销案件涉及产品出口额动辄上亿美元,近几年反倾销造成的中国出口损失超过150亿美元,中国对外贸易健康发展受到影响。 第一节如何做出决策 原理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大炮和黄油的权衡 清洁环境和高收入水平之间的权衡 效率(efficiency,社会能从其稀缺资源中得到的最大利益的特性)和平等(equality,经济成果在社会成员中平均分配的特征)的取舍,在设计政府政策的时候,这两个目标往往是不一致的。(贫富差距的出现) 中国贫富差距现象 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名字来自于《圣经·马太福音》中的一句话。在《圣经·新约》的“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中有这么说道:“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社会学家从中引申出了“马太效应”这一概念,用以描述社会生活领域中普遍存在的两极分化现象[1]。此术语后为经济学界所借用,反映贫者愈贫,富者愈富,赢家通吃的经济学中收入分配不公的现象。

计量经济学重点知识整理

计量经济学重点知识整理 1一般性定义 计量经济学是以经济理论和经济数据的事实为依据,运用数学和统计学的方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研究经济数量关系和规律的一门经济学科。 研究的主体(出发点、归宿、核心): 经济现象及数量变化规律 研究的工具(手段): 模型数学和统计方法 必须明确: 方法手段要服从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与数学不同),方法是为经济问题服务 2注意:计量经济研究的三个方面 理论:即说明所研究对象经济行为的经济理论——计量经济研究的基础 数据:对所研究对象经济行为观测所得到的信息——计量经济研究的原料或依据 方法:模型的方法与估计、检验、分析的方法——计量经济研究的工具与手段 三者缺一不可 3计量经济学的学科类型 ●理论计量经济学 研究经济计量的理论和方法 ●应用计量经济学:应用计量经济方法研究某些领域的具体经济问题 4区别: ●经济理论重在定性分析,并不对经济关系提供数量上的具体度量 ●计量经济学对经济关系要作出定量的估计,对经济理论提出经验的内容 5计量经济学与经济统计学的关系 联系: ●经济统计侧重于对社会经济现象的描述性计量 ●经济统计提供的数据是计量经济学据以估计参数、验证经济理论的基本依据 ●经济现象不能作实验,只能被动地观测客观经济现象变动的既成事实,只能依赖于经济统计数据 6计量经济学与数理统计学的关系 联系: ●数理统计学是计量经济学的方法论基础 区别: ●数理统计学是在标准假定条件下抽象地研究一 般的随机变量的统计规律性; ●计量经济学是从经济模型出发,研究模型参数 的估计和推断,参数有特定的经济意义,标准 假定条件经常不能满足,需要建立一些专门的 经济计量方法 3、计量经济学的特点:

18秋学期(1703)《商务智能方法与技术》在线作业

18秋学期(1703)《商务智能方法与技术》在线作业 一、单选题共12题,24分 1、知识和信息最主要的区别是 ?A知识比信息重要 ?B信息系统比知识系统昂贵 ?C信息是某种事实而知识是某种经验 ?D知识比信息更容易被组织 学生答案:C得分:2分 2、()是人们观察数据的特定角度,是考虑问题时的一类属性。 ?A维 ?B维的层次 ?C维的成员 ?D数据单元 学生答案:A得分:2分 3、()是基于网页内容或其描述中抽取知识的过程 ?A内容挖掘 ?B结构挖掘 ?C个性挖掘 ?D使用(日志)挖掘 学生答案:A得分:2分 4、()是结构化、可以用语言、文字进行口头或书面表达的 ?A显性知识 ?B隐形知识

?C两者皆可 ?D两者都不可 学生答案:A得分:2分 5、知识管理就是对信息的管理是哪个知识管理学派的说法() ?A行为学派 ?B技术学派 ?C管理学派 ?D综合学派 学生答案:B得分:2分 6、()将会对以后步骤中必须的数据转换提供一个初步的了解,比如数据清理和整合。 ?A业务分析 ?B领域分析 ?C数据分析 ?D专业分析 学生答案:C得分:2分 7、()就是对一个企业集体的知识与技能的捕获,是为增强组织的绩效而创造、获取和使用知识的过程 ?A知识处理 ?B知识创造 ?C知识储存 ?D知识管理 学生答案:D得分:2分 8、OLAP分析属于哪种驱动型发现。 ?A验证驱动型

