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友》画报内容的时代特色
民国报业的骄子——《良友》

民国报业的骄子——《良友》作者:李闰波来源:《收藏/拍卖》 2011年第1期李闰波说起《良友》,六七十岁以上的文化人几乎没有不知道的,毕竟,这个刊物在民国时期太知名了。
《良友》是民国期间最受宠的读物,所以,当代报刊收藏人,没有不把《良友》当作追求目标的。
《良友》画报创刊于1926年2月15日,终刊于1945年10月。
期间经历了北伐战争、抗日战争,是民国时期最重要的记录社会动态的新闻工具。
虽然生存于“五洋杂居”、“中西杂处”的民国第一大都市上海,也曾历经几番沉浮,数易经营场地,但自始至终站在时代的前沿阵地,以精美的图片和精悍的文字向世人传播时局变化的准确信息,同时还将镜头伸向世界各地,将色彩斑斓的风景画卷和山水美景奉献给读者。
《良友》是世界上最早的大型画报之一,比当今世界上最驰名的美国《生活》早出版十年,比《苏联建设画报》早出版四年,是中国第一份大型综合性真像画报。
在中国新闻史和华文传媒史上,具有十分重要地位,因而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笔者与《良友》第一次见面,是1994年9月,地点在上海城隍庙。
当时遇到此刊时,心率陡然加快—旧中国居然还有这么漂亮的画报。
初步印象是开本大器,封面美观,非常适合展览。
翻看内页,感觉里边的内容涉及到那个时代的方方面面,既有军国大事,也有社会百科杂闻,还有美术艺术和电影戏剧,很符合自己的需要,于是将收藏民国画报作为重要目标。
兹根据自己的了解,对民国《良友》谈些认识。
《良友》的创办特色《良友》以真相图片为主,配合适量文字内容,反应社会要闻、趣闻、珍闻,是我国第一份连续发行十几年、印刷技术始终保持一流的画报。
该报之所以能被中外广大读者喜爱,原因很多,主要有三点:开本美观大方,封面人物具有很强吸引力封面如同人的五官,是给人第一印象的正面形象,封面带有影星美女和名媛图像,就如同见面时遇到一张甜美的笑脸,给人愉悦心性的感受,尔后产生想看内容的欲望。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古今一理。
男性对于女性美的欣赏,原本是天性,在古诗文中很早就有表述。
关于《良友》画报中的审美现代性传播

王国维提出的的“审美是上流社会之宗教”意味着审美主义与市民性联结起来,西欧审美主义论述是随着市民阶层的社会上升而出现的,并成为这个阶层的人生价值诉求的表达式(刘小枫,1998;p.311)。
正如沈从文所描述过的:“能制礼拜六派死命的,使上海的一部分学生把趣味掉到另一方向的,是如像‘良友’一流的人物。
这种人分类应当在‘新海派’。
他们说爱情,文学,电影以及其他,制造上海的口胃,是礼拜六派的革命者。
帮助他们这运动的是基督教所属的学生,是上帝的子弟,是美国生活的模仿者,作为进攻礼拜六运动而仍然继续礼拜六趣味发展的有《良友》一类杂志。
”(臧杰,2009;p.7)城市消闲阶层勾连上层文化与通俗文化的审美情态,成就了《良友》的现代美学建构。
这种现代审美感觉的质态可以描述为感性、个体以及时间论三个维度。
1、感性——身体优位性艺术的现代性首先表现为对感性的重新发现和此岸感的强化,恢复此岸世界的感性品质的权利。
杨春时指出,感性层面的现代性,体现为一种世俗精神,它强调人的自然属性,肯定享乐欲望。
(傅其林,2006;p.37) 现代审美感中的感性原则通常体现为身体的优位性。
感性作为一种理念,必有一个实在的基础——身体。
身体的优位性是现代生活观念史上的重大转折,身体成为享用性的在世者,不再是在世的负担,而是唯一值得赞美的在者。
(刘小枫,1998;p.332) 《良友》画报中最为显露的身体莫过于封面的人物形象,时尚女郎与时装,构成了大部分的《良友》封面。
第一期封面用的是电影演员胡蝶的肖像,今日之名演员,昔日的戏子,“过去关于身体禁忌的话语、戒律都被身体凯旋式的扭行踩碎”(刘小枫,1998;p.332),身体的呈现成为审美现代性的一大诉求。
与身体紧密缠绕的服装也是最为频繁的视觉符号,服饰在传统社会是文化价值理念系统的表征,而在现代,服饰依附、服从于身体,服装因某个身体而拥有身份和权利。
身体的优位性强调出:人身的意义和目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的身体在此世舞台上行走过。
良友画报

《良友画报》《良友画报》简介:《良友》画报是中国现代新闻出版史上第一本大型综合性画报,始终尊奉弘扬中华文化为宗旨,以图文并茂、雅俗共赏的形式实录见证了中华历史的嬗变、社会的改革和文化的流变,镌刻下华夏民族的心路历程。
从创刊至今,《良友》的足迹遍及全球的华人地区。
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良友》。
2006年,时值《良友》画报创刊80周年之际良友图书公司齐集了1926-1945年间出版的172期《良友》画报及2期特刊,重印制作成合订本并开发出一系列衍生产品.《良友画报》 - 编年记录:一期以影星蝴蝶为封面,彩色套印,开中国刊物以名媛为封面的先河。
同年11月出版第一个特刊《孙中山先生纪念特刊》,共55页,200幅照片。
创刊人兼第一人总编辑伍联德,后因业务繁忙,不能全心主持编务,第4期后将编务委托于周瘦鹃,因周不擅画报业务,遂聘请当时正在齐鲁大学读书的青年梁得所主持,梁会作画、擅摄影,文笔亦佳,1927年接任总编后力图革新,两年内画报月销量达4万余份,发行全球,号称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良友》画报。
梁得所当了8年主编后另起炉灶,离开《良友》。
1930年3月改为影写凹版印刷,质量大为提高,这年8月,第50期篇幅增加至42页,并有3页五彩页。
1938年1-3月因抗战爆发迁往香港。
1939年2月在上海复刊。
1941年9月被日军查封。
1945年一度复刊,后因股东分歧而停刊。
1954年伍联德又在香港复刊,1968年停刊。
1984年《良友》再次复刊,但已远非从前。
1926年2月15日,上海街头。
来往行人从报童手中好奇地接过一份从未见过的刊物,封面是日后红极一时的女影星蝴蝶。
其中有大量高质量的照片配上精练的文字,内容涉及新闻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除了在这些叫卖的孩子手里,没有任何书店或邮局可以买到它,尽管如此,画报首期却售出7000份--这个当时来说相当可观的数字。
在以后的近20年中,这本叫做《良友》的杂志逐渐成为整个上海、中国乃至世界华人界最受欢迎和最具影响力的画报。
《良友》画报香烟广告特色分析

