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考研医学西综复习要点:动脉及静脉性充血

合集下载

西医综合考研复习之生理病理药理重点总结

西医综合考研复习之生理病理药理重点总结

1生理学细胞基本功能1.物质转运→单纯扩散(放屁):高浓度→低浓度(只要是扩散就是高到低);不耗能;主要转运气体易化扩散:高浓度→低浓度:通道:离子载体:葡萄糖、氨基酸(营养物质)主动转运→耗能(男主动追女、花钱)低浓度→高浓度(男人结婚之前是孙子、结婚之后是大爷)代表:钠—钾泵“单纯扩散是个P、易化扩散离子养(营养)、主动转运钠钾泵”“葡萄糖进入红细胞、普通细胞→易化扩散;葡萄糖进入肠、肾等器官→继发性主动转运”神经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属于出胞(大分子)2.细胞生物电、兴奋性兴奋性的核心:“电”(男人见到美女兴奋、放电)正常细胞:内钾外钠(和谐家庭→男人下班要回家,在外面女人流泪→咸的)电位:静息电位:静息状态(K+通透性增加、外流,把正电荷带到外面)→“静钾动钠”极化:“外+内-”→和谐家庭:男人(外)赚钱(+)、妇人(内)花钱、花到透支(-)K+外流→外+增加→外+内-(极化)超极化:负值增大(-70~-100mV)去极化:负值减小(-70~-50mV)复极化:从去极化恢复到“外+内-”(-50~-70mV)动作电位:受刺激、兴奋状态(Na+通透性增加、内流)上升支:Na+内流;下降支:K+外流阈值:是指能引起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阈值越高、兴奋性越低绝对不应期:兴奋性为0兴奋传导特点:“两根电线”(平行线):完整性(缺一不可);绝缘性(电线外面裹了一层绝缘皮);安全性(绝缘了就安全了);双向性(2根线、2个方向);不疲劳性、不衰减性(持续供电)3.骨骼肌收缩功能:“ACCA”→“神经肌肉接头前膜进去Ca2+出来ACh(乙酰胆碱)”Ca2+进入大脑、发出指令、释放ACh兴奋-收缩藕联的结构基础是三联管、藕联因子是Ca2+血液1.血液组成、特性内环境与稳态→内环胞外(内环境指的是细胞外液)301(3个液,1个0:组织液、血浆、脑脊液、淋巴)动态平衡是稳态(内环境稳态是理化动态平衡)血液→组成:血浆+血细胞血浆蛋白:组成:白蛋白、纤维蛋白原、免疫球蛋白功能:形成胶体渗透压;参与血液凝固、抗凝和纤溶;抵御微生物入侵(与上面对应)“鲜蛋(纤维蛋白)用白(白蛋白)胶(胶渗)水凝固(鲜蛋作用)后、有免疫(球蛋白)抵抗作用”理化特征:亮晶晶大盐粒调节细胞内外水平衡(晶体渗透压由无机盐—NaCl形成,调节细胞内外水平衡);粘乎乎的鸡蛋清调节血管内外水平衡(胶体渗透压主要由白蛋白组成,调节血管内外水平衡)考试的时候99.99%的物质合成部位都在肝,只有EPO的合成在肾。

西医综合(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试卷1

西医综合(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试卷1

西医综合(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试卷1(总分:58.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 B1型题(总题数:3,分数:12.00)A.小静脉扩张B.毛细血管扩张C.两者皆有D.两者皆无(分数:4.00)(1).静脉性充血可引起(分数:2.00)A.B.C. √D.解析:(2).动脉性充血可引起(分数:2.00)A.B. √C.D.解析:解析:器官或局部组织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血液淤积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称静脉性充血。

动脉性充血是指器官或组织动脉输入血量的增多,主要表现为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

A.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B.心力衰竭细胞C.两者皆有D.两者皆无(分数:4.00)(1).急性肺淤血可出现(分数:2.00)A. √B.C.D.解析:(2).慢性肺淤血可出现(分数:2.00)A.B.C. √D.解析:解析:急性肺淤血见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肺泡壁增厚,部分肺泡腔内充满水肿液及出血。

慢性肺淤血时,除肺泡毛细血管扩张更为明显外,可见肺泡间隔变厚及纤维化、肺水肿、肺出血,并可见大量含有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称为心衰细胞。

长期慢性肺淤血可致肺褐色硬化。

A.减压病B.脾梗死C.心脏破裂D.胸腔积水(分数:4.00)(1).出血见于(分数:2.00)A.B.C. √D.解析:(2).水肿见于(分数:2.00)A.B.C.D. √解析:解析:心脏破裂属于内脏性出血;胸腔积水,属于水肿。

二、 X型题(总题数:3,分数:6.00)1.可能造成肝淤血的情况有(分数:2.00)A.慢性肺源性心脏病√B.心包腔阻塞√C.三尖瓣狭窄√D.肺动脉狭窄√解析:解析:四个选项内容均可引起引起右心衰竭,右心衰时,肝静脉回流受阻,引起肝淤血。

