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理论与实践
区域经济实习报告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更好地了解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趋势和挑战,提升自身对区域经济的认识和分析能力,我于2023年在XX区域经济研究与发展中心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实习。
二、实习单位及岗位实习单位:XX区域经济研究与发展中心实习岗位:区域经济分析师三、实习内容1. 数据收集与分析在实习期间,我主要参与了区域经济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工作。
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政府公开数据和实地调研,对XX区域的经济发展现状、产业结构、区域优势、制约因素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2. 产业分析针对XX区域的一、二、三产业,我对其发展现状、特点、优势与不足进行了详细分析。
通过对比分析,我发现XX区域第一产业以农业为主,第二产业以制造业为主,第三产业以服务业为主,产业结构相对合理。
3. 区域竞争力分析通过对XX区域与周边地区的竞争力进行比较,我发现XX区域在资源禀赋、区位优势、产业基础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然而,在科技创新、人才储备、生态环境等方面还存在不足。
4. 政策建议针对XX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我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提高产业附加值。
(2)加强科技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3)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提升人力资源素质。
(4)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本次实习,我深刻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在实习过程中,我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
2. 提升区域经济分析能力在实习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运用经济学、统计学等方法对区域经济进行分析,提升了自身的区域经济分析能力。
3.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在实习过程中,我与同事们共同完成工作任务,培养了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4. 拓宽视野,了解行业动态通过实习,我对区域经济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拓宽了自己的视野,及时掌握了行业动态。
五、总结本次实习让我受益匪浅,不仅提升了自身的专业素养,还锻炼了实践能力。
西部大开发的经济哲学——读《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以川渝新型工业化道路为例》后有感
政策 改革 目前 的单 一规 则 。 《 区域经
济一 体化 的理论 与实践 :以川 渝新型
与实践 :以川 渝新型工业 化道路 例》 一书后 ,眼前 为之一 亮 。原来 区域 开
融与 经济危 机表 明 ,不要 把政 府 与市 场对 立起来 ,不 能简 单地认 为 政府 与
济 自发 演进 比较 困难 时 ,需 要政 府谋 划 、需要 政 府规 划 、需 要 政府 扶 持 、 需 要政 府的推 动 。当市 场启 动能 自我
区 ,西 部 的开发离 不 开 自然 资源 ,至
少在工 业化初 中期 是如 此 。因此 ,西
发 ,需要 经济哲 学 ,务实 的经 济哲 学
能指 明 区域 开发 的康 庄大 道 。笔者 又 转念 一想 ,区域 开发 事关 经济 体 的持
续 、快 速 与健康 发展 。 因此 ,区域 开 发承 担着振 兴经 济全 局 的使 命 。笔 者
以川渝新型工业化道路为例一书中就提出我国的自然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存在问题资源拥有地的政府与居民无法公平地享受资源收益表明现有的法律规则存在严重问题西部是资源富集区西部的开发离不开自然资源至少在工业化初中期是如此
西部大开发的经济哲学
读 《 区域经济一体化 的理论 与实践 :以川渝新型
果大家感觉游戏规则有 问题,则协商
改变 ,如果 规则 改变后 仍 然有人 不满
意而 且不 注意及 时修 改 ,则可 能有桌 面上 的 “ 规则 ”与桌 下 面的 “ 显 潜规 则 ” 并 存 并 行 。如 果 潜 规 则 大 行 其
工业化道路为例》 后有感
■吴
发端于 2 0 0 7年的金融危机 ,使世 界 经济 陷 入剧 烈 的 动荡 之 中 。为 此 , 有人宣称 ,经济理论 自由落体 。然而 ,
区域经济学实训报告范文
一、实训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区域经济已成为推动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为深入了解区域经济发展规律,提高自身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我们参加了本次区域经济学实训。
实训期间,我们通过实地考察、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二、实训内容1. 实地考察我们选择了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一个典型城市作为考察对象,对该城市的经济发展现状、产业结构、区域规划等方面进行了全面了解。
通过实地考察,我们对该城市的经济发展有了直观的认识,并对其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2. 案例分析在实训过程中,我们选取了多个具有代表性的区域经济发展案例进行分析。
这些案例涵盖了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包括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
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我们学习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小组讨论在实训过程中,我们分组讨论了多个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关的问题,如区域产业布局、区域政策制定、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等。
通过小组讨论,我们学会了如何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
三、实训成果1. 理论认识通过本次实训,我们对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们认识到,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如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资本、技术、政策等。
2. 实践能力在实训过程中,我们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
我们学会了如何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分析区域经济发展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3. 团队合作在小组讨论中,我们学会了如何与团队成员沟通、协作,共同完成实训任务。
通过团队合作,我们提高了自己的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
四、实训体会1. 理论联系实际本次实训让我们深刻体会到,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区域经济学的重要途径。
只有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区域经济前沿: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的读后感
区域经济前沿: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的读后感作为一个人工智能语言模型,我没有情感和主观判断,无法真正体会读者的感受,所以以下文章仅代表人工智能语言模型的观点。
《区域经济前沿: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是一本关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专业书籍,它深入探讨了当前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