所 占版 面是同时期其 他商 品广告无 法 比
拟的。 当时 的报刊 , 无论规模 大小 、 办报性 质和政治立场如何 ,在选择广告类 型时都 不会把香烟广告拒之 f ] g b , 因此 , 香烟广告
在人 们 的 生活 中无处 不 在 。 从形式上看 , 近
1 、 充满人情味 的广告设计
表1 、 良友 广告主要香 烟品牌数量统计 ( 单位: 则)
努力 。 为 了实现香 烟 的本 土化 , 不 管是 中 氛, 这使 “ 白金龙香 烟 , 不 仅是 男士 的典 范, 就连妇女小孩都 喜欢”的 内涵不 言而
喻。 美 丽 牌 香 烟广 告 也 十 分 注 重 生 活 元 素 的运用 , 第 1 5 1 期 的美 丽牌 香 烟 广 告 画 面
后才 出现在 《 良友 》 杂
志中, 总广告 数为 2 4 ,
Hale Waihona Puke 《良友 》 画报上 刊登 的广告类 别繁
图1 、 《 良友》 香 烟广告主要 品牌类别细分 ( 单位: 则)
1 88 2 o 1 3  ̄ g  ̄8 1 # 1
知 闻啦警
广告在线l N E W S  ̄ / O R L O
《良友 》 杂志 的香烟广告 数量 虽不
多, 但广告设计 都十 分精 良 , 不仅 灵活 多
变, 而 且 善 于运 用 系列 广 告 。 据 笔 者 粗 略
《 良友 》 画报 的广告进行 了统计 : 《良友 》
在 1 9 2 6年 2月至 1 9 4 5年抗 战胜利 的二 十年 内, 共刊发杂志 1 7 2 期, 特刊 2期 ; 共 刊登 广告 2 9 2 1 则, 其 中香烟 广告就有 8 3 则, 占总数 的 2 . 8 4 %, 平 均每 两期 刊登一
《良友》画报中的新女性形象建构

《良友》画报中的新女性形象建构《良友》画报作为中国画报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杂志之一,不仅是上海现代生活的倡导者和都市图像的构建者,更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新女性生活的记录和呈现者。
通过对《良友》画报关于女性的封面人物、广告和内容的研究,阐释《良友》画报所建构起的新女性形象,传达出人们对“新女性”的一种现代性想象,进而灌输了一种新的都市生活方式。
标签:《良友》画报新女性形象建构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画报业得以迅速发展,一时间,名目繁多的画报成为普通民众获取讯息和消遣休闲的重要选择。
《良友》画报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本大型综合性画报月刊,由伍联德先生于1926年2月在上海创办,直到1945年10月停刊,历经20年历史,总计出刊172期,外加特刊两期,共刊出174期。
《良友》画报主要以图片为主,配以简短的文字说明,其内容丰富庞杂,包罗万象,将近现代国内外新闻时事,政治风云人物或各界名流,各地风土人情和珍奇事物,中外电影娱乐,科学文化知识以及各种都市生活新咨询等等无不详尽记录,同时它更是为女性提供了展示的窗口,既是服饰、发型、身体等外在形象的展示,也是其生活方式的展现,塑造了一系列新女性的形象,引领时代风尚。
20世纪是中国社会发生翻天覆地大变革的时代,也是女性的生活和外在形象发生鲜明而巨大变化的时代。
《良友》是如何为读者展现及建构起新女性形象的呢?可从以下几方面找到答案。
一、《良友》封面女郎:突破传统,新女性形象进入公众视野《良友》画报的封面,在绝大多数的时候是以女性为主,纵观《良友》经过20年的办刊历程,基本上都是以年轻女性作为其挑选对象,其中有著名女演员、电影明星、女体育家、女艺术家、政界要人夫人等。
在《良友》出版的174期刊物中,封面上出现男性的次数仅有11期而已,剩下的各期均为女性。
在传统中国的社会体制下,男性占主体地位,女性被人为地客体化,成为男权社会的附属物,没有独立地位与思想,女性长期处于“失语”和“缺席”的状态。
新时期以来《良友》画报研究综述

新时期以来《良友》画报研究综述摘要: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梳理新时期以来对《良友》画报的研究状况:《良友》文献资料整理角度、《良友》都市文化建构与“现代性”研究角度、《良友》“本体”和文学史研究角度、其他研究角度。
最后,提出笔者对《良友》研究前景的一点展望。
关键词:《良友》研究都市文化建构现代性本体《良友》画报由伍联德1926年2月15日创刊于上海,至1945年10月停刊,共出版正刊172期和特刊2期,共计174期。
在我国画报史上,虽然之前已有1875年上海清心书院出版的《小孩月报》、1880年上海圣教会印行的《图画信报》、1884年上海《申报》馆出版的《点石斋画报》等,但皆内容狭隘,未能持久。
《良友》则以包罗万象的内容,二十余年的刊行时间,广泛的影响力成为学者公认的中国近现代最具历史价值的画报。
新时期以来,对《良友》的研究论述资料并不多。
下面,我将通过四个方面通过对《良友》研究资料进行梳理,以期对《良友》研究有所裨益。
一、《良友》文献资料整理角度继1986年上海书店影印了《良友》画报全26册后,香港良友图书有限公司出版了《良友》画报合订本21册,齐集了1926年到1945年间出版的全部172期画报及2期特刊,并包含所有插页、拉页、彩色贴图。
所有页面均以原尺寸还原,忠实再现当年老画报的原貌。
1984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出版了原《良友》画报编辑赵家璧《编辑忆旧》一书。
2021年1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出版了《良友》画报第四任主编马国亮著述的《良友忆旧――一家画报与一个时代》一书,是关于《良友》画报的一本重要的回忆性著作。
全书共25万字,并无严谨的历史体例,以与杂志有关系的人物为主线,串联起《良友》各个时期的编辑与报道,并且有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交代。
这本著作是目前《良友》研究中最为全面可靠的一本文献资料。
二、《良友》都市文化建构与“现代性”研究角度正如陈子善所说:“《良友》新闻性和文化性并重,多样化和大众化兼备,是30年代上海都市文化的出色代表。
《良友》画报