2.下列符合急性肺淤血描述的是(分数:2.00)A.肺泡腔内可见水肿液√B.肺泡腔内可见红细胞√C.肺泡腔内可见心力衰竭细胞D.肺褐色硬化解析:解析:必须要区分急性和慢性肺淤血的特征,急性肺淤血见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肺泡壁增厚,肺泡腔内充满水肿液及出血。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复习充血总结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复习充血总结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复习充血总结一、充血的概念充血(hyperemia)是指组织或器官的血管内血液含量增多。

可分为动脉性充血和静脉性充血两类。

局部组织或器官动脉输入血量增多,以致动脉血管内含血量增多,称为动脉性充血。

由于静脉回流受阻,局部组织或器官的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内含血量增多,称为静脉性充血。

二、充血的原因1.动脉充血血管舒张神经兴奋性增高或血管收缩神经兴奋性降低、舒血管活性物质释放增加等,引起细动脉扩张、血流加快,使动脉血输入微循环的灌注量增多。

海天医考网整理|常见的有:①生理性充血,如进食后的胃肠道粘膜、运动时的骨骼肌和妊娠时的子宫充血等;②炎症性充血,见于局部炎症反应的早期,由于致炎因子的作用引起的轴索反射使血管舒张神经兴奋,以及组织胺、缓激肽等血管活性物质作用,使细动脉扩张充血;③减压后充血,如局部器官或组织长期受压,见于绷带包扎的肢体或大量腹水压迫腹腔内器官后,组织内的血管张力降低,若突然解除压力,受压组织内的细动脉发生反射性扩张,导致局部充血。

2.静脉充血(淤血)①静脉受压使管腔发生狭窄或闭塞,如肿瘤压迫局部静脉;妊娠子宫压迫髂总静脉;嵌顿性肠疝、海天医考网整理|肠套叠和肠扭转时压迫肠系膜静脉。

②静脉腔阻塞,如静脉血栓形成,且未能建立有效的侧支循环时。

③心力衰竭,如二尖瓣狭窄和高血压病引起的左心衰竭,导致肺淤血;肺源性心脏病时发生的右心衰竭,导致体循环脏器淤血。

三、充血的类型按其发生机理可分为动脉性充血和静脉性充血。

动脉充血又称为主动性充血,简称充血,主要是由于小动脉扩张致血液流入组织中的量增多。

一般来说,动脉充血的时间短暂,对机体有利,称为生理性充血。

如:热水浴后皮肤充血、饭后胃粘膜充血等。

海天医考网整理|病理性动脉充血见于炎症性充血。

静脉充血又称被动性充血或瘀血,指静脉从组织引流出的血液减少,血液瘀积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

瘀血局部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显著扩张,血液含量增多,但该部血液灌流量减少。

2019考研西综内科学冲刺笔记: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栓塞

2019考研西综内科学冲刺笔记: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栓塞

2019考研西综内科学冲刺笔记: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栓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第四节栓塞(embolism)
一、定义:循环血液中出现不溶于血的物质,随血液阻塞相对应大小的血管腔的过程。

这种异常物质称为栓子(embolus)。

二、栓子的种类:
1、血栓栓子:最多见。

2、气体栓子
3、脂肪栓子
4、羊水栓子
5、瘤栓
6、生物性栓子:菌栓,寄生虫栓子。

三、栓子运行途径:
1、静脉、右心→肺动脉及其分支栓塞
2、左心、动脉→全身动脉及其分支栓塞
3、门静脉系统的栓子可致肝内门静脉分支栓塞
4、交叉性栓塞:常见于先心病时的房间隔或室间隔缺损,栓子经缺损从压力高一侧到压力低一侧。

5、逆行性栓塞:下腔静脉内的栓子,在胸、腹腔内压力骤增时,可能逆血流方向运行,栓塞下腔静脉所属分支。

四、分类及后果:
1、血栓栓塞:
(1)肺动脉及其分支栓塞:大多来源于下肢静脉。

(2)体循环动脉栓塞:大多来自左心,少数来自动脉。

2、气体栓塞:
(1)空气栓塞(air embolism):多发生于静脉破裂后,尤在静脉内呈负压的部位。

(2)减压病(decompression sickness):深潜水或沉箱作业者迅速浮出水面或航空者由地面迅速升入高高空时发生。

3、脂肪栓塞:见于长骨骨折、严重脂肪组织挫伤或脂肪肝挤压伤时。

4、羊水栓塞:分娩过程中子宫强烈收缩,致羊水压入破裂的子宫壁静脉窦内,进入肺循环,造成栓塞。

5、其他栓塞:肿瘤细胞脱落形成的瘤栓可致转移瘤,寄生虫及其虫卵、异物等也可成为栓子。

2019考研西综复习:重点概念总结(2)

2019考研西综复习:重点概念总结(2)

2019考研西综复习:重点概念总结(2)氧解离曲线:表示氧分压与血红蛋白氧结合量或血红蛋白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

血氧饱和度:即血红蛋白氧饱和度,血红蛋白氧含量和氧容量的比值。

时间肺活量:深吸气后以最快的速度呼出气体,测定第1、2、3,秒时呼出的气体占总肺活量的百分比,为时间肺活量。

它是一种动态指标。

生理无效腔:每次吸入的气体,一部分将留在从上呼吸道至细支气管以前的呼吸道内,这部分气体不参与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称为解剖无效腔,因血流在肺内分布不均而未能与血液实行气体交换的这个部分肺泡容量,称为肺泡无效腔。

