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24课 诗词曲五首 课件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24课 诗词曲五首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ppt课件
“愁云惨淡”是为饯别场面酝酿气氛。这一幅图景跟开头一幅形成
鲜明的对照,显示了诗人思想感情上的矛盾:
矛盾
一方面他热爱边地的特有风光
另一方面武判官的“归京”又牵 动他的乡土之思
豪放的情怀和惆 怅的思绪是兼而 有之
冰天雪地惨淡图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
2
咏雪
送别
请有感情朗读第二部分——风雪送归图,并 尝试归纳作者写了哪些送别图景,表达了什么感 情?
《逢入京使》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碛中作》
故园东望路漫漫,
强欲登高去, 走马西来欲到天,
双袖龙钟泪不干。
无人送就来。 辞家见月两回圆。
马上相逢无纸笔, 遥怜故园菊, 今夜不知何处宿,
凭君传语报平安。
应傍战场开。 平沙万里绝人烟。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创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十三年,当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 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再次出塞,充任安西 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节度使的僚属)。可安史之 乱中,上司封常清因为不敌安禄山的骄兵悍将,被皇帝 下令诛杀,蛰伏西域的岑参闻此噩耗,再次感到前途茫 茫。这时,同任判官的武就被召归京,岑参便写下了这 首咏雪送别之作。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课件
学习目标
1 了解作者生平,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有感情地朗 读并背诵诗歌。
2 通过品读词句和想象画面,感受诗歌独特的语言美、 画面美,领略岑参诗歌“奇丽”的特点,感悟诗人 乐观的态度和豪迈的气概。
3 了解边塞诗特点,积累边塞诗诗句。
导入
岑参 ? 边塞诗人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 卷地 白草折,胡天 八月 即飞雪。 忽如 一夜 春风来,千树 万树 梨花开。 散入 珠帘 湿罗幕,狐裘 不暖 锦衾薄。 将军 角弓 不得控,都护 铁衣 冷难着。 瀚海 阑干 百丈冰,愁云 惨淡 万里凝。 中军 置酒 饮归客,胡琴 琵琶 与羌笛。 纷纷 暮雪 下辕门,风掣 红旗 冻不翻。 轮台 东门 送军去,去时 雪满 天山路。 山回 路转 不见君,雪上 空留 马行处。
部编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 第24课《诗词曲五首——山坡羊潼关怀古》课件
添加描述 文本
添加描述 文本
朗读课文
tónɡ
山坡羊添·潼关怀古 关路。峰lq望峦uuáèn西如都聚,,关 文 字 内 容意波张c加 相 关 文 字 内h踌涛养óu躇如浩ch关 内 容。怒ú 伤,添 关 文 字 内 容心山秦河汉表经里行潼 处,宫阙万间都做容了土。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题目解析
其散曲多描写弃官后的田园隐逸生活,流 露出对官场黑暗的不满。作品题材广泛, 风格清逸豪放。
作者简介
因正直不阿而频频弹劾时政,触怒权贵被罢官。 后复出任礼部尚书,参与中书省政务。数年后 辞官隐退,朝廷屡次征召,皆不赴任。
作者简介
忧国忧民,德才兼备
政治上,他推行科举,为国家 选拔贤才。遵循儒家学说,编 写了《三事忠告》。最后,因 劳累过度,卒于任上。据《元 史》记载,关中百姓对他的去 世悲痛不已,犹如失去双亲一 般。
关于阿房宫,《三辅黄图》记载:“阿房宫,又称阿城。 秦惠文王建造此宫殿未成便去世,秦始皇扩建其规模,宏 伟广阔达三百余里。宫殿离舍遍布山谷,相连的道路通向 骊山,长达八百余里。”后来项羽率军西进攻占咸阳,“焚 烧秦宫,大火三月不熄”,见《史记·项羽本纪》。因此有 “阿房一炬”之说。
明确的是,秦汉王朝为彰显时代辉煌,举国之力修建阿房 宫和未央宫等雄伟建筑。然而,随着秦汉王朝的覆灭,这 些建筑化为焦土。曾经的辉煌转瞬即逝,随之而来的是朝 代更迭和百姓在战火中的苦难。
重点赏析
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 万间都做了土。
潼关以西约三千里便是昔日六朝古都西京长安。诗 人登高远眺,不禁感慨万千。如今,昔日辉煌的宫 殿早已化为断壁残垣,令人心生苍凉之意。然而, 作者并非为宫殿化为尘土而悲伤,而是感怀时间的 流逝与逝者如斯的感慨。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诗词曲五首》PPT课件
统编版 · 语文 · 九年级(下)
24.诗词曲五首
第1课时
新知导入
十五从军征
《乐府诗集》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写作背景,在熟读的基础上,有 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语言美。(重点) 3.揣摩诗歌的内涵,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难点)
返回
新知导入
我国古代频繁的战争给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十五岁从军到头发苍白才拖着伤残的身躯回到故 乡,这又是怎样的悲剧?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战 争题材的古诗《十五从军征》。
助学资料
创作背景
本诗选自《岑参集校注》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版)。岑参于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 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武判官或为其前任,这首诗就 是为送武判官归京所作的。当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 ,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 活了六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 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
屋前的院子
野生的谷子
这里指井台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野生的葵菜
用杵臼捣去谷 物的皮壳
拿着
精读课文
一会儿
同“贻”,送给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精读课文
句子解读
译文: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井台上长着野生的葵菜。 拿捣掉皮壳的谷物来做饭,摘下葵菜来煮菜羹。菜羹和 饭一会儿就做好了,却不知送给谁吃。走出大门向东方 张望,老泪纵横,沾湿了我的衣裳。
精读课文
写作特色
1.谋篇布局,巧妙自然 本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情感变化谋篇结构,巧妙自然,
