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介质极化机制

合集下载

大学物理7.13 电介质及其极化机理

大学物理7.13 电介质及其极化机理

无极分子——位移极化
2015/2/5
有极分子 ——取向极化
DUT 常葆荣
2
在外电场的作用下,电介质表面上出现束缚 电荷的现象叫做电介质的极化。
有介质时的电场强度
总电场
E E0 E
自由电荷 的场强
束缚电荷 的场强
2015/2/5
DUT 常葆荣
3
电介质的极化与导体r 静电感应的比较 E
+q ++
有极分子
1
无外电场时







热运动
-+
整体对外不显电性
无极分子
有外电场时
有极分子
E0
E0
束 -+ - + - + 束 束 -+ -+

缚 电 荷
-+ -+
-+ -+
-+ -+
缚 电 荷
缚 电 荷
Hale Waihona Puke -+缚 电 荷
_
++++
介质上的极化电荷 内部一小体积无净电荷。
导体上的感应电荷 电荷只分布在表面。
分离后撤去电场,呈电中性。 分离后撤去电场,一般 都带电。
2015/2/5
DUT 常葆荣
4
二、极化强度与电场及极化电荷的关系
极化强度
r P


r pi
P np (C /m2 )
对各向同性电介质
n
V
7.4 静电场中的电介质
一、电介质分子的结构及极化的微观机制
电介质分子是中性的,可用一对正负等效电荷代替

23电介质的极化1

23电介质的极化1

静电场中:(1)存在导体时,出现静电感应,其体内00='+=E E E,表现出许多特性,如导体等势体等;(2)存在介质时,出现介质极化、极化电荷,其内00≠'+=E E E。

本章研究电介质中的静电场性质,是上一章的延续,也是静电学的一般形式,是静电学的难点和重点。

§3 电介质的极化一、极化现象1、电介质几乎所有的物体在电场中都呈现介电导电双重性质。

具有介电性的物体称为电介质。

理想的电介质是良好的绝缘体,即完全没有 导电性的物质,其内部无自由电子,但因物质由分子、原子(核、核外电子)组成,故它们对电场的作用有一定响应,且与电场之间有一定相互作用。

2、极化现象现象之一:如图3-1,介质微粒直立,出现极化。

(制作砂纸的原理)图3-1现象之二:如图3-2,两相同电容器,其真空电容量均为0C ,并联地接在同 一电源上——恒压。

在2电容器内充满介质,则其电容量为C ,实验告知C 增大至0C 的r ε倍0C C r ε=式中r ε反映电介质性质,不同的介质其r ε不同,是一个纯数,直流高压电源导体平板电容器有表可查,称为相对介电常数。

图3-2[分析]∵U 相同,U q C 10=、UqC 2=,且0C C r ε= ∴12q q r ε=,或12σεσr =。

尽管2电容器极板上自由电荷分布比1电容器大,但1、2两电容器内的电场大小未变:Ed d E U ==0,即E E =0,此处的E 是介质内的总场,12σσ>,故知介质板上两侧出现极化电荷产生附加场E ',使2σ激发的场与E '抵消后仍保持0E E =合。

现象之三:如图3-3,两相同电容器充电后与电源断开,带电Q 恒定,测量充满介质r ε和不充介质两情况下极板间的电压U 。

实验告知:0U U <,如何解释成因?图3-3+Q-Q+Q-Q+ Uo - +U -Q 一定, U ↓,表明引入介质使电容器两板间场↓=dUE , 而原来的0E 在介质内变成E ,即充介质后板间的电场变弱,有一种“屏蔽”作用——极化现象。

交变电场作用下,电介质的极化响应方式

交变电场作用下,电介质的极化响应方式

交变电场作用下,电介质的极化响应方式一、引言在电磁学中,电介质是一种能够被电场极化的材料,它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会产生极化现象,从而影响整个电场的分布和性质。

在交变电场的作用下,电介质的极化响应方式表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不仅涉及到电介质材料的性质,还与交变电场的频率、强度等因素密切相关。