两者合称生理无效腔。

肺扩散容积:气体在0.133kpa(1mmhg)分压差作用下,每分钟通过呼吸膜扩散的气体的ml数。

中枢化感器:指位于延髓腹外侧浅表部位、对脑组织液和脑脊液h+浓度变化敏感的化学感受器。

可接受h+浓度增高的刺激而反射地使呼吸增强。

内呼吸: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功能余气量:平静呼吸末尚存留在肺内的气量。

2,3-DPG:2,3-二磷酸甘油酸:它是红细胞无氧酵解的产物,它的浓度升高,血红蛋白对氧的亲和力降低,氧解离曲线右移。

oxygen capacity:氧容量,指100ml血液中,血液所能运输的氧量。

肺泡通气量: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等于(潮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

呼吸:机体与外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弹性阻力:弹性组织在外力作用下变形时,有对抗变形和弹性回缩的倾向,这种阻力称为弹性阻力。

胃容受性舒张:当咀嚼和吞咽时,食物对咽、食管等处感受器的刺激,可通过迷走神经反射性的引起胃底和胃体肌肉的舒张。

胃壁肌肉这种活动称为胃容受性舒张。

房室延搁:兴奋通过房室交界区传导速度最慢。

使心房和心室不会同时兴奋,心房兴奋而收缩时,心室仍处于舒张状态。

保证心房、心室顺序活动,和心室有充足充盈血液的时间。

第一节充血一动脉性充血二静脉性充血

第一节充血一动脉性充血二静脉性充血

第一节充血血液和体液的局部循环障碍,包括①局部循环血量的异常,包括充血和缺血;②血液性状和血管内容物的异常,包括血栓形成、栓塞及梗死;③水肿和积液。

器官或局部组织的血管内血液含量增多称为充血(hyperemia),分为动脉性充血和静脉性充血两类。

一、动脉性充血局部器官或组织由于动脉血输入量增多而发生的充血,称为动脉性充血(arteial hyperemia),又称主动性充血(active hyperemia),简称充血。

原因凡能引起细动脉扩张的任何原因,都可引起局部器官和组织的充血。

细动脉扩张是神经体液因素作用于血管,使血管舒张神经兴奋性增高或血管收缩神经兴奋性降低的结果。

许多动脉性充血是器官和组织的正常的生理性活动,如进食后的胃肠粘膜充血,体力运动时横纹肌充血等。

这种由于生理性代谢增强所引起的局部充血,称为生理性充血。

有些病理过程的某一阶段,也有动脉性充血的参与,例如炎症反应的初始,由于致炎因子的刺激所导致的轴索反射和组胺等血管活性物质的作用,局部组织的细动脉扩张,这时的充血,是动脉性充血。

此外,体内还有不少反应性的动脉性充血,例如局部器官和组织长期受压(如绷带包扎肢体或腹水压迫腹腔器官)后,组织内的血管张力降低,若一旦压力突然解除,爱压组织内的细动脉乃发生反射性扩张,发生局部充血,称为减压后充血。

病变及后果动脉性充血的器官和组织内血量增多,体积可轻度增大。

充血如发生于体表,可见局部组织的颜色鲜红,温度升高。

动脉性充血是暂时性的血管反应,原因消除后,局部血量迅即恢复正常,不遗留不良后果,对机体无重要影响。

炎症反应的动脉性充血,是一系列血管反应的初始,它参与炎症血管现象,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静脉性充血局部器官或组织由于静脉血液回流受阻使血液淤积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而发生的充血,称为静脉性充血(venous hyperemia),又称被动性充血(passive hyperemia),简称淤血(congestion)。

动脉充血的概念

动脉充血的概念

动脉充血的概念动脉充血,又称为动脉血液充盈,是指动脉系统内的血液容量增加,导致动脉内血流量过多的一种病理状态。

动脉是血液从心脏流向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的主要血管,其内径较小,血液流速较快。

当动脉内血液容量增加时,血液流速增加、压力升高,从而导致动脉充血的发生。

动脉充血有多种原因,常见的病因包括心功能不全、高血压、动脉硬化、内分泌失调等。

心脏无法将足够的血液推送到全身时,由于心排出量降低,血液在动脉内停滞,引起动脉充血。

高血压病患者,由于血管阻力增加,心脏需产生更大的压力来将血液推送到全身,这也容易导致动脉充血。

动脉硬化是一种老年人常见的疾病,病变的血管壁变厚,导致动脉内径变窄,造成血液在狭窄处积聚,引起充血。

内分泌失调则会影响血管收缩和扩张的平衡,导致动脉内血液量过多,引起充血。

动脉充血的主要病理表现是动脉内的血液容量增加。

正常情况下,动脉内的血液流速快,但容量相对较少。

而在动脉充血的情况下,血液容量增加,使得动脉内的血流变得紊乱,血液流速减慢,而且动脉内的压力也会增加,最终导致动脉张力增大。

这种异常的血液流动和压力变化会对心脏和血管造成一定的负担。

动脉充血可以发生在全身不同的部位,导致不同的症状。

最常见的是心脏充血,即心脏内的动脉发生充血。

当心脏充血发生时,心脏无法正常收缩和舒张,导致心功能不全的症状,如呼吸困难、胸闷、乏力等。

此外,肺充血也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形式。

肺充血时,血液在肺部积聚,阻碍了气体交换,导致呼吸困难和咳嗽等症状。

局部动脉充血也可能出现在脑部、肾脏、肝脏等器官,导致不同器官的功能异常。

动脉充血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病史和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如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血液生化学检查等有助于明确诊断和了解病因。