其返乡经历是: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 情感变化为:急想回家,急想知道“家中有阿谁”,充满与亲人 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松柏冢累累”)→彻底失望(返 回家中,景象荒凉,空无一人)→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东向 看”)。而这些又突出表现了主题——揭露黑暗的社会现实。
24.诗词曲五首
第1课时
新知导入
十五从军征
《乐府诗集》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写作背景,在熟读的基础上,有 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语言美。(重点) 3.揣摩诗歌的内涵,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难点)
返回
新知导入
我国古代频繁的战争给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十五岁从军到头发苍白才拖着伤残的身躯回到故 乡,这又是怎样的悲剧?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战 争题材的古诗《十五从军征》。
助学资料
创作背景
本诗选自《岑参集校注》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版)。岑参于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 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武判官或为其前任,这首诗就 是为送武判官归京所作的。当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 ,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 活了六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 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
屋前的院子
野生的谷子
这里指井台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野生的葵菜
用杵臼捣去谷 物的皮壳
拿着
精读课文
一会儿
同“贻”,送给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精读课文
句子解读
译文: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井台上长着野生的葵菜。 拿捣掉皮壳的谷物来做饭,摘下葵菜来煮菜羹。菜羹和 饭一会儿就做好了,却不知送给谁吃。走出大门向东方 张望,老泪纵横,沾湿了我的衣裳。
精读课文
写作特色
1.谋篇布局,巧妙自然 本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情感变化谋篇结构,巧妙自然,
其返乡经历是: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 情感变化为:急想回家,急想知道“家中有阿谁”,充满与亲人 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松柏冢累累”)→彻底失望(返 回家中,景象荒凉,空无一人)→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东向 看”)。而这些又突出表现了主题——揭露黑暗的社会现实。
第24课《诗词曲五首》课件(共59页)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本文小结
这是一首揭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不合理的乐府 民歌,诗中描绘了一位少年从军60多年后返回故里 时,看到家破人亡的情景,表现出封建兵役制度给 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初读课文,读出感情
1-4句,惊 奇激动
9-14句略 显孤寂凄
凉
•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 忽如”二字用得神妙,不仅写出“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 得急骤,而且,再次传神地写出了诗人的惊奇与好奇。
•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春景写冬景,以梨花喻冬雪,新奇贴 切,既表现了边塞特有的奇异壮丽的风光,又写出了诗人的 惊喜之情。
再读课文,分析情感
• 试分析“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 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作用? • 对偶、互文,渲染天气寒冷。表现军营将士的苦寒 生活。
背景介绍
• 本诗选自《乐府诗集》。《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揭 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反 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 苦,作品真实、深刻、令人感愤,催人泪下。当时 繁复的兵役使得那个时代充满了小人物的心酸和无 奈。
初读课文,读出感情
从军时间之长, 读得缓慢沉郁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本文小结
这是一首揭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不合理的乐府 民歌,诗中描绘了一位少年从军60多年后返回故里 时,看到家破人亡的情景,表现出封建兵役制度给 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初读课文,读出感情
1-4句,惊 奇激动
9-14句略 显孤寂凄
凉
•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 忽如”二字用得神妙,不仅写出“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 得急骤,而且,再次传神地写出了诗人的惊奇与好奇。
•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春景写冬景,以梨花喻冬雪,新奇贴 切,既表现了边塞特有的奇异壮丽的风光,又写出了诗人的 惊喜之情。
再读课文,分析情感
• 试分析“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 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作用? • 对偶、互文,渲染天气寒冷。表现军营将士的苦寒 生活。
背景介绍
• 本诗选自《乐府诗集》。《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揭 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反 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 苦,作品真实、深刻、令人感愤,催人泪下。当时 繁复的兵役使得那个时代充满了小人物的心酸和无 奈。
初读课文,读出感情
从军时间之长, 读得缓慢沉郁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第24课 《诗词曲五首-过零丁洋》课件(共24页)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3.请赏析颈联“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4.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达了作者怎样的 思想感情?