本文将深入探讨交变电场作用下,电介质的极化响应方式,以期帮助读者更全面地理解这一现象。

二、电介质的极化响应方式1. 电介质极化的基本原理电介质在外加电场作用下,内部的正、负电荷将会发生重新排列,从而使得电介质整体上表现出极化的现象。

这种极化现象的基本原理是在交变电场的作用下仍然成立的,只不过在交变电场下,极化响应会呈现出更多的特性和变化。

2. 电介质的弛豫现象在交变电场的作用下,电介质的极化响应将会面临弛豫现象。

弛豫时间是电介质极化响应的一个重要参数,它决定了电介质在交变电场下的极化行为。

不同类型的电介质会表现出不同的弛豫时间,进而影响其在交变电场下的极化响应方式。

3. 电介质的频率响应另外,交变电场的频率也会直接影响电介质的极化响应方式。

对于不同频率的交变电场,电介质的极化响应表现出不同的特性。

在低频下,电介质可以完全跟随外加电场的变化;而在高频下,电介质极化的响应可能会显著滞后于外加电场的变化。

三、探讨交变电场作用下的电介质极化响应1. 不同类型电介质的极化行为对比针对交变电场作用下的电介质极化响应,我们可以分别讨论一些典型的电介质材料,比如晶体型电介质和非晶体型电介质等,探讨它们在不同频率和强度的交变电场下的极化响应方式,并对比它们之间的异同。

2. 交变电场频率对于电介质极化响应的影响我们也可以深入探讨交变电场频率对于电介质极化响应的影响。

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可以进一步揭示不同频率下电介质极化响应的特性,并探讨这种特性背后的物理机制。

3. 电介质极化的应用前景我们还可以展望电介质极化响应的应用前景。

可以探讨电介质极化在电子器件、传感器、储能装置等领域的潜在应用,并探讨其在实际工程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电介质极化与介电常数

电介质极化与介电常数

几种介电质的介电常数
材料类别 气体介质(标准大气条件)
弱极性
液体介质
极性
强极性
固体介质
中性或 弱极性
极性
离子性
名称
空气
变压器油 硅有机液体
蓖麻油 氯化联苯
丙酮 酒精 水
石蜡 聚苯乙烯 聚四氯乙烯
松香 沥青
纤维素 胶水 聚氯乙烯 沥青
云母 电瓷
相对介电常数εr(20℃)
1.00058
2.2 ~ 2.5 2.2 ~ 2.8
4.5 4.6 ~ 5.2
22 33 81
2.0 ~ 2.5 2.5 ~ 2.6 2.0 ~ 2.2 2.5 ~ 2.6 2.6 ~ 2.7
6.5 4.5 3.0 ~ 3.5 2.6 ~2.7
5~7 5.5 ~ 6.5
讨论电介质极化的意义:
1、选择绝缘:
电容器 r 大 电容器单位容量体积和重可减少
能产生,与频率无关
当物质原子里的电子轨道受
4、极化强度与电矩的大小成正比 ,且随着外电场的增强而增 大
5、与温度基本无关 6、不引起能量损耗
到外电场 E 的作用时,其负电荷 作用中心相对于原子核产生位移 ,形成电矩,称电子的位移极化 。
二、离子的位移极化
极化机理:
在外电场作用下,正、负离子发生偏移,使整个分子呈现极 性,正负离子的中心之间产生电矩,称离子的位移极化
电介质极化的概要
名称
产生极化的地方、 特征等
到达平衡 的时间
电子式极化 离子式极化 偶极子极化 夹层介质界面极化 空间电荷极化
任何物质的原子中 离子组成的物质 极性分子组成的物质 复合介质的交界面
电极近旁
10-15秒 10-13秒 10-10 ~ 10-2秒 数秒 ~ 数日 数秒 ~ 数日

电介质研究电场强度与电介质极化的相互作用

电介质研究电场强度与电介质极化的相互作用

电介质研究电场强度与电介质极化的相互作用电介质是指在电场作用下可以发生极化现象的物质,其极化程度受到电场强度的影响。

电介质的极化现象是指在电场作用下,电介质内部的正负电荷分别聚集在相对应的两端,形成电偶极子。

本文将探讨电场强度与电介质极化的相互作用。

1. 电介质极化的基本原理电介质的极化是指在电场作用下,电介质原子或分子中的电子云与原子核发生相对位移,形成正负极化。

电介质的极化可以分为电子极化、离子极化和定向极化等。

不同类型的电介质极化方式有所不同,但本质上都是受到电场力的作用而发生的。

2. 电场强度与电介质极化的关系电介质极化程度与电场强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当外加电场强度增大时,电介质内的正负电荷分布更加明显,电介质极化程度增加。

