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理论与方法

合集下载

经济学的理论范式和分析方法

经济学的理论范式和分析方法

经济学的理论范式和分析方法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生产和分配关系的学科,其理论范式和分析方法主要包括古典经济学、新兴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三个方面。

一、古典经济学的理论范式和分析方法古典经济学是经济学发展历史上最早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流派,其代表人物包括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

古典经济学的理论范式主要建立在自由市场、劳动分工和价值理论等基础上。

1.自由市场理论:自由市场是古典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其基本原则是供求关系决定价格。

自由市场不需要政府干预,市场竞争可以使社会资源最优分配,提高社会生产力。

自由市场在当时的欧洲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被视为经济学的经典理论。

2.劳动分工理论:劳动分工是古典经济学的另一个重要理论,其本质是指企业组织生产过程时,将任务分担在不同的人员之间,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亚当·斯密认为,通过劳动分工的实施可以提高劳动效率和生产力,从而增加企业的利润。

劳动分工理论对生产组织的管理、制造业的发展和对人性本质的把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3.价值理论:价值理论是古典经济学的一个基本理论,古典经济学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劳动时间。

由于不同的劳动过程需要不同的时间和精力,因此,一种商品的价值应该等于生产它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的总和。

古典经济学家研究了价值理论对于定价、货币、贸易等问题的应用,为未来经济学的发展提供了参考。

二、新兴经济学的理论范式和分析方法新兴经济学在20世纪中期开始兴起,在现代经济学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新兴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包括凯恩斯、费雪等,其理论范式与古典经济学有些许不同,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市场失灵理论:新兴经济学认为,市场机制并不一定能够保证资源的最优分配,并存在一定的失灵现象。

市场可能会因为存在垄断、信息不对称等问题而导致资源的不合理分配。

为此,政府需要出台相关的政策措施,以解决市场失灵的问题。

2.整体经济调节理论:新兴经济学倡导政府对经济进行宏观调节,应用经济政策调节经济波动。

经济学的理论范式和分析方法

经济学的理论范式和分析方法

经济学的理论范式和分析方法一、经济学的理论范式1.古典经济学理论范式及其分析方法古典经济学是经济学的开端,其理论框架主要包括劳动价值论、市场自由竞争理论、个人决策理论等,并以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为代表。

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主要是基于数学模型的理论推导与实证分析法。

比如,利用边际成本曲线分析企业行为决策,利用收益价格曲线分析消费者需求曲线的形成等。

2.新古典经济学理论范式及其分析方法新古典经济学理论范式的发展是对古典经济学的修正和发展,主要新的成果是微观经济学和博弈论等。

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主要是供求理论、一般均衡理论等,并以阿罗·考恩和保罗·萨缪尔森等人的研究为代表。

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主要是数学证明法和实证法,其中前者主要是利用微积分和线性代数等数学工具进行证明,后者主要是根据统计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3.制度经济学理论范式及其分析方法制度经济学主要运用社会科学方法来探究各种经济组织形式和制度的效用和效率,并形成相应的理论体系。

制度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主要包括契约理论、制度分析和代际转移理论等,并以道格拉斯·诺斯和本杰明·克莱因等人的研究为代表。

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主要是制度分析法,即通过深入研究各种制度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来识别经济中的各种行为与制度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效果,在此基础上分析制度变革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

4.新制度经济学理论范式及其分析方法新制度经济学是对制度经济学的补充和发展,强调与人类行为科学、智力历史、生态经济学等领域的交叉研究。

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主要包括信息不完全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和路径依赖理论等,并以奥利弗·威廉姆森和丹尼尔·诺斯伯姆等人的研究为代表。

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主要是制度比较分析法,即依据事实进行深入的案例研究,以发现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和不同制度下对不同问题的处理方式,从而得到各种制度间的比较。

经济学基础理论与方法

经济学基础理论与方法

经济学基础理论与方法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的经济行为、经济活动及其运作规律的学科。

在现代社会中,经济学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不管是政府、企业还是个人,都需要经济学的知识。

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主要包括供需理论、成本理论、收益理论、效用理论、市场结构理论等。

其中,供需理论是最基本的理论之一。

它指出,商品的供求双方在市场上通过价格的调整来达到一个动态平衡状态,即供求平衡。

其中,供应量随着价格的升高而增加,需求量随着价格的升高而减少,因此,两者达到平衡时的价格即为市场清算价格。

通过供需理论,可以深入了解市场经济的运作机制,为企业、政府等决策人员提供科学依据。

除了基础理论,经济学的方法也十分重要。

经济学的方法适用于数量、质量上的研究,包括经验法、统计分析法、数学模型法等。

其中,经验法是指通过历史、行业、跨国等多元数据,寻找经济规律的一种方法。

统计分析法是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搜集大量的数据,进行分析。

数学模型法是建立形式化的经济模型,以模块化问题和找到最优解,较强的解释力和预测力使其在纯理论研究中应用较多。

在经济学中,还存在一些重要的概念和原则。

其中,价格理论是最基本的原则之一。

价格由供求关系决定,价格高低的变化则会引起供求双方的变化,进而影响市场价格的变化。

企业为了将产品销售出去,会将价格控制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以保证市场份额。

价格的灵敏度也是企业制定营销策略时需要考虑的一个因素。

企业的产品价格过低、过高都会导致市场竞争力下滑,经济效益不佳,反之则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力,保持经济效益。

在经济学中,企业也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企业是指拥有一定资本、生产生活资料和销售服务的社会经济组织。

企业家是企业中的关键角色,他们运用市场供求规律,将生产组织起来,推动经济发展。

企业经济活动的核心是生产与销售,生产决定了企业的基本条件和生产_ability。

销售则是企业利润的来源。

企业经营的核心问题是在市场中获取最大的利润。

企业要通过市场供求规律进行市场分析,适时调整售价,采用削弱竞争、提高效率等策略来提高市场竞争力,实现最优利益。

经济学中的科学方法和理论

经济学中的科学方法和理论

经济学中的科学方法和理论在当今社会中,经济学被认为是人类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旨在研究人类的财富、资源分配和费用,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预测市场和经济的变化。