《良友》画报简介《良友》画报1926年2月创刊,一炮打响,创刊号初版3000册,两三天内售空,再版2000册不足应付,又再版2000册,总共7000册,在当年,是个不错的数目了。
第一期封面是一幅套色照像———一个手捧鲜花、笑靥迎人的少女,这就是日后红极一时的电影明星胡蝶女士。
1945年10月,《良友》停刊,20年间,以八开本刊行,共出172期。
时代背景、技术条件、人文需求。
意义《良友》共载彩图400余幅,照片达32000余幅,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世界局势的动荡不安、中国军政学商各界之风云人物、社会风貌、文化艺术、戏剧电影、古迹名胜等等无不详尽记录,可称为百科式大画报。
当年就有评论说:“《良友》一册在手,学者专家不觉得浅薄,村夫妇孺也不嫌其高深。
”《良友》在世界五大洲都有销路,当年凡是有华侨居住的地方都有《良友》,赢得了“良友遍天下”的美誉。
各国大图书馆也竞相收藏《良友》,作为了解中国的窗口。
提起《良友》,大多数人脑海中都会浮现出富有旧上海风情的封面女郎形象。
的确,随着二十年代那份以“胡蝶恋花图”为封面的杂志出版,《良友》画报从此被人们知晓,而这样一份刊物也逐渐在世界刊林中获得了一席之地。
《良友》画报于1926年诞生于上海,创办者是伍联德先生。
作为一份大型综合画报,它一出现便受到了大众的欢迎。
1926年2月创刊之时,创刊号共售出7000册,可谓一炮而红。
随后,《良友》画报的影响不断扩大,不仅在国内拥有众多的读者,在国外也享有很高的声誉,尤其受到华侨同胞们的欢迎。
美国、加拿大、澳洲、日本等多个国家都有《良友》画报的忠实读者,影响十分广泛。
在1945年10月停刊之时,《良友》于20年间共出172期杂志和2期特刊。
1954年,伍联德在香港出版了《良友》海外版,直到1968年再度停刊。
《良友》画报的文学趣味

《良友》画报的文学趣味宋媛【摘要】《良友》画报的文学价值不容忽视.翻译文学是《良友》重要的组成部分,包括外国民间文学、小诗、名著等,还有大量的“影戏小说”.这些作品的翻译不以信达雅为追求目标,而是对原文进行通俗化的改造.对于刊登的纯文学创作与纪实文学,《良友》常配有生动活泼的插图,对作品内涵进行视觉化的阐释.《良友》提供的文学舞台使外国文学名作和中国作家的优秀作品以更为通俗的形式与普通读者相见,寓启蒙于独特的文学趣味中.对于启蒙和救亡的时代主题,《良友》保持了平易化的风格.【期刊名称】《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7(056)004【总页数】6页(P90-95)【关键词】《良友》画报;翻译文学;文学趣味;启蒙【作者】宋媛【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文科学报编辑部,北京100875【正文语种】中文《良友》画报是民国时期良友公司出版的一本声誉卓著的大开本图文杂志,风格独特,注重反映时代风尚,寻求社会功用与文化趣味的巧妙融合,在当年畅销海内外,至今仍有影响。
《良友》画报的文学价值也不容忽视,文艺作品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每期少则一两篇,多则七八篇,图文并茂,异彩纷呈。
老舍、郁达夫、丁玲、施蛰存等知名作家曾在《良友》上刊登作品,鸳鸯蝴蝶派、新感觉派、左翼文学等曾在此上演文学风尚,文学的多样性在此得到了生动呈现,使这本杂志的文学栏目具有了不同于《现代》《新月》等新文学同人杂志的另一番风貌,别有一番独特的趣味,值得分析。
翻译文学是《良友》画报重要的组成部分。
《良友》刚创刊的时候,虽然影像内容刊登的是海内外大尺幅的新闻图片和艺术摄影,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但文学栏目刊登的却是一些无聊的文言小说和市井故事,气质陈旧庸俗,不符合这本杂志给自己的现代时尚定位。
刊登外国文学翻译始自第二任主编周瘦鹃。
①周瘦鹃是当时炙手可热的畅销书作家、《礼拜六》主编、《申报》主笔,他在受邀担任《良友》主编后,很快新设了一个栏目“穿珠集”,刊登自己的小说译作:不惠襄为中华书局辑译欧美名家短篇小说丛刊,所采达十四国。
时代的印记——《良友》画报封面艺术风格及其成因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LANZHOU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第37卷第3期V o _ 37No. 32021年6月Jun 2021时代的印记《良友》画格及其成因邸小松,梁红玉(长春工业大学 艺术设计学院,吉林 长春 90000)[摘要]《良友》画报发行时期正处于中西文化交流和碰撞的重要阶段,画报的封面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吸引读者眼球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影响了读者的时尚观念。
本文从时尚的视角去分析《良友》画报封面的艺术风格及其成因,力图揭示在当时西潮东渐的语境下,本土时尚类画报中西方文化与民族文化思想碰撞所显现出的设计张力。
[关键词]《良友》画报;封面;艺术风格;时尚[中图分类号]G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9503(2021)03 906893 [收稿日期]2020 -19 -10《良友》画报是以图片为主的综合类杂志,926年2月诞海,至945年9 ,,夕 !特刊厂 出174期,曾在我国乃至世界 内影响。
在《良友》画 行的时,上海正新旧、中西 的时期,画报的'也随着时间的 而不断革新。
是杂志的脸面,由文字、色彩、图形图像这,封面的与否会 影响购的消费动机。
“那个时代的记忆的久远日渐模糊,唯这 物由于其鲜明的色彩和形象而渐渐抽象而具有了某种符号意义 这些形象就是那个时 海的女人,充满和诱惑。
”⑴《良友》画报的 了那个时的记忆,其对时尚的敏锐洞察力,《 时尚类画了深远影响,具高的。
一、《良友》画面的格(一)《良友》画报封面的排版特征《良友》画报的 不同时期所呈现的样式并不,几经变化之后,逐渐定型并 到停。
要以女性的照片为主,以式作为排形式,文字、图形等各要序 之上,形 机的整体。
《良友》画报第1期的封面是由创刊设计的,《方1/3是刊名、、文字信息,封面女性的照片则排放在下方2/3的位置,整幅画面中,照片和文字占比为92。
自第25期始,《良友》画报的 式 了巨大变革,要表现在部铺满了女性的照片,其他的文、 图形 信放 在 照 片 方 的位置,具 力,封面女性的形象也更加让人印象深此 式 用到最后。
走向现代的都市女性形象——从《良友》画报看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都市女性