而当外加电场强度减小或者消失时,电介质极化程度也相应减弱或消失。

3. 电介质极化对电场的影响电介质极化对电场有一定的影响。

当电介质处于极化状态时,它本身所产生的极化电荷会在内部产生电场,这个电场与外加电场方向相反,使得整个电场发生变化。

因此,电介质极化会导致外加电场的减弱。

4. 电介质极化的应用电介质极化在工程和科学研究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首先,在电力系统中,电介质极化现象是电力设备正常运行的基础。

其次,电介质极化也可以应用于电容器、电介质存储器等电子元件的制造。

此外,电介质极化还可以用于传感器、调谐器等领域。

5. 电介质极化的因素电介质极化不仅与电场强度相关,还与电介质的物理性质有关。

电介质的极化程度受到电介质本身的分子结构、分子极性、电离能、熔点、热胀冷缩等因素的影响。

6. 电介质极化与介电常数介电常数是用来描述电介质对电场的响应能力的物理量,它与电介质极化程度密切相关。

介电常数越大,电介质极化程度越高,即对电场的响应能力越强。

总结:电介质研究电场强度与电介质极化的相互作用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通过对电场强度与电介质极化的关系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电介质的特性。

《高电压技术》 —— 电介质的极化

《高电压技术》 —— 电介质的极化

在电场作用下,电介质中束缚着的电荷发生位移或者极性随电场方向改变的现象称为电介质的极化。

或者表示为,无论何种结构的电介质,在没有外电场作用时,电介质整体上对外没有极性,在外电场作用下,电介质对外呈现极性的过程。

电介质极化的基本类型包括:电子位移极化(电子式)、离子位移极化(离子式)、转向极化(偶极子式)、空间电荷极化(夹层式)四种类型。

1.电子位移极化(电子式)在外电场的作用下,介质原子中的电子运动轨道变形而出现感应电矩。

2.离子位移极化(离子式)在由离子键结合成的介质内,在外电场的作用下,除了各离子内部产生电子式极化外,还产生正、负离子相对位移而形成的极化称为离子式极化。

当没有外电场时,各正负离子对构成的偶极距彼此相消,合成电距为零;加上外电场后,所有的正负离子对构成的偶极距不再完全相消,形成一定的合成电距。

完成离子式极化所需时间约为10-13~10-12 s,有极微量的能量损耗,与电源频率几乎无关,温度升高时,电介质体积膨胀使离子间的距离增大,离子间相互作用的弹性力减弱,故离子极化率随温度的升高而略有增大。

3.转向极化(偶极子式)在外电场的作用下,极性分子的偶极子沿电场方向转动,作较有规则的排列,而显出极性。

偶极子式极化的建立需要较长时间,约为10-10~10-2 s,甚至更长。

有能量损耗,与电源频率和周围温度有关。

当电场交变频率提高时,极化可能跟不上电场的变化,从而使极化率减小。

4.空间电荷极化(夹层式)夹层式极化是最常见的一种空间电荷极化形式。

由多种介质组成的绝缘结构,在加上外电场后带电质点在介质分界面上堆积,造成电荷在介质空间新的分布,产生电矩。

如电缆、电容器、旋转电机、变压器、互感器、电抗器的绕组绝缘等,都是由多层电介质组成的。

夹层式极化过程是缓慢的,它的完成时间从几十分之一秒到几分钟甚至有长达几小时甚至更长。

因此,这种性质的极化只有在直流和低频交流电压下才能表现出来。

高频时,离子来不及移动,就很少有这种极化现象,故只有在低频时才有意义。

1.08 电介质极化的机理(1)

