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热、鼠类传染病及其防控.
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特征分析与预防控制措施观察
148• 临床研究 •流行性出血热疾病,属重要传染性疾病的一种,鼠类传播是其主要的传染途径[1]。
患者临床症状主要包括发热、肾损害及出血等,具有流传面积广泛、传染性强、病死率高等特点,对人类的生命健康安全造成严重威胁[2]。
特归纳总结本中心于2016年8月至2017年3月检测出的187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疾病的流行特征与预防控制措施实施讨论及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特归纳总结本中心于2016年8月至2017年3月检测出的187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包括男性135例,女性52例;患者年龄位于20~75岁,平均年龄(45.3±2.1)岁;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肾损害及出血状况。
1.2 统计学方法:本研究数据均运用SPSS17.0软件加以分析,其中计数资料以χ2检验,并用率(%)进行表示,当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分析187例患者的基本资料可知以下结论:2.1 性别分布:187例患者中,有男性135例,女性52例,男女患者各自占比分别为72.19%及27.81%(χ2=39.402,P<0.05),表明男性患者人数明显多于女性人数。
2.2 年龄分布:统计患者年龄可知,年龄21~45岁的为173例,占比92.51%,余下14例患者年龄21~45岁,占比7.49%,(χ2=144.570,P<0.05)表明流行性出血热疾病的发病对象以青壮年人群为主。
2.3 发病时间分布:据检测时间可知,有164例患者是于2016年的11月、12月及2017年的1月时间段至本中心检测,占检测总人数的87.70%,只有13患者检测时间不处于该区间,占比为12.3%,(χ2=113.703,P<0.05),由此得知,流行性出血热疾病的发病时间主要是2016年的11月、12月及2017年的1月。
2.4 职业分布:统计187例患者职业得到,农民人数为124例,占比为66.31%;工人人数为27例,占比为14.44%;其余职业主要包括学生、教师及户外工作者,人数为36例,占比为19.25%;农民、工人总人数为151例,占比为80.75%,与其他职业人数比较(χ2=75.645,P<0.05),表明农民及工人中发病率较高。
流行性出血热疫情控制应急预案
流行性出血热疫情控制应急预案一、背景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由汉坦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症状包括发热、出血、低血压和肾脏损害等。
该病原体主要通过老鼠等啮齿动物传播,也可通过接触感染者的血液、呼吸道分泌物和排泄物等途径传播。
近年来,我国流行性出血热疫情呈上升趋势,为有效控制疫情,保障公众健康,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目标1.迅速控制疫情,防止疫情扩散。
2.保护公众健康,提高疫情处理能力。
3.建立完善的疫情监测和预警机制。
三、原则1.依法防控: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政府职责,发挥部门作用,加强协调配合,确保疫情应对工作的顺利进行。
2.科学防控:强化科学防控理念,运用现代医学技术手段,提高疫情应对效率。
3.预防为主:加强预防控制措施,提高公众自我防护意识,减少疫情传播的可能性。
4.分级管理:根据疫情轻重程度,实施分级管理,确保资源合理分配,提高效率。
四、应急措施1.疫情监测与报告:建立健全的疫情监测网络,加强疫情报告管理,确保及时发现、报告和处理疫情。
2.疫情调查与控制:组织专业人员对疫情进行调查和分析,确定疫情来源和传播途径,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疫情传播。
3.医疗救治:加强医疗机构建设,提高医疗救治能力,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4.公众宣传教育:通过媒体、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向公众普及流行性出血热预防知识,提高公众自我防护意识。
5.应急物资储备:提前储备应急物资,确保疫情应对工作的顺利进行。
6.疫情信息发布:及时向社会公布疫情信息和防控进展情况,加强舆论引导和舆情应对工作。