治疗动脉充血的方法主要是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根据不同的病因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如利尿剂、抗高血压药物、心血管药物等。

对于病因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如冠状动脉搭桥手术、血管成形术等。

西医综合:炎症考纲记忆要点

西医综合:炎症考纲记忆要点

西医综合:炎症考纲记忆要点炎症: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局部各种形式的损伤的防御性反应,它包括在损伤部位的血管、神经、体液和细胞的反应。

炎症的原因(一)物理性因子(二)化学性因子1.外源性2.内源性(三)生物性因子:包括各种病原微生物导致的组织损伤,是最重要的炎症原因。

(四)坏死组织缺氧、代谢障碍等引起的组织损伤也是炎症的原因。

(五)变态反应或异常免疫反应发生炎症的关键是组织损伤,是否发生组织损伤取决于致炎因子的作用和机体本身。

炎症局部的基本病理变化:变质(alteration)(一)定义:炎症局部组织发生的变性和坏死称为变质。

(二)是致炎因子和炎症反应引起的组织损伤。

(三)实质细胞常出现的有细胞水肿、脂肪变性、细胞凝固性坏死或液化性坏死等。

(四)间质成分变质包括粘液变性和纤维素样坏死等。

渗出(exudation):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和细胞成分,通过血管壁进入间质、体腔、粘膜表面和体表的过程称为渗出所渗出的液体和细胞总称为渗出物和渗出液。

后果:炎性水肿、体腔积液增生(proliferation)(一)局部变化:1.实质细胞的增生:如慢性支气管炎时粘膜上皮细胞和腺体的增生。

慢性肝炎中肝细胞的增生。

2.间质成分的增生:包括巨噬细胞、内皮细胞和纤维母细胞等的增生。

(二)意义:炎性增生具有限制炎症扩散和修复的作用。

小结:病变的早期以变质和渗出为主,病变的后期以增生为主。

但变质、渗出和增生是相互联系的。

一般说来变质是损伤性过程,而渗出和增生是对损伤的防御反应和修复过程。

炎症的临床病理联系:(一)急性炎症局部的共同的临床表现: 1.红:血管扩张、充血2.肿:炎性渗出 3.热:局部血流增多,代谢增高4.痛:局部张力增高,压迫或牵拉神经末梢;炎症介质的作用5.功能障碍:组织损伤;炎性水肿;疼痛(二)炎症的全身的反应: 1.发热: 为抗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外源性:细菌毒素、病毒、立克次体等致热源内源性:白细胞产物、前列腺素E22.白细胞增高: 1)炎症介质作用下的防御反应2)白细胞总数增高及增高的白细胞分类具有临床诊断价值1..急性炎症(1)持续时间短,常常仅几天,一般不超过一个月。

医疗招聘考试:“充血和瘀血”相关考点总结

医疗招聘考试:“充血和瘀血”相关考点总结

医疗招聘考试:“充血和瘀血”相关考点总结
中公教育医疗卫生考试研究院多年来潜心研究事业单位医疗卫
生招聘考试,发现事业单位《医学基础知识》考试中屡屡见到同一个知识点的考察,不分地区和省份,可谓是全国众考官的宠儿,他就是关于充血和瘀血考点的考察。

中公教育师资将会对这部分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帮助大家理解记忆。

其实,说到充血和瘀血,大家首先应该清楚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了解充血和瘀血的概念
充血:器官或组织因动脉输入血量的增多而发生的充血,称动脉性充血,简称充血。

瘀血:器官或局部组织静脉血流回流受阻,血液淤积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称瘀血。

核心要点:
充血和瘀血的主要区别是:部位的不同。

(充血是发生在动脉,瘀血是发生在小静脉和毛细血管)
二、掌握瘀血的常见类型和主要特点
重要器官的瘀血:
(1)肺瘀血:由左心衰竭引起。

慢性肺瘀血,除去急性肺瘀血的特点外,还可见大量含有含铁血黄素颗粒的巨噬细胞,称为心力衰竭细胞(心衰细胞)。

肺质地变硬,肉眼呈棕褐色,称为肺褐色硬化。

(2)肝瘀血:常由右心衰竭引起。

慢性肝瘀血时,小叶中央部因高度瘀血呈暗红色,小叶周边部肝细胞因脂肪变性,呈黄色。

肉眼上,瘀血、脂肪变性相间存在,使肝切面出现红黄相间的似槟榔样的条纹,称为槟榔肝。

核心要点:
1.瘀血最常见的发生部位是:肺和肝。

2.肺瘀血是由于左心衰引起的;肝瘀血是由右心衰引起的。

3.左心衰时可以见到含铁血黄素,又称为心力衰竭细胞。

4.引起槟榔肝的主要原因是:慢性肝淤血。

掌握了。

西医综合考研:病理学重点之局部血液及体液循环障碍

西医综合考研:病理学重点之局部血液及体液循环障碍

西医综合考研:病理学重点之局部血液及体液循环障碍病理学是西医考研考察内容之一,病理学约占总分数的12%,这门科目主要有以下几部分重点,下面是重点内容——局部血液及体液循环障碍。