1.08  电介质极化的机理(1)
不足: 模型简单,电子云认为均匀分布;
3)其它计算αe模型
单原子模型:
①球状原子模型 ②圆周轨道模型 ③介质球模型
①双原子分子的简化模型 非球状分子模型:
②回转椭球分子模型
讨论 单原子模型: 球状原子模型 ①同族元素随原子系数增加而增大。
讨论
讨论 球状原子模型:
②同一周期内原子半径与电子位移极化率的变化情况。
2)电子位移极化率αe
半径为x球内电子云对原子 核的库仑引力为?
计算
- - +-
-
参考均匀带 电球壳电场
2)电子位移极化率αe 原子核受到有效电场Ei的电场力为: 原子核与电子云平衡时有:
即:
2)电子位移极化率αe
结果
电子位移极化率:
意义: ①已知原子半径a,就可计算出αe; ②电子位移极化率αe与温度基本无关。
1)电子位移极化
以单原子为例,如右图所示:
原理
Ei x
μe
当Ei=0,电子云中心与原子核重合, μ示意图
当Ei≠0,电子云中心与原子核距离为x, 距离x与外电场??
1)电子位移极化
特点
特点:
①极化μe不是原子固有,在外电场Ei作用下感应产生;
②所有介质在电场作用下均会产生电子极化;
电介质物理基础
第一章 电介质的极化
第五节 电介质极化的机理(1) 曾敏
概述
极化机理
根据电介质的极化微观机理,极化可分为:
①电子位移极化αe ②离子位移极化αa ③偶极子转向极化αd ④热离子松弛极化αT
⑤夹层(界面)极化
说明:在实际介质中,往往是多种极化并存!
一.电子位移极化及电子极化率αe
Ei=0

电介质的极化课件

电介质的极化课件

电介质分类
总结词
电介质根据其组成和结构可分为离子型、电子型和复合型三 类。
详细描述
离子型电介质由正负离子组成,在电场作用下离子会发生定 向移动形成传导电流。电子型电介质由自由电子组成,其导 电性类似于金属导体。复合型电介质则同时包含离子和电子 两种导电机制。
电介质性质
总结词
电介质的主要性质包括绝缘性、介电常数、介质损耗等。
详细描述
电介质的绝缘性是指其抵抗电流通过的能力,介电常数则反映了电介质在电场 作用下的极化程度,而介质损耗则是指电介质在电场作用下能量损耗的能力。 这些性质在电力系统和电子设备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02
电介质极化原理
极化现象
01
02
03
极化现象
电介质在电场的作用下, 正负电荷中心发生相对位 移,从而在电介质中出现 的宏观电荷现象。
压电效应
压电效应是指电介质在受到外力作 用时,会在其内部产生电荷的现象 ,其特点是具有逆压电效应和正压 电效应。
极化机制
电子位移极化
取向极化
电子位移极化是指在外加电场的作用 下,电子受到电场力的作用而发生位 移,从而产生宏观电荷的现象。
取向极化是指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 分子中的正负电荷中心发生相对位移 ,从而产生宏观电荷的现象。
分析不同电介质材料的极化特 性。
实验设备
电极
用于施加电场和测 量电位的电极。
测量仪器
用于测量电介质极 化率的测量仪器。
电介质样品
不同类型和性质的 电介质材料。
电源
用于提供实验所需 电压的电源。
实验装置
包括电容器、绝缘 支架、绝缘棒等组 成的实验装置。
实验步骤
01

电介质的极化和介质中的高斯定理

电介质的极化和介质中的高斯定理

串联 1 1 1 C C1 C2
C C1C2 C1 C2
0S d1 d2 r1 r2
②.已知 U,求0、E、D。
0
q S
CU S
0SU
S d1 d 2
0U
r1 r2
d1 d2
r1 r2
d1 d2
r1 r2 d
22
E1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0 0r1
d1
r1
0U
d2
r2
0r1
1)不管是位移极化还是取向极化,其最后的宏观 效果都是产生了极化电荷。
综 2)两种极化都是外场越强,极化越厉害,所产生 述:的分子电矩的矢量和也越大。
3)极化电荷被束缚在介质表面,不能离开电介质 到其它带电体,也不能在电介质内部自由移动。它 不象导体中的自由电荷能用传导方法将其引走。
7
二、极化强度矢量
r
r 称为相对
介电常数或
电容率。
从电学性质看电介质的分子可分为两类:无极分子、
有极分子。
每个分子负电荷对外影响均可等效为 单独一个静止的负电荷 的作用。其大小为 分子中所有负电之和,这个等效负电荷的 作用位置称为分子的“负电作用中心”。
-
3
同样,所有正电荷的作用也可等效一
个静止的正电荷的作用,这个等效正电 荷作用的位置称为“正电作用中心”。
电场 E有如下关系:Pe0E
e 称为电极化率或极化率, 在各向同性线性电介质
中它是一个纯数。
14
D 在均匀0各E 向同P 性介0质E 中P e0E e 0(1 Ee)0E
r0E
r (1e) 称为相对介电常数或电
容率。
在各向同E性介质中D.rE0关称系为:介D 电常数r,0E E