本书不仅是一本学术专著,更是一份具有指导意义的政策建议,它为实现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阅读本书之后,我的一些感受如下:一、对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定义与特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指在区域内,各个产业和区域之间之间的经济行为不仅要互相合作,而且还要合理分工,整合资源,共同发展。
书中明确指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主要特征有三个:一是利用优势,发挥比较优势,提高经济效益;二是并举、并重,即协同发展和独立发展相结合;三是合作发展,即区域内各经济主体之间相互协作、协调配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创新,共同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政策扶持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二、对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和机制影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因素很多,比如政策、市场、资源等,然而,本书作者阐明了四个特别重要的因素,即优势、交通、区位、政治因素,它们对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贡献比较显著。
此外,要想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还需要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机制,比如市场机制、行业协作机制、地方政府机制、人才流动机制等等,这些机制可以促进区域内各主体之间的合作与共赢,促进区域内全面发展,从而实现更优质、更高效、更可持续的发展。
三、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改进与开拓本书指出,政策的制定是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之一,政策也是衡量区域发展差异是否调整合理的标志。
而目前,各地区的发展水平不均,一些地区经济发展滞缓乃至跌入停滞状态,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现有的政策,创新政策手段,增加政策实效性,激活地区经济发展潜力。
同时,也需要开拓新的发展路径,如推进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等,这些新的发展领域将成为未来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区域金融理论及实践
区域金融理论及其实践摘要:区域金融作为独立的研究课题,其研究价值近几年刚刚引起理论界的关注。
对区域金融理论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都相当滞后。
作者在综合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尝试进行区域金融的系统分析和深层研究,对主要的金融理论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浅析区域金融理论的实践性。
关键字:区域金融理论金融发展评价实践性目前,国内外关于区域金融的研究不在少数,但尚未形成一套独立的区域金融理论,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建立在金融发展理论和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基础上。
一方面,金融发展的一般理论和分析方法构成了区域金融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基础,是研究区域金融问题的理论根基。
另一方面,区域金融发展又可以看作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侧面,区域经济有其特殊的运动规律,该理论在区域问题上的特有研究视角,对区域金融的研究很有借鉴意义。
一、主要的区域金融理论1、区域金融结构理论。
广义金融结构概念,用金融结构制度的有效性来定义金融结构的健全性。
在健全金融结构的基础上,引入外在宏观经济设控、金融风险控制和金融制度环境安排等因素,提出金融可持续发展实质上是在上述的适当外在条件下,健全金融结构的均衡变化。
由此,总结出健全金融结构和金融可持续发展主导原则。
2、区域金融深化理论。
在金融深化与区域发展关系理论的基础上,区域金融深化理论考察了区域发展差距的金融成因,构建金融深化影响区域发展的理论分析框架。
3、区域金融约束理论。
区域金融约束是区域经济、金融发展中所出现的金融约束经济发展的理论。
这种约束与金融管制密切相关。
在区域金融约束理论看来,一个区域的快速发展要求解除这种金融约束。
否则,区域经济是不能快速发展的。
4、区域金融内生理论。
区域金融内生理论是内生增长理论在区域金融发展的表现。
在区域金融内生理论看来,一个区域的经济、金融发展在于其内生增长的结果。
也就是说,一个地区的快速发展是自身造血功能强大的结果。
5、区域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
区域金融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旨在通过对区域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的实证分析,肯定金融发展理论中的积极成果,弥补金融发展理论在新兴市场经济和转轨经济中应用的不足,进而提出实现区域金融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当前区域经济理论和实践成果综述
当前区域经济理论及我国区域经济演变综述[内容提要]区域经济泛指一定区域内的人类经济活动,是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经济系统,是国民经济在一定空间的投影。
区域经济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具有十分重要和独特的研究价值。
本论文从区域经济理论出发,实证分析了中国区域经济演变的基本情况,特别是XX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格局。
[关键词]区域经济理论中国区域演变XX区域格局一、当前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理论(一)区域经济的涵义区域是按一定标准划分的连续的有限空间X围,具有自然、经济或社会特征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同质性的地域单位。
经济区域是按人类经济活动空间分布规律划分,具有均质性和集聚性,并在国民经济体系中不可无限分割和发挥特定作用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区域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的观点,研究国内不同区域经济的发展变化、空间组织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性应用科学。
(二)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理论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主要包括区域经济比较理论、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理论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
1、区域经济比较理论区域经济比较理论主要有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区域要素禀赋理论。
(1)绝对优势理论。
源于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地域分工论。
他将不同国家同种产品的成本进行直接比较,认为某种产品生产成本绝对值低,称之为具有“绝对优势”。
一个国家或地区主要生产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用于出口换回自身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
(2)比较优势理论。
主要源于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的国际分工理论。
该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在于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一个国家或地区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比较劣势”的产品。
(3)要素禀赋论。
又称赫克歇尔—俄林理论(简称H—O理论)。
该理论认为,每个地区应专门生产密集使用其相对丰裕要素而较少使用其稀缺要素的商品,以换回其要素比例正好相反的商品。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与中国实践
2006:主体功能区与大小三线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将国土空间 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
三、一些讨论与思考
三个历史时点:1978、1984、1990 ——改革的故事
问题与成绩?