7.人员培训与演练:定期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和演练,提高疫情处理能力和水平。
8.建立联防联控机制:加强部门间、地区间的协作配合,形成防控合力,共同应对疫情挑战。
9.实施交通管制:在必要时实施交通管制措施,减少人员流动,降低疫情传播风险。
10.社会捐赠管理:规范社会捐赠行为,确保捐赠物资的合理分配和使用。
五、应急预案评估与修订定期对应急预案进行评估和修订,确保其适应疫情形势的变化和实际工作的需要。
流行性出血热防治方案
流行性出血热防治方案流行性出血热(简称出血热)是由病毒引起以几种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根据主要传染源种类不同,本病分为野鼠型、家鼠型和实验动物型三种类型。
典型病例有发烧、出血和肾脏损害。
由于病原学研究的进展,特异性实验诊断方法的应用,对非典型病例已可能确诊。
近年来在流行病学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进一步掌握了本病的流行规律,发现哺乳动物中的啮齿目、食虫目、兔形目和食肉目中有余种动物携带本病病毒;确定了黑线姬鼠和大林姬鼠为野鼠型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褐家鼠为家鼠型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基本上查清了我国的疫区范围,明确了我国存在野鼠型、家鼠型和家鼠野鼠混合型种出血热疫区,这些研究进展使预防和控制本病的措施更有针对性。
但是,近年来作为本病主要传染源鼠类的数量增多,更多的疫区不断被发现,发病率逐年上升,在农业区、林区和城镇又不时有暴发流行,严重危害人民的生命健康,影响经济开发、四化建设和国际交往。
当前,防治本病尚缺乏经济、简便、特效的方法。
但是实践证明,在各级政府的重视和领导下,有农业、林业、水利、交通、城乡建设等有关部门的积极配合,充分发挥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和卫生部门的作用,广泛深入地进行宣传教育,认真抓好组织工作,落实防治措施,完全有可能控制本病流行,有效降低其发病率和死亡率。
预防部分近年的血清流行病学研究证明,黑线姬鼠和褐家鼠是流行性出血热的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它主要由于接触宿主动物及其排泄物经皮肤、消化道或呼吸道传播,也可能经螨媒传播;人群对本病普遍易感。
近年家鼠型出血热常有暴发流行。
为了控制和减少发病,应采取以灭鼠为主的综合性预防措施:疫区灭鼠要在搞好卫生和防鼠的基础上,以药物毒杀为主,结合灭鼠进行灭螨,同时做好疫源地的消毒和个人防护等工作。
一、监测:监测是卫生防疫部门防治疾病的耳目,应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抓好。
但监测是手段,控制是目的,监测要为控制服务。
出血热流行病学监测包括:人间疫情监测、鼠间疫情(或称宿主动物和传染源)监测、疫区监测、病原类型监测、传播途径监测、易感人群免疫情况监测和预防(控制)效果监测等。
出血热防控措施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由老鼠传染给人的传染病。
主要是因被带毒的老鼠咬伤、吃了被老鼠粪尿污染的食物,或吸入老鼠粪尿污染的灰尘等感染发病。
以下是整理的资料,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出血热防控措施1、保持居住场所的环境卫生,积极消灭老鼠并将死鼠深埋;2、增加防鼠设施,做好粮食、食品的储藏和保管;3、不食用被老鼠啃咬或有可能被老鼠粪便污染的食物及瓜果等;4、不挖鼠洞,在打扫卫生或搬运柴草等有接触尘埃机会时要戴口罩;5、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脸,生吃瓜果要洗净;6、及时接种流行性出血热疫苗。
出血热防控工作方案一、加强组织领导流行性出血热防控工作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为加强对防控工作的领导,成立流行性出血热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各行政村也要成立领导小组,层层落实防控工作责任,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亲自抓,将防控工作列为当前重要工作内容,加强防控工作部署,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确保防控工作有效落实。
卫生院、行政村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卫生院负责流行性出血热疫区的鼠情监测和疫情监测,做好流行性出血热疫情处置和病例救治工作,负责灭鼠技术指导;各行政村负责组织开展本村的灭鼠、环境卫生整治、流行性出血热疫苗接种人员组织、宣传教育等工作。
