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介质的极化

合集下载

电介质的极化极化强度矢量课件

电介质的极化极化强度矢量课件

电机和变压器
在电机和变压器中,电介 质极化影响设备的性能和 效率。
电介质极化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生物医学
利用电介质极化的特性,制造出 生物兼容性良好的植入材料和医
疗设备。
环境监测
利用电介质极化的变化,监测环境 中的物理参数,如压力、温度和湿 度等。
军事领域
在军事领域中,电介质极化在雷达 、通信和导航等设备中起到关键作 用。
矩。
空间电荷极化
电场作用下,电介质中 空间电荷分布发生变化 ,形成宏观电偶极矩。
电介质极化的物理机制
电场作用下,电介质中分子、原子中 的电子云分布和运动状态发生变化, 导致正负电荷的相对位移或取向发生 变化。
电场作用下,电介质中分子、原子的 取向发生变化,形成宏观电偶极矩。
电场作用下,电介质中正负离子的相 对位移或取向发生变化,形成宏观电 偶极矩。
电介质极化的应用研与转换领域 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例如,利用电介 质材料进行能量存储和转换可以提高能 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
VS
电子信息与通信技术
在电子信息与通信技术领域,电介质极化 技术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利用电介 质材料制造的电子元件和电路具有更高的 性能和稳定性,有助于推动电子信息与通 信技术的快速发展。
矢量的物理意义对于深入理解电介质的性质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03
电介质极化在电场中的表现
电介质极化在电场中的响应
响应时间
电介质在电场中的极化响应时间通常 非常短,大约在皮秒(10^-12秒) 到纳秒(10^-9秒)之间。
响应机制
电介质的极化响应主要通过电子和分 子的重新排列来实现,这些排列在电 场作用下发生变化,导致电介质内部 的正负电荷中心发生相对位移。

《高电压技术》 —— 电介质的极化

《高电压技术》 —— 电介质的极化

在电场作用下,电介质中束缚着的电荷发生位移或者极性随电场方向改变的现象称为电介质的极化。

或者表示为,无论何种结构的电介质,在没有外电场作用时,电介质整体上对外没有极性,在外电场作用下,电介质对外呈现极性的过程。

电介质极化的基本类型包括:电子位移极化(电子式)、离子位移极化(离子式)、转向极化(偶极子式)、空间电荷极化(夹层式)四种类型。

1.电子位移极化(电子式)在外电场的作用下,介质原子中的电子运动轨道变形而出现感应电矩。

2.离子位移极化(离子式)在由离子键结合成的介质内,在外电场的作用下,除了各离子内部产生电子式极化外,还产生正、负离子相对位移而形成的极化称为离子式极化。

当没有外电场时,各正负离子对构成的偶极距彼此相消,合成电距为零;加上外电场后,所有的正负离子对构成的偶极距不再完全相消,形成一定的合成电距。

完成离子式极化所需时间约为10-13~10-12 s,有极微量的能量损耗,与电源频率几乎无关,温度升高时,电介质体积膨胀使离子间的距离增大,离子间相互作用的弹性力减弱,故离子极化率随温度的升高而略有增大。

3.转向极化(偶极子式)在外电场的作用下,极性分子的偶极子沿电场方向转动,作较有规则的排列,而显出极性。

偶极子式极化的建立需要较长时间,约为10-10~10-2 s,甚至更长。

有能量损耗,与电源频率和周围温度有关。

当电场交变频率提高时,极化可能跟不上电场的变化,从而使极化率减小。

4.空间电荷极化(夹层式)夹层式极化是最常见的一种空间电荷极化形式。

由多种介质组成的绝缘结构,在加上外电场后带电质点在介质分界面上堆积,造成电荷在介质空间新的分布,产生电矩。

如电缆、电容器、旋转电机、变压器、互感器、电抗器的绕组绝缘等,都是由多层电介质组成的。

夹层式极化过程是缓慢的,它的完成时间从几十分之一秒到几分钟甚至有长达几小时甚至更长。

因此,这种性质的极化只有在直流和低频交流电压下才能表现出来。

高频时,离子来不及移动,就很少有这种极化现象,故只有在低频时才有意义。

电介质的极化知识点

电介质的极化知识点

电介质的极化知识点电介质是一种具有不良导电性质的物质,能够在电场中极化,并且在极化过程中,电介质内部的正、负电荷分离形成极化电荷。

电介质的极化现象在电子学、物理学、化学等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应用和理论意义。