电介质的极化过程及电介质极化15

电介质的极化过程及电介质极化15
一、偶极子转向极化
热运动下,偶极矩空间取向的几率相 同,故极性电介质
0 0
一、偶极子转向极化
在电场作用下,偶极 在一定温度和电场作 分子在电场方向取向, 用下,达到一个新的 热运动阻碍分子在电 统计平衡 场方向的取向
在电场方向出现宏观 偶极矩——偶极矩转 向极化
偶极子在空间各方向 取向的几率不再相同, 沿电场方向取向几率 大于其它方向的几率
二、自由点偶极子转向极化
Gr (W )dW Ce0Ee cos / KT dW dW 0 Ee sin d
设单位体积中粒子数为 n0,则 n0Gr (W )dW 为在单位体积中在势能 W ~ W dW 范 围内的分子数
dn = n0Gr (W )dW n0 Ae0Ee cos KT sind
二、自由点偶极子转向极化
正则分布(Canoncical distribution) 热源 A‘ ,体系A ,处于状态r,能量为 Wr,接触 后达到热平衡,则状态r出现的几率密度:
Gr C e' Wr kT
C’为常数,K为波尔兹曼常数,T为热源温度
二、自由点偶极子转向极化
设A为一偶极分子,为除A以外的所有 偶极分子组成的热源
二、自由点偶极子转向极化
所以体系变成一个各向异性体,具有 时间常数 (称之偶极子弛豫时间)并 且沿外电场取向的偶极子的平均分量 终达一个稳定正值。
二、自由点偶极子转向极化
所有分子的偶极矩沿电场方向的统计 平均分量:
E 0 cos
偶极子分子的固有偶极矩
为电场与偶极子间的夹角
cos 的统计系统平均值
mE 为单位体积内偶极分子在电场
方向的分量和。
二、自由点偶极子转向极化
求平均 E dn dmE

电介质的极化

电介质的极化

总结:
1)在外电场作用下,电介质分子发生位移极化和取 向极化。位移极化是正负电荷的重心在外电场作用 下发生了相对位移,取向极化是分子偶极矩转向与 电场一致的方向。 2)两种极化都是外电场越强,极化越厉害,所产生 的分子偶极矩的矢量和也越大。 3)不管是位移极化还是取向极化,其最后的宏观效 果都是产生了极化电荷。极化电荷产生附加电场的 方向与外电场方向相反,总是力图削弱外电场。
有极分子的取向极化
E0
E0
E
+
E E0 E
E
+
+ +
E0

E E0 E
+ +
E0
电介质的极化的结果:
产生极化电荷q' 极化电荷产生电场E ' E E0 E '
极化时,在介质表面出现极化电荷,而极化电荷产生附加电 场,与外电场的方向相反。
± ± ± ± ± ± ± ± ± ± ± ± ± ± ±
pe 0


+
p
i
e
0

+ +
E0
正负电荷的重心在 电场作用下发生相对位 移 p 0
p
i
e
e
0
电介质的极化
(2)有极分子的取向极化:
无外电场时
(2)有极分子: (例如,H2O 、 HCl 、CO 、SO2) 无外场作用下,正负电荷重心不重合;
存在分子固有电偶极矩。 P e ql
电介质的极化
在外电场作用下,电介质分子所发生的变化称为极化. 由于电介质分子的不同,极化机制有位移极化 和取向极化. (1)无极分子的位移极化