相关站办所要主动协调、密切配合、协同工作、加大力度,共同做好流行性出血热防控工作。
二、落实防控措施(一)开展灭鼠工作由于老鼠是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染源,所以,消灭老鼠是控制传染源的有效措施。
各行政村要落实责任,采取集中与经常灭鼠相结合的办法,以药物毒杀为主,做好鼠药的发放工作。
同时号召农民饲养家猫进行生态灭鼠,组织群众采用鼠夹、粘鼠板、电猫等物理方法开展日常灭鼠,最大程度降低鼠密度,减少传染源。
(二)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各行政村要发动群众,搞好环境卫生整治,消除鼠类栖息、繁殖和活动的场所,使鼠密度降低到不足为害的水平,切断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播途径。
(三)做好流行性出血热疫苗接种工作接种疫苗是控制流行性出血热疫情的有效手段。
出血热防控措施
出⾎热防控措施⼀、什么是出⾎热出⾎热,⼜称肾综合征出⾎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以⿏类为主要传染源的⼀种⾃然疫源性疾病。
出⾎热病死率较⾼,危害极⼤,搞好防⿏、灭⿏和疫苗接种是防控出⾎热的关键措施。
⼆、如何做好出⾎热的防控1.加强灭⿏和防⿏⼯作(1)开展灭⿏⼯作开展灭⿏⼯作是预防出⾎热的重要措施之⼀。
在流⾏区,要在疫情⾼峰期和春季流⾏期组织群众和专业队伍进⾏灭⿏,重点消灭家⿏、野⿏,同时也要注意灭除其它啮⻮动物。
针对不同环境,可以采⽤物理、化学等⽅法进⾏灭⿏。
如:使⽤粘⿏板、⿏夹等物理⽅法;使⽤灭⿏剂等化学药物进⾏灭⿏。
(2)加强防⿏措施防⿏是预防出⾎热的重要措施之⼀。
要堵住房屋、畜舍等与地⾯相通的孔洞,使⿏类⽆法进⼊。
同时要清除室内外的杂草、垃圾等物品,减少⿏类的⻝物来源。
还可以采⽤其它防⿏措施,如:安装防⿏⽹、使⽤防⿏剂等。
2.疫苗接种接种出⾎热疫苗是预防出⾎热的有效⼿段之⼀。
疫苗接种可以刺激机体产⽣针对汉坦病毒的免疫⼒,有效预防出⾎热的发⽣。
接种对象主要是⾼⻛险⼈群,如:农⺠、野外作业⼈员等。
疫苗接种程序为全程接种,共3剂次,间隔3周以上。
建议16-60岁⼈群接种该疫苗,重点⼈群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提前或延后接种。
在流⾏区,未接种过疫苗的⼈员应尽早接种。
疫苗安全有效,可放⼼接种。
3.加强个⼈防护加强个⼈防护也是预防出⾎热的重要措施之⼀。
要尽量避免接触⿏类及其排泄物,尤其是破损⽪肤直接接触这些污染物。
在野外作业时,要穿⻓袖⾐服、⻓裤、鞋袜等防护⽤品,并扎紧袖⼝、裤⼝等部位。
如发现可疑症状,应及时就医诊治。
同时要注意饮⻝卫⽣,不喝⽣⽔,不吃⽣冷⻝物,特别是被⽼⿏污染的⻝物和⽔源。
保持良好的个⼈卫⽣习惯,勤洗⼿、洗脸、洗澡等也可以减少感染的⻛险。
4.做好疫情监测和报告做好疫情监测和报告⼯作是及时发现和控制出⾎热疫情的重要⼿段之⼀。
各级卫⽣健康部⻔要加强疫情监测⼯作,定期开展流⾏病学调查和病例主动搜索,及时掌握疫情动态。
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特征分析与预防控制措施分析
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特征分析与预防控制措施分析摘要】流行性出血热属于一种传染性疾病,发病急骤且病情进展快,主要致病病毒是汉坦病毒,以皮肤粘膜充血为主要表现,会持续损伤肾脏[1],引发多种疾病,预后差,较多的传播途径会给他人带来危害。
本次从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特征及预防控制措施角度展开分析。
【关键词】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特征;预防控制;措施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EHF)不但具有明显的传染性,还会持续损伤肾脏,引发急性肾功能衰竭[2],在所有传染性疾病当中属于死亡率较高的一类疾病。
由于其传染性较高,因此需要做好防控措施,才可保证社会环境的稳定[3]。
一、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特征休克、出血、肾功能衰竭、体温升高等都是流行性出血热的常见症状,根据症状出现情况可分为五个阶段[4]。
第一个阶段是发热期,患病两天左右就可出现,体温迅速升高,直至四十度左右,引发全身中毒症状,例如腰痛、眼眶、头痛等;第二个阶段是低血压期,以电解质(水)失衡、心衰、尿量较少、出血症状加重、呼吸急促、意识丧失、四肢冰冷等为主要表现[5];第三个阶段是少尿期,此阶段患者的尿量会持续减少,导致血压升高,引发尿毒症、酸中毒,甚至是血尿;第四个阶段是多尿期,以尿量增多为主要表现,会打破电解质稳态;第五个阶段是恢复期,此时的尿量、食欲、精神以及体力逐渐恢复至正常状态。