但是要真正理解和应用经济原理,我们需要了解经济学中的科学方法和理论。

一、经济学中的科学方法经济学中的科学方法有两种:归纳法和演绎法。

归纳法是从具体的观察和经验中得出一般规律,而演绎法则是反过来,从一般规律推导出特殊情况。

在研究经济问题时,我们可以选择其中一种或结合两种方法进行分析。

另外,经济学中也采用实证研究方法,这种方法借助数据分析和实验来验证理论和假设,以此来解决问题。

在实证研究中,经济学家将现实世界中的数据与理论模型进行比较。

如果两者之间有强烈的相关性,那么这一理论就可以应用到实际问题中,从而得出合理的结论。

二、经济学中的理论经济学中的理论是经济学家在研究经济问题时提出的一些关于市场和经济变化的阐述体系。

经济学中的理论可以分为正面理论和规范理论两种。

正面理论主要关注市场的运作和经济的趋势。

正面理论的任务是描述市场和经济的运作方式,并预测未来的变化。

例如,供给和需求理论是正面理论的一个核心部分,它解释了价格和数量之间的关系。

规范理论则以道德、政策和社会利益为出发点,它所关注的是市场是否会产生公平或公正的结果。

规范理论通常用于发现和分析社会问题,探讨如何解决社会问题。

此外,还有一些经济学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不同市场情况下产生的结果。

例如,竞争理论解释了市场竞争在不同市场行业中的作用,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为什么某些市场更高效,而某些市场则会产生垄断。

总的来说,经济学中的科学方法和理论是经济学家研究经济现象的工具。

经过多年的发展,经济学中各个分支领域的理论和方法不断发展、改进和完善。

在经济学的发展中,科学方法和理论的重要性无可替代,它们为经济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并推动了经济学的发展和进步。

经济学方法论研究方法与理论构建

经济学方法论研究方法与理论构建

经济学方法论研究方法与理论构建经济学方法论是经济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它研究的是经济学理论的构建方法和研究方法的选择。

在经济学研究中,方法论的正确运用对于理论的构建和研究的准确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经济学方法论研究方法与理论构建的关系以及在实际研究中的应用。

一、量化与定性方法的结合经济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可以分为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两种。

定量研究采用数学、统计工具对经济现象进行测量、分析和预测,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可重复性。

然而,仅仅依靠定量数据进行研究可能忽略了经济现象背后的复杂性和非线性特征。

因此,结合定性研究方法,对定量结果进行解释和补充,可以更全面地认识到经济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影响因素。

定性研究方法通过文字和描述性的分析,深入挖掘经济现象的内在含义和机制。

定性研究方法注重于研究对象的质性特征和规律,对经济现象进行深入的解读和理解。

在研究方法的选择上,经济学家可以根据研究目的和情境的不同,灵活运用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使两者相互融合,达到相辅相成的效果。

二、实证与理论相结合在经济学研究中,实证分析是一种基于观察和数据的方法,旨在验证和检验理论模型的有效性。

经济学的理论构建离不开实证分析的支持,而实证分析的结果又能够反馈给理论,从而不断完善和修正理论。

因此,实证与理论相结合是经济学方法论中一项重要的原则。

实证分析主要依赖于经验数据和统计分析的结果,通过比较、检验和回归等方法验证理论模型的准确性和适用性。

理论分析则主要依靠逻辑推理和数学建模,通过建立抽象的模型和假设,推演和分析经济现象的本质规律。

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相辅相成,同样重要,只有二者相结合,才能更好地贡献于经济学的发展和应用。

三、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经济学方法论研究方法与理论构建还需要注重历史和现实的结合。

历史研究是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历史事件的研究,可以发现经济规律的演变和经济现象的周期性。

历史研究能够帮助经济学家更好地理解现实经济现象的根源和发展趋势。

环境经济学理论与方法

环境经济学理论与方法

环境经济学理论与方法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问题逐渐凸显,环境经济学因此而生。

环境经济学是研究环境与经济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

它不仅是经济学的分支学科,也是环境科学的分支学科。

环境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主要是通过经济学的分析手段,研究环境问题的经济性质和影响,探究环境政策的效果和实施方法。

本文重点介绍环境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

一、环境经济学的理论基础环境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环境价值理论、外部性理论、公共物品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

1. 环境价值理论环境价值理论是环境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它主要研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价值形成和变化规律。

环境价值可分为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两种。

直接价值是指环境物品和服务的直接利用价值,如空气、水、森林等;间接价值是指环境物品和服务对其他经济和社会活动的影响,如生态保护、生态修复等。

环境价值理论的研究成果为环境生态保护和资源利用等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2. 外部性理论外部性是指因经济活动而给其他人或企业带来的成本或效益。

环境外部性是指由环境污染和其他负面影响导致的社会成本。

外部性理论是应对环境外部性问题的一个基础性理论。

通过对环境问题外部性的研究,可制定相应的环境政策和环境法规。

3. 公共物品理论公共物品理论主要研究集体行动和资源共享问题。

由于环境资源的共享性和无法排除性,使得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问题具有典型的公共物品特征。

公共物品理论的研究成果为环境公共产品的提供和环境合作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支持。

4. 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是针对环境持续性问题而提出的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即在满足人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同时,要保障环境的持续性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为环境修复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指导思想。

二、环境经济学的方法环境经济学的方法主要包括环境价值评估、环境成本分析、环境效益评估等。

1. 环境价值评估环境价值评估是研究人类对环境资源和生态系统的价值,并评估这些价值的方法。

经济学的现代理论和方法

经济学的现代理论和方法

经济学的现代理论和方法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研究的是人类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分配和利用这些资源最大化整个社会福利的问题。

在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农业革命后的商品经济阶段、工业革命后的生产组织和供需关系阶段、以及现代信息技术革命后的数字时代阶段。

经济学的现代理论和方法已经越来越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不断扩展其分析和应用范围。