本文将针对电介质的极化进行详细阐述,包括极化的概念、分类、极化机制等重要知识点。

一、极化的概念极化是指电介质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内部发生的一种现象,即电介质内部的正、负电荷分离形成极化电荷。

当电介质处于无电场状态时,其内部的正负电荷呈均匀分布;而当外加电场存在时,正负电荷会发生位移,并在电介质两端形成极化电荷。

二、电介质的极化分类根据电介质极化的性质和机制,可以将电介质的极化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电子极化电子极化是指电子在电场作用下发生位移,从而使得电介质发生偶极矩的现象。

在电子极化过程中,电子云相对于离子核的位移引起了正、负电荷的分离。

2. 离子极化离子极化是指电介质中的正、负离子在电场中发生位移,从而产生极化现象。

离子极化通常发生在电解质溶液中,当外加电场作用于电解质溶液时,正、负离子会向相反的方向运动,形成极化电荷。

3. 偶极子极化偶极子极化是指由于电介质内部存在着极性分子,这些极性分子在外加电场作用下,会使得电介质发生极化现象。

在偶极子极化过程中,极性分子的正负电荷偏移,从而形成极化电荷。

4. 空间电荷极化空间电荷极化是指电介质内部的自由电荷在电场作用下发生位移,从而形成极化电荷。

空间电荷极化通常发生在导体中,由于导体内部的自由电子可以自由运动,受到外加电场的作用,自由电荷会在导体表面积聚形成极化电荷。

三、电介质的极化机制电介质的极化机制决定了它在电场中的极化特性。

根据电介质的性质和结构,极化机制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 电子极化机制电子极化主要发生在电子绝缘体中,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电子云发生位移,并与离子核产生相对位移,从而使电介质发生极化。

2. 离子极化机制离子极化机制主要发生在电解质溶液中。

电介质的极化课件

电介质的极化课件

电介质分类
总结词
电介质根据其组成和结构可分为离子型、电子型和复合型三 类。
详细描述
离子型电介质由正负离子组成,在电场作用下离子会发生定 向移动形成传导电流。电子型电介质由自由电子组成,其导 电性类似于金属导体。复合型电介质则同时包含离子和电子 两种导电机制。
电介质性质
总结词
电介质的主要性质包括绝缘性、介电常数、介质损耗等。
详细描述
电介质的绝缘性是指其抵抗电流通过的能力,介电常数则反映了电介质在电场 作用下的极化程度,而介质损耗则是指电介质在电场作用下能量损耗的能力。 这些性质在电力系统和电子设备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02
电介质极化原理
极化现象
01
02
03
极化现象
电介质在电场的作用下, 正负电荷中心发生相对位 移,从而在电介质中出现 的宏观电荷现象。
压电效应
压电效应是指电介质在受到外力作 用时,会在其内部产生电荷的现象 ,其特点是具有逆压电效应和正压 电效应。
极化机制
电子位移极化
取向极化
电子位移极化是指在外加电场的作用 下,电子受到电场力的作用而发生位 移,从而产生宏观电荷的现象。
取向极化是指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 分子中的正负电荷中心发生相对位移 ,从而产生宏观电荷的现象。
分析不同电介质材料的极化特 性。
实验设备
电极
用于施加电场和测 量电位的电极。
测量仪器
用于测量电介质极 化率的测量仪器。
电介质样品
不同类型和性质的 电介质材料。
电源
用于提供实验所需 电压的电源。
实验装置
包括电容器、绝缘 支架、绝缘棒等组 成的实验装置。
实验步骤
01