二、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特征(传播途径)流行性出血热具有非常高的传染性,其传播途径较多,包括母婴传播、螨虫(以老鼠为宿主)传播、带病毒老鼠类传播等,目前尚未有特效的治疗手段,早期诊断类似于感冒,容易误诊。
在传播途径方面,流行性出血热的主要传播方式是经野鼠传播疾病于人类,尤其是每年的十月份[6],此时正是农忙季节,人类因各种农业活动会和鼠类以及鼠类的排泄物近距离及频繁接触,此外,人类在耕作期间容易损伤皮肤,若和鼠类及其排泄物频繁接触,极易感染疾病。
流行性出血热预防和措施
目录 预防措施 应急措施 治疗方法 宣传教育
预防措施
预防措施
接种疫苗:及时接种流行性出血热 疫苗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之一。疫 苗可以帮助身体产生免疫力,减少 感染的风险。
避免接触病原体:尽量避免接触感 染者的体液、粪便等,以防止病原 体的传播。
预防措施
加强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勤洗手,注意清洁水源和食品卫生,避 免交叉感染。
应急措施
应急措施
密切观察症状:如出现发热、出 血、头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并告知医生可能接触到流行性 出的患者,应进行隔离治疗 ,以减少病原体的传播。
应急措施
采取防护措施:医护人员和接触患者的 人员应佩戴口罩、手套等个人防护用品 ,避免直接接触患者的体液。
谢谢您的观赏聆听
宣传教育
宣传教育
加强宣传:通过媒体、宣传册等 途径,向公众普及流行性出血 热的预防知识,提高公众的防 范意识。
健康教育:举办座谈会、讲座等 活动,向公众传授流行性出血 热的预防知识和应急处置方法 。
宣传教育
建立网站和热线:建立专门的网站和热 线,提供流行性出血热相关信息和答疑 服务,方便公众获取必要的信息。
治疗方法
治疗方法
及早诊断:早期发现和诊断流行性 出血热是治疗的关键。对于疑似病 例,应及时就医进行检查和确诊。 综合治疗:治疗流行性出血热应综 合运用抗病毒药物、补液和支持疗 法等,以改善症状和促进康复。
治疗方法
加强护理:患者在治疗期间应得到充分 的护理,包括身体护理、营养支持和心 理支持等,以帮助其尽早康复。
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灭鼠防鼠是关键
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灭鼠防鼠是关键
预防出血热的根本措施是灭鼠。
据调查,鼠密度在5%以下,可控制出血热流行;鼠密度在1%左右,就能控制出血热发病。
因此,在疫区应大面积投放鼠药,采取各种办法开展灭鼠活动;搞好环境卫生和室内卫生,清除垃圾,消灭老鼠的栖息场所;做好食品保管工作,严防鼠类污染食物;做好个人防护,切忌玩鼠,被打死的老鼠要烧掉或埋掉;不要在野外草地睡觉。
1、灭鼠以药物毒杀为主,应在鼠类繁殖季节(3~5月)与本病流行季节前进行。
采用毒鼠、捕鼠、堵鼠洞等综合措施,组织几次大面积的灭鼠。
2、防鼠挖防鼠沟,野营,工地应搭高铺,不宜睡上铺;保存好粮食及食物;整顿环境,以免鼠类窝藏。
3、出血热病毒对一般消毒剂十分敏感,加热56℃30分钟或煮沸1分钟即可杀灭,因此饮用水应煮沸,剩菜剩饭应加热。
4、在秋季灭鼠可同时用杀虫剂进行灭螨,主要杀灭部队经常活动地区的游离螨与鼠洞内螨。
防螨应注意:①不坐卧于稻草堆上;②保持室内清洁,曝晒与拍打铺草;③清除室内外草堆、柴堆、经常铲除周围杂草,以减少螨类孳生所和叮咬机会;④亦可用5‰敌敌畏溶液喷晒衣服开口处,有效时间约半日。
幼儿园流行性出血热防控应急预案
一、预案背景流行性出血热(以下简称“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通过鼠类传播,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为有效预防和控制出血热在幼儿园的传播,保障师幼员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特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目标1. 提高师幼员工的防病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2. 建立健全出血热防控工作机制,确保疫情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3. 最大限度地减少出血热在幼儿园的传播和危害。
三、组织机构1. 成立幼儿园出血热防控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全园出血热防控工作。
2. 设立防控工作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协调、信息收集、物资保障等。