一、现代经济学的哲学基础现代经济学理论呈现出一种科学化和数学化的趋势,并且在方法论上强调理论建模,注重数学和统计方法的应用。

这种趋势与经典经济学的唯物主义分析方法和主张自由市场自调节的经济政策思想有很大不同,因此需要建立新的经济学哲学基础。

现代经济学的哲学基础之一是心理经济学,它将人的行为视为心理驱动的。

这种方法主张从微观角度出发,研究人的行为和选择,以此推导和解释宏观经济现象。

心理经济学主张经济分析需要结合心理学、神经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学科,探索人的行为本质和决策机制,为经济学提供理论基础。

现代经济学的哲学基础之二是制度经济学,它认为经济活动受到制度性因素的影响。

制度经济学主张从宏观角度出发,研究市场之外的制度性因素对经济效率和公正性的影响。

这种方法注重解释经济运行中的不完美性和市场失灵现象,提出制度化的解决方案。

二、现代经济学的分析工具现代经济学的分析工具主要有数学和统计方法、计算机模拟和实验经济学等。

数学和统计方法是现代经济学最为基本的分析工具。

利用数学方法可以将经济学现象量化,进行相关方程建模和参数估计,从而得出准确的预测和策略建议。

统计方法也可以用来检验经济学理论的假设,通过收集样本数据和样本特征统计分析,来研究和解释经济现象。

计算机模拟是一种模拟类似于经济系统的软件,用来分析这些系统是如何工作的,并测试其对不同政策和事件的反应。

计算机模拟可以提供比理论预测更为详细的信息,以及更好的模拟复杂的市场环境和真实的经济现象。

实验经济学可以通过实验协议的设计来研究经济学现象,这种方法主要用于检验经济学理论和行为假设的有效性。

经济学高效学习方法掌握经济理论和数据分析的技巧

经济学高效学习方法掌握经济理论和数据分析的技巧

经济学高效学习方法掌握经济理论和数据分析的技巧经济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到大量的理论知识和数据分析技巧。

要想在学习经济学的过程中高效而有效地掌握这些内容,我们需要采用一些合适的学习方法。

本文将介绍几种经济学高效学习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经济理论和数据分析的技巧。

一、制定学习计划制定学习计划是高效学习的第一步。

在学习经济学之前,我们需要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时间安排。

根据课程的内容和教学大纲,制定一个周密的学习计划,合理分配时间,确保能够有足够的时间学习和复习。

同时,制定计划的过程也有助于我们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整体把握。

二、选择合适的学习资源在学习经济学的过程中,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是非常重要的。

除了教材和课堂讲义外,我们还可以参考一些经济学专业书籍、学术期刊、经济学网站等。

这些资源可以为我们提供更为全面和深入的理论知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此外,还可以参加经济学学术研讨会、学术讲座等活动,与业界专家和学者交流,了解最新的研究动态。

三、注重实践和案例分析经济学学习不仅仅是理论的学习,还需要注重实践和案例分析。

在学习经济理论的同时,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来巩固所学知识。

例如,可以选择一些实际的经济案例进行分析,探讨其中的经济原因和解决办法。

这样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使学习更加深入和实用。

四、培养数据分析能力数据分析是经济学研究中必不可少的技能。

为了掌握数据分析技巧,我们可以学习和掌握一些常用的数据分析工具和软件,例如Excel、SPSS等。

此外,还应该学习统计学的基本知识,了解不同的经济数据指标和数据分析方法。

通过实际操作和练习,逐步提升自己的数据分析能力。

五、积极参与讨论和交流经济学是一个活跃的学科,有着众多的学术研究和讨论。

我们应该积极参与经济学领域的讨论和交流,与他人共同学习和成长。

可以选择加入经济学学术团体或者参加学术研讨会,与其他学生和专家进行交流和讨论。

经济发展的经济学理论和方法

经济发展的经济学理论和方法

经济发展的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经济发展一直是国家和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大意义。

经济学是研究经济活动的规律和方法的学科,提供了分析和解决经济发展问题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

本文将介绍几种经济学理论和方法,旨在为经济发展的决策与实践提供有益的思路和指导。

一、新古典经济学理论新古典经济学理论是现代经济学的基石,也是经济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主要关注个体行为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在解释经济发展中的个人决策、市场供求以及资源配置等方面具有独到的见解。

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强调市场自发机制的重要性,认为通过市场供求关系的调节可以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进而促进经济发展。

在实践中,政府可以根据市场状况,调整经济政策,引导市场发挥作用。

二、结构主义理论结构主义理论强调经济发展中社会结构和制度的重要性,认为经济发展不仅仅受市场因素影响,还受到社会和制度因素的制约。

结构主义理论强调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主张通过发展产业政策、加强社会保障和提供基础设施等方式来推动经济发展。

结构主义理论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具有较大的实践意义,有助于减少经济发展中的不平等和贫困现象。

三、制度经济学方法制度经济学方法鉴于经济发展中制度对经济行为和结果的影响,提出了从制度视角来研究经济发展问题的方法。

制度经济学方法强调制度安排对于资源配置效率和经济制度稳定性的重要性,通过深入研究经济制度的演进和变迁,可以更好地理解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和挑战,并提供相应的政策建议。

制度经济学方法的应用有助于发现并解决经济发展中的制度瓶颈和障碍。

四、计量经济学方法计量经济学方法是应用数理统计学和经济理论分析经济数据的方法,对于分析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和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计量经济学方法基于统计样本和实证分析,可以量化经济政策的效果和评估经济发展的质量。

通过计量经济学方法,可以更准确地测度经济发展的效果和影响,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新经济学的关键理论与方法

新经济学的关键理论与方法

新经济学的关键理论与方法新经济学是指对经济学的传统观念进行革新,重视市场和制度的作用,注重对人们行为和观念的研究。

其核心理论可以概括为“信息经济学”和“机制设计”。

在信息经济学中,人们的决策受到信息的限制和不确定性的影响。

因此,一些新经济学家提出了“不完全信息理论”,强调信息不完全导致了市场失灵和非理性行为的产生。

同时,他们还利用新的计量经济学方法,如博弈论和实验经济学等,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从而推出了很多重要的结论。

机制设计的概念源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赛姆尔森开创的“合约理论”。

机制设计旨在通过设计市场制度来解决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使市场达到更加高效的运作。