5.《过零丁洋》的作者是___________南宋著名的抗元英雄。
6.解释加点词含义。
(1)寥落
(2) 丹心
(3)汗青
7.“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写作特色
叙事与抒情、言志融为一体。
诗歌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一是在诗人20岁时, 通过科举考试出仕;二是在南宋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抗元。颔 联写山河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朝廷命运和个 人命运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颈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时忧念 战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诗歌很巧妙地借 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尾 联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全诗概括了诗人一生中 的重大事件,熔叙事、抒情和言志为一炉,慷慨悲凉,感人至深。
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危亡的国势比作风中柳絮,把坎坷的身世 比作雨中浮萍,将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抒写了国破家亡 的悲哀。 运用对偶的修辞方法,“山河破碎”对“身世浮沉”,“风飘絮” 对“雨打萍”,句式整齐,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
3.颈联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这两句妙在哪
里?
上句追忆当年兵败时忧念战事的心情,下句慨叹眼前不幸 被俘的孤独处境。
课堂小结 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感情
【主旨】这首诗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既叹国运又 叹自身,把国家之恨、艰危困厄渲染到极致,最后一句由悲 而壮,慷慨激昂,表现诗人的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 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写作特色
❶悲壮激昂,高度概括。 诗人选取了自己一生中几个关键的片段,回
4.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达了作者怎样的 思想感情?
5.《过零丁洋》的作者是___________南宋著名的抗元英雄。
6.解释加点词含义。
(1)寥落
(2) 丹心
(3)汗青
7.“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写作特色
叙事与抒情、言志融为一体。
诗歌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一是在诗人20岁时, 通过科举考试出仕;二是在南宋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抗元。颔 联写山河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朝廷命运和个 人命运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颈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时忧念 战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诗歌很巧妙地借 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尾 联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全诗概括了诗人一生中 的重大事件,熔叙事、抒情和言志为一炉,慷慨悲凉,感人至深。
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危亡的国势比作风中柳絮,把坎坷的身世 比作雨中浮萍,将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抒写了国破家亡 的悲哀。 运用对偶的修辞方法,“山河破碎”对“身世浮沉”,“风飘絮” 对“雨打萍”,句式整齐,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
3.颈联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这两句妙在哪
里?
上句追忆当年兵败时忧念战事的心情,下句慨叹眼前不幸 被俘的孤独处境。
课堂小结 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感情
【主旨】这首诗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既叹国运又 叹自身,把国家之恨、艰危困厄渲染到极致,最后一句由悲 而壮,慷慨激昂,表现诗人的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 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写作特色
❶悲壮激昂,高度概括。 诗人选取了自己一生中几个关键的片段,回
第24课《诗词曲五首》(课件)九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二、诵读诗歌
这五首诗歌中,你最有感触的是哪一首?设计朗诵, 读给同学们听吧。