四、防控措施1. 加强宣传教育(1)开展出血热防控知识培训,提高师幼员工的防病意识。
(2)通过班会、家长会等形式,向家长宣传出血热防控知识,引导家长共同参与防控工作。
2. 严格环境卫生管理(1)定期对幼儿园环境进行清洁、消毒,特别是教室、食堂、卫生间等公共场所。
(2)加强鼠害防治,及时清理垃圾,消除鼠类栖息地。
3. 加强饮食安全管理(1)确保食堂卫生,加强食品原料采购、加工、储存等环节的管理。
(2)严禁师生食用来历不明、变质、污染的食品。
4. 加强个人防护(1)师生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戴口罩、不随地吐痰等。
(2)避免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分泌物,不进入鼠类栖息地。
5. 疫情监测与报告(1)加强师生健康监测,发现疑似病例,立即报告防控工作领导小组。
(2)严格执行疫情报告制度,及时向当地卫生部门报告疫情。
6. 疫情处置(1)对疑似病例,立即隔离观察,并配合医疗机构进行确诊。
(2)对确诊病例,按照相关规定进行隔离治疗。
(3)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健康监测和隔离观察。
五、应急响应1. 疫情初期(1)启动应急预案,成立应急指挥部,负责指挥协调应急工作。
(2)对疑似病例进行隔离观察,对确诊病例进行隔离治疗。
(3)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健康监测和隔离观察。
(4)加强疫情监测,及时报告疫情信息。
防范流行性出血热指引
防范流行性出血热指引
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传染源主要是小型啮齿动物,包括野鼠及家鼠。
病毒能通过宿主动物的血及唾液、尿、便排出,鼠向人的直接传播是人类感染的重要途径。
流行性出血热以发热、出血、充血、低血压休克及肾脏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
流行性出血热是我省常见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每年的冬春季节高发,野外作业或活动的人群感染风险相对较高,要注意防范。
【防病指引】
做好防鼠灭鼠。
防鼠为切断传播途径,灭鼠为消灭传染源。
通过改善环境卫生,藏好食物,消除鼠类隐蔽处所,改变、破坏鼠生活环境等方式来防范鼠患。
采用药物灭鼠要注意人身安全。
加强个人防护。
防止接触传播,日常生活中要做到:避免与老鼠及其排泄物(尿、粪)或分泌物(唾液)接触;不吃被鼠类污染过的食物、水和饮料等;不坐卧草地或草堆,劳动或游玩时注意防止破伤或螨类叮咬;皮肤若有破损,应及时消毒包扎;在清理脏乱杂物和废弃物(如稻草、杂草等)时,要戴口罩、帽子和手套等;田间作业人员或者野外活动人员应穿鞋, 扎袖口、裤脚口,衣服高挂,不坐草地和草堆。
清洁环境:搞好好室内外环境卫生,保持居室干燥和通风、床下不放杂物和食品;及时清除积存垃圾;灭螨、防螨。
接种出血热疫苗,是最经济、最科学、最有效的措施。
疫区16-60岁的易感人群接种双价肾综合征出血热灭活疫苗可有效防病。
疫苗共接种3针次,前两针间隔14天,第三针间隔一年。
前两针为基础免疫,至关重要,任何原因导致的第二针没有及时、按期接种,都应当重新开始免疫。
日期:。
流行性出血热如何在家中进行个人防护
避免接触被污染 的水源和食物
避免接触被污染 的环境,如垃圾
堆、污水沟等
避免接触被污染 的物品,如衣物、
餐具等
避免接触被污染 的医疗用品,如
针头、纱布等
避免前往流行地区
01
避免前往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的地区, 如非洲、亚洲等地区。
如果必须前往,应提前了解当地的 流行情况,并做好个人防护措施。
严重症状:出血、休克、肾功能衰竭等。
潜伏期:一般为1-2周。
传染源:主要是鼠类,包括家鼠、田鼠、 黑鼠等。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接触鼠类及其排泄 物、血液、体液等传播。
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传播途径:通过接触被感染的动物或其排泄物、血液、体液等传播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但老年人、儿童、孕妇等免疫力低下的人 群更易感染
接受治疗:根据医生 的建议,接受相应的 治疗,如抗病毒治疗 、支持治疗等
保持良好的心态: 积极配合医生,保 持乐观的心态,有 利于病情的恢复
预防知识普及
向家人普及流行性出血热的预防知识
01
什么是流行性出血热?
0 2 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03
如何预防流行性出血热?
0 4 流行性出血热的症状有哪些?