除了这些核心理论外,新经济学还涉及到一些其他的重要方法。

其中,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技术的应用是新发展趋势之一。

这些技术能够挖掘和分析海量数据,并为决策提供支持,从而改善生产力和产品质量等问题。

网络经济学和数字经济学等分支也逐渐扩展,随着数字科技的不断进步,使得我们对于市场和社会关系的认知更加深入。

总的来说,新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和方法都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经济学认识。

而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数字化,新经济学正逐渐成为我们应对各种复杂问题的重要武器。

另外,新经济学在解决实践问题上显示出其重要性。

例如,在市场环境变化快速的时代,如何合理的分配资源已经成为各个行业迫切的问题。

新经济学提出的市场机制设计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途径。

此外,新经济学还对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产生了影响。

特别是在行为经济学领域,新经济学为我们展示了人类决策行为的多样性,提示我们不能仅仅将人视为理性的经济人,而应该承认人类决策有时可能会受到情感和规律等非理性的影响。

当然,新经济学的应用和方法仍处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我们需要继续探索和研究新的领域,如域内的网络安全、知识产权等议题,以及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合作。

综上所述,新经济学的关键理论和方法是现代经济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其先进的方法论、开创性的理论思辨和在实践中的广泛应用,成为经济学研究的前沿,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学术价值。

经济学的理论范式和分析方法(一)

经济学的理论范式和分析方法(一)

经济学的理论范式和分析方法(一)本文旨在从对传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反思中,讨论一下经济学方法和方法论的几个问题。

它们是:关于经济学理论范式及其比较;关于实证分析;关案例研究。

1、经济学的理论范式范式的概念和理论是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

库恩提出并在《科学革命的结构》(1962)中系统阐述的。

由于范式概念是库恩整个科学哲学观的中心,他试图以此来概括和描述多个领域的现实科学,而不仅仅是对科学史和哲学感兴趣,因而从不同方面、不同层次和不同角度对范式概念作了多重的界定和说明。

很多人没有注意到库恩思想的这一特征,往往根据自己的需要引述库恩的某一解释来阐述自己的问题。

因而不免出现某些偏差。

英国学者玛格丽特。

玛斯特曼对库恩的范式观作了系统的考察,(1987)他从《科学革命的结构》中列举了库恩使用的21种不同含义的范式,并将其概括为三种类型或三个方面:一是作为一种信念、一种形而上学思辨,它是哲学范式或元范式;二是作为一种科学习惯、一种学术传统、一个具体的科学成就,它是社会学范式;三是作为一种依靠本身成功示范的工具、一个解疑难的方法、一个用来类比的图象,它是人工范式或构造范式。

虽然范式的首要含义在哲学方面,这也是库恩范式的基本部分,但是,库恩的创见和独到之处则在于范式的社会学含义和构造功能。

与一般科学哲学思维的抽象性相反,库恩特别强调科学的具体性,并把具体性看作是科学的基本特性,因为他认为,一套实际的科学习惯和科学传统对于有效的科学工作是非常必要和非常重要的,它不仅是一个科学共同体团结一致、协同探索的纽带,而且是其进一步研究和开拓的基础;不仅能赋予任何一门新学科以自己的特色,而且决定着它的未来和发展。

这样一来,库恩也就把具体性作为自己哲学思想的核心,在实际的“图象”、“模型”和“哲学”之间划了一条界限,使自己的思想与其他科学哲学区别开来。

库恩的构造范式就是这种实际的“图象”和“模型”,它不仅使常规科学解疑难的活动得以完成,从而成为开启新学科的契机和手段,而且在应用模型和形而上学之间建立起一种新的相互关系,解决了从一般哲学理论转向实际科学理论的途径问题。

环境经济学基本理论和方法

环境经济学基本理论和方法

环境经济学2009年1月学科定义:用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也是研究防治污染,维持生态平衡和加强环境管理的经济措施和效益的科学。

学科特点:应用经济学——中微、中宏、新制度;会计、公司金融出发点: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

经济学角度的环境问题产生原因分析:产权不明+经济活动的外部性(市场失灵)=环境问题。

一、环境经济学基本理论和方法1、环境经济学理论基础:微观经济学和福利经济学。

(1)微观经济学:稀缺性;生产要素;均衡分析和边际分析。

个人效用最大化;企业利润最大化;理性行为。

(2)福利经济学:以边际效用理论为基础效用;CS;成本、机会成本;产权、公共产权物品、公共商品;帕累托最优;外部经济效果;科斯定理:适用于私有产权。

产权界定费用问题;除了产权之外的影响资源配置效率的因素(交易者的策略行为)交易费用与产权(产权:公有产权;私有产权;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交易费用界定市场与政府;初始产权界定的成本;初始产权分配的公平与效率;2、学科分支(1)环境经济学环境资源的利用——核心:贴现。

(2)资源经济学①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供给、配置、分配及保护资源配置问题:时间:代际公平——核心:贴现(时间长短;风险和不确定性:技术(基因工程、物种保护)和需求);不可逆性空间:生态意识(京津塘水资源规划;密云水库的水机会成本;三峡工程);]阶层]代内公平②可耗尽资源的配置——市场利息率(跨期决策;期权市场)不可重复利用:地产税与开采税;开采补贴;不同税率可重复利用:新开采与重复利用的总成本③可更新资源:可再生资源(生物资源)与恒定资源——产权产权可否私有——可私有——可更新商品资源:森林资源开发的经济分析——收成时间和最大可持续收获量,私人决策,类似一般生产过程的管理。

利息理论的收成时间问题。

不可私有——可更新公共品资源:公海渔业资源——使用率和收获率与最大可持续收获量有关捕鱼的公共政策:目标:减少捕捞量。

经济学的方法和理论

经济学的方法和理论

经济学的方法和理论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学科,它帮助人们理解和分析市场、贸易、消费、生产等方面的问题。

经济学家使用一系列方法和理论来研究各种经济现象,并制定相关政策。

一、经济学的方法经济学的方法包括经验分析法、比较法和数理方法。

经验分析法是通过对历史数据和现实情况的分析来寻找规律和趋势。

例如,经济学家可以通过对过去几十年的经济数据进行分析,来预测未来的经济发展趋势。

比较法是通过对不同地区或国家的经济发展情况进行比较来研究不同的经济现象。

例如,经济学家可以对比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状况,分析两者之间的差距和不同之处。