要求: 课前:准备丰富的朗读形式,配上背景音乐、图片 课上:朗诵展示
全班点评
三、拟写“名片”
名片,我国古代称名刺,是 标示姓名及其所属组织、职务、 地位、特点等基本信息的卡片, 是互相认识、自我介绍的快捷 有效的方法。
请同学们模仿示例,为五 首诗歌分别拟写一个专属名 片。
四、多层概说 学生:
《十五从军征》既写了老兵从军时间早,也写了从军 时间长;既写了老兵归家途中与乡人的对话,也写了老 兵回家后的所见所为;既写了家中景象,也写了老兵悲 痛情感;既写了封建社会兵役制度的残酷,也写了百姓 生活的悲惨不幸;既写了个体的遭遇与困难,也写了整 个社会的黑暗与动乱。
四、多层概说 学生:
如果没有李白,我们的生活应该会失去不少鼓励--犯了难,说不了“长 风破浪会有时”;想辞职,说不了“我辈岂是蓬蒿人”;处逆境,说不了“ 天生我才必有用”;赔了钱,说不了“千金散尽还复来”。更不要说,大鹏 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安能摧 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②欣赏字词的妙处 3.点明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情感
三、《十五从军征》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①描写了老兵家中庭院已成废墟, 到处野草丛生的荒凉破败景象; ②运用白描手法,兔子野鸡是动态, 旅谷旅葵是静态,动静结合; ③透露出无限悲痛凄凉。 ④表达了诗人对封建社会的给百姓 带来灾难的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控 诉。
三、拟写“名片”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七言古诗、咏雪诗、边塞诗、 送别诗,歌行体诗。“歌行”是 古诗的一种,多为七言,形式自 由,一般多叙事。千百年来,一 直被人们所喜爱并传诵,有“唐 代边塞诗的压卷之作”的称誉。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4课《诗词曲五首》课件
长安有狭邪行》;讽刺卖官鬻爵;有 的阐发人生哲理。如《长歌行》末两 句云:“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
乐府诗集
背景资料 汉朝时,北中的这位老兵身处汉武帝时期,汉武帝是 一个野心勃勃、好大喜功的人,年年对匈奴发起战 争,统治阶级大量征兵,兵役沉重,有些人的一生 几乎都葬送在服兵役的痛苦中,这首诗就写了一个 老兵回家后见不到亲人的痛苦经历,于是,文中的 主人公就“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十 五 从 军 征
出羹舂中兔遥道十 门饭谷庭从看逢五 东一持生狗是乡从 向时作旅窦君里军 看熟饭谷入家人征 ,,,,,,,, 泪不采井雉松家八 落知葵上从柏中十 沾饴持生梁冢有始 我阿作旅上累阿得 衣谁羹葵飞累谁归 。。。。。。?。
学习目标
1 了解乐府诗的常识,体会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2 反复诵读诗歌,展开想象,揣摩诗句含义。
旅生,植物未
中庭经生播旅种谷而,野生
野葵,葵,一种蔬 井台 菜,嫩叶可以吃。
井上生 旅葵。
用杵臼捣去 谷物的皮壳
舂谷
拿着 这里指用蔬菜煮的菜羹 一会儿 同“贻”,送给
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沾湿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译文:院子里长满野谷,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用捣掉壳的野 谷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 知赠送给谁吃。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十五岁应征外出打仗,到了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
修辞 夸张。极写从军之久,暴露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对劳动人民的
角度
残酷奴役和迫害,凸显了诗歌主题,为下文进一步写其悲惨 境遇做铺垫。其中,“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老兵
从军时间之久;“征”与“归” 相呼应,表明老兵中途一直
乐府诗集
背景资料 汉朝时,北中的这位老兵身处汉武帝时期,汉武帝是 一个野心勃勃、好大喜功的人,年年对匈奴发起战 争,统治阶级大量征兵,兵役沉重,有些人的一生 几乎都葬送在服兵役的痛苦中,这首诗就写了一个 老兵回家后见不到亲人的痛苦经历,于是,文中的 主人公就“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十 五 从 军 征
出羹舂中兔遥道十 门饭谷庭从看逢五 东一持生狗是乡从 向时作旅窦君里军 看熟饭谷入家人征 ,,,,,,,, 泪不采井雉松家八 落知葵上从柏中十 沾饴持生梁冢有始 我阿作旅上累阿得 衣谁羹葵飞累谁归 。。。。。。?。
学习目标
1 了解乐府诗的常识,体会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2 反复诵读诗歌,展开想象,揣摩诗句含义。
旅生,植物未
中庭经生播旅种谷而,野生
野葵,葵,一种蔬 井台 菜,嫩叶可以吃。
井上生 旅葵。
用杵臼捣去 谷物的皮壳
舂谷
拿着 这里指用蔬菜煮的菜羹 一会儿 同“贻”,送给