个人防护措施
保持手部卫生
勤洗手:使用肥皂 或洗手液,用流动 水洗手
避免接触:避免接 触可能被污染的物 品和表面
清洁物品:清洁可 能被污染的物品, 如餐具、玩具等
保持清洁:保持手 部清洁,避免接触 眼睛、鼻子和嘴巴
避免接触可能携带病毒的动物
避免接触野生动 物,如老鼠、蝙
蝠等
避免接触家养动 物,如猫、狗等,
加强个人卫生,勤洗手,勤换衣物
出血热防控措施(2篇)
出血热防控措施1、保持居住场所的环境卫生,积极消灭老鼠并将死鼠深埋;2、增加防鼠设施,做好粮食、食品的储藏和保管;3、不食用被老鼠啃咬或有可能被老鼠粪便污染的食物及瓜果等;4、不挖鼠洞,在打扫卫生或搬运柴草等有接触尘埃机会时要戴口罩;5、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脸,生吃瓜果要洗净;6、及时接种流行性出血热疫苗。
出血热防控措施(2)出血热是一种由多种不同病原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致死率较高。
为了控制出血热的传播并保护人们的健康,有必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控措施。
下面将列举一些常见的出血热防控措施。
1. 提高公众的认知水平:加强对出血热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出血热的认知和防控意识。
可以通过各种媒体途径,如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传递出血热的知识和预防方法,让公众深入了解出血热的传播途径、症状和预防措施等信息,以便公众能够采取适当的防控措施。
2. 加强疫情监测:建立健全出血热的监测网络,及时掌握疫情动态。
通过定期的病例报告、病原体监测等方式,获取并及时反馈最新的疫情信息,以便采取及时有效的防控措施。
3. 强化病原体的检测和诊断能力:加大对出血热病原体的研究力度,开发新的检测技术和工具,提高检测和诊断的准确度和速度。
同时,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其对出血热病例的识别和处置能力。
4. 加强病例的隔离和治疗:对已经感染的病例,及时进行隔离治疗,减少病原体在人群中的传播。
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
5. 加强医院感染控制:医院是出血热传播的高风险地点,应采取一系列的感染控制措施,包括加强医务人员的个人防护,严格执行手卫生和消毒措施,加强医疗废弃物的处置等。
6. 严格控制动物源感染:出血热的病原体往往来自于野生动物和家畜的病毒感染。
为了防止人畜共患病的发生,应采取措施加强对野生动物和家畜的监管和管理,严禁非法交易野生动物,加强养殖场的卫生管理。
7. 加强社区和学校的防控工作:作为人群聚集的场所,社区和学校是疫情传播的高风险区域。
流行性出血热如何预防?
流行性出血热如何预防?
【预防】
(一)灭鼠和防鼠灭鼠是防止本病流行的关键,在流行地区要大力组织群众,在规定的时间内同时进行灭鼠,灭鼠时机应选择在本病流行高峰(5~6月和10~12月)前进行,春季应着重灭家鼠,初冬应着重灭野鼠。
目前常用的有机械法和毒饵法等,机械法可用鼠夹,鼠笼等捕杀鼠类,毒饵法主要用鼠类爱吃的食物作诱饵,按一定比例掺入灭鼠药制成毒饵,投放在鼠洞或鼠经常出没的地方,灭家鼠常用的有敌鼠钠,杀鼠灵,灭野鼠的有磷化锌,毒鼠磷,万敌鼠钠,氯敌鼠等,毒饵法灭鼠收效高,但缺点是使用不慎可引起人,畜中毒,故在田野投放毒饵的3天内应派人看守,3天后应将多余的毒饵收回销毁,家庭中在晚上入睡前安放毒饵,白天收回,因鼠类的繁殖能力极强,所以灭鼠工作应持之以恒,略有放松,即前功尽弃。
在灭鼠为主的前提下,同时作好防鼠工作,床铺不靠墙,睡高铺,屋外挖防鼠沟,防止鼠进入屋内和院内,新建和改建住宅时,要安装防鼠设施。
(二)灭螨,防螨要保持屋内清洁,通风和干燥,经常用滴滴畏等有机磷杀虫剂喷洒灭螨,清除室内外草堆。
(三)加强食品卫生做好食品卫生,食具消毒,食物保藏等工作,要防止鼠类排泄物污染食品和食具,剩饭菜必须加热或蒸煮后方可食
用。
(四)做好消毒工作对发热病人的血,尿和宿主动物尸体及其排泄物等,均应进行消毒处理,防止污染环境。