电介质的极化

电介质的极化

•7.8 静电场中的电介质 7.8
交变电场
水、油分子反复极化
摩擦生热、 摩擦生热、共振
返回
退出
返回
退出
2. 无极分子
位移极化
微观表现: 无极分子在外场的作用下正负电荷中心 微观表现: 发生偏移而产生的极化称为位移极化 位移极化。 发生偏移而产生的极化称为位移极化。 原子、分子尺度。 原子、分子尺度。 宏观表现(均匀介质):介质表面出现极化电荷(波炉加热的原理
静电场中的电介质
电介质 (Dielectric),就是绝缘体 —无自由电 , 无自由电 不导电。 子,不导电。
返回
退出
导体放入静电场中,…… 导体放入静电场中,
返回
退出
§7-8 静电场中的电介质
电介质就是绝缘体,没有自由电子,不导电。 电介质就是绝缘体,没有自由电子,不导电。 绝缘体放入静电场中,会产生什么作用呢 绝缘体放入静电场中,
±
有极分子: 分子的正、 有极分子: 分子的正、负电荷中心在无外场时不重 分子存在固有电偶极矩 固有电偶极矩。 合,分子存在固有电偶极矩。 p
-q +q
返回
退出
在无外电场时,无论哪种电介质, 在无外电场时,无论哪种电介质,整体都呈现 电中性。 电中性。为什么
分子排列杂乱无章 如果给电介质加上外场呢
极化:在外电场作用下,介质表出现净电荷 极化电 极化:在外电场作用下,介质表出现净电荷(极化电 束缚电荷)的现象称电介质的极化 的现象称电介质的极化。 荷或束缚电荷 的现象称电介质的极化。
返回
退出
电介质的极化是怎样产生的呢 电介质的极化是怎样产生的呢 极化 *一、 电介质的电结构 一 无极分子: 分子的正、负电荷中心在无外场时重合。 无极分子: 分子的正、负电荷中心在无外场时重合。 不存在固有分子电偶极矩。 不存在固有分子电偶极矩。

《电介质的极化》课件

《电介质的极化》课件
离子极化模型
离子在电场中受到力的作用,发生位移,形成极化。
偶极子极化模型
分子中的正负电荷被电场分离,形成偶极子,进而极化介质。
极化类型
1 电子极化
电子云的位移造成介质极化。
2 离子极化
离子在电场中的位移引起介质极化。
3 取向极化
分子在电场作用下改变取向而极化。
极化强度和电介质常数
极化强度的定义和计 算
电介质的极化
电介质的极化是一个重要的现象,介质与电场的相互作用导致极化的产生。 本课件将对极化的模型、类型和应用进行详细讲解。
介质与电场的相互作用
介质与电场交互作用时发生极化现象,改变电子分布和离子排布,导致电介质的各种性质发生变化。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极化模型
电子云极化模型
电子云受到电场的作用,发生位移,形成电偶极矩。
极化强度是介质内电偶极矩单位 体积的大小,通常用P表示。
电介质常数的概念和 意义
电介质常数是介质相对于真空的 极化程度的量度,用ε表示。
电介质常数与极化强 度的关系
电介质常数与极化强度成正比, 常数越大,极化强度越强。
实际应用
液晶显示器中的电介质极化
液晶显示器利用电介质极化来控制 像素的显示状态,实现高清晰度的 图像显示。
3
电介质极化在未来的应用前景
展望电介质极化在能源、电子设备和生物医学等领域的广阔前景。
电容器中的电介质极化
介电材料在电子学中的应用
电容器通过电介质极化来储存能量, 介电材料广泛应用于电子器件中,
实现电场的稳定和能量的释放。
如电容器、滤波器和传感器等。
总结与评价
1
提高对电介质极化的认识和理解
深入理解电介质极化的原理和特性,为更广泛的应用奠定基础。

《电磁场理论》2.4 电介质的极化

《电磁场理论》2.4 电介质的极化
± ±


± ± ±

(a )
1
2.电介质的极化
定义:这种在外电场作用下,电介质中出现有序排列的 电偶极子,表面上出现束缚电荷的现象,称为电介质的 极化。
(1)无极分子的极化:位移极化
外加电场 ± ± ± ± ± ± ± ± ± ± ± ± ± ± ± (a ) - - - - + + + + - - - - + + + + (b ) - - - - + + + + - - - - + + + + 外加电场
QP P dV
V