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沾湿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译文:院子里长满野谷,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用捣掉壳的野 谷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 知赠送给谁吃。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十五岁应征外出打仗,到了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
修辞 夸张。极写从军之久,暴露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对劳动人民的
角度
残酷奴役和迫害,凸显了诗歌主题,为下文进一步写其悲惨 境遇做铺垫。其中,“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老兵
从军时间之久;“征”与“归” 相呼应,表明老兵中途一直
第24课《诗词曲五首——过零丁洋》课件(共26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著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过零丁洋》是一首大义凛然的正气歌,饱含着爱国 主义激情,通过自述国破家亡的境遇,抒发了他以身殉国 的决心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南宋灭亡后,文天祥被送到大都(今北京),文天祥誓不投降, 1282年三月,元世祖召见文天祥,亲自劝降。文天祥对元世祖仍然是长 揖不跪。元世祖也没有强迫他下跪,只是说:“你在这里的日子久了, 如能改心易虑,用效忠宋朝的忠心对朕,那朕可以在中书省给你一个位 置。”文天祥回答:“我是大宋的宰相。国家灭亡了,我只求速死。不 当久生。”元世祖又问:“那你愿意怎么样?“文天祥回答:”但愿一 死足矣!“元世祖十分气恼,于是下令立即处死文天祥。
1.比喻。用“风飘絮”比喻“山河破碎”,用“雨打萍” 比喻“身世浮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国家山河破碎、 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历经艰辛而动荡不安的情景。
(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
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在惶恐滩头因兵败曾诉说起惊恐不安的心情,如今行 经零丁洋又倍感孤苦无依。 内容理解: 上句追忆当年兵败时,忧念国事的心情;
宋理宗宝佑四年(1256)考取状元(进士第一名)。历 任湖南提刑、知赣州。恭帝德佑元年元兵渡江,文天祥起 兵勤王。临安危急,奉命至元营议和,因坚决抗争被扣留, 后冒险脱逃,拥立益王赵罡,至福建募集将士,进兵江西, 恢复州县多处。后兵败被俘至元大都,终以不屈被害。
他后期的诗作主要记述了抗击元兵的艰难历程,表现 了坚贞的民族气节,慷慨悲壮,感人至深。作品有《文山 先生全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宋·李清照《夏日绝句》
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徐悲鸿
课堂检测
(1)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概括写出诗人被捕前的全部
经历的诗句是:辛苦遭__逢___起__一__经__,,_干__戈__寥落_四__周__星___ 。
南宋灭亡后,文天祥被送到大都(今北京),文天祥誓不投降, 1282年三月,元世祖召见文天祥,亲自劝降。文天祥对元世祖仍然是长 揖不跪。元世祖也没有强迫他下跪,只是说:“你在这里的日子久了, 如能改心易虑,用效忠宋朝的忠心对朕,那朕可以在中书省给你一个位 置。”文天祥回答:“我是大宋的宰相。国家灭亡了,我只求速死。不 当久生。”元世祖又问:“那你愿意怎么样?“文天祥回答:”但愿一 死足矣!“元世祖十分气恼,于是下令立即处死文天祥。
1.比喻。用“风飘絮”比喻“山河破碎”,用“雨打萍” 比喻“身世浮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国家山河破碎、 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历经艰辛而动荡不安的情景。
(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
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在惶恐滩头因兵败曾诉说起惊恐不安的心情,如今行 经零丁洋又倍感孤苦无依。 内容理解: 上句追忆当年兵败时,忧念国事的心情;
宋理宗宝佑四年(1256)考取状元(进士第一名)。历 任湖南提刑、知赣州。恭帝德佑元年元兵渡江,文天祥起 兵勤王。临安危急,奉命至元营议和,因坚决抗争被扣留, 后冒险脱逃,拥立益王赵罡,至福建募集将士,进兵江西, 恢复州县多处。后兵败被俘至元大都,终以不屈被害。
他后期的诗作主要记述了抗击元兵的艰难历程,表现 了坚贞的民族气节,慷慨悲壮,感人至深。作品有《文山 先生全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宋·李清照《夏日绝句》
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徐悲鸿
课堂检测
(1)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概括写出诗人被捕前的全部
经历的诗句是:辛苦遭__逢___起__一__经__,,_干__戈__寥落_四__周__星___ 。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4课诗词曲五首:过零丁洋(共33张PPT)
结合字词 体悟情感
颈联:零丁
这是文天祥被俘经过零丁洋时的真实处境。 兵败被俘,离开故土,他孤苦伶仃; 国家破碎,无依无靠,他孤苦伶仃; 老母被俘,妻儿被囚,大儿丧亡,家破人亡,他孤苦伶仃; 一片丹心,孤掌难鸣,他孤苦伶仃…… 从惶恐、零丁这两个词中,我们了解了文天祥当时的心情 处境,我们更读出了文天祥满腔的忠愤,拳拳的爱国之心!