“90年前的理想变为了现实,对此 我非常钦佩。你们的工作很了不起, 实现了中山先生建设‘东方大港’的 遗愿。” 连战,2006年4月24日
本质:时空范围内的最优化问题
一、区域经济均衡增长理论及实践
1 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理论 2 中国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实践
1、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理论
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动理论 纳克斯的平衡增长理论
前苏联均衡生产力布局理论
2 中国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实践
孙 中 山 思 想
均 衡 发 展
非 均 衡 发 展
1978年 1999年
俞正声20日在会见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 和夫人一行时说,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是 “十二五”期间上海转型发展的重要方面, 欢迎台湾朋友参与到上海的现代服务业发展 中来。
北部地区 中 部 中部地区 地 区 南部地区
东 部 地 区
中国区域分布图
上海的中心地位: 40年代即拥有全国60%的工厂 61%的工业工人。 中国最大的贸易,金融和交通中心 上海的风花雪月 香港当时叫做“小上海”
问题:今天的上海与上世纪40年代上海的国际地位的比较
孙 中 山 思 想
均 衡 发 展
由中心到边缘再到外围
深圳特区 “中心”先试先行
珠三角
泛珠三角 地理与区位
“边缘”学习推广
“外围”整合联动
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
孙 中 山 思 想
2024年学习区域经济学的心得体会范文(2篇)
2024年学习区域经济学的心得体会范文学习区域经济学的过程是一场充实而有意义的旅程。
通过对经济学原理的学习和实践的运用,我深入了解了区域经济的本质和影响因素,也领悟到了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挑战。
在此过程中,我对区域经济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从中获得了一些宝贵的心得体会。
首先,区域经济学的核心概念是区域的竞争力。
通过学习区域经济学,我了解到一个地区的竞争力是由其产业结构、创新能力、基础设施等多个方面决定的,而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会形成一个地区的竞争优势。
因此,为了提高一个地区的竞争力,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努力改善地区的产业结构、培育创新能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
其次,区域发展不是孤立的,而是受到全球经济环境的影响。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间的联系和相互依赖越来越紧密。
因此,一个地区的发展也需要考虑其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和角色。
通过学习区域经济学,我理解到一个地区的国际竞争力取决于其与其他地区的联系和合作程度,需要通过积极参与国际贸易、促进跨国投资和扩大国际合作等手段来提升自身的国际竞争能力。
再次,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政府有责任制定和执行政策,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支持和推动。
通过学习区域经济学,我认识到政府可以通过制定产业政策、提供基础设施支持、改善营商环境等手段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同时,政府还需要加强区域间的协调,避免资源的过度集中和不平衡。
此外,我还意识到区域经济学不仅仅是经济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还涉及到人文地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通过对这些学科的交叉学习,我更全面地理解了区域经济的复杂性和多元性,也更深入地认识到区域经济发展不仅仅是经济层面的问题,还关涉到社会文化、政治制度等方方面面。
最后,学习区域经济学的过程也给我带来了一些思考和启示。
我认识到区域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不断适应和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
在这个过程中,主体的自身能力和灵活性非常重要,需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实力和创新能力,并与其他地区进行深入的交流和合作。
区域经济转型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区域经济转型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区域经济转型成为了各国各地关注的焦点。
区域经济转型是指一个地区从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变,从传统发展模式向创新发展模式转变的过程。
这一过程不仅仅是一个地区经济结构的调整,更是一个地区整体发展水平和竞争力提升的过程。
本文将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对区域经济转型进行研究。
一、理论研究1. 区域经济转型理论在理论层面上,学者们提出了许多关于区域经济转型的理论。
其中最为著名和有影响力的是新古典增长理论、新结构主义理论和创新驱动发展理论。
新古典增长理论认为,一个地区要实现经济增长和发展,必须依靠技术进步、资本积累和人力资源投入等要素。
这一观点强调了技术创新对于推动地方产业结构升级和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性。
新结构主义理论强调了相关部门在区域经济转型中的作用。
该理论认为,相关部门应该通过产业、区域规划和公共服务等手段,引导和推动地方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
创新驱动发展理论认为,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和转型的核心驱动力。
在这一理论中,强调了技术创新、产业技术升级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重要性。
2. 区域经济转型路径在实践层面上,各地区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了不同的区域经济转型路径。
其中主要包括资源依赖型向技术驱动型、制造业向服务业、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等方面的转变。
资源依赖型向技术驱动型是指一些资源依赖较重的地区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加强科研创新等手段,降低对传统资源依赖程度,实现经济结构升级。
制造业向服务业是指一些传统制造业较为发达的地区通过发展现代服务业来推动经济转型。
这种方式能够提高地方产值和就业水平,同时也能够提升地区的竞争力。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是指一些农业发展较为滞后的地区通过引进现代农业技术和管理模式,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实现农村经济的转型。
二、实践研究1. 区域经济转型的成功案例在实践中,一些地区通过积极探索和创新,取得了成功的经验。
例如中国的深圳、上海等城市在过去几十年中通过引进外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等手段实现了快速转型。
《区域经济前沿: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的读后感
《区域经济前沿: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的读后感,
700字