走向现代的都市女性形象——从《良友》画报看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都市女性上海作为中国近代最富有活力和开放度最高的都市之一,一直被视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缩影。
20世纪30年代,上海经历了政治动荡、社会变革和文化多元的浪潮,其都市女性形象也因此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本文将通过研究上海的《良友》画报,分析20世纪30年代上海都市女性的形象转变。
《良友》画报是上海一个时尚杂志,其内容以时尚、文化、艺术等为主题。
它汇集了当时一流的摄影师和编辑,通过精美的插图和文字,展示了现代都市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是都市女性的形象。
在30年代初,上海都市女性的形象仍然受到传统观念和道德束缚。
她们多以传统的旗袍和长发为主要服饰,尽显东方女性的柔美和妩媚。
然而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变革和西方文化的大规模涌入,上海都市女性开始尝试接受新鲜事物和突破传统束缚。
《良友》画报准确地捕捉到了这种变化。
从画报的插图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都市女性开始追求时尚、个性和独立。
她们开始穿着西式裙装,剪短发型,更加注重妆容和体态的细节,展现出自信而独特的姿态。
同时,画报中的文字也强调了女性的自主性和独立意识,鼓励她们追求事业和自我实现。
此外,女性的社交圈子也开始扩大。
画报中经常出现都市女性参加社交活动、跳舞、举办聚会等场景,这些都显示了她们主动参与社交、追求多元化生活方式的迹象。
画报还报道了女性参加各种职业、学习和运动的情况,展示了她们独立和自强的一面。
随着时代的变迁,上海都市女性的社会地位开始提升。
她们不再只是作为家庭和社会的附属品,而是积极参与经济和社会活动,成为独立的个体和实际的社会主体。
《良友》画报充分展示了女性在各个领域的光辉活动,包括商业、文化艺术、体育等。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革,仍有不少保守观念存在。
画报中的一些图片,尽管显示了女性正在领袖和参与各项运动,但却常常加强了传统的女性美与婚姻的观念。
这种矛盾表明,女性形象的转变虽然有所进展,但还存在挑战和难题。
从《良友》看民国时期上海服饰的时尚特征

从《良友》看民国时期上海服饰的时尚特征《装饰》2005年第11期内容摘要:本文依据民国时期《良友》画报所刊载的有关服饰的内容,总结归纳出其对现代上海服饰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并从中概括出当时上海兼容并蓄、趋新善变、崇尚洋派的时尚特征。
关键词:《良友》民国时期上海服饰西风东渐《良友》画报由伍联德先生于1925年8月在上海创办,至1945年10月停刊,是一本民国时期百科全书式的画报。
其大量涉及近现代中国军政学工商各界人物肖像、社会风貌和歌舞电影等内容,紧扣时尚生活,间接传播了服饰时尚的理念;又另辟专栏不定期刊登时装发布会的消息、发表画家兼设计师们的作品,某种程度上具有“准时装杂志”的意义。
一、《良友》对当时上海服饰的推动作用1. 专业性报道的时尚指导作用首先,《良友》画报不定期地刊登国际流行时装发布会的消息。
其主要通过摄影图片和文字来报道巴黎、伦敦和纽约等各大时装中心的时尚动态。
如《良友》总第60期发表的193 1年“欧美流行夏季时装”,以两幅版面介绍当季的连衣裙、套装等,并配有说明:“领缘皮袖口与黑色反映成趣,额前罩以半截面网,为巴黎流行新装。
”再如总第36期在“欧美时装”栏目中,介绍了“巴黎、纽约春夏时装展览会中几种简单而美观之服”,也有说明:“出门旅行郊外散步此装束甚见精神”、“简便美观春夏咸宜中年妇女喜用之”。
这对当时半推半就地认识、接受洋派文化的中国读者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其次,《良友》画报经常刊登上海本埠“新装会”的消息。
在总第103期发表的“夏装新案”,由当时的演艺明星梁赛珍、梁赛珠姊妹担任模特展示应季新装,其中有旗袍,更有西式套装与连衣裙。
值得玩味的是,总第106期发表的“夏季新装”是由永安公司“为提倡国产丝绸起见,最近特举行一时装表演会”,但其款式也多为西式,即使旗袍也被披上西式披肩,佐以高跟皮鞋。
再次,《良友》总第13期发表“美国女子体育服装由繁而简之变迁”,介绍了美国女子体育服装的演变过程,并总结出由繁而简的规律。
《良友》画报建构的上海都市图像

2 O世 纪 2 年 代 中 后 期 。 海 是 当 时 O 上
月销 2 份 。13 万 9 3年 9月 ,良友 》 报 推 《 画 出 了 “ 元 运 动 ” “ 户 交付 十 元 , 可连 十 。订 即
看画 报三 年— — 三 十 六 期 , 年 另 有 价 值 每
阿 角 的特 刊 一 册 。 此外 , 加 赠 本 公 司 的 还
《 良友 》 画报建构的 上海都市 图像
■ 吴朝虎
【 摘要 】 二十世 纪二十年代 至四十年代 , 良友 画报 不仅 是 在 上海现代都市生活的记录者和 呈现 者 , 更是 现代生 活观念 的倡导者 和都市 图像的建构者 。本文从 良友 创 办时 的社会 背景和受众 分 析入手, 阐释其在 当时上海都市图像 建构 方面发挥 的重要作用 。
异 常 沉 寂 、 寞 。 小 报 鼎 盛 时 期 的再 度 到 落
没代 售处 。 么办 ? 中 生智 , 时 叫 了 印 怎 急 临
刷所 的 几 个学 徒拿 了画 报 , 印 刷 所 临 近 在 的 一 间 叫 奥 迪 安 电 影 院 的 门 口叫 卖 。 ” ⑥ 《 良友 》 报 当 时定 价 大 洋 一 角 , 待 街 头 画 优 读者 , 售小 洋 一角 ( 只 约等 于 大 洋 的八 折 ) 。 新 颖 的画 报 , 低 的价 格 , 速 为 市 民 所 较 迅
前 , 曾 经 尝试 办 过 一 张 四 开 单 张 的儿 童 他
书 券 五 元 ,凭 券 可 购 良友 公 司 出 版 的 图 书 。 ” 通 过 这 些 措 施 ,良 友 》 报每 期最 ( D 《 画 高销 量达 4万 余 份 。据 13 92年 1 2月 “ 上 海 邮 政 局挂 号杂 志销 数记 录 ” 计 ,良友 》 统 《 销量仅次于《 活》 生 周刊 , 居 沪 上杂 志 销 位 量 第 二位 。@ 《 良友 》 第 10期 纪 念 特 刊 对 读 者进 0 行 了 描 述 。 “ 良友 》 人 不 读 : 妇 、 代 《 无 主 现
《2024年走向现代的都市女性形象——从《良友》画报看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都市女性》范文