诗歌主旨
本诗通过追忆自己的身 世遭遇,起兵抗元的艰辛经 历,表达了诗人的忧国之痛, 也表达了诗人愿意以死明志、 为国捐躯的决心和崇高的民 族气节。
拓展阅读
请你自由朗读两首诗,再次体会文天祥舍生取义的爱国深情。
扬子江
南安军
文天祥
文天祥
几日随风北海游,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回从扬子大江头。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
理解诗意
请你结合书上注释, 说说诗歌大意。
辛 苦
仕回 ,想
遭 逢
历我 尽早 辛年
起 苦由
一 经
。科 举 入
干戈寥落四周星
从率领义军 抗击元兵以 来,经过了 整整四年的 困苦岁月。
山河破碎风飘絮,
祖国的大好 河山在敌人 的侵略下支 离破碎,就 像狂风吹卷 中的柳絮零 落飘散。
身世浮沉雨打萍
个人的命运 如同雨打的 浮萍,漂泊 无根,无所 依托,时起 时沉。
所以他在国家危急存亡之秋挺身而出,率兵勤王; 所以他明知孤掌难鸣,仍然苦苦坚守,至死不渝, 为我们树立起“爱国之典范”!
结合字词 体悟情感
这不禁让我们想起了此次抗击 新型冠状病毒战疫中最美的“逆行 者”——84岁的钟南山院士,73岁 的李兰娟院士,还有无数的医疗专 家、医务工作者。他们在国家需要 的时候,义无反顾,迎难而上,主 动请缨,勇敢“逆行”!他们和文 天祥一样,舍小家为大家,践行着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24课《诗词曲五首》课件 (共147张PPT)
合作探究
在当时的朝代,是不是只有老兵一人 忍受这些痛苦呢?还有哪些人像老兵 一样孤独呢?
仅仅是汉武帝在位时,他五次讨伐 匈奴,就导致全国有一半的人死亡,无 数个家庭过着“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 羹”的生活,无数个家庭忍受着“羹饭 一时熟,不知贻阿谁”的痛苦。
合作探究
齐读全诗,说说老兵的感情有什么 变化。
疏通文意 纵横交错的样子
暗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
泛指西域的琴 领兵将帅的营门
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
飘动
离开
拉,扯
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势回环,道路盘旋曲折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译文:在大沙漠上纵横交错着广阔的坚冰,愁云暗淡无光,在万里长空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进 出,野鸡在屋梁上飞来飞去。院子里 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 井台。
合作探究
赏析:“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景物描写,用白描手法描写了一幅 老兵回家看到人去屋空、人亡园荒的凄 凉画面,以哀景写哀情,以荒凉的景象 烘托老兵心中的悲哀和绝望。
疏通文意 旅生,植物未
经播种而野生
中庭生旅谷,
野葵,葵,一种蔬 用杵臼捣去
井台 菜,嫩叶可以吃。 谷物的皮壳
井上生 旅葵。
舂谷
拿着
这里指用蔬菜煮的菜羹
同“贻”,送给
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沾湿
一会儿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译文:野生谷子长满庭院,野生葵菜布满井沿。 舂罢谷子拿来煮饭,采摘葵菜拿来做羹。 羹饭全熟端将出来,举目无亲与谁共享? 步出庭院向东张望,悲从中来泪满衣裳。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24课《诗词曲五首》课件(共91张PPT)
②去时: 分别时。 ③马行处:马蹄印。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C.有误,兜鍪,头盔,这里代指士兵。
1.想想这首诗讲了几层意思,分别写的是什么。 令人伤心的是途中所见的秦汉宫殿遗址,万间宫殿都变成了灰土。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3~14题。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野生的谷子
野葵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井台上长着野生的葵菜
用杵臼捣去 谷物的皮壳
拿
菜羹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用杵臼捣去谷物的皮壳拿来做饭,摘下葵叶拿来煮汤做菜羹
诗文理解:
“兔”“雉”“旅谷”“旅葵”这些处于 不同方位的动植物构成一幅悲凉的图画。这几 句诗仍然是以哀景写哀请,以悲凉的景象烘托 老兵心中的悲哀。
一会儿
同“贻”,送给
羹饭一时热,不知贻阿谁
菜羹和饭一会儿都做熟了,却不知送给谁吃。
出门向东看,泪落沾我衣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我的衣服上。
诗文理解:
描写老兵出门张望与老泪纵横这一细节, 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 如生,将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 致。
返乡经历:
③中军:主帅的营帐。
回京的客人,伴奏助兴的有胡琴、琵琶
和羌笛。
重点词语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①红旗冻不翻。轮
台东门送君去,去时②雪满天山路。
①掣:拉,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③。
[译文]傍晚送客出辕门,又见大雪纷 飞,被冻僵的红旗,就是强劲的北风也 无法让它招展。在轮台的东门,我送您 踏上归途,分手时大雪已掩没了天山上 的道路。山路曲折,山峰环绕,渐渐看 不到您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您马儿走 过的脚印。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4课《诗词曲五首》课件