《区域经济前沿: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与实践》这本书无疑是一本精彩尽致的著作,在我看来,它不仅全面地梳理了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思想,而且通过大量可靠的实证数据、研究成果和讨论案例,深入分析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问题和成效。
从书中,我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只有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才能实现区域经济的良性发展。
书中提出,要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实行政府市场联动,合理管控土地开发,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政企合作等等措施,都是必须的。
正是由于这些措施的实施,区域经济能够取得有效的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
另外,从书中我也学到了许多新知识,比如拉美国家的信用抵押方面的金融知识,以及中国沿海区域的外资运营技巧等,为我今后实施政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意见。
总之,《区域经济前沿: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是一本令人难忘的好书,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研究区域发展的现实问题,有助于加强政策的实施,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研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和城市化的发展,中国的区域协调发展成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任务之一。
区域协调发展是指在区域范围内协调各方面的发展,促进地区之间的均衡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等要素的有机结合和互动协调,促进各地资源的优势互补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全方位、全覆盖的经济社会发展。
一、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探析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源于区域发展理论和协调发展理论。
区域发展理论主要是研究区域经济、社会和空间结构变化的规律和机理,是研究区域发展问题的理论基础。
协调发展理论则是研究自然、经济、社会和政治等发展领域的协调关系,强调不同领域中各种要素的相互作用和转化。
区域协调发展理论是区域发展和协调发展理论的结合体,其研究对象是在特定区域内各社会经济活动要素之间的协调发展。
1. 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区域协调发展是指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协调并促进空间、经济、社会和人口等各要素的平衡和有机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应该追求“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优化区域空间结构,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 区域内部各要素间的协调区域内部各要素之间具有内在协调关系,包括经济发展、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社会福利等方面的协调。
其中经济发展是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包括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协同创新、扩大内需等。
资源利用方面应该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推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和节约利用。
环境保护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社会福利方面要发挥人力资源、社会资本、公共服务、文化教育等因素的综合效应,提高区域内的生活品质和社会福利水平。
3. 区域间各要素间的协调区域间各要素之间也存在着内在协调关系,包括跨区域方面的经济互动、交通运输、信息技术、区域平衡和城乡发展等方面的协调。
其中经济互动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方面,包括促进产业协同发展、扩大区域市场、推进国际合作等。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随着全球化进程和经济发展的加速,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日益引人关注。
本文将探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概念、意义、现状和建议,以及一些成功的实践案例。
一、概念和意义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指不同地区的经济在相互作用和合作下,协调发展,从而达到共同发展的目标。
这里的“区域”可以是国家、省、市乃至县级的行政区划,也可以是一些相互依存的经济活动区域。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以下几个重要的意义:首先,合作共赢。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可以促进不同区域之间的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坚持合作共赢的原则,可以使不同区域在发展中相互支持、相互促进,既取长补短,又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拓展市场,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其次,均衡发展。
通过协调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可以实现均衡发展,避免某些地区“一极独大”和“一衰俱衰”,中心与边缘地区的差距等问题。
这可以有效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差异,提高社会公平性和社会稳定性。
第三,开放共享。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不仅可以促进不同区域之间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更可以促进与外部的经济开放。
各地区可以共享信息和资源,合作开发商品、技术和服务。
这不仅能够推动技术进步,提高各地经济的竞争力,而且还能够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加强国家间的友谊和合作。
二、现状和问题在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情况尚不尽如人意。
虽然过去几十年来,中国在区域发展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国内经济结构的转型,新的问题和挑战也不断出现。
其中一个最突出的问题是地区间发展不平衡。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经济政策的实施,中国的东部地区经济实力快速上升,而中西部地区经济相对滞后。
同时,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和行业结构也存在差异。
这种不均衡的发展,不仅使一些地区面临就业、文化、环境等多方面的挑战,也影响了全国整体经济发展。
另一个问题是地区间的竞争和合作不充分。
虽然近些年来,各地区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方面采取了不同的政策措施,但实际上还存在竞争和合作不充分的问题。
中共中央党校政治经济学曹立区域经济理论与实践考博参考书-考博笔记资料-考博分数线