《走向现代的都市女性形象——从《良友》画报看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都市女性》篇一一、引言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被誉为东方之珠,一个繁华、充满活力的都市。
在这样一个充满变化与挑战的时代,女性角色与形象也在不断演进。
其中,《良友》画报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记录了当时上海都市女性的形象和她们的生活状态。
本文将通过分析《良友》画报,探讨这一时期走向现代的都市女性形象。
二、《良友》画报与都市女性形象《良友》画报作为当时极具影响力的媒体之一,以其丰富的图片和文字内容,展现了当时上海都市女性的生活面貌。
画报中的女性形象多种多样,既有传统的女性形象,如贤妻良母、家庭主妇等,也有追求现代生活方式的都市女性形象。
这些女性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期待和要求,同时也展现了女性自身的追求和努力。
三、现代都市女性形象的特征1. 独立自主: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都市女性开始追求独立自主的生活方式。
她们不再仅仅依赖家庭和丈夫,而是积极投身于社会,追求自己的事业和梦想。
2. 时尚前卫:这一时期的都市女性非常注重时尚和打扮。
她们追求前卫的穿着风格和时尚的妆容,以展现自己的个性和魅力。
3. 知识与智慧: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都市女性更加注重知识和智慧的培养。
她们积极学习新知识,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4. 关注社会:这一时期的都市女性不仅关注自己的生活,还关心社会和国家的命运。
她们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为国家和民族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从《良友》看现代都市女性的影响《良友》画报通过展示这些现代都市女性的形象和故事,影响了当时的社会观念和价值取向。
它鼓励女性追求独立自主的生活方式,关注时尚和文化,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同时,《良友》也揭示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期待和要求,为女性提供了自我认知和自我提升的途径。
五、结论综上所述,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都市女性形象正在走向现代化。
她们独立自主、时尚前卫、具备知识和智慧,并关注社会和国家的发展。
《2024年走向现代的都市女性形象——从《良友》画报看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都市女性》范文

《走向现代的都市女性形象——从《良友》画报看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都市女性》篇一一、引言在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都市女性形象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良友》画报作为当时流行的社会文化刊物,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内容,记录了这一时期上海都市女性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
本文将从《良友》画报入手,探讨走向现代的都市女性形象。
二、《良友》画报与都市女性形象的呈现《良友》画报作为当时最具影响力的社会文化刊物之一,其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时尚、艺术、文化等多个领域。
在呈现都市女性形象方面,《良友》画报通过封面人物、专题报道、插图等多种形式,展现了当时上海都市女性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
封面人物是《良友》画报呈现都市女性形象的重要手段。
在20世纪30年代的《良友》画报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时尚、美丽、自信的都市女性形象。
她们或是知名电影明星、模特,或是社会名流、知识女性,她们的穿着打扮、妆容发型等都成为了当时都市女性的时尚风向标。
此外,《良友》画报还通过专题报道和插图等形式,深入挖掘了都市女性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
例如,报道中常常提到都市女性的职业选择、婚姻观念、消费观念等方面的内容,同时也关注女性的健康、美容、娱乐等方面的需求。
这些内容不仅反映了当时都市女性的生活状态,也体现了她们逐渐走向现代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三、走向现代的都市女性形象特点从《良友》画报中我们可以看到,走向现代的都市女性形象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自信独立。
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都市女性逐渐摆脱了传统的家庭束缚,开始追求独立自主的生活方式。
她们有自己的职业选择和事业追求,同时也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和自我提升。
其次,时尚美丽。
都市女性非常注重自己的外表和形象,她们追求时尚、美丽、自信的外观和气质。
在《良友》画报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都市女性的穿着打扮、妆容发型等都十分讲究,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潮流和时尚文化。
再次,开放包容。
《良友》画报的现代启蒙[权威资料]
![《良友》画报的现代启蒙[权威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e54030ccff00bed5b8f31d74.png)
《良友》画报的现代启蒙[权威资料] 《良友》画报的现代启蒙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摘要】《良友》画报于1926年2月在上海创刊,1945年10月停刊,是一份综合性的商业性的画报。
在民国时代的上海,是风行一时的时尚刊物。
《良友》画报图文并茂,其刊登的内容涉及到中国政治,军事,文化,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在她的那个时代,真正的做到了“良友遍天下”。
然而,在中国近现代的新闻事业史中,关于画报这类报纸的描述相当少,大都是一笔带过。
随着一些资料的出版,近些年来有许多学者研究发现,于近现代的历史中,画报在传播新知,启迪民众,构建现代城市,引领社会时尚等方面发挥中重大的作用,学界也渐渐认识到画报的研究价值。
关本文以《良友》画报为例,解析其办报理念,分析她的载体形式,编辑报道内容和选材对象,在试图勾勒其全貌的同时,着重探寻她在那个时代所传达的启蒙思想。
【关键词】《良友》画报;现代启蒙;新闻史梁启超的《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中写道:“去塞求通,厥道非一,而报馆其导端也。
无耳目、无喉舌,是曰废疾……有助耳目喉舌之用,起天下废疾者,则报馆之谓也。
” i报纸是“耳目喉舌”。
报业史中的先锋只看到报馆对于国事的重要性,却没有意识到对此时的国人来说,他们只提供了开民智的条件,却没有赋予他们看报读报的能力。
对于大部分不识字的国人来讲,读报仍是一件奢侈的事。
1876年,《申报》曾出版过通俗性报纸《民报》,采用白话文文体,旨在让文化水平不高的人也能读报。
在该报的第一期《白话报小引》中说:“中国人要想发愤立志,不吃人亏。
必修讲究外洋情形,天下大势;要想讲究外洋情形,天下大势,必须看报;要想看报,必须要从白话文起头,方才明明白白。
” ii虽然说,《民报》的初衷取得了一些成效。
但不可否认的是,报纸的读者仍局限在那些识字的文人阶层,对不识字的平民百姓来讲,白话文或是古文是没有任何的分别的。
因此,采用白话文的文体办报始终无法到达启迪全民的效果。
民国《良友》画报封面与女性身体空间的现代性建构