介质的极化现象和应用

介质的极化现象和应用

介质的极化现象和应用引言:极化现象是物质中正负电荷分离形成电偶极子的过程。

在介质中,极化现象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它不仅在日常生活中起到重要作用,还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领域。

本文将探讨介质的极化现象及其应用。

一、极化现象的原理介质的极化现象源于原子、分子或离子中电子的分布不均。

当介质暴露在电场中时,电场的电势能将原子或分子束缚在其原有位置,电子受到力的作用而发生位移,形成了电偶极子。

根据电偶极子相对电场方向的排列,可以将极化分为取向极化和感应极化。

二、极化现象的应用1. 电介质在电容器中的应用极化现象广泛应用于电容器中。

在电介质充当绝缘体的情况下,正负电荷分离的极化现象使得电容器能够储存电荷,并且具有较高的电容量。

这对于电子技术的发展至关重要,电容器在电子电路中起到“蓄水池”的作用,能够稳定电流和电压,阻止直流电流通过交流电容。

2. 极化现象与电介质染料激光器极化现象还可以用于电介质染料激光器的工作原理中。

当光束通过染料分子所组成的介质时,分子的电子结构发生极化,吸收入射光并发生激发,然后再通过受激辐射的过程发出放大后的激光光束。

这种极化现象在医疗、科学实验以及通信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3. 极化现象与液晶显示器极化现象在液晶显示器的应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液晶分子是有机化合物,具有高度极性。

当电场施加在液晶屏幕上时,液晶分子会被重新排列以使电场方向与液晶分子排列方向垂直,通过调节电场的方向和强度,使得光的传播方向改变。

这样,液晶显示器就可以根据输入的电信号来控制光的透射和反射,实现图像的显示。

4. 极化现象与声波超材料声波极化现象的研究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声波超材料是指由声学极化材料构成的人工结构,能够在特定频率范围内引导、调控声波的传播。

声波超材料的应用领域广泛,可以用于隔音、减振、声学透镜等方面,为声学科学和工程技术带来了新的突破。

结论:介质的极化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也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领域。