中共中央党校曹立区域经济理论与实践考博参考书-考博笔记资料-考博分数线一、专业的设置曹立老师的区域经济理论与实践方向是一个考博热门方向,一方面是因为曹老师长期从事此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对于这方面造诣深厚,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一个方向本身有研究的学术价值,并且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这个专业的人才正是是社会所需要的,有很好的就业前景。
这一个方向属于政治经济学专业的一个下设方向,导师是曹老师,曹老师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方向的导师。
二、考试的科目政治经济学专业的考试科目为:①100英语(102日语103俄语)②208资本论和当代西方经济学理论③30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除获得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硕士学位的考生免考数学三外,其他考生(含同等学力考生)初试加试数学三]。
复试加试科目:(除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的考生外):财政学、金融学三、导师介绍曹立,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单位:经济学教研部,职务:微观经济学教研室主任。
曹立,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教授,硕士生导师,经济学博士。
主要研究领域是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区域经济与区域发展战略、企业与市场经济理论。
在中央党校主体班次讲授《中国经济发展战略与当前的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问题》、《民营经济发展问题研究》、《新型工业化道路》、《国际视野下的中国经济》、《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经济发展》、《企业国际化经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企业管理与创新》、《十七大报告解读》等专题;研究生主讲课程有:《国际经济学》、《西方经济学流派》、《发展经济学》。
四、参考书目政治经济学:1、《资本论》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2、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版。
3、李兴山主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版。
4、王东京主编:《中国经济观察》,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2007年版。
5、中央文献中有关经济理论部分。
我对区域经济地理学的认识与几点实践体会
2期陈才:我对区域经济地理学的认识与几点实践体会提要-本文介绍了作者近半个世纪从事经济地理,尤其是区域经济地理学习、教学和科学研究实践的历程,对区域经济地理学科理论与实践的探索,是作者一生的主要学术活动领域。
文中介绍了作者在区域经济地理研究中五个方面的贡献,总结了在教学与科学研究实践中的四点切身体会。
科学的事业是万古长青的,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地理学科理论体系和方法论体系,还任重而道远,还须有志者进行长期艰苦的努力。
作者的学习、教学与科学实践经历对青年学者或许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区域经济地理学;认识;体会中图分类号:K902文献标识码:B我从事经济地理,尤其是区域经济地理的学习、教学与研究工作已历时半个世纪,经历了学习探求、对比思考、反复教学与反复实践的过程,使我深深热爱这门学科,愿意为这门学科的发展竭尽毕生精力。
l我对经济地理学的入门与认识过程1955年9月,我受组织的推荐和国家的保送,去苏联列宁格勒大学攻读副博士学位。
投学于苏莲的经济地理区域学派。
苏联著名的经济地理学家切德尔金和切尔道夫先后作为我的指导教师。
他们对经济地理学的热爱,对理论问题的诚挚追求,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和热情关怀,给我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把我逐渐引进经济地理学殿堂的门槛。
苏联地理学界的良好传统和浓厚的学术氛围,以及浩瀚的知识海洋——些大型图书馆,成为我学习探索的良好环境。
特别是在导师指导下近三年的副博士论文写作,使我受到了治学问的基本功的全面训练,进入了科学的大门。
我在苏联的学习阶段,虽然经济地理学界两派的斗争已基本结束,区域学派占了上风,但是,以生产关系决定论为特色的部门经济学派仍很活跃,人地关系的理论受到了批判和遏制。
在我国,苏联两个学派的理论均被吸收进来,而部门经济学派的影响要更大一些,西方的学术理论思想受到了批判。
在这样历史背景下,国内经济地理学界围绕学科研究对象展开了10多年的争论,这一争论基本围绕着经济地理学主要是研究生产关系,还是研究生产力;学科的内容主要是研究部门,还是研究区域;以及对我国已有的和西方的人文地理学理论如何评价等这样一些问题。
领导者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及实践
论文关键词:区域经济;领导者;制度;产业战略论文摘要:从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分析了领导者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首先,结合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和区域经济问题的实际,确定了区域经济领导者的概念。
其次,通过中外的大量案例,实证了领导者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决定作用。
最后,利用多个相关理论对领导者促进区域经济的作用进行了机理的分析。
区域经济,是当前热门的问题。
不论是学术界还是实践界,都日益关注谋求经济发展的区域行为。
一个区域的经济如何实现发展,不同的学科都给出了有益的建议,主流方法很多都来自于区域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
这里,我们将尝试从另一个角度,即领导者的角度,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进行分析,探索领导者对于区域经济的贡献。
1领导者的概念与理论理解领导者(leader),先要理解领导(leadership)。
而在学术界,关于领导的定义一直没有得到完全的统一。
孔茨认为,领导是影响人们心甘情愿的和满怀热情的为实现群体目标而努力的艺术或过程。
特纳认为,领导似乎影响人们自动为实现团体目标而努力的一种行为。
戴维斯认为,领导是一种说服他人热心于一定目标的能力。
从这些定义我们可以到看,虽然定义表述并不统一,但领导的含义却是得到比较普遍认同的,即“指引和影响”、“组织成员”、“实现组织目标”。
因此,领导者可以理解成为通过影响成员带领组织实现目标的个人或群体。
虽然主要基于组织行为学,但领导者的研究显然扩散到了众多管理学的相关领域。
在具体的组织问题研究中,实际上领导者具有了另一重含义,即组织的管理者。
虽然这两个概念被不少学者认为存在学术上的差异,但在很多实际情况下,以及很多实证主义学者的研究中,这两个概念往往是不太容易区分的(盂建平,霍国庆,2007)。
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也表示,“各个领导集团即各种机构的管理人员也必须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必须深入思考他们所处社会的价值观、信念和承诺,必须在完成其机构的特殊而有限的使命以外,承担起领导的责任”,并“为了达到本机构必须做出的成果而组织资源”。
2024年学习区域经济学的心得体会(2篇)
2024年学习区域经济学的心得体会____年学习区域经济学的心得体会在____年,我有幸能够学习区域经济学这门课程,这是一门涉及经济地理学、区域分析、经济政策等多个方面的学科。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对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践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体会。
在这____字的心得体会中,我将结合学习的知识和实践经验,总结____年我所获得的收获和体会。