chè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2.全诗翻译
北风席卷大地,白色的草被刮得折断了,塞北的天空八月就飞撒大雪。
忽然好像一夜春风吹来,千树万树洁白的梨花斗艳盛开。
雪花飘散进入珠帘,沾湿了罗幕,穿上狐裘不感觉到温暖,织锦做成的被子 也觉得单薄。
本课小结
情节: 始得归→道逢乡→见家景→做饭羹→出东门→泪沾巾 情感变化: 思亲情切——希望落空——绝望——悲哀
流泪——心意茫然 主题思想 这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的乐府民歌,
诗中描绘了一位少年从军数十年后返回故里时, 看到家破人亡的情景。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 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
板书设计
从军之久:十五从军,八十始归
千树万树梨花开
3.下面这四句诗是怎样表现边塞地区气候特点的?
表现出雪天的奇寒。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生动地表现了边塞的奇寒让人难以忍受。
用“狐裘、锦衾、角弓、铁衣”这些边塞将士身边的物品来衬托气候 的寒冷,既表现了边塞军营中将士们的苦寒生活,又从侧面烘托出边塞的 严寒。
他的苦,不仅是生活上的艰苦,更是失去亲人、无依无 靠的内心的痛苦。
4.面对这一切,老人的心情如何?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动作描写,进一步抒发了老兵心中的 悲哀。这一细节,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 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揭示了战争 带给人们的灾难。
合作探究
1.全诗只有一个“泪”字,你认为主人公是因何而落泪呢?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老兵在回乡的途中就打听家中的 情况,表现出老兵久别家乡,急于了 解家中亲人的状况。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2.全诗翻译
北风席卷大地,白色的草被刮得折断了,塞北的天空八月就飞撒大雪。
忽然好像一夜春风吹来,千树万树洁白的梨花斗艳盛开。
雪花飘散进入珠帘,沾湿了罗幕,穿上狐裘不感觉到温暖,织锦做成的被子 也觉得单薄。
本课小结
情节: 始得归→道逢乡→见家景→做饭羹→出东门→泪沾巾 情感变化: 思亲情切——希望落空——绝望——悲哀
流泪——心意茫然 主题思想 这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的乐府民歌,
诗中描绘了一位少年从军数十年后返回故里时, 看到家破人亡的情景。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 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
板书设计
从军之久:十五从军,八十始归
千树万树梨花开
3.下面这四句诗是怎样表现边塞地区气候特点的?
表现出雪天的奇寒。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生动地表现了边塞的奇寒让人难以忍受。
用“狐裘、锦衾、角弓、铁衣”这些边塞将士身边的物品来衬托气候 的寒冷,既表现了边塞军营中将士们的苦寒生活,又从侧面烘托出边塞的 严寒。
他的苦,不仅是生活上的艰苦,更是失去亲人、无依无 靠的内心的痛苦。
4.面对这一切,老人的心情如何?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动作描写,进一步抒发了老兵心中的 悲哀。这一细节,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 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揭示了战争 带给人们的灾难。
合作探究
1.全诗只有一个“泪”字,你认为主人公是因何而落泪呢?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老兵在回乡的途中就打听家中的 情况,表现出老兵久别家乡,急于了 解家中亲人的状况。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备查
背景资料
唐朝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岑参怀着到塞外 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后在边疆军队 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 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天宝十三载,岑参第二次 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节度使的僚 属),而武判官即其前任,诗人在轮台送他归京(唐代都 城长安)时写下了此诗。
课堂小结
概括主题
《十五从军征》这首诗主要表现了久经征战的老兵 还家后的凄凉处境和悲苦心情,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 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也体现了人民对战争的厌恶和憎 恨之情。
写作特色
❶以叙述抒发所见所感。
这首诗以第一人称叙述,着力渲染了老兵的不幸遭遇 和内心无法忍受的悲痛。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 冢累累。’”以问话的形式点明老兵已是家在亲人亡。
精读细研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开头两句,统摄全诗,高度概括了主人公的一生。 1.这句诗中的“十五”“八十”写出了什么?