此, 媒介在社会文化语境下塑造身体的同时, 大众 身体也以 帮助杂志出 版达到两种生意, “ 把杂志卖 给读者和把读者卖 对当代社会文化的体验映射社会, “ 正像社会本身创造着作 给广告主”‘ ) 【) 。因此 , ( 大众媒介最乐于思考封面的艺术 以实现经济和 社会的双赢目 标。 为人的 人一样, 人也创造着社会。【( ) ” 】5 r身体是对一个社会 创造, 7
窗口。 大众媒介的介入, 建构女性身体形象的标准范式, 名媛的 引 摩登图像, 三分之二的版面, 良 两字和 约占 在“ 友” 美 诱更大量群 体参与“ 想自 的 理 我” 虚拟想像。 同时, 从更深层 女照片之间 从右至左依次刊载“ 每月一册 中 华民国十五年 面,它为现代性生活方式的解读提供了历史意义的文本。 - J y十五日出 版第一期” 下行是英文注释: E Y U G , T ON H
一
化特征, 组成社会身体的内在要素。 正如人类学家道格拉斯 ( r ogs所认为:社会的身体构成了感受生理的身 MayD ul ) r a “ 体的方式。 身体的生理的经验总是受到社会范畴的修正 , 正
民 国《 良友 》 面 : 性 身体 空 间整 封 女 体 概观 的现代性含 义
、
《 友》 良 画报 1 6 9 年2 1 日 2 月 5 创刊于上海, 1 5 至 9 年 4 是通过这些社会范畴, 身体才得以被认知 , 所以, 对身体的 1月 1 停刊, 2 世纪 2 至 4 年代上海摩登女性展 O 0日 是 O 0 O 生理的 经验就含 有社会的 特定观念。 在两种身体经 验之间 存 在着持续不断的多种意义的交换, 目的在于彼此加强。 【 ”j K 马克思曾说 :人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 】 ’ “ 【( 对于身 睨 体的塑造也是如此。 然而, 不同时代、 不同文化 , 甚至不同阶 现其公共空间的 理想园地。它大胆突 破了中国 女性不出闺 阁 而只 有妓女照片才准许在刊物上刊登的历史惯例, 把现 实真人的照片、 图像刊登在画报的封面上或内页的版面里, 供大众阅 读和欣赏。它将女性从一室闺阁拉向广阔的 社会 开拓了中上层女性的公共空间, 并创造了上海消费社 级各有自 己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因而被塑造的身体便 人间, 接受了当 代美的理念与标准的影响, 大众媒介的传播, 会里丰富多彩的都市文化。 经由 把关于身体的文化标准以及理想的形象话语推演成为 “ 一 封面对于刊物具有无可替代的 文化效应。封面犹如解 个超越地区局限的跨文化的普遍观念和范式” ] , [ ( 形成 读刊物的一面镜子, P 宣告“ 杂志的个性特征、 对读者的承诺 , 标读者” ;封面又是一种促销的工具 , 受众身体的“ 自我”主导身体流行文化的符号意义。 同时也宣告了它的 目 理想 , 因
《良友》画报对女性的书写—对1926-1937杂志内容的研究

《良友》画报对女性的书写—对1926-1937杂志内容的研究引言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发生了剧变,新文化运动为中国社会带来了一股现代化的新风尚。
在这个时期,女性地位的提升和妇女解放运动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随着传媒的发展,各种新的媒体形式如杂志开始涌现,逐渐成为了大众获取信息、引领潮流的重要媒介。
本文将以1926年至1937年间北京《良友》画报为研究对象,探讨这一时期女性形象在媒体中的书写。
一、《良友》画报与女性话题的关系1.杂志的创建与独特价值观1926年,《良友》画报在北京创刊,成为了当时最具影响力的媒体之一。
该杂志秉持“进步与时尚”的办刊理念,旨在加强与全球时尚潮流的联系,推广现代化思想。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良友》画报为女性发声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
2.女性地位的提升与媒体反映新文化运动中,尤其是五四运动的影响下,女性开始追求自我解放和平等。
女性地位的提升在《良友》画报中得到了积极的反映。
该杂志大量报道了女性在社会、家庭、职业等各个领域的经验和成就,表达了对女性解放的支持与鼓励。
二、女性形象在《良友》画报中的书写1.时尚与服饰《良友》画报以时尚潮流为切入点,对女性服饰进行详细报道。
该时期女性的妆容、发型、服饰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束缚旧时代的传统到追求个性与自由的现代时尚。
《良友》画报以图片和文字向女性读者展示了最新的时尚趋势,并提供了购买指南和服饰搭配建议。
2.职业与教育在这一时期,女性开始在职场与教育领域崭露头角。
《良友》画报积极报道了大量成功女性的事迹,鼓励女性积极参与社会各个领域,并提供职业选择建议和职场知识分享。
同时,该杂志亦发表了关于女性教育的文章,强调女性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对女性进行平等教育的追求。
3.家庭与社会角色尽管女性在职场与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在家庭和社会中,她们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良友》画报中的一些文章重点关注了女性在家庭中的责任与价值,呼吁男性分享家务劳动和关爱家庭。
良友画报展示

排版密集
横竖文字 交替
Second:
1940年良友画报。以第一百五十期为例。封面与板式:1,封面。封 面以女性为主。
Second:
内容排布与广告详情
整版广告:国际大饭店,金城银行 锦江消食糖,美丽牌香烟,武华度防水表 新闻:缅甸访华,战报 广告:百雀羚香粉,桔汁克力珍,白金龙香烟, 中国食品公司 邮票展览 时局漫画 摄影进步概谈(万籁鸣照相馆,沙龙摄影室) 广告:人造自来血,好立克,新雅粤菜馆 龙翔照相公司,雅霜柯达特种明德镜箱,万牌 半软硬领亲衣恤衫,哈兰士药膏,维他赐保命 新片预告:西施 广告:中法大药房,海王牙膏,十灵丹,先施牙膏, 白萝仙止咳僚肺露,鹧鸪莱专治小儿百病。
美妆护肤
旁氏白玉霜 三花牌美发膏 都是佳雪花精 三花牌爽身粉 都是佳古龙香水
医疗保健
• 散拿吐瑾 • 福美明达 • 司各脱乳白鲨鱼 鱼肝油 • 清肠丸
服饰
• 维也勤毛绒
书籍摄影
• 《人体图案美》 • 《善女人行品》 • 《木刻连环画故 事》 • 柯达胶卷
学校教育
• 德国家禽学校新 学员
First:
Second.4:
女性职业。
主要集中于对城市女性的关注 工商业:纺纱,纺织,拍广告 传媒:舞女,电影演员,运动员 社会角色:母亲,妻子 越来越多的描述文化女性。
Third:
1933
1.排版多斜构 图,图片放置 方式经常有倾 角 2.分割线多用 重复线条 3.广告在各处 分散。 4.广告以平面 表现为主 5.排版密集横 竖文字交替
中美日报 开明书店 生活书店 光明书局 辞海 光华口琴 中国版画史 中国农业书 局
美丽牌香烟 白金龙香烟 武华度防水 表 国际大饭店 金城银行
《良友》画报的文学趣味