1.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地区经济现象和规律的学科,它探索地区经济活动和发展的原因与机制,并提供政策建议以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了解到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包括地区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区域经济差异的形成原因、空间统计分析等。
首先,我了解到地区经济发展的驱动力有很多,包括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技创新等。
通过研究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我发现资源禀赋对地区经济的影响非常重要,资源丰富的地区通常有更大的发展潜力。
而产业基础则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它决定了地区的产业结构和竞争力。
此外,科技创新也是驱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创新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地区经济的转型升级。
其次,我了解到区域经济差异的形成原因有很多,包括地理位置、政策环境、交通等。
地理位置是区域经济差异的重要原因,毗邻优势和离心效应是地理位置带来的两种经济效应。
政策环境也对地区经济差异产生影响,例如不同地区的税收政策、产业政策等都会对地区经济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交通也是地区经济差异的重要原因,交通网络的发展会改变地区之间的联系和交流,从而影响地区经济的发展。
最后,我学习到了空间统计分析的方法和应用。
空间统计分析是区域经济学中非常重要的工具,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地区经济的空间分布、聚集程度和相关性等问题。
通过空间统计分析,我可以对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进行定量分析和比较,从而更好地理解地区经济的特点和规律。
2.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经验与案例分析除了学习理论知识,我还有机会接触到一些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经验和案例分析。
学习区域经济学的心得体会(2篇)
学习区域经济学的心得体会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内的经济发展与运行规律的学科,它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在学习区域经济学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经济发展的多元化和差异性,并且认识到了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律和影响因素。
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学习和实践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首先,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到经济学、地理学、社会学、环境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在学习过程中,我发现这门学科需要我们具备较强的综合分析和问题解决能力。
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受到地理位置、资源禀赋、产业结构等多个因素的影响,因此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对区域经济进行全面分析,找出发展的瓶颈和潜力。
其次,区域经济学强调实证研究和实践应用。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不仅需要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还需要通过实证研究去验证理论的适用性和准确性。
只有通过实证研究,才能更好地描述和解释不同地区的经济现象和规律。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也需要根据区域特点和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和决策,以促进经济发展。
第三,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区域差异和区域协调发展。
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性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基础,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
通过分析不同地区的差异,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各地的优势和劣势,有针对性地开展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同时,区域经济学也强调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通过协调发展可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互利合作,从而推动整个经济的健康发展。
第四,区域经济学需要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习区域经济学并不是简单的背诵和理解概念,而是需要我们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通过实地调研、数据分析和模型建立等方法,培养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最后,求真务实是学习区域经济学的核心精神。
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核心是揭示经济现象的本质和规律,而不是追求简单的数学模型和理论研究。
在学习和研究中,我们要深入实际、善于思考和质疑,以求真实的研究方法去分析经济问题。
区域发展的经济理论与实践
区域发展的经济理论与实践近年来,全球经济发展进入新时期,经济全球化一直被视作国际经济学研究的热点话题,具有广泛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区域经济学这一研究领域凭借着其针对性极强、趋近于实践的研究立场和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将从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区域经济发展的经济理论1. 区域经济学的概念和基本特征区域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主要研究地缘单位——地区的经济问题,从更微观的层面来解释和预测国家、地区、城市等层面的经济现象。
其基本特征在于具有区域性、实证性、局部性和系统性等特点。
2. 新区域经济学的发展与应用新区域经济学是在传统区域经济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区域经济学研究方法,它的理论基础是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空间组织理论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等,旨在解析影响地区经济增长的各种驱动因素,并寻求改善和优化地区经济的实际措施。
3. 坚持区域发展的多样性针对不同的地域特点,要推行各大区域的不同区域发展路线,利用区域独特的资源优势,科学研究各大区域在不同历史、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本质特征,为地方经济发展重点难点问题的解决提供指导方针和战略调整建议。
二、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1. 战略发展与支持区域经济发展得到政府、高校、企业等各方面的关注与支持。
各地政府围绕区域发展制定相应的战略规划,重点发展经济优势产业,推动工业升级和经济结构优化;各大高校积极开展区域经济研究和人才培养,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企业加强这区域物流、生产、贸易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实现企业规模和经济效益的提升。