病理学重点之局部血液及体液循环障碍1.充血是指器官或局部组织血管内血液含量增多,分为动脉性充血和静脉性充血。

2.出血是指血液从血管或心脏外出。

机械性损伤或病变侵蚀血管壁或心脏都会引起出血,影响取决于出血的量、速度、部位。

漏出性出血原因:①血管损害如缺氧、毒素、维生素C缺乏、静脉压升高;②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功能损害;③凝血因子缺乏。

3. 在活体心脏和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的某些成分相互粘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

这个固体团块就称为血栓。

心血管内膜的损伤、血流状态改变、血液凝固性增加都会导致血栓形成。

血栓最终可以通过软化、溶解和吸收;也可以机化和发生钙化。

血栓对机体最有危害的是:①阻塞血管,使组织器官萎缩或梗死。

②血栓脱落形成栓塞。

血栓形成的条件:①心血管内膜的损伤;②血流状态的改变;③血液凝固性增加。

4.DIC:血液的凝固性增变,在全身微循环内形成大量由纤维素和血小板构成的微血栓,广泛地分布于全身许多器官和组织的毛细血管和小血管内,称为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其机制是凝血系统在微循环内广泛地被激活导致。

结局:广泛性微血栓形成,全身皮肤粘膜和器官的出血以及血栓形成所致的梗死性病变,严重时可致死。

5.栓塞:循环血液中的异物随血液的流动,阻塞血管管腔称为栓塞。

阻塞的物质称为栓子。

栓子有多种,如血栓,脂肪,空气和羊水,最常见的还是血栓。

血栓栓塞包括:①肺动脉栓塞:主要来自于下肢深部静脉,股静脉;②大循环的动脉栓塞:主要有左心室的血栓,和动脉粥样硬化溃疡表面形成的血栓,血栓脱落会引起脑、肾、脾等器官的栓塞,也可引起肢体坏疽;③脂肪栓塞:主要是骨折或脂肪组织严重挫伤引起。

一般会引起全身器官的更塞,尤其是脑。

气体栓塞:快速进入血循环的空气100ml可引起心力衰竭。

西医综合(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试卷1

西医综合(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试卷1

西医综合(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试卷1(总分:58.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 B1型题(总题数:3,分数:12.00)A.小静脉扩张B.毛细血管扩张C.两者皆有D.两者皆无(分数:4.00)(1).静脉性充血可引起A.B.C. √D.(2).动脉性充血可引起A.B. √C.D.器官或局部组织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血液淤积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称静脉性充血。

动脉性充血是指器官或组织动脉输入血量的增多,主要表现为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

A.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B.心力衰竭细胞C.两者皆有D.两者皆无(分数:4.00)(1).急性肺淤血可出现A. √B.C.D.(2).慢性肺淤血可出现A.B.C. √D.急性肺淤血见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肺泡壁增厚,部分肺泡腔内充满水肿液及出血。

慢性肺淤血时,除肺泡毛细血管扩张更为明显外,可见肺泡间隔变厚及纤维化、肺水肿、肺出血,并可见大量含有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称为心衰细胞。

长期慢性肺淤血可致肺褐色硬化。

A.减压病B.脾梗死C.心脏破裂D.胸腔积水(分数:4.00)(1).出血见于A.B.C. √D.(2).水肿见于A.B.C.D. √心脏破裂属于内脏性出血;胸腔积水,属于水肿。

二、 X型题(总题数:3,分数:6.00)1.可能造成肝淤血的情况有A.慢性肺源性心脏病√B.心包腔阻塞√C.三尖瓣狭窄√D.肺动脉狭窄√四个选项内容均可引起引起右心衰竭,右心衰时,肝静脉回流受阻,引起肝淤血。

2.下列符合急性肺淤血描述的是A.肺泡腔内可见水肿液√B.肺泡腔内可见红细胞√C.肺泡腔内可见心力衰竭细胞D.肺褐色硬化必须要区分急性和慢性肺淤血的特征,急性肺淤血见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肺泡壁增厚,肺泡腔内充满水肿液及出血。

慢性肺淤血时,可见肺泡壁变厚及纤维化、肺水肿、肺出血,并可见大量吞噬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称为心衰细胞。

长期慢性肺淤血可致肺褐色硬化。

3.皮肤、黏膜出血可以表现为A.血肿B.瘀点√C.瘀斑√D.紫癜√(1)内出血可见于体内任何部位,血液积聚于体腔内称体腔积血。

【医学考研】西医综合解析出血

【医学考研】西医综合解析出血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医学考研】西医综合解析出血”的相关内容,方便大家的整理,医学考研的小伙伴们快来看一看~~~在医学上,血液自心、血管腔外出,称为出血。