感, 但文 学栏 目刊登 的却是 一 些无 聊 的文 言小 说和 市 井故 事 , 气质陈旧庸俗, 不 符 合 这 本 杂 志给 自己 的现 代 时 尚定位 。刊 登 外 国文 学 翻译 始 自第 二 任
主编 周瘦 鹃 。 ∞ 周瘦 鹃是 当 时炙 手 可 热 的 畅销 书 作 家、 《 礼拜 六 》 主编 、 《 申报 》 主笔 , 他在 受 邀 担 任 《 良 友》 主编 后 , 很快 新设 了一 个栏 目“ 穿珠 集” , 刊登 自 己的小说 译 作 :
且得 教 育部 褒 奖 。覆 瓴 之 作 , 荷 此 荣宠 , 殊 自 惭 也 。前 岁邮 购世 界 短 篇 小说 杰作 集二 十 卷
于英伦 , 采 集之 广 , 殆 十 倍 于 吾 丛 刊 。 夜 中 偷
时代风 尚 , 寻求 社 会 功 用 与 文 化 趣 味 的巧 妙 融 合 , 在 当年 畅销 海 内外 , 至今 仍有 影 响 。《 良友 》 画 报 的 文 学价 值也 不容 忽 视 , 文 艺作 品是 其 重要 的组 成部 分 。每期 少则 一两 篇 , 多则 七八 篇 , 图文并 茂 , 异 彩
间文 学 、 小诗 、 名著 等 , 还有 大量 的“ 影戏 小说 ” 。这 些作 品 的翻译 不 以信 达雅 为追 求 目标 , 而是 对
原 文进 行 通俗 化 的改造 。对 于刊 登 的纯 文 学创 作 与 纪 实文 学 , 《 良友 》 常 配有 生动 活泼的插 图 , 对
作 品 内涵进 行视 觉化 的 阐释 。《 良友 》 提 供 的 文 学舞 台使 外 国文 学名作 和 中国作 家的优 秀作品 以 更为 通俗 的形 式 与普通 读 者 相 见 , 寓启 蒙 于独特 的 文 学趣 味 中。对 于启 蒙和救 亡 的 时代 主题 ,
《良友》画报封面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良友》画报封面中的女性形象研究长春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梁红玉邸小松摘要:封面女性的形象是《良友》画报最突出的卖点,主要原因是印在封面上的女性一定的是独特的,总能看见最时尚、最新潮的打扮,成了上海都市生活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纵观《良友》封面女性,她们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相同点是她们都很前沿,不同点是她们不断更新的装扮,本文将从不同时代封面女性的发型、妆容、服饰等方面进行考察,探析上海女性的审美取向及时尚潮流的走势。
关键词:《良友》画报封面女性形象时尚整个中国现代化的进程都伴随着对女性问题的持续关注,《良友》画报发行时期正逢上海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都市的关键时期,都市女性的复杂形象也成为关注的焦点。
《良友》画报与其他女性类杂志期刊相比,在技术上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高质量的图像使得《良友》画报得以更加形象、直观的记录着女性形象的变迁。
翻看《良友》画报,最惹人注意的便是封面女性的照片,女性是画报封面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张张封面女性的照片深入人心,它不是简单的女性形象再现,而是赋予了时尚理念的新女性,是男性心中的梦中情人,女性争相效仿的对象,既折射出了民国时期上海繁荣的景象,又推动了女性现代化进程。
一、《良友》画报封面女性的外形分析(一)多变的发型辛亥革命前后,发髻仍是女子的主要发式,传统的堕马髻、元宝髻、一字髻和包发仍在年长的妇女之间盛行。
后来,随着归国华侨、华商和外商不断涌入上海开设理发店,使得上海理发业迅速发展起来,发式发型随之应运而生,最流行的莫过于剪短发和烫发。
《良友》画报的发行时间正处于上海女性发型变化的关键时期,从封面女性的发型中便可以窥探出当时最时尚的发型。
20世纪20年代,时尚的发型与年龄密切相关,年轻妇女则采用轻微改良过的晚清盘头款式——S髻,有横S和竖S两种样式,女孩则比较流行扎两个辫子和学生头,刘海也逐渐流行起来。
20年代的《良友》封面女性大多是额前有刘海,后面的头发向后拢成传统发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讨国际问题的专栏。《没有失业者的国》 黎、纸醉金迷的大都会。漂赌饮吹、声色犬
评 论 德 国 的 经 济 问 题 ; 《地 震 国 的 新 摇 动 》 马, 一切光怪陆离的东西, 应有尽有”②。《良
解 说 日 本 军 国 主 义 侵 略 中 国 的 各 种 原 因 ; 友》画 报 用 大 量 版 面 刊 登 了 从 时 间 和 空 间
《》
文学·历史
《良友》画报内容的时代特色
良
友
□马媛媛 李同法
画
报
内
容
[ 内容摘要] 在中国20世纪20 ̄40年代, 《良友》画 报 从 不 同 的 方 面 满 足 了 当 时读者的
的 时
阅读兴趣, 并在中国画报史上产生较大影响。本文从真实的时事报道、立体的都市生
代 特
活、丰富的西方图像、时尚的女性形象等几个方面, 对《良友》画报内容的时代特色进
海北四川路的良友公司门市部的玻璃。画 人行道上的上海》中, 则向读者再现了与现
报面对白色恐怖的威胁并没有退缩, 而是 代都市相去甚远的都市另一面: “旧书刊摊
一如既往地执行着自己的编辑理念。
子、价格平和的为文盲读写书信的职业代
笔 、四 个 在 街 上 呆 看 女 子 像 的 男 人 、一 捆 低
二 、立 体 的 都 市 生 活
色
行探究, 对于揭示“良友遍天下”的原因, 研究中国现代报业史是有积极意义的。
[ 关 键 词] 《良友》画报; 时代特色
[ 作者简介] 马媛媛, 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近现代史专业2005级硕士研究
生, 研究方向: 中国近代文化史
李同法, 河 北 师 范 大 学 历 史 文 化 学 院中 国 近 现 代 史 专 业2006级 硕 士 研
容 的
都尽量刊登出来。
生活也由此孕育而生。《良友》画报载有一 时
代
《良友》画报为了让国人了解国际时势 整 套 展 示 关 于 上 海 都 市 现 代 生 活 的 图 片 。 特
色
政 治 , 从1932年7月 第67期 开 始 , 开 辟 专 门 “三 十 年 代 的 上 海 , 是 一 个 被 称 为 东 方 巴
度、多层次出发, 刊登一系列寓意不同的图
2.富有与贫 穷 。上 海 被 称 为 富 人 的 天
2 0 0 8·6( 下) 社会科学论坛 155
文学·历史
《》
堂、穷人的地狱, 《良友》画报为读者清晰地 就成为当时国人关注的焦点, 希望从西方
勾 勒 出 了 他 们 各 自 的 生 活 。1935年2月 第 那里找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154 社会科学论坛 2 0 0 8·6( 下)
文学·历史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直系、 片, 为读者展示了一个现代与传统、富有与