2. 产业转型与升级随着经济环境变得复杂多变,区域经济发展的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产业转型和升级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尤其地区工业产业发展的“瓶颈效应”亟待解决。
地方政府和企业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优化企业产品、技术和管理模式,加强科技创新,促进传统产业向高效率、高品质、高附加值和环境友好型结构的转型。
3. 外向型经济的拓展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
绥化“异地经济”:区域经济理论与实践的创新
i l — J 造 有 限 的 的 、 不 可 选 择 的 , 但 发 展 性 资 源 是 可 以 开 发 创i
自然资源的丰富与经济状况之间 , 并不存在 l
l 受 必然的 正 相 关关系。
5
; i i
・
l
日本是一个 自然资源十分匮乏 的国家 , 但经济 5
例如 , 浙 江义 乌是 一个 既 不 临海 也无 资 源 , 区域 面积 只有 5 0 1
l 平 方公 里 的小城 市 , 但 是通 过改 变 交易模 式 , 义 乌走 向了世 界 , 成 { 为享誉 中外 的“ 小商 品海 洋 , 购 物者 天堂 ” 。 义乌 的经验 说 明 : 区位 l 的优 势并 不在 于地理 位置 优越 , 而 在 于创新 和 提升 发展 市场 经济 l ^ 的要 素 。
l 减 了行 政 区域 内发展 不平 衡 因素 , 使强县 、 弱县 共享 优势 , 共 享发 l
{ 展 的成 果 。
用, 而 做 好 产 业 衔 接 同样 至 关 重 要 。 ’ ’
象; 树立 ‘ 向天 要 地 ’ 意识 , 实行 ‘ 园中 园 ’ 以及 专业 化 程
事实 上 , 一 些地 方在 探 索 中 , 出现 了土地 浪 费 、 规 划 度 较 高 的特 色 产 业 集 中 园 ; 发 挥卫 片执 法检 查 等监管 手
“ 对 这 一 点 ,我 们 很 清 醒 。 土 地 作 为 特 殊 的 生 产 要
好 , 得 动点 脑筋 。” 汤洪安 对记 者表 示 。
素, 国家 管控越 来越 紧 , 用 地政 策越 来越 严 。 要 把 好 事 办 方 式 来 解 决 这 个 问 题 。在 专 区 环 境 建 设 上 , 基础 设施 建 汤洪 安 所 谓 的 “ 动 点脑 筋 ” , 实 际上 是 下 了 大功 夫 。 渠道 , 精 简 审批 事 项 , 简 化 审批 程 序 ; 项 目投 产 后 , 定 期 在绥 化 市 国 土 资源 局 , 记 者看 到 《 关 于 推 进 节 约 集 约 用 回 访 , 帮企 业解 决 困难 , 做 到 服务 亲情 化 、 精细化 、 人 性 地 的 意见 》 这 样 一 份文 件 , 上 面记 录 了绥 化 市 采取 的措 化 。 ” 在采 访 的最后 , 汤洪 安对 记者说 , “ ‘ 异 地经 济 ’ 不 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经济理论与实践第一节区域的概念和类型一、区域的概念:即抽象又客观的空间概念1、地理学上2、政治学上3、社会学上4、区域经济学上: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
分为三个层次:二、区域的类型(一)(二)按照区域组成部分在特征上的相关性划分1、均质区贫困去与富裕区:以人均收入为标准2、结节区结节区或称功能区、枢纽区。
从空间结构上看,结节区一般由节点、网络、运动、等级体系和表面五个基本要素组成。
节点即经济中心,如大城市、大企业,它是结节区的核心,在各要素中起着主导性的支配作用。
网络是各节点相互联系的载体和通道,如交通运输网络、通讯网络;运动是各组成部分之间能量、信息和物质的相互交流;等级体系则反映了区内各经济活动规模上的差异,如由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和小城镇所组成的城镇等级体系。
表面是人口和经济活动分布密度从市中心区向外的梯度变化,则在城市区域范围内形成一个立体的经济面3、规划区第二节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一、研究对象区域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的观点,研究区域经济运行特征及其发展规律的应用性学科,亦称“空间经济学”。
它既是一门相对独立存在的、有其特殊研究领域的学科,又是正在发展的新兴学科。
但由于中外许多学者各自研究的角度不同,形成了许多不同观点:总的来说分为:第一种观点是从人类经济活动的地理分布和空间组织来定义区域经济学,强调经济活动区位以及空间组织。
以胡佛为代表。
第二种观点是把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界定为区际间相互关系的研究。
以杜恩为代表。
第三种观点认为是“从宏观角度研究国内不同区域经济发展及其相互关系的决策性科学”。
以陈栋生为代表。
二、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三个对象构成了本学科的基本框架。
第三节区域经济学的客观基础一、自然禀赋的差异性(首要因素)生产要素分布的不均衡客观上存在资源禀赋的差异性经济活动的地域差异生产要素具有不完全流动性生产要素在空间上分布不均衡性不完全流动包括:完全固定和局部固定设想一下:假如生产要素能够自由流动将会是一种什么情况?二、经济活动的极化性(根本因素)定义理解为主观能动性对否?表现规模经济极化点或经济增长极,集聚经济不断壮大、强化,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经济原因经济本身的趋利性和节约性三、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有空间就有距离距离因子是区位论的重要研究内容区域经济学的客观基础:自然禀赋的差异性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第四节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任何一种理论的诞生都不是无缘无故的形成过程:萌芽阶段、形成阶段、发展阶段区域经济理论与实践第二章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第一节区域经济增长1、概念:用实物的形式来表示,意味着更多的产出用货币的形式来表示,意味着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2、经济增长的源泉(影响因素):①投入的生产要素:资本(机器、设备、工厂)、劳动力(也包括人力资本)、资源(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和技术(科学、管理、企业家才能等)直接进入生产过程。
②生产环境(软环境和硬环境)硬环境是包括一些基础设施、相关的产业布局等软环境包括:经济制度、管理方式以及组织形式、地方政府的决策、部署、思路、手段、民风民俗、价值取向、宗教信仰、社会治安状况等等美国、加拿大为什么是移民的首选地?落后地区招商引资为什么困难?在中国,人们为什么向往大城市?长期以来经济学家们对于什么是经济增长的最优路径,以及决定经济增长的不同要素的重要性的看法大相径庭,下面我们就沿着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史,来看看不同阶段的经济学家对经济增长源泉的认识:1、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2、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核心观点是:储蓄率、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长期持续的经济增长依靠技术进步因为物质资本受到规模收益递减规律的影响。
规模收益递减:人类的经济活动是通过投入得到产出,当投入增加时产出虽然也能增加,但是最后必定会达到收益递减的状态,即产出的增加赶不上投入的增加。
就是规模收益递减的。
3、诺斯的经济增长理论: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或制度是经济增长的关键技术的发展也是制度的结果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以科斯、诺思、威廉姆森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命题就是制度能够降低交易成本,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制度包括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