?B经验驱动型 ?C事实驱动型 ?D发现驱动型 学生答案:A得分:2分 9、()存储格式一般比较适合于需要总结数据的查询有较快的响应时间,同时基数据的量又比较大的场合。 ?A ROLAP ?B MOLAP ?C HOLAP ?D ServerOLAP 学生答案:C得分:2分 10、()针对包括Web页面内容、页面结构和用户访问信息等在内的各种Web数据,应用数据挖掘方法发现有用的知识帮助人们从大量Web文档集中发现隐藏的模式 ?A内容挖掘 ?B结构挖掘 ?C文本挖掘 ?D使用挖掘 学生答案:C得分:2分 11、()目标就是将恰当的知识在恰当的时候传递给恰当的人,以便使他们能够作出最好的决策 ?A知识处理 ?B知识创造 ?C知识管理 ?D知识储存 学生答案:C得分:2分 12、知识管理将信息处理能力和人的创新能力相互结合,增强组织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是哪个知识

经济学理论与方法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资源配置” 摘要:目前的城乡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看起来是我国工业化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现象之一,但是我国的较发达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却低于较落后的中西部地区。但是我国的城乡收入总体差距已经达到发展中国家的高水平,而且这还只是货币收入的比较,把非货币因素考虑进去,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是位于世界最高水平的。本文从影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资源配置因素出发,指出其历史因素、经济体制转型、政府的投入与支持不够等原因,厘清了理论与现实的矛盾,并对今后政府的政策与改革方向提出建议。 关键词:居民收入差距资源配置 一、城乡居民收入与资源配置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可以分为绝对城乡收入差距和相对城乡收入差距两类。其中相对城乡收入差距指是指以收入比重或相对份额表示的收入差距(如城镇居民收入与农村居民收入之比),而绝对城乡收入差距是以货币单位或实物单位表示的收入差距(如城镇居民收入与农村居民收入之差)。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相对城乡收入差距进行研究,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城镇居民收入/农村居民收入。城镇居民收入一般采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表示,而农村居民收入一般习惯上采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表示【1】。 虽然这两个指标的统计口径和范围不一致,但却是公认地比较容易获得和代表性强地数据。由于我国的资源配置不合理,大城市经济发达地区充分占用与利用了我国大部分的资源,这种情况造成了农村或者不发达地区资源不断向大城市集中地不合理现象。这种不合理的分布造成了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在地区上、城乡结构上的不合理。我国城市居民的平均收入明显高于乡村地区,以及发达地区的经济水平发展速度更加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 二、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 我国目前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6955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896元,实际增长9.3%。这些数据反映了我们城乡收入收入的实际情况,城乡之间收入差距存在着较大的数额差距,这也是我国今后在各方面制定城乡经济发展目标制度模式的重要前提。 根据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和社科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2011年《农村经济绿皮书》。绿皮书显示:2010年,全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自1998年以来首次快于城镇,但目前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巨大。绿皮书分析称,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的缺陷难以克服,城乡管理体制之间尚存巨大鸿沟,以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在扩大。2010年,我国粮食总产量高于预期,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54641万吨,比上年增加1559万吨,增长2.9%,粮食增产幅度高于“十一五”时期的年平均水平。13个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量为41185万吨,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75.4%;增产1475万吨,占全国增产总量的94.6%。特别是东北及内蒙古增产的粮食最多,对全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到89.4%。根据我国资源统计数据分析,近几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再创历史新高,标志着我国粮食生产能力进入到一个新的提升阶段。而且,蔬菜、水果、肉蛋和水产品等“菜篮子”产品产量持续增长,市场供应充足,品种丰富多样。2010年,我国蔬菜产量约6.4亿吨,肉类产量7925万吨,牛奶产量3570万吨,水产品产量5366万

(完整word版)计量经济学实践报告 2

课程名称: 课程名称:计量经济学 学生姓名:阳诗琪 学号:201174250203 班级: 1102班 专业:金融学 2013 年 5 月 5日

计量经济学实验报告 多元回归模型实验 【实验目标】:通过上机实验,使学生能够使用 Eviews 软件 【实验内容】:1.用Eviews完成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统计检验 2.对Eviews结果对应的相关统计检验进行解释 【实验步骤及分析】: 1、经济理论 理论上认为影响成品钢材的需求量的因素主要有经济发展水平、收入水平、产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能源转换技术等因素。 产量、原煤产量1980——1998年的有关数据如下表。 年份成品钢 材(万 吨)y 原油(万 吨)x 1 生铁(万 吨)x 2 原煤(亿 吨)x 3 发电量 (亿千 瓦)x 4 铁路货 运量(万 吨)x 5 固定资 产投资 额(亿 元)x 6 居民消 费(亿 元)x 7 1980 2716.2105953802.4 6.23006.2111279 910.92317.1 1981 2670.1101223416.6 6.23092.107673 9612604.1