S
dS P
S
( P)dV P ndS
V
01:55
P ndS P ndS 0
S S
7
3)当极化强度 P 为常数时,称为均匀极化。均匀极化时介 质内部不出现体极化电荷,极化电荷只会出现在介质表面 上。均匀介质一般有 P 为常数,而真空中有 P 0 。 4)若极化媒质内存在自由电荷,则在自由电荷处一般存在 极化电荷。 5)两种介质分界面上的极化电荷
R
V
dV
1 4 0

P
S
R
dS
6
(r )
1 4 0

P
R
V
dV
1 4 0

P
S
R
dS
计算介质极化后所产生的电位: 1)将电介质从所研究的区域取走, 2)计算 P和 P , 3)按计算自由电荷的电场的方法来计算极化电荷的电场。 说明: 1)极化电荷不能自由运动,也称为束缚电荷; 2)由电荷守恒定律,电介质内的总极化电荷为零;
Pn S R dS ]

电介质的极化课件

电介质的极化课件
-5-
§2-1 电介质的分类
2、极性电介质 ➢极性分子:无外电场作用时,分子的正负电荷中心不重合, 即分子具有固有偶极矩,称这类分子为极性分子。例如H2O。 ➢由极性分子构成的电介质称为极性电介质。根据分子固有偶 极矩的大小,极性分子又分为三种: 弱极性电介质:μ0 ≤ 0.5 D
强极性电介质:μ0 ≥ 1.5 D
3、空间电荷极化(界面极化)
➢ 对于结构非均匀的电介质,一些在有限距离内可移动的电荷,积累在晶界 或者相界处构成的极化。
p
非极性电介质的极化
-12-
界面处的空间电荷极化
§2-2 电介质的极化
4、极化强度
➢ 极化就是电介质在电场作用下,内部出现宏观偶极矩的现象。为了描述极
化的程度,可以用单位体积的介质中偶极矩总和来表示。
电学大师 法拉第
-3-
§2-1 电介质的分类
电偶极子—描述电介质的基本电学模型
➢由相距一定距离的等量异号电荷,构成的带电体系称为, 电偶极子。
➢电电荷偶q 极与矩l:的从乘负积电定荷义到为正电电偶荷极作矩一。矢用量l 表,示则:电偶极ql子的 ➢单位:C • m或D (德拜) 。是矢量,方向由负电荷指向正
弱极性电介质,μ0≤0.5D
极性电介质:
无外电场作用时,由正负 电荷中心不重合,具有固
中极性电介质, 0.5D <μ0<1.5D
有偶极矩的分子组成
化学结构不对称,介电常数εr=2.6~80, 体电阻率低于非极性电介质
强极性电介质,μ0≥1.5D
石英,云母,金红石型离子晶体 离子型电介质: 通常由正负离子组成 玻璃、陶瓷
p
-7-
§2-1 电介质的分类
电介质的极化

电介质的四种极化方式

电介质的四种极化方式

电介质的四种极化方式
电介质的四种极化方式是电子位移极化、离子位移极化、偶极子极化和空间电荷极化。

1、电子位移极化
一切电介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而分子又是由原子组成的,每个原子都是由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围绕着原子核的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

2、离子式极化
离子的极化由法扬斯首先提出。

离子极化指的是在离子化合物中,正、负离子的电子云分布在对方离子的电场作用下,发生变形的现象。

离子极化能对金属化合物性质产生影响。

3、偶极子极化
偶极子极化是指在电场作用下,组成介质的分子的固有偶极矩将沿着电场方向排列,所有偶极矩的矢量和不为零,介质产生宏观极化强度。

4、空间电荷极化
空间电荷极化常常发生在不均匀介质中,在外电场的作用下,不均匀电介质中的正负间隙离子分别向负、正极移动,引起电介质内各点离子密度的变化,产生电偶极矩,这种极化称为空间电荷极化。