(五)注意个人防护在疫区不直接用手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不坐卧草堆,劳动时防止皮肤破伤,破伤后要消毒包扎,在野外工作时,要穿袜子,扎紧裤腿,袖口,以防螨类叮咬。
流行性出血热防治规范
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病情危急,病死率高,危害极大。
是由病毒引起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是以发热、出血倾向及肾脏损害为主要临床特征。
全国除青海、台湾省外均有疫情发生。
一、诊断标准1 、流行病学史(1)发病前2个月内有疫区旅居史。
(2)发病前2个月内与鼠类或其排泄物(粪、尿)、分泌物等有直接或间接接触史或可疑接触史。
2、临床表现(1)发热.可伴有乏力、恶心、呕吐、腹痛及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2)充血、渗出和出血等毛细血管损害表现:如面潮红、颈潮红和胸部潮红(三红),酒醉貌,头痛、腰痛和眼眶痛(三痛)。
球结膜充血、水肿,.皮肤出血点,重者可有腔道出血。
(3)低血压休克;(4)肾脏损害:尿蛋白、镜下或肉眼血尿,尿中膜状物,少尿或多尿。
(5).典型病程分为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五期经过)。
3、实验室检测(1)血常规发热期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增高和血小板减少,出现异型淋巴细胞:血液浓缩(低血压休克期)或血液稀释(少尿期)。
(2)尿常规尿蛋白阳性.可出现镜下血尿、管型尿。
可有肉眼血尿和尿中膜状物;尿沉渣中可发现巨大的融合细胞。
(3)血生化检查血肌酐、尿素氮升高(4)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
(5)恢复期血清特异性IgG抗敌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增高。
(6)从患者标本中检出汉坦病毒DNA。
(7)从患者标本中分离到汉坦病毒。
4、病例分类:1疑似病例具备流行病学史中至少一项加上发热、充血出血两大主征至少一项,且不支持其他发热性疾病诊断者。
2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同时具备低血压休克、肾功能损伤、典型五期经过和血常规、尿常规、血生化检查异常中至少一项者。
3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或疑似病例,同时找到病原体或特异性抗体阳性至少一项者。
二、鉴别诊断1.以发热为主症者应与上感、流感、流脑、败血症、斑疹伤寒、钩端螺旋体病等鉴别。
2.以休克为主症者应与休克型肺炎、暴发型流脑、败血症休克等鉴别。
沧州市流行性出血热鼠间感染疫情监测与管理
沧州市流行性出血热鼠间感染疫情监测与管理
李潮勇
【期刊名称】《医学理论与实践》
【年(卷),期】2011(024)021
【摘要】目的:为做好我市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病学和病员学监测工作,了解我市流行性出血热的主要宿主动物密度、宿主动物密度、构成和感染情况,分析其流行因素及流行趋势,对我市的流行性出血热防控工作进行合理指导,为制定相应的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调查采用夹夜法调查鼠密度,用免疫荧光法测EHF抗原.结果:住宅区平均鼠密度为3.12%,野外鼠密度为1.84%,住宅区野外均以褐家鼠为优势鼠种,带病率均较高,为主要的宿主动物,鼠种带毒率家鼠中以褐家鼠带毒率为最高,野鼠中以黑线姬鼠带毒率最高.结论:住宅区、野外鼠带毒率均呈较高水平,是造成我市EHF 疫情较严重的主要原因,应采取以杀灭褐家鼠为主要的综合措施,降低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病率.