2、模型估计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基本形式:设随机变量y 与一般变量x 1,x 2,...x p 的理论线性回归模型为: y=εββββ+++++p p x x x (22110) 其中β1,β2,。。。,βp 是p+1个未知参数,β0称为回归常数,β1,β2,。。。,βp 称为回归系数。y 称为被解释变量(因变量),而x 1,x 2,...x p 是p 个可以精确测量并可控制的一般变量,称为解释变量(自变量)。ε是随机误差。 3、画散点图 1982 2902 10212 3551 6.66 3277 11349 1230.4 2867.9 1983 3072 10607 3738 7.15 3514 118784 1430.1 3182.5 1984 3372 11461.3 4001 7.89 3770 124074 1832.9 3674.5 1985 3693 12489.5 4384 8.72 4107 130709 2543.2 4589 1986 4058 13068.8 5064 8.94 4495 135635 3120.6 5175 1987 4356 13414 5503 9.28 4973 140653 3791.7 5961.2 1988 4689 13704.6 5704 9.8 5452 144948 4753.8 7633.1 1989 4859 13764.1 5820 10.54 5848 151489 4410.4 8523.5 1990 5153 13830.6 6238 10.8 6212 150681 4517 9113.2 1991 5638 14009.2 6765 10.87 6775 152893 5594.5 10315.9 1992 6697 14209.7 7589 11.16 7539 157627 8080.1 12459.8 1993 7716 14523.7 8739 11.51 8395 162663 13072.3 15682.4 1994 8482 14608.2 9741 12.4 9281 163093 17042.1 20809.8 1995 8979.8 15004.94 10529.27 13.61 10070.3 165885 20019.3 26944.5 1996 9338.02 15733.39 10722.5 13.97 10813.1 168803 22974 32152.3 1997 9978.93 16074.14 11511.41 13.73 11355.53 169734 22913.5 34854.6

经济学主要流派归纳

现代经济学流派归纳 凯恩斯经济学 一、定义 指凯恩斯在《通论》(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的理论。不包括凯恩斯追随者补充、修改和发展了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当代西方经济学起始于凯恩斯经济学。 二、学术渊源 1.重商主义的国家干预主义 2.马尔萨斯的有效需求不足论 3.曼德维尔的高消费促进繁荣的寓言 4.霍布森的过度储蓄导致失业和经济萧条的学说 三、凯恩斯革命的含义 它以凯恩斯1936年《通论》的出版为标志,是对传统经济学的背离,在资产阶级学史上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称为“凯恩斯革命”。 1)方法上,凯恩斯建立了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体系,复活了重商主义曾经使用过的宏观总量分析方法,开辟了经济学研究方法的一个新时代。 2)理论上,否定代表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基本传统观念的所谓“萨伊定律”,强调总需求对决定国民收入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3)政策上,凯恩斯反对“自由放任”和“无为而治”的传统做法,主张国家通过经济政策,主要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生活进行积极干预和调节。 四、凯恩斯经济理论 (一)就业理论 充分就业:就是指没有非自愿的失业。

摩擦性失业:是劳动力市场上出现的暂时或偶然的供需失调而造成的失业。 自愿失业:指客观上有工作岗位,但劳动者由于种种原因而不愿去就业所造成的失业。 新古典学派从资本主义经济能自动实现充分就业均衡出发只承认上面两种失业。 非自愿失业:是指个人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但仍然找不到工作而造成的失业。 (二)有效需求理论 “有效需求”:既是指总供给和总需求达到均衡时的总需求,又是指投资等于储蓄时的总需求。有效需求不足将导致社会上出现较大规模失业和生产过剩,而市场自动调节的机制将无法发挥出有效作用来纠正这种失调。 三大心理规律:消费倾向规律资本边际效率规律流动偏好或灵活偏好 (三)凯恩斯的投资乘数原理 投资乘数的含义:投资支出的增加必然会导致国民收入和就业量的成倍增加。 乘数原理的作用:凯恩斯通过“乘数”来强调“有效需求”的作用,既把经济衰退或危机的发生归结为有效需求的缩减(投资、消费支出或政府开支的缩减会引起社会总需求按成倍比例缩减),又把扩大总支出(投资支出、消费支出或政府购买支出)以成倍地扩大有效需求,说成是消除经济危机或商业循环的有效手段,从而为倡导国家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四)凯恩斯的货币工资 传统经济学认为:工资具有充分弹性,工资率的变动可以自动调节就业量,劳动力市场是自动实现均衡的,不存在失业;针对传统经济学关于工资率的充分伸缩性的主张凯恩斯提出了“工资刚性”假说。由于工会的集体谈判,使工资向下是刚性的; (五)凯恩斯的利息理论 传统经济学:利率由储蓄与投资决定,利率具有充分弹性;储蓄支配投资:通过利率的自动调节必然使储蓄全部转化为投资的理论。凯恩斯认为:利率有下降刚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