第九章 第一节 电介质的极化概要

第九章 第一节 电介质的极化概要
1.001 1.0008 1.0006 1.0004 1.0002 1 0.9998 0.9996 0.9994 氢气 氧气 二氧化碳 空气 氢气 氧气 二氧化碳 空气
2)液体介质可分为非极性、极性和强极性3种。
非极性(或弱极性)液体的相对介电常数在 1.8~2.5,变压器油等矿物油属此类。
极性液体的相对介电常数在2~6,如蓖麻油、氯 化联苯即属此类。 强极性液体的相对介电常数很大(>10),如酒 精、水等,但这类液体介质的电导也很大,所以不 能用做绝缘材料。
速度通常在红外线频率范围,亦可在所有频率范围发生。 离子式极化也具有弹性,亦属于无损极化。
3. 偶极子式极化—有损极化
在极性分子结构的电介质中,当有外电场作用时, 偶极子受到电场力的作用而转向电场的方向,这种 极化被称为偶极子式极化,或转向极化。
图9-4 偶极子式极化 (a)无外加电场;(b)有外加电场
5.夹层极化---有损极化
夹层极化是多层电解质组成的复合绝缘中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空间电荷极化。 在高电压工程中,许多设备的绝缘都是采用这种复合绝缘,如电缆、电容 器、电机和变压器的绕组等,在两层介质之间常有油层、胶层等形成多层 介质结构。对于不均匀的或含有杂质的介质,或者受潮的介质,事实上也 可以等价为这种夹层介质来看待。夹层介质在电场作用下得极化称为夹层 极化,其极化过程特别缓慢,所需时间由几秒到几十分钟,甚至更长,且 极化过程伴随有较大的能量损耗,所以也属于有损极化。夹层极化的发生 是由于各层电解质的介电常数不同,其电导率也不同,当加上电压后各层 间的电场分布将会出现从加压初始瞬时按介电常数成反比分布,逐渐过渡 到稳态时的按电导率成反比分布,由此在各层电介质中出现了一个电压重 新分配的过程,最终导致在各层介质的交界面上出现宏观上的空间电荷堆 积,形成所谓的夹层极化。

电介质的极化

电介质的极化

电介质(dielectric)也就是绝缘体,它们本身是不导电的,即它们不含有自由电子。

因此,与导体相比,电介质对外场的响应是不同的。

对于导体而言,其对外电场的响应就是自由电子定向移动,产生感应电荷,最终达到静电平衡。

而对于电介质而言,其对外电场的响应是束缚电荷的受限移动(移动范围不能超出原子),从而产生宏观的极化电荷。

这种对外电场的响应称为电介质的极化。

极化的微观过程是束缚电荷在外电场中的运动。

任何物质的分子都是由电子和原子核构成的,整个分子是电中性的。

正(原子核)、负电荷(各个电子)在空间中都具有一定的分布。

利用等效理论(原理),对正、负电荷分开处理,可以得到这个分子的等效正电荷的大小、位置以及等效负电荷的大小、位置。

这样,就可以得到分子的等效固有电偶极矩。

根据对称性,可以将分子分为无极分子和有极分子。

顾名思义,无极分子就是分子等效电极距为0的分子,即分子的正、负等效电荷的位置重合,这要求分子的结构具有某些对称性,如氢分子,四氯化碳分子等。

有极分子就是分子等效电极距不为0的分子,这种情况更为多见。

自然地,这两种分子的极化机制不同。

对于无极分子而言,一旦加上了外电场,原本重合的正、负等效电荷点会分开,产生感生电极距,也称为位移极化。

而对于有极分子而言,不仅仅有位移极化,本身的固有电极距会在外场作用下从原本的杂乱无章到逐渐有序,这种极化称为取向极化。

那么如何定量描述极化的强度呢?极化强度是宏观量,而极化微观机制是微观图像。

将宏观量和微观图像联系起来的有效工具便是微元法,即取一小块体积元,将体积元内所有电极距叠加起来,除以体积元的大小,定义为极化强度矢量。

那么极化电荷的分布情况如何呢?对于均匀的电介质而言,可以想象,电介质体内是不会出现宏观的极化电荷的,因为它们都抵消掉了(想象一下极化的微观过程可知)。

但在表面情况就不同了。

这个表面并不是电介质的理想表面,而是指距离理想表面的距离小于L的地方。

其中L为分子感生电极距中等效正电荷点与等效负电荷点的距离。

电介质的极化

电介质的极化

+
+
H
+
正负电荷 中心重合
+
H C H
+
pe
O +
HH+ NhomakorabeaH
pe 0
pe
正电荷中心 ——分子电偶极矩
1. 无极分子的位移极化
e
无外电场时 pe 0
f
pe
l
E外
f
加上外电场后
pe 0
E外
+
极化电荷
+ + + + + +
极化电荷
2. 有极分子的转向极化
0