数理方法是运用数学和统计学来建立经济模型和分析经济数据。

利用这一方法,经济学家可以更准确地预测经济变化和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经济学的理论经济学的理论主要包括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两个方面。

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整个经济体系的运行和变化。

其核心理论为经济周期理论和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经济周期理论认为经济发展是一种循环的过程,有着繁荣和衰退的周期。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则是通过对市场需求和供给的分析,来解释价格、就业和产出等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

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市场上的个体主体和对价格的影响。

其核心理论为市场均衡理论和企业理论。

市场均衡理论认为市场上的价格和数量会在需求和供给的作用下自动达到一种均衡状态。

企业理论则是对企业生产和经营行为的研究,分析企业的盈亏状况和市场竞争状况。

三、经济学在现实中的应用经济学的方法和理论在现实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首先,政府在制定经济政策时需要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

例如,政府需要研究国家的经济状况和发展趋势,为制定财政和货币政策提供依据。

其次,企业在决策过程中也需要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

例如,企业需要研究市场需求和竞争情况,制定产销计划和价格策略。

最后,个人在生活中也可以运用经济学的知识。

例如,经济学可以帮助我们理性消费,明确自己的经济目标和风险承受能力。

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应用

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应用

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应用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有限资源的配置及其效率、公平和可持续性等问题的学科。

经济学基本理论有供求理论、边际效用理论、收益递减理论、比较优势理论等。

1. 供求理论供求理论是指市场上的商品数量和价格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规律性分析。

供给是市场上商品的生产与提供,需求是消费者对商品的购买要求。

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决定了市场价格的高低。

例如,当供给大于需求时,市场上的商品将呈现过剩,价格下降;当需求大于供给时,市场上的商品将呈现短缺,价格上升。

2. 边际效用理论边际效用理论是指每份额外消费的商品所带来的满足感,随着消费量的增加而减少。

简单来说,边际效用递减表明,人们在满足基本需求后,对于同一种商品的边际效用逐渐变低。

例如,在炎热的夏天,第一杯冰可乐可以让人感到非常爽口,第二杯可乐也很好喝,但第三杯就没有前两杯那么令人满意了。

3. 收益递减理论收益递减理论是指在资源(如土地、资本、劳动)为不变条件下,生产要素的增加会导致每单位要素的收益递减的规律。

简单来说,人们增加一种生产要素,对产出的贡献会逐渐变少。

例如,把有机肥料撒在庄稼地里,第一些有机肥料可以显著提高农作物产量,随着有机肥料的增加,产量的增长速度逐渐变慢,最终趋于稳定。

4. 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是指不同国家或个人在一定条件下所拥有的生产和交换优势。

例如,一个国家的某种产品生产成本较低,那么就应该将其生产出来,并用它去换取其他国家的不具备优势的产品。

举个例子,中国拥有廉价的劳动力和丰富的资源,可以生产出价格比其他国家低的产品,其他国家则可以使用其自身的制造技术和高端产品换取中国的产品。

以上四个基本理论我们经常会在日常生活中用到。

供求理论在遇到打折促销时,可以有效掌握市场价格的变化。

边际效用理论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自身的消费行为。

收益递减理论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生产的成本与产出的关系,让我们的投入得到最好的回报。

比较优势理论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国际贸易的本质和意义,实现小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资源互通有无。

经济学家的方法与理论建模

经济学家的方法与理论建模

经济学家的方法与理论建模在经济学领域,方法和理论建模是经济学家们推动研究和决策的核心工具。

经济学家通过运用各种方法和建立理论模型来理解经济现象和预测未来趋势,为政策制定和经济管理提供指导。

一、方法1. 归纳法:经济学家使用归纳法来从大量具体事件和数据中总结提炼出经济规律和规则。

他们观察和研究现实经济现象,透过具体案例与实证分析,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和规律,从而形成经济学的基础。

2. 比较法:经济学家经常通过比较不同经济体的表现,寻求经济活动的差异和共同点,以确定特定政策或经济体系的效果。

他们还比较不同经济体之间的产业结构、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程度,从而获得有关经济状况和发展趋势的信息。

3. 统计分析:经济学家利用统计学方法来处理经济数据,进行数据描述和推理。

他们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识别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如需求和供给、价格和数量等。

统计分析帮助经济学家发现并解释现象,提供证据和依据。

4. 实验方法:一些经济学家采用实验方法来研究经济现象和政策效果。

他们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并在控制条件下观察变量之间的影响关系。

实验方法能够提供经济理论和政策的实证证据,辅助政策制定者作出决策。

二、理论建模理论建模是经济学家解释和预测经济现象的重要手段。

他们建立数学或形式化模型,以描述经济系统运作的各个要素和相互关系。

1. 供求模型:供求模型是经济学中最基本的模型之一。

它描述了市场中供给者和需求者之间的关系,并通过价格的调节达到市场均衡。

供求模型帮助经济学家理解市场中价格变动的原因和影响,以及产量和消费的变化趋势。

2. 边际分析:经济学家使用边际分析来研究决策者在面临稀缺资源时做出的最优选择。

边际分析探讨了增加或减少一单位资源对决策结果的影响,帮助经济学家理解个体和机构行为的动态过程,并运用于生产、投资和消费等领域。

3. 经济增长模型:经济学家建立经济增长模型来研究长期经济发展和国家富裕程度的影响因素。

这些模型通常考虑投资、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本等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帮助决策者制定政策以推动经济发展。

经济学理论与方法

经济学理论与方法

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以研究资源配置和决策行为为核心,以了解经济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

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经济学理论和方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的相关内容。