电介质的极化

电介质的极化

电介质(dielectric)也就是绝缘体,它们本身是不导电的,即它们不含有自由电子。

因此,与导体相比,电介质对外场的响应是不同的。

对于导体而言,其对外电场的响应就是自由电子定向移动,产生感应电荷,最终达到静电平衡。

而对于电介质而言,其对外电场的响应是束缚电荷的受限移动(移动范围不能超出原子),从而产生宏观的极化电荷。

这种对外电场的响应称为电介质的极化。

极化的微观过程是束缚电荷在外电场中的运动。

任何物质的分子都是由电子和原子核构成的,整个分子是电中性的。

正(原子核)、负电荷(各个电子)在空间中都具有一定的分布。

利用等效理论(原理),对正、负电荷分开处理,可以得到这个分子的等效正电荷的大小、位置以及等效负电荷的大小、位置。

这样,就可以得到分子的等效固有电偶极矩。

根据对称性,可以将分子分为无极分子和有极分子。

顾名思义,无极分子就是分子等效电极距为0的分子,即分子的正、负等效电荷的位置重合,这要求分子的结构具有某些对称性,如氢分子,四氯化碳分子等。

有极分子就是分子等效电极距不为0的分子,这种情况更为多见。

自然地,这两种分子的极化机制不同。

对于无极分子而言,一旦加上了外电场,原本重合的正、负等效电荷点会分开,产生感生电极距,也称为位移极化。

而对于有极分子而言,不仅仅有位移极化,本身的固有电极距会在外场作用下从原本的杂乱无章到逐渐有序,这种极化称为取向极化。

那么如何定量描述极化的强度呢?极化强度是宏观量,而极化微观机制是微观图像。

将宏观量和微观图像联系起来的有效工具便是微元法,即取一小块体积元,将体积元内所有电极距叠加起来,除以体积元的大小,定义为极化强度矢量。

那么极化电荷的分布情况如何呢?对于均匀的电介质而言,可以想象,电介质体内是不会出现宏观的极化电荷的,因为它们都抵消掉了(想象一下极化的微观过程可知)。

但在表面情况就不同了。

这个表面并不是电介质的理想表面,而是指距离理想表面的距离小于L的地方。

其中L为分子感生电极距中等效正电荷点与等效负电荷点的距离。

电介质的极化分类

电介质的极化分类

电介质的极化分类电介质的极化分类电介质是指在电场作用下能够发生极化现象的物质,它们可以被用作电容器、绝缘材料、介质材料等。

电介质的极化是指在外加电场作用下,电介质中原有的正、负离子或分子会发生相对位移,形成正、负极性分布的过程。

根据不同的极化机制,可以将电介质的极化分类为以下几种。

1. 电子偏离型极化当外加电场作用于物体时,物体内部原本不对称排列的正、负离子或分子会产生相对位移,并且在物体内部形成一个偏振区域。

这种现象称为电子偏离型极化。

这种类型的极化主要发生在固态和液态物体中。

2. 离子型极化离子型极化是指当外加电场作用于物体时,其中一些离子会移动到另一侧,并与该侧原本存在的异号离子组合成新的分子。

这种类型的极化主要发生在液态和气态物体中。

3. 取向型极化取向型极化是指当外加电场作用于物体时,其中一些分子会在电场作用下发生取向,使得它们的正负极性分布呈现出一定的方向性。

这种类型的极化主要发生在气态和液态物体中。

4. 电子云型极化电子云型极化是指当外加电场作用于物体时,其中一些分子会发生电子云的形变,从而形成正、负离子或分子之间的相对位移。

这种类型的极化主要发生在气态和液态物体中。

5. 电荷转移型极化电荷转移型极化是指当外加电场作用于物体时,其中一些原本处于共价键状态下的原子或分子会发生电荷转移,从而产生正、负离子之间的相对位移。

这种类型的极化主要发生在固态和液态物体中。

6. 动量型极化动量型极化是指当外加电场作用于物体时,其中一些原本处于运动状态下的离子或分子会受到电场力的影响而改变运动方向和速度。

这种类型的极化主要发生在气态和液态物体中。

总结以上就是关于电介质的六种不同类型的极化。

每一种类型的极化都有其独特的机制和特点,不同的电介质在不同的条件下可能会发生不同类型的极化。

了解电介质的极化分类对于设计和制造电容器、绝缘材料、介质材料等具有重要意义。

电介质的极化课件

电介质的极化课件
电介质可以分为气体、液体和固体三类。
详细描述
根据物质的状态和性质,电介质可以分为气体、液体和固体三类。不同状态的 电介质有不同的应用场景,如气体电介质常用于高压绝缘,液体电介质常用于 电缆绝缘,固体电介质常用于电子器件和绝缘材料。
电介质性质
总结词
电介质具有高绝缘性、介电性、热稳定性等性质。
详细描述
频率特性
频率对电介质极化的影响
随着频率的增加,电介质的极化率通常会减小,这主要是因为频率增加会导致电场变化速度增加,使得电介质分 子来不及响应电场的变化。
频率对介电常数的影响
随着频率的增加,介电常数通常会减小,这主要是因为频率增加会导致电场变化速度增加,使得电介质对电场的 响应能力降低。
压力特性
03
极化性
温度特性
温度对电介质极化的影响
随着温度的升高,电介质的极化率通常会减小,这主要是因 为温度升高会导致电介质内部的分子热运动增强,从而降低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温度对介电常数的影响
介电常数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这主要是因为温度升高会 导致电介质内部的正负电荷的热运动速度增加,从而降低电 介质对电场的响应能力。
电介质具有高绝缘性,能够承受强电场作用,具有良好的介电性能,能够存储电 荷并隔绝电流。此外,电介质还具有热稳定性,能够在高温下保持稳定的性能。 这些性质使得电介质在电力、电子、通信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02
极化理
极化现象
01
02
03
极化现象
电介质在电场作用下,其 内部偶极子定向排列的现 象。
极化程度
分析数据
根据实验数据,分析电介质极 化的规律和特点,探究与材料 性能之间的关系。
06
极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介质使电容增大的原因也可作类似的解释。