S
E dS
1
0
( 0 )S
r 1 0 r
0 ( 0 ) 0 0 r
1
+ + +
电位移矢量
D 0 r E E
有介质时的高斯定理
n D dS q0i S i 1
通过高斯面的电位移通量等于高斯面所包围的自由电荷 的代数和,与极化电荷及高斯面外电荷无关。
无电介质时
0
r
四.有电介质时的高斯定理
无电介质时
电位移矢量 0
+ + + + + + + + + + + + + + + + +
1 S E0 dS 0 0S
加入电介质后(各 向同性电介质)
σ '
σ '
-

电介质中的极化现象与电极化强度

电介质中的极化现象与电极化强度

电介质中的极化现象与电极化强度电介质是指那些对电场具有响应的物质,当电介质置于电场中时,会发生极化现象,即分子或原子在电场的作用下重新排列,形成正负电荷分离,导致电介质内部出现电极化。

电极化强度是衡量电介质极化程度的物理量,它与电介质本身的性质以及外加电场的强度有关。

首先,了解电介质的极化现象。

电介质通常是非导体,由分子或原子组成。

在电场作用下,电介质的分子或原子会发生重新排列,形成电偶极子。

如以氧分子为例,它由两个氧原子组成,每个氧原子都带有8个电子,靠近核的电子云更密集。

当外加电场作用下,氧分子会发生形变,使得两个氧原子之间的距离增加,导致电子云发生偏移,形成正负电荷分离,从而形成氧分子的电偶极矩。

其次,电极化强度的概念。

电极化强度是衡量电介质内电极化程度的物理量,通常用极化矢量来表示。

极化矢量的大小表示电介质内部正负电荷分离的程度,而方向表示正电荷相对于负电荷的分布情况。

电极化强度与电介质本身的性质以及外加电场的强度有关,一般情况下,电极化强度与电场的强度成正比。

当电介质的分子或原子较易极化时,电极化强度较大;反之,电极化强度较小。

同时,电介质的性质也会影响电极化强度的大小,比如极化时的电介质分子或原子的形状以及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等。