【总页数】3页(P2548-2550)
【作者】李潮勇
【作者单位】河北省沧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06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181.8
【相关文献】
1.1998-2004年沧州市流行性出血热鼠间疫情监测 [J], 祁业敏
2.2010-2013年宁夏泾源县流行性出血热鼠间疫情监测分析 [J], 王琳;张瑞成;王新喜
3.1997~1999年流行性出血热疫源地鼠间疫情监测 [J], 韩志宏;徐世美;王俊祯
4.姬鼠型流行性出血热鼠间传播因素的调查研究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J], 张云;赵学忠;窦蕊;张炳根;陈竞芳;吴光华
5.沧州市1998至2002年肾综合征出血热鼠间疫情监测 [J], 宋玉占;温松臣;庞振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行性出血热及其预防
一、什么是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流行性
出血热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广,病情危
急,病死率高,危害极大,鼠为主要传染源。
广泛分
布于亚洲、欧洲等许多国家,如朝鲜、韩国、日本等
国。
临床上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急性肾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
在中国主要传染源是:黑线姬鼠和褐家鼠,林区是大林姬鼠,也包括猫、猪、狗、家兔等。
二、传播途径(5种)
呼吸道:鼠类尿、粪、唾液等污染尘埃后形成的气溶胶颗粒,经呼吸道感染。
消化道:受污染食物经口腔和胃肠黏膜感染。
接触传播:鼠类血液和排泄物被鼠咬伤或破损伤口接触感染。
虫媒传播:寄生于鼠类身上的螨类叮咬人可引起本病传播。
垂直传播:孕妇患病后,病毒可经胎盘感染胎儿。
三、流行特征
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仅小部分人发病,大部分人群处于隐性感染状态。
病后可获得稳固而持久的免疫,极少见到二次感染发病的报告。
地区性:目前世界上32个国家有疫情发生,中国疫情最重,占世界总报数的
出血热早期症状主要是:发热、头痛、咽痛、咳嗽、流涕,极易与感冒混淆。
(一)发热期:出现全身中毒症状,表现为三痛、三红。
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
三红:脸部、颈部、上胸部红肿充血。
(二)低血压期:患者出现低血压,重者发生休克,由于肾脏受到损害,尿量少。
(三)多尿期:患者肾脏损害逐渐修复,尿量显著增加。
(四)恢复期:随着肾功能逐渐修复,患者精神及食欲逐渐好转,体力逐渐恢复,一般需1—3个月恢复体力。
四、治疗
综合治疗:早期抗病毒,中晚期对症治疗。
“三早一就”:早诊断、早休息、早治疗,就地就近治疗是关键。
把好四关是治疗本病的重要环节(休克、肾衰、出血、感染)。
五、疾病预防措施:采取以灭鼠防鼠为主的综合性措施,对高发病区的多发人群及其他疫区的高危人群进行疫苗接种。
1、灭鼠防鼠:在整治环境卫生,清除鼠类栖息活动场所的基础上开展以药物灭杀为主的灭鼠措施。
一般在流行高峰前半个月进行;
2、灭螨防螨:在秋季灭鼠可同
时用杀虫剂进行灭螨,主要杀灭经常
活动地区的游离螨与鼠洞内螨。
3、疫苗接种:对高发疫区的青
壮年,特别是高危人群(10岁以上),应在流行前一个月内完成全程注射,
于次年加强注射一针。
鼠类传染病及其防控
老鼠能传播的疾病在鼠类与人类生活中关系密切,通过对鼠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可以更加有效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传播疾病主要有鼠疫、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等多种疾病。
在我区主要鼠类有黄胸鼠、褐家鼠、小家鼠等。
1、鼠类主要在夜间活动,警惕性高,对环境中新出现的物体有明显的回避行为(即新物反应);
2、家栖鼠的感觉器官发达,可利用敏锐的嗅觉去寻食求偶,在黑暗复杂的环境利用触须、硬毛的感觉活动判断方向,并进行个体间的信息联系;
3、人类的生活垃圾都能作为食物,食物范围广;
4、凡是人类食品老鼠都能吃;
5、鼠类繁殖力强。
因此灭鼠难度较大。
鼠类控制方法
(一)防鼠措施
防鼠工作应从规划和整治环境入手。
食品妥善保存,搞好环境卫生,铲除杂
(二)物理灭鼠灭鼠器械主要
是鼠笼、鼠夹、粘鼠胶、电子猫等,此时还可用水或泥浆灌洞等民间方法灭鼠。
(三)毒饵灭鼠当鼠密度很高,或人群受到鼠源疾病严重威胁时,应在严密组织、充分
宣传的基础上,选
用安全合法的灭鼠毒饵,开展全面的灭鼠工作。
1、投放毒饵的要求
⑴毒饵的投放要做全面防治,不要遗漏任何地带,造成防治上的盲区。
⑵投放的毒饵量要充足,让鼠群内各个体都有机会取食到致死量的毒饵。
⑶投放毒饵的位置要适当,如投放在鼠洞、鼠路、出入口、转角位等,同时投放位置要尽量选择干净干爽隐蔽的地方。
2、注意事项
⑴投饵工作由受过培训的灭鼠员承担,确保人畜安全。
⑵灭鼠时要加强宣传,管好禽畜,保藏好食品,照看好小孩。
⑶毒饵必须有警告色,投饵点应有醒目标记,投饵结束应收集剩饵。
⑷投毒后及时搜寻死鼠,焚烧或在适当地点深埋;为避免鼠死后,鼠体被其它虫类叮咬,最好在灭鼠同时,在居住区喷洒杀虫剂。
⑸要做好中毒急救的准备。