一、经济学理论的概述经济学理论是指用来解释经济现象和经济行为的一套基本原理和规律。

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经济波动会出现、为什么价格会上涨等经济现象。

经济学理论主要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方面。

1. 微观经济学理论微观经济学理论主要关注个体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和决策。

它研究经济个体如何进行资源的获取、如何进行生产与消费、如何进行市场交换等问题。

在这个领域中,供求理论、边际效用理论、成本理论等被广泛运用于市场分析、资源分配以及企业管理等方面。

2. 宏观经济学理论宏观经济学理论则关注整体经济运行与发展的规律。

它研究经济总量的波动、通货膨胀、失业率、经济增长等问题。

宏观经济学理论主要包括古典经济学、凯恩斯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等,通过分析影响经济波动的因素以及制定经济政策,有助于促进经济的稳定与繁荣。

二、经济学方法的探讨经济学方法是指用来研究和分析经济问题的一种科学方法。

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经济现象和预测未来发展趋势。

常见的经济学方法包括实证分析、建模模型、比较静态分析等。

1. 实证分析方法实证分析方法依赖于经验观察和数据分析。

通过搜集和分析大量的实际数据,研究者可以找到时间序列和交叉数据中的规律和趋势,进而揭示经济现象的本质和原因。

实证分析方法在经济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可为政策制定者提供科学的依据。

2. 建模方法建模方法是一种将复杂的经济现象简化为可计量的模型的方法。

通常,经济学家会根据经济理论的假设和前提,构建数学或统计学模型,通过建立方程组或函数关系来描述经济中的各种关系和规律。

建模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和预测经济现象的变化。

3. 比较静态分析方法比较静态分析方法是一种将经济问题分解为几个静态状态或对比状态的方法。

经济学的理论范式和分析方法

经济学的理论范式和分析方法

经济学的理论范式和分析方法【摘要】本文通过对经济学的理论范式和分析方法进行深入探讨,从引言部分对研究目的和意义进行了介绍。

在分析了经济学理论范式的演变,主流经济学理论范式的特点,并介绍了实证分析方法、数理经济学方法和计量经济学方法的应用情况。

结论部分对文章进行了总结回顾,展望了未来发展的趋势,并提出了研究展望。

通过这篇文章可以更好地了解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历程和分析方法的应用情况,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关键词】经济学,理论范式,分析方法,演变,主流经济学,实证分析,数理经济学,计量经济学,总结,展望,研究展望1. 引言1.1 引言概述经济学作为社会科学的重要分支,研究的对象是人类社会中的经济活动。

经济学的理论范式和分析方法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对于揭示经济规律、指导经济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学科研究的深入,经济学理论范式经历了不断的演变和发展。

从古典经济学到新古典经济学,再到现代经济学,每一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主流经济学理论范式包括货币主义、凯恩斯主义、新古典经济学等,每种理论范式都对经济现象有不同的解释和分析。

在实证分析方法方面,数理经济学方法和计量经济学方法是经济学研究中常用的工具。

数理经济学方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分析经济问题,提供了理论分析的框架;而计量经济学方法则通过数据的收集、处理和分析,验证经济理论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本文将对经济学的理论范式和分析方法进行梳理和总结,旨在深入探讨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为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理论支持和方法指导。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经济学的理论范式和分析方法,通过回顾和分析其演变过程,了解主流经济学理论范式的核心思想和方法论,从而为实证分析方法、数理经济学方法和计量经济学方法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指导。

通过本研究可以更全面地了解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其对实践和政策的影响,为未来经济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和指导,推动经济学领域的创新和进步。

经济学理论了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和方法

经济学理论了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和方法

经济学理论了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和方法经济学理论:了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和方法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致力于研究资源的配置和决策制定。

它的研究范围涉及个人、家庭、公司、政府以及国际组织等各个经济主体,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经济学的研究目标是深入了解经济现象背后的规律,并提供对于经济政策和决策的指导。

本文将着重介绍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和方法。

一、经济学的核心理论1.供给与需求理论供给与需求理论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它解释了市场经济中商品和服务的定价机制。

供给代表生产者愿意提供的商品和服务数量,而需求代表消费者愿意购买的数量。

供给与需求的平衡决定了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和数量。

该理论通过供需曲线的交叉点,揭示了价格对于市场的调节作用,以及价格变动对供求关系的影响。

2.边际效用理论边际效用理论是经济学中的一项重要理论,它解释了个人对消费和生产的决策过程。

边际效用指的是额外一单位产品或服务带来的满足感增加的程度。

根据边际效用递减原理,人们倾向于在满足最基本需求后,追求边际效用递减的商品或服务。

这个理论帮助解释了消费者的选择行为以及企业决策中的生产和成本问题。

3.成本与效益分析成本与效益分析是经济学中的一种方法,用于评估决策的经济效果。

在成本与效益分析中,人们将决策所涉及的成本和效益进行比较,并考虑不同方案的风险和时间价值。

通过这种分析,可以使决策者更加全面地了解各种选择的优劣势,从而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二、经济学的研究方法1.实证经济学方法实证经济学方法通过收集和分析实际数据,以验证理论模型和预测经济现象。

这种方法强调实证研究和统计分析,在经济学研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通过收集大量的数据,并利用统计方法进行处理和分析,经济学家可以进行对现实经济现象的研究,以求得更加准确和可靠的结论。

2.规范经济学方法规范经济学方法关注如何制定经济政策和规则,以达到特定的目标。

这种方法强调价值判断和规范性分析。

在规范经济学中,经济学家通过制定经济模型,利用道德、伦理和政治等价值观考虑各种政策的优劣势,并提供政策建议和决策支持。

环境经济学基本理论和方法

环境经济学基本理论和方法

环境经济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环境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环境与经济相互关系的学科。

它研究环境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关系。

环境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主要包括环境价值理论、环境外部性、环境政策工具和环境成本收益分析。

以下将详细介绍这些方面的内容。

首先,环境价值理论是环境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强调了环境对人类福祉的价值以及人类对环境的需求。

环境价值主要包括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非使用价值和非市场价值。

直接使用价值是指人们直接利用环境资源所获得的价值,如水资源的供水功能;间接使用价值是指环境对经济活动的间接支撑作用,如森林对水源的保护作用;非使用价值是指人们对环境的情感和文化认同,如享受自然景观的情感价值;非市场价值是指不通过市场交易而实现的价值,如时间、健康和生命的价值。