进一步探讨电介质的极化现象与电极化强度之间的关系。

电介质极化是由外加电场引起的,电场的强度越大,电介质分子或原子发生重新排列的程度越大,极化现象也越明显,电极化强度也随之增大。

此外,电介质本身的性质也会影响电极化强度的大小。

一般来说,极化易发生的电介质,如水、酒精等,其电极化强度相对较大;而极化较难发生的电介质,如金属等,其电极化强度较小。

电介质中的极化现象与电极化强度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广泛的意义。

首先,电介质的极化现象与电极化强度是电容器和电子器件中重要的物理现象和参数。

电容器是利用电介质中的极化现象存储电能的器件,其电容量与电极化强度密切相关。

其次,电介质的极化现象和电极化强度对于电磁波的传播和储存也至关重要。

电介质的极化课件

电介质的极化课件
电介质可以分为气体、液体和固体三类。
详细描述
根据物质的状态和性质,电介质可以分为气体、液体和固体三类。不同状态的 电介质有不同的应用场景,如气体电介质常用于高压绝缘,液体电介质常用于 电缆绝缘,固体电介质常用于电子器件和绝缘材料。
电介质性质
总结词
电介质具有高绝缘性、介电性、热稳定性等性质。
详细描述
频率特性
频率对电介质极化的影响
随着频率的增加,电介质的极化率通常会减小,这主要是因为频率增加会导致电场变化速度增加,使得电介质分 子来不及响应电场的变化。
频率对介电常数的影响
随着频率的增加,介电常数通常会减小,这主要是因为频率增加会导致电场变化速度增加,使得电介质对电场的 响应能力降低。
压力特性
03
极化性
温度特性
温度对电介质极化的影响
随着温度的升高,电介质的极化率通常会减小,这主要是因 为温度升高会导致电介质内部的分子热运动增强,从而降低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温度对介电常数的影响
介电常数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这主要是因为温度升高会 导致电介质内部的正负电荷的热运动速度增加,从而降低电 介质对电场的响应能力。
电介质具有高绝缘性,能够承受强电场作用,具有良好的介电性能,能够存储电 荷并隔绝电流。此外,电介质还具有热稳定性,能够在高温下保持稳定的性能。 这些性质使得电介质在电力、电子、通信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02
极化理
极化现象
01
02
03
极化现象
电介质在电场作用下,其 内部偶极子定向排列的现 象。
极化程度
分析数据
根据实验数据,分析电介质极 化的规律和特点,探究与材料 性能之间的关系。
06
极化

电介质极化

电介质极化
2、 几种绝缘介质组合在一起使用时,应注意 r 的配合。
3、 材料的介质损耗与极化形式有关,而介质损耗是 影响绝缘劣化和热击穿的一个重要因素。
4、 在绝缘预防性试验中,夹层极化现象可用来判断 绝缘受潮情况。例如,水分侵入电介质后,使材 料的介电常数增大,同时水分能增强夹层式极化 作用,因此,通过测量材料的相对介电常数,就 能判断电介质受潮程度。
以变压器油中气泡为例:
油 E泡 泡 E油
E泡

E油
• 油 泡

E油

2.2 1.0058
2.2E油
第一节 电介质的极化
极化的概念: 在外电场作用下,电介质的 表面上出现束缚电荷的现象 叫做电介质极化。
极化的形式: 电子式极化、离子式极化 偶极子式极化、夹层式极化
电子式极化:(存在于一切材料中)
电子式极化特点:时间短,无能量损耗,弹性极化
离子式极化:(存在于离子结构物质中)
离子式极化特点:时间短,无能量损耗,弹性极化
真空介电常数 0 1/(0C 2 ) 绝对介电常数 相对介电常数 r / 0
以平行板电容器为例:
相对介电常数电介质时,应注意相对介电常数 r 的大小。 用作电容器的绝缘介质时,希望 r 大些好。 用作其它设备的绝缘介质时,希望 r 小些好。
偶极子式极化:(存在于极性材料中)
偶极子式极化特点:时间较长,有能量损耗,非弹性极化
夹层式极化:(存在于多种材料的交界面)
合闸后,两层介质上的电压有一个重新分配的过程,而其 上的电荷也会重新分配。
夹层式极化特点:时间很长,有能量损耗,非弹性极化
介电常数:表征电介质在电场作用下极 化程度的物理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3 电介质的极化:
一、极化:在外电场的作用下,电介质所发生的变化称之。

二、位移极化:无极化分子的极化。

在外电场的力矩作用下,正负电荷的“重心”发生反向位移而分开的变化。


由0P = 变为0P ≠ 。

三、取向极化:有极分子的极化。

在外电场的力矩作用下,分子偶极矩发生转向(趋于和外电场方向一致)的变化。

由0i P =∑
变为0i P ≠∑。

实际上,从机理上分析,有极分子的极化,不是单纯的取向极化,由于电场力的作用,同时还有位移极化,只不过是谁大谁小的问题。

四、极化强度矢量P
1、P :定量描述电介质极化程度的宏观物理量。

2、极化的实质:
不论是哪种介质,极化前0i P =∑
,而极化后,则0i P ≠∑ 。

即极化是分子极矩和由
零到非零的变化。

3、P 的定义:1m i
i P P τ==∆∑
τ∆为物理无限小体积。

因而: P
是宏观矢量点函数。

4、P 与E 的关系:
实验表明:在各向同性电介质中
0P E εχ=
χ:称为极化率,取决于电介质的性质。

当χ处处相同时,亦称为均匀介质。

各向同性:指P 与E 的关系式与方向无关。

各向异性中,用极化率张量描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