流出的血液逸入体腔或组织内者,称为内出血,血液流出体外称为外出血。

内出血:可发生于体内任何部位,血液积聚于体腔内者称体腔积血,如腹腔积血、心包积血;体腔内可见血液或凝血块。

发生于组织内的出血,量大时形成血肿,如脑血肿、皮下血肿等;量少时仅镜下始能查觉,在组织内有多少不等的红细胞或含铁血黄素、橙色血晶的存在。

皮肤、粘膜、浆膜的少量出血在局部形成瘀点,较大的出血灶形成瘀斑。

外出血:鼻粘膜出血排出体外称为鼻衄,肺结核空洞或支气管扩张出血经口排出到体外称为咯血;消化性溃疡或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经口排出到体外称呕血;结肠、胃出血经肛门排出称便血;泌尿道出血经尿道排出称尿血;微小的出血进入皮肤、黏膜、浆膜面形成较小的出血称瘀点;而稍大的出血称紫癜;直径超过1-2cm的皮肤下出血称瘀斑。

这些局部出血灶的红细胞被降解,由巨噬细胞吞噬,血红蛋白呈红--蓝色,然后被酶解转变为胆红素呈蓝绿色,后变成棕黄色的含铁血黄素,成为出血灶的特征性颜色改变。

在有广泛性出血的患者,由于大量的红细胞崩解,胆红素释出,有时发展为黄疸。

按血液逸出的机制可将出血分为破裂性出血和漏出性出血两种。

破裂性出血:破裂性出血乃由心脏或血管壁破裂所致。

破裂可发生于心脏(如心壁瘤的破裂),也可发生于动脉,其成因既可为动脉壁本身的病变(如主动脉瘤),也可因动脉旁病变侵蚀动脉壁(如肺结核空洞对肺血管壁的破坏,肺癌、胃癌、子宫颈癌的癌组织侵蚀局部血管壁,胃和十二指肠慢性溃疡的溃疡底的血管被病变侵蚀)。

静脉破裂性出血的原因除创伤外,较常见的例子是肝硬变时食管静脉曲张的破裂。

毛细血管的破裂性出血发生于局部软组织的损伤。

漏出性出血:这种出血是由于毛细血管后静脉、毛细血管以及毛细血管前动脉的血管壁通透性增,血液扩大的内皮细胞间隙和受损的血管基底膜而漏出于管腔外的。

西医综合-生理学血液知识点整理

西医综合-生理学血液知识点整理

西医综合-生理学血液知识点整理
●第一节、血液生理概述
考纲: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1、血液的组成
●2、血液的理化特性
●3、血液的免疫学特性
●第二节、血细胞生理
考纲:各类血细胞的数量、生理特性和功能;考纲: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1、血细胞的生成部位和一般过程
●2、红细胞生理
●3、白细胞生理
●4、血小板生理
●第三节、生理性止血
考纲:生理性止血(基本过程)考纲:生理性止血(血液凝固和抗凝)考纲:生理性止血(纤维蛋白溶解)
●1、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
●2、血液凝固
●3、纤维蛋白的溶解
●第四节、血型和输血原则
考纲:红细胞血型(ABO血型和Rh血型)考纲:血量和输血原则。

●1、血型与红细胞凝集
●2、红细胞血型
●3、血量和输血原则。

西医综合考研复习指导生理学复习笔记血液循环

西医综合考研复习指导生理学复习笔记血液循环

西医综合考研复习指导生理学复习笔记(3)血液循环考纲要求1.心脏的泵血功能:心动周期,心脏泵血的过程和原理,心脏泵血功能的评价和调节,心音。

2.心肌的生物电现象和生理特性:心肌的生物电现象及其简要原理,心肌的电生理特性,植物性神经对心肌生物电活动和收缩功能的影响。

3.血管生理:动脉血压相对稳定性及其生理意义,动脉血压的形成和影响因素。

静脉血压,中心静脉压及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

微循环。

组织液和淋巴液的生成和回流。

4.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心脏及血管的神经支配及作用,心血管中枢,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化学感受性反射及其他反射。

心脏和血管的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肌肉运动时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动脉血压的长期调节。

5.血量及其调节:血量的神经和体液调节,急性失血的生理反应。

考纲精要一、心动周期与心率1.概念: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

由于心室在心脏泵血活动中起主要作用,所以心动周期通常是指心室活动周期。

2.心率与心动周期的关系:心动周期时程的长短与心率有关,心率增大,心动周期缩短,收缩期和舒张期都缩短,但舒张期缩短的比例较大,心肌工作的时间相对延长,故心率过快将影响心脏泵血功能。

3.心脏泵血(1)射血与充盈血过程(以心室为例):①心房收缩期:在心室舒张末期,心房收缩,心房内压升高,进一步将血液挤入心室。

随后心室开始收缩,进入下一个心动周期。

②等容收缩期:心室开始收缩时,室内压迅速上升,当室内压超过房内压时,房室瓣关闭,而此时主动脉瓣亦处于关闭状态,故心室处于压力不断增加的等容封闭状态。

当室内压超过主动脉压时,主动脉瓣开放,进入射血期。

③快速射血期和减慢射血期:在射血期的前1/3左右时间内,心室压力上升很快,射出的血量很大,称为快速射血期;随后,心室压力开始下降,射血速度变慢,这段时间称为减慢射血期。

④等容舒张期:心室开始舒张,主动脉瓣和房室瓣处于关闭状态,故心室处于压力不断下降的等容封闭状态。

2017西综考研病理学复习笔记:动脉性充血

2017西综考研病理学复习笔记:动脉性充血

凯程考研,中国最权威的考研辅导班
2017西综考研病理学复习笔记:动脉性充血
3.1充血
机体局部组织或器官内血液含量增多,称为充血(hyperemia),可分为动脉性充血及静脉性充血两类。