运用夸张的手法,说明主人公从军时间之长, 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的不合理。
精读细研
资料拓展 残酷的兵役制度 在汉朝,男子从23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56 岁才能回乡。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 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
zhǒnɡ
松柏冢
dòu
狗窦
chōnɡ
舂谷
yí
饴
lěi lěi
累累
zhì
雉
ɡēnɡ
羹饭
整体感知
2.反复朗读诗歌,结合课下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大意。
十五岁就应征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半路上遇到 一个故乡的村民,问:“我家里面还有什么人?”“且看远处, 那是您的家,坟墓相连,松柏混杂。”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进出,野鸡在梁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菜环绕着井台。捋些野谷舂米来做 饭,摘下葵叶煮汤。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应该与谁 一起分享。走出大门向东张望,泪水洒落在衣服上。
十五从军征
知识备查
文学常识
乐府: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 的机构,叫“乐府”。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 的诗歌,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多收录在宋人郭茂 倩汇编的《乐府诗集》中。《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 称“南北双璧”。
最大的特点:叙事性强,语言朴素自然。
知识备查
合作探究
1.再读诗歌,思考这首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 谋篇结构巧妙自然,请简要分析。 返乡经历: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 情感变化:盼归家,想知道“家中有阿谁?”(喜忧)
希望落空(忧)
彻底失望(悲)
悲哀流泪,心茫然(悲)
合作探究
2.本诗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揭露了连年战乱、民不聊生的社会 现状及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对劳动人民的 残酷奴役和迫害。
写作特色
❷用环境刻画人物形象。
诗中写老兵回家后的境况:“兔从狗窦入,雉从梁 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这段环境描写将老 兵家中的悲凉凄惨表现得淋漓尽致。
板书设计
从军之久:十五从军,八十始归
十 五 从
远望:松柏冢累累 回家所见
兵役残酷
近看 狗窦兔入、梁上雉飞 战乱频繁
军 征
处境心情
中庭生谷、井上生葵 羹饭熟 饴阿谁
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诗歌,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qiú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狐裘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dū
都护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他的苦,不仅是生活上的艰苦,更是失去亲人、无依 无靠的内心的痛苦。
精读细研
4.面对这一切,老人的心情如何?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动作描写,进一步抒发了老兵心中的 悲哀。这一细节,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 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揭示了战争 带给人们的灾难。
九年级语文下册
24 诗词曲五首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 多年的历史了。那么,继《诗经》之后,我国的诗词文化又 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呢?
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无不成为一代文学的主要 标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古典诗歌,感受古典文 化的魅力吧。
九年级语文下册
24 诗词曲五首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乐府诗集》的文学常识,理解有关词语的含义。 (重点)
2.理解五首诗词的内容并能够背诵。(重点) 3.结合诗人的生平和诗歌的创作背景,理解五首诗歌中寄寓的 情感。 (难点) 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自己的文化品 位和审美情趣。(素养)
灾难深重
东向看 泪沾衣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知识备查
作者介绍
岑参(约715—770),荆州江陵(今属 湖北)人。唐代边塞诗人。官至嘉州刺史, 世称岑嘉州。作品善于描写塞上风光和战争 景象,气势豪迈,情辞慷慨,与高适并称 “高岑”。著有《岑嘉州诗》等。
知识备查 文体知识
边塞诗: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一般出自出征的将领或 随军文官之手。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 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及表达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和 保家卫国的高尚情操或对战争的厌恶之情。
精读细研
道逢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里人:“家中有阿谁?”
老兵在回乡的途中就打听家中的情况,表现 出老兵久别家乡,急于了解家中亲人的状况。
精读细研
2.主人公年迈力衰归来,看到自己的家变成了什么样子?
远望: 松柏冢累累 狗窦——兔入
近看 梁上——雉飞 中庭——旅谷 井上——旅葵
精读细研
3.在这样的一个家中,从军归来的老人是怎么生活的呢?
背景资料
汉朝时,北部边界时常受到匈奴的威胁,战乱频繁。 统治阶级大量征兵,兵役沉重,有些人的一生几乎都葬 送在服兵役的痛苦中,这首诗就写了一个老兵回家后见 不到亲人的痛苦经历。
整体感知
1.朗读诗歌,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