可以设想,把电介质插人电场中后,由于同号电荷相斥,异号电荷相吸的结果,介质表面上也会出现类似图10-14所示的正负电荷。

把这种现象叫做电介质的极化(polari-zation),它表面上出现的这种电荷叫做极化电荷。

电介质上的极化电荷与导体上的感应电荷一样,起着减弱电场、增大电容的作用。

不同的是,导体上出现感应电荷,是其中自由电荷重新分布的结果;而电介质上出现极化电荷,是其中束缚电荷的微小移动造成的宏观效果。

由于束缚电荷的活动不能超出原子的范围,因此电介质上的极化电荷比导体上的感应电荷在数量上要少得多。

极化电荷在电介质内产生的电场E/不能把外场E。

全部抵消,只能使总场有所削弱。

综上所述,导体板引起电容增大的原因在于自由电荷的重新分布;电介质引起电容增大的原因在于束缚电荷的极化。

因此,有必要进一步讨论电介质极化的物理机制。

2 极化的微观机制
前己指出,任何物质的分子或原子(以下统称分子)都是由带负电的电子和带正电的原子核组成的,整个分子中电荷的代数和为0。

正、负电荷在分子中都不是集中于一点的。

但在离开分子的距离比分子的线度大得多的地方,分子中全部负电荷对于这些地方的影响将和一个单独的负点电荷等效。

这个等效负点电荷的位置称为这个分子的负电荷“重心”,例如一个电子绕核作匀速圆周运动时,它的“重心”就在圆心;同样,每个分子的正电荷也有一个正电荷“重心”。

电介质可以分成两类,在一类电介质中,当外电场不存在时,电介质分子的正、负电荷“重心”是重合的,这类分子叫做无极分子;在另一类电介质中,即使当外电场不存在时,电介质分子的正、负电荷“重心”也不重合,这样,虽然分子中正、负电量的代数和仍然是0,但等量的正负电荷“重心”互相错开,形成一定的电
偶极矩,叫做分子的固有电矩,这类分子称为有极分子。

下面我们分别就这两种情况来讨论。

(l)无极分子的位移极化
H 2+ N 2+1 CC14等分子是无极分子,在没有外电场时整个分
子没有电矩。

加了外电场后,在场力作用下每一分子的
正、负电荷“重心”错开了,形成了一个电偶极子(图
4一3a),分子电偶极矩的方向沿外电场方向,这种在外电场作用下产生的电
偶极矩称为感生电矩。

以后在图中用小箭头表示分子电偶极子,其始端为负电荷,未端为正电荷。

对于一块电介质整体来说,由于其中每一分子形成了电偶极子,它们的情况可用图2-15b 表示。

各个偶极子沿外电场方向排列成一条条“链子”,链上相邻的偶极子间正、负电荷互相靠近,因而对于均匀电介质来说,其内部各处仍是电中性的;但在和外电场垂直的两个端面上就不然了,一端出现负电荷,另一端出现正电荷,这就是极化电荷。

极化电荷与导体中的自由电荷不同,它们不能离开电介质而转移到其它带电体上,也不能在电介质内部自由运动。

在外电场的作用下电介质出现极化电荷的现象,就是电介质的极化。

由于电子的质量比原子核小得多,所以在外场作用下主要是电子位移,因而_L 面讲的无极分子的极化机制常称为电子位移极化。

图2-15电子的位移极化
(2)有极分子的取向极化
水分子是有极分子的例子(图2-15a)。

在没有外电场时,虽然每分子具有固有电矩,但由于分子的不规则热运动,在任何一块电介质中,所有分子的固有电矩的矢量和,平均说来互相抵消,即电矩的矢量和为
为0,宏观上不产生
电场。

现在加上外电场E 0,则每个分子电矩都受到力矩作用(图2-15b),使分
子电矩方向转向外电场方向,于是
不是0了,但由于分子热运动的缘故,
这种转向并不完全,即所有分子偶极子不是很整齐地依照外电场方向排列起来。

当然,外电场愈强,分子偶极子排列得愈整齐。

对于整个电介质来说,不管排列的整齐程度怎样,在垂直于电场方向的两端面上多少也产生一些极化电荷如图4 -4c 所示,在外电场作用下,由于绝大多数分子电矩的方向都不同程度地指向右方,所以图中左端便出现了末被抵消的负束缚电荷,右端出现正的束缚电荷、这种极化机制称为取向极化。

图2-15电子的位移极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