动脉性充血
局部组织或器官因动脉血输入量过多,以致含血量增多,称为动脉性充血(arterialhyperemia),简称充血。

【原因】引起动脉扩张充血的原因很多,可由于缩血管神经兴奋性降低或舒血管纤维活动增强所致。

还有体液因素如血管活性物质也起重要作用。

此外,机械因素(如摩擦、挫伤)、物理因素(如高温、紫外线)、化学因素(如酸、碱)、生物因素(如细菌、毒素)等,只要有足够的作用时间和强度,均能引起局部充血。

临床上还可见反应性动脉充血,如长期受压的动脉,一旦压力骤然降低或解除后,遂发生极度扩张充血,称为碱压后充血。

它常在迅速抽吸大量腹水或胸水、腹腔内取出巨大肿瘤时发生,此时因脑部血量减少,可引起头晕甚至昏厥。

动脉性充血有时是生理性的,如饭后胃肠充血、运动时骨骼肌充血、情绪激动时面红耳赤等。

【病理变化和后果】充血的器官和组织内小动脉扩张,开放的毛细血管数增多,局部动脉血量增加,因而局部组织体积增大,代谢和功能活动增强。

体表组织充血,局部呈鲜红色,温度升高。

动脉性充血一般对机体是有利的。

因局部组织氧和营养物质供应增多,物质代谢和功能活动增强。

因此,临床常用透热疗法或拔火罐等方法造成动脉性充血来治疗某些疾病。

动脉性充血有时对机体不利,如脑膜血管充血,可引起头痛;若脑动脉已有病变,充血可能成为脑血管破裂的诱因。

第1页共1 页。

病理学理论指导:静脉性充血简述

病理学理论指导:静脉性充血简述

-
静脉性充⾎(venous hyperemia):器官、组织由于静脉回流受阻,⾎液淤积在⼩静脉和⽑细⾎管内,简称淤⾎(congestion)。

1、原因:静脉受压、静脉腔阻塞、⼼⼒衰竭。

2、病变:器官或组织肿胀,暗红,在体表时可有紫绀,温度下降。

代谢功能低下,镜下见⼩静脉及⽑细⾎管扩张,可伴组织⽔肿及出⾎。

3、后果:取决于淤⾎的范围、器官、程度、速度及侧⽀循环建⽴的情况。

表现为:淤⾎性出⾎、淤⾎性⽔肿、实质细胞变性坏死、淤⾎性硬化及侧枝循环的开放。

4、⼏个重要脏器的淤⾎:
(1)慢性肝淤⾎:⼤体上表现为“槟榔肝”,镜下肝⼩叶中央静脉扩张淤⾎,周围肝细胞脂肪变性。

(2)慢性肺淤⾎:肺组织肿胀,呈暗红⾊,镜下肺泡壁⽑细⾎管及间质⼩⾎管扩张充⾎。

临床助理医师考试辅导:充血的概念和类型

临床助理医师考试辅导:充血的概念和类型

1.概念:局部组织或器官内含⾎量增多,称为充⾎(hyperaemia)。

2.类型
(1)⽣理性充⾎
进⾷后胃肠道充⾎,妊娠时⼦宫充⾎
(2)病理性出⾎
炎症早期局部组织变红肿胀
腹⽔压迫腹腔内器官,⼀次⼤量抽腹⽔,受压组织细动脉反射性扩张,出现充⾎
(按发⽣原因和机制不同,可分为动脉性充⾎和静脉性充⾎两类。

(⼀)动脉性充⾎(arterial hyperaemia)⼜简称充⾎,是由于动脉输⼊的⾎量过多,即动脉壁(主要是细动脉)的⾎管舒张神经兴奋性增⾼或⾎管收缩神经兴奋性减弱,使动脉扩张,造成⾎液过多地流⼈⽑细⾎管所致。

可见于⽣理情况,器官组织的活动增强就可发⽣动脉性充⾎,如运动时的⾻骼肌,消化时的胃肠粘膜等。

病理情况主要见于炎症早期,由于神经反射作⽤使⾎管舒张神经兴奋,加上⾎管活性胺等炎症介质作⽤使细动脉扩张,局部的动脉⾎量因⽽增多。

此外还可见于减压之后,原受压⾎管反射性扩张发⽣充⾎,如⼤量腹⽔压迫腹腔⾎管及器官,⼀旦⼤量放出腹⽔,腹腔压⼒骤然减低,原来受压⽽充盈不⾜张⼒降低的⼩动脉可因突然解除压⼒⽽扩张充⾎。

充⾎组织颜⾊鲜红,温度升⾼。

镜下见⼩动脉及⽑细⾎管扩张充⾎。

动脉性充⾎常呈短暂经过,局部的代谢增⾼,功能加强,炎症的充⾎反应对机体有利,但局部减压后充⾎可因⾎液过量潴积于原受压部(如腹腔),可引起患者脑供⾎不⾜⽽发⽣晕厥。