奉系军阀首领吴佩孚和张作霖, 打击了帝 贫穷并存的真实上海, 为读者构建了一个可
《》
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基础。为纪念北伐的成 以从不同视角来观察这座城市的空间, 从而 良
良 102期刊登的《二十四小时之生活》的图片,
在中国画报史上较早较系统地传播现
友
画 描述了一个典型的中产阶级市民的日常生 代西方形象当属清末《点石斋画报》, 《点石
报 内
活程序图景: “早起锻炼洗漱, 然后是可口 斋画报》通过“画”新闻的方式, 以丰富的画
容 的
的早餐, 浏览晨报上的最新消息, 带上礼帽 面向读者展示了西方的新知。民国时期出版
究生, 研究方向: 中国近代文化史
《良 友 》画 报 ( The Young Companion) , 由 伍 联 德 于 1926 年 2 月 在 上 海 创 刊 , 直 至 1945年 停 刊 , 基 本 每 月 出 刊 一 期 , 共 出 版 172期 。作 为 一 份 融 新 闻 性 、趣 味 性 、知 识 性于一体的高品质新型画报, 深受国内外 读者 喜 欢 。画 报 发 行 的 二 十 年 正 值 上 海 报 业 异 常 繁 荣 的 时 期 。在 这 样 的 历 史 条 件 下 , 画 报 之 所 以 能 够 “良 友 遍 天 下 ”, 其 内 容的时代特色是不可或缺的, 它是画报赖 以生存的基础。
富人阶层的都市生活更加舒适。
方文明的渴望。
1941年3月 第164期 以 《都 会 的 人 马 —
上 海 开 埠 后 , 英 、美 、法 各 国 租 界 纷 纷
人力车夫生活》为题, 刊登了一系列聚焦骆 设立。这些国家在租界中引进了一整套西
驼祥子生活的图片, 并做出文字解释: “他 方的市政制度、经济制度及各项新式设施,
后所穿之斗篷。此外, 关于现代时尚女性用 良
友
从 第1期 到 第172期 的 《良 友 》画 报 , 每 品的广告中, 也大量运用女性图像, 她们引 画
期都毫无例外地刊登介绍西方政治、经济、 领时尚生活的潮流, 作为一位现代女性必
报 内
文 化 和 社 会 生 活 的 各 个 方 面 的 图 片 。《良 须具备指甲油、香水、蜜粉、美容膏、香粉等 容
三 、丰 富 的 西 方 图 像
太的地产企业家在上海的一般雄健的腕力”
近代中国由于列强的侵略, 造成中华 “巍峨的汇丰银行, 是英国在华经济力量的
民族未曾有过的民族危机, “救亡图存”“救 权威的象征”“捷克司拉夫的鞋厂, 在上海独
国救民”成为近代中国的主题。当近代中国 树一帜”“德国饭店里, 充满着日尔曼民族的
远东最大的百货商场、最高的摩天大楼、最 现 代 的 西 方 文 明 》其 文 字 是 这 样 描 述 的 :
大的跑马场、最豪华的赌场、夜总会和电影 “……在现代物质竞争中, 西方每占优胜,
院, 企业家、金融家、商人、买办是这些场所 虽然中国建造长城时, 美洲还未发现; 可惜
的经常光顾者。”③物质文明的丰富, 使上海 今 日 的 长 城 老 而 无 用 了 …… ”来 说 明 对 西
苏联近况的图片, 同时也登载一些带有左
1934年5月 第88期 刊 登 的 《上 海 之 高·
翼色彩的文学作品。1933年5月丁玲被国民 阔·大》, 勾勒出一幅都市的现代景象: 法租
党逮捕, 8月出版的第79期《良友》画报便刊 界十四层的摩天大厦, 双层的城市公交车,
登了她写的一篇揭露贫苦农民生活的文章 北四川路中国银行大楼的“阔房子”, 著名的
时 代
坐出租车上班, 简单的午餐, 下午继续公 的《良友》画报则以更丰富的视角, 用东方人
特 色
务, 下班后去公园与朋友散步聊天, 回家或 特有的镜头记录下他们眼中的西方, 来满足
在外面的饭店享受丰盛的晚餐, 临睡一定 当时读者对西方文明的向往与憧憬。
要阅读书。”“上海是富人的天堂, 在这里有
1930年4月 第 46期 《古 代 的 东 方 文 明 —
编马 国 亮 所 说 : “《良 友 》画 报 能 畅 销 五 大 洲, 主要原因之一, 是它对时事的重视。每 月发生的重大新闻, 几乎都可以从画报中 找 到 如 实 报 道 的 照 片 。”①
孙中山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 为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耗尽了一生。 《良 友 》画 报 特 于 1926年 11月 编 印 1册 《孙 中 山纪念特刊》, 刊登了孙中山创立兴中会、 广 州 起 义 、发 表 三 民 主 义 、辛 亥 革 命 、就 任 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护法运动各个时期 主要活动的图片。特刊出版后, 海内外读者 踊跃购买, 销量将近10万册。对于孙中山的 “奉安大典”, 1929年7月第37期《良友》画报 刊登大量图片进行了全面跟踪报道, 以“北 上 迎 榇 至 碧 云 寺 之 公 祭 ”“由 碧 云 寺 移 灵 离 平 至 出 发 南 下 ”“迎 榇 沿 途 至 浦 口 ”“迎 榇 入 京 至 中 山 陵 ”“由 中 央 党 部 至 紫 金 山 ”等 五 个主题, 以时间和途经路线为序, 介绍孙中 山灵柩由北平移至南京安葬的全部过程。
廉的钢笔、两个男人和一个男孩在读一本
20世纪二三十年代, 上海这座经历欧风 旧的连环画、一位乞者把一封信打开放在
美雨熏陶的城市不断发生着变化, 逐步蜕变 地上给路人看。”都市街头巷尾民间艺人的
成一座国际化大都市。《良友》画报作为上海 表演、街头的店铺、茶馆等均被纳入画报的
现代都市生活的目击者和参与者, 从多角 视野, 在这里缺少了都市的繁华与喧嚣。
友
功 , 《良 友 》画 报 编 辑 了1册 《北 伐 画 史 》, 凡 带领读者从理性的角度去审视上海的形象。 画
有国民革命军从广州出发到北伐成功各个
1.现代 与 传 统 。20世 纪 二 三 十 年 代 是 上
报 内
重要战役, 以及北伐将士浴血战斗的图片, 海城市发展的重要时期, 上海的都市现代
大、收入微薄且社会地位极其低下的职业。 形象近在咫尺的租界。
这些以工人阶级和劳苦大众为主的社会下
1934年6月 第89期 《良 友 》画 报 以 两 版
层与富人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
的 篇 幅 刊 登 的 《如 此 上 海— —— 上 海 租 界 内
的 国 际 形 象 》的 图 片 : “沙逊大厦代表着犹
《杨妈的日记》, 并在附语中写到: “原稿系 兰心大戏院, 都市女性大胆裸露的双腿和高
女士失踪后由其友人寄投本志者。”画报的 跟鞋, 报时大钟上的红锡牌香烟广告等等。
这些进步做法, 必然会引起国民党当局的 这些场景为读者展现了都市的活力与生机。
注意。国民党当局派出暴徒, 击碎了位于上
在1935年3月 第103期 刊 登 的 《这 就 是
们在晓色苍茫中开始一天生活; 为了生计 西方的现代生活方式也随着租界的建立被
终日奔波辛苦; 每日在路边小摊草草应付 不断地引进。租借俨然成了独立于中国政
饥肠; 不问雨雪风霜, 生活的鞭子不停地驱 府的 “国 中 之 国 ”, 同 时 也 成 为 展 示 西 方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