理解环境价值对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和环境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环境外部性是环境经济学的另一个重要概念。

环境外部性是指经济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但没有通过市场机制反映出来。

它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

正外部性是指经济活动对环境产生的积极影响,如污水处理厂减少了水污染。

负外部性是指经济活动对环境产生的消极影响,如工厂排放的废气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环境外部性的存在导致了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污染的产生,需要通过政府干预和市场机制的来解决。

第三,环境经济学研究环境政策工具。

环境政策工具是指通过税收、补贴、排放权交易等手段来调节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其中最常用的工具是经济激励工具,如环境税和排放权交易。

环境税是对污染者征收的费用,通过提高排放成本来减少污染的产生。

排放权交易是指将污染物排放额度分配给企业,企业可以自由交易排放额度来实现最优的减排效果。

此外,还有指令性环境政策工具,如强制性的环保标准和规定。

通过合理选择和使用环境政策工具,可以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最后,环境经济学研究环境成本收益分析。

环境成本收益分析是对环境政策和工程项目进行经济评估的方法。

经济学毕业论文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方法比较

经济学毕业论文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方法比较

经济学毕业论文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方法比较随着经济学的发展,研究方法也在不断演变。

在经济学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中,理论和实证研究方法是两种常用的研究方法。

本文将比较这两种方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并探讨如何在经济学毕业论文中应用这两种方法。

1. 理论研究方法理论研究方法是经济学研究中最早也是最基础的研究方法之一。

它通过利用现有的理论框架和模型,分析和推导经济现象的内在规律,从而获得对经济问题的深刻理解。

在经济学毕业论文中,理论研究方法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确立研究问题:根据感兴趣的经济现象或理论困惑,明确研究问题。

(2)收集文献和理论框架:通过查阅经济学相关文献,建立相关理论框架。

(3)推导和分析:基于理论框架,进行推导和分析,解释经济现象的原因和机制。

(4)论证和结论:通过逻辑推理和实证案例,得出对经济问题的结论,并进行论证。

理论研究方法的优点在于它能够提供深入的理论分析和解释,有助于揭示经济问题的本质。

然而,由于理论研究方法通常是基于假设和简化条件进行推导分析,在应用到实际问题时可能会存在一定程度的理论偏差。

2. 实证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方法是通过采集和分析实证数据,验证和检验经济理论的合理性和准确性,以得出对现实经济问题的结论。

在经济学毕业论文中,实证研究方法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制定研究假设:根据理论和现实情况,制定相应的研究假设。

(2)收集数据:通过实地调查、问卷调查、统计数据等方法,收集与研究假设相关的数据。

(3)数据处理与分析:运用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出实证结论。

(4)论证和结论:基于实证分析结果,得出对经济问题的结论,并进行论证。

实证研究方法的优点在于它能够提供具有统计意义的实证结果,增强研究结论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实证研究方法是经济学研究中验证理论的重要手段,也是政策制定和决策支持的依据之一。

然而,在采集和处理数据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数据质量问题和方法选择等挑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资源配置”摘要:目前的城乡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看起来是我国工业化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现象之一,但是我国的较发达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却低于较落后的中西部地区。

但是我国的城乡收入总体差距已经达到发展中国家的高水平,而且这还只是货币收入的比较,把非货币因素考虑进去,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是位于世界最高水平的。

本文从影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资源配置因素出发,指出其历史因素、经济体制转型、政府的投入与支持不够等原因,厘清了理论与现实的矛盾,并对今后政府的政策与改革方向提出建议。

关键词:居民收入差距资源配置一、城乡居民收入与资源配置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可以分为绝对城乡收入差距和相对城乡收入差距两类。

其中相对城乡收入差距指是指以收入比重或相对份额表示的收入差距(如城镇居民收入与农村居民收入之比),而绝对城乡收入差距是以货币单位或实物单位表示的收入差距(如城镇居民收入与农村居民收入之差)。

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相对城乡收入差距进行研究,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城镇居民收入/农村居民收入。

城镇居民收入一般采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表示,而农村居民收入一般习惯上采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表示【1】。

虽然这两个指标的统计口径和范围不一致,但却是公认地比较容易获得和代表性强地数据。

由于我国的资源配置不合理,大城市经济发达地区充分占用与利用了我国大部分的资源,这种情况造成了农村或者不发达地区资源不断向大城市集中地不合理现象。

这种不合理的分布造成了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在地区上、城乡结构上的不合理。

我国城市居民的平均收入明显高于乡村地区,以及发达地区的经济水平发展速度更加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

二、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我国目前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6955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896元,实际增长9.3%。

这些数据反映了我们城乡收入收入的实际情况,城乡之间收入差距存在着较大的数额差距,这也是我国今后在各方面制定城乡经济发展目标制度模式的重要前提。

根据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和社科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2011年《农村经济绿皮书》。

绿皮书显示:2010年,全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自1998年以来首次快于城镇,但目前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巨大。

绿皮书分析称,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的缺陷难以克服,城乡管理体制之间尚存巨大鸿沟,以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在扩大。

2010年,我国粮食总产量高于预期,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54641万吨,比上年增加1559万吨,增长2.9%,粮食增产幅度高于“十一五”时期的年平均水平。

13个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量为41185万吨,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75.4%;增产1475万吨,占全国增产总量的94.6%。

特别是东北及内蒙古增产的粮食最多,对全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到89.4%。

根据我国资源统计数据分析,近几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再创历史新高,标志着我国粮食生产能力进入到一个新的提升阶段。

而且,蔬菜、水果、肉蛋和水产品等“菜篮子”产品产量持续增长,市场供应充足,品种丰富多样。

2010年,我国蔬菜产量约6.4亿吨,肉类产量7925万吨,牛奶产量3570万吨,水产品产量5366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3.1%、3.6%、1.5%和4.9%,与农产品(9.49,-0.20,-2.06%)消费需求的增长有较好的对应。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

据农业部测算,2010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2%,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良种覆盖率达到96%以上,种子统供率达到66%,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2%。