正式制度主要是法律。
交易成本是社会资源的白白浪费,并不增加任何社会财富。
制度降低交易成本的作用是通过减少交易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来实现的。
比如,在制度完善的情况下。
再比如,股票交易所在降低交易成本的各种制度中,最重要的制度还是产权制度。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权利边界不清使交易成本过大的例子太多。
如楼下操场、周围花园等。
“亲戚远来香,邻居高筑墙”斯密认为,增加社会财富的途径是提高劳动效率。
而分工能提高劳动效率。
自斯密以来,经济学家们热衷于谈论专业化和劳动分工的收益。
诺斯指出,分工越精细,交易成本(交易费用)就越高,就越需要制定一套有效的产权制度以降低交易成本。
诺斯应用现代产权理论说明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指出制度变迁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有效率的制度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无效率的制度则会抑制甚至阻碍经济增长和发展。
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维持经济增长与提高经济效率两大难题,问题根源在于其基本制度框架普遍缺乏发展市场经济的制度背景。
因此,在发展中国家,必须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制订一套公开、透明的规则体系,防止寻租、以权谋私和欺诈行为,为市场经济运作创造出公平合理的制度环境,以利于实现市场经济的顺利转型和高效运作。
诺斯对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有创造性贡献。
他关于经济增长与发展理论的核心论点简明扼要,即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关键是制度因素。
诺斯认为,一种提供适当的个人刺激的有效的制度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而在制度因素中,财产关系的作用最重要。
其依据是,在传统经济学中,市场的运作被假定为完备的信息、明确界定的产权条件和零成本的运行过程。
人们进行市场交易的过程被过滤为单纯的价格机制的操作,就连为达成交易而搜寻信息的费用也不存在了。
在这一模式分析逻辑下,其它一些协调组织与组织经济活动的“制度”和“组织”被看成无足轻重。
如果用传统经济学分析方法是无法解释1600年到1850年海洋运输业在技术上并无多大进步的情况下,生产率却有较大幅度提高的现象。
因此,制度因素不可忽视。
制度的功效在于通过一系列的规则来界定交易主体间的相互关系,减少环境中不确定性和交易费用,进而保护产权,增进生产性活动,使交易活动中的潜在收益成为现实。
诺斯指出:制度环境是一系列用来确定生产、交换与分配的基本的政治、社会、法律规则,制度安排是支配经济单位之间可能合作与竞争方......建立了包括产权理论、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在内的"制度变迁理论",获得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他对经济学的贡献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用制度经济学的方法来解释历史上的经济增长;重新论证了包括产权制度在内的制度的作用;将新古典经济学中所没有涉及的内容--制度,极大的发展了制度变迁理论。
产权理论、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是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的三大基石。
1、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下页)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2、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储蓄率、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下页)3、诺斯的经济增长理论:有效的产权制度4、新增长理论(内生增长理论):资本积累来驱动4、新增长理论(内生增长理论):经济增长是依靠资本的积累来驱动。
物质资本(机器设备)资本人力资本(技能)知识资本(技术)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
(随着资本的积累,溢出效应加强,具有规模收益递增的特征,不存在物质资本规模收益递减规律的约束)——延伸:确认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包括支持教育、保护知识产权、支持研究与开发工作等等。
资本积累——物质资本(机器设备)、人力资本(技能)和知识资本(技术)物质资本存在规模收益递减规律()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不存在规模收益递减规律而是具有规模收益递增、溢出效应不断加强的特点确认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通过人力资本达到的)。
支持教育、保护知识产权、支持研究与开发工作等等。
3、经济增长的机制供给的拉动:通过投资来刺激需求需求的拉动:有的地方先发展、有的部门先发展“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和出口三、增长的方式均衡增长模式:1、罗丹的大推进理论⑴关键是实现工业化⑵相同比列大规模投资⑶一方面、另一方面⑷资本来源于两个方面:国内积累(不降低消费水平的基础上增加投资)、引进外资—— 大推进理论为落后国家和地区的开发、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提供了理论依据。
2、纳克斯的平衡增长理论⑴著名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在供给上表现为:储蓄与投资之间的恶性循环经济落后—收入低—储蓄低—投资低—资本形成不足—规模化的生产水平低、科技投入少—劳动生产率低—成本高—利润低—收入低。
在需求上表现为:收入与需求之间的恶性循环收入低—低购买力低—有效需求不足—市场狭小—投资引诱不足—资本形成不足—低劳动生产率—低收入。
由此,提出了著名的命题:“一国之所以穷是因为它穷”现实生活中的确如此吗?纳克斯指出:摆脱贫困恶性循环的途径是:同时全面地投资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才能形成广阔而充分的市场,产生足够的投资引诱,为投资规模的扩大、经济的增长创造条件。
两方面他不主张按照相同的比例投资如何来分配各个部门、产业的投资比例呢?要以各部门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和收入价格弹性的大小来确定各产业的投资比例。
需求价格弹性和收非均衡增长模式:1、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长理论⑴有限的资本和资源优先发展一部分产业⑵关联效应:前向关联:采矿业钢铁工业的前向关联是后向关联:钢铁工业的机械制造、洗车⑶选择投资项目时,选择具有显著的前向联系效应和后向联系效应的产业⑷关联效应最大的产业也即⑶优先选择关联效应最大的产业⑷关联效应最大的产业就是产品需求价格弹性和收入价格弹性最大的产业收入弹性大的即>1的是奢侈品,富有弹性或高弹性收入弹性小的即0—1之间是必需品,需求的收入弹性<1的商品被定义为劣质品,缺乏弹性“谷贱伤农”是我国流传已久的一种说法,它描述的是这么一种经济现象:在丰收的年份,农民的收入却反而减少了。
一个农民丰收了,这个农民的收入就会得到提高,但是如果所有的农民都丰收了,那么农民们的收入反而降低了这种似乎难以理解的现象,可以用弹性原理加以解释。
粮食多和粮食少的年份收入相当但是投入却大得多.是否要通过减少粮食产量的措施来提高农民的收入?国家一方面要提高农民收入,一方面要增加粮食产量,这种想法是否一厢情愿的自我矛盾或者是违背经济学规律的。
赫希曼通过极化效应和溢出效应,分析了区域间的不平衡增长。
极化效应:有助于扩大区域发展差距溢出效应:有助于缩小区域发展差距2、缪尔达尔的循环累积因果理论在一个动态的社会经济系统中,各种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另外一个因素的变化,后一个因素的变化反过来又会强化前一个因素的变化,并导致社会经济过程沿着最初变化的因素变化的方向发展,形成累积性的循环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