引起充⾎的原因去除后,局部充⾎消失。

(⼆)静脉性充⾎(venous hyperaemia)⼜称淤⾎(congestion),因静脉回流障碍,所造成的局部⾎量增多。

)。

动脉性充血

动脉性充血

动脉性充血:由于小动脉扩张而使流入具局部组织或器官的血量增多。

病因:机械、物理、化学、生物性因素,只要达到一定的强度都可能导致充血。

静脉性充血(淤血):由于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而引起的局部组织或器官中血液增多。

病因:1、静脉受压迫。

2、静脉官腔阻塞3、心力衰竭(左心衰竭可导致肺淤血;右心衰竭,可导致全省淤血)4、胸腔和肺脏生物疾病。

缺血(局部贫血):由于动脉腔狭窄或完全闭塞,导致局部组织或器官血液供应不足或完全断绝。

病因:1、动脉痉挛2、动脉腔阻塞。

3、动脉受压迫血栓:在活体心脏或者血管中,血液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成分析出、黏集形成固体物质的过程。

原因:1、血管内膜损伤。

2、血流状态改变3、血液凝固性增高血栓与血块的区别:血栓表面粗糙、干燥、质硬、板层状、色彩不一、与管壁紧密相连。

血块表面光滑、质地较软、无板层、色彩一致、与管壁无粘连。

梗死:由于动脉血流断绝、局部组织或器官缺血而发生的坏死。

(病因与局部缺血一致。

)栓塞:循环血液中出现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液运行并阻塞官腔的过程。

细胞与组织损伤的病因?1、缺血、缺氧性损伤2、化学损伤3、细胞浆内高游离钙引起的损伤4、物理因素、生物因素、免疫反应、遗传因素等等变性:细胞与组织损伤引起的一类形态学变化颗粒变性:是一种常见的轻微细胞变性,其特征是变性细胞体积肿大,胞浆内出现细小的颗粒。

有肉眼观察变性器官肿胀,浑浊无光泽。

水饱变性:一般是由颗粒变性发展而来,因变性细胞内水分明显增多,细胞浆形成大小不等的水泡,细胞呈空泡状。

脂肪变性:细胞浆内出现脂滴或脂滴增多。

透明变性:是指间质内或细胞内出现均质、半透明的玻璃样的病理变化。

坏死:活体内局部组织或者细胞出现死亡。

坏死的病理变化:①细胞核的变化;包括细胞核的浓缩和核碎裂以及核溶解。

②细胞浆的变化:由于坏死的细胞浆内嗜碱性物质——核糖体因解体而减少的或消失,使胞浆与酸性染料伊红的结合增强,故细胞红染;以后胞浆结构的破坏崩解而呈颗粒状;最后细胞破裂,整个细胞的轮廓消失变成一片红染的细颗粒物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考研医学西综复习要点:动脉及静脉性充血
充血是指器官或组织的血管内血液含量增多。

分为动脉性充血和静脉
性充血。

1、动脉性充血
局部器官或组织,因为动脉血输入量增多而发生的充血,又称主
动性充血,简称充血。

(1)原因:器官或组织细动脉扩张的结果。

神经体液因素→血管舒
张神经兴奋性增高或血管收缩神经兴奋性降低→细动脉扩张→动脉性
充血
(2)分类:可分为生理性充血、炎症性充血和减压后充血。

生理性
充血为适合器官和组织生理需要和代谢增强而发生的充血;炎症性充血
发生于炎症开始和早期,由致炎因子刺激引起的轴突反射和血管活性
胺等炎性介质的释放,使炎症区局部细动脉扩张而发生充血;减压后充
血指器官或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当压力突然解除时,细动脉可能发生
反射性扩张,引起充血。

(3)病变:器官和组织内血量增多,体积可轻度增大;发生于体表,则局部组织颜色鲜红,温度升高。

(4)后果:动脉性充血是暂时性的血管反应,一般对机体无重要影响。

在炎症防御反应中具有积极作用。

2、静脉性充血
器官或组织因为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于毛细血管内而发生的
充血。

又称被动性充血,简称淤血。

(1)原因:①静脉受压②静脉腔阻塞③心力衰竭
(2)病变:器官肿胀、发绀(全身淤血时,血液内还原血红蛋白增多,皮肤和粘膜呈紫蓝色。

以口唇和指、趾甲为明显)、局部温度降低。

(3)后果:淤血对机体的影响取决于淤血的范围、淤血的器官,淤
血的水准、淤血发生的速度以及侧支循环建立的情况。

淤血可引起①局部组织发生水肿,甚至漏出性出血,如肺淤血时,毛细血管扩张,肺泡内可发生漏出性出血,红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
痰中可带有含铁血黄素呈褐色,称为心力衰竭细胞;②实质细胞的萎缩
和变性。

实质细胞因缺氧和营养供应不足以及中间代谢产物的堆积,
可发生变性、萎缩甚至坏死。

如肝淤血时发生肝细胞萎缩和脂肪变性,使肝切面上构成红黄相间的网络状图纹,呈槟榔状,称为槟榔肝;③间
质细胞可增生,如慢性肝淤血时,结缔组织增生形成淤血性肝硬变;④
侧支循环的建立,静脉通常都有丰富的吻合支,当某一静脉阻塞时其
吻合支能即时扩张,起到代偿作用。

如超过侧支循环的代偿水平,可
发生侧支循环曲张,甚至破裂出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