农业补贴结构进一步完善。

2010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支出总额为8579.7亿元,比上年增加1326.6亿元,占全国财政支出的比重为9.6%,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此外,2010年农村固定资产投资36725亿元,增长19.7%;乡村消费品零售总额20875亿元,增长16.2%。

在多种积极因素作用下,2010年农民收入增长明显好于预期,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919元,比上年增加766元,是历史上年增幅度最多的。

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名义增长14.9%,实际增长10.9%,名义增长速度和实际增长速度都是1985年以来最快的一年。

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增加和平均工资水平提高,是农民收入增长最主要的因素。

2010年,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达2431元,比上年增加370元。

此外,主要农产品价格上升,国家支农惠农力度加大,农民财产性收入增加等,也对农民收入增长做出了贡献。

农村居民收入实际增长率比城镇居民高3.1个百分点。

为了应对世界经济和国际市场的复杂多变形势,中国政府在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同时,应适时适度调控农产品进出口,努力提高农产品竞争力,这对农产品对外贸易长期、稳定和健康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三、资源配置对于城乡收入的影响1、资源配置资源是指社会经济活动中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相对于人们的需求而言,资源总是表现出相对的稀缺性,从而要求人们对有限的、相对稀缺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便用最少的资源耗费,生产出最适用的商品和劳务,获取最佳的效益。

资源配置合理与否,对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成败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2、对于城乡收入的影响依据资源优化配置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是由人的主观意志而是由市场根据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的一般规律,由市场机制通过自动调节对资源实现的配置,即市场通过实行自由竞争和“理性经济人”的自由选择,由价值规律来自动调节供给和需求双方的资源分布,用“看不见的手”进行优胜劣汰,从而自动地实现对全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关于资源配置差异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

美国发展经济学家罗格纳·纳克斯(1953)从供给与需求两方面分析了农村物质资本存在着一个恶性循环,认为城乡物质资本存量差异是造成城乡居民收入差异扩大的原因。

Greenwood、Jovanovi从金融发展角度,通过构建动态模型对收入分配进行了研究,认为金融发展和收入分配呈倒“U”关系。

余官胜(2012)构建基于门槛效应模型,从贸易开放、人力资本角度探析了资源配置差异与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关系,研究发现只有当人力资本高于门槛值时,贸易开放才能缩小居民收入差距;而当人力资本低于门槛值时,贸易开放则会扩大居民收入差距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减少城乡收入差距。

四、合理配置城乡资源缩小城乡收入差距1、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劳动者素质目前我国城乡教育资源分配呈现的差距较大,尤其是2001年以来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实施以来,使本来薄弱的农村教育发展更加雪上加霜,长期的城乡二元制经济使得教育资源配置忽略了农村特点,体现出典型的城市取向教育资源配置过去在很大程度上受政府决策的制约与影响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教育也秉承了这种思想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观念指导下,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城市学校重点学校,而牺牲了更多的农村学校普通学校的发展。

人力资本中劳动者自身技能素质的提高劳动条件的改善劳动效率的提升劳动成果和劳动者收入的增加,是生产力发展的本质表现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增加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并使之与国民收入增长的速度相适应,增加劳动者的劳动报酬,需要从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机制入手。

提高劳动者的教育水平,提高劳动者的劳动知识素质。

王冶平(2002)教授认为人力资本是知识创新的基础,人力资本并不是与知识创新相等同。

在人的所有个人的能力中,创新能力必将是优先得到发展的,只有这样才能将人力资本投资的创新力曲线斜率大,更好地促进知识创新,促进经济的发展。

2、合理配置城乡医疗卫生资源我国优质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过多集中在大城市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城市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的筹资体系基础被打破,农村合作医疗受到冷落而迅速萎缩,依附于计划经济时代的医疗保障制度逐渐瓦解。

在城市,从1992年起,开始进行公费医疗制度改革的试点工作,到2004年底,参保人数达到1.24亿人,大致是城镇人口的1/4强,城镇从业人员的1/2弱;2007年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8亿人。

也就是说,新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不仅覆盖面小,而且在制度上也没有覆盖职工家属和学生,在实际运作中更没有覆盖农民工等非正规就业的劳动者。

在农村,2003年1月,卫生部、财政部、农业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要求从2003年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采用先试点,后逐步推开的办法,到2010年,实现在全国建立基本覆盖农村居民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目标。

2007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断完善,已扩大到全国86%的县,参合农民达到7.3亿人。

可以说,目前城乡的医疗保障制度建设虽然已经起步,但覆盖范围仍有待提高。

正是由于我国卫生总费用投入不合理,医疗卫生资源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分配不公平,医疗保障制度覆盖面有待提高等原因,才导致了原本我国并不丰富的医疗卫生资源,其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

3、提高农村居民工作资源机会我国目前因为制度部分监管与程序的缺陷经常发生权力就业的现象。

权力就业是指在一些事业单位和国企中,一些管理人员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利为自己子女提供工作机会。

这样的不公平的工作岗位现象也对城乡居民的公平合理的收入造成一定的影响。

目前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上,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城乡分割,使得进城农民工在城市劳动市场上受到多重歧视,农村迁移者主要从事的是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劳动报酬低职业流动性大的工作。

我们应该继续促进公平就业,减少人为因素对劳动者选择的影响,使农村劳动者更加公平地进入高收入与福利行业。

4、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对收入差距的影响我国长期以来的工业化优先发展战略,使得工农业产品价格形成了非常大的“剪刀差”现象。

虽然对社会主义经济早期建设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但是对中国城乡收入分配差距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

由于城乡二元制的经济结构体制,这样决定了城乡居民生产劳动生产效率方面的巨大的差异性。

农业剩余劳动力因为生产力效率低下同时这些剩余劳动力暂时不能一次性的充分安置就业,这样使得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拉大了差距【2】。

早期“剪刀差”的影响以及如今的二元制结构的不合理的割裂使得如今农村经济发展暂不如城市经济发展迅速与繁荣。

提高农产品的市场价格,降低农业生产中的工业资源价格成本投入,是提高农村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之一。

同时大力发展乡村企业,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以及就业机会给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对于提高乡村经济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具有重要意义。

改革户籍制度、深化税费改革、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等,相信城乡差距会越来越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